在此時的北宋,皇宮和民間不僅養貓當寵物,全民擼貓,而且,皇宮裏還養豬當寵物,就讓它們在皇宮裏到處撒歡亂跑,算得上是這個一世界的奇景。


    這不是作者菌胡編的,而是真事,據傳在北宋神宗在位的時候,有一天,他閑著沒事到皇宮後苑裏瞎遛躂,接過走著走著,忽然,看見一個太監竟然正在放牧一群公豬。


    宋神宗十分氣憤卻又十分好奇,心想朕這好端端的皇宮怎麽就變成豬圈了呢?到底腫麽迴事?


    便急忙向那太監詢問為何在皇宮後苑裏放豬的原委,要治他的罪。


    結果太監說。


    “啟奏官家,在後苑裏養豬放豬這事可不是我膽大妄為,因為這是太祖爺立下的規矩,以後曆代天子都不敢違背,必須在皇宮裏養豬放豬。”


    那麽,這位太監說的是真的嗎?還真是真的。


    據嶽飛的孫子嶽珂曾經說過,當年太祖皇帝趙匡胤坐了江山後,就曾定下兩條規矩,一是皇城內必須設兵工廠。


    其二就是皇宮裏必須養豬了。


    設兵工廠這事好理解,無非是想讓皇子皇孫們經常接觸十八般兵器,提高軍事素養。


    雖然他的後代們還是跟弱雞似得,並沒有什麽卵用,可本意還是好的。


    至於在皇宮裏養豬的話,這究竟是幾個意思呢?則真的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對此,宋人陳師道的解釋是:


    一、太祖屬豬,故視豬為寵物而養之;二、太祖迷信,認為豬血可以降妖伏魔。


    第一點很好理解,養個寵物豬嘛,至於第二點的話,還是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


    包括宋神宗也一樣,他認為完全是扯淡,什麽亂七八糟的?而且嫌豬太髒,把自己好端端的皇宮糟蹋成豬圈了,真是豈有此理,於是氣憤的宣布宮裏再也不準養豬了。


    可這下卻壞菜了,因為“後有妖人登大慶殿,據鴟尾,既獲,索彘血不得,始悟祖意,使複畜之。”


    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後來來了一個身懷妖術的家夥施展輕功飛上了宮殿,坐在屋脊上挑釁神宗,禦前侍衛將其拿下後,刀砍斧剁,皆毫發無損。


    於是宋神宗急了,靈光乍現,急忙大喊道。


    “快快快,快用豬血潑他!快用豬血潑他!”


    可是宮裏不讓養豬了,上哪兒去找豬血啊?


    萬般無奈之下,侍衛們隻好去宮外找殺豬的尋來一盆豬血,往那妖人身上一潑,當即就破了他的法術,要了他的小命。


    經過這場風波之後,宋神宗也終於悟出了太祖皇帝的深意,於是心有餘悸之下,又恢複了在皇宮裏養豬當寵物的老政策。


    以上故事並不是作者菌胡編亂造,而是真出自宋人的筆記,雖然其中頗有荒誕不經之處,比如什麽飛身上殿、刀槍不入、用豬血破妖法等,全都是扯淡,什麽亂七八糟的~


    但我覺得吧,宋太祖在皇宮裏養豬這件事兒應該是真的,因為這事兒在《桯史》、《後山談叢》、《老學庵筆記》等多種文獻裏均有記載。


    雖然其原因有待推敲,但就陳師道所說的那兩個原因來看,我覺得前麵那個應該更靠譜一些。


    換句話說就是,宋太祖之所以養豬,主要是因為他屬豬,愛豬、才養豬、把豬當成了吉祥物,但卻不吃豬肉,也不允許豬肉進入禦膳坊。


    雖說如此,但他也並不禁止其他人吃豬肉,這一點還是很開明的,無論是大宋朝的皇子皇孫還是普通的平民百姓,盡可以大快朵頤。


    前文都說了,宋朝雖然鄙視豬肉,但不是不吃豬肉,不僅平民吃,其實皇家也吃,例如《宋會要輯稿》裏就記載宋神宗十年的禦廚帳單中,計消費豬肉4131斤。


    至於民間食用豬肉的數量更是驚人,像是前文說的光是汴梁城內一天就要吃掉上萬頭豬。


    因為這個時代,並沒有太多的肉食,除了豬肉,最常見的就是狗肉羊肉了,羊肉先不說,光是狗肉的食用曆史就十分悠久。


    如早在先秦之時,人們就將家養的狗分為了三類:“一曰守犬,守禦田舍;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三曰食犬,充庖廚庶饈用。”


    可見,養狗吃狗肉在當時的社會已經是十分常見的現象了,畢竟那時肉類的種類真的比較少,豬肉沒有搧,很騷氣,不好吃。


    牛肉不能吃,吃了犯罪,馬肉也不現實,要用來打仗,所以除了狗肉就是雞肉羊肉。


    不過在漢朝以前,狗肉基本上還是屬於奢侈品,隻能出現在貴族的餐桌上,普通百姓一般情況下是食用不起的。


    可到了隋唐時期,卻變了,由於佛教和道教的影響,人們開始很少或基本上不吃狗肉了。


    但到了之後的宋朝,社會風氣再度大變,狗肉又成為人們食譜中的重要食材。


    可與漢以前不同的是,此時的狗肉卻隻有草根百姓們才吃,王公貴族包括士大夫們反倒是不吃了。


    特別是在士大夫們的正式宴會上,是絕對不可以食用狗肉的,那太跌份太沒麵,會被鄙視。


    連發明了“東坡肉”的大吃貨蘇東坡,也是堅定的反對吃狗肉主義者。


    現在咱們常說的“狗肉上不了席麵”一說,就是從宋朝開始流傳下來的。


    後來這一情況還愈演愈烈,到了宋徽宗崇寧初年,有個叫範致虛的官員甚至給宋徽宗上了個折子,奏請皇上取締屠狗這一行業並禁止民間食用狗肉。


    理由呢也很奇葩,就是因為宋徽宗屬狗,吃狗不吉利,犯忌諱,就這麽簡單。


    就是這麽奇葩的理由,宋徽宗聽了卻覺得非常有道理,果然昏君不愧是昏君,也怪不得北宋亡國,是立馬就下達了“因降指揮,禁天下殺狗”的詔書,並給予了提出建議的範致虛“賞錢至兩萬”的物質獎勵。


    可萬萬沒想到的是,“禁狗令”一發布,引得朝野嘩然,民怨沸騰。


    因為宋朝人雖然並非以食用狗肉為樂事,但食用狗肉的傳統由來已久,特別是普通老百姓,不會弄豬肉,隻能吃狗肉,就因為你皇帝老兒屬狗就不讓人吃狗肉了,是不是霸王條款?


    況且,屠狗業也是政府允許並發放了執照的合法生意,突然間不讓這些人殺狗了,也不給別的就業安置,豈不是斷了他們的生路?


    非但如此,甚至就連京師的太學生們也紛紛發動起來反對“禁狗令“。


    要不說文化人就是了不得,說話做事有理有據,他們指出。


    “朝廷事事紹述熙豐,神宗生戊子年,而當年未聞禁蓄貓也。”


    這段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您徽宗皇上不是事事都想以神宗陛下為榜樣嗎?但神宗皇帝生於戊子年,是屬鼠的,卻也從來沒聽說神宗皇帝不讓民間養貓啊!


    於是就這樣,在一片反對聲中,“禁狗令”頒行不長時間便不了了之,而徽宗皇帝也不管自己屬不屬狗了,任憑民間肆無忌憚地食用狗肉去了。


    相對來說,這還算比較開明了,因為宋太祖屬豬,所以他愛豬養豬不吃豬肉,但他從不禁止別人食用豬肉。


    至於宋徽宗屬狗,所以他雖然曾經稀裏糊塗的被人忽悠下了“禁狗令”,但民間一反對他便立刻改弦更張了,都是比較開明的行為。


    包括到了後代,明朝皇帝雖然姓朱,卻也不禁止吃豬肉,隻是將豬改了個名字叫做‘豚’,不許再叫豬了,都是體訓民情的表現。


    與之相比的,則是唐朝的一些皇帝們可就沒有老趙家和老朱家這麽開明大度了。


    比如武則天,就因為她信佛,雖然不是真的信佛,隻是想把佛教當作自己登上權力頂峰的思想武器,便大肆推廣佛教。


    而其中不殺生是佛教五戒之一,所以就下令全天下禁止屠宰牛羊及捕撈魚蝦,而且這一禁令竟然維持了8年之久,完全是不顧百姓死活的表現。


    雖然當時這個禁令一頒布便遭到了許多人的反對,因為,其他地方的人,如果不吃肉的話,靠著五穀雜糧還能勉強過活,但是,天下之大,有不少住在沿海的百姓,他們的一日三餐,就隻能是魚蝦之類,五穀作物根本就不夠吃的,不吃肉吃什麽?


    可武則天依舊是不顧眾人的反對,我行我素,采取及其強硬的態度,把這條禁令給推行了下去,結果把漁民們給折騰的不輕,因為這條禁令餓死者不計其數。


    甚至就連京城的大官們,也被折騰的滿腹怨氣,可大家卻都敢怒不敢言,怕得罪這個古往今來的唯一女帝。


    而且為了查驗禁屠令的執行效果,武則天還特命宰相婁師德下基層去巡視。


    不過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宰相大人親自前來視察工作,基層的官吏自然要好吃好喝的設宴招待,不可能真的請他吃一頓青菜蘿卜吧,又不是兔兒爺。


    於是在宴席上,首先送上來的就是一盆羊肉,看著婁師德大人那不解的目光,基層官吏急忙解釋說,這羊不是他們殺的,而是被狼咬死的。


    自然,如果是狼咬死的話,吃了當然就不算犯禁咯,又不是我動的手。


    接著又送上來的是一盤魚,基層官吏又聲明說,這魚也是被狼咬死的。


    結果婁師德一聽笑得噴飯,說你們咋就這麽笨呢?應該說這魚是水獺咬死的才對嘛。


    於是在一片歡笑聲中,美味佳肴很快便成了腹中之物,也沒理會這條禁令到底執行的怎樣,反正達官貴人們依舊是該吃吃該喝喝,大魚大肉想怎麽來就怎麽來,隻是多了想一個借口的煩惱罷了,真正苦的隻能是普通百姓。


    包括到了後來,連武則天自己處理犯禁的情況時,都顯得及其隨意,完全不按規矩來,而是自己想怎樣就怎樣。


    比如當時,有個叫做張德的老臣,他的愛妾給他生了一個兒子,老來得子這可是人生的一大喜事啊,但很不巧的是,這樣的喜事,卻趕在了武則天的禁令當中。


    而張德在官場上老實本分了半輩子,這次可實在是高興壞了,於是私下裏,他偷偷約了幾個同僚,然後又讓仆人在外麵想辦法搞了一隻羊來,也不知道是不是狼咬死的,直接把大門一關,一群人燉了鍋羊肉湯,大肆慶祝了一番。


    等宴席完畢後,張德讓仆人仔細把羊骨頭給收拾好,拿到後院埋了,自認為做的滴水不漏。


    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當時有一位客人,不安好心,他走的時候,趁人不注意,往懷裏揣了一塊羊骨頭。


    這個人叫做杜素,他揣羊骨的目的,不是為了留作紀念,晚上吃不到肉的時候偷偷啃骨頭,而是為了告密。


    在第二天,杜素就向武則天揭發了張德私自違反聖令,在自己家中燉羊肉待客的罪行。


    張德這個老臣,聽說後自然是嚇得臉色發白,肝膽俱裂,因為他知道武皇雖然是個女人,但一樣有帝王的雷霆之威,隨時都能讓他粉身碎骨。


    這老來得子,人生剛剛大喜臨門,卻不想轉眼之間又大禍臨門,人生大起大落實在太快,要瘋啊腫麽破?


    於是張德是急的趕忙寫認罪疏。


    可是武則天並沒有給他留任何自首認罪的機會,而是當即召他麵聖,張德隻好前往宮中,並做好了一去不返的心理準備。


    可是出乎他意料的是,武則天先是向他老來得子表示了祝賀,然後又問他說。


    “你的羊肉是哪裏得來的”


    張德趕忙跪下稱罪,說是仆人去鄉下購買的。


    武則天又說。


    “卿昨日開宴召客,知道最大的錯誤是什麽嗎?”


    張德不斷叩首,稱自己違反了皇帝禁令,罪無可恕,萬死不辭。


    可武則天卻搖了搖頭說。


    “你最大的錯誤,就是請杜素這樣的小人赴宴。”


    然後武則天是讓宮女給了張德一些賜物做賀禮,也並沒有懲罰他。


    張德沒有得到懲處,可是杜素卻因此被官場上的同僚鄙視不已,淪為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人物。


    《資治通鑒》上就記載說:“舉朝欲唾其麵”,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當時在朝為官的同僚,人人都想往他臉上吐口水,一口唾沫淹死他。


    也不知道這個故事到底是在誇武則天大度開明,還是辦事兒戲,總之,十分可笑就是了。


    因為對大臣開明,對百姓兒戲,注定不會是什麽好皇帝。


    包括後來的唐德宗李適,就因為自己姓李,竟然禁止天下人吃鯉魚,同樣是愚蠢至極,十足的昏君,比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還蠢,至少人家是真傻,毫不做作。


    至於他曆朝曆代各種避諱、忌諱那更是多不勝數,可笑之餘作者菌又不禁暗自慶幸。


    幸虧唐朝的皇上不姓梁、米、範什麽的,不然,還不知道要為難死當時的多少百姓咯。


    ……


    ……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買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參見大總管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參見大總管並收藏買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