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五年八月,懷胎十月後,如願誕下了皇孫朱瞻坺,百忙中的朱棣立即推掉其他的事情,來到萬安宮探望皇孫,朱棣將小皇孫抱在懷中對王玉竹說道:“玉竹你看,這瞻坺像不像朕?朕當年降生的時候大概便是如此了。”不待玉竹迴答,欣喜的朱棣便轉身問馬煜:“趙王妃的母親還沒接來宮中?”“迴陛下,太子妃已去西楊府迎接羅夫人。”朱棣點點頭,“去文淵閣告知士奇,今日他不必當值,同來萬安宮團聚。”馬煜應聲退去。羅玉梅來到萬安宮後見到女兒和瞻坺喜極而泣,待楊士奇也趕到萬安宮,幾人便在萬安宮好生團聚一番。


    待到了永樂五年九月的一日,朱棣正在奉天殿批閱奏疏,忽然馬煜進殿稟報:“陛下,鄭和率船隊歸來。”朱棣放下手中的筆高興地說道:“一月前便聽說鄭和他們本月將至京師,鄭和此次帶迴了西洋諸國的使臣,快吩咐華蓋殿設宴。召集前朝文武、後宮諸人同朕去午門迎接。”馬煜應道:“是。”


    待眾人行至午門,隻見鄭和不僅率大明軍士而還,身後還跟著眾多西洋使臣,在鄭和的帶領下紛紛跪倒在朱棣身前,鄭和說道:“臣奉陛下聖命,率船隊雲帆高張,晝夜星馳。至占城、爪哇、舊港、阿魯、蘇門達臘、南巫裏、錫蘭山、印度、古裏等地。臣攜天子敕書,望各國安禮守分,勿恃強淩弱,不以眾暴寡。號召天下共享太平之福。今日臣率船隊返航迴京,西洋使臣聽聞我大明永樂皇帝神勇蓋世,敬仰萬分,特隨臣來我大明向永樂皇帝朝貢。臣恭賀陛下一統天下、君臨萬邦!”話音剛落,各國使臣、航海軍士齊聲高唿:“陛下萬歲!”朱棣身後的前朝文武、後宮諸人見此情狀也都紛紛跪倒在地齊聲高唿萬歲。鄭和接著說道:“陛下,臣有一事稟報,海盜陳祖義多年來盤踞馬六甲,稱霸海上,剽掠商旅,並攻擊我大明船隊。臣已將陳祖義等俘獲,請陛下處置。”朱棣說道:“橫行海上,剽掠商旅,邀劫朝使,樣樣都是死罪,斬立決。”在場諸人紛紛再次高唿萬歲。朱棣在響徹寰宇的“萬歲”聲中繼續說道:“讓天下共享太平之福,乃是我大明的氣度。對於這等攪擾諸國不得安寧的的海盜,當然要處置。三保太監鄭和出海航行,揚我國威,榮我大明,乃有功之臣,特封鄭和為總兵太監。”鄭和跪地謝恩,“臣謝陛下隆恩。”朱棣掃視著各國的使臣,滿意地說道:“華蓋殿已設好宴,請各國使臣先去華蓋殿用宴。”於是鄭和率各國使臣入華蓋殿。


    華蓋殿上,王公大臣與各國使臣正用宴。朱棣環視了一下大殿,問道:“瞻基在哪裏?”馬煜走上前來,“陛下,皇太孫正在禦花園練射術。”“這麽大的場麵,快帶瞻基來見識見識。”馬煜應聲退出了去。


    過了一會,馬煜將瞻基帶到了華蓋殿。眾使臣看著這皇太孫手中拿著彎弓、背上背著箭筒,都竊竊私語著。朱棣對眾人說道:“這是朕的皇太孫朱瞻基。他方才在禦花園練射術。馬煜,快去拿箭靶子來,朕要看看太孫的射術有沒有長進。”待箭靶子立在了殿門口,朱瞻基從背後抽出一支箭來,搭在弓上,將弓拉滿,隻聽“嗖”的一聲,那箭正中靶心。在眾人的歡唿聲中,朱瞻基不斷地拿出箭來,不停地射出,待箭筒中已變空之時,那箭靶子上正好射出了大明的“明”字,在場之人無不驚歎。鄭和趕忙說道:“皇太孫文武雙全,不如陛下出一上聯,讓太孫來對下聯。”朱棣點點頭看著滿座賓朋說道:“萬方玉帛風雲會。”朱瞻基稍作思索,對曰:“一統江山日月明。”在場之人對這皇太孫讚歎不已,朱棣看著朱瞻基滿意地笑了。


    接待完各國使臣之後,朱棣在奉天殿單獨召見了鄭和,“鄭和,你這一去便是兩年多,真是辛苦你了。”鄭和跪倒在地,“能為陛下效勞,為大明謀福,乃是鄭和此生之幸。”朱棣趕忙扶起鄭和,“快起來,你這一去,揚了我大明國威,還帶迴那麽多西洋番物,你真是大明的功臣。”“要不是陛下,臣哪有如此報效朝廷的機會?臣哪能實現巡洋海上的夢想?臣每到一國,便宣讀天子敕書,再用大明的青花瓷、絲綢等物換來西洋諸國的特產。他們從未見過咱們大明的青花瓷、絲綢,都如獲至寶。”朱棣笑著拍拍鄭和的肩膀,“大明恐怕隻有你能堪當此任。聽聞你行至爪哇之時,爪哇西王誤殺我大明將士,你顧全大局,化幹戈為玉帛,我大明贏得外邦讚譽。你生擒海盜陳祖義,為海外諸邦換來太平。這才是我中華以德服人、四海一家的氣概。鄭和,你有大功。”“陛下過獎,臣何德何能,是陛下以德服人、強而不欺,宣揚了我大明四海一家的氣概。”朱棣細細打量著鄭和,說道:“看你清瘦了不少,你這兩年定是吃了不少苦,海上的日子定是不好過,朕真想知道茫茫大海之上是什麽樣的景象。”“勞陛下掛懷,海上雖不如宮中的日子舒適,但臣著實喜歡遨遊在海上。那大海之上,綿邈迷茫,水天連接、四望迥然。觀日月升墜以辯東西,看星鬥高低以度量遠近。”朱棣驚奇地問道:“觀日月升墜、星鬥高低來辨東西與遠近?”“是的陛下,寶船之上除了用羅盤辨東西南北,還用‘牽星過洋術’,用牽星板測量星鬥高度來辨識方向。”朱棣概歎著:“若不是脫不開身,朕還真想同你到海上看看。迴去好生歇息幾日,再著手準備,為了我大明繁榮昌盛,你還需再下西洋。”鄭和跪倒在地,“陛下聖明,臣願為出使西洋之事鞠躬盡瘁。”朱棣扶起鄭和悄聲問道:“有無允炆下落?”鄭和搖搖頭,答道:“海外全無建文音訊。”朱棣歎了口氣,“真不知這允炆身在何處。”


    永樂五年十一月,《永樂大典》終於修成。全書共兩萬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一萬零九十五冊,三億七千萬字,單單是目錄便有九百卷。真正匯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七八千種古書典籍,集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醫術、陰陽、占卜、釋莊、道經、工技、農藝諸多門類。《永樂大典》的修成,實現了朱棣“為往聖繼絕學”的夢想。這幾月來,朱棣一直在失去令儀的悲痛中,初下西洋的成功與《永樂大典》的修成,終於讓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漸漸振作了起來。於是,朱棣一鼓作氣,永樂五年十二月,做了幾個月的準備之後,朱棣再派鄭和率船隊出使西洋。


    在此後的歲月中鄭和分別於永樂七年九月、永樂十一年十一月、永樂十五年五月、永樂十九年正月、宣德五年五次出使西洋,完成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


    永樂六年,在鄭和出使到渤尼國之後,渤尼國王麻那惹加那乃,對大明產生了深深的向往,過了一段時間,渤尼國王攜王妃、子女及陪臣一百五十多人來到了大明。


    朱棣在華蓋殿設宴接待渤尼國王,遣貴妃王玉竹在會同館接待渤尼王妃等人。渤尼國王麻那惹加那乃這一路上親眼見到了大明的繁華景象,對大明讚歎不已。待渤尼國王走進華蓋殿用宴之時,朱棣見這國王也就二十幾歲的年紀,且相貌俊朗,那國王畢恭畢敬地向朱棣施禮問安,朱棣走上前去,拉起渤尼國王的手,說道:“一路上辛苦了,快坐下來嚐嚐大明的禦宴。”渤尼國王趕忙謝恩,“謝陛下隆恩。臣下初次來到大明,這大明果然是天朝上國,臣下等從沒見過這般人間天堂,臣下等想在大明多住些時日,不知陛下能否允準?”朱棣大笑起來,“想住多久便住多久,朕已讓貴妃將會同館打點好了,你們安心住下。還有我大明的秀麗山川,你們想去哪裏遊玩,朕便著人去辦。”


    渤尼國王麻那惹加那乃對大明的喜愛簡直無以言表,可是沒過幾月,渤尼國王突然染了急病,朱棣帶著禦醫急忙趕到會同館,可還是無濟於事,見到渤尼國王憔悴的麵龐,朱棣悲從心生,走到渤尼國王的病榻前,緊緊握住國王的手,渤尼國王用盡渾身力氣說道:“陛下,臣下恐怕撐不下去了。臨走之前有一事相求。”朱棣的臉上露出了憐憫與傷懷,“你盡管說。”“大明是臣下此生最愛的地方,臣下死後,可否將體魄托葬中華?”朱棣點點頭,“一定如你所願。朕會將你葬在南京,護佑你的兒子繼承王位。”渤尼國王笑著離去了。見這年經的國王病逝在會同館,朱棣悲傷至極,下令滿朝文武輟朝三日。將渤尼國王麻那惹加那乃以王禮葬在了南京,追諡號為“恭順”。


    在永樂年間,將體魄葬在中華大地上的國王不止渤尼國一位國王。由於鄭和下西洋的影響,使得西洋諸國對大明仰慕不已。眾多西洋使臣都不遠萬裏來到大明朝貢永樂皇帝。就在九年之後的永樂十五年,蘇祿國的東王、西王、峒王三王率其家屬、侍從三百餘人,漂洋過海,萬裏來朝。朱棣自是盛情款待。誰知其中的東王在迴國途中竟病逝在德州。朱棣聽聞此訊,特派遣官員攜祭文趕赴德州,將東王以藩王之禮葬在了那裏,並親賜蘇祿國東王諡號為“恭定”。東王的長子迴國繼承了王位,而東王妃與次子、三子便從此留在了中華的山東德州為東王守靈。


    正是朱棣登基以來的勵精圖治,才將大明治理得繁榮昌盛,這些年來,朱棣被眾人唾罵,甚至被建文舊臣刺殺,他背負著不能承認生母的痛苦與允炆失蹤的疑慮不知度過了多少個日日夜夜,還失去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徐令儀。可朱棣始終堅持著“家給人足,斯民小康”的信念,他堅信千秋功過,自有後人評說。《永樂大典》的完成,鄭和初下西洋的成功,讓朱棣覺得多年的忍辱負重都值得。他一直堅信著令儀的話:“盛世開創之日,便是天下歸心之時。”朱棣的勵精圖治終於換來了初步的成效,若不是他日日勤政,時時用心,大明怎會散發出那勢不可擋的魅力,竟讓他國的國王寧願將體魄葬在中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盛世明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傾世明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傾世明玉並收藏盛世明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