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三年三月,燕軍與盛庸軍大戰於夾河。燕軍東北向布陣,盛庸軍西南向布陣,雙方鏖戰多時都分不出勝負,可就在戰爭陷於僵持之時,突然刮起了一陣東北風,塵埃漲天,沙礫擊麵,這場東北風改變了戰局,燕軍順風猛攻,朝廷軍節節敗退,盛庸見此情狀,趕忙率領朝廷軍撤退,朱棣率軍追至滹沱河,俘獲朝廷軍無數,盛庸敗走德州。
夾河之戰勝利後的數月之中,朱棣多次出兵,且連戰連捷,可朱棣依舊愁悶不已。這日,道衍見朱棣在燕王府書房中看著戰圖獨自愁悶,便走到朱棣身邊,“殿下在看咱們攻占了多少城池?”朱棣歎了口氣,“是啊,靖難兩年有餘,除北平外,本王隻得了永平、保定、大寧三府。如此下去,不知這靖難要到什麽時候,現如今還不知濟南何日能攻得下。”道衍看了看戰圖,緩緩說道:“濟南攻不下,殿下就不必攻濟南了。”朱棣聽了此話,抬起頭來,“不攻濟南怎麽行?打下濟南才能打到南京。”道衍笑了笑,說了八個字:“毋下城邑,疾趨京師。”朱棣疑惑非常,“毋下城邑,疾趨京師?”道衍微微一笑,接著說道:“殿下方才不是說了,靖難兩年有餘,除北平外,殿下隻得了永平、保定、大寧三府,如此下去,靖難何時能成?濟南有重兵堅守,且鐵鉉等人絕非等閑之輩,殿下不妨繞開濟南,直趨南京,南京若是殿下的,那大明便是殿下的。不必在乎打下多少城池,殿下最後的的目的是南京。”朱棣茅塞頓開,“先生說的極是,若打下南京便奪了天下。隻是,如何才能避開朝廷大軍,直趨京師呢?”二人正說著,馬三保來報:“殿下,左都督密信。”朱棣急忙接過密信,打開一看,放聲大笑,“先生,太好了,這密信上說,建文將大軍都設在了淮安、鳳陽一帶,揚州、泰州等地兵力極弱。咱們可以避開淮安、鳳陽,先拿下揚州、泰州,然後直逼長江以北。”
於是,朱棣在燕王府誓師,準備直趨南京,此次誓師中,朱棣專門祭奠了張玉及其他陣亡的眾將士:“世美、眾將士們,本王要與建文臨江一決了。自本王起兵之日,諸位將士便跟隨本王左右,出生入死。本想與各位同富貴,可誰知諸位竟戰死沙場,本王本應與諸位同去,可大業未成,本王不能讓你們白白陣亡。待本王渡江直趨南京,成就大業,再來祭奠諸位將士亡靈。”朱棣越說情緒卻激動,脫下自己的戰袍扔到了火中,迴過身來對眾將士慨然說道:“頻年用兵,何時已平?要當臨江一決,不複返顧。本王誓與諸位將士同富貴、共存亡。”燕軍頓時士氣大振,於是,朱棣率軍出戰。
朱棣依道衍之計,“毋下城邑,疾趨京師”,率軍打下朝廷兵力極弱的揚州、泰州,於建文四年五月,直逼長江以北。
朱棣直逼長江以北,朱允炆驚慌失措,妙錦趕忙獻計:“陛下,燕賊已逼近江北,何不用些計策?”朱允炆趕忙問道,“用何計策?”妙錦湊到朱允炆身旁,悄聲說道:“燕賊向來偏心高煦,不喜高熾,而高熾、高煦兄弟又多年不和,陛下可遣書高熾,若他肯為北平內應,便許以他燕王之職。”允炆搖搖頭,“高熾表弟怕是不肯。”妙錦一笑,“高熾是絕不會應了陛下的。”允炆自是驚訝,“那你為何還要讓朕遣書與他?”妙錦正色說道:“離間他父子,讓他們內亂,才可分了燕賊精力。”朱允炆猶豫著:“那高熾表弟豈不危險?”妙錦焦急萬分,“陛下,朝堂之上,切莫有婦人之仁。況且這都到了什麽時候了?待燕賊渡了江,咱們便隻可死守這一座南京城了。再說高熾他富有大才,當年連太祖皇帝都讚高熾有君人之識,若能除去高熾,也能免去陛下日後大患。”允炆狠了狠心點了點頭,“也隻能如此了。”
於是,朱允炆一麵遣書朱高熾,許以燕王之職,一麵派人告與朱棣此事,欲用離間之計使他父子反目。可誰知朱高熾聰明過人,接到書信後,並不啟封,而是趕忙吩咐道:“李崇,將此信八百裏加急送到父王帳前,你親自去,我的命全在這封書信上,我能否活下來,全看你了。”李崇接過信,說道:“世子放心,李崇縱然舍去性命也要將這書信及時送到燕王殿下帳前。”李崇說完,轉身便衝出房門。
徐令儀得知此事,狂奔至燕王府門前正好看到準備出發的李崇,徐令儀叮囑道:“此事關係世子性命,切不可耽擱。”李崇應道:“王妃放心,奴去找殿下了。”李崇說完,疾馳而去。於是李崇快馬加鞭,日夜狂奔,終於到了朱棣軍帳。
此時朱高煦得知建文遣書朱高熾一事正在朱棣那裏離間:“父王,大哥一向與建文交好,皇爺爺在時,他倆便在宮中品茗談書,我兄弟三人困於南京之時,建文看在大哥的麵子上才放了我們三人。大哥若獻出北平,父王必敗。父王,五皇叔家的有爋表弟,便是與建文一心,才上報朝廷五皇叔有不法事,最後五皇叔落得個被廢的下場。父王,外賊不足懼,家賊才最要命啊。”朱棣大怒,吩咐道:“三保,立即迴北平,斬殺世子。”三保猶豫不決,“殿下三思。”朱棣大喝一聲:“快去,斬殺世子,以絕後患。”三保應了聲“是”,正要退去之時,賬外有人大喊一聲“且慢。”此人疾步走進賬來,眾人一看,是馬煜。馬煜雙手捧上書信,“殿下,世子派李崇八百裏加急將此書信送至殿下帳前。”朱棣一看,那書信尚未啟封,馬煜趕忙說道:“恐怕是建文的離間之計。”朱棣拍案大喝:“建文狠毒,竟離間我父子,險些讓我失了高熾。”朱高熾便如此保住了性命。
這一日,道衍來到朱棣帳中施禮說道:“殿下,貧僧有一事相求。”道衍自跟隨朱棣以來從未求過他什麽事情,今日道衍開口相求,朱棣立即說道:“先生請講。”“待殿下攻破南京,坐擁天下,請殿下留下一人性命。”朱棣聽道衍如此說,好奇地問道:“何人?”道衍肅然答道:“侍講學士方孝孺。這方孝孺乃是方克勤之子,方克勤為官清廉,隻是在太祖年間不幸卒於空印之案。方孝孺更是清正廉明,剛正不阿,且才華超群,學問了得。待殿下成了大業,那方孝孺是斷斷不會降附的,請殿下千萬不要殺了他,若殺了孝孺,恐怕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笑了笑欣然應允:“先生放心,方孝孺學問了得,名震天下,若他日本王謀成大業,定重用方孝孺。”
得知離間之計被朱棣、朱高熾父子所破,朱允炆急忙召來侍講學士方孝孺商議。方孝孺說道:“陛下,若想平定燕亂,其一,應派大臣外出募兵,號召天下勤王。其二,派使臣過江北與燕賊議和,拖延時日。”朱允炆連連稱是,“方先生所言極是,袁忠,傳旨下去,令齊尚書、黃太卿外出募集勤王之師。可是這議和的使臣該派誰去呢?”袁忠走上前來,“陛下,燕王幼年之時,與慶成郡主交好。”朱允炆恍然大悟,“對呀,快讓慶成姑姑去江北議和。”這慶成郡主朱月嬋乃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侄女,燕王朱棣的堂姐,當年朱元璋為眾皇子皇女們設了供他們讀書的大本堂,幼年的朱棣就與眾皇子、皇女們在大本堂讀書。幼年的朱棣、朱橚與這慶成郡主朱月嬋都很要好。所以朱允炆這才派慶成郡主朱月嬋渡江與朱棣議和。
朱棣見自己的堂姐朱月嬋前來,眼中泛出了些許淚光,“姐姐......”朱月嬋迎上前去,“老四,這些年你受苦了。”就算不提小時候的情分,隻是這一句話,便暖了朱棣的心,的確,朱棣這些年受了不少苦,他是提著腦袋在靖難,隻要靖難失敗,他便萬劫不複。這些年來,他身心的痛苦隻有他自己最為清楚。朱棣有些哽咽了:“姐姐疼我,知道老四受了苦,老四受的苦不隻是這幾年,老四從八歲那年開始,便一直在受苦。”朱月嬋的眼睛濕潤了,“是啊,誰人能知道一個八歲的孩子失去母親的痛苦。”“不止失去母親,從小到大,老四何曾有過一絲皇子的優越?我不得父皇的寵愛,受盡了皇子們的欺負。姐姐對我與五兒的好,我時刻記在心中。那年本王與五兒在禦花園賞花,二哥欺負我倆,還是姐姐替我們與其理論。”朱月嬋用羅帕拭去眼角的淚水,“時光過得真快,姐姐還記得後來太祖皇帝斥責了老二,還與咱們共賞花。”朱棣點點頭,“時光飛快,恍如隔世啊。當年咱們大本堂讀書,禦花園玩耍,就如昨日一般。五兒現在何處?我兄弟二人多年不見,自他被建文削廢之後,我便日夜擔憂,他可還好?”朱月嬋答道:“五兒已被召至京師,隻是沒有恢複爵位。你放心,五兒還好,齊王等還在獄中,可陛下隆恩,已將五兒安置在喈鳳宮了。”朱月嬋細細地看著朱棣,接著說道:“既然還記得往日時光,便看在太祖的麵子上,退兵如何?都是太祖的子孫,本是同根而生,不如你與陛下劃江而治如何?”朱棣臉色驟變,說道:“父皇戎馬一生、勵精圖治才換來大明江山,割裂父皇的江山、土地豈不是大逆不道?再說了姐姐,既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孫,建文為何要削掉諸位藩王?既都是太祖皇帝子孫,建文為何要置本王於死地,以致本王起兵靖難?如今本王兵至長江,卻來與我談同根之情。況且這必是緩兵之計,待本王退兵之後,建文再調兵來攻打本王,是也不是?心胸如此不坦蕩,還何談同根之生?這等奸計定然又是奸臣所想,允炆年輕,本王遵從太祖遺訓,特來清除君側之惡,然後願效周公輔成王。姐姐若是來做說客的,還是迴去為好,他日待老四除了奸臣,你我姐弟再敘同根之情。”這一番話讓朱月嬋無言以對,議和就此失敗。
夾河之戰勝利後的數月之中,朱棣多次出兵,且連戰連捷,可朱棣依舊愁悶不已。這日,道衍見朱棣在燕王府書房中看著戰圖獨自愁悶,便走到朱棣身邊,“殿下在看咱們攻占了多少城池?”朱棣歎了口氣,“是啊,靖難兩年有餘,除北平外,本王隻得了永平、保定、大寧三府。如此下去,不知這靖難要到什麽時候,現如今還不知濟南何日能攻得下。”道衍看了看戰圖,緩緩說道:“濟南攻不下,殿下就不必攻濟南了。”朱棣聽了此話,抬起頭來,“不攻濟南怎麽行?打下濟南才能打到南京。”道衍笑了笑,說了八個字:“毋下城邑,疾趨京師。”朱棣疑惑非常,“毋下城邑,疾趨京師?”道衍微微一笑,接著說道:“殿下方才不是說了,靖難兩年有餘,除北平外,殿下隻得了永平、保定、大寧三府,如此下去,靖難何時能成?濟南有重兵堅守,且鐵鉉等人絕非等閑之輩,殿下不妨繞開濟南,直趨南京,南京若是殿下的,那大明便是殿下的。不必在乎打下多少城池,殿下最後的的目的是南京。”朱棣茅塞頓開,“先生說的極是,若打下南京便奪了天下。隻是,如何才能避開朝廷大軍,直趨京師呢?”二人正說著,馬三保來報:“殿下,左都督密信。”朱棣急忙接過密信,打開一看,放聲大笑,“先生,太好了,這密信上說,建文將大軍都設在了淮安、鳳陽一帶,揚州、泰州等地兵力極弱。咱們可以避開淮安、鳳陽,先拿下揚州、泰州,然後直逼長江以北。”
於是,朱棣在燕王府誓師,準備直趨南京,此次誓師中,朱棣專門祭奠了張玉及其他陣亡的眾將士:“世美、眾將士們,本王要與建文臨江一決了。自本王起兵之日,諸位將士便跟隨本王左右,出生入死。本想與各位同富貴,可誰知諸位竟戰死沙場,本王本應與諸位同去,可大業未成,本王不能讓你們白白陣亡。待本王渡江直趨南京,成就大業,再來祭奠諸位將士亡靈。”朱棣越說情緒卻激動,脫下自己的戰袍扔到了火中,迴過身來對眾將士慨然說道:“頻年用兵,何時已平?要當臨江一決,不複返顧。本王誓與諸位將士同富貴、共存亡。”燕軍頓時士氣大振,於是,朱棣率軍出戰。
朱棣依道衍之計,“毋下城邑,疾趨京師”,率軍打下朝廷兵力極弱的揚州、泰州,於建文四年五月,直逼長江以北。
朱棣直逼長江以北,朱允炆驚慌失措,妙錦趕忙獻計:“陛下,燕賊已逼近江北,何不用些計策?”朱允炆趕忙問道,“用何計策?”妙錦湊到朱允炆身旁,悄聲說道:“燕賊向來偏心高煦,不喜高熾,而高熾、高煦兄弟又多年不和,陛下可遣書高熾,若他肯為北平內應,便許以他燕王之職。”允炆搖搖頭,“高熾表弟怕是不肯。”妙錦一笑,“高熾是絕不會應了陛下的。”允炆自是驚訝,“那你為何還要讓朕遣書與他?”妙錦正色說道:“離間他父子,讓他們內亂,才可分了燕賊精力。”朱允炆猶豫著:“那高熾表弟豈不危險?”妙錦焦急萬分,“陛下,朝堂之上,切莫有婦人之仁。況且這都到了什麽時候了?待燕賊渡了江,咱們便隻可死守這一座南京城了。再說高熾他富有大才,當年連太祖皇帝都讚高熾有君人之識,若能除去高熾,也能免去陛下日後大患。”允炆狠了狠心點了點頭,“也隻能如此了。”
於是,朱允炆一麵遣書朱高熾,許以燕王之職,一麵派人告與朱棣此事,欲用離間之計使他父子反目。可誰知朱高熾聰明過人,接到書信後,並不啟封,而是趕忙吩咐道:“李崇,將此信八百裏加急送到父王帳前,你親自去,我的命全在這封書信上,我能否活下來,全看你了。”李崇接過信,說道:“世子放心,李崇縱然舍去性命也要將這書信及時送到燕王殿下帳前。”李崇說完,轉身便衝出房門。
徐令儀得知此事,狂奔至燕王府門前正好看到準備出發的李崇,徐令儀叮囑道:“此事關係世子性命,切不可耽擱。”李崇應道:“王妃放心,奴去找殿下了。”李崇說完,疾馳而去。於是李崇快馬加鞭,日夜狂奔,終於到了朱棣軍帳。
此時朱高煦得知建文遣書朱高熾一事正在朱棣那裏離間:“父王,大哥一向與建文交好,皇爺爺在時,他倆便在宮中品茗談書,我兄弟三人困於南京之時,建文看在大哥的麵子上才放了我們三人。大哥若獻出北平,父王必敗。父王,五皇叔家的有爋表弟,便是與建文一心,才上報朝廷五皇叔有不法事,最後五皇叔落得個被廢的下場。父王,外賊不足懼,家賊才最要命啊。”朱棣大怒,吩咐道:“三保,立即迴北平,斬殺世子。”三保猶豫不決,“殿下三思。”朱棣大喝一聲:“快去,斬殺世子,以絕後患。”三保應了聲“是”,正要退去之時,賬外有人大喊一聲“且慢。”此人疾步走進賬來,眾人一看,是馬煜。馬煜雙手捧上書信,“殿下,世子派李崇八百裏加急將此書信送至殿下帳前。”朱棣一看,那書信尚未啟封,馬煜趕忙說道:“恐怕是建文的離間之計。”朱棣拍案大喝:“建文狠毒,竟離間我父子,險些讓我失了高熾。”朱高熾便如此保住了性命。
這一日,道衍來到朱棣帳中施禮說道:“殿下,貧僧有一事相求。”道衍自跟隨朱棣以來從未求過他什麽事情,今日道衍開口相求,朱棣立即說道:“先生請講。”“待殿下攻破南京,坐擁天下,請殿下留下一人性命。”朱棣聽道衍如此說,好奇地問道:“何人?”道衍肅然答道:“侍講學士方孝孺。這方孝孺乃是方克勤之子,方克勤為官清廉,隻是在太祖年間不幸卒於空印之案。方孝孺更是清正廉明,剛正不阿,且才華超群,學問了得。待殿下成了大業,那方孝孺是斷斷不會降附的,請殿下千萬不要殺了他,若殺了孝孺,恐怕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朱棣笑了笑欣然應允:“先生放心,方孝孺學問了得,名震天下,若他日本王謀成大業,定重用方孝孺。”
得知離間之計被朱棣、朱高熾父子所破,朱允炆急忙召來侍講學士方孝孺商議。方孝孺說道:“陛下,若想平定燕亂,其一,應派大臣外出募兵,號召天下勤王。其二,派使臣過江北與燕賊議和,拖延時日。”朱允炆連連稱是,“方先生所言極是,袁忠,傳旨下去,令齊尚書、黃太卿外出募集勤王之師。可是這議和的使臣該派誰去呢?”袁忠走上前來,“陛下,燕王幼年之時,與慶成郡主交好。”朱允炆恍然大悟,“對呀,快讓慶成姑姑去江北議和。”這慶成郡主朱月嬋乃是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侄女,燕王朱棣的堂姐,當年朱元璋為眾皇子皇女們設了供他們讀書的大本堂,幼年的朱棣就與眾皇子、皇女們在大本堂讀書。幼年的朱棣、朱橚與這慶成郡主朱月嬋都很要好。所以朱允炆這才派慶成郡主朱月嬋渡江與朱棣議和。
朱棣見自己的堂姐朱月嬋前來,眼中泛出了些許淚光,“姐姐......”朱月嬋迎上前去,“老四,這些年你受苦了。”就算不提小時候的情分,隻是這一句話,便暖了朱棣的心,的確,朱棣這些年受了不少苦,他是提著腦袋在靖難,隻要靖難失敗,他便萬劫不複。這些年來,他身心的痛苦隻有他自己最為清楚。朱棣有些哽咽了:“姐姐疼我,知道老四受了苦,老四受的苦不隻是這幾年,老四從八歲那年開始,便一直在受苦。”朱月嬋的眼睛濕潤了,“是啊,誰人能知道一個八歲的孩子失去母親的痛苦。”“不止失去母親,從小到大,老四何曾有過一絲皇子的優越?我不得父皇的寵愛,受盡了皇子們的欺負。姐姐對我與五兒的好,我時刻記在心中。那年本王與五兒在禦花園賞花,二哥欺負我倆,還是姐姐替我們與其理論。”朱月嬋用羅帕拭去眼角的淚水,“時光過得真快,姐姐還記得後來太祖皇帝斥責了老二,還與咱們共賞花。”朱棣點點頭,“時光飛快,恍如隔世啊。當年咱們大本堂讀書,禦花園玩耍,就如昨日一般。五兒現在何處?我兄弟二人多年不見,自他被建文削廢之後,我便日夜擔憂,他可還好?”朱月嬋答道:“五兒已被召至京師,隻是沒有恢複爵位。你放心,五兒還好,齊王等還在獄中,可陛下隆恩,已將五兒安置在喈鳳宮了。”朱月嬋細細地看著朱棣,接著說道:“既然還記得往日時光,便看在太祖的麵子上,退兵如何?都是太祖的子孫,本是同根而生,不如你與陛下劃江而治如何?”朱棣臉色驟變,說道:“父皇戎馬一生、勵精圖治才換來大明江山,割裂父皇的江山、土地豈不是大逆不道?再說了姐姐,既都是太祖皇帝的子孫,建文為何要削掉諸位藩王?既都是太祖皇帝子孫,建文為何要置本王於死地,以致本王起兵靖難?如今本王兵至長江,卻來與我談同根之情。況且這必是緩兵之計,待本王退兵之後,建文再調兵來攻打本王,是也不是?心胸如此不坦蕩,還何談同根之生?這等奸計定然又是奸臣所想,允炆年輕,本王遵從太祖遺訓,特來清除君側之惡,然後願效周公輔成王。姐姐若是來做說客的,還是迴去為好,他日待老四除了奸臣,你我姐弟再敘同根之情。”這一番話讓朱月嬋無言以對,議和就此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