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旗的普通士兵分為護軍、甲士、步卒三種。
護軍滿語叫做“拔牙剌”,漢語“親兵、衛兵”的意思,地位最高。作戰時跟隨大汗或者貝勒,一般並不主動出擊,負責護衛和策應,是八旗精銳。
甲士滿語叫“烏克申”,漢語“批甲人”的意思,經常電視劇裏有台詞“發配寧古塔,與批甲人為奴”。甲士自備兵器,可以細分為馬甲、步甲,是衝鋒陷陣的主力。作戰時跟隨遊擊、參將、副將,所以又叫“行營兵”,地位次一等。
八旗出征時按牛錄抽批甲人,勝利後按出丁數分配繳獲。
愛新國這些年戰無不勝,出征時人人踴躍。尤其是出兵大明朝時,按比例一牛錄抽二十甲、甚至四十甲之後,還有窮人懷踹著發財夢誌願從軍。
這些誌願者被編入步卒。同樣被編入步卒的還有護軍和甲士的隨軍奴才,滿語叫做“包衣阿哈”。阿哈如果作戰勇猛,同樣可以得到賞賜,甚至可以擺脫“阿哈”身份單獨編戶口,一路打拚,從奴隸升到將軍。
吉爾哈朗早就定下拚光前軍的打算,所以前軍基本都是步卒。
現在背上有紅點的步卒被一個個拉出來在兩軍陣前當眾斬首,山梁上的孫一看得心驚肉跳。
怪不得八旗戰力彪悍,人家是真殺啊。
要照八旗這種力度執行軍法,估計大明朝的遼東鎮所有人砍兩次腦袋還不夠數。
吉爾哈朗當眾砍頭肯定會讓鑲蘭旗的其他人嚴守軍紀,接下來的仗怕是不好打了。
吉爾哈朗發現中了毒氣的人慢慢恢複,好像並無大礙。
他豁出去了,不再顧忌毒氣,不再顧忌虎蹲炮,準備實打實來一場血戰。
吉爾哈朗以步甲衝陣,以弓手掩護。士卒互相之間拉開距離,從河灘到半山同時向山梁發動第三次攻擊。
鑲蘭旗擺出的這種陣型讓虎蹲炮和萬人敵有勁使不上。
山梁上的守軍算上剛才反正的漢軍隻有三十人上下,孫一把這些人分為六組,自己和李廣各領三組,散布在黑色的石頭後麵。
鑲蘭旗的箭矢嗖嗖地貼著山梁飛過。
各組人員壓低腦袋互相叮囑:“沉住氣,放近了再打。”
一百五十尺的時候,先是反正的漢軍隔著山梁摔出煙幕彈。
一個個潔白的石膏球在黑色的山石上彈跳幾下,在百尺的距離形成煙霧,鑲蘭旗的弓手失去準頭。
守軍露出腦袋。
當第一個鑲蘭旗從煙霧中鑽出身體,“霹呦”一聲鳥銃,“嗖”一聲羽箭,鑲蘭旗應聲倒地。
越來越多的鑲蘭旗鑽出煙霧,鳥銃聲、羽箭聲、間或三眼銃的爆鳴變得密集。
賀老六又變得膽小,後背頂著山梁不敢露頭,為同組放過的鳥銃裝藥。
這支鳥銃同他熟悉的鳥銃有些不一樣。沒有槍機,在原來槍機的位置鼓了一個大包。賀老六偷偷摸了摸,大包即像石頭又向布。裝藥步驟倒是一樣,都是先清理銃管,然後裝藥壓實。
像是提醒自己,賀老六念叨著“尖頭衝上,屁股衝下”,取一顆圓椎形的銃子塞入銃口,用通條使勁把銃子壓入底部。
取出通條的時候,賀老六感到手指被銃管剌了一下。
賀老六向銃管裏看一眼,發現銃管不平。
銃管內壁被刻出了三道槽,互相盤旋著。
賀老六暗道:“原來是一條盤龍鳥銃,使這杆銃的人一定很講究”。
賀老六把裝好的盤龍鳥銃放好,又拿起一支鳥銃裝藥。
他先摸了一把銃口,感覺這杆銃沒有刻盤龍。
賀老六同組的上官撿起了那條盤龍鳥銃。
賀老六注意到,上官的右腳也大大的鼓起,那材料和鳥銃槍機的鼓包是一樣的。
上官放銃的姿勢和別人不一樣。別人都是夾著鳥銃平放,上官趴在石頭上把鳥銃架到肩旁,閉上一支眼瞄。
賀老六想提醒上官一句,瞄不瞄都一樣,銃子打出去都沒譜,那樣瞄還容易炸傷眼睛。
話到嘴邊賀老六決定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孫一使用著崇禎五年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支膛線鳥銃,已經慢慢地打出了感覺。
指望這把鳥銃作為阻擊步槍是萬萬不能的。
明朝的鳥銃槍管粗,鉛子大,二者的加工精度都不夠,火藥也不統一,可以說每一槍都是獨一無二的。
但是膛線配木塞子鉛彈,在五十米的距離以內鳥銃已經可以瞄準使用了,基本能上靶。
木塞子鉛彈尾部膨脹在膛線的擠壓下高速旋轉出膛,提高了鉛彈飛行的穩定性,還極大地提高了殺傷力。在進入目標體內的一瞬間鉛彈撞擊變形但依舊保持旋轉,同體內組織糾纏不清,傷口迅速撕裂。如果鉛彈撞擊到骨骼,不會像滑膛槍鉛彈那樣嵌入骨頭,而是直接把骨頭擊碎。
孫一親眼看見一名腹部中彈的鑲蘭旗倒地之後,背後的創口支楞著白白的肋骨碴子足有鴨蛋那麽大。
本來孫一以為做膛線很複雜。
當他把膛線的概念給薛師傅解釋清楚,薛師傅說:“不就是螺紋嗎?好辦!”
薛師傅用硬木做一根比銃管稍細的木棍,放入銃管可以旋轉但不會晃動。
在這根木棍上先刻一條膛線,穿過兩個木架圓孔,圓孔上各有一支銅螺栓伸入木棍的膛線。當推拉木棍時,木棍就會順著膛線旋轉。
薛師傅在木棍一端做一個可以自由轉動的橫木把手,木棍另一端嵌入一片硬鑄鐵塊兒上砸下來薄片做刀刃。
把刀刃送入銃管,每拉動一次木棍,銃管裏都會被刻一條。每刻一條,就稍稍轉動木架一個很小的角度。二十幾次下來,一條膛線就完成了。
如此一共刻三條膛線,一天時間都不到。孫一便提著試驗品上陣了。
實戰證明,土法拉膛線完全可行!
不過聯軍繳獲的管身平直管壁厚可以改造的鳥銃太少。
孫一從漢軍俘虜李高喜那裏了解到,即使已經可以自鑄紅夷大炮的愛新國到現在還不能打造鳥銃,就徹底斷絕了大規模裝備膛線鳥銃的想法。
孫一利用這支鳥銃在一百尺的煙幕距離彈無虛發,還經常支援兩側。
但是鑲蘭旗鑽出煙幕的越來越多,一個個顯然是受了吉爾哈朗嚴肅軍法的震懾,義無反顧一往無前毫不畏死。
鳥銃的裝藥速度遠遠跟不上了。
三眼銃的聲音此起彼伏。
一個瘦小的身影冒出來站在孫一身邊拉開一張彎弓就射。
“琪琪格,你怎麽上來了?”
“一哥腳不方便,我來照顧你!”
說話間煙幕裏嚎叫著衝出幾十名甲士,紮堆兒衝向一處山梁。
護軍滿語叫做“拔牙剌”,漢語“親兵、衛兵”的意思,地位最高。作戰時跟隨大汗或者貝勒,一般並不主動出擊,負責護衛和策應,是八旗精銳。
甲士滿語叫“烏克申”,漢語“批甲人”的意思,經常電視劇裏有台詞“發配寧古塔,與批甲人為奴”。甲士自備兵器,可以細分為馬甲、步甲,是衝鋒陷陣的主力。作戰時跟隨遊擊、參將、副將,所以又叫“行營兵”,地位次一等。
八旗出征時按牛錄抽批甲人,勝利後按出丁數分配繳獲。
愛新國這些年戰無不勝,出征時人人踴躍。尤其是出兵大明朝時,按比例一牛錄抽二十甲、甚至四十甲之後,還有窮人懷踹著發財夢誌願從軍。
這些誌願者被編入步卒。同樣被編入步卒的還有護軍和甲士的隨軍奴才,滿語叫做“包衣阿哈”。阿哈如果作戰勇猛,同樣可以得到賞賜,甚至可以擺脫“阿哈”身份單獨編戶口,一路打拚,從奴隸升到將軍。
吉爾哈朗早就定下拚光前軍的打算,所以前軍基本都是步卒。
現在背上有紅點的步卒被一個個拉出來在兩軍陣前當眾斬首,山梁上的孫一看得心驚肉跳。
怪不得八旗戰力彪悍,人家是真殺啊。
要照八旗這種力度執行軍法,估計大明朝的遼東鎮所有人砍兩次腦袋還不夠數。
吉爾哈朗當眾砍頭肯定會讓鑲蘭旗的其他人嚴守軍紀,接下來的仗怕是不好打了。
吉爾哈朗發現中了毒氣的人慢慢恢複,好像並無大礙。
他豁出去了,不再顧忌毒氣,不再顧忌虎蹲炮,準備實打實來一場血戰。
吉爾哈朗以步甲衝陣,以弓手掩護。士卒互相之間拉開距離,從河灘到半山同時向山梁發動第三次攻擊。
鑲蘭旗擺出的這種陣型讓虎蹲炮和萬人敵有勁使不上。
山梁上的守軍算上剛才反正的漢軍隻有三十人上下,孫一把這些人分為六組,自己和李廣各領三組,散布在黑色的石頭後麵。
鑲蘭旗的箭矢嗖嗖地貼著山梁飛過。
各組人員壓低腦袋互相叮囑:“沉住氣,放近了再打。”
一百五十尺的時候,先是反正的漢軍隔著山梁摔出煙幕彈。
一個個潔白的石膏球在黑色的山石上彈跳幾下,在百尺的距離形成煙霧,鑲蘭旗的弓手失去準頭。
守軍露出腦袋。
當第一個鑲蘭旗從煙霧中鑽出身體,“霹呦”一聲鳥銃,“嗖”一聲羽箭,鑲蘭旗應聲倒地。
越來越多的鑲蘭旗鑽出煙霧,鳥銃聲、羽箭聲、間或三眼銃的爆鳴變得密集。
賀老六又變得膽小,後背頂著山梁不敢露頭,為同組放過的鳥銃裝藥。
這支鳥銃同他熟悉的鳥銃有些不一樣。沒有槍機,在原來槍機的位置鼓了一個大包。賀老六偷偷摸了摸,大包即像石頭又向布。裝藥步驟倒是一樣,都是先清理銃管,然後裝藥壓實。
像是提醒自己,賀老六念叨著“尖頭衝上,屁股衝下”,取一顆圓椎形的銃子塞入銃口,用通條使勁把銃子壓入底部。
取出通條的時候,賀老六感到手指被銃管剌了一下。
賀老六向銃管裏看一眼,發現銃管不平。
銃管內壁被刻出了三道槽,互相盤旋著。
賀老六暗道:“原來是一條盤龍鳥銃,使這杆銃的人一定很講究”。
賀老六把裝好的盤龍鳥銃放好,又拿起一支鳥銃裝藥。
他先摸了一把銃口,感覺這杆銃沒有刻盤龍。
賀老六同組的上官撿起了那條盤龍鳥銃。
賀老六注意到,上官的右腳也大大的鼓起,那材料和鳥銃槍機的鼓包是一樣的。
上官放銃的姿勢和別人不一樣。別人都是夾著鳥銃平放,上官趴在石頭上把鳥銃架到肩旁,閉上一支眼瞄。
賀老六想提醒上官一句,瞄不瞄都一樣,銃子打出去都沒譜,那樣瞄還容易炸傷眼睛。
話到嘴邊賀老六決定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孫一使用著崇禎五年這個世界上唯一的一支膛線鳥銃,已經慢慢地打出了感覺。
指望這把鳥銃作為阻擊步槍是萬萬不能的。
明朝的鳥銃槍管粗,鉛子大,二者的加工精度都不夠,火藥也不統一,可以說每一槍都是獨一無二的。
但是膛線配木塞子鉛彈,在五十米的距離以內鳥銃已經可以瞄準使用了,基本能上靶。
木塞子鉛彈尾部膨脹在膛線的擠壓下高速旋轉出膛,提高了鉛彈飛行的穩定性,還極大地提高了殺傷力。在進入目標體內的一瞬間鉛彈撞擊變形但依舊保持旋轉,同體內組織糾纏不清,傷口迅速撕裂。如果鉛彈撞擊到骨骼,不會像滑膛槍鉛彈那樣嵌入骨頭,而是直接把骨頭擊碎。
孫一親眼看見一名腹部中彈的鑲蘭旗倒地之後,背後的創口支楞著白白的肋骨碴子足有鴨蛋那麽大。
本來孫一以為做膛線很複雜。
當他把膛線的概念給薛師傅解釋清楚,薛師傅說:“不就是螺紋嗎?好辦!”
薛師傅用硬木做一根比銃管稍細的木棍,放入銃管可以旋轉但不會晃動。
在這根木棍上先刻一條膛線,穿過兩個木架圓孔,圓孔上各有一支銅螺栓伸入木棍的膛線。當推拉木棍時,木棍就會順著膛線旋轉。
薛師傅在木棍一端做一個可以自由轉動的橫木把手,木棍另一端嵌入一片硬鑄鐵塊兒上砸下來薄片做刀刃。
把刀刃送入銃管,每拉動一次木棍,銃管裏都會被刻一條。每刻一條,就稍稍轉動木架一個很小的角度。二十幾次下來,一條膛線就完成了。
如此一共刻三條膛線,一天時間都不到。孫一便提著試驗品上陣了。
實戰證明,土法拉膛線完全可行!
不過聯軍繳獲的管身平直管壁厚可以改造的鳥銃太少。
孫一從漢軍俘虜李高喜那裏了解到,即使已經可以自鑄紅夷大炮的愛新國到現在還不能打造鳥銃,就徹底斷絕了大規模裝備膛線鳥銃的想法。
孫一利用這支鳥銃在一百尺的煙幕距離彈無虛發,還經常支援兩側。
但是鑲蘭旗鑽出煙幕的越來越多,一個個顯然是受了吉爾哈朗嚴肅軍法的震懾,義無反顧一往無前毫不畏死。
鳥銃的裝藥速度遠遠跟不上了。
三眼銃的聲音此起彼伏。
一個瘦小的身影冒出來站在孫一身邊拉開一張彎弓就射。
“琪琪格,你怎麽上來了?”
“一哥腳不方便,我來照顧你!”
說話間煙幕裏嚎叫著衝出幾十名甲士,紮堆兒衝向一處山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