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府內院。
“李兄當真是山陽李典,李曼成?”劉玄強忍著心中的喜色,湊上前,略有些急切的問道。
李典有些疑惑,但還是耐著性子,解釋道:“在下祖居山陽郡,姓李名典,字曼成。”
劉玄聞言,嘴角的笑意再也藏不住。快步向前,來到劉興跟前,朗聲道:“李兄胸有韜略,有大將之才,不如請他接替您繼任武縣縣丞,專門訓練兵士。”
“公子,這……”。
李典想要拒絕,但卻無法開口。原因無他,劉興,正是他的授業恩師。
河間王一生克己複禮,尊崇儒學,而劉興也是一位儒學大家,雖家道中落,其賢名卻是遠播武縣內外。
李典自幼偏愛儒道,尊重博學之士,為了拜劉興為師,他不辭辛勞,遠赴百裏至此,但他卻不敢擅自在武縣任職。
李典的伯父李乾,頗有英雄氣概,在山陽郡乘氏縣聚攏數千食客,自己又是钜野縣令。
三國時代世家門閥觀念很重,若不能得到家族認可,李典縱然答應,日後也難免會被李乾召迴。
“曼成勿要為難,武縣初遭大亂,一切都要從長計議。”
劉興將李典的表情收於眼底,他雖是腐儒,但也有著識人之明。
對於李典,他比劉玄了解的更為透徹,文武雙全,又頗有智謀。
但他也明白,李氏一族在山陽郡勢力強大,他們自然看不上他這個落魄皇室的遺脈子弟。
“父親……”。
“罷了,玄兒,今日你和曼成一同陪著夫人前往城南,為那裏的難民施粥。”
劉玄還想再勸,卻被劉興揮手打斷。
劉玄也就止住不說了,反正隻要李典還在這裏,他有的是機會接觸他,不怕爭取不過來。
……
三日後,劉興派往州刺史府的呈遞萬民書和杜生田生前罪狀的人迴來了。
“稟告大人,這是焦使君迴執的牒文,請大人過目。”來人單膝跪地,朗聲說道。
劉玄上前接過竹簡,轉遞給劉興。
“杜氏無德,理應當誅。吾久聞劉君賢名,今拜劉君為武縣縣令。另,據密探來報,青州黃巾渠帥管亥殘部已經逃竄至太山以北。武縣毗鄰太山,萬望劉君早做打算。”
竹簡上的內容令劉興又驚又喜。
劉玄接過竹簡,看了內容之後臉色一變。
管亥,三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黃巾將領之一,曾率軍踐踏北海,圍北海相孔融於都昌,兇威滔天,威名遍及北方各地。
“你先下去!”
“是,公子。”
劉玄揮手示意報信人離去,待後者步出大堂,他快速來到伏案前,奮筆疾書。不多時,一幅幅守城器械躍然紙上。
“父親,此乃守城利器,隻要在管亥大軍到來之前打造出來,相信我們足以支撐一段時日,以待援兵。”
劉興將圖紙拿在手中端詳,線條分明,這是一種簡易連弩的圖紙構造,這種圖紙在後世被棄之如蔽履,在這裏卻是無價之寶。
“玄兒,你從何處得來的這種圖紙?為父怎麽從未……”。
“報!”
門外,一道急切的聲音打斷了劉興的話。
一位官差衝了進來,累的上氣不接下氣,“稟、稟告大人,天……天要變了。”
“天要變了?怎麽迴事?速速道來!”
劉玄心中湧出一股不好的預感,順手拿過一碗涼茶水遞給官差。
後者一飲而盡,略微平複後,哭喪著臉,繼續道:“稟大人,京師洛陽發布檄文昭告天下:董卓廢除少帝為弘農王,改立陳留王協為天子,自為相國,封郿侯,責令天下郡守刺史人等入京朝拜新帝。焦使君言身有沉珂,不便進京,特命小人前來,通稟大人,令大人放棄武縣,升任濟南國長史,即刻入京。”
“亂臣賊子!”
劉興怒發衝冠,一腳踹翻了一旁的案牘。
儒家尊崇三綱五常,董卓犯上作亂,公然廢除少帝,實乃悖絕臣綱之舉。
“我去!董卓這老家夥怎麽會提前廢帝,難道是因為……”。
劉玄如遭電擊,整個人呆若木雞。
他這隻胡亂穿越時空的小蝴蝶,終於在三國時代顯化出來。
按照原本的曆史走向,董卓要等到九月份才會廢除少帝,現在提前兩個月實施,足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接下來的曆史走向,是否還會按照原本的軌跡運轉?一切都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半個時辰後,一道道命令自劉府內院發出。加固城牆,整頓兵馬,籌備守城物資……
董卓公然廢除漢少帝,這一舉措,成功揭開了大漢皇朝台麵上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自此,天下大亂,戰火紛飛,一個長達百年的混亂紛爭時代就此拉開序幕。
青州刺史焦和膽小懦弱,但卻是一隻名副其實的老狐狸。這個節骨眼上他故意稱病,又提拔劉興,為的就是借此讓劉興前往京師刺探董卓的意向。
這個道理,劉玄父子都懂,但卻無法拒絕。
原因無他,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還有杜生田之子杜有德這個反骨仔在外麵伺機報仇。
一番商議後,劉玄自告奮勇,決定代父前往京都。劉興夫婦雖心有不忍,但卻不得不放任劉玄離去。
青州黃巾餘孽正準備伺機攻城,若是劉興此刻離去,城內群龍無首,一旦敵軍攻城,必將城破人亡。
翌日清晨,在眾人的目送下,劉玄與劉非各自騎著一頭高頭大馬,揮淚訣別,踏上了前往京師洛陽的道路。
兩人離去不久,一個可怕的消息傳來,青州黃巾渠帥管亥親自率軍出了太山,先鋒大將正是杜生田之子杜有德,已殺到武縣城下!
漢獻帝初登大位,天下人心惶惶,管亥正是看準了這個時機,這才敢兵出太山,前來攻打武縣。
“李兄當真是山陽李典,李曼成?”劉玄強忍著心中的喜色,湊上前,略有些急切的問道。
李典有些疑惑,但還是耐著性子,解釋道:“在下祖居山陽郡,姓李名典,字曼成。”
劉玄聞言,嘴角的笑意再也藏不住。快步向前,來到劉興跟前,朗聲道:“李兄胸有韜略,有大將之才,不如請他接替您繼任武縣縣丞,專門訓練兵士。”
“公子,這……”。
李典想要拒絕,但卻無法開口。原因無他,劉興,正是他的授業恩師。
河間王一生克己複禮,尊崇儒學,而劉興也是一位儒學大家,雖家道中落,其賢名卻是遠播武縣內外。
李典自幼偏愛儒道,尊重博學之士,為了拜劉興為師,他不辭辛勞,遠赴百裏至此,但他卻不敢擅自在武縣任職。
李典的伯父李乾,頗有英雄氣概,在山陽郡乘氏縣聚攏數千食客,自己又是钜野縣令。
三國時代世家門閥觀念很重,若不能得到家族認可,李典縱然答應,日後也難免會被李乾召迴。
“曼成勿要為難,武縣初遭大亂,一切都要從長計議。”
劉興將李典的表情收於眼底,他雖是腐儒,但也有著識人之明。
對於李典,他比劉玄了解的更為透徹,文武雙全,又頗有智謀。
但他也明白,李氏一族在山陽郡勢力強大,他們自然看不上他這個落魄皇室的遺脈子弟。
“父親……”。
“罷了,玄兒,今日你和曼成一同陪著夫人前往城南,為那裏的難民施粥。”
劉玄還想再勸,卻被劉興揮手打斷。
劉玄也就止住不說了,反正隻要李典還在這裏,他有的是機會接觸他,不怕爭取不過來。
……
三日後,劉興派往州刺史府的呈遞萬民書和杜生田生前罪狀的人迴來了。
“稟告大人,這是焦使君迴執的牒文,請大人過目。”來人單膝跪地,朗聲說道。
劉玄上前接過竹簡,轉遞給劉興。
“杜氏無德,理應當誅。吾久聞劉君賢名,今拜劉君為武縣縣令。另,據密探來報,青州黃巾渠帥管亥殘部已經逃竄至太山以北。武縣毗鄰太山,萬望劉君早做打算。”
竹簡上的內容令劉興又驚又喜。
劉玄接過竹簡,看了內容之後臉色一變。
管亥,三國曆史上最為著名的黃巾將領之一,曾率軍踐踏北海,圍北海相孔融於都昌,兇威滔天,威名遍及北方各地。
“你先下去!”
“是,公子。”
劉玄揮手示意報信人離去,待後者步出大堂,他快速來到伏案前,奮筆疾書。不多時,一幅幅守城器械躍然紙上。
“父親,此乃守城利器,隻要在管亥大軍到來之前打造出來,相信我們足以支撐一段時日,以待援兵。”
劉興將圖紙拿在手中端詳,線條分明,這是一種簡易連弩的圖紙構造,這種圖紙在後世被棄之如蔽履,在這裏卻是無價之寶。
“玄兒,你從何處得來的這種圖紙?為父怎麽從未……”。
“報!”
門外,一道急切的聲音打斷了劉興的話。
一位官差衝了進來,累的上氣不接下氣,“稟、稟告大人,天……天要變了。”
“天要變了?怎麽迴事?速速道來!”
劉玄心中湧出一股不好的預感,順手拿過一碗涼茶水遞給官差。
後者一飲而盡,略微平複後,哭喪著臉,繼續道:“稟大人,京師洛陽發布檄文昭告天下:董卓廢除少帝為弘農王,改立陳留王協為天子,自為相國,封郿侯,責令天下郡守刺史人等入京朝拜新帝。焦使君言身有沉珂,不便進京,特命小人前來,通稟大人,令大人放棄武縣,升任濟南國長史,即刻入京。”
“亂臣賊子!”
劉興怒發衝冠,一腳踹翻了一旁的案牘。
儒家尊崇三綱五常,董卓犯上作亂,公然廢除少帝,實乃悖絕臣綱之舉。
“我去!董卓這老家夥怎麽會提前廢帝,難道是因為……”。
劉玄如遭電擊,整個人呆若木雞。
他這隻胡亂穿越時空的小蝴蝶,終於在三國時代顯化出來。
按照原本的曆史走向,董卓要等到九月份才會廢除少帝,現在提前兩個月實施,足可謂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接下來的曆史走向,是否還會按照原本的軌跡運轉?一切都開始變得撲朔迷離。
半個時辰後,一道道命令自劉府內院發出。加固城牆,整頓兵馬,籌備守城物資……
董卓公然廢除漢少帝,這一舉措,成功揭開了大漢皇朝台麵上的最後一塊遮羞布。
自此,天下大亂,戰火紛飛,一個長達百年的混亂紛爭時代就此拉開序幕。
青州刺史焦和膽小懦弱,但卻是一隻名副其實的老狐狸。這個節骨眼上他故意稱病,又提拔劉興,為的就是借此讓劉興前往京師刺探董卓的意向。
這個道理,劉玄父子都懂,但卻無法拒絕。
原因無他,官大一級壓死人。更何況,還有杜生田之子杜有德這個反骨仔在外麵伺機報仇。
一番商議後,劉玄自告奮勇,決定代父前往京都。劉興夫婦雖心有不忍,但卻不得不放任劉玄離去。
青州黃巾餘孽正準備伺機攻城,若是劉興此刻離去,城內群龍無首,一旦敵軍攻城,必將城破人亡。
翌日清晨,在眾人的目送下,劉玄與劉非各自騎著一頭高頭大馬,揮淚訣別,踏上了前往京師洛陽的道路。
兩人離去不久,一個可怕的消息傳來,青州黃巾渠帥管亥親自率軍出了太山,先鋒大將正是杜生田之子杜有德,已殺到武縣城下!
漢獻帝初登大位,天下人心惶惶,管亥正是看準了這個時機,這才敢兵出太山,前來攻打武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