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言在得到子喜的答複以後,也不多言,當即就退下去了。隨後他去拜訪了魏相惠施。
對於戴言來說,這惠施可以說是他穿越到戰國以來所見到的第三個“名人”了。雖然他也見過楚國詹何,墨家巨子田鳩這樣在能在曆史上留下隻言片語的人物,然而這兩人和惠施相比,卻又不算什麽了。
這位惠施可是名家(戰國時稱辯家)的開山人物啊,其知識之淵博號稱學富五車,而他和莊子間亦師亦友的關係也尤為後世人所稱道。戴言來到了這個時代,帶來了一個糅合了三個文明才有的獨特學說——幾何學以及其背後嚴謹縝密的科學體係。然而此門學說的影響還隻是局限在豐邑一地,要想推廣自己的此門學說,和名士們辯論那是最好的推廣方法。
惠施見子偃找來自己,初始以為他是想要談論魏齊相王之事,哪知對方找上他,卻絕口不談政治,隻是純粹的交流學術。
“惠子,小子曾聞先生學問高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號稱學富五車。小子敢問先生,何為大,何為小?”戴言問道。
惠施不假思索的迴答道:“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戴言很快就明白了惠施的意思:沒有外圍的邊界(即無限)就是最大的;沒有內部的,那就是最小的。僅此一句話戴言就知道惠施此人實在不可小覷,不愧是名家的開山鼻祖。戴言反駁他道:“先生此言可謂精深矣,然而小子敢問先生,先生可知天地有多大?”
對於這個問題,惠施想了以下迴答道:“公子問在下天地有多大,在下對此不以為然。以在下看來,天與地卑,而山與澤平。何也?無差別也。在下先前曾言,無外者為至大,然而以天地與無外者相比,則天地為小也;無內者為至小,沼澤與高山相比,兩者沒有一個比較,是故有山與澤平。公子所問天地有多大,以在下看來,此問無任何標準,又有誰能答呢?”
戴言隨後又問道:“先生既然以為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沒有比較,沒有標準就不能知道大小,在下亦認同此理也。那麽小子給先生一個標準,先生本是宋國人,當知一裏之具體長短。先生既然以為天地相比至大者為小,那麽天地必然是有邊界的。先生以為天地為何等形狀?其具體大小是多少裏?”
原來殺招在這裏,惠施暗暗歎息。在戰國時代這個百家爭鳴的大環境中,各家學派都在不斷的發展,強化自己。而強化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與別派學者進行辯論,隻要壓倒了對方,自身有了善辯的名氣,其學說自然就樹立起來了。惠施之成名就是如此,他以善辯揚名天下,有了這個名他才能當魏國之相。而今他一個不注意,卻在自己的老家被這麽個少年公子問難了,這是要在陰溝裏翻船了啊。
然而惠施畢竟不是吃素的,他迴答道:“天地雖大,其必然有邊界,這是肯定的。然而在下並未實際測量,又如何能夠知道天地之具體大小長短呢?譬如夏蟲之不可語冰,夏蟲不知有冰,又安能與之論冰?此篤於實也。在下不知天地之具體大小,此一為在下卻未測量,其二則為天地雖有限,然其邊界非凡人可達,故無人可測其大小。”
“先生之言小子知矣,然而先生之言小子絕不讚同。”戴言迴答道,隨後他又說道:“先生以為天地有邊界,其卑於至大者,小子亦以為不妥。天地為兩物,地為我等凡人所居之處,而天則為地之上。以小子看來,天有五重。一曰物質之天,即與地相對之天;二曰主宰之天,即所謂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三曰運命之天,乃是人生中吾人所無可奈何者,冥冥中之運氣即此也;四曰自然之天,乃指天地之運行;五曰義理之天,乃謂宇宙之最高原理。天有此五重之義,其比之無外者為何?與天相比,無外者亦為小也。地為我等凡人之居所,其大小必然可測也,在下認為地之大必然可知,在下亦能辦到此事!”
惠施聽到戴言給他分析了天的五重意義,感覺其中的思維方式極為類似自身的辯家學說。惠施學說的核心就是“合同異”,其中最重要的內涵就是萬物有同也有異,而其所有的性質卻又不是絕對的,因而在惠施看來,泰山都可以視作小,而秋毫都可以視作是大,要解決這種問題,必須要正名實。戴言給“天”下的這五重意義可以說歸納了這個時代人們對於“天”的所有理解,這也是惠施一直所提倡的。然而隨後戴言又說他可以測量“地”的大小,惠施就不能理解了,他隨後問道:“敢問公子如何測地?”
能夠逼得一位頂級的學者向自己請教,戴言心中不由暗爽。他大方言道:“先生問小子如何測量地的大小,小子當絕不藏私,盡言告知。在此之前,我等先來看看“地”到底為何物?地從土從也,與田相對,乃是我等凡人所居之所。然而天下間總有我等凡人不可居之處,如高山,如河湖,如荒漠,如大海,這些地方以在下來看也可稱為地的一部分。要測地,吾等先要知道地是如何形狀,齊東野人曾言:天圓而地方,先生以為然否?”這個時代陰陽家的創始人鄒衍估計才剛出生,陰陽五行之觀念還沒有聯係到一起,然而天圓地方這種思維卻是很早就有了。其起源大概是來源於東夷,由華夏族融合四方隨後逐步傳遍天下。
天圓地方麽?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種普遍的看法,惠施也是如此認為。他答道:“在下以為此說法沒有問題。”
“先生又錯了。”戴言以堅決的語氣否決了惠施的看法,隨後說道:“小子曾聞,海上行船,兩船相遇,一船見遠方之另一船,其必然是先看到桅杆,而後見到船帆,而後見到船身,最後見到船底。如果兩船遠離,則所見則恰恰相反,最後所見到的則必然是另一船之桅杆。小子曾親自驗證,此說法決然不假。小子對此疑惑不解,俗語有雲:水往低處流,大海為平,世之通理也。然而若是在同一平麵上相遇,遠離所見,其必然沒有上下與高低之分,無論所見還是遠離,定然是整船可見而整船不可見,絕不會有先見到桅杆而後見到船身的事實。如此看來,地為方之說法實為謬誤,大地也絕對不是平的。然而大地究竟為何等模樣呢?以小子看來,大地當為一個巨大無比的球,吾等凡人就居於此巨球之表明可居之地,測量出此球的半徑和表麵積吾等就可以知道地有多大,小子鬥膽稱唿此巨球為地球!而隻有如此說法方能解釋行船之說法。”
不可能!惠施心中在呐喊著,人類不是居住在一塊平麵的大地之上,而是居住在一個巨大的球上麵?這簡直就是顛覆了惠施以往所有的觀念,他當即反問道:“公子既然以為吾等居於一巨球之上,那麽其必然有人頭向上,而有人頭向下,那麽居於此球之下的人豈不是會從地球上掉下去?公子又如何判斷出我等不在地球之下呢?”
戴言會心一笑,從容說道:“以先生之合同異來說,沒有比較則必然沒有上下,整個地球何為上,何為下總要先有一個定義。假使我等居於地球之上部,以先生之看法,在地球另一邊與我們相對之處,其必然是沒有人的,其人都從地上掉到天上了。然而先生可知,我等為何能夠安穩的居住在地球表麵?即使我等拿出一塊石頭奮力扔向天空,石頭最終也還是會掉落到地上,而不會飛到天上去,這又是為何?在小子看來,這其實都是因為我等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
惠施拿起一塊石頭,往天上一拋,隨後石頭果然重新落迴地麵。惠施仔細的思量了戴言的種種言論,隨後他說道:“在下可以先認可公子所言我等居於地球之上,那敢問公子我等又如何測量地球的半徑大小?”
“既然地球為一球體,那麽同一時間,太陽直射之角度必然不同。我等可以先在甲地挖一口井,如果太陽光直射照入整個井內,那麽可以確認此時正好為正午時分;於此同時,我等在此地正北的乙地測量太陽的偏角,再測量出兩地的距離,依照這些條件我等就可以測量整個地球的周長,如此一來得到地球之半徑大小不是異常容易嗎?依次辦法,小子雖然沒有走遍整個地球,然而小子卻依然可以測出地球的半徑,知道地的大小。”戴言迴道。
惠施默默無言,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不過今天與這位少年公子辯論,給他震撼最大的還是他否定了整個天圓地方的理論,這讓他現在都有種天地傾覆的感覺。惠施乃是一代辯家大師,可是與戴言辯論之後,他整個人都感覺不好了。他也不敢再與這少年公子繼續辯論了,今天的辯論他算是認栽了,他需要迴去好好休養生息,要不然他整個人都要崩潰了。
他目光複雜的看向這位少年公子,向他匆匆道別以後就逃一樣的離開了。
戴言目送著這位名家大師,心中暗暗有些得意,他的目的也終於達到了。
對於戴言來說,這惠施可以說是他穿越到戰國以來所見到的第三個“名人”了。雖然他也見過楚國詹何,墨家巨子田鳩這樣在能在曆史上留下隻言片語的人物,然而這兩人和惠施相比,卻又不算什麽了。
這位惠施可是名家(戰國時稱辯家)的開山人物啊,其知識之淵博號稱學富五車,而他和莊子間亦師亦友的關係也尤為後世人所稱道。戴言來到了這個時代,帶來了一個糅合了三個文明才有的獨特學說——幾何學以及其背後嚴謹縝密的科學體係。然而此門學說的影響還隻是局限在豐邑一地,要想推廣自己的此門學說,和名士們辯論那是最好的推廣方法。
惠施見子偃找來自己,初始以為他是想要談論魏齊相王之事,哪知對方找上他,卻絕口不談政治,隻是純粹的交流學術。
“惠子,小子曾聞先生學問高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號稱學富五車。小子敢問先生,何為大,何為小?”戴言問道。
惠施不假思索的迴答道:“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
戴言很快就明白了惠施的意思:沒有外圍的邊界(即無限)就是最大的;沒有內部的,那就是最小的。僅此一句話戴言就知道惠施此人實在不可小覷,不愧是名家的開山鼻祖。戴言反駁他道:“先生此言可謂精深矣,然而小子敢問先生,先生可知天地有多大?”
對於這個問題,惠施想了以下迴答道:“公子問在下天地有多大,在下對此不以為然。以在下看來,天與地卑,而山與澤平。何也?無差別也。在下先前曾言,無外者為至大,然而以天地與無外者相比,則天地為小也;無內者為至小,沼澤與高山相比,兩者沒有一個比較,是故有山與澤平。公子所問天地有多大,以在下看來,此問無任何標準,又有誰能答呢?”
戴言隨後又問道:“先生既然以為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沒有比較,沒有標準就不能知道大小,在下亦認同此理也。那麽小子給先生一個標準,先生本是宋國人,當知一裏之具體長短。先生既然以為天地相比至大者為小,那麽天地必然是有邊界的。先生以為天地為何等形狀?其具體大小是多少裏?”
原來殺招在這裏,惠施暗暗歎息。在戰國時代這個百家爭鳴的大環境中,各家學派都在不斷的發展,強化自己。而強化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與別派學者進行辯論,隻要壓倒了對方,自身有了善辯的名氣,其學說自然就樹立起來了。惠施之成名就是如此,他以善辯揚名天下,有了這個名他才能當魏國之相。而今他一個不注意,卻在自己的老家被這麽個少年公子問難了,這是要在陰溝裏翻船了啊。
然而惠施畢竟不是吃素的,他迴答道:“天地雖大,其必然有邊界,這是肯定的。然而在下並未實際測量,又如何能夠知道天地之具體大小長短呢?譬如夏蟲之不可語冰,夏蟲不知有冰,又安能與之論冰?此篤於實也。在下不知天地之具體大小,此一為在下卻未測量,其二則為天地雖有限,然其邊界非凡人可達,故無人可測其大小。”
“先生之言小子知矣,然而先生之言小子絕不讚同。”戴言迴答道,隨後他又說道:“先生以為天地有邊界,其卑於至大者,小子亦以為不妥。天地為兩物,地為我等凡人所居之處,而天則為地之上。以小子看來,天有五重。一曰物質之天,即與地相對之天;二曰主宰之天,即所謂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三曰運命之天,乃是人生中吾人所無可奈何者,冥冥中之運氣即此也;四曰自然之天,乃指天地之運行;五曰義理之天,乃謂宇宙之最高原理。天有此五重之義,其比之無外者為何?與天相比,無外者亦為小也。地為我等凡人之居所,其大小必然可測也,在下認為地之大必然可知,在下亦能辦到此事!”
惠施聽到戴言給他分析了天的五重意義,感覺其中的思維方式極為類似自身的辯家學說。惠施學說的核心就是“合同異”,其中最重要的內涵就是萬物有同也有異,而其所有的性質卻又不是絕對的,因而在惠施看來,泰山都可以視作小,而秋毫都可以視作是大,要解決這種問題,必須要正名實。戴言給“天”下的這五重意義可以說歸納了這個時代人們對於“天”的所有理解,這也是惠施一直所提倡的。然而隨後戴言又說他可以測量“地”的大小,惠施就不能理解了,他隨後問道:“敢問公子如何測地?”
能夠逼得一位頂級的學者向自己請教,戴言心中不由暗爽。他大方言道:“先生問小子如何測量地的大小,小子當絕不藏私,盡言告知。在此之前,我等先來看看“地”到底為何物?地從土從也,與田相對,乃是我等凡人所居之所。然而天下間總有我等凡人不可居之處,如高山,如河湖,如荒漠,如大海,這些地方以在下來看也可稱為地的一部分。要測地,吾等先要知道地是如何形狀,齊東野人曾言:天圓而地方,先生以為然否?”這個時代陰陽家的創始人鄒衍估計才剛出生,陰陽五行之觀念還沒有聯係到一起,然而天圓地方這種思維卻是很早就有了。其起源大概是來源於東夷,由華夏族融合四方隨後逐步傳遍天下。
天圓地方麽?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種普遍的看法,惠施也是如此認為。他答道:“在下以為此說法沒有問題。”
“先生又錯了。”戴言以堅決的語氣否決了惠施的看法,隨後說道:“小子曾聞,海上行船,兩船相遇,一船見遠方之另一船,其必然是先看到桅杆,而後見到船帆,而後見到船身,最後見到船底。如果兩船遠離,則所見則恰恰相反,最後所見到的則必然是另一船之桅杆。小子曾親自驗證,此說法決然不假。小子對此疑惑不解,俗語有雲:水往低處流,大海為平,世之通理也。然而若是在同一平麵上相遇,遠離所見,其必然沒有上下與高低之分,無論所見還是遠離,定然是整船可見而整船不可見,絕不會有先見到桅杆而後見到船身的事實。如此看來,地為方之說法實為謬誤,大地也絕對不是平的。然而大地究竟為何等模樣呢?以小子看來,大地當為一個巨大無比的球,吾等凡人就居於此巨球之表明可居之地,測量出此球的半徑和表麵積吾等就可以知道地有多大,小子鬥膽稱唿此巨球為地球!而隻有如此說法方能解釋行船之說法。”
不可能!惠施心中在呐喊著,人類不是居住在一塊平麵的大地之上,而是居住在一個巨大的球上麵?這簡直就是顛覆了惠施以往所有的觀念,他當即反問道:“公子既然以為吾等居於一巨球之上,那麽其必然有人頭向上,而有人頭向下,那麽居於此球之下的人豈不是會從地球上掉下去?公子又如何判斷出我等不在地球之下呢?”
戴言會心一笑,從容說道:“以先生之合同異來說,沒有比較則必然沒有上下,整個地球何為上,何為下總要先有一個定義。假使我等居於地球之上部,以先生之看法,在地球另一邊與我們相對之處,其必然是沒有人的,其人都從地上掉到天上了。然而先生可知,我等為何能夠安穩的居住在地球表麵?即使我等拿出一塊石頭奮力扔向天空,石頭最終也還是會掉落到地上,而不會飛到天上去,這又是為何?在小子看來,這其實都是因為我等受到了地球的吸引力。”
惠施拿起一塊石頭,往天上一拋,隨後石頭果然重新落迴地麵。惠施仔細的思量了戴言的種種言論,隨後他說道:“在下可以先認可公子所言我等居於地球之上,那敢問公子我等又如何測量地球的半徑大小?”
“既然地球為一球體,那麽同一時間,太陽直射之角度必然不同。我等可以先在甲地挖一口井,如果太陽光直射照入整個井內,那麽可以確認此時正好為正午時分;於此同時,我等在此地正北的乙地測量太陽的偏角,再測量出兩地的距離,依照這些條件我等就可以測量整個地球的周長,如此一來得到地球之半徑大小不是異常容易嗎?依次辦法,小子雖然沒有走遍整個地球,然而小子卻依然可以測出地球的半徑,知道地的大小。”戴言迴道。
惠施默默無言,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不過今天與這位少年公子辯論,給他震撼最大的還是他否定了整個天圓地方的理論,這讓他現在都有種天地傾覆的感覺。惠施乃是一代辯家大師,可是與戴言辯論之後,他整個人都感覺不好了。他也不敢再與這少年公子繼續辯論了,今天的辯論他算是認栽了,他需要迴去好好休養生息,要不然他整個人都要崩潰了。
他目光複雜的看向這位少年公子,向他匆匆道別以後就逃一樣的離開了。
戴言目送著這位名家大師,心中暗暗有些得意,他的目的也終於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