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渥部署好各路軍務後,第二天一大早便率領五千精銳騎兵,六萬步軍,繞過開封,向洛陽進軍。
不過在大軍啟程之前,楊渥又收到了兩個好消息,第一個好消息就是高季昌、陸思鐸二人已經在許州向李簡投降,如今吳軍已經進入許州城,接管了城防。
得到這個喜訊後,楊渥下令封陸思鐸為建昌伯,以效義軍都指揮使身份領兵繼續為吳軍征戰。
至於高季昌,楊渥下令封他為沭陽伯,領池州刺史。
楊渥將他封為池州刺史,一來對他主動投降有所封賞,可安其他降將之心,二來池州距離金陵不遠,而且上下官員都忠心於吳國,高季昌在這裏就算有什麽野心也翻不出什麽浪花來。
至於另一件喜事則是汝州那邊周本傳來的,他在兩天前率軍攻占汝州,生擒汝州守將王瓚。
原來之前周本經過長期圍攻,已經到了快要破城的時候,城中守軍已經是強弩之末;恰好那時候襄陵大勝的消息傳來,吳軍士氣大振,周本趁機發兵猛攻,最終一舉攻陷城池,斬殺守軍三千多人,俘虜兩萬餘人,繳獲錢糧、軍械等輜重無數。
而這時候楊渥派去準備進城勸降的使者才剛剛抵達吳軍軍營。
能夠直接將汝州拿下,這個結果自然比勸降更好。
雖說直接攻城的過程中將會折損一些士卒,不過這樣能夠完全消除後患,又鍛煉的將士的攻堅能力,同時能夠震懾其他未降敵軍,效果比勸降反而要好得多。
收到消息後,楊渥命周本留少量軍隊鎮守汝州,其他大軍則迅速從南方進軍洛陽,與楊渥率領的大軍在洛陽城下匯合。
大軍尚未出征就收到兩個好消息,楊渥更加相信接下來的戰事將會無比順利,而接下來的戰事進展也的確非常順利。
吳軍從開封向洛陽進軍,一路上所遇到的敵軍皆望風而逃,各縣守軍更是紛紛開城門投降,沒有任何一地敢於抵抗。
……
當汝州失守,及吳軍重兵繞過開封,從東、南兩麵長驅直攻洛陽的消息傳來時,洛陽城中一片大亂。
此時,洛陽城中除了四千控鶴軍禁衛外,就隻有五千多臨時招募的新軍,未經戰陣,士氣低落。
麵對吳軍的大軍壓境,整個洛陽城一片大亂,城中到處雞飛狗跳,百姓臉色充滿驚惶之色,朝廷上下完全失了主張,不知該如何應對。
那些早就與吳國暗中有勾結的官員,比如張全義等,他們在朝堂之上一言不發,迴到家中後卻是心思活泛起來,開始尋思自己以前有沒有得罪吳國的地方,或者有沒有什麽地方可以為吳國效勞的。
那些之前沒有勾連吳國的官員,比如此時已經意識到梁國大勢已去,這些人在廟堂之上還是一副六神無主的模樣,但晚上迴到家中後臉色卻是一變,開始尋思起該如何與吳軍接上頭。
皇宮之內,朱友貞同樣慌了手腳。
前些天襄陵之戰消息傳來時,朱友文便將宗室族人召集起來,對他們痛哭流涕道:“國朝運祚盡矣!”
到了此時,朱友文更是慌忙召集群臣詢問對策,可惜且不說那些心懷叵測之人此時已經不願為梁國出主意了,就算那些依舊忠心之臣到了此時也已經無計可施,隻能沉默以對。
朱友文舉目四望,見眾臣臉上都帶著惶恐,不由得有些失望。
他將目光最後看向敬翔,對他說道:“朕以前經常忽視愛卿所言,以至於此。如今局勢危急,還請愛卿心中不要有什麽怨恨。請問愛卿,如今將如何是好?”
敬翔老淚縱橫道:“臣受先帝厚恩,至今已經三十餘年,名為宰相,實乃朱氏奴仆,侍奉陛下如同奴仆侍奉公子一般。”
“臣前後向陛下所獻之言,莫不是盡心竭誠之策。陛下當初不顧退守關中之策,以精兵南下與吳決戰,臣極言不可,奈何陛下不聽,以至於如今精銳盡喪,洛陽危急。”
“陛下當初用段凝為招討使,臣同樣極力反對,然而陛下依舊不聽,致有今日之危急。”
雖說敬翔對朱友文的確忠心耿耿,但到了如今的局勢,要說他心中沒有怨氣那是不可能的。
朱友文聽著他滿是怨氣的話,卻是一句話也不能反駁。
若是按照之前的計劃,直接將中原盡數交給吳國,以精兵保守洛陽,或許就不會有如今的危急了。
再或者若是他繼續信任王彥章等老將,而不是用段凝這個無能之輩為將,或許即便依舊會敗給吳軍,但也絕不至於敗得如此之慘。
迴想起過往的種種,朱友文心中滿是悔恨。
敬翔卻是沒有停下,他繼續說道:“若是臣請陛下此時立即放棄洛陽,退守關中,或許有一絲保命之機,然而臣擔心陛下必定不肯這麽做。”
“若是臣勸陛下出奇計與敵一戰,陛下又沒有那份果決。如今的局勢,便是張良、陳平複生,隻怕也不能挽迴局勢!”
朱友文聽了默然沉吟,讓他退守關中,這個計劃他的確不怎麽情願。
再怎麽說他也是梁國的皇帝,是中原的正統皇帝,怎能拋棄宗廟逃到關中那種邊鄙之地做一個不倫不類的“正統皇帝”呢?那比殺了他更加難受。
更何況,這麽多年勞心勞累,為國事操勞,雖然結果不怎麽樣,但朱友文本身對朝政還算勤懇,而且性情溫恭,既不荒淫,也不奢靡,最終卻是國勢日促,至今日更是有亡國之相,他本人早已經深感疲倦,不願再逃到關中去,反而想著與社稷共存亡。
這才是他始終不願退守關中,反而寄希望於與吳軍決一死戰的原因。
不過退守關中雖然不怎麽情願,但對敬翔所說的“出奇計以退敵”他卻來了興趣。
“愛卿所說的奇計,不知是何計策?”
敬翔搖頭不語,朱友文再三催問,他才開口道:“臣所言之計策,無非就是東據武牢關,南扼伊闕關,以地利來暫時擋住吳軍,同時急遣使向岐王甚至是晉王請求援兵罷了。”
“不過岐王勢弱,加之岐王本人年老,已無進取之心,而吳國勢大,隻怕岐王未必敢出兵救援我國;而晉國乃我世仇,若向其求援,或許陛下需要放下身段,向其請降。臣隻怕陛下不甘受此之辱!”
敬翔的計策其實就是向晉國這個老仇家請降,引晉軍前來抵擋吳軍。
這種策略在唐末藩鎮混戰的時代極為常見,根本不算什麽妙計,不過很明顯,朱友文做皇帝做慣了,他是不可能放下身段向李存勖這個仇人請降的。
見朱友文默然不語,敬翔當即歎息道:“陛下,臣願陛下先賜臣一死,不忍見國家宗廟之亡也。”說完,敬翔與朱友文等人相向慟哭,朝堂之上滿是悲戚之色。
商議到最後,朱友貞隻能采納敬翔建議中的另外一:向岐王李茂貞求援。
在吳軍北伐之前,梁國一度有退守關中的打算,所以派遣使者與岐王交好,兩家關係迅速變得親密起來,甚至梁軍還向岐王購買了不少戰馬來擴充騎兵。
所以此時朱友文決定派遣張漢傑的弟弟張漢倫以最快速度趕往鳳翔尋求援軍。
不過且不說岐王會不會派出援兵前來,即便岐王同意派兵,那也要梁國能堅持到那個時候才行。
洛陽自古就是一座大城,城牆周長數十裏,這在和平時期固然顯得極為雄偉壯麗,能凸顯大國國都的威儀,但在如今卻暴露出不好防守的缺點。
以城中那幾千控鶴軍,再加上數千臨時招募的烏合之眾,光靠這點兵力想要守住洛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吳軍擋在洛陽外圍。
所以朱友文又下令,命朱圭統率兩千控鶴軍南下伊闕,抵擋周本大軍;同時命控鶴都指揮使皇甫麟統領兩千控鶴軍極速趕往武牢關,以抵抗東麵吳王親自統領的大軍。
對此安排,敬翔提出反對,他認為如今梁軍士氣低落,若是僅僅分兵前往抵抗,尚不足以擋住吳軍,必須朱友文禦駕親征鼓舞士氣,才有一絲可能。
可惜對此建議朱友文依舊拒絕了,他是不可能在這個時候離開洛陽的。
為了增加洛陽守軍的兵力,朱友文下令打開府庫,廣募兵勇,讓他們登上城牆,習練守城之法。
然而守城的計議雖然定下來了,但城中的惶恐依舊沒有絲毫減弱,反而流言四起,到處都有不利的消息傳來,一會兒說吳軍已經占領了哪裏哪裏,一會兒又說哪處地方已經投降吳國。
更是有傳言說,洛陽城中有幾個宗室子弟打算趁亂造反,讓朱友文深感忌憚。
原來,當初陝州節度使邵王朱友誨,乃是朱溫兄長朱全昱的兒子,此人極為聰穎,梁國上下不少人都心向於他。
所以朱友文在幾年前就將其召還洛陽,與其兄朱友諒同時幽禁在宮中。
如今吳軍大軍將至,再加上城中流言四起,朱友文疑心更重,擔心宗室的幾個兄弟會乘危謀亂,於是將朱友誨以及賀王朱友雍、建王朱友徽等盡數殺光盡殺之。
至此,吳軍尚未兵臨城下,而城中朱氏子弟已經被朱友文殺掉大半。
……
吳軍這邊,楊渥領兵向西的當天晚上,大軍便抵達鄭州,鄭州守軍不過千人,而且他們同樣已經失去鬥誌,在吳軍大軍逼境的時候選擇了開城投降。
在洛陽鄭州休整了一個晚上後,大軍繼續向西進兵,當天中午抵達滎陽,滎陽守軍率軍投降。
楊渥沒有在滎陽停留,甚至都沒有進城,僅僅派了一千人進城把持住城門,至於其他大軍則繼續向西,於當天下午天黑之前趕到滎陽西麵的武牢關。
武牢關其實便是著名的虎牢關,唐朝時因為要避李虎的諱,所以改稱為武牢關。
這裏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地勢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自古就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
西漢初年劉邦與項羽在這裏大戰經年,最終漢軍成功擋住楚軍的攻勢,最後不斷反攻,取得最後的勝利。
而唐朝初年時,秦王李世民更是在這裏以三千精兵大破夏主竇建德的十萬大軍,為唐朝統一天下贏得了最為關鍵的一場大勝。
不過武牢關雖然地勢險要,但在一般情況下這裏是沒有守軍長期駐守的;如今關內隻有連夜趕到此地的皇甫麟率領的兩千控鶴軍防守。
這個皇甫麟倒是個忠義之人,在麵對吳軍大軍時不僅堅決拒絕投降,反而不顧疲勞,連夜親自組織守軍守關。
他的兵力雖然不多多,但占據絕對地利優勢,再加上當時天色已黑,不利於攻城,所以楊渥沒有急著攻城,命大軍暫且安營紮寨。
第二天,楊渥一麵命大軍從正麵攻打關隘,一麵派出小股兵力準備從小路繞道敵軍後方發動進攻。
不過讓楊渥沒想到的是,那支繞道敵軍後方的軍隊剛剛出發沒多久,大軍就已經從正麵攻破了武牢關。
原來控鶴軍雖然是梁國禁軍,當初也算得上是久經戰陣的精銳,不過最近幾年控鶴軍的精銳將士基本上都被調往黃河沿線在與晉軍的交戰中消耗掉了。
如今的控鶴軍反而是以新兵為主,沒什麽實際經驗,再加上士氣低落將士們在來武牢關的路上就有不少人逃亡。
昨天夜裏天黑時還好,今天大戰將起,當那些惶恐不安的守軍將士踏上城牆向關外望去,發現關外密密麻麻全是吳軍時,這些梁軍頓時徹底喪事鬥誌,結果開戰沒多久就被吳軍攻破關隘,皇甫麟帶著少數侍衛匆忙逃離。
見此楊渥也沒什麽好說的,下令大軍休整一會,繼續向西進發。
與此同時,伊闕關外的周本也發動大軍,費了半天時間將關隘拿下,順利向北進軍。
伊闕關雖然號稱關隘,在古時就是通往洛陽的險要之地,不過這裏的地利優勢畢竟比不上武牢關,再加上守軍兵少,結果被吳軍成功繞道後方,前後夾擊,迅速失守。
至此朱友文所依賴的兩處重要關隘迅速落入吳國手中,東、南兩個方麵近十萬吳軍同時向洛陽逼近,兵臨城下之日就在眼下。
不過在大軍啟程之前,楊渥又收到了兩個好消息,第一個好消息就是高季昌、陸思鐸二人已經在許州向李簡投降,如今吳軍已經進入許州城,接管了城防。
得到這個喜訊後,楊渥下令封陸思鐸為建昌伯,以效義軍都指揮使身份領兵繼續為吳軍征戰。
至於高季昌,楊渥下令封他為沭陽伯,領池州刺史。
楊渥將他封為池州刺史,一來對他主動投降有所封賞,可安其他降將之心,二來池州距離金陵不遠,而且上下官員都忠心於吳國,高季昌在這裏就算有什麽野心也翻不出什麽浪花來。
至於另一件喜事則是汝州那邊周本傳來的,他在兩天前率軍攻占汝州,生擒汝州守將王瓚。
原來之前周本經過長期圍攻,已經到了快要破城的時候,城中守軍已經是強弩之末;恰好那時候襄陵大勝的消息傳來,吳軍士氣大振,周本趁機發兵猛攻,最終一舉攻陷城池,斬殺守軍三千多人,俘虜兩萬餘人,繳獲錢糧、軍械等輜重無數。
而這時候楊渥派去準備進城勸降的使者才剛剛抵達吳軍軍營。
能夠直接將汝州拿下,這個結果自然比勸降更好。
雖說直接攻城的過程中將會折損一些士卒,不過這樣能夠完全消除後患,又鍛煉的將士的攻堅能力,同時能夠震懾其他未降敵軍,效果比勸降反而要好得多。
收到消息後,楊渥命周本留少量軍隊鎮守汝州,其他大軍則迅速從南方進軍洛陽,與楊渥率領的大軍在洛陽城下匯合。
大軍尚未出征就收到兩個好消息,楊渥更加相信接下來的戰事將會無比順利,而接下來的戰事進展也的確非常順利。
吳軍從開封向洛陽進軍,一路上所遇到的敵軍皆望風而逃,各縣守軍更是紛紛開城門投降,沒有任何一地敢於抵抗。
……
當汝州失守,及吳軍重兵繞過開封,從東、南兩麵長驅直攻洛陽的消息傳來時,洛陽城中一片大亂。
此時,洛陽城中除了四千控鶴軍禁衛外,就隻有五千多臨時招募的新軍,未經戰陣,士氣低落。
麵對吳軍的大軍壓境,整個洛陽城一片大亂,城中到處雞飛狗跳,百姓臉色充滿驚惶之色,朝廷上下完全失了主張,不知該如何應對。
那些早就與吳國暗中有勾結的官員,比如張全義等,他們在朝堂之上一言不發,迴到家中後卻是心思活泛起來,開始尋思自己以前有沒有得罪吳國的地方,或者有沒有什麽地方可以為吳國效勞的。
那些之前沒有勾連吳國的官員,比如此時已經意識到梁國大勢已去,這些人在廟堂之上還是一副六神無主的模樣,但晚上迴到家中後臉色卻是一變,開始尋思起該如何與吳軍接上頭。
皇宮之內,朱友貞同樣慌了手腳。
前些天襄陵之戰消息傳來時,朱友文便將宗室族人召集起來,對他們痛哭流涕道:“國朝運祚盡矣!”
到了此時,朱友文更是慌忙召集群臣詢問對策,可惜且不說那些心懷叵測之人此時已經不願為梁國出主意了,就算那些依舊忠心之臣到了此時也已經無計可施,隻能沉默以對。
朱友文舉目四望,見眾臣臉上都帶著惶恐,不由得有些失望。
他將目光最後看向敬翔,對他說道:“朕以前經常忽視愛卿所言,以至於此。如今局勢危急,還請愛卿心中不要有什麽怨恨。請問愛卿,如今將如何是好?”
敬翔老淚縱橫道:“臣受先帝厚恩,至今已經三十餘年,名為宰相,實乃朱氏奴仆,侍奉陛下如同奴仆侍奉公子一般。”
“臣前後向陛下所獻之言,莫不是盡心竭誠之策。陛下當初不顧退守關中之策,以精兵南下與吳決戰,臣極言不可,奈何陛下不聽,以至於如今精銳盡喪,洛陽危急。”
“陛下當初用段凝為招討使,臣同樣極力反對,然而陛下依舊不聽,致有今日之危急。”
雖說敬翔對朱友文的確忠心耿耿,但到了如今的局勢,要說他心中沒有怨氣那是不可能的。
朱友文聽著他滿是怨氣的話,卻是一句話也不能反駁。
若是按照之前的計劃,直接將中原盡數交給吳國,以精兵保守洛陽,或許就不會有如今的危急了。
再或者若是他繼續信任王彥章等老將,而不是用段凝這個無能之輩為將,或許即便依舊會敗給吳軍,但也絕不至於敗得如此之慘。
迴想起過往的種種,朱友文心中滿是悔恨。
敬翔卻是沒有停下,他繼續說道:“若是臣請陛下此時立即放棄洛陽,退守關中,或許有一絲保命之機,然而臣擔心陛下必定不肯這麽做。”
“若是臣勸陛下出奇計與敵一戰,陛下又沒有那份果決。如今的局勢,便是張良、陳平複生,隻怕也不能挽迴局勢!”
朱友文聽了默然沉吟,讓他退守關中,這個計劃他的確不怎麽情願。
再怎麽說他也是梁國的皇帝,是中原的正統皇帝,怎能拋棄宗廟逃到關中那種邊鄙之地做一個不倫不類的“正統皇帝”呢?那比殺了他更加難受。
更何況,這麽多年勞心勞累,為國事操勞,雖然結果不怎麽樣,但朱友文本身對朝政還算勤懇,而且性情溫恭,既不荒淫,也不奢靡,最終卻是國勢日促,至今日更是有亡國之相,他本人早已經深感疲倦,不願再逃到關中去,反而想著與社稷共存亡。
這才是他始終不願退守關中,反而寄希望於與吳軍決一死戰的原因。
不過退守關中雖然不怎麽情願,但對敬翔所說的“出奇計以退敵”他卻來了興趣。
“愛卿所說的奇計,不知是何計策?”
敬翔搖頭不語,朱友文再三催問,他才開口道:“臣所言之計策,無非就是東據武牢關,南扼伊闕關,以地利來暫時擋住吳軍,同時急遣使向岐王甚至是晉王請求援兵罷了。”
“不過岐王勢弱,加之岐王本人年老,已無進取之心,而吳國勢大,隻怕岐王未必敢出兵救援我國;而晉國乃我世仇,若向其求援,或許陛下需要放下身段,向其請降。臣隻怕陛下不甘受此之辱!”
敬翔的計策其實就是向晉國這個老仇家請降,引晉軍前來抵擋吳軍。
這種策略在唐末藩鎮混戰的時代極為常見,根本不算什麽妙計,不過很明顯,朱友文做皇帝做慣了,他是不可能放下身段向李存勖這個仇人請降的。
見朱友文默然不語,敬翔當即歎息道:“陛下,臣願陛下先賜臣一死,不忍見國家宗廟之亡也。”說完,敬翔與朱友文等人相向慟哭,朝堂之上滿是悲戚之色。
商議到最後,朱友貞隻能采納敬翔建議中的另外一:向岐王李茂貞求援。
在吳軍北伐之前,梁國一度有退守關中的打算,所以派遣使者與岐王交好,兩家關係迅速變得親密起來,甚至梁軍還向岐王購買了不少戰馬來擴充騎兵。
所以此時朱友文決定派遣張漢傑的弟弟張漢倫以最快速度趕往鳳翔尋求援軍。
不過且不說岐王會不會派出援兵前來,即便岐王同意派兵,那也要梁國能堅持到那個時候才行。
洛陽自古就是一座大城,城牆周長數十裏,這在和平時期固然顯得極為雄偉壯麗,能凸顯大國國都的威儀,但在如今卻暴露出不好防守的缺點。
以城中那幾千控鶴軍,再加上數千臨時招募的烏合之眾,光靠這點兵力想要守住洛陽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唯一的辦法就是將吳軍擋在洛陽外圍。
所以朱友文又下令,命朱圭統率兩千控鶴軍南下伊闕,抵擋周本大軍;同時命控鶴都指揮使皇甫麟統領兩千控鶴軍極速趕往武牢關,以抵抗東麵吳王親自統領的大軍。
對此安排,敬翔提出反對,他認為如今梁軍士氣低落,若是僅僅分兵前往抵抗,尚不足以擋住吳軍,必須朱友文禦駕親征鼓舞士氣,才有一絲可能。
可惜對此建議朱友文依舊拒絕了,他是不可能在這個時候離開洛陽的。
為了增加洛陽守軍的兵力,朱友文下令打開府庫,廣募兵勇,讓他們登上城牆,習練守城之法。
然而守城的計議雖然定下來了,但城中的惶恐依舊沒有絲毫減弱,反而流言四起,到處都有不利的消息傳來,一會兒說吳軍已經占領了哪裏哪裏,一會兒又說哪處地方已經投降吳國。
更是有傳言說,洛陽城中有幾個宗室子弟打算趁亂造反,讓朱友文深感忌憚。
原來,當初陝州節度使邵王朱友誨,乃是朱溫兄長朱全昱的兒子,此人極為聰穎,梁國上下不少人都心向於他。
所以朱友文在幾年前就將其召還洛陽,與其兄朱友諒同時幽禁在宮中。
如今吳軍大軍將至,再加上城中流言四起,朱友文疑心更重,擔心宗室的幾個兄弟會乘危謀亂,於是將朱友誨以及賀王朱友雍、建王朱友徽等盡數殺光盡殺之。
至此,吳軍尚未兵臨城下,而城中朱氏子弟已經被朱友文殺掉大半。
……
吳軍這邊,楊渥領兵向西的當天晚上,大軍便抵達鄭州,鄭州守軍不過千人,而且他們同樣已經失去鬥誌,在吳軍大軍逼境的時候選擇了開城投降。
在洛陽鄭州休整了一個晚上後,大軍繼續向西進兵,當天中午抵達滎陽,滎陽守軍率軍投降。
楊渥沒有在滎陽停留,甚至都沒有進城,僅僅派了一千人進城把持住城門,至於其他大軍則繼續向西,於當天下午天黑之前趕到滎陽西麵的武牢關。
武牢關其實便是著名的虎牢關,唐朝時因為要避李虎的諱,所以改稱為武牢關。
這裏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地勢險要,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自古就是曆代兵家必爭之地。
西漢初年劉邦與項羽在這裏大戰經年,最終漢軍成功擋住楚軍的攻勢,最後不斷反攻,取得最後的勝利。
而唐朝初年時,秦王李世民更是在這裏以三千精兵大破夏主竇建德的十萬大軍,為唐朝統一天下贏得了最為關鍵的一場大勝。
不過武牢關雖然地勢險要,但在一般情況下這裏是沒有守軍長期駐守的;如今關內隻有連夜趕到此地的皇甫麟率領的兩千控鶴軍防守。
這個皇甫麟倒是個忠義之人,在麵對吳軍大軍時不僅堅決拒絕投降,反而不顧疲勞,連夜親自組織守軍守關。
他的兵力雖然不多多,但占據絕對地利優勢,再加上當時天色已黑,不利於攻城,所以楊渥沒有急著攻城,命大軍暫且安營紮寨。
第二天,楊渥一麵命大軍從正麵攻打關隘,一麵派出小股兵力準備從小路繞道敵軍後方發動進攻。
不過讓楊渥沒想到的是,那支繞道敵軍後方的軍隊剛剛出發沒多久,大軍就已經從正麵攻破了武牢關。
原來控鶴軍雖然是梁國禁軍,當初也算得上是久經戰陣的精銳,不過最近幾年控鶴軍的精銳將士基本上都被調往黃河沿線在與晉軍的交戰中消耗掉了。
如今的控鶴軍反而是以新兵為主,沒什麽實際經驗,再加上士氣低落將士們在來武牢關的路上就有不少人逃亡。
昨天夜裏天黑時還好,今天大戰將起,當那些惶恐不安的守軍將士踏上城牆向關外望去,發現關外密密麻麻全是吳軍時,這些梁軍頓時徹底喪事鬥誌,結果開戰沒多久就被吳軍攻破關隘,皇甫麟帶著少數侍衛匆忙逃離。
見此楊渥也沒什麽好說的,下令大軍休整一會,繼續向西進發。
與此同時,伊闕關外的周本也發動大軍,費了半天時間將關隘拿下,順利向北進軍。
伊闕關雖然號稱關隘,在古時就是通往洛陽的險要之地,不過這裏的地利優勢畢竟比不上武牢關,再加上守軍兵少,結果被吳軍成功繞道後方,前後夾擊,迅速失守。
至此朱友文所依賴的兩處重要關隘迅速落入吳國手中,東、南兩個方麵近十萬吳軍同時向洛陽逼近,兵臨城下之日就在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