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既然加入宗門,當然需要貢獻一份力量,作為宗門的一份子,大儒們不僅要維護宗門的安危,還要定期去仁義書院授課,當然這也是會記錄功勳的,以作換取宗門的資源。
因為接觸到儒家功法,以後的人達到大儒的境界將更為容易,隻要打通兩竅一脈便可,可是他們與首批進入仁義宗的這些大儒又有所不同。以前礙於功法所限,他們無不是窮經皓首,才能達到大儒境界,其品德修養無不是出類拔萃,心境自然高了一層。
以後的仁義宗會以開通竅脈的多少,來劃分宗門修士的境界。趙義能夠預料到,以後的儒者能達到現在大儒品德修養、以及心境的將少之又少。年輕加上強大的實力很容易讓人變得浮躁。而這也是趙義為什麽會邀請這些大儒作為宗門核心的原因所在。
他建立宗門,造福大陸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想要以此積累功德氣運,來轉化彌補洪荒玉符不足的符源。這宗門的整體素質就需要抓起來,他可不想拿出如此多的資源,結果卻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仁義宗並不會插手各國事務,相反還擔當起為各國輸送人才,提供保護的重任,而各國提供的資源也能在仁義宗換到諸如丹藥、符籙之類的寶物。仁義宗的宗旨隻有一條,不要影響宗門的功德氣運。賞善罰惡也是以此而定。
趙義將功法、法寶分配了下去,又將問心鏡交給了師父梁山。以後等書院其他學生利用基礎功法開出竅、脈成為儒生,便可以考慮招進門來,這樣宗門才算是完善起來,畢竟他們才是宗門的基石。任務大廳也主要是為他們而開。
大儒境界之下是可以去各國考取功名的,以此賺取更多的功德,不過一切都得靠自己,宗門不會給予任何幫助。在俗世期間積累的功德便可以記作功勳,返迴宗門後可以憑借功勳換取修煉資源。
如何衡量功德大小?趙義結合量天尺原理跟符文科技知識製作出來一樣器具,名為功德功勳轉化器,簡稱為記功器,又稱為符紋記功器,他如同一個外接裝置,隻要連通符腦,便可以異地聯網,這其中又涉及到一些符腦知識。
這東西上麵被趙義刻畫了感應符紋,因此所有的記錄必然精確,不會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他打算批量生產,以期以後宗門之人可以人手一個。其實趙義通過量天尺也是可以查看宗門成員的功德的,隻需取用對方的一滴精血便可。
他這樣做,也是為了宗門計算功勳方便,宗門成員對自己的功德也能做到心中有數,任務大廳能更好運轉。最重要的是量天尺隻有一個,他需要留在手中,畢竟大家的功德氣運是存儲在裏麵的。
並不是隻有行善積德才能轉化成功德,惠國惠民之事都是可以轉化為功德的。當然若是宗門之人為非作歹,也是會減少功德的。又如張三因為李四的原因為非作歹,那麽李四也會減少功德的。減少功德這部分卻是需要執法堂去核查的,記功器畢竟是可以關閉的。
任務大廳已經開始發布任務了,主要麵對部分仁義書院的書生開放,現在還沒有書生打開竅、脈成為儒者。趙義此時正在測試記功器的能力。他打算等以後儒者多起來,再慢慢縮小任務發布的範圍,畢竟資源有限。其實向宗門捐獻資源也是可以算做功勳的,隻是操作起來比較複雜,得等以後穩定下來再慢慢加進去。
記功器發下去了,本是領取任務就可以獲得的附加物品,卻是被書院的先生當作獎品發給成績優異的學子。學習儒家功法對悟性的要求相當高,這些成績優秀的學子自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一批記功器並不多,得到記功器便代表可以領取任務,便代表著以後所做的功德可以化著實實在在的功勳,也就代表著先人一步的資源。自然先生心中有所取舍,該給誰,不給誰可想而知。
趙義並未想那麽多,書院所有學子做的功德,都有他的一部分,隻不過從任務大廳領取任務後,屬於他個人的功德要多些而已。這時候,他一麵看著量天尺中增加的功德,一麵用記功器查詢功德增加的明細。
這種匯總的記功器僅有兩個,一個掌握在趙義手中,一個掌握在兼管任務大廳的副宗主陳凡手中,這可是比匯聚到符腦中的數據更為詳細,畢竟符腦中的數據乃是普通記功器上傳上去的總結性結論,而趙義手中的這種,可以查看詳細的過程。
量天尺中的功德,在或快或慢增加著。趙義看著記功器中的記錄,他發現修橋鋪路會漲功德,施舍粥飯會漲功德,仗義援手會漲功德,他有些奇怪的是居然寫出一首好的詩詞,一篇好的文章也會漲功德。
他一經思索,便已明白,這詩詞文章具備教化之功,當然能夠算著功德。隨即他開心起來,既然這樣能獲得功德,他豈不是有捷徑獲得大量的功德?不說前世有大量的詩詞文章供他抄襲,光是玉符考驗時經曆的九世也有不少啊!
隻是他試驗了一番,才發現沒那麽簡單,當他將一些著名的詩詞寫出來的時候,功德是有,卻是十分少,遠遠比不是書院學子寫出的詩詞增加的功德。沒道理啊,論經義研究水平,他怎麽也及得上當今大儒的水平,這詩詞的優劣他還是分得出來的。
一番思索,沒有結果,他看了看周遭的環境,結合自己的感受,即興寫了一首詞出來,詞成之後,他發現屬於自己的那部分功德明顯增加了。他又試了試,終於總結出兩點增加功德的重要原因。
第一必須是這世間第一次出現的詩詞文章,第二必須是身臨其境,有感而發創作出來的才成。而且似乎這功德的產生,仿佛這天地自有一番判定,直指本心,仿佛有意杜絕抄襲。
不過趙義發現盡管將前世的一些詩詞文章搬到這世,功德很少,可蚊子再小也是肉,何況前世的那些詩詞文章勝在量大,也是不小的一筆功德,倒是可以找個機會傳播出去。
趙義本來準備多花些時間在宗門上,讓宗門的根基更為鞏固,這是功德的一大來源啊!隻是一個消息傳來,令他不得不離開,他隻好拜托師父梁山跟陳凡這兩位副宗主多多費心,其他長老、堂主多出些力。
好在此時仁義宗差不多也走上了正軌。對於處理宗門各項事務,他的作用並不明顯,此時離開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既然加入宗門,當然需要貢獻一份力量,作為宗門的一份子,大儒們不僅要維護宗門的安危,還要定期去仁義書院授課,當然這也是會記錄功勳的,以作換取宗門的資源。
因為接觸到儒家功法,以後的人達到大儒的境界將更為容易,隻要打通兩竅一脈便可,可是他們與首批進入仁義宗的這些大儒又有所不同。以前礙於功法所限,他們無不是窮經皓首,才能達到大儒境界,其品德修養無不是出類拔萃,心境自然高了一層。
以後的仁義宗會以開通竅脈的多少,來劃分宗門修士的境界。趙義能夠預料到,以後的儒者能達到現在大儒品德修養、以及心境的將少之又少。年輕加上強大的實力很容易讓人變得浮躁。而這也是趙義為什麽會邀請這些大儒作為宗門核心的原因所在。
他建立宗門,造福大陸是一方麵,更重要的是想要以此積累功德氣運,來轉化彌補洪荒玉符不足的符源。這宗門的整體素質就需要抓起來,他可不想拿出如此多的資源,結果卻達不到想要的效果。
仁義宗並不會插手各國事務,相反還擔當起為各國輸送人才,提供保護的重任,而各國提供的資源也能在仁義宗換到諸如丹藥、符籙之類的寶物。仁義宗的宗旨隻有一條,不要影響宗門的功德氣運。賞善罰惡也是以此而定。
趙義將功法、法寶分配了下去,又將問心鏡交給了師父梁山。以後等書院其他學生利用基礎功法開出竅、脈成為儒生,便可以考慮招進門來,這樣宗門才算是完善起來,畢竟他們才是宗門的基石。任務大廳也主要是為他們而開。
大儒境界之下是可以去各國考取功名的,以此賺取更多的功德,不過一切都得靠自己,宗門不會給予任何幫助。在俗世期間積累的功德便可以記作功勳,返迴宗門後可以憑借功勳換取修煉資源。
如何衡量功德大小?趙義結合量天尺原理跟符文科技知識製作出來一樣器具,名為功德功勳轉化器,簡稱為記功器,又稱為符紋記功器,他如同一個外接裝置,隻要連通符腦,便可以異地聯網,這其中又涉及到一些符腦知識。
這東西上麵被趙義刻畫了感應符紋,因此所有的記錄必然精確,不會存在弄虛作假的情況,他打算批量生產,以期以後宗門之人可以人手一個。其實趙義通過量天尺也是可以查看宗門成員的功德的,隻需取用對方的一滴精血便可。
他這樣做,也是為了宗門計算功勳方便,宗門成員對自己的功德也能做到心中有數,任務大廳能更好運轉。最重要的是量天尺隻有一個,他需要留在手中,畢竟大家的功德氣運是存儲在裏麵的。
並不是隻有行善積德才能轉化成功德,惠國惠民之事都是可以轉化為功德的。當然若是宗門之人為非作歹,也是會減少功德的。又如張三因為李四的原因為非作歹,那麽李四也會減少功德的。減少功德這部分卻是需要執法堂去核查的,記功器畢竟是可以關閉的。
任務大廳已經開始發布任務了,主要麵對部分仁義書院的書生開放,現在還沒有書生打開竅、脈成為儒者。趙義此時正在測試記功器的能力。他打算等以後儒者多起來,再慢慢縮小任務發布的範圍,畢竟資源有限。其實向宗門捐獻資源也是可以算做功勳的,隻是操作起來比較複雜,得等以後穩定下來再慢慢加進去。
記功器發下去了,本是領取任務就可以獲得的附加物品,卻是被書院的先生當作獎品發給成績優異的學子。學習儒家功法對悟性的要求相當高,這些成績優秀的學子自是其中的佼佼者。
第一批記功器並不多,得到記功器便代表可以領取任務,便代表著以後所做的功德可以化著實實在在的功勳,也就代表著先人一步的資源。自然先生心中有所取舍,該給誰,不給誰可想而知。
趙義並未想那麽多,書院所有學子做的功德,都有他的一部分,隻不過從任務大廳領取任務後,屬於他個人的功德要多些而已。這時候,他一麵看著量天尺中增加的功德,一麵用記功器查詢功德增加的明細。
這種匯總的記功器僅有兩個,一個掌握在趙義手中,一個掌握在兼管任務大廳的副宗主陳凡手中,這可是比匯聚到符腦中的數據更為詳細,畢竟符腦中的數據乃是普通記功器上傳上去的總結性結論,而趙義手中的這種,可以查看詳細的過程。
量天尺中的功德,在或快或慢增加著。趙義看著記功器中的記錄,他發現修橋鋪路會漲功德,施舍粥飯會漲功德,仗義援手會漲功德,他有些奇怪的是居然寫出一首好的詩詞,一篇好的文章也會漲功德。
他一經思索,便已明白,這詩詞文章具備教化之功,當然能夠算著功德。隨即他開心起來,既然這樣能獲得功德,他豈不是有捷徑獲得大量的功德?不說前世有大量的詩詞文章供他抄襲,光是玉符考驗時經曆的九世也有不少啊!
隻是他試驗了一番,才發現沒那麽簡單,當他將一些著名的詩詞寫出來的時候,功德是有,卻是十分少,遠遠比不是書院學子寫出的詩詞增加的功德。沒道理啊,論經義研究水平,他怎麽也及得上當今大儒的水平,這詩詞的優劣他還是分得出來的。
一番思索,沒有結果,他看了看周遭的環境,結合自己的感受,即興寫了一首詞出來,詞成之後,他發現屬於自己的那部分功德明顯增加了。他又試了試,終於總結出兩點增加功德的重要原因。
第一必須是這世間第一次出現的詩詞文章,第二必須是身臨其境,有感而發創作出來的才成。而且似乎這功德的產生,仿佛這天地自有一番判定,直指本心,仿佛有意杜絕抄襲。
不過趙義發現盡管將前世的一些詩詞文章搬到這世,功德很少,可蚊子再小也是肉,何況前世的那些詩詞文章勝在量大,也是不小的一筆功德,倒是可以找個機會傳播出去。
趙義本來準備多花些時間在宗門上,讓宗門的根基更為鞏固,這是功德的一大來源啊!隻是一個消息傳來,令他不得不離開,他隻好拜托師父梁山跟陳凡這兩位副宗主多多費心,其他長老、堂主多出些力。
好在此時仁義宗差不多也走上了正軌。對於處理宗門各項事務,他的作用並不明顯,此時離開也不會有太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