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孚並沒有好高騖遠地選擇世界頂級的哲學學術期刊《世界哲學》,也沒有選擇國家級的《哲學研究》與《哲學分析》,主要是這些核心期刊,對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大學生投稿的論文,怕審核都懶得審核。
哲學終究不似科學那樣務實,反而很務虛,可以說主觀性也特別強,完全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本人在哲學界的名聲、地位,往往就能決定他的學術高度,而在其他領域的名聲,也能反哺哲學界。
所以王德孚現在一點也不排斥出名,他希望自己的名氣越大越好。
名氣越大,話語權越大。
王德孚看中的哲學學術期刊,就是那本《時代與思潮》,至於為什麽看中它,當然是因為他發現自己學校的哲學係係主任,是這份學術期刊的評審員之一,這位係主任的名字,叫做曹旭平,隻可惜他並不教大一。
王德孚覺得,自己在投稿之前,隻要去親自拜訪一下曹旭平主任,展現出他在哲學上的天分,再憑借他平時在學校中積累下來的良好口碑,肯定能打動對方。
哪個大學會排斥一個在大一時就展現出學術天分的天才學生呢?
如今的新式大學可都在想方設法地打出名氣,如果哪個學校有天才出現,那大學校方肯定會使勁宣傳。
王德孚不知道的是,在他想著去拜訪曹旭平時,他的名字,卻早就已經在曹旭平那裏掛上號了。
原來曹旭平主任,正是王德孚所在的這個班級班長曹榮卿的長輩,算是他的族叔,而曹榮卿因為王德孚的一篇《聽雪之夜》,徹底被其才華折服之後,就去曹旭平那裏,狠狠地吹了一波王德孚,希望自家族叔可以關注一下王德孚這個哲學係的排麵。
這年頭,文史哲可以說是不分家的,曹旭平教授雖然是哲學係教授,但本人卻酷愛文學,並且喜歡自己也寫點東西,筆杆子可以說相當不錯,他就是那種喜歡將“形而上學”融入自己文章的哲學學者,動不動就在文章中謳歌人類的靈魂、自由的意誌什麽的。
偏偏這樣的文章,還能屢次在哲學期刊上當作學術論文發表,當然就是《時代與思潮》這個層次的學術期刊,結果發表多了之後,他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份期刊的評審員,還讓他在哲學界混出了名頭,這對他能夠當上這東吳大學的哲學係係主任,也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他在教大三的哲學專業課時,還要求學生一定要購買他的學術專著《哲學與靈魂》,因為他上課就會拿自己的著作當教材,考試也會考這上麵的內容。
《哲學與靈魂》這部作品,王德孚在去拜訪曹旭平前,肯定已經看過,他的評價是,這根本不是什麽哲學學術專著,因為它完全不成體係,不如說是個人的臆想,胡說八道的玩意。
但王德孚肯定不會當麵打臉,反而會說他看了這部《哲學與靈魂》之後,隻覺得自己的靈魂都升華了,因為曹老師是真的敢寫,學術期刊也是真的敢刊載這樣的作品……
像曹旭平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哲學係教授,在這個時代不要太多,隻要能寫能吹,仿佛整個哲學界都圍繞著他們而運轉。
酷愛文學的曹旭平,在看了曹榮卿向他推薦的王德孚散文《聽雪之夜》後,倒也沒有像王德孚同齡人那樣,對王德孚佩服得無以複加,但他還是很欣賞王德孚的文筆的。
不過也就僅此而已罷了,難不成還讓曹旭平這個哲學係係主任,去親自找王德孚,當麵誇讚一個大一學生?
王德孚顯然還沒有完全展現出這樣的價值來,所以還是需要他去找這位係主任,違心地吹一波對方的所謂哲學學術專注。
沒辦法,這就是因為名聲、資曆不足所導致的,如果他穿越過來,就是學術界的大佬的話,那他搞出什麽哲學巨著,都沒人會質疑他,隻會對他頂禮膜拜。
可現在,他要是真將自己腦子裏那些可以流傳千古的哲學巨著拿出來,隻會引來各種質疑與麻煩,他首先得把自己的天才形象,給立起來,不僅僅是在哲學上,還有文學、史學等等。
因此,王德孚在為去見曹旭平教授而做準備時,也沒有停下自己在其他方麵的積累,畢竟他剛剛寫完了《情與性》,每天的空餘時間,又多了不少,在這個娛樂匱乏的時代,閱讀反而成了他最喜歡做的事情。
他認真研讀這個世界曆史上那些流傳至今的名著,邊讀邊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然後還忍不住對照他腦中另一個世界相似的作品,這讓他有種像是見證了名著的同分異構體一般。
就好像這個世界也是有《史記》的,但寫史記的卻不是司馬遷,而是司馬剛,他的遭遇也沒司馬遷那麽慘,他沒有遭受宮刑,但他寫的這部《史記》卻是太監了的作品,原因是他還沒寫完《史記》,自己就生病死了,也沒人替他續上結尾。
兩個世界的《史記》都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裏麵有些人物的傳記,讓王德孚都感覺是互為原型人物一樣,隻不過他們的名字略有差異,人生軌跡也不完全一樣,但做的某些大事,都很相似,比如有些刺客列傳,荊軻刺秦是失敗了,可原型為荊軻的刺客,卻行刺成功了,但他並非行刺者,而是謀劃者。
這也導致了這位原型為荊軻的刺客,名氣卻沒有荊軻那麽大,因為沒有荊軻刺秦失敗的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悲壯,然後被刺的人物,也沒有秦王那樣雄才大略,畢竟不是什麽人都能當“祖龍”的。
總而言之,王德孚還是非常喜歡研究這個世界的曆史的,更會用哲學的眼光,去探究這個世界的曆史,為什麽發展到現在,會變成這個樣子,如果以此來寫出一部史學巨著,那還是很有意義的。
就在這個時候,王德孚終於收到了來自女高中生陳清焰的迴信。
哲學終究不似科學那樣務實,反而很務虛,可以說主觀性也特別強,完全沒有一個標準的答案,在這樣一種情況下,本人在哲學界的名聲、地位,往往就能決定他的學術高度,而在其他領域的名聲,也能反哺哲學界。
所以王德孚現在一點也不排斥出名,他希望自己的名氣越大越好。
名氣越大,話語權越大。
王德孚看中的哲學學術期刊,就是那本《時代與思潮》,至於為什麽看中它,當然是因為他發現自己學校的哲學係係主任,是這份學術期刊的評審員之一,這位係主任的名字,叫做曹旭平,隻可惜他並不教大一。
王德孚覺得,自己在投稿之前,隻要去親自拜訪一下曹旭平主任,展現出他在哲學上的天分,再憑借他平時在學校中積累下來的良好口碑,肯定能打動對方。
哪個大學會排斥一個在大一時就展現出學術天分的天才學生呢?
如今的新式大學可都在想方設法地打出名氣,如果哪個學校有天才出現,那大學校方肯定會使勁宣傳。
王德孚不知道的是,在他想著去拜訪曹旭平時,他的名字,卻早就已經在曹旭平那裏掛上號了。
原來曹旭平主任,正是王德孚所在的這個班級班長曹榮卿的長輩,算是他的族叔,而曹榮卿因為王德孚的一篇《聽雪之夜》,徹底被其才華折服之後,就去曹旭平那裏,狠狠地吹了一波王德孚,希望自家族叔可以關注一下王德孚這個哲學係的排麵。
這年頭,文史哲可以說是不分家的,曹旭平教授雖然是哲學係教授,但本人卻酷愛文學,並且喜歡自己也寫點東西,筆杆子可以說相當不錯,他就是那種喜歡將“形而上學”融入自己文章的哲學學者,動不動就在文章中謳歌人類的靈魂、自由的意誌什麽的。
偏偏這樣的文章,還能屢次在哲學期刊上當作學術論文發表,當然就是《時代與思潮》這個層次的學術期刊,結果發表多了之後,他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這份期刊的評審員,還讓他在哲學界混出了名頭,這對他能夠當上這東吳大學的哲學係係主任,也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他在教大三的哲學專業課時,還要求學生一定要購買他的學術專著《哲學與靈魂》,因為他上課就會拿自己的著作當教材,考試也會考這上麵的內容。
《哲學與靈魂》這部作品,王德孚在去拜訪曹旭平前,肯定已經看過,他的評價是,這根本不是什麽哲學學術專著,因為它完全不成體係,不如說是個人的臆想,胡說八道的玩意。
但王德孚肯定不會當麵打臉,反而會說他看了這部《哲學與靈魂》之後,隻覺得自己的靈魂都升華了,因為曹老師是真的敢寫,學術期刊也是真的敢刊載這樣的作品……
像曹旭平這種“掛羊頭賣狗肉”的哲學係教授,在這個時代不要太多,隻要能寫能吹,仿佛整個哲學界都圍繞著他們而運轉。
酷愛文學的曹旭平,在看了曹榮卿向他推薦的王德孚散文《聽雪之夜》後,倒也沒有像王德孚同齡人那樣,對王德孚佩服得無以複加,但他還是很欣賞王德孚的文筆的。
不過也就僅此而已罷了,難不成還讓曹旭平這個哲學係係主任,去親自找王德孚,當麵誇讚一個大一學生?
王德孚顯然還沒有完全展現出這樣的價值來,所以還是需要他去找這位係主任,違心地吹一波對方的所謂哲學學術專注。
沒辦法,這就是因為名聲、資曆不足所導致的,如果他穿越過來,就是學術界的大佬的話,那他搞出什麽哲學巨著,都沒人會質疑他,隻會對他頂禮膜拜。
可現在,他要是真將自己腦子裏那些可以流傳千古的哲學巨著拿出來,隻會引來各種質疑與麻煩,他首先得把自己的天才形象,給立起來,不僅僅是在哲學上,還有文學、史學等等。
因此,王德孚在為去見曹旭平教授而做準備時,也沒有停下自己在其他方麵的積累,畢竟他剛剛寫完了《情與性》,每天的空餘時間,又多了不少,在這個娛樂匱乏的時代,閱讀反而成了他最喜歡做的事情。
他認真研讀這個世界曆史上那些流傳至今的名著,邊讀邊寫下自己的心得體會,然後還忍不住對照他腦中另一個世界相似的作品,這讓他有種像是見證了名著的同分異構體一般。
就好像這個世界也是有《史記》的,但寫史記的卻不是司馬遷,而是司馬剛,他的遭遇也沒司馬遷那麽慘,他沒有遭受宮刑,但他寫的這部《史記》卻是太監了的作品,原因是他還沒寫完《史記》,自己就生病死了,也沒人替他續上結尾。
兩個世界的《史記》都是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裏麵有些人物的傳記,讓王德孚都感覺是互為原型人物一樣,隻不過他們的名字略有差異,人生軌跡也不完全一樣,但做的某些大事,都很相似,比如有些刺客列傳,荊軻刺秦是失敗了,可原型為荊軻的刺客,卻行刺成功了,但他並非行刺者,而是謀劃者。
這也導致了這位原型為荊軻的刺客,名氣卻沒有荊軻那麽大,因為沒有荊軻刺秦失敗的那種“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悲壯,然後被刺的人物,也沒有秦王那樣雄才大略,畢竟不是什麽人都能當“祖龍”的。
總而言之,王德孚還是非常喜歡研究這個世界的曆史的,更會用哲學的眼光,去探究這個世界的曆史,為什麽發展到現在,會變成這個樣子,如果以此來寫出一部史學巨著,那還是很有意義的。
就在這個時候,王德孚終於收到了來自女高中生陳清焰的迴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