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首您好!我是《中華時代》的記者孫懷忠,打攪您的休息,我非常抱歉。”一位滿身塵土和泥漿的年輕人有點局促的站在吳宸軒和吳泰乾吃飯的軍用越野車前蓋前,看著正在狼吐虎咽的吃著軍用口糧的大公子和不時的遞給他一杯溫水的元首陛下。
“沒有關係,我看到你在現場救災也在努力的搶救災民,你現在還是在用你的筆在為抗震救災工作著,我這個閑下來的人配合你的采訪也是應該的。”
“元首,您可不能這麽說,我在您身後,您這一天來就沒有休息過一分鍾,連中午飯都是在工作中湊合的您才是一直奮戰在一線的抗震救災英雄。”
“不說什麽英雄了,今天才打通了學堂的通氣孔,救出孩子們還不知道要多長時間,我這個當家人心裏有愧啊。哦,你有問題就問吧。”
“好的,元首。我想問,目前抗震救災的首要任務什麽?”
“第一位的是救人,房子裂了、塌了,我們還可以再修。隻要人在,我們就一定能夠渡過難關,戰勝這場重大自然災害。救人,這是一分鍾都不能耽擱,一分一秒就可能就出一個孩子、一個幸存者,所以必須把救災工作組織的有條有理有力。如何提高效率救人,是我們必須放在首位的。”
“元首,您認為導致這次地震傷亡慘重的主要原因是什麽?”
“這次海原地震傷亡慘重,可以說是世所罕見。造成如此巨大傷亡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地震之烈。海原大地震震級達8.5級,並非最高,但考量地震破壞力的烈度卻達到最高的12級,這意味著“毀滅性的破壞”。當然除了地震的震級高,震源淺、烈度大這些客觀原因之外。我還總結了這麽幾條原因,一是當地人居住窯洞有關,深受侵蝕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一遇震動,黃土如巨浪崩瀉,塌埋造成的傷亡是最大的。第二是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發達,搶險救災的人員物資到位滿,本地的醫療資源也比較薄弱,這也導致了很多能搶救的老百姓得不到第一時間的救治。最後還有一點就是我們缺乏應對大規模自然災害的經驗和基礎,原有的救災模式對於應對這種突發自然災害還是不夠及時有效,這一點也是我們必須汲取的教訓。”
海原大地震時,據當時地方政府統計,房屋、窯洞倒塌達20萬間之多,破壞和損壞更不計其數,掩埋了不少居民點。窯居是造成地震人員傷亡慘重的一大重要因素。
大地震使海原的社會生態發生了變化。在大地震前,海原地震帶大多數人居住在崖窯裏,由於窯洞地震時極易坍塌,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有了這次地震教訓後,海原地震帶上的居民大多拋棄了窯洞居住方式,選擇了有一定抗震力的磚木結構的房子居住。
海原當地的窯洞有兩種:一種叫“拱窯”,是夯土牆承重,利用土坯發圈築成的拱頂;另一種窯洞叫“崖窯”,沿山腳下的陡崖挖成。這兩種窯洞的抗震性能都較差,一旦倒塌,室內人員死亡率極高,尤其是拱窯,在七度區已倒塌過半。孫懷忠記者在災區采訪了兩天,對這種坍塌的窯洞屢見不鮮,他也明白正是這些造價低廉的窯洞成了震區百姓的墳場。孫懷忠對元首的訪問進行了一刻鍾,迴到駐地他幾乎一氣嗬成了一篇萬字的長篇報道《元首震區行》
這次采訪的稿件幾乎一字不易的刊登在《中華時代》雜誌上,而且很快就被轉載到各種媒體,同時新聞記者的大批到來讓吳宸軒一行在災區的點點滴滴都成了街頭巷尾盡人皆知的新聞。
“不哭,國防軍叔叔們馬上就給你送吃的來了,一會給你送餅幹來,送奶粉來,一會就有。”臨時救助點裏,吳宸軒和長子吳泰乾兩人分別在給兩個剛剛從廢墟裏挖出來的學生喂食,吳宸軒一邊用自己的餐具給一個學生喂稀飯,一邊還在安慰周圍的孩子們。“政府會管你們的生活,也會幫你們找到父母的,你們在這裏就像在自己家裏一樣。這是一場我們民族遇到的災難,但是你們幸存下來了,就要好好活下去。好嗎?”
“百姓的生命財產高於一切,現在還有很多人掩埋在廢墟中,時間最為寶貴,時間就是生命,要爭分奪秒,盡最大努力,搶救埋壓在廢墟下的群眾的生命。”在固原縣的廢墟邊上,吳宸軒給已經奮戰了72小時的青海內衛部隊官兵講話:“我知道大家已經三天三夜沒有休息了,疲勞的很。但是我請求大家再堅持一下,廢墟下麵的父老鄉親正在等你們來搶救,隻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盡力百倍努力,絕不會放鬆!我相信在這一場抗震救災的過程中,我的戰友們能經受住嚴峻的考驗。有沒有信心!”
“有信心!不怕吃苦,不怕犧牲,連續作戰,堅決完成任務!”在口號中,全身泥水的內衛官兵們再次扛著鐵鍬鎬頭,在廢墟裏挖掘搬運,搜素每一個角落,拯救一切幸存者。不時有官兵一頭栽倒,被抬下去喝點糖水,吃碗稀飯,或者昏睡一會兒,隻要能爬起來的官兵都會立即迴到救災一線,還在接受新兵訓練的十七八歲的小夥子,前天早上還在被窩裏哭著想家,現在已經是扛著百十斤的房梁撬動磚瓦碎石的大力士。
“危難之際,每個國家公職人員都麵臨著嚴峻考驗,務必要站在抗震救災第一線,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災工作,這樣老百姓才會放心。搶救人的生命,是我們這次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現在要抓緊時間。對於被困人員,隻要有一線生還的希望,我們就要用百倍的努力,把他們搶救出來。你們是老百姓選出來的帶頭人,抗震救災,重建家園是你們的神聖使命,中央政府和國防軍會全力支持你們,你們也要為老百姓做出表率,團結大家,同舟共濟,爭取把災害的損失降低到最低,我拜托大家了。”吳宸軒在給海原、固原、靜寧等重災區縣的縣知事和其他政府官員的動員會上作了如是發言。
麵對災民安置點的老百姓,吳宸軒在視察安置點的時候給老百姓講話:“鄉親們,這場災害確實太大,地震可以移動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動搖不了我們中國人民的意誌。隻要我們大家在災難麵前團結一致,互相幫助,共同艱苦奮鬥,就一定能夠戰勝這場災害。你們的親人就是我們的親人,你們的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在這裏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大家失去親人朋友的痛苦,但是為了活著的人們,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為了我們能重建我們美好的家園,我們還不能光沉浸在悲痛裏。活著的人的努力、你們的幸福生活就是對死者的最好安慰。請大家信任政府,相信國防軍,我們一起努力,絕不向災難低頭,堅持下來就一定能戰勝災難,一定能爭取到我們幸福的明天。帝國與你們同在,我吳宸軒與你們同在。”
“中華民主帝國萬歲!大元首陛下萬歲!”安置點裏響起的口號聲點燃了固原縣城的夜空,災民們自發的組織起來,在縣政府幸存的官員組織下,成立了各種自救互救隊,清理廢墟、修路挖溝,重建房屋,恢複耕作,一片死寂如同鬼域的災區再次煥發了勃勃生機。
“政府和國防軍是不會忘記受災的偏僻山村。我們走。”剛剛得到一刻休息的吳宸軒聽說固原的一個村莊被滑坡淹沒,由於天黑路遠,這個村子隻有兩個早起的農夫跑到縣城求救,但是大家都沒有心思去救援這個偏僻的小村莊。吳宸軒帶著大公子吳泰乾和一個警衛連連夜徒步趕往那個叫胡家灣的村子,在一整天的搜素救援之後,隻有三名兒童和兩名成年人獲救,全村三百多口人遇難。當幾十具從坍塌的窯洞裏拖出來的遺體擺在村頭的打穀場上。吳宸軒站在隊伍前列,摘下鋼盔,默默的給這些遇難者三鞠躬,表達了他作為一國領袖對自己遇難的國民的哀悼。
按照《西北日報》在帝國二年3月的地震災情調查表,海原縣最終死亡人數約為1.5萬餘人,被壓斃的牲畜有7萬餘頭,房屋則倒塌了8/10,.半年後,地震災害研究中心的謝家榮院長-在“諮呈政務院民政部”的正式官方文件,則將海原大地震的死亡人數確定為6.3萬餘人,其中海原縣死亡人數占總人口的19%。
受災第二嚴重區域為固原縣,當時呈報的死亡數字為1萬餘人。後來的地震災害調查隊去固原進行地震考察時,還能看見不少的地震遺跡:厚厚的磚築城牆還在,南城門上刻著“鎮秦門”幾個大字(現城牆已經被拆除),該縣董福祥神道碑及碑亭橫截為二,上段與下段裂而不坍,其中下段扭轉了方向。
海原大地震是自明代陝西關中大地震後,發生在西北地區的最大地震,也是世界地震史上,烈度最高的地震。曆史上的這次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雖然在吳宸軒和帝國上下的共同救援下這一數字下降到了6.3萬人遇難,19萬人受傷,但是依然稱得上是傷亡慘重。全球96個地震台記錄到此次地震,餘震則持續三年時間。很多海原的遇難者後代,也已遷徙到周邊各省,每年的12月16日,地震遇難者公墓這裏會陸續從甘肅、青海、陝西及寧夏其他地方湧來上千名祭祀者。
在華的外國人驚奇的發現地震後的中國,卻出現了驚人的變化,從政府到老百姓,從商人到國防軍,平日裏的派係攻訐,自私自利的現象幾乎都銷聲匿跡了。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中華民族那種濟困扶危,團結互助的精神幾乎成為每個中國人都具備的品質。一個團結向上的中華民族在災難麵前浴火重生,這或許就是吳宸軒在災區的一所學校的黑板上寫下的“百折不撓、多難興邦”的深意吧。
“沒有關係,我看到你在現場救災也在努力的搶救災民,你現在還是在用你的筆在為抗震救災工作著,我這個閑下來的人配合你的采訪也是應該的。”
“元首,您可不能這麽說,我在您身後,您這一天來就沒有休息過一分鍾,連中午飯都是在工作中湊合的您才是一直奮戰在一線的抗震救災英雄。”
“不說什麽英雄了,今天才打通了學堂的通氣孔,救出孩子們還不知道要多長時間,我這個當家人心裏有愧啊。哦,你有問題就問吧。”
“好的,元首。我想問,目前抗震救災的首要任務什麽?”
“第一位的是救人,房子裂了、塌了,我們還可以再修。隻要人在,我們就一定能夠渡過難關,戰勝這場重大自然災害。救人,這是一分鍾都不能耽擱,一分一秒就可能就出一個孩子、一個幸存者,所以必須把救災工作組織的有條有理有力。如何提高效率救人,是我們必須放在首位的。”
“元首,您認為導致這次地震傷亡慘重的主要原因是什麽?”
“這次海原地震傷亡慘重,可以說是世所罕見。造成如此巨大傷亡的根本原因,首先是地震之烈。海原大地震震級達8.5級,並非最高,但考量地震破壞力的烈度卻達到最高的12級,這意味著“毀滅性的破壞”。當然除了地震的震級高,震源淺、烈度大這些客觀原因之外。我還總結了這麽幾條原因,一是當地人居住窯洞有關,深受侵蝕的黃土高原土質疏鬆,一遇震動,黃土如巨浪崩瀉,塌埋造成的傷亡是最大的。第二是交通不便,基礎設施不發達,搶險救災的人員物資到位滿,本地的醫療資源也比較薄弱,這也導致了很多能搶救的老百姓得不到第一時間的救治。最後還有一點就是我們缺乏應對大規模自然災害的經驗和基礎,原有的救災模式對於應對這種突發自然災害還是不夠及時有效,這一點也是我們必須汲取的教訓。”
海原大地震時,據當時地方政府統計,房屋、窯洞倒塌達20萬間之多,破壞和損壞更不計其數,掩埋了不少居民點。窯居是造成地震人員傷亡慘重的一大重要因素。
大地震使海原的社會生態發生了變化。在大地震前,海原地震帶大多數人居住在崖窯裏,由於窯洞地震時極易坍塌,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有了這次地震教訓後,海原地震帶上的居民大多拋棄了窯洞居住方式,選擇了有一定抗震力的磚木結構的房子居住。
海原當地的窯洞有兩種:一種叫“拱窯”,是夯土牆承重,利用土坯發圈築成的拱頂;另一種窯洞叫“崖窯”,沿山腳下的陡崖挖成。這兩種窯洞的抗震性能都較差,一旦倒塌,室內人員死亡率極高,尤其是拱窯,在七度區已倒塌過半。孫懷忠記者在災區采訪了兩天,對這種坍塌的窯洞屢見不鮮,他也明白正是這些造價低廉的窯洞成了震區百姓的墳場。孫懷忠對元首的訪問進行了一刻鍾,迴到駐地他幾乎一氣嗬成了一篇萬字的長篇報道《元首震區行》
這次采訪的稿件幾乎一字不易的刊登在《中華時代》雜誌上,而且很快就被轉載到各種媒體,同時新聞記者的大批到來讓吳宸軒一行在災區的點點滴滴都成了街頭巷尾盡人皆知的新聞。
“不哭,國防軍叔叔們馬上就給你送吃的來了,一會給你送餅幹來,送奶粉來,一會就有。”臨時救助點裏,吳宸軒和長子吳泰乾兩人分別在給兩個剛剛從廢墟裏挖出來的學生喂食,吳宸軒一邊用自己的餐具給一個學生喂稀飯,一邊還在安慰周圍的孩子們。“政府會管你們的生活,也會幫你們找到父母的,你們在這裏就像在自己家裏一樣。這是一場我們民族遇到的災難,但是你們幸存下來了,就要好好活下去。好嗎?”
“百姓的生命財產高於一切,現在還有很多人掩埋在廢墟中,時間最為寶貴,時間就是生命,要爭分奪秒,盡最大努力,搶救埋壓在廢墟下的群眾的生命。”在固原縣的廢墟邊上,吳宸軒給已經奮戰了72小時的青海內衛部隊官兵講話:“我知道大家已經三天三夜沒有休息了,疲勞的很。但是我請求大家再堅持一下,廢墟下麵的父老鄉親正在等你們來搶救,隻要有一線希望我們就盡力百倍努力,絕不會放鬆!我相信在這一場抗震救災的過程中,我的戰友們能經受住嚴峻的考驗。有沒有信心!”
“有信心!不怕吃苦,不怕犧牲,連續作戰,堅決完成任務!”在口號中,全身泥水的內衛官兵們再次扛著鐵鍬鎬頭,在廢墟裏挖掘搬運,搜素每一個角落,拯救一切幸存者。不時有官兵一頭栽倒,被抬下去喝點糖水,吃碗稀飯,或者昏睡一會兒,隻要能爬起來的官兵都會立即迴到救災一線,還在接受新兵訓練的十七八歲的小夥子,前天早上還在被窩裏哭著想家,現在已經是扛著百十斤的房梁撬動磚瓦碎石的大力士。
“危難之際,每個國家公職人員都麵臨著嚴峻考驗,務必要站在抗震救災第一線,全力以赴做好抗震救災工作,這樣老百姓才會放心。搶救人的生命,是我們這次救災工作的重中之重,現在要抓緊時間。對於被困人員,隻要有一線生還的希望,我們就要用百倍的努力,把他們搶救出來。你們是老百姓選出來的帶頭人,抗震救災,重建家園是你們的神聖使命,中央政府和國防軍會全力支持你們,你們也要為老百姓做出表率,團結大家,同舟共濟,爭取把災害的損失降低到最低,我拜托大家了。”吳宸軒在給海原、固原、靜寧等重災區縣的縣知事和其他政府官員的動員會上作了如是發言。
麵對災民安置點的老百姓,吳宸軒在視察安置點的時候給老百姓講話:“鄉親們,這場災害確實太大,地震可以移動山,可以堵塞河流,但是動搖不了我們中國人民的意誌。隻要我們大家在災難麵前團結一致,互相幫助,共同艱苦奮鬥,就一定能夠戰勝這場災害。你們的親人就是我們的親人,你們的孩子就是我們的孩子。我在這裏能感同身受的體會到大家失去親人朋友的痛苦,但是為了活著的人們,為了我們的下一代,為了我們能重建我們美好的家園,我們還不能光沉浸在悲痛裏。活著的人的努力、你們的幸福生活就是對死者的最好安慰。請大家信任政府,相信國防軍,我們一起努力,絕不向災難低頭,堅持下來就一定能戰勝災難,一定能爭取到我們幸福的明天。帝國與你們同在,我吳宸軒與你們同在。”
“中華民主帝國萬歲!大元首陛下萬歲!”安置點裏響起的口號聲點燃了固原縣城的夜空,災民們自發的組織起來,在縣政府幸存的官員組織下,成立了各種自救互救隊,清理廢墟、修路挖溝,重建房屋,恢複耕作,一片死寂如同鬼域的災區再次煥發了勃勃生機。
“政府和國防軍是不會忘記受災的偏僻山村。我們走。”剛剛得到一刻休息的吳宸軒聽說固原的一個村莊被滑坡淹沒,由於天黑路遠,這個村子隻有兩個早起的農夫跑到縣城求救,但是大家都沒有心思去救援這個偏僻的小村莊。吳宸軒帶著大公子吳泰乾和一個警衛連連夜徒步趕往那個叫胡家灣的村子,在一整天的搜素救援之後,隻有三名兒童和兩名成年人獲救,全村三百多口人遇難。當幾十具從坍塌的窯洞裏拖出來的遺體擺在村頭的打穀場上。吳宸軒站在隊伍前列,摘下鋼盔,默默的給這些遇難者三鞠躬,表達了他作為一國領袖對自己遇難的國民的哀悼。
按照《西北日報》在帝國二年3月的地震災情調查表,海原縣最終死亡人數約為1.5萬餘人,被壓斃的牲畜有7萬餘頭,房屋則倒塌了8/10,.半年後,地震災害研究中心的謝家榮院長-在“諮呈政務院民政部”的正式官方文件,則將海原大地震的死亡人數確定為6.3萬餘人,其中海原縣死亡人數占總人口的19%。
受災第二嚴重區域為固原縣,當時呈報的死亡數字為1萬餘人。後來的地震災害調查隊去固原進行地震考察時,還能看見不少的地震遺跡:厚厚的磚築城牆還在,南城門上刻著“鎮秦門”幾個大字(現城牆已經被拆除),該縣董福祥神道碑及碑亭橫截為二,上段與下段裂而不坍,其中下段扭轉了方向。
海原大地震是自明代陝西關中大地震後,發生在西北地區的最大地震,也是世界地震史上,烈度最高的地震。曆史上的這次地震共造成28.82萬人死亡,約30萬人受傷,雖然在吳宸軒和帝國上下的共同救援下這一數字下降到了6.3萬人遇難,19萬人受傷,但是依然稱得上是傷亡慘重。全球96個地震台記錄到此次地震,餘震則持續三年時間。很多海原的遇難者後代,也已遷徙到周邊各省,每年的12月16日,地震遇難者公墓這裏會陸續從甘肅、青海、陝西及寧夏其他地方湧來上千名祭祀者。
在華的外國人驚奇的發現地震後的中國,卻出現了驚人的變化,從政府到老百姓,從商人到國防軍,平日裏的派係攻訐,自私自利的現象幾乎都銷聲匿跡了。在這次抗震救災中,中華民族那種濟困扶危,團結互助的精神幾乎成為每個中國人都具備的品質。一個團結向上的中華民族在災難麵前浴火重生,這或許就是吳宸軒在災區的一所學校的黑板上寫下的“百折不撓、多難興邦”的深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