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皇城司,要調查這件事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辦完的。
平安沒有辦法阻止這件事,隻好給趙璨送了一封信,讓他注意這件事。清洗已經無可避免,最重要的是讓他的人獨善其身,不要卷進這件事裏來。另外如果有能保得住的有用之人,就盡量保住。免得到最後朝堂上連個可用之人都沒有了。
然後又給在西北的馮玉堂送了一封信,讓他小心行事。
因為不管是刑部和大理寺,還是皇城司,要調查這件事,就必須要從西北開始。那些有可能跟這件事有關係的人,不是重臣就是將領,不可能隨便鎖拿進京,隻能他們親自過去尋找證據了。
平安之所以讓馮玉堂小心,是因為石世文要親自前往西北。他是去調查這件事,但未必沒有整頓一下西北的意思。馮玉堂是自己的人,誰知道他是什麽心思?
希望不要影響到自己在西北的布局才好。
不過他現在困在宮裏,能夠做的事情有限,也隻能暫時這樣了。
趙璨的迴信來得很快,隻讓平安放心,他已經有所準備。
實際上趙璨也的確是早有準備。他提前就得知消息,還在打仗的時候就開始查,到現在許多東西都已經有眉目了。
之所以還是要在朝堂上提出來,又將事情推給刑部和大理寺去查,主要還是怕自己做得太全了,反而會引起別人的忌憚和警惕。尤其是皇帝,如果知道他兒子這麽有能耐,恐怕會睡不安寢吧?
再說,對於現在的趙璨來說,明麵上是在朝堂上站穩腳跟了。但實際上,私底下的暗流湧動,卻是才剛剛開始呢。
有的是人想要將他踩下去,同樣的,他想踩下去的人也不少。
如果不將這一池水攪渾,又怎麽可能從中獲得利益呢?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大家才會眼睜睜的看著局勢變化。說不定還有人私底下伸手推了一把。
不過,對於平安信中關於皇城司的部分,趙璨也警惕起來。
當初平安在皇城司的時候,就多少跟他說過一點,那時候他就已經能夠想象到這個機構出現之後,會帶來的影響。這幾年都風平浪靜,所以沒有皇城司的用武之地。但是這並不代表就能忽視他們了。
他是希望能夠借著這個案子達成自己的目的,但萬一到最後一切都脫離了自己的掌控,那就不是什麽好事了。
而皇城司得到皇帝的支持,正盼著能夠做出大案要案,誰知道他們會做出什麽事情來?
不過趙璨並沒有責怪平安的意思。因為平安弄出皇城司並沒有惡意。況且他一向覺得,既然皇城司是君王手中的工具和武器,那麽要怎麽用,自然就是皇帝決定的。想要超出控製,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
反正將來皇城司也會是他的囊中之物,如今先試試手也不錯。
而且對於趙璨來說,既然提前得知,自然就能夠有選擇的做一點控製。再說還有王從義可以轄製一下,再加上平安在皇帝麵前吹吹風,即便不能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心思來辦事,至少不會超出太多。
這些想法,趙璨沒有仔細跟平安解釋過,一來是因為最近兩人能見麵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二來他也生怕平安會覺得他太狠心。
殊不知平安現在隻擔心他不夠狠心,把自己牽扯進去了。
因為要先將事情調查清楚,所以論功行賞這件事,自然就隻能夠壓後。畢竟現在給了賞賜,萬一查出來有關係,再去處置,豈不是打了朝廷和皇帝的臉麵?
幾位皇子封王的事情,自然也就暫時擱置下來了。讓希望能夠趕緊搬出宮去的趙璨十分失望。
反倒是平安在皇宮外麵買了一棟宅子。
當初趙璿拉攏平安的時候,給他送過一座院子。但是平安可不敢用,一直放在那裏。而這一次的房子是重新買的,就在皇城外不遠處,距離王公貴族們所居住的裏坊很近。
這是趙璨給他的建議。因為皇帝將來給他賜的宅子,多半也在這附近,到時候要見麵會更容易些。
至於買東西用的錢,是秦州那邊劉家孝敬來的。
現在折扇的生意,已經不僅僅限於江南,還做到京城來了。而且因為有了江南做榜樣,店鋪才開張,折扇就風靡了整個京城的文人圈子。就連皇帝的桌案上,都添上了幾把。偶爾平安還會發現大臣們身上也帶著。
哪怕這會兒其實已經是深秋,根本不適合使用折扇了。
除此之外,還有個很大的驚喜。徐文美利用劉家的渠道,從江南給平安送了一封信過來!
據他說,本來是打算走皇城司的路子,但是也不知道誰可信。畢竟當初在西北的時候,有馮玉堂在,根本不必擔心這個,但現在卻不同了。萬一信被送到石世文那裏,就等於是送給皇帝了。
對於徐文美能夠猜到折扇跟自己有關係,平安並不覺得驚訝。
不過他也覺得以後跟徐文美通信會有點兒麻煩。不過他很快就想到,趙璨在江南也有安排,肯定會定時通消息的,或許可以請他幫忙。——以前平安擔心趙璨知道徐文美的消息,現在卻是不怕了。
然後徐文美還在信裏說了一下自己到江南之後的事。
他借著折扇的事情,跟溫成碧扯上了關係。好在已經將溫成碧忽悠住,絕對不會將他的身份透露出去。而有了溫家人開路,他很快就在江南的士子中間取得了一定的聲望。
然後徐文美就借著這個機會,拉攏了溫家和江南好幾個世家,還有劉家的折扇店,大家一起創辦了一份文報,名叫《詩文薈萃》。專門用來發表江南影響力較大的文會上麵出現的優秀詩文。
因為有背景,再加上又籠絡了一大批十分有名聲的士子,所以這份報紙,很快就被江南的文士們認同。目前是雙日刊,發行一千二百份,就擺在折扇店書店和專賣筆墨紙硯的店裏,基本上印出來就會被買光。
根據徐文美的說法,之所以隻能印一千二百份,是因為現在用的墨有點問題。印上去之後遲遲不幹,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工序,而且要單獨晾曬。這樣一來,自然就更費時間,印量也就減少了。
因此他們正在研究墨,準備弄出速幹的墨來,到時候印量就可以提升了。
油墨的製法平安還真沒有鑽研過。雖然他喜歡的冷門知識很多,但畢竟不是全才,在這件事上,是幫不上忙了。
隨信還附送了第一期的《詩文薈萃》說是請平安斧正,看看有沒有可以調整的地方。
平安看完信之後,十分欣慰。師父果然是師父,單身前往江南,卻能夠在那麽短的時間內打開局麵,果然如他自己所說,自有辦法。他能夠在那邊站穩腳跟,對平安來說,就是好事。
然後他又展開《詩文薈萃》看了一下。
平安要看的當然不是上麵的文章,而是報紙的排版,各個版麵的內容什麽的。
雖說當初徐文美走的時候,他給過徐文美一份關於報紙的計劃書。而且還手畫了一份報紙排版交給徐文美,作為參考。但是不管是什麽事情,做完了計劃都是不夠的,總會出現許多始料不及的意外,所以需要隨時做調整。
這也是徐文美將報紙送來給他看的意思。
不過平安看完之後,卻發現自己根本聽不出什麽意見來。因為徐文美考慮得很全麵。甚至連廣告的位置都空出來了,第一期登的就是風月無邊的廣告,平安覺得可能是友情讚助。
看完之後,平安眼珠一轉,便帶上這份報紙,去了本初殿。
聽說是江南新出的東西,皇帝也十分有興趣,看完之後道,“這倒有趣。以往聽說這些文人們參加了文會之後,也會將所有人的文章整理出來,付印成書,就名《某某酬唱集》《某某文集》。前朝時的臨川派,曾經出過不少這樣的本子。不過如此將優秀者挑出來刊載,還有人撰文作評,倒也新奇有趣。”
這個平安也聽說過,不過他拿來給皇帝看,自然不是因為有趣。平安笑著道,“陛下,江南縱然文風薈萃,但是京城卻是天子腳下,怎能輸給他們?”
“你的意思是,讓京城也辦一份這個報紙?”皇帝很快聽出了弦外之音。
平安點頭,“俗話說,文無第二,又說文人相輕。不同地域的文士們更是互相抱有敵意,時常相爭。我想著,這些文士們都自恃才華,鄙薄世俗,偶爾還會寫些諷世的文章。與其讓他們瞎折騰,莫如讓他們到報紙上去吵。至少在咱們的控製之中。”
大楚朝不以言獲罪,暫時也沒有出過什麽文字獄,所以文士們的膽子是很大的。還曾經有人在金鑾殿上寫文章嘲諷朝廷,最後雖然被革了功名,永不敘用,但是也沒有性命之憂。
那是大楚朝第一個通過了會試卻沒能考中進士的士子。
所以朝廷雖然要靠讀書人來當官治理,但實際上,更多時候這些在野的讀書人,其實是很讓朝廷頭疼的。因為你不能控製人家說什麽。不少人為了博出名,就會寫些文章批評朝廷和時政,嘩眾取寵。
所以皇帝對平安口中所說的控製,是十分感興趣的,“怎麽控製?據你所說,這江南的報紙,也是民間所辦。京城若是官辦,恐怕不妥。”
而且在官辦的報紙上讓這些文士吵來吵去,也實在是不像話。
“這是自然。”平安道,“朝廷也不是不能辦報紙,隻是內容不能是這些罷了。朝廷如今不也有邸報?不過隻是給官員看。所以我的意思是,朝廷可以官辦一份報紙,專門通報朝廷政令,各地消息,給百姓們看。至於這些民間報紙,限製他們議論政事便是。”
皇帝微微皺眉,“通報朝廷政令和各地消息,這豈不是朝廷做什麽都要讓百姓知道?屆時物議紛紛,恐怕不妥。”
這時候講究的是愚民政策。百姓們什麽都不需要懂得,隻要聽話就可以了。幾千年的積累,平民百姓的確是也都習慣了這些。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思想了。
所以平安是很不讚同這種做法的。畢竟你不可能給別人換個腦子,所以人家想什麽你也不知道。瞞著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嗎?瞞著不也一樣有人議論?
而且士林文人議論起來,可比老百姓厲害多了!
所以平安放緩了語氣道,“其實百姓是很講道理的,隻要能夠將政令說清楚講明白,他們自然就會照做。比讓那些親民官自己去一個個的介紹,效果要好得多。再說,大楚那麽大,陛下卻住在深宮之中,根本看不到外麵的日子究竟過得如何,好不好都是官員們自己說了算。朝廷有什麽政令,百姓若是都不知道,豈不是任由官員糊弄?即便有人貪贓枉法,也難以發現。”
從古至今,“吏治”這兩個字,是所有朝代都會頭疼的問題。之前的曆史上,有過高薪養廉的時代,官員俸祿豐厚,但是貪汙受賄就杜絕了嗎?沒有。也有過吏治嚴苛的時候,官員們的俸祿隻夠吃飯,結果貪/汙更加嚴重,否則日子就過不下去了。
總之不管朝廷怎麽去管,都根本避免不了。甚至有時候,下麵的地方官員層層勾結,官官相護,根子都爛了朝廷還是一點消息都不知道。這樣的案子出過幾次,每一次都鬧到最後民變了朝廷才能知道,最後的結果自然也是觸目驚心。
幾十上百條的人命,就算隻是看數字,也讓人唏噓感歎。
皇帝又不昏庸,對這方麵的問題自然也發愁過。所以聽到平安這麽說,倒覺得有些道理,但又道,“自古民告官是重罪。即便百姓們知道了,恐怕也隻是敢怒不敢言。”
“但總比不知道要強?”平安說,“知道了,就可能有人站出來。不知道,那麽他們就會一直被欺騙愚弄,甚至到死都不明白。”
其實民告官是犯罪這種做法本身就有問題,這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才弄出來的東西。但平安也知道這種事不能著急,他現在的目的,隻是要辦報紙,初步讓百姓們了解一下國家大事而已。這也跟他之前打算的“打基礎”不謀而合。
所以現階段,平安必須低調行事,半點不能牽扯到政治,更不能夠引起官員集團的警惕。
在這一點上,皇帝跟平安是站在一條線上的。
天下萬民是他的子民,官員貪贓的東西,可不會用來孝敬他。所以皇帝也是希望所有官員全部都幹幹淨淨,廉潔守行的。如果百姓也可以幫忙監督,那自然再好不過。
所以皇帝想了想便決定將這件事情拿出來討論。不過在這之前,他要求平安縣寫出個章程來。
平安說,“具體的事情還要推敲,不過我是這麽想的,先讓京城的文士們自己辦一家民間報紙,跟江南打擂台。或許將來可以推廣到各路甚至各州,這樣文士們就有事情做了。而且等他們習慣了報紙,有什麽想法時就會在報紙上說,也更方便朝廷監督民意。至於朝廷的報紙,可以緩一緩再辦。”
“這是為何?”
“畢竟是新式的東西,讓人在前麵探探路,朝廷諸公想必便能放心了。”平安說。
他能說一上來就要官辦報紙,會引起某些人的警惕嗎?而且朝廷辦事的效率,從來都那麽的令人發指。等到他們弄好,可能要到明年後年去了。而且到時候,誰來負責這份報紙,也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勢必要爭執一番。
在這個過程中,就讓民間報紙百花齊放吧。到時候大家都習慣了報紙的存在,即便官辦報紙的內容有些敏感,大部分人也會讚同。
皇帝最後同意了平安的說法。
不過他可沒有忘記,平安的話還沒有說完,“你之前說朝廷控製報紙,要怎麽做?”
果然,對皇帝來說,掌控一切才是最重要的。他可不希望到時候報紙上都是些批評朝廷暗諷自己的東西。
平安說,“到時候可以製定法律條文,用以約束。嗯,就叫《皇楚新聞管理條例》好了。”
“新聞?”
“這個報紙上麵多是新鮮事,每一兩天出一期,自然是新聞。新鮮的見聞。”平安道。
皇帝覺得這個說法很有趣,點頭道,“也好,這件事你看著些。”
這是肯定的。平安雖然會將民辦報紙的主導權交出去,卻不代表他不會監督。江南有徐文美看著,京城肯定就是他自己上了。正好找點事情做。
平安很興奮。
從他迴京之後,身上的事情都交出去了,每天隻是去本初殿裏站崗值班。也許對於其他想要往上爬的人來說,這種待遇他們求之不得。畢竟能夠每天在皇帝麵前刷存在感,誰不喜歡?
但是平安卻覺得十分無聊。他要刷存在感的話,即便不見麵,也能保證自己的名字和消息一直出現在皇帝的眼睛和耳朵裏,所以根本不需要每天守在那裏,沒有任何實事做,總讓人覺得渾身都不舒服。
尤其是之前想清楚了,覺得自己目前的步子不宜邁得很大,還是應該先打基礎之後,平安更是有些茫然。
因為理論上雖然想通了,但實際上他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麽。
現在平安知道了,從教育這方麵入手就不錯。反正朝廷需要人才,對這方麵也十分重視。最重要的是,這件事不敏感,也戳不到某些人的忌諱,不容易被人打壓。
目前就先把報紙辦了吧。
因為有皇帝的配合,所以平安的計劃書還沒有寫出來,江南的《詩文薈萃》就已經傳到了京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根據皇城司那邊的說法,最近京城的文士們似乎經常聚會,討論這個報紙,頗有也辦一份出來打擂台的意思。
就連不少朝中大臣,也都看到了這份報紙。
因為科舉考試還會考詩賦,所以這會兒的官員們,絕大多數也都是文采斐然之輩,經常也聚個會,寫個詩作個文,然後被人傳唱。所以對於這份報紙,大家都很喜愛。若是京城也有這樣的報紙,說不定這些官員們,也會寫信投稿呢。
條件已經成熟。
平安便隱瞞身份,暗地裏接觸了幾個文士,支持和推動他們開始辦報紙。
因為有平安出主意,所以他們也找了京城這邊赫赫有名的一些文人和世家加入,籌集資金。同時還向那些店鋪拉廣告。因為有江南的模板在,要做這些就容易多了。所以沒過多久,《京城文萃》就新鮮出爐。
平安揣上第一期的報紙進了宮。
皇帝看過之後,第一個評價是,“這個報紙似乎與《詩文薈萃》不太一樣?”
這是自然。實際上這幾乎全是平安的功勞。之前那些人弄出來的東西,簡直就是《詩文薈萃》的翻版,沒有半點創新。這樣倒是節省力氣了,但平安可以想見,等江南那邊知道之後,會被如何嘲。
所以他說服了中人,在他的主導之下,將報紙的各個版麵重新製定了一番,甚至還加上了插圖,看上去圖文並茂,跟《詩文薈萃》截然不同。
這會兒被皇帝指出來,平安也不由生出幾分得意,“是有些不同。既然是打擂台,總不能跟別人雷同。”
這年頭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法,但是盜版和抄襲也是可恥的。
平安摸著下巴,琢磨著要不要把這一條加入新聞條例之中去。
平安沒有辦法阻止這件事,隻好給趙璨送了一封信,讓他注意這件事。清洗已經無可避免,最重要的是讓他的人獨善其身,不要卷進這件事裏來。另外如果有能保得住的有用之人,就盡量保住。免得到最後朝堂上連個可用之人都沒有了。
然後又給在西北的馮玉堂送了一封信,讓他小心行事。
因為不管是刑部和大理寺,還是皇城司,要調查這件事,就必須要從西北開始。那些有可能跟這件事有關係的人,不是重臣就是將領,不可能隨便鎖拿進京,隻能他們親自過去尋找證據了。
平安之所以讓馮玉堂小心,是因為石世文要親自前往西北。他是去調查這件事,但未必沒有整頓一下西北的意思。馮玉堂是自己的人,誰知道他是什麽心思?
希望不要影響到自己在西北的布局才好。
不過他現在困在宮裏,能夠做的事情有限,也隻能暫時這樣了。
趙璨的迴信來得很快,隻讓平安放心,他已經有所準備。
實際上趙璨也的確是早有準備。他提前就得知消息,還在打仗的時候就開始查,到現在許多東西都已經有眉目了。
之所以還是要在朝堂上提出來,又將事情推給刑部和大理寺去查,主要還是怕自己做得太全了,反而會引起別人的忌憚和警惕。尤其是皇帝,如果知道他兒子這麽有能耐,恐怕會睡不安寢吧?
再說,對於現在的趙璨來說,明麵上是在朝堂上站穩腳跟了。但實際上,私底下的暗流湧動,卻是才剛剛開始呢。
有的是人想要將他踩下去,同樣的,他想踩下去的人也不少。
如果不將這一池水攪渾,又怎麽可能從中獲得利益呢?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大家才會眼睜睜的看著局勢變化。說不定還有人私底下伸手推了一把。
不過,對於平安信中關於皇城司的部分,趙璨也警惕起來。
當初平安在皇城司的時候,就多少跟他說過一點,那時候他就已經能夠想象到這個機構出現之後,會帶來的影響。這幾年都風平浪靜,所以沒有皇城司的用武之地。但是這並不代表就能忽視他們了。
他是希望能夠借著這個案子達成自己的目的,但萬一到最後一切都脫離了自己的掌控,那就不是什麽好事了。
而皇城司得到皇帝的支持,正盼著能夠做出大案要案,誰知道他們會做出什麽事情來?
不過趙璨並沒有責怪平安的意思。因為平安弄出皇城司並沒有惡意。況且他一向覺得,既然皇城司是君王手中的工具和武器,那麽要怎麽用,自然就是皇帝決定的。想要超出控製,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
反正將來皇城司也會是他的囊中之物,如今先試試手也不錯。
而且對於趙璨來說,既然提前得知,自然就能夠有選擇的做一點控製。再說還有王從義可以轄製一下,再加上平安在皇帝麵前吹吹風,即便不能讓他們按照自己的心思來辦事,至少不會超出太多。
這些想法,趙璨沒有仔細跟平安解釋過,一來是因為最近兩人能見麵的機會實在是太少了,二來他也生怕平安會覺得他太狠心。
殊不知平安現在隻擔心他不夠狠心,把自己牽扯進去了。
因為要先將事情調查清楚,所以論功行賞這件事,自然就隻能夠壓後。畢竟現在給了賞賜,萬一查出來有關係,再去處置,豈不是打了朝廷和皇帝的臉麵?
幾位皇子封王的事情,自然也就暫時擱置下來了。讓希望能夠趕緊搬出宮去的趙璨十分失望。
反倒是平安在皇宮外麵買了一棟宅子。
當初趙璿拉攏平安的時候,給他送過一座院子。但是平安可不敢用,一直放在那裏。而這一次的房子是重新買的,就在皇城外不遠處,距離王公貴族們所居住的裏坊很近。
這是趙璨給他的建議。因為皇帝將來給他賜的宅子,多半也在這附近,到時候要見麵會更容易些。
至於買東西用的錢,是秦州那邊劉家孝敬來的。
現在折扇的生意,已經不僅僅限於江南,還做到京城來了。而且因為有了江南做榜樣,店鋪才開張,折扇就風靡了整個京城的文人圈子。就連皇帝的桌案上,都添上了幾把。偶爾平安還會發現大臣們身上也帶著。
哪怕這會兒其實已經是深秋,根本不適合使用折扇了。
除此之外,還有個很大的驚喜。徐文美利用劉家的渠道,從江南給平安送了一封信過來!
據他說,本來是打算走皇城司的路子,但是也不知道誰可信。畢竟當初在西北的時候,有馮玉堂在,根本不必擔心這個,但現在卻不同了。萬一信被送到石世文那裏,就等於是送給皇帝了。
對於徐文美能夠猜到折扇跟自己有關係,平安並不覺得驚訝。
不過他也覺得以後跟徐文美通信會有點兒麻煩。不過他很快就想到,趙璨在江南也有安排,肯定會定時通消息的,或許可以請他幫忙。——以前平安擔心趙璨知道徐文美的消息,現在卻是不怕了。
然後徐文美還在信裏說了一下自己到江南之後的事。
他借著折扇的事情,跟溫成碧扯上了關係。好在已經將溫成碧忽悠住,絕對不會將他的身份透露出去。而有了溫家人開路,他很快就在江南的士子中間取得了一定的聲望。
然後徐文美就借著這個機會,拉攏了溫家和江南好幾個世家,還有劉家的折扇店,大家一起創辦了一份文報,名叫《詩文薈萃》。專門用來發表江南影響力較大的文會上麵出現的優秀詩文。
因為有背景,再加上又籠絡了一大批十分有名聲的士子,所以這份報紙,很快就被江南的文士們認同。目前是雙日刊,發行一千二百份,就擺在折扇店書店和專賣筆墨紙硯的店裏,基本上印出來就會被買光。
根據徐文美的說法,之所以隻能印一千二百份,是因為現在用的墨有點問題。印上去之後遲遲不幹,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工序,而且要單獨晾曬。這樣一來,自然就更費時間,印量也就減少了。
因此他們正在研究墨,準備弄出速幹的墨來,到時候印量就可以提升了。
油墨的製法平安還真沒有鑽研過。雖然他喜歡的冷門知識很多,但畢竟不是全才,在這件事上,是幫不上忙了。
隨信還附送了第一期的《詩文薈萃》說是請平安斧正,看看有沒有可以調整的地方。
平安看完信之後,十分欣慰。師父果然是師父,單身前往江南,卻能夠在那麽短的時間內打開局麵,果然如他自己所說,自有辦法。他能夠在那邊站穩腳跟,對平安來說,就是好事。
然後他又展開《詩文薈萃》看了一下。
平安要看的當然不是上麵的文章,而是報紙的排版,各個版麵的內容什麽的。
雖說當初徐文美走的時候,他給過徐文美一份關於報紙的計劃書。而且還手畫了一份報紙排版交給徐文美,作為參考。但是不管是什麽事情,做完了計劃都是不夠的,總會出現許多始料不及的意外,所以需要隨時做調整。
這也是徐文美將報紙送來給他看的意思。
不過平安看完之後,卻發現自己根本聽不出什麽意見來。因為徐文美考慮得很全麵。甚至連廣告的位置都空出來了,第一期登的就是風月無邊的廣告,平安覺得可能是友情讚助。
看完之後,平安眼珠一轉,便帶上這份報紙,去了本初殿。
聽說是江南新出的東西,皇帝也十分有興趣,看完之後道,“這倒有趣。以往聽說這些文人們參加了文會之後,也會將所有人的文章整理出來,付印成書,就名《某某酬唱集》《某某文集》。前朝時的臨川派,曾經出過不少這樣的本子。不過如此將優秀者挑出來刊載,還有人撰文作評,倒也新奇有趣。”
這個平安也聽說過,不過他拿來給皇帝看,自然不是因為有趣。平安笑著道,“陛下,江南縱然文風薈萃,但是京城卻是天子腳下,怎能輸給他們?”
“你的意思是,讓京城也辦一份這個報紙?”皇帝很快聽出了弦外之音。
平安點頭,“俗話說,文無第二,又說文人相輕。不同地域的文士們更是互相抱有敵意,時常相爭。我想著,這些文士們都自恃才華,鄙薄世俗,偶爾還會寫些諷世的文章。與其讓他們瞎折騰,莫如讓他們到報紙上去吵。至少在咱們的控製之中。”
大楚朝不以言獲罪,暫時也沒有出過什麽文字獄,所以文士們的膽子是很大的。還曾經有人在金鑾殿上寫文章嘲諷朝廷,最後雖然被革了功名,永不敘用,但是也沒有性命之憂。
那是大楚朝第一個通過了會試卻沒能考中進士的士子。
所以朝廷雖然要靠讀書人來當官治理,但實際上,更多時候這些在野的讀書人,其實是很讓朝廷頭疼的。因為你不能控製人家說什麽。不少人為了博出名,就會寫些文章批評朝廷和時政,嘩眾取寵。
所以皇帝對平安口中所說的控製,是十分感興趣的,“怎麽控製?據你所說,這江南的報紙,也是民間所辦。京城若是官辦,恐怕不妥。”
而且在官辦的報紙上讓這些文士吵來吵去,也實在是不像話。
“這是自然。”平安道,“朝廷也不是不能辦報紙,隻是內容不能是這些罷了。朝廷如今不也有邸報?不過隻是給官員看。所以我的意思是,朝廷可以官辦一份報紙,專門通報朝廷政令,各地消息,給百姓們看。至於這些民間報紙,限製他們議論政事便是。”
皇帝微微皺眉,“通報朝廷政令和各地消息,這豈不是朝廷做什麽都要讓百姓知道?屆時物議紛紛,恐怕不妥。”
這時候講究的是愚民政策。百姓們什麽都不需要懂得,隻要聽話就可以了。幾千年的積累,平民百姓的確是也都習慣了這些。
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思想了。
所以平安是很不讚同這種做法的。畢竟你不可能給別人換個腦子,所以人家想什麽你也不知道。瞞著就能夠解決一切問題嗎?瞞著不也一樣有人議論?
而且士林文人議論起來,可比老百姓厲害多了!
所以平安放緩了語氣道,“其實百姓是很講道理的,隻要能夠將政令說清楚講明白,他們自然就會照做。比讓那些親民官自己去一個個的介紹,效果要好得多。再說,大楚那麽大,陛下卻住在深宮之中,根本看不到外麵的日子究竟過得如何,好不好都是官員們自己說了算。朝廷有什麽政令,百姓若是都不知道,豈不是任由官員糊弄?即便有人貪贓枉法,也難以發現。”
從古至今,“吏治”這兩個字,是所有朝代都會頭疼的問題。之前的曆史上,有過高薪養廉的時代,官員俸祿豐厚,但是貪汙受賄就杜絕了嗎?沒有。也有過吏治嚴苛的時候,官員們的俸祿隻夠吃飯,結果貪/汙更加嚴重,否則日子就過不下去了。
總之不管朝廷怎麽去管,都根本避免不了。甚至有時候,下麵的地方官員層層勾結,官官相護,根子都爛了朝廷還是一點消息都不知道。這樣的案子出過幾次,每一次都鬧到最後民變了朝廷才能知道,最後的結果自然也是觸目驚心。
幾十上百條的人命,就算隻是看數字,也讓人唏噓感歎。
皇帝又不昏庸,對這方麵的問題自然也發愁過。所以聽到平安這麽說,倒覺得有些道理,但又道,“自古民告官是重罪。即便百姓們知道了,恐怕也隻是敢怒不敢言。”
“但總比不知道要強?”平安說,“知道了,就可能有人站出來。不知道,那麽他們就會一直被欺騙愚弄,甚至到死都不明白。”
其實民告官是犯罪這種做法本身就有問題,這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才弄出來的東西。但平安也知道這種事不能著急,他現在的目的,隻是要辦報紙,初步讓百姓們了解一下國家大事而已。這也跟他之前打算的“打基礎”不謀而合。
所以現階段,平安必須低調行事,半點不能牽扯到政治,更不能夠引起官員集團的警惕。
在這一點上,皇帝跟平安是站在一條線上的。
天下萬民是他的子民,官員貪贓的東西,可不會用來孝敬他。所以皇帝也是希望所有官員全部都幹幹淨淨,廉潔守行的。如果百姓也可以幫忙監督,那自然再好不過。
所以皇帝想了想便決定將這件事情拿出來討論。不過在這之前,他要求平安縣寫出個章程來。
平安說,“具體的事情還要推敲,不過我是這麽想的,先讓京城的文士們自己辦一家民間報紙,跟江南打擂台。或許將來可以推廣到各路甚至各州,這樣文士們就有事情做了。而且等他們習慣了報紙,有什麽想法時就會在報紙上說,也更方便朝廷監督民意。至於朝廷的報紙,可以緩一緩再辦。”
“這是為何?”
“畢竟是新式的東西,讓人在前麵探探路,朝廷諸公想必便能放心了。”平安說。
他能說一上來就要官辦報紙,會引起某些人的警惕嗎?而且朝廷辦事的效率,從來都那麽的令人發指。等到他們弄好,可能要到明年後年去了。而且到時候,誰來負責這份報紙,也是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勢必要爭執一番。
在這個過程中,就讓民間報紙百花齊放吧。到時候大家都習慣了報紙的存在,即便官辦報紙的內容有些敏感,大部分人也會讚同。
皇帝最後同意了平安的說法。
不過他可沒有忘記,平安的話還沒有說完,“你之前說朝廷控製報紙,要怎麽做?”
果然,對皇帝來說,掌控一切才是最重要的。他可不希望到時候報紙上都是些批評朝廷暗諷自己的東西。
平安說,“到時候可以製定法律條文,用以約束。嗯,就叫《皇楚新聞管理條例》好了。”
“新聞?”
“這個報紙上麵多是新鮮事,每一兩天出一期,自然是新聞。新鮮的見聞。”平安道。
皇帝覺得這個說法很有趣,點頭道,“也好,這件事你看著些。”
這是肯定的。平安雖然會將民辦報紙的主導權交出去,卻不代表他不會監督。江南有徐文美看著,京城肯定就是他自己上了。正好找點事情做。
平安很興奮。
從他迴京之後,身上的事情都交出去了,每天隻是去本初殿裏站崗值班。也許對於其他想要往上爬的人來說,這種待遇他們求之不得。畢竟能夠每天在皇帝麵前刷存在感,誰不喜歡?
但是平安卻覺得十分無聊。他要刷存在感的話,即便不見麵,也能保證自己的名字和消息一直出現在皇帝的眼睛和耳朵裏,所以根本不需要每天守在那裏,沒有任何實事做,總讓人覺得渾身都不舒服。
尤其是之前想清楚了,覺得自己目前的步子不宜邁得很大,還是應該先打基礎之後,平安更是有些茫然。
因為理論上雖然想通了,但實際上他卻不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麽。
現在平安知道了,從教育這方麵入手就不錯。反正朝廷需要人才,對這方麵也十分重視。最重要的是,這件事不敏感,也戳不到某些人的忌諱,不容易被人打壓。
目前就先把報紙辦了吧。
因為有皇帝的配合,所以平安的計劃書還沒有寫出來,江南的《詩文薈萃》就已經傳到了京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根據皇城司那邊的說法,最近京城的文士們似乎經常聚會,討論這個報紙,頗有也辦一份出來打擂台的意思。
就連不少朝中大臣,也都看到了這份報紙。
因為科舉考試還會考詩賦,所以這會兒的官員們,絕大多數也都是文采斐然之輩,經常也聚個會,寫個詩作個文,然後被人傳唱。所以對於這份報紙,大家都很喜愛。若是京城也有這樣的報紙,說不定這些官員們,也會寫信投稿呢。
條件已經成熟。
平安便隱瞞身份,暗地裏接觸了幾個文士,支持和推動他們開始辦報紙。
因為有平安出主意,所以他們也找了京城這邊赫赫有名的一些文人和世家加入,籌集資金。同時還向那些店鋪拉廣告。因為有江南的模板在,要做這些就容易多了。所以沒過多久,《京城文萃》就新鮮出爐。
平安揣上第一期的報紙進了宮。
皇帝看過之後,第一個評價是,“這個報紙似乎與《詩文薈萃》不太一樣?”
這是自然。實際上這幾乎全是平安的功勞。之前那些人弄出來的東西,簡直就是《詩文薈萃》的翻版,沒有半點創新。這樣倒是節省力氣了,但平安可以想見,等江南那邊知道之後,會被如何嘲。
所以他說服了中人,在他的主導之下,將報紙的各個版麵重新製定了一番,甚至還加上了插圖,看上去圖文並茂,跟《詩文薈萃》截然不同。
這會兒被皇帝指出來,平安也不由生出幾分得意,“是有些不同。既然是打擂台,總不能跟別人雷同。”
這年頭沒有知識產權保護法,但是盜版和抄襲也是可恥的。
平安摸著下巴,琢磨著要不要把這一條加入新聞條例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