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十枚炸彈的動靜不小,至少跟在信州軍身後追過來的北狄人聽見了。
非但聽見,他們發現信州軍異動之後派過來的斥候,更是親眼所見。除此之外,少數西戎的漏網之魚,也趕到了北狄人這裏,請求庇護。這些人多半都是斥候,聽見響動之後沒有趕迴去,所以得以逃走。還有就是混亂中衝出包圍的寥寥數人。
消息傳迴去時,北狄人都不太肯相信,但又不能不相信。
其實信州軍似乎跟城裏聯係上,要對西戎人下手時,北狄斥候就已經傳迴了消息。若是那時候北狄軍隊趕上來插手,結果如何還真難以預料。不說其他,他們就算隻是在外頭衝陣,將包圍圈打開一個缺口,就足以讓很大一部分西戎人逃出去了。
隻不過北狄雖然跟西戎聯手,但內部也不是就一片太平的。
能夠劫掠到的東西就那麽多,西戎人多得一些,北狄人就少一些。而且他們之前被信州軍拖住腳步,趕來的時候,信州境內已經幾乎都被西戎人搜刮幹淨了,什麽都沒剩下。
所以知道西戎人要倒黴了,北狄人自然樂得在一旁看熱鬧。——消耗掉一部分西戎人的實力,到時候攻城,他們才能拿到大頭的好處。
可惜算計過頭,西戎近兩萬兵馬就這麽被大楚給吃掉了。
北狄人聽到這個消息時,還猶自不敢相信。也不知道是不相信大楚有這樣的能耐,還是不相信自己的盟友就這麽被消滅掉了。
隻是那種會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的東西,的確是讓北狄人心有餘悸。
草原人更加信奉神明,因為他們比農耕的大楚更加需要靠天吃飯。而這種足以媲美天雷的動靜,在他們看來隻有天上的神明才能弄出來。
高層有見識些的人,還能猜出是大楚又弄出了什麽秘密武器,可是下頭的小兵們就不一樣了。
本來在北狄人之中,就不是所有人都讚同跟西戎聯手,來大楚劫掠的。從大楚立國,太/祖率軍大破長河部落,讓他們分裂成兩部分之後,北狄人就是主和派的代表。這些年來他們從來沒有來過大楚劫掠,固然是因為長河部落壓製,但對大楚的畏懼也是原因之一。
隻不過時間過去得實在太久,久得大楚軍隊的威猛已經成了老人口中的故事,年輕的北狄人便開始滋生出了野心。但對於廣大北狄人來說,大楚的強大和軍隊的厲害,那種隱隱的恐懼和向往,還是埋藏在他們心中的。
隻不過之前第一迴合遇上了信州軍,而且用了埋伏的手段,輕而易舉就拿下,才讓他們生出一種“也許大楚現在的確沒什麽了不起”的想法來。
不過現在被炸彈震了震,那種畏懼又重新冒出來了。
所以北狄軍中,不少人的心思已經開始動搖了。
跟西戎一樣,北狄的軍隊,也是各個小部落組成——草原民族環境就是這樣,也沒辦法。他們更強的一點是,畢竟是從長河部落分裂出來的,領頭的人是當初長河部落幾乎稱霸天下時,被稱作“黃金家族”的唿延氏族。
在分裂之後,北狄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唿延氏族也成為王族。有了共同的首領,北狄跟西戎相比起來,部落之間的聯係更加緊密。
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由部落組成,而部落的首領,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自己擁有的人口和資源,誰也不願意讓自己手裏的士兵去拚命,為別人換來好處。
於是在戰爭結束之後,北狄人便一直徘徊在信州城外不遠處,始終沒有過來的意思。
但不管怎麽樣,有這些人在,總是個隱患和威脅。所以西北巡撫便召集眾人商議,該怎麽處理這個問題。平安因為身份特殊,得以列席。
主戰派的自然是毫不猶豫決定出城去將這些北狄人給收拾掉。“讓他們知道,我們大楚不是隨便想來就來的地方!”
“對!若是不把他們打怕了,恐怕以後朝廷就必須麵臨三線作戰的艱難局麵了。”這是眼光比較長遠的。這些年來北狄一直龜縮在自己的領土之內,省了大楚不少事。也是因為這樣,才沒有防備他們這一次竟然會跟西戎聯手。
如果這次不打到讓他們害怕,恐怕以後北狄人也不會那麽老實了。不說別的,每年秋收的時候來騷擾一下邊境,劫掠些糧食,就夠讓人頭痛了。
但也主和派的,認為接二連三的戰事,信州城的消耗已經很大了,而且士兵們的承受能力也快要達到極限,不宜再開戰。尤其是現在北狄人明顯也很老實的待在外麵,沒有過來正麵對戰的意思。既然如此,大楚更是不必著急。
對於這種說法,平安嗤之以鼻。
北狄人的確是停在外麵,但外麵也是大楚的土地!就這麽讓北狄人大張旗鼓的將軍隊停駐在大楚的土地上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本身就是一件降低士氣的事。北狄人說不準還會覺得是大楚人怕了呢!
再說,平安基本上能夠猜出,北狄人之所以肯老老實實的,無非就是害怕炸彈的威力罷了。但是現在他們根本拿不出那麽多炸彈來,偷襲也就罷了,正麵對戰用處基本上沒有。若是讓北狄知道了這一點,會是什麽結果?
也不知道這些主和派的人,究竟安的是什麽心思。
平安一直盯著這些人研究。他本來就覺得這一次的事情會變成這樣,是因為大楚內部有內奸,將這邊的安排和部署都透露了出去。而那個人,或許就隱藏在這些人之中呢。
當然,這也不絕對。也許他暗地裏做了壞事,明麵上卻偽裝成激烈的主戰派,混淆視聽呢?
不過這樣的會議基本上沒有平安發言的餘地,他可以慢慢觀察,說不定就能夠看出究竟是什麽地方出了問題。
結果最後吵吵了一通,還是沒有得出個具體的結論,這一次會議不了了之,北狄人也繼續留在了信州城外。
因為沒有人圍城,所以平安也收到了從外頭送來的消息。有個讓他十分發愁的消息是,北狄人似乎有離開這裏的打算。
所謂離開,當然不是就這麽走掉,而是北狄人見信州不可為,所以打算去別的地方搜刮一番。比如——在平安的安排下,目前還沒有被人突破過的撫寧縣。隻要打下這座城,後麵廣袤的秦州,就都是他們可以劫掠的地方。
雖然目前還沒確定這件事,但平安也是十分懸心。聽說這個消息之後,便去求見西北巡撫,希望他能夠派出一隊人去騷擾一下北狄人,“就算不跟北狄人開戰,也要將他們留在這裏,不能放到別的地方去。”
西北巡撫不同於別人,整個西北都是他的管轄範圍,若是讓北狄人四處肆虐,劫掠百姓,那麽即便最後打勝了仗,他也討不了好。因為到時候他會麵臨治下根本沒有百姓的尷尬境地。
所以聽了平安的說法之後,巡撫大人立刻召集了幾位自己的親信將領,讓他們輪流出城去騷擾北狄人,務必要讓他們騰不出手來。
大概是對平安的印象不錯,所以他說話時也沒有避著平安。這幾個人,想必應該不會是泄密的人。畢竟他們的恩主是巡撫大人,而這一次的戰爭若是失利,第一個倒黴的就是巡撫,他們自然也不會有好處。
結果這邊巡撫才派了人出去,那邊竟然有部分潰敗的齊州軍被後麵的西戎和北狄聯軍追趕著,一路往信州城而來!
西戎和北狄聯合,自然不是各自為政。西戎人將齊州軍給攔在半路後,北狄人便出現了,前後夾擊,齊州軍吃了個打敗仗。草原上又沒有城池作為倚靠,一開始就出於下風,後麵自然隻能狼狽的被西戎和北狄人追著打。再加上援軍信州軍一直沒有出現,齊州軍最後潰敗,絕大部分人不是被殺就是被俘虜,能夠逃出來的,隻有一千多人!
西戎北狄的軍隊,就追在這一千人身後,一路朝信州城過來。
收到消息之後,信州城一片沉默。
要說對方收拾不掉這一千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們的目的,恐怕是希望在信州城開城門接納這一千多人的時候,騎兵衝鋒,也跟著衝進城門裏來,輕易的打破信州城的城防吧!
這種事情也不是沒有發生過,所以絕大部分人主張不開城門,免得為敵人所趁。
可是這一千多人畢竟也是大楚的士兵,而且一路逃到這裏並不容易,如果就這麽將他們關在門外,似乎也不太合適。
“其實,”平安忍不住開口,“隻要咱們開城門的時候,派出騎兵跟對方對衝,自然就沒有這樣的擔憂了。他們疲師遠來,不管是人還是馬狀態都不會好,根本不可能勝過我們。或許見到我們的騎兵,就主動退卻了。”
他相信這個道理,別人不可能想不到。隻不過這些將領,一樣誰也不希望自己帶兵出城,所以索性沉默不言。這會兒聽見平安的提議,甚至沒有人轉頭看他一眼,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巡撫的表情也很尷尬。大楚的騎兵並不多,訓練少,跟西戎和北狄的騎兵就更沒辦法比了。平時這些人都是放在後麵壓陣的,這會兒要他們出去迎接潰逃的士兵,自然不會願意。
萬一跟敵人對衝有了損失,還不是自己倒黴?誰也不願意損失寶貴的騎兵。
畢竟外頭的都是齊州軍,又不是自己人。齊州屬於西南路,雖然這一次的戰爭由西北巡撫主持,齊州軍也在他的指揮範圍之內,可畢竟不是還是親疏有別,讓他命令手下的將領去救齊州軍,西北巡撫也有些左右為難。
這時候,忽然有人站出來支持平安,“是啊,既然這些人直奔信州城下,說不準還是打著破城的打算。如今能消耗他們一分實力,到時候攻城就會少一分壓力。若是無人願意去,末將願往。”
平安轉頭看去,有些意外。這位張將軍是少數出身信州張家,卻沒有在涿州那邊領軍,而是留在了信州的人。平日裏低調極了,開了幾次會,平安沒聽過他發言。這會兒竟然會主動站出來,實在是令人意外。
不過他說出來的話,還是讓平安很有好感的。
巡撫自然大喜,有人主動願意去,總比他點名要好,當下答應,並且讓他調派兵馬。還特意將之前俘虜來的西戎馬讓他挑了幾百匹,看得其他人羨慕嫉妒恨。
張將軍繼續道,“之前大人曾經派人出城騷擾北狄軍隊,如今那一隊人馬還在城外。若是能夠聯係上他們,裏應外合,說不定能夠給新來的西戎北狄聯軍一個教訓。”
“妙啊!”巡撫立刻眼睛一亮,“隻是這件事卻有些麻煩。要如何通知城外的軍隊,讓他們配合你的行動呢?”
張將軍轉向平安,“聽聞齊太監身邊有位高人,武藝了得。曾經夤夜入城聯絡大人,想必讓他出城聯係,必定能夠完成。”
之前的好感都喂狗了。平安心頭一凜,往張將軍的方向看去。對方正好也在看他,兩人的目光相碰,張將軍微微一笑,平安心中反而生出了幾分不安。開陽跟在自己身邊,被人注意到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平安總覺得裏麵似乎有什麽問題。
畢竟開陽平日裏實在是低調,除了當初進城聯絡之外,並沒有在別人麵前顯露過自己的能力。就算是跟平安一起從撫寧縣出來的那些人,恐怕也隻覺得他還算厲害,不會認為他是什麽高人。
這位張將軍……
“將軍謬讚了,他隻是有些武藝,可若是要奔襲數十裏,卻也不會比騎兵更占優勢。我看將軍還是讓麾下斥候去通知的好,免得耽誤了功夫。”平安強壓著心頭的不安,迴答道。
張將軍笑著說,“這就是齊太監謙虛了。再說,本將看重的也正是他的武藝,這樣方不至於被西戎人或者北狄人挑下馬來。若是我麾下的騎兵,騎術固然不錯,但卻難保證能突圍出去。”
這就是要強人所難的意思了。平安的臉色不大好。雖說開陽聽自己吩咐,但那是因為趙璨的命令,實際上他根本不歸平安管。讓他去做這種危險的事情,就更加不方便了。畢竟又不是平安有了危險。
可是張將軍開了口,不答應就更加不妥。最後平安還是沉著臉道,“如此,就讓他去試試吧。”
轉頭就去叮囑開陽,衝出去的時候一定要表現出“勉力而為”的樣子,不要讓人覺得他真的武藝高強,萬人軍中來去自如。又不是趙雲,不需要這樣的名聲。
開陽表示理解。然後便跟著張將軍的人出了城門。平安被巡撫叫到城頭上,跟他一起看城外對陣的情況。
事情果然沒有出乎張將軍的預料,那邊見城裏有人出來接應,而且全都是騎兵,一時有些躊躇,便錯過了最好的衝陣時間,最後隻能尷尬的跟張將軍的軍隊在城外僵持。
於是這時候還在衝鋒的開陽就顯得十分惹眼了。有北狄人彎弓搭箭,朝他的方向射出箭支。平安心頭一緊,注意到開陽似乎是要躲,但最後未能躲開,中了一箭。
他狠狠的咬了咬牙,要不是張將軍多此一舉,開陽根本不需要受這個傷。這份仇是結下了,等戰爭一結束,立刻派人去調查,就不信抓不到他的把柄!
這是平安頭一次生出來以公徇私的念頭。但究其根本,讓他做出這種決定的原因,其實還是開陽是趙璨給自己的人,原本是為了保護他的平安,結果反倒讓開陽出了事,平安會有一種沒臉去見趙璨的感覺。
……
雖然遠在幾百裏之外,但在信州城下的爆炸發生時,馮玉堂似乎也若有所感,轉頭朝那個方向看去。
經過那麽長時間的跋涉,其中躲過了不少西戎人和北狄人的蹤跡,這一行人才艱難的追上了涿州軍的腳步。——這麽說也不恰當,因為涿州軍實際上已經停了下來。
他們的遭遇可比馮玉堂的小股人馬要糟糕太多。畢竟馮玉堂人少,還能提前躲避,但涿州軍本來就是來打仗的,大軍總不可能避開其他人。所以一路上遇到的雖然都是小股部隊騷擾,但是損失卻也不算小。
在三路大軍之中,他們是唯一一支還在按照戰前計劃進行的軍隊。雖然損失了不少人馬,道畢竟到達了預定的地點,結果也還算是不錯。但讓涿州軍不安的是,他們在進入草原之後,便一次來自後方的補給都沒有收到了。
雖說趕路的時候也帶了不少糧草,可是這麽長時間,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而要在這裏修築防禦工事,甚至抵擋西戎人的進宮,那就需要更多的補給,不光是糧草,還有弓箭和其他的東西。
在馮玉堂他們趕來的時候,涿州軍已經幾乎要斷糧了。說“幾乎”,是因為在意識到沒有補給之後,他們已經有意識的減少了每天的口糧,這麽能省則省,現在大家一天還能喝上兩頓野菜稀粥。——冬天的草原上其實也根本挖不到多少野菜,糧食也少,所以這稀粥裏,也就隻有水最實在,喝完了都覺得肚子一晃就會響。
馮玉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帶著自己的人來到涿州軍麵前。知道他們帶來了弓箭和糧草補給,涿州軍立刻歡欣鼓舞,先開了一頓大餐,然後才有人將馮玉堂請去說話。
等到馮玉堂將外頭風雲變幻的情形說清楚之後,涿州軍全都傻眼了。
他們隻不過是立功心切,走得快了那麽點兒,怎麽外頭居然就發生了那麽多事?西戎人居然跟北狄勾結了起來?大楚的方向沒準已經被攻破,敵人繞到了他們的背後?難怪一路走來,竟然沒有遇上過西戎人的大部隊,總是幾十幾百人的小股部隊進行騷擾,還以為是他們運氣好,原來隻不過是對方的障眼法?
“那現在怎麽辦?”有人問。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退迴去。畢竟現在他們已經等於是被孤立在了草原上。等到西戎和北狄騰出手來,肯定第一個要處理的就是他們。說不準會全軍覆沒。
可是……沒有朝廷那邊的命令,他們也不敢就這麽退迴去。萬一到時候被參個不聽軍令,就倒黴了。
不過猶豫了一番,大家還是決定走。畢竟被參一本,也總比死掉要好。
人死了就什麽也沒有了。因為這一次是策略失誤造成的意外,所以就算死了,估計也得不到什麽表彰,說不準還會承擔罵名。比如活著的人把錯誤都推到他們頭上之類的。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反正死人不會說話,不會抗議。
涿州軍裏頭的將領,十有*都是張家人,不是張家人也是親戚。所以做出了決定,就沒有人出言反對,很快就沿著來路返迴。
如同預料中的那樣,這一路上根本沒遇上什麽人。估計西戎和北狄人都已經進入大楚境內了。
出了草原,聽說涿州境內也都被西戎人劫掠了一番,憋了一股勁兒的將士們便一掃蕩的姿勢,所過之處將西戎人盡數消滅。然後接到消息,說西戎和北狄聯軍還在信州城下,這才分出部分人馬,趕往救援。
非但聽見,他們發現信州軍異動之後派過來的斥候,更是親眼所見。除此之外,少數西戎的漏網之魚,也趕到了北狄人這裏,請求庇護。這些人多半都是斥候,聽見響動之後沒有趕迴去,所以得以逃走。還有就是混亂中衝出包圍的寥寥數人。
消息傳迴去時,北狄人都不太肯相信,但又不能不相信。
其實信州軍似乎跟城裏聯係上,要對西戎人下手時,北狄斥候就已經傳迴了消息。若是那時候北狄軍隊趕上來插手,結果如何還真難以預料。不說其他,他們就算隻是在外頭衝陣,將包圍圈打開一個缺口,就足以讓很大一部分西戎人逃出去了。
隻不過北狄雖然跟西戎聯手,但內部也不是就一片太平的。
能夠劫掠到的東西就那麽多,西戎人多得一些,北狄人就少一些。而且他們之前被信州軍拖住腳步,趕來的時候,信州境內已經幾乎都被西戎人搜刮幹淨了,什麽都沒剩下。
所以知道西戎人要倒黴了,北狄人自然樂得在一旁看熱鬧。——消耗掉一部分西戎人的實力,到時候攻城,他們才能拿到大頭的好處。
可惜算計過頭,西戎近兩萬兵馬就這麽被大楚給吃掉了。
北狄人聽到這個消息時,還猶自不敢相信。也不知道是不相信大楚有這樣的能耐,還是不相信自己的盟友就這麽被消滅掉了。
隻是那種會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的東西,的確是讓北狄人心有餘悸。
草原人更加信奉神明,因為他們比農耕的大楚更加需要靠天吃飯。而這種足以媲美天雷的動靜,在他們看來隻有天上的神明才能弄出來。
高層有見識些的人,還能猜出是大楚又弄出了什麽秘密武器,可是下頭的小兵們就不一樣了。
本來在北狄人之中,就不是所有人都讚同跟西戎聯手,來大楚劫掠的。從大楚立國,太/祖率軍大破長河部落,讓他們分裂成兩部分之後,北狄人就是主和派的代表。這些年來他們從來沒有來過大楚劫掠,固然是因為長河部落壓製,但對大楚的畏懼也是原因之一。
隻不過時間過去得實在太久,久得大楚軍隊的威猛已經成了老人口中的故事,年輕的北狄人便開始滋生出了野心。但對於廣大北狄人來說,大楚的強大和軍隊的厲害,那種隱隱的恐懼和向往,還是埋藏在他們心中的。
隻不過之前第一迴合遇上了信州軍,而且用了埋伏的手段,輕而易舉就拿下,才讓他們生出一種“也許大楚現在的確沒什麽了不起”的想法來。
不過現在被炸彈震了震,那種畏懼又重新冒出來了。
所以北狄軍中,不少人的心思已經開始動搖了。
跟西戎一樣,北狄的軍隊,也是各個小部落組成——草原民族環境就是這樣,也沒辦法。他們更強的一點是,畢竟是從長河部落分裂出來的,領頭的人是當初長河部落幾乎稱霸天下時,被稱作“黃金家族”的唿延氏族。
在分裂之後,北狄建立了一個新的國家,唿延氏族也成為王族。有了共同的首領,北狄跟西戎相比起來,部落之間的聯係更加緊密。
但是歸根結底,還是由部落組成,而部落的首領,首先要考慮的,就是自己擁有的人口和資源,誰也不願意讓自己手裏的士兵去拚命,為別人換來好處。
於是在戰爭結束之後,北狄人便一直徘徊在信州城外不遠處,始終沒有過來的意思。
但不管怎麽樣,有這些人在,總是個隱患和威脅。所以西北巡撫便召集眾人商議,該怎麽處理這個問題。平安因為身份特殊,得以列席。
主戰派的自然是毫不猶豫決定出城去將這些北狄人給收拾掉。“讓他們知道,我們大楚不是隨便想來就來的地方!”
“對!若是不把他們打怕了,恐怕以後朝廷就必須麵臨三線作戰的艱難局麵了。”這是眼光比較長遠的。這些年來北狄一直龜縮在自己的領土之內,省了大楚不少事。也是因為這樣,才沒有防備他們這一次竟然會跟西戎聯手。
如果這次不打到讓他們害怕,恐怕以後北狄人也不會那麽老實了。不說別的,每年秋收的時候來騷擾一下邊境,劫掠些糧食,就夠讓人頭痛了。
但也主和派的,認為接二連三的戰事,信州城的消耗已經很大了,而且士兵們的承受能力也快要達到極限,不宜再開戰。尤其是現在北狄人明顯也很老實的待在外麵,沒有過來正麵對戰的意思。既然如此,大楚更是不必著急。
對於這種說法,平安嗤之以鼻。
北狄人的確是停在外麵,但外麵也是大楚的土地!就這麽讓北狄人大張旗鼓的將軍隊停駐在大楚的土地上而不采取任何措施,本身就是一件降低士氣的事。北狄人說不準還會覺得是大楚人怕了呢!
再說,平安基本上能夠猜出,北狄人之所以肯老老實實的,無非就是害怕炸彈的威力罷了。但是現在他們根本拿不出那麽多炸彈來,偷襲也就罷了,正麵對戰用處基本上沒有。若是讓北狄知道了這一點,會是什麽結果?
也不知道這些主和派的人,究竟安的是什麽心思。
平安一直盯著這些人研究。他本來就覺得這一次的事情會變成這樣,是因為大楚內部有內奸,將這邊的安排和部署都透露了出去。而那個人,或許就隱藏在這些人之中呢。
當然,這也不絕對。也許他暗地裏做了壞事,明麵上卻偽裝成激烈的主戰派,混淆視聽呢?
不過這樣的會議基本上沒有平安發言的餘地,他可以慢慢觀察,說不定就能夠看出究竟是什麽地方出了問題。
結果最後吵吵了一通,還是沒有得出個具體的結論,這一次會議不了了之,北狄人也繼續留在了信州城外。
因為沒有人圍城,所以平安也收到了從外頭送來的消息。有個讓他十分發愁的消息是,北狄人似乎有離開這裏的打算。
所謂離開,當然不是就這麽走掉,而是北狄人見信州不可為,所以打算去別的地方搜刮一番。比如——在平安的安排下,目前還沒有被人突破過的撫寧縣。隻要打下這座城,後麵廣袤的秦州,就都是他們可以劫掠的地方。
雖然目前還沒確定這件事,但平安也是十分懸心。聽說這個消息之後,便去求見西北巡撫,希望他能夠派出一隊人去騷擾一下北狄人,“就算不跟北狄人開戰,也要將他們留在這裏,不能放到別的地方去。”
西北巡撫不同於別人,整個西北都是他的管轄範圍,若是讓北狄人四處肆虐,劫掠百姓,那麽即便最後打勝了仗,他也討不了好。因為到時候他會麵臨治下根本沒有百姓的尷尬境地。
所以聽了平安的說法之後,巡撫大人立刻召集了幾位自己的親信將領,讓他們輪流出城去騷擾北狄人,務必要讓他們騰不出手來。
大概是對平安的印象不錯,所以他說話時也沒有避著平安。這幾個人,想必應該不會是泄密的人。畢竟他們的恩主是巡撫大人,而這一次的戰爭若是失利,第一個倒黴的就是巡撫,他們自然也不會有好處。
結果這邊巡撫才派了人出去,那邊竟然有部分潰敗的齊州軍被後麵的西戎和北狄聯軍追趕著,一路往信州城而來!
西戎和北狄聯合,自然不是各自為政。西戎人將齊州軍給攔在半路後,北狄人便出現了,前後夾擊,齊州軍吃了個打敗仗。草原上又沒有城池作為倚靠,一開始就出於下風,後麵自然隻能狼狽的被西戎和北狄人追著打。再加上援軍信州軍一直沒有出現,齊州軍最後潰敗,絕大部分人不是被殺就是被俘虜,能夠逃出來的,隻有一千多人!
西戎北狄的軍隊,就追在這一千人身後,一路朝信州城過來。
收到消息之後,信州城一片沉默。
要說對方收拾不掉這一千人,是根本不可能的。他們的目的,恐怕是希望在信州城開城門接納這一千多人的時候,騎兵衝鋒,也跟著衝進城門裏來,輕易的打破信州城的城防吧!
這種事情也不是沒有發生過,所以絕大部分人主張不開城門,免得為敵人所趁。
可是這一千多人畢竟也是大楚的士兵,而且一路逃到這裏並不容易,如果就這麽將他們關在門外,似乎也不太合適。
“其實,”平安忍不住開口,“隻要咱們開城門的時候,派出騎兵跟對方對衝,自然就沒有這樣的擔憂了。他們疲師遠來,不管是人還是馬狀態都不會好,根本不可能勝過我們。或許見到我們的騎兵,就主動退卻了。”
他相信這個道理,別人不可能想不到。隻不過這些將領,一樣誰也不希望自己帶兵出城,所以索性沉默不言。這會兒聽見平安的提議,甚至沒有人轉頭看他一眼,一副事不關己的模樣。
巡撫的表情也很尷尬。大楚的騎兵並不多,訓練少,跟西戎和北狄的騎兵就更沒辦法比了。平時這些人都是放在後麵壓陣的,這會兒要他們出去迎接潰逃的士兵,自然不會願意。
萬一跟敵人對衝有了損失,還不是自己倒黴?誰也不願意損失寶貴的騎兵。
畢竟外頭的都是齊州軍,又不是自己人。齊州屬於西南路,雖然這一次的戰爭由西北巡撫主持,齊州軍也在他的指揮範圍之內,可畢竟不是還是親疏有別,讓他命令手下的將領去救齊州軍,西北巡撫也有些左右為難。
這時候,忽然有人站出來支持平安,“是啊,既然這些人直奔信州城下,說不準還是打著破城的打算。如今能消耗他們一分實力,到時候攻城就會少一分壓力。若是無人願意去,末將願往。”
平安轉頭看去,有些意外。這位張將軍是少數出身信州張家,卻沒有在涿州那邊領軍,而是留在了信州的人。平日裏低調極了,開了幾次會,平安沒聽過他發言。這會兒竟然會主動站出來,實在是令人意外。
不過他說出來的話,還是讓平安很有好感的。
巡撫自然大喜,有人主動願意去,總比他點名要好,當下答應,並且讓他調派兵馬。還特意將之前俘虜來的西戎馬讓他挑了幾百匹,看得其他人羨慕嫉妒恨。
張將軍繼續道,“之前大人曾經派人出城騷擾北狄軍隊,如今那一隊人馬還在城外。若是能夠聯係上他們,裏應外合,說不定能夠給新來的西戎北狄聯軍一個教訓。”
“妙啊!”巡撫立刻眼睛一亮,“隻是這件事卻有些麻煩。要如何通知城外的軍隊,讓他們配合你的行動呢?”
張將軍轉向平安,“聽聞齊太監身邊有位高人,武藝了得。曾經夤夜入城聯絡大人,想必讓他出城聯係,必定能夠完成。”
之前的好感都喂狗了。平安心頭一凜,往張將軍的方向看去。對方正好也在看他,兩人的目光相碰,張將軍微微一笑,平安心中反而生出了幾分不安。開陽跟在自己身邊,被人注意到也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平安總覺得裏麵似乎有什麽問題。
畢竟開陽平日裏實在是低調,除了當初進城聯絡之外,並沒有在別人麵前顯露過自己的能力。就算是跟平安一起從撫寧縣出來的那些人,恐怕也隻覺得他還算厲害,不會認為他是什麽高人。
這位張將軍……
“將軍謬讚了,他隻是有些武藝,可若是要奔襲數十裏,卻也不會比騎兵更占優勢。我看將軍還是讓麾下斥候去通知的好,免得耽誤了功夫。”平安強壓著心頭的不安,迴答道。
張將軍笑著說,“這就是齊太監謙虛了。再說,本將看重的也正是他的武藝,這樣方不至於被西戎人或者北狄人挑下馬來。若是我麾下的騎兵,騎術固然不錯,但卻難保證能突圍出去。”
這就是要強人所難的意思了。平安的臉色不大好。雖說開陽聽自己吩咐,但那是因為趙璨的命令,實際上他根本不歸平安管。讓他去做這種危險的事情,就更加不方便了。畢竟又不是平安有了危險。
可是張將軍開了口,不答應就更加不妥。最後平安還是沉著臉道,“如此,就讓他去試試吧。”
轉頭就去叮囑開陽,衝出去的時候一定要表現出“勉力而為”的樣子,不要讓人覺得他真的武藝高強,萬人軍中來去自如。又不是趙雲,不需要這樣的名聲。
開陽表示理解。然後便跟著張將軍的人出了城門。平安被巡撫叫到城頭上,跟他一起看城外對陣的情況。
事情果然沒有出乎張將軍的預料,那邊見城裏有人出來接應,而且全都是騎兵,一時有些躊躇,便錯過了最好的衝陣時間,最後隻能尷尬的跟張將軍的軍隊在城外僵持。
於是這時候還在衝鋒的開陽就顯得十分惹眼了。有北狄人彎弓搭箭,朝他的方向射出箭支。平安心頭一緊,注意到開陽似乎是要躲,但最後未能躲開,中了一箭。
他狠狠的咬了咬牙,要不是張將軍多此一舉,開陽根本不需要受這個傷。這份仇是結下了,等戰爭一結束,立刻派人去調查,就不信抓不到他的把柄!
這是平安頭一次生出來以公徇私的念頭。但究其根本,讓他做出這種決定的原因,其實還是開陽是趙璨給自己的人,原本是為了保護他的平安,結果反倒讓開陽出了事,平安會有一種沒臉去見趙璨的感覺。
……
雖然遠在幾百裏之外,但在信州城下的爆炸發生時,馮玉堂似乎也若有所感,轉頭朝那個方向看去。
經過那麽長時間的跋涉,其中躲過了不少西戎人和北狄人的蹤跡,這一行人才艱難的追上了涿州軍的腳步。——這麽說也不恰當,因為涿州軍實際上已經停了下來。
他們的遭遇可比馮玉堂的小股人馬要糟糕太多。畢竟馮玉堂人少,還能提前躲避,但涿州軍本來就是來打仗的,大軍總不可能避開其他人。所以一路上遇到的雖然都是小股部隊騷擾,但是損失卻也不算小。
在三路大軍之中,他們是唯一一支還在按照戰前計劃進行的軍隊。雖然損失了不少人馬,道畢竟到達了預定的地點,結果也還算是不錯。但讓涿州軍不安的是,他們在進入草原之後,便一次來自後方的補給都沒有收到了。
雖說趕路的時候也帶了不少糧草,可是這麽長時間,已經消耗得差不多了。而要在這裏修築防禦工事,甚至抵擋西戎人的進宮,那就需要更多的補給,不光是糧草,還有弓箭和其他的東西。
在馮玉堂他們趕來的時候,涿州軍已經幾乎要斷糧了。說“幾乎”,是因為在意識到沒有補給之後,他們已經有意識的減少了每天的口糧,這麽能省則省,現在大家一天還能喝上兩頓野菜稀粥。——冬天的草原上其實也根本挖不到多少野菜,糧食也少,所以這稀粥裏,也就隻有水最實在,喝完了都覺得肚子一晃就會響。
馮玉堂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帶著自己的人來到涿州軍麵前。知道他們帶來了弓箭和糧草補給,涿州軍立刻歡欣鼓舞,先開了一頓大餐,然後才有人將馮玉堂請去說話。
等到馮玉堂將外頭風雲變幻的情形說清楚之後,涿州軍全都傻眼了。
他們隻不過是立功心切,走得快了那麽點兒,怎麽外頭居然就發生了那麽多事?西戎人居然跟北狄勾結了起來?大楚的方向沒準已經被攻破,敵人繞到了他們的背後?難怪一路走來,竟然沒有遇上過西戎人的大部隊,總是幾十幾百人的小股部隊進行騷擾,還以為是他們運氣好,原來隻不過是對方的障眼法?
“那現在怎麽辦?”有人問。
最好的辦法當然是退迴去。畢竟現在他們已經等於是被孤立在了草原上。等到西戎和北狄騰出手來,肯定第一個要處理的就是他們。說不準會全軍覆沒。
可是……沒有朝廷那邊的命令,他們也不敢就這麽退迴去。萬一到時候被參個不聽軍令,就倒黴了。
不過猶豫了一番,大家還是決定走。畢竟被參一本,也總比死掉要好。
人死了就什麽也沒有了。因為這一次是策略失誤造成的意外,所以就算死了,估計也得不到什麽表彰,說不準還會承擔罵名。比如活著的人把錯誤都推到他們頭上之類的。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大的,反正死人不會說話,不會抗議。
涿州軍裏頭的將領,十有*都是張家人,不是張家人也是親戚。所以做出了決定,就沒有人出言反對,很快就沿著來路返迴。
如同預料中的那樣,這一路上根本沒遇上什麽人。估計西戎和北狄人都已經進入大楚境內了。
出了草原,聽說涿州境內也都被西戎人劫掠了一番,憋了一股勁兒的將士們便一掃蕩的姿勢,所過之處將西戎人盡數消滅。然後接到消息,說西戎和北狄聯軍還在信州城下,這才分出部分人馬,趕往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