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生,哪個不喜歡?


    從有記載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代天嬌成吉思汗。這些都是人傑梟雄,人精中的人精,但是他們哪一個沒被方士坑過?


    是他們不讀史,不知道前人的教訓嗎?


    不!實在是受不了這引誘啊!


    準確來說,是帝王們已經證實,至少是部分證實,這才上的這麽個當。


    當然,按照武公子收藏的典籍部分方士的說法,也不是他們有意在欺騙君王,至少一開始不是。


    然而隨著他們步步成功,隨著修煉的靈材變少,他們的心態也就變了。


    是自己飛升,還是把還升的機會讓與他人?


    不要忘了,這可是末法時代,說不定就隻夠一人飛升的。這人飛升之後,此界靈氣就再不夠第二個人飛升的了。


    那麽是坑掉帝王,讓自己飛升,還是坑掉自己,讓帝王飛升,這根本就不用選嗎?


    不說沒有這樣成道之心的人根本就成不了道,了不了仙。正所謂“隻見賊吃肉,不見賊挨揍”。成仙背後的酸甜苦辣,又有幾人知道。


    那些什麽都不幹,便成仙了道的,哪一個不是根腳深厚,福緣了得。


    真有那樣的根腳,也不用去騙帝王了不是?


    就像那張果老,根腳便深厚的厲害。


    到唐初,已活了三千多歲。唐太宗、高宗聞其名召之,皆不去。


    什麽不去?


    那是他根腳深厚,根本看不上大唐初建時的那點兒東西。


    特別是玄武門之變前,突厥兵臨長安,搬空了大唐的國庫。


    當然為上者諱,有史書說李世民是義正言辭的譴責了突厥人的侵略行為,然後額力可汗慚愧退兵,其實凡是有腦袋的人都不會相信這迴事,肯定雙方有什麽秘密協議。


    很可能是李世民把所有部隊都派出去攻擊突厥側翼取得一些小勝,然後理直氣壯的去指責頡利背信棄義。突厥摸不清虛實。沒信心一舉拿下長安,李世民又把國庫搬空全送給突厥人,頡利覺得收獲已經足夠了,要硬攻長安可能會得不償失。於是退兵。


    你說,好東西都被突厥搶去了,張果老去幹什麽?填補唐朝的國庫嗎?


    後來,武則天又派人去請他。


    張果老看看這末法時代,以他的根腳也有點兒撐不住。估計了唐朝這時候應該豐盈了,是能打劫打劫了。於是他就去了。


    當然,他表現的是“我很不得已”的樣子。


    不過,他這次也沒有打劫成,因為他們到了一個“妒女廟”的地方。


    妒女廟是個什麽地方,妒女又是個什麽神呢?


    妒女,既不是火神,也不是水神,她是妒神。


    妒女廟祭祀的是介子推。


    大概情節是:晉國晉獻公之子重耳曆經19年顛沛流離之苦,在秦穆公的幫助下。複國執政,是為晉文公。在犒賞有功之臣時,惟獨將與他有割股奉君之恩的介子推給忘了。後想起時,介子推已與其母逃隱定陽(介休古地名)綿山。晉文公追至,下令燒山;母子堅守,至死不出。


    於是,他們死了。


    死後怨氣衝天,並於死的這一日,發誓要天下無暖。這便是清明,古人寒食的起因了。


    晉文公為銘己過。為旌善人,號天下從冬至起禁火寒食。這便是清明節寒食的由來。


    不過介子推之妹介山氏恥兄要君,不忍民間百姓寒食之苦,故而在葦澤關(今名娘子關)冬至起始。日積一薪,祭日焚之,以身明誌,以易其俗。


    你想張果老受了武則天的邀請,住了這麽個廟,他還想好?


    於是史書記載。當張果老走到一名叫“妒女廟”的地方時,又假裝死去,直挺挺倒在路上,不一會兒,屍體也腐爛了。使臣隻好如實向武則天報告。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唐玄宗聽人報告說張果老沒有死,便派使臣裴晤去中條山請他。


    這一迴,張果老學精了,他是逢廟不入,一路直奔京城。


    張果老進宮,唐玄宗見張果老齒落發白,很不起眼,有點懷疑他,問他:“先生得道者也,何故齒發衰朽如此?”


    身為帝王當然不可能隨隨便便相信人,哪怕是傳說的老神仙也不行。


    張果老也知道這點,他迴答:“我是齒落發落發稀時得的道,隻好這副樣子。今陛下見問,不如把齒發盡去了更好。”說罷,把自己的頭發拔了個精光,又將牙齒敲掉。


    唐玄宗忙說:“先生何故如此?且去歇息。”


    但一會兒,張果老又走了出來,麵貌大變,“青鬢皓齒,愈於壯年”,唐玄宗十分驚奇。


    這麽一折騰,唐玄宗便相信了,就授他“銀青光祿大夫”,賜號“通玄先生”。


    後來張果老撈夠了,又正好唐玄宗有個好道的妹妹,叫玉真公主,非要嫁給張果老。


    張果老嚇壞了。這是末法時代,親。他自己都勉強了,哪兒還敢帶一個拖油瓶。


    不過人張果老很會裝13,他是這樣唱的:“娶婦得公主,十地升公府。人以為可喜,我以為可畏”。唱完大笑不止,然後掏出紙驢,吹氣成形,倒騎驢背走了。


    後來張果老便成了八仙之一,而他敲打漁鼓簡扳唱曲,也便成了唱道情的祖師爺了。


    所謂道情,源於唐代的道曲,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宣揚出世恩想。明清流傳甚廣。題材也更廣泛,在各地同漢族民間歌謠結合而發展成多種曲藝如陝北道情、義烏道情、湖北漁鼓、山東漁鼓、四川竹琴等。


    這是一個最典型的坑了皇家,成仙了道的例子。


    從這個例子中,可以看出來,不僅要坑皇帝,皇家的人也是沾不得的。因為自己成仙已經很了不起了,哪兒還管的了別人。這可是末法時代喂。


    後來坑皇帝的方士,無一不是在學張果老。


    這些武公子的典籍中都有記載,所以他一下子便明白了林楓的打算。


    公孫王可不知道這些,他們這些人埋在地下時,大秦王朝還沒有建立呢?就更不用說唐了。


    他隻知道林楓是方士,可得長生,這就夠了。他立即開懷大笑:“卿……”


    “且慢!”


    突然,在公孫王的殿上,一個身著紫袍,手上纏了念珠白白胖胖的家夥叫了停。


    身著紫袍,這家夥應該是個大官兒,可是手纏念珠,又是個什麽鬼?


    那念珠上麵刻有佛印,隱隱有靈氣波動,倒是一個好物件。


    林楓看著他的佛珠。


    “阿彌陀佛!”那人宣了聲佛號,聲有雷音,竟是佛門獅子吼。


    這是怎麽迴事?這兒怎麽會有和尚?


    林楓皺了下眉,作為擁有傳承的他,又已經知道了世界的秘密。當然會皺眉。


    比如我們一直說的洪荒,地球這一界是沒有的,有的隻是故事、傳說。因為洪荒破碎之後,聖人重煉各界,使得各界歸零。洪荒舊事重新演繹,世界可承受的,繼續推衍。世界之力太小,承受不了的,便成為傳說,成為故事。


    地球這一界最小,所以和尚什麽的,過去是沒有的,一直到了漢朝,才從天竺傳過來。


    這兒建於春秋時期,照道理是沒可能出現和尚。可是這兒偏偏出現了“阿彌陀佛”。


    公孫王立即介紹道:“這位是紫陽上人。是晉朝人誤入我國,留下的傳承。”


    “晉人?桃花源記。”


    林楓與武公子他們立即想到了《桃花源記》。雖然陶淵明描寫不可能是這兒,但是畢竟是一個佐證不是嗎?而且這就說的通了,原來是晉人帶來的傳承,那時候是有和尚了。


    這也解釋了他身上為什麽會有這佛法念珠了。春秋也好,晉也好,這都是以前的東西。隻要不是這和尚自己的,便沒什麽好怕的。


    不然前晉到現在也有一千多年了。這樣的老怪物如果還活著,還真不知道會有什麽樣的手段喱。


    “大師有何見教?”林楓上前打了道禮問道。


    “我在坐禪,外麵的事情並不知情,不過大王,貧僧早說過,外人都是粗鄙的,大王親見,實在不該。不如打發了了由大夫們接待也就是了。”紫陽上人雙手合十又說了聲阿彌陀佛。


    我去!這和尚好大的敵意。他不僅不理睬林楓,相反他還建議公孫王也不要理。


    這是什麽?這是赤果果的敵意啊!


    這和尚顯然明白什麽叫,一個和尚有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的道理。而單林楓這邊,便有三人了。直接便要忽悠走公孫王。


    林楓好容易見到了這兒的話事人,他哪兒會讓一和尚攪了局,雖然是人都知道和尚的口才很好,道士都不是對手,他這麽個學“種地”的,也隻能頂著頭皮硬上了。


    “大師。”林楓上前一步。


    “這位施主,你有何事?”他倒是毫無所懼,也不知道是不是藝高人膽大,還是剛才李永他們的表現太差勁了,都不用眼皮子夾林楓的。


    這也不怪他,“外來的和尚好念經”,這話可不是隨便說的。


    紫陽上人自從修習了佛法,他是深深明白了,什麽是佛門的口燦蓮花。


    再加上帶入佛經的人,為了傳下道統,不免為自家吹捧,多講一些當年怎麽辯贏道門方士的。對林楓他們,他還真是一點兒也怵。


    不然,林楓如果報個佛門名頭,你再看他態度,絕對就不一樣了。


    “大師,我等遠道而來……”(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超品地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厲家大叔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厲家大叔並收藏超品地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