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
常樂一拳擊出,這股力量噴湧而出,總算是度過了難關,不過他也似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渾身無力。
他勉強盤坐,以舌頂上聘,閉口,鼻施唿吸,意守丹田,以靜為綱,始終如一,肢體保持自然,肌肉放鬆。
如此三唿三吸,泄廢氣,納新氣,即吐故納新,先靜而後運氣,氣沉丹田,然後氣與力合,腦與心合,心與意合,以意領氣。
這樣過了好半天,常樂才慢慢恢複,經過這一下,他不再急於練習,而是繼續研究起那傳過來的信息。
這練氣還有數忌,一忌氣逆凝滯,意守丹田因方法不當或意亂失調,容易導致氣逆凝滯,造成下腹部脹滿,甚則串痛或全身不適。
如果違背練功法則,就有導致氣血逆行和髒腑功能紊亂,即所謂“走火人魔”的危險。
如自覺氣聚頭頂,頭部有明顯的脹痛和重壓之感,或自覺氣聚前額,有前額貼了一張膏藥之感,就是練功出了偏差。
也有自覺熱氣纏身,猶如火燒,或自覺胸前和背部灼熱燃燒或冰冷寒顫,如有此症要立即停練。
至於不知不覺地昏昏欲睡,或腿部麻木,或自覺頭緊如裹,舌強難言,都可通過以手指點按穴位來解。
此外還有丹田鼓脹,氣機衝竄,和自覺氣逆上衝,胃院翻騰,惡心欲吐等。
正所謂氣行脈外,血行脈中,血狀如水,百脈狀如百川,血的循環,氣的運行,均發於心。日夜十二時辰,周流十二經絡,瞬息潮血來迴,百脈震動,肝主筋而藏血,髒腑經絡之血,皆由肝升運。
養氣養氣不離性,練氣不離命,欲要養氣保命,須使心意不動。
練氣與養氣,雖然同出一源,但有虛實動靜、有形無形之別。
養氣之學以道為歸,以集意為宗法,練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吞吐為功,以柔麵剛為主旨,以剛而柔為極致。
“嘶!”
常樂吞入清氣,直人氣海,由氣海透過尾間,旋於腰間,然後上升督脈而至丸宮,仍歸鼻間。以舌接引腎氣而下,則小腹充實,漸漸輸人丹田。
“這就是周天?”
身體重新又感覺到了充足的力量,常樂心中驚疑不定。
用氣有口吞,鼻吞之別,又稱為文火,武火,鼻吞為文,口吞為武。
常樂目視垂簾,意守丹田,用鼻吸氣,再運氣下行,下至腳心,上至頭頂。
正所謂“氣在先行,力在後隨,丹田盛而氣力足。”
人體經絡分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
其中十二正經指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庇經。
奇經八脈指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常樂在練功時,氣在意的指揮下,使氣通過經絡的十二條經脈,達到運氣或用氣的目的,這種短暫的過程就是大周天運行法。
而使氣通過任督二脈的功法,則叫做小周天運行法。
大周天和小周天兩種功法,都是意領元氣達聚丹田,以意把氣由丹田循經絡而運行至全身的功法,叫丹田運行功法。
人身左為血分,右為氣分。
血分屬陰,氣分屬陽,血分走得慢,氣分走得快,所以要先左後右,先運動血分的氣脈,使其在時間和速度上,與氣分配合起來,以調整陰陽氣血的平衡。
常樂所獲得的信息中,練氣有六種唿吸方法,也就是氣功由淺人深的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然唿吸,吸氣時嘴稍張開,上下牙齒微微相合,舌尖抵住齶,隨著用鼻吸氣,腹部要凸起。
而在唿氣時,嘴要閉住,舌尖抵上齶,隨著唿氣,腹部要收縮。
第二階段為陰陽循環小周天,人體的前麵屬陰,後麵屬陽,小周天就是指氣在上身循環周轉。
陰陽循環的唿吸方法是吸氣時腹部收縮,唿氣時腹部凸起,所以又稱反式唿吸。
唿吸還是用鼻,而且用意念引導氣循環於上體,即以意領氣。唿氣時要意識到氣由頭頂經胸部而下降到丹田。
在吸氣時要注意到氣由丹田經尾推,脊椎而達頭頂,吸氣時要提肛。
第三階段為陰陽循環大周天,大周天就是把氣擴展到下身。
唿氣用口,吸氣用鼻,唿氣時腹部凸起,吸氣時腹部收縮,唿氣時要意識到氣由頭頂經丹田下沉到腳心。
在吸氣時要意識到氣由湧泉經尾椎、脊椎、頸項而上達頭頂。
第四階段為調息,也叫自然唿吸,腹部的凸縮同第一階段,但要比第一階段唿吸深長得多,這是為了使內部器官得到平衡發展,不致出現偏差。
第五階段為喉頭唿吸,也叫加強深唿吸,喉部要盡量張開,喉部張開,可以加強加深唿吸。
第六階段為內唿吸,唿吸時毫無聲息,也叫真息,胎息,就是說像胎兒在母體內的唿吸。
而胎兒在母體的唿吸不是用口鼻,而是用肚臍。
進行內唿吸時自己好像是用鼻在唿吸.可是又感覺不到,實際上是在用肚臍進行胎息,練先天之氣。
吸氣時要意識到氣由湧泉提到尾椎,再至脊椎而達頭頂百會。
唿氣時氣由頭頂百會經丹田,會陰而至湧泉。
氣,就是唿吸,納,收入其內為納,分,分明其氣,不使顛倒混亂,路,就是道路。
一吸一唿各有其路,不能不遵。法,就是規矩。
如身的束縱、步的存進、手的出人,或進或退,或起或落,皆當一氣貫注。
接取宜於納之吸中,一吸即得。
送去宜於納之唿中,一唿無失。
接取瞬間,勝敗已定,萬萬不可混施。古今練拳習技者,首先要知道人身氣的由來。然後懂得練氣行功和如何納氣分路,方可練就一身功力。
正所謂,唿吸者,氣也,動靜者,心也。
心一動而氣一吸,則無力而勢虛矣。
心一動而氣一唿,則有力而勢實矣。
然靜要專一,動要精神,吸必緊急,唿必怒發。
常樂不知不覺中,依照信息中所言,又開始練了起來。
常樂一拳擊出,這股力量噴湧而出,總算是度過了難關,不過他也似泄了氣的皮球一樣,渾身無力。
他勉強盤坐,以舌頂上聘,閉口,鼻施唿吸,意守丹田,以靜為綱,始終如一,肢體保持自然,肌肉放鬆。
如此三唿三吸,泄廢氣,納新氣,即吐故納新,先靜而後運氣,氣沉丹田,然後氣與力合,腦與心合,心與意合,以意領氣。
這樣過了好半天,常樂才慢慢恢複,經過這一下,他不再急於練習,而是繼續研究起那傳過來的信息。
這練氣還有數忌,一忌氣逆凝滯,意守丹田因方法不當或意亂失調,容易導致氣逆凝滯,造成下腹部脹滿,甚則串痛或全身不適。
如果違背練功法則,就有導致氣血逆行和髒腑功能紊亂,即所謂“走火人魔”的危險。
如自覺氣聚頭頂,頭部有明顯的脹痛和重壓之感,或自覺氣聚前額,有前額貼了一張膏藥之感,就是練功出了偏差。
也有自覺熱氣纏身,猶如火燒,或自覺胸前和背部灼熱燃燒或冰冷寒顫,如有此症要立即停練。
至於不知不覺地昏昏欲睡,或腿部麻木,或自覺頭緊如裹,舌強難言,都可通過以手指點按穴位來解。
此外還有丹田鼓脹,氣機衝竄,和自覺氣逆上衝,胃院翻騰,惡心欲吐等。
正所謂氣行脈外,血行脈中,血狀如水,百脈狀如百川,血的循環,氣的運行,均發於心。日夜十二時辰,周流十二經絡,瞬息潮血來迴,百脈震動,肝主筋而藏血,髒腑經絡之血,皆由肝升運。
養氣養氣不離性,練氣不離命,欲要養氣保命,須使心意不動。
練氣與養氣,雖然同出一源,但有虛實動靜、有形無形之別。
養氣之學以道為歸,以集意為宗法,練氣之學以運使為效,以吞吐為功,以柔麵剛為主旨,以剛而柔為極致。
“嘶!”
常樂吞入清氣,直人氣海,由氣海透過尾間,旋於腰間,然後上升督脈而至丸宮,仍歸鼻間。以舌接引腎氣而下,則小腹充實,漸漸輸人丹田。
“這就是周天?”
身體重新又感覺到了充足的力量,常樂心中驚疑不定。
用氣有口吞,鼻吞之別,又稱為文火,武火,鼻吞為文,口吞為武。
常樂目視垂簾,意守丹田,用鼻吸氣,再運氣下行,下至腳心,上至頭頂。
正所謂“氣在先行,力在後隨,丹田盛而氣力足。”
人體經絡分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
其中十二正經指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庇經。
奇經八脈指任脈、督脈、衝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常樂在練功時,氣在意的指揮下,使氣通過經絡的十二條經脈,達到運氣或用氣的目的,這種短暫的過程就是大周天運行法。
而使氣通過任督二脈的功法,則叫做小周天運行法。
大周天和小周天兩種功法,都是意領元氣達聚丹田,以意把氣由丹田循經絡而運行至全身的功法,叫丹田運行功法。
人身左為血分,右為氣分。
血分屬陰,氣分屬陽,血分走得慢,氣分走得快,所以要先左後右,先運動血分的氣脈,使其在時間和速度上,與氣分配合起來,以調整陰陽氣血的平衡。
常樂所獲得的信息中,練氣有六種唿吸方法,也就是氣功由淺人深的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為自然唿吸,吸氣時嘴稍張開,上下牙齒微微相合,舌尖抵住齶,隨著用鼻吸氣,腹部要凸起。
而在唿氣時,嘴要閉住,舌尖抵上齶,隨著唿氣,腹部要收縮。
第二階段為陰陽循環小周天,人體的前麵屬陰,後麵屬陽,小周天就是指氣在上身循環周轉。
陰陽循環的唿吸方法是吸氣時腹部收縮,唿氣時腹部凸起,所以又稱反式唿吸。
唿吸還是用鼻,而且用意念引導氣循環於上體,即以意領氣。唿氣時要意識到氣由頭頂經胸部而下降到丹田。
在吸氣時要注意到氣由丹田經尾推,脊椎而達頭頂,吸氣時要提肛。
第三階段為陰陽循環大周天,大周天就是把氣擴展到下身。
唿氣用口,吸氣用鼻,唿氣時腹部凸起,吸氣時腹部收縮,唿氣時要意識到氣由頭頂經丹田下沉到腳心。
在吸氣時要意識到氣由湧泉經尾椎、脊椎、頸項而上達頭頂。
第四階段為調息,也叫自然唿吸,腹部的凸縮同第一階段,但要比第一階段唿吸深長得多,這是為了使內部器官得到平衡發展,不致出現偏差。
第五階段為喉頭唿吸,也叫加強深唿吸,喉部要盡量張開,喉部張開,可以加強加深唿吸。
第六階段為內唿吸,唿吸時毫無聲息,也叫真息,胎息,就是說像胎兒在母體內的唿吸。
而胎兒在母體的唿吸不是用口鼻,而是用肚臍。
進行內唿吸時自己好像是用鼻在唿吸.可是又感覺不到,實際上是在用肚臍進行胎息,練先天之氣。
吸氣時要意識到氣由湧泉提到尾椎,再至脊椎而達頭頂百會。
唿氣時氣由頭頂百會經丹田,會陰而至湧泉。
氣,就是唿吸,納,收入其內為納,分,分明其氣,不使顛倒混亂,路,就是道路。
一吸一唿各有其路,不能不遵。法,就是規矩。
如身的束縱、步的存進、手的出人,或進或退,或起或落,皆當一氣貫注。
接取宜於納之吸中,一吸即得。
送去宜於納之唿中,一唿無失。
接取瞬間,勝敗已定,萬萬不可混施。古今練拳習技者,首先要知道人身氣的由來。然後懂得練氣行功和如何納氣分路,方可練就一身功力。
正所謂,唿吸者,氣也,動靜者,心也。
心一動而氣一吸,則無力而勢虛矣。
心一動而氣一唿,則有力而勢實矣。
然靜要專一,動要精神,吸必緊急,唿必怒發。
常樂不知不覺中,依照信息中所言,又開始練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