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留下謝媽媽和常青,揮退其他下人,娘兒倆坐到一塊兒說話,邊剝果子,邊淡淡道,“要說這澧縣有什麽值得來的,一是綾羅綢緞,二就是瓜果水靈。以前你父親還未任京官前,在常州府待過六年,離著澧縣族裏近,家裏本地產的新鮮蔬果就從沒斷過……”
她說著話,手中動作不知不覺慢了下來。
曾幾何時,她和李子昌也有過郎情妾意。
曉得他愛吃族裏果園產的水果,她就親自帶著陪嫁丫鬟們,每一旬都迴澧縣親自挑揀,帶迴家洗淨切好,擺成漂亮的果盤,捧著迎他下衙歸家,她拿著簽子喂他,他笑著讓著她。
那時李姝的生母還是她最得力的大丫鬟,那時李子昌還是個滿腹抱負的青澀少年。
如今他有庶子姨娘,而她隻剩相敬如冰。
觸景傷情太沒出息,謝氏微一皺眉,就將紛轉畫麵逐出腦海。
她親手喂了李英歌半塊果子,接過帕子擦了擦手,若有所思道,“老太太既然開了口,你就帶著常青住到老太太的院子裏去。晨昏定省別落下,也就這段日子辛苦些。
有常青在,老太太不會明著為難你,要是私下問你什麽話,隻管往娘身上推就是了。照我剛才交待的,隻管和你堂兄姐們頑兒。你那幾個哥哥姐姐,說得難聽點,都被老太太管教得廢了,不以為懼。你平時怎麽跟我賣乖討巧的,照樣用到他們身上就是。隻一點,身邊要時刻帶著常青,若是到園子裏玩兒,就把小福丁兒也帶上。讓他就近守著。”
小福丁兒長著張娃娃臉,生得又瘦小,換下大理寺的衙服套上小廝短衫,丟到下人堆裏絲毫不起眼。又是幼年時淨身做了太監的,叫謝媽媽一頓捯飭,說是年紀尚小的內院小廝,倒也無人多想。
現下有常青在,並不急著道破小福丁兒的來路。
李英歌了然,見謝媽媽和常青端了果子剝,就靠在謝氏肩頭,低聲道,“我聽您的。隻是看祖母的態度,似乎並不容易鬆口。您讓人來喊我時,李福正被請進祖母的堂屋裏,大伯父他們也都在呢。
父親尚且不知道您的打算,就算李福胳膊肘曉得往裏拐,恐怕也架不住祖母拿身份壓人。我看李福……未必幫得上忙……”
“不需要李福幫忙。他就是個通風報信的幌子。”謝氏眯眼笑,眼中笑意透著成竹在胸,“族裏分家的事,得在你父親來前、老太太大壽之前敲定。’忤逆’老太太的事,上下誰都做不得,尤其是你父親,老娘卻是不在乎。
你那幾位伯父、伯娘是什麽脾性,想必你也多少看得出。個個都是抱孫子的年紀了,還得事事都聽老太太的,隻要腦袋裏裝的不是草包,但凡有點誌氣的,誰受得了一輩子裝孫子?
我自有好處能打動他們,站到我這邊來。就算不能明著幫我,也不會再一味順著老太太的意思。至於族裏的叔公、耄耋們,不過是掛名管事的,靠的還不是你父親?
要說服他們支持我們分家,不難。何況分的不是全族,隻是我們這一支嫡出房頭。”
族裏大小收支,靠的是公中的祭田和產業。
不說李子昌入閣後給族裏擴充了多少田產,隻說任京官前,除了在常州府連任兩屆知府外,還曾輾轉北直隸多處州府任父母官,外地官員不比京官矜貴不假,但撈錢的渠道能上天也是真。
李子昌身家頗豐,謝氏有底氣豪。
族老們怎會不識趣。
李英歌想得通透,唯有一點不明白,“您說的這兩種手段,隻能暗地裏操持。卻無法擺到明麵上來說。到時候真要分家,總是要將諸位長輩請來作保、商議的。隻要祖母咬死了不鬆口,光族中長輩和伯父他們私下點頭,卻是助力不大。”
如果老太太楊氏被逼急了,來個一哭二鬧三上吊,一旦不講起理來,誰能奈何她?
以前世親眼所見的觀感來看,楊氏要是真想和謝氏撕破臉,估計十有八九就敢丟開臉麵不要,擺出這種潑婦陣仗來。
不孝忤逆可是大罪,輕則受人詬病遭皮肉之刑,重則判處流放。
楊氏有持無恐。
李英歌心念數轉,正打算出個“壞”主意,就見謝氏忽然笑起來。
“誰說我要跟老太太講道理,按常理辦分家的事?”謝氏看著女兒,眼中光芒大盛,讓人看不透其中情緒,“我說的做的,一是為分老太太的心,二是趁機鋪排好後路,省得以後族裏再來瞎扯皮。
至於分家的事老太太同不同意?哈!她不同意也得同意。我可不是要說動她,而是要捏著把柄逼她不得不點頭。”
謝氏從沒想過好聚好散,一早打的就是以勢壓人,威脅老太太楊氏的主意。
倒也符合謝氏一貫善於釜底抽薪的果決。
李英歌隻覺腦中有亮光一閃而過,一時卻抓不住,不由奇道,“祖母能有什麽把柄?”
要是有,謝氏怎麽會按奈到今時今日?
謝氏眼神微動,深看了李英歌一眼,摸了摸女兒的頭,不動聲色的岔開話題,“讓你別摻和,你就別摻和。這迴帶你來,就是讓你做出個姿態,叫族裏看看我們四房的人沒忘本,是有意和族中多走動的。”
說罷喊常青,“把英哥兒的行裝拾掇拾掇,搬到老太太院子裏去。記得我的吩咐,好好陪英哥兒過幾天鬆乏日子。”
這次要在族裏暫住,謝氏卻不許李英歌帶任何書籍,也不準她在外透出會玄術的事,隻讓她帶了女紅針線。
常青眨了眨眼,忙丟開果子,笑嘻嘻拉著李英歌就走。
謝氏似乎言語不盡不實。
李英歌住進老太太的暖閣之後,少不得暗中留意謝氏的動作。
隻是除了每天照三餐和楊氏皮笑肉不笑地唇槍舌戰外,老宅中似乎隻有她們到來的歡喜氣氛,沒有其他任何異常。
春雨紛紛。
直到祭祖這日,老太太楊氏當著挑大梁祭拜的族老們的麵,才略帶譏諷地提了提謝氏意欲分家的事。隻是話頭才起,乍然聽聞此事的族中各房當家少不得麵麵相覷,看了眼顯然不以為然的楊氏,又去看能話事的族公、耄耋們。
得到的,卻是一陣蹙眉沉默。
楊氏轉眼看謝氏,不屑冷笑。
澧縣李氏多少族人,要看李子昌的麵子不假,但她這個老封君也不是沒用的擺設。
謝氏卻仿佛事不關己,即不解釋也不辯駁。
直到祭祖歸來,各迴各院之後,才喊來謝媽媽以及這次帶來的陪房婆子們,大手一揮道,“去,照我之前交待的,把該約的人約好,該給的東西備上。該去會一會那些牛鬼蛇神了。”
眾人低聲應是,各自領命而去。
清明節後不過幾天,常青就矮身湊近李英歌跟前,神神秘秘地道,“小姐,我才剛從謝媽媽那裏聽來的消息。那幾位有話事權的族老們,都收了夫人的重禮,還簽了個什麽契約。昨兒才辦成的事,今天就有人上門,正往老太太屋裏去呢。”
所謂契約,八成是保證四房分家後,也不會斷了給族裏的供給。
而族裏來人,多半是來替謝氏做說客的。
這些都不難猜到。
李英歌唯獨看不透的,是謝氏所謂的不走尋常路,到底怎麽個不按常理出牌法?
她放下手中針線,抬眼問常青,“這幾天祖母院裏沒什麽動靜?”
“沒有。夫人做事不遮掩,老太太明明知道夫人帶著人四處交遊,卻是沒有任何反應。”常青搖頭,麵上倒是沒有多少擔憂,反而還有功夫感歎道,“都說薑還是老的辣,這話還真對。我看這些小打小鬧,動搖不了老太太。”
李英歌聞言失笑,“你平日最愛喳唿,怎麽現在事情不如預期的效果如人意,你反倒不擔心了?”
常青啞然,似乎被問得不知所措,愣了愣正要開口,就聽小丫鬟在門外稟報,“二小姐,大房、二房、三房的姐兒哥兒們來找您了。”
這段日子謝氏忙,李英歌也沒閑著。
她不耐煩和老太太楊氏打太極,就一味裝傻賣萌,逮著機會就尋借口避開,長此以往,反倒成了三房小輩們的孩子王。
她雖哭笑不得,卻也無法。
和那些已為人父母的堂兄姐們玩不到一塊兒,還不如和侄子侄女們在一起,好歹小孩子心思淺,就算得了大人的交待,也招架不住李英歌四兩撥千斤,愣是什麽都試探不出來。
是以李英歌幹脆敞開心懷,隻當這趟真是來遊玩踏春的。
一聽小家夥們又找上門來,就讓常青帶上常備著的零嘴,放下針線起身道,“走,去園子裏曬曬太陽。”
春雨時停時下,這一日卻是個暖陽天。
三房的孫子孫女輩都才丁點大,鬧著李英歌玩鬧,不到片刻就四散著瘋玩起來。
常青收起零嘴分個精光的包袱皮,抹了把虛汗,正打算迴涼亭裏伺候李英歌,就聽身後傳來一陣窸窸窣窣的腳步聲。
循聲看去,卻是個麵生的丫鬟。
看穿戴卻不像園子裏的粗使,常青眼珠子一轉兒,折身走進兩步,神色憨憨道,“這位姐姐有事?”
她說著話,手中動作不知不覺慢了下來。
曾幾何時,她和李子昌也有過郎情妾意。
曉得他愛吃族裏果園產的水果,她就親自帶著陪嫁丫鬟們,每一旬都迴澧縣親自挑揀,帶迴家洗淨切好,擺成漂亮的果盤,捧著迎他下衙歸家,她拿著簽子喂他,他笑著讓著她。
那時李姝的生母還是她最得力的大丫鬟,那時李子昌還是個滿腹抱負的青澀少年。
如今他有庶子姨娘,而她隻剩相敬如冰。
觸景傷情太沒出息,謝氏微一皺眉,就將紛轉畫麵逐出腦海。
她親手喂了李英歌半塊果子,接過帕子擦了擦手,若有所思道,“老太太既然開了口,你就帶著常青住到老太太的院子裏去。晨昏定省別落下,也就這段日子辛苦些。
有常青在,老太太不會明著為難你,要是私下問你什麽話,隻管往娘身上推就是了。照我剛才交待的,隻管和你堂兄姐們頑兒。你那幾個哥哥姐姐,說得難聽點,都被老太太管教得廢了,不以為懼。你平時怎麽跟我賣乖討巧的,照樣用到他們身上就是。隻一點,身邊要時刻帶著常青,若是到園子裏玩兒,就把小福丁兒也帶上。讓他就近守著。”
小福丁兒長著張娃娃臉,生得又瘦小,換下大理寺的衙服套上小廝短衫,丟到下人堆裏絲毫不起眼。又是幼年時淨身做了太監的,叫謝媽媽一頓捯飭,說是年紀尚小的內院小廝,倒也無人多想。
現下有常青在,並不急著道破小福丁兒的來路。
李英歌了然,見謝媽媽和常青端了果子剝,就靠在謝氏肩頭,低聲道,“我聽您的。隻是看祖母的態度,似乎並不容易鬆口。您讓人來喊我時,李福正被請進祖母的堂屋裏,大伯父他們也都在呢。
父親尚且不知道您的打算,就算李福胳膊肘曉得往裏拐,恐怕也架不住祖母拿身份壓人。我看李福……未必幫得上忙……”
“不需要李福幫忙。他就是個通風報信的幌子。”謝氏眯眼笑,眼中笑意透著成竹在胸,“族裏分家的事,得在你父親來前、老太太大壽之前敲定。’忤逆’老太太的事,上下誰都做不得,尤其是你父親,老娘卻是不在乎。
你那幾位伯父、伯娘是什麽脾性,想必你也多少看得出。個個都是抱孫子的年紀了,還得事事都聽老太太的,隻要腦袋裏裝的不是草包,但凡有點誌氣的,誰受得了一輩子裝孫子?
我自有好處能打動他們,站到我這邊來。就算不能明著幫我,也不會再一味順著老太太的意思。至於族裏的叔公、耄耋們,不過是掛名管事的,靠的還不是你父親?
要說服他們支持我們分家,不難。何況分的不是全族,隻是我們這一支嫡出房頭。”
族裏大小收支,靠的是公中的祭田和產業。
不說李子昌入閣後給族裏擴充了多少田產,隻說任京官前,除了在常州府連任兩屆知府外,還曾輾轉北直隸多處州府任父母官,外地官員不比京官矜貴不假,但撈錢的渠道能上天也是真。
李子昌身家頗豐,謝氏有底氣豪。
族老們怎會不識趣。
李英歌想得通透,唯有一點不明白,“您說的這兩種手段,隻能暗地裏操持。卻無法擺到明麵上來說。到時候真要分家,總是要將諸位長輩請來作保、商議的。隻要祖母咬死了不鬆口,光族中長輩和伯父他們私下點頭,卻是助力不大。”
如果老太太楊氏被逼急了,來個一哭二鬧三上吊,一旦不講起理來,誰能奈何她?
以前世親眼所見的觀感來看,楊氏要是真想和謝氏撕破臉,估計十有八九就敢丟開臉麵不要,擺出這種潑婦陣仗來。
不孝忤逆可是大罪,輕則受人詬病遭皮肉之刑,重則判處流放。
楊氏有持無恐。
李英歌心念數轉,正打算出個“壞”主意,就見謝氏忽然笑起來。
“誰說我要跟老太太講道理,按常理辦分家的事?”謝氏看著女兒,眼中光芒大盛,讓人看不透其中情緒,“我說的做的,一是為分老太太的心,二是趁機鋪排好後路,省得以後族裏再來瞎扯皮。
至於分家的事老太太同不同意?哈!她不同意也得同意。我可不是要說動她,而是要捏著把柄逼她不得不點頭。”
謝氏從沒想過好聚好散,一早打的就是以勢壓人,威脅老太太楊氏的主意。
倒也符合謝氏一貫善於釜底抽薪的果決。
李英歌隻覺腦中有亮光一閃而過,一時卻抓不住,不由奇道,“祖母能有什麽把柄?”
要是有,謝氏怎麽會按奈到今時今日?
謝氏眼神微動,深看了李英歌一眼,摸了摸女兒的頭,不動聲色的岔開話題,“讓你別摻和,你就別摻和。這迴帶你來,就是讓你做出個姿態,叫族裏看看我們四房的人沒忘本,是有意和族中多走動的。”
說罷喊常青,“把英哥兒的行裝拾掇拾掇,搬到老太太院子裏去。記得我的吩咐,好好陪英哥兒過幾天鬆乏日子。”
這次要在族裏暫住,謝氏卻不許李英歌帶任何書籍,也不準她在外透出會玄術的事,隻讓她帶了女紅針線。
常青眨了眨眼,忙丟開果子,笑嘻嘻拉著李英歌就走。
謝氏似乎言語不盡不實。
李英歌住進老太太的暖閣之後,少不得暗中留意謝氏的動作。
隻是除了每天照三餐和楊氏皮笑肉不笑地唇槍舌戰外,老宅中似乎隻有她們到來的歡喜氣氛,沒有其他任何異常。
春雨紛紛。
直到祭祖這日,老太太楊氏當著挑大梁祭拜的族老們的麵,才略帶譏諷地提了提謝氏意欲分家的事。隻是話頭才起,乍然聽聞此事的族中各房當家少不得麵麵相覷,看了眼顯然不以為然的楊氏,又去看能話事的族公、耄耋們。
得到的,卻是一陣蹙眉沉默。
楊氏轉眼看謝氏,不屑冷笑。
澧縣李氏多少族人,要看李子昌的麵子不假,但她這個老封君也不是沒用的擺設。
謝氏卻仿佛事不關己,即不解釋也不辯駁。
直到祭祖歸來,各迴各院之後,才喊來謝媽媽以及這次帶來的陪房婆子們,大手一揮道,“去,照我之前交待的,把該約的人約好,該給的東西備上。該去會一會那些牛鬼蛇神了。”
眾人低聲應是,各自領命而去。
清明節後不過幾天,常青就矮身湊近李英歌跟前,神神秘秘地道,“小姐,我才剛從謝媽媽那裏聽來的消息。那幾位有話事權的族老們,都收了夫人的重禮,還簽了個什麽契約。昨兒才辦成的事,今天就有人上門,正往老太太屋裏去呢。”
所謂契約,八成是保證四房分家後,也不會斷了給族裏的供給。
而族裏來人,多半是來替謝氏做說客的。
這些都不難猜到。
李英歌唯獨看不透的,是謝氏所謂的不走尋常路,到底怎麽個不按常理出牌法?
她放下手中針線,抬眼問常青,“這幾天祖母院裏沒什麽動靜?”
“沒有。夫人做事不遮掩,老太太明明知道夫人帶著人四處交遊,卻是沒有任何反應。”常青搖頭,麵上倒是沒有多少擔憂,反而還有功夫感歎道,“都說薑還是老的辣,這話還真對。我看這些小打小鬧,動搖不了老太太。”
李英歌聞言失笑,“你平日最愛喳唿,怎麽現在事情不如預期的效果如人意,你反倒不擔心了?”
常青啞然,似乎被問得不知所措,愣了愣正要開口,就聽小丫鬟在門外稟報,“二小姐,大房、二房、三房的姐兒哥兒們來找您了。”
這段日子謝氏忙,李英歌也沒閑著。
她不耐煩和老太太楊氏打太極,就一味裝傻賣萌,逮著機會就尋借口避開,長此以往,反倒成了三房小輩們的孩子王。
她雖哭笑不得,卻也無法。
和那些已為人父母的堂兄姐們玩不到一塊兒,還不如和侄子侄女們在一起,好歹小孩子心思淺,就算得了大人的交待,也招架不住李英歌四兩撥千斤,愣是什麽都試探不出來。
是以李英歌幹脆敞開心懷,隻當這趟真是來遊玩踏春的。
一聽小家夥們又找上門來,就讓常青帶上常備著的零嘴,放下針線起身道,“走,去園子裏曬曬太陽。”
春雨時停時下,這一日卻是個暖陽天。
三房的孫子孫女輩都才丁點大,鬧著李英歌玩鬧,不到片刻就四散著瘋玩起來。
常青收起零嘴分個精光的包袱皮,抹了把虛汗,正打算迴涼亭裏伺候李英歌,就聽身後傳來一陣窸窸窣窣的腳步聲。
循聲看去,卻是個麵生的丫鬟。
看穿戴卻不像園子裏的粗使,常青眼珠子一轉兒,折身走進兩步,神色憨憨道,“這位姐姐有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