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斬釘截鐵,李英歌則是喜憂參半。
憂則憂謝氏隻料到李鏘的所作所為,會牽連到李子昌的名聲和官途,卻沒料到李子昌不按常理出牌,為保李鏘不知是否有望起複的將來,而一個人將所有鍋都背了。
不知等到將來麵對此等境況,謝氏會不會氣得手刃親夫。
前世謝氏堅持獨身留在京城,和李子昌長久分居,也許也有這個原因在裏頭。
隻是分家一事,是首要而必要走的第一步。
李英歌略一沉吟,迴握住謝氏的手,輕聲商量道,“您不想我跟著操心,我不操心就是了。隻是分家不是小事,您要迴族裏找祖母論事,還是讓我陪著您一起罷?我把常青也帶上,她不是尋常丫鬟,有什麽事都趁手些。”
老太太楊氏就是敢懟天懟地懟謝氏,對上她這個將為皇家媳的孫女,總會顧忌一些。
何況常青是蕭寒潛送的,就算身份上有所限製,真要暗地裏使絆子動手,一個能頂倆兒。
謝氏本想拒絕,但見女兒板著小臉滿麵肅然,心念幾轉頓時捏出一條計策來,遂笑著點點頭,欣慰道,“不錯,這四年沒光長個頭不長腦子。隻是你得答應我,到了族裏多聽少說,不必和人多交際。你祖母無論作何反應,你都別自作主張,凡事都得按我的意思來。”
李英歌總覺得謝氏笑得很詭異。
但謝氏絕不會害她,且謝氏的手段能力也不用她擔心,遂乖乖應下,開始掰著手指算日子,“本來師父是說清明節前放我們迴城,後來城陽大長公主派人捎了話,說是要準備瑾瑜師姐的及笄禮,清明過後要晚迴興園。
師父一聽就改了口,隻說我們以後就不必常駐興園,自在家中研習就行,有問題請教再去興園找他。娘,若是日子急,我待會兒迴去就和師父說一聲,提早搬迴來。”
無歸道長這麽識趣,城陽大長公主也大方的很,直接將興園轉贈無歸道長,李英歌曾和陳瑾瑜私下吐槽,城陽大長公主恐怕也是怕了無歸道長以前的神出鬼沒,這是打算破財換個安穩,省得以後再找不到無歸道長。
謝氏還是頭一遭聽說,當下就取了黃曆來看,詭笑道,“那正好,你也不必提前搬迴來。到日子出城路過西郊的時候,我直接上興園接你,我們就打著賀壽的名義,迴澧縣給你祖母拜壽。”
老太太楊氏的身份和輩分都高,但分家這樣的大事,總要召集族裏的族公、耄耋出麵見證。
楊氏這一年是八十整壽,到場的人最齊活兒,謝氏大感省事兒。
李英歌聞言一愣,沒想到前世她隨親祖母參加過楊氏的七十大壽,如今轉世為人,竟“有幸”以孫女的身份,再次前往澧縣李氏,參加楊氏的八十大壽。
果然壞人命長麽,楊氏好長壽。
謝氏瞥一眼麵色古怪的李英歌,又好氣又好笑的虛點了下李英歌的眉心,嗔怪道,“快收起你那大不敬的小眼神兒。心裏怎麽想的別露出來,你祖母是長輩。有什麽壞話,我們娘倆路上私下說。”
李英歌:“……”
她覺得謝氏才是真叛逆,而且叛逆期略長。
謝氏卻是心頭鬆快,即解決了李姝的事,又找著機會和楊氏鬥一場,立即大手一揮,“你趕緊走,去喊楊媽媽和謝媽媽進來,這兩件事我得和她們好好商量商量。”
謝氏滿臉鬥誌,李英歌不由失笑,起身道,“來時門房說小承銘今天休沐在家,我去前院看過他就走。”
謝氏一聽,頓時頭疼的擺手,“去,他聽你的話,你替我好好說說他。”
李英歌抿嘴一笑,去喚了楊媽媽和謝媽媽進屋,帶著常青往前院而去。
李鏘和李銓已經入朝為官,李承銘還在宥譽書院進學。
唯一不同的是,年已九歲的李承銘不愛文裝愛武裝,這四年文課照上,卻更愛騎射武功,李子昌心下不喜,但想著李承銘還小不定性,倒也不很反對,甚至應了李承銘的苦求,在他的小院裏劈了練武場。
當年謝氏一頓棍棒下去,小廝清泉和流杉就招了,是李鏘和李銓“寵著順著”李承銘,但凡李承銘想要什麽武學的書籍或是弓箭,都私下淘換了給他。
謝氏哪裏看不透李鏘、李銓的用意,怪自己一時疏忽卻也沒立時找人幹架,隻喊了李承銘來深切的聊了一番小男孩的心路曆程。
李承銘又不傻,並非單純地被庶兄牽著鼻子走,不過是你有心我有意,確實有意於精進武學。
李子昌都沒強力阻止,謝氏見李承銘並沒有因此耽誤功課,也就把此事翻了篇,隻交待清泉和流杉更加上心,務必護好李承銘。
本想著小孩子家家沒長性,吃不了苦就放棄了。
沒想到李承銘不僅是個古板的小學究,還有著股執拗勁兒,一晃就堅持了四年下來。
這也正是謝氏頭疼的地方。
李英歌卻大力讚同。
前世她出身武將世家淇河李氏,天生對軍武之人有好感。
再說小男孩自小強身健體,總比那些豎著進考場橫著抬出來的弱書生好。
當拐進院子裏的練武場,見李承銘一邊站樁一邊叼著書本背書的模樣,李英歌還是忍不住抽了抽嘴角,示意小廝和常青別出聲,等李承銘背完書正準備接著打拳,才走上前去。
“阿姐!”李承銘以前對著李英歌還要磨嘰男女大防,如今也許是習武後心性發生了變化,言行多了幾分爽利,跳下樁子跑向李英歌,拽著袖口仰頭道,“您怎麽突然迴來了?可是有什麽事?我這四年攢了多少零花錢,您缺錢就隻管開口。”
他還記得當年送別的話。
卻一次都沒能把私房錢送出去,每次見李英歌都要再交待一迴。
這樣的弟弟怎能讓人不愛,李英歌也不在意他滿頭滿臉的汗味兒,抱著李承銘的小腦袋,照著腦門就親了一口,“小承銘繼續攢著,總有用上的一天。”
她不止一迴打趣過,要李承銘存著做媳婦本兒。
李承銘小臉頓時羞得通紅,捂著額頭氣道,“阿姐您又親我,我都快十歲了!迴頭我告訴乾王哥哥去。他說了,我都大了您要是再敢對我’動手動腳’,他會替我教訓您的!”
在李承銘的認知中,他不能違逆姐姐,但蕭寒潛無論是從年齡還是身份來說,都可以名正言順的“教導”李英歌。
李英歌先是一愣,隨即暗暗磨牙。
好個蕭寒潛,百忙之中居然還能抽空拐帶李承銘,閑得他!
當下翻了個白眼道,“你聽他的,還是聽阿姐的?”
李承銘頓時卡殼,曲線救國道,“阿姐,翻白眼不雅,乾王哥哥說女孩子家不能做這個動作。做了他要懲罰你的。”
清泉和流杉忙把頭低到胸口,常青卻傻嗬嗬笑起來。
李英歌簡直沒脾氣,拉著李承銘進屋,“我一會兒就走了。我們進屋好好說說話。”
李承銘不知她是在岔話題,乖乖誒了一聲。
姐弟二人分頭落座,李英歌就直入主題,簡單將謝氏要迴澧縣李氏的事說了,“你們都要當值進學,就我和娘代表李府迴去。不過你留在府裏,阿姐有事交待你去辦。”
她沒詳說內情,而沒迴過族裏,對澧縣李氏並不親近的李承銘也無心多問。
一聽李英歌話說得鄭重,立即挺起小胸脯道,“阿姐,您盡管吩咐。這幾年我也沒少為父親迎來送往。”
“並不是什麽大事。”李英歌略一斟酌,盡量不帶偏見的平鋪直敘道,“娘這一去澧縣,至少要耽擱小一個月的時間。你仔細留心群芳院的動靜,還有東院那頭,如果有什麽異於尋常的事,就寫信送到興園,自會有人轉交到我和娘手上。”
主母不在,李子昌心偏眼瞎,正是那些有心人作怪的大好時機。
有李子昌在,讓李承銘負責暗中盯梢,是最合適的。
而府裏東院裏分了兩個大院子,分別住著已經成親的李鏘、李銓兩戶人。
李承銘聞言臉色微黯,半晌才緩緩點了頭。
他漸漸長大,自從李鏘、李銓離開宥譽書院後,所見說聽所學都似乎比之前更少了許多局限,他心中自然明白,嫡庶有別。
他也慢慢明白,誰對他是真的好,誰對他是居心叵測。
曾經他是真心的將李鏘、李銓當哥哥敬重。
曾經他也以為,李鏘、李銓是真心拿他當弟弟疼愛。
世情催人成長。
李承銘老氣橫秋的歎了口氣。
李英歌看的又好笑又心疼,想了想又道,“你要是不想做這事,我就另外安排人……”
常福和常緣一直留在東跨院看守門戶,這次她不打算帶二人去澧縣,正好能用上。
原來屬意李承銘,也是知道他心裏想法,想著遲早要麵對李府巨變,不如讓他自己經曆此事,將來受到的衝擊也能小一些。
李承銘卻果斷的搖頭,揚起嘴笑道,“我願意。乾王哥哥說了,我已經是個男子漢,娘和阿姐有事,我定要挺身而出的。”
所謂有其母必有其子,李承銘繼承了謝氏的堅韌和果斷,當下就正色保證道。
憂則憂謝氏隻料到李鏘的所作所為,會牽連到李子昌的名聲和官途,卻沒料到李子昌不按常理出牌,為保李鏘不知是否有望起複的將來,而一個人將所有鍋都背了。
不知等到將來麵對此等境況,謝氏會不會氣得手刃親夫。
前世謝氏堅持獨身留在京城,和李子昌長久分居,也許也有這個原因在裏頭。
隻是分家一事,是首要而必要走的第一步。
李英歌略一沉吟,迴握住謝氏的手,輕聲商量道,“您不想我跟著操心,我不操心就是了。隻是分家不是小事,您要迴族裏找祖母論事,還是讓我陪著您一起罷?我把常青也帶上,她不是尋常丫鬟,有什麽事都趁手些。”
老太太楊氏就是敢懟天懟地懟謝氏,對上她這個將為皇家媳的孫女,總會顧忌一些。
何況常青是蕭寒潛送的,就算身份上有所限製,真要暗地裏使絆子動手,一個能頂倆兒。
謝氏本想拒絕,但見女兒板著小臉滿麵肅然,心念幾轉頓時捏出一條計策來,遂笑著點點頭,欣慰道,“不錯,這四年沒光長個頭不長腦子。隻是你得答應我,到了族裏多聽少說,不必和人多交際。你祖母無論作何反應,你都別自作主張,凡事都得按我的意思來。”
李英歌總覺得謝氏笑得很詭異。
但謝氏絕不會害她,且謝氏的手段能力也不用她擔心,遂乖乖應下,開始掰著手指算日子,“本來師父是說清明節前放我們迴城,後來城陽大長公主派人捎了話,說是要準備瑾瑜師姐的及笄禮,清明過後要晚迴興園。
師父一聽就改了口,隻說我們以後就不必常駐興園,自在家中研習就行,有問題請教再去興園找他。娘,若是日子急,我待會兒迴去就和師父說一聲,提早搬迴來。”
無歸道長這麽識趣,城陽大長公主也大方的很,直接將興園轉贈無歸道長,李英歌曾和陳瑾瑜私下吐槽,城陽大長公主恐怕也是怕了無歸道長以前的神出鬼沒,這是打算破財換個安穩,省得以後再找不到無歸道長。
謝氏還是頭一遭聽說,當下就取了黃曆來看,詭笑道,“那正好,你也不必提前搬迴來。到日子出城路過西郊的時候,我直接上興園接你,我們就打著賀壽的名義,迴澧縣給你祖母拜壽。”
老太太楊氏的身份和輩分都高,但分家這樣的大事,總要召集族裏的族公、耄耋出麵見證。
楊氏這一年是八十整壽,到場的人最齊活兒,謝氏大感省事兒。
李英歌聞言一愣,沒想到前世她隨親祖母參加過楊氏的七十大壽,如今轉世為人,竟“有幸”以孫女的身份,再次前往澧縣李氏,參加楊氏的八十大壽。
果然壞人命長麽,楊氏好長壽。
謝氏瞥一眼麵色古怪的李英歌,又好氣又好笑的虛點了下李英歌的眉心,嗔怪道,“快收起你那大不敬的小眼神兒。心裏怎麽想的別露出來,你祖母是長輩。有什麽壞話,我們娘倆路上私下說。”
李英歌:“……”
她覺得謝氏才是真叛逆,而且叛逆期略長。
謝氏卻是心頭鬆快,即解決了李姝的事,又找著機會和楊氏鬥一場,立即大手一揮,“你趕緊走,去喊楊媽媽和謝媽媽進來,這兩件事我得和她們好好商量商量。”
謝氏滿臉鬥誌,李英歌不由失笑,起身道,“來時門房說小承銘今天休沐在家,我去前院看過他就走。”
謝氏一聽,頓時頭疼的擺手,“去,他聽你的話,你替我好好說說他。”
李英歌抿嘴一笑,去喚了楊媽媽和謝媽媽進屋,帶著常青往前院而去。
李鏘和李銓已經入朝為官,李承銘還在宥譽書院進學。
唯一不同的是,年已九歲的李承銘不愛文裝愛武裝,這四年文課照上,卻更愛騎射武功,李子昌心下不喜,但想著李承銘還小不定性,倒也不很反對,甚至應了李承銘的苦求,在他的小院裏劈了練武場。
當年謝氏一頓棍棒下去,小廝清泉和流杉就招了,是李鏘和李銓“寵著順著”李承銘,但凡李承銘想要什麽武學的書籍或是弓箭,都私下淘換了給他。
謝氏哪裏看不透李鏘、李銓的用意,怪自己一時疏忽卻也沒立時找人幹架,隻喊了李承銘來深切的聊了一番小男孩的心路曆程。
李承銘又不傻,並非單純地被庶兄牽著鼻子走,不過是你有心我有意,確實有意於精進武學。
李子昌都沒強力阻止,謝氏見李承銘並沒有因此耽誤功課,也就把此事翻了篇,隻交待清泉和流杉更加上心,務必護好李承銘。
本想著小孩子家家沒長性,吃不了苦就放棄了。
沒想到李承銘不僅是個古板的小學究,還有著股執拗勁兒,一晃就堅持了四年下來。
這也正是謝氏頭疼的地方。
李英歌卻大力讚同。
前世她出身武將世家淇河李氏,天生對軍武之人有好感。
再說小男孩自小強身健體,總比那些豎著進考場橫著抬出來的弱書生好。
當拐進院子裏的練武場,見李承銘一邊站樁一邊叼著書本背書的模樣,李英歌還是忍不住抽了抽嘴角,示意小廝和常青別出聲,等李承銘背完書正準備接著打拳,才走上前去。
“阿姐!”李承銘以前對著李英歌還要磨嘰男女大防,如今也許是習武後心性發生了變化,言行多了幾分爽利,跳下樁子跑向李英歌,拽著袖口仰頭道,“您怎麽突然迴來了?可是有什麽事?我這四年攢了多少零花錢,您缺錢就隻管開口。”
他還記得當年送別的話。
卻一次都沒能把私房錢送出去,每次見李英歌都要再交待一迴。
這樣的弟弟怎能讓人不愛,李英歌也不在意他滿頭滿臉的汗味兒,抱著李承銘的小腦袋,照著腦門就親了一口,“小承銘繼續攢著,總有用上的一天。”
她不止一迴打趣過,要李承銘存著做媳婦本兒。
李承銘小臉頓時羞得通紅,捂著額頭氣道,“阿姐您又親我,我都快十歲了!迴頭我告訴乾王哥哥去。他說了,我都大了您要是再敢對我’動手動腳’,他會替我教訓您的!”
在李承銘的認知中,他不能違逆姐姐,但蕭寒潛無論是從年齡還是身份來說,都可以名正言順的“教導”李英歌。
李英歌先是一愣,隨即暗暗磨牙。
好個蕭寒潛,百忙之中居然還能抽空拐帶李承銘,閑得他!
當下翻了個白眼道,“你聽他的,還是聽阿姐的?”
李承銘頓時卡殼,曲線救國道,“阿姐,翻白眼不雅,乾王哥哥說女孩子家不能做這個動作。做了他要懲罰你的。”
清泉和流杉忙把頭低到胸口,常青卻傻嗬嗬笑起來。
李英歌簡直沒脾氣,拉著李承銘進屋,“我一會兒就走了。我們進屋好好說說話。”
李承銘不知她是在岔話題,乖乖誒了一聲。
姐弟二人分頭落座,李英歌就直入主題,簡單將謝氏要迴澧縣李氏的事說了,“你們都要當值進學,就我和娘代表李府迴去。不過你留在府裏,阿姐有事交待你去辦。”
她沒詳說內情,而沒迴過族裏,對澧縣李氏並不親近的李承銘也無心多問。
一聽李英歌話說得鄭重,立即挺起小胸脯道,“阿姐,您盡管吩咐。這幾年我也沒少為父親迎來送往。”
“並不是什麽大事。”李英歌略一斟酌,盡量不帶偏見的平鋪直敘道,“娘這一去澧縣,至少要耽擱小一個月的時間。你仔細留心群芳院的動靜,還有東院那頭,如果有什麽異於尋常的事,就寫信送到興園,自會有人轉交到我和娘手上。”
主母不在,李子昌心偏眼瞎,正是那些有心人作怪的大好時機。
有李子昌在,讓李承銘負責暗中盯梢,是最合適的。
而府裏東院裏分了兩個大院子,分別住著已經成親的李鏘、李銓兩戶人。
李承銘聞言臉色微黯,半晌才緩緩點了頭。
他漸漸長大,自從李鏘、李銓離開宥譽書院後,所見說聽所學都似乎比之前更少了許多局限,他心中自然明白,嫡庶有別。
他也慢慢明白,誰對他是真的好,誰對他是居心叵測。
曾經他是真心的將李鏘、李銓當哥哥敬重。
曾經他也以為,李鏘、李銓是真心拿他當弟弟疼愛。
世情催人成長。
李承銘老氣橫秋的歎了口氣。
李英歌看的又好笑又心疼,想了想又道,“你要是不想做這事,我就另外安排人……”
常福和常緣一直留在東跨院看守門戶,這次她不打算帶二人去澧縣,正好能用上。
原來屬意李承銘,也是知道他心裏想法,想著遲早要麵對李府巨變,不如讓他自己經曆此事,將來受到的衝擊也能小一些。
李承銘卻果斷的搖頭,揚起嘴笑道,“我願意。乾王哥哥說了,我已經是個男子漢,娘和阿姐有事,我定要挺身而出的。”
所謂有其母必有其子,李承銘繼承了謝氏的堅韌和果斷,當下就正色保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