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癡傻,被認為是魂魄不全。


    當年給李英歌批命時,道士曾說她命格有異、福緣太輕。


    謝氏就命常福和常緣日夜值守,也允了謝媽媽所請,為李英歌齋戒,日夜叫魂。


    李英歌重傷將死的這七天,謝氏無所不用其極。


    現在李英歌醒了,謝氏再聽謝媽媽堪比嚎喪的哭聲,頓覺晦氣。


    謝媽媽卻意猶未盡,讓常緣傳話,“媽媽說,偏方不能盡信,但也不好半途而廢。英哥兒能醒,誰也說不準是藥到病除,還是叫魂有用。等過了子時,才滿七天七夜,請夫人允許,讓她叫滿時辰。”


    謝氏沉吟片刻,吩咐懂醫術的婆子,“你下去看著謝媽媽,交待她動靜小些,別再驚到英哥兒。”


    謝氏即擔心李英歌,也擔心謝媽媽。


    謝媽媽已經熬成了皮包骨頭,隻怕完事後心神一鬆,就要病倒。


    謝媽媽比謝氏還大兩歲,已經四十歲了。


    婆子心領神會,也怕老姐妹出事,忙鄭重應下。


    謝氏在外間交待完,領著常緣進內室。


    常福已經替李英歌換下汗濕的小衣,正端著藥要喂她。


    李英歌接過藥碗一飲而盡,不用人哄不用蜜餞,豪邁地亮出喝幹的碗底。


    常福和常緣大奇,謝氏嘖嘖出聲,“小哭包能耐了啊。這是睡迷糊了吧,連藥是苦是甜都分不清了。”


    謝氏從來不在言語上遷就女兒,正因為女兒異於常人,她就更要以常人相待。


    李英歌覺得謝氏即堅強又虞智,心中更添好感,聞言假作害羞地笑。


    “常青呢?”李英歌問,她知道謝氏罵起人來花樣百出,但從不在女兒麵前提及諸如叫魂、癡傻相關的字眼,所以她也不追問謝媽媽的哭嚎。


    聽她不叫常青姐姐,謝氏皺眉,“你昏迷不醒,你阿姐又在新婚,不好狠罰常青。她看顧不周,先讓她在東跨院關幾天。”


    李英歌一聽就知道,謝氏沒有懷疑常青。


    常青將“她”摔下假山的畫麵鮮明如新。


    李英歌有自己的疑慮,確定了謝氏的態度後,就順著話茬說,“您別怪常青。是我以為站得高看得遠,能瞧見阿姐穿嫁衣的樣子,才摔傷的。等我搬迴東跨院,您就放了常青吧。”


    女兒說話條理清晰,謝氏暗暗驚奇,麵上半點不露,眉頭舒展開來,“娘答應你。不過你以後再敢調皮,娘也不罰丫鬟,直接揍你了事,往狠裏揍,記住了?”


    “記住了。”李英歌點頭,“以後我再不會讓您擔驚受怕。”


    她應得慎重,所說即所願,真心不願謝氏再因女兒擔憂。


    謝氏這下再掩不住驚奇,挑眉看著一臉正色的女兒,眼中有驚喜,更多的是審視。


    李英歌打算慢慢變得“不傻”,見好就收,學著記憶裏的樣子,小手搭上謝氏的肩頭,在謝氏的臉頰上輕輕一吻。


    謝氏的眼中頓時柔光一片,抱了抱又變得靦腆的女兒,隻當剛才是錯覺,輕聲道,“睡吧。”


    **


    李英歌假寐沉思。


    前世她出身淇河李氏,而京城李府隸屬於澧縣李氏一族。


    前者是本族,後者是分出去的旁支,血脈早就遠了。


    澧縣李氏聲名漸起後,才重新和淇河李氏有了來往。


    相較於本族的內五房外十七房,澧縣李氏隻有一房,京城李府這一支最尊貴,是唯一的官身。


    當家老爺李子昌入閣時,正逢嫡母劉氏七十大壽,兩喜並一,在澧縣大擺宴席。


    當時她陪著祖母前往澧縣道賀,因此和謝氏有一麵之緣。


    彼時謝氏膝下無子,劉氏當眾百般拿捏打壓,吃相十分難看,祖母看不上劉氏的惡婆婆嘴臉,卻很喜歡謝氏的不卑不亢。


    於是劉氏打一次謝氏的臉,祖母就當眾幫謝氏踩迴去。


    劉氏氣得半死,卻拿她們沒辦法。


    因為她和祖母代表著本族的宗房內二房,劉氏惹不起。


    謝氏感激祖母,直到祖母去世才斷了書信來往,但四時八節的節禮依舊年年送。


    她和族妹同名,謝氏雖沒刻意結交她這個小輩,但年節裏總有單獨一份禮給她。


    她和謝氏,可以算神交已久。


    族妹每年生辰,她也會送上賀禮。


    一朝重生,真可謂殊途同歸。


    等她身死的消息傳到澧縣李氏,得知內二房家破人亡、宗房地位被奪時,也不知謝氏做何感想。


    李英歌想到這裏,不由自嘲一歎。


    靜謐的內室,同時響起另一聲輕歎。


    李英歌猛地睜開眼,看到帳外有一團白霧似的人影。


    她原來不信鬼神,但前世她死後做了五年鬼魂,今生又重生,直覺告訴她,帳外是族妹的靈魂。


    子時已過,正是族妹死後頭夜。


    李英歌沒有驚動外室的丫鬟,掀起帳子,低聲試探,“英哥兒?”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高門寵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鴻一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鴻一菌並收藏高門寵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