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辛稼,原名張國樞,字星階,別署“霜屋老農”, 1909年9月21日出生於江蘇蘇州一個書香門第,父親喜繪畫,常以筆墨自娛。受其影響,張稼自小也愛上了繪畫,父親的畫稿也成了他臨摹對象。張辛稼在蘇州紗緞業小學就讀時,時任校長的著名書法家蔣企範對這個富有藝術才華的學生很是鍾愛,常指導他臨習晉唐碑貼。15歲那年,張辛稼考入江蘇省工業專科學校(蘇州中學前身之一),在這裏,張辛稼有幸得到著名畫家陳迦庵悉心指導。陳迦庵擅長山水人物,尤工花鳥。在他的指導下,張辛稼繪畫技藝有了長足發展。高中畢業後,張辛稼以弱冠之年成為滄浪美專畫係花鳥組最年輕的教授,並先後組織參與了娑羅畫社、中國畫研究社等美術組織。

    1937年7月,抗戰爆發。張辛稼攜眷避亂至吳縣香山,後舉家遷滬,靠鬻畫度日。盡管生活艱難,但由於上海租界雲集四方前來避難的畫家,張辛稼卻也因此廣交同道,切磋技藝,取各家之長,並由此在畫風上形成了自已獨特的風格。抗戰勝利後,蘇州美專恢複,張辛稼重新受聘為國畫係教授,他與朱西村、吳似蘭、朱竹雲創辦怡園畫廳,為吳門書畫家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台。然而,好景不長,不久內戰爆發,美專停辦,為養家糊口,張辛稼乃與人合開寄售商店,勉強度日。

    新中國成立後,張辛稼先後在上海閘北區市北中學和南市製造局第四師範學校教授語文等課程。 1957年全國開展反右鬥爭開始後,張辛稼舉家迴到蘇州,在文化工藝廠從事設計工作。當時家中五個子女,有三個在上學,愛人又沒有工作。為了養家糊口,張辛稼沒日沒夜地畫畫以資養家糊口,畫的最多的就是小冊頁。盡管終日辛苦勞作,卻也鍛煉了他的繪畫技藝。

    1961年,蘇州國畫館成立,張辛稼被聘為畫師,其後的五年也是張辛稼藝術創作的黃金時節。他深入生活,創作了《生產隊飼養場》《群鴨圖》《東山枇杷》《東山銀杏葉》等大量反映社會主義建設,富有時代氣息的作品。其間還曾一度去浙江寫生,返蘇後舉辦的“匯報展”也引起不小的轟動。

    正當張辛稼在藝術道路上高歌猛進時,文革爆發了。國畫館解散,張辛稼不但失去了工作,而且還被關進了牛棚,他所珍藏的明清字畫也被抄一空,藝術創作自然也是被迫中止了。後來隨著政治氣候變化,張辛稼才被允許創作一些諸如《山丹丹花兒紅豔豔》之類政治色彩較為濃厚的作品。盡管不能隨心所欲地創作,但能重拾畫筆對於酷愛繪畫藝術的張辛稼來說也是難得的喜悅了。他也非常珍惜那個特殊時期難得的機會,勤奮創作,常與吳養木、許十明等於獅子林指柏軒作畫交流。1973年他還特地將“星階”改名為“辛稼”,以寓象老農辛勤稼穡一般來耕耘硯田。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後,張辛稼又迎來了藝術涯的第二個春天。1978年蘇州國畫館(現蘇州國畫院前身)恢複,張辛稼被任命館長(後國畫館改為國畫院,張辛稼續任院長)。1978年3月20日,張辛稼與李苦禪、陸儼少、劉繼鹵、何海霞等著名畫家應文化部之邀進京作畫,曆時二月創作花鳥畫作品百餘幅,其清新雅逸的畫風獲得同行高度評價,其間還為人民大會堂創作了巨幅《萬鬆圖》,並為中央美術學院國畫係作“花鳥畫技法講座”。此時曆經坎坷的張辛稼在藝術上也日臻成熟。他的創作融大寫意與小寫意於一爐,遠追明代徐渭(青藤)和陳道複(白楊),近取任伯年的清新活潑、吳昌碩的瀟灑沉著,其筆墨鬆靈瀟灑,凝煉老到,豪放飄逸,設色明麗、意境清新。後人謂其“七十前尚能、七十後尚拙。”

    在畫壇,張辛稼的人品是有口皆碑的。他為人正直豁達,誠懇謙遜,甘於寂寞,勤於繪事,不求名利。晚年曾寫自題詩一首以明心誌: “問我所習,一枝畫筆。問我所好,三升米汁。雕蟲小技,磨人短墨。觀河識麵,止酒療疾。難得糊塗,胸懷坦率。老有童心,天寬地闊。”每每有人拿畫請他提些意見。在肯定其成績之時,指出其中的不足的同時,他總要捎上一句:這隻是我個人意見,不一定正確,供你參考。請教者聞之,心裏暖乎乎的。

    除了在藝術上取得很高成就外,張辛稼在培養人才方麵也是成績斐然,當今蘇州許多知名畫家都曾得到他的指教,可謂是桃李滿園了。

    1991年1月,吳門畫壇一代宗師張辛稼病逝於蘇州,享年83歲。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歲月如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袁成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袁成亮並收藏歲月如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