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給自己做過分析?分析自己有幾個人格?現在追求的是什麽?如果沒有,不妨試一試。

    我口中的老先生,我是上學時意外認識的一位老師,姓楊,當時我有意把自己的針灸水平提高一下,武原便把我介紹給了這位楊先生。

    楊先生曾經是南方某省針灸協會的核心人物,後來專心研究技術,就沒有太多時間參與一些活動,在教我的時候,他已經辭去職務,移居北京了。

    不知道別人是怎麽理解“醫道名家”這四個字的,但在我心裏,楊先生這種人,便是“醫道名家”。

    和很多人理解的不同,我認為,真正的醫道名家應該具備幾種條件,其一就是態度。這種態度與大家所說的仙風道骨不同,這種態度應該是如鏡一般的。

    當初我剛剛和楊老師學習的時候,人很浮躁,由因為讀了不少針灸名家的書,所以施針用灸總喜歡用很多花樣。

    這點楊先生極少批判我,他的方法是帶我去看一些他在治療的病人,這些病人大多是患的一些頑固性的疾病,還有些則是一些嚴重的比如癌症導致的身體不適。

    我印象特別深的是他治療一個因大出血而導致血虛頭痛的病人時,隻是用手指在病人的囟會穴上揉按了一分鍾,病人的頭痛就基本消失了。

    後來我詢問訣竅,楊老師說,病人還很年輕,恢複能力很強,按囟會穴隻是為了散去病人的淤血或寒熱。幫助病人恢複,沒必要用針,如果每個病人都要施針治療,就脫離了醫生的原則,醫家不以針法負責、方藥怪異未能事。

    治療病人,應學會感同身受。後來楊老師還教了病人家屬揉按囟會穴的手法。幾天後,這個病人果然就自然恢複了。

    楊老師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不會直接去批評你,因為這樣對於一個年輕人來說,未必具有說服力,他用的方法,就是以身為鏡,讓你自己看到你的不足。

    之所以說楊老師是醫道名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的舉重若輕。

    他在給我講述醫理,講一些辯證施針的內容時,都是使用的很容易懂的普通話,且多是講的一些古奧的內容。

    在我看來,要用普通話講述一些東西並不難,但如果要用普通話講述一些醫理,卻是極有難度的,比如一些專業詞匯,如濁氣歸心、肝風內動這些,要用普通話解釋起來,很難不苦澀難懂,但楊先生卻能把這些內容講的極為生動有趣,而且不會失去這些詞的本意。

    在針灸方麵,我對楊老師的佩服也是無以複加的,楊老師在用針和選擇穴位上,出來進行仔細的病症推敲,力圖找到病因外,對於經絡之氣,他也有自己的理解。

    楊老師認為,人的眼睛所看到的世界隻是世界的一部分,比如有些光,有些生物,有些有形有紙的東西,我們都無法看到。

    而經絡之氣,就是這種物質。但是看不到經絡之氣,並不說我們感覺不到它。楊老師針灸時,所針的穴位往往會和課本上所列的穴位位置有所不同。

    按他的說法,穴位是經絡之氣運行的種種關口,有的則是身體與外界交流的渠道。任何關口和渠道都是會改變的。

    如果一個人患病多年,那麽他的穴位又怎麽會不變呢?一個人大怒之後,他的髒腑都被衝擊了,他的穴位又怎麽會還在原處呢?

    雖然我之後也總結了一些用針的經驗,比如下針之後,再想轉動銀針,覺得費力的話,很可能是穴位附近的病邪之氣很強勢。

    如果無法轉動銀針,就是病邪之氣十分強大,經絡已經不通。如果下針之後,始終覺得病人的學位附近鬆鬆垮垮,那就是病人這片經絡虛弱極了。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病人的肌肉腠理像豆腐一樣鬆弛,這樣的人,病情必然已經是極為危險的了。

    但是像楊老師那種沒有下針之前,就能知道病人病情和下針感覺、穴位位置的醫術,在我看來,幾乎可以算得上是神術了。

    —————————————————— 「肝風內動」病變過程中出現動搖、眩暈、抽搐等症狀,稱為“肝風”,它屬於病理變化的表現,為區別於外感風邪,故稱肝風內動,實際與“風氣內動”同義。其病機和肝主血、主筋、開竅於目、其經脈上巔絡腦等的功能失調有闖,故有“諸風掉眩,皆屬於肝”之說。有虛証、實証之分,虛者由於陰液虧損,稱為“虛風內動”;實者由於陽熱亢盛,稱為“熱盛風動”,或稱“熱極生風”。各詳該條。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北京中醫靈異經曆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浮沙沉戟問丹溪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浮沙沉戟問丹溪並收藏北京中醫靈異經曆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