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校陰沉著臉耐著性子,細細聽完了代王朱鼐鈞歇斯底裏的咆哮。他萬萬想不到,自己為大明複興所做的一切,早已成為明朝各個既得利益階層的眼中釘,肉中刺。


    幸好自始皇以來,大一統的君權思想太過根深蒂固,因此這些利益階層不敢公然扯旗造反,便暗中唆使已經老糊塗的代王當替死鬼。


    自己做的這些事,也幸好是發生在明朝。要是放在利益關係緊密,地域觀念濃厚的歐洲,自己早他媽成全民公敵了。


    那個法蘭西的著名矮個子,因為想要學習秦始皇當整個歐洲的鄉長,結果被全歐的村長聯合起來痛毆了一頓,隻好淒涼地遠竄聖赫納島吹海風,最後還被人喂了耗子藥….


    從一開始,自己腦子就發熱了啊,一直以為這些明朝官吏和皇族,會有那麽一丁點兒的國家意識。隻要有這麽一丁點的意識,就會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待自己的所作所為。就會明白自己弱化權臣,打擊豪商,分化蒙古的真正目的。


    可現實就是,現階段家族和集團的利益,遠遠大於國家利益。國家,對於他們而言,僅僅是用來刷名望和領養老金的。至於更大的利益,家族、外人甚至異族都可以協商和分享,唯獨皇上是無權觸碰的。


    因為他們明白,皇權的集權性和占有性,會讓他們的利益變成水中花井中月。在此前提下,任何集團和家族都將成為皇權的附庸,從而喪失掉自主性。而為了取得利益自主分配權,皇權與臣權進行了將近千年的交鋒。最終在從宋朝,臣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


    東華門唱名,讓臣權終於可以從思想上一手遮天。所謂“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讓他們天然占據了政治優勢,從而一手主導整個社會的利益分配權。對於他們來說,隻要自家的一畝三分地不受損害就行,至於誰當皇帝,他們根本就無所謂。


    當年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黜百家”觀念的提出,符合農耕社會要求穩定的基本要求,進而推動整個華夏社會徹底進入了家族時代。在程朱理學“弱枝強幹”的變態配合下,在隨後的華夏曆史發展中,家族及集團利益,都遠遠在皇權甚至國家利益之上。


    他們效忠的是能帶給他們利益的‘君’,而並非這個利益載體的‘國’。能保證他們利益的就是鳥生魚湯,不能保證甚至損害他們利益的,就是夏桀商紂。


    在社會的讀書識字率低於5%的時候,他們不僅是絕對的社會輿論引導者,更掌握了整個社會的生殺大權。他們站在金字塔塔尖,唿風喚雨招獸放咒,幾乎無所不能。


    ………………………………………………………………………………………


    當一個皇帝學會思考並開始質疑他們之時,那麽即使聯合異族推翻整個國家,他們也在所不惜,甚至還能摸著胡子搖頭晃腦的引經據典:“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


    這句話放在現在,是頗受很多人讚同的。很多不如意之人,甚至用此對社會進行所謂的批判和揭露,以表現自己恨不能也追隨屈原跳河。那多悲壯,多受敬仰。於是站在岸邊左顧右盼,還大聲嚷嚷著:勞資要跳了啊,別拉我…可你他媽的倒是跳啊!!!


    當一個君主的“仁”,“賊”,“義”,“殘”,“暴”的評判標準,被一個集團甚至一個階層所把控的時候,那些所謂的社會批判家或者公蜘,有沒有一個人真正想過,這是怎樣一種可怕而恐怖的事情?這是怎樣一種可悲而又可憐的情形。


    成祖時期的《永樂大典》,集漢族光輝文化之大成,名揚四海!萬曆朝,國內百姓生活富足,民間思想百花齊放,華夏大有再度中興之望;對內對外三大戰爭,昭現華夏之威天國之雄。可是因為成祖之後的曆代明皇,一直堅持不懈的想要重新收迴君權,惹怒了國內利益集團,於是後世史書上的明朝皇帝形象,被各種抹黑和汙蔑。


    辮子朝,皇上公款四處吃喝海內爛嫖,被稱頌為聖君;幾大對內對外戰爭屢敗屢戰,被稱讚為十全武功;以徹底毀滅華夏文明為基礎,抽掉華夏脊梁為根本的《四庫全書》,被稱讚為“亙古未有之奇書”。這一切原因為何?在於辮子很聰明的保留了家族與集團的基本利益。既然得了好處,那就說好話吧,那怕為此需要卑躬屈膝放棄漢家尊嚴。


    朱由校當然不會傻到采取後世的某些極端措施來控製思想,但也絕對不會再放任明朝士大夫與武將階層,肆無忌憚的胡作非為下去。華夏乃中國,中國乃華夏,隻有統一的國民思想,才能真正挽救明朝。這是以後朱由校心中的逆鱗,任誰也不能觸碰。


    …………………………………………………………………………………………


    作為後世之人的朱由校明白,如果他現在采取和辮子一樣的做法,國家自然可以穩固。大不了退一步,采取君主立憲,也能救明朝與水火。可,如此一來,明朝及整個華夏未來的走勢,將會徹底走向未知與不可控。


    辮子朝的做法,以對內絕對的思想控製和武力鎮壓為基礎,將一個足以匹敵世界的東方帝國,活生生變成了半奴隸半集權製的黑暗國家。整個國家的發展即使偶有靈光閃爍,也不可救藥的進入了癌症晚期,最後隻有任人魚肉宰割,徹底淪為了列強的遊樂場。


    曆史已經證明,辮子朝的做法能自保一時,但最後付出的代價,任何一個華夏子孫都不能接受。華夏曆史,從來都是包容並蓄海納百川。也許我們會落後一時,但不會落後一世。借用後世的一句話,什麽事隻要中國人玩順了,基本也就沒其他人什麽事了。


    而諸多穿越者首選的君主立憲製,朱由校也早已思慮再三。但無論是二元君主製還是議會君主製,其本質來說,都是君主被一群實力集團所擁護,進而施行君主權力。


    這事本來也不新鮮,華夏在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時期,玩了五百四十九年,直到秦帝國的建立。期間皇帝都淪落到賣祭祀用的豬肉了,君權可謂衰落到極致。


    有人會說,這不一樣,別人有議會,有內閣,有民主。嗯,表麵上看是這麽迴事,但您可能忘了。春秋戰國時期,華夏之中每一個有實力的集團,其所轄領土與人口及綜合實力,是歐洲的村長能比的?額忘了,那時的歐洲還是蠻荒時代,羅馬共和國還在努力打怪升級。


    從客觀角度來看,不能說人家歐洲國小民寡就不能分封而建了,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啊。因此歐洲封建製與華夏的封建製本沒有什麽區別。都是一國之君與實力集團,相互搭夥過日子。日子過得好,皆大歡喜,過得不好,拿起菜刀pk。


    歐洲各國能在17世紀,實現當時較為先進的君主立憲製,就有兩個極為重要的前提。第一,國家足夠小,大家出門就能湊桌麻將,抬腿就能邁入他國;第二,實權集團之中誰也不具有顛覆性力量,任何一方都難以坐大。


    在華夏內部pk期間,很自然的沒有產生什麽議會內閣一類的實權機構。那是因為領土太大了,這與歐洲各國截然不同。總不能三月發通知,大家六月才聚在一起開party。這種辦事效率能管理一個龐大的國家?


    而以華夏領土之大利益之豐厚,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實力集團的強弱之分,野心家更是層出不窮。從春秋初期的一百四多個諸侯國,到最後剩下了戰國七雄,再到始皇帝一統江山,完成了利益的集中。至於歐洲的利益嘛,好像羅馬人一直把歐洲當做荒蠻之所…


    華夏用曆史證明了,管理一個地域廣大,文化差別明顯的超級大國,必須用集權的模式,否則,這個國家將會陷入不斷的戰火之中。春秋戰國時期,長達五百年的戰爭就是明證。


    因此,君主集權模式是華夏曆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不要簡單用歐洲的發展來套用。你讓那些歐洲村長來試試?用不了幾天,就能被掛在城門樓上看風景。視野決定眼界,客觀決定發展,可不是說說了事。


    明朝在自己手中,今後到底會出現怎樣的政治體係,朱由校現在不想多想。曆史發展豈能被某個人的想法所左右?後世太祖對此曾有精辟評述,就四個字,實事求是。


    ………………………………………………………………………………………….


    至於被後世不少人稱頌的歐洲16世紀的發展模式,在朱由校看來,歐洲人逆天的僥幸和運氣實在無人能及,堪比10元買中福彩一個億。


    彼時,亞歐之間的海陸通道都被奧斯曼和波斯帝國把控,明帝國更是天堂一般的存在。麵對東方帝國的強力壓迫,屢敗屢戰處於生存危機中的歐洲貴族,隻好發揮祖先的冒險精神和搶劫傳統,嘴裏含著短刀手裏拿著火槍,劃著舢板喊著號子,拚命開拓新世界。


    當更加落後但富饒無比的南美及北美大陸,出現在他們眼前之時,已經趴在床上眼含熱淚準備脫褲子的歐洲貴族,立刻緊緊捂著屁股,撥開東方帝國揮舞的銀票,義正言辭地說出了七個字:起開,倫家有錢了…


    於是一個個窮困潦倒的村長,搖身一變,成了拿腔捏調的貴族。隨後,他們開始小心翼翼的,重新製定藍星的遊戲規則。當看到波斯帝國的腐朽,奧斯曼帝國的墮落,明帝國不可思議的衰敗以後,歐洲貴族小心地亮出了腰間的兩把菜刀,結巴著說道:“打,打,打劫”…


    歐洲曆史上並沒有出現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共主。歐洲各個民族之間,彼此廝殺了幾千年而毫無結果。被強盛的亞洲帝國吊打了無數次後,發現隻有聯合起來才能避免成為小受。而且合夥當海盜搶劫弱小民族,更是來快錢的不二法門。於是,協商機製誕生了。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合約的簽訂,標誌著近現代國際關係體係雛形的誕生,民族與國家成為主要的國際行為體,不再是以往的君主或者村長。


    在此背景下,歐洲實力集團為了謀求更大利益,為了避免數鈔票的時候被人戳脊梁骨,那麽實力相對更弱小的皇帝,就被剝奪更多權力成了背鍋俠。於是君主立憲誕生了。


    當海洋霸權興起,進入物資大流通時代以後。歐洲小國發揮船小好調頭的優勢,及相對靈活的政經政策,順利搭上了隨後世界曆史發展的快車。而政治與經濟政策相對僵化和繁瑣的東方各帝國,在時代大發展的浪潮中,被慢慢沒頂,終於消失在曆史長河之中。


    ……………………………………………………………………………………………


    朱由校在城門的寒風中矗立良久,無數的曆史畫麵,如電影片段般在腦海中閃過。後世無數有識之士,用生命和熱血發出的“中華民族,需獨立自強”的呐喊聲,如洶湧的驚濤駭浪,在耳畔振聾發聵。


    明朝滅亡之文化根源,在於沒有統一的國家和民族認識,隻有“賢臣擇主而事,良禽擇木而棲”,這一極端自私的家族與利益集團傳統認知。無怪乎晚明後期,投敵賣國者如過江之鯽,麵對昔日同胞高舉屠刀,如殺豬宰狗;


    明朝滅亡之政治根源,在於文人至上的高啟心態,讓傳統的士族階層,認為改朝換代,不過是換個皇帝坐江山,自己依然笑春風。出賣與背叛,不過是換取自己名聲的途徑而已,根本沒有心理負擔,大不了動動筆杆子修改史書;


    明朝滅亡之經濟根本,在於小農經濟的局限性和曆史上對於商人極端的壓迫,讓傳統的華夏商人階層習慣性的投機取巧,形成了扭曲的價值觀。根本沒有意識到,依托一個強大的帝國,他們獲取的收益將遠遠超過國內。而世界經濟貿易這一龐大的蛋糕,才剛剛開始和麵。


    自己不是秦皇漢武,也比不了唐宗宋祖。但,自己同樣有著一顆赤誠之心。大明王朝絕對不會在自己手中墮落,華夏民族也絕對不會淪為異族奴隸。


    而大明中興之首要,皇權,必需再度集中;軍政,必需再度集中。敢有阻撓者,殺無赦!!!朕,乃大明天啟皇帝朱由校!!!


    望著天際的朝陽,朱由校原本渙散的眼神開始慢慢凝聚,兩手漸漸攥成了一個拳頭。他目光沉著地看著代王朱鼐鈞,用不容置疑的口吻說到:


    “皇叔,你說的,朕都已知曉。但朕之意已決,大明中興乃朕之夙願,為此朕將義無反顧!!對了皇叔,你和你的家人都去京城吧。朕的事情很多,沒時間殺一隻狗。”


    朱鼐鈞原本希望借古諷今激怒皇上,讓朱由校大開殺戒,令其背上暴君之名,進而重演曆史舊事。為此,他早已安排嫡長子悄悄隱秘在外,為的就是日後起事之時,能夠掌握先機。


    如今聽完朱由校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看著皇上步履沉穩而堅定的離開城頭,朱鼐鈞如同一隻被獅子搶走了獵物的鬣狗,發出了鬼哭般的悠長哀嚎…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明少皇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喝水的犀牛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喝水的犀牛並收藏大明少皇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