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曆史上,曾經有過兩次思想大爆發時代。第一次始於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雒邑(洛陽),東周春秋時代開啟;終結於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統天下,西周滅亡戰國時代結束。這五百四十九年中,璀璨的百家爭鳴,造就了華夏獨領世界風騷一千八百年的輝煌。
第二次思想大爆發,始於王陽明公建立心學,發展於李贄先生《焚書》、《續焚書》、《藏書》三書盛行,終結於永曆十五年(1661年),桂王在昆明死難。這不到一百五十年的時間裏,明朝思想家幾乎以一己之力,徹底顛覆儒家的統治地位,開創華夏思想的新局麵。
但,一切終究成了幻夢。第二次思想大爆發的失敗,讓華夏承受了近三百年的最深重苦難。當一頭雄獅轟然倒塌之時,必定麵對往日臣服者的瘋狂報複。短短的不到二百八十八年時間裏,華夏遭到了曆史最無情的懲罰。太祖名言,吾一直不敢忘:落後,就要挨打!!!
朱由校現在就感覺臉上火辣辣的,像是被人狠狠抽了一耳光。範永鬥,這個民間非著名賣國商人,如今活生生地站在麵前,正神氣活現的教訓家丁。朱由校卻不能動其一絲一毫,那怕他現在的身份,是傳說中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上。
殺掉範永鬥很容易,隻需給猛如虎一個暗示,這個擁有強烈殺富濟貧思維的好漢,保準把範永鬥撕成無數碎片。可如此一來,大同的商貿必然遭到沉重打擊,一旦商人大規模撤離,原本富庶的山西頃刻間就會變成人間地獄。明朝政府本就搖搖欲墜的國家信用,會瞬間崩塌。
到時候誰來承擔如此責任,又是皇上背鍋?已經幾乎淪為大臣玩偶的皇上,能背的動?一旦山西陷入困頓,帶來的直接影響會比陷入戰亂的西南更為嚴重。朱由校不敢想象,山西陷入混亂之後,與之毗鄰的河北、河南、陝西還有草原會發生什麽事…
現在範永鬥趾高氣揚的樣子,似乎在額頭上刻了幾個數字:00544…
…………………………………………………………………………………………
華夏曆史上,商人的身份幾乎就一直與賤民二字掛鉤。似乎商人就是任由官府盤剝的對象,民間或者官方文獻上,也有諸多類似記載,可問題是,你信嗎?兩次思想大爆發的時代,都是巨富豪商上演風雲際會的時刻,這難道是巧合?
一個富豪的誕生,也就意味著一個新的豪強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豪強會進化成為門閥。門閥之間通過姻親關係,結為更緊密的利益體,最終形成一股足以顛覆國體的力量。這便是富可敵國的真正含義,這股力量,豈是用‘重農抑商’就能解決的?
管仲曾說過:‘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早已揭示出,商人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秦朝以前,諸侯國之間強大的商業網就已經形成。那怕戰事再激烈,各國之間的貿易也從未中斷。當時的巨富豪商,社會地位根本不在士子之下。許多商人,甚至是諸侯王的座上賓客,頗受尊敬。
而官府民間也從未有過,憎恨商人這種奇怪的想法,因為身處亂世的他們,懂得“商”字的真正含義,資源配置。在亂世之中,誰掌握了資源,誰就掌握了最強大的力量。因此,很多富豪實際都帶有濃厚的政府背景,稱其為紅頂商人一點不足為過。
商人不僅也成為春秋戰國時期,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甚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華夏統一的進程。其中把皇帝當成貨物,插上草標售賣的呂不韋,成為商人之中難以逾越的典範人物。而和西施在胭脂湖高調秀恩愛撒狗糧的範蠡,更是被尊稱為商聖陶朱公。
秦統一六國後,隨即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建立寬達25丈的馳道和直道,修建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係,為全國範圍的物資運輸和交換奠定了製度和物質基礎。也就此為全國商業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在西漢之前,華夏曆代統治者從來沒有過,刻意打壓商人這一愚蠢的舉動。那商人曆史上的惡名,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
春秋戰國時代,因為商人地位超然身份重要,所以根本不受任何限製,也沒有任何人敢約束他們,加上他們斂財的本領實在太過強悍,這讓沒有念過哈佛mba的各位統治者很是頭疼。卻又隻能對著天天吃香喝辣的商人幹瞪眼。
眼看著商人,從本就不發達的商業體係中,大把大把的撈銀子,而統治者竟然隻能盼望百姓多生兒子,從而收取人頭稅。試問哪個皇上能咽下這口惡氣,可咽不下也得咽。因為光眼紅的是沒有用的,商人,根本不怕皇上。別逼老子,把老子逼急了,老子投奔他國!!
但這個時候,始皇帝扣了扣下巴:“百姓們,官員們,我今天高調宣布,大秦帝國成立了,大家熱烈鼓掌。”這時,影響了華夏其後數千年曆史的重要力量,文人,看到了崛起的希望。於是隨後不久,文人帶著一身耀眼的光環,隆重登場。
華夏曆史自古以來的農稅政策,讓統治集團更喜歡人員固定而厭惡人員流動,商人逐利的本性,決定了他們不受統治者喜歡。
商人精明的頭腦,見風使舵的能力和冒險的本質,更讓其難以接受長期人為盤剝,相比之下,頭腦簡單,喜歡穩定生活並擁有極強災難承受力的農民,自然就是統治者的最愛。
當然,最早是那位學者發現了這一秘密,現在已經不可考。但這人絕對是文人之中高山仰止的存在。因為,漢武帝隨後會丟一個隨機紅包出來,文人恰好獨占了這個紅包。
漢高祖平定天下後,秦奠定的市場經濟的製度和物質基礎得到了有效利用,市場迅速發展起來。漢朝吸取秦的教訓,輕斂薄賦,隻收6.67%的農業稅,客觀上隻能支撐一個宰相坐牛車的小政府。
在對待商業的態度上,漢初崇尚黃老哲學,放任無為不抑兼並,相當於現今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結果,市場活動強烈,土地迅速集中到少數大地主手中,“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國家納稅人口迅速減少。
大地主強大的避稅能力,使得國家稅收進一步減少,迫使晁錯提出“納粟拜爵”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大地主們都有了爵位,但納稅人口的急劇縮小,使得國庫進一步空虛,國家糧庫沒多久又空了,邊境此時告急,不得已之下,漢朝政府隻好開征6%的財產稅。
如果富人們隱瞞稅收,一經告發,則財產一半給告發者,另一半收歸國庫。一時間,“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遇害”。西漢政府,從初期放任自由的經濟政策中嚐到了惡果後,終於轉向了西漢中期的殺商政策。
因為統治者懂得了,商人具有積聚社會財富的強大力量,必須“重農抑商”,才能平衡商人和農民的利益。否則這股力量,會反過來影響到自己的決策,皇上有淪為傀儡的風險。從此,曆屆政府都將重農抑商作為基本國策。
從客觀來說,這是農耕社會必然的結果,也是商業經濟不發達時代,統治者維護自身利益的必然選擇。而一直蟄伏的文人,終於等到了他們一生中最大的紅包。這一紅包,讓文人享用了上千年。直到另一個偉人,開啟了全民教育,將文人從神壇之上徹底拉了下來。
…………………………………………………………………………………………..
其時英明神武的漢武帝發現,自己殺了商人好像也不對,全國的經濟並沒有好轉,反而有進一步惡化的風險。而董仲舒這時,拉了拉漢武帝的衣角:“皇上,微臣有《葵花寶典》一本,當可一解皇上煩憂。”
看到董愛卿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注1)後,漢武帝拍案而起:“準了。”什麽叫人才,這就是人才。
當漢初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已經不能滿足漢武的雄心之時。如何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製度,成為了漢武帝急需解決的難題。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
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製數變,百家無所適從。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董仲舒指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於是儒術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而華夏曆史上最早的土地利益擁護者,地主階級,終於從此登上了曆史舞台,並站穩了腳跟。
而作為經濟帶頭人的商人階級,在地主階級的無情打壓下,就此淪為了路人甲,成為了華夏曆史上一個頗為尷尬的角色。此後一千多年的時間裏,商人一直作為地主階級的附庸存在,而喪失了自主權。
在華夏曆史上,激烈的文武之爭一直存在,經過數次較量後,地主階級文人終於在明朝,取得了朝堂與軍隊的絕對控製權。當掌握了生殺大權後,文人對於商人的各種抹黑,也在此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當文人感歎“無敵才是最寂寞”之時,不可抑製的商業洪流終於到來。商人們又一次被曆史推上了前台,文人依然不以為意,他們認為商人將永遠依附自己,才能獲得生存的權利和空間。
但文人遠遠低估了,商人被壓抑上千年後,尋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動力和能量。恰在此時,努爾哈赤給了明朝商人這個機會。於是,商人撕掉了最後的防線,徹底而忘我地投入了挖明朝牆角的行列,至死不渝!!而範永鬥,就是其中的八大傑出青年之首。
………………………………………………………………………………………
此時的朱由校正是麵臨兩難選擇,殺了他們,固然一了百了,但明朝也完了;不殺他們,明朝會被這些人抽筋去皮,死得更痛苦。
朱由校建立科學院的初衷之一,便是想借助新產品和新技術的虹吸效應,達到集中資源暫時掌控商人的目的。可要達到這個目的,有一個前提,必須有自己的商業力量。南直隸的商人根本靠不住,難不成,要和這個範永鬥合作?嘔,先吐一會兒再說…
王允兒見到朱由校看著範永鬥,臉上一直陰晴不定。暗想到:這範永鬥財大勢大,要是大公子把建設科學院的事情交給他的話,可就沒我王家什麽事了。以前一直是哥哥姐姐照顧我,這次我說什麽也得幫助他們。小女子也認得財大勢大之人。
“大公子,奴家想起一件事情。不知當說不當說。”王允兒道。
朱由校有些不耐煩地說道:“說。”小姑娘家家的就是屁事多,沒見本公子正在傷春悲秋?
“大公子,此次建設科學院所需費用定是不菲,單靠王家恐怕難以為繼,奴家在代王府認識一個商人,其家巨富。不知可否引其一起參與?”
“額,這個由你們王家自行決定,本公子不幹預。”
“大公子,您就不想見見他?他與代王可是關係匪淺。”
代王?怎麽又是代王。嗯,借此機會多多了解一些事情,也是好的。我倒要看看,這個代王是怎麽做生意的,以後收拾起其他藩王來,也好得心應手。想到此處,朱由校揚起了嘴角:“好啊,那就見上一麵。”
(注1:董仲舒並未向漢武帝提出過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建議。在《董仲舒傳》中,也隻是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紀讚》中,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始自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916年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孔子平議》一文,而與他同時代的“國學大師“梁啟超則從未承認並使用這一說法。).
第二次思想大爆發,始於王陽明公建立心學,發展於李贄先生《焚書》、《續焚書》、《藏書》三書盛行,終結於永曆十五年(1661年),桂王在昆明死難。這不到一百五十年的時間裏,明朝思想家幾乎以一己之力,徹底顛覆儒家的統治地位,開創華夏思想的新局麵。
但,一切終究成了幻夢。第二次思想大爆發的失敗,讓華夏承受了近三百年的最深重苦難。當一頭雄獅轟然倒塌之時,必定麵對往日臣服者的瘋狂報複。短短的不到二百八十八年時間裏,華夏遭到了曆史最無情的懲罰。太祖名言,吾一直不敢忘:落後,就要挨打!!!
朱由校現在就感覺臉上火辣辣的,像是被人狠狠抽了一耳光。範永鬥,這個民間非著名賣國商人,如今活生生地站在麵前,正神氣活現的教訓家丁。朱由校卻不能動其一絲一毫,那怕他現在的身份,是傳說中擁有至高無上權力的皇上。
殺掉範永鬥很容易,隻需給猛如虎一個暗示,這個擁有強烈殺富濟貧思維的好漢,保準把範永鬥撕成無數碎片。可如此一來,大同的商貿必然遭到沉重打擊,一旦商人大規模撤離,原本富庶的山西頃刻間就會變成人間地獄。明朝政府本就搖搖欲墜的國家信用,會瞬間崩塌。
到時候誰來承擔如此責任,又是皇上背鍋?已經幾乎淪為大臣玩偶的皇上,能背的動?一旦山西陷入困頓,帶來的直接影響會比陷入戰亂的西南更為嚴重。朱由校不敢想象,山西陷入混亂之後,與之毗鄰的河北、河南、陝西還有草原會發生什麽事…
現在範永鬥趾高氣揚的樣子,似乎在額頭上刻了幾個數字:00544…
…………………………………………………………………………………………
華夏曆史上,商人的身份幾乎就一直與賤民二字掛鉤。似乎商人就是任由官府盤剝的對象,民間或者官方文獻上,也有諸多類似記載,可問題是,你信嗎?兩次思想大爆發的時代,都是巨富豪商上演風雲際會的時刻,這難道是巧合?
一個富豪的誕生,也就意味著一個新的豪強出現。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豪強會進化成為門閥。門閥之間通過姻親關係,結為更緊密的利益體,最終形成一股足以顛覆國體的力量。這便是富可敵國的真正含義,這股力量,豈是用‘重農抑商’就能解決的?
管仲曾說過:‘萬乘之國必有萬金之賈,千乘之國必有千金之賈。’早已揭示出,商人對於一個國家的重要性。
秦朝以前,諸侯國之間強大的商業網就已經形成。那怕戰事再激烈,各國之間的貿易也從未中斷。當時的巨富豪商,社會地位根本不在士子之下。許多商人,甚至是諸侯王的座上賓客,頗受尊敬。
而官府民間也從未有過,憎恨商人這種奇怪的想法,因為身處亂世的他們,懂得“商”字的真正含義,資源配置。在亂世之中,誰掌握了資源,誰就掌握了最強大的力量。因此,很多富豪實際都帶有濃厚的政府背景,稱其為紅頂商人一點不足為過。
商人不僅也成為春秋戰國時期,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甚至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華夏統一的進程。其中把皇帝當成貨物,插上草標售賣的呂不韋,成為商人之中難以逾越的典範人物。而和西施在胭脂湖高調秀恩愛撒狗糧的範蠡,更是被尊稱為商聖陶朱公。
秦統一六國後,隨即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建立寬達25丈的馳道和直道,修建靈渠,溝通長江和珠江水係,為全國範圍的物資運輸和交換奠定了製度和物質基礎。也就此為全國商業大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在西漢之前,華夏曆代統治者從來沒有過,刻意打壓商人這一愚蠢的舉動。那商人曆史上的惡名,又是從何而來的呢?
………………………………………………………………………………………………..
春秋戰國時代,因為商人地位超然身份重要,所以根本不受任何限製,也沒有任何人敢約束他們,加上他們斂財的本領實在太過強悍,這讓沒有念過哈佛mba的各位統治者很是頭疼。卻又隻能對著天天吃香喝辣的商人幹瞪眼。
眼看著商人,從本就不發達的商業體係中,大把大把的撈銀子,而統治者竟然隻能盼望百姓多生兒子,從而收取人頭稅。試問哪個皇上能咽下這口惡氣,可咽不下也得咽。因為光眼紅的是沒有用的,商人,根本不怕皇上。別逼老子,把老子逼急了,老子投奔他國!!
但這個時候,始皇帝扣了扣下巴:“百姓們,官員們,我今天高調宣布,大秦帝國成立了,大家熱烈鼓掌。”這時,影響了華夏其後數千年曆史的重要力量,文人,看到了崛起的希望。於是隨後不久,文人帶著一身耀眼的光環,隆重登場。
華夏曆史自古以來的農稅政策,讓統治集團更喜歡人員固定而厭惡人員流動,商人逐利的本性,決定了他們不受統治者喜歡。
商人精明的頭腦,見風使舵的能力和冒險的本質,更讓其難以接受長期人為盤剝,相比之下,頭腦簡單,喜歡穩定生活並擁有極強災難承受力的農民,自然就是統治者的最愛。
當然,最早是那位學者發現了這一秘密,現在已經不可考。但這人絕對是文人之中高山仰止的存在。因為,漢武帝隨後會丟一個隨機紅包出來,文人恰好獨占了這個紅包。
漢高祖平定天下後,秦奠定的市場經濟的製度和物質基礎得到了有效利用,市場迅速發展起來。漢朝吸取秦的教訓,輕斂薄賦,隻收6.67%的農業稅,客觀上隻能支撐一個宰相坐牛車的小政府。
在對待商業的態度上,漢初崇尚黃老哲學,放任無為不抑兼並,相當於現今的“新自由主義”政策,結果,市場活動強烈,土地迅速集中到少數大地主手中,“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國家納稅人口迅速減少。
大地主強大的避稅能力,使得國家稅收進一步減少,迫使晁錯提出“納粟拜爵”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大地主們都有了爵位,但納稅人口的急劇縮小,使得國庫進一步空虛,國家糧庫沒多久又空了,邊境此時告急,不得已之下,漢朝政府隻好開征6%的財產稅。
如果富人們隱瞞稅收,一經告發,則財產一半給告發者,另一半收歸國庫。一時間,“楊可告緡遍天下,中家以上大抵遇害”。西漢政府,從初期放任自由的經濟政策中嚐到了惡果後,終於轉向了西漢中期的殺商政策。
因為統治者懂得了,商人具有積聚社會財富的強大力量,必須“重農抑商”,才能平衡商人和農民的利益。否則這股力量,會反過來影響到自己的決策,皇上有淪為傀儡的風險。從此,曆屆政府都將重農抑商作為基本國策。
從客觀來說,這是農耕社會必然的結果,也是商業經濟不發達時代,統治者維護自身利益的必然選擇。而一直蟄伏的文人,終於等到了他們一生中最大的紅包。這一紅包,讓文人享用了上千年。直到另一個偉人,開啟了全民教育,將文人從神壇之上徹底拉了下來。
…………………………………………………………………………………………..
其時英明神武的漢武帝發現,自己殺了商人好像也不對,全國的經濟並沒有好轉,反而有進一步惡化的風險。而董仲舒這時,拉了拉漢武帝的衣角:“皇上,微臣有《葵花寶典》一本,當可一解皇上煩憂。”
看到董愛卿提出的“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注1)後,漢武帝拍案而起:“準了。”什麽叫人才,這就是人才。
當漢初主張清靜無為和刑名之學的黃老學說,已經不能滿足漢武的雄心之時。如何從政治上和經濟上,進一步強化中央集權製度,成為了漢武帝急需解決的難題。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召集各地賢良方正文學之士到長安,親自策問。
董仲舒在對策中指出,春秋大一統是“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現在師異道,人異論,百家之言宗旨各不相同,使統治思想不一致,法製數變,百家無所適從。他建議:“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
董仲舒指出的適應政治上大一統的思想統治政策,很受武帝賞識。於是儒術完全成為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而道家等諸子學說則在政治上遭到貶黜。而華夏曆史上最早的土地利益擁護者,地主階級,終於從此登上了曆史舞台,並站穩了腳跟。
而作為經濟帶頭人的商人階級,在地主階級的無情打壓下,就此淪為了路人甲,成為了華夏曆史上一個頗為尷尬的角色。此後一千多年的時間裏,商人一直作為地主階級的附庸存在,而喪失了自主權。
在華夏曆史上,激烈的文武之爭一直存在,經過數次較量後,地主階級文人終於在明朝,取得了朝堂與軍隊的絕對控製權。當掌握了生殺大權後,文人對於商人的各種抹黑,也在此時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當文人感歎“無敵才是最寂寞”之時,不可抑製的商業洪流終於到來。商人們又一次被曆史推上了前台,文人依然不以為意,他們認為商人將永遠依附自己,才能獲得生存的權利和空間。
但文人遠遠低估了,商人被壓抑上千年後,尋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動力和能量。恰在此時,努爾哈赤給了明朝商人這個機會。於是,商人撕掉了最後的防線,徹底而忘我地投入了挖明朝牆角的行列,至死不渝!!而範永鬥,就是其中的八大傑出青年之首。
………………………………………………………………………………………
此時的朱由校正是麵臨兩難選擇,殺了他們,固然一了百了,但明朝也完了;不殺他們,明朝會被這些人抽筋去皮,死得更痛苦。
朱由校建立科學院的初衷之一,便是想借助新產品和新技術的虹吸效應,達到集中資源暫時掌控商人的目的。可要達到這個目的,有一個前提,必須有自己的商業力量。南直隸的商人根本靠不住,難不成,要和這個範永鬥合作?嘔,先吐一會兒再說…
王允兒見到朱由校看著範永鬥,臉上一直陰晴不定。暗想到:這範永鬥財大勢大,要是大公子把建設科學院的事情交給他的話,可就沒我王家什麽事了。以前一直是哥哥姐姐照顧我,這次我說什麽也得幫助他們。小女子也認得財大勢大之人。
“大公子,奴家想起一件事情。不知當說不當說。”王允兒道。
朱由校有些不耐煩地說道:“說。”小姑娘家家的就是屁事多,沒見本公子正在傷春悲秋?
“大公子,此次建設科學院所需費用定是不菲,單靠王家恐怕難以為繼,奴家在代王府認識一個商人,其家巨富。不知可否引其一起參與?”
“額,這個由你們王家自行決定,本公子不幹預。”
“大公子,您就不想見見他?他與代王可是關係匪淺。”
代王?怎麽又是代王。嗯,借此機會多多了解一些事情,也是好的。我倒要看看,這個代王是怎麽做生意的,以後收拾起其他藩王來,也好得心應手。想到此處,朱由校揚起了嘴角:“好啊,那就見上一麵。”
(注1:董仲舒並未向漢武帝提出過所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建議。在《董仲舒傳》中,也隻是稱為“推明孔氏,抑黜百家。“在《武帝紀讚》中,是“罷黜百家,表章《六經》“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始自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易白沙,1916年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孔子平議》一文,而與他同時代的“國學大師“梁啟超則從未承認並使用這一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