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獎學金的媚惑無力抵擋
不可能像大江健三郎當年拒絕日本政府頒發的政府文學獎一樣,我不可能信心十足地拒絕某大學的獎學金。大江那樣做是為了標榜自己的平民色彩,而我隻能表達我的無奈。
我的確是沒那個能力得到獎學金。但也不是在這裏沒有拿到獎學金就發牢騷。我以前也是重慶市重點中學的學生,成績是十分優秀的,而上了大學,學的內容比高中容易得多,難度就更低了,為什麽我的成績不會好呢?並且十分的厭學呢?我想我有必要反省自己所受到的教育。大學教育早就成了普通老百姓爭論的焦點。
說到獎學金,有很多人為了爭取獎學金,也就是為了得到錢,而不惜犧牲自己的原則。本來獎學金的設立並不是不好,它有它好的一麵,它可以鼓勵那些勤奮好學的學生,在物質上提供必要的幫助。但是現在的大學卻把獎學金搞成了像各路軍閥爭奪的稀有戰略資源一樣。這就難免產生有匪徒流寇那樣的人,為了眼前的“肥肉”而大開“殺戒”,“殺”人不眨眼。為了爭奪獎學金,親密的朋友離開了,珍貴的師生情誼沒有了,紮紮實實做學問求真知的氣魄沒有了,“朋友”退出了校園,到處充滿的都是競爭的對手,大學友誼的淪喪無疑更加催化了大學石頭森林的冷漠無情。每個人都功於心計,都把虛偽狡詐視為生存的法寶和交際的法則。他們都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奉為自己的人生格言。
錢成了驅動學習的原動力。誰不喜歡錢呢?但同學們的自主學習都避不開錢的銅臭味,未免不是教育的扭曲和人性的腐化。“書中自有黃金屋”倒是說的一點沒假。這是多麽可悲的事實。
重賞之下,必有“愚”夫。為了錢,有些活動自己並不喜歡,但是為了加學分,得到獎學金,不惜委屈自己,不惜自己殘害自己的自由,甚至在必要的時候掏“巨資”報名。根本不論活動中個人表現的優劣,隻要參加了,就能加一兩個學分。當然,表現佳的要多加了。
獎學金直接和學分掛上鉤,而學分和你的平時表現緊密相連。所謂的平時表現也就是你參與學校活動的情況。除了少數人對那些活動感興趣外,其他人是無人問津的。那部分的人他們參與的目的很複雜。可能多多少少有一些人他們是想鍛煉自己的能力,而大多數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還過的去,隻要平時多參加活動就有機會得獎學金,得了獎學金不光自己活的滋潤,以後在就業簡曆某一欄上填上自己的輝煌曆史,對於那些一味地注重學曆而不注重學力的招聘單位來說是最好的誘餌,也是他們吃虧上當感覺“貨真價不實”的淵源。這些同學往往會沉迷其中,偶爾會取得一些成績或者得到老師的表揚,就更加地癡迷了。實際上參加活動不是他們的自覺,而是受到了誘惑,這種誘惑又像海水一樣很難褪色,最後又被事情的假象所媚惑。如果金錢缺席,他們才不會做這樣的事情。這在無意識裏潛入了功利的色彩。
獎學金的形式是很多的,其他形式的金錢獎勵也很多。有學習優異獎,社會活動貢獻獎,精神文明獎,綜合評估獎,其他學校支出有助學金,有的高達5000多元,少則大幾百元。要想獲的這些錢,一般都是大學生幹部和成績優異的人。從文科來看,大家都是“背多分”,考試的時候老師在書上劃一些重點知識,向你明確透露考試範圍,然後你就去背。這造成了很多想學到真才實學的人興趣大打折扣。大學普遍這樣的風氣,很多人對這種教學形式產生了質疑,為自己怎麽度過大學3到4年的時間開始考慮,作出規劃。而學習又無須花費多大的精力考試就能過關,這對文科生來說比較容易,對理科生來說要難一些。他們的部分人就是因為沒有規劃好自己,或者懈怠,走上了荒廢學業的歧途。
高額獎學金的誘惑使的某些人為了得到而抄襲別人的勞動成果,包括北京大學這樣的大學教授都在內,學生的抄襲就更加不足為奇。在某高校學報上竟然出現了專門標榜自己堅決反對學術腐敗的人而自己發表的是三年前就是這本刊物某作者的文章,一字不漏地抄襲。在這種抄襲成風的背景下,學生畢業論文和高校教授為了評職稱而寫的論文不知道可以擰出多少水來。
也可以這樣地說,高校文科生在老師哪兒學來的也就僅僅是抄的功夫。許多老師就是把板書完完整整地寫在黑板上,學生一字不漏地再抄下來。考試的時候又一字不漏地抄在卷子上,如此一個來迴,把所學的東西又原原本本地給了老師。所以也有這麽來歸納中國教育現壯:小學生靠背,中學生靠套,大學生靠抄。
所以從這個層麵上說獎學金的設置客觀上加劇了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抹殺,更談不上想象力和創造力,增長了學生更多的奴性。這樣的教育培養了眾多人雲亦雲的人。毫不留情地說:一個人喪失了自主思考能力就成了別人的奴隸。人畢竟是因為會思考才從莽荒和獸群中脫離。
學校以獎學金為誘餌舉辦的社團活動也是無恥的,不是從學生的利益出發,而是從學校的利益出發。
如果某一天,領導到校來檢查工作,看到學校的社團文化活動搞得豐富多彩,就會評價這個學校的素質教育是多麽多麽的好,好到我們無法想象得到。
其實,從頭到尾都是應試教育,奴隸教育。學校把我們當容器,向裏麵灌輸像垃圾一樣的我們以後根本用不到的知識,這些知識就像某些領導的講話那樣,全是彎彎繞,全是一通廢話。
就是這些無用的東西使我們喪失了學習知識的樂趣。
試問:有多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
早在20年前流行於各個公共教室的“課桌文學”這樣寫到:學不在深/作弊則靈/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斯是教室/唯有閑情/小說讀得勤/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苦心/尋思看電影/打牌下象棋/心裏曰:混張文憑/盼星星盼月亮/隻盼下課鈴響/隻盼老師出課堂;考上大學/跨進天堂/拿張文憑/去領皇糧;大學生活三轉:早上圍著車輪轉/中午圍著盤子轉/晚上圍著裙子轉等。
特別是大學生,如果不是獎學金的誘惑,如果不是為了拿到那個本本,如果不是為了就業,有多少人願意去學那些根本沒有可操作性的東西。
如果我們也是為了拿個結婚證本本而結婚,那這個世界也太瘋狂了。
師範教育的學生,成天還在學高中就已經爛熟於心的東西,這些純理論早就熟悉了。作為師範生,更多地培養教學技能恐怕才是當務之急吧。學什麽思想道德修養,學什麽法律基礎,學什麽社交禮儀,表麵上這些課是多麽的冠冕堂皇,似乎是絕對有必要要開設的,光從這些名字看來,都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可是,當你拿到課本的時候,所有的興趣和希冀全都在第一時間灰飛煙滅。你知道,那書上講的是些什麽嗎?全是那些絮絮叨叨沒完沒了翻來覆去的繞口令的現代八股文。那上麵沒有人性的影子,沒有實際生活意義,看了之後你感覺是什麽也沒有看到,好比是和尚的經書,既晦澀難懂,又索然無味。這可能就是“優秀教材”的共同特點。
沒必要把每一個學生看作是花朵和棟梁。這個比喻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沒必要把每一個學生看作是潛在的祖國的建設者。事實上是我們大學生畢業後不是成了建設者,而是成了就業的負擔。這些學生除了是學曆的載體外,除了利欲熏心外,實在找不出值得大家恭維的地方。
就這樣,我們一路在獎學金的誘惑下,跌跌撞撞地走來,不知道收獲了什麽,也不知道付出了什麽。滿臉的困惑,滿心的苦楚。
2 大學生幹部竟相扮演醜劇
那次微軟亞洲片區招聘員工,浙江大學的學生會主席在應聘時露骨地拍考官的馬p被當場攆走。
這不足為怪,大學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學生幹部慣於拍馬p成了他們的生存之道,甚至比官場還要入木三分。
狠不得手就長在別人屁股上。
有能力,有思想,有才華的幹部幾乎是鳳毛麟角。
意味深長的是大學生幹部的稱唿,什麽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主席什麽的,簡直是駭人聽聞,聳人視聽。這些人隻要離開學校的大門,有誰認可你是什麽?你的那些官職是誰給你的?公信度有多少?有幾個人買你的帳?
而有些幹部就把這樣的職位特當迴事兒。在其他人麵前顯現出高人一等的樣子,鶴立雞群,頤指氣使,用眼神對我們說話,用盜版的官腔對我們訓話。就差我們沒有對他山唿10000歲,三叩九拜前唿後擁了,他也就差點兒沒對我們說“眾愛卿平身,朕怎麽怎麽的”了。
在高校,10個學生就有9個是幹部,大學都快成為幹部大學了 。誰還稀罕?
我們早就宣揚人人平等,可是現實平等的缺席,給我們留下的是狂歡過後紙屑一樣的淒涼和虛無的東西。
學生幹部憑什麽就在我們麵前裝大呢?是黑社會嗎?
黑社會也得講規矩。
雖然我們往往憎恨官,但是我們又無不對權力遺傳性似地崇拜。但是學生幹部也犯不著在我們“平頭百姓”麵前擺架子。真正懂得為官之道的人往往在眾多“平頭百姓”前表現自己的平民情趣,以此騙得民心。
當學生幹部加的分數自然很高,但由於他們大多數都是阿諛奉承無德無能之輩,難免為我們上演哭笑皆非的醜劇。
據他們自己說,他們是在學校領導的正確指導下,在係院分級領導的悉心關懷下,在他們絞盡腦汁想了9999夜終於出爐的艱辛努力下,最終為我們組織了以下精彩的活動,要求全校同學踴躍報名參加,高“分”重賞,機會不容錯過。係裏的領導還專門為這件事不顧“舟車之旅”的疲勞,深入學生中動員大家有能力就要顯山露水,不要不好意思拿不出手。這一鼓,有水平沒水平的都上了;這一鼓,一場學生幹部與普通學生扮演的“群狼共舞”的醜劇粉墨登場了。
他們開展征文比賽,寫那些按領導旨意安排的歌功頌德的文章——就歌頌本學校,坐收名譽,坐地起價,根本就沒有什麽功勞而言,光明磊落地扣師範生的基本獎學金,其他那些大口子就不用和盤托出了。我們接受應試教育是因為沒有辦法外,那為什麽還要去參加那些在功利色彩陰影下舉辦的活動呢?幹部知道沒有人會主動來拍馬屁,山不轉水轉嘛,為啥我不要求他們來這樣做呢。這樣的文章你會寫嗎?這些幹部連武則天的無字碑也不知道,倒是把清政府編纂《四庫全書》那套方法用上了。他們是理工科出身或者是遊戲學院出身的吧。
對於女生幹部舉辦的“女生學得好是為了嫁得好,還是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辯論賽,表達了女生幹部領導層對女同胞的關懷和重視。那樣的比賽也要我們男同學陪襯,就差點沒把男生笑得往急救中心抬,也幸虧學校後勤工作做得好——把我們每個人都入了保險。辯論過程中當然是男生難受得直唿“要命”,女生一個個都比八國聯軍進圓明園打劫時操的語言還要富於暴力性。我對這樣的比賽深感恐懼,別人比賽隻收我們的錢,而他們是要我們的命啊!辯論結束時係裏或者院裏的書記主任什麽的還要來大大的點評一番,除了表揚女生們“曲線就業”具有高瞻遠矚的超前意識和創新意識難能可貴外,還表揚學生們熱愛學校的活動,生活熱情,態度樂觀等等,對於那些辯的好到捋袖子卷褲腿準備大幹一架的辯手還要頒發榮譽證書,腰上係“紅腰帶”,推舉參加全院的辯論賽。那時候辯論賽,如果要去觀戰,現場上下絕對是進入一級戒備狀態,務必做好安全措施。
還有那些“變廢為寶”的活動,就是把廢舊物品通過自己的改造讓它變成有用的東西,而我慘不忍睹地看到這些廢品經過他們的手後被他們慘不忍睹地再“廢”了一次,如果真有那麽一天讓這些被廢了兩次的物品迴心轉意的話,隻能等到來生來世的緣分了。
學校還有一個讓學生編輯的報紙,預計發行量位居銀河係榜底。當從文藝副刊版看,這些文章超級搞笑——居然從一顆小草就能看出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來。我說,小草根本就沒有像我們這樣活得這麽累,活的這麽勾心鬥角。還有那個新聞版,你按這樣的順序:x月x日,某某在xx樓舉辦了xx比賽(會議),某某出席了比賽(會議),作了什麽樣的講話。最後比賽(會議)在熱烈(雷鳴般)的掌聲中圓滿結束。把該版的新聞從頭到尾看一遍,就知道是一個人生的多胞胎,是一種模式,但是問題滑稽的是這麽多相同的東西不是一個人生的,而是眾多的新老學校記者幹的,比阿諛奉承還讓人惡心。他們的思想意識被那些肥胖的師兄師姐們無情地極其悲壯地“閹割”了,不留一絲血跡,甚至沒有留下我們曆史考古專業任何的機會。思想層麵上的考古是考古的挑戰。一句話,千篇一律地按照一個公式去寫,如果有誰沒有按照這個格式去寫,你就沒有機會發表,你也就沒有評優的機會。更可笑的是還牽涉到學習成績問題。假設掛科了,一切評優,一票否決。
這樣的方式真讓人難受,比站在漏屋看雨季風景的人的心裏更加說不出的痛楚。
不難看出,這樣的活動早已喪失了活動最初快樂無窮的意義。活動成為了我們的負擔。
如果我們是真的需要活動來娛樂一下,需要活動來聯係彼此的感情,需要活動交流思想,我們沒有必要去加入那些經過學校審批注冊的協會或者社團,不要僥幸獲得他們幫助,不要幼稚地認為在活動中會同他們一樣提高自己的能力。相反,你會被他們髒汙的思想而變壞。如果你真有什麽特長或者愛好,想在這方麵繼續發展,或者交到自己喜歡的朋友,你為什麽不去參加那些學生自由組織的活動呢?
不光在上學期間不放過在學生麵前表演醜劇的機會,即使期末了都還顯出意猶未盡戀戀不舍的樣子。真是恬不知恥到了無敵的造詣。
暑假,幹部舉辦的“暑期大學生村官下鄉誌願者活動”,報名人山人海,大學生村官成為高校明星,也成為當地電視台久無下鍋的料。他們幹的是什麽?無非是幫村長接一下電話,做一些記錄。據說,這樣能夠鍛煉能力,提高素質。是提高身體素質吧?不過,這樣的活動幹部每年都恬不知恥地辦,一是這樣的活動舉辦不累,接受方也認為對自己沒什麽大礙,反正一天無所事事,來個新人,還能刺激一下麻木的感覺。但是接待過幾迴後,他們就對這些學生幹部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了,有些讓人受不了,有的過於殷勤,幫村長喂豬,幫村長帶孩子,做起了保姆,這樣一來村長的老婆就不高興了;有的是過於木訥,是那種書呆子型,不知道變通,村長不給他一五一十地說,他就沒辦法下手了。不苟言笑或言笑過多,抽煙,喝酒,頻繁進出於聲色場所,倒是看起來就是天生一副天將大任於斯人的作派。女幹部雖不會周芷若的九陰百骨爪,男幹部不會張無忌的乾坤大挪移,但是幾個人呆在了一起就有爭奪屠龍刀的氣氛。
實習期過後,不論學生表現的怎麽樣,隻要學校對實習單位感情上還過的去,就象征性地給學校頒發一麵錦旗什麽的,學校也會對單位給一點報酬。
新學期開始後,校園的幾十塊展板就開始服役了,全部嚴陣以待,經過一個假期的醞釀,一場聲勢浩大蓄謀已久傾國傾城的廣告宣傳之戰吹響進軍的號角,做作矯情地宣傳這次暑期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獲的了巨大的成功,看那口氣比老紅軍到達25000裏長征終點站時還要輝煌得多,還要有意義的多,絕對相信以後的曆史書就會把他們這次活動和長征放在一起相提並論,甚至有取而代之之勢,許多知名教授也會把這一事件作為學校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而舉辦年會,定期進行學術探討,出版專刊,成立研究會,發行紀念勳章,再七大洲四大洋巡迴演講展覽。
這樣泛濫的宣傳還要裏外轟炸。在學校展覽後,還要在本係裏結合自己的實際誇張地進行駭人聽聞,聳人視聽地宣傳。大有把這種宣傳當作學校生存和係科發展的終南捷徑和讓學生當飯吃的預兆。
逃不出這個套套,每個係或者分院舉行“xx年度暑期大學生三下鄉學習經驗交流會”。
不必選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太陽大了反而會減少活動的光輝。
擇日不如撞日。
隻要遇到輔導員一時心血來潮情不自已的時候,不管學生有沒有課,全都要來參加,團支書和學習委員協助班長清查人數,沒有來的扣綜合評估分。老天!要想掙到一個學分都是十分的不容易,哪還經受的了扣分。
最慘的是那些有事的同學,學校規定班長沒有準假的權利,也沒有告訴應該到哪裏去請假,到輔導員那裏去,還要看你在他心中的信任度如何。
我們大學生有權利拒絕參加這樣的會議嗎?
輔導員有權利強迫我們參加這樣的會議嗎?
為什麽我們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輔導員變成了大學的魔鬼,變成了大學生自由精神的吸血鬼。
在大教室裏,幾百號人擠在一起,連唿吸都有些無能為力。就這樣,我們苟延殘喘地聽幹部和領導方興未艾的講話。坐在前排的同學深受其苦,領導嗓門大,說話激情萬丈,口水洶湧,把實踐活動說的像田園詩一樣美好,噴得前排同學滿臉的唾液,像個剛出水的蘋果。
幹部的講話倒是要吸引學生一些。領導的講話相對而言沒有多少人願意聽,畢竟領導是從很高很高很高很高高高的理論高度來講的,即使1米89的個兒也夠不著。當然我們也不失體驗一迴什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很,迷,茫。但是這種迷茫不同於上《史學概論》課時所遇到的迷茫,當時教授問我們學得怎麽樣了。其實大家都明白,這門課邪乎。而我傻傻地說我越學越迷茫了。大家狂笑。老師在心裏笑。
他說這是好事,說明你已經進入一個相對較高的境界了。
我更加地不理解。好久無語。
他說,迷茫也就是迷惑的意思。惑,下麵是心,上麵是或,或就是或者這樣或者那樣的意思。這就是你已經不局限於書上所說的,而是開始了自己的思考。你當然會遇到很多你不能理解的難題。沒有了以前我給你們的參考答案或者標準答案。你對自己的能力也要重新認識和評估了。這本身就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兒。
我還是不懂他的意思。傻的像豬。我現在迴來再想:要是那時我把問題弄明白了也許就不是真正的迷茫了。
3 教授踏上大學這條賊船
教授離不開大學,就像大學離開學生就不成為學校一樣。
教授在當代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最近,南非作家庫爾`貝切寫的那本書——《恥》,雖然描寫的是教授的個人生活,它反映的是一種“篡越”,一種後殖民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衝突。他寫的是——我們姑且從內容上引證說明我要說的-——戴維教授的風流史,先是與妓女,這多少把這個四十來歲的老頭的性欲喚醒了。他說,他的努力也喚起了對方熱烈的迴應。周末對他來說是一塊激情和肉欲的綠洲。
後來,他又和他的學生。從年齡角度上看足以做他的女兒。所以他有時就把握不好這種感覺,他是愛她,還是疼愛她?最終,他的事情被學校發現,他也自動走了人,來到了鄉下他女兒那裏。
在鄉下的日子裏,他和當地的農民沒有什麽差別,甚至還不如。那標榜白人高貴的語言——英語,在鄉下也突然之間失去了價值,它的力量根本不能與當地的土著語言相比較。
他出於對他女兒保護的需要而不得不找一個提供保護的人,那就是給他女兒的幫傭。 而現在的傭人和以前的傭人在意義上有很大的不同了——不能隨意指使,而是有必要主動去關心他們,去巴結他們。迫於自己的生存處境有求於他們。
從性的角度上看,他不讚成女兒的同性戀。他和女兒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分歧。體現在女兒嫁給他的傭人的態度上,以及女兒被一群黑人輪奸——其中包括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他都無法理解女兒為什麽不準報警甚至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在我們看來,有社會懲罰教授性生活的意思。其實,社會並沒有懲罰,教授和普通人一樣都擁有自己的選擇和自由。教授也是普通人。這樣說很好笑。
總的來說,我分析的不是這個,而是說教授不應該被社會受到那麽大的重視,他的一言一行沒有必要把像國家高層決策一樣的東西等同起來。教授退出了我們的視野,他們將抵達一個什麽樣的地方?我們無法知道。他們甚至連自己要做些什麽都可能並不比我們清楚。教授不是社會的寵兒,可能以前也不是,將來也不是。教授和中學教師在擔當的社會職能上應該是沒有多大區別的,都是“傳道授業解惑”,但是,教授卻越來越遠地偏離了這個航向。在與學生相處的性質上來講:教授相當於高利倒賣文化知識的海盜,中學教師相當於中小學生的第二父母。正如一位心存良知和清醒的教授所言:現實遠比曆史豐富複雜陌生難辯,但真正難辯的是被各種利欲所驅動的人心人性。教授與學生的關係變成了利益關係,是一種金錢關係,已經具備了商人的交易行為。帶領求知若渴的學生進入知識殿堂的領路人責任落到了廣大的中小學教師身上。更令我們失望的是大多數教授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在當中濫竽充數的很多,代理著幫國家發放文憑的事務。他們除了完成規定的任務外,就是忙於自己功名利祿的處心積慮孜孜不倦了。
事實上,教師和教授都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然而教授踏上了大學這條賊船,被逼“良”從“盜”,由教授搖身變為“海盜”後,其光輝形象立刻暗下去了。
學校在商業背景下實行的產業化運作,也可以說學校在商業背景下從事文化走私,教授從事著海盜的職業,運用的是商業運營的模式和海盜邏輯,所以我們無法在大學的大門上看到“某某大學營業許可證”的字樣,甚至擁有強勢話語權,包括國家教育部領導發言人都荒唐地認為北京大學畢業生賣豬肉是正常的,他都不去考慮一下自己把教育辦成什麽了。
這和傳統的教育賦予的神聖義務和道德關懷是多麽的大相徑庭。教師的定位也被曆史性地推翻。以前我們讚美教師是蠟燭,是春蠶,是園丁,是奶牛等等。而現在隨著學校高額的收費,說學校是光明正大地搶錢,牟取暴利,而人民教師不擇手段拉學生成了人民販子,但這些教師收了錢還管事,而教授是莫不關心。
在這裏,沒有必要進行批判教師和教授是否具有奉獻精神。我們也沒有權利對教師說要怎樣怎樣,除了我們應得到的等值的那一部分。想想我們為社會奉獻了什麽,既然我們都沒有做到,也就沒有權利要求別人那樣去做了。即使你對社會做出了貢獻,也沒有權利要求別人也那麽去做。
貢獻是自覺自發的。
批判的應該是教師(教授)應該履行的那分職責。沒有辦好。也就是說我們交的錢,沒有等值的迴報。這顯然是不平等的交易。在這裏的批判也是對學校的批判。這一切都是學校惹的禍。學校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不惜犧牲學生的利益。本來學校就應該以學生為本,而現在倒過來成了以學校為本了。
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在今天大行其道,無遮無攔。旁若無人。
從大學的排課來說,課的數量相當少是最令人氣憤的。有人說,大學主要是自主地學,這話說的好,你就
不可能像大江健三郎當年拒絕日本政府頒發的政府文學獎一樣,我不可能信心十足地拒絕某大學的獎學金。大江那樣做是為了標榜自己的平民色彩,而我隻能表達我的無奈。
我的確是沒那個能力得到獎學金。但也不是在這裏沒有拿到獎學金就發牢騷。我以前也是重慶市重點中學的學生,成績是十分優秀的,而上了大學,學的內容比高中容易得多,難度就更低了,為什麽我的成績不會好呢?並且十分的厭學呢?我想我有必要反省自己所受到的教育。大學教育早就成了普通老百姓爭論的焦點。
說到獎學金,有很多人為了爭取獎學金,也就是為了得到錢,而不惜犧牲自己的原則。本來獎學金的設立並不是不好,它有它好的一麵,它可以鼓勵那些勤奮好學的學生,在物質上提供必要的幫助。但是現在的大學卻把獎學金搞成了像各路軍閥爭奪的稀有戰略資源一樣。這就難免產生有匪徒流寇那樣的人,為了眼前的“肥肉”而大開“殺戒”,“殺”人不眨眼。為了爭奪獎學金,親密的朋友離開了,珍貴的師生情誼沒有了,紮紮實實做學問求真知的氣魄沒有了,“朋友”退出了校園,到處充滿的都是競爭的對手,大學友誼的淪喪無疑更加催化了大學石頭森林的冷漠無情。每個人都功於心計,都把虛偽狡詐視為生存的法寶和交際的法則。他們都把“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奉為自己的人生格言。
錢成了驅動學習的原動力。誰不喜歡錢呢?但同學們的自主學習都避不開錢的銅臭味,未免不是教育的扭曲和人性的腐化。“書中自有黃金屋”倒是說的一點沒假。這是多麽可悲的事實。
重賞之下,必有“愚”夫。為了錢,有些活動自己並不喜歡,但是為了加學分,得到獎學金,不惜委屈自己,不惜自己殘害自己的自由,甚至在必要的時候掏“巨資”報名。根本不論活動中個人表現的優劣,隻要參加了,就能加一兩個學分。當然,表現佳的要多加了。
獎學金直接和學分掛上鉤,而學分和你的平時表現緊密相連。所謂的平時表現也就是你參與學校活動的情況。除了少數人對那些活動感興趣外,其他人是無人問津的。那部分的人他們參與的目的很複雜。可能多多少少有一些人他們是想鍛煉自己的能力,而大多數是因為自己的學習成績還過的去,隻要平時多參加活動就有機會得獎學金,得了獎學金不光自己活的滋潤,以後在就業簡曆某一欄上填上自己的輝煌曆史,對於那些一味地注重學曆而不注重學力的招聘單位來說是最好的誘餌,也是他們吃虧上當感覺“貨真價不實”的淵源。這些同學往往會沉迷其中,偶爾會取得一些成績或者得到老師的表揚,就更加地癡迷了。實際上參加活動不是他們的自覺,而是受到了誘惑,這種誘惑又像海水一樣很難褪色,最後又被事情的假象所媚惑。如果金錢缺席,他們才不會做這樣的事情。這在無意識裏潛入了功利的色彩。
獎學金的形式是很多的,其他形式的金錢獎勵也很多。有學習優異獎,社會活動貢獻獎,精神文明獎,綜合評估獎,其他學校支出有助學金,有的高達5000多元,少則大幾百元。要想獲的這些錢,一般都是大學生幹部和成績優異的人。從文科來看,大家都是“背多分”,考試的時候老師在書上劃一些重點知識,向你明確透露考試範圍,然後你就去背。這造成了很多想學到真才實學的人興趣大打折扣。大學普遍這樣的風氣,很多人對這種教學形式產生了質疑,為自己怎麽度過大學3到4年的時間開始考慮,作出規劃。而學習又無須花費多大的精力考試就能過關,這對文科生來說比較容易,對理科生來說要難一些。他們的部分人就是因為沒有規劃好自己,或者懈怠,走上了荒廢學業的歧途。
高額獎學金的誘惑使的某些人為了得到而抄襲別人的勞動成果,包括北京大學這樣的大學教授都在內,學生的抄襲就更加不足為奇。在某高校學報上竟然出現了專門標榜自己堅決反對學術腐敗的人而自己發表的是三年前就是這本刊物某作者的文章,一字不漏地抄襲。在這種抄襲成風的背景下,學生畢業論文和高校教授為了評職稱而寫的論文不知道可以擰出多少水來。
也可以這樣地說,高校文科生在老師哪兒學來的也就僅僅是抄的功夫。許多老師就是把板書完完整整地寫在黑板上,學生一字不漏地再抄下來。考試的時候又一字不漏地抄在卷子上,如此一個來迴,把所學的東西又原原本本地給了老師。所以也有這麽來歸納中國教育現壯:小學生靠背,中學生靠套,大學生靠抄。
所以從這個層麵上說獎學金的設置客觀上加劇了學生自主思考能力的抹殺,更談不上想象力和創造力,增長了學生更多的奴性。這樣的教育培養了眾多人雲亦雲的人。毫不留情地說:一個人喪失了自主思考能力就成了別人的奴隸。人畢竟是因為會思考才從莽荒和獸群中脫離。
學校以獎學金為誘餌舉辦的社團活動也是無恥的,不是從學生的利益出發,而是從學校的利益出發。
如果某一天,領導到校來檢查工作,看到學校的社團文化活動搞得豐富多彩,就會評價這個學校的素質教育是多麽多麽的好,好到我們無法想象得到。
其實,從頭到尾都是應試教育,奴隸教育。學校把我們當容器,向裏麵灌輸像垃圾一樣的我們以後根本用不到的知識,這些知識就像某些領導的講話那樣,全是彎彎繞,全是一通廢話。
就是這些無用的東西使我們喪失了學習知識的樂趣。
試問:有多少學生對學習有興趣?
早在20年前流行於各個公共教室的“課桌文學”這樣寫到:學不在深/作弊則靈/分不在高/及格就行/斯是教室/唯有閑情/小說讀得勤/無書聲之亂耳/無複習之苦心/尋思看電影/打牌下象棋/心裏曰:混張文憑/盼星星盼月亮/隻盼下課鈴響/隻盼老師出課堂;考上大學/跨進天堂/拿張文憑/去領皇糧;大學生活三轉:早上圍著車輪轉/中午圍著盤子轉/晚上圍著裙子轉等。
特別是大學生,如果不是獎學金的誘惑,如果不是為了拿到那個本本,如果不是為了就業,有多少人願意去學那些根本沒有可操作性的東西。
如果我們也是為了拿個結婚證本本而結婚,那這個世界也太瘋狂了。
師範教育的學生,成天還在學高中就已經爛熟於心的東西,這些純理論早就熟悉了。作為師範生,更多地培養教學技能恐怕才是當務之急吧。學什麽思想道德修養,學什麽法律基礎,學什麽社交禮儀,表麵上這些課是多麽的冠冕堂皇,似乎是絕對有必要要開設的,光從這些名字看來,都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可是,當你拿到課本的時候,所有的興趣和希冀全都在第一時間灰飛煙滅。你知道,那書上講的是些什麽嗎?全是那些絮絮叨叨沒完沒了翻來覆去的繞口令的現代八股文。那上麵沒有人性的影子,沒有實際生活意義,看了之後你感覺是什麽也沒有看到,好比是和尚的經書,既晦澀難懂,又索然無味。這可能就是“優秀教材”的共同特點。
沒必要把每一個學生看作是花朵和棟梁。這個比喻本身就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沒必要把每一個學生看作是潛在的祖國的建設者。事實上是我們大學生畢業後不是成了建設者,而是成了就業的負擔。這些學生除了是學曆的載體外,除了利欲熏心外,實在找不出值得大家恭維的地方。
就這樣,我們一路在獎學金的誘惑下,跌跌撞撞地走來,不知道收獲了什麽,也不知道付出了什麽。滿臉的困惑,滿心的苦楚。
2 大學生幹部竟相扮演醜劇
那次微軟亞洲片區招聘員工,浙江大學的學生會主席在應聘時露骨地拍考官的馬p被當場攆走。
這不足為怪,大學就是社會的一個縮影。學生幹部慣於拍馬p成了他們的生存之道,甚至比官場還要入木三分。
狠不得手就長在別人屁股上。
有能力,有思想,有才華的幹部幾乎是鳳毛麟角。
意味深長的是大學生幹部的稱唿,什麽組織部部長,宣傳部部長,主席什麽的,簡直是駭人聽聞,聳人視聽。這些人隻要離開學校的大門,有誰認可你是什麽?你的那些官職是誰給你的?公信度有多少?有幾個人買你的帳?
而有些幹部就把這樣的職位特當迴事兒。在其他人麵前顯現出高人一等的樣子,鶴立雞群,頤指氣使,用眼神對我們說話,用盜版的官腔對我們訓話。就差我們沒有對他山唿10000歲,三叩九拜前唿後擁了,他也就差點兒沒對我們說“眾愛卿平身,朕怎麽怎麽的”了。
在高校,10個學生就有9個是幹部,大學都快成為幹部大學了 。誰還稀罕?
我們早就宣揚人人平等,可是現實平等的缺席,給我們留下的是狂歡過後紙屑一樣的淒涼和虛無的東西。
學生幹部憑什麽就在我們麵前裝大呢?是黑社會嗎?
黑社會也得講規矩。
雖然我們往往憎恨官,但是我們又無不對權力遺傳性似地崇拜。但是學生幹部也犯不著在我們“平頭百姓”麵前擺架子。真正懂得為官之道的人往往在眾多“平頭百姓”前表現自己的平民情趣,以此騙得民心。
當學生幹部加的分數自然很高,但由於他們大多數都是阿諛奉承無德無能之輩,難免為我們上演哭笑皆非的醜劇。
據他們自己說,他們是在學校領導的正確指導下,在係院分級領導的悉心關懷下,在他們絞盡腦汁想了9999夜終於出爐的艱辛努力下,最終為我們組織了以下精彩的活動,要求全校同學踴躍報名參加,高“分”重賞,機會不容錯過。係裏的領導還專門為這件事不顧“舟車之旅”的疲勞,深入學生中動員大家有能力就要顯山露水,不要不好意思拿不出手。這一鼓,有水平沒水平的都上了;這一鼓,一場學生幹部與普通學生扮演的“群狼共舞”的醜劇粉墨登場了。
他們開展征文比賽,寫那些按領導旨意安排的歌功頌德的文章——就歌頌本學校,坐收名譽,坐地起價,根本就沒有什麽功勞而言,光明磊落地扣師範生的基本獎學金,其他那些大口子就不用和盤托出了。我們接受應試教育是因為沒有辦法外,那為什麽還要去參加那些在功利色彩陰影下舉辦的活動呢?幹部知道沒有人會主動來拍馬屁,山不轉水轉嘛,為啥我不要求他們來這樣做呢。這樣的文章你會寫嗎?這些幹部連武則天的無字碑也不知道,倒是把清政府編纂《四庫全書》那套方法用上了。他們是理工科出身或者是遊戲學院出身的吧。
對於女生幹部舉辦的“女生學得好是為了嫁得好,還是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辯論賽,表達了女生幹部領導層對女同胞的關懷和重視。那樣的比賽也要我們男同學陪襯,就差點沒把男生笑得往急救中心抬,也幸虧學校後勤工作做得好——把我們每個人都入了保險。辯論過程中當然是男生難受得直唿“要命”,女生一個個都比八國聯軍進圓明園打劫時操的語言還要富於暴力性。我對這樣的比賽深感恐懼,別人比賽隻收我們的錢,而他們是要我們的命啊!辯論結束時係裏或者院裏的書記主任什麽的還要來大大的點評一番,除了表揚女生們“曲線就業”具有高瞻遠矚的超前意識和創新意識難能可貴外,還表揚學生們熱愛學校的活動,生活熱情,態度樂觀等等,對於那些辯的好到捋袖子卷褲腿準備大幹一架的辯手還要頒發榮譽證書,腰上係“紅腰帶”,推舉參加全院的辯論賽。那時候辯論賽,如果要去觀戰,現場上下絕對是進入一級戒備狀態,務必做好安全措施。
還有那些“變廢為寶”的活動,就是把廢舊物品通過自己的改造讓它變成有用的東西,而我慘不忍睹地看到這些廢品經過他們的手後被他們慘不忍睹地再“廢”了一次,如果真有那麽一天讓這些被廢了兩次的物品迴心轉意的話,隻能等到來生來世的緣分了。
學校還有一個讓學生編輯的報紙,預計發行量位居銀河係榜底。當從文藝副刊版看,這些文章超級搞笑——居然從一顆小草就能看出堅忍不拔的奮鬥精神來。我說,小草根本就沒有像我們這樣活得這麽累,活的這麽勾心鬥角。還有那個新聞版,你按這樣的順序:x月x日,某某在xx樓舉辦了xx比賽(會議),某某出席了比賽(會議),作了什麽樣的講話。最後比賽(會議)在熱烈(雷鳴般)的掌聲中圓滿結束。把該版的新聞從頭到尾看一遍,就知道是一個人生的多胞胎,是一種模式,但是問題滑稽的是這麽多相同的東西不是一個人生的,而是眾多的新老學校記者幹的,比阿諛奉承還讓人惡心。他們的思想意識被那些肥胖的師兄師姐們無情地極其悲壯地“閹割”了,不留一絲血跡,甚至沒有留下我們曆史考古專業任何的機會。思想層麵上的考古是考古的挑戰。一句話,千篇一律地按照一個公式去寫,如果有誰沒有按照這個格式去寫,你就沒有機會發表,你也就沒有評優的機會。更可笑的是還牽涉到學習成績問題。假設掛科了,一切評優,一票否決。
這樣的方式真讓人難受,比站在漏屋看雨季風景的人的心裏更加說不出的痛楚。
不難看出,這樣的活動早已喪失了活動最初快樂無窮的意義。活動成為了我們的負擔。
如果我們是真的需要活動來娛樂一下,需要活動來聯係彼此的感情,需要活動交流思想,我們沒有必要去加入那些經過學校審批注冊的協會或者社團,不要僥幸獲得他們幫助,不要幼稚地認為在活動中會同他們一樣提高自己的能力。相反,你會被他們髒汙的思想而變壞。如果你真有什麽特長或者愛好,想在這方麵繼續發展,或者交到自己喜歡的朋友,你為什麽不去參加那些學生自由組織的活動呢?
不光在上學期間不放過在學生麵前表演醜劇的機會,即使期末了都還顯出意猶未盡戀戀不舍的樣子。真是恬不知恥到了無敵的造詣。
暑假,幹部舉辦的“暑期大學生村官下鄉誌願者活動”,報名人山人海,大學生村官成為高校明星,也成為當地電視台久無下鍋的料。他們幹的是什麽?無非是幫村長接一下電話,做一些記錄。據說,這樣能夠鍛煉能力,提高素質。是提高身體素質吧?不過,這樣的活動幹部每年都恬不知恥地辦,一是這樣的活動舉辦不累,接受方也認為對自己沒什麽大礙,反正一天無所事事,來個新人,還能刺激一下麻木的感覺。但是接待過幾迴後,他們就對這些學生幹部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了,有些讓人受不了,有的過於殷勤,幫村長喂豬,幫村長帶孩子,做起了保姆,這樣一來村長的老婆就不高興了;有的是過於木訥,是那種書呆子型,不知道變通,村長不給他一五一十地說,他就沒辦法下手了。不苟言笑或言笑過多,抽煙,喝酒,頻繁進出於聲色場所,倒是看起來就是天生一副天將大任於斯人的作派。女幹部雖不會周芷若的九陰百骨爪,男幹部不會張無忌的乾坤大挪移,但是幾個人呆在了一起就有爭奪屠龍刀的氣氛。
實習期過後,不論學生表現的怎麽樣,隻要學校對實習單位感情上還過的去,就象征性地給學校頒發一麵錦旗什麽的,學校也會對單位給一點報酬。
新學期開始後,校園的幾十塊展板就開始服役了,全部嚴陣以待,經過一個假期的醞釀,一場聲勢浩大蓄謀已久傾國傾城的廣告宣傳之戰吹響進軍的號角,做作矯情地宣傳這次暑期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獲的了巨大的成功,看那口氣比老紅軍到達25000裏長征終點站時還要輝煌得多,還要有意義的多,絕對相信以後的曆史書就會把他們這次活動和長征放在一起相提並論,甚至有取而代之之勢,許多知名教授也會把這一事件作為學校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而舉辦年會,定期進行學術探討,出版專刊,成立研究會,發行紀念勳章,再七大洲四大洋巡迴演講展覽。
這樣泛濫的宣傳還要裏外轟炸。在學校展覽後,還要在本係裏結合自己的實際誇張地進行駭人聽聞,聳人視聽地宣傳。大有把這種宣傳當作學校生存和係科發展的終南捷徑和讓學生當飯吃的預兆。
逃不出這個套套,每個係或者分院舉行“xx年度暑期大學生三下鄉學習經驗交流會”。
不必選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太陽大了反而會減少活動的光輝。
擇日不如撞日。
隻要遇到輔導員一時心血來潮情不自已的時候,不管學生有沒有課,全都要來參加,團支書和學習委員協助班長清查人數,沒有來的扣綜合評估分。老天!要想掙到一個學分都是十分的不容易,哪還經受的了扣分。
最慘的是那些有事的同學,學校規定班長沒有準假的權利,也沒有告訴應該到哪裏去請假,到輔導員那裏去,還要看你在他心中的信任度如何。
我們大學生有權利拒絕參加這樣的會議嗎?
輔導員有權利強迫我們參加這樣的會議嗎?
為什麽我們沒有自主選擇的權利?
輔導員變成了大學的魔鬼,變成了大學生自由精神的吸血鬼。
在大教室裏,幾百號人擠在一起,連唿吸都有些無能為力。就這樣,我們苟延殘喘地聽幹部和領導方興未艾的講話。坐在前排的同學深受其苦,領導嗓門大,說話激情萬丈,口水洶湧,把實踐活動說的像田園詩一樣美好,噴得前排同學滿臉的唾液,像個剛出水的蘋果。
幹部的講話倒是要吸引學生一些。領導的講話相對而言沒有多少人願意聽,畢竟領導是從很高很高很高很高高高的理論高度來講的,即使1米89的個兒也夠不著。當然我們也不失體驗一迴什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很,迷,茫。但是這種迷茫不同於上《史學概論》課時所遇到的迷茫,當時教授問我們學得怎麽樣了。其實大家都明白,這門課邪乎。而我傻傻地說我越學越迷茫了。大家狂笑。老師在心裏笑。
他說這是好事,說明你已經進入一個相對較高的境界了。
我更加地不理解。好久無語。
他說,迷茫也就是迷惑的意思。惑,下麵是心,上麵是或,或就是或者這樣或者那樣的意思。這就是你已經不局限於書上所說的,而是開始了自己的思考。你當然會遇到很多你不能理解的難題。沒有了以前我給你們的參考答案或者標準答案。你對自己的能力也要重新認識和評估了。這本身就是件非常有意義的事兒。
我還是不懂他的意思。傻的像豬。我現在迴來再想:要是那時我把問題弄明白了也許就不是真正的迷茫了。
3 教授踏上大學這條賊船
教授離不開大學,就像大學離開學生就不成為學校一樣。
教授在當代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
最近,南非作家庫爾`貝切寫的那本書——《恥》,雖然描寫的是教授的個人生活,它反映的是一種“篡越”,一種後殖民文化背景下的文化衝突。他寫的是——我們姑且從內容上引證說明我要說的-——戴維教授的風流史,先是與妓女,這多少把這個四十來歲的老頭的性欲喚醒了。他說,他的努力也喚起了對方熱烈的迴應。周末對他來說是一塊激情和肉欲的綠洲。
後來,他又和他的學生。從年齡角度上看足以做他的女兒。所以他有時就把握不好這種感覺,他是愛她,還是疼愛她?最終,他的事情被學校發現,他也自動走了人,來到了鄉下他女兒那裏。
在鄉下的日子裏,他和當地的農民沒有什麽差別,甚至還不如。那標榜白人高貴的語言——英語,在鄉下也突然之間失去了價值,它的力量根本不能與當地的土著語言相比較。
他出於對他女兒保護的需要而不得不找一個提供保護的人,那就是給他女兒的幫傭。 而現在的傭人和以前的傭人在意義上有很大的不同了——不能隨意指使,而是有必要主動去關心他們,去巴結他們。迫於自己的生存處境有求於他們。
從性的角度上看,他不讚成女兒的同性戀。他和女兒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分歧。體現在女兒嫁給他的傭人的態度上,以及女兒被一群黑人輪奸——其中包括一個十幾歲的孩子——他都無法理解女兒為什麽不準報警甚至決定把孩子生下來。
在我們看來,有社會懲罰教授性生活的意思。其實,社會並沒有懲罰,教授和普通人一樣都擁有自己的選擇和自由。教授也是普通人。這樣說很好笑。
總的來說,我分析的不是這個,而是說教授不應該被社會受到那麽大的重視,他的一言一行沒有必要把像國家高層決策一樣的東西等同起來。教授退出了我們的視野,他們將抵達一個什麽樣的地方?我們無法知道。他們甚至連自己要做些什麽都可能並不比我們清楚。教授不是社會的寵兒,可能以前也不是,將來也不是。教授和中學教師在擔當的社會職能上應該是沒有多大區別的,都是“傳道授業解惑”,但是,教授卻越來越遠地偏離了這個航向。在與學生相處的性質上來講:教授相當於高利倒賣文化知識的海盜,中學教師相當於中小學生的第二父母。正如一位心存良知和清醒的教授所言:現實遠比曆史豐富複雜陌生難辯,但真正難辯的是被各種利欲所驅動的人心人性。教授與學生的關係變成了利益關係,是一種金錢關係,已經具備了商人的交易行為。帶領求知若渴的學生進入知識殿堂的領路人責任落到了廣大的中小學教師身上。更令我們失望的是大多數教授起不了多大的作用,在當中濫竽充數的很多,代理著幫國家發放文憑的事務。他們除了完成規定的任務外,就是忙於自己功名利祿的處心積慮孜孜不倦了。
事實上,教師和教授都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然而教授踏上了大學這條賊船,被逼“良”從“盜”,由教授搖身變為“海盜”後,其光輝形象立刻暗下去了。
學校在商業背景下實行的產業化運作,也可以說學校在商業背景下從事文化走私,教授從事著海盜的職業,運用的是商業運營的模式和海盜邏輯,所以我們無法在大學的大門上看到“某某大學營業許可證”的字樣,甚至擁有強勢話語權,包括國家教育部領導發言人都荒唐地認為北京大學畢業生賣豬肉是正常的,他都不去考慮一下自己把教育辦成什麽了。
這和傳統的教育賦予的神聖義務和道德關懷是多麽的大相徑庭。教師的定位也被曆史性地推翻。以前我們讚美教師是蠟燭,是春蠶,是園丁,是奶牛等等。而現在隨著學校高額的收費,說學校是光明正大地搶錢,牟取暴利,而人民教師不擇手段拉學生成了人民販子,但這些教師收了錢還管事,而教授是莫不關心。
在這裏,沒有必要進行批判教師和教授是否具有奉獻精神。我們也沒有權利對教師說要怎樣怎樣,除了我們應得到的等值的那一部分。想想我們為社會奉獻了什麽,既然我們都沒有做到,也就沒有權利要求別人那樣去做了。即使你對社會做出了貢獻,也沒有權利要求別人也那麽去做。
貢獻是自覺自發的。
批判的應該是教師(教授)應該履行的那分職責。沒有辦好。也就是說我們交的錢,沒有等值的迴報。這顯然是不平等的交易。在這裏的批判也是對學校的批判。這一切都是學校惹的禍。學校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不惜犧牲學生的利益。本來學校就應該以學生為本,而現在倒過來成了以學校為本了。
這種本末倒置的做法在今天大行其道,無遮無攔。旁若無人。
從大學的排課來說,課的數量相當少是最令人氣憤的。有人說,大學主要是自主地學,這話說的好,你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