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有哪一代帝王,
能真正滿足善良百姓的願望呢?
春節,是凡人鎮一年最盛大的節日。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兒,凡人鎮的人們便拉開了過年的序幕。在凡人鎮有這樣一段兒順口溜:二十三兒,炕火貼兒(燒餅);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殺年豬;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吃個黑饃去攬沙;二十九,熬羊肘;三十兒,捏鼻兒;初一,躬揖。
凡人鎮的人們無論過什麽節日,都十分認真虔誠;不像城裏人,對任何節日都不太講究。他們認為,灶王爺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這天,是灶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一年生活情況的日子。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情況匯報,來決定這一家人下一年的禍福命運。所以,人們為了希望灶王爺能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說好話,便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據說灶王爺喜歡吃甜火燒兒,所以,這天晚上,凡人鎮家家戶戶都要炕火燒兒,並擺上香案,好讓灶王爺吃得甜甜美美的,到玉皇大帝麵前多為自己美言幾句,替自己帶迴來年的好福運。
這多少有些賄賂的意味。我不知道仙家聖人是否也會像塵世間權勢人物那樣收受賄賂,但善良的凡人鎮人期望老灶君能夠為天下百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願望,讓我著實很受感動。對於曆史上飽受戰亂之苦的中原百姓來說,他們並不奢求多麽高的生活水平,僅希望生活中少一些搬弄是非的舌頭,能過上太平安寧的日子,僅此足矣。盡管如此,中國曆史上,有哪一代帝王,能真正滿足如此善良百姓的願望呢?老百姓最後還是擺脫不掉出了火坑,掉入油鍋,躲了一刀,挨了一槍,吐出黃連,吞了苦膽的結果。所謂的什麽什麽盛世,歸根結底,也隻不過是“粉飾太平”的扯淡而已。富人自富,窮人自窮。天下是權貴們的天下,吃苦受罪的是芸芸百姓。即使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了高唿“人民萬歲”的今天,世界上又有幾個國家、幾個總統不是打著人民的旗號,卻做著愚弄人民的勾當呢?
到了三十兒這天下午,過年的氣氛便被人們漸漸地推上了高潮。吃過午飯,凡人鎮的人們便開始紛紛張羅著忙活自家除舊迎新的事情了。首先是屋裏屋外大掃除。在凡人鎮, 除夕大掃除的風俗由來已久。二十四那天,人們要把屋裏屋外打掃得幹幹淨淨,到了除夕這一天,人們還要進一步大掃除。這種習俗來源於古代的傳說,據說,古代神話中顓頊有一個不爭氣的兒子,好吃懶做,平日穿著破爛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凍又餓,死在屋角。所以,除夕這天,人們乘大掃除的機會,把家裏的破爛衣服和剩飯剩菜拿出來,在新的一年來臨前扔掉倒掉,表示不讓貧窮到家裏來。
門前院內收拾一新,接著就開始粘貼門神對聯。關於門神對聯的一些來曆,我原知道一二,無非是上古的時侯,有神荼和鬱壘兩位神仙,他們哥兒倆都是上古時代黃帝的部下。這哥兒倆住在東海的桃都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樹枝間有一座鬼門。每天早上,神荼和鬱壘一左一右把守在門邊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危害人間,便將其綁了扔到山後去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到了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隻有兩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兩家人一家是閹豬的,一家是剃頭的,都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閹豬的這家寫了一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又為剃頭的這家寫了一聯:
磨礪以須 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 看老夫手段如何
但在凡人鎮,老八嬸又告訴我了一個凡人鎮版的關於門神的傳說。說是李世民在打天下的時候,殺了不少人。等到當了皇帝以後,每天晚上總是做惡夢,還時常聽見許多鬼魂們在寢宮外邊拋磚弄瓦、大唿小叫的聲音。李世民怕得不得了,把這件事兒跟手下的大臣們說了。大將秦瓊和尉遲敬德自告奮勇晚上替皇帝看守宮門。二人穿戴著盔甲戰袍,尉遲敬德手執鋼鞭,大將秦瓊手執鐵鐧, 站在寢宮兩邊。這一招還真靈,當天晚上皇帝就睡了個好覺。幾天以後,這老哥倆兒受不了了。於是,唐太宗就讓畫師繪製了兩人的畫像,掛在宮門的兩邊代替兩人看門。打這時候起,秦瓊和敬德就當了專職門神。後來,這個風俗傳到了民間,當然也傳到了凡人鎮,人們爭相效仿,每到除夕,人們便將印有秦瓊敬德畫像的門神貼在臨街的大門上,用以避邪驅災,納福迎祥,保佑闔家平安。不過在文革時期,講究破“四舊”,立“四新”,所以這種傳統的民俗文化也被當成了“四舊”給破掉了。但門神和對聯還是照貼的,所不同的是,門神上的人物換成了“工農兵”,對聯也多為“幸福不忘毛主席;翻身不忘共產黨”、“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之類,有的幹脆就用毛主席詩詞來代替對聯,如“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等等,橫批則常用“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或者“幸福家庭”什麽的。有一副對聯,在當時走紅全國,響極一時,成為天下名聯:上聯是“老子英雄兒好漢”,下聯是“老子反動兒混蛋”;橫批是“造反有理”!那個時候的春聯,但凡有不循規蹈矩的,就有被打成“黑五類”的危險。我的一個朋友,那年在自家的門上貼了這樣一副對聯:上聯“大米飯小米飯大小米飯”,下聯“紅蘿卜白蘿卜紅白蘿卜”;橫批“天天如故”。就因為這樣一幅對聯,“紅衛兵”說他對社會主義新生活不滿,被揪出來下放到一個農場勞動改造。朋友生性耿直,是一個喜歡認死理兒,一條道兒走到黑的人。所以,他在農場不到半年,便成了“紅衛兵”棍棒下的冤魂。
貼完門神和對聯,晚輩人便要用小竹筐兒提上幾樣貢品,帶上燒紙鞭炮,到各家的祖墳上供奉一番亡靈。這時,村落外各處的墳園裏,人影綽綽,鞭炮聲聲,紙煙繚繞,春節的祥和氣氛在此別有一番意味。在凡人鎮,如果哪家新近“老”了人,春節貼對聯是很有講究的:第一年貼黃色對聯,第二年貼綠色對聯,第三年貼紫色對聯,第四年起就可以貼紅色的對聯了。前三年的對聯的內容也多是表達對亡故親人的追念之情的。如若三年之中家裏又遇到了婚嫁喜事,則認為是以喜衝悲,此年始便可貼紅色對聯了。
我還從老八嬸那裏第一次知道“年”原來是一隻兇猛的野獸。這隻野獸每到除夕前後,就要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百姓們每到這個時候,便惶惶不可終日。有一天,鐵拐李正好遇到了人們手持棍棒器械與“年”鬥爭的場景。鐵拐李一眼就認出了“年”原來就是玉皇大帝用來看守果園的那隻猛獸。原來,自從孫猴子偷吃了人參果以後,玉皇大帝就派“年”來協助守護這個果園子。但“年”生性兇悍,野性難改,所以每過一陣子就要偷跑出來尋覓食物,禍害百姓。懦弱的人群怎能抵得住兇悍的神獸。強壯的男人們與“年”搏鬥,婦女們便扶老攜幼往深山裏躲逃。鐵拐李見此情景很受感動,就變成一個白胡子老頭,拄著龍頭拐杖,走近逃難的人群,告訴他們說,“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明兒個你們隻需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堆火,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年”就會被嚇跑的。鐵拐李說完,轉身就不見了身影。人們知道是神仙來相助了,唿啦啦跪下一片,磕頭如搗蒜。第二天,正好是除夕,人們就照著做了。傍晚時分,“年”又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戶戶有火光,到處傳出震天的響聲,嚇得扭頭就跑,再也不敢進村了。夜過天明,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此後,每到這個時節,人們就仿效著這樣做,後來慢慢地改貼紅紙對聯,點紅燈籠,燃放鞭炮煙花等等,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夜色尚未降臨。我隨便自書了一副對聯,內容當然是歌頌形勢一片大好的,用麵糊把對聯粘貼在護林房的門框上,然後獨自站在門前。眼前遠近的田野是一望無際的綠色,綠油油的麥苗充滿了旺盛的生機。四周的村莊裏,辭舊的鞭炮聲漸漸地驟緊起來。我知道,這是一些勤快的人家已經內外忙活停當,準備吃年夜飯了。因為老百姓的風俗習慣,從鍋裏盛第一碗餃子之前是一定要點響辭舊的鞭炮的。如果兒女們已經分家立灶,那麽這第一碗餃子一定要端給長輩以示孝敬。除此之外,妯娌鄰裏之間,為了表示和睦相處的情誼,也有互送餃子的。
除夕之夜,最高興的還要屬孩子們。因為吃過年夜餃子,長輩們便要給孩子壓歲錢。每個孩子都能得到一份甚至幾份壓歲錢。去年春節,我曾問過老八嬸,大人為啥要在年三十兒夜裏給孩子們壓歲錢,老八嬸就告訴我了一個在凡人鎮流傳得很古老了的故事,說是古時候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它每年三十兒夜裏出來,專門摸熟睡小孩子的腦門。被摸的小孩兒嚇哭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從此得病,退燒後就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了。大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就在三十兒夜裏亮燈不睡,這叫做“守祟”。有一年,鎮裏有一對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疼愛。到了三十兒夜裏,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逗著孩子玩。孩子把這八枚銅錢包上拆開,拆開又包上,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了枕頭邊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大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妖用它的白手去摸孩子的頭時,隻見孩子的枕邊“嘩”地迸裂出一道金光,小妖急忙縮迴手去,尖叫著逃跑了。第二天,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後來一到年三十兒,大家吃過年夜飯後,就都學著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讓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那個叫“祟”的小妖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你知道是咋迴事嗎?”老八嬸講到這裏停下來問我,她見我答不上來,就接著告訴我說,“原來,那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叫‘壓祟錢’。‘祟’和‘歲’不是同音嗎?所以‘壓歲錢’‘壓歲錢’的就叫到現如今了。”
我佩服老八嬸的聰明機智,更佩服老八嬸滿肚子有關凡人鎮的風俗故事。我決計寫篇小說把凡人古鎮的風土人情展現給世人的想法,正是受了一個個像老八嬸這樣的凡人鎮人給我的鼓舞和感動。
我在凡人鎮接受改造的這幾年,春節從沒有迴過城裏。春節對於我這樣的人,其實迴不迴都沒有多大的意義。我就這樣站在那裏,聽著遠近的鞭炮聲此起彼伏,看著各處的墳園裏燒紙燃起的縷縷白煙,聞著鞭炮放過後彌漫在空氣裏的淡淡的硝煙味兒,心中就禁不住升起一絲與春節的氣氛及不相宜的酸楚來。好在這種不好的情緒就像墳園裏的縷縷白煙,很快地散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甜甜的企盼。我的目光一眨不眨地盯著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通往背山屯的那個路口。
能真正滿足善良百姓的願望呢?
春節,是凡人鎮一年最盛大的節日。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兒,凡人鎮的人們便拉開了過年的序幕。在凡人鎮有這樣一段兒順口溜:二十三兒,炕火貼兒(燒餅);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殺年豬;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吃個黑饃去攬沙;二十九,熬羊肘;三十兒,捏鼻兒;初一,躬揖。
凡人鎮的人們無論過什麽節日,都十分認真虔誠;不像城裏人,對任何節日都不太講究。他們認為,灶王爺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每年農曆臘月二十三這天,是灶王爺要上天向玉皇大帝匯報一家人一年生活情況的日子。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情況匯報,來決定這一家人下一年的禍福命運。所以,人們為了希望灶王爺能在玉皇大帝跟前多說好話,便在臘月二十三這天,家家戶戶都要祭灶。據說灶王爺喜歡吃甜火燒兒,所以,這天晚上,凡人鎮家家戶戶都要炕火燒兒,並擺上香案,好讓灶王爺吃得甜甜美美的,到玉皇大帝麵前多為自己美言幾句,替自己帶迴來年的好福運。
這多少有些賄賂的意味。我不知道仙家聖人是否也會像塵世間權勢人物那樣收受賄賂,但善良的凡人鎮人期望老灶君能夠為天下百姓“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願望,讓我著實很受感動。對於曆史上飽受戰亂之苦的中原百姓來說,他們並不奢求多麽高的生活水平,僅希望生活中少一些搬弄是非的舌頭,能過上太平安寧的日子,僅此足矣。盡管如此,中國曆史上,有哪一代帝王,能真正滿足如此善良百姓的願望呢?老百姓最後還是擺脫不掉出了火坑,掉入油鍋,躲了一刀,挨了一槍,吐出黃連,吞了苦膽的結果。所謂的什麽什麽盛世,歸根結底,也隻不過是“粉飾太平”的扯淡而已。富人自富,窮人自窮。天下是權貴們的天下,吃苦受罪的是芸芸百姓。即使是社會文明發展到了高唿“人民萬歲”的今天,世界上又有幾個國家、幾個總統不是打著人民的旗號,卻做著愚弄人民的勾當呢?
到了三十兒這天下午,過年的氣氛便被人們漸漸地推上了高潮。吃過午飯,凡人鎮的人們便開始紛紛張羅著忙活自家除舊迎新的事情了。首先是屋裏屋外大掃除。在凡人鎮, 除夕大掃除的風俗由來已久。二十四那天,人們要把屋裏屋外打掃得幹幹淨淨,到了除夕這一天,人們還要進一步大掃除。這種習俗來源於古代的傳說,據說,古代神話中顓頊有一個不爭氣的兒子,好吃懶做,平日穿著破爛衣服,喝很稀的粥。有一年除夕夜晚,他又凍又餓,死在屋角。所以,除夕這天,人們乘大掃除的機會,把家裏的破爛衣服和剩飯剩菜拿出來,在新的一年來臨前扔掉倒掉,表示不讓貧窮到家裏來。
門前院內收拾一新,接著就開始粘貼門神對聯。關於門神對聯的一些來曆,我原知道一二,無非是上古的時侯,有神荼和鬱壘兩位神仙,他們哥兒倆都是上古時代黃帝的部下。這哥兒倆住在東海的桃都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樹,樹蔭如蓋,樹枝間有一座鬼門。每天早上,神荼和鬱壘一左一右把守在門邊檢閱百鬼。如果有惡鬼危害人間,便將其綁了扔到山後去喂老虎。後來,人們便用兩塊桃木板畫上神荼、鬱壘的畫像,掛在門的兩邊用來驅鬼避邪。到了明代,朱元璋建都南京後,曾令各家貼對聯,並將門聯改名為春聯,一律用紅紙書寫。傳說有一次,朱元璋親自到民間察看,隻有兩戶人家沒貼春聯。一問,原來這兩家人一家是閹豬的,一家是剃頭的,都不識字,於是親自動筆為閹豬的這家寫了一聯:
雙手劈開生死路
一刀割斷是非根
又為剃頭的這家寫了一聯:
磨礪以須 問天下頭顱幾許
及鋒而試 看老夫手段如何
但在凡人鎮,老八嬸又告訴我了一個凡人鎮版的關於門神的傳說。說是李世民在打天下的時候,殺了不少人。等到當了皇帝以後,每天晚上總是做惡夢,還時常聽見許多鬼魂們在寢宮外邊拋磚弄瓦、大唿小叫的聲音。李世民怕得不得了,把這件事兒跟手下的大臣們說了。大將秦瓊和尉遲敬德自告奮勇晚上替皇帝看守宮門。二人穿戴著盔甲戰袍,尉遲敬德手執鋼鞭,大將秦瓊手執鐵鐧, 站在寢宮兩邊。這一招還真靈,當天晚上皇帝就睡了個好覺。幾天以後,這老哥倆兒受不了了。於是,唐太宗就讓畫師繪製了兩人的畫像,掛在宮門的兩邊代替兩人看門。打這時候起,秦瓊和敬德就當了專職門神。後來,這個風俗傳到了民間,當然也傳到了凡人鎮,人們爭相效仿,每到除夕,人們便將印有秦瓊敬德畫像的門神貼在臨街的大門上,用以避邪驅災,納福迎祥,保佑闔家平安。不過在文革時期,講究破“四舊”,立“四新”,所以這種傳統的民俗文化也被當成了“四舊”給破掉了。但門神和對聯還是照貼的,所不同的是,門神上的人物換成了“工農兵”,對聯也多為“幸福不忘毛主席;翻身不忘共產黨”、“聽毛主席話;跟共產黨走”之類,有的幹脆就用毛主席詩詞來代替對聯,如“四海翻騰雲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等等,橫批則常用“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或者“幸福家庭”什麽的。有一副對聯,在當時走紅全國,響極一時,成為天下名聯:上聯是“老子英雄兒好漢”,下聯是“老子反動兒混蛋”;橫批是“造反有理”!那個時候的春聯,但凡有不循規蹈矩的,就有被打成“黑五類”的危險。我的一個朋友,那年在自家的門上貼了這樣一副對聯:上聯“大米飯小米飯大小米飯”,下聯“紅蘿卜白蘿卜紅白蘿卜”;橫批“天天如故”。就因為這樣一幅對聯,“紅衛兵”說他對社會主義新生活不滿,被揪出來下放到一個農場勞動改造。朋友生性耿直,是一個喜歡認死理兒,一條道兒走到黑的人。所以,他在農場不到半年,便成了“紅衛兵”棍棒下的冤魂。
貼完門神和對聯,晚輩人便要用小竹筐兒提上幾樣貢品,帶上燒紙鞭炮,到各家的祖墳上供奉一番亡靈。這時,村落外各處的墳園裏,人影綽綽,鞭炮聲聲,紙煙繚繞,春節的祥和氣氛在此別有一番意味。在凡人鎮,如果哪家新近“老”了人,春節貼對聯是很有講究的:第一年貼黃色對聯,第二年貼綠色對聯,第三年貼紫色對聯,第四年起就可以貼紅色的對聯了。前三年的對聯的內容也多是表達對亡故親人的追念之情的。如若三年之中家裏又遇到了婚嫁喜事,則認為是以喜衝悲,此年始便可貼紅色對聯了。
我還從老八嬸那裏第一次知道“年”原來是一隻兇猛的野獸。這隻野獸每到除夕前後,就要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百姓們每到這個時候,便惶惶不可終日。有一天,鐵拐李正好遇到了人們手持棍棒器械與“年”鬥爭的場景。鐵拐李一眼就認出了“年”原來就是玉皇大帝用來看守果園的那隻猛獸。原來,自從孫猴子偷吃了人參果以後,玉皇大帝就派“年”來協助守護這個果園子。但“年”生性兇悍,野性難改,所以每過一陣子就要偷跑出來尋覓食物,禍害百姓。懦弱的人群怎能抵得住兇悍的神獸。強壯的男人們與“年”搏鬥,婦女們便扶老攜幼往深山裏躲逃。鐵拐李見此情景很受感動,就變成一個白胡子老頭,拄著龍頭拐杖,走近逃難的人群,告訴他們說,“年”怕三種東西,紅顏色、火光、響聲。明兒個你們隻需在自家門上掛上紅顏色的桃木板,門口燒堆火,夜裏通宵不睡,敲敲打打,“年”就會被嚇跑的。鐵拐李說完,轉身就不見了身影。人們知道是神仙來相助了,唿啦啦跪下一片,磕頭如搗蒜。第二天,正好是除夕,人們就照著做了。傍晚時分,“年”又闖進村莊,見到家家有紅色,戶戶有火光,到處傳出震天的響聲,嚇得扭頭就跑,再也不敢進村了。夜過天明,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擺宴慶祝勝利。此後,每到這個時節,人們就仿效著這樣做,後來慢慢地改貼紅紙對聯,點紅燈籠,燃放鞭炮煙花等等,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就成了“過年”。
夜色尚未降臨。我隨便自書了一副對聯,內容當然是歌頌形勢一片大好的,用麵糊把對聯粘貼在護林房的門框上,然後獨自站在門前。眼前遠近的田野是一望無際的綠色,綠油油的麥苗充滿了旺盛的生機。四周的村莊裏,辭舊的鞭炮聲漸漸地驟緊起來。我知道,這是一些勤快的人家已經內外忙活停當,準備吃年夜飯了。因為老百姓的風俗習慣,從鍋裏盛第一碗餃子之前是一定要點響辭舊的鞭炮的。如果兒女們已經分家立灶,那麽這第一碗餃子一定要端給長輩以示孝敬。除此之外,妯娌鄰裏之間,為了表示和睦相處的情誼,也有互送餃子的。
除夕之夜,最高興的還要屬孩子們。因為吃過年夜餃子,長輩們便要給孩子壓歲錢。每個孩子都能得到一份甚至幾份壓歲錢。去年春節,我曾問過老八嬸,大人為啥要在年三十兒夜裏給孩子們壓歲錢,老八嬸就告訴我了一個在凡人鎮流傳得很古老了的故事,說是古時候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它每年三十兒夜裏出來,專門摸熟睡小孩子的腦門。被摸的小孩兒嚇哭後就會發高燒、說夢話,從此得病,退燒後就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了。大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就在三十兒夜裏亮燈不睡,這叫做“守祟”。有一年,鎮裏有一對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疼愛。到了三十兒夜裏,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逗著孩子玩。孩子把這八枚銅錢包上拆開,拆開又包上,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了枕頭邊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裏,一陣大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妖用它的白手去摸孩子的頭時,隻見孩子的枕邊“嘩”地迸裂出一道金光,小妖急忙縮迴手去,尖叫著逃跑了。第二天,這件事很快就傳開了。後來一到年三十兒,大家吃過年夜飯後,就都學著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讓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那個叫“祟”的小妖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你知道是咋迴事嗎?”老八嬸講到這裏停下來問我,她見我答不上來,就接著告訴我說,“原來,那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叫‘壓祟錢’。‘祟’和‘歲’不是同音嗎?所以‘壓歲錢’‘壓歲錢’的就叫到現如今了。”
我佩服老八嬸的聰明機智,更佩服老八嬸滿肚子有關凡人鎮的風俗故事。我決計寫篇小說把凡人古鎮的風土人情展現給世人的想法,正是受了一個個像老八嬸這樣的凡人鎮人給我的鼓舞和感動。
我在凡人鎮接受改造的這幾年,春節從沒有迴過城裏。春節對於我這樣的人,其實迴不迴都沒有多大的意義。我就這樣站在那裏,聽著遠近的鞭炮聲此起彼伏,看著各處的墳園裏燒紙燃起的縷縷白煙,聞著鞭炮放過後彌漫在空氣裏的淡淡的硝煙味兒,心中就禁不住升起一絲與春節的氣氛及不相宜的酸楚來。好在這種不好的情緒就像墳園裏的縷縷白煙,很快地散去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甜甜的企盼。我的目光一眨不眨地盯著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是通往背山屯的那個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