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你速速擬旨,發往江南等地,陝西大災,恐顆粒無收,百姓多受苦難,由江南各地官府征收多餘糧食,由戶部調配,發往陝西,而戶部也要盡力從各地內庫中抽調糧食,運往陝西。”
“老奴遵旨。”王承恩恭恭敬敬的說道。
“還有,在擬一道旨意,發往陝西李爍,軍需用糧,可用作賑災,萬萬不可讓百姓餓死。”
“是。”這兩道旨意都比較急,王承恩不敢耽擱趕忙下去去辦。
“郭尚書,你說官紳一體納稅,你心中思量多久,可有章程?”朱由檢看向郭允厚輕聲說道。
“皇上既已下旨為張閣老平反,就應趁熱打鐵,盡快恢複新政,微臣提議,由內閣牽頭,六部參與,在三天之內,重新議定新政,至於官紳一體納稅的新政,此乃國策,應召見各級官員共同商議,微臣心中即便有些想法,現在也不能說出啊。”郭允厚雖然為官忠厚,但也不愚笨,官紳一體納稅,這是大明朝誰都不敢提的,今天自己提出來,已經得罪了許多人,現在若是在皇上麵前在多言語幾句,隻怕自己往後的日子更加不好看,雖然一心為國,但多少也有幾分為自己考慮的意思含在其中,當然對於這些,朱由檢也看出來了,但是卻沒有一分怪罪郭允厚,他能把官紳一體納稅這句話說出來,已經證明了自己忠君愛國。
因為陝西的大災,讓朱由檢有些自亂手腳,他趕忙下旨,有李國普與六部尚書一同商議新政,三日之內必須拿出章程,而機要司也由袁崇煥在京師籌備,機要司主要行政權利朱由檢與內閣的輔臣也都商量了下來,設置六名機要大臣,管理各地機要突發之事,包括賑災,叛亂等,因為剛剛成立,朱由檢需要內閣的幫助,便拍板決定由內閣統屬,六位機要大臣,朱由檢任命了袁崇煥,郭允厚,溫體仁,洪承疇,駱養性,周延儒六人為第一批機要大臣,原先職務不變。
這六個機要大臣的人選,朱由檢考慮了許久,袁崇煥,郭允厚不用多想,便可榜上有名,洪承疇資曆尚淺,不過朱由檢一直覺得洪承疇此人聰明,並且現在對於大明也是忠心耿耿,讓他成為機要大臣,也是為了以後能夠讓他順理成章的進入內閣,駱養性掌管錦衣衛,他成為機要大臣,也可以讓機要司行事更加方便,而溫體仁,他是個小人,有的時候小人能辦許多君子辦不了的事情,想出君子想不出的辦法,而起用周延儒為機要大臣是為了平穩一下東林黨。
機要司成立以後,許多官員都在想這不就是個小內閣嗎,但無人知曉,這個機要司會在以後發揮出多大的作用。
當溫體仁知道自己成為機要大臣後,心情十分舒暢,他知道皇上對機要司的看重,正想著幹一份大事業的時候,皇帝卻責令出京,奔赴陝西,監管陝西賑災一事。
溫體仁不想去,打心眼裏對陝西有著排斥,京官們誰都清楚,監管賑災,絕技不是個好活,若是賑災沒有出現紕漏,功勞是當地官府的,可若是出現亂子,自己還有連帶的責任,而且所有的人都清楚,現在的陝西可是是否之地,朝廷敲鑼打鼓,對陝西大力賑災,可是陝西這次遭的災實在太大了,溫體仁清楚,陝西以後定會出事,若是自己以機要大臣的身份去監管賑災,最後出了亂子,有了民變,會成為自己仕途中洗刷不掉的汙點,日後還如何入閣拜相,但皇帝旨意以下,溫體仁也斷斷不敢迴絕,隻能收拾行裝,盡快啟程。
李國普與郭允厚等人的新政出爐了,因出自崇禎元年,故又名崇禎新政,崇禎新政起源起萬曆新政。
但崇禎新政比萬曆新政有了較大的突破,便是提出了官紳一體納稅,廢除了有功名之人的特權。
新政出在崇禎元年三月,滿朝皆驚,天下震動。
各個省府的鄉紳舉人盡皆上書,朝堂之上官員也盡數反對,朱由檢連罷免了三任巡撫,十六名知府,四十二名禦史,還有在京各司官員八十五名,新政才開始實施。
因為新政之事,朱由檢每日都在繁忙中度過,再無半清閑可言。
當然溫體仁進入陝西後,便被安排到了長安府的一處府邸中,傍晚時分,李爍請溫體仁過府。
溫體仁到了李爍府上的時候,發現李爍與曹德章兩人在門口迎接,有些受寵若驚,溫體仁見過李爍,當年在京師,李爍隻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現在卻混跡在大明朝的權力中心,真實讓人暗歎世事無常。
溫體仁下了馬車後,趕忙拱手:“李巡撫,曹布政使在此迎接,真是讓本官榮寵若驚啊。”
“溫大人言重,溫大人乃是機要大臣,又身受皇明,來到我陝西苦寒之地,今日能來本官府邸一噓,端是讓這本官這府邸蓬蓽生輝啊。”李爍輕輕一笑的說道。
“本官擔當不起,李巡撫萬萬不可說這般話啊。”溫體仁再度言道,溫體仁清楚皇上十分看重李爍,當然溫體仁對於李爍卻無半點好感,隻因為李爍現在好似主導了朝廷的走向,成為了張居正那般的人物,這讓溫體仁十分不舒服,隻想著李爍會是自己以後最大的對手,但溫體仁十分聰明,他即便對李爍此人,百般不滿,可在朝堂上卻從來沒有說過李爍的半句壞話,溫體仁不是害怕李爍,他是想著順著皇帝的心意。
“二位大人莫要再多說了,飯菜馬上便要涼了,下官剛剛從外府歸來,此時已經餓的頭腦發昏,不如我們先行用飯,邊吃邊談。”曹德章在一旁調笑道。
兩人聽完曹德章的話後,無不大笑出聲,相繼入府。
府上備的飯菜均是些家常便飯,溫體仁看到後,心中冷笑,想必李爍是故意讓自己看到他用食如此樸素的,隻有六個菜,除了一盤雞蛋外,再無肉食,但溫體仁這樣想,卻就錯了,陝西大災已過了三月,雖說朝廷撥了錢糧,又允許自己用軍糧,但李爍清楚,軍糧必須要有庫存,不然日後萬一發生叛亂,軍隊如何平亂,各地的糧食來往時間長,而江南等地的官府又盡皆上書朝廷,說實在拿不出太多的糧食了,故朝廷的內閣才懷疑陝西賑災不利,朱由檢這才派下溫體仁前來監督賑災,而李爍家中經常喝粥度日,雞蛋還是李夫人所養之雞下的,平時都是不舍得吃的。
三人落座後,李爍端起酒杯道:“溫大人,萬萬不要嫌棄粗茶淡飯,本官敬溫大人一杯。”
“不敢不敢。”說著端起酒杯,與李爍喝了一杯酒水。
“溫大人,現在陝西全境之內,盡皆遭災,眼看今年不會有收成了,不知內閣與機要司可有安排。”曹德章試探著說道。
“現在遼東邊防緊張,皇上在昨日剛剛下的聖旨,追派了二十萬兩白銀與十萬旦糧食奔赴遼東,而陝西之事,朝廷也不敢大意,戶部尚書郭大人也在前日奔赴江南各地,催促糧食,哎,隻不過,本官卻不抱什麽希望啊。李巡撫,曹大人,你們可要做好準備?”
“作何準備。”
“斷糧的準備。”
李爍與曹德章對視一眼,默然不語。
“皇上怎麽說的。”
“皇上曾經提過,盡全國之力,足以養活陝西,但朝廷的舉國之力可不是養一個陝西這麽簡單,遼東關乎邊防,南麵又有海戰,朝鮮也開始駐軍,哎,朝廷真的無力顧及了。”溫體仁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說了出來,這樣做的意思也隻是與李爍接個善緣,雖說心中不喜李爍,但溫體仁也想借著李爍的東風在往上進上一進。
事實上,朝廷比溫體仁說的還要艱難。
新政剛剛推行,各地遇到的阻力極大,江南各地哭窮,也是反抗朝廷新政的一種做法。
李爍歎口氣,站起身道:“曹大人,皇上的艱難,你我都清楚,但陝西大災,也不是人力可為,我們自救如何?”
“各地軍民提水灌地,但有的州府已經提不出來水了。隻怕雨季到來,莊稼也都死光了。”曹德章歎了口氣,局勢的不樂觀也讓曹德章感到心煩意亂。
“河南山西等地如何?”李爍開口問道。
“河南山西雖然都有些災禍,不過中原之地比我們這裏要好上許多。”
“若是我記得不錯,我陝西各地包括軍糧有糧三十二萬擔,米十八萬旦,銀兩六十五萬。”李爍轉過頭看向曹德章,輕聲說道。
“對。”
“能撐多久。”
“不足兩月。”
溫體仁這時候插口道:“不足到河南等地借糧,以陝西官府的名義借。”
李爍看了一眼溫體仁,輕笑一聲:“溫大人不知,這地方之事,不比朝堂,就算我們借,若是沒有朝廷的支持,他們也不會借給我們。”
“老奴遵旨。”王承恩恭恭敬敬的說道。
“還有,在擬一道旨意,發往陝西李爍,軍需用糧,可用作賑災,萬萬不可讓百姓餓死。”
“是。”這兩道旨意都比較急,王承恩不敢耽擱趕忙下去去辦。
“郭尚書,你說官紳一體納稅,你心中思量多久,可有章程?”朱由檢看向郭允厚輕聲說道。
“皇上既已下旨為張閣老平反,就應趁熱打鐵,盡快恢複新政,微臣提議,由內閣牽頭,六部參與,在三天之內,重新議定新政,至於官紳一體納稅的新政,此乃國策,應召見各級官員共同商議,微臣心中即便有些想法,現在也不能說出啊。”郭允厚雖然為官忠厚,但也不愚笨,官紳一體納稅,這是大明朝誰都不敢提的,今天自己提出來,已經得罪了許多人,現在若是在皇上麵前在多言語幾句,隻怕自己往後的日子更加不好看,雖然一心為國,但多少也有幾分為自己考慮的意思含在其中,當然對於這些,朱由檢也看出來了,但是卻沒有一分怪罪郭允厚,他能把官紳一體納稅這句話說出來,已經證明了自己忠君愛國。
因為陝西的大災,讓朱由檢有些自亂手腳,他趕忙下旨,有李國普與六部尚書一同商議新政,三日之內必須拿出章程,而機要司也由袁崇煥在京師籌備,機要司主要行政權利朱由檢與內閣的輔臣也都商量了下來,設置六名機要大臣,管理各地機要突發之事,包括賑災,叛亂等,因為剛剛成立,朱由檢需要內閣的幫助,便拍板決定由內閣統屬,六位機要大臣,朱由檢任命了袁崇煥,郭允厚,溫體仁,洪承疇,駱養性,周延儒六人為第一批機要大臣,原先職務不變。
這六個機要大臣的人選,朱由檢考慮了許久,袁崇煥,郭允厚不用多想,便可榜上有名,洪承疇資曆尚淺,不過朱由檢一直覺得洪承疇此人聰明,並且現在對於大明也是忠心耿耿,讓他成為機要大臣,也是為了以後能夠讓他順理成章的進入內閣,駱養性掌管錦衣衛,他成為機要大臣,也可以讓機要司行事更加方便,而溫體仁,他是個小人,有的時候小人能辦許多君子辦不了的事情,想出君子想不出的辦法,而起用周延儒為機要大臣是為了平穩一下東林黨。
機要司成立以後,許多官員都在想這不就是個小內閣嗎,但無人知曉,這個機要司會在以後發揮出多大的作用。
當溫體仁知道自己成為機要大臣後,心情十分舒暢,他知道皇上對機要司的看重,正想著幹一份大事業的時候,皇帝卻責令出京,奔赴陝西,監管陝西賑災一事。
溫體仁不想去,打心眼裏對陝西有著排斥,京官們誰都清楚,監管賑災,絕技不是個好活,若是賑災沒有出現紕漏,功勞是當地官府的,可若是出現亂子,自己還有連帶的責任,而且所有的人都清楚,現在的陝西可是是否之地,朝廷敲鑼打鼓,對陝西大力賑災,可是陝西這次遭的災實在太大了,溫體仁清楚,陝西以後定會出事,若是自己以機要大臣的身份去監管賑災,最後出了亂子,有了民變,會成為自己仕途中洗刷不掉的汙點,日後還如何入閣拜相,但皇帝旨意以下,溫體仁也斷斷不敢迴絕,隻能收拾行裝,盡快啟程。
李國普與郭允厚等人的新政出爐了,因出自崇禎元年,故又名崇禎新政,崇禎新政起源起萬曆新政。
但崇禎新政比萬曆新政有了較大的突破,便是提出了官紳一體納稅,廢除了有功名之人的特權。
新政出在崇禎元年三月,滿朝皆驚,天下震動。
各個省府的鄉紳舉人盡皆上書,朝堂之上官員也盡數反對,朱由檢連罷免了三任巡撫,十六名知府,四十二名禦史,還有在京各司官員八十五名,新政才開始實施。
因為新政之事,朱由檢每日都在繁忙中度過,再無半清閑可言。
當然溫體仁進入陝西後,便被安排到了長安府的一處府邸中,傍晚時分,李爍請溫體仁過府。
溫體仁到了李爍府上的時候,發現李爍與曹德章兩人在門口迎接,有些受寵若驚,溫體仁見過李爍,當年在京師,李爍隻是個不起眼的小角色,現在卻混跡在大明朝的權力中心,真實讓人暗歎世事無常。
溫體仁下了馬車後,趕忙拱手:“李巡撫,曹布政使在此迎接,真是讓本官榮寵若驚啊。”
“溫大人言重,溫大人乃是機要大臣,又身受皇明,來到我陝西苦寒之地,今日能來本官府邸一噓,端是讓這本官這府邸蓬蓽生輝啊。”李爍輕輕一笑的說道。
“本官擔當不起,李巡撫萬萬不可說這般話啊。”溫體仁再度言道,溫體仁清楚皇上十分看重李爍,當然溫體仁對於李爍卻無半點好感,隻因為李爍現在好似主導了朝廷的走向,成為了張居正那般的人物,這讓溫體仁十分不舒服,隻想著李爍會是自己以後最大的對手,但溫體仁十分聰明,他即便對李爍此人,百般不滿,可在朝堂上卻從來沒有說過李爍的半句壞話,溫體仁不是害怕李爍,他是想著順著皇帝的心意。
“二位大人莫要再多說了,飯菜馬上便要涼了,下官剛剛從外府歸來,此時已經餓的頭腦發昏,不如我們先行用飯,邊吃邊談。”曹德章在一旁調笑道。
兩人聽完曹德章的話後,無不大笑出聲,相繼入府。
府上備的飯菜均是些家常便飯,溫體仁看到後,心中冷笑,想必李爍是故意讓自己看到他用食如此樸素的,隻有六個菜,除了一盤雞蛋外,再無肉食,但溫體仁這樣想,卻就錯了,陝西大災已過了三月,雖說朝廷撥了錢糧,又允許自己用軍糧,但李爍清楚,軍糧必須要有庫存,不然日後萬一發生叛亂,軍隊如何平亂,各地的糧食來往時間長,而江南等地的官府又盡皆上書朝廷,說實在拿不出太多的糧食了,故朝廷的內閣才懷疑陝西賑災不利,朱由檢這才派下溫體仁前來監督賑災,而李爍家中經常喝粥度日,雞蛋還是李夫人所養之雞下的,平時都是不舍得吃的。
三人落座後,李爍端起酒杯道:“溫大人,萬萬不要嫌棄粗茶淡飯,本官敬溫大人一杯。”
“不敢不敢。”說著端起酒杯,與李爍喝了一杯酒水。
“溫大人,現在陝西全境之內,盡皆遭災,眼看今年不會有收成了,不知內閣與機要司可有安排。”曹德章試探著說道。
“現在遼東邊防緊張,皇上在昨日剛剛下的聖旨,追派了二十萬兩白銀與十萬旦糧食奔赴遼東,而陝西之事,朝廷也不敢大意,戶部尚書郭大人也在前日奔赴江南各地,催促糧食,哎,隻不過,本官卻不抱什麽希望啊。李巡撫,曹大人,你們可要做好準備?”
“作何準備。”
“斷糧的準備。”
李爍與曹德章對視一眼,默然不語。
“皇上怎麽說的。”
“皇上曾經提過,盡全國之力,足以養活陝西,但朝廷的舉國之力可不是養一個陝西這麽簡單,遼東關乎邊防,南麵又有海戰,朝鮮也開始駐軍,哎,朝廷真的無力顧及了。”溫體仁把自己知道的一切都說了出來,這樣做的意思也隻是與李爍接個善緣,雖說心中不喜李爍,但溫體仁也想借著李爍的東風在往上進上一進。
事實上,朝廷比溫體仁說的還要艱難。
新政剛剛推行,各地遇到的阻力極大,江南各地哭窮,也是反抗朝廷新政的一種做法。
李爍歎口氣,站起身道:“曹大人,皇上的艱難,你我都清楚,但陝西大災,也不是人力可為,我們自救如何?”
“各地軍民提水灌地,但有的州府已經提不出來水了。隻怕雨季到來,莊稼也都死光了。”曹德章歎了口氣,局勢的不樂觀也讓曹德章感到心煩意亂。
“河南山西等地如何?”李爍開口問道。
“河南山西雖然都有些災禍,不過中原之地比我們這裏要好上許多。”
“若是我記得不錯,我陝西各地包括軍糧有糧三十二萬擔,米十八萬旦,銀兩六十五萬。”李爍轉過頭看向曹德章,輕聲說道。
“對。”
“能撐多久。”
“不足兩月。”
溫體仁這時候插口道:“不足到河南等地借糧,以陝西官府的名義借。”
李爍看了一眼溫體仁,輕笑一聲:“溫大人不知,這地方之事,不比朝堂,就算我們借,若是沒有朝廷的支持,他們也不會借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