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由檢心中從未想過去治孫傳庭的罪,當然他也沒有對孫傳庭失望,相反因為這件事情讓朱由檢對孫傳庭更加有信心,若說之前他是靠著前世的記憶覺得孫傳庭是個有能力的人,那麽經過這場神廟叛亂、短短幾日孫傳庭便就平定了叛亂,就可以說明他是個臨危不亂,可寄重托之人,朱由檢悶悶不樂的原因在於現在的曆史在已經改變,因為在他所熟悉的曆史中四川根本就沒有發生過這種可以震動朝野的叛亂,曆史已經改變,當然最讓朱由檢失望的還是朝廷上的官員與應變能力。


    保寧府發生叛亂,大臣們第一件做的事情便是要彈劾孫傳庭,難道他們就不不知道事有輕重嗎?朱由檢知道,憑著現在朝廷現在的能力,根本就不足以應付日後的種種變局,也是因為這件事情,讓朱由檢下了一個決定,他要再度增設一個行政機構,專門應對這種突發事件所用,嚴格意義上說就是為了叛亂做準備。


    養心殿中,朱由檢站在門前,在他的身後站著李國普,袁崇煥二人。


    “剛剛孫傳庭上了折子,想必你們兩人心中也都清楚,叛亂被平定了,賊首也死在亂軍之中,可朕卻怎麽也高興不起來。”


    “不知皇上為何憂愁?”李國普開口詢問道。


    朱由檢轉過身看向李國普一字一句道:“從四川叛亂到結束,朕所憂愁的事情就不是叛亂本身,而是朝廷的不作為,若不是四川官府處理得當,那這場叛亂便會尾大不掉,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當孫傳庭上奏說保寧府有人舉事謀反,滿朝文武沒有一個人跟朕說,該怎麽辦,朝廷下一步該怎麽做,是招安,還是平叛,沒有一個人說啊,朕十分寒心,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要彈劾孫傳庭,李國普,你在京師呆了那麽多年,有多少官員吃著閑飯,每日拿著朝廷的俸祿,等到朝廷用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卻拖著那些想為朝廷辦事官員的後腿,你們說,朕該不該寒心,又該不該憂愁呢?”


    朱由檢的話讓李國普啞口無言,當然這些李國普也都想過,但是他不是張居正,他不敢提出精簡機構,裁剪官員的方案來,故聽完朱由檢的話,他隻能閉口不言。


    朱由檢往前走了兩步開口說道:“此次平叛死傷的官軍家中要有撫恤,這筆銀兩由內庫出,朕不希望有人在這筆銀兩上動手腳,而通江城的百姓最苦,受了無妄之災,下旨,免征保寧府一年賦稅,通江五年賦稅。而賊首五馬分屍,株連九族。”


    李國普與袁崇煥盡皆低頭恭敬道:“遵旨。”


    “這次保寧叛亂,孫傳庭確實有些責任,你們二人認為我該怎麽懲罰他。”朱由檢迴到龍榻上坐下後開口詢問兩人。


    李國普與袁崇煥與孫傳庭都沒有什麽交情,但從朱由檢剛剛的語氣中可以看出朱由檢根本不就沒有想過要懲處他,故看透一切的袁崇煥開口說道:“皇上,孫傳庭監管不力,但處事不驚,為朝廷平定了叛亂,理應功過相抵。”


    “功是功,過是過,怎能相抵。”朱由檢擺擺手道。


    “既然如此,不如罰他一月的俸祿。”李國普也開口說道。


    聽完李國普的話後,朱由檢笑了笑道:“那就罰他三個月的俸祿,讓他長長記性,當然他也有功勞,朕就獎賞他一百兩白銀,蔭一子為錦衣衛百戶,讓他上報一個名單,誰有功勞,朝廷便會額外賞賜。”這道旨意發出去,一定會讓許多官員不服氣,這那叫罰啊,這分明就是天大的賞賜,當然朱由檢送給孫傳庭的最大的賞賜不是什麽蔭子百戶,一百兩賞銀,而是讓他上報一個朝廷額外賞賜的名單,這有助於孫傳庭在四川軍中樹立威望,孫傳庭在四川越有威望對於日後的中原局勢就越有影響力。


    朱由檢這麽偏心的旨意,李國普與袁崇煥也都沒有提出什麽不同意見,隻道了聲遵旨,談完這事情以後,朱由檢便讓兩個人退下。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蒙古那邊又發生了情況,盟約簽訂了,但是施鳳來卻被扣在了那裏,談判使團在那裏用盡了九牛二虎之力,蒙古人還是不放施鳳來迴來,他們都認為信不過漢人,知道施鳳來是個大官,在皇帝麵前說的上話,為了保證明人能夠遵守盟約,便羈押了施鳳來,想來還是為自己找一份保證。


    施鳳來被壓在了蒙古,朱由檢倒是沒有想到,不過既然事情已經發生,就隻能想著辦法解決,蒙古人把施鳳來扣在蒙古,根本就不是明智的選擇,若是明朝不想遵守盟約,便是有十個施鳳來在那裏,也不會顧及,這樣子,隻能讓滿朝文武對於蒙古不再信任,得不償失。


    朱由檢讓王承恩去看了施鳳來的家人,並寬慰一番。


    施鳳來被扣在蒙古,滿朝文武都十分震驚,生氣,兩國交戰還不斬來使呢,這來簽訂盟約,你卻把人扣了,這樣子的人能指望著他們遵守盟約呢?所有的官員心中都打了這樣一個問號,即便朝中的重臣也都有此疑問,若是盟約簽訂後,蒙古人不遵守,那要之何用,最為重要的是這關乎到皇家與朝堂的顏麵,故大臣們都紛紛上奏,痛罵蒙古人,更有人提出廢除盟約,若是不把施鳳來與福王世子朱由崧放迴來,便出兵北伐,當然喊出這些話的也都是些理想派。


    不過一封大臣的一封奏章卻解了朱由檢的困惑,上這封奏章的不是別人,正是禮部侍郎溫體仁。


    “施輔臣北複蒙古,簽訂盟約,蒙古無信,私扣輔臣,阻其迴國,端是可恨,雖蒙古,不受教化,但建奴勢大,威脅北疆,皇上應以大局為重,簽訂盟約共抗後金乃是國策,不能因一人,而阻礙盟約,為堵天下百官之口,皇上應立即下旨,言明在施鳳來離京之際,皇上便囑咐與他,想盡辦法,留在蒙古,監督蒙古,履行盟約,此然便解了百官疑惑,事關國策,望皇上采納微臣之謀,不能因一人而費公。”(未完待續。)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明末做皇帝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蜀道古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蜀道古風並收藏重生明末做皇帝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