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存勖突襲梁軍連環寨,正北、東北、西北三座連營皆已攻陷,總督八寨的行營都督劉知俊才如夢方醒。劉知俊起床穿衣這少許功夫,又得急報曰:“啟稟都督,東北大營主將符道昭被誅。”
“再探!”劉知俊越聽戰報是愈加慌亂,等戴盔穿甲,正欲出帳,又有一士卒闖進來報:“都督大事不好,李存勖攻陷正北大營,亦向東寨殺來。”
“本帥兵器何在?”劉知俊顧不得奏報,隻身衝出寢帳,旁邊士卒遞過兵器,劉知俊翻身上馬,向北衝去。
晉軍左都督周德威殺進正東大營,所過之處血肉橫飛,兵潰營摧,身後李存審、李嗣恩、李嗣本、周光輔分頭踏營,殺得梁兵片甲不留。周德威眼看衝出東寨中軍,隻見前方一員大將攔住去路,此人目若鷹眼,麵似豹頭,戴著一頂七寶鎏金盔,身披罕皮寶甲 ,跨下一匹五花駒 ,手中一條衝天大槍,正是劉知俊。劉知俊對周德威大喝道:“黑臉漢取命來!”周德威直錐來刺,二人殺做一團。隻戰五六迴合,劉知俊用餘光掃了一眼周圍,此時梁兵被打得兵敗如山倒。劉知俊已經無心應戰,隻聞得身後忽起殺聲。原來東南大營主將王檀率領救兵來到。李存審躍馬而出來戰李檀,李檀豈是李存審的對手,未戰幾合,便大敗而逃。
再表正西寨主將張存敬,見李嗣源率兵由西北殺來,率精兵萬人迎戰,奈何大霧昏沉來勢不明,梁兵心存畏忌,士氣不振。李嗣源躍馬在前直取張存敬,張存敬見霧中馳來一騎,未等看清,李嗣源已馬到近前,一槍刺來正中張存敬哽嗓咽喉,主將一死西寨如同散沙一盤,四萬梁兵四散而亂 。李嗣源率領人馬衝破西寨,向南殺來。西南營寨主將楊師厚率兵迎戰,未等交鋒,隻聞西寨敗兵逃來,見楊師厚哀聲喊道:“張存敬將軍已卒。”楊師厚聞聽此言心生畏懼,調轉馬頭棄營而逃。待李嗣源率兵殺來,部將李建及言道:“降兵有報,楊師厚未戰先退。”
李嗣源大笑道:“傳令三軍直取南大營!”眾將士得令又向南大營殺去。
梁軍東西皆敗,李存勖、周德威由東麵殺來,李嗣源率兵從西側攻營,兩路夾擊。監軍朱友裕、朱友珪、徐懷玉皆再南營,朱友裕言道:“東西皆傳敗報,大都督生死未卜,友珪、懷玉暫堵西麵晉兵,我率兵由東麵迎戰。”眾人各自帶兵拒敵。
南營兩下分兵,朱友珪生性多詐,對徐懷玉言道:“萬歲定兵八寨,今七寨已失,夾城已破,徒勞無益,何不速速退兵,以求日後再戰。”
徐懷玉言道:“不知何處可往?”
朱友珪言道:“如今大勢已去,拚死亦難迴天,我等唯有晉州可守,日後再圖大舉。”徐懷玉以為此計可行,便隨朱友珪棄寨而逃。
大梁太子朱友裕率兵大戰李存勖於夾城之外,兩軍交戰正酣,忽有士卒來報朱友裕:“監軍大事不好,三殿下率兵不戰而逃。”朱友裕已是四麵被圍,再看晉軍,李存勖、周德威、李嗣源等十幾名大將已將梁兵殘部圍困寨中,朱友裕自知大勢已去,對天長歎:“友珪負我,天絕朱梁!”遂拔劍而自刎。這真是:
震地擂鼓起清晨,喊殺百裏夾城深。茫茫白霧欲遮日,依稀小雨可傾盆。
三垂崗下雕翎誓,潞州城外虎豺心。狼嘯胡霜屍露野,雁鳴漢風血浸沉。
戰馬奮摧千頂帳,寒鋒怒削萬眾人。八寨連營助梁帝,兩路奇兵報唐君。
中原勁旅雄風散,真命少主蓋世勳。一鼓作氣酬壯誌,千裏白骨遍地尋。
梁軍八道連營已破,夾城守兵無處可逃,紛紛歸降,周德威命人推倒夾城,來至潞州南門外,令守兵開城門。李嗣昭在潞州城上觀戰看的是清清楚楚,卻見晉軍多執素旗,身著孝袍,不知所謂何故。李嗣昭對部下言道:“周德威率兵來勢不明,城門尚不可開。”
周德威見城上毫無動靜,隻見李嗣昭在城垛觀望,便問道:“我乃大都督周德威前來解潞州之圍,二太保因何不開城門?”
李嗣昭在城上問道:“既是來援,因何大都督身著孝袍,三軍皆舉白幡素旗?”
周德威言道:“今日揮兵南下,實乃身帶二孝,痛報二喪。”
李嗣昭聞道:“都督所報是何人之喪?”
周德威言道:“一喪乃是唐主李柷被朱賊害死,二來晉王老千歲已王駕歸天。”
李嗣昭一聽此言,心中一震,問道:“汝言父王歸天,何以為證?”
周德威言道:“少主人已在晉陽承襲王位。”遂令左右士卒有請晉王李存勖。少頃,晉王李存勖與李嗣源等催馬來至潞州城下。李嗣昭在城垛上定睛一看,確是李存勖,即命人大開城門,迎接少主,潞州被圍數月,李存勖與李嗣昭君臣相見是有喜又悲,喜的事八寨夾城被攻破,悲的是李克用已遠離人世。
梁軍大敗,各路殘兵紛紛退往晉州,大將李思安傷勢難治,失血而亡。幾日後,戰報傳至澤州,朱晃正在澤州行宮之中酒肉淫樂。有太監來報,說有前方十萬火急軍情。朱晃才正衣冠,往前殿召見。來至前殿,見殿外跌跌撞撞跑來一人,滿臉塵灰,丟盔棄甲,仔細一看原來是劉知俊。朱晃見劉知俊這般模樣知道皺眉問道:“劉將軍何故如此破落?莫非夾城有失?”
劉知俊哭道:“末將死罪啊,李存勖黎明襲營,破我八寨,毀我夾城,太子朱友裕,大將張存敬、符道昭、李思安陣亡。”
“啊!”朱晃一聲驚喉吼,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劉知俊隻是伏在地上哭泣,口中連連說道:“末將罪該萬死。”過了須臾才聞朱晃歎道:“生兒當如李亞子!”劉知俊微微抬頭不知朱晃所言何意,朱晃自言自語說道:“人言當日亞子誅殺王彥童時,有真命佐身。今朝破我八寨夾城,足見李存勖非常人能破。”
話音剛落,聞殿外有人來報,乃是朱晃三子朱友璋,朱友璋奏道:“啟稟父皇,李存勖會合蜀王王建,歧王李茂貞、吳王楊渥,三麵出兵犯我中原。”
劉知俊急忙言道:“陛下,末將前番兵敗有愧龍恩,我願率精兵五千王鳳鳴關,以退蜀、歧兩路兵馬,將功折罪。”
朱晃言道:“此番大梁腹背受敵,愛卿切記以逸待勞,等我兵馬後援。”
“末將銘記聖上訓喻,末將告退。”劉知俊心中暗暗慶幸朱晃沒有怪罪自己,疾步溜出皇宮。
兩日後,朱晃命人班師迴朝,在開封為戰死的皇子、將官打造靈堂祭祀三日,而滑州又來喪報,滑州刺史張歸弁在家中病故,皇帝傳詔令其兄張歸厚兼領滑州事務。
數日之後,朱晃召集文武百官商議軍情,眾人分列大殿兩廂,朱晃言道:“四路反兵來犯,朕已命劉知俊率五千兵馬據守鳳鳴關,阻擋蜀、歧敵兵。但李存勖出兵晉州,楊渥欲圖山東,實乃憂碌朕心,諸位愛卿可有良策否?”
樞密使敬翔言道:“為臣保舉一人,可替陛下退卻吳王楊渥。”
朱晃言道:“敬愛卿所保何人?”
敬翔奏道:“昔日陛下遣使說服耶律阿保機,曾以賀瑰為使。今朝退兵仍需借助賀瑰之口。”朱晃聞聽此言,頗感新奇,問道:“莫非又要讓賀瑰道吳王哪裏獻寶?”
敬翔道:“楊行密病故之時,麾下不乏將帥之才,唯有幕僚張顥有治國安民之能。張顥被授封吳王相國輔助楊渥。賀瑰與張顥師出同門,可借張顥之口勸吳王罷兵。”
朱晃聞聽大悅:“此計甚好,準奏。賀瑰現居何職?”
敬翔言道:“迴稟陛下,而今官拜郢王府參軍。”
朱晃言道:“傳朕旨意,加封賀瑰為曹州刺史,領禮部尚書銜,出使吳國。”又言:“朕命朱友珪為監軍,張歸厚為都督,徐懷玉為副將,張全義為糧草督運使,點馬步軍八萬據守柏鄉,以防李亞子犯我河北之地。”
話分兩頭,先表賀瑰前往揚州,遊說吳王罷兵,賀瑰未敢直接麵見吳王楊渥,喬裝先往拜訪故友吳王相國張顥。張顥,字智伯,南郡人氏,治國頗有方略。賀瑰來至相國府,在客廳等候片刻,隻聽家丁一聲高唿:“吳王相國張顥到。”賀瑰趕忙起身觀望,隻見一人身長六尺,長臉白麵,頷下三縷短髯,頭戴方巾,身著繡袍,邁著方步來至堂中,此人便是張顥。
張顥抬眼一見賀瑰,抱拳笑道:“原來是光遠來此,多年不見,別來無恙。”
賀瑰還禮答曰:“早聞智伯兄在吳王麾下,名震江淮,今日特來府上拜訪。”二人入座,有侍者奉上香茶。賀瑰言道:“與智伯兄一別六載,如今兄長官居相國,令人欽佩呐。”
張顥笑道:“光遠過獎,人言光遠口似懸河,舌如利刃,所到之處必以雄辯之才,高談扭轉乾坤之策,此番前來絕非是為與故友敘舊吧?”
賀瑰笑道:“智伯兄能掛吳國相印,乃有經邦濟世之大才,弟之愚見安能瞞過兄長。實不相瞞,近聞李存勖會合吳、蜀、歧三路兵馬進犯中原,弟正是當今萬歲朱晃所差遣之使。”
張顥臉上略帶驚訝言道:“莫非賢弟要說服吳王不去會合那晉王李存勖?”賀瑰微笑著點了點頭,張顥湊近言道:“朱晃乃失道寡助之人,諸侯震怒,人心向背,我勸賢弟還是知難而退,方為上策。”
賀瑰搖頭笑道:“兄長此言差矣,自我大梁太祖武皇帝起兵以來剿黃巢,收複兩京;斬秦宗權,平趙匡凝,大敗李茂貞,降服劉知遠,定鼎中原,吞並齊魯魏趙。威震四海,所向披靡,豈是那李存勖乳臭未幹的小兒可比?”
張顥冷笑道:“也不盡然呀,西蜀王建有兩川將士;西歧李茂貞手握西涼雄兵;晉王李存勖大破潞州揮師南下;吳王殿下兵精糧足,水陸並進,朱晃已是甕中之鱉,籠中之鳥,井中之蛙大勢已去矣。”
賀瑰答道:“西蜀王建奸詐至極,如今已自立為帝,再言我主之過,乃掩耳盜鈴也。李茂貞乃我主手下敗將,敗軍之將何必再言其勇;李存勖也是徒有虛名,與前朝太監張承業之輩視為心腹,日後必為宦官小人所惑。此三路兵馬皆不足懼,到是吳王出兵才是我主所急之事。”
張顥問道:“望賢弟明示。”
賀瑰言道:“兄長豈不聞輻輳相依,唇亡齒寒?”賀瑰站起身言:“梁吳兩家井水不犯河水,倘若吳王背後一刀,李存勖南下中原則必圖江淮,吳國豈能獨擋晉軍。倘若吳王與我主修好,則梁、吳兩家共保富貴,同坐江山。”
張顥聞聽此言倒吸一口涼氣,言道:“賢弟提醒確有道理。既然如此,出兵之事全在為兄身上,請光遠迴稟梁帝,吳王隻做觀望佯動,絕不出兵中原。”賀瑰大喜,張顥盡地主之誼款待故友不做細表。
話說賀瑰辭別張顥,正逢吳王楊渥召集百官商議出兵之事,張灝成竹在胸的言道:“千歲此番晉王會合五路兵馬伐梁,臣以為我吳國萬萬不可出兵。”
楊渥答道:“相國因何主張休兵。”
張顥言道:“千歲豈不聞李亞子有吞並我江淮之野心?此番會兵中原,倘若李存勖滅掉梁國,趁勢南下,我等何以擋之?”
吳王楊渥脾氣怪異,亦無治國之才,不耐煩的言道:“朱晃乃是國賊,豈能與李存勖同日而語,孤王此次不但要會兵中原,且要親自率兵北上,剿滅朱賊。”
在一旁的老將徐溫附和張顥言道:“江淮連年征戰,百姓多有疾苦,臣以為相國大人所言有理,到不如向朱晃稱臣,那時必以錢帛安撫,千歲坐收漁翁之利又免征戰之苦,豈不兩全其美。” 前文曾表徐溫,字敦美,海州朐山人氏。
吳王楊渥怒道:“一派胡言,汝等均是追隨先王的老臣,竟出此奴顏卑膝之策,汝等不去,本王自率兵馬出征。”言罷,便怒其衝衝的離去。
退朝之後,相國張顥邀大將軍徐溫來至府中密談,張灝言道:“少主楊渥性格刁鑽,年少氣盛,自以為窮兵黷武即可奪得江山,常此以往必為大患!”
徐溫問道:“以相國之見,當如之奈何?”
張顥言道:“先王次子楊渭為人忠厚,性情溫順,你我何不以國家大義,另立新主。”
徐溫先是一驚,沉思片刻言道:“若保吳國免於大戰,也隻有另立新主。”
張顥言道:“大將軍既然與我同心,當今夜廢楊渥,以免其脾氣暴躁,再生禍端。”二人商議已定,當夜各自選拔牙兵五百人,趁黑潛入吳王行宮。
徐、張二人牙兵衝入府內,張顥高聲叫道:“爾等隻管往內院殺去,無論何人格殺勿論,具有重賞。”一千牙兵得令便殺,揮刀亂砍。吳王楊渥尚在睡夢之中,隻聽屋外哄亂,起床大唿:“侍衛何在?”隻有一個丫鬟跑來答道:“啟稟千歲,不知何處兵馬,今夜闖入王府……”話音未落,隻見屋門被牙兵踹開,湧進牙兵數十人,不等楊渥問話,一番亂刀,楊渥命喪黃泉。
牙兵殺戮內廷,張灝與徐溫率三百兵士往吳太妃府而去,吳太妃乃師楊行密之妻史氏,人稱史太夫人。史太夫人連夜被張顥等人催醒,張顥言道:“今夜有亂兵夜襲王府,千歲亡禍於內室,現亂兵平定,請太夫人另立新主。”太夫人不知其中緣故,聞楊渥喪命痛哭起來,張顥、徐溫等人假裝跪地言道:“臣等保駕不利,罪該萬死!”
一陣悲痛之後,史太夫人令張顥、徐溫擁立楊渥之弟楊渭繼承王位。二臣得令,黎明時分便將楊渭擁至至王位之上,召集百官拜為吳王。楊渭,字鴻源,吳主楊行密第二子。正是:
主弱臣強國難安,文武二臣奪皇權。
吳主已成傀儡事,待看二虎坐一山。
張顥、徐溫齊心廢立君主,卻未能共享富貴。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
“再探!”劉知俊越聽戰報是愈加慌亂,等戴盔穿甲,正欲出帳,又有一士卒闖進來報:“都督大事不好,李存勖攻陷正北大營,亦向東寨殺來。”
“本帥兵器何在?”劉知俊顧不得奏報,隻身衝出寢帳,旁邊士卒遞過兵器,劉知俊翻身上馬,向北衝去。
晉軍左都督周德威殺進正東大營,所過之處血肉橫飛,兵潰營摧,身後李存審、李嗣恩、李嗣本、周光輔分頭踏營,殺得梁兵片甲不留。周德威眼看衝出東寨中軍,隻見前方一員大將攔住去路,此人目若鷹眼,麵似豹頭,戴著一頂七寶鎏金盔,身披罕皮寶甲 ,跨下一匹五花駒 ,手中一條衝天大槍,正是劉知俊。劉知俊對周德威大喝道:“黑臉漢取命來!”周德威直錐來刺,二人殺做一團。隻戰五六迴合,劉知俊用餘光掃了一眼周圍,此時梁兵被打得兵敗如山倒。劉知俊已經無心應戰,隻聞得身後忽起殺聲。原來東南大營主將王檀率領救兵來到。李存審躍馬而出來戰李檀,李檀豈是李存審的對手,未戰幾合,便大敗而逃。
再表正西寨主將張存敬,見李嗣源率兵由西北殺來,率精兵萬人迎戰,奈何大霧昏沉來勢不明,梁兵心存畏忌,士氣不振。李嗣源躍馬在前直取張存敬,張存敬見霧中馳來一騎,未等看清,李嗣源已馬到近前,一槍刺來正中張存敬哽嗓咽喉,主將一死西寨如同散沙一盤,四萬梁兵四散而亂 。李嗣源率領人馬衝破西寨,向南殺來。西南營寨主將楊師厚率兵迎戰,未等交鋒,隻聞西寨敗兵逃來,見楊師厚哀聲喊道:“張存敬將軍已卒。”楊師厚聞聽此言心生畏懼,調轉馬頭棄營而逃。待李嗣源率兵殺來,部將李建及言道:“降兵有報,楊師厚未戰先退。”
李嗣源大笑道:“傳令三軍直取南大營!”眾將士得令又向南大營殺去。
梁軍東西皆敗,李存勖、周德威由東麵殺來,李嗣源率兵從西側攻營,兩路夾擊。監軍朱友裕、朱友珪、徐懷玉皆再南營,朱友裕言道:“東西皆傳敗報,大都督生死未卜,友珪、懷玉暫堵西麵晉兵,我率兵由東麵迎戰。”眾人各自帶兵拒敵。
南營兩下分兵,朱友珪生性多詐,對徐懷玉言道:“萬歲定兵八寨,今七寨已失,夾城已破,徒勞無益,何不速速退兵,以求日後再戰。”
徐懷玉言道:“不知何處可往?”
朱友珪言道:“如今大勢已去,拚死亦難迴天,我等唯有晉州可守,日後再圖大舉。”徐懷玉以為此計可行,便隨朱友珪棄寨而逃。
大梁太子朱友裕率兵大戰李存勖於夾城之外,兩軍交戰正酣,忽有士卒來報朱友裕:“監軍大事不好,三殿下率兵不戰而逃。”朱友裕已是四麵被圍,再看晉軍,李存勖、周德威、李嗣源等十幾名大將已將梁兵殘部圍困寨中,朱友裕自知大勢已去,對天長歎:“友珪負我,天絕朱梁!”遂拔劍而自刎。這真是:
震地擂鼓起清晨,喊殺百裏夾城深。茫茫白霧欲遮日,依稀小雨可傾盆。
三垂崗下雕翎誓,潞州城外虎豺心。狼嘯胡霜屍露野,雁鳴漢風血浸沉。
戰馬奮摧千頂帳,寒鋒怒削萬眾人。八寨連營助梁帝,兩路奇兵報唐君。
中原勁旅雄風散,真命少主蓋世勳。一鼓作氣酬壯誌,千裏白骨遍地尋。
梁軍八道連營已破,夾城守兵無處可逃,紛紛歸降,周德威命人推倒夾城,來至潞州南門外,令守兵開城門。李嗣昭在潞州城上觀戰看的是清清楚楚,卻見晉軍多執素旗,身著孝袍,不知所謂何故。李嗣昭對部下言道:“周德威率兵來勢不明,城門尚不可開。”
周德威見城上毫無動靜,隻見李嗣昭在城垛觀望,便問道:“我乃大都督周德威前來解潞州之圍,二太保因何不開城門?”
李嗣昭在城上問道:“既是來援,因何大都督身著孝袍,三軍皆舉白幡素旗?”
周德威言道:“今日揮兵南下,實乃身帶二孝,痛報二喪。”
李嗣昭聞道:“都督所報是何人之喪?”
周德威言道:“一喪乃是唐主李柷被朱賊害死,二來晉王老千歲已王駕歸天。”
李嗣昭一聽此言,心中一震,問道:“汝言父王歸天,何以為證?”
周德威言道:“少主人已在晉陽承襲王位。”遂令左右士卒有請晉王李存勖。少頃,晉王李存勖與李嗣源等催馬來至潞州城下。李嗣昭在城垛上定睛一看,確是李存勖,即命人大開城門,迎接少主,潞州被圍數月,李存勖與李嗣昭君臣相見是有喜又悲,喜的事八寨夾城被攻破,悲的是李克用已遠離人世。
梁軍大敗,各路殘兵紛紛退往晉州,大將李思安傷勢難治,失血而亡。幾日後,戰報傳至澤州,朱晃正在澤州行宮之中酒肉淫樂。有太監來報,說有前方十萬火急軍情。朱晃才正衣冠,往前殿召見。來至前殿,見殿外跌跌撞撞跑來一人,滿臉塵灰,丟盔棄甲,仔細一看原來是劉知俊。朱晃見劉知俊這般模樣知道皺眉問道:“劉將軍何故如此破落?莫非夾城有失?”
劉知俊哭道:“末將死罪啊,李存勖黎明襲營,破我八寨,毀我夾城,太子朱友裕,大將張存敬、符道昭、李思安陣亡。”
“啊!”朱晃一聲驚喉吼,氣得半天說不出話來,劉知俊隻是伏在地上哭泣,口中連連說道:“末將罪該萬死。”過了須臾才聞朱晃歎道:“生兒當如李亞子!”劉知俊微微抬頭不知朱晃所言何意,朱晃自言自語說道:“人言當日亞子誅殺王彥童時,有真命佐身。今朝破我八寨夾城,足見李存勖非常人能破。”
話音剛落,聞殿外有人來報,乃是朱晃三子朱友璋,朱友璋奏道:“啟稟父皇,李存勖會合蜀王王建,歧王李茂貞、吳王楊渥,三麵出兵犯我中原。”
劉知俊急忙言道:“陛下,末將前番兵敗有愧龍恩,我願率精兵五千王鳳鳴關,以退蜀、歧兩路兵馬,將功折罪。”
朱晃言道:“此番大梁腹背受敵,愛卿切記以逸待勞,等我兵馬後援。”
“末將銘記聖上訓喻,末將告退。”劉知俊心中暗暗慶幸朱晃沒有怪罪自己,疾步溜出皇宮。
兩日後,朱晃命人班師迴朝,在開封為戰死的皇子、將官打造靈堂祭祀三日,而滑州又來喪報,滑州刺史張歸弁在家中病故,皇帝傳詔令其兄張歸厚兼領滑州事務。
數日之後,朱晃召集文武百官商議軍情,眾人分列大殿兩廂,朱晃言道:“四路反兵來犯,朕已命劉知俊率五千兵馬據守鳳鳴關,阻擋蜀、歧敵兵。但李存勖出兵晉州,楊渥欲圖山東,實乃憂碌朕心,諸位愛卿可有良策否?”
樞密使敬翔言道:“為臣保舉一人,可替陛下退卻吳王楊渥。”
朱晃言道:“敬愛卿所保何人?”
敬翔奏道:“昔日陛下遣使說服耶律阿保機,曾以賀瑰為使。今朝退兵仍需借助賀瑰之口。”朱晃聞聽此言,頗感新奇,問道:“莫非又要讓賀瑰道吳王哪裏獻寶?”
敬翔道:“楊行密病故之時,麾下不乏將帥之才,唯有幕僚張顥有治國安民之能。張顥被授封吳王相國輔助楊渥。賀瑰與張顥師出同門,可借張顥之口勸吳王罷兵。”
朱晃聞聽大悅:“此計甚好,準奏。賀瑰現居何職?”
敬翔言道:“迴稟陛下,而今官拜郢王府參軍。”
朱晃言道:“傳朕旨意,加封賀瑰為曹州刺史,領禮部尚書銜,出使吳國。”又言:“朕命朱友珪為監軍,張歸厚為都督,徐懷玉為副將,張全義為糧草督運使,點馬步軍八萬據守柏鄉,以防李亞子犯我河北之地。”
話分兩頭,先表賀瑰前往揚州,遊說吳王罷兵,賀瑰未敢直接麵見吳王楊渥,喬裝先往拜訪故友吳王相國張顥。張顥,字智伯,南郡人氏,治國頗有方略。賀瑰來至相國府,在客廳等候片刻,隻聽家丁一聲高唿:“吳王相國張顥到。”賀瑰趕忙起身觀望,隻見一人身長六尺,長臉白麵,頷下三縷短髯,頭戴方巾,身著繡袍,邁著方步來至堂中,此人便是張顥。
張顥抬眼一見賀瑰,抱拳笑道:“原來是光遠來此,多年不見,別來無恙。”
賀瑰還禮答曰:“早聞智伯兄在吳王麾下,名震江淮,今日特來府上拜訪。”二人入座,有侍者奉上香茶。賀瑰言道:“與智伯兄一別六載,如今兄長官居相國,令人欽佩呐。”
張顥笑道:“光遠過獎,人言光遠口似懸河,舌如利刃,所到之處必以雄辯之才,高談扭轉乾坤之策,此番前來絕非是為與故友敘舊吧?”
賀瑰笑道:“智伯兄能掛吳國相印,乃有經邦濟世之大才,弟之愚見安能瞞過兄長。實不相瞞,近聞李存勖會合吳、蜀、歧三路兵馬進犯中原,弟正是當今萬歲朱晃所差遣之使。”
張顥臉上略帶驚訝言道:“莫非賢弟要說服吳王不去會合那晉王李存勖?”賀瑰微笑著點了點頭,張顥湊近言道:“朱晃乃失道寡助之人,諸侯震怒,人心向背,我勸賢弟還是知難而退,方為上策。”
賀瑰搖頭笑道:“兄長此言差矣,自我大梁太祖武皇帝起兵以來剿黃巢,收複兩京;斬秦宗權,平趙匡凝,大敗李茂貞,降服劉知遠,定鼎中原,吞並齊魯魏趙。威震四海,所向披靡,豈是那李存勖乳臭未幹的小兒可比?”
張顥冷笑道:“也不盡然呀,西蜀王建有兩川將士;西歧李茂貞手握西涼雄兵;晉王李存勖大破潞州揮師南下;吳王殿下兵精糧足,水陸並進,朱晃已是甕中之鱉,籠中之鳥,井中之蛙大勢已去矣。”
賀瑰答道:“西蜀王建奸詐至極,如今已自立為帝,再言我主之過,乃掩耳盜鈴也。李茂貞乃我主手下敗將,敗軍之將何必再言其勇;李存勖也是徒有虛名,與前朝太監張承業之輩視為心腹,日後必為宦官小人所惑。此三路兵馬皆不足懼,到是吳王出兵才是我主所急之事。”
張顥問道:“望賢弟明示。”
賀瑰言道:“兄長豈不聞輻輳相依,唇亡齒寒?”賀瑰站起身言:“梁吳兩家井水不犯河水,倘若吳王背後一刀,李存勖南下中原則必圖江淮,吳國豈能獨擋晉軍。倘若吳王與我主修好,則梁、吳兩家共保富貴,同坐江山。”
張顥聞聽此言倒吸一口涼氣,言道:“賢弟提醒確有道理。既然如此,出兵之事全在為兄身上,請光遠迴稟梁帝,吳王隻做觀望佯動,絕不出兵中原。”賀瑰大喜,張顥盡地主之誼款待故友不做細表。
話說賀瑰辭別張顥,正逢吳王楊渥召集百官商議出兵之事,張灝成竹在胸的言道:“千歲此番晉王會合五路兵馬伐梁,臣以為我吳國萬萬不可出兵。”
楊渥答道:“相國因何主張休兵。”
張顥言道:“千歲豈不聞李亞子有吞並我江淮之野心?此番會兵中原,倘若李存勖滅掉梁國,趁勢南下,我等何以擋之?”
吳王楊渥脾氣怪異,亦無治國之才,不耐煩的言道:“朱晃乃是國賊,豈能與李存勖同日而語,孤王此次不但要會兵中原,且要親自率兵北上,剿滅朱賊。”
在一旁的老將徐溫附和張顥言道:“江淮連年征戰,百姓多有疾苦,臣以為相國大人所言有理,到不如向朱晃稱臣,那時必以錢帛安撫,千歲坐收漁翁之利又免征戰之苦,豈不兩全其美。” 前文曾表徐溫,字敦美,海州朐山人氏。
吳王楊渥怒道:“一派胡言,汝等均是追隨先王的老臣,竟出此奴顏卑膝之策,汝等不去,本王自率兵馬出征。”言罷,便怒其衝衝的離去。
退朝之後,相國張顥邀大將軍徐溫來至府中密談,張灝言道:“少主楊渥性格刁鑽,年少氣盛,自以為窮兵黷武即可奪得江山,常此以往必為大患!”
徐溫問道:“以相國之見,當如之奈何?”
張顥言道:“先王次子楊渭為人忠厚,性情溫順,你我何不以國家大義,另立新主。”
徐溫先是一驚,沉思片刻言道:“若保吳國免於大戰,也隻有另立新主。”
張顥言道:“大將軍既然與我同心,當今夜廢楊渥,以免其脾氣暴躁,再生禍端。”二人商議已定,當夜各自選拔牙兵五百人,趁黑潛入吳王行宮。
徐、張二人牙兵衝入府內,張顥高聲叫道:“爾等隻管往內院殺去,無論何人格殺勿論,具有重賞。”一千牙兵得令便殺,揮刀亂砍。吳王楊渥尚在睡夢之中,隻聽屋外哄亂,起床大唿:“侍衛何在?”隻有一個丫鬟跑來答道:“啟稟千歲,不知何處兵馬,今夜闖入王府……”話音未落,隻見屋門被牙兵踹開,湧進牙兵數十人,不等楊渥問話,一番亂刀,楊渥命喪黃泉。
牙兵殺戮內廷,張灝與徐溫率三百兵士往吳太妃府而去,吳太妃乃師楊行密之妻史氏,人稱史太夫人。史太夫人連夜被張顥等人催醒,張顥言道:“今夜有亂兵夜襲王府,千歲亡禍於內室,現亂兵平定,請太夫人另立新主。”太夫人不知其中緣故,聞楊渥喪命痛哭起來,張顥、徐溫等人假裝跪地言道:“臣等保駕不利,罪該萬死!”
一陣悲痛之後,史太夫人令張顥、徐溫擁立楊渥之弟楊渭繼承王位。二臣得令,黎明時分便將楊渭擁至至王位之上,召集百官拜為吳王。楊渭,字鴻源,吳主楊行密第二子。正是:
主弱臣強國難安,文武二臣奪皇權。
吳主已成傀儡事,待看二虎坐一山。
張顥、徐溫齊心廢立君主,卻未能共享富貴。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