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到了當晚黃昏,筵宴擺定,李存勖在府內召集精壯親兵二十人,牙兵五十人來至晉王內庭院中。李存勖內著細鎧,外罩蟒袍,頭戴鳳翅亮金冠,一身的英氣明銳。張承業與李存璋各站於一旁,李存勖對二十個親兵言道:“存勖身負先王大喪,心係河東生靈。一令未發,卻遭叔兄陷害。今夜本王誓要誅殺李克寧,懸其首級,以謝先王。爾等皆是忠義之士,本王以酒壯行,共立大業。”旁邊有侍人將酒端上,李存勖將酒飲下,“呯”的一聲,酒杯被摔得粉碎八瓣,存勖厲聲言道:“本王摔杯立誓,誓殺李克寧!”,李存璋率領眾將士皆率杯效忠,立誓除賊,擁戴少主。
天色昏暗,受邀文武官員紛紛來至晉王府武英殿赴宴,李存勖殿前迎候,各部文武接踵而來。眾人坐定,李存勖端坐上位,左邊站著張承業,右邊站的是李存璋。赴宴之人也有未到者,李克寧、李存顥、郭崇韜、孟知祥、丁會、西方鄴等相繼來到。
酒宴席間李存勖舉杯言道:“亞子即位,全憑諸位臣公鼎力相扶,請諸公滿飲此杯。”左右文武紛紛稱謝,一飲而盡。李存勖掃視兩旁,眾人飲酒正酣,唯獨有六太保李存顥坐而不飲。李存勖對李存顥問道:“人言六太保頗有酒力,今日六哥因何滴酒不飲?”
李存顥言道:“父王謝世歸天,屍骨未寒,存顥身有大孝,豈敢在此縱情酣飲。”
李存勖故意激道:“六哥既知父王歸天,昨夜召集部眾又密談何事?”
李存顥聞聽此言心中一驚,暗想他是怎樣知道我昨夜密談,強作鎮定問道:“千歲所言,不知從何說起說起?”
李存勖言道:“汝莫不是勸李克寧兄終弟及,篡奪王位吧?”
這一句話令眾人頓時驚訝不已,“亞子此言何意?”李克寧拍案而起,隻見門外埋伏的二十名親兵抽刀而出湧入殿門,其餘眾人皆是驚恐萬分。
李存勖厲聲言道:“叔父勾結六太保謀反,今日我替父除賊!”話音未落,隻見有一士卒慌忙跑進英武殿,伏地報道:“啟稟晉王,李存質率兵攻陷西門,正往晉王府殺來。”李克寧哈哈大笑,對李存勖笑道:“九太保已調一千兵馬包圍王府,乃天要滅汝,怪不得老夫!”
李存顥拔出腰刀對眾人言道:“擁立李亞子者,殺無赦!”
李存勖心中進退兩難之時,隻聞得“報-----!”又有一名士卒來報:“啟稟晉王,大太保率精兵三千與李存質在王府外街巷混戰一團。”這一語令李存勖暗想李存質被害之夜,李嗣源趁機出城,今夜莫不是要一網打盡,自作晉王。忠奸難辨,混淆不清,武英殿內僵持無聲,而府外傳來喊殺聲,卻接連不止。
又過少時,喊殺聲漸漸消退,隻見兩隊官兵湧入殿前,遠遠望見大太保李嗣源手提寶劍走入殿中,身後跟隨四人,分別是史敬鎔、安金全、安休休、石紹雄。
李嗣源來至殿內,對左右士卒言道:“將反賊李克寧、李存顥拿下!”李克寧、李存顥不知緣故也不見李存實生死,隻得束手就擒。李存勖心中是又驚又喜,幾步來至李嗣源麵前,相扶問道:“兄長兵馬緣何至此?”
李嗣源言道:“史句鎔那夜告發反賊,我便率兵勤王。安金全本不準入城,後聞亂兵攻陷西門,才引我等殺至王府,叛賊李存實已被拿下,請晉王發落。”
武英殿內,眾人早已無心酒宴,李存勖令人將李克寧、李存顥、李存實押解殿前。李存勖問道:“昨夜八太保被歹人所害,可是爾等所為?”
李存顥言道:“此事乃我與存實商定,與叔父無關。”
李存勖又問李克寧:“前日我曾將王位禮讓與叔父,叔父點將台前誓言永不相負,擁立侄兒為王。如今又為何自食其言,欲將我母子獻於朱梁?”
李克寧慚愧至極,跪不敢言。左右文武紛紛請誅反賊。李存勖令人擺放李克用靈牌,又焚香祭祀,告慰英靈,才令人梟首李克寧、李存顥、李存實三人,克寧之妻孟氏賜毒酒自盡。
李克寧等皆已被誅,李存勖惟恐大帥周德威在外手握重兵,不聽差遣,對張承業言道:“周鎮遠握重兵於外,若知晉陽內亂,恐怕不聽詔令,公公可有良策?”
張承業言道:“千歲可致信周德威,令其返迴晉陽,倘若托辭不迴,乃是有不忠之心;若是見千歲有君臣之禮,則可委以重托。”李存勖以為可行,即草信一封著八百裏快馬,日夜兼程,召周德威迴師。
周德威駐紮亂柳,奈何欲梁軍兵力甚多,高築夾城,且又設八寨連環,使晉兵終無良策解圍潞州。快馬信使將信送至周德威中軍大帳,周德威打開信件覽讀,信曰:
大帥啟信,如臨君麵。晉王背生疽病,百藥難醫。正月辛卯日,至尊謝世歸天。存勖乃為晉王嫡長子,依尊王命,繼承父位。承位之時,群臣擁立,百姓相隨,惟叔父李克寧與六太保、九太保勾結一處,欲歸附朱梁。遂設計誅殺,平定內亂。今大喪未終,遂召元帥迴師晉陽,以悼念先王之靈。
一側五太保李存審見周德威觀此信件麵生焦慮,便問道:“晉陽急信,不知有何要事?”
周德威遺憾歎道:“晉王千歲已疽病發作,已謝世歸天。”左右將官皆是心感驚訝,兩眼依稀。周德威將信傳於眾人。諸位將官把書信詳覽一番,李存審言道:“少主存勖已承王位,召我等吊喪,不知大帥如何打算?”
周德威言道:“晉王待我有知遇之恩,今少主即位,理當迴師奔喪,吊唁先王。”
李存審問道:“潞州尚在圍困之中,大敵當前,恐於戰事不利。”
周德威言道:“敵眾我殊,且內設夾城,外有八寨連環,非是我等能破。倘若先王在天有靈,少主有真命英才,自有破敵之日。”周德威又思慮片刻言道:“傳令各營,今夜二更做飯,三更起營拔寨,切莫讓梁軍知覺。”眾將得令,便各自行事。
晉兵班師,趁夜色昏暗而去。待到天明,梁太祖朱晃正酣睡寢帳,清早便有太子朱友裕求見。朱晃懶臥床頭,問道:“皇兒何事要報?”
朱友裕言道:“啟稟父皇,前日傳聞李克用病死看來是真。”
朱晃問道:“何以得知?”
朱友裕大道:“探馬來報,駐紮亂柳的五萬晉兵,四更天時已杳無蹤影,必是已經率兵迴師。”
朱晃愣了一下,一腳便將被褥蹬開,“哈哈!”朱晃喜道:“李克用呀李克用,天要亡晉,乃上蒼不負朕十年勞師!”言罷,朱晃瘋癲亂舞。歡喜少時,朱晃言道:“李思安久圍潞州卻不能破,有失朕望,免其大將軍之職,命劉知俊為行營都督。”朱晃以為夾城連營足以困死潞州,決定親自率兵先取澤州,令大將葛從周抽三萬兵馬隨行。又命太子朱友裕為潞州大營監軍,命次子朱友珪為南營大將,朱友珪,字遙喜,乃是朱晃與營中妓女所生,為元貞皇後張氏養大。
朱晃、葛從周率兵走後,朱友珪便直奔中軍。友珪見劉知俊言道:“今二十萬大軍連環八寨圍困,久不能破敵,末將願調南營將士攻城拔寨。”
劉知俊言道:“殿下有所不知,人言李嗣昭乃生時有紫霧降宅,非常人可比。康懷英、李思安二位將軍連攻數月亦是徒勞無功,殿下出兵還需三思而行。”
朱友珪向來自大蠻橫,對知俊言道:“大都督莫要小看本王,區區潞州何足道哉,願立軍令狀。”劉知俊見其自滿狂傲,又不敢得罪,隻得應允發兵。
朱友珪率兵列於城下,要與李嗣昭一見,李嗣昭登上南門城垛與之相望。朱友珪高聲叫道:“如今李克用已死,周德威大敗而迴,汝等何不快快早降?”
李嗣昭在城樓之上遠望,卻不見周德威得晉軍大營,又聞李克用病死,也不知是真是假,隻對朱友珪厲聲斥道:“爾等蠱惑之言,我焉能輕信。李嗣昭已抱定成仁之心,寧可戰死潞州,絕不歸降朱三!”
朱友珪口中罵道:“不識時務之輩,喪家亡種之犬!傳我將令,擂鼓攻城!”這一聲令下,戰鼓急促擂動,五萬梁兵高架雲梯,齊發箭弩,大舉攻城。李嗣昭在城上督戰,晉軍連挫朱友珪三通戰鼓,殺梁兵四千餘眾。朱友珪見死傷甚多,隻得偃旗息鼓。
話說周德威率兵迴至晉陽,但見晉陽城門四閉,周德威隻得喚城上士卒通報晉王李存勖。少時,傳令卒在城上告知:“晉王有令,周元帥若要進見需退兵十裏,且隻準大帥與隨軍幾位太保入城。”周德威一聽此言,心理明白這是李存勖是害怕自己手握重兵,防備權大壓主,但自己又是晉王麾下的忠臣,隻得退兵十裏,周德威與其子周光輔,大將李存審、李嗣恩、李嗣本進城。
進城之後,隻見三太保李存璋前來迎候,引往晉王府。周德威隨李存璋來至前堂,見李存勖頭紮孝巾,身著孝服端坐王椅,文武將官分坐兩廂。周德威燎袍跪倒,伏地高唿:“南麵行營都招討元帥周德威拜見晉王千歲,千千歲!”幾位太保也應聲而拜。
李存勖一看周德威和那幾個太保不藐自己年少,又嚴謹君臣禮規,心滿意足地言道:“諸公平身,左右賜坐。”周德威與三位太保坐定一側,李存勖問道:“潞州被圍數月,快將軍情告知眾人?”
周德威答道:“梁軍八寨連環,內有‘夾城’攻守堅固,使士卒士氣屢受挫傷,多有厭戰者。”
郭崇韜言道:“軍心不振,並非難事。悉聞前唐廢帝濟陰王李柷數月前被朱晃毒酒所殺,殿下何不借哭李唐之喪,掛孝南征,使之出師有名。”
李存勖言道:“安時所言極是,河東百姓若念李唐舊恩,同仇敵愾,何懼朱梁四十萬烏合之眾。”李存勖即命參軍郭崇韜擬寫檄文,發布四方。檄文曰:
“篡奪李唐基業者朱晃,原本蕭縣村中潑痞,聚賭奢侈,身世微末,借朝廷民變間隙,投效鹽賊黃巢,禍亂州縣千裏,殺伐生靈萬眾。吾主皇恩浩蕩,未責其罪,招安為臣,將功代罪。而朱晃受李唐恩典,官居極品,位至人臣,卻弑君淫後,陷害忠良,篡位亂綱,大變人倫!今本王調度蕃、漢馬步軍十萬舉兵南下,討伐朱梁,匡扶李唐大業,共濟江山。”
檄文發布,晉王李存勖匯集蕃、漢馬步軍六萬八千餘人,戰馬兩萬餘匹,大小將官五百人,具是內著鎧甲,外罩孝衣。李存勖自封為“蕃、漢兵馬大元帥、內外諸軍都招討”。令張承業為總監軍,郭崇韜為祭酒軍師,周德威為左軍都督,李嗣源為右軍都督;李存審、李嗣恩、李嗣本、周光輔為左軍大將;石紹雄、安休休、安金全、李建及為右軍大將,李存璋保駕中軍,孟知祥押運糧草輜重,丁會為正印先鋒官,號稱天軍十萬,校檢三軍。
李存勖頭戴蟒龍帥字盔 ,身著龍鱗黃金甲 ,腰紮六尺縞素,腳踏烏龍赤尾靴,腰挎遊龍精鋼劍,率領文武官員來至點將台,台上設右香案焚爐,上供唐哀帝李柷靈牌。李存勖伏地慟哭,哀念李唐恩德。校軍場上六萬八千將士無不懷念大唐厚恩,愈加仇恨朱梁奸賊。
祭拜之後,監軍張承業對存勖言道:“河東將士皆被殿下大義之舉所感動,上下歸心,同仇敵愾,此戰已露祥兆。”李存勖大喜,跨上寶駒九點菊花豹,大閱兵馬。先鋒官丁會率三千精兵先行,李存勖率大部兵馬隨後而行。六萬晉軍日夜兼程,一路上旌旗蔽日,甲器生輝。
這晚三更,行至大岡山腳下,有探馬來報:“啟稟殿下,先鋒官丁會來報,此地三垂崗離潞州僅有十裏,是否前行,請殿下定奪。”
李存勖言道:“昔日父王退兵於此,遺恨不能平定朱晃,吾當在此祭祀父王英靈,傳令三軍暫且休息,各部將官來見本王。”
等待片刻,眾將紛紛來此,李存勖命人設案進香,將李克用臨終所賜三支黑羽雕翎箭,供奉上位。李存勖率眾人伏地三拜雕翎箭,對箭言道:“父王在上,孩兒李存勖率文武眾卿,祭拜父王英靈。昔日父王命伶人在三垂崗上奏《百年歌》以酬壯誌,奈何朱孽未除,大業未成,父王飲恨病榻。孩兒明日即與朱梁四十萬大軍決戰,成敗賴此一舉,祈願父王在天之靈護佑三軍,成就中原霸業。”存勖身後眾將聞聽此言,也是心生感慨,戰心更堅。
李存勖收起三支雕翎,監軍張承業言道:“先王英靈果真應驗,上天已賜殿下破敵良機。”
李存勖問道:“良機安在,何以見得?”
張承業言道:“三更已有霧氣彌漫,待到黎明之時霧氣深重,佯鳴號炮,大軍突襲敵寨,殿下必可大敗梁軍。”
李存勖聞聽大喜,對眾將言道:“傳令步兵在前,騎兵在後星夜前行,伏於敵寨外圍,五更攻寨。”,將令傳至,晉軍各營將士,口銜枚草,放倒旗幟,輕步行軍。後有清代雍正年間進士嚴遂成七律《三垂崗》一首讚曰: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隻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
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蕭瑟三垂崗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五更之時,數萬晉軍已埋伏潞州城北,監軍張承業率一千士卒,備戰鼓一百架,號炮兩百響,號角一百隻佯作士氣;左軍都督周德威帥率一支兵馬伏於東北;右軍都督李嗣源率一支兵馬伏於西北;李存勖率中軍,以丁會為左,李存璋為右伏於正北。
梁軍大營之中一片寂靜,隻有小雨依稀,遠遠傳來幾聲打更的聲音。猛然間,北麵號炮連響,戰鼓擂動,號角長鳴,喊殺四起。梁軍尚在睡夢之中,天色在朦朧之中血腥四濺,人馬嘶鳴。
周德威率兵直插東北寨中,梁兵驚醒慌亂不堪。周德威令李存審、李嗣恩、李嗣本、周光輔分兵四路,鴉兵在前開道,後有步兵奪營,令梁兵潰散難當。東北寨主將符道昭被喊殺驚醒,慌忙披掛鎧甲,提槊出戰,一見周德威大喝道:“大將符道昭在此!”不容分說,挺槍便刺,周德威舉錐相迎。符道昭出戰慌亂,鎧甲尚未扣好,隨打隨脫落, 反被周德威借此空隙一錐挑中右肋,慘叫一聲,墜落馬下。主將陣亡,東北寨梁兵嚇得魂飛膽喪,一哄而散。周德威率兵直逼東寨。
李嗣源由西北營而入,西北寨兵馬聞得戰鼓號角,卻因霧氣深重不敢出擊,待晉軍殺入營內,更是人心惶惶,且戰且退。主將牛存節見兵無戰心,高聲怒喊:“向前重賞,後退殺頭!”這一嗓門未能扭轉士氣,而石紹雄、安休休、安金全、李建及率領騎兵已經殺至眼前,牛存節未動刀刃,便調轉馬頭往南敗逃。李嗣源拔劍砍翻“牛”字大旗,策馬南追,梁軍士卒廝殺片刻,卻不見主將何去,自然無心戀戰,或敗或逃,反將西麵大營閃讓出來。
李存勖率八千精兵由正北向南,直取正北寨。大將李思安舉槍來戰,隻見李存勖金盔金甲,英氣不凡,未曾交戰先畏懼三分。李存勖破敵心切,揮舞遊龍精鋼劍劈麵砍來,李思安慌忙橫槍來擋,怎知這精鋼劍削鐵如泥,鋒銳無比。這一劍將李思安手中大槍劈兩節,如劈木枝,劍鋒順勢落下,正巧將李思安右臂大半砍掉,頓時血噴三尺,李思安伏於馬背,慘聲痛鳴。幸有左右副將來護,才使得李思安擇路而逃。此時,丁會、李存璋有左右照應,擊潰北寨營盤。夾城雖是與營寨互為犄角,而黎明時分隻有少許士卒在土堡上值夜,但是大霧彌漫,雨露遮光,混戰之中難辨彼此,隻得棄守。
晉軍三路人馬連克三寨,梁軍大都督劉知俊如夢方醒,慌忙令人傳西南、東南二寨兵馬火速向北,劉知俊剛傳出將領,尚未和衣,便有校尉慌亂闖入寢帳,惶恐言道:“啟稟大都督,周德威分兵四路殺進東寨!”正是:
真龍出世三垂崗,霧中鴉兵起殺傷。
隻歎克用身早死,卻叫朱晃愁斷腸。
劉知俊聞聽周德威殺到,猛然起身,隻覺兩腿酥軟,又坐到床上,不知如何應戰,且看下迴分解。
天色昏暗,受邀文武官員紛紛來至晉王府武英殿赴宴,李存勖殿前迎候,各部文武接踵而來。眾人坐定,李存勖端坐上位,左邊站著張承業,右邊站的是李存璋。赴宴之人也有未到者,李克寧、李存顥、郭崇韜、孟知祥、丁會、西方鄴等相繼來到。
酒宴席間李存勖舉杯言道:“亞子即位,全憑諸位臣公鼎力相扶,請諸公滿飲此杯。”左右文武紛紛稱謝,一飲而盡。李存勖掃視兩旁,眾人飲酒正酣,唯獨有六太保李存顥坐而不飲。李存勖對李存顥問道:“人言六太保頗有酒力,今日六哥因何滴酒不飲?”
李存顥言道:“父王謝世歸天,屍骨未寒,存顥身有大孝,豈敢在此縱情酣飲。”
李存勖故意激道:“六哥既知父王歸天,昨夜召集部眾又密談何事?”
李存顥聞聽此言心中一驚,暗想他是怎樣知道我昨夜密談,強作鎮定問道:“千歲所言,不知從何說起說起?”
李存勖言道:“汝莫不是勸李克寧兄終弟及,篡奪王位吧?”
這一句話令眾人頓時驚訝不已,“亞子此言何意?”李克寧拍案而起,隻見門外埋伏的二十名親兵抽刀而出湧入殿門,其餘眾人皆是驚恐萬分。
李存勖厲聲言道:“叔父勾結六太保謀反,今日我替父除賊!”話音未落,隻見有一士卒慌忙跑進英武殿,伏地報道:“啟稟晉王,李存質率兵攻陷西門,正往晉王府殺來。”李克寧哈哈大笑,對李存勖笑道:“九太保已調一千兵馬包圍王府,乃天要滅汝,怪不得老夫!”
李存顥拔出腰刀對眾人言道:“擁立李亞子者,殺無赦!”
李存勖心中進退兩難之時,隻聞得“報-----!”又有一名士卒來報:“啟稟晉王,大太保率精兵三千與李存質在王府外街巷混戰一團。”這一語令李存勖暗想李存質被害之夜,李嗣源趁機出城,今夜莫不是要一網打盡,自作晉王。忠奸難辨,混淆不清,武英殿內僵持無聲,而府外傳來喊殺聲,卻接連不止。
又過少時,喊殺聲漸漸消退,隻見兩隊官兵湧入殿前,遠遠望見大太保李嗣源手提寶劍走入殿中,身後跟隨四人,分別是史敬鎔、安金全、安休休、石紹雄。
李嗣源來至殿內,對左右士卒言道:“將反賊李克寧、李存顥拿下!”李克寧、李存顥不知緣故也不見李存實生死,隻得束手就擒。李存勖心中是又驚又喜,幾步來至李嗣源麵前,相扶問道:“兄長兵馬緣何至此?”
李嗣源言道:“史句鎔那夜告發反賊,我便率兵勤王。安金全本不準入城,後聞亂兵攻陷西門,才引我等殺至王府,叛賊李存實已被拿下,請晉王發落。”
武英殿內,眾人早已無心酒宴,李存勖令人將李克寧、李存顥、李存實押解殿前。李存勖問道:“昨夜八太保被歹人所害,可是爾等所為?”
李存顥言道:“此事乃我與存實商定,與叔父無關。”
李存勖又問李克寧:“前日我曾將王位禮讓與叔父,叔父點將台前誓言永不相負,擁立侄兒為王。如今又為何自食其言,欲將我母子獻於朱梁?”
李克寧慚愧至極,跪不敢言。左右文武紛紛請誅反賊。李存勖令人擺放李克用靈牌,又焚香祭祀,告慰英靈,才令人梟首李克寧、李存顥、李存實三人,克寧之妻孟氏賜毒酒自盡。
李克寧等皆已被誅,李存勖惟恐大帥周德威在外手握重兵,不聽差遣,對張承業言道:“周鎮遠握重兵於外,若知晉陽內亂,恐怕不聽詔令,公公可有良策?”
張承業言道:“千歲可致信周德威,令其返迴晉陽,倘若托辭不迴,乃是有不忠之心;若是見千歲有君臣之禮,則可委以重托。”李存勖以為可行,即草信一封著八百裏快馬,日夜兼程,召周德威迴師。
周德威駐紮亂柳,奈何欲梁軍兵力甚多,高築夾城,且又設八寨連環,使晉兵終無良策解圍潞州。快馬信使將信送至周德威中軍大帳,周德威打開信件覽讀,信曰:
大帥啟信,如臨君麵。晉王背生疽病,百藥難醫。正月辛卯日,至尊謝世歸天。存勖乃為晉王嫡長子,依尊王命,繼承父位。承位之時,群臣擁立,百姓相隨,惟叔父李克寧與六太保、九太保勾結一處,欲歸附朱梁。遂設計誅殺,平定內亂。今大喪未終,遂召元帥迴師晉陽,以悼念先王之靈。
一側五太保李存審見周德威觀此信件麵生焦慮,便問道:“晉陽急信,不知有何要事?”
周德威遺憾歎道:“晉王千歲已疽病發作,已謝世歸天。”左右將官皆是心感驚訝,兩眼依稀。周德威將信傳於眾人。諸位將官把書信詳覽一番,李存審言道:“少主存勖已承王位,召我等吊喪,不知大帥如何打算?”
周德威言道:“晉王待我有知遇之恩,今少主即位,理當迴師奔喪,吊唁先王。”
李存審問道:“潞州尚在圍困之中,大敵當前,恐於戰事不利。”
周德威言道:“敵眾我殊,且內設夾城,外有八寨連環,非是我等能破。倘若先王在天有靈,少主有真命英才,自有破敵之日。”周德威又思慮片刻言道:“傳令各營,今夜二更做飯,三更起營拔寨,切莫讓梁軍知覺。”眾將得令,便各自行事。
晉兵班師,趁夜色昏暗而去。待到天明,梁太祖朱晃正酣睡寢帳,清早便有太子朱友裕求見。朱晃懶臥床頭,問道:“皇兒何事要報?”
朱友裕言道:“啟稟父皇,前日傳聞李克用病死看來是真。”
朱晃問道:“何以得知?”
朱友裕大道:“探馬來報,駐紮亂柳的五萬晉兵,四更天時已杳無蹤影,必是已經率兵迴師。”
朱晃愣了一下,一腳便將被褥蹬開,“哈哈!”朱晃喜道:“李克用呀李克用,天要亡晉,乃上蒼不負朕十年勞師!”言罷,朱晃瘋癲亂舞。歡喜少時,朱晃言道:“李思安久圍潞州卻不能破,有失朕望,免其大將軍之職,命劉知俊為行營都督。”朱晃以為夾城連營足以困死潞州,決定親自率兵先取澤州,令大將葛從周抽三萬兵馬隨行。又命太子朱友裕為潞州大營監軍,命次子朱友珪為南營大將,朱友珪,字遙喜,乃是朱晃與營中妓女所生,為元貞皇後張氏養大。
朱晃、葛從周率兵走後,朱友珪便直奔中軍。友珪見劉知俊言道:“今二十萬大軍連環八寨圍困,久不能破敵,末將願調南營將士攻城拔寨。”
劉知俊言道:“殿下有所不知,人言李嗣昭乃生時有紫霧降宅,非常人可比。康懷英、李思安二位將軍連攻數月亦是徒勞無功,殿下出兵還需三思而行。”
朱友珪向來自大蠻橫,對知俊言道:“大都督莫要小看本王,區區潞州何足道哉,願立軍令狀。”劉知俊見其自滿狂傲,又不敢得罪,隻得應允發兵。
朱友珪率兵列於城下,要與李嗣昭一見,李嗣昭登上南門城垛與之相望。朱友珪高聲叫道:“如今李克用已死,周德威大敗而迴,汝等何不快快早降?”
李嗣昭在城樓之上遠望,卻不見周德威得晉軍大營,又聞李克用病死,也不知是真是假,隻對朱友珪厲聲斥道:“爾等蠱惑之言,我焉能輕信。李嗣昭已抱定成仁之心,寧可戰死潞州,絕不歸降朱三!”
朱友珪口中罵道:“不識時務之輩,喪家亡種之犬!傳我將令,擂鼓攻城!”這一聲令下,戰鼓急促擂動,五萬梁兵高架雲梯,齊發箭弩,大舉攻城。李嗣昭在城上督戰,晉軍連挫朱友珪三通戰鼓,殺梁兵四千餘眾。朱友珪見死傷甚多,隻得偃旗息鼓。
話說周德威率兵迴至晉陽,但見晉陽城門四閉,周德威隻得喚城上士卒通報晉王李存勖。少時,傳令卒在城上告知:“晉王有令,周元帥若要進見需退兵十裏,且隻準大帥與隨軍幾位太保入城。”周德威一聽此言,心理明白這是李存勖是害怕自己手握重兵,防備權大壓主,但自己又是晉王麾下的忠臣,隻得退兵十裏,周德威與其子周光輔,大將李存審、李嗣恩、李嗣本進城。
進城之後,隻見三太保李存璋前來迎候,引往晉王府。周德威隨李存璋來至前堂,見李存勖頭紮孝巾,身著孝服端坐王椅,文武將官分坐兩廂。周德威燎袍跪倒,伏地高唿:“南麵行營都招討元帥周德威拜見晉王千歲,千千歲!”幾位太保也應聲而拜。
李存勖一看周德威和那幾個太保不藐自己年少,又嚴謹君臣禮規,心滿意足地言道:“諸公平身,左右賜坐。”周德威與三位太保坐定一側,李存勖問道:“潞州被圍數月,快將軍情告知眾人?”
周德威答道:“梁軍八寨連環,內有‘夾城’攻守堅固,使士卒士氣屢受挫傷,多有厭戰者。”
郭崇韜言道:“軍心不振,並非難事。悉聞前唐廢帝濟陰王李柷數月前被朱晃毒酒所殺,殿下何不借哭李唐之喪,掛孝南征,使之出師有名。”
李存勖言道:“安時所言極是,河東百姓若念李唐舊恩,同仇敵愾,何懼朱梁四十萬烏合之眾。”李存勖即命參軍郭崇韜擬寫檄文,發布四方。檄文曰:
“篡奪李唐基業者朱晃,原本蕭縣村中潑痞,聚賭奢侈,身世微末,借朝廷民變間隙,投效鹽賊黃巢,禍亂州縣千裏,殺伐生靈萬眾。吾主皇恩浩蕩,未責其罪,招安為臣,將功代罪。而朱晃受李唐恩典,官居極品,位至人臣,卻弑君淫後,陷害忠良,篡位亂綱,大變人倫!今本王調度蕃、漢馬步軍十萬舉兵南下,討伐朱梁,匡扶李唐大業,共濟江山。”
檄文發布,晉王李存勖匯集蕃、漢馬步軍六萬八千餘人,戰馬兩萬餘匹,大小將官五百人,具是內著鎧甲,外罩孝衣。李存勖自封為“蕃、漢兵馬大元帥、內外諸軍都招討”。令張承業為總監軍,郭崇韜為祭酒軍師,周德威為左軍都督,李嗣源為右軍都督;李存審、李嗣恩、李嗣本、周光輔為左軍大將;石紹雄、安休休、安金全、李建及為右軍大將,李存璋保駕中軍,孟知祥押運糧草輜重,丁會為正印先鋒官,號稱天軍十萬,校檢三軍。
李存勖頭戴蟒龍帥字盔 ,身著龍鱗黃金甲 ,腰紮六尺縞素,腳踏烏龍赤尾靴,腰挎遊龍精鋼劍,率領文武官員來至點將台,台上設右香案焚爐,上供唐哀帝李柷靈牌。李存勖伏地慟哭,哀念李唐恩德。校軍場上六萬八千將士無不懷念大唐厚恩,愈加仇恨朱梁奸賊。
祭拜之後,監軍張承業對存勖言道:“河東將士皆被殿下大義之舉所感動,上下歸心,同仇敵愾,此戰已露祥兆。”李存勖大喜,跨上寶駒九點菊花豹,大閱兵馬。先鋒官丁會率三千精兵先行,李存勖率大部兵馬隨後而行。六萬晉軍日夜兼程,一路上旌旗蔽日,甲器生輝。
這晚三更,行至大岡山腳下,有探馬來報:“啟稟殿下,先鋒官丁會來報,此地三垂崗離潞州僅有十裏,是否前行,請殿下定奪。”
李存勖言道:“昔日父王退兵於此,遺恨不能平定朱晃,吾當在此祭祀父王英靈,傳令三軍暫且休息,各部將官來見本王。”
等待片刻,眾將紛紛來此,李存勖命人設案進香,將李克用臨終所賜三支黑羽雕翎箭,供奉上位。李存勖率眾人伏地三拜雕翎箭,對箭言道:“父王在上,孩兒李存勖率文武眾卿,祭拜父王英靈。昔日父王命伶人在三垂崗上奏《百年歌》以酬壯誌,奈何朱孽未除,大業未成,父王飲恨病榻。孩兒明日即與朱梁四十萬大軍決戰,成敗賴此一舉,祈願父王在天之靈護佑三軍,成就中原霸業。”存勖身後眾將聞聽此言,也是心生感慨,戰心更堅。
李存勖收起三支雕翎,監軍張承業言道:“先王英靈果真應驗,上天已賜殿下破敵良機。”
李存勖問道:“良機安在,何以見得?”
張承業言道:“三更已有霧氣彌漫,待到黎明之時霧氣深重,佯鳴號炮,大軍突襲敵寨,殿下必可大敗梁軍。”
李存勖聞聽大喜,對眾將言道:“傳令步兵在前,騎兵在後星夜前行,伏於敵寨外圍,五更攻寨。”,將令傳至,晉軍各營將士,口銜枚草,放倒旗幟,輕步行軍。後有清代雍正年間進士嚴遂成七律《三垂崗》一首讚曰:
英雄立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隻手難扶唐社稷,連城猶擁晉山河。
風雲帳下奇兒在,鼓角燈前老淚多。蕭瑟三垂崗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五更之時,數萬晉軍已埋伏潞州城北,監軍張承業率一千士卒,備戰鼓一百架,號炮兩百響,號角一百隻佯作士氣;左軍都督周德威帥率一支兵馬伏於東北;右軍都督李嗣源率一支兵馬伏於西北;李存勖率中軍,以丁會為左,李存璋為右伏於正北。
梁軍大營之中一片寂靜,隻有小雨依稀,遠遠傳來幾聲打更的聲音。猛然間,北麵號炮連響,戰鼓擂動,號角長鳴,喊殺四起。梁軍尚在睡夢之中,天色在朦朧之中血腥四濺,人馬嘶鳴。
周德威率兵直插東北寨中,梁兵驚醒慌亂不堪。周德威令李存審、李嗣恩、李嗣本、周光輔分兵四路,鴉兵在前開道,後有步兵奪營,令梁兵潰散難當。東北寨主將符道昭被喊殺驚醒,慌忙披掛鎧甲,提槊出戰,一見周德威大喝道:“大將符道昭在此!”不容分說,挺槍便刺,周德威舉錐相迎。符道昭出戰慌亂,鎧甲尚未扣好,隨打隨脫落, 反被周德威借此空隙一錐挑中右肋,慘叫一聲,墜落馬下。主將陣亡,東北寨梁兵嚇得魂飛膽喪,一哄而散。周德威率兵直逼東寨。
李嗣源由西北營而入,西北寨兵馬聞得戰鼓號角,卻因霧氣深重不敢出擊,待晉軍殺入營內,更是人心惶惶,且戰且退。主將牛存節見兵無戰心,高聲怒喊:“向前重賞,後退殺頭!”這一嗓門未能扭轉士氣,而石紹雄、安休休、安金全、李建及率領騎兵已經殺至眼前,牛存節未動刀刃,便調轉馬頭往南敗逃。李嗣源拔劍砍翻“牛”字大旗,策馬南追,梁軍士卒廝殺片刻,卻不見主將何去,自然無心戀戰,或敗或逃,反將西麵大營閃讓出來。
李存勖率八千精兵由正北向南,直取正北寨。大將李思安舉槍來戰,隻見李存勖金盔金甲,英氣不凡,未曾交戰先畏懼三分。李存勖破敵心切,揮舞遊龍精鋼劍劈麵砍來,李思安慌忙橫槍來擋,怎知這精鋼劍削鐵如泥,鋒銳無比。這一劍將李思安手中大槍劈兩節,如劈木枝,劍鋒順勢落下,正巧將李思安右臂大半砍掉,頓時血噴三尺,李思安伏於馬背,慘聲痛鳴。幸有左右副將來護,才使得李思安擇路而逃。此時,丁會、李存璋有左右照應,擊潰北寨營盤。夾城雖是與營寨互為犄角,而黎明時分隻有少許士卒在土堡上值夜,但是大霧彌漫,雨露遮光,混戰之中難辨彼此,隻得棄守。
晉軍三路人馬連克三寨,梁軍大都督劉知俊如夢方醒,慌忙令人傳西南、東南二寨兵馬火速向北,劉知俊剛傳出將領,尚未和衣,便有校尉慌亂闖入寢帳,惶恐言道:“啟稟大都督,周德威分兵四路殺進東寨!”正是:
真龍出世三垂崗,霧中鴉兵起殺傷。
隻歎克用身早死,卻叫朱晃愁斷腸。
劉知俊聞聽周德威殺到,猛然起身,隻覺兩腿酥軟,又坐到床上,不知如何應戰,且看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