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學和心理學各自的發展、成熟,導致兩者相互作用的研究,產生了現代的身心科學。子文讀過一本美國的書《病夫治國》,裏麵就有很多典型的身心疾病以及身體與心理的相互影響。書中列舉了許多國家的領導人都是疾病纏身,如何的與病症抗爭、象治理國家一樣的去征服疾病。
子文認為,不論這些領袖是否知道身心科學,可他們幾乎都是用意誌或者說是用心理戰勝疾病的高手。有兩點領袖們會超出常人,一是意誌力,能到這種位置往往會有超人的頑強毅力。另一是壓力,權力和責任的重大會導致內心產生極大的焦慮。壓力過大引發心理病症導致身體疾病,但其強大的心理意誌又可以壓抑疾病,大權在握的時候重病往往不會暴發,一旦退位、意誌力減弱或者機能衰老就可能出現惡化。
這也體現了人的潛能或者說是心理能量的巨大。很多這樣的例子了,一塊重達上噸的巨石壓住一個人,在生命攸關之時這個人競可以把巨石推開,獲救後再想去那怕搖動一下巨石都絕無可能。一個普通的母親,在地麵上看到自己的孩子從三樓掉下來,競然能以世界短跑冠軍的速度跑過去、還能穩穩的把孩子接在懷裏,過後迴想起來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人的潛能無法估量。
心理暗示的能量可能也是比意想的要強大得多。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你認為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你就會成為什麽樣的人。自信會帶來很多的好處,良好的感覺往往就能導致良好的結果。這種觀點強調的是人自身的良好期望和自我完善。
同樣的,別人認為你是什麽樣的人你往往會成為什麽樣的人,尤其是你處於可塑性較強的時候。這也是現代的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之一。最典型的是一個俄國教育家說的,有些誇張卻不無道理:給我一百個孩子,我可以讓常人認為是平庸的人成為偉人,可以使白癡成為天才。這種觀點更加強調人的後天培養。教育心理學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盡可能的挖掘以及提升人的潛能。比起傳統的教育方式,更加的重視教師對學生良好暗示和善於肯定的強大作用。當然了,隻有精通兒童心理學以及成長心理學的高明教師,才能給予學生適時適度的挫折感。
人強大而堅定的自信心應該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從胎兒開始成長,外部的表揚或說肯定或者自身原因建立起自信,適度的挫折或肯定、包括外部肯定以及克服了挫折的自我肯定,強化了自信,提高了一個層次的自信再相遇適度加大的打擊或肯定,自信再上較高的層次,如此螺旋循環,自信得以不斷提高。簡而言之,適度的打擊與合適的自信互動。
如果一生中受到的打擊力度小、這個人的自信心很難強大,打擊次數少、自信心難以堅定。自信不夠強大時,份量過重或者次數過多的打擊很可能使人喪失信心、過重而又過多的雙重打擊很可能令人崩潰。自信過份強大,再也沒有過重或者過多的打擊可能會變得自大、沒有過重又沒有過多的打擊也許就成為自狂了。最簡單的說法,這就是一種中庸。
如此說來,挫折不見得是壞事,古人不是亂講,禍、福之所依。自信不見得是好事,福、禍之所倚。也驗證了這句古話,自古雄才多磨難。
其實禍福相生,本身就是中庸的觀點。人們曾在某個時期大批中庸之道,斥之為不思進取、不分對錯。子文覺得這種觀點根本就不理解中庸的內涵,隻是抓住了其中消極的、極少的部分加以全盤的否定。子文認為,東方優秀的文化思想如果能用兩個字來表述,最合適的就是中庸了。
光從字麵理解,中庸就已是精辟無比。不偏不倚、不即不離,是中庸追求的理想境界。那不理想的肯定就有小偏小倚、小偏大倚、大偏小倚、大偏大倚,同樣的即離也是如此。這麽多的狀態,幾乎是無所不包了,而對眾多不理想的狀態人就應該去改變它,使它趨向於理想。偏倚即離都是動詞、否定一成不變,又是反義詞、代表陰陽相互、反對極端。中庸也是中間,有左的事物常常會同生右的事物(陰陽互生),以求世事相對的中融。
有一種哲學,叫存在主義,其基本觀點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強調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合理性。中庸思想應該是認同了這個觀點,正因為很多事物都有合理性,所以才不能夠過分的相信這個而過分的打擊另一個。
時而的子文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點泛中庸主義。不過細究起來現實確是如此。
經濟學有個著名而又讓人驚歎的反比定律。據調查統計,一個人的幸福感與其擁有的財富成反比。也就是說隨著財富的增加,人的幸福感反而會越來越少。一個貧窮的農民,站在田埂上麵對大豐收後金燦燦的稻田,發出的是由內心至臉上的幸福燦爛的笑容。一個富有的大享,站在大廈高層,在俘獲又一巨額財富後心僅樂一下,臉上的笑意轉眼即逝,立馬恢複往日慣有的凝重。一無所有的流浪漢,省卻的是對被盜、保險、保值增值的擔心和煩惱。看看那些全球富豪,在公眾場合很少露出幸福感,更別說在私生活畫麵中常現的愁眉苦臉。一個平頭百姓的你如被免費邀請坐私家遊艇出海,你能高興到天上去,而大享踏上自己的遊艇時依然莊重,此時他的幸福感跟你打算去大排檔吃飯時的心情不相上下。
美國人幸福感最好的階層是中產階級,而他的兩頭都要差些。大產階級因過多的財富導致更多的壓力,小產階級因攀比及自卑引起不滿足。中產階級倒是應了中國的古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真正在臉上能看到的幸福無憂的笑容,子文覺得隻能是兩種人,幼兒以及平和的瘋子。幼兒甜甜的笑可能來自於無知,平和瘋子神秘的笑可能就來自於莫測了。
說到這裏,子文發自肺腑的乞求國家社會科學院專設一門“非正常人心理學科”,以對他們無憂的神秘表情進行研究(目前世界上好象還沒有),看看他們的幸福感能否對愁眉苦臉的我們帶來些福音。
子文覺得在人生之中,人在什麽時候會遇到什麽樣的挫折或肯定,取決於自身的努力和自身的感受。
你可以努力的建立自己的自信,主動的迎接打擊、用拚搏征服挫折。可以鍛煉自己的承受能力(巴爾紮克的神經鋼絲論)、不管是多大的打擊也能把它感覺成適合自己的自信層次去克服。也可以鍛煉自己的感悟能力,從小不順中體會大挫折、在小層次時感受高品位,甚至可能無中生有而自討苦吃、自我完善。有這種心理素質的人,其內心的心理過程相當的豐富。一次偶然的摔跤、他可以體會出生離死別,掉了一次錢包、體驗成損失萬貫家財,當上連長卻體會師長的感受、當上了師長就在心裏摸擬當司令的感覺了,甚至是做白日夢(有意思,寫作心理學認為,作家絕大部分都是愛做白日夢的人)、體驗一種自身虛擬卻又如同真實的內心極端苦樂的心理感受。心理的層次高了、承受能力強了,到了大悲之時、會感覺如同往日、泰然處之,到了大喜之日、絕無可能象魯迅筆下的範進中舉、而是覺得境況似曾相識、駕輕就熟。子文很佩服後者,稱其為心理大師。純屬善意提醒,控製力不適當的人千萬注意,這招極易走火入魔。或導致妄想狂,或導致自以為是、正如古話所說的糞坑裏的石頭,是又臭又硬。
許多的精英人物可能會抱有這種積極而純粹主動的人生觀念,尤其是意誌論者或者無神論者。
子文也承認,何時遇何種挫折或肯定、除了自身因素,可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機遇。通常的人,特別是認為有超自然力量存在的人,把這一切說成是命運。在相對漫長的人生裏,要在特定的時間、遭遇特定的打擊或肯定、不早不晚、不大不小,若是你適時適量的撞到了,說完全沒有巧合,那才真的是怪哉。
正是由於自身以及機遇兩個因素,很清楚的說明了子文的中級人生觀:人必自助而後天助之。
心理學強調自信以及暗示,因為美建立自信、因為自信、美會變得更美。
哲學領域有一個觀點,你是什麽樣的人你會選擇什麽樣的哲學。這跟子文對音樂的感覺差不多,你會喜歡那些能引起你內心原有樂律共鳴的那種音樂。其實子文覺得反過來說也很準確,選擇了什麽樣的哲學也會造就你成為什麽樣的人。
一個人的人生哲學,決定了這個人怎樣看待以及如何處置人生。人生觀的感悟通常是在少年時期,大多形成於青中年。過早形成的人生觀往往偏於膚淺,如受到外界事物過大的影響會很容易改變。過晚形成人生觀,在此之前相對較長的時間裏、因為增長的智力相對成熟、會感到更多的迷惘和無所適從,也可能因此形成較高層次的人生觀。人生觀形成以後,會成為人思維的定勢,再按照這個定勢有意無意的去塑造自己以及去麵對世間的人和事。
子文認為,不論這些領袖是否知道身心科學,可他們幾乎都是用意誌或者說是用心理戰勝疾病的高手。有兩點領袖們會超出常人,一是意誌力,能到這種位置往往會有超人的頑強毅力。另一是壓力,權力和責任的重大會導致內心產生極大的焦慮。壓力過大引發心理病症導致身體疾病,但其強大的心理意誌又可以壓抑疾病,大權在握的時候重病往往不會暴發,一旦退位、意誌力減弱或者機能衰老就可能出現惡化。
這也體現了人的潛能或者說是心理能量的巨大。很多這樣的例子了,一塊重達上噸的巨石壓住一個人,在生命攸關之時這個人競可以把巨石推開,獲救後再想去那怕搖動一下巨石都絕無可能。一個普通的母親,在地麵上看到自己的孩子從三樓掉下來,競然能以世界短跑冠軍的速度跑過去、還能穩穩的把孩子接在懷裏,過後迴想起來連自己都覺得不可思議。人的潛能無法估量。
心理暗示的能量可能也是比意想的要強大得多。有一個很著名的觀點,你認為自己是個什麽樣的人你就會成為什麽樣的人。自信會帶來很多的好處,良好的感覺往往就能導致良好的結果。這種觀點強調的是人自身的良好期望和自我完善。
同樣的,別人認為你是什麽樣的人你往往會成為什麽樣的人,尤其是你處於可塑性較強的時候。這也是現代的教育心理學基本原理之一。最典型的是一個俄國教育家說的,有些誇張卻不無道理:給我一百個孩子,我可以讓常人認為是平庸的人成為偉人,可以使白癡成為天才。這種觀點更加強調人的後天培養。教育心理學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盡可能的挖掘以及提升人的潛能。比起傳統的教育方式,更加的重視教師對學生良好暗示和善於肯定的強大作用。當然了,隻有精通兒童心理學以及成長心理學的高明教師,才能給予學生適時適度的挫折感。
人強大而堅定的自信心應該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從胎兒開始成長,外部的表揚或說肯定或者自身原因建立起自信,適度的挫折或肯定、包括外部肯定以及克服了挫折的自我肯定,強化了自信,提高了一個層次的自信再相遇適度加大的打擊或肯定,自信再上較高的層次,如此螺旋循環,自信得以不斷提高。簡而言之,適度的打擊與合適的自信互動。
如果一生中受到的打擊力度小、這個人的自信心很難強大,打擊次數少、自信心難以堅定。自信不夠強大時,份量過重或者次數過多的打擊很可能使人喪失信心、過重而又過多的雙重打擊很可能令人崩潰。自信過份強大,再也沒有過重或者過多的打擊可能會變得自大、沒有過重又沒有過多的打擊也許就成為自狂了。最簡單的說法,這就是一種中庸。
如此說來,挫折不見得是壞事,古人不是亂講,禍、福之所依。自信不見得是好事,福、禍之所倚。也驗證了這句古話,自古雄才多磨難。
其實禍福相生,本身就是中庸的觀點。人們曾在某個時期大批中庸之道,斥之為不思進取、不分對錯。子文覺得這種觀點根本就不理解中庸的內涵,隻是抓住了其中消極的、極少的部分加以全盤的否定。子文認為,東方優秀的文化思想如果能用兩個字來表述,最合適的就是中庸了。
光從字麵理解,中庸就已是精辟無比。不偏不倚、不即不離,是中庸追求的理想境界。那不理想的肯定就有小偏小倚、小偏大倚、大偏小倚、大偏大倚,同樣的即離也是如此。這麽多的狀態,幾乎是無所不包了,而對眾多不理想的狀態人就應該去改變它,使它趨向於理想。偏倚即離都是動詞、否定一成不變,又是反義詞、代表陰陽相互、反對極端。中庸也是中間,有左的事物常常會同生右的事物(陰陽互生),以求世事相對的中融。
有一種哲學,叫存在主義,其基本觀點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強調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合理性。中庸思想應該是認同了這個觀點,正因為很多事物都有合理性,所以才不能夠過分的相信這個而過分的打擊另一個。
時而的子文也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有點泛中庸主義。不過細究起來現實確是如此。
經濟學有個著名而又讓人驚歎的反比定律。據調查統計,一個人的幸福感與其擁有的財富成反比。也就是說隨著財富的增加,人的幸福感反而會越來越少。一個貧窮的農民,站在田埂上麵對大豐收後金燦燦的稻田,發出的是由內心至臉上的幸福燦爛的笑容。一個富有的大享,站在大廈高層,在俘獲又一巨額財富後心僅樂一下,臉上的笑意轉眼即逝,立馬恢複往日慣有的凝重。一無所有的流浪漢,省卻的是對被盜、保險、保值增值的擔心和煩惱。看看那些全球富豪,在公眾場合很少露出幸福感,更別說在私生活畫麵中常現的愁眉苦臉。一個平頭百姓的你如被免費邀請坐私家遊艇出海,你能高興到天上去,而大享踏上自己的遊艇時依然莊重,此時他的幸福感跟你打算去大排檔吃飯時的心情不相上下。
美國人幸福感最好的階層是中產階級,而他的兩頭都要差些。大產階級因過多的財富導致更多的壓力,小產階級因攀比及自卑引起不滿足。中產階級倒是應了中國的古話,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真正在臉上能看到的幸福無憂的笑容,子文覺得隻能是兩種人,幼兒以及平和的瘋子。幼兒甜甜的笑可能來自於無知,平和瘋子神秘的笑可能就來自於莫測了。
說到這裏,子文發自肺腑的乞求國家社會科學院專設一門“非正常人心理學科”,以對他們無憂的神秘表情進行研究(目前世界上好象還沒有),看看他們的幸福感能否對愁眉苦臉的我們帶來些福音。
子文覺得在人生之中,人在什麽時候會遇到什麽樣的挫折或肯定,取決於自身的努力和自身的感受。
你可以努力的建立自己的自信,主動的迎接打擊、用拚搏征服挫折。可以鍛煉自己的承受能力(巴爾紮克的神經鋼絲論)、不管是多大的打擊也能把它感覺成適合自己的自信層次去克服。也可以鍛煉自己的感悟能力,從小不順中體會大挫折、在小層次時感受高品位,甚至可能無中生有而自討苦吃、自我完善。有這種心理素質的人,其內心的心理過程相當的豐富。一次偶然的摔跤、他可以體會出生離死別,掉了一次錢包、體驗成損失萬貫家財,當上連長卻體會師長的感受、當上了師長就在心裏摸擬當司令的感覺了,甚至是做白日夢(有意思,寫作心理學認為,作家絕大部分都是愛做白日夢的人)、體驗一種自身虛擬卻又如同真實的內心極端苦樂的心理感受。心理的層次高了、承受能力強了,到了大悲之時、會感覺如同往日、泰然處之,到了大喜之日、絕無可能象魯迅筆下的範進中舉、而是覺得境況似曾相識、駕輕就熟。子文很佩服後者,稱其為心理大師。純屬善意提醒,控製力不適當的人千萬注意,這招極易走火入魔。或導致妄想狂,或導致自以為是、正如古話所說的糞坑裏的石頭,是又臭又硬。
許多的精英人物可能會抱有這種積極而純粹主動的人生觀念,尤其是意誌論者或者無神論者。
子文也承認,何時遇何種挫折或肯定、除了自身因素,可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機遇。通常的人,特別是認為有超自然力量存在的人,把這一切說成是命運。在相對漫長的人生裏,要在特定的時間、遭遇特定的打擊或肯定、不早不晚、不大不小,若是你適時適量的撞到了,說完全沒有巧合,那才真的是怪哉。
正是由於自身以及機遇兩個因素,很清楚的說明了子文的中級人生觀:人必自助而後天助之。
心理學強調自信以及暗示,因為美建立自信、因為自信、美會變得更美。
哲學領域有一個觀點,你是什麽樣的人你會選擇什麽樣的哲學。這跟子文對音樂的感覺差不多,你會喜歡那些能引起你內心原有樂律共鳴的那種音樂。其實子文覺得反過來說也很準確,選擇了什麽樣的哲學也會造就你成為什麽樣的人。
一個人的人生哲學,決定了這個人怎樣看待以及如何處置人生。人生觀的感悟通常是在少年時期,大多形成於青中年。過早形成的人生觀往往偏於膚淺,如受到外界事物過大的影響會很容易改變。過晚形成人生觀,在此之前相對較長的時間裏、因為增長的智力相對成熟、會感到更多的迷惘和無所適從,也可能因此形成較高層次的人生觀。人生觀形成以後,會成為人思維的定勢,再按照這個定勢有意無意的去塑造自己以及去麵對世間的人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