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笃行如众》 矛盾感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其实都充斥着一种矛盾感,只是或多或少的区别而已。 在军训的这段时光里,身为局外人,但同时也是局中人的我,总有些异样的感受……我总喜欢关注细微小事;我时常听见或看见,一句句短而精悍的言语,一件件细致入微的小事。比如说,这风有点小大啊;这天有点小冷啊……这些事件或言语,虽然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它们都充斥着一股别样的矛盾感。 这些别样的矛盾感,不禁让我想起,一位十分特别的老师,他说过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看一个人是否优秀,要看他脑中是否两种截然不同并且互斥的观点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独立行动能力。 这一次的军训在我看来是因为有了这些矛盾感而变得与众不同。 这次军训我看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团结精神;坚定的集体主义精神……但除此之外,我看到了群体中个性的展示,我想我可以愈发坚定的认为个人主义是并没有错的,如果非要说错了,那就是个人主义容易过度,从而造成个人私欲泛滥……所以我想我更加能明白,荀子克己复礼的观点。 从孟子提出人性本善,到荀子提出人性本恶,这两个观点的出现其实相差了几十载。我想荀子并非不认可孟子人性本善的的观点,只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荀子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从而提出要用克己的手段让人回归善的发端从而达到复礼的目的。 这好似一个循环,一个人白白净净的来到这个世界,带着最纯粹的善良去面对这个世界,可因为世界的纷扰好与坏的影响,一个人逐渐变得矛盾,逐渐从善的本性转变成人性的恶。 在这个契机下,荀子顺应时势变化,提出人性本恶,要用礼制去克制人性中那些幽暗的欲念,从而达到复礼的目的。荀、孟两人的观点似乎是在提醒人们:这个时代的人们都会逐渐陷入一个挣脱不断的轮回:人性本善—人性渐恶—回归本善。 中学时,我们就学习了一篇选自《礼记》的古文:《大道之行也》。其中就有先贤们描绘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我想即便现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达不到那个程度,无法将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但这份穿越千年的精神食粮依旧鼓舞着每一位向善向上的中国人,在面对骨感的现实仍旧心怀期待,期待着在时间的长廊上,大同社会的愿景实现的那一天。 当下,我似乎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想身脱矛盾感,只管笃定地向前向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并坚信在千百年之后,后世的同行者们一定会有抵达天下大同的那一天。 前方有路,愿君珍重 车已到站,不知所言,愿君珍重。 走在归途中,沿途开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 翻开记忆的篇录,记录了许多。惟独关于您仅寥寥数语…… 记得第一次相见是在您的课堂上,你那稍显高挑的身姿,靓丽的容颜,一头散在肩上的青丝,那清丽的形象,时至今日,仍历久弥新。 或许是因为第一印象很好,您一开口那略显空灵的声音,便沁入心田:“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舒心,人如其名,听我的课会让你们感到身心舒畅,心情愉悦的。我这个人比较随性……” 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有些讨厌您。讨厌您时不时的批评教育,讨厌您时不时在作业本上的鲜红刺耳的批语,讨厌您…… 但,同样我也很喜欢您,喜欢您新颖的教学方式,喜欢您甜美空灵的声音……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您在课间与我们打成一片的时候,记得那时候班里有几个胆子较大的女生将您抱在怀里,顿时,双颊浮现出一抹红晕:“你们怎么没大没小的。”那模样可爱极了。那一次课间我们全班还一起玩了十来局‘狼人杀’:天黑请闭眼,狼人请睁眼……或许是我们让着您的缘故,刚开始的时候让您赢了几局。于是,您开始有些沾沾自喜了:“看到了吗?玩你们的游戏,我同样能赢,看来我就是当孩子王的命啊。嘻嘻。”但接着我们就用实际行动,将您刚刚产生的一点点得意给击得粉碎。最后几局您有些恼羞成怒了,开始了您的报复之旅,您当狼人的时候,将我们全班杀了遍。游戏结束后,您有些得意的说:“看到没,跟我斗,你们还太嫩了。”充满了与我们同样的青春活力。但,我不知道在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夜晚您为我们备课到深夜,不知您的咽喉炎越来越严重,不得已去吃润喉片,我不知道当有同学受伤感冒时,您总是第一个闻讯赶到,并给予照顾的。您在该谈恋爱的年纪,承受了您可以完全避免的责任。 有一天,您顶着黑眼圈给我们上课,没精打采的少了往日的生动。我问同学才知道你为了晚上那位突然高烧的同学,一直守在病房,直到深夜…… 慢慢地,我懂得了您那鲜红批语背后的良苦用心,懂得了您批评教育时的苦口婆心,懂得了…… 我一直以为您会把我们带到毕业。可一年后,您却选择了离开。您看到了吗?您眼前可爱的孩子们一个个泪眼婆娑,嘴里念叨着:“不要走…”您听到了吗?您眼前这群可爱的孩子是多么的舍不得您啊。多么希望您能再多留一会儿啊。 或许,是因为当初比较内向的缘故吧,别的同学都在努力挽留您的时候,我却躲得远远的,看着您。我知道您的心中肯定也是万般不舍。但却躲不了必然的离别,总要说再见的,为何就不能开心点呢?离别的路口就在眼前,沿途的小花开得真鲜艳啊,愿您享受这路芬芳,快乐永远。前方有路,愿君珍重。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经说过:“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我们而言,您就是那个唤醒我们灵魂的美丽灵魂。 还记得,您离别前对我们说的最后一句话:“孩子们,为了梦想,请多保重。”我想我们一定会努力的,定不负梦望,不负您的期望。 舒老师,今天是中秋佳节,是天下中华儿女归家、团聚的日子,愿您和您的家人幸福安康。中秋快乐。 游秋有感 那天中秋,入秋已有些时日了。我独自漫步在田间地头,微风拂面,在酷热中感受到了些许凉意。 我望着田间小径旁的草木和堤上的乔木,从前的满目翠绿,此时再看那郁郁葱葱的树叶已有些泛黄了。树叶在风中摇曳,不时落下少许泛黄的叶片,为秋季平添了几分独属于它的萧瑟。 关于“秋”,古代文人常常在诗词歌赋中赋予它“萧瑟”、“落寞”之意。这一点我认为单从“诗豪”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秋季多数时候在诗人眼中是寄托愁思与哀伤的季节。在秋雨的称托下,历经两宋更迭磨难的才女李清照在《声声慢》中道出了心中难以言明的凄凉与苦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此可见,“秋”在古代文人墨客心中往往象征着凄凉与孤寂。但神奇的是在秋季这一充斥着“寂寥”之感的季节中,竟然还存在着“中秋”与“重阳”这两个象征着“家人团圆”、“亲朋聚首”的中国传统节日。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年的中秋,苏轼在密州任太守。这天傍晚,苏轼望月怀人,通宵畅饮至天明,趁兴写下这篇文章,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唐代诗人张籍在《秋思》中同样也抒发了对家人的思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可以感受到那个时候的张籍对身在故乡的亲人有说不尽的话和表不全的情。 张籍与苏轼两人所生活的时期跨越了两百多年的时间长度。按理说,唐宋两朝的生活风俗习惯是大不相同的。但从《秋思》和《水调歌头》这两篇已传诵千年的诗词来看,两人思乡怀人的情感却是如出一辙。 那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在十七岁那年的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出了作为身处异乡的客子对身在故乡亲人的浓厚思念。 我在阅读古代关于“秋”的优秀诗词时发现在孤寂、凄凉的悲情氛围下,古诗词中也有“思乡怀人”的亲情、友谊以及团圆的喜悦。古人的悲喜在秋季交融,悲中带喜,喜中有悲。这让我想起了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皆有正反两面,世间万物的有无、难易……都是不断转换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就像太极图中那样,黑中带点白,白中有点黑。 众所周知,自汉武帝之后儒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领域的“独尊”地位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儒学的独尊地位也曾受到冲击,甚至出现过儒、道、佛三教并行、三教合一的局面。 事实上在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道佛三家皆有取另两家之长以补己之短,以此不断发展壮大。我想正是这种“不故步自封,开放包容”的态度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绵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依旧葆有蓬勃的生命力。 我眼中的青年 “青年,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前些年我在网络上看到的问题,直到现在,这个问题在网络上仍存在激烈的讨论。而我认为这个问题之所以能引发较大规模的讨论,是因为每一位青年,对‘青年’二字的解读是不一样的,就像有1000个读者,就会有1000个哈姆雷特一样。我突然有些好奇,这么一个极易带上个人主观色彩的词汇,在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关于“青年”二字《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指人十五六岁至三十岁左右的阶段”和“处于十五六岁至三十岁左右的人”很明显这两种解释,前者突出的是时间段,后者突出的是处于这个时间段的人。而我个人更喜欢的一种解释是不在词典上的,在我看来青年代表的是一种积极向上,不服老、不服输的心理状态。 我印象中的青年人多数具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有“少年未知人世愁,任性不改逐风流”的天真与锐气;也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坚定。在未来的日子里对于功和名,青年人会有恰到好处的追求,经过多年的沉淀,便有了“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般的胸有成竹,也会收获“明年此日青云上”的结果,自然流露出“却笑人间举子忙”的情态。 作为向上向善的社会主义新时代青年,我们身处海晏河清的美好时代,这个时代有太多的伯乐与千里马,如果那个被苏轼称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生在千年后的新中国,大概就不会发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更不会向当权者委婉地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愤慨与绝望之辞。 我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先生在获得共和国勋章时说:“身逢盛世,当不负盛世。”古往今来,在大中华这片俊采星驰、人杰地灵的沃土上,涌现过太多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那个满腹经纶的王勃,绣口一吐便是一片人才济济,万世太平的景象,千古传唱的骈文《滕王阁序》在一场酒会上诞生。 在这个世界上,不乏那些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的青年,但更多的是那些天资相对普通、家境一般,在这个社会上摸爬滚打,却依然乐观积极的青年。中国亿万人口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是不能被定义的。但好像每一个时代都有人拿一套所谓的‘社会规范’来定义青年,不论是惊才绝艳的青年,还是相对平凡的青年,似乎都不能完全逃脱这套‘社会范式’的影响。 这种规范大多是上一个时代的年轻人为我们这代年轻人制定的。大人们拿着他们制定的所谓规范,然后美其名曰地对现在的年轻人说:“这是人生的必经路。”恐怕这些人早就忘记了,在他们的青葱岁月中也曾反感由他们的父辈制定的社会范式。 就像《小王子》里写道,“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所以不论外界如何喧嚣,请遵从内心,做自己就好。 追忆童年,寻得静谧 每一个年龄段都有每个年龄段的美好与烦恼,如今,又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回望来路,有过彷徨有过遗憾,当然也有期待。 幼时的我们无比渴望长大,可长大的我们却又无比怀念幼年的时光。人类好似天生就是个矛盾体,我们幼时的烦恼,致使我们想要不断长大,去摆脱那些令我们苦恼的东西,可那时的我们并不知道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有烦恼,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可避免的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面对更多的压力。 或许是因为回忆能够美化过去的一切吧。回忆起幼时的烦恼,此时竟觉得如此可爱。 前些日子看到学长在短视频平台播放破千万的作品,这个取得不菲成绩的作品竟与我们小时喜欢玩耍的扭扭车有关。或许,面对日益喧嚣的时代,我们总希望有些东西能够守护我们内心的宁静。 这世上总有些东西能够使我们在如此纷扰的世界中,保留些许对美好的期待。 我想学长的扭扭车视频之所以如此火爆,是因为我们都无比怀念曾经那个幼稚天真的自己。小时候的我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大多是模糊的,是大范围的,是宏伟的……那时我们认知界限狭小,相信童话与神话,很容易因为某个故事中的英雄形象使我们产生目标或改变目标。小时候我们可能希望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一个航天员,甚至是相信光的奥特曼。 可随着我们年龄增长,接受的教育也更全面,我们逐渐变得现实,我们的目标也适时的变得更加具象,更加可行,同时将曾经对未来的美好幻想存封心底。 小时候的我们无忧无虑,为数不多的烦恼,可能就是因为表现不好被家长轻声责骂,与小伙伴相处不够愉快。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是幼年李白的天真浪漫;“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是小孩学习垂钓认真的态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是孩童对春日的喜爱……古人对于孩童生活情态的描写不胜枚举,我想这些都是古人对自己童年时光的追忆。 小时和哥哥姐姐追逐打闹的我们也会感到乐趣无穷,可如今面对繁多娱乐方式有时却显得无所适从。 回忆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总包含着些许残酷。 愿我们停下脚步,回望来路,在童年的欢乐中寻得一份静谧,保留一份纯真。 真正的英雄主义 罗曼·罗兰曾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生活。” 在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很多或好或坏的事物,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及发展。 从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我们的父母和幼儿园的老师们对我们的学前教育大多是从《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开始的。 那《三字经》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影响呢?不用想最简单的一个字“善”。提到三字经,一个土生土长并接受过正规学前教育的中国人一定能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人之初,性本善”。到了中学阶段我们还会接触到“亚圣”孟子的人性论——人性本善。以上两个论述不敢说一定同根同源但至少可以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其实看完第一句就应该知道《弟子规》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也是一个字“仁”。原因就是“圣人训”。 那《千字文》带给我们的启蒙教育是什么呢?也很简单就是中国古代的地理和人文。我突然想到有一个词可以将《千字文》的主要内容高度概括,那就是“地理”。当然,作为独尊地位的儒术,清代的《千字文》,也有“礼”的影子。 写到这,我突然意识到古人留给我们的这三本经典早已将未来我们要面对的“社会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学科”两大学科门类的大概内容告诉了所有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到了十八岁依旧不清楚自己到底对哪种类型的学科兴趣更大? 上面的问题我无从知晓,但是我知道人生令人困惑,或者不如意的事有太多太多了。 如今,我依旧坚信在这充满光荣与梦想的新征程中,一定会有无数同行的人! 但如果路途中有一段十分昏暗的时光,也一定要让孤独无助、对生活有些许失望的自己,重拾一些期待。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地度过一个人独处的时光,未来一定能成为更加闪光的自己!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请给我们可爱可敬的党足够的信任。她一定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更加光明璀璨的明天! (推荐收听:《理想照耀中国》系列短剧主题曲『理想』) 原生家庭 我从来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发觉原生家庭给我带来的极大影响。 小时候家里很穷,住着没有任何粉饰的小屋。但那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苦,反而很轻松愉悦。 姐姐会在家门口的土地上种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花开的时候,真的很好看。爸妈也在身边,现在想来以前很美好很满足。 可随着年岁的增长,家里经济压力大了。父母不得不外出谋职,以维持生计。 那个时候不懂,只觉得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很辛苦。每次过年过节回家都会带着一些很美味的小零食。 所以那个时候,我和哥哥姐姐最开心的就是节假日快到了,爸妈快回来了。 我也很庆幸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大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有着许多传统佳节。 每次为数不多的相处时光,我的爸妈都会抓住机会“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做人道理,是非对错。 我清楚的记得,父母每次离家,我和哥哥都会哭泣难受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缓过神来。 或许是小时候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以至于物质上的缺憾,我至今才想明白,它带给我的是什么东西。 小时候,爸妈和爷爷奶奶为了我们的身体着想,不让我们接触外面的所谓垃圾食品。奶奶也会变着法的研究一些小零食,做给我们吃。自然,除了必要的买文具的钱,直到上初中以前,平常时候我们是没有零花钱的。因此我们期盼节假日又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走亲访友,亲戚朋友总会给些零花钱,而这点零花钱是不会被爸妈收走的。 小时候,看着周围的同学经常走进学校的小卖部,拿着色泽鲜艳的零食,吃的津津有味。那个时候我说不羡慕,肯定是假的。但那个时候身上没有钱,不了解商店那个零食价钱怎么样。 直到有一次,我拿着10元钱,走进学校的商店,拿了一包小零食,把手里的十块钱递给了老板。随后第一次令我震惊的事发生了:老板收了我的10元,然后从一堆零钱里找出9块零5毛递给我。 “嗯?怎么还能找这么多钱?” “这一包小零食,只要5毛钱。”老板很随意的说。 只要5毛钱?这让我陷入了巨大的欣喜,因为10块钱可以买20包了。 …… 或许是因为躯体上和其他人有些不同,渐渐的我喜欢一个人待着了。除非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不然我连其他人的问话都不想回答了。直到现在这个习惯,依旧影响着我。 上大学后也喜欢一个人,坐在食堂手机插上耳机,听着我喜欢的音乐。我并不觉得孤单,相反很享受。和室友朋友一起聚餐的次数,稍微夸张点说屈指可数。 或许过往的时光在会某一刻与现实交叠,我想总会有所收获的。 经历过一些挫折之后我想我更加明白了:所谓‘近朱者赤,有些人光是遇见,就是万幸’的道理。 你好!幸会! 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朋友是什么呢? 是同行者!是能接受你的不堪和缺憾,还能觉察并欣赏你优点的那些人。 交友,很多时候都是凭初见的第一直觉。过往的每一次遇见,还有每一次鼓足勇气地靠近,都是我视若珍宝的时光。 十年前我就是这么做的,我想十年后还会继续这么做。 …… “最勇敢的逆行,往往要背对人潮。”可能是受小时候那些不可思议的经历影响吧。从与人初相识到相知的过程中,我几乎都会将自己最不堪的一面直接表现出来。(我选择相信‘人性本善’是为了让自己勉强能接受所谓‘童言无忌’的虚假论断。) 一个不太恰当的类比:女帝武则天的无字碑——“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了解过我最糟糕的一面之后,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各位再看看,再考虑要不要和我同行。 …… 我十分清楚的知道,一般人与人初见的时候都会将自认为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 因此,只要我不同于其他人,我就可以将初见时投向我的目光数量最大化。这是一个人主观上无论是选择承认,还是否认,这都是改变不了的胜于雄辩的事实,因为这就是人心啊!人总是对自己认知以外的东西难以理解,或是充满好奇心。身处群体中的人们,以上这种思维模式也会因人的群体属性的弊端,得到强化。 既然注视着我行为举止、言谈神态的目光有了。接下来,就是下一步——“做我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剩下的交给你们:信任我,向前一步,从此同行;否定我,退后一步,从此陌路。 我想这样交友就不会有,“旧人不知我近况,新人不知我过往”的尴尬与窘迫;或许未来ta们在人海中偶遇,在不经意地接触和交流中顺其自然地成为朋友。 …… 生活总爱制造些意外,但也让如今的我有了对故人诉说:“时光一如既往,别来无恙”的期许。同时,我也会带着“世界之大,绽放同一个梦”的信念继续向前。 时光总是匆匆。让时光在我与人相识、相知和相伴的间隙悄然溜走。这是我能想到的对无情的时间最浪漫的“控诉”。 从幼年到成年,时间好似被按下了加速键,不单单是增长的年岁,还有不断被外界‘催熟’的心智。 而我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在延缓我与成人世界相遇的时间,因为在那之前我还可以坚定地认为虚假的童话依然可信。 如果哪一天我失去了对童年纯真的坚守,在这纷繁复杂的世间迷失了方向,我期盼着各位同行者能够互道一声: “你好!幸会!” 感恩时光中那些奇妙的际会 小时候,我就喜怒无常…… 那时,为了得到父母的夸赞,我会想尽办法表现自己,但或许是当时周围的朋友小伙伴都太过耀眼,我那些微不足道的良好表现,似乎无法进入他们的法眼…… 那时,积极主动的表现之后,我得到的不过是一颗小甜枣,讽刺的是,那时我好像只要不给他们添麻烦,成绩好一点,就是对他们的付出最大的肯定。 但现在他们改变了,就像现在的我仍需要做出改变一样。 上小学时,为了让老师们对我的初印象好一点,我就去积极完成了老师下达的读背听写的任务。 幸运的是,我的努力被老师们注意到了,他们的鼓励与赞扬,给我当时就脆弱不堪的内心极大的抚慰。 可能是老师和朋友们的肯定让我有些飘飘然了,以至于后来的表现总是不尽人意。 当然,我想就是那些不懂得什么道理却被强迫着多读书的日子,让如今的我仍旧受益匪浅。 上初中后,我听到的最受鼓舞的话就是:“你的记忆力超强,别浪费了这份天赋。” 我想我会一直对我当时的老师们心怀感激,因为我真的觉得就记忆力而言,我真的超厉害的!(?>?笃行如众》爱下书小说网全文字更新,牢记网址:.aixiashu.info 真的对么? 我说过的话我都会继续做下去,我是说所有话。只过过程会不太美妙,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十分糟糕的人啊。 我想我能想到的所有不好的形容词都可以形容我。 我想,要摆脱我造成的不良影响,不择手段地远离我就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我想我在思想上已经逐渐迷失了……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总觉得靠近我的人会“黑”到极致的。 远离我,走在路上洗涤内心,洗净铅华,做回最初的自己。 …… 这些天心情很复杂,亲眼目睹了一些于人而言最宝贵事物的存在和消逝。 这些天很怀疑自己,直到遇到了一些老人家。ta们话有一点多,但是当我想要找借口“逃离”的时候,老人家说:“你们这些后生所做的事,是伟大光荣的。” 听到这些话,让我十分惭愧,总感觉自己太渺小幼稚了。我想自己的所作所为,真的只是为了自己自私找借口。并不是真正的想去成为那类人。 当然,我又十分庆幸,原来那个年代的人们还未远去。 不想听任何为人处世之道了,哪怕是正确的;但我就是不想听。 我也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但是我就是对某些事件的发生就是十分不能理解,无法自拔,甚至消极厌世。 像我这样的人,我想未来只有一个人独自生活,才是正解。 我向来觉得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人,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和年龄大小无关。 还有一件事,别对我释放哪怕一点善意,我还不起。 无论除我之外的其他人怎么想,我总觉得我配不上这些东西。因为时间已经充分证明,发生在我身上所有美好的东西,我都会亲手毁了它;现在回想原来我很多年前就干过这种事。 我这是命贱了,无解的。 我就是闲的,我就是想多了,我就是很闲嘛,我就是喜欢多想啊,而且我发现改不了。因为十多年来都是这样啊,这么久了也没改变,以后应该很难改变了。并不是这几年的问题;我所做的一切仅是为了满足私欲罢了。 别跟我说就是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打磨,如果社会真的能够所谓的驯化我,我活下去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如何舒服的离开,毕竟现存的任何一种方式都是痛苦的。 真的对吗?真的不对,但我就真的想错下去。 以前总觉得很多人没有信仰,但我突然发现,我才是最没有信仰的,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怎么可能天天寻死觅活呢?又怎么可能天天去思考人生存在的意义呢?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只是我不愿意承认罢了。 我想我和所有人唯一共性就是人生最后都会走向死亡。这是我和其他人唯一相同的地方。 终究还是成为了一个十分撕裂的人,写下了十分撕裂的文。 回味 那天中午回到家,看着熟悉的陈设,看着爷爷奶奶的身影,起初我并没有出声“惊扰”,只是当他们发现我时,我非常清楚的感觉到,爷爷奶奶那有些浑浊的眼睛里突然有了些许喜悦。我突然意识到对于家里的老人而言,或许比希望我们能有所成就更重要的是,希望我们这些后辈常回家看看。 可能是高谈阔论了太久,那天回到家,在家里忙碌的两位老人,我一时间竟然有些怅然若失,或许读了很多书,走了很远的路,那天回头看看,竟然异常喜悦。又或许就是因为在家人这里可以袒露心扉,而不用考虑是否被误解,是否一定要变得非常完美。 这些天我也想了很多,我的行为和言论可能会引起一些人的反感,但话说回来,如果想要我后悔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我最近思考的只不过是我的做法和言论到底会不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至于负面影响的产生是必然的;有人喜欢,也就必然会有人讨厌。 …… 以前,不理解作家写作就能有收入,有一部分人甚至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能日进斗金”的地步,为什么这部分人还这么喜欢旅游,甚至非常“接地气”。直到我自己开始写一些东西,我才明白:如果不走近生活,不在现实生活中多接触一些人和事,写作的灵感必然会走向日渐枯竭的局面。 因此,想要有不竭的写作灵感,就必须不断发现现实生活中不一样的多面。 我想只有坚持写作或其他任何一种文学(艺术)形式的人,才会对“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类话,有更加真切的感悟。 距离那一天,已经越来越近了,希望看到这里的各位朋友能重新拾起那些快被我们遗忘的思想和行动。 为了那个还未实现的理想继续努力、继续向前! 孙中山先生曾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现在的我已经日渐相信了‘冥冥之中自有天定’这句话。 为了那个理想社会的实现,为了先人未竟的事业,请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如果有人问我为什么在相信唯物史观的同时,还如此的唯心?那在这里我送各位一句十分能体现唯心主义观点的话,那就是“我思,故我在。”只要我没忘,我们没忘,那些指引我们的名字就一直在! 矛盾感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无论是人,动物,还是植物,其实都充斥着一种矛盾感,只是或多或少的区别而已。 在军训的这段时光里,身为局外人,但同时也是局中人的我,总有些异样的感受……我总喜欢关注细微小事;我时常听见或看见,一句句短小精悍的言语,一件件细致入微的小事。比如说,这风有点小大啊;这天有点小冷啊……这些事件或言语,虽然有所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它们都充斥着一股别样的矛盾感。 这些别样的矛盾感,不禁让我想起,一类非常特别的老师,他说过一句话,大概的意思是,看一个人是否优秀,要看他脑中是否两种截然不同并且互斥的观点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独立行动能力。 这一次的军训在我看来是因为有了这些矛盾感而变得与众不同。 这次军训我看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团结精神;坚定的集体主义精神……但除此之外,我看到了群体中个性的展示,我想我可以愈发坚定的认为个人主义是并没有错的,如果非要说错了,那就是个人主义容易过度,从而造成个人私欲泛滥……所以我想我更加能明白,荀子克己复礼的观点。 从孟子提出人性本善,到荀子提出人性本恶,这两个观点的出现其实相差了几十载。我想荀子并非不认可孟子人性本善的的观点,只是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荀子看到了人性的阴暗面,从而提出要用克己的手段让人回归善的发端从而达到复礼的目的。 这好似一个循环,一个人白白净净的来到这个世界,带着最纯粹的善良去面对这个世界,可因为世界的纷扰好与坏的影响,一个人逐渐变得矛盾,逐渐从善的本性转变成人性的恶。 在这个契机下,荀子顺应时势变化,提出人性本恶,要用礼制去克制人性中那些幽暗的欲念,从而达到复礼的目的。荀、孟两人的观点似乎是在提醒人们:这个时代的人们都会逐渐陷入一个挣脱不断的轮回:人性本善—人性渐恶—回归本善。 中学时,我们就学习了一篇选自《礼记》的古文:《大道之行也》。其中就有先贤们描绘的关于“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我想即便现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达不到那个程度,无法将美好的愿景变为现实,但这份穿越千年的精神食粮依旧鼓舞着每一位向善向上的中国人,在面对骨感的现实仍旧心怀期待,期待着在时间的长廊上,大同社会的愿景实现的那一天。 当下,我似乎对“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句话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想身脱矛盾感,只管笃定地向前向上,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并坚信在千百年之后,后世的同行者们一定会有抵达天下大同的那一天。 关于对与错的思考 这些天心情很复杂,亲眼目睹了一些于人而言最宝贵事物的存在和消逝。 这些天很怀疑自己,直到遇到了一些老人家。ta们话有一点多,但是当我想要找借口“逃离”的时候,老人家说:“你们这些后生所做的事,是伟大光荣的。” 听到这些话,让我十分惭愧,总感觉自己太渺小幼稚了。我想自己的所作所为,真的只是为了自己自私找借口。并不是真正的想去成为那类人。 当然,我又十分庆幸,原来那个年代的人们还未远去。 不想听任何为人处世之道了,哪怕是正确的;但我就是不想听。 我也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但是我就是对某些事件的发生就是十分不能理解,无法自拔,甚至消极厌世。 像我这样的人,我想未来只有一个人独自生活,才是正解。 我向来觉得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人的确很难相处啊。 无论除我之外的其他人怎么想,我总觉得我配不上这些东西。因为时间已经充分证明,发生在我身上所有美好的东西,我都会亲手毁了它;现在回想原来我很多年前就干过这种事。 真的对吗?真的不对,但我就真的想错下去,至少在社会驯化我之前,会继续向前走。 以前总觉得很多人没有信仰,但我突然发现,我才是最没有信仰的,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怎么可能天天去思考人生存在的意义呢?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只是我不愿意承认罢了。 我想我和所有人唯一共性就是人生最后都会走向死亡。这是我和其他人唯一相同的地方。 不同时间看同一电影的感受 “我只是想让一切黑白分明一点,这也叫理想主义吗?那理想主义的门槛也太低了。”这是电影里的台词,第一次听到这段台词,我是激动的,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的,但有没有可能让它变得黑白分明呢? 以上这个问题我觉得问所有人,回答都可能是:有可能,但也只是有可能而已。今天,第二次去看电影,那段台词的后面有一句回答:“这门槛可不低了。”是啊,不低了。尤其是在一个历史悠久,一个如此看重地缘关系和血脉连接的国家想让一切都黑白分明那真的太难了。因此第二次看到这段对话,相较于激动,我认为还应该多一点思考。 那思考什么呢?在一个如此重视人情关系的国家,如何才能将并非黑白两色的灰色地带变得少一点。而不是让这中间的灰色地带发展成能够颠倒黑白的可怕势力。 改变这种发展趋势难吗?难!非常难! 但无论我们承不承认,现在的年轻一代已经和以往的任何一代人都不同,ta们正在用新的方式去代替以往陈旧的生活方式。这不是夸夸其谈是已经肉眼可见的发生了的事实。 就我看到的一些人和事,让我觉得无论是人情社会中的既得利益者,还是认为所谓的人情世故不太美好的人们。这些人中的年轻人,都或多或少地反感人情世故中不平等的地方,并随之做出力了所能及的改变。 社会正在因为每一个人向好的改变,而变得越来越美好。我们所期待的事情现在一件一件的由幻想变为现实。 因此,我想随着社会的进步,越美好的东西,在落向现实的时候,并不会变得面目全非,而是由抽象的幻想,变成了更加美好具象的现实。而两千多年前的先哲们提出的大同社会的愿景,也终有一天会被证明那个理想社会的实现并非空想。 一介平头百姓,怀着为生民立命的伟大志向,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盼一个更加河清海晏的美好社会。 身处旧光景,期许新美好2023→2024 为什么人这一生应该去做一些只听从内心深处真实呼唤的事?我想是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有身不由己的时候。 在这个世界上,让人无能为力的事太多了。所以,我以为能独立自主地做一件事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棒的事。 我以为有时候人们可能不太需要听身旁的耳语,坚定信念,时常自省就够了。学会接受不完美的人生与不完美的事物,一直是一道十分关键、十分重要的人生课题。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会遇见很多人,经历很多事。有人说,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但现在的我却觉得人不必永远是少年;不必永远拥有少年般的赤子之心。只要我们老去时,仍记得少年时的些许美好就够了。 我始终觉得人和人之间是有些奇妙的反应在的。相识、相处一段时间后,匆匆分别的人们,即便许久未见,再见的时候总会有些亲切感的。在我有清晰记忆的几年校园生活中,遇见了形形色色的人,但在人群中接触下来能成为好友的少之又少;同样也发生过不少令人身心愉悦的事,但令我珍视的东西同样挺少的。而现在这些事物也都快被一个叫回忆的东西给同一化了。 以前总觉得人们会觉得过往的时光十分美好,是因为回忆拥有美化过去的功能,但现在的我却有些不一样的看法了。 我想,人之所以会觉得过往的时光很美好,是因为人会选择性地记忆那些美好的东西,在时光的消逝中,逐渐遗忘了那些不太美好的事物。 回忆本身不会美化那些事物,是原本就美好的事物在时光中酝酿出了持久的芬芳。 愿所有故友和亲朋在银装素裹的冬日,期待着在春风骀荡的来年,收获一份让心境四季如春的美好! 新年好! 朋友是什么?我想简单来说,就是能做到求同存异的一帮人;其实有一个词可以概括这种关系那就是‘君子之交’。怎么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了‘浓缩就是精华’的意义了吗?如果没有,那在这辞旧迎新之际,在新的一年里,我们慢慢聊。 ‘朋友’这个词在词典中的某一个解释是:彼此有交情的人。但我个人认为这个释义太过宽泛了,以我那可能有些狭隘的观点看来朋友其实就是一帮能“尊重并理解个性;拥有且拥抱共性”的人们。 我对“朋友”二字,时至今日依旧保持着敬畏的心态,这两个字在我看来本身就是圣洁的。2023年真的已经接近尾声了,回头看年末的这两个月,简直比我人生的20年都来得魔幻。 在那些不太美好的事件发生之前,我对曾经的那帮朋友一直都是十分珍视,很可惜的是那些糟心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曾经发生的那些美好的事物成功地在旧岁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回忆。 当然,我也从未后悔成年后的每一个选择,没忘记每一声承诺。现在的我只是希望在新的一年依旧能不断为自己赋能,练就不屈的毅力、坚实的定力。心之所向,行之所至。各位共勉! 俗话说,不破不立。想要重塑美好,就必须打碎美好,让有序的一切重归于无序。如此,才有可能延续旧光景中的美好、重塑新期待中的美好。 回想,在我人生短短的20个年头里,居然有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不安定、焦躁不安的。可是我有十分幸运地遇见了一些小伙伴,他们的鼓励和赞誉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抚慰。当然他们当中有很多人让曾经的我觉得难以望其项背,难以超越。我不得不承认,从前的我看着他们的高光时刻会让我很自卑。 很矛盾的是绝大多数时候,我看着那些非常闪耀的人,我的自信心都会像那个单调递增的指数函数一样,爆炸式增长,至于对待人生的几种态度,也会在有点刺激地探讨中疯狂碰撞撕扯。每次和他们的讨论、探讨都让我觉得受益匪浅。 一个人的成长成才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但是以我个人的经验来看,如果非要找一条可以心安理得的走下去的“捷径”,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靠近比自己优秀的人。 本来想说说自己的经验的,但是我写出来总感觉有点说教的意味在里面。我想应该有不少人会讨厌喜欢说教的人吧? 所以,如果有人也想靠近比自己优秀的人,方法靠自己摸索才是最靠谱的。 毕竟除了那些颠簸不破的真理,没有哪一条方法适用于所有人。 而且优秀也是多面的,我认为所有人都有优秀的一面,就像孔子所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只要能让自己取得进步,任何人的优点都可以学习。 岁末是结束,也是开始。将所有的不愉快留给旧岁,带上所有能让自己热烈的回忆和情绪迎接新年的到来! 各位新年快乐! 愿:诸位安康!万事顺遂!平安喜乐! (记于2023年12月31日) 新的一年,新的希望 在2023年底,我在朋友圈看见了很多人分享了在全国多地博物馆的见闻。 2023年国庆期间,我也在博物馆拍下了一些见证中国从苦难深重、民不聊生,到一片祥和、飞速发展的图片,当时身处博物馆,看着这些东西,仿佛亲历了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时代……如今,从战火中涅槃重生的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国正无比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我想国家的命运就和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是高度统一的,一个经过苦难磨砺的中国、历遍天灾人祸的中国、重生之后的中国已经迸发出了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不会再惧怕任何风吹雨打了。我想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也不再惧怕任何苦难的打击。 我想,在很多人眼里历史只会重演,并不会有例外。但是,有没有发现那种曾经以为不会发生的例外已经存在了许久了呢? 2024年早已如约而至,新的一年,应该有新的规划;既往开来,承前启后。 新的一年,应该去做很多事,去遇见新友。当然,如果有幸,与旧交相逢,我想我会感激命运奇妙的安排。 那朋友是什么?我想简单来说,就是能做到求同存异的一帮人;其实有一个词可以概括这种关系那就是‘君子之交’。怎么样?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了‘浓缩就是精华’的意义了吗?如果没有,那新的一年,我想继续交流一下我的一些浅见。 ‘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句话(成语)熟悉吗?这是写在巨人的思想又一次蜕变的地方的牌匾上的。它的释义应该是不用多言的,如今它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我想:任何旧的事物,都有可能被赋予新的内涵,拥有新的期待。 新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越发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新的一年,心怀赤诚与热望,努力奔赴梦想中的景况。 当然也要明白“初心易得,始终难守”的道理,还要学会去接受和总结一切好与坏的收获和教训。未来的日子不必听周遭的耳语,继续坚定地向前走就好。 笃定地向前 走了很远的路,回头看看。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在校园里结识的每一个人都是真心相待的,但我也要承认有时候自己交友的动机的确很自私。 很多时候与人交流沟通的确是有私心在的。或许是我的思想有问题,我真的不觉得我的私心和诚心待人是冲突的。 我梦想做成的事情并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需要有一群同心同德的人一起努力。 有人会觉得没有人会感同身受他人的经历,所以不要和人袒露自己的心事,不然很有可能会成为别人攻击你时的弱点。 可是我却认为上述这种事情是可以不用那么害怕的,方法就是当你全然的精神暴露,让自己生活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清楚你的想法。 当所有人都知道你的想法之后,我想无论这个想法是可笑的梦话,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可靠的实话,它都成为不了别人伤害你的利器。 退一万步说,哪怕最后那些“年少的狂妄”没有全部实现,最坏的结果,也只不过是成为他人茶前饭后的些许谈资。 其实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没什么不好的。至少他们能提醒你,你的存在无论如何都有意义。哪怕是一些笑谈,或许过几年看还能给可能有些乏味的生活增添一些乐趣。 与最终的结果相比,我认为交友的过程更值得珍视。人和人的经历一定会有所不同,甚至是完全不同。因此,我认为交友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多面性最便捷的方法之一。 我珍视每一段回忆,哪怕最初的动机不够纯粹。 最后我还想狡辩一下:“交友本身就带有一定的目的性,一定是觉得能得到些什么,才会选择靠近啊。”不论是直观的物质价值,还是有些虚无缥缈的情绪价值,我想总有一些东西是人们所追求的。 不带半点目的的所谓存粹我想也不是人们所追求的。我大胆的猜想一下:哪怕真的是在那个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不带任何目的的‘纯粹’应该也不是人们想要的。 梦想中的景况,需要长期的努力攻坚。各位同路人,在未来的日子里,无需害怕他人的谈论,只管进步,只想成长和成熟。 旧忆与新途 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阿谀奉承的陶渊明发誓不为五斗米折腰。他辞官回家,重返田园生活,于是有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般的如释重负。苏轼历经官场沉浮,于是就有了“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虽说那些古代文人墨客的豁达是经历了人世的沧桑之后才领悟到的。但是我认为既然这些散文诗作让我在青年时就接触到了,那么我想自己也应该在这些散文诗作中领悟到那些豁达并且学会运用。 陶渊明厌恶官场的尔虞我诈和世俗的纷争,渴望一个一片祥和的社会,于是便有了《桃花源记》。 有人说,陶渊明写下《桃花源记》是消极避世的心理表现,是不可取的,而且桃花源记描绘的景象在那个社会也只是空想。总而言之,陶渊明想象的社会是一个空想的社会是脱离了社会存在的极度‘理想’的状态。 但是我却觉得一个人的力量是终究有限的,当时社会复杂的情况是他一个小官改变不了的。既然如此,我认为在笔下想象一个美好的社会,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还能有一丝精神寄托不也是一种积极生活的表现吗? 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此刻落笔只是希望将过去一年好与不好的回忆全部封存,将经历和体验留在旧岁,铭记这一年得到的教训以及收获的经验,带上‘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自信,在新的一年里继续横冲直撞,继续体验一切好与不好的情绪。 我珍视一切美好的回忆,可一定也要告诫自己不必沉溺于其中;新的一年要继续昂首阔步的向前走。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顾亲朋劝阻,毅然辞官回家后,趁兴写下《归去来兮辞》。于是便有了“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感受和体悟。 我想老祖宗早就告诉我们的道理,或许真的能穿越千年而不衰,至今仍然适用。 回首望,在流传千年的诗作散文中,我看到了苏轼与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见到‘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景色,不禁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的感慨和疑惑。最后给出答案:原来,只是少了我和怀民这样清闲的人啊。 向前看,这世间所有向上向善的年轻人,大多具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 我想在青年时就收获一份旷达的乐观,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新的一年带上从诗词散文等经典中收获的豁达,直面世界的纷扰,坚守自我,封存旧忆,踏上新途。 有人说,人需要一个榜样,要向榜样学习。 有一句话似乎是我上初中的时候就听到了:向榜样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超越榜样。 榜样不是佛像,不需要朝拜。 榜样是用来超越的! 初见之后的感悟 在大学校园内和对我影响特别大的那部分人的遇见似乎都是在一间大教室里的。 那天我觉得应该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一些乐趣,参与了多场招新会,当时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待在“舒适圈”。于是连锁反应开始了,有一条线索诞生了,一切都有迹可循。一切都在变化,而人也是会变的,换个角度看好与坏都是宝藏。 两场自我介绍,一次在台上,一次在台下。从紧张到兴奋,角色不同了对情绪的感知也有所不同了。 我向来都是一个“精致利己”的人啊!而相较于物质基础的取得,我更珍视情绪价值的提供。我自愿去接触的人中大多也都是可以给我提供正向情绪价值的人。 从初见到日后的接触相处大多都让我异常兴奋。我非常清楚地感觉到原来人群中是允许“不一样”存在的,但也更让我意识到了,我自己才是这些人里最不能接受“不同的存在”的。 从阅读诗词经典获得的感悟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了更具象化的体现,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中的喜悦远大于不满的时候,我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半联内容,有了更为直观的积极正向的感受。 曾经的我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情世故,第一反应就是厌恶和逃避。当初情绪极不稳定的时候有人对我说:“可你还是要生活的。”有时候有些事换个角度想想可能就通透了。其实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人带给我的影响远大于我对他们的影响。 当在坏情绪中沉溺时,学着换个角度看,或许就能找到疏解的办法。而当我真的无法自拔、甚至消极厌世的时候向他人寻求帮助是必要的。很多事情可能真的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听听其他人的建议和看法,大概率就豁然开朗了。 我还是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还要向其他人学习。话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我想我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步。 因为存在遥远的相似性而喜悦,又因人们鲜明的独特性而兴奋。之后我想一定会有所收获。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认为自己是多变的,这是我想到的安慰自己的办法。 面对多变的现实与自我,我能做的就是继续探求一个稳定的内核,在未来以不变的内在应万变的外在。 校园生活中的感悟 在大学校园内和对我影响特别大的那部分人的遇见似乎都是在一间大教室里的。 从入学那天算起,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应该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了。于是乎我参与了多场招新会。 当时的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待在“舒适圈”。于是连锁反应开始了,一条无形的线索诞生了,一切都有迹可循。一切都在变化,人也是会变的,而换个角度看我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好与坏都可以算是宝藏。 两场自我介绍,一次在台上,一次在台下。从紧张到兴奋,角色不同了对情绪的感知也有所不同了。 我向来都是一个“精致利己”的人啊!而相较于物质基础的取得,我更珍视情绪价值的提供。我自愿去接触的人中大多也都是可以给我提供正向情绪价值的人。 这些人从初见到日后的接触相处大多都让我异常兴奋。我非常清楚地感觉到原来人群中是允许“不一样”存在的,但也更让我意识到了,我自己才是这些人里最不能接受“不同的存在”的。 从阅读诗词经典获得的感悟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了更具象化的体现,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中的喜悦远大于不满的时候,我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半联内容就有了更为直观的积极正向的感受。 曾经的我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情世故,第一反应就是厌恶和逃避。 我情绪不稳的时候,大概率我都会向外寻求安慰,找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某次情绪极不稳定的时候有人跟我说:“你还是得活着,必须适应这个社会。”有时候有些事换个角度想想,可能就通透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觉得ta人带给我的影响远大于我对ta们的影响。 但是我觉得应该没有哪一个人会愿意一而再,再而三的纵容这种“负能量”。所以,以我现在的水平和见识只能想到用一些不好的方法去强迫自己远离人群的关注。当然这也是想让我自己学会调节情绪,能够独自将大部分坏情绪消化。 话说,往事如烟,人们应当珍惜当下、活在当下。可是有些事物的存在就不断提醒我,那些美好或痛苦的回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 我必须告诉自己,那些东西不必否认,无法否定,也绝对不能否认! …… 我突然发现书本中的知识点我必须不断重复记忆才不会遗忘,但生活中的小事我反倒记得很清楚,几乎可以过目不忘。 时而,当在坏情绪中沉溺时,我会尝试着换个角度看待引发我坏情绪的问题。我觉得从一题的多面入手,或许很快就能找到疏解的办法。 而当我真的无法自拔、甚至消极厌世的时候向他人寻求帮助是必要的。尤其我还不太会排解自己的情绪,向外寻求帮助对我而言就显得尤其必要。很多事情可能真的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听听其他人的建议和看法,大概率就豁然开朗了。 我还是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还要向其他人学习。话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我想我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步。 因为存在遥远的相似性而喜悦,又因人们鲜明的独特性而兴奋。未来回望,我想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接下来的日子里,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继续兴致盎然的走下去。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认为自己是多变的,苏轼写下的这句话,就是我目前想到的安慰自己的办法。 容易反复的情绪,在我这里被我用实践证明,很难克制,我只能尽力去规避那些容易引发我情绪不稳的事物,有关情绪方面的问题目前我也只能做这么多了。剩下的就只能交给时间去决定了。 面对多变的现实与自我,我能做的就是继续探求一个稳定的内核,以求在未来能够以不变的内在应对万变的外在。 期盼未来的我能变得纯粹,逐渐成长为一个“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而在这条路上能够彻底击倒我的只有彻底的死亡。 有人说:人类的死亡证明了辩证法的正确性。看过一些经典之后我突然并不那么畏惧死亡了。 关于生与死,王羲之在兰亭集序里写:“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这是引用孔子所言。生和死从来都是大事,所以我以为对待生与死要有最基本的敬畏心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是忌讳死亡的,可是惧怕死亡这件事本身我能理解,因为我也怕死。但为什么要害怕讨论死亡这个人人都要经历的话题呢? 我以为死亡并没有什么可怕的,可怕的应该是失去了对死亡真正的敬畏! 其实相较于怕死,我更怕的是毫无意义的死去。 我尽力去相信人世间的美好,可直到现在我对于人心还是有一些不太美妙的猜想,这其中也包括自己。 对待人生的态度我有我自己的想法,这个世界上的人太多了,无论如何都绝对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人生,人生赛道的轨迹都终究有所不同,我想现在的我应该是无需多言的。我想没有多少人信过那些所谓的“天真的诳语”。又或许即便是有点相信,到头来依旧不以为意。最后,可能看作是稚嫩者的小把戏而已。 我知道自己写下的东西可能会引起一些反感,一开始我也会瞻前顾后,可现在是觉得先秦的诸子百家不也是著书立说之后四处游说吗? 所以我觉得我写下来的东西除了鼓励我自己之外,哪怕只能影响到一个人我都觉得自己的行为特别有意义了。 近日杂记 今天下午听了一首歌,其实是很久之前就听过的,但我今天听歌时,有了些许和往日不一样的感触。 或许在现实生活中,我的性格就是不讨喜的。我对一些事情的厌恶,在其他人眼中就是大惊小怪。 但是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我觉得有时候很难界定啊。 …… 我必须承认我的性格真的有些问题,这无关乎任何人的看法,只是我现在觉得在当今的社会它就是有问题的。 但是我依然可以做那些正确的事,至少我写下的文字我自认为还是挺积极向上的。 我并不觉得我的性格有什么致命的弊端,只要没做出什么穷凶恶极的事,没有给别人造成实质性的伤害,我觉得就不用做出所谓的根本性改变。 …… 最近听了一首歌,里面有句词叫“这或许就是因果,如此徒劳的执着。” 我就一平民老百姓,能改变的事情太少了。现在我发现,我连我自己的“性格”都改变不了。 我突然想起来以前老师说的一些话:“当你不知道为什么学习的时候,你就先学着;因为就怕你未来特别想做成某件事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没有那种能力了,到那个时候你可能就会懊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多学一点?那种感觉是十分痛苦的,很绝望的。于是你只能安慰自己说:“这些东西,我其实也不是特别想要,那就算了吧。”可你明明就是很想做成那件事,想要得到某些东西。” 我现在也觉得有些东西哪怕学了估计也没啥用,可我每每想到老师说的这些话,我就会觉得或许未来还有用。 因为我真的不希望用“我其实没有那么想得到那些东西”的理由去安慰那个时候无能为力的自己。然后只能仰望别人拿走自己心心念念的东西。 可我明明就是想得到那些东西啊,就是想做成某些事啊。结果到最后只能安慰自己,其实我也没有那么想要。然后和“相似的人”抱团取暖。这难道不可笑吗? 不管别人怎么想,也不管未来的我会不会有所改变,至少现在我觉得挺可耻、挺懦弱的。 杂说 当我们与人的约定因为某种不可抗力落空的时候,我们会说:“下次一定。”但人生其实没有那么多下次,我能做的也就是把握好现在,尽最大努力去拼凑一个大概可控的未来。 现在想想曾经那些狂妄至极的言语,其实我们还是有机会实现的,不是吗?就像我上小学的时候,就非常喜欢看小说,甚至是在被父母明确要求要睡觉的时间,也打个手电筒也要继续看。而且小时候想做的事,现在大部分也都做成了。 现在回想那些被长辈们明令要求什么能干,又有什么不能干的时候,其实是不那么愿意听从的。但现在我觉得在那些要求之下,依然还有很多我可以操作的空间。 就像我想模仿那些小说家写点东西的时候,长辈们总是说,你可以写日记,也可以写老师要求的作文,但就是不能写这些没半点名堂的东西。 每次被家长打断之后,我的这个念想都会消失匿迹一段时间,可是每次去翻阅那些小说,尤其看到十分精彩的片段的时候,我仿佛消失了很久的想模仿名家小说写作的念头又开始蠢蠢欲动了。 我上初中的时候,就曾经尝试在网上申请账号,那是我第一次如此正式地开始小说写作。 但后面因功底不够、要抓紧时间学习书本上和课堂上老师讲解的知识点等杂七杂八的理由,总之就是没有坚持下去。那个写作网站的账号因为长时间没有登录过,最后也找不到了。 上大学后,因为某个特殊的契机,我想写点小说的想法再一次春风吹又生般的死灰复燃。 而这次想法的燃烧,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之久,想来未来还有持续燃烧的可能。 我似乎总是想追求生活中的确定性,但我自问,其实不确定性才造就了生活中的多彩。 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我还这么年轻啊。如果现在就“安分守己”,不疯狂一把的话,我总有预感以后回想起来,大概率会让我觉得怪可惜的。 至于那种按部就班的生活状态。我认为应该是我在‘不确定’的事物中找到了‘相对确定性’之后的事了。 最后这些话我想对自己说:“有些路从选择开始,就意味着我要有‘打持久战’的准备了。已经走到今天这步了,原路返回也不太现实,那就继续吧,继续把脚下的路走完。” 还要走的扎实有力,路的前方依旧有光;我的未来依旧有光! 加油!爱做梦的年轻人。 理想 最近总是喜欢听歌,尤其是听到那些词和旋律的特别好的歌,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异常兴奋。其实那些歌怎么样,和我有什么关系吗?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看到那些组合起来十分神奇的字眼,我总是会情难自禁,并且幻想自己如果能写出这么好的东西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而现在的我,学习这些文采斐然的作品,就是希望自己也能拥有那么深厚的文字功底,写得出那么美妙的叙述。 但我也知道任何一种能力,都需要经过雕琢才能变得更加精湛。无论是内在的人格,还是外显的工艺技巧都是如此。 《诗经》有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一词是对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高度概括。 以上这短短三两句,语出《诗经》中的《国风·卫风·淇奥》原本是赞扬品德高尚的男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诗词的内涵也理应有所发展。词典中关于‘君子’的解释,就是古代之有地位的人,后用于指代人格高尚的人。 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我想这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一种美好的向往。而近代社会以来,那个被一代又一代有信仰的能人志士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的成功实现,也必然离不开无数德才兼备的君子。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一大主题。 人们所追寻的心中的理想,或多或少都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而关于美好的界定,标准不一,因此人们的理想也可大可小。 话说,无数个渺小的思考填满了人的一生。那我想,人生中的无数个小美好也将汇聚成人生最终的大美好。 而人人追求的美好的成功实现,终将使美好的事物长久的存在于世间,让这现实得有些冰冷刺骨的社会,多一些温情,少一些残酷。 对于那些看似十分虚无缥缈的追求,只有十分地笃信地去行动,才有可能将飘渺的念头,变为具象真实的现实。 很多看似梦幻的事情就是因为相信所以成真。 相信本身就很美好。去相信,“但凡辛苦,都是礼物;人生顺逆,皆是馈赠。” 期待在多数人眼中的那个空幻的理想落地成真的时刻! 原生家庭 我从来没有哪一刻像现在这样觉得原生家庭给我带来极大的影响。 小时候家里很穷,住着没有任何粉饰的小屋。但那时候我并没有觉得苦,反而很轻松愉悦。 姐姐会在家门口的土地上种一些不知名的小花,花开的时候,真的很好看。爸妈也在身边,现在想来以前很美好很满足。 可随着年岁的增长,家里经济压力大了。父母不得不外出谋职,以维持生计。 那个时候不懂,只觉得父母外出打工挣钱很辛苦。每次过年过节回家都会带着一些很美味的小零食。 所以那个时候,我和哥哥姐姐最开心的就是节假日快到了,爸妈快回来了。 我也很庆幸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的大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有着许多传统佳节。 每次为数不多的相处时光,我的爸妈都会抓住机会“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做人道理,是非对错。 我清楚的记得,父母每次离家,我和哥哥都会哭泣难受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缓过神来。 或许是小时候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以至于物质上的缺憾,我至今才想明白,它带给我的是什么东西。 小时候,爸妈和爷爷奶奶为了我们的身体着想,不让我们接触外面的所谓垃圾食品。奶奶也会变着法的研究一些小零食,做给我们吃。自然,除了必要的买文具的钱,直到上初中以前,平常时候我们是没有零花钱的。因此我们期盼节假日又有一个理由:那就是走亲访友,亲戚朋友总会给些零花钱,而这点零花钱是不会被爸妈收走的。 小时候,看着周围的同学经常走进学校的小卖部,拿着色泽鲜艳的零食,吃的津津有味。那个时候我说不羡慕,肯定是假的。但那个时候身上没有钱,不了解商店那个零食价钱怎么样。 直到有一次,我拿着10元钱,走进学校的商店,拿了一包小零食,把手里的十块钱递给了老板。随后第一次令我震惊的事发生了:老板收了我的10元,然后从一堆零钱里找出9块零5毛递给我。 “嗯?怎么还能找这么多钱?” “这一包小零食,只要5毛钱。”老板很随意的说。 只要5毛钱?这让我陷入了巨大的欣喜,因为10块钱可以买20包了。 …… 或许是因为躯体上和其他人有些不同,渐渐的我喜欢一个人待着了。除非是非常熟悉的朋友,不然我连其他人的问话都不想回答了。直到现在这个习惯,依旧影响着我。 上大学后也喜欢一个人,坐在食堂手机插上耳机,听着我喜欢的音乐。我并不觉得孤单,相反很享受。和室友朋友一起聚餐的次数,稍微夸张点说屈指可数。 上大学前我一直对《必刷题》上那一句话,不屑一顾。因为从小到大,上一所好大学才能把未来的日子过好,是我身边的人一直以来灌输给我的观念,但现在我觉得那句话有它的道理。 所谓近朱者赤,有些人光是遇见,就是万幸。 (推荐收听:傲七爷《枕边童话》旋律好听) 理想 最近听到的歌,那些歌词写得真的十分美妙,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象自己未来是否能写出如此美妙的字句。 我清楚任何一种能力,都需要经过雕琢才能变得更加精湛。无论是内在的人格品质,还是外显的工艺技巧都是如此。 《诗经》有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一词是对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高度概括。 以上这三两句,语出《诗经》中的《国风·卫风·淇奥》原本是赞扬品德高尚的男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诗词的内涵也理应有所发展。词典中关于‘君子’的解释,就是古代之有地位的人,后用于指代人格高尚的人。 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我想这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一种对于美好的向往。而近代社会以来,那个被一代又一代有信仰的能人志士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的成功实现,也必然离不开无数德才兼备的君子。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一大主题。 人们所追寻的心中的理想,或多或少都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而关于美好的界定,标准不一,因此人们的理想也可大可小。 话说,无数个渺小的思考填满了人的一生。那我想,人生中的无数个小美好也将未来汇聚成人生最终的大美好。 我以为人们追求的美好的成功实现,终将使美好的事物长久的存在于世间,让这现实得有些冰冷刺骨的社会,多一点温情,少一些残酷。 对于那些看似十分虚无缥缈的追求,只有十分地笃信地去行动,才有可能将飘渺虚无的念头,变为具象可触的现实。 这一路走来遇见过很多人,听过许多道理,曾经总以为真的能吃别人堑,长自己的智。但现在我却发现,很多事情若不自己走一走可能永远都想不明白。 现在我也想体会一下《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口中的那个真正的英雄主义究竟是怎样一番滋味? 我觉得相信这个词本身就很美好。很多看似梦幻的事情就是因为相信所以成真。 如今我正在尝试相信:“但凡辛苦,都是礼物;人生顺逆,皆是馈赠。”同时也期待着那个空幻的理想落地成真的时刻! 关于对与错的思考 这些天心情很复杂,亲眼目睹了一些于人而言最宝贵事物的存在和消逝。 这些天很怀疑自己,直到遇到了一些老人家。ta们话有一点多,但是当我想要找借口“逃离”的时候,老人家说:“你们这些后生所做的事,是伟大光荣的。” 听到这些话,让我十分惭愧,总感觉自己太渺小幼稚了。我想自己的所作所为,真的只是为了给自己的自私找借口。并不是真正的想去成为那类人。 当然,我又十分庆幸,原来那个年代的人们还未远去。 不想听任何为人处世之道了,哪怕是正确的;但我就是不想听。 我也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但是我就是对某些事件的发生就是十分不能理解,无法自拔,甚至消极厌世。 像我这样的人,我想未来只有一个人独自生活,才是正解。我真的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好,总爱胡思乱想,这样敏感多疑的我,真的害怕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蠢事。 我向来觉得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人的确很难相处啊。因此,在学会自我调节之前,长时间的独处就应该是我的生活方式。 无论除我之外的其他人怎么想,我总觉得现在的我还配不上这些东西。因为时间已经充分证明,发生在我身上所有美好的东西,我都会亲手“毁”了它;现在回想原来我很多年前就干过这种事。 真的对吗?真的不对。或者说对与不对,已经没那么重要了,但如果我错了,那现在的我还真就想‘错’下去。希望未来会有所改变,希望未来的自己有底气说出:“我配得上”这句话,将‘不配感’逐渐剔除。 至少在社会驯化我之前,我想我会继续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真心希望未来会有奇迹发生,能让我自发地作出向好的改变。 以前总觉得很多人没有信仰,但我突然发现,我才是最没有信仰的,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怎么可能天天去思考人生存在的意义呢?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只是我不愿意承认罢了。但愿,未来的自己能拥有坚定的信仰,靠着信仰的力量继续坚定的走下去。 目前看来,我自认为自己掌握的本领还不够,进步空间还十分的大,我是希望我可以越来越好,但是目前明显做的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身。 其实到如今,我是有一种盲目的自信的。但是认清现状才能更好的脚踏实地的向前走。 我现在一点都不觉得我比曾经的那些闪光的好友们要差劲了。而有时候贬低一下自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正视差距,之后就是奋力追赶了。 如今的我已经不想和其他人比较了,断断续续地写下一些东西的意义就是提醒自己应该还有能力、有底气相信:在人们看似不同的人生追求中,总还是有那么一些相同点在的。 校园生活中的感悟 在大学校园内和对我影响特别大的那部分人的遇见似乎都是在一间大教室里的。 从入学那天算起,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应该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了。于是乎我参与了多场招新会。 当时的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待在“舒适圈”。于是连锁反应开始了,一条无形的线索诞生了,一切都有迹可循。一切都在变化,人也是会变的,而换个角度看我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好与坏都可以算是宝藏。 两场自我介绍,一次在台上,一次在台下。从紧张到兴奋,角色不同了对情绪的感知也有所不同了。 我向来都是一个“精致利己”的人啊!而相较于物质基础的取得,我更珍视情绪价值的提供。我自愿去接触的人中大多也都是可以给我提供正向情绪价值的人。 这些人从初见到日后的接触相处大多都让我异常兴奋。我非常清楚地感觉到原来人群中是允许“不一样”存在的,但也更让我意识到了,我自己才是这些人里最不能接受“不同的存在”的。 从阅读诗词经典获得的感悟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了更具象化的体现,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中的喜悦远大于不满的时候,我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半联内容就有了更为直观的积极正向的感受。 曾经的我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情世故,第一反应就是厌恶和逃避。 我情绪不稳的时候,大概率我都会向外寻求安慰,找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有时候有些事换个角度想想,可能就通透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周围的人带给我的影响远大于我对ta们的影响。 但是我觉得应该没有哪一个人会愿意一而再,再而三的纵容这种“负能量”。所以,以我现在的水平和见识只能想到用一些不好的方法去强迫自己远离人群的关注。当然这也是想让我自己学会调节情绪,能够独自将大部分坏情绪消化。 话说,往事如烟,人们应当珍惜当下、活在当下。可是有些事物的存在就不断提醒我,那些美好或痛苦的回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 我必须告诉自己,那些东西不必否认,无法否定,也绝对不能否认! …… 我突然发现书本中的知识点我必须不断重复记忆才不会遗忘,但生活中的小事我反倒记得很清楚,几乎可以过目不忘。 时而,当在坏情绪中沉溺时,我会尝试着换个角度看待引发我坏情绪的问题。我觉得从一题的多面入手,或许很快就能找到疏解的办法。 而当我真的无法自拔、甚至消极厌世的时候向他人寻求帮助是必要的。尤其我还不太会排解自己的情绪,向外寻求帮助对我而言就显得尤其必要。很多事情可能真的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听听其他人的建议和看法,大概率就豁然开朗了。 我还是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还要向其他人学习。话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我想我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步。 因为存在遥远的相似性而喜悦,又因人们鲜明的独特性而兴奋。未来回望,我想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接下来的日子里,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继续兴致盎然地走下去。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认为自己是多变的,苏轼写下的这句话,就是我目前想到的安慰自己的办法。 容易反复的情绪,在我这里被我用实践证明,真的很难克制,我只能尽力去规避那些容易引发我情绪不稳定的事物,有关情绪方面的问题目前我也只能做这么多了。剩下的就只能交给时间去决定了。 面对多变的现实与自我,我能做的就是继续探求一个稳定的内核,以求在未来能够以不变的内在应对万变的外在。 期盼未来的我能变得纯粹,逐渐成长为一个“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 尽管,直到现在我对于人心还是有一些不太美妙的猜想。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但我还是愿意去相信人世间的美好。 至于对待人生的态度我有我自己的想法。这个世界上的人太多了,无论如何都绝对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人生,人们的人生赛道的轨迹都终究会有所不同。 我知道自己写下的东西可能会引起一些反感,一开始我也会瞻前顾后,可现在我想到了先秦的诸子百家,这些先贤不也是著书立说之后四处游说吗? 所以,现在我觉得我写下来的东西除了鼓励我自己之外,还能影响到哪怕只是一个人,能给ta带去一些正向的影响并由此做出一些向好的改变。我就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特别有意义的了。 游秋有感 那天中秋,入秋已有些时日了。我独自漫步在田间地头,微风拂面,在酷热中感受到了些许凉意。 我望着田间小径旁的草木和堤上的乔木,从前的满目翠绿,此时再看那郁郁葱葱的树叶已有些泛黄了。树叶在风中摇曳,不时落下少许泛黄的叶片,为秋季平添了几分独属于它的萧瑟。 关于“秋”,古代文人常常在诗词歌赋中赋予它“萧瑟”、“落寞”之意。这一点我认为单从“诗豪”刘禹锡的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就可以看出些许端倪。 秋季多数时候在诗人眼中是寄托愁思与哀伤的季节。在秋雨的称托下,历经两宋更迭磨难的才女李清照在《声声慢》中道出了心中难以言明的凄凉与苦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由此可见,“秋”在古代文人墨客心中往往象征着凄凉与孤寂。但神奇的是在秋季这一充斥着“寂寥”之感的季节中,竟然还存在着“中秋”与“重阳”这两个象征着“家人团圆”、“亲朋聚首”的中国传统节日。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道:“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年的中秋,苏轼在密州任太守。这天傍晚,苏轼望月怀人,通宵畅饮至天明,趁兴写下这篇文章,抒发对弟弟子由的怀念之情。唐代诗人张籍在《秋思》中同样也抒发了对家人的思念:“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可以感受到那个时候的张籍对身在故乡的亲人有说不尽的话和表不全的情。 张籍与苏轼两人所生活的时期跨越了两百多年的时间长度。按理说,唐宋两朝的生活风俗习惯是大不相同的。但从《秋思》和《水调歌头》这两篇已传诵千年的诗词来看,两人思乡怀人的情感却是如出一辙。 那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在十七岁那年的重阳节写下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出了作为身处异乡的客子对身在故乡亲人的浓厚思念。 我在阅读古代关于“秋”的优秀诗词时发现在孤寂、凄凉的悲情氛围下,古诗词中也有“思乡怀人”的亲情、友谊以及团圆的喜悦。古人的悲喜在秋季交融,悲中带喜,喜中有悲。这让我想起了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事物皆有正反两面,世间万物的有无、难易……都是不断转换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无。就像太极图中那样,黑中带点白,白中有点黑。 众所周知,自汉武帝之后儒学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领域的“独尊”地位几乎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儒学的独尊地位也曾受到冲击,甚至出现过儒、道、佛三教并行、三教合一的局面。 事实上在我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儒道佛三家皆有取另两家之长以补己之短,以此不断发展壮大。我想正是这种“不故步自封,开放包容”的态度才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绵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依旧葆有蓬勃的生命力。 前方有路,愿君珍重 车已到站,不知所言,愿君珍重。 走在归途中,沿途开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花,争奇斗艳,万紫千红… 翻开记忆的篇录,记录了许多。惟独关于您仅寥寥数语…… 记得第一次相见是在您的课堂上,你那稍显高挑的身姿,靓丽的容颜,一头散在肩上的青丝,那清丽的形象,时至今日,仍历久弥新。 或许是因为第一印象很好,您一开口那略显空灵的声音,便沁入心田:“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舒心,人如其名,听我的课会让你们感到身心舒畅,心情愉悦的。我这个人比较随性……” 相处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有些讨厌您。讨厌您时不时的批评教育,讨厌您时不时在作业本上的鲜红刺耳的批语,讨厌您…… 但,同样我也很喜欢您,喜欢您新颖的教学方式,喜欢您甜美空灵的声音……当然,最喜欢的还是您在课间与我们打成一片的时候,记得那时候班里有几个胆子较大的女生将您抱在怀里,顿时,双颊浮现出一抹红晕:“你们怎么没大没小的。”那模样可爱极了。那一次课间我们全班还一起玩了十来局‘狼人杀’:天黑请闭眼,狼人请睁眼……或许是我们让着您的缘故,刚开始的时候让您赢了几局。于是,您开始有些沾沾自喜了:“看到了吗?玩你们的游戏,我同样能赢,看来我就是当孩子王的命啊。嘻嘻。”但接着我们就用实际行动,将您刚刚产生的一点点得意给击得粉碎。最后几局您有些恼羞成怒了,开始了您的报复之旅,您当狼人的时候,将我们全班杀了遍。游戏结束后,您有些得意的说:“看到没,跟我斗,你们还太嫩了。”充满了与我们同样的青春活力。但,我不知道在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夜晚您为我们备课到深夜,不知您的咽喉炎越来越严重,不得已去吃润喉片,我不知道当有同学受伤感冒时,您总是第一个闻讯赶到,并给予照顾的。您在该谈恋爱的年纪,承受了您可以完全避免的责任。 有一天,您顶着黑眼圈给我们上课,没精打采的少了往日的生动。我问同学才知道你为了晚上那位突然高烧的同学,一直守在病房,直到深夜…… 慢慢地,我懂得了您那鲜红批语背后的良苦用心,懂得了您批评教育时的苦口婆心,懂得了…… 我一直以为您会把我们带到毕业。可一年后,您却选择了离开。您看到了吗?您眼前可爱的孩子们一个个泪眼婆娑,嘴里念叨着:“不要走…”您听到了吗?您眼前这群可爱的孩子是多么的舍不得您啊。多么希望您能再多留一会儿啊。 或许,是因为当初比较内向的缘故吧,别的同学都在努力挽留您的时候,我却躲得远远的,看着您。我知道您的心中肯定也是万般不舍。但却躲不了必然的离别,总要说再见的,为何就不能开心点呢?离别的路口就在眼前,沿途的小花开得真鲜艳啊,愿您享受这路芬芳,快乐永远。前方有路,愿君珍重。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经说过:“分数、学历甚至知识都不是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对我们而言,您就是那个唤醒我们灵魂的美丽灵魂。 还记得,您离别前对我们说的最后一句话:“孩子们,为了梦想,请多保重。”我想我们一定会努力的,定不负梦望,不负您的期望。 舒老师,今天是中秋佳节,是天下中华儿女归家、团聚的日子,愿您和您的家人幸福安康。中秋快乐。 欣赏自然的喜悦 那一天,一个人在外散步,走得有些累了,坐在路边的长椅上,看着路边的小池塘,池塘里稀疏地长有几枝草木。逐渐放空自己,惬意极了。 看着周围的草木,还有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孩童,突然有些怀念过往的某些小时光。 中学时,某天放学回家,我走在街上,天色阴沉,很快就下起了小雨。我是不太喜欢放学这个时间段下雨的。只因曾经有一回,我放在书包里的书本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浸的湿透,简直防不胜防。 按原先的打算,我是准备坐公交回家的。可是看着眼前分出了两条路,我突然想抄小道走回去。我计算过算上等公交的时间,其实用这两种方式到家的时间是差不多的。现在想来,我居然完全没有考虑曾经突发暴雨得到的教训。 站在分叉路口,纠结了一会儿后,我还是打算走小路回家。 一个转角过后,道路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绿植,被雨水打湿的树叶,较之以往更显翠绿。 在这两侧树木的尽头,还有一片小树林。我走到小树林附近,停下的脚步向树林里看去。想起在某一年夏秋之交,和朋友在树林中拿起枯枝当武器,玩耍打闹的场景。 不知不觉中小雨也渐渐停了,天空开始放晴,我大概估计了一下这场雨前后没下多久。我看这天气多少有点随性了。不过,话说回来,家乡的天气情况我已经见怪不怪了,一直都是说变就变,简直没有一点缓冲期。 我看着眼前的树林,又回忆起了某一年的农忙时节。 我记得有一天下午,天气燥热,我在一棵大树底下乘凉,耳边忽然传来机械启动的轰鸣声。我循着声响走出树林看着在农田里运作的收割机,我听着这有些嘈杂的声响,竟然很享受。 我不知道那天这样收获的喜悦,农民们一年能享受到几次?但我知道那时无所事事地漫步在田野、树林中的我,很享受那个静谧又嘈杂的午后。 只是越长大这样简单的快乐,似乎就越来越少了。感觉少了些单纯,多了些顾虑。 欣赏自然的喜悦 那一天,一个人在外散步,走得有些累了,坐在路边的长椅上,看着路边的小池塘,池塘里稀疏地长有几枝草木。逐渐放空自己,惬意极了。 看着周围的草木,还有背着书包放学回家的孩童,突然有些怀念过往的某些小时光。 中学时,某天放学回家,我走在街上,天色阴沉,很快就下起了小雨。我是不太喜欢放学这个时间段下雨的。只因曾经有一回,我放在书包里的书本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浸的湿透,简直防不胜防。 按原先的打算,我是准备坐公交回家的。可是看着眼前分出了两条路,我突然想抄小道走回去。我计算过算上等公交的时间,其实用这两种方式到家的时间是差不多的。现在想来,我居然完全没有考虑曾经突发暴雨得到的教训。 站在分叉路口,纠结了一会儿后,我还是打算走小路回家。 一个转角过后,道路两旁都是郁郁葱葱的绿植,被雨水打湿的树叶,较之以往更显翠绿。 在这两侧树木的尽头,还有一片小树林。我走到小树林附近,停下的脚步向树林里看去。想起在某一年夏秋之交,和朋友在树林中拿起枯枝当武器,玩耍打闹的场景。 不知不觉中小雨也渐渐停了,天空开始放晴,我大概估计了一下这场雨前后没下多久。我看这天气多少有点随性了。不过,话说回来,家乡的天气情况我已经见怪不怪了,一直都是说变就变,简直没有一点缓冲期。 我看着眼前的树林,又回忆起了某一年的农忙时节。 我记得有一天下午,天气燥热,我在一棵大树底下乘凉,耳边忽然传来机械启动的轰鸣声。我循着声响走出树林看着在农田里运作的收割机,我听着这有些嘈杂的声响,竟然很享受。 我不知道像那天一样收获的喜悦,农民们一年能享受到几次?但我知道那时无所事事地漫步在田野、树林中的我,很享受那个静谧又嘈杂的午后。 只是越长大这样简单的快乐,似乎就越来越少了。长大后,感觉自己少了些单纯,多了些顾虑。 长着么大,周围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有些东西一直在变,但我还是天真地希望,在这个时刻都在变化的世界里,有一些东西是不变的。 理想 最近听到的歌,那些歌词写得真的十分美妙,也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象自己未来是否能写出如此美妙的字句。 我清楚任何一种能力,都需要经过雕琢才能变得更加精湛。无论是内在的人格品质,还是外显的工艺技巧都是如此。 《诗经》有言:“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一词是对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高度概括。 以上这三两句,语出《诗经》中的《国风·卫风·淇奥》原本是赞扬品德高尚的男子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诗词的内涵也理应有所发展。词典中关于‘君子’的解释,就是古代指有地位的人,后用于指代人格高尚的人。 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我想这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一种对于美好的向往。而近代社会以来,那个被一代又一代有信仰的能人志士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的成功实现,也必然离不开无数德才兼备的君子。 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一大主题。 人们所追寻的心中的理想,或多或少都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的向往。而关于美好的界定,标准不一,因此人们的理想也可大可小。 话说,无数个渺小的思考填满了人的一生。那我想,人生中的无数个小美好也将未来汇聚成人生最终的大美好。 我以为人们追求的美好的成功实现,终将使美好的事物长久的存在于世间,让这现实得有些冰冷刺骨的社会,多一点温情,少一些残酷。 对于那些看似十分虚无缥缈的追求,只有十分地笃信地去行动,才有可能将飘渺虚无的念头,变为具象可触的现实。 这一路走来遇见过很多人,听过许多道理,曾经总以为真的能吃别人堑,长自己的智。但现在我却发现,很多事情若不自己走一走可能永远都想不明白。 现在我也想体会一下《名人传》作者罗曼·罗兰口中的那个真正的英雄主义究竟是怎样一番滋味? 我觉得相信这个词本身就很美好。很多看似梦幻的事情就是因为相信所以成真。 如今我正在尝试相信:“但凡辛苦,都是礼物;人生顺逆,皆是馈赠。”同时也期待着那个空幻的理想落地成真的时刻! 校园生活中的感悟 在大学校园内和对我影响特别大的那部分人的遇见似乎都是在一间大教室里的。 从入学那天算起,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应该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了。于是乎我参与了多场招新会。 当时的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待在“舒适圈”。于是连锁反应开始了,一条无形的线索诞生了,一切都有迹可循。一切都在变化,人也是会变的,而换个角度看我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好与坏都可以算是宝藏。 两场自我介绍,一次在台上,一次在台下。从紧张到兴奋,角色不同了对情绪的感知也有所不同了。 我向来都是一个“精致利己”的人啊!而相较于物质基础的取得,我更珍视情绪价值的提供。我自愿去接触的人中大多也都是可以给我提供正向情绪价值的人。 这些人从初见到日后的接触相处大多都让我异常兴奋。我非常清楚地感觉到原来人群中是允许“不一样”存在的,但也更让我意识到了,我自己才是这些人里最不能接受“不同的存在”的。 从阅读诗词经典获得的感悟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了更具象化的体现,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中的喜悦远大于不满的时候,我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半联内容就有了更为直观的积极正向的感受。 曾经的我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情世故,第一反应就是厌恶和逃避。 我情绪不稳的时候,大概率我都会向外寻求安慰,找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有时候有些事换个角度想想,可能就通透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周围的人带给我的影响远大于我对ta们的影响。 但是我觉得应该没有哪一个人会愿意一而再,再而三的纵容这种“负能量”。所以,以我现在的水平和见识只能想到用一些不好的方法去强迫自己远离人群的关注。当然这也是想让我自己学会调节情绪,能够独自将大部分坏情绪消化。 话说,往事如烟,人们应当珍惜当下、活在当下。可是有些事物的存在就不断提醒我,那些美好或痛苦的回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 我必须告诉自己,那些东西不必否认,无法否定,也绝对不能否认! …… 我突然发现书本中的知识点我必须不断重复记忆才不会遗忘,但生活中的小事我反倒记得很清楚,几乎可以过目不忘。 时而,当在坏情绪中沉溺时,我会尝试着换个角度看待引发我坏情绪的问题。我觉得从一题的多面入手,或许很快就能找到疏解的办法。 而当我真的无法自拔、甚至消极厌世的时候向他人寻求帮助是必要的。尤其我还不太会排解自己的情绪,向外寻求帮助对我而言就显得尤其必要。很多事情可能真的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听听其他人的建议和看法,大概率就豁然开朗了。 我还是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还要向其他人学习。话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我想我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步。 在与人的交流与沟通中,我总是因为存在遥远的相似性而喜悦,又因人们鲜明的独特性而兴奋。未来回望,我想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接下来的日子里,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继续兴致盎然地走下去。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认为自己是多变的,苏轼写下的这句话,就是我目前想到的安慰自己的办法。 容易反复的情绪,在我这里被我用实践证明,真的很难克制,我只能尽力去规避那些容易引发我情绪不稳定的事物,除此之外,目前我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了。 面对多变的现实与自我,我能做的就是继续探求一个稳定的内核,以求在未来能够以不变的内在应对万变的外在。 期盼未来的我能变得纯粹,逐渐成长为一个“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 尽管,直到现在我对于人心还是有一些不太美妙的猜想。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但我还是愿意去相信人世间的美好。 至于对待人生的态度我有我自己的想法。这个世界上的人太多了,无论如何都绝对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人生,人们的人生赛道的轨迹都终究会有所不同。 我知道自己写下的东西可能会引起一些反感,一开始我也会瞻前顾后,可现在我想到了先秦的诸子百家,这些先贤不也是著书立说之后四处游说吗? 所以,现在我觉得我写下来的东西除了鼓励我自己之外,还能影响到哪怕只是一个人,能给ta带去一些正向的影响并由此做出一些向好的改变。我就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特别有意义的了。 关于对与错的思考 这些天心情很复杂,亲眼目睹了一些于人而言最宝贵事物的存在和消逝。 这些天很怀疑自己,直到遇到了一些老人家。ta们话有一点多,但是当我想要找借口“逃离”的时候,老人家说:“你们这些后生所做的事,是伟大光荣的。” 听到这些话,让我十分惭愧,总感觉自己太渺小幼稚了。我想自己的所作所为,真的只是为了给自己的自私找借口。并不是真正的想去成为那类人。 当然,我又十分庆幸,原来那个年代的人们还未远去。 不想听任何为人处世之道了,哪怕是正确的;但我就是不想听。 我也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但是我就是对某些事件的发生就是十分不能理解,无法自拔,甚至消极厌世。 像我这样的人,我想未来只有一个人独自生活,才是正解。我真的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好,总爱胡思乱想,这样敏感多疑的我,真的害怕会有意无意地做出一些“伤敌一千,也自损一千”的所谓极限一换一的蠢事。 我向来觉得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人的确很难相处啊。因此,在学会自我调节之前,长时间的独处就应该是我的生活方式。 无论除我之外的其他人怎么想,我总觉得现在的我还配不上某些东西。因为时间已经充分证明,发生在我身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我都会亲手“毁”了它;现在回想原来我很多年前就干过这种事。 真的对吗?真的不对。或者说对与不对,已经没那么重要了,但如果我错了,那现在的我还真就想‘错’下去。希望未来会有所改变,希望未来的自己有底气说出:“我配得上”这句话,将‘不配感’逐渐剔除。 至少在社会驯化我之前,我想我会继续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真心希望未来会有奇迹发生,能让我自发地作出向好的改变。 以前总觉得很多人没有信仰,但我突然发现,我才是最没有信仰的,一个真正有信仰的人怎么可能天天去思考人生存在的意义呢?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只是我不愿意承认罢了。但愿,未来的自己能拥有坚定的信仰,靠着信仰的力量继续坚定的走下去。 如今看来,我自认为自己掌握的本领还不够,进步空间还十分的大,我是希望我可以越来越好,但是目前明显做的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身。 其实到如今,我是有一种盲目的自信的。但是认清现状才能更好的脚踏实地的向前走。 我现在一点都不觉得我比曾经的那些闪光的好友们要差劲了。而有时候贬低一下自己是为了提醒自己要正视差距,之后就是奋力追赶了。 如今的我已经不想和其他人比较了,断断续续地写下一些东西的意义就是提醒自己应该还有能力、有底气相信:在人们看似不同的人生追求中,总还是有那么一些相同点在的。 内心的独白 最近脑袋里总是回想着之前和朋友聊过的一些话题,有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你在处理和朋友之间的一些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只考虑到了你自己?” 说实话,最开始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张口就想反驳。可是近来回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我突然觉得朋友说的有道理。 很多时候,我可能真的只考虑到了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就找人聊聊,也不会考虑时间是否合适,自己挑起的话题别人愿不愿意听。 我好像真的是一个自私的人,真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利己主义者。我有什么样的情绪?处于怎样的一种境地?和其他人有关系吗?说实话,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其他人又有什么义务去听我的宣泄、吐槽那些满是负能量的东西呢? 所以,回想我自己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似乎都只考虑到了我自己,至于我的诉求是否合理,他人是否愿意接受或提供帮助?这些我好像都没有考虑过。我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人的情绪,真是向来只关心自己的情绪。 还有每当遇到问题时,我总是下意识的想要逃避,想要将出现的问题交给别人去解决,就连尝试解决问题的勇气都没有,现在想来真的挺怯懦、无能的。 希望未来自己能有所担当,成为那个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 至于那些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但愿未来能如我所愿。 我觉得如果我现在是四五十岁的年纪,自私一点就自私一点吧。毕竟已经年过半百了,别人的看法肯定也不会那么在意了。可现实是我现在只有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必须做出些改变,学会真正意义上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最近总是想到自己说过的那些大话,表面上看上去,我似乎是想向那些伟大光荣的人看齐的,但其实我还是会心虚,会有那些阴暗的小心思。 最近还看了一些文章,对我而言还是有所启发的。总而言之,我希望未来自己能多一点有意义的自我反思,少一些毫无意义的精神内耗。 还有一些东西我觉得自己现在并没有拥有它们的能力,一旦靠近,我就会不受控制的多想,然后感到无能为力,患得患失。 曾经那些想做却又不敢做,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事,到底还是因为自卑。我害怕现实的自我和他人记忆中的人物有巨大的出入,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故而不敢靠近。 我想那种与生俱来的勇气,正在被我慢慢消磨,而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它磨损的速度,稍微慢一点。 写到这里,我大概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期待未来自己能将那些问题解决,做出一些积极的、向好的改变。 其实我写下的东西,并不是想影响他人,我更想鼓励我自己能够有更多阳光的成长,不想要那么敏感,不想患得患失。未来要变得积极,要学会接纳失意,更要懂得拥抱美好。 加油! 内心的独白 最近脑袋里总是回想着之前和朋友聊过的一些话题,有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你在处理和朋友之间的一些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只考虑到了你自己?” 说实话,最开始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张口就想反驳。可是近来回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我突然觉得朋友说的有道理。 很多时候,我可能真的只考虑到了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就找人聊聊,也不会考虑时间是否合适,自己挑起的话题别人愿不愿意听。 我有什么样的情绪?处于怎样的境地?和其他人有关系吗?说实话,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其他人又有什么义务去听我的宣泄、吐槽那些满是负能量的东西呢? 因此,回想我自己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似乎都只考虑到了我自己。至于我的诉求是否合理,他人是否愿意接受或提供帮助?这些我好像都没有考虑过。我甚至从来没有考虑过他人的情绪,真是向来只关心自己的情绪。 还有每当遇到问题时,我总是下意识的想要逃避,想要将出现的问题交给别人去解决,就连尝试解决问题的勇气都没有,现在想来真的挺怯懦的。 希望未来自己能有所担当,成为那个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吧。至于那些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但愿未来能如我所愿。 我觉得如果我现在是四五十岁的年纪,自私一点就自私一点吧。毕竟已经年过半百了,别人的看法肯定也不会那么在意了。可现实是我现在只有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必须要做出些改变,学会真正意义上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最近总是想到自己说过的那些大话,表面上看上去,我似乎是想向那些伟大光荣的人看齐的,但事实证明,我还是会心虚,会有那些阴暗的小心思。 最近还看了一些文章,对我而言还是有所启发的。总而言之,我希望未来自己能多一点有意义的自我反思,少一些毫无意义的精神内耗。 还有一些东西我觉得自己现在并没有拥有它们的能力,一旦靠近,我就会不受控制的多想,然后感到无能为力,患得患失。 曾经那些想做却又不敢做,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事,到底还是因为自卑。我害怕现实的自我和他人记忆中的人物有巨大的出入,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故而不敢靠近。 我想那种与生俱来的勇气,正在被我慢慢消磨,而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它磨损的速度,稍微慢一点。 我知道很多事情自己的处理方式都十分欠妥,可是在那个时间段,我真的想不出其他方式去摆脱那种复杂的情绪了,所以如果有故友看到这里请允许我说一声,抱歉! 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挺不堪、挺懦弱的。真的很感谢曾经对我给予包容和鼓励的朋友们,谢谢! 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洒脱一点,成熟一点。至于那些无畏的承诺,我都没有忘,就是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机会去实现了。 写到这里,我大概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期待未来自己能将那些问题解决,做出一些积极的、向好的改变。 其实我写下的东西,并不是想影响他人,我更想鼓励我自己能够有更多阳光的成长,不想那么敏感,不想患得患失。未来要变得积极,要学会接纳失意,更要懂得拥抱美好。 加油! 关于对与错的思考 这些天心情很复杂,亲眼目睹了一些于人而言最宝贵事物的存在和消逝。 这些天很怀疑自己,直到遇到了一些老人家。ta们话有一点多,但是当我想要找借口“逃离”的时候,老人家说:“你们这些后生所做的事,是伟大光荣的。” 听到这些话,让我十分惭愧,总感觉自己太渺小幼稚了。我想自己的所作所为,真的只是为了给自己的自私找借口。并不是真正的想去成为那类人。 当然,我又十分庆幸,原来那个年代的人们还未远去。 我知道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但是我就是对某些事件的发生就是十分不能理解,无法自拔,甚至消极厌世。 我向来觉得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人真的很难相处啊。因此,在学会自我调节之前,长时间的独处就应该是我的生活方式。 无论其他人怎么想,我总觉得现在的我还配不上某些东西。因为时间已经充分证明,发生在我身上所有美好的事物,我都会亲手把它搞砸。 真的对吗?真的不对。或者说对与不对,已经没那么重要了,但如果我错了,那现在的我还真就想‘错’下去。希望未来会有所改变,希望未来的自己有底气说出:“我配得上”这句话,将‘不配感’逐渐剔除。 至少在社会驯化我之前,我想我会继续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真心希望未来会有奇迹发生,能让我自发地作出向好的改变。 以前总觉得很多人都缺乏信念感,但我突然发现,我自己也十分缺乏信念感,一个有信念感的人怎么可能天天去思考人生存在的意义呢?答案已经很明显了,只是我不愿意承认罢了。但愿,未来的自己能拥有足够的信念感,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如今看来,我自认为自己掌握的本领还不够,进步空间还十分大,我是希望我可以越来越好,但是目前明显做的还不够,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强化自身。 如今我断断续续地写下一些东西的意义是为了提醒自己应该还有能力、有底气相信:在人们看似不同的人生追求中,总还是有那么一些相同点在的。 内心的独白 最近脑袋里总是回想着之前和朋友聊过的一些话题,有一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就是“你在处理和朋友之间的一些事情的时候,是不是只考虑到了你自己?” 说实话,最开始的时候我想都没想,张口就想反驳。可是近来回想到自己的所作所为,我突然觉得朋友说的有道理。 很多时候,我可能真的只考虑到了自己,有情绪的时候就找人聊聊,也不会考虑时间是否合适,自己挑起的话题别人愿不愿意听。 我有什么样的情绪?处于怎样的境地?和其他人有关系吗?说实话,好像一点关系都没有。其他人又有什么义务去听我的宣泄、吐槽那些满是负能量的东西呢? 因此,回想我自己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似乎都只考虑到了我自己。至于我的诉求是否合理,他人是否愿意接受或提供帮助?这些我好像都没有考虑过。我甚至没有考虑过他人的情绪,真是向来只关心自己的情绪。 每当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我总是下意识的想要逃避,想要将出现的问题交给别人去解决,就连尝试解决问题的勇气都没有,现在想来真的挺怯懦的。 希望未来自己能有所担当,成为那个有能力解决问题的人吧。至于那些对于未来的美好期待,但愿未来能如我所愿。 我觉得如果我现在是四五十岁的年纪,自私一点就自私一点吧。毕竟已经年过半百了,别人的看法肯定也不会那么在意了。可现实是我现在只有二十岁出头的年纪,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所以我必须要做出些改变,学会真正意义上的换位思考,将心比心。 最近总是想到自己说过的那些大话,表面上看上去,我似乎是想向那些伟大光荣的人看齐的。但事实证明,我还是会心虚,会有那些阴暗的小心思。 最近还看了一些文章,对我而言还是有所启发的。总而言之,我希望未来自己能多一点有意义的自我反思,少一些毫无意义的精神内耗。 我觉得自己正在丧失一些宝贵的能力。有一些事物一旦靠近,我都会不受控制地胡思乱想,然后感到无能为力,患得患失。 曾经那些想做却又不敢做,想做却没来得及做的事,到底还是因为自卑。我害怕现实的自我和他人记忆中的人物有巨大的出入,会产生巨大的落差,故而不敢靠近。 我想从前的我能勇敢一点或者更克制一点都好。我想那种与生俱来的勇气,正在被我慢慢消磨,而我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它磨损的速度,稍微慢一点。 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洒脱一点,成熟一点。至于那些无畏的承诺,我都没有忘,就是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机会去实现了。 写到这里,我大概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期待未来我能将自身的问题解决,并做出一些积极的、向好的改变。 未来,我希望自己能够有更多积极阳光的成长,不想那么敏感,不想患得患失。要变得积极,要学会接纳失意,更要懂得拥抱美好。 (于2024年1月) 校园生活中的感悟 从入学那天算起,学习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应该给自己的大学生活增添一些乐趣了。于是乎我参与了多场招新会。 当时的我想了想还是决定待在“舒适圈”。于是连锁反应开始了,一条无形的线索诞生了,一切都有迹可循。一切都在变化,人也是会变的,而换个角度看我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好与坏都可以算是宝藏。 两场自我介绍,一次在台上,一次在台下。从紧张到兴奋,角色不同了对情绪的感知也有所不同了。 我向来都是一个“精致利己”的人啊!而相较于物质基础的取得,我更珍视情绪价值的提供。我自愿去接触的人中大多也都是可以给我提供正向情绪价值的人。 这些人从初见到日后的接触相处大多都让我异常兴奋。我非常清楚地感觉到原来人群中是允许“不一样”存在的。 从阅读诗词经典获得的感悟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了更具象化的体现,尤其是在团队协作中的喜悦远大于不满的时候,我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半联内容就有了更为直观的积极正向的感受。 曾经的我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的人情世故,第一反应就是厌恶和逃避。 我情绪不稳的时候,大概率我都会向外寻求安慰,找一个可以倾诉的人。有时候有些事换个角度想想,可能就通透了。 其实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周围的人带给我的影响远大于我对ta们的影响。 但是我觉得应该没有哪一个人会愿意一而再,再而三的纵容这种“负能量”。可是以我现在的见识水平只能想到用一些不好的方法去强迫自己远离人群的关注。当然这也是想让我自己学会调节情绪,能够独自将大部分坏情绪消化。 话说,往事如烟,人应当珍惜当下、活在当下。可是有些事物的存在就不断提醒我,那些美好或痛苦的回忆却是真实发生过的。 我必须告诉自己,那些东西不必否认,无法否定,也绝对不能否认! …… 我突然发现书本中的知识点我必须不断重复记忆才不会遗忘,但生活中的小事我反倒记得很清楚,几乎可以过目不忘。 时而,当在坏情绪中沉溺时,我会尝试着换个角度看待引发我坏情绪的问题。我觉得从一题的多面入手,或许很快就能找到疏解的办法。 而当我真的无法自拔、甚至消极厌世的时候向他人寻求帮助是必要的。尤其我还不太会排解自己的情绪,向外寻求帮助对我而言就显得尤其必要。很多事情可能真的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多听听其他人的建议和看法,大概率就豁然开朗了。 我还是要承认自己的不足,还要向其他人学习。话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我想我还有很多地方可以进步。 在与人的交流与沟通中,我总是因为存在遥远的相似性而喜悦,又因人们鲜明的独特性而兴奋。未来回望,我想一定会有所收获的。接下来的日子里,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继续兴致盎然地走下去。 “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我认为自己是多变的,苏轼写下的这句话,就是我目前想到的安慰自己的办法。 容易反复的情绪,被我用实践证明,真的很难克制,我只能尽力去规避那些容易引发我情绪不稳定的事物,除此之外,目前我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了。 面对多变的现实与自我,我能做的就是继续探求一个稳定的内核,以求在未来能够以不变的内在应对万变的外在。 期盼未来的我能变得纯粹,逐渐成长为一个“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 尽管,直到现在我对于人心还是有一些不太美妙的猜想。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我自己。但我还是愿意去相信人世间的美好。 至于对待人生的态度我有我自己的想法。这个世界上的人太多了,无论如何都绝对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人生,人们的人生赛道的轨迹都终究会有所不同。 我知道自己写下的东西可能会引起一些反感,一开始我也会瞻前顾后,但现在我觉得就算被人讨厌又怎样呢?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现在我觉得我写下来的东西除了鼓励我自己之外,还能影响到哪怕只是一个人,能给ta带去一些正向的影响并由此做出一些向好的改变。我就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特别有意义的了。 (于2024年1月) 浅谈合规化的不公平 前段时间刷视频的时候,看到一个词叫“合规化的不公平”。说实话,第一次看到这个词我是不理解的,都已经合规了,为什么还会不公平呢?why?! 直到昨天晚上,我突然灵光乍现,似乎理解了这个词。下面就浅谈一下我的看法吧。 对于这个短语究竟怎么看呢?我以为就是规则的制定者为了满足某些需要,将‘特定的规则’制定出来,然后面向全社会公布。但实际上,满足条件的其实也就少数几个人,甚至还可能出现仅有一人满足条件的极端情况。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前些年某著名医学院招收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本科阶段就已经发表了sci的学生,最后顺利通过复试成功进入该著名医学院学习。 我觉得这篇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文章,或多或少是在能人的帮助下完成的。当然也有可能是我太狭隘了,或许那个人在本科阶段就是这么牛逼呢?这个不好说,对吧? 以前上历史课的时候,有一句话我想很多人都记得:“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这说了一种怎样的现象,我就不多说了。还有一句话我们连着一起看:“你十年寒窗,凭什么抵得过我三代从商”这有没有一点莫名的意味呢? 当然我不是说父辈积累的资源不应该福泽后代,而是说这种福泽不应该建立在所谓的“合规化的不公平”上。 简单来说就是规则的制定者不能‘挖专属萝卜坑’。将自己后辈的独特优势以某种规则固定下来,再进行所谓的面向全社会的招收程序。 这种现象毫无疑问是与公众的朴素的情感诉求相违背的,是不合理的,是欠妥的。 或许有人会说,这就是现状,很难改变。我承认这也是事实。 最后,请大家想一件事,明朝的官·场架构是怎么来的?再说如今,现在的情况是那个时候允许的吗?虽然这有点远了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