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传》 一 少年天才 1367年,浙江温州府永嘉县,今天的鹿城区,天空中下着濛濛细雨,正所谓夜合花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可是28岁的黄性却无心欣赏,他此时正在自己家的房门外焦急的等待,屋子里不停地传出接生婆的声音,“腿弓起来,然后在打开,呼吸要调整好,不要大声的叫,黄老爷烧点热水送到门口。”黄性急忙的取来热水,准备送进屋内,却被门口的下人拦住了,“老爷,您不能进去。”黄性刚准备发作却想到了正是自己的夫人正在生孩子,便停住了脚步,将水递了进去。不一会儿,屋内传出了丫鬟的声音“老爷,生了生了,母子平安,是一个小少爷。”黄性听闻愣在了原地,不停地自言自语,我有儿子了,我有儿子了。不日,给这个小少爷取名为黄淮。 五年的时间转瞬即逝,黄淮已经五岁了,此时正是洪武五年,父亲黄性对小黄淮的教育特别的严格,母亲王氏 对小黄淮也特别的关心爱护,在这样的环境里,黄淮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长大了。等到黄淮又大了一点黄性觉着不能再让自己家里的小少爷肆无忌惮的玩耍了,于是在黄淮八岁的时候送去就学,拜读于铜陵主簿徐垕的门下,由于黄淮本人特别勤奋并且天资聪颖,他的学识也一步步的增长,成为了周围十里八乡有名的小才子。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发,太祖朱元璋罢免了左右丞相,废中书省,相权和皇权的结合巩固了朱元璋的地位,同时又因为胡惟庸案,空印案的发生,让很多有才之人不敢再去做官,有人问年仅十三岁的小黄淮,你以后想做什么呢?黄淮认认真真的回答道,我要学习很多治理国家的方法,然后去帮助我们大明朝,把天下所有的事情都当做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一定要做官,而且还要做大官,这样我才得以完成我的这些想法。 时光荏苒岁月穿梭,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这一年黄淮十四岁了,在他的人生中发生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这一年的黄淮充邑弟子员,这是什么意思呢,弟子员就是明清对县学生员的称谓,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开始,黄淮已经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了。从小父亲教他读书,讲解四书五经,程朱理学,史记汉书,而后拜师于徐垕,使得他在考试的时候,主考官让他赋诗一首,黄淮便语出惊人,技惊四座,他的见识也比周围的同龄人要好的多。 洪武二十八年,黄淮也二十八岁了,这一年被推荐去了京师国子监,熟悉历史的朋友都应该知道,这个时候明朝的首都还是在南京而不是在北京,所以此时的京师国子监也是南京国子监,那么国子监的用处是什么呢,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的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相当于现在的顶尖985和教育部的合体,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出来黄淮是有多么的厉害了。 在国子监的时候,黄淮也是虚心学习,广交挚友,一日傍晚和两名挚友共游秦淮之时,三人随意聊天,聊着聊着不知不觉间便说道了家国大事上。洪武年间的四大案死了九万人左右,虽说是彻底巩固了朱家的政权,但是也让很多有志之士不敢再步入仕途。 “以前我很想着做官,而且是做大官,但是我很害怕,万一不小心惹了不该惹的人,不就会死的很惨吗,我现在真的不敢去做官了,想着过个几年回我的黄岩老家去了,你们呢,有什么想法呀?”徐德新这样说。 芮善小声的说到“可是现在的皇帝也已经六十九岁了,听说是想着传位给他的孙子,如果他的孙子是一个知人善用的人呢,也不枉我们的一颗报国之心呀,宗豫兄,你说是不是?” 黄淮听罢,沉思片刻,抿了一口麻姑酒,吃了一块定胜糕,慢悠悠的回答道“不管什么时候,我的想法和我小时候一样,都是要以天下为己任,一定要做官,而且还是做大官。” 二 初入仕途 洪武二十九年,七月,正直盛夏,应天府里闷热难耐,真是湿础人沾汗际,蒸林蝉烈号时。国子监里却忙忙碌碌,正因为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考试,考的正是秋闱乡试,因为在明朝,乡试是每两年举行一次,只要过了乡试便可以成为举人,成为了举人之后便可以有做官和参加会试的资格了,但是黄淮所处的环境不太一样,南京对于明朝来说意义不一样,她可以说是大明朝的首善之地,而且地处江南,更是人文极盛之地,中举的难度可以说是远超过其他各省的省城,所以八月份就要考试了,虽说黄淮等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也不敢太过于放松,所以此时的黄淮,徐德新还有芮善正在一如既往地读书,也不怎么再去秦淮河游船了,也不再去听戏喝酒了。 一日白天,同是国子监的好友徐德新约了黄淮和芮善去登常府山,打算一边吟诗一边饮酒,也算顺便缓解一下这紧张的情绪,说起常府山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相传这座常府山和明代的大将军常遇春有关,这是朱元璋赏赐给常遇春的家族墓地,但是又因为常遇春死的比较早,洪武二年间北伐中原的时候在军中突然去世,仅仅四十岁,也没有葬在常府山,反而是葬在了明孝陵的旁边。太祖朱元璋的想法大概是想着生来你保护我,死了之后一样守护着明孝陵。 三人备好酒菜,徒步向常府山爬去,一路上吟诗作对好不潇洒,本是烈阳高照,忽然便风起云涌下起了大雨,泥泞不堪的路变得更加的不好行走,狂风之间三人走散了,此时黄淮躲在一处山洞中等着雨停,因为是夏日,只穿着一件生员圆领褴衫,风雨袭来还是有一些冷,黄淮紧紧地抱住了自己,此时脑子里也没有四书五经了,也没有天下为己任了,只想着自己能不能多一件衣服,只想着自己在国子监的床和被褥,十分后悔为什么要听徐德新的来这里,还不如在国子监里好好地看看书写写文章。想着想着,黄淮便晕倒在了这一处小山洞里了...... 等到黄淮醒来的时候躺在一张贵妃榻上,身上潮湿的衣服已经不见了,只盖着寝衣,鞋袜均已不见,正在纳闷之时,门外传来了声音,公子,你醒啦?说话者是一位女子,这一位女子约摸着十三四岁,此女身着以茜素青色为主的水田裙,要说长相,那可真是玉魄冰肌何处去,霓裳高阳卧玉榻。黄淮问:“这是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我的两好友呢?还有你又是谁呀?”女子听罢,抿嘴一笑,慢慢的说道:“先生你一下问我这么多问题,我都不知道先回答哪一个了,那我就慢慢的回复你吧,首先呢,这是我家,我在常府山上发现了你晕倒在地上,我就和我的两个小姐妹一起给你抬了回来,至于你的朋友我是真的没有看到,还有我是谁,我就是一介小女子,叫我菁菁就好啦。” “菁菁?有杕之杜,其叶菁菁。独行睘睘。岂无他人?不如我同姓。嗟行之人,胡不比焉?人无兄弟,胡不佽焉?真是好名字啊!一个流落街头的流浪者,境遇窘迫,举目无亲,亦无人问津,显得凄惨无比,但是我却不一样,哪怕是晕倒在深山里,却还能遇见姑娘,真乃我的幸运呀!” “你在说些什么,我就是说了我叫菁菁而已,你还能说出这么多话呀,虽然我不太听得懂,但是我感觉你好厉害的样子,不过呢,最好还是先喝点水休息休息吧。” “哈哈哈,好好好,就听姑娘的吧,哦不,听菁菁的。” 过了大概三五天,黄淮向菁菁辞行了,可是此时的菁菁已经对黄淮暗生情愫,却也找不到留下他的理由,这几天里黄淮也觉得菁菁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子,无奈自己已经有了家室,自己的儿子黄采也有四五岁了,正是自己考取功名的时刻不能再去给一个女孩希望,离别之时黄淮对菁菁说,等我中举之后,定会回来接你,相信我! 炎热的八月很快就到来了,应天府的乡试也正在进行,少年天才的黄淮不出意外的中举了,徐德新和芮善也中举了,同窗好友终究变成了同事,几人开心之余又去秦淮河游船,芮善开心的说:“上次游山听闻宗豫兄好像还有一段风流韵事,不知是真是假,宗豫兄给我们讲讲呢。”黄淮听罢,眼前浮现了菁菁的脸庞,嘴巴却不自觉地说道:“性存兄,没有这回事,千万不要道听途说,哈哈哈。”“真的吗?本来还可以笑话笑话你呢。”“那你可就有点失望啦。” 回到了国子监之后,突然有一天,国子监门口来了一位妙龄女子,说着要找黄淮黄宗豫...... 三 步入仕途 黄淮,徐德新,芮善都中举了之后,三人也各自为了以后做打算,首先先看徐德新,徐德新想着反正考上举人了,不如回家做一个小官,和自己的妻妾舒舒服服开开心心的度过余生,好像也是很不错的,芮善和黄淮挽留不住,便一起告别,相互道声珍重,而芮善和黄淮也为着明年的丁丑科殿试做着准备,两位好友也是互相勉励,共同进步。 上文说道有一位妙龄女子来到了国子监,却被门口的侍卫拦了下来,大明律规定不允许闲杂人等随意进入国子监,可是此女并不了解,也不愿意听侍卫的解释,侍卫见解释无果便没有耐心了,用力的推开了这位女子,并且恶狠狠地说,你再不走休怪我们不客气,这等地方岂是你能够随意撒野的地方。说话之际便用力的将女子推下台阶,女子踉踉跄跄的即将摔倒在地,此时正好遇着在街上闲逛的芮善和黄淮回国子监,刹那间黄淮一个箭步上前,扶住了这位姑娘。 “菁菁?” “黄先生?” “宗豫兄,你们认识?”芮善问道。 “性存兄,这是我的表妹菁菁,许久未见不知是何事,恐怕是家里有什么事情,不如这样,你先回去,我好好问问看看是怎么了。”黄淮一边对着芮善说道,一边朝着菁菁眨了眨眼睛。 “好好好,那我就先回去了,如果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告知我。”芮善举手抱拳打了一声招呼,便回到了国子监。 待到芮善回国子监之后,黄淮与菁菁漫步在金陵街头,只见黄淮昂首阔步,菁菁低手踱步,真是郎才女貌,有道是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菁菁,你怎么来了?”黄淮率先说话了。 “那日离别之时,你说中举之后就回来找我,可是我听说了你中举了,却不见你来找我,我想是不是你忘记了如何去我那儿,所以,我问了很多人终于打听到了你在哪儿,我就来找你来了。”菁菁急切的说道。 黄淮听后没有说话,席地而坐,面对着玄武湖,拉了拉菁菁的手,示意菁菁也坐下来,等到菁菁坐下来之后便开口说道:“菁菁,我觉得有些话一定要好好的说出来,希望你认真的听我说完,可以吗?” “好的,你先说吧,我认真的听着”菁菁呆呆地看着黄淮这样说道。 “是这样的,其实我已经娶妻生子了,我有一个儿子了今年也四岁半了,虽然我已经中举,但是我的理想是做更大的官,所以明年我还要继续去应试,我也不太想浪费时间处理这些事情,你能理解吗,我现在只想好好地看看书,再者说了,我也不值得你等待呀。”黄淮一口气说完,盯着菁菁俊俏的脸庞。 菁菁说:“好的,我知道你的意思了,虽然说你有妻了,但是我可以做你的妾,你说的有道理,我可以等你,但是你答应我,一定一定要给我答复,不要让我等太久,最多我只等你两年半。” “好!我答应你。” 等到黄淮回到了国子监,只是和芮善说了说家里的表妹来应天府游玩,玩了玩就回家去了。说完便倒头就躺下,心里想着一些什么有的没的,他并不想着和菁菁以后怎么样,只是想赶紧甩掉菁菁这个累赘,毕竟不能让一介女流影响到自己的未来。 洪武三十年也就是1397年,丁丑科殿试,这一年对于黄淮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他与好友芮善一同殿试,所谓的殿试,就是相当于皇帝亲自面试,从北宋的宋仁宗开始,殿试不淘汰生员,只是根据考试成绩给考生排名就成为定制。不过,由于殿试的名次对考生将来入仕和升迁具有重要的影响,明朝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这一年,黄淮是春榜二甲第五名进士,芮善是春榜二甲第一名进士,黄淮被授予直武英殿西房中书舍人这个职位,主要的职权就是掌书写诰敕、制诏、银册、铁券等,是一个从七品的官员。从此刻开始,黄淮,也正式的步入仕途了。 四 靖难之役(上) 在洪武二十五年的时候,太祖朱元璋的长子朱标生病去世,稍微了解点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朱元璋和马皇后那对朱标可是喜爱至极,但是太子去世皇位以后传给谁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商量过后,朱元璋想到了,将皇位传给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也就是自己的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也就是1398年,朱元璋病逝,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朱允炆上位之后,听信了黄子澄,方孝孺,齐泰的建议,藩王们的势力有点太大了,如果哪一天他们起兵造反的话,我们在京城没有办法抵抗,不如让他们将兵权还给朝廷,然后安安稳稳的做一个开心的王爷吧,朱允炆听了之后觉得有道理唉,万一哪一天不听我的话,这些叔叔们又太过于厉害了,我指挥不动不就完了吗,于是开始了削藩,开始想尽办法“处理”自己的叔叔。上朝之时也问了问朝中大臣的想法,这些大臣分为两派,有的认为削藩这种事情不可以操之过急,可以学习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要求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其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然后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再趁机削弱其势力。还有一部分大臣认为,应该果断的出击,趁着太祖刚刚去世,各位藩王还没有造反之心,快刀斩乱麻趁早处理完,统一自己的兵权。 说到朱允炆自己,他不像自己的爷爷那样心狠手辣,反而像一个谦谦君子,要知道心不狠手不辣的人是不适合做皇帝的,朱允炆在位期间对所有的文人都是很好的,对老百姓又是尽量的减轻赋税,甚至改了许多朱元璋定下的一些惨无人道的规定,所以很多大臣都敢于发表意见了,这对朱允炆来说是个好事情。 之前说到,黄子澄方孝孺和齐泰给建文帝提出意见,削藩,因为朝中大臣也是大半同意削藩,所以现在就必须要就削藩的顺序拿出最后的计划了,黄子澄说可以先削燕王朱棣,因为他的实力最强,可以震慑住其他的藩王,齐泰又说,可以从弱到强慢慢的来,一来弱的藩王实力不够强,有着必胜的把握,二来也可以慢慢的积攒我方的实力。两人互相争辩,各有各的理由,最后朱允炆总结说了,其实两位说的都有道理,但是燕王的实力太过于强大,我们还是从周王朱橚开始吧,首先,周王的实力并不算强,而且周王与其他的藩王关系并不算太密切,我们还可以利用周王牵制燕王,所以还是先从周王下手吧。 说到做到,建文元年,周王朱橚被指控谋反,朱允炆派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包围周王府,逮捕了周王,将周王和家中的女眷一起押解回京,后来朱允炆又将其贬为庶人,徙云南蒙化。 周王解决完了,下面一个就是齐王朱榑,和周王一样,被指控谋反,朱允炆而后也将其七叔贬为庶人,没有发配任何地方,只是禁锢在金陵城内。下一个就是湘王朱柏,本来是打算和之前两位王爷一样,押解回京,诬告造反,然后贬为庶人,可是不料朱柏早就知道建文帝派人前来捉拿他,居然一把火自焚而死,待到建文帝听到这个消息,不禁泪流满面,情不自禁的说道:“十二叔啊,我只是想请您来陪我聊聊天呀,并没有想至你于死地呀!” 其他的藩王听到湘王朱柏自焚的消息,心里一阵绝望,只能祈祷自己的好侄子不会对自己下手,可是事实并不会如他们所愿,不久之后宫中便有传言,代王朱桂贪赃枉法,贪污了用于救灾的钱,朱允炆下令捉拿代王,逮捕之后便下令将代王送往成都,让蜀王教育他,之后贬为庶人,押送回大同囚禁。不到半年的时间,已经有四个藩王或死或被贬,令其他的叔叔们非常害怕,几乎在同一时间,在云南的藩王也就是岷王朱楩又被指控蓄意谋反,建文帝用同样的方法将其贬为庶人,发配在福建漳州。一年不到的时间内,五位藩王已经被削,此时朝廷之上人心惶惶,每个大臣几乎都与藩王们有些关系,不过还好,建文帝朱允炆只针对自己的叔叔们,对大臣们却置若罔闻。 此时的朱棣在干什么呢? 远在北平的一座王爷府内,姚广孝和朱棣仿佛在密谋着什么。 姚广孝对朱棣说:“不得不反,如果反了,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如若不反,则朱允炆会想尽办法杀了你呀!” 朱棣听罢,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道:“道衍大师,你说的我也知道啊,可是师出无名啊,底下的将士不一定都听我的,我们得找到一个好的由头才行啊。” 姚广孝说:“王爷说的有理,你看,今天朱允炆的所作所为都是被黄子澄和齐泰的妖言所致,我们只反奸臣,不反皇上,以靖难之名去杀奸臣!” “好,就这样订了,但是在靖难之前我得去一趟南京,先去看看什么情形,再决定何时出征。” “可是太祖去世后,专门留下遗诏,说各地藩王不用来京城参加葬礼,连葬礼都不允许参加,又怎么可能会同意随便去金陵呢,我觉得这样危险很大。”姚广孝担心地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朱棣意气风发。 “好,但是我们还得好好地计划计划一番......” 五 靖难之役(中) 朱元璋在世时,就对散落在各地的藩王势力很是担心,担心他们会夺取皇位,在他去世之后,专门留下遗诏,说各地藩王不用来京城参加葬礼。这正是为了朱允炆的政权着想。朱棣是知道自己父亲的这个规定的,但是又想去京城亲自打探一下,一来证明自己毫无造反之心;二来顺便拜访一下开国功臣徐达的后代子孙,毕竟自己娶了徐达的长女为妻;三来则是看看自己的侄子是不是真的想致自己于死地。 朱棣上奏朝廷,要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一起进京祭扫孝陵,待到朱允炆知道了这个消息便很奇怪,连忙召见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景清,练子宁等人商量对策,众人知道燕王想进京,都是惊诧万分,愣是没有回过神来。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大家需要做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齐泰和景清一致认为燕王自投罗网,不但自己来了,还把自己的几个儿子也带着了,正好来了京城可以一网打尽,实在不行可以把燕王禁锢在京城,不让他回北平。而黄子澄和练子宁倒是没有反应太过于激烈,而是怀疑,怀疑朱棣为何选择这个削藩关键时期来南京,要说是祭扫孝陵那肯定不可能,肯定有阴谋,因此黄子澄和练子宁建议朱允炆立刻发密旨给沿途各地,严加防范,方孝孺想了很久说道:“燕王以祭扫的名义想着要进京,我们是没有理由可以拒绝的,不如先答应他,再审时度势,再做打算。”建文帝想了很久实在想不出这位四叔是想干嘛,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不管自己的四叔有什么想法,自己一直都是占据优势,经过一番讨论,准许燕王进京,又连发密旨给河北各地,以防燕王作乱。 其实建文帝心中还是有所顾忌,自己的四叔自小在军营中长大,因为洪武末期经过几次的政治整肃,大多数的武将被朱元璋杀害,朝廷没有了可用之人,所以北方的军事要地都被朱棣把控,因此朱棣的势力最大,而且多行不法之事,朱允炆很是担心会引发什么不好的后果。 过了一段时间,朱棣进京,来到了金陵,不过朱棣并没有回到自己在京中的燕王府邸,而是在偌大的金陵城转了一圈,引发许多城中士民前来观看,都想着一睹这位胆大如斗的燕王的风采,在金陵城转悠了一圈之后,朱棣带着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三兄弟上了孝陵进行祭拜。 次日,朱棣父子进宫见驾,但是在朝堂之上发生了意外,朱高炽等人面北而跪,拜了四拜,可是朱棣却没有下跪,而拱手行礼,丝毫不把皇位上的建文帝放在眼里,满朝文武都目瞪口呆,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建文帝甚至都没有反应过来,朱棣来之前想了无数种可能,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一招,愣在了原地。 “陛下,燕王不下跪,臣请陛下问燕王大不敬之罪。”下面有一文臣开始说话了,站在旁边的黄淮小声的提醒他不要多嘴。 “你是什么人?”朱棣面无表情的说道。 “我?我乃监察御史曾凤韶!你见了陛下不下跪,没有人臣之礼,我是监察御史,有错吗?”曾凤韶说道。 “哼,一个小小的七品官,敢在本王面前废话,今日我和我的侄子说的是家事,用不着你这等贱人在此呱噪。”朱棣冷哼一声说道。 “好了,陛下,臣不拜是有原因,臣只想问一句,你是不是想杀尽你的皇室长辈们?”朱棣紧紧地盯着建文帝。 齐泰听完之后实在忍不住了,只觉得朱棣太过于嚣张了,而且一点不给皇上面子,当着众人说出这等话,立马站了出来大声指责“你身为臣子却不拜陛下已是不敬,现在有诬陷皇上,你该当何罪?” 朱棣听罢,心里起了杀心,笑道“皇上现在这样不就是因为你们这群小人吗,我的那些弟弟有没有罪真的没数吗?” 其实到现在,朱棣的目的打到了,他是为了给自己的靖难找到合适的理由,因为他要清君侧! 下了朝堂之后,朱棣去了徐家,徐辉祖闭门不见,反而是徐增寿和朱棣聊了很多,徐辉祖不愿意见是有原因的,在朱棣来之前,就和建文帝说过,朱棣的二儿子朱高煦很是勇猛需要提防,而且朱棣本人也是厉害的人,需要进京之后立刻捉拿,否则事情会不妙。而徐增寿则是和建文帝说,燕王与先帝(朱标没有做过皇帝,但是在建文元年被朱允炆追尊为孝康皇帝,燕王朱棣靖难之役称帝后复称懿文太子。崇祯十七年(1644年)朱由崧复称其孝康皇帝,《明史》亦称孝康皇帝)同属一脉,现在已经是富贵之至,没有反的理由啊。就因为如此兄弟两人意见不和,也导致了对朱棣的态度完全不一样。 六 靖难之役(下) 建文元年,也就是1399年,朱允炆登基的第二年,这里要说一下,为什么登基的第二年才是建文元年,是因为明朝的政策原因,皇帝登基的当年还需要使用上一任皇帝的年号,当然了,也不都是这样,也有例外,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就是例外,好了,话说回来还是回到朱棣靖难之役上。 待到朱棣回到北平之后,立马召见了姚广孝以及朱高炽三兄弟,商量下一步该作何打算,要知道朱允炆也不是笨蛋,而且身边虽说都是文官吧,但是也都不是省油的灯,肯定会派人暗中过来监视,要知道北平之大不可能所有人都在燕王府的掌控之中,经过一番密谋,想到了一些办法,也做了一些打算...... 果不其然,在朱棣父子等人回到北平之后,明眼人会发现在北平的大街上出现了很多奇怪的人,总是莫名其妙的出现在燕王府的周围,甚至在夜晚,有一些人还会偷偷的爬上燕王府的围墙向内张望着,似乎在找着燕王府的一些见不得人的秘密。当然,燕王知道吗?肯定知道,也很清楚这些人是自己的侄子派来的,但是又不能对他们怎么样,如果有什么举动的话可能随时被认为是谋反了,有什么好办法让建文帝觉得自己没有造反呢...... 燕王疯了,彻底的疯了,凡是上门拜见过燕王的人都这样说,包括府里的一些下人也都这样说,燕王疯到什么程度呢,根据奉命前来监视的张丙和谢贵说,看到了大夏天的燕王裹着被子烤着火,而且还不停地说冷,并且看到人就打,看见东西就砸。可是王府内已经判变的葛成透露消息,燕王可能是装的,借此来迷惑朝廷,迷惑建文帝。而后,朝廷继续向北平派兵,调走了燕王的三万亲兵,同时还向山海关,烟台等地继续派兵,而此时,燕王的可以用的人只有区区八百护卫,稍有不慎便会死无葬身之地,但是自己的底牌是什么呢,那就是自己的爱将张玉会带着几万部队回防,不过这也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两个月,只能继续拖两个月了。要想继续拖下去,就得继续想办法,于是朱棣决定将装疯贯彻到底,让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真的疯了,于是开始走向大街,给民众们也有一种燕王已疯的错觉。 在大街上,只见有一个人裸露着身体,趴在地上,逢人就打,见到路边的商铺就要砸,吓的百姓四处乱跑,突然,路边出现了一个人,虽然穿着便服但是全身散发着贵气,只见他大声的喝道:“朱棣,你继续装疯没有什么意思,我知道你根本就没有疯!”朱棣斜眼一看,此人正是徐辉祖,他知道徐辉祖是建文帝派过来监视自己的,要知道徐辉祖可是能文能武的,不是普通民众那么好糊弄的,而此时的徐辉祖也正死死地盯着朱棣,稍有破绽便打算立刻拿下。朱棣正在手足无措之时,天无绝人之路,人群中一位落魄书生喊道,疯子就爱吃屎,我来扔一坨屎给他,看他吃不吃,哈哈哈哈。朱棣感激的看了他一眼,捡起这一坨屎便美滋滋的吃了起来,一边吃一边看向周围的人和徐辉祖,会然觉得不对,这不是屎,这是南瓜。不做则已,吃完了这一大坨“屎”,朱棣又爬向这个书生,大声的喊道:“我好饿啊,再给我一些屎,我实在太饿了。” 这一刻,徐辉祖相信自己的姐夫是真的疯了,自己的姐夫征战多年,心高气傲,杀伐果断,不可能会做出这等事,朱棣是宁可战死,也不可能苟活的人,于是徐辉祖满意的走了。 不知不觉两个月过去了,张玉带着几万部队回防了,建文二年,也就是1400年,燕王开始从北京去南京,自北向南的路线开始攻打,还记得在朱棣装疯的时候给他南瓜泥的那个人吗,此时也出现在了靖难的队伍中,他就是纪纲,在燕王率领军队攻打到临邑的时候,临邑自古有宿安店,燕王朱棣路过此地时,宿安人纪纲与同乡穆肃结伴投军,朱棣看到纪纲之时非常熟悉,连忙问为何出现在此地,纪纲回答,自己的家族惨遭蹂躏,几乎灭绝人迹。随后纪纲冒死扣住燕王坐骑,请求自愿跟随燕王效命。燕王非常喜欢纪纲胆略过人并且弓马娴熟武艺高强,便立刻收为帐下亲兵。 在燕王的军队攻打到济南的时候,时任山东参政的铁铉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燕王攻打了很久也没有攻下济南城,久攻不下之时,朱棣让弓箭手向城内射击投降书,待到铁铉看到之后效仿朱棣。朱棣打开一看,见是《周公辅成王论》一文。原来,铁铉意欲借此奉劝朱棣要效法辅佐侄子治理天下的周公,忠心辅佐侄子朱允炆。见劝降不成,朱棣遂下令攻城。而铁铉督众,矢志固守。致使朱棣久攻不下,只好继续包围,攻打持续了三个月却依旧一点效果都没有,朱棣只好打道回府,回北平去了。 朱棣回到自己在北平的燕王府,很是生气,越想越气,如果攻不下济南,那么得到何时才能达到南京啊,苦思冥想了好久,想了一个好办法,也是一个阴险的办法,他命人挖掘黄河大堤,让黄河水流入济南城,铁铉得知了这个消息很是担心,但是为了济南城的百姓安危只能假装投降,派这一些兵在城门上放上千斤闸,又让城中的军民配合演戏,造成一幅“我必须投降,不然我就会被淹死了”的假象,朱棣认为铁铉是真心投降,便单骑入城,只见朱棣高骑骏马,大张黄罗伞盖,只带数骑护卫,过护城河桥,径自西门入城受降。城门大开。燕王朱棣刚进城门,所有人都欢呼,此时的铁铉暗中示意兵卒,将预先的放在门拱上的千斤闸砸了下去,砸中了朱棣的马,得知是中计的朱棣换马急返,方得幸免一死。 现在的朱棣很是生气,非常生气,自己被耍了,并且一座济南城居然久攻不下,简直太丢人了,气急败坏的燕王用重兵围住了济南城,打算进行强攻,就在此时,聪明的铁铉做了一个朱棣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居然挂出来朱元璋的画像,并且又写了朱元璋的牌位,看到了明太祖的画像朱棣和在场的炮兵们都不敢开炮了,原因很简单,靖难之役,针对的是皇帝周围的奸臣,并不是皇帝自己,面对朱元璋的画像如果开炮了,那么此战也就不是靖难了,而是放在明面上的造反了,只好撤退。 后来铁铉又与大将军盛庸合兵,乘胜追击,收复德州诸郡县,兵威大振。济南解围后,铁铉在大明湖天心水面亭设宴,犒赏将士。朱允炆派遣官赐金慰劳济南守军,又擢铁铉为山东布政使,不久,又加兵部尚书衔,赞理军事协助盛庸准备北伐燕军。得以免受战火的泉城百姓于是称铁铉为“城神”。后人尊敬其忠义不屈,在各地建立铁公祠来纪念他。南明朝廷追赠他为太保、加谥号忠襄,清乾隆时重新谥为忠定。 《明史·铁铉传》是这样记载的: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铁铉是靖难之役中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如果没有他,朱棣可能会提前登基,在后来朱棣登上皇位之后,虽然很是痛恨铁铉,但是也屡屡称赞铁铉。 七 南京城内 靖难之役进行的如火如荼,而此时的南京城内又在干嘛呢,建文帝和我们故事的主角黄淮在做什么呢? 好像已经有很多人忘记了,黄淮去哪儿了,其实,黄淮此时一直在为国家的安定和平做着努力,在黄子澄和齐泰主张削藩之时,黄淮就在不停地上书建文帝不能削藩,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建文帝听信谗言,完全不理会黄淮,导致现在朱棣已经即将兵临城下却又手足无措。 这一日,满脸愁容的朱允炆来到了朝堂之上,开始了早朝,文官居左,武官居右,只见皱着眉头的建文帝慢慢的在两个太监的搀扶下走上了龙椅前,随后又颤颤巍巍的伸出自己的手,轻轻地扶着龙椅坐了下去,这一瞬间,让人看了觉得建文帝老了很多,年仅二十六岁的朱允炆看着像是五六十岁,坐稳在龙椅之上,像一樽雕像,又如一头疲倦的老熊,微微的闭着眼,过了一阵儿,慢慢的开口道:“众位爱卿,现在我四叔已经快到南京城了,诸位有何良策啊,我们又当作何打算啊?大家随便讲讲吧。” 齐泰首先说道:“陛下,我觉得现在我们已经处于背水一战了,必须拿下朱棣,否则等到他真的打进了南京城,我们可就真的没有办法了。” 黄子澄随声附和:“齐大人说的有理,如果我们现在议和,朱棣也不会放过陛下,陛下,您可不能心软啊。” 建文帝年间任职编纂官的杨士奇说道:“臣有一言,不知当不当讲。” 朱允炆气愤的说一句:“有话快说,有屁快放!讲。” 杨士奇低头说道:“臣觉得齐大人和黄大人此言差矣,陛下与燕王乃是叔侄,不至于对陛下下死手,而且燕王前来南京城的理由是清君侧,与陛下无关。” 还没有说完,便被方孝孺大声的打断:“怎么了,杨大人,你的意思我等都是陛下身旁的逆贼咯。” 杨士奇的汗都已经掉下来了,急忙说道:“不敢不敢,我的意思是如果议和陛下不会有什么危险,如果安排的妥当,燕王依然可以为陛下效力。” 根据律法,时任中书舍人的黄淮按理来说不能发表任何意见,但是他又觉得杨士奇的话比较在理,便跪下来说道:“臣斗胆说,杨大人的话很有道理,陛下与燕王乃是同宗,又是叔侄,就算燕王打到了南京城也不会对陛下如何,我看不如就议和吧。” 方孝孺走上前之后,双手抱拳,刚准备跪下,只见朱允炆摆了摆手,说道:“尔等退下吧,容朕思之。” 太监尖声说道,退朝------ 朝堂上两边人的争吵另朱允炆很是烦躁,打算去御花园散散心,顺便好好地自己来想一想,这时候突然过来一个少女,蹦蹦跳跳的到朱允炆的身旁,牵着朱允炆的衣袖轻声的说道:“炆哥哥,你怎么啦?”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开国元勋徐达第三女徐妙锦,朱允炆对徐妙锦也很是喜爱,当做亲妹妹一样。其实身为一国之君的朱允炆身边并没有朋友,并没有所谓的知己。可是徐妙锦不一样,她也一直把朱允炆当做哥哥,完全没有当做皇帝,朱允炆看到徐妙锦就喜上眉梢,开开心心的说道:“妙锦,你怎么来啦?” “我进宫来找你玩玩呀,在家实在是太无聊了,炆哥哥,你怎么愁眉苦脸的啊,像苦瓜一样。” “你还真是没大没小的,唉,还不是因为你的姐夫燕王啊,他就要打进南京城了,我现在可是一头雾水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我姐夫啊,我不太了解,但是上次来我家我看着还挺好的,给我带了好多北平的东西,你是他的亲侄子,应该也不会对你怎么样吧。” “身在帝王家,哪有什么亲情可言啊。” “既然如此,那就背水一战,我不懂这些东西,但是我不想你受到伤害,毕竟只有你才把我当做亲妹妹一样。” “你也觉得我不能议和嘛?” “对,肯定不可以,千万不能议和,万一你被囚禁了呢,这样我就再也见不到你了。” “好的,锦儿,谢谢你,我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御花园内的一对兄妹知己在聊着天,与此同时,玄武湖边也有一对兄妹知己在随意的聊着天。 菁菁和黄淮正在玄武湖边漫步着,只见菁菁低着头缓步而行,而黄淮则是眉头紧锁,目视前方。菁菁首先开口了:“黄哥哥,你怎么愁眉苦脸的呀?” 黄淮听罢,不耐烦的说:“说了你也不知道,别问了。” 菁菁温柔的说:“哥哥,朝中大事我不懂,但是我愿意为你分忧解难,实在不行的话,说出来可能也舒服一点。” 黄淮心想,反正我现在想不通,和你说一说也无妨,说不定还能给我一些灵感呢,于是转过头来,看着菁菁的眼睛说道:“妹妹啊,我不是不愿意说,只是这事关陛下,我有些不敢说,不过既然你问了,那我就说一说吧,削藩的事情满城皆知,建文帝此时已是强弩之末,可是我自幼所读之书告诉我,不能背叛圣上,问题就是现在的情形很明显了,燕王虽说还没有打进南京城,但是也只是时间问题,我在想的就是,如果有一天燕王打进来了,登上皇位了,我该何去何从?” 菁菁仔仔细细的听完了,抬头睁大双眼,看着黄淮说道:“黄哥哥,虽然我不是很懂,但是我记得三国演义里面有一句话,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我感觉可以跟着燕王,说不定还可以是一个大功臣呢。” 黄淮茅塞顿开,开心的说道:“菁菁妹妹,你说得对,怎么做我心里有数了,谢谢你。”。 菁菁害羞的低下了头,在玄武湖的夕阳照射下,正是媚眼害羞合,丹唇逐笑开。风卷葡萄带,日照石榴裙。 而此时,朱棣也带着大军即将兵临城下...... 八 攻入南京 建文四年,这一年的五月,朱棣已经准备进军泗州了,泗州是现在江苏淮安盱眙和江苏宿迁泗洪一带,了解地理的朋友应该知道,这里距离南京已经不远了,在泗州不远处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淮河,我们知道地理学家把长江与黄河之间的秦岭、淮河看作是中国东部地区的一条南北方分界线。也就是说,只要打过淮河,基本上就可以说是打入了南京,彻底击溃朱允炆了。 此时的建文帝已经没有心思再去和徐妙锦卿卿我我了,在这生死存亡之际,必须要有所作为了,既然已经想清楚不能议和,那就得打。随即命令大将盛庸前去应敌,盛庸在此之前已经多次击败燕王,甚至朱允炆还赐予他平燕将军的官职,而现在盛庸和朱棣又一次要相遇了,盛庸的做法就是屯军在泗州城边上的淮河南岸,骑兵和步兵加起来上万人,还有战船数千只,就在淮河南岸守株待兔,静静地等待着朱棣的到来,想着一网打尽。 朱棣来到了淮河北岸,看到南岸的这个架势立马意识到了根本打不过,就算勉强打过了也是惨胜,而且还知道了有盛庸这等名将在,硬攻根本不可能,回到营地好好地想了想,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明处朱棣找了一些小船和竹筏,扬旗呐喊,鼓噪雷鸣,装作强渡淮河的样子,暗处朱棣派手下心腹朱能和丘福率领轻骑向西而行,在盛庸所率领军队看不到的地方悄悄地度过淮河,然后进行偷袭。 就在盛庸专心致志的对付那些小船和竹筏之时,身后突然来了一把剑,一把锋利无比的剑,那就是朱能丘福所率领的燕军精锐轻骑,狠狠地插在了盛庸军队的心脏上,丝毫没有反抗的机会,盛庸军队的官兵们顿时丢盔弃甲四处逃窜。而此时的盛庸也懵了,怎么也想不到这一群人是怎么过来的,时间不会给他太多,也不可能让他想通,《明史纪事本末》中是这样说的,庸股栗不能上马,其下掖之登舟,单舸脱去。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盛庸的大腿发抖,已经不能再骑马了,他的部下扶着他上了一艘船,然后逃了出去。经过盛庸逃跑之后,军队大乱,无心再作战了,虽然盛庸逃了一命,但是他的所有船只都被朱棣没收了,朱棣就用这几千艘的战船将自己的燕军都送到了淮河的南岸,当天下午,燕军就已经攻下了泗州。 攻下泗州之后,乘着军心大振,朱棣立马召集自己身边的谋臣武将,讨论如何攻入南京,有人提出从凤阳走,有人提出从淮安走,都是都被朱棣否决了,虽然从整体的局势来看,建文帝好像是一直处于弱势,但是这两个城池的守军还是很厉害的,一个是镇守凤阳的都督同知孙岳,另一个是固守淮安的驸马都尉梅殷。孙岳从朱棣开始靖难的时候,他就开始防御工作了,为了抵御朱棣的到来做了充足的准备,另一位梅殷,他娶朱元璋次女宁国公主,任驸马都尉,加封荣国公。受到了朱元璋的遗诏,奉命保护朱允炆,某种程度来说,梅殷才是真正的顾命大臣,但是朱允炆却不愿意重用梅殷,直到建文三年,朱棣将北方弄的是天翻地覆,朱允炆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一个姑父梅殷可以重用,随即命梅殷镇守淮安。 建文四年的时候,朱棣已经不停地向南进军了,但是朝中大部分人根本不是燕王的对手,都是墙头草,处于观望的状态,根本不敢主动上书说我可以打败朱棣如何如何,这就逼得朱允炆招民兵,虽说号称有四十万但是应该没有这么多。朱允炆的计策是很聪明的,因为从北平到南京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取道山东的德州、济南和江苏的淮安一线,所以朱允炆在德州安排了盛庸,在济南安排了铁铉,在淮安又安排了梅殷,现在只有梅殷还没有和朱棣交手了,机会来了,梅殷带着四十万大军和朱棣要开始决战了。 其实在灵壁之战之后,朱棣就想过从淮安去南京,所以派遣使者送信给梅殷,说是想着去给朱元璋上香,但是被梅殷回绝了,理由是朱元璋自己说过,谁要是来南京上香就是不孝。梅殷用高皇帝的遗诏揭穿了朱棣的谎言,朱棣接到信之后很是生气,随即说了实话。“今兴兵除君侧恶,天命有归,非人所能阻。”意思就是我今天清君侧,是天命,不是认为可以阻止的。梅殷看到了之后把使者的鼻子耳朵都割了,并且对信使说,我留了你一条命,为的是殿下的君臣大义。朱棣听闻了很是生气,却又无可奈何。 回到故事的主线来,该从哪条路去南京都不合适,凤阳和淮安的军事态势根本不能如朱棣所想,只能选择另外一条道路了,从泗州出发,渡过淮河直趋扬州;同时派手下的吴玉给扬州卫指挥王礼送去招降手谕。扬州的王礼、王宗本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们听说燕军要来扬州,就谋害了坚决主战的御史王彬和指挥崇刚,打开扬州城门,迎接燕军入城。 建文四年六月初一,燕军进攻南京北大门——浦子口,浦子口就是今天的浦口区,这个地方和下关隔江相对,只要攻入了浦口,南京的大门就打开了,此时的建文帝身边都是嘴上说说的文臣,根本没有武将可以镇守,无奈之下,他又重新启用了从淮河逃回来的盛庸。这一次,朱棣没有使用任何计谋,直接进攻,虽说盛庸久经沙场,英勇无比,但是也无法抵挡燕军疯子一样的打法,最终南京城完全的暴露在燕军的眼下。 浦口之战失败后,建文帝决定让掌管长江水师的都督佥事陈瑄赶紧去援助盛庸,建文帝认为长江天堑与燕军对抗,燕军不会赢得太轻松,可是没想到的是陈瑄并未执行建文帝命令,而是跑到了燕军那里,投降了朱棣。这个时候,朱允炆已经孤立无援了,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发起了总攻,镇守金川门的谷王朱橞和李景隆利用职务之便,打开城门,放燕军进了南京。。 自此南京已经可以说是不在朱允炆的手中了。 京师遂破,燕军进了南京城,朱允炆的部下奋力抵抗,在一场场混战中,南京城突然起火了,在火势扑灭之后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无法辨认,同时也找不到朱允炆的踪影,朱棣在这几具尸体前看了很久很久,不曾说一句话,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即使朱棣不相信却也没有办法,而现在的问题不是这几具无法辨认的残骸里有没有朱允炆了,而是最重要的皇位问题该如何处理。 九 燕王登基 就在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之后,朱棣开始疯狂的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并不是叔叔对侄子的那种关心,而是如果找不到朱允炆,自己则是师出无名,真的是造反了,哪怕找到朱允炆的尸体也可以,可是就是翻遍了皇宫也找不到,除了那几具无法辨认的尸体。 朱棣很是苦恼,自己究竟能不能登上皇位,如果自己做了皇帝,那么肯定会有文臣武将说自己是造反,如果不能做皇帝,那么则是天下无君。按照祖制继承皇位的应该是朱允炆的儿子,朱允炆的儿子一共有两个,一个是朱文奎已经和父亲一起失踪,还有朱文圭,现在才两岁,所以不太可能让朱文圭当皇帝,只能自己做皇帝了,其实朱棣还是很担心的,因为在检查宫中的各项物品时,发现少了三方宝玺,少的三方分别是皇帝奉天之宝,制诰之宝和敕命之宝,这三方宝玺很重要,皇帝奉天之宝是自唐宋传下来的,祭祀的时候所用,在十七方宝玺中可以说是排名第一,另外制诰之宝和敕命之宝则是颁发圣旨,敕旨所用,他们的丢失加上朱允炆的失踪,可以说是让朱棣寝食难安。 如果朱允炆真的是偷偷的逃了出去,再携带上这三方宝玺,随时可能号令天下,朱棣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又不太可能逃走,因为没有机会。 从燕军进城到打入皇宫,朱高煦仅仅用了不足两炷香的时间,按照实际情况来看朱允炆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更衣到逃跑根本来不及,这段时间他需要安排皇后自焚,又要拿上宝玺逃走,朱棣怎么也想不明白。 但是朱棣毕竟是朱棣,想不通的事情就不想了,眼下还有最重要的事情要做,那就是立刻给朱允炆发丧,这样一来就是向天下说明皇帝死了,哪怕朱允炆再出现也没有证据,没有了名分又怎么号令天下,虽然有点欲盖弥彰,但是也只能这样了。让建文帝名亡实存才是最好的选择。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现在朱棣必须要登基,虽说已经等了三年,打了三年,但是朱棣还是有点担心的,这三年里他是用清君侧的旗号起兵,虽然实际并不是,但是不得不用这样的理由,事到如今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干下去了,只能登基了。 这个时候纪纲说:“殿下,臣拟定好了奸臣的名单,请殿下一览,并且臣建议杀无赦。” 朱棣微微闭着眼睛说道:“你来念吧,我听着。” “黄子澄,齐泰,陈迪,黄冠,方孝孺......” 金忠在旁边听的汗流浃背,如果将这么多的建文余党处死肯定会天下大乱,等到纪纲念完立刻站了出来:“殿下万万不可啊,如此多的人全部处置会有伤天和啊。” 纪纲满不在乎的说道:“此言差矣,这些人都是罪大恶极之人,留着他们养虎为患吗?” 朱棣摆摆手,开始了自己的思考,如果都杀了,会不会令在朝的文臣武将寒心,如果不杀,会不会偷偷的去找建文帝里应外合杀了自己,朱棣开始了自己的思考。 过了一会儿,慢慢的说道:“这样吧,明天早朝我来问一问,愿意归附的免除一死,不愿意的赐死!” “王爷英明。” 次日,早朝 跪在下面的黄淮看着皇位上的朱棣,只从外貌就看出来他和建文帝不一样,王貌奇伟,美髭髯。智勇有大略,能推诚任人。 因为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虽然是一个新的皇帝,但是仍然是为大明效力,所以很多人都是会愿意归附的,毕竟大树底下好乘凉嘛,可是有一个人不是,谁呢?方孝孺! 在朝堂之上对着朱棣破口大骂,让朱棣听着很是生气,此时的朱棣彻底明白,这方孝孺就是铁了心的不愿意归附,朱棣生气的说道,我要诛你九族!方孝孺听罢大笑:“哈哈哈哈,就算诛我十族又如何?”朱棣明白了,立马下了旨意,诛了方孝孺的十族,这在历史上绝无仅有。 做完了这些,一些翰林已经吓的瑟瑟发抖,害怕朱棣会不会将火烧到他们身上。 这时候在人群中传出了这样一句话:“方孝孺的话不是我们的意见,微臣认为,不管是子还是孙,都是太祖的后裔,不管是叔叔还是侄子,都是我大明的君主。” 又有人开口说话了“天下是大明的天下,并不是朱允炆一个人的天下,更不是方孝孺的天下,只要是我们大明的君主就可以了。” 朱棣听完很是开心,这两人说的话实在是太合自己的心意了:“方才这话是谁说的呀?” “回殿下,是我等。” “你们是谁?”朱棣并不认识这两人。。 “臣翰林院待诏解缙。” “臣中书舍人黄淮。” 十 初遇成祖 朱棣上台最重要的事情已经做完了,那就是看看谁愿意归附自己,正如上一章所说,方孝孺因为不愿归附并且辱骂朱棣已经被诛十族,因为方孝孺的痛骂,导致自己的家族死了八百七十三人,我们无法判断到底是对还是不对,好像对或者不对都有道理。姚广孝在攻破南京之时就对朱棣说过“姚广孝肯定不会投降,但是也请殿下不要杀他,因为杀了他的话,天下的所有读书人都不敢为我们所用。”朱棣当时答应了,但是没想到方孝孺所说的话实在是过分,没忍住。 事已至此,木已成舟,好在还有黄淮和解缙这两个才子是站在朱棣这一边的。 朱棣即位之后,看着黄淮和解缙是越看越喜欢,这两个人都是大才子,他们两个人都可以左右天下的读书人的思想,所以朱棣对这两人是格外的器重。经常让这两人在自己的寝室交流,哪怕是到了深夜,也会给两人赐座,也是在这个时候,永乐年间的大事基本上也是这两人给出的建议,《明史》是这样写的:“成祖即位,召对称旨,命与解缙常立御榻左,备顾问。或至夜分,帝就寝,犹赐座榻前语,机密重务悉预闻。” 荣禄大夫少保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谥文简黄公淮墓志铭》也提到:岁壬午,太宗文皇帝入正大统,首蒙召见,访以大政,深称意旨,即命入翰林。凡侍朝,特命解公缙与公立於御榻之左,以备顾问。上虑万机丛脞,日御奉天门左室,每夕召公,语至夜分。上或就寝,则赐坐榻前论议,虽同列不得与闻。 从这一些史料上是可以看出来,朱棣对于黄淮还是比较器重的。 此时的朱棣也是有点疑惑的,那就是还需不需要继续削藩,从情感上来说,他是不太愿意继续削藩的,因为都是自己的手足兄弟,另一方面又担心会不会有下一个自己,如果有怎么办? 关于此事,朱棣询问了黄淮,黄淮思考了一会儿,斩钉截铁的说道:“臣认为,还是需要继续削藩,只是需要慢慢的进行,不能像建文帝那样引发太大的影响,可以效仿汉朝的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削的时间长一点,也就不会有什么意外了。” 朱棣听完说道:“你说的不错,就按照你说的来吧。” 黄淮大喜过望,没有想到朱棣会这样信任自己,心中很是得意,感觉自己在皇帝的心中地位更高了一些,有一种“小人得志”的感觉,开心的几乎快笑了出来,但是还是做到了喜怒不形于色,只是心中暗暗的开心。 解缙在旁边看的是一清二楚,感觉自己有点不受宠了,就在这个时候,朱棣又继续提问了:“我的父皇陛下废除了宰相,可是没有人帮衬着我,你们说该怎么办呢?要知道,父皇陛下将中书省完全撤销了,但是有利有弊,弊端在与全国的大事小情并不会因为没有丞相就变少了,根据我了解到的,父皇七曜日就得处理奏章就有千余份,处理各类事务也有三千余份,要知道,完全有由我一个人承担是不太可能的,你二位说说有何良策啊?” 解缙和黄淮面面相觑,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解缙战战兢兢的说道:“要不,恢复丞相制?” 朱棣听完之后摆摆手,说道:“不行啊,祖制不可违,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 黄淮说道:“不如这样,可以请一些人帮助陛下处理政务,人数不要太多,十人之内最佳,,陛下您看如何?” 朱棣:“好,正合我意,我打算设立内阁。就让翰林院的一些大学士来帮我吧。”。 “皇上圣明。” “我乏了,你等退下吧。” 十一 设立内阁 我们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时期,他设立了“东厂”和“西厂”两个机构,负责监察官员和情报收集。这两个机构的职能类似于现代的情报机构和反腐机构。但是,这两个机构的权力过于集中,导致了官员的恐惧和不满,朱棣不能不考虑到收服人心,要想大家都忠诚于我,那必须给他们足够的好处,并且不能让他们过于害怕,不能每次早朝之前都和家人生离死别吧。 朱棣等到黄淮和解缙离开了之后好好地想想,创建内阁,那是可以,但是给这些辅臣的权利呢,如果给的太多,势必会像当年的胡惟庸一样,如果给的权利太小,内阁的辅臣们又会有点施展不开手脚去干事情,思来想去渐渐地进入了梦乡。 黄淮和解缙两人并肩而行,一路上并没有说话,两个人各怀鬼胎,解缙看着黄淮受宠心里很不舒服,明明自己比黄淮更有名气和才气,又怎么会不如他呢?黄淮也是把解缙的表情看在了眼里,解缙也真的喜怒形于色,几乎是把对黄淮的意见写在了脸上,导致黄淮心里还有点慌张,自己说错什么做错什么了?让这位解大才子很不开心吗?就这样,各自回到了家中。 黄淮对解缙的这个态度一点也没有放在心上,既没有要讨好的意思,也没有要撕破脸的意思,反正大家只是同事,只是为国效力而已,看着朱棣的意思,以后二人还很有可能一起入阁,如果关系搞的太亲密,很有可能会被误以为结党营私,如果关系太恶劣,很多工作都没有办法展开,保持这个现状挺好。 次日早朝,太和门。 朱棣懒懒散散的坐在龙椅上,对着群臣慢慢的说道:“今天要说的就是两件事,第一呢。我知道,当初父皇设立了东厂西厂,让你们很多人闻风丧胆,我觉得这样不好,所以我打算废除,诸位爱卿觉着如何啊?” 这一点所有的人都同意,谁都不愿意有人监视着自己,几乎是全票通过。 接着,朱棣又道:“第二件事,我打算设立内阁,找这么几个优秀的人来帮我处理国家政事,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这一点也没有人不同意,因为从本质上来说和大多数人没有关系,不管是皇帝决策一些事情还是其他人作出决定上报皇帝,都差不多。 早朝过后,朱棣叫着解缙、杨士奇、杨荣、黄淮、胡广、胡俨、金幼孜这七人单独叫了过去,让太监上好茶之后吩咐下去,端起茶碗轻轻地抿了一口茶,环视了四周,目光又在七人脸上停留了一会儿,捋了捋胡须开口说道:“你等七人可以说是现在我大明朝最有才的七个人,就像我刚刚在早朝上所讲的一样,我打算设立内阁了,就打算要你们几个人来帮我,以后我大明朝的所有事情都会与你们一起商量,希望你们能够不遗余力的帮助我,尔等有何看法啊?” “臣等遵旨。” “好了,退下吧。” 朱棣选了这七个人其实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首先解缙和黄淮除外,这两人诗众所周知的两大才子,剩下的几个都是经过好好地调查了。 杨士奇自幼丧父,母亲改嫁了当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于是改姓罗,后来罗性因得罪权贵戍边陕西去世,杨士奇与母回到德安,他一边教学一边侍母。他游走于湖北、湖南进行教学,后来在王叔英的推荐下进入了翰林,在吏部的考试中,吏部尚书张紞看到杨士奇的试卷之后觉得此人非常优秀,奏请了第一名。 杨荣在建文元年,也就是1399年,杨荣是诸生,也就是在学读书的学生。他在讲解《孟子》中的养气章,得到了当时视学福建的侍郎夏元吉的赏识。同年,杨荣参与福建乡试,中解元。在建文二年(1400年),杨荣于礼部会试中第三名,殿试中二甲第二名[13],赐进士出身,授翰林编修。 胡广在弱冠之初的胡广便游学于闽粤,两年外出经商游学之后,胡广归乡进学,致力于举业。经过一番刻苦求学,胡广和其他读书人一样,踏上了科举之路。建文元年,在江西参加乡试,以第二名的成绩考中举人。建文二年是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胡俨可是在洪武二十年,参加江西乡试,以《书经》考中举人第二名,洪武二十一年在南京参加会试,中副榜,授职华亭县(今上海市松江区)教谕。。 金幼孜生而聪颖,秀拔不群,自幼即刻苦于学,在建文元年赴省城南昌参加江西乡试,中第九名举人。 整体说来,这七个人在当时都可以说是人间翘楚了,朱棣把权利稍微释放一点给他们也是很放心的,不过,聪明如朱棣也不会完全信任他们,担心他们权力过大,会对自己形成掣肘,所以,现在的内阁也只是属于翰林院的一个下属机构,并没有正式的编制,而且几位大学士的级别也不高,最高也不过五品官职。不得不说朱棣是真的聪明,既任用了德才兼备的顶级人才,减轻自己的负担;同时也限制了内阁的权力,只有这样,自己才可以放心的出征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