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女情深》 一.哭慈母,一草一木皆关情 参加完母亲的葬礼,亲友们陆续离去。王老师在自成夫妇陪伴下也回家了。我怀抱着母亲的遗像,在丈夫一郎拥护下也慢慢向自家走去。 回到家里,一郎接过母亲的遗像,供奉在堂屋对门靠后墙的八仙桌上,又在遗像前摆上四色祭品,点燃一炉香火,然后对着遗像深深三鞠躬。他转过身对我说:“你要节哀。母亲已经走了,人死不能复生,悲痛只会伤害自己的身心,与死者无益。我们还有事业,家庭,还要继续工作,继续过日子,你千万要保重身体!”他倒了杯开水递给我,说:“喝点水吧。一天一夜不吃不喝,把嗓子都哭哑了。”我接过杯子放在桌子上,依旧呆呆地坐着。他又拿了些糕点放在桌子上,说:“就着开水,吃点糕点吧,你已经一天一夜没有吃东西了。这样下去,身体会吃不消的。”我点点头,依然呆呆地坐着。 一郎陪我坐了一会,终于忍不住说:“公司打电话来,说有重要事情,要我回去。我只好先回去了。你过几天也回去吧。”我点点头,站起来送一郎离开,走出院门,看着他渐渐走远,消失在树林和田野深处。 一郎走了。空空的院子,空空的房子,就剩下我一个人。我悲从心生,又流出眼泪李,对着母亲的遗像磕头,跪拜,祷告,然后在八仙桌旁边的椅子上坐下来,不吃不喝也不哭。----这几天实在哭得太多,太痛,已经哭哑嗓子,哭干了眼泪。我只是一动不动地坐着,目光呆滞,静静地看着母亲的遗像,看着这个曾经多么温馨熟悉的家,慢慢回忆母亲和家庭的许多往事。 我久久地看着母亲的遗像。镜框上挽结着黑纱。母亲穿着大红绣花锦缎的唐装,端庄、贤淑、慈祥,虽然头发斑白,却目光炯炯,神采奕奕,毫无衰老的表情。母亲看着我,好像说:别难过,想我就看看相片。咱娘儿俩是分不开的,我会永远看着你,想着你,陪伴着你。 我清楚记得,这张照片是五年前母亲离开深圳回家乡的前一天拍摄的。那天我休息。母亲对我说:“我来深圳几年了,你天天忙,也没带我出去看看深圳是个啥样子,回家乡亲们问起来,我怎么对他们说?”我很愧疚。自幼至今,母亲天天惦记着我,关心我,照顾我,无处不在,无微不至;而我对母亲的关心照顾实在太少太少。于是我立即表示:“妈,对不起,是我忽略了。今天就陪你出去好好看看,叫你回家见了乡亲们有话可说。”母亲高兴了,换上她平时舍不得穿的新衣服,说:“要去,就抓紧走吧,也好多看几个地方。”我要开爱人的车去,母亲说:“不用,他经常用车。我们坐公交车就好了。” 那天我陪母亲玩了大半天,把深圳所有重要的、有纪念意义的地方都看了。母亲满意了,欣慰地说:“这下好了,我知道深圳是个啥模样了,可比咱县城大多了,也漂亮多了,富裕多了。回家跟乡亲们好好说道说道,叫他们的孩子也来深圳打工,赚些钱回去,改善改善生活条件。现在他们虽然比过去好多了,吃穿不愁,可日子还是不宽裕,家具太老旧,家电用的也少。” 看完几处景点已经过了中午。母亲说:“快回家吧,回家还要做午饭。”我说:“咱今天不做饭,你好好休息一天,我招待你。”母亲看了看天,日已过午,就没有坚持,点点头说:“好吧,今天也跟着闺女开一回洋荤。” 母女俩来到饭馆,我点了四个菜,都是母亲最爱吃的。母亲一边仔细看一边慢慢品尝,然后笑着说:“都说南方菜不合北方人口味,我看这深圳菜也很好吃嘛。来饭馆吃一回饭,也学一回手艺,以后回家我也照着做给你吃。”母亲心里还是惦记着她的女儿。 吃过饭我要回家休息。母亲想了想说:“出来一趟不容易,就多待一回,你陪我去照张相吧,就多洗一张,你留下一张,我带一张回家。我不在的时候,你想我了,就看看相片。”母亲比我想得更深远、周到! 照相的时候,我给母亲选了件蓝缎绣花的旗袍;母亲虽然老了,由于一直劳动,身材却保持很好,我觉得母亲穿上一定好看。母亲摇摇头,自己选了件大红绣花锦缎的唐装。我有些不解:这么大年纪了,穿这么鲜艳的衣服,太不相配。母亲看出我的意思,解释说:“我和你爸结婚的时候,就穿的大红唐装,只是质地没有这么好。”——父亲去世这么多年了,母亲心里依然想着父亲,好痴情啊!于是就留下了这张大红唐装照片。没想到,如今竟成了母亲的遗像! 看着母亲的遗像,想着母亲的许多往事,我一时百感交集,胸口憋闷,鼻端酸痛难忍,直想哭,却没有眼泪。我下意识揉了揉眼睛和鼻子,好一会才平缓些。 遗像下的八仙桌上,一炉香火静静地燃烧着,轻烟袅袅上升。我觉得很神圣,似乎有某种灵气。香炉前摆着四色祭品:苹果、香蕉、石榴、葡萄。这是母亲一生最喜爱的水果;其中石榴和葡萄还是母亲在院子里亲手种植的石榴树和葡萄藤上摘下来的。吃水果的时候母亲总是说:苹果,平平安安;香蕉,香香甜甜;石榴,多子多福;葡萄好事成串。这是母亲人生的希望和追求,现在看来一样也没有真正实现,我不觉又难过自责起来。 八仙桌很陈旧了,据说还是爷爷留给父亲的,不过很干净。我记得小时候上学,母亲总是叫我在八仙桌上做作业。开始个矮,站着写,长大了就坐着写。有一次做算术题,没有了草稿纸,我就在桌面上打草稿;母亲看见了,狠狠骂了我一顿,说:“这桌子,是祖上留下的,咱们只能用,不能糟蹋它。”如今这些往事竟成了永远的回忆和纪念!我多想让母亲再责骂一顿,可是却不能够了。 院子里一棵石榴一棵葡萄,是母亲费了许多心劲栽种成功的。每年五月石榴开花了,一朵一朵像满树的红灯笼,红得鲜艳,耀眼。这时我总要摘一朵戴在头上。母亲说:“摘公花,公花不结果。”我觉得好笑:石榴花还分公母?母亲说:“怎么不分?公的屁股小,传过花粉就败落了;母的屁股大,受过粉渐渐长大,就成了石榴。还上学念书呢,连这个都不懂?”我不相信,走到石榴树前树上上下下仔细观看,果然不错。心里十分佩服。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知识却是多么丰富!她的知识,不是来自书本,而是来自生活,来自实践。 院墙上爬满丝瓜秧和茶豆秧,绿叶葱郁,藤蔓披拂缠绕,开满金黄色和紫红色的花朵和花穗,传播出缕缕幽香,招引得蜂群蝶阵。一根根绿色花梗垂挂下来,结着一条一条细长的丝瓜;一支一支紫红色的花梗高高挑起,结着一嘟噜一嘟噜扁扁的茶豆,五彩缤纷,丰富多彩。我知道,母亲种它们不单为了观赏,更为了吃菜。以前我在家,每年秋季午饭,母亲总是做一菜一汤,菜即炒茶豆,汤是丝瓜汤,味道极鲜美;而两样菜都是从围墙上的绿藤上采摘来的。如今我多么想再吃一顿母亲做的这样的饭菜啊! 院墙是砖基、土墙、草顶,内外墙面涂抹着沙土参合麦糠的泥浆,很平整。记得有一年暑假下暴雨,院墙倒塌了一段。母亲很心疼,说怪草顶漏雨了。第二天天晴了,母亲就带着我,拉土和泥筑了起来,重新苫上草顶。以后母亲每年都修补一次,所以院墙至今保存完好。如今,它竟成了母亲的纪念碑。 中午,二叔来叫吃饭,我哪里吃得下?实在被劝不过,只喝了半碗绿豆汤。临走我拿出一千元钱对二叔说,你家人口多,住房紧,以后你和二婶就住到我家去吧,算给我看房,这一千元是你的看管费。房屋、院墙需要修理,你打电话给我,我再寄修理费来。屋里的东西还照原样放着,没事的时候,你帮我擦一擦,夏天搬出来晒一晒。每年清明节我都要回来一趟,给父母亲烧纸,也看看家,看看乡亲,住一天。家是根本,不管走到哪里,有多远,永远忘不了,丢不下。二叔答应了,却不肯要看管费,说:“你放心去吧,家里一切我都会照管好的。”我不让,还是给了他。 第二天,我去看望王老师。这几天,他消瘦了许多,稀疏的白发显得很蓬乱,脸上的皱纹似乎也深了许多。他家里也供奉着母亲的遗像,遗像前点燃着一炉香火。我劝他说:“母亲已经走了,您要节哀,保重身体。”王老师眼眶里满含眼泪,说:“没想到,你母亲竟会走在我前面,会走得这么快!我们从三十多岁分开,到六十多岁重新结合,整整隔了二十多年!才安安稳稳、和和美美地过了这几年,没想到,她突然又丢下我走了!”他自责道:“是我没有照顾好她,没有经常带她检查身体,要是早发现,早治疗,也许她不至于走得这么早,这么快。”我说:“我也没想到母亲会走得这么快,我和一郎还打算过几年接你们一起到深圳过些日子呢。实在是疾病无情,天不假时啊!”我劝王老师说:“您还是到镇上和自成哥一起过吧,一家人在一起,您也免得孤独。”王老师点点头,又说:“不论住哪里,这里的房子——无论你家和我家的,我都要保留着,过年过节,我都会回来看看,给你母亲烧纸的。”我说:“我家的房子交给二叔看管,每年,我也会回来看看,给母亲烧纸。”王老师说:“这样更好,我们师生还有机会多见上几面。” 陪母亲过完七天,我要回深圳了。一早就来到母亲坟墓前,上供、烧香、烧纸、磕头,然后坐在坟前和母亲说了许多话,从前的,今后的,悲悲切切,絮絮叨叨,没完没了,十分不舍。但最终我还是走了,因为深圳那边还有我的工作和家庭。 为了上学和工作,我曾多次离开这个家,又多次回来这个家。想着家里有母亲做后盾,无论出去、回来,总是有所期待,依靠,充满信心和希望。惟有这一次感觉伤心、痛苦、失落,一种茫茫然失去方向,无所依靠和期待;因为这一次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坚强有力的后盾,从今后要一个人走自己的路了。我不敢想象失去母亲的日子会是怎么样。唯一感觉欣慰和可以依赖的,是母亲多年来以各种方式给予我的教育,教导,和母亲以她的一生为我树立的坚强不屈、永不言败的榜样,我要永远牢记在心里,作为今后人生的指南。 二、救孤女,父亲祖母尽丧生 我出生在那个最最饥饿艰难的年代。那时候,人们最亟需、最珍贵的是食物,然而,无论城市、乡村,最匮乏的也正是食物。人们总是吃不饱肚子,每天饥肠辘辘,还要不停干活,工作。严重的营养不足摧残着每个人的肌体,考验着每个人的生命。听奶奶说,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生的。母亲艰难度过十个月的怀孕期,拼着性命生下我竟昏了过去,无论我在旁边如何啼哭,挣扎,母亲却一无所知,一动不动。这下把在场的所有人都吓坏了,奶奶、父亲、接生婆对着母亲一阵大声呼喊,拍打,依然不见母亲睁眼,动弹。接生婆试了试母亲的鼻孔依然有呼吸,便说是用力太多,太久,晕过去了,需要吃些东西补充一下气力。家里没有能吃的东西,奶奶只好跑到食堂恳请炊事员,要了一碗热面汤给母亲灌下去,她才慢慢苏醒过来。 人虽然救活了,身体却虚弱得不行,一周过去了,母亲仍不能下床走路。奶水更是一滴也没有。我饿得哇哇直哭。母亲心疼女儿,急得翻来覆去直流眼泪却毫无办法。父亲忍痛卖了祖传的两把实木椅子,换了十几块钱,请医生开了几味下奶的中药给母亲喝了,也毫不见效;再去开药,医生说,吃药没用,她是饿的。你想办法多给她吃些食物,再弄些鲜活东西吃吃,或许就有奶了。 父亲回来一说,可把全家人难住了。当下有什么吃的呢?食堂里每人每顿一木瓢照见人影的稀饭汤,除此什么也没有。鲜活的东西更是奇缺,这年头,私人不准养猪、养鸡,甚至狗也不准养,家里除了人就是苍蝇蚊子,哪有什么鲜活东西可吃?钱能买到药,却买不到食物。粮食是宝中之宝不再是形容词,也一点不夸张;因为对于饥饿将死的人,一粒米能救命,黄金珠宝却毫无作用。 为了让母亲多吃点东西,父亲和奶奶每人每顿省出半碗稀饭汤给母亲。母亲不肯多吃,因为她多吃了,父亲和奶奶就更吃不饱了;但是为了孩子,在父亲和奶奶一齐劝说下,她还是流着眼泪吃了父亲和奶奶剩下的稀面汤。然而还是没有奶水。没办法,母亲只好把食堂打来的稀饭汤喝掉稀汤,把下面稠的研碎成粥喂我。可是那能有多少营养呢?半个月下来,我饿得睁不开眼睛,连哭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了,真的到了奄奄一息。孩子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母亲难过得抱着我痛哭不止。 父亲着急了,再也顾不得弱不经风的身体,一番思考,他决定下河捉鱼捞蚌给母亲吃了下奶。——家里没有鲜活的东西,市上也买不着,可是河里还有,天空还有。干部们只能管住村子里的人,却管不住天上和水里的动物。只是饥寒难耐、瘦弱不堪的人,要捉到依然健康、善游善飞的动物实在太困难了。 四月的河水仍然很凉,加上腹中无饭,父亲每次下到河水里,都冻得浑身颤抖,嘴脸发青,牙齿咯咯地叩响。他多么想抓几条活鱼给女儿下奶吃,哪怕是几条小鱼,小虾;可是鱼虾都比他灵活健壮得多,他在河水里冻了半天也没有捉到一条。看来捉到鱼虾希望渺茫。不得已而求其次,他只好把希望寄托在螺蚌身上,因为它们栖息在水底,很少游动。他卷起袖子,一次又一次把双手伸到水底摸索,一个一个地捞上来装进衣袋里,一个上午总算捞了十几个螺蚌回来。全家高兴极了。螺蚌虽不是鱼虾,毕竟也是活物,是新鲜的,对下奶有好处。奶奶把十几个螺蚌洗净去壳,煮汤给母亲喝,有时也加一些鲜汤在稀饭里给我喝。这样喝了几次,奇迹出现了,母亲果然有了点奶水,只是不多。父亲高兴极了,更坚定了下河捞螺蚌的决心。有了父亲捞的螺蚌吃,母亲的奶水渐渐多起来,我也睁开眼渐渐有了精神。 可是,父亲的身体却更加虚弱,四肢无力,从家里走到河边要歇一两次,只是为了孩子,他拼命坚持着。奶奶和母亲心疼父亲,劝他少去几次。父亲不听,说:“我除了捞点螺蚌,还拿什么给孩子下奶?没有奶水,这孩子怕养不活。”这倒是实在话。奶奶和母亲认真想想,不便再劝。父亲仍然坚持每天下河捞螺蚌。终于有一次,父亲下河捞螺蚌再也没有回来——他淹死在河里了! 母亲和奶奶闻讯犹如晴天霹雳,悲痛欲绝,立即丢下我一齐往河边跑。当她们看到僵挺在河边上的父亲紧闭双眼,面色发青,衣服和头发上沾满泥污水草,滴着水,已经绝气了,手里还紧紧握着几个螺蚌,忍不住泪如泉涌,抚尸大哭。 啊!父亲,就为了几个螺蚌,为了能给瘦弱的妻子下奶养活濒临死亡的女儿,他竟然毫不犹豫、毫不吝惜地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还丢下了年轻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这值得吗?也许他当时只想着救活女儿,别的什么也没有想,包括自己,妻子和母亲。他的事迹一点也不伟大,甚至还有点自私自利,没有什么值得宣扬的,但却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最真挚的爱,最纯洁的人生感情的流露,同样感人至深。 母亲和奶奶的哭声惊天动地,死去活来,感人肺腑,一时引来许多庄邻。大家听说父亲是为了捞螺蚌给孩子下奶淹死的,十分感动,又十分惋惜:一个只有二十三岁的青年生命就这么结束了,可怜、可惜啊!看着妈妈和奶奶围坐在父亲的尸体两边哭天抢地、痛不欲生的惨状,大家十分同情,又十分痛心,一些柔情多感的女人竟跟着流出眼泪来;于是大家顾不得自己身体瘦弱无力、饥肠辘辘,一齐动手帮着把父亲的尸体抬回家里。 奶奶打来一盆清水,蘸湿毛巾,一点一点地擦拭着父亲头上、脸上、身上的泥污,一边掉眼泪,一边自言自语:“浑身上下弄了这么多污泥,这要挣扎多长时间!当时要是有个人拉他一把,也许他就能爬上来;怎么旁边就没有个人来呢?这是天意,还是人意啊?”这问题太深奥,谁也不知道,谁也无法告诉她。奶奶找不到答案,又放声大哭起来。白发人送黑发人,该是多么令人悲痛、悲伤啊! 母亲抱着我守着父亲的尸体整整哭了一天一夜,说父亲的死都是为了她,是她害死了父亲。乡亲们见母亲哭得可怜,一齐劝她:“说到底,他是为了孩子。如今他走了,千斤重担都落到你身上;为了孩子,你不能再这么哭了,如果你再有个三长两短,这孩子就真的没办法了!孩子她爸的一番苦心也就白费了!”乡亲们再三劝说,母亲这才勉强止住哭泣,帮助奶奶料理父亲的后事。 父亲要出殡了,却没有棺材——他这么年轻怎么会想到死、预先打好棺材?家里一时又打不起,只好占用奶奶的棺材。奶奶哭着说:“这棺材是打给我睡的,没曾想我还没睡,儿子倒先睡去了。老天爷啊!你快叫他醒过来吧,带着老婆孩子好好过日子;叫我这无用的人替他死吧!”然而,这怎么可能呢?黄泉路上无老少,无论谁死了也不能复生。 父亲要下葬了,却找不到抬棺的人——大家都饿得走不动路,怎么抬得动如此笨重的棺材?奶奶只是哭,毫无办法。母亲着急了,从村里找了辆板车,到牛屋里牵了头牛来,哭着跪着央求邻居帮忙把棺材弄上板车,让牛拉着去了坟地;然后和奶奶一起几经周折把棺材从车上推下来,推进墓穴,就地挖了些土盖住棺材,堆起一个小小的坟头,把父亲草草埋葬了。堆好坟,母亲和奶奶跪坐在坟前拼命地哭啊,喊啊,直到哭喊不出声音瘫倒在坟前。可是无论她们怎么哭喊,拼死拼活,父亲再也听不见、回不来了。 那年,母亲才二十一岁,正当青春妙龄。许多人劝她:你守着这一老一小今后怎么过?老的越来越老,小的是女孩,终是人家人,你将来依靠谁?母亲含着眼泪说:“为了喂活这孩子,她爸把命都赔上了,我怎么能丢下她不管呢?再说,把孩子丢给她奶奶,孩子养不活,再搭上一条老命,我不是造孽吗?到阴间,她爸也不能饶过我。”母亲坚决留下来,拼命干活,养活一老一小。 但接下来许多年农民仍然吃不饱,母亲和奶奶你省一口我省一口共同养活了我。我终于会走路了,能叫“妈妈、奶奶”了。婆媳俩脸上都有了些笑容。平时,母亲下田干活,奶奶在家带着我做家务,一家三口艰难度日。 可是奶奶的身体越来越差,一冬一春咳喘不止,终因年老体衰、丧子之痛和营养不足,在我三岁那年也去世了,终年五十六岁。老人中年丧夫,老来丧子,命也真够苦的!儿子死后,她陪伴年轻的寡妇儿媳又艰难地活了三年,安抚儿媳,养活孙女。临死她抓着儿媳的手喘息着说:“把秀云(我的名字)拉扯大,她是你唯一的依靠啊!”说完直直地看着母亲却不能说话了。母亲认真地点了点头,算是对婆婆临终的承诺,这样奶奶才闭上眼睛。 奶奶去世却没有棺材——她的棺材被父亲睡去了。怎么办?像当下许多穷苦人一样死了用芦席卷?母亲不忍心,因为婆婆实在是个好人,又是个苦命人,对她和女儿都尽到了心意,她同情她,敬佩她,觉得一定要对得起她。母亲一个人忍痛拼命挖掉房前屋后的三棵大树,请木匠打了一口更好的棺材把奶奶入殓了。可是再请不起人抬棺材,这回倒不是因为人们瘦弱得不行,而是招待不起人家吃饭。她知道母女俩今年就全靠土瓮里的这点粮食度命,花费掉这一年就无法生活。请不起人还只有苦自己。于是母亲也学埋葬父亲的办法,到牛屋牵来一头牛,把奶奶的棺材拉到墓地,在爷爷的坟旁挖了一个穴,拼了命把棺材推进墓穴,掩上土,把奶奶安葬了。公公婆婆终于合葬,她代丈夫尽了孝心,也了结了自己的一桩心事,虽然她跪在墓前大哭了一场,又喘息了半天,心里却略感安慰。 三、请家教,一心只在女优秀 丈夫死了,如今婆婆也死了,家里只剩下她和三岁的女儿两个人,孤苦伶仃。今后该怎么生活?一个人继续坚持下去?那太苦,无依、无靠、无商量、无帮手。嫁人?自己才只有二十三岁,打扮打扮仍然像一朵花;况且再无人劝阻,或去或留,全由自己做主。可是想想死去的丈夫和婆婆,想想他们的希望和嘱托,她仍然觉得对不起他们,没有尽到责任,没有完成他们的心愿。她抱着女儿整整睡了一天一夜,也整整哭了一天一夜。最后她做出决定:留下来,撑起这个家,做一个无愧于先人、无愧于后人、无愧于自心的坚强不屈的好母亲,让女儿以她为荣,乡邻提起她不乏赞叹之声。 母亲决定留下来,并非只是为了自己的名节,解放这么多年,她没有这么封建。她是为了女儿,为了对丈夫和婆婆的承诺,她要把女儿培养成人,成才。她如果嫁人,女儿跟到人家,如何培养,就由不得她做主了。 在母亲地辛勤培育下,我渐渐长大,大大的眼睛,小小的嘴巴,红红的腮蛋,继承了父母亲的许多优点;说话轻声慢语,娇里娇气的,更加可爱疼人。母亲也更加喜爱我,看重我。母女朝夕相伴,相依为命,家里地里,同来同去,我成了母亲唯一的生活伴侣和人生寄托,人生安慰,一时看不见就喊就找,生怕丢了,被人拐了去。我懂得母亲的心事,很听话,无论到哪里去玩都要先给母亲说一声。 七岁那年,母亲送我到本村的小学校上学。我上学了,母亲的一颗心也跟到了学校。除了必须下田和在家干活,一有空闲,她总往学校里跑。一个人站在教室外、操场边,看着我听课、回答问题、做作业,参加各项课外活动,经受表扬和批评,她的心和我一起起落,快乐、激动和思考。每次考试,她比我还要紧张,一分一秒地看着我考试完毕,再一天天地等着老师批完试卷发下来。如果我成绩考得好,她就会煮一个鸡蛋奖励我,叫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学习;如果考得不好,她就会严厉批评我,追问许多为什么,直到我表示,一定更加努力,争取下次考个好成绩,她才满意。除此,她还一次次跑到学校找老师询问我学习不好的原因,请求老师多多教育我,辅导我。那时,农村小学的老师多是民办教师,工作重、收入低、家务多,有空就往家里跑,田里跑,很少有时间单独辅导学生。老师们都了解母亲的遭遇和望女成才的心情,理解她,同情她,愿意帮助她,但是也只能做到在课堂上多提问我几次,顺便多给予些指导。 我的成绩还是没有太大提高,成绩总在八十分上下徘徊,这使母亲忧心如焚,夜不能寐。她没读过书,不识字,辅导不了我;要提高我的学习成绩,还只有寄托于学校老师。实在没办法,母亲只好从不多的生活费中挤出一点钱,买了猪肉,做了大米干饭,邀请老师星期日到家里来辅导我。可是老师难得有一个休息日,活计安排得满满的,即使母亲美味佳肴、盛情招待,也极少有老师应邀赴约来辅导我学习功课。找不到老师辅导,我的成绩不够优秀,考大学还有什么指望?母亲犯愁了,常常夜不能寐。 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母亲终于找到一位愿意课外辅导我,还经常来家里给我补习功课的老师,就是我的班主任王老师。王老师是公办教师,就是那种拿国家钱、吃国家粮、有国家编制的老师,为了和民办教师区别,当地人就叫他们公办教师。王老师的妻子两年前去世了,留下一个比我大三岁、在镇上读初中一年级的儿子自成,父子俩相依为命。 王老师父子都是城镇户口,虽然住在农村,却不要吃生产队的粮、种小园地;儿子自成上初中住学校,不到星期天不回来,因此他很少有家庭务事。所以,当母亲含着眼泪讲明了她的遭遇和心愿,请求他辅导我功课时,他毫不犹豫一口就答应下来,不但答应辅导他教的语文课,而且还答应辅导另一位民办老师教的数学课。这使母亲十分感动。为了表示感谢,星期天,母亲跑了十多里路到街上买了猪肉、白菜,回家包了饺子,恭恭敬敬地把王老师父子俩请到家里,好好招待了一顿,还千恩万谢,说了许多感谢的话。王老师说:“你放心,秀云是个好孩子,好学生,聪明又听话,跟着我念书,我会好好教她的,早晚再辅导辅导,她的成绩很快就会赶上去。” 王老师果然是个一诺千金的人,他答应母亲的事情很快就落实到行动上。他不但课堂上多提问我,辅导我,课外还经常给我补课,使我的成绩进步很快,期中考试,竟排到全班第三名。这是我上学以来考试最好的成绩。母亲看到我的迅速进步,打心眼里感谢王老师,想方设法报答他,她起早贪黑亲手做了一双千层底的布鞋送给王老师。王老师很感动,推辞说:“老师教好学生,是自身责任,应该的。你们孤儿寡母的,没有钱又没有时间,哪能要你做的鞋?”再三推辞,不肯接受。母亲说:“你帮我教育好秀云,让她将来有出息,我就有依靠了。这对我比什么都重要,我无论怎么感谢你,报答你,都值得。”硬是把鞋给了王老师。 这以后,王老师对我的功课辅导更加勤恳,热心,不但白天辅导我,有时晚上也到家里辅导我。王老师每次来,母亲都像迎接贵客一样热情招待他,烧好茶,有时还打两个荷包蛋给他吃。王老师给我辅导功课,母亲就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王老师给我讲完功课再布置几道习题给我做。我做习题了,王老师闲下来,母亲就陪他说话,讲家庭的艰辛和对我的期望。王老师很敬佩母亲的为人行事,夸赞她深明大义,教子有方。他说:“谁不疼爱自己的孩子?但疼爱的思想方法不同:有的人只知道给孩子吃好穿好,甚至娇惯孩子;结果孩子长大了一无所成,一无所长,离开大人就无法生活,不但养活不了父母亲,甚至还拖累父母亲。其实,这不是疼爱孩子,反是害了孩子。会教育孩子的父母亲,不但要给孩子吃好穿好,更重要的是教给他为人处事之道,生活之法,让孩子离开父母亲、走上社会知道怎么做人,做事,怎么生活;这样的孩子不但能很好养活自己,还懂得为人处事、孝敬父母亲。这才是真正疼爱孩子。”母亲很赞同王老师的话,更坚定了教育我成人成才的信心。 时间一长母亲和王老师就熟识了,两人不但谈教育孩子,也谈生活问题。王老师很同情母亲的遭遇,希望能切实帮助她。他对母亲说:“咱们两家有相同的遭遇,你的孩子缺少父爱,我的孩子缺少母爱。如果我们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家,两个孩子的缺憾都得到弥补;我们也能互相照顾,老来有伴,有依靠。”可是母亲忘不了父亲对她的好,奶奶对她的希望,没有答应。王老师更加钦佩母亲,毫不灰心,还是一次次来给我辅导功课,有时还帮助母亲干活,家里田里都干。在王老师辅导下,我的功课有了更大进步,而且很稳定,每次考试都在前三名,还经常考第一名。母亲满意了,也被王老师深深被感动了,终于答应嫁给王老师。母亲怕我不同意,就把王老师的心意和愿望说给我听,征求我的意见;我感谢王老师,更同情母亲孤独无援,便同意母亲的意见,于是随着母亲和王老师结婚,也来到王老师家。 王老师是公办教师,每月有固定工资和国家供应的口粮,生活条件自然比我家好,加上王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照顾,母亲和我都感觉有了依靠,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决心两家合一家,团结一心好好过日子。可是好景不长,好梦难圆,一年后母亲又带着我离开了王老师家,重新回到自己家里。原因是王老师的儿子王自成不能接受我和母亲。他认为我母亲侵占了他母亲的位置,我侵占了他的利益,为此经常吵闹不断。自成还骂我母亲不要脸,骂我是“拖油瓶”。我忍受不了,只好向母亲哭诉。一开始,母亲还劝我忍受,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情,母亲也终于忍受不了了。 母亲和王老师结婚后,我改口叫王老师“爸爸”;王老师很高兴,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女儿。一个儿子,一个女儿,我就儿女双全了。”他指着我母亲对自成说:“以后不要再叫‘阿姨’,应该叫‘妈妈’。”自成不肯接受,说:“我查过字典,妈妈的意思就是‘用奶哺育’。她没有哺育过我,是我的妈妈哺育我长大,所以,我只能叫她阿姨,不能叫妈妈。”王老师说:“如今你妈妈不在了,阿姨和你父亲结婚了,她像母亲一样照顾你,她就应该是你的妈妈——这是伦理道德。”自成依然不肯接受,说:“你们结婚,只能是你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和我没有关系。我已经长大了,生活能够自理,不需要她照顾。所以,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叫她阿姨。”母亲见自成执意不肯叫她妈妈,再争执下去,只会让他们父子不和,也让自成更难接受她,家庭关系更难相处;连忙拉住王老师说:“孩子说的对,是他妈妈哺育他长大,我没有哺育过他,就叫阿姨好了。”又对自成说:“你妈妈不在了,今后,阿姨会像你妈妈一样照顾好你的生活,需要什么就来告诉我,我一定会尽量满足你,让你满意。”自成斜着眼看了看我母亲,说:“我吃饭,有国家供应的口粮,穿衣、花钱、缴学费,有我爸爸的工资,个人生活能够自理,我不需要你照顾。”自成把话说得这么明白,关系分得这么清楚,母亲也不便再说什么,只好默不作声。王老师害怕儿子说出更难听的话,也不再坚持他的意见,让自成叫“妈妈”。一场风波就这样在不了了之中结束。 可是不久又发生了一件事,这让母亲和我都觉得难以接受,这个由两个家合成的新家再难以维持下去。 四.家难和,半路夫妻半路终 王老师家只有两间住房,一间厨房。母亲和王老师结婚前,王老师住一间,居住兼办公用;自成住一间,居住兼学习用。如今母亲和王老师结婚了,母亲和王老师共同居住,没有话说;可是自成却不愿意和我共住一间房。他再三推辞说:“我是男的,她是女的,我们住在一起,同学们会笑话我,还拿我开玩笑,难听极了!我不能接收她来我的房间居住。”王老师劝他说:“你是哥哥,秀云是妹妹,你们虽然同住一室,但是各睡各的床,各做各的功课,谁也不影响谁,有什么不行?村里哪家没有这种情况、不是这么住的?”自成强调说:“我们这种哥哥和妹妹,和村里人是不能相比的,因为我们没有血缘关系;所以,住在一起,人家就会笑话,也会有各种猜疑,说出的话难听死了!你们不怕,我可是怕极了,绝不能让她和我住在一起。”王老师再劝,自成就指着我说:“你如果一定要她住进来,我只好搬出去,回到学校去住,一辈子不再回来了!”王老师怕儿子真的离家出走,不好再劝。母亲没办法,只好在厨房里给我铺了一张小床,劝我勉强住下来;做作业就用吃饭的饭桌。环境杂乱艰难,我自然不乐意,颇有怨言。母亲再三劝说叫我忍耐;我可怜母亲,也只得如此。 住在厨房里,一春一秋,气候温暖,没话说;冬天严寒,母亲给我多加一床被子,也能坚持;可是到了夏天,厨房低矮闷热,还有蚊虫叮咬,我学习不到十分钟就大汗淋漓。我只好一遍又一遍地用凉水擦洗身上、脸上,把头浸在水盆里取凉。这样虽然凉爽些,可蚊子却无法阻挡,尽管我不停地拍打,腿上、胳膊上还是被蚊子咬了十多个包,奇痒难忍。好不容易做完作业,要睡觉了,可是床铺热得像火炕,让我难以入睡。实在没办法,我只好把饭桌搬到院子里,又接上一条板凳才将就睡下。院子里凉快多了,只是蚊子更多;还有周围黑黢黢的,不免有些害怕。我只好用床单把身体裹严、闭紧双眼睡了。可是早晨醒来发现脸上痒得很,用手一抓,立即肿起许多包块。等母亲和王老师起来,我到他们房间里用镜子一照,满脸又红又肿,难看极了;我忍不住哭了。母亲心疼女儿,也忍不住哭了。 王老师很自责,对我说:“这样吧:自成平时不在家住,就是星期六晚上住一宿。他不在家,你就住到他房间里;他回来,你就来我和你妈妈的房间里住。不过就是一个夏季,大家都将就点,等过了夏季就好了。” 我也答应了。母亲答应了。事情看似解决了,可是却埋下了隐患。 星期六傍晚,自成从镇上中学回到家里。他打开自己的房间,放下书包,到厨房洗脸,发现我的床铺不见了,他也没甚在意,倒了一杯开水,便回到房间开始做作业——这是他多年来跟随父亲生活养成的良好习惯,一切都井井有条,按部就班。可是当他坐到自己的书桌前时,却发现桌子上放着我的书本和钢笔。再看看床上,被子和枕头都不是他原来放的位置。他立即意识到他不在家的时候,我就睡在他的床上,在他的书桌上做作业。他很生气,真想立即发作起来,闹个全家不安。也许是他觉得理由不充分:自己不在家,房间空着,天气炎热如此,秀云借用一下有什么不能?也许是担心,我妈和他爸都在家,闹腾起来,他们一定都向着我,批评他,吃亏的还是他自己。一肚子气得不到发泄,自成就把我的书包、书本和钢笔都扔了出来。我怕他打我,不敢和他闹,就忍气吞声把地上的书包、书本、钢笔捡起来,放到厨房里,心里难过极了。 但是事情并没有解决,自成仍不甘心。第二天早饭后,母亲和王老师上街买东西去了——学校在农村,离街较远老师只好等星期天上街买东西。家里只剩下自成和我分别在两个房间里做功课。自成见报复的机会到了,便怒气冲冲地把我拉到他的房间,指着床铺和书桌说:“我不在家,你是不是睡在我的床上、在我的书桌上做作业?”我见他已经知道,便说:“是呀。夏天,厨房里太热,实在不能住人。” “能不能住人,我不管,那也不是我该管的事。我只管好自己的事情,自己的东西。你知道不?不经过允许,私自打开人家的房间,动用人家的东西,这是强盗行为,是很不道德的!”自成一副得理不饶人的架势。 “我没有私自打开你的房间,是爸爸打开的。爸爸说,夏天厨房太热,叫我临时住一段时间;天凉了,再回厨房住。”我怕他打我,就把责任都推到王老师身上,极力为自己辩护。 “爸爸、爸爸,叫得好亲热啊!他是谁的爸爸?告诉你,他是我的爸爸,不是你的爸爸。你的爸爸早就死了!”自成见自己的房间并不是我私自打开侵占的,只得另外找借口。 “如今我妈妈和你爸爸结婚了,你爸爸也就是我的爸爸。”我据理力争。 “你真无耻!这种话也说得出口?你知道爸爸两个字的真正含义吗?爸爸就是父亲,只有父亲的亲生子女才有资格叫他爸爸,因为他们有血缘关系。你又不是我爸爸亲生的,一点血缘关系没有,你有什么资格叫他爸爸?就是你妈妈如今和我爸爸结婚了,充其量也只能叫继父,也不能叫爸爸。你知道吗?” 我到底比自成小几岁,少几年阅历,也少读了几年书,对于他说的这些伦理关系,我也弄不清楚是对还是错,因此无法辩驳。我只觉得自己受了侮辱,很难看,很委屈。我一刻也不愿意再呆在这个房间里,尽管以前觉得这个房间很舒服、惬意。我立即哭着跑回了妈妈的房间。 自成意犹未尽,觉得我住他房间的事并没有讲明白,没有达到他需要的目的,害怕我趁他不在家又去住,他随即跟过来指着我大声说道:“我警告你:今后,不许你再踏进我的房间,不论我在家不在家,这个房间,这里的东西,都是属于我的,我的!不经过我同意,我的床,不许你睡,我的书桌,不许你使用。这是我的规定,哪个说情也不行!你给我记清楚了:如果再走进我的房间,占用我的东西,别怪我对你不客气!”自成说完向我挥了挥拳头,那意思很明白,我要再走进他的房间,使用他的东西,他就要狠狠地揍我。 我见自成对我这样无情无义,毫无亲情可言,彻底心灰意冷了。这还是什么哥哥?什么一家人?我终于鼓起勇气说:“谁稀罕进你的房间、睡你的床、用你的书桌?别瘆人!我家的房子比你家宽绰得多,床和书桌,都比你家的大得多!” 不想我的话不但没有震住自成,让他感觉羡慕,羞愧,却是正中下怀,让他觉得又抓到了新的攻击我的理由,于是他说:“既然你家的房子宽绰,床也大,书桌也大,你干么还要跑到我家来住我家的小厨房?睡我的小床?用我家的小书桌?你跟着你妈甘心情愿跑来我家找苦吃,找罪受,这不是贱皮吗?你们母女是一对贱皮,贱人!” “你才是贱皮、贱人呢!”自成不仅污蔑我,还污蔑我敬爱的妈妈!我听了这话怒不可遏,实在忍受不住,就不顾一切地开始反击:“不是你爸爸天天晚上跑去给我补习功课,又帮助我妈干活,再三再四地求我妈嫁给他,过来和你们一起生活,照顾你,我和我妈还不肯来呢!” “果真是这样的吗?你把话说颠倒了!我看到的是你妈妈一次次地跑来我家,求我爸爸给你补习功课,说你成绩不好,将来就没有出息,她就没有依靠了;再三再四地哀求我爸爸;我爸可怜你妈,才肯过去给你补习功课,帮助你妈干活的。我爸怎么会求你妈嫁给他呢?我爸爸是教师,比你妈高强一百倍!是你妈妈看中我爸是公办教师,拿国家钱,吃国家供应粮,我家条件比你家好,才愿意嫁给我爸的。” “你胡说!我妈又年轻又漂亮,比你妈高强一百倍!”我绝不容许自成侮辱我的妈妈。我想起之前在学校看见的自成生病的妈妈,挖苦他说:“谁没有见过你妈妈?又瘦又矮,一张黄病脸,要多难看有多难看,给我妈提草鞋也不要她。我妈嫁给你爸,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不是被你爸爸感动了,谁稀罕来你家!” 我的话严重污蔑了自成妈妈,伤害了自成个感情,他听了十分气愤,毫不留情地说:“不稀罕我家,你就走啊!我也不稀罕你,更不稀罕你妈妈!你们都走了我才高兴呢。” “走就走!我又不是没有家。”我被激恼了,伤心了,也彻底灰心了,于是立即收拾书包和衣服,然后抱着,一路哭着离开自成家,回了自己的家。 此时此刻,我觉得自己的家再穷再破也是可爱的,因为它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家;自成家再富有,条件再好,也是自成的,并不属于我和妈妈。可是当我来到自家门前却站住了:大门上了锁,锁已经上锈了;隔着门缝往里看,院子里长满荒草、藤蔓、荆棘,满目疮痍,看不见往日温馨可爱的面貌。我不知如何是好,回去,又怕自成笑话。我抱紧书包和衣服,蹲在地上伤心地哭了起来,眼泪一滴滴撒落在门前的草地上。 母亲和王老师从街上回来,只看见自成一个人在房间里做作业,却不见我的踪影。母亲问自成:“秀云呢?她怎么没有做作业?到哪里去了?”自成抬头看了看母亲,不屑地说:“她回家了。她说我们家不好,不稀罕;你家房子也宽绰,床也大,书桌也大,她回家住去了。”王老师感觉出了问题,责备自成说:“一定是你欺负妹妹了,要不,住得好好的,她干么要回家住?” 自成看见爸爸一脸严肃地看着他有些害怕,因为自从他爸和我妈结婚后,他和我闹矛盾,爸爸总是向着我,批评他。他不敢再隐瞒,在父亲再三责问下,他只得实话实说:“我回家来,看见床上的被子也动了,书桌上的东西也动了;我就问她:我不在家的时候,你是不是住在我的房间里,睡我的床,用我的书桌?批评她不经过我允许占用我的东西是不道德的行为;她不肯认错,还说谁稀罕你的房间,你的东西?说她家的房子也大,桌子也好,就赌气走了。” 王老师说:“你不了解情况,就胡乱批评人;你的房间,是我叫秀云进来住的。夏天厨房里太热,不到星期天你又不回来住,与其闲着,不如叫秀云来住了,这样,她学习起来也舒服些。你回来,秀云就到我的房间住,并不耽误你住宿、学习,有什么不行?” 自成听不进父亲的话,依然固执地说:“我的房间,不经过我允许就给别人来住,乱拿我的东西,就是不对!” 王老师生气了,说:“你的房间?你哪来的房间?那是我的房子,我花钱盖的。我的房子我当家,我愿意给谁住就给谁住,你管不着!” “那好,你的房子你当家,你既然给她住了,我就走。反正我不能和她共住一个房间!” 自成说着收拾书包就要走。母亲拉住他说:“你不要走,今后不叫秀云住你的房间就是了。”自成挣脱母亲的手,恨恨地说:“你不要假惺惺,装好人,还不都怪你!”说完背起书包就走。王老师生气了,说:“他要走,你就要他走,我看他有多大本事!” 母亲看着自成走了,想拦挡也拦挡不住。她回头对王老师说:“老王,你快去把自成拉回来。小孩子能有什么地方去?别闹出什么不好的事情来。你对他说,以后不叫秀云住他的房间就是了。”王老师不肯去,说:“这会答应他、硬把他拉回来,倒是放纵了他。他能去哪里?不过回学校去住。就让他一个好好想想。明天,我再抽空去看看他,把道理说给他听,劝他回来。你快去把秀云找回来吧,别人看见她哭哭啼啼的蹲在门前,还不知发生什么事情呢!” 母亲挂念我,顾不得许多,急忙赶回自家来找我。 母亲看见我抱着书包和自己的衣服蹲在自家门前低头哭泣,两只眼睛红肿得像五月的鲜桃一样,心疼极了。她想着自己在艰难中把我拉扯大是多么不容易,如今竟跟着自己受这般委屈,心如刀割,一时泪如雨下。她拉起我,一把把我紧紧抱在怀里说:“孩子,都是妈妈不好,叫你受委屈了。”说着也哭起来。 我看见母亲,像灾难中看见了救星一样,“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我紧紧依偎在母亲怀里抱住母亲说:“妈,咱们回自己的家吧。王老师家条件再好,那是自成的家,不是咱们的家。王老师能接受咱们,可是自成不能接受咱们。”我擦了一把眼泪又说:“我再喊他哥哥,他还是不认我这个妹妹,骂我是‘拖油瓶’。你对他再好,他还是只想着他的妈妈,说你的坏话。他说他妈妈是教师,比你高强一百倍;说你是看上他爸爸条件好,才嫁给他爸爸的。他这是冤枉你啊!妈,我实在受不了了!一分钟也不愿意呆在他家了!” 母亲听我这么说,一颗心彻底碎了。她放开我,一个人蹲在地上默默哭泣起来。我见母亲哭泣不止,也蹲下来趴在妈妈身上大声哭起来。母亲最终打灭对自成的一切美好幻想,对这个重组家庭的美好幻想,擦干眼泪,对我说:“妈妈这样做,都是为了你,并不是贪图他家条件好。你如果一定要回家,妈妈一定会带你回来。我只是担心,没有王老师辅导,你的学习成绩又会滑下来,妈妈前面的一切努力和付出,就都白费了!” 我理解母亲的良苦用心,坚决向母亲表示:“妈,你放心,我现在的学习成绩很稳定,这不光是王老师辅导的结果,也是我辛勤努力的结果。学习,终归是自己的事,要靠自己刻苦努力。现在,我已经学会自学了,一有时间,我就认真学习钻研每门功课,有不懂的地方,无论问哪个老师,他们都会热情地给我讲解的。我向你保证,今后我的成绩会更好,每次考试,都争取第一名!” 母亲看着我,认真地点点头。她相信了我的话,因为她知道我是个诚实守信的孩子,从不说谎。她终于对说:“你既然有这样的决心,妈妈答应你,就照你说的这样做了。你要准备吃苦,受累,学会做个坚强不屈的人。以后学习上,生活上,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你都要千方百计克服它,战胜它,一定要考上大学!妈妈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我坚决地点点头,跪在母亲面前保证说:“妈,你放心,我一定刻苦努力学习,每门功课都争取第一名,将来考取大学!” 母亲拉起我抱住亲了又亲,然后收拾起地上的书包和衣服说:“放心吧,妈妈一定说到做到。回去吧,是王老师叫我来找你的,他在家等着我们呢。不论怎么说,王老师对我们是有恩的,我们不能伤他的心。自成赌气走了,王老师心里一定很难过,但是他没有拦他,显然也是为了你。我们回去好好安慰安慰他。” 我理解母亲的心思,说:“妈,我听你的话。你把门打开,让我进去看看咱们的家。这么长时间没开门,里面的东西一定霉了,打开窗子透透气。再找把镰刀,把院子里的荒草砍干净,别让人家看着咱们家像没人了似的。” 母亲打开外门、里门,母女走进昔日的家,看着熟悉的家具,回想往事,都忍不住流出眼泪来。两人一起动手,打开窗户,掸去桌椅床帐上的浮尘,又除尽院子里的杂草,才依依不舍地离开,回到王老师家。 又过了一天,母亲做了些好吃的带上,陪王老师一起到镇上中学看望自成。母亲把食物拿给自成吃,说:“妹妹小,不懂事,惹你生气,我已经批评她;你是哥哥,原谅她。”自成听了并不说话。王老师对儿子说:“原来咱们家两口人,现在四口,人增加了一半,东西自然就紧张一些。大家都是一家人,不要再分你的我的,东西是大家共有的,每个人都有权使用。你已经上中学了,这个道理难道还不懂得?如果你将来分配工作了,难道还要把那间房子锁着,不让别人用?这是不是太过分了?”这一次自成没有顶撞父亲,只是低头不语。 星期六下午,自成仍然没有回家。王老师有些担心,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一早,他骑自行车到中学把他带回家来。自成回来后,只是躲在自己房间里埋头做作业,谁也不理。王老师又苦口婆心地劝了一回,自成也不说话。 星期一,自成上学校去了。母亲对王老师说:“谢谢你这些日子对我们母女的照顾,特别是秀云,在你的耐心辅导下,学习成绩有了很大进步。但是我看得出,自成很委屈,很难接受我们。我们结婚都是为了孩子幸福,现在孩子有意见,得不到幸福,我们还是分开过吧。” 王老师说:“小孩子,一时不能接受,是还怀念旧情,时间长了,慢慢就好了。只要咱们两个真心相爱,对两个孩子一碗水端平,没偏没向,孩子总会理解的,接受新人,新爱。”母亲说:“自成已经上中学了,他有自己的想法,怕是很难改变。秀云虽然能听话,但是她也觉得很委屈。所以,我们还是分开得好。”王老师说:“实在不行,暑假里,我再给秀云盖一间房子,不就好了吗?”母亲说:“这些日子,我细心看了,仔细想了,根本问题还不在房子。看得出,自成忘不了他妈妈,秀云也忘不了她爸爸。尽管我们多次劝说,孩子的思想问题还是没办法解决。”王老师虽然不愿意分开,但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孩子的思想问题,说服母亲。 星期天自成从学校回家,母亲做了一桌丰盛的农家菜肴招待他们父子。星期一,母亲收拾了她和我的衣服,又给王老师做好午饭,便悄然回了自己的家。 母亲和我回家后,王老师来看望了几次,一边给我补课,一边劝说母亲回去;母亲始终没有同意。又过了一年,王老师调到另一所村小当校长,渐渐和母亲断绝了来往。 五、育人才,吃苦受累自甘心 和王老师离婚后,母亲没有再恋爱结婚。她早起晚睡辛勤劳作、一心一意培养我读书,盼望我不负所望,成人成才,完成丈夫和婆婆的心愿,自己也老来有靠。在母亲的教养培育下,我也渐渐长大,更加懂得母亲的良苦用心,学习更加刻苦勤奋,积极主动,努力上进,成绩一直很优秀。 离开王老师的第二年,我以优异成绩考取初中,兑现了我对母亲的承诺。母亲看到我的初中录取通知书很高兴,亲自跑到镇上的商店,买回二尺花布,连夜裁剪,一针一线做了一条花布裙子作为对我的奖励。我有生以来还是第一次穿裙子,自然也很高兴,我穿着花裙子在村里跑了一圈,逢人就说是母亲为我考取初中亲手做的。小姐妹看了我的花裙子,都很羡慕;既羡慕我的花裙子,更羡慕我以高分考取初中。我理解母亲的高兴和心意,再次向母亲表示:到了初中,一定要更加努力学习,三年后,保证以优异成绩考取县高中。 中学在镇上,读初中要住校。我只得离开母亲,带着被子和书包住到中学的学生集体宿舍。母亲把最好、最厚实的被子给了我,她只留下破旧、较薄的被子。我不忍心要,母亲说我在学校,被子既要盖得暖和,保护好身体,又要有体面,不让同学耻笑;她在家里好将就,床上多铺些稻草,被子旧一些、薄一些也没有问题,一定要把好被子给我。我十分感动,再次向母亲表示,一定好好学习,三年后,保证以优异成绩考取高中。母亲听了我的保证,激动地抱住我亲了又亲,说:“妈妈相信你。”那时候学校伙食不好,学生常常吃不饱。母亲就多种、多吃瓜菜补充口粮,省下粮食给她吃。有一回给我送粮回来正逢仲夏中午,烈日当顶,天气炎热,她又饿又乏,不幸中暑晕倒,不省人事。多亏在田里劳动的庄邻发现,把她移到树荫下,又给她灌了些凉水才苏醒过来,把她送回家,救了母亲一条性命。 在母亲的极力逼迫和鼓励下,三年后,我果然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县高中。母亲高兴极了,拿着我的高中录取通知书,带着我来一齐来到父亲和奶奶的坟前,双膝跪倒,连连叩头,又是哭又是笑,说她没有辜负他们的重托和希望,这些年,她吃苦耐劳,极尽所能,努力培养我好好学习,积极向上,终于以优秀成绩考取了县高中。今后,她会继续培养我学习好高中的功课,相信我三年后,也会如愿以偿考取大学的。 我带着母亲的祝福和希望到县城读高中了,学习更加繁忙也更加努力。这时,母亲也更加忙碌了,因为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了。人家种地都是全家齐上阵,母亲只有一个人干,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我不忍心,每个星期天都回来帮助母亲干活。干农活必然要耽误做功课,我只得利用夜晚时间做家庭作业。白天劳累一天,疲惫不堪,常常作业做不到一半就睡着了。母亲心疼我,叫我不要每个周日都回家,要我留在学校做作业,复习功课。我岂不心疼母亲?说:“种地哪是一个人干的活?人家都是全家一齐干,我们家就你一个干,我再不帮你干一点,要干到什么时候?还不要误了农时、误了庄稼?你身体又怎么受得了?累病了怎么办?”母亲生气了,骂我不听话,不务正业。说:“庄稼耽误了,不过一季子;你功课耽误了,可是一辈子的大事!我宁可让庄稼耽误了,也绝不让你把功课耽误了!你要真心心疼我,就把每门功课都学好,考全班第一,以后考上大学!那样,你有了好前途,我也老来有靠了。你要是功课学不好,考不上大学,我再清闲,也心疼死了!悔恨死了!我宁可多劳累一点,也不想心疼死,悔恨死了!”我理解母亲,只好留在学校里抓紧一切时间拼命学习,按照母亲说的,力争每门功课都考全班第一,高中毕业,顺利考取大学。也许只有这样才符合母亲的心意,心愿,才是真正心疼母亲,孝敬母亲。母亲为了我,放弃爱情,甚至不顾身体和生命;我为了母亲,也只有拼命学习,完成她的心愿。 平时的农活,母亲起早贪黑还勉强干得过来;可是麦收大忙就实在干不了,天气又热,农活又重又急,有一次竟晕倒在麦地里。我得知消息心如刀绞,再不能安心读书,连夜回到家里,跪下来乞求母亲让我回来帮助收麦子,说收完麦子就立即回学校学习。母亲还是坚决不同意,她情愿一个人连夜干、多干几天,也不让我耽误功课帮助她。我知道母亲的脾气,理解母亲的用心,只好一路哭着回到学校。这件事让我更加读懂了母亲的心:如果我耽误功课,如果我不好好学习,如果我学习成绩不优秀,高中毕业,不能考取大学,母亲会比身体的劳累、病痛,难过十倍,百倍!从此我把一颗心全部用在学习上,没日没夜,勤奋努力,不敢有丝毫懈怠。 生活好了,别人都忙着盖新房,置家具,做新衣,家里、身上,一片新面貌,新气象。母亲依然旧房旧衣旧家具,除了囤子的粮食多了,其余几乎没有变化。她把余粮卖了,把钱一元一元地积攒起来,给我购买学习资料、营养品,添置新衣。这个家只有从我身上才看得出改革开放农民富起来的迹象。我实在不忍心母亲这样刻苦自己,偷偷省出生活费给母亲买了一件月白色的确良衬衫。我欣喜异常,周日回家送给母亲,以为会得到母亲的夸赞,不想竟遭到母亲一顿骂。母亲骂我乱花钱,瞎操心,白浪费,耽误了学习。我理解母亲的苦心,所以并不感觉羞辱难过。这件的确良衬衫母亲十分珍惜,平时舍不得穿,只有来学校送东西、看望我才穿一次,回家连忙脱下来,洗净、收好。我知道母亲不买新衣全是为了我,穿新衣也是为了我。只是这以后我不敢再节约生活费给母亲买东西,因为这会让母亲伤心难过,认为我浪费时间,不安心学习。我只有一心一意刻苦学习,以优秀的学习成绩报告母亲,报答母亲。 六、报母恩,勤学苦练进大学 母亲长年累月一回回对我无微不至的关爱,一回回近乎无情地拒绝我给予她的些微帮助,也让我一回回彻底明白了母亲的真正心愿:我只有心无二用,专心学习,不断进步,成绩优秀,考取大学,成人成才,事业有成,母亲才会真心欢喜,满意,她才会觉得她的人生有希望,有成就,在乡亲们面前有脸面,家门有光荣,自己今后有依靠,也才会觉得对得起死去的丈夫和婆婆,完成了他们的心愿和自己对他们的承诺。我把母亲的期望牢牢记在心里,化作功课学习中用之不尽的原动力,无论春夏秋冬勤学不辍,夏天热出一身痱子,冬天冻烂手脚。当我疲惫不堪、学习不下去的时候,当考试成绩不够好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总会想起母亲的艰辛和希望,想起母亲经常对我说的父亲、奶奶都是为了我而死的事情,一次次流下痛苦自责的眼泪。在那种艰苦情况下,父母亲给了我生命,父母和奶奶刻苦自己共同养活了我,教育了我,树立了光辉的榜样,给了我健康的身体,坚强不屈的意志和信念,给了我学习成才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他们是我的亲人和恩人,救星和榜样!对于我,他们永远是鞭策,是鼓舞,是力量的源泉。在这个世界上,我可以负天,负地,却不能背负他们,辜负他们的期望。随后我擦干眼泪,昂首挺胸,又干劲十足、信心百倍地学习下去。 受尽十年寒窗苦,苍天不负勤学人,高中毕业,我终于如愿以偿考取全省的重点大学——东方工业大学。我长长舒了一口气,会心地笑了,被多年昼夜苦学亏损得有些贫血的脸上绽出了莲花般美丽的笑容,这是风雨之后升起的彩虹,是战胜困难后暴出的胜利的笑容。我又哭了,酣畅淋漓地大哭一场,让眼泪尽情流淌,冲刷尽所有的委屈和辛酸。这是对我自己多年顽强不屈刻苦学习的回忆和总结,是对母亲所有关爱和期望的倾情倾诉和圆满汇报。我紧紧地抱住母亲,孩童般依偎在母亲怀抱里。这一刻,我觉得终于可以大胆地面对母亲了,终于可以无愧无悔地对母亲、父亲、奶奶说一句:我的亲人,恩人,我没有让你们失望,没有辜负你们的期望! 这一刻,母亲更加激动,她捧着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两手发抖,泪流满面;她紧紧抱住我,和我一齐哭,一齐笑。过分的激动和喜悦使母亲似乎癫狂了,她拉着我疯一般跑到父亲和奶奶的坟墓前,跪着,爬着,整整哭了一个时辰,诉说了这些年的心愿和生活的苦辣辛酸。我同样跟着母亲一起哭泣,诉说。第二天,母亲仍然激情难抑,她兴高采烈地跑到乡政府请来电影放映队,就在我家门前自费放了一场电影,让全村人都来分享她和我的欢乐和幸福,随后也让全村的大人和孩子白天黑夜议论了好几天。 可是临近东方工业大学开学的日子,母亲又愁苦起来,白天坐卧不安,夜晚睡不着觉,因为我上学的费用她还没有筹够。这些年虽然母亲拼命劳动,省吃俭用,不断攒钱,但是一个农村女人,种植两口人的承包土地,供养着一个高中生,除去花费,积蓄却有限。她只好瞒着我,向亲戚邻居东挪西借了一千多元。亲邻们同情母亲,知道母亲一贯是诚实守信之人,又见我考取大学有出息了,都肯借钱给她。 开学那天,母亲早早起床做饭,又多煮了十几个鸡蛋叫我带在路上和学校吃。饭后,她把给我收拾好的东西又仔细检查了一遍,交代过的话再交代一遍,然后帮我背着行李,一直把我送到汽车站,亲眼看着我上了汽车。母女分别,十分不忍,彼此反复叮嘱安慰。我叮嘱母亲:要保重身体,吃好穿好,有病早治,不要太劳累了。母亲交代我:在学校不要太节省了,该花的钱一定要花,饭一定要吃饱,别亏损了身体,因为身体是学习功课、完成学业和今后工作的本钱。生活费,你不要发愁,我会按时寄给你的。也别挂心我,我身体还好,能吃能干;如今,你考上大学,我心里高兴,会干劲更大,信心更足。我理解母亲的苦衷,含着眼泪答应母亲,然后挥手告别,久久观望,依依不舍。 可是,我怎么放心下母亲?如今,我上大学走了,家里只剩下母亲一个人,又要劳动,又要筹钱还账,田里、家里的活干不了谁帮助她?病了谁照顾她?如今我虽然不在家里,不在母亲身边,但这一切,我都必须时时刻刻记在心里,千方百计为她排忧解难,因为我是她唯一的亲人和希望。大学四年,我一边读书,一边打工,尽量减少母亲的负担,还不断写信报告我的学习成绩,生活情况,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光明前途,百般安慰她。母亲也一次次请人写信给我,劝我不要打工,说大学生要讲体面,要努力学习知识本领,将来才好为国家做事,做大事,有一个美好的前途。我只好瞒着母亲,一边努力学习,一边继续打工赚钱,尽量叫母亲少寄钱,说国家有助学金、奖学金,她学习成绩好,获得的助学金、奖学金多,生活花不了多少钱;我会注意体面,努力学习好知识本领的,不会给母亲丢脸。母亲仍然勤劳不辍,不但种地,还养猪,养鸡,得来的钱一半寄给我,一半还帐,生活依然极其艰难节俭。 四年时间就这么过去了,我终于大学毕业了,根据国家需要,我分配在本县一家国营工厂当工程师,每月工资三百多元。我如释重负,激动得流下眼泪,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来养老,让坎坷半生、饱尝艰苦的母亲晚年过上欢乐幸福生活。母亲的心愿终于实现了,她同样如释重负,高兴地地对亲友说:我这辈子值得了,上对得起祖宗亡人,下对得起一手抚养的女儿。如今闺女有了工作,我也衣食无忧,老来有靠了! 七、厂倒闭,南下打工赴深圳 我分配工作后,为了实现报效国家的心愿,也为了给母亲一个安定幸福的晚年,我像在学校上学一样拼命工作,希望工厂效益越来越好,我的收入也越来越多,这样,我和母亲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好。 母亲也经常教导我:工厂就是家,它给你工作,给你工资和安定的生活,你就要爱厂如家,为它好好工作,出力流汗,尽职尽责,使厂里多出产品,出好产品;工厂发达了,职工才能提高工资,有美好前途。 可是,工厂的发展并不以职工的心愿为转移,由于国家正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工厂需要转型升级,竞争激烈,优胜劣汰。 不久,我所在的工厂由于跟不上国家发展形势,效益愈来愈差,产品积压,堆积如山,工人发不出工资,不到几年竟倒闭了。 我痛苦极了,到县里去找管工业的领导,希望调出工厂另外安排工作。 领导一脸无奈,说,全厂一千多人失业,往哪里安排呢?县里没办法,你还是自找出路吧。 我说我是大学生,有知识,有能力,什么工作都能干。领导说,在我们这里,大学生和中学生一样,又不搞科研,你能干的工作,他们也能干。 问题并不在于你能不能干,是根本没有位子。我彻底失望了。十几年的辛苦努力,勤学苦读,只希望大学毕业,分配工作,发挥才干,报效国家,报答母亲;如今就这么结束了。 空怀一腔热血,一身本领,却工作无门,孝亲无路。我哭了,十分悲伤。 但是却不敢对母亲说,害怕她伤心绝望:母亲年轻守寡,艰苦一生,只指望女儿考取大学,成人成才,事业有成,好为她养老送终。 如今女儿丢了工作,自己都养活不了,怎么养活母亲?我害怕把实情告诉母亲,她一时想不开,困惑绝望,万一发生不测,我后悔终生,罪该万死! 这些天我夜不能寐,白天四处找工作,回家还要强作笑颜,安慰母亲。 我对母亲说,你不要担心,我是大学生,工厂倒闭了,领导会另外安排我工作的,县领导正在研究呢。 看来县里是找不到工作了,我只好把目光投向外地。一天,一个同事告诉我,南方经济特区大量招工,学历愈高愈好找工作,工资也愈高。 本科大学生,月工资两三千元,是厂里工资的十多倍!我有些不相信,又有些动心,找一些经常外出的亲戚同学询问,都如此说,于是我决定前去。 然而国家的经济特区都在南方沿海城市,到那里找工作,都必须暂时丢下母亲,我实在于心不忍,可是又别无他法。 反复思考,我只好这么对母亲说:我的工作,领导研究决定了,两个去向:一个留在本县,调到另一家工厂;不过目前本县的工厂都不景气,很难有发展;唯一好处,就是能继续和母亲在一起。 第二,到南方经济特区去,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外企工作,月工资两千多元。 母亲不懂什么是经济特区,我解释说,经济特区,是国家为发展我国经济,提高发展速度,新近批准在南方沿海城市开办的,吸引外国企业前来投资办厂,大陆各地的人可以前去打工赚钱。 这是一项新兴事业,国家重视,前景看好,发展前途巨大。说到这里,我略略停顿了一下,然后说,只有一点不好,就是我要暂时和您分开一段时间,待那边工作安顿下来,住处安排好,再接您过去。 我说完看着母亲,心里忐忑不安。不料母亲的话让我大吃一惊,喜出望外。 她说:“既然经济特区国家重视,大有发展,前途大好,工资又高,你就放心去吧,不要挂念我。我是忙惯的,不怕干活。家里有房有地,我自己能生活。如果那边开支大,工资不够用,我还可以寄一点给你。以前你上学的时候,生活费不都是我寄给你的吗?”母亲还是这么刻苦自己,关心我,关心我的发展和前途,支持我上进,真叫我从心底感动! 我点点头,流着眼泪向母亲表示:“您放心,我一旦在特区找到工作、安顿下来,就立即把您接过去共同生活,决不会丢下您不管。”母亲连连点头说:“我相信,你是孝顺孩子,不会丢下妈妈不管的。”母亲开始给我准备行装,像我以前上大学一样,亲自把我送到汽车站,看着我登上去深圳的汽车。 八、盼女嫁,女婿竟是日本人 我来到深圳,很快在一家日资企业找到工作,月工资两千多元。我立即给母亲写信,向她报告找到工作的消息。并且说:“我暂时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住地,等找到合适住地,安顿下来,就把您接来深圳一起生活。现在每月寄去三百元给您做生活费。”并且劝说母亲:您如今年纪大了,不要再种承包土地了,如果生活费不够,我再多寄。母亲回信说,她身体还好,承包土地可以继续种。她生活可以自给自足;为了让女儿表示孝心,每个月寄一百元就行了。并劝我说,她听说深圳是特区,消费高,叫我不要刻苦自己。我回信说,深圳消费高,工资也高,是在家乡的十来倍。依然每月寄三百元给母亲。 由于我工作踏实能干,很快得到老板重视和重用,一年后,公司调我到技术科,每月工资增加到四千元。于是我单独租了房,亲自回家把母亲接到深圳生活。 母亲高兴极了,把家里房子交家下二叔看管,来到深圳和我一起生活。然而她又在考虑我的婚姻问题,不断对我说:“你也老大不小了,如今又有了好的工作,也该结婚了。我还等着抱外孙呢!”这可能是母亲最后一个心愿了,不完成,母亲就不能安心生活,安度晚年。母亲一日不安心,不顺心,我就觉得愧对母亲,不能安心工作和生活;于是我也开始考虑恋爱和结婚问题,完成母亲最后一个心愿,尽到我的孝心。 一年后,我果然有了心仪的恋爱对象,就是我上班的这家日资企业的小老板——太野一郎。他对我很好,很尊重,从工作到生活,都关怀体贴又彬彬有礼。我对他的学识、才能和为人处事的真诚、谦和也很叹服、敬佩。又过了一年,他们的关系有了进一步发展,期待步入婚姻殿堂,于是我决定告诉母亲。 听说我有了对象,母亲很高兴,然而听完我对一郎的介绍,她态度立即变了,冷冷地问我:你说他是哪里人?我说,日本人。母亲又问:他叫什么名字?我说,太野一郎。对这名字母亲也不满意,说:怎么叫这个名字?我笑了,解释说:他是儿郎的郎,不是虎狼的狼;日本人名字喜欢用这个字。母亲摇摇头说:我不识字,分不清哪个狼。我感觉出母亲不悦,问母亲:你听说一郎有什么不好?母亲又摇摇头:没有。我根本不认识他。根本不认识,却有不好印象,这是为什么?我不理解。母亲沉默了一会又问:“为什么一定要找个日本人?”我耐心解释说:“不是我一定要找个日本人,不论哪里人,只要是他真心爱我,喜欢我,我也真心爱他,喜欢他,就成;只是这么多年,我还没有发现另一个真正爱我和我爱的人。这家工厂是日本人办的。我和一郎都在技术科,他是科长,难免经常接触,谈话,从谈工作,谈科技,到谈思想,谈理想,谈感情,发现我们对人生的许多想法和看法都是相同的,于是越谈越近,情投意合,终于决定相爱,结合。” 我感觉出母亲对一郎不够满意。到底哪里不满意?她没有明说。听了我的解释,她又沉默了,一句话不说。我认真深入思考,渐渐明白了:母亲是对外国人看不习惯,对日本人更没有好印象。刚来深圳时,母亲看见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人,就会问我:“现在解放了,是新中国,怎么还允许外国人到中国来?”我解释说:“现在和解放前不同。解放前,外国人到中国来带着军队、枪炮,是来侵略中国,我们当然要反对,要赶走他们。现在,外国人到中国来,是我们国家邀请来的,他们带着资金、技术,到我们特区来开工厂,办公司,招收中国人来做工,帮助我们搞建设,我们应该欢迎;对于他们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我们还应该学习。就像我们的先人说的,见贤思齐。人家比我们先进,我们就应该向人家学习,不能一概排除异己,故步自封。现在我们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我们的思想也要跟着改革开放,不能再用过去的老脑筋、旧思想看世界,看问题。深圳是经济特区,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全国都在向深圳学习。”可是。母亲的思想看法,却没有青年人转变得快,不论国家政策怎么变化,对于一些事情,母亲心里总有她自己固有的看法。 母亲问我:“他是哪里人?”我说,“日本人。”母亲又问:“他叫什么名字?”我说,“太野一郎。”母亲问:“怎么叫这个名字?”我笑了,解释说:“他是儿郎的郎,不是豺狼的狼;日本人名字喜欢用这个字。”母亲摇摇头说:“我不识字,分不清哪个狼。”我感觉出母亲不悦,问母亲:“您听说一郎有什么不好?”母亲又摇摇头:“没有。我根本不认识他。”母亲沉默了一会又问:“你为什么一定要找个日本人?”我解释说:“不是我一定要找个日本人,是这么多年,我还没有发现真正爱我和我爱的人。这家工厂是日本人办的。我和一郎都在技术科,他是科长,我是技术员,经常接触,谈心,从谈工作,谈科学技术,到谈思想,谈理想,谈感情,发现我们对人生的许多想法和看法都是相同的,于是越谈越近,情投意合,终于决定相爱,结合。” 沉默了一会,母亲又问我:“他对你好吗?”我连忙说:“很好!对我关心、体贴,非常照顾,又很有礼貌。”母亲不说话了。我以为她默认了,不料她又说:“你看,他是真心实意对你好吗?会不会是玩一玩就丢开不管不问了?对于这些外国人,不知根不知底,你能看得透?千万不要上当受骗!”原来母亲是怕我上当受骗。我说:“您的怀疑也有道理。一开始,我也怀疑过。但是,经过两年来多次考察,考验,我发现他是真心实意爱我,喜欢我,并非欺骗,更不是那种玩一玩就丢开不管不问的。渐渐,我也喜欢上他来,不能忘记,不能割舍。”母亲久久看着我,又问:“你敢确定,他是真心爱你、没有欺骗你?”我认真地点点头。许久,母亲也点点头,算是默认了。 我还是感觉出母亲对一郎不够满意,沉默了一会,我说:“您要是对一郎不满意,我就把一郎辞了,把这里的工作也辞了,再到其他公司找工作,找对象。”母亲问:“还有什么公司?”我说:“多了:美国的,英国的,法国的,台湾的,香港的,都有。”母亲又问:“他们能给你这么高工资、叫你当技术员吗?”我说:“这不能保证。找到工作慢慢干吧,或许还能更高一些,也说不定。”母亲说:“这些公司好找对象吗?”我摇摇头说:“这就更难说了,处着看吧,也许找得到,也许找不到。”母亲叹了口气说:“这么久拖不定,不是把你给耽误了?我看,你还是别辞职了,这里就不错,工作,对象都很好。你再认真考察考察,如果一郎真心实意对你好,你们就结婚吧。我同意。” 母亲虽然有个人的看法,对外国人看不习惯,但是她并不固执己见。经过再三询问,她知道,一郎是真心实意爱我,我也真心实意喜欢他,况且现在国家政策也是允许的,她最终还是尊重我的意见,不再反对。所以,对于我和一郎的恋爱,母亲还是同意了,接受了。 我一颗悬着的心总算放了下来。于是我说:“一郎听了我的介绍,对你很敬重,说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明天,他说要亲自来看望你。”母亲摇摇头说:“只要他真心对你好就行了。我是农村人,没见过外国人,更不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听说日本人礼节很多,我也不知道该用什么礼节接待他。你告诉他,就不麻烦他来看望了。”我说:“不管他们日本人有多少礼节,这里是在中国,深圳是中国的土地,您就按照咱们中国人的礼节接待他好了。您别怕,有我呢。”第二天,一郎果然带着礼物来看望母亲。母亲也按照中国的礼节,做了丰盛的菜肴招待一郎。一郎很感谢母亲,并且当场向我求婚。我答应了,母亲也答应了。 母亲总算同意了我和一郎的婚事,不久,我和太野一郎结婚住进他的别墅。我打算退掉租房,要母亲和我们一起生活。母亲不肯,强调说:“我听不懂日本话,也不懂他们的生活习惯,更不会做日本饭菜,住在一起都会觉得拘束,所以不能和你们一起生活。我还是回老家吧。离开家这么久,我也想家了。”我说:“家里什么人都没有,你怎么生活?”母亲说:“庄上都是几辈子的老邻居,还有你二叔,——虽然他不是你父亲的亲兄弟,但是你父亲没有亲兄弟,他也算咱们家最亲近的了。他们都会照顾我的。再说,你爸你奶奶的坟都在老家,逢年清明节,我也要给他们烧纸。” 九、返故乡,乡亲乡情暖人心 由于母亲坚持,我只好再次把母亲送回家乡。老屋虽然有二叔看管,几年没有修理,已经破旧不堪。我要推倒盖新房,母亲说:“老屋墙体厚,结实着呢,修一修还能住。你以为我还能住多久?”我误会了,以为母亲只是暂住,就同意了。说:“也对。过些日子你还回深圳,和我们一起生活。”母亲没有回答。其实,她是心疼老屋,舍不得推倒。 中午,二叔来叫吃饭,家里房子还没有收拾好,不能做饭,母亲就同意了。临去,母亲拿了在深圳买的礼物送给二叔。二叔见了很高兴,说:“到底是大城市,东西就是和小地方不一样!”我解释说:“深圳原来只是南海边上一个靠近香港的小渔村,小集镇,并不是城市;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为了引进外资,允许外国企业进来开工厂、办公司,于是,港台、美国、日本、韩国等许多外企纷纷涌进来,迅速扩建,几年功夫,就形成了今天的规模,到处是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既先进又漂亮。”二叔听了觉得很神奇,说:“真能这么快?几年时间,一个小渔村变成一个大城市!”我说:“不信,您问我妈。”母亲又根据她看到的深圳,接着介绍了一番;还说,以后你们家的孩子也可以到深圳打工。 吃饭的时候,二叔说,原来在我们村小学教书的王老师如今退休了,又回来庄上居住了。母亲问,他儿子自成也回来了?二叔说,自成没有回来。他当年考的是师范学校,毕业后分配在镇上中心小学当老师。他早已成家了,妻子是商店的营业员,儿子都上小学了。王老师帮他在镇上买了房子,又帮他带了几年孩子,现在孩子大了,不要他带了,他又回到村里来住了。母亲问:他现在住哪里?还是原来的房子吗?二叔说,还是原来的房子,只是重新修理了一下,又买了几件新家具。我从母亲的问话中感觉出母亲对王老师依然很关心,建议说:“下午咱们去看看王老师吧。他是我小学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对我很照顾。这些年不见,还怪想念他的。”母亲说:“下午我还要收拾房子,你自己去吧。他毕竟是你的老师,教过你,还辅导过你功课,那几年,也疼过你,对你是有恩的。”我见母亲这么说,知道她不好意思去,便答应自己去。 吃过午饭,我和母亲回到家里,挑了几件礼物带上,便去看望王老师。 沿着熟悉的道路,我很快来到王老师家。依然是过去的院子,房子,不过已经翻修一新。院子周围的树木也长高长大了,一片绿荫掩映。略略观看我便上前敲门。开门的果然是王老师,虽然顶发稀疏了许多,白发斑斑,依然健康矍铄。王老师见我一身时装,面带笑容,手里拿着礼物,十分惊喜,说:“不说你到深圳去了吗?”我说:“到深圳去就不能再回来了?这里是家乡,是根本,想了就回来了。就像您,不是也回来了吗?”王老师说:“你和我不同,我是退休,告老还乡。你在深圳工作,深圳是特区,时间就是金钱,怎么有空回来?”我只好告诉他我是送母亲回来的。王老师疑惑不解,说:“她跟着你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要回来?”我说:“老年人的通病:想家了呗。” 王老师把我迎接进屋,双方落座,各自介绍了这些年自己和家庭的情况。我看着王老师说:“几年不见,老师老多了,头发都稀了,白了。”王老师理了理稀疏的头发说:“六十多岁的人了,退休都几年了,还能不老吗?不过现在生活条件好,身体还硬朗,照顾自己生活还没问题。”王老师问我母亲的身体情况。我说:“我妈身体也很好,依然是整天不停地忙碌,这会正在家里打扫房子呢。”王老师又问:“你母亲这次回来,是来家看看再回深圳,还是打算长住?”我迟疑了一下说:“我是叫她回来看看还回深圳。看我妈的意思,她暂时还不想回去,似乎有在家长住的打算。”王老师又不解,说:“她就你一个女儿,家里又没什么亲人,为什么一定要留下来长住?”我考虑了好一会,还是决定把真正的原因告诉王老师,希望他能帮助我做做母亲的工作。我说:“因为我丈夫是日本人,我妈觉得彼此生活习惯不同,不好相处,就一定要回老家来。我劝了她几次,她表面接受了,心里总是转不过弯来。”王老师笑了,说:“她还是老思想。现在国家实现改革开放,引进来,走出去,中国人到外国去,外国人到中国来,这都是平常事,就难免有异国婚姻。只要两个人是真心相爱就能成为好夫妻,跟什么国籍无关。以后我过去劝劝她,说明目前国家的政策和形势,她想开了就好了。”我表示感谢,说:“对于当前的形势和外国人,我妈能像您这样理解、看得开就好了!她心里总认为外国的都不好,中国的才好。其实,中国有中国的好处,外国有外国的好处,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才对。”王老师说:“你妈又不是大学生,哪里会像你理解这么快?慢慢来,时间长了她就理解了,看习惯了。” 我和王老师说了一会话,便告辞回家。王老师站起来说:“我跟你一起过去看看你母亲,说说话,顺便也帮你们干些活。房子这么多年没有打扫,整理起来很费事的。我一个人在家,闲着也无聊。”于是,他穿上外衣,锁了门,跟着我一起来到我家。 王老师看见我母亲,十分高兴,连忙上前问好。他见我母亲正戴着斗篷、束着围裙在打扫房子,也脱了外套,拿起扫把,帮助母亲一起打扫房子。两人一边干活一边落嗑,说着家庭和庄子上的新鲜事情和陈年往事。我见他们说的亲切,插不进话,便到厨房拿出一只提桶,到井里打来一桶水,找着抹布,把家具和门窗擦洗干净。天黑前,三人已经把三间堂屋打扫好,把各种家具摆放整齐。 母亲脱了斗篷、围裙,帮助王老师掸去身上的灰尘,又叫我打来一盆干净水,让王老师洗了手脸,又要留他吃晚饭。王老师说:“你这里现在还不具备条件,我看,你娘两个还是到我那里吃吧,我那里什么都有。”母亲说:“我们说好到她二叔家吃晚饭的,就不麻烦你了。”王老师穿好外套说:“那好,咱们就两便吧。明天,我再来帮你整理院子。房子、院子都整理好,你就能开始正常生活了。” 送走王老师,我便和母亲一起到二叔家吃晚饭。二叔二婶询问房子整理的情况,母亲说,堂屋已经打扫整理好了,明天再把厨房和院子打扫一下,就能开火烧饭了。二叔称赞说:“你们娘两个干得还真快!”我说:“哪里是我们娘两个的功劳?是有人帮忙。”就把王老师帮助打扫的情况说了一遍。二叔说:“王老师是好人,庄子上无论哪家有事,他总是能帮力的帮力,能帮钱的帮钱。”母亲问:“老王来村里住,自成两口子还经常回来看看?”二叔说:“寒暑假有时也回来。自成是老师,除了假期没有时间,他老婆是商店的营业员,长年没有假期;也只有放假,自成带着孩子回来看看他爸。有时王老师上街买菜,也会去看看他们。”母亲听了叹了口气,却没有说话。我看出母亲的意思,背后对二叔说:“我看我妈和王老师还是有感情的。以后您再细心观察了解一下,如果他们都有意思,你就从中撮合撮合,让他们老来都有个伴,生活不致太孤单。”二叔答应了,说:“原该如此。当初,都是你们小孩子闹腾的。” 我要回深圳了。临走,我留下一笔钱给母亲,说:“现在我工作了,有钱了,您想吃什么,穿什么,就上街买。如今改革开放,物资丰富,不论大地方小地方,只要有钱,什么东西都买得到。您辛苦了大半辈子,培养我读书成才,如今心想事成,也该好好歇歇,享享福了,今后不要再刻苦自己。家里活干不动,就雇个人,既帮你干活,也有个说话的人解闷。您在家里生活好,身体好,我在外面工作也放心。”母亲点点头,算是同意了我的意见和建议。 我走后,母亲开始一个人生活。过了几天,她又请人把堂屋和厨房的屋顶换了新草,把房子和院子的内外墙壁重新泥抹了一遍,使家庭又恢复了原来的面貌。她没有买新家具,只装了部电话,隔几天就给我打个电话,问问深圳这边的情况。我问她什么时候回深圳来,母亲说:“我知道你们都过得好好的,我就放心了。家里房子我都换了新草,内外墙壁也泥抹平整了,我还要好好享受享受。等你们有了孩子,需要我了,我再过去。”母亲也没有雇人,日常事务、一日三餐还是自己做,做不动的重活就请邻居帮忙,然后买些小礼物给他们。乡亲们见她年纪大了,行动不便,无论什么事,随叫随到,从不推诿。更有王老师经常过来帮忙,有时到街上买菜也多买一份送给母亲。所以母亲在家乡的生活并不感觉困难。 但是,母亲也有感觉孤独的时候。她在电话里告诉我,她经常找一些老邻居聊天,从六零年说到九零年,从年轻说到年老,事无巨细,无尽无休。但农村人家一般都很忙,很少有大段时间陪她聊天,往往事情说不到一半人家就有事走了,撇下她一人觉得很尴尬、孤独。实在闷得很,她就到街上多买些香烛冥纸,回来到我爸和奶奶坟上焚香、烧纸,对着坟墓诉说一番,把我的工作情况、婚姻情况,她的生活情况、思想情况,都告诉爸爸和爷爷、奶奶。 我听了母亲的诉说更加挂念母亲,一次次在电话里催她回深圳。母亲总是说身体还行,能照顾好自己,叫我不要挂心。有时又说,等她生活不能自理了再回去,叫我尽尽孝心。我了解母亲的心思,所以也不便太勉强她。 十.夕阳红,旧情复燃再结合 我离开家乡回深圳后,二叔对二婶说:“秀云这次回来,比以前可是大变样了!浑身珠光宝气,衣服样式新颖奇特,我们这里从来没有见过,听说都是国际名牌!”二婶说:“她娘的衣服也都是绸缎的,这么大年纪了,颜色还都是大红大紫的,花朵又大又亮。看样子,秀云在深圳找了份很好的工作,赚了不少的钱!”二叔说:“你还不知道,秀云男人就是她上班的这家公司的小老板,整个公司都是人家的,当然有钱了!我看咱这一对儿女,虽然一个高中毕业,一个初中毕业,如今在家跟着咱们种地,也没有大出息,干脆也叫他们跟秀云到深圳他们公司打工去好了,有秀云帮助,也能找一份好工作,拿高工资!”二婶想了想说:“先叫大宝去吧,他是男孩子,先去趟趟路,如果工作、工资都不错,再叫女儿二翠去。”二叔说:“这样也好。明天我就去找秀云娘,请她先打个电话给秀云,等秀云把工作安排好,再叫大宝过去。”第二天,二叔来找我母亲,说了他和二婶的打算。 母亲说:“好啊,男孩子就该出去闯闯,老闷在家里会有什么大出息?”当即就打电话给我。 我接到电话对二叔说:“叫大宝把身份证、毕业证带齐来吧,我会给他安排个适合的工作的。”不久大宝来到深圳,我帮忙给他安排了一份不错的工作,工资两千多元。 几个月后,二翠也来到深圳,也有了一份适合的工作。二叔二婶高兴极了。 庄中乡亲听说我帮助大宝二翠在深圳找到不错的工作,也纷纷求母亲打电话给我要求帮忙。 母亲来者不拒,我也尽力帮助他们找到工作。二叔二婶也没有忘记我拜托他们的事,不断在我母亲和王老师之间走动,游说,还做了王老师儿子自成的工作。 自成师范毕业后,分配在本乡中心小学做教师,妻子是商店的营业员,孩子还小,工作生活都很忙碌。 他常常悔恨当年赶走了我和我母亲,说,如果她们都还在我们家,我的工作和生活也不至于这么忙碌无助;因此,他也欢迎我母亲回来,还买了礼物亲自到家里来看望我母亲,说了他和他父亲的愿望。 母亲和王老师都有此意,加上大家的撮合,不久就都同意了。一年后,母亲突然打电话来,说她和王老师要复婚了,已经到乡政府领了结婚证。 我听了十分惊喜:母亲待在家乡,迟迟不肯回深圳,原来是在等待和王老师复婚。 其实,这也是大好事,是我所期望的:母亲晚年重新找回了幸福,不再忍受孤独。 我远在深圳,难得回家一次;现在,由王老师一家陪伴照顾母亲,我也可以放心了。 我和一郎商量后,到商场买了礼物,赶来家乡给母亲操办婚礼。可是母亲却说,她和王老师商量好,不举办婚礼,只打算到北京作一次旅游,好好看一看首都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和历史名胜古迹。 既然两位老人都有这个心愿,我们也只好同意。于是,我主动和王自成夫妇商量,在镇上的饭店置办了一桌酒席,把两家人和二叔二婶叫到一起吃了一顿饭。 宴席上,自成向父母亲敬酒,主动检讨自己说,他小时候太幼稚,自私,认为阿姨抢占了他母亲的位置,秀云侵占了他的利益,就千方百计对付她们母女,终于导致父亲和阿姨离婚。 后来渐渐长大了,看见父亲生活孤独无助,经常唉声叹气,才认识到是自己做错了,后悔不已。 今天,看到父亲和阿姨复婚了,既圆了父亲和阿姨的心愿,也圆了他的心愿。 今后,他要把阿姨当妈妈一样看待,把秀云当亲妹妹一样看待。自成的话,让三家人都很感动,大家一齐鼓掌。 饭后,两家人又一起陪母亲和王老师到照相馆拍了结婚照。合照放大后进行了加框装潢,做成三面,母亲和王老师一面,我和自成各一面。 第二天,王自成又邀请我和一郎到他们家吃饭。如今两家人又成了一家人,大家互相敬酒,说说笑笑,尽释前嫌。 第三天,母亲和王老师起身到北京旅游去了。我和一郎,自成夫妇带着孩子,一起给他们送行,并合影留念。 母亲和王老师复婚后,两人商量好,接受以前的教训,各自仍然住在自家的房子里,感觉孤独无助时,就到对方那里,说说话,一起做做事,吃吃饭,过一两天,仍然回自己家。 有时两人也一起到镇上自成家,帮助他们打扫打扫卫生,做做家务,看望看望孩子。 彼此既保持浓厚的爱情、友情,又保持一定距离,留有余地。逢年过节,母亲依然给父亲和爷爷奶奶烧纸,王老师依然给自成妈妈和爷爷奶奶烧纸。 村里人看不惯,不能理解,评论说:“这只能叫好朋友,不能叫夫妻。”我却能理解:人们常说,少年夫妻老来伴。 母亲和王老师的夫妻关系,就是老来伴,他们之间更多的是友谊和相互陪伴,使每人不致太寂寞、孤独无助。 十一、驾鹤去,高风亮节众称贤 如果母亲和王老师就这么过下去,老来有伴,互帮互助,衣食无忧,也很好,我和一郎也就放心了。 但是世事无常,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哪能尽随人愿?一天,母亲突然晕倒,不省人事。 王老师发现,立即叫来邻居帮忙把她送到镇上医院。医生检查后说,是脑溢血,脑颅内有较多淤血,很严重。 王老师着慌了,急忙打电话给我,告知母亲的病情。我得知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几乎晕倒。 我丢下工作,连忙和一郎商量,随即一起驾车赶往机场,搭乘飞机匆匆赶回家来。 可是等我们来到,母亲已经不能说话了。我抱住母亲,再三哭泣,呼喊,她勉强睁开眼看了看我,又看了看一郎,然后闭上眼睛,再没有睁开。 又过一天,母亲就去世了。我又痛又悔,声泪俱下,守着母亲整整哭了一天一夜。 一郎和王老师再三劝说,也难以平息我心中痛悔。母亲在那种极其艰难困苦的环境下拼命生下我,父母亲和祖母竭尽所有、所能,甚至舍弃生命共同养活了我,随后,母亲又以一己之力,一家所有,疼我,爱我,尽心尽力教育培养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使我学有所成,人成其才,有了较好的工作,较高的收入,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我却没有为母亲养老送终,痛悔莫及! 母亲的一生是不幸的,灾荒,饥饿,艰难,劳苦,孤独,屡遭坎坷,两次婚姻都不得善终。 然而她又是幸运的,成功的,因为她按照自己的意愿,父亲的嘱托,历尽艰辛,竭尽所能,终于培养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又知疼爱她、孝敬她的大学生女儿,特区外企公司的技术工作人员。 她的晚年本应该陪着女儿、女婿一起度过,这也是她的期望和终生追求。 她得到了,亲眼看到女儿结婚,有了较好的工作和美满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看到改革开放、繁荣昌盛的深圳;她却又放弃了,重又回到家乡,过起勤劳简朴的农村生活;因为她做事有自己的思想和原则: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理解母亲,只好随她心愿,送她回到家乡。母亲也因此获得了和王老师重新见面、重续旧好并复婚的机会,老来有伴,不再孤独寂寞,这样也算是完成了母亲的一个重要心愿。 但是她还有遗恨,就是没有看到外孙,没有再次和我共同生活。如果假以时日,这一切都是可以实现的。 可是,苍天无情,疾病无情,过早夺去了母亲的幸福,也夺去了我的幸福,王老师的幸福,让我母女,也让王老师遗恨终生。 乡亲们闻听母亲去世的消息,都十分惊讶、悲伤和惋惜,纷纷前来祭吊母亲,有的痛苦流涕,有的诉说衷情,感谢母亲生前给予他们无私的帮助。 花圈摆满了家院的四面墙壁,纸钱在母亲灵柩前堆积如山,火盆里香烟缭绕,昼夜不熄。 乡亲们聚在一起,回忆评论母亲的一生,无不交口称赞,又无限叹息。 (全书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