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大逆局》 第一章 崇祯七年 九月初,天气渐凉。深夜时分,细雨纷纷,掉落在京师大内的瓦片上,发出一阵阵“滴滴答答”的响声,颇有一番萧索的味道。 乾清宫内。一个身穿明黄色龙袍的男人正在明亮的烛光下批阅着今天的奏折,这位男人也就二十四五岁的样貌,面容刚毅,生的颇为俊朗,腰缠玉带,头戴玉簪,正是大明最后一位皇帝——崇祯皇帝。 只不过,现在的崇祯皇帝只是徒具其形,他的灵魂早就不是原来的那个崇祯了。 由于连日操劳,原来的崇祯皇帝极度疲乏,被二十一世纪的一位销售经理趁虚而入,具体原因已经不可考,反正也不重要。 现在是崇祯七年九月,来到这个世界已经半个多月了,崇祯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的生活。 崇祯七年,对于明朝来说,是一个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代。 如果非要将崇祯皇帝执政的这十七年分成几个阶段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崇祯登基到崇祯三年,这个阶段的局势尚且明朗,虽然发生了“己巳之变”,但是被明军化解了;西北虽然有规模不小的民变,但是仅仅限于西北一隅,而且此时的农民军还很害怕官军,接受了三边总督杨鹤的招抚,表面上看起来暂时相安无事。 第二个阶段是局势开始恶化阶段,时间大概是崇祯四年到崇祯七年,这几年里,辽东发生了大凌河之战,被派到大凌河修城的一万三千多名士兵除了祖大寿之外,基本上被后金部消灭,就连辽东三大名将之一的何可纲也死在了自己人手里。孙承宗派去的四万援军也被后金打败,几乎军覆没,主将张春被俘,绝食而死,其他几路援军也是或降或败,精兵猛将被后金消耗了很多。西北的民变越演越烈,开始向中原、湖广、四川甚至是南直隶发展,越来越不可收拾。孔有德在山东叛乱,虽然最终被平定,但是让明朝费了不少力气,而且孔有德等人投降了后金,不仅带去了一万多的精锐官兵,还带去了制造红夷大炮的技术,后金从此得以改良大炮,抵消掉了明军最大的优势。 第三个阶段是局势越来越不可收拾的阶段,时间大概是从崇祯七年到松锦之战结束。崇祯七年,后金征服了察哈尔蒙古,最后一位“成吉思汗”——林丹汗也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死掉了,他的老婆孩子带着蒙古的残兵败将跑到了大西北,明年就会投降皇太极。从此之后,皇太极就彻底征服了漠南蒙古,联蒙制汉,并且以蒙古高原为基地,频频派兵入塞,劫掠大明朝,几乎每年都要来一次。明军自此深陷两线作战的泥潭里不能自拔,直到被对手耗尽最后一丝元气。 第四个阶段是崩盘阶段,时间是从松锦之战结束到明朝灭亡,这个阶段里,明朝的九边精兵被消耗殆尽,彻底失去了还手之力,中原地区兵力空虚,李自成、张献忠趁机坐大,频频攻克要地,最后推翻了明王朝。 现在的时间是崇祯七年,也就是明军正式开始两线作战的第一年,崇祯皇帝表示压力很大。 来到这个世界的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崇祯皇帝除了努力锻炼演技,扮演好朱由检之外,还在苦苦地思索应对这种两线作战的对策。 后世的他是个销售经理,对历史不是太了解,最多也就看过《明朝那些事儿》,知道崇祯是个很勤政、很努力的皇帝,可是最后还是由于种种原因挂掉了,就在十年之后。 这个结局令崇祯皇帝很不满意,好不容易当了皇帝就要君临天下,江山永固,挂掉了算怎么回事?必须要想出办法来,挽救自己的王朝。 后世的崇祯也看过一点网络小说,无聊的时候也逛过一些贴吧,见里面的大神们说,崇祯最大的错误就是搞死了魏忠贤,如果魏忠贤还在,明朝就不会爆发财政危机,国家也就不会灭亡。 不过这个金手指是不能用了,因为魏公公的骨头渣子都烂了好几年了。 另外,根据一些大神们的建议,此时应该重新建立厂卫制度,然后严查贪官,尤其是后来投降李自成的官员,将他们抄家问斩,拿他们的钱充作军饷。 然而让崇祯陛下蛋疼的是,这个金手指也用不成了,因为他对历史不是特别了解,只知道,崇祯死后,有很多官员投降了李自成,也有很多官员殉国,但是这些人到底是谁,他就分不清楚了,所以就不能像一些穿越小说的主角一样精准反贪了,万一误伤友军怎么办?毕竟有些殉国的勋贵官员家里也是蛮有钱的。 而且,他也发现了,厂卫制度一直都是存在的,只是崇祯一开始将他们弱化了而已,后来醒悟过来之后,又开始在崇祯四年重新重用太监,不仅派太监去边防重镇监军,还加强了厂卫力量。 不过,仅仅是这样就可以镇住贪官污吏吗?如果是的话,崇祯就不会亡国了,原主做不到的事情,现代人穿越过去就能做到? 明朝的官员经过两百多年的打磨,早就成了天下第一等一的滑头,把柄不是那么好抓的。实际上,原主也一直在大力肃贪,只是收效不是特别理想。 而且,他也不可能像李自成那样大面积的抓人追赃,李自成那么做是因为他有自己的班底,把明朝的官员都杀了也无所谓,崇祯不能这么做,他还得靠这群王八蛋来维持帝国的运转。 再者,崇祯皇帝可以确信,他如果这么做的话,肯定会像他的皇兄和正德皇帝一样意外身亡。 因为这群人的能量实在是太大了,有钱有势。财能通神,焉能不通皇宫大内?这皇宫也不是绝对安的,有人的地方就有野心,有贪婪,太监虽然是他身边的人,但是这些人里面也有坏蛋,像王承恩那样忠心耿耿的人到底是少数。 在原主上吊殉国之后,他身边的知名大太监跟着殉国的又有几个?这些人哪个不是贪的脑满肠肥,甚至比文官还要多。 记得好像还有一个太监在李自成兵临城下之际竟然跑回来代表反贼来跟崇祯谈条件,得亏没记住他的名字,否则现在就将他凌迟处死。 第二章 损招 所以说,这些所谓的皇帝的身边人也不是完都可以相信的,前世经过摸爬滚打的崇祯皇帝早就没有那么天真了,这个世界是没有那么简单的,不是建立一个内厂再加强厂卫力量就可以保证自己的绝对安的。 钱这种东西,魔力实在是太大了,大太监里面不爱钱的人基本上也就跟文官里的海瑞一样稀少了,毕竟不是为了这点东西,谁他妈愿意豁出去挨那一刀啊? 据说钱谦益的探花郎就是给宫里的大太监送了两万两银子买来的,他们能花几万两银子买一个状元、探花,焉能不花个几十万两甚至上百万两买自己一个意外驾崩呢? 所以说,搞人这种事情,还是要小心一点,没有绝对把握的前提下不要动手,否则会把自己搭进去的。 不过说起钱谦益来,倒是可以稍微搞一下,没办法,谁让你老兄这么出名呢? 崇祯想着想着,嘴角不自觉地挂起了一抹猥琐的笑容,这一下子吓坏了在他旁边伺候的王承恩。 王承恩还以为崇祯魔怔了,吓得连忙弯着腰问道:“皇爷,您怎么了这是?” 崇祯皇帝回过神来之后,看着这个对自己始终中兴耿耿的老仆人笑道:“王承恩啊,你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兼提督东厂也有些年头了吧?” “承蒙皇爷错爱,奴婢舔居要职已经七年了,有负皇爷所托。”王承恩依旧是弯着腰,诚惶诚恐地说道。 “这些年你也该捞了不少钱吧?”崇祯看着穿着简陋的王承恩,眼带鄙视地说道。 由于原主提倡节俭,他身边的人都纷纷装穷,穿的衣服都是好几年前的旧衣服,实际上,他们每个人都是大富豪,那些大臣,每年都要孝敬他们不少银子。 王承恩吓得连忙跪下来,将帽子放在地上,磕头道:“皇爷息怒,皇爷最恨贪污,奴婢有几个胆子,敢在皇爷的眼睛里揉沙子?”语气情真意切,表情很到位。 好演员。 崇祯鄙视了他一眼,嘴角微微勾起一丝冷笑,道:“好了,起来吧。你是朕的亲信,又提督东厂,那些当官的怎么会不巴结你?你若是都拒绝了,就得罪了所有人,以后的工作也就没法展开了,朕不会怪你。”对王承恩,崇祯还是很有好感的,虽然他懂得历史不多,但是也知道崇祯的最后时刻是由王承恩陪着的。 这位王公公也正是因为这个举动得以名留青史。 王承恩愣了一下,皇爷的心思怎么跟之前不一样了?之前的皇爷要是知道他贪财,肯定会重重地惩罚他,现在的皇爷怎么突然对明朝的官场深表理解了? 还没等王承恩说话,崇祯就眼冒金光的看着他笑道:“不过,也真是难为你了。你那么有钱,却不得不在朕的身边装穷,一装还是好几年,很辛苦吧?” 王承恩无言以对,只能尴尬地笑了一下。 崇祯指着自己御案上的这几只破碗,和里面简单的饭菜,脸带不满地说道:“朕贵为天子,按理说富有四海,应该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只可惜自朕登基以来,灾荒、战事连年不断,为了节省用度,以示与三军将士同甘共苦,朕不得不减善撤乐,日子过得苦巴巴的,你作为朕的贴身太监,该怎么说?” “这是奴婢的失职,奴婢该死。”王承恩又不断地向崇祯叩头道:“奴婢还是想劝皇爷,虽然战事吃紧,但是皇爷还要保重身体啊,皇爷就算不为自己想,也应该为娘娘和皇子们着想啊。” 一想起自己的后院儿,崇祯皇帝心里就泛起一丝莫名的难受。和其他皇帝一样,崇祯皇帝也有不少后妃,不过最得宠的还是三位:周皇后、田贵妃、袁贵妃。 这三人当中,又以田贵妃最为得宠。后宫之中,女人的容貌绝对是最大的资本。对这位宠冠六宫的田贵妃的容貌,史书中的描述就只有两个字——纤妍。 翻译成现代词汇来说,就是身材苗条,长相漂亮。而且田贵妃天生丽质,喜欢素面朝天,从来不施粉黛,一年当中倒是给崇祯省下了不少化妆费。 崇祯对他的老婆孩子们绝对是真爱,一想到他们将来要面对的那副国破家亡的惨剧,心里就难受不已。虽然重生之后,为了避免露出马脚还没有跟他们见面,但这并不能抵消崇祯对他们的牵挂。 原主的确很爷们,但是现在的崇祯却表示,朕不想死,该死的是你们! 崇祯知道王承恩这是在关心自己,不过,这货捞的也太多了,必须要让他出点血,否则守着那么一堆金疙瘩上吊有什么意义?这也是为他好,便阴阴地笑道:“朕也想锦衣玉食,奈何国用不足,不敢浪费。不过朕听说你们这些太监吃的都很好,每个人都雇了专门的大厨。你们没有子嗣,自然不用留财产,又不能行男女之事,所以就将弄来的钱都用来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就连世宗皇帝都喜欢去他身边的太监家里吃饭,是不是这回事?” 明朝的皇帝当中,若论雄才大略,自然要属朱元璋和朱棣,但是要论会整人,首推嘉靖皇帝。嘉靖皇帝彪悍一生,一直都是独孤求败,等他将所有的朝臣干趴下之后,转念一想,自己身边的太监也太有钱了,也该让他们出点血了。 不过,他不会傻到将这些人抄家问斩,毕竟这都是他的身边人,不能得罪的太狠,将名不见经传的宫女得罪狠了还差点被人家勒死,更何况是围在他的周围,掌握他的饮食起居的大太监们。 然而,这些难不倒阴损的嘉靖皇帝,不能明着抢钱就来暗的,嘉靖皇帝借口宫里的饭太难吃,就让他身边的太监们轮流请他吃饭,并且表示朕要修道只吃素斋。 那些太监哪里敢真的只给他上素斋,所谓的素斋也是经过精心调理,用油浸过的,这样才有味道。厨子也是高薪聘请的,一顿饭几个菜就可以花费数十上百两银子,一年就能花数万两银子,直让那些大太监们肉痛不已。 第三章 算账 一边吃饭,一边欣赏这群金主们的肉痛表情,不失为人间的一件极乐之事,所以崇祯也打算效仿一下。谁让你们的钱都是靠着朕赚的呢? 王承恩何等聪明,一听就知道这位皇爷要蹭饭了,不应该啊,这位皇爷可是将声誉面子看得极为重要的,怎么能做出去太监家里蹭饭吃这种不要脸的举动呢? 中邪了? 不管怎么样,他是绝对不敢拒绝皇帝的意愿的,毕竟他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而且王承恩这个人比较忠心,命都可以搭进去,更何况是饭钱,当即叩头道:“世宗皇帝的事情,奴婢也有耳闻。若是皇爷能赏脸去奴婢那里吃饭,那是奴婢莫大的荣幸和恩宠。奴婢请求皇爷效仿世宗皇帝,让奴婢来亲自照顾皇爷的饮食起居,保证让皇爷吃好喝好。” 崇祯皇帝哈哈一笑,内心不由地暗爽了一下,道:“放心,朕是不会让你一个人出钱的。你跟高起潜、曹化淳、王德化、王之心、杜勋等几个人轮流做东,一年也花不了几个钱。” 听到这句话,王承恩心里悬着的石头才落到地上,请皇帝吃饭一顿至少要几十上百两银子,一天就是数百两银子,一年就是数万两甚至是十万两银子,这么多钱他一个人可承担不起,见有人替他抗血,心里自然乐意,于是忙叩头谢恩道:“多谢皇爷体恤。皇爷,夜深了,您早点歇着吧。皇爷这几天都住在乾清宫,未曾去过后宫,娘娘们都很担心皇爷的身子骨,今天给奴婢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也要把皇爷请去,皇爷您看您是去哪位娘娘那里?” 这就是传说中的翻牌子?崇祯皇帝心头暗爽不已,虽然严格来说这几个娘娘都不算是他的,但是既然占据了原主的身体,就应该承担原主应该承担的责任。 崇祯陛下,你放心去吧。汝妻子吾自养之。 不过,崇祯皇帝并不急于去后宫享受,如今皇太极已经吞并了蒙古部落,从此不再受关宁防线的限制,随时都有可能从蒙古高原南下入侵大明,宣大蓟镇的防线压力变得越来越大。 中原流寇愈演愈烈,本来在今年的时候,原主任命的五省总督陈奇瑜已经将流寇的主力围困在了汉中。 但是,由于皇太极对蒙古的入侵引起了明朝的警觉,明朝不得不派精兵猛将去固守宣府大同一线,猛将曹文诏也被调走了,任大同总兵。 这就使得陈奇瑜手里的兵力变的很单薄,因此,他虽然围困住了流寇,但是一直犹犹豫豫,不敢进兵。 恰好,此时流寇使出了他们最为拿手的诈降计策,陈奇瑜跟这些人打了很长时间的交道,自然是不信的。 不过,流寇里面应该有高人,见贿赂陈奇瑜不行,便转而贿赂他身边的将领,并且许诺陈总督每招抚一人,他们就纳银五十两。要知道,此时明军内部的欠饷是普遍问题,就连一线部队辽东军都经常拖欠,更不用说这些二线部队,见有钱可赚,这些部下就开始猛劝陈奇瑜。 有道是人生两大恨:杀人父母,断人财路,陈奇瑜发不了饷银,如果再断了这些官兵们捞外快的机会,那他就犯了众怒,这个总督也就别想好好干下去了。 无奈之下,陈奇瑜便抱了一丝侥幸心理接受招抚,结果大家都知道了,流寇刚出来就反了,而且为祸愈演愈烈,以前只是被官军追着跑,现在都敢追官军了。 猛将贺人龙都被流寇围困了起来,差点没有挺过来。 明代的遗民对明朝丧失这次重创流寇的机会非常惋惜,大才子吴伟业甚至写了一篇车厢峡,其中处处可见其扼腕叹息之意。 不过,根据顾诚先生和很多历史学家的考证,车厢峡之战应该是有艺术成分的,但是,不管怎么说,陈奇瑜先是将流寇围困在汉中一带,随后又因招抚导致他们突围是事实。 这次突围导致了十分严重的形势,流寇鉴于之前的教训,突围之后便不在一起行动,以免再被官军包了饺子,高迎祥、李自成入西北,进入甘肃一带,张献忠入四川,刘国能入河南,罗汝才入湖广,其余大大小小的头目犹如过天星、蝎子块等等也是分头跑路,让明军顾此失彼。 中原西北之地,已经可以说是糜烂不可收拾了。 重生到了这个紧要关头,崇祯皇帝不可能不做些什么,经过这十几天的思考,他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对策。 根据网上大神们的建议,此时除了建立厂卫大规模抄家抢银子外,还应该重新开征商业税,以减少农民的负担。 前一条已经行不通了,毕竟崇祯还不想意外落水唱凉凉,然而,令他蛋疼的是,经过这十几天的调研,他发现后面一条作用也不是太大。 通过翻阅之前的奏折,崇祯皇帝发现,原来大明的商业税从天启元年就开始征收了,主持的人是当时的户部尚书汪应蛟,天启元年的户部尚书,是东林党。 看来东林党里面也是有一些好人的,不说别的,王夫之、顾炎武都曾经入过复社,对于他们这些人,还是不能一杆子打翻的。 当时汪应蛟定的数额是一年二百九十六万两,可以顶半个辽饷,不过由于执行力问题,最后只收上来一百八十一万两。这些税当时被称为杂项,包括房产税、当铺税等暴利行业的税,还有“优免丁粮”——也就是向除了秀才之外的有功名的人征收的税收,可以说是向自己人开刀了。 再加上当时任户部主管辽饷的官员——户部新饷司郎中的杨嗣昌大人主持的增加的盐课,又可以为朝廷增加三十二万两的收入,这笔钱到崇祯三年被增加到九十四万两,而且都归入了辽饷。 杨嗣昌和杨鹤一直跟魏公公不太对付,为此还辞了官。 此外,明朝一直都有钞关,是针对过往商人们的征税,之前每年征收三十四万五千两,天启元年增加了六万五千两,征到了四十一万两,天启五年,又增加了十三万五千两,总共才五十多万两,相对于国每年缴纳的一千多万两的农业税来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 第四章 烂摊子 有人统计过崇祯年间的财政收入是四百万两,其实那是中央的收入,崇祯年代的税收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靠征收实物,这些税收有一大部分被就近支援了军队或者是留作他用。毕竟从地方收到中央,再从中央发下去实在是太麻烦,而且粮食的损耗也很惊人。 所以说,单靠征收商业税这一点来挽救大明朝估计是走不通了,因为原主其实一直都在做。而且,大明说到底还是农业社会,虽然有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在农业社会,农业税永远都是主流,商业再发达,商业税也成不了税收的主要来源。 这一点的改变还是得等到工业革命之后,第二产业开始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流,只可惜,崇祯皇帝是个文科狗,根本不懂得蒸汽机那一套。 在没有系统,没有老爷爷,又不懂理工的情况之下,只能靠着自己当年在网上浏览过的一些知识和战略战术来挽救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了。 还是那句话,要死的是你们,朕这一辈子都是绝对不会去上吊的。 当然,要说魏公公一点贡献都没有那也是不对的,魏公公最擅长的就是给人挖坑,然后给你栽赃罪名,最后再抄你的家,发一笔横财,很对徽商都被他敲过,结果是将天启跟他自己都敲死了。 魏公公还有一个优点就是精明强干,在他的领导之下,大明的厂卫力量达到了顶峰,对大臣还有军队的监督力量也是空前的加强。 自从辽东起兵以来,朝廷每年往辽东砸五百多万两银子,自万历末年到魏公公执政的年代总共是砸了数千万两银子,可是辽东军还是打不了胜仗,这是为什么呢? 包括天启皇帝在内的很多人都怀疑是军官把钱都贪污了。事实上也是如此,熊廷弼曾经给朝廷上过奏折,说兵部给他拨下来的兵员都是纸上空文,实际到达辽东的能有十分之三已经很不错了。 熊总督这么一搞就将兵部和其他的领导都得罪了,也难怪对方给他穿小鞋,先找个鸡毛蒜皮的小事把他换下来,再在他又一次被起复的时候派了个王化贞分他的权,最后搞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熊总督也被砍了脑袋,传首九边。 晚清时期,曾国藩的头号幕僚赵烈文再谈到这件事时,曾经拿熊廷弼跟王守仁做过比较。 赵烈文认为,王守仁之所以能够建功立业,干啥啥成,最为主要的原因是他在朝中有奥援,说白了就是京城有人,当时的兵部尚书王琼很欣赏他,对他基本上是有求必应,还给他请下来王命旗牌来增加他的权限。 而熊廷弼之所以会落得一个传首九边的下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朝中无人,将朝中的大佬都得罪光了,就连当时著名的好好先生首辅叶向高都对他颇有微词,所以这些大佬们不但不帮他,还给他穿小鞋,这才导致了熊廷弼悲催的下场。 可是,这样的事情熊廷弼能忍吗?说好了给十万兵马,最后只给了三万,到时候皇上要是问起来说你小子领着十万大军都打成这个鸟样是怎么回事,那该怎么办?所以说,熊廷弼的悲剧还在于他生不逢时,这个时候的明朝官场已经烂到一定的境界了。 名震江湖的毛文龙大都督也曾经上过奏折,说朝廷答应发给他的二十万石军粮发到皮岛只剩下了十四万石,其中还有不少腐烂不能食用的。甚至有一次,朝廷答应给他的军饷他一个子都没有收到。 由此可见,大明朝其实已经烂到了一定的地步,并不是抓几个贪官,开征商业税就能解决的,崇祯皇帝面对的是一个方位的烂摊子,所有人都在贪钱,文官贪,太监贪,武将也贪。 在后世臭名昭著的八大皇商之所以能频频的向后金走私违禁品,能离得开宣大军区的边将们的帮助吗?这些武将估计也都是吃的脑满肠肥的,不仅喝兵血,还吃走私商,混得风声水起啊。 后来的吴三桂买陈圆圆时花了足足一千两白银,可见这小子也不怎么干净,然而,吴三桂这种情况还算是好的,毕竟他能打胜仗,这就说明他在捞钱的时候,还是悠着点的,没有把当兵的军心士气都捞光。 就算是雷霆反贪,能反这些人吗?用脚趾头想想都不能吧。 不穿越不知道,穿越过去之后,崇祯才明白自己面对的到底是个怎么样的烂摊子。 皇太极已经征服蒙古高原,从此可以无视关宁防线,十分惬意地从宣大、蓟镇防线来入寇,抢劫大明的人口财物,挖大明的墙脚。 中原流寇愈演愈烈,根据洪承畴的奏折,西北高迎祥、李自成的流贼已经达到了十四、五万,而且还多有双马,身披铁甲,他手里的官军只有两三万,而且还是马三、步七。 此外,四川的张献忠,湖广的罗汝才,河南的刘国能,哪个不是拥重数万,甚至是十万往上来到处劫掠,再加上蝎子块、过天星、扫地王等等等等这种不太出名的流寇,中原大地,说是糜烂不堪,烽烟四起,已经毫不为过了。 而自己的内部呢,虽然也有不少忠臣良将,但是更多的是贪官污吏,他们毫不顾及朝廷的困难处境,还在用尽办法吸食着帝国的骨髓。 当时的辽东军区,就已经有很多人将辽事当成了生意,只要朝廷还在辽东砸钱,他们就有钱可赚,至于仗打成什么样,他们是不管的,反正不是他们家的天下。 而魏公公最大的贡献就是加强了厂卫的监督职能,使得贪污之风大大减少,士兵们能及时领到饷银,保证了士气和战斗力。 只是,原主上来之后,二话不说先干掉了魏公公,导致厂卫的监督职能失灵。虽然他后来又重建了厂卫,但是世间已无魏忠贤,不同的人提督东厂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像那群脑袋精明到冒烟儿的贪官污吏,也就魏公公这种略不世出的大流氓能治他们,其他的人都不行。最起码崇祯没有发现自己手下有这样的人,王承恩、曹化淳等等,水平都跟魏公公差的远呢。 第五章 放弃宁锦,退守山海关。 这真特么是地狱难度的开局啊,崇祯皇帝有一种被破两路的感觉,对于这种局面,绝对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先稳住基本盘,然后再猥琐发育,防守反击,一点点地打回优势,如果操之过急,很有可能会被对手抓了空档,这种局面,只要有一次团灭,后果都是灾难性的。 故而,崇祯皇帝此时是没有什么心情去想着到后宫享受的,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终归是有限的,要想稳住大明的基本盘,必须要将体制内所有能干的人都提拔上来为他效力,这一点崇祯皇帝前一世在做销售经理的时候就深有体会,碰到一个能干的手下,那感觉简直不要太爽,很多事情都可以被他很随意的搞定,为自己省去不少麻烦。 就算那个手下之前犯过一些错误也可以原谅,只要功大于过就行,毕竟现在大明朝风雨飘摇,自己也没有什么资格再挑来挑去了。 于是,崇祯皇帝并没有立即回答王承恩的话,站起身来,将袖袍一甩,威武霸气地说道:“不急,你先代朕拟几道旨意。”每一次朕字一出口,崇祯都有一种君临天下的感觉,爽啊。 “奴婢遵旨。”王承恩立即弯着腰说道,随后跑到了御案旁边的一张桌子旁边,提起毛笔,沾好墨水,等着崇祯发号施令。 崇祯也没有跟他废话,直接一言九鼎地说出了一道道旨意,道:“传旨:陈奇瑜剿匪不力,即行革去五省总督之职,以戴罪之身署理三边总督,以观后效!” “原三边总督洪承畴即刻解任,接替陈奇瑜任五省总督,对于流寇要以剿为主,不得随意招抚,尤其是对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刘国能、罗汝才五人,务求歼灭!” “令山东巡抚朱大典率兵西进,协助洪承畴剿贼!” “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海关、永平等处地方提督军务杨嗣昌为兵部右侍郎兼宣大山西三镇总督,务必巩固我宣大防线,剿灭山西境内流贼!” “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勋阳地方提督军务卢象升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接替唐晖巡抚湖广兼提督军务!” “擢陈新甲为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接替焦清源巡抚宣府。焦清源畏虏如虎,竟不敢战,即刻革职,着锦衣卫逮到京城问罪!” “原大同总兵曹文诏对虏虽有败绩,然边军积弊日久,非战之罪也,着其仍任大同总兵,整理边防,以备虏患!升其侄曹变蛟为副总兵,隶属于五省总督洪承畴,即刻前往剿贼!” “起复孙传庭为陕西巡抚,不得推辞!” “起复王之臣为蓟镇巡抚!” “升周遇吉、黄得功、吴三桂三人为京营参将,即刻进京操练兵马!” “加祖大寿为太子太保,改山海关总兵!令祖大乐、祖宽各率三千铁骑协助剿贼,隶属于湖广巡抚卢象升部!” 一口气说完这一道道人事安排之后,崇祯长长舒了一口气,看着在一旁满头大汗,奋笔疾书的王承恩,道:“还有最后两道旨意,你要用天子私诏,不必经过内阁。” 王承恩被崇祯的这副雷厉风行的样子吓到了,虽然在他的印象里皇爷就是个干活勤快的急性子,但是从来都没有见他像今天这样,一口气安排了这么多的重要人事任命,听到崇祯的话之后,立即弓着身,拿出另一道圣旨,道:“请皇爷吩咐。” 崇祯看他准备好了,便缓缓地说道:“着王在晋即刻来京觐见,不得有误!另,着海防游击郑芝龙即刻来京觐见,不得有误!郑芝龙进京时,务必带上西洋最新式的火器和工匠,不得有误!” 听到这句话,王承恩握着毛笔的手禁不住一哆嗦,毛笔差点掉到花白的布帛上,王在晋入京觐见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再联系上之前的将祖大寿改为山海关总兵的旨意,难道皇爷要放弃宁锦防线了?另外,皇爷无缘无故地召见一个海盗头子干什么? 崇祯的确想着要放弃宁锦防线了,在天启年间和崇祯初年,宁锦防线是很有用的,因为彼时后金只是困顿于辽东一隅,西有蒙古诸部,东有朝鲜和东江镇,若是想要南下劫掠大明,就必须要走辽西走廊,沿着锦州、宁远、山海关一座一座城池地打。宁锦防线可以说是给山海关多上了一道保险,让京城里的皇帝离战争远一点,多少能给皇帝增加一点安感。 但是,到了崇祯七年,这道防线的价值便大大降低了。首先,后金已经征服了蒙古诸部,可以随时从蒙古高原入侵宣大、蓟镇,进而围攻京城,实在是没有必要非要死磕锦州和宁远。 其次,朝鲜基本上已经跪了皇太极,东江镇的作用也已经名存实亡,皇太极已经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劫掠。 再次,关宁防线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根据崇祯元年的户部尚书的奏折,彼时已经达到了六百多万两,后来由于大凌河战败,为了补充兵源,鼓舞士气,又增加到了八百多万两。这对于朝廷来说已经不堪重负。 八百多万两是什么概念呢?根据户部尚书毕自严的奏折,崇祯四年的时候除去辽东军区,其他各镇的费用大概也就三百万两,仅仅辽东一隅的花费就已经超过了其他军镇的总和,简直是岂有此理? 每年投入巨额的军费去固守着已经没有多大价值的防线,本来就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事实上,由于辽东的关宁防线花费巨大,朝廷无力支付,不得不将其他军镇的军饷挪到辽东,这就造成了其他军镇尤其是西北军镇的普遍欠饷。 根据崇祯元年的陕西巡抚胡廷宴的奏折:临巩边饷缺至五六年、数累积至二十余万两。靖虏边堡缺二三年不等,固镇惊运自万历四十七年至天启六年共欠银十五万九千余两。各军开始典衣卖箭,卖妻卖女,甚至沿街乞讨,生活困顿不堪。 第六章 天子守国门! 另外,甘肃巡抚张三杰也在这一年上书说:平镇累欠七十万两军饷,西安等处欠银自天启元年至今年共欠八十余万两。 据有关部门统计,崇祯元年的时候,边饷缺额就已经达到了近二百万两,再加上西北灾害频发,赤地千里,广大西北地区的边军兄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活不下去的人就干脆抄家伙跟了流寇,导致流寇的力量大大增强。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张献忠。 应该说,当时的西北边军投贼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因为朝廷发不下饷银来,与其饿死,还不如拼出一条生路。 当年杨鹤任三边总督的时候就碰见过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他在招降神一魁之后,照例要检阅他的军队,结果在检阅的时候发现其中有一个人他居然认识。 那个人不久之前还是他的部下,结果因为活不下去而投了流寇。 据洪承畴的奏折记载:闯王高迎祥部有很多骑兵,而且都是双马,另外他们还有很多铁甲,十分难对付。这些装备本来就是边军的装备,普通的流民怎么可能会有?由此便知道,当时的西北军投贼是多么普遍的现象了。 怪不得李自成和高迎祥就喜欢在西北闹事呢,因为这里有优质的兵源啊。 在崇祯即位之初,辽饷已经增加到了五百九十万两,崇祯四年的时候,根据兵部尚书梁廷栋的要求,又增加了一百四十多万两,总共是七百三十多万两。 这么沉重的负担压在老百姓身上,再加上天灾人祸,还要他们去做良民那简直就是恬不知耻。 就这些其实还不够,户部为了应对关宁防线的巨大花费,不得不将各地督抚的小金库搬空,导致地方上的力量变弱,既无力赈灾,也无力剿贼,最终使得民变愈演愈烈。 辽饷沉重逼民造反,边镇欠饷逼兵投贼,这样下去,大明朝迟早药丸,所以,宁锦防线不能再要了。 崇祯早在几天前就已经决定了要放弃宁锦,退守山海关,原因是他看了之前的兵部尚书王在晋的一封奏折。 王在晋一直主张退守山海关,他在奏折里说,只要一次性给他九十三万两的白银加固一下山海关的城防,每年再拨精兵六万,饷银一百单八万,他就可以固守住山海关。 这个预算简直不要太划算。 而且,驻守山海关还有很多便宜可沾。第一,山海关靠近内地,运粮方便,可以省去很多耗费。要知道,在古代运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往往在路上消耗的比运到的还多。从山海关到锦州有三百五十多里,沿途运粮的花费可想而知。 第二,山海关是辽西走廊的最窄处,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且背靠永平,又有蓟镇和天津卫作为支撑,其防御体系的力量要远远大于孤悬关外的锦州。 第三,山海关到京城的距离不过六百里,距离蓟镇的重镇——迁安、遵化、滦州则更近,一旦有警报,这些地方可以迅速地派兵支援。而且支援的方向多变,不会像支援锦州那样,只能从南向北进军。后金只需要堵住宁远到锦州的大路,便可以掐断明朝的援兵,实在是没有什么战术变化可言。 而山海关到后金的大本营沈阳的距离则有近七百里,如果后金想要发大兵攻克山海关,则必须从沈阳运送兵马钱粮,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容易陷入困境。这就是兵法上讲的致敌。俗称反客为主,以逸待劳。 如果明军固守锦州,则是为后金节约了近一半的运粮距离而给自己增加了三百五十里的运粮距离,这就是兵法上讲的致于敌,让对方反客为主,以逸待劳。 其中的利弊贤愚共见,不必多说。 当然,守山海关还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一旦后金破关而入,那从山海关到京师就是一马平川了。虽然途中有永平、遵化等军事重镇,但是后金完可以越过它们直逼京师。 然而,这又如何?明成祖迁都北平的目的是什么?不就是天子守国门吗?既然是天子守国门,见点刀兵又如何?大明立国两百多年,京城已经被围了好几次了,哪一次不是固若金汤?只要内部不乱,外敌休想破我神京! 有京城这座天下第一重镇在前,又有永平、遵化等蓟镇重镇在后,再加上各地的勤王兵马,皇太极就算来到京城又如何?朕就等着跟你决战呢,保证让你的八旗精锐有来无回,都做了饺子馅。 而且,事情发展到这个阶段,就算是固守锦州,为山海关争取三百五十多里的战略纵深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一旦皇太极决心围攻锦州,那势必会造成明金双方的大决战。 此时皇太极已经没有了任何牵制,他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傻傻地攻坚了,而是会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一旦锦州被围困,明朝能不救吗?不救你花这么多钱构筑所谓的宁锦防线干什么? 而明朝一旦派兵救援,那就是沿着辽西走廊劳师远征,皇太极则是依靠着整个东北平原以逸待劳,到时候谁胜谁败,不战便知。 如果让洪承畴和皇太极在山海关附近决战,那获胜的未必就是后金军了,因为彼时明军可以依靠着整个华北平原和山东海运,甚至是江南的漕运与后金对峙,根本不用担心粮草问题,也就不会出现后来的悲剧。 相反,那时候要担心粮草的肯定就是皇太极了,因为辽西走廊太细了,一掐就断。 说到底,明军此时已经开始了两线作战,不仅要剿流寇,还要防止后金从宣大、蓟镇一线入侵京城,相当于两路高地被破。 高地被破了两路,再去集中力去守第三路的外塔还有意义吗? 所以,崇祯现在的战略很简单,收缩防御,放弃宁锦防线这个无底洞,将辽东的一部分兵马移驻到蓟镇,加强蓟镇的防御。将原主之前调到蓟镇的客兵放回去,让他们去打当地的流寇。 第七章 刺客? 这样就可以节约出几百万的银子,从此可以废除辽饷,再想办法搞一些钱,来补齐其他军镇的饷银,稳定军心。最后再猥琐发育,练出一支强军,灭虏平寇。 总而言之,现在的明朝岌岌可危,不能浪,浪不起,要放弃外塔,守高地。待到稳住阵脚,猥琐发育出装备之后,再与对方决战。 看着王承恩拿着毛笔,一脸懵逼地样子,崇祯不由地大怒道:“你这老狗,还愣着干什么?!还不赶紧写!” 王承恩吓了一大跳,他知道,这等军国大事不是他所能议论的,毕竟他不是魏忠贤,反正就算是皇帝下中旨也会知会内阁,到时候会有那群阁老们跟皇帝商量的,便定了定神,随后立即运笔如飞,分别给王在晋和郑芝龙写了一份天子私诏。末了,再盖上崇祯皇帝的私人印章,寓意很明显,尔等简在帝心。 写好之后,崇祯大概洒了一眼,没有发现什么纰漏,便深吸一口气,放松了一下紧张的神经,道:“好了。赶紧将旨意封好,该给内阁的给内阁,该你自己找人跑一趟的也别闲着。” “奴婢遵旨。”王承恩又立即招呼身边的几个小太监连忙将这几道圣旨分别装好,一点也不敢怠慢。 看着他们诚惶诚恐干活的样子,崇祯皇帝只觉得心里暗爽不已,当皇帝就是好啊。 待王承恩忙完之后,崇祯皇帝又随口问了一句,道:“今夜内阁是谁当值?” “是次辅王应熊大人,皇爷要召见他吗?”王承恩立即放下手里的活,弯着腰说道。 “不必。”崇祯负着手,淡淡地说道:“你派人去告知他一声,让他明日召集内阁大学士和六部堂官去武英殿,朕有大事要宣布。” “遵旨。”王承恩又恭恭敬敬地弯着腰说道,随后他不经意间瞥见了崇祯皇帝脸上的那一抹疲惫之色。 王承恩是何许人也,岂能轻易地放过这个拍马屁的机会,便弯着腰,脸上笑出一朵菊花,道:“皇爷,夜深了,您该歇着了。娘娘们多日不见您,都想您了。您看您今天晚上是去…….” “去田贵妃那里吧。”崇祯负着手,故意装出漫不经心地样子说道。 他其实在很努力地压制着自己内心的猥琐与兴奋,毕竟通过原主的记忆,他知道田贵妃是个很美丽的女子,而且出身武将世家,老爹之前是个千户,受此家教的影响,田贵妃从小能文能武,不仅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还懂得骑射,简直是网文中的女主设定啊,哪有男人不爱的? 而且他找田贵妃,还有另一层意思,与军国大事有关。 “奴婢尊皇爷旨意。”王承恩其实早就猜到了崇祯的心思,他知道崇祯最喜欢田贵妃,经常令其陪伴,不离左右,而今这么长时间不见,肯定是要找田贵妃的,便冲着站在门口的小太监说道:“传旨,摆驾承乾宫。” “是。”小太监弯着腰回答了一声,便躬身出去,准备皇帝的交通工具去了。 作为皇帝,崇祯的座驾是一顶十六人抬的大轿子,十分拉风,虽然崇祯一直提倡节俭,但是这必要的派头还是要摆的,要不然做这皇帝还有什么意思。 宫里的人都知道崇祯皇帝最宠爱田贵妃,故而人人愿意巴结她,再加上田贵妃待下人随和,因而有很多下人愿意给她当眼线。 眼下,见皇帝摆驾承乾宫,就有一个小太监悄悄地先跑了过去,告诉了田贵妃,并获得了一定的赏赐。 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崇祯是不会去管的,他只是懒洋洋地斜躺在那顶大轿子上,让下面的十六个粗壮的太监将他抬到爱妃的寝宫。 来到承乾宫之后,崇祯皇帝下了轿子,却见田贵妃没有出来迎驾,只是派了她的贴身宫女前来侯驾。 那宫女名叫绿萝,见崇祯过来之后,立即盈盈跪倒,磕头道:“奴婢叩见皇爷,皇爷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略带疑虑地看了绿萝一眼,淡淡地说道:“起来吧,贵妃呢?” 绿萝慢慢地站起身来,又向崇祯福了福身,恭敬地说道:“回皇爷的话,贵妃娘娘听说皇爷来了,正在梳妆,此刻不能出来相迎,还望皇爷恕罪。” 崇祯嘿然一笑,大晚上的梳什么妆,便对绿萝道:“罢了,朕岂是那种小肚鸡肠之人?今夜朕就留宿在承乾宫,你去准备一下吧。” “是,奴婢遵旨。”绿萝又福了福身子,然后站到一边去了。 崇祯没有理会她,径直地向承乾宫内走去,跨过大门之后,可以看到里面的寝宫里灯火通明,主人似乎是早已等待他多时。 凭借着原主的记忆,崇祯皇帝知道田贵妃是个极其美丽的女子,而且性格活泼,还敢跟崇祯开玩笑,不似其他后妃那么无趣,跟这样的人在一起,肯定不会无聊吧。 想着想着,崇祯便推门而入,笑道:“爱妃,朕来看你了。” 却见屋内空无一人。突然之间,崇祯感觉脖子一凉,一把长剑架在了他的脖子上,之后就是一阵银铃般地笑声,道:“皇上,您又中计了,臣妾若是刺客,皇上怕是早已遇难了。” 崇祯一脸无语,这田贵妃也太爱闹了,居然把兵器都拿了出来,低头看了一眼她那把没有开刃的铁剑,笑道:“你若是刺客,那朕可真是防不胜防。这颗项上人头迟早是你的。” 田贵妃抿嘴一笑,将铁剑拿下来收好,转身到崇祯跟前,盈盈跪倒,叩头道:“臣妾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皇上就会取笑臣妾,臣妾放着好好的贵妃不做,做什么刺客?谁要是敢行刺皇上,臣妾第一个不饶他。” “好了,起来吧。”崇祯皇帝知道田贵妃的性格,活泼好动,也就不去怪罪她,伸手将她扶了起来。 “臣妾谢皇上。”田贵妃盈盈一笑,随后借着崇祯的扶力站了起来,脸带哀怨地说道:“皇上可是有些日子没来了,臣妾还以为您把臣妾忘了呢。” 第八章 朝会 崇祯淡淡一笑,找了个椅子自顾自地坐下来,安慰道:“切莫胡说。最近国家多难,后金入寇,肆虐宣府、大同,京师戒严;流寇蜂起,扰乱中原,这些你又不是不知道,朕忙这些事情还忙不过来,哪里还有心思去想儿女私情?” 田贵妃亲自给崇祯倒了一杯茶,双手端着递到他的跟前,笑道:“什么事也没有皇上的龙体重要,皇上可不能为了这些事把自己累垮了。现在皇上有心思想儿女私情了,那是不是就是说这些事情都已经解决了?” “哪有那么简单?”崇祯白了她一眼,将茶杯放在桌子上,道:“自朕登基以来,国家连年出现灾荒和战乱,入不敷出,练兵、剿贼、巩固防线御虏,哪一项不需要钱?如今内帑国库俱空,边军的军饷还欠了两百多万,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说来说去,还是钱的问题。” 田贵妃吓了一跳,原主不喜欢后宫干政,回到后宫之后,从来不跟她们说国家大事,今天这是怎么了,竟然对她如此直抒胸臆? 有道是君忧臣辱,后妃说到底也是皇帝的臣子,见皇帝如此犯愁,便慌忙跪倒在地,叩头道:“臣妾不能为皇上分忧,实在是罪该万死!” “起来吧,这事不怪你。”崇祯将心爱的田贵妃扶了起来,道:“国朝立国两百七十年,到朕这里,已经是积重难返。土地兼并严重,富者连田万顷,却很少缴税;贫者无立锥之地,却要承担很高的税赋。藩王宗室的开支也越来越大,外戚勋贵越来越多,早已让朝廷不堪重负,再加上贪官污吏的横行,小民岂能不反?” 田贵妃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只是愣愣地看着崇祯,片刻之后,又听他说道:“现在军饷难筹,朕打算号召外戚捐款,你的父亲本来只是一个千户,因为皇家的关系,这才拜为一品武官左都督,这次要做一个表率。皇后那边,朕也会亲自去说。” 田贵妃的父亲田弘遇已经很有钱了,后来的著名美女陈圆圆就是他买下来的,这个时候不让他出点血,什么时候让他出? “臣妾记住了,臣妾一定会劝告家父多多为国效力的。”田贵妃福了福身,盈盈说道。 崇祯满意地点了点头,由于他最宠爱田贵妃,田贵妃也渐渐地恃宠而骄,跟皇后周氏多有龃龉,二人不和的事情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 崇祯的历史虽然比较小白,但也听说过周国丈的事,这次找田贵妃捐款的目的就是想要敲打敲打这个铁公鸡。 毕竟田弘遇如果肯多捐钱,身为皇后之父嘉定伯的周奎若是还抠抠缩缩的,那肯定就说不过去了,还会影响到他女儿在皇帝心中的地位。 大明朝不是没有发生皇帝废后的事情,虽然崇祯并不想这么做,但是不防借此敲一敲周奎。 而田弘遇应该不会不识趣,从他后来买陈圆圆的表现来看,他还是很眷恋皇家的恩德的,买个妓女都舍得花那么多钱,为了她女儿的地位捐点钱怎么了? 崇祯相信,田弘遇不会让他失望。 对周奎这种人,一定要用软刀子割肉,让他看着自己腰包里的钱慢慢减少而无可奈何,这比直接杀了他还要令他难受。 更何况,有皇后的面子在,崇祯目前也不好意思下狠手,毕竟皇后跟他是结发夫妻,将来又是陪着他一起殉国的人。 还是想办法将周奎的钱财都榨干,然后欣赏他捶足顿胸的表情比较合适。 “国家多难,有劳你们几个跟着朕受苦了。不过你放心,等过了这几年就没事了,朕一定会打造出一个太平盛世。”崇祯皇帝将爱妃搂在怀里,略带歉意地安慰道。 田贵妃笑着摇了摇头,道:“皇上说的哪里话?臣妾跟着皇上从来不觉得苦,倒是皇上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龙体,千万不要太过劳累。” 崇祯皇帝淡淡地点了点头,便拥着心爱的贵妃就寝了。 一夜无话。第二天,崇祯皇帝按照昨天晚上的安排,摆驾武英殿,来接受内阁大臣和六部九卿的朝拜。 自从军兴以来,为了表示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崇祯皇帝就在武英殿内处理政务。当下国家内忧外患,崇祯皇帝要着重处理的自然是军国大事,至于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繁文缛节,他也懒得管了,交给内阁和司礼监去处理就好了。 “温阁老,下官听说昨天晚上皇上发了天子私诏,要召见王在晋,有没有这回事?”兵部尚书张凤翼一脸凝重地问内阁首辅温体仁道。 温体仁是这个年代最大的老狐狸,自然不肯妄自议论天子私诏,便一边捋着胡须,一边打着哈哈说道:“张大人问老夫算是问错人了,老夫昨晚不当值,在家睡大觉呢。你可以问问次辅王应熊大人。” 张凤翼又转身去咨询次辅王应熊。王应熊算是温体仁的小弟,不过,在这种事情上,他也不敢乱说,便道:“天子一会儿就要来了,这么大的事情,他不可能瞒着内阁,诸位一会儿就会知道了。” “我看皇上很有可能要下决心放弃宁锦防线了。” “别胡说,无故弃地四百里岂是儿戏?当今天子圣明,一直想做一个万世圣君,岂能做出这种招来骂名的事情?” “宁锦防线耗费太大,国家早已不堪重负,放弃是圣明之举,怎么会找来骂名呢?” 这几个大臣等的实在是无聊,便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他们每个人都在宫里有眼线,确保自己能第一时间知道皇帝的动向,故而王承恩刚刚写好那几道圣旨,他们就都知道了。 这也是王承恩这货的一大收入来源。 在他们看来,崇祯皇帝其他的几道旨意都算是在意料之中,单单是召见王在晋和郑芝龙这两道旨意出乎他们的意料。 而郑芝龙一个海盗头子还不足以引起他们这些内阁高官的注意,所以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王在晋身上。 第九章 削藩 众所周知,王在晋一直是主张退守山海关的,跟孙承宗是政见上的死对头,皇帝此时召见他,意味着什么不难猜测。 其实,朝廷内部关于放弃宁锦防线的话语从来没有停过,有人曾经上书说过:“在边境陈兵十数万,费饷银七八百万而不战,自古以来,从未有也!” 说实话,如果想要恢复辽东,控制住从锦州到山海关的辽西走廊是很有价值的,但是明朝现在的情况无力进攻,只能防守,如此一来,消耗那么多资源,来守这个价值已经大大不如从前的防线,就变得意义不大了。 就在众位大臣交头接耳之际,却听得王承恩高唱一声,道:“皇上驾到!” 六部九卿内阁大佬都闭上了嘴,然后齐刷刷地跪到,叩头道:“臣等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不得不说,当皇帝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崇祯嘴角微微一翘,笑道:“众爱卿平身吧。”随后,径直坐在了御座上。 “谢皇上。”众大臣又高声唱了一句,便缓缓地站了起来。 王承恩手抱拂尘,脸上笑出了一朵菊花,道:“诸位大人,有何事启奏啊?” 兵部尚书张凤翼站出班来,手捧奏折说道:“启奏陛下,兵部右侍郎总督五省军务洪承畴上奏说,西北之地流寇的气焰嚣张,已经有十四五万之众,而且还有骑兵,配有双马和战甲,十分难以对付,官军能用的不到三万,请皇上发兵支援。” 洪承畴昨天已经换了职务,虽然任命状还没有发下去,但是也不影响别人这么称呼他。 当下就有小太监将奏折接了过来,崇祯皱着眉头还没有说话,却见户部尚书毕自严也站出班来,向崇祯作了一揖,道:“西北今年又是大旱,赤地千里,百姓衣不蔽体,陕西巡抚请求减免当地的赋税,共计…….” “好了。”崇祯不待毕自严说完,便挥手打断他说道:“西北民变严重,灾荒严重,剿贼需要钱,赈灾也需要钱,说来说去,都是钱的事。你们说说,太祖时期,国家草创,每年收到的税赋尚能达到三千万石,为何到了朕这一代,土地没有减少,赋税却只能收到一千六百多万石了?” “这……”所有人面面相觑,其实原因很简单,所有人都知道,就是土地兼并严重,豪强占了地之后,想尽各种办法偷税漏税,这就导致了国家的税赋连年减少。 但是,这种得罪人的事情,一般人都不会说,只有毕自严例外。一方面,他是户部尚书,税赋问题是他的分内之事,另一方面,毕自严是个很尽职的人,自从他就任户部尚书之后,为了维持明朝越来越庞大的财政支出,一直在大力清查偷税漏税,为此得罪了不好豪强,真可谓是帝国的忠臣良将。 毕自严向崇祯作了一揖,说道:“回陛下,这都是豪强兼并土地然后又偷税漏税的结果。然而这个弊端已经持续了两百年,非一朝一夕所能清除。” “说的不错。”崇祯淡淡地点了点头,眼中随即又冒出一丝精光来,说道:“这就是天下大乱,国家贫弱的根本。然而治本需要时间,不能一蹴而就,现在国家连年用兵,哪里都需要钱,朕想要先治标,找一类养尊处优的人来要钱。” 堂下的大臣被惊了一下,皇上所说的那一类人到底是谁,难不成又要肃贪了? 肃贪运动都不知道搞了多少次了,能赚多少钱?大明朝立国到今日,谁人不贪?难道只是文官贪吗?那些专门抓贪官的厂卫头头哪个又干净了? 别人不说,单说王承恩就很有钱,在场的诸位一二品的大员,哪个没有孝敬过他?把人逼急了,就把他们咬出来,到时候谁都落不着好。 正在堂下诸位大人暗暗盘算之际,却听得龙椅上的崇祯皇帝缓缓地说道:“太祖立国之初,考虑到朝廷孤弱,便分封诸子为王,希望他们能建立藩屏,拱卫国家。靖难之役之后,藩王虽然不再掌握兵权,但是祖制并没有因此而废除。国家厚养宗室二百余年,如今内忧外患,朝廷缺饷,正是他们遵从祖制,报效朝廷之际。朕意:从明年起,各宗室及外戚的俸禄减二成发放,另外,国各地的三十一位亲王,除了朕新封的永王、定王之外,其余二十九位亲王各依照祖制,出银十万两来助饷,不得有误!” 如今朝廷的窟窿太大,必须要赚快钱来弥补,崇祯皇帝也曾想过发抄家财,但是六部也好,厂卫也罢,里面养的都是一样的贪官。那些文官武将平日里没有少给厂卫头头们孝敬,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其实是穿一条裤子的人,真要是办起来,肯定会互相包庇。否则把文官逼急了,将他们咬出来,他们也会很被动。 所以说,不要以为依靠太监建立厂卫就万事大吉了,太监里面的好鸟也不多。网上流传的京城被攻破之后,几千名太监纷纷殉国根本没有依据。 事实上,崇祯所信任的那些大太监们,比如王承恩、方正化、高起潜、曹化淳、王德化、王之心、杜勋、卢惟宁、王梦弼、牛文柄、杨茂林、李宗先、张泽民等等等等,除了前两位自杀和战死之外,剩下的都投降了。按照这个比例来算,太监中投降的又有多少人? 也就崇祯皇帝的历史比较小白,只知道王承恩跟着殉国了,其他人的结局没有记住,不知道他们是死了还是跑了,亦或者是投降了,要不然他们一个个地现在都下地狱去了。 太监虽然没有家人,但是他们挨了一刀,又经过千辛万苦从倒马桶做起好不容易混出了头,捞了一大笔钱,又怎么会舍得死呢? 至于以身殉国,流芳千古的美名,他们就更加不在乎了,反正他们的名声本来就很臭,不介意多一个苟且偷生的骂名。 第十章 与其为了虚名而死,还不如拿着捞来的钱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度过下半生,买上良田美宅,再找几个娇妻美妾,岂不美哉?前清的小德张不就是这么干的吗?一个太监愣是娶了好几个老婆,估计就是为了羡煞那些有卵子的单身狗。 所以,反贪搞钱这种事,不能操之过急,崇祯皇帝虽然读书不多,但是经历的事情并不少,他知道,他面对的是一个巨大的利益集团,是一张巨大的关系网,从这些人手里抠钱,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会遭到他们的反噬。若是他穿越到崇祯十七年,那干脆就破罐子破摔,老子死之前先搞死你们,但是现在才是崇祯七年,虽然局势艰难,但不是没牌可打,犯不着鱼死网破。 穿越过来的这几天里,崇祯皇帝其实一直都在想向谁要钱,想来想去,最合适的莫过于藩王了。 首先,藩王很有钱,这个不用多说,像远在西北苦寒之地的肃王,兰州城的里的店铺大部分都是他的,他能没钱? 还有秦王、晋王、周王等人,这些人的祖上都是朱元璋的儿子,做藩王已经做了十几代了,十万两银子对他们来说,根本伤不了筋骨。 就连万历年间新封的福王、桂王等等,其实也很有钱,福王的事情喜欢历史的都知道,守着一堆金疙瘩愣是不肯拿出来分给军士,最终都便宜了李自成,他本人也被李自成吃了,是真吃了。 周王鉴于福王的教训,拿出五十万两银子来犒赏守开封的军士,愣是撑到了援兵的到来。虽然开封最终还是没有保住,但是开封的百姓感念周王的恩德,硬是在乱军从中将他和他的直系家属送了出去。 明末的藩王当中,也就周王有点头脑眼光,剩下的什么福王、襄王、肃王、庆王、秦王、晋王等等,都守着金疙瘩等死,数不清的钱财,都便宜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简直是岂有此理? 这些钱与其让你们拿着资敌,还不如给朕练兵剿贼用! 李自成之所以能在河南迅速坐大,除了朝廷的精锐在松锦之役中被打光,中原空虚和天灾人祸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河南的藩王很多,单单是亲王就有七个。这七个人占据了河南身十分之一以上的土地,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所以,李自成每打下一个王府,就会拿他们的钱招兵买马,实力就会暴涨。 而且,农民军最痛恨的人就是藩王,他们辛辛苦苦一年到头攒不下几个钱,一遇到天灾人祸甚至都要卖儿卖女或者饿死,而这些藩王却时代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这让他们岂能不恨? 从历史上看,落到农民军手里的藩王,没有一个是善终的。所以,你们的钱还是别留着了,留也留不住。 崇祯皇帝知道这一点,所以才想到敲他们的竹杠,国家厚养了他们二百多年,现如今内忧外患,也该轮到他们为国家出力了。 有道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明要是亡了,他们这些藩王能落着好?更何况,朱元璋的祖制说的很清楚,他老人家建立藩王的目的就是让他们跟皇帝一起保卫大明江山。 现在藩王不能领兵,出点钱总是可以的吧?不出也可以,那你就是违背了祖制,凤阳高墙了解一下。 至于这么做会不会逼他们造反?简直笑话,这些藩王被当成猪养了二百多年,除了钱什么都没有,别说军队,护院的都没有几个,连人身自由都没有,拿什么造反?不客气的说,就算让朱棣穿越到这个年代,他也造不了反,没有那个条件! 而且,区区十万两银子对于藩王来说,不是什么大钱,谁也不会傻到为了这些钱去造反。崇祯倒是巴不得他们有人去明目张胆的造反,这样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将他们积累的大笔钱财收归己用了。 对付现在的藩王,数百锦衣卫士足以! 崇祯决定先拿藩王开刀,除了他们有钱又好搞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争取舆论支持。 毕竟大明朝是朱家的天下,现在国家有难,你们朱家的人都不肯出钱谁还肯出,先让藩王出点血,以便堵住那些“正人君子”的悠悠之口。 等到拿藩王的钱赈济了灾民,补充了军费,稳定了一波民心军心,顺带赚到了舆论支持之后,再反过头来收拾这些正人君子也不迟。 听到皇帝如此“深明大义”,总管财政的户部尚书毕自严禁不住地“呜呜”地哭出了声。 藩王的问题是大明朝的顽疾,这谁都知道,早在嘉靖年间,由于藩王宗室的人数迅速膨胀,朝廷不堪重负,在御史林润的建议之下,嘉靖皇帝出台了《宗藩条例》,其中对藩王的妻妾数量等做了限制,即从今往后,藩王不能在随意地娶妻纳妾,生一堆儿子让朝廷来养了。 但是,这个《宗藩条例》并没有触及到宗室问题的本质——定子女,也就是限制宗室的总人口数,毕竟这是与老朱定下的祖制相违背的。 老朱当年做过和尚要过饭,吃了太多的苦,当了皇帝之后就不想再让自己的后代吃苦,所以给他们规定的待遇都很好,并且严禁继任者篡改,所以就算是彪悍善战如嘉靖皇帝,也不敢动宗室问题的核心。 这也就造成了宗室人口和花费持续增长,到了万历年间的时候已经达到了五百多万两,崇祯年间则更多,达到了六百多万两。 现在崇祯皇帝决定将宗室和外戚的待遇减下两成来,六百万两减出两成就是一百二十万两,每年省出这么一大笔钱,可以让毕自严做很多事了,不用每天苦瓜着个脸。 反正这群人少发两成待遇也饿不死,至于有意见?好,凤阳高墙了解一下。 当然,宗室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是很悬殊的,最富的就是那二十九个亲王,每人坐镇一方,不仅有朝廷的优厚待遇养着,还圈了不少地,占了不少店铺,各种茶、盐、丝绸等暴利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还不用交税。 第十一章 廷议 地方政策也是大开绿灯,真是要多爽就有多爽,一人跟你们要十万两,实在是太便宜了,这还是看在老朱的面子上。 而郡王以下就差很多了,跟一般的富户差不多,所以这群人就暂时不敲竹杠,只是削减以下待遇就好了。 感谢朕的皇恩浩荡吧。 至于勋贵,要区别对待。明朝的勋贵有两种,一种是祖上以武功封侯的,像英国公、成国公等,这些人的待遇崇祯皇帝暂时不想动,因为他们的待遇是国朝对他们祖先战功的报答,如果动了,很有可能会给人留下卸磨杀驴的印象。 毕竟现在是乱世,要保卫大明,还要靠武将们奋勇杀敌,所以崇祯皇帝不想为了这点小钱寒了忠勇之心。 另一种是周皇后、田贵妃等后妃的父亲们,是靠着女儿入宫封侯拜爵的,这样的人说到底还是靠裙带关系发迹的,是属于被人民群众鄙视的一类,削他们的待遇,只会让百姓和朝臣大快人心。 况且,他们每个人都靠着皇家赚了不少钱,早就到了工资基本不动,老婆基本不用的境界。 就拿周皇后的父亲周奎来说,他本来只是老北京天桥底下的一个算命先生,正是因为女儿做了皇后才时来运转,被封到了嘉定伯。等到李自成入京城时,周皇亲已经积攒了五十三万两白银,还有价值数十万两的字画、门面、田地等财产,只可惜,都被李自成搜了出去。一生守财如命的周奎也落得个悔恨而死的地步。 这些人的钱不动,还要动谁的钱? 毕自严还是忍不住自己的激动,“呜呜”地哭了老半天,皇上真是圣明啊,藩王宗室外戚的问题早就成了大明朝的顽疾,路人皆知,他这个户部尚书自然也知道,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敢提过削藩的意见,毕竟老朱的祖制摆在那,谁要是敢动他的儿孙们的奶酪,一律凌迟处死,灭三族。 毕自严不想给对手留下一个置自己于死地的把柄,然而,今天是皇上当着朝臣的面金口玉言要削藩来解决财政问题,这让他这个为了大明的财政操碎了心的户部尚书怎么能不感动? “皇上圣明啊,老臣替天下的臣民叩谢皇上如天之恩。”毕自严首先站出班来,向崇祯行三跪九叩的大礼。 剩下的大臣也纷纷给崇祯叩头谢恩,不管他们平时怎么斗来斗去,崇祯的这个政策还是很符合他们的心意的,支持这个政策既能赚取好名声,又不用自己花钱,还没有风险,何乐而不为? 崇祯看着这一群五六十岁的老头子纷纷向他叩头谢恩,心里大爽不已,做皇帝就是好啊,这龙椅一定要坐稳了,千万不能被人抢了去,凡是不利于朕的江山永固的,朕必先除之而后快! “毕爱卿和诸位爱卿都起来吧。”崇祯皇帝伸手虚扶了一下,淡淡地说道:“削减宗室外戚俸禄所节省出来的一百多万两都交由户部打理。另外,藩王的捐款部分,肃王和庆王的二十万两不必解运京城,交由新任三边总督陈奇瑜,用于补充当地欠饷;蜀王、襄王、荆王的三十万两捐款交由五省总督洪承畴,用于专办流寇!楚王、唐王的二十万两捐款交由新任湖广巡抚卢象升,用于练兵剿贼!秦王、晋王的二十万两捐款交由宣大总督杨嗣昌,用于巩固宣大防线!另发十万两白银犒赏今年入关勤王的祖大寿部,其余捐款,都纳入国库,不得妄动,朕另有大用!另外,近年朝廷缺钱,朕听说许多宗室因为领不到俸禄而饿死了。传旨,从今往后,血脉支远的宗室子弟可自食其力,士农工商皆可为,不必专等朝廷供奉。” 仔细算了一下,钱还没有收上来,崇祯皇帝就一口气花了一百万两,真可谓是花钱如流水,没办法,现在大明朝的窟窿太大,必须想办法堵上,否则船就要沉了。 崇祯之所以将钱存入国库而不是入内帑,是怕天下人说他觊觎藩王的财产,虽然他本人并不在乎这些脸面问题,但是这种麻烦事能少一件就少一件。 更何况,毕自严是大明崇祯朝最有名的理财专家,为人也很清正,将钱交给他可以放心。 “皇上圣明!臣谨遵皇上旨意!”毕自严又重重地向崇祯磕了一个头道,崇祯的这一道道圣旨发下来,让他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不光是毕自严,包括崇祯在内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几百万两银子来的实在是太及时了。 此时,兵部尚书张凤翼站出班来,向崇祯皇帝作了一揖,道:“启奏皇上,臣听闻皇上已经召王在晋入宫,敢问皇上有何军机大事要安排,兵部也好早做准备。” 对于张凤翼这个人,崇祯皇帝是不怎么喜欢的,此人的能力一般,只不过他现在暂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只能让他先干着这个兵部尚书。 既然话已经说开了,崇祯皇帝也就不打算藏着掖着了,端坐在龙椅之上,一脸严肃地说道:“朕思虑再三,决定放弃宁锦防线,退守山海关及长城一线,待内乱平定之后,再率师出关,与建奴决战!” 虽然群臣对此早有预料,但是听皇帝亲口说出来,还是不由地一片哗然,忍不住交头接耳起来。 其实,他们当中的一些人也是主张退守长城一线的,只是无故弃地这种罪名谁也不敢承担,因此就拖到了现在。 崇祯本尊是个极其爱面子,好名声的人,他不愿意承担弃地的责任,总是希望找个大臣来背锅,可是大臣们又不傻,谁也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这件事就这么僵持了下来。朝廷每年都要向宁锦一线投入八百多万两白银,一直耗到大明朝灭亡。 现在的崇祯可一点也不好面子,跟江山社稷,身家性命比起来,一点点名声算的了什么?明朝现在是大逆风局,就该守高地,猥琐发育,怎么能浪呢? 第十二章 钱谦益 大臣们叽叽喳喳交谈了半天,大多数还是赞同退守长城一线的,这样就可以每年节约出很多钱来固守其他的防线,并且用于剿灭流贼了。 因而,他们在交头接耳了一番之后,便都同意了崇祯皇帝的主张,一齐叩头道:“皇上圣明,臣等谨遵圣旨!” 朝会达到了预想的效果,崇祯皇帝表示很满意,便懒懒地斜靠在龙椅上,挥了挥手道:“众爱卿还有什么事吗?没有的话,就都退下吧。” 众人寻思了一下,自问自己没有什么大事值得麻烦崇祯皇帝了,便齐齐叩头道:“臣等告退。”说罢,就要退出门外。 “温爱卿你留一下。”崇祯皇帝突然叫住了内阁首辅温体仁。 对于这种现象,所有人都见怪不怪了,温体仁已经做了好几年的首辅,深得皇帝信任,皇帝单独留他谈话,那是家常便饭。 待所有人都出门之后,温体仁凑到崇祯皇帝的身边,恭敬地说道:“敢问陛下有何吩咐?” 崇祯皇帝还是很喜欢温体仁这种首辅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他很能干,尤其对于钱粮、刑名这种实务的处理十分擅长,一道奏折报上来,其他的大学士都还没有搞懂是怎么回事呢,温体仁就已经想出对策了,剖析如流,给皇帝省了不少事。 第二是他很奸,十分擅长挖坑整人,这一点对于大明来说绝对不是坏事,因为经过两百多年的打磨,大明的官员们早就练就了一身铜头铁臂,贪污受贿,吃拿卡要什么都干,而且脸皮比长城还厚,跟他们讲什么仁义道德都是扯淡。 对付这种人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将他们按到地上,狠狠地抽他们几十个耳光,然后告诉他们:“孙子,我能治你!” 温体仁就能治这些人。 这样的首辅简直就是宝贝,一定要用好。 崇祯看着温体仁的那张皱巴巴的老脸,阴阴一笑,道:“温爱卿,朕昨晚做了一个梦,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温爱卿可否为朕解惑?” “哦?”温体仁愣了一下,皇帝还是第一次跟他谈梦想,便带着试探的语气说道:“敢问皇上是什么梦?老臣一定尽力为皇上解答。” 崇祯淡淡一笑,一脸人畜无害地说道:“朕梦见太祖高皇帝跟朕说,科举乃是国家抡才大典,若是出现舞弊事件,对国家的伤害是很大的,让朕务必从严查处!”说罢,给温体仁递了一个眼神,那意思是你懂了吗? 温体仁这种天字第一号的奸人,何其聪明,透过皇帝的这个眼神,他便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彻底干掉死对头钱谦益的机会来了,便向崇祯皇帝作了一揖,道:“回皇上,太祖所言极是。科举选官,最重要的是公正,若是有人买通考官作弊,将来上任之后,一定会做一个贪官,因为买功名是要花很大的钱的。” “爱卿所言极是。朕记得钱谦益那个案子还没有结吧,他做浙江主考之时,不就发生了舞弊案吗?可是那个涉案的考生居然离奇的死了,当时东林党的势力很大,朕也无法深究,现在想来,太祖高皇帝在天之灵肯定是对此不满了,这才托梦告诫朕。”崇祯皇帝说完长叹一声,一副朕躬失察,致使奸佞逍遥法外的悔恨模样。 温体仁何其聪明,立即跪在地上,叩头请旨道:“皇上圣明,当年那件事确实没有结案,连卷宗都被东林党人弄没了!臣请求重查此案,以正视听!另外,臣听说钱谦益的探花其实也是买来的,足足花了两万两白银,臣请求两案并查!给大明士子一个交待!” 好狗,果然知道什么时候该咬人,该咬什么人? 崇祯皇帝心里给温体仁竖起了大拇指,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对钱谦益的所作所为也略有耳闻,知道这货这些年一直在江南游山玩水,守着家里的金山银山和娇妻美妾过得好不快活,就这,这货还不知足,整天发出怀才不遇的感叹,仿佛大明朝欠了他钱似的。 这种人不杀,不足以平息朕的怒火! “准奏!”崇祯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温体仁的请求,派这个天下第一号的大滑头去治钱谦益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不过,他还是不太放心,为了加强破案的力量,便扭头对站在自己身边的王承恩说道:“王承恩,你们东厂也要派人参加。另外,着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会同查办此案,你们一定要协助好温首辅,给朕好好查!用心查!”最后那三个字,崇祯几乎是咬牙切齿说出来的。 王承恩心惊了一下,他实在是搞不明白钱谦益到底哪里惹到皇爷了,让皇爷恨成这个样子。不过,他现在可没有心思研究这些,他只知道,看皇爷的样子,如果自己不好好查这件案子,倒大霉的肯定是自己,便弓着身道:“遵旨。奴婢一定不会辜负皇爷的吩咐。” “朕没有其他的事了,温爱卿若是无事,便退下吧。”崇祯又斜靠在龙椅之上,懒洋洋地说道。 温体仁都快感觉到心花怒放了,这波真是意外的收获啊,不仅缓解了大明朝的财政压力——虽说削藩是皇上钦定的,但是这毕竟是在他当首辅的时候执行的,政绩多少还得算到他的头上,还顺带搞掉了自己的对手钱谦益,不亦爽乎? 听到崇祯皇帝的话后,温体仁麻利地向崇祯行了一礼,道:“臣无事了。臣告退。”随后,强压住自己内心的激动之情,缓缓地退了出去。 温体仁走后,大殿之内就只剩下了崇祯和王承恩以及几个不知名的小太监。对王承恩这个人,崇祯还是很放心的,捞钱归捞钱,但是对皇帝的忠心绝没有二话,由他提督东厂,崇祯很放心。 不过,对骆养性这个锦衣卫指挥使,崇祯皇帝就有些吃不准了,后世的他历史太过小白,完没有听说过骆养性这个人,不知道他最后是忠是奸。 第十三章 英国公 只是,通过原主的记忆,他觉得骆养性此人跟东林党似乎过从甚密,而钱谦益又是东林党的党魁,由这货查办钱谦益,他多少有点不放心,便扭头对王承恩说道:“王承恩,你觉得骆养性这个人可靠吗?” 王承恩愣了一下,连忙弓着身答道:“回皇爷,骆养性是锦衣卫指挥使,奴婢不敢妄议。” “那又如何?”崇祯鄙视了他一眼,道:“大明立国两百多年,谁不知道锦衣卫就是你们这些厂公养的狗?北镇抚司就是你们的狗笼子?当年魏忠贤在的时候,锦衣卫指挥使在他跟前算个屁!你也应该跟人家魏忠贤学学,拿出点魄力来。”通过原主的记忆和这几天的观察,崇祯皇帝算是看出来了,王承恩这个人忠心是忠心,但是魄力和狠劲都不足,要想把他变成自己震慑群臣的利剑,就必须给他鼓鼓劲儿。 听到崇祯皇帝将自己跟魏忠贤比较,王承恩着实吓了一跳,要知道,魏忠贤可是这位皇爷最恨的人啊,他平生的得意之作就是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 现在,崇祯却要他学魏忠贤,搞得王承恩一时摸不准皇帝的脉搏了,连忙跪在地上叩头,道:“奴婢不敢。大明朝万事都该由皇上乾纲独断,奴婢怎敢效仿魏忠贤?” 崇祯皇帝没有叫他起来,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道:“当年是朕年轻,做事太过激进。魏忠贤妄图以假皇子代替朕即位,此人可杀。但是,他的党羽没有必要查的那么狠!毕竟有些人跟魏忠贤的关系并不大,只是迫于形势奉迎而已。” “朕把这些人都查处了,朝堂就乱了套了。之前搞党争还分个阉党、东林党,领头的也是魏忠贤、杨涟这种大腕儿,而现在完乱成了一锅粥,几个言官就可以拉帮结派攻击重臣,交待下去的事情,总是吵来吵去,互相扯皮,怎么也办不好!朕当年若是留下魏忠贤的班底交给你统领,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窘境。” 王承恩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皇爷这是怎么了,之前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主儿,最近怎么开窍了?还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了,要知道,这位爷之前可是死不认错,死爱面子的。 内心思绪乱如麻,王承恩一时语塞,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他甚至是有点觉得,自己已经看不透这位皇爷的心思了,自己伺候了他二十多年,看来是伺候到狗身上去了。 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啊。 崇祯皇帝见他那副懵逼的样子,也懒得再给他做思想工作,便直接下旨道:“总之,锦衣卫的事情你要抓起来。骆养性这个人跟东林党过从甚密,你要给朕盯紧了。厂卫要在你的手里整合成一体,变成一把利剑,时刻悬在众臣的头顶之上,这样他们才会战战兢兢地为我大明卖命!” “奴婢领旨!”王承恩连忙弯着腰,恭恭敬敬地说道。不管怎么说,皇爷这是在加重他的权力。皇爷肯这么做,肯定是绝对信任他,皇爷给他脸,他不能不兜着,便弯着腰,试探性地说道:“皇爷认为钱谦益舞弊了吗?” 崇祯冷哼了一声,眼中冒出一丝阴冷地光芒说道:“他有没有舞弊朕不管,朕要你尽快查清楚他名下的财产数目,一株草,一棵树都不能漏下。朕倒要看看,能花两万两银子买探花的人到底能多有钱。” 王承恩身子轻轻震了一下,心道这钱谦益到底是怎么惹到皇爷了,竟然让他恨到了如此地步,然而,不管是什么原因,既然皇爷对此事如此上心,那自己就必须要办好,躬身道:“奴婢领旨。奴婢这就是派可靠精明的番子去查,一定会将他的财产查个水落石出!” 这件事情安排妥当之后,崇祯皇帝不敢闲着,立马开始了下一步整顿,道:“摆驾英国公府。轻车简从,不必声张。” 没办法,接手的摊子太烂,时间太紧,不赶紧抓紧时间整顿,不知道哪天就挂到歪脖子树上了。 “奴婢遵旨。”王承恩立即弯着腰说道,随后便安排了几个侍卫,和崇祯皇帝换上便服出了皇宫。 王承恩不知道崇祯为什么要去见英国公张之极,也不敢多问,只是跟在崇祯的轿子后面,缓缓地来到了英国公的府上。 虽说是轻车简从,微服出巡,但是必要的排场还是要摆的。在崇祯的轿子到达之前,早就有护驾的锦衣卫跑到英国公府里通告了皇帝驾到的事情。 英国公张之极带着家老小在大门外恭候皇帝陛下的大驾,见到皇帝的车架之后,连忙齐刷刷地跪在地上,叩头道:“臣英国公张之极率领家叩见陛下,陛下万岁万万岁。” “张爱卿平身吧。”崇祯从轿子里缓缓地走出来,负着手,淡淡地说道:“无辜叨扰,朕还要向英国公表示歉意呢。” “皇上说的哪里话?”张之极从地上慢慢地站起来,拱手道:“皇上来到臣的寒舍,乃臣莫大的荣幸,臣正求之不得呢。” 崇祯淡淡一笑,此时他也没有闲心思跟张之极废话,便开门见山的说道:“这些年,建奴逐渐坐大,不仅吞并了整个辽东,还吞并了蒙古和朝鲜,其领土北已达极北之地,西已达西域一带,单论领土面积,已经不比大明小了。虽说他们控制的地方多是苦寒之地,没有大明繁华,但是其民彪悍善战,控弦之士数十万众,可比汉高祖时期的匈奴,不可小觑。” “皇上所言极是,如今建奴成了气候,确实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张之极不知道崇祯为什么跑过来跟他谈辽事,见崇祯稍有停顿,便抓紧时间奉迎道。 崇祯没有接他的话,仍旧是负着手,一副忧心忡忡地样子自顾自地说道:“建奴屡次侵我大明,足见其对土地的渴望是多么强烈。虽说奴求皇太极屡次表示要议和,但是这件事朕也不能信,必须以战求和,否则今年对方跟你议和,明年就有可能继续劫掠。况且,我大明如今流寇肆虐,建奴不可能不知道,他们会放过这个对付我大明的天赐良机吗?” 第十四章 战守 “臣以为不会。”张之极是勋贵武将之首,武将向来只能主战不能主和,况且他也认为建奴的议和没有多少诚意,便抱了一拳,斩钉截铁地说道:“当年汉高祖不仅议和,还和了亲,结果又如何呢?匈奴还是年年南下劫掠,彼辈狼子野心,羡慕我中原的繁华,岂会因为一纸议和文书而放弃了南下之志?” “爱卿所言甚是!”崇祯微微一笑,有心要考一考张之极,道:“依爱卿之见,建奴若想攻占我大明都城,有几条路可以走?” “不外乎四个方向。”张之极到底是武将世家,从小学的东西就是带兵打仗,对于大明朝首都的防御体系早就研究到家了,听崇祯问起,便连忙说道:“第一路便是走辽西走廊,攻破山海关,然后向西直入京师;第二路是走大同,攻下大同之后,沿着桑干河谷直插宣府背后,再折向东方,攻破居庸关,直逼京师;第三路是攻破张家口、宣府,然后沿桑干河谷进兵,直插居庸关,攻打京师;第四路便是蓟镇,蓟镇入京城有两条大路,一路是走古北口,直达密云,另一路是走喜峰口,直达迁安再折向西方。其余的譬如冷口等路,道路崎岖难行,建奴虽说也有可能选择,但是不如以上的路方便。这几路便是入京的大道,一旦有失,京城必暴露在建奴的铁骑之下。” “善!”崇祯皇帝忍不住赞叹道,到底是武将世家啊,从小耳濡目染的都是这些排兵布阵的东西,水平能差到哪里去?听到张之极的议论之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要重用勋贵里面有才能的人,并且要开办军校,让更多的大明军人接受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优秀的战略家和战术家。 张之极的议论让崇祯燃起了指点江山的豪情,忍不住地又考了他一句,道:“那依你之见,这四个方向应该主要防守哪里?” “应该主要防守蓟镇!”张之极想都没想,便斩钉截铁地说道。 “为何?”崇祯眯着眼,意味深长地问道。 张之极也来了兴致,顾不上将皇帝晾在大门口,便眉飞色舞地说道:“山海关、大同、宣府这三个方向都有高城阔池来防守,不易攻破。而蓟镇受地形的影响,没有大同、宣府、山海关等坚固的堡垒,只有一些小关隘,屯不了多少兵,而且可以选择进攻的方向较多,一旦建奴发兵攻打这里,这些小关隘便很难抵挡。故而,若想防止建奴攻打京师,蓟镇这里的压力是最大的。” “那防守蓟镇应该以何事为第一要务?”崇祯问道。 “当以练兵为第一要务!”张之极又想都没想,便脱口而出道:“蓟镇没有山海关、大同、宣府这样的坚城,无法靠深沟高垒来阻挡建奴。而且从蓟镇入京师的道路很多,难以集中兵力防守一路。故而,防守蓟镇就该练出一支强大的野战军,待建奴攻打到京师城下时,背靠着京师这座坚城,再与各地的勤王之师配合野战,这样方能打退敌军,打疼敌军。” “大善!”崇祯皇帝忍不住高声赞叹道。之前没有发现,这张之极还真是个宝贝啊。他的想法与自己的不谋而合。 明代的大军事家、大思想家王守仁曾经说过:“大明虽大,有四地最为紧要,四地若失,大明必亡!”这四个地方便是辽东、宣府、大同和蓟镇。 为什么这么说呢?打开地图看一下就知道了。 总体来说,中原政权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一共有两道防线,第一道防线便是阴山——燕山山脉一线,也就是北宋一直都想收回的幽云十六州的位置。 过了,第一道防线便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由北向南几乎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直到第二条防线秦岭——淮河一线。 明朝迁都北京的目的就是固守第一道防线,是为天子守国门。毫无疑问,此时,第一道防线的核心便是北京城,北京城一旦被攻破,那第一道防线就没有意义。 为了保卫京师,明军就依照地势建立了四个大军镇——由西向东分别是大同、宣府、蓟镇、辽东。 正如张之极所言,北方的游牧民族想要进攻京师就只能从这四个方面进军,否则就受到山脉阻挡,无法前进。 而这四路只要有一路被攻破,那京城的大门几乎就等于敞开,因为这四路几乎都处于通往京城的河谷走廊之地的隘口,一旦失陷,后金就可以沿着河谷、走廊这种山地中的平原高歌猛进,直捣京城。 当然,除了张之极说的那几个方向之外,后金攻破宣府、大同之后也可以学习蒙古伐金,向南绕过太行山去抄京城的后路。 不过,崇祯觉得皇太极采取这种行动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明朝此时九边军镇的实力还很强,他要是敢孤军深入,甩开大后方向南绕过太行山,肯定会被包了饺子,只要皇太极脑子还正常,就不会干这事。 所以,就明朝而言,守卫第一道防线的核心是京城,保卫京城的四大护法便是宣大蓟辽四大军镇。这也就是为什么,这四大军镇在明史中出镜率最高,守将也最为优秀的原因。 而正如张之极所言,大同、宣府、山海关三个方向都有高大的城池坐镇,城高池深,能屯很多兵马和粮草,实力雄厚,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北方游牧民族终明朝一世也没有攻破这三个大堡垒。 但是,蓟镇的情况就没有这么好了,受地形的限制,没有高大的城池,入京城的道路也多,分散防守,很难挡住游牧民族的进攻,终明朝一世,游牧民族基本上都是从蓟镇来入寇京城的。 事实上,蓟镇的堡垒就是京城,只是京城是首都,不可能承担大同、宣府那样的职能。所以,要防守蓟镇,就必须练出一支强军来,以京城为依靠,配合宣府、大同、山海关等方向赶来的援军,夹击后金,使得他们有来无回,只要打疼他们几次,他们就不敢再像之前那样,肆意地前来劫掠了。 第十五章 整顿从杀人开始 崇祯皇帝来找张之极也是这个目的,张之极是英国公,按照明朝的惯例,是要提督京营的,要练出一支保卫蓟镇的强军,除了重振京营之外,别无他途。 只不过,明朝崇祯年代的京营是什么样子就不说了,账面上有十万大军,实际上能打仗的有两三万就不错了。 故,崇祯想要着手整顿京营,他知道,这里面的猫腻有很多,牵涉的权贵也很多,但是他必须要去做。没有一支强大的京营保卫京城,后金就会肆无忌惮地连年入寇,明朝就不得不连续将剿灭流寇的部队调到北方来勤王,这也就免不了会使流寇越剿越多,数次死里逃生。 如此一来,明军就会和原来历史中的一样,始终陷于两线作战的泥潭不能自拔,直到最后被对手耗尽最后一丝元气。 而崇祯皇帝本人还是免不了自挂东南枝,他的家人也会像原来历史中的一样,遭受人间惨剧。 要想避免国破家亡的命运,京营这块硬骨头一定要去啃。 崇祯负手而立,深吸一口气,极目远望,语重心长地对张之极说道:“爱卿所言甚是,朕命你自今日起提督京营。要给朕练出一支钢铁雄军!” “臣遵旨!”张之极虽然是个勋n代,但是内心还是很希望能建立一番功业的,听到崇祯的旨意之后,便毫不犹豫地接了令。 “事不宜迟,你马上陪朕去郊外,检阅京营!”崇祯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才是他找张之极的最终目的。 “是。”张之极略微犹豫了一下,还是硬着头皮答道。京营是什么样子还用得着检阅吗?皇帝去这一趟,怕是又要大动肝火了吧。 不过,他也不害怕,这毕竟不是他的问题。 “王承恩,摆驾京营校场。”崇祯面色铁青地说道,他决心要啃一啃京营这块硬骨头。 “奴婢遵旨。”王承恩弓着身答道,随即指挥着手下将崇祯抬去了京营的校场,张之极等人在这后面紧紧跟随。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来到校场之后,崇祯只是简单地视察了京营士兵的行伍队列便对他们失望至极了。 这些人都面有菜色,精神不振,走路一点气势都没有,更别谈什么整齐性了,指望着这些人来抵抗建奴,怕是对方还没有杀过来,他们就一哄而散了吧。 要想练兵,必须要有好的兵源,戚继光那么牛的人也不可能将市井之徒练成强军,故而,崇祯一看到这些人,就有了遣散的念头。 看着眼下的这两三万人表演完花拳绣腿,崇祯的脸色愈发难看,待他们表演完之后,崇祯便铁青着脸对张之极说道:“张爱卿,你觉得这些人能打仗吗?” 张之极很会察言观色,看崇祯的脸色就已经知道他该说什么了,而且现在的崇祯似乎是很懂业务的样子,不好糊弄,便抱了一拳,斩钉截铁地说道:“回皇上,臣以为不能!这些人的花拳绣腿看着挺好看,但是真要是打起来,建奴一波冲锋就可以将他们冲散!行军打仗讲究的是军整齐划一,如臂使指,像此等卖弄武艺之辈,闻鼓不知进,闻金不知退,迟早会害了军!” “说得好!”崇祯皇帝一拍龙椅十分赞赏地说道:“昔日战国其实,齐国有好搏击之士,齐王便将他们组成军队,希望他们能在疆场上立功。可是,这些人到了疆场上,不知军令,冲锋的时候不保持阵型,混乱不堪,听到鸣金声又不知道后退,结果跟队友脱了节,被敌国杀的人仰马翻。” “朕以为练为战,不为看!练兵是杀敌用的,像这样花拳绣腿地比划一下,有何意义?” “皇上英明!”张之极单膝跪在地上,抱拳道:“臣恳请皇上重新操练京营,以保证我大明都城的安!” “朕准奏!”崇祯看着校场上的这两三万人,心里不住地糟心,便下旨道:“传旨!兵贵精不贵多!下面的这些京营将士老弱居多,朕要裁汰一半!令他们副武装,围着校场跑步,坚持到最后的一半可以留下来!” “臣遵旨!”张之极站起身来,将命令传了下去,立时引起了底下人的一片哗然。 这些人都是老兵油子,最擅长的事情就是磨洋工,搞形式主义,吃白饭,见崇祯要整顿他们,不禁叽叽喳喳议论起来,没人肯去真正的跑步,都站在原地观望形势,希望有“忠臣”能出来劝阻皇上。 崇祯见此情景勃然大怒,冲着张之极大骂道:“京营的中军副将是谁?!立即让他滚过来见朕!” 张之极吓了一跳,他还没见皇帝发过这么大的火,身子哆嗦了一下,颤颤巍巍地说道:“回皇上,是襄城伯李国祯,臣马上让他来见皇上。” 片刻之后,李国祯来到崇祯的跟前,双腿一软,跪在地上,道:“臣襄城伯李国祯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 崇祯已经被京营的羸弱气出了三花聚顶,怒眼圆睁地瞪着李国祯骂道:“你平日自言知兵,总是喜欢夸夸其谈,为什么把朕的京营带成了这番样子?!” 李国祯吓得心肝直颤,皇帝这是要吃了他的节奏啊,忙一边磕头一边辩解道:“回皇上,京营羸弱已久,非臣之罪啊。” “羸弱已久。”崇祯怒气未消,指着李国祯的鼻子骂道:“你倒是真会甩锅啊,那朕问你,朕刚才下达了军令,这些人为何还不执行?这也是京营的传统吗?” “这,这…….”李国祯一时说不出话来,他本来以为皇帝只是一时心血来潮随口说说,没想到他是来真的。 见李国祯那副吞吞吐吐地样子,崇祯就气不打一出来,保卫首都的京营交到这样的人手里,岂能成气候?便怒道:“传旨!襄城伯李国祯治军无方,有负君恩,着即斩首示众!今后京营内再有令不行,禁不止者,视此!” 李国祯吓得腿都软了,直接瘫倒在地,颤颤巍巍地哀求道:“皇上,臣知罪了,请皇上绕臣一命吧,臣的祖上在靖难之役中立过大功啊。” 第十六章 裁军 崇祯不为所动,骂道:“王承恩,你还愣着干什么?难道要朕亲自动手?李国祯的襄城伯爵位自今日起由其弟弟继承!钦此!” 听到这句话,李国祯便知道自己今天死定了,垂头丧气地瘫坐在地,不再发出任何声音。 王承恩麻利地指挥着东厂的番子将李国祯押到刑场上,在京营的三军将士面前开刀问斩。 一下子杀一个伯爵,这事似乎在朱棣死后还没有出现过。崇祯皇帝凭借着这一刀树立了自己在京营的绝对威信。 刚才还在叽叽喳喳乱议论的人群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全都低着头不敢仰视崇祯。 崇祯见自己立威的效果已经达到,便重新下令道:“所有人全副武装围绕校场跑步,朕只要能留到最好的精锐,至于老弱,全都裁汰!再不执行,李国祯就是尔等的榜样!” 此令一出,再也没有人敢拖沓磨蹭,全都穿好甲胄,带上兵器围绕着校场跑起步来。 一时间,校场内尘烟四起,煞是壮观。崇祯冷冷地看着这群老兵油子跑步,越看心里越不舒服,这才多少距离?有三公里吗?就有人吃不消了,而且还是一大片,这样的军队碰到从小就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的鞑子军肯定会一触即溃。 小半个时辰之后,老弱残兵大多已经倒在校场之上再也起不来了,剩下的人也都还在咬着牙坚持跑步。 崇祯皇帝大概目测了一下,剩下的人约有一万人,京营账面上有近十万军队,能打仗的估计也就这一万人了。 毕竟今天是皇帝大人亲自前来检阅,京营的头头们肯定是出动了最精锐的部队,最精锐的部队都搞成了这样,剩下的就更不用说了。 “传旨,让他们停下吧。”崇祯淡淡地说了一句,虽然距离他的标准还差很远,但是他不得不下旨暂停了,再跑下去京营的士兵就要都被淘汰了,还拿什么打仗? 国家危难,这些人就先将就这用吧。 “遵旨。”张之极向崇祯抱了一拳,恭敬地说道,随后果断地下达了停止的军令。 剩下的那些京营士兵如蒙大赦,互相扶持着,三三两两地聚集在一起,等待着皇帝的训话。 崇祯皇帝站起身来,对站在自己身边的张之极说道:“兵贵精不贵多,依朕所看,京营当中也就这些人能打仗吧。” 张之极感觉脸色有点火辣,虽说他是刚刚提督京营,但是京营历来都是由英国公来执掌,搞成这个样子,说他的祖先一点责任都没有,估计鬼都不信。 见张之极不说话,崇祯抿了抿嘴,下定了最后的决心,道:“传旨!将剩下的这些士卒重新登记造册,核定饷银,其余的一律裁汰,若有再敢冒领饷银的,李国祯就是榜样!” 张之极吓了一跳,皇帝的动作也太大了,一下子砍掉了一大半的士兵啊,这中间牵涉了多少事啊,岂是那么简单的?当即跪倒在地,苦着脸劝谏道:“皇上请三思啊,我京营士卒号称十万,这才震慑住了建奴和流寇,若是裁汰地只剩下了这一万余人,他们就会视我京城如无物,更加放肆地前来劫掠了。” 崇祯斜眼看了他一眼,冷冷地说道:“张爱卿此言有掩耳盗铃之嫌吧?京营这个样子,能瞒得了谁?恐怕也就是欺瞒朕好多骗取饷银吧。建奴若是真的相信我京营有十万精锐,他们还敢深入我大明的腹地来劫掠吗?至于流寇,目前当地驻军足以应付,只要挡住建奴,不让他们再消耗我大明的精锐,流寇就成不了气候!”历史上李自成等人之所以能坐大,最大的原因不是他们本人有多强,而是清军的一次次入塞,相继消耗了大明的一支支有生力量,使得围剿他们的军队日益减少。尤其是松锦之战之后,大明九边精锐被消耗殆尽,中原防务形同虚设,这才给了李自成和张献忠站稳脚跟,继而扩大地盘的机会。 而明军也因为一次次地战败导致士气低落,军费激增,不得不向地方征收重税,使得百姓苦不堪言,不少人都跟了流寇,原主崇祯也落了个重征天下的恶名。 因而,崇祯皇帝认为,要想解决明朝的问题,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练出一支强大的中央军来,把本来在历史上打败的仗尽量都打赢,这样就可以慢慢地积攒实力,扳回局势,只要能稳住这一点,建奴和流寇都成不了气候,李自成等人束手就擒只是时间问题。 后世的曾国藩说过,练兵以筹饷银为先,没有钱怎么能练出精兵来呢?但是,单单是有钱也是不行的,像现在的京营这样,能打仗的士兵不足账面上的十分之一,剩下的钱都被人贪污了,就算皇帝再能搞钱也是白搭。 对于这种蛀虫,一定要狠下心来裁汰,否则他们就会像蚂蟥一样吸干帝国的血。后世的曾国藩在练湘军的时候,一旦遇到这种吃空饷,或者是打滑头仗的士兵,就会立即裁汰,绝不讲情面,在这方面,谁说好话都没用。 廉洁并且高效,这就是他能练出一支强军的基础。 对于京营的整顿,崇祯也打算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每一两银子都要用对地方,绝对不给那些挖大明朝墙脚的人一点机会,至于说这些被裁汰的人投靠流寇或者是造反怎么办? 崇祯对此表示毫无压力,就这些老弱残兵,去哪都是累赘,他们要是投靠了流寇,那是大明官兵的福气。 至于造反,那就更扯了,京营士兵账面上有十万,除去空额还有四万多人,除了被崇祯皇帝留下的这一万人基本上都不能打仗,他们造反若是能成功,朕这个“朱”字倒过来写! 见崇祯皇帝态度坚决,张之极也就不再争取了,向崇祯抱了一拳,道:“臣遵旨。不过,臣以为,为了以防万一,还是将昌平和密云的边防军调来一部分为好,请皇上圣裁!” 第十七章 练兵的花费 “准奏!”多一道保险终究不是坏事,崇祯皇帝便满口答应了下来,随后指着这仅存的一万京营精锐说道:“以后这京营就交给你来训练,半年之内,京营官兵没有任何作战任务,只管好生训练,朕还挑了三个得力的参将来帮你。怎么练是你的事,朕只有一句话,朕要的是能打硬仗的队伍!” “臣一定不会让皇上失望!”张之极慌忙跪到地上叩头道,崇祯的话激地他血脉喷张,说话的声音也不觉得大了许多。 “爱卿平身吧。”崇祯虚扶了他一下,淡淡地说道:“以后京营士卒没人月银二两,粮五斗,定于二十到二十五日发放,每到发饷银的日子,朕都会亲自来校场,点名按人头发放,若有克扣军饷、吃空额的,立斩不饶!” 他这一招学的是袁世凯,袁世凯能练出举世闻名的北洋军,亲自发军饷这一点功不可没,这么做既能杜绝军官贪污,又能让底层的士兵感恩戴德,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皇恩浩荡,这样他们杀起敌军来才会更卖力。 当然,这么做的缺点是很麻烦,每个月的军饷都得由自己亲自监督,无疑会增加皇帝大人的工作量。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现在的大明江山风雨飘摇,身为皇帝,你不积极谁积极?再加上,崇祯一向是以勤政著称的,多干一点活也不会惹人怀疑。 粗略算了一下,按照一个士兵每月二两银子来算,练一万兵马一年光是工资都要支付二十四万两,这还不包括粮草、器械、军服等方面的开支。 粮草这方面有江南的漕运,倒是不用太担心,器械、军服就得皇帝自己掏腰包了,再加上战死后的抚恤,砍了人头的赏银等等,二十多万两绝对是不够一万人用的。 依照目前的情况,就算一年拨一百万两银子,最多也只够练三万兵马的,而大明一年的中央财政收入只有四百万两,能掏出一百万两银子来练兵就已经很吃力了。 论十七世纪什么最烧钱,崇祯一定会告诉你——练兵。 听崇祯的语气,张之极就知道皇帝这次较真了,看来他是真的感觉到了大明朝的风雨飘摇,决心下大力气整顿了,便顿首道:“臣遵旨!臣一定不负君恩,练出一支钢铁雄军!” 崇祯皇帝满意地点了点头,负着手道:“有劳爱卿了,这里就交给爱卿来善后了。摆驾,回宫。” “臣恭送皇上。”张之极连忙跪下行礼道。 王承恩也赶紧吩咐手下的小太监准备好轿子,将威风凛凛的皇帝抬回了皇宫之内。 “王承恩,去皇后那里。朕要去看看太子。”崇祯掀开帘子,懒洋洋地说道。 “奴婢遵旨。”王承恩答了一句,便吩咐手下的人将皇帝抬向皇后的寝宫。 早有小太监跑过去通风报信,崇祯皇帝的銮驾刚刚到坤宁宫门口,周皇后便带着太子和一干人等前来迎驾。 “臣妾叩见皇上,皇上万岁万万岁。”崇祯刚一下轿,就见周皇后等人盈盈跪倒,山呼万岁。 定盯一看,前来迎驾的一群人中,除了周皇后宫里的人之外,还有皇嫂张嫣。 张嫣被崇祯尊为懿安皇后,虽然也有皇后的名号,但是早已不是正宫,故而只穿了一袭鹅黄色的衣衫,梳的头发也很淡雅,将跪在她一边的周皇后衬托的很高贵。 崇祯向前走了两步,伸手虚扶了一下,道:“皇嫂,爱妃。你们快些起来吧。” “臣妾谢过皇上。”二人齐声答道,便相互扶持着站了起来。 崇祯前一世就听说过张嫣的大名,知道她被称为五大艳后,是从五千名秀女中连过八关拔得头筹封为皇后的,其美貌可想而知。 在崇祯登基之后,有一个太监因为贪图张嫣的美貌,竟然在张嫣没有起床之际径直地闯进她的寝室。张嫣将这件事报告给原主之后,原主便打发那位太监去凤阳守皇陵去了。 能将一个太监迷到这种地步,可见张嫣有多么美艳动人了。 闻名不如见面,崇祯亲眼见了张嫣一眼后,内心也不由地微微动了一下,笑道:“皇嫂也在啊,朕还打算明日去给皇嫂请安呢。” 张嫣今年才二十八岁,风韵成熟,楚楚动人,不过,虽然有宫里的锦衣玉食养着,但是毕竟年少守寡,神情之中多少有一些落寞。 见崇祯主动跟她问好,张嫣便盈盈一笑,道:“谢皇上关心。臣妾左右无事,便来看看太子。” 崇祯淡淡一笑,拉住朱慈烺的小手,道:“太子,你皇伯母如此关心你,你可要好好长进,将来做个好皇帝。” 说完这话,鼻子不由地一酸。朱慈烺的结局是个迷案,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但不管是哪个结局,他的后半生过得肯定不好,他的生命其实在十六岁的时候就已经结束了。 既然这样,朕还有必要管他管的这么严吗?不如让他做个朱厚照2.0版,这样他好歹会活的快乐一点。 朱慈烺见崇祯一副落寞的表情,还以为是自己让父皇伤心了,连忙拉着崇祯的衣袖,萌萌地说道:“父皇,你怎么了?儿臣一直在努力读书,将来一定听父皇、母后和皇伯母的话,做一个好皇帝。” 崇祯淡淡一笑,摸了摸他的小脑袋,道:“这就对了,我大明的江山将来要看你了。”随后,又转身对周皇后说道:“去派人将田贵妃和袁贵妃都叫过来吧。前些日子朕忙于公务,疏远了你们,今天咱们这一大家子好好聚聚。” 周皇后脸上掠过一丝不快,再贤明的女人也不可能没有争宠之心,袁贵妃就算了,只是个打酱油的,关键是那个田贵妃势头正猛,已经盖过了她这个皇后了。 她对田贵妃这个人,是很有意见的,不过,皇帝既然发话了,她也不敢当众驳斥,只能慢慢地敛衽一礼,道:“臣妾遵旨。” 崇祯没有再多说话,径直进了交泰殿,其他的人也都跟着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