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第一章 曾国藩的传奇一生
第一章曾国藩的传奇一生曾国藩,是清朝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他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被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官至武英殿大学士、两江总督,他也是湘军之父,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率者。曾国藩一生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在文学、军事、学术思想等方面都有极高的成就,是晚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政治、军事、文化上极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人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铄今而莫与京者……”毛泽东也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对曾国藩更是顶礼膜拜,认为其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师资”,“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还将《曾文正公全集》常置案旁,终生拜读不辍。徐中约则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样评价他:“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予匹敌。他或许是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修身齐家治国的千古完人、中国传统文化持家教子的最成功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精神的典范式人物,更是深刻影响数代人的精神偶像。
一般人在看历史人物的时候,会不知不觉地去重视他的时代背景,这点当然很重要,可是年代、地名等其实与我们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我讲曾国藩,会采取不同的方向,也就是说,关注点不在时代背景这类问题上,我比较重视的是他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曾国藩在历史上争议很大,但是他确实有一些公认的出色之处,比如为官、治家、修身,这些都是深受人们钦佩和敬仰的。
第一节人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人只是死后是龙是虫的区别
做人,其实都是大同小异。人有生必有死,没有人能够例外,人生所不同的只是过程。每个人,尤其是我们中国人,生下来都是一条龙,只是死后到底是龙还是虫的区别。任何人生了一个孩子,人们都说他是天赐的婴儿,说他是要担当大任的人。现在如果赶上龙年,很多人都想生小孩,其实这是很不妥当的,因为这实际上是在害自己的孩子。龙年生的人多,将来考试的人多,找工作的人多,孩子的竞争者自然也就更多。我们以为是对的,其实经常是错的,我们以为是错的,反而往往是对的,这是现代人最大的悲哀。可是大家就是相信那些错误的想法,那有什么办法?只能自作自受,怪不了别人。有一句话叫“人多的地方不要去”,就是说不要盲目从众,你也少去传播不正确的说法,这也是功德。
孩子出生了,作为父母,我们对他有期待,有希望,这没有错。可是到最后,孩子临死时,任何人都会对此回天乏术,他最终还是会入土为安,他的一生也就这样结束了。所以人与人不同的是过程。但现代人不重视
过程,现代人更重视结果。无论做什么都是赢了就是赢了,输了就是输了,完全不在乎是怎么赢或怎么输的。人生应该重视的是过程,而不应该是结果。因为结果往往不是我们所能控制的,我们所能掌握的只是过程,在过程中如何做好每一件事。
大家都知道,《易经》是一部专论“八卦”的书。《易经》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即为八卦两两相重而得),每卦由六条线条组成,这些线条称为“爻”。“爻”象征事物性质与现象的错综复杂。所以孔子说:“爻者,言乎变者也。”“——”称为“阳爻”,用“九”表示;“——”称为“阴爻”,用“六”表示。六爻的位置称为“爻位”,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二”“三”“四”“五”“上”。从下至上分别为初爻、二爻、三爻、四爻、五爻、上爻,这六爻代表事物发展的六个阶段。每个爻题就是由阴、阳爻数字名称,即六、九和爻位名称组成的。如乾卦自下而上分别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爻。
其实,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乾卦。为便于大家理解,我在这里画一个图:只要有一个爻变动,整个卦就会变成不同的卦。《易经》的乾卦、巽卦、兑卦、离卦、坎卦、艮卦、震卦、坤卦这八卦,都是由乾卦变出来的。乾卦的初九爻一变,就变成第44卦——姤卦;九二爻一变,就变成第13卦——同人卦;九三爻一变,就变成第10卦——履卦;九四爻一变,就变成第9卦——小畜卦;九五爻一变,就变成第14卦——大有卦;上九爻一变,就变成第43卦——夬卦。我们常听人说“变卦”,也就是改变主意的意思,实际上人是很容易变卦的,只要起心动念,就会变卦,因此没有固定的卦这一说。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变动不居的,只要差一点,整个就会改变。有人常说“变一点没有关系”,其实怎么会“没有关系”,绝对有关系,任何事物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我们知道,曾国藩的一生,其实也是有很多因素牵扯着的,他实际上很容易走上斜路,但是他没有。那他是怎样使他的一生那么成功的呢?这是真正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后面会着重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二、每个人一辈子都只喝两杯酒
每个人的一生其实都是一条曲线。如果这条曲线最后是往下走,那就是晚节不保。很多人年轻时飞黄腾达,可是到了晚年一败涂地。其实我们倒情愿这条线一直是从下往上走的,虽然一开始是谷底,但是没有关系,始终都会朝好的方向发展。最怕的是越走越向下,那会很糟糕。
每个人的一生也都是起起伏伏的,为什么?因为老天是公平的,它不可能让你一直都走得很顺,也不可能让你一直都走得不顺。每个人一辈子只喝两杯酒:一杯苦酒,一杯甜酒。关键就看你怎么喝,你先把甜的灌下去喝光,后面就会受罪。其实我们宁可年轻的时候受点罪、吃点苦,然后随着自己成长,以后就会越来越轻松。
不要怕孩子吃苦,这是现在为人父母者应该注意的一点。过分爱孩子,最后只是害孩子。孩子一点苦都不能吃,那他长大以后要怎么生活呢?父母不可能跟随子女一辈子,这句话,做父母的应该牢记于心。
我们来看曾国藩的人生曲线,他30~41岁到一个顶点之后开始往下走,而且曲折不堪,从50岁起又开始往上走,最后到62岁善终。人生就是一条曲线,每个人都是经过中间的种种曲折,最后走完自己的一生。
曾国藩有十年时间吃尽了苦头,要死死不得,要活活不了。从41岁到50岁,这整整十年,是他一生中最艰难、最痛苦,但也是他最成功、最幸运的一段时期。他被尊称为“大清中兴名臣”“湘军之父”“东南之王”“儒学大师”。其实“湘军之父”并不是他,而是罗泽南,是罗泽南把这个称号让给曾国藩的,这里面有一段故事,我们后面会专门讲到。
我之所以会提到这件事,主要是想说,当你修炼得很好的时候,坏人碰到你都会变为好人;而当你修炼得不好的时候,所有好人遇到你统统变为坏人,那你的处境就会很艰难。其实一切都在于你自己的感应,而不是别人存心要对你怎么样。因为曾国藩能让众人心服口服,所以罗泽南也愿意把“湘军之父”这个称号放在他身上以锦上添花。
曾国藩之所以有这么高的名望,可以说,就是因为有这十年的锻炼。他一生中最了不起的就是那十年受尽了千苦万难。所以说这也是他一生中最成功、最幸运的时期。如果没有这十年的锻炼,他后来很可能就不会修成正果。中国人所讲的“修成正果”,其实就是善终、好死,但是要想得到好死,却是非常不容易的。
其实人应该受苦,吃苦就是吃补。经常有一些年长的朋友问我应该怎样养生、怎样保健之类的问题。其实一个人到65岁以后,只要记住三句话就够了:第一句话,绝对不要吃好;第二句话,绝对不要吃饱;第三句话,绝对不要跌倒。就这么简单。其实很多事情是很容易的,但一定要靠自己,不能单纯靠医生,别人都是靠不住的。养生保健也要靠自己多加注意,光靠医生是不顶用的。千万记住,只有自己最可靠。
再来看看我们普通人的人生曲线。有些人的人生曲线是到后面就往下走,有些人的人生曲线则是到后面还依旧持续平缓发展,还有的人的人生曲线只画了一半,比如早逝了。所以大家有空的时候可以画一画自己的人生曲线,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曲线是怎样的,以及接下来要怎么继续走完,这就叫自我改造命运。这是用很科学、很实际的方法把你从以前到现在以及未来准备怎么走的情况,很清楚地展示出来,让你自己心中有数,也能指导你更好地走完接下来的人生旅程。如果你会卜卦的
话,也是可以去卜一卜自己的本命卦的,这样你就能大概知道你这辈子是要来干什么的。我不知道曾国藩有没有卜过自己的本命卦,但我知道他很懂《易经》,这一点可以从很多地方得到印证。他完全是把自己的命由蹇卦改成了恒卦,否则按蹇卦走下去,他的一生是会很惨的。当年曾国藩如果去卜了自己的本命卦,卜出来的会是乾卦和蹇卦这两个卦,曾国藩的本命卦是乾卦,然后变成了蹇卦。乾卦代表的是帝王,是君子,他也的确有皇帝命。可是后面却变了,变成蹇卦,充满灾难、困窘,他就寸步难行,左右为难,辛苦异常。就是这一变,让他有十年差点活不下去。幸好他自己努力给自己转运。
这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但是千万记住:只能你自己改,别人改不了。心念的转变,行为的改变,完全是自己的行为,别人是帮不了你的。
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其实也很简单。因为“相由心生”,相一变,命就会变了。所以最终要改的是什么?是你的心。心是什么?心就是观念。你只要观念正确,你的命整个就变了。这说起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是观念要变,只能你自己主动变,别人谁有办法替你改变你的观念呢?相随心转,自改造命。乾卦到蹇卦是本命,蹇卦到恒卦就是造命。所以我刻意在这里用了一个“转”字(见图6),就是想告诉你,你自己要去转变,你活到现在,应该知道过去走的是什么卦。那你愿不愿顺着命运一直走?愿意,那就心甘情愿一直这样走下去,不要抱怨;不愿意,那就赶快改变,越早改越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曾国藩后来又转成了恒卦,恒卦是什么?恒久,不易。所以他能够善终,这就很不简单。如果只看他的八字,我相信,他是会不得善终的。一个人无缘无故把自己的名字改得听上去那么强硬干什么?(曾国藩把自己的本名“子城”改为“国藩”)那就是他自己在“转”。“国藩”就是为国藩
篱,那别人听了这个名字,会不会提防他?当然会。所以连皇帝都怕他,皇帝觉得“你要为国藩篱,那我算什么呢?”可是那时候他才28岁,他又怎么知道改名字也会后患无穷呢?一个人千万千万要记住,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这句话一定要放在脑海里。所有的事情都是你自己造成的,所有后果也只能由你自己去承担。
第二节曾国藩把自己的命改了
曾国藩1811年(嘉庆十六年)11月26日(农历十月十一日)生,为什么还要注上农历十月十一日?就是因为他了不起,如果他不是了不起,这些日期根本没有人会理会。我说这话的意思是,人活得有没有价值,要看你死了以后别人会不会重视你是哪年哪月生的,你的家乡住址是哪里,你的生平事迹有哪些。比如我们知道曾国藩是湖南湘乡人,他的乳名叫宽一,本名叫子城,字叫伯涵,号叫涤生,28岁的时候改名为国藩,死后谥文正,等等。
人活着固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人死了,看起来没有什么,死后名声才是最重要的。中国人不争一时争千秋。现在很多人忙活一辈子,精疲力竭,看上去很热闹、很有贡献,但可能死后二十年之内就销声匿迹了,那基本就等于白忙活了。可是老子只写了五千余字的《道德经》,不得了,到现在还“活”着,我们对他依然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才叫作人生价值。口袋里有很多钱又能怎么样?迟早会花光;身体很好又能怎么样?最后还是会被装进棺材。
我们要留一些东西给后人。台湾街上的乞丐经常说的几句话里蕴藏着深刻的智慧。“好心”,是说人要凭良心做事;“有度量”,是说人要能够宽恕别人的错误;“拿一些来分”,就是说人要跟人家分享。所以不要以为乞丐没有学问,乞丐其实是最有学问的人。他用三句话就把所有道理都讲完了。他提醒你做事要凭良心,要舍得把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有时候,其实宝贝就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罢了。
曾国藩不但把曾家的地位提高了,把湖南的地位提高了,把他“国藩”这两个字的名望提高了,他还留给我们很多财富。这些财富当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识人用人。识人用人是他最大的本领。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叫知人善任。所以为什么说“为官要学曾国藩”,因为他会看人,他会用人,而不是样样都是自己在做。什么事都是自己做是不行的,你怎么可能什么都做得好呢?“无所不至管”,样样管,肯定管不完。现在知人的人很少,会用人的人也不多,那人类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了呢?这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问题。
一、屡考不中:最妙的就是连考不中
曾国藩一开始走的是乾卦,乾卦的初九爻,爻辞是“潜龙勿用”。(卦爻辞,即系于卦形符号下的文辞,其中卦辞每卦一则,总括全卦大意,爻辞每爻一则,分指各爻旨趣。)很多人看到“潜龙勿用”就可能会笑说:“哎呀,潜龙勿用,意思是有才能不表现,那不就跟没有才能一样吗?这根本就是废话。”像这种话,大家以后少听为妙,因为说这种话的人根本就不懂。
“潜龙”,比喻人隐居不出,静处不动。遇此爻,不可有所作为。中国人说“潜”,其意思就是要用,如果你不用,那你连“潜”也不必了,你就没什么前途可言了。“勿用”不是不用,而是暂时不要用,但最后该用的时候一定要用。中国话没有那么容易解释的。现在都只按字面理解,“‘潜龙勿用’,意思就是不要用,既然不要用,那你的才能用来干什么呢?”这听起来很有道理,实际却害人不浅。
曾国藩16岁以前,随他爸爸曾麟书读书,曾麟书是谁?如果没有曾国藩,谁都不会在乎他是谁。曾国藩最了不起的地方就在这里。因为他,我们不得不对他的父亲也表示一点敬意,认为他会教孩子。这就叫“大孝尊亲”。一个人真正的大孝表现在,因为你,你们全家人乃至整个家族都出了
名。但是出名有两种:一种是出好名,一种是出臭名,出臭名就糟糕了。现在社会上每天都在不断涌现出各种“红人”,他们也应该问问自己:“我的名是好名还是坏名?”
曾国藩16岁的时候,参加长沙府童子试考了第七名。现在有些父母可能会说:“你应该考第一名,怎么才考第七名?”可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却不一样。曾国藩考了第七名,他反倒觉得这孩子还不错,就把曾国藩专门送到一位老师那里去好好学习。曾国藩20岁起在衡阳师从汪觉庵。曾麟书觉得这还不够,要让曾国藩接受更好的教育。于是,21岁时,曾国藩入湘乡涟滨书院。随后,23岁中秀才,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24岁中举人,已经很不错了,美中不足的是,名次都并不靠前。而最妙的是25岁、26岁考进士,都没有考中,名落孙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这样好不好?当然好,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幸事。如果他一路顺利,依我看,曾国藩不可能成为他后来所成为的人。人一生太顺其实并不一定是好事情,因为大器往往是晚成的。曾国藩如果没有经过这些坎坷,很难有后来获得的那些成就。他一直到27岁,都是在“潜”。历史上有谁“潜”这么久的?有很多,其中最著名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整整潜了27年。他一直坚持“不适合我出来,我宁可不出来,我不是那种有官就要当,有事做就要做的人。不适合,我宁可藏起来”。只有这种人,等到他“下山”以后,才会有了不起的表现。
没有准备好就居高位,这种人是最可怜的。我们今天谁都知道“areyouready”,这句话怎么翻译?现在普遍的译法是“你准备好了吗”,这就太肤浅了。什么叫“你准备好了吗?”是行李准备好了没有,还是什么准备好了没有?“areyouready”,是指“你心中有数吗”。你心里有个数没有,有个谱没有,没有的话,宁可不做,宁可不要。“人要舍得”,这句话谁都会说,但是一到关键时候,就都不知道了,糊涂了。有人问“areyouready?”你马上回答“耶”。这样沉不住气肯定不行,甚至很有可能是去“赴死”。而安安静静的,不说话也不回答的人,才最可能有大才。在我们这个时代,大家一定要小心,一不小心就可能会掉入漩涡,一不小心就会被害,因为很多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的话都是很肤浅的,完全没有深度,也经不起考验。大器是晚成的,你急什么?有什么好急的呢?慢慢来嘛。
二、结婚生子:该做的事绝不能拖拉
曾国藩25、26岁这两年没有考中,是好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样他就有工夫考虑养育子女的事了。
29岁,长子纪泽出生。他这时候别的事情不忙,而是抓紧生孩子,这有很重大的意义。老实讲,一个人在这个阶段不尽快把孩子的事情解决好,后半段再要做事情,就会很麻烦。如果早不生,等到临终的时候,可能就会很后悔。因为父母年纪太大,孩子年纪太小,这是人生的遗憾。曾国藩死的时候,我们后面会讲到,纪泽一直在旁边陪他。曾纪泽也为国家做了很多事情,为什么他也那么有出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父亲曾国藩常把他带在身边,边带边教。其实父母的责任就是这四个字,现在很多人却不这样做。有的父母说“不带他,他才会自主”,“不用教,他什么都会”,还有的甚至说“教也没用,他不听”,“现在的情况变了”。但这哪里是情况变的问题?每个时代都会变,不同代人当然不可能完全一样,但有一些根本的东西是不应该也不会变的。做父母的也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如果完全“无为”,对孩子放任自流,那父母的责任、作用又体现在哪里呢?小孩子懂什么?你如果完全顺着他,他就可能整天打电动、玩游戏,那肯定不行,所以你必须要跟他讲清楚道理。
我孙女买手机的时候,我们就很清楚地告诉她:“这部手机你只能用来做一件事,就是打电话给妈妈,不能用来做其他的。”于是她就不用手机了。你一定要给孩子交代清楚。你如果很爽快地说,“这很好玩,你拿去玩吧”,那结果就可能会很糟糕。“你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你有手机,你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你的电话号码,否则你会忙不过来的。但是你不能没有手机,为什么?因为你有时候需要跟妈妈联系,妈妈会担心你的安全。”这样跟她讲清楚就好了,这就叫“道”。
现在时代变了,应该想着怎么去有效地因应,采用什么方式才能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这些才是父母现在应该考虑的问题,这才是为人父母应该抱的态度,而非轻易就气馁或者放弃。
一个人该做的事情要尽快完成,不要拖拖拉拉。该结婚生子的时候,就要结婚生子。可是我们很多现代人在这点上很麻烦,二十几岁的时候说“还早”;三十几岁的时候说“怎么这么快”;四十岁的时候说“找谁啊”;最后到了五十岁,只能说“算了,一个人过日子”。这是自己耽误自己。该做什么事就要做什么事,不可以找理由骗自己,骗自己最后是害自己,害不了别人。而且你这样拖,有没有想过父母的感受呢?老实讲,今天的父母最后是两个字——寒心。“不要讲了,讲了也没用,随便他”,这是很令人难过的。其实这样就已经是不孝了,正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我没有别的长处,我唯一的一点好处就是,到了60岁还是很听爸爸的话。其实我会出来讲课,完全是因为我爸爸的一句话,“你就出去讲”。当时我心里还觉得好笑,“我讲给谁听啊?”那时候台湾根本没有谁出来讲课,可是我听话,因为我听话就有了现在的结果。老实讲,当时我已经是大学教授了,我就对他说“爸爸你不懂现在的状况,这不可能”,但实际没有什么不可能。所以我爸爸最大的成就,就是他让我现在每次想到他的时候都会觉得,幸好当初听了他的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三、进翰林院:被冷冻时是什么反应
乾卦的九二爻,爻辞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见”,就是“现”,指出现。所以你完全不用着急,当你心中有数,上面的人也知道你值得信任,你不会惹麻烦,不会占了位置不做事,更不会上台容易下台难的时候,你就可以出现了。但是“见龙在田”,最要紧的是要“利见大人”。你要做
官,朝中一定要有人。你想要表现,就有人会出来帮你的忙,这才叫“利见大人”。“利见大人”的先决条件是你自己要有大人的气象。你没有大人的气象,人家凭什么提拔你、拥戴你?他会觉得没有必要,就会袖手旁观。
曾国藩28岁中进士,算是比较晚的,但是也已经很了不起了。科举时代,读书出仕,这是理所当然的道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平民子弟唯有通过科举才能改变命运。“十年寒窗,一举成名。”这个门槛是很高的,他也顺利地跨过了。
但是他的仕途,也就是官运,却不是很亨通,他仅仅被授为翰林院庶吉士。可就是不亨通才好,亨通反倒不妙。因为仕途一旦亨通,就会像一下子升得很高的气球,最后往往也会很快就爆破了。他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九年,虽然也升过官,但都只是空有名号而没有实权。翰林院是什么地方?相当于秘书处。在那里唯一的好处就是能常常跟皇帝见面,仅此而已,其他什么都做不了。每个人都可以想一想,当你被“冷冻”的时候,你会是什么反应?你如果天天怨叹,天天羡慕别人,或者天天急于“上进”(这个“上进”并不是真的“上进”,只是拼命追求升官),那你就不会有大成就。
很多人一到翰林院,就开始钻门路,拉关系,等做官。有的进士被派到地方,很快就飞黄腾达了,但是往往也很快就出事了。曾国藩就待在翰林院,哪儿都不去。他待在那里干什么呢?他没干什么大事,可这样他反而没有事。最要紧的是他下了这样一个决心:从此不再为无谓的八股文浪费时间。八股文是为了应付考试的,其实没有多大用处。可很多人却不这样想,很多人认为“我好不容易考中进士了,我从此就要天天练这个,作八股文作一辈子”。这有什么用呢?没有用。我看过很多博士论文,这些论文写得很好,但是一点用处也没有。可现在的学术界就是这样。而且这还不算,很多人好不容易等到拿了博士学位,该好好干一番事业了,他又想“不行,要再深造”,还要继续写,就这样一直折腾到最后,人也老了,什么都没干出来。这是在开谁的玩笑?开自己的玩笑,大好的生命就这样浪费了。当然,纯粹的学术研究及其成果又另当别论了,但我们应该都清楚,如今的学术界中学者、著作、论文充斥,能真正称得上学者,真正算得上学术研究成果的,少之又少。
他集中精力追求一样东西——安身立命、经国济世。我为什么不用“经济”这两个字?因为我们现在一看到“经济”,就会想到money。“经济”怎么会是money呢?“经济”是经国家、济世人,是治国、救世人,这跟money有什么关系呢?安身立命、经国济世,才是真学问。
因为在翰林院不能做什么事,时间很充裕,所以很多人就到处消遣,打发时间,浪费自己的青春,可是曾国藩却没有。北京历来是人才荟萃之地,他趁此机会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这就提醒我们,当自己不得意的时候,应该赶快去结交一些好朋友,这样,将来得意的时候,才有人可以合作。当自己顺利的时候,出现在身边的人多半都是小人,而当自己落难的时候还肯跟自己在一起的,才更可能是君子。
四、一病再病:病时要有病时的做法
曾国藩在京十多年,“勤读史书,培养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志气”。可是他30岁的时候病了,至于怎么会病,历史没有清楚记载,但不管怎样,重要的是有欧阳兆熊、吴廷栋这些人精心地护理他,他也因此交到了很知心的朋友。所以一个人,只有当你生病或者遇到其他挫折困难的时候,你才会知道自己做人到底成不成功。如果你生病的时候,只有护士,只有医生在你旁边,那你就要检讨,“朋友跑哪里去了?亲戚怎么都不见了?”他因为生病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我还有好朋友”,他也慢慢开始悟到:一个人认识多少人不重要,有没有三五好友,这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31岁的时候,他向当时的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道。曾国藩其实是个不服输的人,他表面上很恭恭敬敬地向唐鉴请教,可实际上私底下有时也会觉得唐鉴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他在人前会表现得服服帖帖,其实这样就够了。我们不要要求别人在背后也不骂我们,这不是一种好心态。一个人如果让别人羡慕,让别人嫉妒,就要反省自己,因为一定是你有做得不对、做得不好的地方。但是我们现在往往只怪别人没度量,不懂得赞美人。可我们自己又是怎样做的呢?要欣赏别人的长处,我们自己做得到吗?自己做不到,却拼命诅咒别人,做人怎么能这样呢?一个人千万要记住,你有任何成就,都不要到处去彰显,不要引人嫉妒,不要引人羡慕,也不要以为自己有很多观众,自认为了不起,而要始终保持低调和谦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曾国藩听了唐鉴的话以后,就开始致力于研究和践行程朱理学。程朱理学其实也有缺点,可是曾国藩只吸收它的长处。下面这些就是曾国藩从中挖掘出的可取之处,很多其实现在依然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早起。每天都要如此,无论如何都要坚持。早起就得早睡,这样身体才会好。现代人的生活完全没有规律,却又要求身体好,这怎么可能呢?
第二,静坐。现代人很麻烦的一点就是,能动不能静。无论是坐地铁,还是坐公交,坐飞机,你都会看到很多人听音乐,打游戏,玩手机,玩电脑,一刻也停不了。虽然现在整个社会的生活节奏很快,非常强调时间观念,每个人的生活压力都很大,工作也都很忙碌,但时不时地要让自己静下来、停下来,这无论对我们的身还是心,都会非常有好处。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自己以及自己的工作、生活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好的变化。
第三,读史。其实历史真的是需要很认真地去读、去体会的。读史绝不是读历史书,光读历史书有什么用呢?这点我们后面会具体说明。
第四,谨言慎行,而且还要养气。说话做事都要小心谨慎,既要三思而后行,也要三思而后言,因为人很容易受情绪控制,或者短时间内考虑事情很容易不周全,这样就容易犯错,而有时候一句话、一个动作的影响都会是决定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口气在支撑,因此这口气就必须要好好养。小孩子刚开始阳气都很足,慢慢地,他越长大,这股阳气就会越衰弱。整个社会也是一样,社会混乱,道德败坏,各种污浊、阴暗之气渐长,这就需要更多的光明、清净之气注入。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重拾对道德的信心。我们要发动所有人的力量,使整个社会一齐为之努力。
第五,保身。我提倡“明哲保身”,可能很多人会有异议。他们会认为
“明哲保身,就是怕死,死算得了什么?”其实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人本来就应该保身。老子说人最麻烦的就是有身体,表面上看,他好像很不喜欢身体,其实不是这样。老子实际上是告诉我们,身体虽然麻烦,但是如果没有它,我们是活不了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好好爱惜自己的身体。
第六,书法。其实书法也是练气的。练书法绝对不仅仅是为了写字漂
亮,它还有很多其他的作用。比如它能让你变得更有耐心,因此当你要发脾气的时候,就赶快去练书法,通常很快就会没有脾气了。
第七,夜不出门。这一点很多现代人都做不到。其实这方面我很羡慕美国。在美国,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夜不出门的。这可能和很多人想象中的不一样,我们平时看的一些有关美国的影视作品中,好像美国人的夜生活很丰富,每天都是灯红酒绿,夜夜笙歌。而实际上他们没有夜生活,只有少数乱七八糟的地方才有夜生活。
通过学习,曾国藩慢慢有“大人相”,这个大人相是要靠自己培养的,然后他就改写了家族的历史。其实不管他后面做了什么,他能有“以天下为己任”这样的壮志,就已经很值得我们学习了。这里我再强调一遍,后面怎么样其实不重要,能不能实现、能不能成功是自然的结果。结果不是很重要,出发点,也叫动机才更重要。
有大人相,改写家族历史,这就是“见龙在田”。什么叫作“龙”?非常灵活,让别人没办法完全看清楚的才叫“龙”。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标榜自己“绝对透明化”,这其实是很糟糕的事情。我只说一句话:当一切都透明的时候,你就没有办法作任何决定。因为才刚刚开始商量,还没有做定案,就闹得全天下人都知道了,人人都来指手画脚,那你还怎么做事呢?根本就没有办法做事。而且我也不相信有什么透明化,很多东西完全公开、完全透明是很麻烦的。
31岁的时候曾国藩得唐鉴指点,“终日乾乾”。我在这里顺便说明一下,我为什么要采用多少岁干什么事这种形式,就是为了让你可以跟他进行对照。你想想自己31岁的时候是什么样,做了什么。如果你看了曾国藩的经历之后,心里告诉自己,“哦,还不会太晚”,这就对了。因为曾国藩就是慢慢地、一步一步才爬上去的,而且走得也并不容易。如果他很快、很顺利地就上去了,那你还学他干什么呢?他是天才,他家世好,他怎么怎么样,那你就完全不用学了,反正你也学不会。采用这种形式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能很直接地学。比如你看到这里,就可以问自己:“我31岁的时候有没有得到什么人指点,我有没有改变自己?”然后你就可以慢慢地调整自己,少走邪路,少走弯路。
乾卦的九三爻,其爻辞中就不再有“龙”了。初九爻有“龙”,即“潜
龙”;初二爻有“龙”,即“见龙”。而到了九三爻,哪怕你是龙,也会变得不像龙。因为这一关没有那么好过,你不表现则已,一表现所有打击就会都来了,全都集中在你身上。所以为什么很多人会说“根本就没有人打击我?”那是因为你没有表现。你只要一表现,所有打击就都会涌向你了。你不参加选拔,谁也不知道你做了什么坏事;你一参加选拔,你做的那些坏事就尽人皆知了。甚至连你自己都已经忘记了的,都会有人把它抖出来。这就是没事惹事,这些麻烦都是你自己惹的。所以每个人都要清楚一点:如果表现自己会怎么样。一个人要不要表现,自己要好好斟酌,因为表现的结果通常是很凄惨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君子昼则勤勉,夜则警惕,虽处危境,亦无咎灾。”什么叫“君子”?《易经》每卦六爻中,第三爻与第四爻处在中间位置,象征正道和大道。君子就在三、四两爻,因为它是人位,而初爻、二爻象征地位,五爻、上爻象征天位。所以我们常用“不三不四”形容不正派的人或事,就是指其不在正道或大道上。
“乾乾”就是指勤勉努力,固守刚健正中。“刚健正中”这四个字非常重要。一个人的意志是不能被打倒的,不管前面的路多么艰难,多么辛苦,一旦决定要做,就要克服万难,不逃避,不退缩,但也不能死拼。“惕”,即警惕,“若”是语气助词,“惕若”,就是“惕然”,亦即警惕的样子。因为夜晚和白天一样危险,照理说夜晚应该很安全,但是实际上夜晚也是危险的。比如你在睡觉,别人还在写你的负面新闻,马上就要曝出来了,所以夜晚也要非常警惕。其实人也只有在夜晚的时候才会比较警惕,因为白天根本没有时间警惕,一直都要忙于各种琐碎的事情。“厉”,指危。“咎”,是灾的意思。为什么会“无咎”?你如果好好地去因应,认真采取措施应对它的话,你就会“无咎”,会没有过失。但是你如果不好好地因应,你就一定会“有咎”。所以《易经》说“无咎”就是告诉你,本来是“有咎”的,但是你好好因应,就会“无咎”。
人一定要未想赢,先想输,凡事都要先想自己会怎么输。多问自己“我输得起吗?”如果输得起再做,“再输也不过如此”,所以为什么没有钱的人往往更敢冒险,就是因为他本来就什么都没有,他还怕什么呢?而有钱的人往往更不敢冒险。同样的道理,到底是有钱人比较怕死,还是没钱的人比较怕死?当然是有钱人怕死,没钱人怕什么?他还有什么好怕的呢?像这些问题,大家好好去想一想,其实道理都蕴含在《易经》里。
36岁的时候,曾国藩又病了。一个人多病几次其实是好事情,因为往往生病的时候,会领悟一些平时领悟不到的道理,你会比以前,比别人更珍惜生命,更懂得爱护自己的身体,更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等等。我们一定要慢慢调整我们的观念。身体好的时候,要有身体好时的做法,身体不好的时候,又要有身体不好时的做法。
曾国藩在报国寺养病的过程中,才悟到“执两用中”的大道理,而这对他的影响非常之大。“执两用中”,是说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不能“过分”,也不能“不及”。一般人都说中庸之道是不走极端,我不认为是这样。中庸之道不是指不走极端,而是说在衡量轻重之后,能够不走极端就尽量不走极端,但是一定要走极端的时候,就像孟子所说“虽千万人,吾往矣”,该冲的时候,还是要冲的。这当然不是蛮干,必须有一定的把握才可以,而且能守的时候还是得守。尽量做到有进有退,能进能退,有刚有柔,另外还要能刚能柔。人活着就是要有一定的弹性,能够随机应变,但绝对不是投机取巧。
五、整理家训:闲的时候就要找事做
37岁的时候,曾国藩升任内阁大学士,还是没有实权,但是这个大学士的名号很厉害。当时很多人看他是大学士,就来拜码头,前来拜他为师,这样他就得以广结人缘。所以,大学士的职位虽然没有实权,但它还是给曾国藩带来了好处,对他后来要走的路也有帮助。
第二年,次子纪鸿出生了。曾国藩知道这样闲下去,会越来越不知道要干什么。他心想“那干脆做点事吧”,于是就决定把曾氏家训编辑起来,因为他知道,如果没有机会“治国”的话,最起码他可以把“齐家”做好。这就涉及我们后面会着重讲到的“早、扫、考、宝、书、蔬、鱼、猪”曾氏八字家训(详见第四章第二节)。
六、多次上疏:曾国藩也“愤青”过
39岁升礼部右侍郎,后兼任兵部右侍郎。这时候他就想到孔子曾经说过,人到40岁,不能不做点正经事,不能不做点积极事。于是他就上了一个疏,名叫《应召陈言疏》。“疏”就是意见书。他非常直截了当地说当时的官场如何萎靡、如何因循守旧,等等,把这些弊端全都抖出来,把官吏的腐败无能也毫无保留地说出来。他这样做,好不好呢?
我说一句很不敬的话:“他这就是上了孔子的当。”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你怎么知道晚生不会超过你呢?但是“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意思就是,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没有很具体的表现、贡献,那他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不会有什么大成就,自然也就不足为惧。曾国藩便想到自己快四十了,不能不表现一下了。那他是怎么表现的?表现的结果又怎样呢?四十岁的时候他就直言:“今日所当讲者,惟在用人一端耳!”这是不是在对朝廷发牢骚说“你们不会用我”呢?所以很明显他这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1岁的时候,咸丰皇帝刚登基不久,曾国藩又上了一个《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结果咸丰皇帝气得直接将它扔在地上,准备要杀他,“又在说,我椅子都还没坐热,你就又开始说,你也让我稍微坐稳一点再说”。我不反对一个人当英雄,但是你自己必须在心里好好盘算盘算,到底值不值得当这种英雄。整个中国历史上真正的谏臣实际上只有一个,那就是魏徵,只有他一个,再也没有别人了。我们都知道谏臣这条路是很难走的,但是社会上还是有很多人鼓励我们当魏徵。我从来没有鼓励一个人当魏徵,我要你自己好好掂量掂量。魏徵其实“死”过很多次,大家不要以为唐太宗真的那么宽宏大量,他其实心里想的是“我看到你就火大”,有好几次甚至想要杀魏徵。
我当过老师,我知道成绩好的学生一般都是那种人,从不发表反对意见,哪怕安安静静地坐着打瞌睡,也不会给你难堪,你无论讲什么他都举双手赞成,那你不给他80分怎么对得起人家?现在到处都可以看到这样的人。这种人虽然不完全值得我们学习,但毕竟还是能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个人要有意见,没什么不可以,但是你要先把自己的性命保住,才可以有意见。而且说话尽量迂回一点,缓和一点,不要直言,直言不一定会有好处的。
42岁的时候,曾国藩还不知自己是书呆子,再上《备陈民间疾苦疏》。这一次咸丰皇帝是真的要杀他了,但是有一个人救了他,这个人就是洪秀全。洪秀全起义之后,镇压起义便成为当务之急。我在这里说一句话,可能很多人不会赞成,“曾国藩最大的敌人是洪秀全,但他最可靠、最牢靠的靠山也是洪秀全”。没有洪秀全,他可能命都没有了;有了洪秀全,他就快没命了。这两句话看起来差不多,实则意味无穷。没有洪秀全,他就没有利用价值;有了洪秀全,他就只好自己去面对、去接受朝廷交给自己的剿匪重任,他不能叫苦,而且就算叫苦也没用。同样,咸丰皇帝的想法也是如此,“没有洪秀全,我不杀你才怪;有了洪秀全,那就要看洪秀全会不会把你杀掉”。这些道理如果你都想清楚了,后面的事情理解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七、出任主帅:该出手时就得出手
任何一个卦,前面三个爻叫下卦,后面三个爻叫上卦,这当中有一个界限。有的人一辈子都在走下卦,他没有时间,也没有体力,更没有实力走到上卦去。
乾卦的九四爻,爻辞是“或跃在渊,无咎”。“或跃在渊”的意思是,你如果有实力,有丰富的阅历,那你就去跳跳看。你跳得过就是跃登龙门,跳不过就会掉到深坑。但是它还是告诉你“无咎”,也就是说,你因应得宜的话,就不会出事。但是如果你不该跳,那就不要跳,很多人在基层做事,明明做得很愉快,为什么一定要到高层去呢?在高层的日子其实并不是那么好过的,在高层并不一定就比在基层好。每个人记住四个字:适可而止。但曾国藩却是不得已,因为每次有事情,都会把他“拱”得天翻地覆的,当时的形势、社会舆论都会把他推至风口浪尖,让他不得不出面。而一个有成就的人,往往也是备经挫折、备受考验的人,否则他不可能有大成就。
到前面的九三爻,就叫小成了。这个时候就心满意足,不再有所欲求,到底好不好?答案是要看是谁。每个人心中都要衡量一下,自己到底能够做到什么地步,不要永远不知足。“当科长,我会非常心安理得,你如果叫我升官,那我只好敬谢不敏。我干吗自讨苦吃,把自己整得死去活来呢?没有必要嘛。我只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够了。”
那么不满足于小成,想尽办法超越下卦,一心向上,到底对不对呢?也不能说不对。我的建议是,你可以试试看,但是不要说非怎么样不可,这要随缘。所谓“随缘”,是说你先要试试看,不是说你自己连手都不伸出
来,那肯定随不了缘,也随不到。很自然地往上走,这样可以;太勉强、太功利地向上走,就不可以。但是不管怎样,你自己心里一定要非常平衡。
而他既然名叫国藩,立志要“为国藩篱”,经国济世,所以就必须“跃”,必须努力拼搏向上,才能实现志向,创造一番事业。那么,他“跃”的结果怎么样呢?变乾卦为蹇卦,接下来的一段路越走越艰难。
42岁的时候,曾国藩回乡奔母丧。我之所以特别讲这件事是想说,有时候父母爱护子女,会及时地走掉,就是为了给子女一个机会,让他可以回来好好冷静地想一想,“你已经陷入这个境地了,你逃也逃不了,那你就要考虑现在到底该怎么办”。这时候正赶上太平军出广西,攻长沙。太平军如果攻别的地方,也就跟曾国藩没关系。可是他们别的地方不攻,偏偏攻曾国藩的家乡,而他正好又因守母丧在家,这就叫作时机的巧合。所以对任何外界的变动,你都要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而且凡是碰到内外的变动,你都要告诉自己,这是老天对你的考验,你是必须要面对的,你要想“没办法,老天要考验我,我跑也跑不掉,我只好面对它,我想办法来因应”,这样才能更好地加以应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湖南为什么到处办团练?因为太平军越来越壮大,而那时候清兵打仗是不行的,为什么清兵不行?要知道清兵本来是很厉害的,连明朝军队都打不过他们,怎么会变得不能打仗了呢?因为一旦天下太平,大家就都开始享乐,享乐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军队不能打仗,所以地方只好办团练自保。如果清兵能够打仗,那么就轮不到地方去办团练。谁要敢随便练兵,朝廷绝对会马上来干预,“你练什么兵,你想干什么?”那肯定就得吃不了兜着走。
而恰恰在这时候,巡抚张亮基又给曾国藩写了一封很诚恳的信。所以时机如果到了,谁都挡不住。大家看他是怎么写的:“亮基不才”,一个人最厉害的就是自认为不才,“我比较差劲,你比较厉害,所以换你去死”。“承乏贵乡”,我被派到你们这里来当巡抚,“实不堪此重任”,我担当不起。“大人乃三湘英才”“国之栋梁,皇上倚重,百姓信赖”,高帽子一直戴。他一定是看《三国演义》看多了,所以这句话才讲得这么熟练。“亟望能移驾长沙,主办团练,肃匪盗而靖地方,安黎民而慰宸虑”,请你一定要来,与我共济时艰,以安定地方。我前面讲过,曾国藩的母亲死得正是时候,为什么?因为这样他就可以推辞,“我在守丧,我怎么能出来”,“岂有母死未葬,即办公事之理?”这就是以退为进。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中国人往往都是先说不要,然后才慢慢接受。曾国藩本来在家守丧,别人说要办团练,请他去主办,他如果马上就去,那肯定所有人都会怀疑他,“你是想干什么,你是想抓住机会是不是?你是想办法要当皇帝对不对?”那朝廷一定会先把他给杀了,以绝后患。
结果这时候唐鉴出来了。唐鉴以一生薄名作担保,向皇上竭力推荐曾国藩,然后又对曾国藩本人劝以“时势造英雄”,并引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说“贤弟素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壮志,此为老夫所深知”。另外还有一个人叫郭嵩焘,其实郭嵩焘是个非常倒霉的人,但是那时候他还没有倒霉,他还跟曾国藩是好朋友。他也劝曾国藩出来:“虽有智慧,不如趁势,今时机已到,气运已来,还犹豫什么呢?”说曾国藩这时候就该出来,而且要当仁不让。
曾国藩终于成了湘勇的主帅,他如果一开始就去,最多能当个副手,然后上面慢慢放权给他,“奏准移驻衡州练兵,建船厂,购洋炮,筹建水师”。因为当时太平军的势力越来越大,居然在南京定都,号称天京,“这还得
了!”所有人都慢慢感觉到,随着太平军的不断发展,曾国藩的声势也一定会越来越强。所以说曾国藩最大的靠山就是洪秀全。一个人要会利用敌人,而不是跟敌人死拼,这正是曾国藩的高明之处。
我们来看看蹇卦,蹇卦上面是水,下面是山,叫水山蹇,就意味着“坎险在前”。什么叫作“水山”?就是山上面有水,现在叫作堰塞湖。堰塞湖很可怕,因为它随时可能被冲垮。可它同时也告诉你该如何应对:碰到这样的情况,你内心要有“知止之明”,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做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曾国藩如果稍微膨胀一点,他就会没命。皇帝最乐意的就是他为自己平定太平军,而最害怕的是他反过来打自己,所以只要曾国藩显露出一点造反的苗头,皇帝一定会立马除掉他。
我经常讲这个案例给大家作参考。当皇帝信任一个大将军,把50万大军交给他的时候,是百分之百相信他的。可是当这个大将军把50万大军带到城外去的时候,皇帝就开始怕他了,“只要他掉过头来,我就完了”。同样,当老板很信任你的时候,你是很受荣宠的,但是当你越来越得人心的时候,老板就会日夜不安了,他就非要把你除掉不可。那么,如何把握好这二者间的微妙差距以获得平衡?这就得看你的功力了。
“临危授命,既艰困又阻塞,稍不留意,即祸患无穷”,这叫蹇卦。有很多东西大家可以说是巧合,譬如蹇卦的卦辞是“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这与曾国藩所面临的抉择正好相符。“利西南,不利东北”,就告诉曾国藩,他去打太平军是安全的,可他如果回头去打在北方的皇帝,他的处境会很危险。而且还要“利见大人”,就是朝廷一定要有人替他说好话,否则他很难渡过这一关。
因此他把自己的志向定为“为保皇而不为革命”,之后又定为“为中兴却不得意忘形”。很多人都因此批评他,而这一点可以说也是他一生中最受争议的地方之一。太平军的将领被他抓到以后就对他说,“我们都是汉人,你干吗帮那个满清异族来打自己的汉人同胞?”而且还向他保证,“你只要跟我们一起,我们全都拥护你,也不让洪秀全当皇帝了,你当皇帝”。曾国藩有没有那个实力呢?他是有那个实力的。那他会不会心动?当然会心动。可是他如果不知道蹇卦的卦义,听从旁人怂恿的话,那他肯定就会很危险,甚至死无葬身之地。“九五”指咸丰皇帝,曾国藩是“六二”,“不逾九三”,“九三”就在“九五”和“六二”之间隔着,所以《易经》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曾国藩绝不可行造反之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二章 一生经验尽在《挺经》
本章节内容正在手打中,当您看到这段文字,请您稍后刷新页面看是否已经更新,如果长久未更新,请通过下面反馈联系我们!
特殊时刻,请大家多多收藏支持:(.75zwxs)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起舞中文
如有问题请点击此处反馈给我们
本章节内容正在手打中,当您看到这段文字,请您稍后刷新页面看是否已经更新,如果长久未更新,请通过下面反馈联系我们!
特殊时刻,请大家多多收藏支持:(.75zwxs)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起舞中文
如有问题请点击此处反馈给我们
第三章 中国识人第一书《冰鉴》
第三章中国识人第一书《冰鉴》第一节《冰鉴》七篇
在讲曾国藩怎么看人之前,我要先说清楚一点,所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所以以貌取人,经常是看不准的。为什么看不准?因为人的相貌随时在变,就好像我们的手纹随时在变一样,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的手纹也会变。同样,我们的脸型也随时在变。有人可能会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变”。怎么可能没有变呢?如果没有变,那多半就表示你没有长进,因为你的心没有动,你的脑子没有思考,你的脸当然也就不会变。所谓相随心转,心一变,相貌也就自然跟着变了。所以不要随便相信相貌决定命运的话。
所以一个人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改变自己的观念,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孔子就要求我们看人要“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视其所以”是看他的动机,“观其所由”是看他做事的方法,而“察其所安”则是看他个人的识度。视、观、察这三个字就代表三个层次,而且一个比一个深。要看清一个人的动机已经很难了,而你还要看他的方法是否正确。有很多人的动机是对的,但是这样的方法是错的,所以最后还是没有达到想要的效果。除此之外,你还要看他的识度够不够,也就是说,看人要看三层,这样一层一层地深入看进去,你才能看得更清楚。
一般人都认为曾国藩有两本著作,一本是《挺经》,另一本叫作《冰鉴》。我不认为《冰鉴》是曾国藩写的,为什么?因为他没有理由写这种书,这不是曾国藩应该做的事情。我说这话是否有证据?当然有证据。《冰鉴》里面有这样一段话:“余家,有冰鉴七篇,不着撰人姓名。宛似一子,世无刻本,恐其湮没也。”只有一个刻本,因而怕它被淹没。而曾国藩恰好有会看人的盛名,所以才假借曾国藩的名义。
中国人写书历来是写给懂的人看的,而不是写给不懂的人看的。比如很多关于武术的书,你如果会武术,你就能看懂,你看了之后心里会想“喔,原来是在讲这个”;你如果不会武术,你看半天也不会明白,而且还可能反受其害。《冰鉴》无论是谁写的,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只不过它主要是用来看文人的,如果用它来看一般大众,则是不太适用的。对于不同类型的人,看人的方法也要不一样,比如你不能用看将军的方法去看一个宰相,那肯定是看不准的。我们只能把《冰鉴》当作一种参考,目的是修炼我们的内心,因为相由心生。
“以冰为鉴,能察人相。”具体应该如何“察”,《冰鉴》分七篇进行了详细说明。
一、神骨:看正邪看骨气
第一篇叫神骨。“神”就是指眼睛,“骨”不是指骨骼,而是指头骨。头骨一共由九块骨构成,具体包括天庭骨、枕骨、顶骨、佐串骨、太阳骨、眉骨、鼻骨、颧骨和项骨。其中佐串骨,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鬓骨。人们常说“面相长得好,不如头型长得好”,那一个人的头要怎么样才算好呢?大而圆才好。头如果很圆,但是不大,那没有用,而头如果很大,但是不圆,那也很糟糕。一定要又大又圆。看人首先要看他的骨。第一,看额头处的天庭骨。第二,看后脑勺部分的枕骨。头顶上的叫顶骨,脖子处的叫项骨,项骨要有点肉才好。太阳穴处的是太阳骨,鬓边的叫鬓骨。很多和尚头很圆很大,但是没有鬓骨。还有眉骨,眉骨凸出来的人往往给人高傲的感觉,眉骨陷进去的人则往往给人阴险的感觉,所以还是差不多最好。两边脸颊处的叫颧骨,人们普遍认为,女人颧骨高的往往会克夫,尤其是颧骨高得能把眼睛都遮住的。我再强调一遍,这些都是可以用自己的心来改变的,不能完全相信。
所以中国人的话不可不信,不可全信,信到差不多就好了。因为这些东西必须综合其他因素一起来看,而不能只看某一方面。单看某一方面,通常会看不准,也看不全的。现代人往往容易两极化,要么完全不信,完全不信就会自己倒霉;要么完全信,最后也是自己倒霉,因为你看得不准,就不能正确因应,最后的结果肯定会不尽如人意。信又不全信,这才叫“中庸之道”。
看人要先粗略地看,然后近看,最后还要再细看,这样才会比较准。比如我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能看出他每次笑的时候其实心里面都在哭。真正会看的人是读对方的心。一个人就算相貌再好,只要他的心很狠毒,那他这个人就会让人不敢靠近。相反,有的人相貌不太好,但是心地很好,为人很正直,就有人会愿意亲近他。根据我的经验,鹰钩鼻子通常是不太好的,嘴巴长得像小鸟的嘴的也不好,那种人往往只能共患难,一成功他就很可能要杀你了。范蠡最后为什么就是不肯继续跟着勾践,很有可能就是他看到勾践的嘴长得像小鸟的嘴,大致猜到勾践的为人,所以灭掉吴国之后,他就赶紧走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相貌是一种指标,但是它也会变,如何变?通过你的心来变、来调整。所以真正会看人的人,会先看这个人的心,然后再摸骨,而且是摸能摸着又看得见的部分。中国人尤其看重骨。人要有傲骨,不可有傲气。没有傲骨,特别是男人如果没有傲骨,没有骨气,那就是懦夫。一个人软弱无能,经不起考验,什么都可以出卖,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看完骨之后,接着就要看神。通过什么看“神”呢?通过眼睛。因为人的全身基本上都会伪装,尤其是现在的整容技术很高,那就更容易伪装。我的一位韩国朋友最近看到我就说:“糟了!”我就问:“怎么了?”他说:“我现在回到家,家里如果有两个女人,我肯定都搞不清楚哪个是我太太。”我问他:“怎么会这样?”他说:“我们韩国女人都去整容,现在全街上的女人基本都长一个样。”所以现在给人看面相就要非常小心,因为很多人都是整过容了的,那你看相怎么可能看得准呢?我常常建议别人,从现在开始,不要再看自己长得漂亮不漂亮,那不是你要看的。因为你这辈子长成什么面相,都是根据你这辈子要做的事情配搭好的。比方说,如果你将来要当将军,你就会有将军的相,最典型的就是眉毛往上扬。但你如果将来要当一个文人,你的眉毛是往上扬的,那就不行,文人的眉毛应该清秀一点。可是你如果去整容,最后整到连自己最初的任务都忘记了,那你这辈子就白来了。
那么,眼睛应该怎么看呢?第一,看有没有神。眼睛如果没有神,那这个人就会显得没有生气、没有活力了。可是眼睛也不能露凶光,否则就会很可怕。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它会透露灵魂的讯息,所以它是最“老实”的,它很难掩饰,因此我们中国人专门修炼眼睛。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官越大的人,其眼睛往往越没有表情。因为他不能有表情,如果有表情,它就泄露机密了。对于中国人来说,最要紧的就是修炼眼睛,眼睛修炼好了才有资格做官。如果你心里有什么情绪或想法,就马上流露出来,那你怎么做得好官呢?眼睛没有表情,麻木不仁,让人看不出情绪才适合当官。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每一个人的眼睛都会说话,眼睛会说话的人,就很容易被人看透,也往往很容易上当受骗。这点值得现在的年轻人注意,人不能太有心计,但也不能没有心眼,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
我大概四十一二岁的时候碰到一个人,他突然跟我说:“曾教授,你要小心,你活不过三个月。”他就这么铁口直断,有时候我觉得现在社会上像这种热心肠的人太多,其实也是很可怕的。但是幸好我这个人从小就不是被吓唬大的,要不然听他这么说,我早就得被吓死了。我就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我说话的时候,他看到我的舌头上面有一个印,而且是方形的。人张开嘴之后,确实可以从中“读”出很多东西来,尤其是舌头后面的那些血管,它会告诉你很多事情。不光是这些,就连大小便也是会说话的。随后他还拿证据给我看,他说:“你看这些案例,出现这种东西之后,都没有活过三个月的。”我听了之后就说:“谢谢你。”《易经》告诉我们,别人如果告诉我们好的,我们就要赶快相信,别人如果告诉我们不好的,那我们心里就绝对不能相信。一旦相信,我们的结局就很可能会不好,因为人的心理作用是非常强大的,它甚至会使原本不会发生的事情最后成真。我回家之后就开始想自己的舌头上怎么会有那个方印,后来我终于想通了,是因为我吃了一个朋友从韩国带回来的人参含片,含片正好就是方块的,所以我舌头上才会有方印。
从这件事我们就应该清楚,人不要多嘴,总告诉别人一些不好的信息,因而害得别人日夜不安,最后甚至可能会害死他。千万不要做这种事,除非人家问你,并且是很诚恳地问你,你才可以告诉他,而且要知道该告诉到什么程度,不要不分情况、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否则就会导致所有人都不想看到的结果。
除了看眼睛有没有神以外,还要看眼睛清不清。眼睛有清有浊,眼睛浊的人往往给人邪派的感觉,那眼睛清的人是不是一定就是正派的人?不一定。因为邪派的人也会隐藏在眼睛清的人里面。为什么小人比较多,而君子比较少,这是必然的。为什么这么说?为什么老天要让邪的人比较多,正的人比较少?因为如果每个人天生都很正的话,那我们就根本不用努力改变,也不用修己了。每个人生下来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缺点、毛病,它们就是用来让你这辈子去修炼的。每个人的人生本来就是在这些缺点的包围下绕来绕去,我们要做的就是努力寻找出一条正路,以便最终走出这些缺点的包围。
从现在开始,大家可以在没事的时候照照镜子,第一看自己的鼻梁正不正。鼻梁如果歪了,就要反省自己是不是心术不正,然后赶快调整自己的心、自己的想法和观念。记住,千万不要采用手术的方法,就像我们前面说的整容一样,那是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的。第二看自己的舌头是否能笔直地伸出来。我想现在一般人都会很难,肯定不是往这边歪一点,就是往那边歪一点。然后看自己的眼睛。现在很多人都是大小眼,一个大,一个小,很难完全对称,而这些就是需要我们格外加以注意的。最后再从脸的正中间画一条直线,仔细看两边是否对称,是否均匀。因为脸上的每一个地方都代表着你内脏的某一个部位。所以凡是脸上的颜色不均匀的人,都要小心,一定要弄清楚是身体哪个部位出了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是需要你自己慢慢去调整的,因此看相其实就是用来帮助你调整自己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二、刚柔:看信念看态度
看完神骨之后,就要看刚柔。五行就是从刚柔来的,刚柔的不同组合、不同表现,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五种类型的人中,金型人的肤色通常比较白,脸型比较方,骨骼和肌肉都很结实。现代人都追求皮肤白、身材瘦,其实这是需要看你是属于哪种类型的人的。比如对于身体胖瘦问题,木型人瘦一点比较好,而水型人则是胖一点比较好。所以金型人不嫌白,木型人不嫌瘦,水型人不嫌肥,火型人不嫌尖,土型人不嫌浊。火型人的脸一般上面比较窄,下面比较宽,脸基本是呈三角形的,而且是倒三角形。土型人一般脸色都比较黑,其实这没什么不好。每一种型都有区别于其他型的特定的特点。因此不要认为什么一定好,什么一定不好,好与不好,都需要配合你的各方面情况,综合起来才能作一个比较准确和相对客观的判断。实际上完全纯粹属于某一种型的人很少,基本都是一部分是这种型,一部分是那种型,甚至好几种型合在一起,这就叫兼型。血型也是一样,每种血型的人都会或多或少地含有其他种血型人的特征。所以为什么都是o型的人也会不一样,就是因为它里面可能还混有a型或者b型特征,等等,而且每个人所含有的其他血型特征比例也会不一样。
任何事情都离不开一句话,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刚柔其实也是“阴阳”观念的一种。男人要外刚内柔,女人要外柔内刚,这就叫男女有别。“刚”主要是看你的骨架,而“柔”则主要看你的血肉。有的人骨头很尖锐,但肉却比较柔软;有的人骨头很粗,但肉却很少;还有的人则比较均匀。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大家谨记一句话就可以了,平衡是最重要的,前后、左右,各个方面一定要平衡。
我们看人常常看他的正面,其实应该从后面看人。看一个人最要紧的就是看他走路的样子。我每次出去散步的时候,都会看我前面的人是怎么走的。基本上十个人里面就有九个人是不会走路的,有些人,你通过看他走路就能大概知道他有没有出息。所以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一定要教会他正确的走路姿势,这对他将来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人看不到自己的背后,因此一定要有人纠正才可以。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互相观察对方如何走路,互相指出对方存在的问题,然后各自去作调整。
“刚”是看骨架,骨架可以理解为我们每个人要达成的目的,那么“刚”也就意味着超凡脱俗的气概,势不可挡的力量,以及坚不可摧的信念。相应地,“柔”是看血肉,血肉就代表着我们实现目的的手段。“柔”就告诉我们要放大他人的优点,缩小他人的缺点,看人看事的态度要尽量向善,除此之外,“柔”还象征着以柔克刚的力量。
曾国藩反复强调过,“做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所以一个人要倔强,但是不可以暴虐,而且必须是为公办事,或者是为了开创家业,才可以倔强,才可以刚强。另一方面,人又要谦退而不卑弱。争名逐利的时候,你宁可退一步,不要往前一步,因为退一步海阔天空,往前一步则可能头破血流。守成安乐的时候,同样也需要柔一点。所以一个人要能屈能伸,有刚有柔,刚柔并用,而且还要知道对什么应该刚,对什么应该柔。《易经》告诉我
们,“阳以阴用,阴以阳用”。很刚健的时候要用很柔的方法来表达,而你很柔弱的时候就要用很刚健的方式去完成。
因此我们中国人同时讲两句话,一句话叫“无毒不丈夫”,好像男人都很坏,但同时又说“最毒妇人心”,好像女人才最坏。这看上去很矛盾,但你如果对照《易经》里面说的话,就会明白这两句话的含义,理解它们分别所强调的意思,以及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第一句话强调男人必须“毒”,必须刚,否则你就算不上是男人,你就是懦夫。而第二句话则强调的是女人看上去很柔弱,但当她需要刚的时候,她就会比任何人都“毒”,比任何人都刚。女人一般都很柔,容易让别人想要欺负她,而老天就会让她在遇到这类情况时比男人还要刚,为什么会这样?是为了保护她的贞节,保护她自己。具体而言,女人在什么时候刚,男人在什么时候柔,各自要刚或柔到什么程度,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要自己去参悟、把握的。一个男人如果太刚,他就会完全没有亲和力,这就会让所有人都怕他,反之,如果太柔,又会让所有人都看不起他,因为他太懦弱了。男人最怕的就是懦弱。女人最怕的是完全没有柔,试问有哪个男人会愿意追求不懂得柔的人呢?她就注定会很孤单。
三、容貌:看人生看命运
接下来看容貌。我们都知道,汉语原本都是单音词,可以说“一字一太极”,一个字就是一个意思。所以刚是刚,柔是柔,骨是骨,血是血,气是气,色是色。容貌也是,容是容,貌是貌,完全是两码事。“容”主要是看人的身高体重,喜怒表情,而“貌”则主要是看五官的状态、面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把身体分为三停,头为上停,上身的肩至腰为中停,下身的腰至足为下停。一般而言,上身相对较长的人,通常命会比较好,可是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下身长,下身太长就容易站不稳。上身较长,且两手也特别长,“此乃公侯之相”。其代表人物是刘备,刘备手长过膝,两个手一伸出来就超过膝盖,这种人非常少,我相信现在基本找不到这种人了。三停最好合度,彼此要尽量协调。所以现在很多父母看到自家小孩长得高就很高兴,其实高不见得就好。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特征,这是有其道理的。比如东方人普遍比西方人个子要矮。东方人长得太高,相对来说就会过于单薄,所以反倒不好。每个民族都有一个度,在那个度以内,才是最适合他们的。
面部也分上中下三停,发髻至印堂(眉毛一线)是上停,印堂至鼻准
(即鼻尖)为中停,人中至地格(即下颌)为下停。这三个部分同样最好比较均衡、对称一点,不要哪个地方特别大,或者哪个地方特别小。五官都要各有其位,各有其形。每个人的嘴巴长得都不一样,眼睛也长得不一样。眼睛的种类非常多,有熊眼、猫眼、牛眼、龙眼、凤眼,还有阴阳眼,阴阳眼就是大小眼,但就是没有狗眼,所以有句骂人的话叫“狗眼看人低”,中国人专找没有的骂,意思是根本找不到你这种眼睛。
眼睛的学问很大,眼珠子亮不亮,大小匀称不匀称,位置对不对都至关重要。从看一个人的眼睛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能看出很多关于他的事情。还有人的名字也是很有学问的。因此我们通过听一个人的名字,看他的长
相,看他的眼睛,看他的鼻子,就能大概知道这个人可不可以交,需要与他保持多远的距离,他可不可以信赖。这些都有助于我们作判断和决定,能让我们少犯错误。
从面部三停也基本能看到人的一生。上停代表少年时期,所以我们通过看一个人的额头,就能大概知道他年轻的时候是否走得艰难、辛苦。如果他的额头非常平整,连皱纹都没有,那就说明他那时候的路很顺。年轻的时候顺一点好不好?不好,年轻就怕顺。因为就像我们前面说的人一生都会喝两杯酒,一杯甜酒一杯苦酒,年轻的时候把甜酒喝了,那后面就得喝苦酒了,所以接下来的路可能就会非常艰难。那么,中年怕什么?怕闲。四十几岁就失业,基本就很难再找到工作了,那你将来靠什么来养活自己呢?所以凡是四十几岁就很闲,整天无所事事的人,很可能老的时候命会不好。老年人呢?怕逆,因为一个人如果到老了还不顺,那就得问问自己,你前面的路是怎么走的?你前面没有努力奋斗,没有好好创造条件,现在你才会享不了福,只能吃苦。因此,一个人的少年基本都写在额头,中年都写在两腮,老年都写在下巴。所以为什么有人要留胡须,就是因为他下巴太尖了,地格不够宽厚,那种面相就叫“老歹命”,必须要留一些胡须来使地格看上去更宽厚一些。
四、情态:看精神看人心
情态就是“神之余”,什么叫“神之余”?“神”指精神。因为一个人的神,你往往不容易看透,但是你可以看他的神态。神态就是神所表现出来的样子,也叫情态。精神是本质,情态是现象。神与情合起来叫神情。神是含于内的,情是现于外的。神是静态的,情是动态的。
人的心一动,外在的情态就会跟着发生变化。你从一个人的神态、情态就可以看出他的心在动,是往正方向动还是往邪方向动,是进还是退,是支持你还是要阻挠你,都可以看得出来。“久注观人精神,乍见观人情态”,情态可能一眼就能看穿,但要想看透精神,就需要长时间的仔细观察。
我年轻的时候当企业顾问,经常会有老板要请我吃饭,我知道这顿饭不是那么容易吃的。因为往往一顿饭吃完了,他就会马上带我去他公司,然后到他的办公室之后,他就会问:“你看我的财务经理怎么样?”我如果说:“我没有看到。”那他就会想:“没有看到?你是白吃饭的吗?那我干吗要请你吃饭?”因此我必须要心里有数。怎么才能心里有数呢?一走进他们公司,我就开始看人,而且还要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看,因为那时候看到的才是人的本相,别人注意到我在看他之后,就统统都是假象了。
所以凡是有人说:“曾教授,你帮我看个相吧。”这时候就已经不能看了,因为这时候我看到的多半都是假象。一个人精神抖擞的时候,你看到的多半是假象,一个人很自然的时候,你看到的才可能是真的。看人就要趁他不注意的时候看本相,然后再在他注意的时候看他是怎么装的,之后再看这前后有多大落差。这个落差有多大,就说明这个人的变化有多大。这样,你才有可能真正看透他的内心。
五、须眉:看气概看健康
下面就开始看须眉。以前须眉是专指男性的,它是表现丈夫气概的必要条件。为什么?因为以前读书人多半是男性,为官为将、大展宏图的也基本都是男性。所以女性如果很厉害,就叫“不让须眉”。“须”是什么?胡须。在相书中,须是生命力的表征,须相良好,表示肾力充沛。须无论多少,其量都要与眉的量基本相称。“眉”,即眉毛,是健康、性格、家人关系以及官禄贫富的象征。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按科学上的说法,一个人如果进化得好,其文明程度比较高,那么他的毛发应该是比较细、比较柔,不会是特别浓密的。文人多半眉毛很细,眉毛清秀一点比较好,眉毛太浓密的人,往往个性比较强。眉毛无论浓密粗细,千万不能断,断眉很糟糕。眉毛长要有起伏,短要有神气,直的其实不好,比如一字眉。现在很多人把眉毛剔掉,然后画两条直的,其实非常不好看,完全没有生气。眉毛要么上扬,要么直,最怕的是往下垂。眉毛太往下的人往往比较倒霉,甚至终生不得志,“衰眉道人”就是从这里来的,当然这也同样不是绝对的。
《冰鉴》上说,“眉主早成”,就是说你早年成不成功主要看眉;“须主晚运”,晚年是否安乐就主要看须。但现在的人多半不留胡须,所以就主要看地格。天庭、地格、人中,这三个地方是一个人面相的主要标的物。
六、声音:看魅力看境界
接下来是声音。“开口说话叫声,散在左右为音”,我们听别人说完话后,缭绕在耳边的就是“音”。很多人只有声,没有音,他讲了半天,你也不知道他到底在讲什么。当你的声音开始变的时候,你就要小心了,这其实是在警告你,你的生理已经在开始起变化,你的命运也已经开始起变化了。“贫贱者缺乏文雅的韵味与情调,有声无音。一开口就情动于中,话说完了仍然余音缭绕,令人回味无穷,才是雅士。声未出而气先动,话未出而涎先流。自命不凡,大吹大擂,必为凡人。”所以我们从一个人的声音以及言语,就能大致感受到他的个人境界、魅力,以及他所散发的磁场。
“自命不凡、大吹大擂,必为凡人”,这句话对现代人来讲尤其重要,喜欢自吹自擂的人绝对不会有什么大成就。现在只要在路上遇到熟人问我近来怎么样,我都会说:“没什么事,平常过日子。”我绝不会跟他说我很忙,说自己很忙干什么呢?那往往只能说明自己心虚。忙不见得好,闲也不见得好,该忙时忙,该闲时闲,这样才好。可是我们现在很多人却不是这样,就怕别人说自己不忙,所以总是在强调自己很忙,那是在咒自己,好像要忙到死一样。做人要平常、平凡、平静一点。起起伏伏,偶尔为之还可以,常常那样就不行,生理和心理都会吃不消,会负荷不了的。
七、气色:看情绪看修为
最后一个是气色。面相象征人的大命,气色则代表人的小运。大命决定一生祸福,小运决定数月吉凶。气是气,色是色,气代表人的道德精神,色代表皮肤的色泽。色是气的外显,随着气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面貌,因此气色其实是经常在变动的。你的内心如果有什么触动、感受或者情绪,你的脸色也会变,是隐瞒不了的。一个人如果很高兴,即便他不敢笑出来,他的脸色还是会显示出来;同样,一个人如果很愤怒,就算他修养很好,你也照样可以看得出来,因为每个人的脸色都是随时在变的。
第二节看人八诀
曾国藩把他看人的方法总结成了八句话,这也可以说就是他的看人口诀。我们要好好体会这八句话,并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多加运用。但要清楚一点,想要完全掌握这一口诀,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慢慢积累,最后转化成为自己的经验。
一、邪正看眼鼻:眼闪鼻歪的人不正直
看一个人,先要看他是邪还是正。正的人往往比较容易接近,对于邪的人,最好敬而远之,与他保持一定距离比较好,否则就很可能被他拖下水。那怎么看邪正呢?通过看眼睛、看鼻子。一般人的眼睛很容易看,你就看他敢不敢正面看你。如果他眼神闪烁,东转西转,那他就肯定有问题。一个人的眼神如果老是左右闪烁不定,那往往就说明他很心虚,或者没有诚意。
可是他如果一直盯着你看,或者狠狠地瞪着你也不行,所以要恰到好处地看人其实也是很不容易的。我问你,当你远远看到老板走过来的时候你会怎么办?这是最考验人的。美国人通常是不怎么在乎你是不是老板的,“反正我看到了就是看到了,没有看到就是没有看到”。中国人就不能这样,你必须看到应该看到的人,没看到你不应该看到的人。所以当你看到老板的时候,你还敢不敢和旁边的人继续聊?你不敢。你敢不敢看到老板过来就马上不讲话了?也不敢。中国人为什么这么复杂,因为中国人最敏感。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老板,你远远地看到两个人在那说话,如果他们看到你过来还继续讲,那就表示他们眼中没有你,“那我就要修理你们,让你们去做这做那,看你们下次还敢不敢不尊敬我”;如果他们看到你就马上静下来了,那就一定是在说你坏话,要不然怎么会突然停下来?
再比如,你坐电梯的时候,眼睛会看哪里?你下次可以去观察,你会发现,一进电梯,每个人都会盯着显示屏,看上面的数字升或者降,那有什么好看的?可是如果不看它,你的眼睛还能看哪里?因为电梯里面空间太小,如果正好只有一男一女,男方要是敢盯着女方看,那他就是色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实最难修炼的就是眼睛,看也不对,不看也不对,用力看不对,不用力看也不对,这都要靠你自己去修炼。最吃亏的就是老板每次看到你,都总觉得你对他有意见,遇上这种情况的人是最倒霉的。有人可能会说“我明明没有意见,老板却非要说我有意见”,那肯定是因为你的眼睛一看就是像有意见的眼睛,而有些人心里明明有意见,看着却像没有意见一样,这种人就能少很多麻烦。
中国人看人先看邪正,所以第一看对方的眼睛,第二看对方的鼻子。千万记住,鼻子是首先要修炼的,因为眼睛要比鼻子自然得多,也难以修炼,所以先修炼相对简单的鼻子。一定要注意鼻子,因为那是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那么,应该怎么注意鼻子呢?第一,不要受伤。第二,如果鼻子有什么问题要赶快去了解,弄清楚原因,然后自己好好调一调。
二、聪明看嘴唇:嘴唇厚的人多半忠厚
有人说:“如果要用睛空来比喻眼睛的话,口便是芳香的乐园,同时它充满了热情与情欲的果实。知性的美,可以由眼睛表现出来,而感情的美,则可由嘴唇来加以表现。”由此可见,在五官中,口也是非常重要的。
嘴要大,才能吃四方,嘴大的人一般比较豪放大胆,性格坚强,精力充沛,富于行动及决断力,会努力拼搏。嘴巴大的人在性格方面多属乐天派。嘴唇是厚一点好还是薄一点好?厚一点好,上唇要掩得住下唇。嘴唇厚的人往往比较忠厚,为人处世基本能以诚相待,给人以实在、讲信用的感觉。
而嘴唇比较薄的人,通常为人较轻浮,容易乱讲话,所谓“祸从口出”,因此容易得罪人而树敌。当然这些也都只是作参考,因为还要搭配很多其他的方面的因素综合来看。
三、功名看气宇:气宇轩昂的人更争气
看一个人的“气宇”,先看他的额头,然后看他一身的气如何。曾国藩就特别擅长看人的气。一个人如果气都已经衰了,那么,面相再好也没有用,也很难有大出息。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一个人气宇轩昂,实际上是整个家庭给他的信心,是整个家庭在支撑他,让他无所畏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中国人吃饭基本都是用圆桌,反正多一个人少一个人都能坐得下,会有你吃饭的地方,那你还用怕什么呢?大不了五指并拢,向下一拍,跟老板说“我不干了,怎么样?”反正回家就是多一双筷子而已。我爸爸当年就是这么教我的:“该吵就吵,你怕谁啊。但如果是你不对就不可以吵,你如果有理你就吵,吵完回来,家里就是多摆一双筷子的事儿,会有你的饭吃。”可是现在还有几个家庭做得到?基本上都做不到。现在家里一般都坐方桌,坐方桌的意思就是一人一个位置,多一个人可能就坐不下了,而坐圆桌的意思则是多一个人也不要紧,大家挤一挤就可以了。当然,这只是一方面,气宇也是要靠很多方面一起撑起来的,比如个人的能力、性格等。
四、事业看精神:精神专注的人易成功
一个人的事业怎么样,就看你的精气神,精、气、神这三者是相互滋生、相互助长的,关系尤为密切。从中医学的角度讲,人的生命起源是“精”,维持生命的动力是“气”,而生命的体现就是“神”的活动。所以说精充气就足,气足神就旺;精亏气就虚,气虚神也就少。中医判断一个人的健康情况,通常都是从这三方面来考虑的。因此,将精、气、神视为人身“三
宝”,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甚至有“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死”的说法,由此也不难看出,“精、气、神”是人的生命存亡之根本。
精气神也就是精神。一个人的精神如果时时刻刻都能够集中,不会涣散,注意力能很快集中,也能很快松懈,总体上保持高度的弹性,脑筋就能非常灵光,也比较容易取得成功。
五、寿夭看指爪:手脚要有气而又柔软
指爪就是指手脚。脚肥肥胖胖的人,更能站得稳,反之,脚瘦瘦干干的,就不那么可靠,自己都站不太稳,别人怎么靠他呢?
一个人的寿夭主要通过看他的手脚。其实只需要握一下手就能大概知道了。第一,看它有没有气。第二,看他手上的肉是否柔软。第三,看他的手指是否细长。手指粗短的人,多半不是文人,因为他连拿毛笔都会很不方便。手指细长的人,往往比较心灵手巧,脑筋也会比较灵活。
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动作很多,经常手舞足蹈,这叫什么?这叫粗鲁。那如果一个人永远面不改色,手脚不动,无论你说什么他都无动于衷,这又叫什么呢?愚蠢或者冷酷。可是如果一个人又粗鲁又愚蠢或者冷酷,却往往就能活得比别人长。为什么?因为他一方面情绪得到了发泄,一方面又能不受别人的影响,那他的寿怎能不长呢?所以归根到底,一个人的情绪、心态的调整与平衡,对其寿夭的影响至关重要。
六、风波看脚跟:脚步稳重的人有担当
大家平时可以多留意,看别人怎么走路。通过看一个人走路最能够看出这个人如何,那么走路应该怎么走才好呢?走路的时候好像背上有重物的最好,因为这表示这个人能够担当大任。脚步非常稳,整个人也四平八稳,做事总是按部就班,不快也不慢的人才可靠,才值得信赖。现在很多人走路都是七扭八歪的,显得很轻浮,一点也不稳重。另外,走路脚跟不着地的人,通常命不会太长,而且这种人往往比较浮躁,交代给他的事,他倒是能做得很快,但是这种人不踏实,很难信得过。
每个人都要自己去调整,而且自己一定要有目标、有方法,还要懂得分阶段调整。一方面调整自己的走路姿态,另一方面更要教会孩子怎样走路不好。除此之外,坐姿也很重要。一个人要想身体好,就要规规矩矩地坐好,两脚并拢,身体保持端正。为什么?因为脊椎骨只要一歪,各种病就都会出来了。
大家没事的时候可以相互看看,朋友相对坐,夫妇相对坐,让对方背朝上趴下,两只脚相并,看看是否一样长。基本上十个人中会有八个人是长短脚,大多都是因为脊椎弯了。可能会有人说没有关系,反正歪了还可以调。现在确实有很多人,稍微一调整就调正了,可是往往过了三天老毛病又犯了,因为他只调了上半部,其实真正应该调的是下半部。但是千万要小心,别把骨头弄断了也还没调过来,因为人越老,骨头就会越脆弱。中国人的很多事情,道理是一样的,但是方法各不相同,功夫各有高低。就像什么情况下,脊椎需要调整,这点大家都知道,但是怎么调,是否能调好,那就说不准了。
七、条理看语言:透过语言看人的内心
“若要问条理,全在语言中。”这才是结论,这才是曾国藩看人口诀的最终结论,也就是要看你的心。如果能真正看到你的心,那其他的就都不必了,前面的那些也都不用看了。你的心一动,他就知道。这叫什么?叫读心术。如果老板的心一动,你就能知道他要干什么,那你要不要说出来?你千万不能说出来,说出来就糟糕了。《三国演义》里面的杨修就是因为不懂这其中的道理,最后才酿成悲剧。他就是能看穿曹操的心事,曹操一动,他就知道曹操想干什么。曹操怎么可能忍受这样一个人的存在呢?所以最后就把他给杀了。最令老板气恼的就是,他在你面前就好像没有穿衣服一样,“我想什么你都知道,那还得了!”可是你完全不知道,也不行,老板会想“你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要我说,那要你有什么用?”我说的这些,其实都是到现在还没有改变的道理。
语言是什么?所谓“言为心声”,“言”就是透露你内心资讯的工具和媒介。所有的祸也都是你的语言招来的。
假如你去问路的时候直接对别人说:“我要去车站该怎么走?”对方可能就指一下说,“往那边走”。结果你走了半天才知道是错的,原来他骗了你,然后你就开始骂那个人,其实你应该骂自己才对。试想一下,你向别人问路的时候,他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他会想:“我是该被你问路的人吗?我在卖花。”所以,本来就是你不对,是你先打扰别人、麻烦别人的,那你就该有麻烦人的语气和态度。以前的人问路多半都会先给对方递一支烟,然后才问他去车站该怎么走,那样他就会讲得很清楚,为什么?他会想,“我不能白抽人家的烟,我应该凭良心告诉他。”或者你不递烟,你欣赏一下他的花也行,“啊,这花真漂亮,如果不是赶时间,我绝对会买回去。我现在要去车站,请问该往哪里走?”你关注他,能站在他的立场,那他自然也就会站在你的立场,愿意帮你忙。
所以,一切都是你自己造成的,不要怪别人。一见面就劈头盖脸地问别人,也不管别人在干什么,心里怎么想的,好像别人欠你的一样。别人凭什么一定要帮你呢?任何事情都要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多站在别人的立场想一想,多检讨反思自己,自己一定是有欠缺,有做得不够、做得不好的地方,这样你也会进步很快。
八、信又要不信:不可不信,不可全信
我在这里再强调一遍,一定要把上面所讲的这些都综合起来看,而且还需要结合其他方面的因素,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才会比较客观。面相不可不懂,但也不可全信,因为每个人都是千差万别的,这些规律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
曾国藩也上当吃亏过,他也看错过人。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不可思议,他那么会看人的人,怎么可能看错人?但这确实是事实,大家可以仔细揣摩、领悟其中的道理。
有一次,一个人来找曾国藩,这个人对曾国藩说:“像左宗棠那种人,我们只是不敢骗他而已,因为他太威严了,我们怕他,所以才不敢骗他。但是对您老就不一样了,您老这么忠厚仁慈,我们不是不敢骗您,我们是不忍骗您啊。”一个人只是让别人不敢骗,那就说明这个人的层次还比较低;而一个人能做到让别人不忍心骗他,那他的层次就比较高了。曾国藩听了这话自然很开心,于是那个人接着又说,有两种做官的人是不入流的:一种是别人没有骗他,他却总是疑神疑鬼,认为别人在骗他;另一种更糟糕,别人骗他,他还糊里糊涂,一点也不知道别人在骗他。曾国藩一听这话,就更高兴了,立刻就派给这个人一份工作,结果这个人过了三个月就挪用公款,然后逃跑了。之后马上就有人报告曾国藩,“你用的那个人挪用公款私逃了”。曾国藩只有苦笑着说:“不忍骗,不忍骗,最后还是骗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一个人千万要提防别人给你戴高帽子。可是我们现在总是鼓励人要多说好话,多说好听的话。对于这一点,我是很不赞成的。我这个人活到现在,从来没有叫过一个人美女,也没有叫过一个人帅哥。一见面就给别人戴高帽子,这种态度不是真诚、诚恳的态度,因而不可取。
相书里面有很多话很有意思,比如“内奸的人有出息”“内奸、外奸的人成就最大”,大家猛然听到这几句话,可能会觉得奇怪,“这样的人不是很坏吗?为什么小人才会出人头地呢?”不是这个意思。这里的“奸”不是奸险,而是指有谋略。我们不主张阴谋,但是我们主张有谋略。阴谋诡诈是所有人都讨厌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谋略,也很难成大气候。人不能害人,但是要会算计。有句话叫:“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一世穷。”不会算计的人,一世都穷。曾国藩也不是一直都很老实的,他有时候也需要不老实,当然不是作假,适当的时候也必须适度调整一下。人要学会应变。一个人有时候这样,有时候那样,可能会让人感觉很奇怪,但是他万变不离其宗,原则不变,方法千变万化,这种人才是干大事的人。
看相最重要的是看一个人的习惯。统一集团的董事长高清愿为什么能屹立不倒?这当然有很多原因,但是在这里我可以说一个细节,大家可以仔细去琢磨这其中的关联。他有几个动作,会让别人看了以后都觉得他值得信赖,什么动作?一张纸巾他会很小心地抽一半,然后留一半,并且用这一半擦完手之后,会再去擦头发,而因为头发上有油,于是他又会再用来擦皮鞋……旁人一看,立刻就会觉得懂得节俭的人绝对可靠。所以我每次在公共场合看到一些年轻人拿纸巾的时候这样一张、两张、三张、四张地连着抽几张,我就知道这个人是完全不懂节俭的。怎么可以这样浪费呢?这简直就是暴殄天物。大家要记住,什么都可以变,勤劳、节俭、用心绝对不能变,否则就会“富不过三代”。
第四章 曾国藩的识人绝活
第四章曾国藩的识人绝活曾国藩识人、用人方面都很有成就。所谓“识人”就是知人,“用人”也就是善任。郭嵩焘为他作墓志铭,说他“以美化教育人材为己任,而尤以知人名天下”。俞樾称他“尤善相士,其所识拔者,名臣名将,指不胜屈”。左宗棠则为他写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而据《清史稿》记载,曾国藩“尤知人,善任使,所成就荐拔者,不可胜数。一见辄品目其材,悉当”。从这些评价中不难看出,说曾国藩
“识人用人皆有成”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作为领导,真的只需做好“识人用人”这四个字就够了,其他都不是你的事。可是现在如果你在台湾当“交通部长”,别人还会质询你“台湾最快的火车是什么?”你还得回答,这不是很奇怪吗?如果我当“交通部长”,不管谁质询我台湾最快的火车是什么,我肯定会说:“这个问题请你问‘铁路局长’,那是他的事。”但是没有人敢说这种话,因为我们现在的标准、原则就不对,所以乱成一团。你如果说这种话,社会就会批评你失职,你不亲民,你推卸责任,等等。职位那么高的官员,却要整天管这些芝麻大的小事情,那大事谁来管呢?就没有人管了。标准一乱,整个社会是上不了轨道的,所以我们现在最要紧的就是要把观念转变过来。
一个老板只有两件事情要做:第一,把场子做大,让每个人都有升迁的希望;第二,让跟自己的人都有饭吃。这就够了,其他没有你的事。每个人都有份,这个份就是责任,大家都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是什么,你该做的你就去做,你不该做的就给别人做。
什么叫“有成”?千万记住,为公家做事做出成就的才能叫有成。古往今来都是一心为公的人才会留名,而为私的人,往往很快就被遗忘了。人活一世,大都希望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真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第一节曾国藩的识人之乐
任何一位伟大的人物都会有受争议的地方,因为见仁见智,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太一样。如果每一个人都说你是坏人,那你一定是坏人,可是如果每一个人都说你是好人,你就不一定是好人。后面这句话是很重要的。什么叫好人?就是坏人一定要说你坏的人,那才是真正的好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人把你当敌人,那就表示你大概没有什么分量,你如果有一点分量,就一定会有人把你当敌人。因此如果有人批评你,你也不必太介意。
对于曾国藩,有很多有争论的地方。可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这一部分,是大家都一致认同和敬佩的,那就是他的眼睛很厉害,他看人很准。一个人怎么样,将来会怎么样,他都能直截了当地说出来,这叫什么?这叫识人的功夫。要知道,要想炼成这个功夫,是非常不容易的。
曾国藩说他本人有“三乐”:读书声出金石,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很多当领导的人会出于私心想保住自己的位置,而不愿提拔人才,或者至多把提拔人才、培养人才当作自己的职责或责任来履行,很少有人能有自愿提拔和培养人才的觉悟,更别说把它当成一大乐趣了。这其中的差距与具体原因,在此我们就不多加赘述了。我们这里着重要关注的是,从客观角度来讲,为何要知人?为何要识人?
一、制胜根本在人
曾国藩说:“制胜之根本,在人才不在器。”“器”就是指设备、机器或者方法、过程。但是我们现在不是这样,现在完全颠倒过来了,现在“重器不重人”,整天都在谈什么研发、材料、方法、制度,就是不讲人,根本完全本末倒置了。曾国藩深深感觉到,要做一番事业,单打独斗是肯定不行的,必须要有一班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打拼。所以他知道,人才是很重要的。
二、先识别后培养
“要培育人才,必先识别人才。”曾国藩看一个人,首先要看他活不活得久,“如果活不久还栽培他干什么”,用我们现在的话说,这叫投入与产出不相符。不能太短命,可以说是投入与产出成正比甚至产出大于投入的基本前提与保证。但是最重要的当然还是这个人值不值得培育,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这个人是不是一只“潜力股”。这个人身上必须要有能让你下决心在他身上“下注”或者投入的特质,否则就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最后得不偿失了。
三、识人乃臣之责
为国识拔人才是大臣的责任。老实说,光这句话,就值得我们现代人琢磨很久。现在很多领导,如果他不打压人才,不埋没人才,就谢天谢地
了。不怕人才提拔上来之后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并出于一片公心诚心举荐,甚至还悉心培育,这就需要非凡的度量和胸怀。曾国藩既然会把“宏奖人才,诱人日进”视为君子一乐,就说明他的气度是真的,不是装出来的,更不是勉强的,而是完全自愿和发自内心的。
四、识人才能用人
只有先识人,然后才能用人,因为用错人是非常可悲的事情,千错万错都没有用错人严重。机器坏了还可以修,可以换,可是人一旦出问题,就会非常麻烦,并不是更换所能解决的。人是善变的,尤其人心更难捉摸,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变,所以你必须要知道该怎样防范,怎样诱导。在这一点上,历史上最为高明的,唐太宗可以算一位。唐太宗身边有两个重要的灵魂人物,一个叫房玄龄,一个叫杜如晦。一个姓房,一个姓杜,这不就是在告诉我们要“防堵”吗?事先要预防,事后呢?事情一旦发生了就要马上围堵,不能让它再继续坏下去。
我们如果将诸葛亮和曾国藩作一下比较,就会很清楚地知道曾国藩比诸葛亮更了不起的地方在哪里。曾国藩培养出了很多人才,而诸葛亮却没有。诸葛亮临终的时候,阿斗派人去问他:“百年之后,谁可任大事?”他说了两个人之后,等来人再问时,“不答,众人一看,已去”。因为他“遍观诸将,无人可授”,最后只能“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可是曾国藩就截然不同,他培养出一大批人才,当时响当当的人才大部分都是他推荐的,李鸿章、胡林翼、第一任台湾巡抚刘铭传,哪个不是他培养的?甚至左连宗棠也是他推荐的。他一看到一个人,经大致考察之后觉得可以,就会毫不保留地加以推荐,一心为公,全心全意为国识别和培养栋梁之才,最终成就了中兴大业。
第二节识人哪有那么难
那么,曾国藩是通过哪些途径,使用哪些方法学会识人的呢?总的来说,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识人务必要先修己。曾国藩如若没有早年长时间的扎实积淀,没有常年的进德修业,提高自身修养与境界,那他断不会具备为时人乃至后人所称颂的识人用人、知人善任的上层功夫。
1.勤读史书
“勤读”不是指一遍又一遍的读。你就算读到倒背如流,也不一定有用。勤读的主要含义是要能举一反三。孔子收学生是没有地位高低、贫富贵贱这些门槛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有教无类”。但是有一种人他是不要的,就是举一不能反三的人。这种人的特点就是教一样,就只知道一样,不能触类旁通。这样的人,孔子不教,这是他的标准与原则。
有很多人说中国人很重视历史,我不赞成。中华民族虽然有很悠久的历史,但是我们并不是真正重视历史。我们很重视历史意识,但是我们不重视历史,很多人根本连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顺序都记不清。因为我们很清楚,历史大部分是假的,所以不能全信,不能过于听信历史书中的说法。但是历史里面蕴藏的道理却是真的,是不会变的。试问有几个人看过《三国志》?我想肯定没几个,我们大多数人宁可看《三国演义》,也不看《三国志》。《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前者为纪传体史学名著,取材精审,对史实加以认真考订和慎重选择,而后者则是历史小说,是对历史的戏说与演绎,偏重于揭示历史事实中所蕴藏的道理与启示。
曾国藩在大量阅读史书以及思考总结的过程中,懂得了很多关于识人用人的道理。
他发现古往今来有大作为的人,才智多半只发挥了三成,有七成没得以充分利用。究其原因,可以说其领导是最大的障碍。这句话很多领导是不爱听的,但事实上,领导成为下属做事情的绊脚石的情况非常多。因为领导的干预或阻碍,下属本来想做的,不敢做;本来要做的,不让做、不能做了。可是很多领导却并不这样觉得,甚至完全浑然不觉,而且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人,君子会变成小人,小人也能变成君子。所以曾国藩最后得出结论:“今日能知人、能晓事者,即为君子。”
“成大事者,以多得助手为要义。”如何选择助手?地缘、血缘、业缘都很重要,但也不能排斥外缘。湘军将帅多为湖南人,此为地缘。儿女亲家或门生故吏关系较深,此为血缘。同行业有共同目标者,即为业缘。
但是要想知人,一定要先知己。一个没有自知之明的人,是没有办法知人的。知人难,知己则更加难上加难。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罩门(武术用语,练金钟罩、铁布衫一类外功的人,身上总会有一两处功夫练不到的地方),所以会很难完全了解自己,这是每个人都会面对的问题,也是每个人必须努力克服的问题。
我讲中国式管理讲了这么多年,很多人就是完全不看,因为他们先入为主,认为“中国式”就是乱七八糟的。他们不看就是他们自己的事,与别人没有关系,也没有谁强迫他们看。但是有些人什么都好,就是差一个“中国式”。
有一家公司,他们的老板非常好,他的下属知道他就缺“中国式”这部分的修养,所以再三跟我商量,问我能不能在他们有活动的时候过去,然后来个出其不意,和他们老板见一面,面对面地谈一谈。
还有一个人,刚从国外回来,担任着一个很重要的职务。他爸爸就跟他说:“你去跟曾教授谈一谈。”可是他自己不明白为什么要跟我谈。我就知道他什么都好,就是有一个问题:中华民族的风土人情他不懂。可是我跟他讲,他却完全听不进去,结果过了三个月又回美国去了。因为他完全按他自己的那一套在中国根本就行不通。他当副总,就把公文基本上都给批了,很少给总经理看,他自己心里想的是:“这是我的责任啊,我能批就批,减少你的负担这难道不好吗?”可是总经理心里想的却是:“我批公文已经批习惯了,结果你一来,连公文都不给我看了,是想把我架空吗?”所以就把他踢走了。可以这么说,凡是当老板当得很辛苦的人,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缺少“中国式”这一部分修养。
2.自省己过
曾国藩反省后对自己说:“居官以耐烦为第一要义。”要尽量使自己不急不躁,头脑始终保持清醒才能保持安静。心急如火,性烈如马,怎能识得了人呢?
“可以有傲骨,不能有傲气。”否则盛气凌人,就很容易招来祸患。前面说过曾国藩年轻的时候也是年轻气盛,骂过很多人,因而也就得罪了很多人,所以他后面有十年走得异常艰辛。
“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接下来这句话尤为重要。“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所以都败得很快。看到这里,大家都要自我检讨一下,如果你家很有钱,你就要小心,你的子弟千万不能骄,如果你官做得很大,那么你的子弟就一定不能傲,否则就很容易出事。因为骄傲、爱自夸的人通常都比较急功近利,自夸最后对自己不会有好处,骄傲自满还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灾难。
“祸从口出,必须慎言”,几乎所有的祸患都是我们自己所说的话招来的,因此说话必须非常谨慎,无论行还是言,都需要三思。
“凡做一事,便要全副精神专注,首尾不懈。”专注是成功的必备品质,有专注,才会有效率。做事最忌有头无尾、有始无终,只有首尾不懈、一气呵成,才能快速达到目标。“人而无恒,终生一无所成。”理想、抱负,其实很多人都有。但是大部分人的梦想最终往往都化为了泡影,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恒心。笑到最后,最终获得成功的人通常不是一开始最有优势的人,而往往是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人。但是要做到保持恒心、坚持不懈,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这也只能靠自己,别人是无能为力的。
“古来英杰,非有一种刚强之气,万不能成大事也。”君子最忌懦弱无刚。为人刚强倔强,做事有原则者,才易受人信赖。但又不可过刚,过于刚强就是刚愎自用了,而刚愎自用的人是不讨人喜欢,也难以有进步的。所以必须把握好这其中的度,尽量做到刚柔相济才行。
对人对事对物,为求更好的生存发展,都需要更多思虑。这里我不用“思考”,而用“思虑”。现代人都喜欢用思考,“考”跟“虑”有什么不同呢?考虑、考虑,“考”是没有心的,“虑”是有心的。做任何事情,一定要用心,不用心是难以成功的。
此外,还要学会忍耐,但是有一点必须清楚,并不是一味忍耐、无底线地忍耐,而是该忍则忍,不该忍则不忍。凡事都有限度,对于这点,自己要心中有数。记住,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认识你的人,一种是不认识你的人。如果一个人认识你,他还看不起你,还不能接受你,那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大家没有缘分,那就各走各的路,各自没有一点关系;如果一个人不认识你,他批评谁跟你又有什么关系呢?嘴巴长在他身上,他爱怎么讲是他的事,你就让他批评好了,你根本不用听他的。所以都跟你没有关系,那你还用介意什么呢?如果你能有这样的修养,那么包容度就会变大,你的忍辱功也会变强。
3.识人为公
最后一点,一切为公,所谓“识人为己用,不如为公用”。“合众人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一个人会来投入某个阵营,都是各怀“鬼”胎,各有不同的希望,各有私心的,你不能要求人没有私心,因为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你想让他为公做事情,你就同时必须尽量满足他的要求与欲望,而不是一味要求他只能为公不能为私,那是做不到的,那是唱高调。
“万人同心,生死不弃。”曾国藩要求他的军队必须“呼吸相顾,痛痒相关,赴火同行,蹈汤同往,胜则举杯酒以让功,败则出死力以相救。太平军有誓不相弃之死党,吾官兵亦当有誓不相弃之死党”,他培养出来的很多人,最后也都做到了生死不弃,非常感人,也非常难得。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使整个军队具有极强的凝聚力,而这往往与领导者独特而强烈的个人魅力是分不开的。
第三节看人究竟看什么
左宗棠奏请朝廷下令全国大臣学习曾国藩的知人之明,单凭这一点,就能想见曾国藩识人知人有多高明。他的一双眼睛,具有无比的穿透力,就好比现在的x光,基本上任何人在他面前都会被一览无遗。但是他看人的功夫也是练出来的,并不是天生的。
1.有无独立之志
曾国藩看人首先看什么呢?看这个人有没有独立之志,在大事上是否有自主判断力,能否独当一面。而且不仅要能独当一面,还要能够聚集众人的力量。一个领导最要紧的不是自己在做事,而是要让跟自己的人都能好好做事,这点才是最关键的。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有独立之志,一个很直观的方法是看他是否听话,怎么听话,以及听话听到什么程度。我们中国人很有意思,一方面说“你听话,对你是不利的”,一方面又说“你不听话,对你是有害的”。像这种话如果你听不懂,那最好就不要研究中国人的学问。一个人如果太听话,就容易变成“奴才”。你对老板服服帖帖,老板一定把你当“奴才”。所以经常有人很生气地跟我说,“我们老板怎么那么跋扈,好像我是他的奴才一样”。我就对他说:“谁叫你那么听话呢?”他说“那我就不听话”,可是不听话就叫叛逆,叛逆就要被除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你自己一定要心中有数,有足够的判断力,能清楚把握其中的界限。中国人是最懂得品质管理的人,其核心就是牢牢抓住上下限,然后由此就产生三个字,叫作“差不多”。听话听到差不多,不听话不听到差不多,守规矩守到差不多。中国人在这当中找出的一条路,就叫“不真不假”。“我绝对不骗人,但是我经常不说实在话”,这是外国人根本弄不懂也弄不明白的道理。如果曾国藩不守规矩,我们就不必学他,但是如果曾国藩太守规矩,他又很可能活不到62岁就死了。有些时候如果你完全死守规矩,不懂得灵活变通,你就会无路可走,甚至只有死路一条,尤其是在与最高统治者打交道、周旋的过程中。
所以,曾国藩才一次又一次地原谅左宗棠。左宗棠只比曾国藩小1岁,曾国藩成为大学士的时候,左宗棠也已经是总督了,但是按照清朝的惯例,总督拜见大学士的时候要自称学生,左宗棠就很不服气。他就跟曾国藩商量说:“我们能不能破下例,我跟你在一块儿的时候可不可以不自称学生?”结果曾国藩很爽快地就答应了。曾国藩对别人可能不一定会有这么大的容忍度,可是他对左宗棠就不一样,就是因为他看上了左宗棠身上有一股不可动摇之气,也就是坚定的意志。
其实曾国藩自己同样也具有独立的意志。
曾国藩50岁的时候,一般来说,一个人到了50岁应该已经很成熟圆滑了,但是大家看看他是怎么表现的。当时他正带兵攻打安庆,这时候太平军把江浙一带都攻占下来了。江浙一带是最富裕,也是税收最多的地方,所以朝廷非常着急,咸丰皇帝就命曾国藩撤出安庆,保浙复苏,认为先把这个富裕的区域收回来比较要紧。但是曾国藩没有听皇帝的,他在大事上还是会坚持己见。曾国藩可以随便抗命吗?当然不可以,可是曾国藩熟读历史,所以他知道“我现在如果不先把安庆攻下来,去收复江浙是收复不了的”,什么道理?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从北方打南方比较容易,胜算比较高,而从南方去反攻北方就会非常困难,多半是会失败的,这是实际的地理条件造成的。所以他就对皇帝说,“现在要我放弃安庆去打江浙,将来最终结果是不会好的,请再给我点时间,等我把安庆打下来之后,我很快就会收复江浙”。最后结果如何?最后皇帝还是听他的了。作为臣子,要忠君当然没错,但也不能百依百顺,一味言听计从,因为最后打败仗的责任还是得由臣子来承担。
所以一个人与上级打交道,主要不是服从不服从的问题,而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坚持的问题。你坚持到最后是对的,你就要坚持,你怎么能不坚持呢?比如你跟老板说一个人很讲信用,老板却马上说“不可能,他肯定没信用”,然后你就点头。那么,老板一看你前后的表现,肯定会认为最没有信用的就是你,“你刚刚还说他有信用,我一说他没有信用,你就马上相信我,可见你根本就连自己都说服不了,那我怎么能相信你?”但是现在很多人就不懂这一点。我年轻的时候,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我跟老板说这个人有信用,老板也会说这个人没有信用,可是我心里清楚老板不一定知道,所以我就告诉他,我去银行查过,这个人确实有信用。老板还是说:
“啊,这不能完全信。”我就给他看打印出来的记录,最后他就相信我了。你要让别人相信你,你首先得自己相信自己,自己有底气,然后在这种信心下坚持,别人才可能最终被你说服。
我经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人从外边进来就说:“啊,外面有一条蛇水桶那么粗。”如果你听了会什么反应?只要是中国人就一定会说:“哪有蛇那么粗?”那个人连忙说:“怎么没有?起码碗那么粗。”别人又说:“不可能。”他就嗫嚅道:“怎、怎么不可能?有棍子那么粗。”这样被连唬三次,最后就缩得像蚯蚓了。这就是中国人最拿手的,尤其在闲聊的时候往往更爱说大话。那你能听到什么话就信吗?现在的年轻人根本不懂这些。总以为听话就好,听话可不见得好,但是也不能不听话。可是如果跟年轻人这样说,他们还是听不懂,那有什么办法?年轻人还是要深入社会多历练,慢慢去体验、去积累,进而参透其中的道理,然后才能渐渐走向成熟。所以一句话,你有几分把握,就要有几分坚持。这跟听话不听话是没有关系的。
光有志还不行,还得立对方向,要是好志向才行。其实中国人最好的志向就是为公不为私。但是有一点我需要在这里强调一下,真正自私的人都是不自私的人。为什么这么说?自私的人最后都是达不到自私的目的的,所以这里的“不自私”,不是动机上的不想自私,而是结果上的不能自私、自私不了。
2.有无过人胆识
立好志之后,还要有胆识。“要能自己拿定主意,就必须有胆识,能因时、因地、因人、因事作出合理应变。”我们今天也会谈各种“识”,比如见识、胆识、知识、常识,其实和古人讲的不太一样。古人所谓的“胆识”,包括了前面所有这些,它们合起来就是胆识,胆识是综合性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其他这些“识”,是根本谈不上有胆识的。没有知识,你敢有胆识吗?没有常识,你谈什么胆识?没有见识,你有胆识又有什么用?而且最终的考验也是“胆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有胆识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行事果断,能果断决策。因此要“博采众议,不主观武断”,也“不能以自我为中心。”现代人最大的毛病之一就是爱以自我为中心,动不动就说“我负责”。你负什么责?你有什么能耐负责?你现在嘴上说说,到时候人就闪了,不管也不顾了,所以说这种话是没有用的。一定要能“果敢决断,不草率、不鲁莽”。曾国藩也曾经“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他42岁在家守母丧的时候,就曾经患得患失,不肯出来率领湘军,怕出来之后别人会骂他不孝,最后差点丧失机会,不过他会这样担心也难免,也属人之常情。因此一个人不能太坚持自己,否则就叫“刚愎自用”,但是也不能太软弱,否则就是犹豫不定。怎么把握好中间的度,取得平衡,就需要自己去悟、去体会。
所以一个人当然有必要考察时机,考察当时的形势,但是最要紧的还是要有判断力。现代人的判断力是很差的,七判断八错。要想能准确判断,至少要做到“知己知彼”,方有可能“百战百胜”。
由此,想必大家也不难看出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什么。自然是“识见”,也就是合理的应变力。过度守法的民族是没有应变力的,因为法是死的,而且要修法非常困难,修法过程中会有各种势力、各种利益群体干涉。在美国或欧洲一些国家,有很多法案,讨论前是一定通过,讨论后呢?慢慢来,到最后,就不了了之了。不通过就是不通过,你再有理想又能有什么用?这些幕后势力当然会把他们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会去理会你所谓的理想。
3.有无持久恒心
第一,你要有意志。第二,你要有胆识。第三,你还要有恒。什么叫“有恒”?就是要专心,要长期坚持,而不能有始无终、有头无尾,有头无尾是最糟糕的,但也是最常见的。偶尔一次坚持,偶尔一次表现出应变力是很容易的,但是能长期这样做,却是非常困难的。而这一点也可以说是把成功者与普通人区分开来的最大原因。
第四节哪种人才合你意
什么叫“人才”?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把会赚钱的人叫人才,会打篮球的人叫人才。曾国藩却说,心存仁义、肩负重任的人,才有资格叫人才。一个人的人格表现在,他为大众做了哪些事情,而不是他为自己争了多大名誉,得了多少利益。这两个判断标准明显一个是为公,一个是为私,我想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感到羞愧,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反省的地方。对于人才,有很多种分类方法,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分类,是以才德为标准的四等人才。
1.四等人才
第一等人才,有德有才。这种人很难找到,不得已就只好求第二等人才,有德无才者。这就是为什么在中国经常是没有才的人居高位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等人才,有德有才的人当然最好,大家肯定都会承认,也会比较心服口服。
可是如果没有第一等的人才呢?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选有德无才者。所以很多老板会说:“我宁可招可靠的人,没有才,还可以训练,这相对比较容易。凡是能够在企业界实施的方法,没有一件是高深莫测的。生产技术一般都比较简单,因为如果它不够简单就没有办法量产,没办法量产,那它就只能待在实验室里,不能广泛运用。实验室里面的生产技术是可以很复杂的,但是如果要放到生产线上量产,就必须很简单,要能一下就学会。所以年轻人如果看到有些企业说要什么专业人才,也不要害怕,因为这些技术一般都会比较容易学,不会很难。但是要品德好就很难,而要把品德原本不好的改好,就更难。无才的人在中间,有才的人在两端,有才者要么是第一等,要么是最后一等,这其中的决定性因素就是道德,是否有道德、有德行,是否能以德服人。
第三等人才,无德无才。第四等人才,无德有才。同样无德者,无才胜有才。所以很多老板会更倾向于用无才者,而非有才者。最可怕的就是无德有才的人,这种人很有才能,但是没有品德。我问过很多老板为什么第三等和第四等人才要这样排,同样无德的人,应该有才的人比较好才是。他说:“我告诉你,如果我用第四等人,一旦他整我,我就垮了;但是如果我用第三等人,就算他整我,我也不会垮,至少没有那么容易垮,因为他没有能力,实力不够。所以同样无德,同样不可靠,我宁可用没有能力的人,这样还比较安全,我也比较不容易被害。”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那么才能对于他而言,就很可能成为“帮凶”,这种情况下,有才能者会比无才能者更具破坏性,会带来更严重的灾难。
2.三类人才
曾国藩对于人才也有独特的分类方法,他把人才分成三类,而且他都会做上特定的记号以示区分。
(1)闻可
听别人说可以或者不错的人,有人推荐或称赞的人。一个人既然能有很好的口碑,名声在外的话,那必定有其过人之处。但也不排除谣传或者别人认为有才而自己却并不觉得有才的情况,因此还得自己亲眼见了之后再作进一步判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见可
他亲自看了之后觉得可以用的人,确切地说是经过面试和考查后认为可用的人。这种人可以说是通过了初步面试,而且算是比较保险,也就是对于“他是人才”这一判断的失误可能性就比较小了。
(3)闻否
听别人说不能用的人,连别人看了都普遍觉得不好,不能用,名声不好的人,肯定要么劣迹斑斑,要么按我的人才标准判断属无一处之长的人。这类人与贪而无耻、刻薄害民以及好色的人,一起被列入黑名单。但是,其实如若仔细一想,别人说不能用,也不排除存在恶意诽谤或刻意打压的情况,所以对别人的评价也不能轻易完全相信,也该抱着审慎客观的态度才行。
凡是有人求见,曾国藩都会立即腾出时间与之见面,通常他都会注视对方很长一段时间但却一言不发,等来人走之后他就马上记录下其言语、气象,然后与其相貌进行对照。曾国藩就是这样慢慢积累出丰富精准的看人识人经验的,所以要练就一身识人功夫,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一切都得靠自己辛勤不懈的耕耘。
但是,如果只会识人,不会用人也没有用,那就只能去挂牌当看相的。知人还要善任,与善任相比,知人还相对比较容易,因为人往往没有那个度量,尤其是身为领导者,往往恨不得把所有功劳都归到自己身上,这是用人大忌,要全心举荐、培养人才也就更加难上加难。而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更容易丧失获得更大成就的机会。作为领导,只有把功劳让出来,才可能带出很多人才来,才可能“桃李满天下”。但说是这么说,道理大家都明白,真要做到,却是非常难的,因为这需要你有足够高的涵养,以及足够高的境界。
第五章 曾国藩的用人高招
第五章曾国藩的用人高招曾国藩58岁的时候,左宗棠上奏皇上,这篇奏文很值得我们一看:“刘松山本王珍旧部,臣十余年前即知之,而未之奇也。后由湖南从征入皖,为曾国藩所赏拔……臣尝私论曾国藩素称知人,晚得刘松山,尤征卓识……臣以此服曾国藩知人之明,谋国之忠,实非臣所能及。仰恳天恩,将曾国藩之能任刘松山,详明宣示,以为疆臣有用人之责者劝。”
王珍是湘军的头领。前面提到过,湘军不是曾国藩而是罗泽南创立的。罗泽南的大弟子就是王珍。左宗棠请求皇上下令让全国的大臣一起学习曾国藩的知人用人之道。要知道左宗棠是不服任何人的,他曾经说自己是当代的诸葛亮,而且比诸葛亮更厉害,大家想想看,他还会服谁?可是他现在却这样诚心诚意地上奏皇上,号召所有人都向曾国藩学习。曾国藩有多厉害,由此可见一斑。而且前面也讲过,毛泽东、蒋介石,也都不约而同地赏识和崇拜曾国藩,这就更说明他一定有独到之处。接下来,我们要详细讲述的就是他这些独到之处中很重要的一点:善于任用人才。
第一节攻略:是人才就吃这一套
1.人才是头等大事
关于人才问题,曾国藩对自己有几个基本要求。第一,重视人才。这可以说是一个当领袖的人必备的条件。现在有很多人根本不重视人才,为什么?因为他认为“天下我最行”,别人都是白痴,这种人不可能是好的领导。凡是看其他所有人都不如自己的人就要小心了,因为你自己一定存在很多缺失,这时候你肯定已经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了,不能集思广益,自己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后果自然不堪设想。而且你看不起所有人,有没有想过别人的感受会怎样?
曾国藩后来的理想和目标就是希望大清能够自强,而这种自强在清朝末年发展成为很重要的洋务运动。中华民族到了清朝末年,老实讲是很凄惨的。你看中国历史看到清末,就好像看《三国演义》看到关公死了,看到刘备死了,然后诸葛亮也死了一样,这时候你还会想看吗?你就不想看了,因为看了会难过,心里会不好受。可是能怎么办?怨叹有用吗?没有用,一定要自强,要自立自强才行。所以曾国藩除了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以外,他还极力推行自强运动。
他认为:“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办事总以得人为主。”自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是把政治搞好。老实讲,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在麻痹自己,说什么“政治和经济可以分开”,我是绝对不相信的。这绝对不可能,尤其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因为我们永远是政治挂帅。政治搞不好,其他都免谈。因为我们是官本位,正因为如此,所以一旦有任何风吹草动,我们就会骂当官的。我在台北的时候,房价很贵,老百姓就骂了:“房子这么贵,政府在搞什么?”我到高雄之后,房子很便宜,老百姓又骂了:“房子这么便宜,政府在搞什么?”不管怎样,都跟政府有关系。大家再看看现在考公务员的人数和报考比例,竞争那么激烈也还要削尖脑袋往里挤,更别说有人给你做官的机会了,那肯定不管是什么官,“半夜三更都溜去”,立刻冲上去。这都是到今天仍旧没有改变的事情,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官本位。所谓“士农工商”,“士”永远是在社会上担负着最大责任的人。
而办事最要紧的就是要得人,得人得什么?得人的心。自古以来都是“得人心者昌,失人心者亡”,历代的兴亡更替莫不如此。曾国藩清楚他自己要做的事情会很重大、很艰难,肯定也不是他一个人能够完成的。所以他必须知道人才在哪里,怎样找到他们,怎样培育他们,怎样用他们,以及怎样让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他的事业越来越庞大,从而使他一步步更接近完成他的使命。他一生中最大的特色就是知人善任,而想要做到这一点是极其不容易的。
2.自立立人,自达达人
除重视人才以外,还要自立立人,自达达人。“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曾国藩说:“吾九年以来,痛戒无恒之弊,看书写字,从未间断,选将练兵,亦常留心,此皆自强能立功夫。奏疏公牍,再三斟酌,无一过当之语,自夸之词,此皆圆融能达功夫。”
我们现在讲“立法”,却不怎么讲“立人”。“自立立人”,就是说你首先要发愤图强,看书写字,进德修业,无论如何都要先让自己站得起来,让自己像个人,然后也要让别人像个人。把别人当人看,这是最要紧的。一个人如果总是自以为是,总是觉得自己最行,处处都想显示自己有多能干,那他肯定是容不了别人的。很多老板总是认为全公司就他最行,其他人每个都差劲。所以就有很多员工向我抱怨:“我们老板什么都好,就是喜欢千方百计证明我们这些人统统都是白痴。”这种老板最大的本事就是把能干的人在短期内统统逼走。大家想想,楚汉之争,为什么最后刘邦会成功,项羽会失败?一个很关键的原因,就是项羽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最后逼得他手下几乎所有能干的人都一个个地走掉了,而刘邦却礼贤下士,所以能得众多能人相助,终成霸业。
当年阿斗被赵云拼死拼活地救回来以后,刘备立刻把阿斗丢在地上骂道:“就为了你这小孩,害我差点儿损失一员大将。”我们现在一般人哪里会想到要这样做?好不容易把孩子救回来,肯定马上抱得紧紧的,说的第一句话一定是“快拿小儿惊风散”。只管自己的宝贝儿子,而把功臣晾在一边,没有任何表示,那所有人都会心寒,最后肯定所有人都会跑光。这样对人,谁还会跟你?可是刘备这样一说,所有人听了就都会下定决心,以后阿斗有难我肯定去救他。
所以,以自我为中心是最要不得的,我们一定要尊重所有跟我们共事的人。尊重与重视,可以说是与别人共事与合作的前提与保证。
“自达达人”,这个“自达”是说做人办事圆融,使凡事都能行得通,说话做事小心谨慎,不自夸自大,这才叫圆融。“达人”的本意是,我守规矩你也守规矩,也就是说,我有规范,然后让别人在这个规范内能够最大限度地发展自己。绝对不能完全约束一个人,否则他的才能、潜能都会被扼杀,而你也会很累;但是,也不能完全让一个人自主,因为一旦他超越底线,超越规范,你就很难再控制住他了。所以,“达人”的意思简单来讲就是,我自己有一个原则,我不会逾越这个原则,我在这个范围内活动,但是我也有弹性,也容许每一个人自己立规矩,大家如果都同意就可以生效。所有人都在规矩以内,但是又可以根据情况有变化。
3.以诚相待
第三,以诚相待。既然你重视他,既然你要与他相处,你就要很真诚地对待他。但是后面还需要加四个字,“因势而变”。这样才叫“由有为到无为”。一开始就“无为”,那肯定是行不通的。大家想想看,假设你带一班人,如果刚开始你就“无为”,什么都不管,都不过问,那别人怎么知道要怎么做呢?而且如果任由下面的人折腾,那最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所以应该一开始“有为”,然后慢慢放手,慢慢让下面的人更独立地做事。当下面的人能把一件事情做得很好,你自己也很放心的时候,你才可以无为,你才可以把事情交给下面的人做,但你还是不能马上公开明确说授权。最后用闽南话讲就是要“每样知道,不管半样”,什么都知道,公事甚至私事,无所不知,但是又什么都不管。你不能管,因为老板一管,下面就没有人敢管了。但是如果作为老板你很多事情都不知道,那就会很危险,因为下面的人就很可能背着你为非作歹。所以当老板的人,一定要有耳目,下面的人如果知道你什么事都知道,他们就会好好做。而且耳目要有很多,不能只有一个,如果只有一个耳目,他就很可能会骗你了,你要多听几个人的说法,才更可靠,更接近事实。
如果对外国人说这些,他们是完全听不懂的,因为他们不是这种做法。外国人多半公私分明,“这是他的私事,所以我不管”。而中国人却没有很明确的公事私事之分。比方说,员工打麻将,这是公事还是私事?老板会说是公事,而员工却说:“我是下班之后打的,而且我赌的是自己的钱。”老板就会说:“你这样迟早会把公司拖下水,所以绝对与公司有关系,绝对是公事。”
其实,我们长期以来把“真诚”这两个字都理解错了,真诚并不是实实在在地把心里的话全说出来。因为根本就没人能判断和界定真实。“真”和“实”是两码事,“实”不一定“真”,“真”也不一定“实”,那实际的情况是怎样呢?通常一件事情发生之后,十个人讲这件事,会讲得都不一样,这就叫“罗生门”(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的代表作)。哪一件事情不是“罗生
门”呢?你看到的是这部分,他看到的是那部分,然后每个人都加上各自的想象,讲出来的事实就会千奇百怪、五花八门,让人莫衷一是。所以在西方社会,真理越辩越明是真的,而在中国,“真理越辩越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用闽南话来讲,就是“不讲还好,越讲越花”。没有一件事情是最后有结果的,吵到最后就会不知道谁对谁错。这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真相,是没有办法逃避的。
我们反复说过,中国人的事情就是这样讲也对,那样讲也对,两边讲都对的。比如一方面说“根据规章制度,这种事情绝对不可以,绝对不允
许”,另一方面又说“你那么严格干什么?规章制度必须与时俱进,必须灵活变通”,无论怎么说都有理。所以在中国有另外一套做法,这套做法是什么?最后要有一个人拍板定案,这就是“以人为本”,与西方的“以法为本”完全不同。中国的“法”往往很难执行,一条法律公布出来,十个人就会有十种解释,而且每种都讲得通,所以需要有一个权威的声音来确定最终标准、最终结论。
4.适才适任,妥当安排
第四,适才适任。每个人的优点和所擅长的事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对于任何人,只要用对了,他就是人才,没用对,他就是庸才。因此要善于发现一个人的长处,并想方设法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的长处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依据每个人的志向大小与才能高低,授以不同职位。除此之外,还可按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需要等,妥当安排任命,务求科学、合理、有效,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的才能,创造最大的能量与价值。
5.适时交心,真诚不欺
第五,适时交心。“满意的人才上缺,可以占用其次,加以教育培养。”就是说一个人很有能耐,本来应该居高位做大事,可现在上面没有空缺,那就退而求其次,暂时委屈他一点,同时悉心栽培他,而两人彼此却心照不宣,“你就在这里好好做,我不会亏待你,一有合适机会我马上把你升上去。但是没有机会你也不要怨我,大家到时候看着办”,彼此很真诚,真心不欺,就好像水一样淡而绵长,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这才叫“交心”,而不是说一天到晚都要在一起,那完全没有必要。我了解你,你了解我,我们必要的时候再互动,不必要的时候各安其位,各自做好自己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交心一定是双方面的,而不可能是单方面的,必须要两个人自愿配合才可能达到。
6.“以志帅气,以静制动”
此外,用人者还必须做到“以志帅气,以静制动”。大家看到这个“帅”,可能会想到象棋里面的“帅”和“将”。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红军的叫“帅”,黑军的却叫“将”?红军和黑军又有什么不同?如果你想知道一家公司的老板是帅还是将,判断方法很简单。黑军的士象都没有人字旁,所以统统都被看作动物,而不被当人看,可是红军的就刚好相反,都有人字旁,都把人当人看。你不要以为这些是随便定的,象棋里面包含有太多的学问,只是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象棋里面有兵和卒之分,黑军的是卒,所谓“郁
卒、郁卒”,所以黑军的兵往往都很忧郁,而红军的是兵,往往都是喜气洋洋的。所以,如果一家公司的员工都很忧郁,不开心,那他们就一定是“黑军”,反之,如果员工都是嘻嘻哈哈的,很快乐,也很轻松,那他们就是“红军”。而从员工身上再去看老板的心态,就会看得比较清楚、准确。所以当老板的也可以通过看员工的状态,去认识自己的状态。员工只要是“黑军”,那你自己就要小心了,要赶快调整,否则跟你的人会越来越忧郁,这样,你的公司是不可能有很好的发展的。
作为老板,还要很稳,要能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如果整天跑来跑去,别人要找都找不到你,那就不行。有人可能会问:“我们不是要实行走动式管理吗?”是,走动式管理没错,但千万记住,刚上班那一个小时,临下班的前一个小时,你要在你的位置上,员工才有办法找你说重要的事,因为这两个时间点通常是员工找领导就重要事情进行商量或需要领导拍板决定最为集中的,关键时间你一定要在位置上,其他时间你跑到哪里都无所谓,那时候你再去进行走动式管理。
第二节广收:先把场子做大再说
曾国藩非常重视人才,对于人才,他一直坚持四大原则。第一条原则,就是广收。曾国藩为什么能“广收”?因为他场子大,如果场子不大,他广收有什么用?怎么去广收?所以他才敢说:“凡天下英才都来,我容得下。”他如果容不下,也就不敢说这种话。而且他是真的诚心接纳各方人才,非常尊重人才,所以别人才会愿意去投奔他。
一、广收人才靠同缘
曾国藩是怎么广收人才的?说到底就是一个“缘”字。我们是同乡,这就是地缘。我们是亲戚,这就是血缘。我们是同行业的,那就是业缘。还有一个他缘,就包括所有其他关系在内了。那么这几个缘中哪个最重要,哪个最好?答案是不一定。
我有个朋友,他刚当主管的时候,认为同乡是最可靠的,所以他的班底都是湖南人,全都是他的老乡。他后来调到另一个机关,还是当领导,结果他手下没有一个讲湖南话的人。我就问他怎么突然这样做,他说同乡就是专门捣蛋的,所以这次一个同乡都不用,可是最后还是搞得一塌糊涂。之后他就跟我说:“只要这个‘同’字。不管是什么缘,只要加上同道就对了。同乡里面会有同道的,同学里面会有同道的,别人介绍的人里面也会有同道的,只要同道就够了,就好办事了。”
有一位老板跟我说,他现在找人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先考对方《弟子规》,如果不会就免谈。这就是他找同道的方法。每个人都可以找一个合适的检验项目,至于具体是什么,就需要你自己来确定。
台湾有一家公司,最后录用的都是穿白袜子的人,凡是穿杂色袜子的人一概不取。大家可能会觉得这很不公平,表面看起来他们甄选人员的标准完全是形式上的,显得很不科学,但这家公司却在台湾发展得很好。我也问过这家公司的领导,我说:“你怎么可以这样,人家不知道你这规矩的,穿了杂色袜子,你就不予录取,这不公平啊。”他说:“就是你这句话,如果一个人想到我们公司来,他连这都不打听一下,那就表示他没有诚意,我们公司又不神秘,他一打听就能知道,穿白色的来就好了嘛。”他还说:“我们说要求大学毕业,来应聘的都是大学毕业的,所以大学毕业不重要;我们要求身高160mm以上,来的人也都是160mm以上,所以身高也不重要;我们要求体重多少公斤以下,通通多少公斤以下,所以体重也不重要。那我还能考什么?就只能看他有没有穿白色袜子。”所以同道是最要紧的,不同道就会很麻烦,可能会成为你做事的阻碍,而不是帮手。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湘军刚开始的时候不过一两万人,太平军却是雄师百万。可是经过十二年的对峙,湘军由弱转强,由寡变众,而太平军却慢慢“萎缩”了。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太平军不是被湘军打垮的,而是被他们自己打垮的。太平军的败,原因多半出在他们自己身上,所以我们常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只有他自己能把自己打垮,别人都打不垮他。同样,一家公司会垮,也主要是它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外面的压力,那些都只是借口,或者说不是主要原因。湘军为什么发展这么快?就是因为它广收人才,“不管你是谁,只要你表示愿意跟我们同心协力就可以”,“同心协力”这四个字很重要,这表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你可以加入我们的行列中来,成为我们中的一员”。它没有太高的门槛,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将所有人吸引、凝聚到一起。
曾国藩每到一个地方,就广为寻访、延揽当地人才。一方面,自己主动去找,另一方面,贴告示寻访英贤,对自荐或举荐他人都表示欢迎。
“求才之诚,用人之实,几百年来无人可及”,他求才、用人的诚意,几百年来找不到第二个。当年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三顾茅庐,确实算很有诚意,可是后来庞统去找他的时候,他就爱理不理,开始摆架子了。其实这两个人都是来考验刘备的,“你真的是一心求才吗?到底是真是假?”而人经常是经不起考验的。所以,你如果想要求人才,那么,先问自己诚意够不够,真不真?这是首先需要保证的。
曾国藩把网罗人才当成自己的重大责任,只要一发现人才,就势在必得,想尽办法一定要得到他。这一点也可以证明曾国藩一生读得最透的书之一就是《三国演义》。三国可以说是我国历代中人才最聚集的时代,什么样的人都有,什么样的变化都出现过,里面有各种人、各种情形和境况最好的案例。《三国演义》和前面我们反复提到的《易经》这两本书,大家如果一辈子慢慢去品读,一定会增长自己的智慧。
二、曾国藩的内外优势
曾国藩一生得以网罗那么多人才,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他能做到这一点,无疑也是有他特定的优势的。
(1)有稳固靠山
一个人如果没有靠山,就最好不要大刀阔斧地做事。自己连站都站不稳,又怎么能做得成这些需要大勇气、大智慧的事情呢?如果无论你做什么,上面都怀疑你,那你还怎么做事呢?
曾国藩最大的靠山,满族人是穆彰阿穆中堂。穆中堂是谁?就是曾国藩考试的时候的主考官,以前考取功名的人都要拜当时的主考官为师,做他的门生。穆中堂很赏识曾国藩,所以曾国藩能常常到他家走动。穆中堂是满族官员中少数懂得欣赏书画的人之一,他搜集了很多古物,而且中堂这个官也算不小了。按理说他收藏的东西,应该都是真品,不过如果有假的,那也是有可能的。现在就有很多人挂的画是假的,但是他一定是有真品的。
其实在美国,假珠宝是很畅销的。但是大家不要以为美国人真的都只买假珠宝,他们往往都是用很高的价钱买真珠宝,把它放在保险箱里面,然后买一个看上去一模一样的假珠宝戴在身上。为什么?第一,不用给一般人看真的。第二,万一被抢,也不会很伤心,这样他心里就踏实。中国人就不一样,比如你开一部凯迪拉克的车子,你最担心的会是什么?怕别人把你当司机。所以你就会一直说,“我买这部车的时候多少人在争,都争不过我”,你非说这句话不可,不然你就会很心虚。明明是主人,却怕被人当成司机,这才是中国人的真实心理,对此西方人是很难理解的。所以,任何东西只要加上“中国的”三个字,你对待学问的态度就要完全不一样。中国人的心思往往更细密,看得更久远、更深入,而且变化无穷。
穆中堂家里挂了一张仕女图,曾国藩去拜访的时候看到之后也很欣赏,他就问:“我能不能靠近一点去看?”穆中堂很高兴,就说:“想不到你也喜欢这个,你看吧。”他看完以后就说了一句话:“画得很好,像唐代的东西,可惜没有署名。”大家都知道,字画一定要有署名,那个署名才是最关键的。穆中堂也听得懂,曾国藩能看出这一点是出乎他意料之外的,“这个人居然有这么高的修养,而且还这么胆大,敢在我面前说这种话”。他说:“没有署名?我拿下来看看。”一看,真的像明朝的东西,只是仿照唐朝的,而且仿得跟真的一样。之后穆中堂就留他吃
饭,和他聊了很多关于书画鉴定的事情。这个故事就告诉我们,一个人的知识要广博一点,才能有很多话题,才能碰到什么人讲什么话,这样你就可以四方交友,就可以拓宽你的交际范围。如果你只会讲一种话,一个行道的话,那你的眼界永远都会很窄、很狭隘。
曾国藩既然敢指出穆中堂的画是假的,可见他们交情很好。大家想想,如果换作是你,你到老师家看到他家墙上挂的一幅字画是仿的,你敢说吗?中国人说话还是要看交情的,交浅不言深。假如你的老板收藏古董,你到他家看了之后发现其中有假的,你不能张口就说:“老板,你那古董是假的,你还搜集这么多干吗?这都是废物嘛。”不信你试试看这样说了第二天会怎样。所以与人交往的时候,真话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说的。
汉族人里面曾国藩最大的靠山则是洪秀全。没有洪秀全,曾国藩的场子也做不了那么大。为什么这么说?第一,如果没有洪秀全,他肯定不敢也不能练兵,否则朝廷马上就会问:“你练兵是想干什么?”那他就有危险
了。有了洪秀全,练兵就有了正当理由,他就可以招募更多的人,也可以带兵打仗,否则私人怎么可以有团练呢?第二,如果洪秀全的势力很小,那朝廷也用不着曾国藩,清朝的军队完全就可以应付了。因为朝廷军队应付不了,所以只好借重曾国藩了。第三,如果洪秀全很快就亡了,那曾国藩也会很快就跟着垮了,因为那时候他对于朝廷而言也就没有利用价值了。所以,洪秀全是他最大的敌人,同时也是他最大的靠山。
(2)有良好信用
一个人的信用度很重要,因为人们会互相传告。正因为如此,所以最后所有人都知道曾国藩很好。对于人才,曾国藩不但会赏识,还会栽培,也会加以重用,会给他机会,也会为他创造机会,全力推荐他,让他的才能与潜能都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挥。有了这样的好口碑,人才才可能愿意为他所用。
一不用人唯亲。什么人都用,但他们的待遇,以及对待他们的方式却不会有太大的区别,基本上一视同仁。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他必定还是会有亲疏感觉的不同。人不可能没有亲疏之分,我也不赞成当老板的就一定都要说自己的财产不留给子女这一类的话,我不主张这样。我们应该希望子女能够站在自己的肩膀上做得更好才是。
二不嫉妒贤能。很多领导是嫉妒贤能的,只要你做得比他好,他就会觉得脸上无光,他就想把你除掉,那你就惨了。英雄是什么?就是悲剧人物。梁山一百零八条好汉都是被逼出来的,都是走得很辛苦,最后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比如林冲,一身的武艺,最后结果怎么样呢?很凄惨。不招安是死路一条,招安还是死路一条,朝廷怎么都不会放过他的。有才干的人往往更容易成为别人的眼中钉,处境也往往更艰难。而上级对下级要能做到不嫉妒,是需要很大的胸怀和度量的。
三不排斥异己。很多人经常会把不同意见的人排挤出去,这就是度量小,而且也就划分帮派,划定范围了,这样场面怎么可能做得大呢?所以首先要有度量,能容人容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3)有广大舞台
最后他的场子越来越大,人才越聚越多,势力范围越来越广,声势也越来越强,只要他一造反,清廷就完了。所以当时有很多人纷纷鼓励他:“你干脆自立为王,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呢?既然皇帝不相信你,你跟皇帝对着干好了。”可是他却无动于衷,要能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
曾国藩其实并不是天生就懂网罗人才、识人用人这一套的,他刚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小心谨慎的,不敢随便推荐任何人,所以他推荐的人也很少。后来就有很多朋友跟他说:“你这样不对,你要趁现在的机会多聚集人才,多推荐人,最后就算清廷怀疑你,也拿你没有办法。”他听了之后觉得有道理,才开始慢慢改变作风,开始推荐人才。他也懂得用正牌、副牌。后来湘军其实就使用了正牌、副牌,因为当湘军越来越壮大的时候,这还不够可怕,要命的是所有人都把曾国藩当老大的时候,朝廷的天子就受不了了,所以曾国藩就一定要有副牌。湘军是正牌,淮军就是湘军的副牌,这样才能避免别人说都是湘军的人。
但是因为曾国藩和李鸿章毕竟是两个不同的人,所以湘军和淮军最后的组织气候也完全不一样。这到民国以后就可以看出来,军阀里面只有淮军的将领,而没有湘军的将领。所以一个人的领导风格,其影响会很长远。可以说李鸿章造就了一批民国初期的军阀,而曾国藩领导湘军,到一定的时候他就解散了湘军。其实对于这一点,曾国藩也是深感愧疚的,“人家用最好的年华、最好的青春跟了我,打完胜仗以后我就叫他们回家,这说得过去吗?”但是任何事情都会有利有弊,你不可能说只取其好,而不要其弊。因此你能考虑的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利弊多少的问题,然后选择利大于弊的方式,或者尽量放大利而缩小弊,“不要想有,不要想无,想加减就对了”。
现在很多公司其实也在用这种策略。因为一家公司如果市场占有率太高,别人就会说它在垄断市场,马上就会有人与它竞争。所以当它有产品出来以后,并不马上推出来,再做两三个副牌。一种产品同时推出好几个牌子,别人一看就会想,已经有这么多家在竞争了,自己就不要再进去了,而事实上它们是一家。所以,这并不是我们现在才有的先进观念,古人其实早就已经在使用。
第三节慎用:用错人后果很严重
为什么要“慎用”,而不能随意乱用?因为每个人都有他的“罩门”,
“罩门”一般用来指一个人身上自己看不到的地方,但也可以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特殊之处。所谓的人才,是你用对地方,他就有用,用错了地
方,他就没用,甚至还会给你惹麻烦。比方说一个很喜欢与人接触的人,把他放在仓库当看守,那不是折煞人才吗?一个人如果一看就精于计算,那他往往就很会理财,你把他放在财务部门就一定没错。再比如,一个人做事粗心大意,你如果让他做会计,做出纳,那不是自找麻烦吗?因为这种人往往是不重细节的。所以,一定要很谨慎地安排各种人才,适才适用,才能人尽其才。
1.领导者的大事
“吾辈所慎之又慎者,只在用人二字。另外竟无可着力之处。古人说:‘若从流俗毁誉上讨消息,必致站脚不牢。’侍平日短处,也只是在毁誉上讨消息。近则思在用人当否上讨消息耳。”曾国藩说领导者在用人方面必须慎之又慎,而且除了好好用人以外,根本没有其他着力点。古人说,如果只从一般的风俗习惯和坏话好话上讨消息,脚就一定会站不稳。因为对于一件事情,会有人说这样,有人说那样,根本就不知道该听谁的才好。
有一个父子骑驴的故事,讲的是有一头很瘦的驴,刚开始父亲一个人骑,大家就骂父亲:“你自己骑驴,你儿子走路,你好意思吗?”父亲一想也是,于是就让儿子去骑。可是大家又骂儿子:“你爸爸跟在旁边走,你骑驴心安吗?”儿子觉得说得也有道理。后来就两个人骑,可又有人说:“你们是想把驴子累死吗?”所以两个人干脆就都不骑了,都下来走。有人看见又说了:“你们这是干什么?有工具不会用。”这也对,反正怎么讲都对,最后他们已经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在中国社会,很多事情都没有统一的标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不同,经验不同,所以看法就会不一样。因此不能给中国人太大的自由,只能给中国人合理的自由,否则根本没有办法做事情,最后一定要有人拍板定案,给出最后结论、判定或决策。
一个人如果总是听别人批评自己这,批评自己那,因而很怕这样,又很怕那样的话,那这个人就很可能站不稳,总是调来调去,最后不知道如何是好。我们每个人一定要知道自己的短处,而这一般也都是通过别人的好坏评价去发现的。那么,了解自己的短处,检讨自己,改变自己是否一定就好呢?那要看你的出发点,看你改变的根据是什么。如果只是因为在乎别人的意见,因为别人说自己不好,那这种改变就没有太大价值。真正有价值的改变是根据天理的改变,符合天理就改,如果不合天理,那么,不管别人怎么说都不改。这才是儒家所讲的“慎独”,一辈子坚持做自己,只要自己合乎天理就可以,因为不一定别人讲的就对。
曾国藩说,作为领导者,只应该在一件事上检讨自己,那就是用对人没有,把人安排在合适的地方没有,这就是领导者的责任。这句话对现在很多当老板的人而言,应该会是一个很大的启发。人才,你用对了没什么可说的,但是如果你用错了,还能怪谁呢?
“现成人才虽然稀少,只要在上者留意,讲求用人,则可陶铸人才而转移风气。人才的消长盛衰,在上者负很大责任。”其实每一代都有人才,只是人才永远是稀少的。如果人才很多,好不好呢?不一定好,反而还有可能会让天下更乱。现在教育虽然已经普及了,但要培养出大师却更难了。而且整个社会的新问题仍在层出不穷地涌现,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甚至反倒有下降的趋势,很是令人担忧。
人才虽然少,但是只要“在上者”用心,仔细留意,把这些人挖掘出来,然后再加以锻炼培养,就能慢慢转移风气。天下的风气是由少数人改变的,而不是大多数人。只要上面的人一改,下面的人往往马上就能跟着改。什么叫“风气”?就是一阵风过来,所有的草都被它吹得整整齐齐的,这就叫“风气”。“在上者”对于人才问题负有很大责任,所以“在上者”必须大力发现、推荐、培养,以及任用人才,从而形成人才济济、人尽其才的大好局面。
此外,还要借助人才,在全国范围内倡导君子之道。“君子之道”中什么最重要?忠诚。以忠诚为天下倡,在转移风气方面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忠诚的首要要求,就是“在其位谋其政”,一个人在什么位置就要做什么事,尽什么责,全心全意完成自己的使命。
2.谨慎考查人才
“求才必试以艰危,用人当择以实效。”对于人才,必须要试,不试怎么能知道到底行不行呢?所以正式任用之前,一定要经过测试,经过考查。曾国藩采用什么办法进行测试与考查呢?这个方法大家可以作参考。曾国藩通常会先给对方少量的生活费。要想考查一个人,必须先让他吃好饭,否则他很难配合。有人可能会认为这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试用”,其实不是。很多事情一旦制度化,往往就会背离其初衷,没有用处了。现在的公司一般都会有三个月试用期,可是最后呢?倘若试了之后觉得这个人不行,公司能轻易辞退他吗?不能,因为到时候他要么苦苦哀求,要么恐吓,要么利诱,公司能有什么办法?我们不是没有制度,只是无法执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曾国藩就不一样,他只是给对方少量的生活费,意思是“我也没有用你”。等你一切安置妥当之后,他再亲自接见,然后详加观察,主要考查其能力与个性。他会安排对方在自己身边工作一段时间,透过自己的言教、身教,并对其加以一番历练,最后觉得合适才会派出去。我们现在能做到吗?很难做到。因为现在的制度、社会不允许我们这样做,现在动不动就是窃取商业机密,所以一开始就要签署保密协议,否则万一发生意外,就得吃不完兜着走。
曾国藩让他们从基层做起,由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按实际表现给予升迁。这一点,台塑(由htc掌门人王雪红的父亲王永庆创办)做得很好。在台塑,不管你是谁,都一定要从基层干起,你哪怕只干八天、十天,但是最起码要经历一下,你才能知道基层的苦处。否则你一来就当主管,完全不了解下面的人什么情况,你怎么可能做好事情呢?这样慢慢地走弧线上来才对。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曲线,而不是直线,凡是直线升上来的,最后结局往往都不会很尽如人意。
另外,对初来的人要特别谨慎,因为你对他还不了解,但是深知以后,就要推心置腹,放胆重用。我们常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其前提是他要通过考验,你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并觉得他可以信赖,而不是说看到任何一个人从一开始就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就太鲁莽,太冒险了。但是,当你完全了解一个人之后,你还不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那就是你的错了。
3.湘军招募原则
湘军的招募原则有这样几点,大家也可以作为招人的参考。
第一,以农民为主。农民一般不善言辞,表达能力不好,很难自圆其说,可是很能吃苦,有干劲,有骨气。当年统一集团创业之初,所招募的人几乎都是中学老师,把台南县的很多中学老师招去当业务主干,而在那之前中学老师要想进企业是很难的。当然后来不行了,社会情况变了,统一集团想维持这个风气也维持不了,但是最起码它的基础奠定得非常好。一家公司如果要招人,就要把招募原则定下来,同时要想清楚为什么这样定。统一集团当时选那些中学老师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实在,有干劲,因为“打仗”(这里指创业)是很辛苦的,不是整天光靠一张嘴就行的。
第二,原来的八旗兵、绿营兵通通不用,为什么?因为怕他们把原来那些坏习气带进来。现在有很多公司只要应届毕业生,不要有经验的,就是因为有经验的人可能已经沾染了一些坏习气,他们可能会把这些坏习气带进公司影响其他人。但也有公司专门要有经验的人,这就是不同的理念与不同的做法。
第三,不完全以才华用人,所用之人必须本质朴实,此为基础,始终坚持最古老的德本才末原则。这是中国人选择人才的标准,曾国藩自始至终都按照这个标准选用人才。
4.重德胜于其他
他说古往今来因为用才失败的,约占百分之八九十,因为用德而失败的却只占百分之二三十,为什么?因为品德修养高的人往往会畏惧别人对他的议论,他就会好好地约束自己,但是有才能的人则往往由于过于自信,过于看重自己的能力而自视甚高,以致对他的诽谤、议论越来越多,最后没办法处理。所以有才能的人最后往往也死于才能。
自古以来不论中外,“精于刀者死于刀,精于游泳者死于水”,精于管理的人也经常会死于管理,为什么?因为他把管理看得太万能了。其实管理只是一种工具而已,真正的关键还是管理者的品德。凡是百年老店,其之所以能存在那么久,大多与德性有关,与技术、管理等的关系反而没有常人所想象的那么大。只是一般人并不真正懂得什么叫德性,也看不起德性,所以才会非常重视管理、技术和设备之类的因素。
给大家讲关于程学启的一个故事。他是太平军的勇将,不是湘军的人。他出生农家,自幼就丧母,由奶妈养大。湘军攻打安庆久攻不下,曾国藩得知太平军最善战的就是程学启,于是很想挖墙脚,把他策反过来,就用
《三国演义》的方法,我这里再次提醒大家,《三国演义》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宝库。曾国藩派人抓他的奶妈,然后逼他投降,这其实就是三国里面姜维的故事,姜维怎么都不肯投降,可是蜀军把他母亲抓去以后,他因为孝顺,最后就投降了。曾国藩对程学启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最后程学启也因此归降湘军,被分到曾国荃部下。
换作是你,对被策反过来的猛将,会不会相信?曾国荃就不敢相信他,但是又需要用他,所以每次打仗都派他做先锋,可是回来之后又不让他进城,让他在外面,把粮食运出去给他吃。大家想想看,如果你是程学启,你会有什么感想?“你又怕我,又想利用我”,所以他几次想自杀,但是因为奶妈还活着,他不忍心丢下奶妈一个人才作罢。
最后曾国藩把他推荐给李鸿章,李鸿章的淮军后来发展得那么好,程学启的贡献其实非常大。等他被李鸿章用得很上手的时候,曾国荃又后悔了,跑去找他哥哥曾国藩说:“那么好的人才你怎么给别人?你给我啊。”曾国藩说:“来不及了,我现在不能从李鸿章那边又把程学启拉回来,那样我们家太不像话了。”我相信大家从这个故事和曾国藩的这些话里可以得到很多启示。以德服人才是最有效的赢得民心的方法,重用有德之士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5.“五到”考查标准
对于文官和武官,考查的标准也不一样,毕竟文武有别。文官要有操守,但是不能有官气,要有条理,不能说大话。武官要能服众,要不怕死,要不计名利,要能耐受辛苦。曾国藩根据不同的需求,以及人才的不同特点制定出不同的规范,然后分别对其加以要求。左宗棠是文人,他是不会带兵的,那他凭什么打仗?就是凭那些武官,武官们会打仗,但是左宗棠有谋略。谋略与阴谋、奸诈是不一样的,谋略主要表现在策略方面。
无论文官武官,只要能做到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再加上为人忠义,曾国藩就破格提拔,或者极力推荐。
(1)身到
你要亲自到现场去了解一下,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走动式管理”。《易经》里面有个临卦,也是说你要亲自到现场去,直面事实与实际情况,自己去看一看到底怎么回事,别人说的不可尽信。
(2)心到
心到是最难的。与人说话,首先要看他有没有用心在听,如果没有用心听,你就要少说几句,然后告辞,因为对这种人在这种情况下,你说什么都没有用。比如你跟老板说事情的时候,他开始翻桌上的东西,这时候你就要知道不要多说了。我曾经看过一个中医,在当时很有名气。我年轻的时候也很相信中医,我就去请他看病,后来我就不去了,为什么?因为有一次他给我开处方的时候,一手拿着单子,一手在算盘上拨弄,嘴里还说:“这股票怎么跌了?”我听了之后就不敢再找他了,他万一给我开“台化三股”,那种药单子我怎么敢用?这就是明显的心没有到的表现。
(3)眼到
眼到就是要亲自去看一看,看了一遍,再看一遍,看两三遍之后,你才可以基本相信。
(4)手到
亲自去看的时候,还要随时做记录。曾国藩自己就非常重视这一点,他可以说随时随地都做记录做得非常好。大家不要太相信自己的记忆,因为记忆很快就会忘记了。随身带一个小册子,随时记,需要用的时候可以随时翻,这样不容易出错,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5)口到
虽说不能随便说话,应该慎言,但是该说的话却是一个字都不能少,有时候你少讲一句话、少说一个字,就可能把事情弄得一团糟。因为语言是无限的,它本身的意义无限,人对它的理解也无限,所以如果该说的话你不说,或者不说清楚,那就可能导致麻烦不断,后患无穷。
如果他经得起你前面这些严格的考查,又真的很忠义,你就可以提拔或者向上推荐他,肯定不会有问题。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现在有人要大力提拔你,甚至破格提拔,你敢不敢接受?我们已经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当他要破格提拔你的时候,就是准备把你送到监狱里去了。当他很信任你的时候,就会开始让你帮他做坏事了,而你还觉得很荣幸,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进监狱。所以当有人要破格提拔你的时候,要赶快看这个提拔你的人是谁。有些人赏识你,你可以接受,但是有些人赏识你,你还是赶快溜为妙,千万不能一有机会就一定把握。
曾国藩是把人才安放在适当的位置,必要的时候还要加以合理扶植,要适当满足他们升迁的需求。但是现在呢?很多人恰恰不想升迁,有人就跟我说,以前的人都不想退休,巴不得多干几年,现在他想早点退休,每天都在等,都在等到能退休的时候就赶快溜,这是当今社会上一个不太好的现象。
第四节勤教:栽培一个人不容易
用闽南话讲,勤教就是牵教,边牵他边教他,边带他边教他。你如果赏识一个人,就不要浪费他,要用心培养他,好好带他,好好教他,帮他把缺点慢慢修正过来,帮助他成长进步,使他能更好地胜任将来的职位。而且你带得越久,对他越了解,你就越能充分发挥他的潜能,他也会更配合你,你们之间就会越来越有默契。
1.勤教四法
(1)教化
前面我说过,现代人只懂得教育,不懂得教化。我们现在也没有什么教化,只有教育,一天到晚都在谈教育,很少有人能体会到什么叫教化。而且即便是教育,也已经不像真正的教育了。
台湾以前有酒家,现在还是有的,只是名称变了。我第一次上酒家是谁带我去的呢?我爸爸。我记得当时我还对我爸爸说:“我是读师范的,我能去吗?”他说:“我带你去,你就去。”回来的路上我又问他:“你为什么带我来?”他说:“我带你来,是要让你知道社会上有这么一种地方,你要知道该怎么去面对它。如果我不带你来,你自己鬼鬼祟祟地跑来,那更糟糕。”另外,我不抽烟,也是我爸爸的功劳。我爸爸是抽烟的,他每次要抽烟,就叫我给他点烟,那我自然有时候也会跟着抽。可是我一抽,就觉得“哇,怎么这么难抽”,刚开始还不敢说,后来还是忍不住问他:“烟怎么那么难抽?”他说:“你才知道。我就是因为戒不掉才痛苦。”就这一句话,我从此再没抽过烟。这就叫教育。而不像现在,现在很多的教育完全没有智慧,没有艺术,这对于现代人而言其实是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除了教育,我们更需要教化。所谓“化”,就是所有人跟你在一起都会不知不觉地受到你潜移默化、无形的影响。你周围的人自己主动去改变自己,而不是你硬性的规定,不是你逼迫他,不是你立下规矩要求他,也不是你要考核他。他跟你久了以后,慢慢变得跟你一样,这就叫“化”。“化”是很难的,要“化”就得以身作则,起表率作用,如果只是不断地口头上讲大道理,即便是苦口婆心,也仅仅只是教而已。
人们常说“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经师”是指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教育教学工作,不“误人子弟”的合格教师,他们把教师职业作为一种谋生手段。而“人师”则是以自身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德、才、情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终生受益的影响和感化。所以经师兼人师才谈得上教化学生,也才是真正的好老师。
(2)甄别
曾国藩接见过一个人以后,他事后都会做一个记录,就好像我们现在接见完一位客户,就要做客户资料表一样。他见完一个人,回来就会标上一个特定的识别符号。比如凡是打三角形的,就是不能用的;凡是打圆圈的,就表示这个人可以用;凡是打两层圆圈的,就代表这个人非常好;如果是一竖或者一点的,那就是根本不用谈,可以直接打入冷宫,这种人完全不能用。他做这些记录,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脑子一片混乱,对见过的所有人的情况都能心中有数。那么现在我们一般人能这样做吗?不能,因为别人会专门去偷看我们的记录,一旦曝光就可能得罪很多人。
我当预备军官的时候,我们的主管就会专门考核我们,他会把每个人的资料都写得清清楚楚的。那次,我被分到澎湖,我们一批人从高雄出发去往澎湖,结果主管晕船了,吐得一塌糊涂,我们却没有一个晕船的。于是就有人趁机把他考核的那些资料偷出来,大家一看:“哇,你说我这样不对,说我那样不对……”所以很多事情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作合理的调整。以曾国藩的声势,他做那种标记、那些记录,他够分量,而我们一般人就要特别小心。每一个人要斟酌自己的情况,你该怎么做,自己去衡量、去拿捏。
曾国藩把所有人才加以分门别类,然后让他们各有专精,各尽其才。他有那么大的需求,也有那么大的用人权和推荐权,所以愿意到他门下的人才不计其数。而正因为人多,因为他有不同种类的人才需求,所以他有必要专门进行人才的分门别类。
(3)保举
“凡办大事者,以选拔替手为优先。”这就告诉我们,如果你是总经理,就要跟所有的部门主管说:“你们要升迁可以,但得先把接班人给我培养出来。接班人培养出来了,我认为可以,大家也都说可以,你们就升迁,否则你们就只能留在原位。”当时李鸿章、左宗棠就都是先把接班人定好,然后告诉曾国藩让他放心,言外之意就是,“如果有更好的机会,你可以考虑我,因为我下面会有合适的人来接替我的职位”。
(4)超擢
“超擢”,就是特别拔擢,破格提升。姑且不谈其好坏,首先一个问题是我们现在做得到吗?以前的大学校长敢请钱穆,要知道钱穆是完全没有学历的,可他就敢把他请来当大学教授,现在谁敢?最近就发生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小学老师,所有家长都说他好,广大社会人士也都说他好,都希望他去教中学生,但是他去了之后就是通不过考核,不符合规定,最后这件事闹得很厉害。家长们就说:“你们这个算什么规定?像他这种人才应该破格录用才是。”这就是中国人,一方面告诉你要守规矩,一方面告诉你不能死守规矩;一方面告诉你要有制度,一方面告诉你这个制度不算什么。我们现在是学历至上,只要有学历,不管你有没有实力都无所谓,但是如果没有学历,你就很难突破,这是现实问题。凡遇破格提升,一定会有人打问号“你是不是收了红包?他是不是走后门?是不是上面交代的?”各种各样的质疑谩骂就都来了。可是有时候你如果不破格任用一个人,又有人会说“你没有眼光,没有魄力……”所以无论怎样都很难做。
2.勤教修炼
(1)课读
就是鼓励大家多学习,向古人学习,向今人学习,总之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做学问。曾国藩自己是真的做到了,他没有一天不读书,就连带兵打仗的时候也一天都不间断。
(2)历练
必须要接受历练。其实“历练”最好换成“磨炼”二字比较好,因为只有“历”没有“磨”是不行的。一定要经得起磨,磨了以后你才会有很深刻的印象,你才会有丰富的经验。而且最好是磨出几层皮来,那你这个人就了不起了。曾国藩会让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接受磨炼,涵养性情,以及增长才能。而且他还会对症下药,对其给予相应的培养与教导,好好任用对方。由此可见,要栽培一个人,真的很不简单、不容易,你一定要很用心,花很多心思才行。
第六章 识人用人先修己
本章节内容正在手打中,当您看到这段文字,请您稍后刷新页面看是否已经更新,如果长久未更新,请通过下面反馈联系我们!
特殊时刻,请大家多多收藏支持:(.75zwxs)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起舞中文
如有问题请点击此处反馈给我们
本章节内容正在手打中,当您看到这段文字,请您稍后刷新页面看是否已经更新,如果长久未更新,请通过下面反馈联系我们!
特殊时刻,请大家多多收藏支持:(.75zwxs)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起舞中文
如有问题请点击此处反馈给我们
第七章 实在是理想楷模
第七章实在是理想楷模曾国藩为什么尤其值得我们现代人研究、学习与效仿?因为他实在是我们理想的楷模。
什么叫“理想”?让别人满意的,就叫理想。但是如果有人挑你的毛病,那有没有关系?没有关系,因为本来任何事都是见仁见智的。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有人觉得好,就会有人觉得不好,有人认为有价值,就会有人认为这不算什么。你要做的就是尽量让更多的人满意,但你心里要清楚这个事实,不能过于看重或纠结于这一点。
什么叫“楷模”?楷模就是典范。关于这一点我们要好好地探讨一下。
西方人为什么崇拜英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主人,那就是上帝;他们有一本共同的规范书,叫作《圣经》。而我们没有,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也找不到两棵一模一样的树,甚至连树叶也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谁也不要学谁,因为学不像,而且就算学得很像,也会没有尊严,那你就变成他的奴隶,他的复制品了,毫无意义。我们不崇拜英雄,“你那么好,我还崇拜你,那我不成马屁精了吗?我干吗要给你锦上添花?”
我们比较重视的其实是豪杰,而不是英雄。我们也不认输,为什么不认输?因为我们知道人一认输就什么都完了,那就叫“泄气”。气一泄了以后,你想再把它充实起来就会很难。可以说中华民族就是靠不认输才得以持续绵延的。
我们只能靠典范、靠模仿典范来学习和提升。西方人往往会告诉你,你要学他,而且也会告诉你应该学他什么什么,都会讲得很清楚。而中国人却不是,中国人只会告诉你要把他当典范,至于你要学他什么,每个人可以不一样。其实这也是受《易经》的影响,《易经》就告诉我们,宇宙的一切一切,四个字就讲完了,那就是“大致如此”。大概就是这样,不可能百分之百完全一样,这也是合乎自然的现象。我们模仿典范也只需要做到差不多就好,因为条件不同,环境不同,你不能过于勉强自己完全遵照别人。
有人可能会说,不是要“见贤思齐”吗?见贤思齐的前提是要有同质性,如果没有同质性,最好就不要学。比如一个人很会弹钢琴,你就拼命想跟他看齐,而你根本连五线谱都看不懂,那你就是要累死自己。或者一个人很会打篮球,你就要向他看齐,可是你身高不够,你再跳也跳不了那么高,那你学他就也是要累死自己。如果你打篮球,他也打篮球,他打得比你好,那你向他学习就没问题。所以同质性很重要,异质性太高的,不要勉强自己去学,你就好好做你自己,好好走你自己的路就行了。
第一节三不朽典范
曾国藩一生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他是三不朽的典范。什么是“三不朽”?“三不朽”就是指立德、立功、立言。
我们为什么把立德摆在最前面?一般人总认为立德最难,其实立德最容易。因为你不必做大官,不必有大事业,也不必写书,只需要立德就够了,就能不得了了。其次比较难的是立功,因为你需要有机会,如果没有机会,那么即便你本事再大,也立不了功。最难的还是立言,因为你写书,即便写了一辈子书,你的书能够存留二十年就不错了,很多书都是没过多久就不知道被丢到哪里去了,没有人再会记起。大家应该知道,台湾现在印的书,其实有80%最后都在切纸厂被切掉了,你不要以为大部分书都很畅销,没有那回事,所以立言也是高度困难的。可是曾国藩却三样都做到了。
一、立德:晚节得以保全
曾国藩最了不起的是他能功成身退,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一般人一旦有了权力以后,都想一直做到死,其实这是对自己很不利的事情,可是真正要放弃却很难,刚开始都会说“我做到某个层次就怎么怎么样”,可是真到了那个时候,他就不会信守承诺了,就想一直做下去才好。就算有任期制也没有用,他也还是要继续干预。所以有的是明的“太上皇”,有的是暗的“太上皇”,有的更有意思,是自己认为自己是“太上皇”,你说可笑不可笑。
曾国藩能做到保持晚节,其实晚节不保是很不幸的事情,但是晚节又很容易不保。有一句话叫“老来入花丛”,那就是典型的晚节不保。
台大有位教授,他写了一本书很畅销,然后书店老板就请他吃饭,“你这本书让我赚了不少钱,我请你吃饭,以表我的敬意”。吃完饭书店老板又说:“我们去舞厅吧。”这位教授马上说:“这怎么行?我是教授,怎么可以进舞厅?”书店老板就说:“你就去一次有什么关系,下次不去了,不要说你不去,我也不去了。”教授一听,“就一次?可以,只有一次”。然后过了一个星期,就变成这位教授打电话给那位书店老板:“我请你吃饭,吃完去舞厅。”“你不是说不能去吗?”“一次,就这一次。”然后一次加一次,又一次,再一次,最后把所有的版税都花光了,把房契也拿出来当掉了,这就是晚节不保。
二、立功:开创中兴大业
曾国藩是清朝的中兴大臣,对清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是大家都公认的,这些也都可以算是他的功绩。清朝那时候实际上已经快速地在没落了,他带领一帮人才把它振兴起来,成就是很辉煌的,虽然这个振兴也只是暂时的,但是最起码让清朝又能再多撑一段时间。那时候他的势力之大,大家对他的尊敬,以及后来世人的评价,都表示他的确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
三、立言:家书广为流传
说到立言,曾国藩所著书籍中流传最广、声名最著的可以说就是他的家书。但是大家是否想过,有谁写家信会让所有人都知道的呢?所以也不排除他借家书来向皇帝表明心意的可能。如果这条推测真的成立,那就不得不说曾国藩这招很是高明。中国人是没有秘密的,曾国藩写信给他弟弟,写信给其他任何人,都会有人传,然后就会有人密报至朝廷。皇帝听了以后就会比较宽心,就会心想他还会讲这样的话,应该不至于会叛乱。另外,他还有一本书,就是我们前面讲过的《挺经》,一直流传至今,而且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依旧非常适用。除此之外,还有人认为《冰鉴》也是出自他之手。
第二节千古第一完人
一、德才兼备,文武双全
有一位史学家叫郭斌和,他曾对曾国藩作出极高的评价。他对曾国藩的第一句评语是“才德俱备,文武兼资”。这是很难得的,因为一般能文的人多半不能武,能武的人则多半不能文,很少有人二者皆能的,而且文武本身就是很难兼备的。他还很具体地分析了曾国藩的特点,我们一起来好好体会、领略一下。
二、有宗教家的信仰
第二句话是“有宗教家之信仰,而无其迷妄”。这个“迷妄”是宗教家要特别小心的,一个人一头栽进某一件事物中后,往往就会觉得里面的东西样样都是对的。我们举佛教为例,因为它跟我们的内心最接近。佛教本身最要紧的就是没有分别心,可是台湾所有的宗教,包括佛教在内却都在说“别人的都是邪教,只有我的是正的”。这很明显就是不对的,你怎么可以有分别心呢?
作为一个宗教家,千万要记住,你可以说你的教义怎么好,但你千万不能去妄批别的宗教不好。但是现在各个宗教都很难做到这一点,道教说佛教不好,佛教说道教不好,基督教说其他教都不好。我很客观地讲,排他性最强的是基督教,佛教反而比较宽容,应该算是比较宽缓的,但是各个门派之间仍旧存在彼此否定的现象。这就叫“迷妄”,迷惑而不切实际。曾国藩就有自己很坚定的信仰,但却没有这种“迷妄”。
三、有道德家的笃实
第三句话是“有道德家之笃实,而无其迂腐”。一般人讲道德,多半会流于迂腐。什么叫“迂腐”?迂腐就是守旧,不随着时代而改变,即便不合理的事情,也还要坚持。所以我一直不太赞成用“孝顺”这两个字。中国有“孝道”,有“孝心”,有“孝敬”,什么时候冒出一个“孝顺”来?我就不清楚了。如果你爸爸叫你做坏事,你也要顺他吗?你也要听他的吗?有的妈妈还告诉儿子:“隔壁家在盖房子,那里砖头一大堆,我们家刚好缺三块,你去拿,但是你不要一下子就拿三块,那样人家会看到,你一次拿一块回来就好。”还有的妈妈看到公共汽车来了,就把雨伞给儿子:“儿子,你拿伞上去多占个位置,先不要管我,我马上就来。”这些都是很常见的事。那么作为子女,这些话你要不要听呢?听了之后还算孝子吗?而这种孝子又有什么用呢?
顺是很可怕的事情,但是不顺就是叛逆了。所以如果懂《易经》,你就会知道,站在不顺的立场来顺,才会顺得合理。千万不要盲从,盲从是很可怕的。爸爸的话如果是对的,那我就没有理由不听他的;爸爸的话如果是不合理的,我也不能当面顶撞,不做就是了,说不定他是说给别人听的,过去就过去了,或者说不定他是考验我的,他叫我去拿别人的东西,就是要看我到底会不会拿”。所以一定要有这种警觉性,自己要有独立清醒的判断,绝对不能说父母教什么,你就都听,就盲从。
因此为什么道德总是会让大家怀疑而不相信?因为道德家很容易唱高调,只会讲好听的,自己却做不到,而且一味守旧,哪怕不合时宜、不合情理,也要坚持固有的观念或做法,这就叫迂腐。
四、有艺术家的文采
第四句话是“有艺术家之文采,而无其浮华”。其实我用“可怜”这两个字来形容艺术家,应该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当你把全世界比较有名的艺术馆都看完以后,一定会有一种感觉,艺术家真的是走投无路了。你说你画得很像,人家画得比你更像;你说你画得不像,人家画得比你还不像;你说你什么都不画,可以到纽约去看,一块大白布早已经挂在那里。凡是你能想到的,人家都已经做了,那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所以既然不能画,有人干脆就拿墨来泼,就开始乱来,搞得乌七八糟不像样,还美其名曰“创新”。虽然还真泼出一派来了,但后面的人再要学,就学不像了。再来说音乐,老实讲,真正能靠音乐吃饭的人不多。大家想想看,一个大合唱团、大乐队那么多人,要维持其运转需要多少费用?所以我们真的要特别疼惜艺术家,我很少用“疼惜”这两个字,因为他们确实是有很大的抱负才会走上这条路的,否则的话,如果只是为生活,我想大概很多人不会走这条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很多艺术家都挖空心思要推陈出新,其实这种思路和方向是有问题的。一幅画、一首曲子是否能够传世,不是像不像、画得好不好的问题,也不是用什么乐器、加入什么元素的问题,其关键是它有没有灵气。没有灵气的东西是不可能传世的。古董也要看有没有灵气,作品也是看它有没有灵气。一个人活着也是看有没有灵气,没有灵气,那就是一条肠子到底,那就不会有大作为。“浮华”就是豪华而空洞不实,这是艺术家尤其要避免的,很多艺术家往往沉溺于艺术技巧或艺术语言的表达,过于追求华丽外表,哗众取宠,而内里却空洞无物,苍白无力,没有灵气,这种作品肯定难以打动人心,也不会具有持久生命力。
五、有哲学家的深思
第五句话是“有哲学家之深思,而无其凿空”。什么叫“凿空”?就是立论无据,流于空谈。每次选举,你去问基督徒也好,问佛教徒也好,你问他们谁会赢,他们都会告诉你:“我们宗教不干预政治。”其实他们不是不讲,而是不敢讲,要是万一说错了怎么办?给一般老百姓算错的问题还不大,一旦涉及政治,凭空乱说的后果就会很严重。而每年去抽签看国运,抽出来的也总会不一样,所以也会让人不知道该信哪个才好。
一般人则更是如此,现代人越来越强调独立自主性,越来越强调独立思考,但是往往喝了一点墨水,就像干瘪的麦穗一般高昂起头来高谈阔论,凭空说大话,殊不知自己所言脱离实际、空洞无物,其人更如井底青蛙般浅陋无知。
六、有科学家的条理
第六句话是“有科学家之条理,而无其支离”。科学最要命的就是破碎到无法整合,这也可以说是科学存在的最大、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对于一个问题,你很难找到固定的答案,各种学说盛行,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各自也有各自的道理,显得支离破碎,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让人莫衷一是,痛苦万分。
七、有政治家的手腕
第七句话是“有政治家之手腕,而无其权诈”。你如果把“权谋”变成“诈术”,那后果就会很严重。“权谋”绝不等于“权诈”。你可以变化无穷,可以出其不意,可以尽情使用各种谋略,但绝不能存心耍诈,那就既违反了你立人的根本原则,也违反了道德,而无德者从长远来看,通常都是不可能取得长久成功的。
八、有军事家的韬略
第八句话是“有军事家之韬略,而无其残忍”。老实讲,军事家往往到最后都会认为战争就是要杀人,所以慢慢地就会有一点残忍的倾向,会变得很凶狠,很恶毒。这往往不是他生性如此,而是因为长期在那种环境和氛围中受熏陶,已经形成习惯了。所以对于大多数军事家而言,他们自己就需要下很大的功夫去调整,去改变,以回归自己的善良、温和本性。但不管怎样,军事家的战略意识、远见以及胆识,等等,还是很值得我们一般人学习的,只是要坚决抵制其残忍倾向。
第三节百炼终成钢
曾国藩为什么能把他成功的基础打得那么稳、那么牢,一定有他的原因,不可能没有原因。任何事情一定有它成就的因缘。根据我对曾国藩的了解与研究,我认为以下三点非常重要。
一、良师益友,遍结同人
在必要的时候,总是会有良师益友及时出现,适时地提醒他。人有时候是需要有人来点醒的。所以我们常常说“点他一下”“请多多指点”这类
话,因为当局者往往是很迷糊的。这不是谁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人看自己的事情经常看不清楚,而看别人的事情反而看得很明白。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一生中最好有几个好的老师,好的朋友能及时地给自己一些提醒。
唐鉴当初劝他出山,“眼下洪杨作乱,三湘正遭涂炭。南望家山,不胜悲念……”。郭嵩焘也说:“难得而易失者,时也。顺时而动……”而张亮基、罗泽南更了不起,张亮基自愿交出领导权,罗泽南则大方地把自己手中的一千名团勇,也就是打仗的人,交给曾国藩。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人拱手让给别人,一般人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左宗棠更是咄咄逼人,痛骂得他无地自容,这就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他“下猛药”,否则是叫不醒他的。
除了良师益友的帮助,曾国藩自己还聚集了很多志同道合之士。因为他知道人是群居动物,一个人的能力绝对赶不上集体的力量,所以一定要有人帮忙,才能做大事。比如当时非常有名的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都是湘军的主要人物,他们都是由曾国藩大力提拔,后来成为封疆大臣,真正的国之栋梁的。胡林翼甚至还超越了他,比他的职位还要高,可是他也不计较。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因为他有足够的雅量。他在这方面对自己提出的要求是,第一,要能听真话,可以容纳不同的意见,不自以为是,不固执己见。这对一般人来讲,可能还相对比较容易,但对一个有权有势的人而言,却是高度困难的。我问大家,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是最早退化的?耳朵,而不是很多人所以为的脚。人一出生,耳朵就开始退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对别人的话越来越听不进去,所以越老越固执。因为我们会以为自己有了经验,别人才刚开口,自己就会赶紧说:“不用讲了,我都知道,你其实根本不懂。”所以我建议年纪大的人都开放一点,多听听别人的话有什么关系呢?不要太性急,要平和一点,包容一点。
第二,要能与胜过自己的人相处,并向他们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以求不断长进。要做到这点也是很难的。曾国藩是不太懂谋略的人,大家不要以为他自己很会指挥,很会打仗。他打胜仗都是听谁的话?听胡林翼的话。胡林翼很会出点子。但是关键在于他作为一个领导者,他能听进去属下的话,大家都认为这样好,他就说“好,就这样办”。所以其实当领导的人不一定要样样精通,你只要协调能力高,会用人,并能真正用人,充分发挥人才的价值,就可以当好领导。而更为可贵的是,他还能放下身段,虚心向所有具备胜过自己的优势的人请教学习,这就是“不耻下问”。他只求自己获得实实在在的长进,而不在乎一般人所在乎的面子与虚名。
第三,要能扩大舞台,使大家都乐于共事。其实刚开始他也不太推荐人,认为推荐人就要负责任,何必给自己找麻烦,后来还是别人劝他,他才慢慢转变观念。把舞台扩大,用我们现在很流行的话说,就是“把饼做大”。让更多人有机会在这个舞台上和他共同做事情,同时还要让大家很乐意一起共事,这就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领导人的人格魅力,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等。但有必要指出的是,这么做不是出于功利考虑,而是从人的价值实现角度出发。也就是说,之所以不断扩大舞台,壮大队伍,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主要是为国家培养人才,只是为大家提供正当方便的晋升途径,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而这本来也是在上者的责任与义务。
二、刚柔相济,外圆内方
曾国藩很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是,他很出色地做到了刚柔相配合。他告诉我们,为公办事的时候,一定要刚健倔强。曾国藩自幼受家训影响,“做人以懦弱无刚为大耻”。什么叫“刚”?“刚”就是倔强的意思。老实讲,曾国藩本来脾气也是不好的,他也很有个性,可他却能做到坚忍,这就证明他的意志力是很强的,“遇到任何挫折,我都坚忍不拔,我一定要突破它”。
他打仗的时候,皇帝会经常隔空指挥,叫他这样,叫他那样。那他有没有听话?他没有完全听话,这也就是说曾国藩并不是愚忠之人。前面提到他正带兵攻打安庆的时候,太平军把江浙一带全控制住了,咸丰皇帝让他撤出安庆,先把江浙收回,他就据理力争,最后终于使朝廷改变旨令。
这就告诉我们,为公办事,你该强硬的时候就要强硬,你该不听话的时候就是要不听话,你该坚持的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可是为私呢?争名夺利的时候,你就要谦让柔顺。为公要倔强,为私就要让,要柔,要退,要顺,要不与人争,不邀功。“有难先由己当,有功先让人享。”为人尽量谦虚谨慎,礼让低调,才不致处处树敌,才能不仅在官场如鱼得水,更能获时人尊重、世人敬仰。
适当的时候保持刚健,确实是必要的,但是千万记住,不可刚愎自用,刚健与刚愎自用完全是两回事。在京城的时候他刚得过火,因此遭受了很多挫折,才渐渐悟到“过刚易折”,那样自己受的伤害会很大,所以他就慢慢把刚转化成为刚健的意志。意志的确要刚,但是方法要柔,这叫“内方外圆”。一个人一定要内方外圆,“里面”方方正正,但是“外面”要做到随机应变,这样你才能够应付所有外来的变数。
58岁的时候,曾国藩当上了武英殿大学士,要知道,那是非常有社会地位的官职。他的儿子曾纪鸿当时考中秀才后,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取。我说这些的意思就是说,曾国藩其实完全可以利用他的势力,可以去走后门,可是曾国藩没有。他写信告诫纪鸿:“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让纪鸿考试之前不可暴露自己的身份,也不可以送条子请人帮忙。其实当时很多人就是这样做的。但是曾国藩告诉他儿子,“这是你进入社会的开始,你一定要自重,否则的话,别人就会看不起你”。纪鸿没有考中进士,曾国藩就把他接到自己身边,亲自教他,坚持不走后门。
我想这也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好好反省的。我们现在很多人走后门,总以为神不知鬼不觉,但到最后,总是闹到所有人都知道。我对中国人研究了很久,我可以讲,中国社会是一个完全没有秘密的社会。什么事情最后都会让大家全知道。中国人一开口总是说:“你不要告诉别人。”对方马上会说:“我跟别人讲什么。”然后出去之后立刻告诉别人,这才叫中国人。他心里会想:“你叫我不要告诉别人,我就听你的?我要不要讲是我的事情。”
而且中国人都有一个非说不可的人。我跟你讲一件事情,你说“我绝对不告诉别人”。那你后来是不是故意要违背自己的承诺?不是,而是你回去碰到老婆,就会想:“别人都不应该知道,老婆应不应该知道?如果我连老婆都不说,将来暴露出来,老婆一问我事前是否知道,那我就完了,从此就信用破产了。”所以你就下定决心,任何人都不可以说,但是老婆一定要说。然后告诉老婆不要告诉别人,这是天大的机密。老婆说:“你说这话太过分了,我什么时候泄露过机密?”可是她一安静下来,就又开始想:“什么人都不应该知道,要不要让妈妈知道?”所以每个人都有一个非告诉不可,不告诉他将来会闯祸的人。中国人是全世界对机密的传播最感兴趣的人,你越跟他说不要说,他越蠢蠢欲动,越是不说不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觉得这其实是老天对中国人的好,因为这样就让机密永远无法存在,那就会让人不太敢做坏事了。中国是一个全民制衡的民族,因此我们不要有形式上的制衡。西方是要有形式上的制衡。可我们中国人呢?如果你当官,有人专门制衡你,你高不高兴?“这就表示你根本不相信我,你不相信我,那我干吗还对你守信用?”因此闽南语有句话叫“严官府出厚贼”,你管得越严,他花样越多,你不管他,他反而还没那么多事。所以我们现在的很多思路,很多做法,实际上都并不适合中国人的本性,因为很多思路大多是从外国搬过来的东西。
一般人都会做的事情,曾国藩当然也可以做,他可以说:“没办法,风气就是这样,大家都这样做,我如果不这样做,我儿子就会吃亏。”可是他始终坚持,吃亏就吃亏。所以其实当曾国藩的弟弟、儿子都是很吃亏的,因为他管得非常严,要求也异常严格。
那曾国藩是不是老好人?绝对不是。他认为“谨于小而反忽于大,且有谨其所不必谨者”。一个人如果对小事情就很谨慎的话,对大事情反而容易忽略掉,而且不该谨慎的也谨慎,什么事都谨慎,那最后就会慢慢发展到只求苟安,没有过错就行,而不求振作有为的地步。我们常说“抓大放小”,就是应该这样才对,大事情抓紧了,小事情马虎一点,其实没有关系。你如果样样都计较,那就没有人能够跟你配合了,别人最后就会只求保平安,只想着“多做多错,我何必呢?”了,那将来“一有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就没有人才了。可见曾国藩自始至终都是在替国家着想,而不是替他们家族,更不是替他个人谋取利益或好处。
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1.准备好了再居高位
曾国藩怎么就能获得这些成就?我们都知道他出身农家,中了进士以后,他的官运也不亨通,在清贵的翰林院待了九年。所谓“清贵”,就是名望很高,但很清贫。大家想想看,假如你中了进士,你是喜欢被派到地方上去,还是喜欢留在宫廷?留在中央还是去地方?其实各有利弊。你到地方,虽然没有留在中央那么光鲜,但是天高皇帝远,就更容易有所作为;你在中央,表面看似很风光,可是你顶多能做做参谋,出出意见,根本没有实际的工作可以做。
曾国藩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九年,这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在那里只有升迁,但是没有实权。一般人往往耐不住,或者觉得怀才不遇,或者跃跃欲试,浮躁不安。曾国藩却没有,他始终保持头脑清醒,他知道如果一个人还没有准备好,就得到机会居高位其实是非常不幸的,因为这样最后会害己害人。因此他利用这段时间不断反省自己,踏踏实实地学习提高,在品性陶冶、意志锻炼和学问精进上,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根基。
2.写有恒箴要求自己
28岁中进士的时候,曾国藩就写了一个有恒箴:“曩者所忻,阅时而
鄙;故者既抛,新者旋徙。”以前我所喜欢的事情,过一段时间才知道全错了;把故有的东西抛弃掉,新的就马上来了。这听起来好像是求新求变,其实不是求新求变。现在大家都不断地在讲创新,讲求新求变,我认为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因为这会让下一代感觉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是不好的,就会让他们进一步产生喜新厌旧的习惯,一味地鼓吹求新求变会害死我们的子孙。因此我认为“创新”应该改成“创意”,改成“创善”。“创新”这个词是外来词,但其实它的原意本来就不是创新,而是说我们要做得比以前更好,这跟新旧没有关系。
他改名国藩,决心以恒的功夫来自我要求,“凡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这就是他自己下定的决心,然后遵照此走下去,他才得以慢慢地把自己的命运改掉。
我为什么断定说曾国藩读《易经》读得很通,因为他三番两次地提到
《易经》。“读易,明白孔子推崇恒卦。”孔子一生提倡道德,他也反复提到过恒卦,“恒,德之固也”“恒,杂而不厌”“恒以一德”。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是一回事,能不能持久又是另外一回事,而且后者才是关键,长期坚持“恒”,才能使道德稳固。你说你不害人,但是你能够维持几天呢?你不知道,因为说不定你明天就害人了。所以你能够持久,才是真正有那种修养。“我不贪财,是因为钱太少了,钱多我就贪了。”现在有太多人是这样,别人说“我给你一百”,他就会说“一百算什么,谁稀罕?不要”。更有甚者,“你给我一百,好,我收下,我拿去交给警察,这样我可以被人家表扬”,这就叫你丢我捡,双方合作演一出戏,然后得到表扬。这是非常没意思的事,假仁假义,迟早是会被戳穿的。
“夫妇、父子、君臣、兄弟、朋友之间,彼此相感互通,当然很好,但若不能恒久不变,社会怎能安定,家庭怎能和谐?”我们现在也是一样的。社会安不安定,能不能进步,最要紧的是什么?是婚姻,是夫妇这一伦是否错乱。结婚千万不要当儿戏。
我结婚那天,最后弄到没有吃饭,要知道我这个人是从小就要按时吃饭的,不吃饭就会很难过,所以当时我脸色就不大好看。我爸爸一看到我这样就问:“怎么了?今天怎么不高兴呢?是你结婚啊。”我说:“我肚子饿。”他说:“我告诉你,那是我故意的。”我说:“为什么?”他说:“我就是要告诉你,结婚不是那么容易的,结一次就够了。”一听这话,我肯定就再也不想结婚了。
可是现在结婚,新郎要出来讲话,新娘也要出来讲话,玩这玩那,五花八门,闹成一团,非常有意思,所以有人就还想再来一次。我们现在真的是不了解古人的用心良苦。为什么以前中国人结婚都是父母的事,而不是当事人的事?因为父母就是要利用结婚这个机会把下一代推荐给亲戚朋友,给大家留下好的印象,这对孩子将来是会有帮助的。
家庭破裂是我们现在社会最大的乱源,可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历代的伟人,大部分都是单亲家庭产生的,他们就做得很好。单亲家庭的家长如果心想“我要对孩子负起更大的责任”,这样就对了;如果灰心丧气地觉得做什么都没用,没有办法,那就真的完了。无论如何都不能说不行,说不行是没用的。那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已经离婚了,就不要再提从前的事情。其次,应该告诉孩子,“你爸爸因为有事情到国外去了,他在忙,我们等以后再跟他见面”。你如果恶狠狠地说“你爸爸是死鬼”,那小孩肯定就会受到创伤,你不停地抱怨,就会导致孩子的爱情观不正确,将来他会对爱情感到恐惧。所以你这其实是在伤害他,那他还怎么能成为正常的人?
既然发生了,你就要正面地应对它,你要付出更多来弥补孩子所受的创伤。你要告诉他“这件事情是偶然发生的,不是必然的,天下好男人好女人多得很”,你要健全孩子的心态。千万不要拿单亲家庭作借口,对孩子也采取“破罐子破摔”的态度,父母无论如何都要尽到自己的责任。关于家庭教育问题,其实有一个观念最重要,那就是,夫妇是什么?在卧室里面才是夫妇,出了卧室就不是夫妇了,就要么是别人的父母,要么是别人的子弟。
所以我们看了曾国藩说的这些话,应该有个正确认识,道理永远是对的,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但是你的方式、方法是可以调整的,你仍旧要贯彻自己应该走的路。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恒呢?“刚上柔下,各得其位。上下一致,完成任务”,这才是致恒之道。
这是恒卦,下面是风,上面是雷,叫作雷风恒。上面是长男,下面是长女,这就可以看出,《易经》其实已经很明确地说了,一定要男人追女人才行,如果一个男人在追求你的时候连一顿饭都要“你出一半钱,我出一半钱”,那你就不要跟这个人一起吃饭了。这个卦的前面一卦是女的在上,男的在下,但是结了婚以后,就变为现在的男的在上,女的在下,这个秩序都摆得很清楚。记住,看卦一定要从下往上看。
你如果很柔弱,那你固执是没有用的。你合理地刚直,才不会让自己后悔。可是当你不正直的时候,就一定会遭受耻辱。《易经》讲这些都讲得非常清楚,到底你该怎么办,你要自己去琢磨。上面是“不当,无所得,盲从招祸,妄动,急动,无成”。《易经》往往用非常简单的几句话提示你,可是这些话分析起来却是变化无穷的。其实我们要想一次把它讲通是很难的,比如上图中的三爻和上爻,二爻和五爻,初爻和四爻,都是一刚一柔,都是相应的,单单这个相应的变化就值得我们好好去体会。
3.没有什么不可改变
“余三十岁前最好吃烟,片刻不离。后来立志戒烟,至今不再吃。四十六岁以前,作事无恒,近五年深以为戒,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即此二端,可见无事不可变也。”
曾国藩30岁以前最喜欢抽烟,可以说手不离烟,甚至可以说片刻不离,后来立志要戒烟,到现在也再没抽过。这就说明习惯是可以改的。
46岁以前他做事没有恒心。他很早就知道“恒”的重要性,但是经过很多年,他才慢慢做到。“现在大小事均尚有恒”,这句话如果从字面上解释说,“我从现在开始觉得我有恒心了”,这样理解是不对的,因为恒心是无止境的,你一放松,老毛病就又出来了;你时时警惕,告诉自己不能错,不能再犯,老实讲即便这样都还不一定有成果。人要拉紧自己很困难,但要放松自己就很容易。稍微一放松,就全松懈了,要再改回来就非常困难了。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说我一直到现在还深深觉得自己没有恒心,我不能再没有恒心,因此我才有恒心。
就这两件事情,一个是抽烟,这个习惯戒掉了,一个是没有恒心,现在慢慢的有恒心了,这就证明“无事不可变也”,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里面还包含一句话,人性是不会改变的。为什么中国人说话总是这样翻来覆去,就是因为他想要两点都兼顾到,而不会只偏某一边,所以怎么讲都对。因此中国人会发明这样的语言文字,是有高度智慧的。很多人说西方的文化结构很好,因为它很固定,说白就是白,说黑就是黑,可以很明确地说出对错,但是它要变就不容易,而中国人的话反过来想就马上意思变了。正因为如此,与中国人相处,真的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脑筋要很灵光,反应要很快。我觉得这就是它的好处,任何事情有坏处就一定有好处,有好处也一定有坏处,不可能只有好处或者只有坏处。同样的道理,当我们说可以的时候,要想到不可以。当我们说要的时候,要想到不要,因为它们都是同时存在的,这是我们跟西方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天下事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这句话同时就含有“基本人性不能改变”的意思,这就叫“有所变有所不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4.方向对了再去坚持
“凡是做一件事,无论艰险或平易,必须埋头去做。掘井只要不停地去挖,终究有一天是会出水的。”这是曾国藩说的话,但是掘井一定会出水吗?不一定。我并不是在批评曾国藩,我只是提醒大家读书应该怎样去读。
他告诉你,挖井要不停地挖,就总会挖出水的。可是如果你这里挖挖、那里挖挖,当然迟早也会挖出来,但是你可能半辈子时间就没有了。所以他这句话包含的意思是,先决条件是你要经过测试勘验确定这里有水之后,才可以一直挖,否则你就可能挖到最后什么都挖不出来,或者走很多弯路,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你去挖井,当然不能说挖两公尺没有水就放弃,也不能说挖四公尺没有水就放弃,如果确实有水,你就要继续挖,直到挖出水为止。可是如果前面的勘验工作没有做好,随便找一个地方挖,那就不能保证一定会出水了。
“如果观望犹豫、半途而废,不仅对于用兵会一无所成,就是做别的事也会因自己停止而完成不了。”这就是说做人做事都要有毅力,要经得起各种挫折,要能面对不同的变数,要坚持到底。可是坚持到底的先决条件是方向要正确。方向不正确就要坚持到底,结果很可能会不堪设想。
为什么孔子说“三十而立”,三十岁再立定方向和目标,而不要太早确定。现在有些小孩子读五年级的时候就开口闭口讲“这是我的原则”,这很可怕。那么小的人,能有什么原则呢?他懂什么叫原则?可是做父母的经常不忍心去纠正他,也害怕自己去纠正他,怕他以后什么话都不跟自己说了,但这其实是害他。
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呢?大家可以作参考。我就说:“你真了不起,你才上五年级就有原则了,我到大三还没有原则呢。”他就愣在那里。我又说:“太早有原则,这个原则不一定对。”但是我马上又说:“不过你很聪明,你大概是对的,所以你最好回去问问你爸爸,看你这个原则对不对,因为你爸爸毕竟比你经验丰富。”结果他很认真地点头说:“好。”教训人家是最不好的,但是不忍心去告诉别人真正的道理,那你又是没尽到责任的,这才叫“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以怎样做到“同样一句话,讲得漂亮一点”就尤为重要。我们现在就是不懂得什么叫作“漂亮”。“漂亮”就是圆满的意思,你必须要照顾到方方面面。你得罪任何人,都是不成功的。
四、人生就是阶段性调整
我想阶段性调整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的事情。我最常写的一句话,就是“人生是阶段性的调整”。你只要调整不过去,就会下来,那就永远再难上去。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每走一段就会遇到瓶颈,那个瓶颈就是转折点,或者叫拐点。你如果拐不过去,就会栽跟头。人生经常会遇到转折,那时候你就要好好考虑怎么转得好、转得顺、转得有效,这就叫调整。
1.少年时期
他年少时勤读经典,后来考中进士,这是一个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关卡。我们到现在还是一试定终身,很多人对此或抱怨或抨击,大家都以为只有我们中国人这么重视考试,觉得这好像是中国特色,其实全世界都一样。你到日本去看,只要你考取东京大学,这辈子的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自然有人会来为你说亲说媒,自然有人要把他的事业交给你,自然有很多人留了好职位等着你去。在美国也是一样,你以为要进哈佛大学很容易吗?也是从小就要准备的,你只要一进去,很多问题大概也就都解决了。同样,在英国你只要进了剑桥或者牛津,也没有什么好发愁的了。
考试是所有人类都在做的事情,而不是单单是我们中国这样。你考上好学校,别人就会对你另眼看待,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这能怪谁呢?因为别人没有办法判断,只有靠文凭来判断,其实这是很不恰当的,但是没有办法,我们暂时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办法。所以曾国藩考中进士,就等于把他的家庭推向了更高一层,否则的话,他永远就只是一个农家子弟,也不可能有那么好的机会跟那些名流认识,跟他们交流互动,更不会有权力办团练、打太平天国,这些都轮不到他。
2.青年时期
青年时期,他志气坚定,甚至自己改名叫国藩,就是要“为国藩篱”。其实他这个名字,我们很客观地说,不是改得好,而是改得很不好。从正面看,这显示他很有志气,但是从负面看,他却是在找自己的麻烦,而且甚至可以说给他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你叫本名就好了,有真才实力才最要紧。改名干什么呢?可是他改了,改了之后就只能他自己去受罪了。
所以不要说名字叫得好才好,名字必须要跟人配合起来才有用。很多人名字就是叫不起来,别人一看到他就叫他的绰号,这有什么办法?名字应该是合适不合适比较重要,而不是好不好的问题。他“决心为国藩篱,澄清天下而奋斗不已”,这是好事情,但这会很辛苦。任何事情其实都没有好坏,每个人做任何事情都是自作自受,最后都要自己承担。这些才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好好吸取的宝贵经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3.壮年时期
曾国藩壮年的时候历经苦难,尤其是我们前面讲的那十年,既艰困又阻塞,寸步难行,稍不留意就会招来祸患,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好几次实在没有办法之际,甚至欲求一死,可是待他醒悟之后,又开始坚持恒卦,只思进德修业,坚忍不移,最后硬是化险为夷,化蹇为恒。要知道这个“忍”的功夫是很难养成的。
4.老年时期
待到老年,曾国藩又能审时度势,因为他把当时的情势都看得很明白,所以就能抓准时机,当机立断,裁军而不辞官,最后才得以全身而退。否则当时太平军已平,以他当时的危险处境,只要他做错一事,走错一步,不说晚节不保,甚至还会死无葬身之地,而他一生的艰辛努力也就都付诸流水,一场空了。
五、左手《易经》,右手《三国》
1.遵循易道而行
曾国藩是熟读《易经》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他能遵循易道而行,这是我们应该学习曾国藩的第一点。《易经》告诉我们“时”非常重要,它可以决定很多事情。“时”没有到,能拖就拖;“时”一到,当机立断。所以要坚持待时而动,顺势而为。不管是顺境、逆境,都要审时度势。当然逆时要有逆时的做法,顺时要有顺时的做法,只要稍不合理,就会徒劳无功。
“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我们常常讲“上台靠机会,下台靠智慧”,上台是很容易,一有机会,别人一招手,你就上去了,可是下台却往往是很难的,若不运用智慧,很可能会还没有走到回家的路上,就被别人腰斩三段。所以曾国藩坚持裁军而不辞官,因为这样才能够“持盈保泰”,“持盈保泰”就是《易经》教给他的智慧。身处顺境乃至极盛之时,就该时刻小心谨慎,保持安定,才能保住已有的事业。
2.熟读《三国演义》
我反复强调,《三国演义》里面都是最精华的东西。一个人如果不读《三国演义》就实在太可惜了,而且中国人一定要年轻的时候就读《三国演义》,不要等到老了才读。因为一般而言,人到老年,往往已经够世故,够有谋略了,而年轻人尚不懂世事,从《三国演义》中学习这些东西对他们是会非常有帮助的。
曾国藩是怎么演绎《三国演义》的呢?他一方面“谨慎如孔明,处处留余地”,一方面又不守旧迂腐,而是灵活应变,圆通自如。太平军年轻一辈的将领中最会打仗的是李秀成。李秀成带领太平军在南京与湘军交锋,最后战败逃亡,结果被老百姓抓获,送到曾国荃那里。曾国荃最恨的就是李秀成,所以就拿了一把钻孔的铁锥往他身上猛刺以泄愤。而当时抓获李秀成是大功劳,所以大家都争着抢功,都说李秀成是自己抓的,甚至反倒还怀疑那些送他来的农民,说他们把李秀成身上的宝贝都抢光了,要拷打他们,总之是乱作一团。
如果你是曾国藩,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曾国藩的处理办法就正好证明他不是一个老好人,不是一个迂腐的人。按理说,像李秀成这样的人,曾国藩是没有权力处置的,必须送由朝廷发落。《三国演义》里面的魏国大将邓艾,冒那么大的险把蜀国的成都打下来了,可就因为他处置不当,朝廷就立马把他给杀了。同样,曾国藩要是敢去处理李秀成的事情,别人就会认为他有造反之心,认为他心目中完全没有皇上。当时连外国人都跟他说:“像这种人,你赶快送到朝廷去,让朝廷发落。”
可是曾国藩心想:“我如果把他送到朝廷,就会承担非常大的风险,我的处境会很危险。”首先,李秀成也会编造,他会说湘军很残忍,“你看我身上都是洞,他们连对我都这样,对其他人肯定更厉害。我们本来很早就要归顺的,就是因为他们太残忍,才会顽强抵抗”,甚至其他更厉害的诬陷。其次,他会透露湘军内部的很多信息。老实讲,要军队里的所有人完全守纪律是很难的。湘军当时就有一个人打胜仗之后太高兴了,见到女人就扑上去,最后甚至闹出人命。因为处在一个非常时期,大家不要用看待常人的眼光去看。那不能送朝廷,该怎么办呢?斩。可是他敢斩李秀成吗?他如果敢斩,皇帝正好能以此为借口就把他给斩了。
最后他就写了一个奏疏,说:“我现在抓到李秀成(他说得很含糊,不敢说是怎么抓的),我是不是要送到京城去?还是我就地处决?请裁决。”那边奏疏刚送出去,这边他就让李秀成吃得饱饱的,然后给斩了。朝廷自然就会来质问:“你怎么可以自行处决他呢?你应该让朝廷来决定才对。”曾国藩就解释说:“我也想这样,只不过我请示的奏疏上去之后,隔了很久也没有下来,可能是驿站误递,耽误了,而这边呢,他硬要造反,所以我等不及,只好先斩了。”这明明是撒谎,但是他不撒谎就没命了。
中国人撒谎常常是尊重别人,爱护自己的结果,这样才叫不迂腐。因为他如果真的请示上面了,上面的答复一定是要解送朝廷,绝对不会授权给他去处置的。那后面的问题就会多得很,他肯定会吃不了兜着走。因此杀人灭口是非做不可的事情,可是他也一定要能自圆其说。后来这件事情在朝廷闹了很久,慈禧最后就说了一句话:“人都死了还吵什么,算了算了。”大家说慈禧不好,但是她也有可爱的地方,她很会处理这类事情。曾国藩就这样将事情掩饰过去,也把后患降到了最低,这叫什么?这叫圆通,而不叫圆滑,叫艺术,而不叫奸诈。大家好好去体会这其中的差别。
第四节曾国藩的告诫
曾国藩作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他不仅造福自家子孙,家族后代遵从其遗训未出一个“败家子”,与此同时,他也为后世所有华夏子孙留下了无尽财富,他的人生智慧与箴言犹如一股永不枯竭的清流滋润着无数人。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他留给我们的启示至少有以下三点。
一、继旧开新,而非求新求变
第一点就是继旧开新,但是绝对不可以求新求变。我们现在整个社会,海峡两岸都在倡导“求新求变”,这样下去,将来我们的子孙是会非常凄惨的。生活方式、工作方法是可以变的,但是基本法则、伦理道德不能变。《易经》告诉你有不易的部分,但并不是完全变异(易)。
所以我们经常说:“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变才是实在的”,这句话其实不对。因为没有不变,就谈不上变,不变和变是同时存在的,所以一定要有所变,有所不变,以不变应万变。但是这句话现在看不懂的人太多,几乎所有人都对“以不变应万变”持鄙视态度,而且还一直鼓励人们要创新,要勇于怎么样,敢于怎么样,这些其实都是害人。只有“以不变应万变”才是最高的智慧。
二、治学有方,而非开卷有益
以前说“开卷有益”,没有错,因为过去的人写书是很谨慎的,他是要负责任的。可现在不是,现在很多人一下子出了一大堆书,这其中好书固然有,但是那种乱七八糟的书更多,有好书也往往被淹没了。如此身处知识爆炸、资讯泛滥的时代,我们就更加要慎选,要明辨,以免不明是非。
开卷并不一定就有益,记住:凡经过的必留下痕迹,你所听到的话都会有痕迹,不好的话,一定会害你。因此千万不要说“姑且听,没坏处”,也不要说“我去听课,只要听到一句对我有用的就好了”。一定要是听圣贤的话,否则宁可不听不看。不听不看,你还不会受害,听了看了就麻烦了,因为听了看了之后再想要清除它是很难的。不管怎样,合理的才可以听,合理的才能拿来用。
三、深思熟虑,而非立即反应
做人要深思熟虑,而不是立即反应。偏偏我们现在都是鼓励大家立即反应,“马上说”“马上做”“马上表明态度”“你怎么这么慢”。其实反复思虑并不是优柔寡断,要求别人尽快说清楚、讲明白才是存心害人的不良企图。深思熟虑,考虑周全,往往才能对一件事情作出最好的应对,也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否则就会后患无穷,你自己也会因为轻率鲁莽而自食苦果,后悔不迭。
后记
后记我们讲曾国藩,到这里就可以告一段落了。有一点大家必须清楚,曾国藩是曾国藩,我们是我们,我们学他也学不像,就算学得很像也没有用。我们还是要走自己的路,讲自己的话。每个人最要紧的是要好好想一想,你这辈子来到这世上到底是要干什么的,这才是最关键的。“死在生前方为道”,你在没死以前,就知道自己这辈子要干什么,以及自己死了以后会是什么样子,那么,真正到死的那一刻,你就不会有什么忧虑,也不会有什么恐惧。
最后要跟大家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为什么要讲《易经》。不仅因为曾国藩个人的人生经历恰好与某几个卦象惊人地契合、一致,也不仅因为所讨论的问题正好都可以用《易经》的观点与智慧来理解和解读得通,而是因为《易经》才是根本。你不懂得《易经》,就永远不会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是这样;你懂得了《易经》,对于所有的事情,你会一下子全都悟通,你会发现所有的事情其实都是乱中有序,虽然乱,但是却很有条理。把乱和有序结合起来看,就掌握了《易经》的真髓。
一、讲《易经》之缘由
《易经》的“易”有三重含义,变易、不易、简易。一切都在变,都在流逝,一切都是无常,唯有变不变。什么叫“不易”?生命只有一次,就算有前生,有后世,但是这辈子还是只有一次。你不能永远不死,你也不能死而复生,这是不易。世界上没法改变的东西还有很多,比如好有好报,坏有坏报,这也是不易的东西。你先认识清楚那些不易的东西再来变易,才不会乱。有原则地变就不是乱变,没有原则地变是最可怕的,变到别人都不知道你下次会采取哪种标准或方式的时候,你就是很可怕的了。而最要紧的还是要交易,当然这里的“交易”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意思,而是广泛意义上的交换与交流互动。人与人之间要有交易,国家与国家之间要有交易,民族与民族之间要有交易,文化与文化之间也要有交易,只有这样,整个人类才会生生不息。
我为什么会写关于《易经》的书?答案很简单,就是因为现在一般的讲《易经》的书,初学的人如果去看,往往很难看懂,这是事实。你一翻开就看到“乾,元亨利贞”,你心里就会想:“惨了,这讲的是什么?”这些书都抓不到门道,“书很好,但就是看不懂”。要知道在古代,“元亨利贞”是百姓使用非常普遍的话,所以根本就不用解释。当时的人们都能懂,但是时代隔得太久远了以后,我们就慢慢不知道它的意思了。现在单是对“元亨利贞”,就有十几种解释,所以我才想到应该有一个入门的基础的东西来帮助更多初学者。
大家要记住,《易经》是你每天二十四小时都在用的东西,只是你不知道,所以叫作“百姓日用而不知”。你的所作所为,你所讲的话,没有一样离得开《易经》。你用《易经》来解释佛经可以,用《易经》来解释基督教的《圣经》可以,但是反过来就不行,就解释不通,因为《易经》是全世界最广大的系统,它可以包容所有的东西,甚至可以说无所不包。
二、《易经》越早读越好
那到底该怎么学《易经》呢?我在这里给大家一些建议。
你越早读《易经》,受用的时间就会越长。我自己就是很晚才读,39岁的时候搞得焦头烂额、无路可走了,但是我也没想到自杀,只是心想“完蛋了,这命怎么活呢?”后来我就开始读《易经》,读了《易经》以后,心病也没有了,什么事都没有了,因为只要心态一调整,所有的事情、所有的问题就都解决了。而且在这之后,你再看中国人会越看越有趣,因为中国人本来就是这样,只是我们很多人看不懂而已。
我就举一个例子,作为父母,大家都会告诉小孩要诚实,不能撒谎。可是有一天如果一个人来找你,你又不想见他,你的小孩很乖,他跑过来说:“爸爸,李叔叔来找你。”你怎么回答?“快快,快告诉他,说我不在。”每个人都在用这一套,可是你这不是撒谎是什么呢?你能永远讲实在话吗?谁又敢说自己从小到大没有撒过谎呢?老实讲,如果真的从来没有撒过谎,你就不能活到现在了。你只有了解你自己,才能了解别人。“知性者同居”,彼此要相互了解,互动起来才会顺利。
三、《易经真的很容易》
另外,我推荐大家去看一本书,书名叫《易经真的很容易》。这本书会告诉你《易经》并不神秘,你也不会读不懂,而且它会给你很多具体有效的建议。通过它,你就算再看不懂《易经》,也进得了《易经》,进而从中领略到《易经》中的玄妙智慧,真正受益于《易经》。
四、三季人的故事
这是我讲过的所有故事中现在在大陆流传最广的一个,前几天还有人写信跟我提到它。这个故事讲的是什么呢?
有一个人,跑去找孔子请教问题,正好孔子的学生在外面扫地,他就问:“你是谁?”那位学生就说:“我是孔子的弟子。”他说:“那太好了,我请教你一个问题。”那位学生原本以为问题会很难,问他是什么问题,他说:“一年到底有几季?”那位学生听了几乎快要笑出来,心想这个人竟然连一年几季都不知道,就回答说四季。他说:“不对,一年只有三季。”“你胡说,明明是四季。”他说:“我们赌一赌,如果只有三季,你给我磕三个头,如果真的有四季,我给你磕三个头。”孔子的学生心里就想:“我稳赢。”正好这时候孔子出来,学生就兴高采烈地跑上去问:“老师,一年有几季?”孔子说三季。那位学生就说:“老师你怎么可以这样说?”孔子说,三季就是三季。来人就很满意,对孔子的学生说:“跪,磕头。”那位学生没有办法,只好给他磕了三个头。那个人高高兴兴地走了。之后那位学生就问孔子:“老师,一年明明有四季,你怎么说三季?”孔子说:“你不会看人啊?那个人全身都是绿的,他就是蚱蜢,蚱蜢是什么?就是蚂蚱。你看那人的脸色就知道了,蚂蚱只能活三季,它从来不知道有第四季。你跟它讲四季,怎么讲都不会有用。”孔子这其实就是要告诉我们: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很多人听了这个故事之后颇受启发,有人甚至跟我说:“听了这个故事,我最起码多活十年。”我就问:“真的?”他说:“真的,反正现在只要有人跟我辩,说这说那,我只要自己在心里说一句‘三季人’就解决了,那我就会很轻松。”现在“三季人”太多了。所谓“夏虫不可以语冰”,从来没有看到过冰的人,你跟他讲冰,那你不是自找麻烦吗?所以如果有人跟你辩论,他非要坚持什么,你就说“嗯,对,没错”,然后心里想“又遇到个‘三季人’”,这样你就会少生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而且你也会突然发现自己非常轻松,你的生活也会渐渐变得简单而自在。
附录一 曾国藩年表
附录一曾国藩年表1811年11月26日(农历十月十一),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今湖南省娄底市)。乳名宽一,本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28岁改国藩。
6岁,入家塾“利见斋”,随父曾麟书读书。
16岁,长沙府童子试第7名。
20岁,就读于衡阳唐氏宗祠,师从汪觉庵。
21岁,入湘乡涟滨书院。
23岁,湘乡县试中秀才。
24岁,入岳麓书院,乡试中举人36名。
25、26岁,连考进士,皆名落孙山。
28岁,改名国藩,决心为国藩篱;
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写有恒箴,集中精力追求安心立命、经国济世真学问;勤读史书,培养出“以天下为己任”之志气。
29岁,长子纪泽出生,开始作日记,至终不辍。
30岁,生病,欧阳兆熊、吴廷栋细心护理,结为好友。
31岁,向理学大师唐鉴请教治学之方、检身之要——读史,另得其指点“终日乾乾”。
32岁,致力程朱理学,每日早起、静坐、读史、谨言、养气、保身、书法、夜不出门,渐有大人相;日记指出“余病根在无恒”。
36岁,养病报国寺,悟“执两用中”大道理。
37岁,升任内阁大学士。
38岁,次子纪鸿生,辑成《曾氏家训》。
39岁,升礼部右侍郎,旋兼兵部右侍郎。
40岁,兼工部右侍郎;上《应诏陈言疏》,直言官场委靡因循,官吏腐败无
能;兼吏部左侍郎。
41岁,开始经历最艰难困苦的十年。洪秀全起义;
咸丰登基,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咸丰怒掷于地,欲罪之。
42岁,再上《备陈民间疾苦疏》;
回乡奔母丧,逢太平军出广西、攻长沙。
43岁,始患得患失,不敢担任,后奉召以礼部侍郎身份帮同湖南巡抚督办团练,终成湘勇主帅,并在此基础上创建湘军;
太平军定都天京,奏准移驻衡州练兵,建船厂,购洋炮,筹建水师。
44岁,兵败靖港,投水获救。
45岁,石达开攻湘军水营,烧毁战船百余艘,座船被俘,文卷俱失,欲策马以死。
46岁,坐困南昌,太平军内讧。
47岁,父亲去世,咸丰准其在家守制。反省后深悟长傲、多言,为官场致祸的根源。
48岁,出武昌,会胡林翼进兵;给曾国荃写信,应回归老实本性。
49岁,李鸿章前来襄助军务;作《圣哲画像记》;
写日记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须努力向前,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语言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换一个人出来。
50岁以后,胜算愈来愈大,转忧为喜。
50岁,辑录《经史百家杂钞》26卷,“尽抡四部精要”;
太平军攻占江浙一带,咸丰命其撤安庆保江浙,却坚持己见,反倒使朝廷改变旨令。
51岁,指出购买外洋船炮,为今日救时之第一要务,之后再演习制造;
攻陷安庆;
定三路进兵之策:曾国荃围攻金陵,左宗棠攻打浙江,李鸿章主攻江苏,“于是东南肃清之局定矣”。
52岁,力陈中华之难中华当之,绝不能让洋人以助剿来蹂躏中国之土地;
致子信:读书可变气质,由戒烟和从有恒到无恒此二事,知无事不可变。
53岁,登上中国第一艘木刻小火轮,喜而命名为“黄鹄号”。
54岁,攻陷天京。平太平天国有功,封毅勇侯,可世袭。告曾国荃尽快隐退。奏请将湘军遣散,获准。
55岁,主持修葺种山、尊经两书院。收养八百孤寒子弟,并从自己养廉银中捐款课奖;
接上谕,率军赴山东剿捻;
组建江南制造总局。
56岁,连续两次请假,在营调理。
57岁,扩大江南制造厂规模,拟设译书馆等。
58岁,左宗棠上奏,请求下诏促全国大臣学习曾国藩的知人之明;
被封为武英殿大学士,位尊为相,居汉大臣首位,但并无实权;
觐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
纪鸿中秀才后几次到府城应试不顺,写信告诫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
59岁,奏请练兵、饬吏、治河为要务。
60岁,肝病日重,右眼失明;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
61岁,上海祝寿。
62岁(1872年),领衔上奏:促请对“派遣留学生一事”尽快落实,并提出在美国设立“中国留学生事务所”,还在上海设立幼童出洋肄业局;
书告兄弟仕途险恶,必须保重。
同年3月12日,午后散步,突发脚麻,纪泽扶回书房,端坐三刻逝世,善终。是月,清廷闻讣,辍朝三日。追赠太傅,谥文正,祀京师昭忠、贤良祠。
附录二 易经卦爻辞(部分,按出现顺序)
附录二易经卦爻辞(部分,按出现顺序)01乾卦
卦辞
乾:元、亨、利、贞。
爻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六十四卦中唯独乾、坤两卦在六爻之外,多出一个“有象无位”的“用爻”,即用九、用六):见群龙,无首吉。
02坤卦
卦辞
坤: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爻辞
初六:履霜,坚冰至。
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六四:括囊,无咎,无誉。
六五:黄裳,元吉。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用六:利永贞。
39蹇卦
卦辞
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爻辞
初六:往蹇,来誉。
六二: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九三:往蹇,来反。
六四:往蹇,来连。
九五:大蹇,朋来。
上六:往蹇,来硕,吉。利见大人。
32恒卦
卦辞
恒:亨,无咎,利贞。利有攸往。
爻辞
初六:浚恒,贞凶。无攸利。
九二:悔亡。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贞吝。
九四:田无禽。
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上六:振恒,凶。
37家人卦
卦辞
家人:利女贞。
爻辞
初九:闲有家,悔亡。
六二:无攸遂,在中馈,贞吉。
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六四:富家,大吉。
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
上九:有孚威如,终吉。
23剥卦
卦辞
剥:不利有攸往。
爻辞
初六:剥床以足,蔑贞凶。
六二:剥床以辨,蔑贞凶。
六三:剥之,无咎。
六四:剥床以肤,凶。
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
上九:硕果不食,君子得舆,小人剥庐。
24复卦
卦辞
复:亨。出入无疾,朋来无咎。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利有攸往。
爻辞
初九: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六二:休复,吉。
六三:频复,厉无咎。
六四:中行独复。
六五:敦复,无悔。
上六:迷复,凶,有灾眚。用行师,终有大败,以其国君,凶。至于十年,不克征。
43夬卦
卦辞
夬:扬于王庭,孚号,有厉。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爻辞
初九:壮于前趾,往,不胜为咎。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九三:壮于馗,有凶。君子夬夬独行,遇雨若濡,有愠,无咎。
九四:臀无肤,其行次且。牵羊悔亡,闻言不信。
九五:苋陆夬夬,中行无咎。
上六:无号,终有凶。
44姤卦
卦辞
姤:女壮,勿用取女。
爻辞
初六:系于金柅,贞吉。有攸往,见凶。赢豕孚踯躅。
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
九三:臀无肤,其行次且,厉,无大咎。
九四:包无鱼,起凶。
九五:以杞包瓜,含章,有陨自天。
上九:姤其角,吝,无咎。
19临卦
卦辞
临:元、亨、利、贞。至于八月,有凶。
爻辞
初九:咸临,贞吉。
九二:咸临,吉,无不利。
六三:甘临,无攸利。既忧之,无咎。
六四:至临,无咎。
六五:知临,大君之宜,吉。
上六:敦临,吉无咎。
15谦卦
卦辞
谦:亨。君子有终。
爻辞
初六: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六二:鸣谦,贞吉。
九三:劳谦君子,有终,吉。
六四:无不利,撝谦。
六五: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
上六: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
附录三 曾仕强智慧语录
附录三曾仕强智慧语录?一个人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但只能你自己改,改你的心,改你的观念。
?每一个人都有盲点,这个盲点就是你自己看不清楚的那一点。你要能勇敢地面对自己,找出自己的缺点。记住,你的缺点就是你这辈子的功课。
?每个人都要记住四个字:适可而止。任何时候都要有“知止之明”,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切勿得寸进尺。
?人有时候是需要有人来点醒的。不是谁聪明不聪明的问题,而是看自己的事情经常看不清楚,看别人的事情反而看得很明白。
?你干吗要去说服别人?你凭什么去说服别人?有谁愿意被你说服?“说服”这两个字要从我们脑海里彻底清除掉。我们没有资格去说服任何
人,也很少有人真正愿意接受我们的说服。我们只能说,“我做了,你可以参考一下”。
?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我知道,我知道,就是做不到”,不要拿这句话当借口,真正知道的人,一定做得到。只有做到的人,才有资格说他知道。凡是做起来、行起来有困难的,就是没有彻底地知道。
?一个人要老实,但是不能太老实;一个人要认真,但又不能太认真。
?人生是阶段性的调整。我们走一段就会遇到瓶颈,那个瓶颈就是转折点,或者叫拐点。你拐不过去,就会栽跟头。你要好好考虑怎么转得好、转得顺、转得有效,这就叫调整。
?每个中国人生下来都是一条龙,都是龙子龙孙,只是死后是龙是虫的区别。
?中国社会是一个完全没有秘密的社会,中国人是全世界对机密的传播最感兴趣的人,而且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非说不可的人。
?中国人的民族性就是四个字:能屈能伸。我们团结的时候是全世界最团结的,我们不团结的时候又是全世界最不团结的。
?你这辈子长成什么面相,是根据这辈子要做的事情配搭好的。你去整容,整到最后连任务都忘记了,那这辈子就白来了。看相是用来调整自己的。
?凡事都要慢慢地走弧线上来,世界上最好的东西就是曲线,而不是直线。
?凡是能够在企业界实施的东西,没有一件是高深莫测的。
?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是最早退化的?耳朵。人一出生,耳朵就开始退化。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会对别人的话越来越听不进去,所以越老越固执。
?在任何时代,勤劳、谦虚、礼让、节俭都绝对没有错,一定要坚持。
?中华民族的老祖宗、圣人所讲的话,都是对的。是我们看错了,悟不透,才做错,这是我这四十年来最宝贵的经验。
?“明哲保身”不是怕死。一个人如果不爱惜身体,连自己都保不住,又怎能保别人?
?“慎独”就是好好做你自己,走你自己的路。而不是我们一般所理解的单独一个人要小心。这个“独”是你特有的、独特的,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如果你的特色老是跟别人格格不入,那你就需要好好去调整。
?每一个人都应该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情,不要觉得这不好。你本来就应该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分内之事。
?“求新求变”会害死我们的子孙,因为这会让下一代感觉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是不好的,就会让他们进一步产生喜新厌旧的习惯。
?以前讲“开卷有益”,没有错,因为过去的人写书是很谨慎的,是要负责任的。但现在就不一样了。要记住,凡经过的必留下痕迹,你所听到的话都会有痕迹,不好的话一定会害你。
?“边带边教”,其实父母的责任就是这四个字。
?每个人一辈子只喝两杯酒,一杯苦酒,一杯甜酒,关键看你怎么喝。你先把甜的灌下去喝光,后面就是受罪。因此我们宁可年轻的时候受点罪,吃点苦。所以父母不要怕孩子吃苦。父母不可能跟随子女一辈子,这句话应该牢记于心。
?从古至今,圣贤没有谁不是由勉强到自然,由稚嫩到成熟的,没有天生的圣人。所以父母一定要教孩子,该勉强的时候就要勉强,人都是懒惰的,都喜欢轻松,你不管他,他就会顺势整天嘻嘻哈哈过日子,也就难有大成就了。
?有所为,有所不为,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人没有忧患,是成长不了的。
?年轻人刚进入社会,我是主张你可以改来改去的。但是不能超过五年,五年以后你就大概知道这辈子要做什么了,然后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刚开始变是应该的,那叫调整。但是如果一直变,那就表示你根本没有定向,你还不成熟。
?孝是根本的,一个人不孝敬父母,其他的都免谈。
?我不太赞成用“孝顺”这两个字。你爸爸叫你做坏事,你还要顺他,还要听他的吗?如果懂《易经》,你就会知道,站在不顺的立场来顺,才会顺得合理。不要盲从,盲从是很可怕的。你一定要有警觉性,要有独立清醒的判断。
?凡是当老板当得很辛苦的人,都是缺少“中国式”这一部分的修养。
?领导者只需在一件事上检讨自己,那就是用对人没有,你把人安排在合适的地方没有,这是你的责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个老板只有两件事情要做:第一,把场子做大,让每个人都有升迁的希望;第二,让跟你的人都有饭吃。
?作为一个领导,一定要恩威并济,不可以好到底,好到底就变成烂好人,也不能坏到底,坏到底就是硬心肠,肯定会不得人心。
?当领导最忌抢功。总是恨不得把所有功劳都归给自己,这是用人大忌。
?精于管理的人也经常会死于管理,为什么?因为他把管理看得太万能了。其实管理只是一种工具而已,真正的关键还是管理者的品德。
?“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至于功名富贵,悉由命定,丝毫不能作主。”“险阻重重,寸步难行”时该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冷静下来,想想自己有什么做得不对、不够的地方,怎么去调整。只有修德,才可以逢凶化吉。
?“命可改,惟有自己改。”用什么来改?用学习来改,但先决条件是要学对。我们很多人有的毛病,曾国藩曾经也都有过,但关键是后来他自己改了,这才厉害。一个人最了不起的不是说“我天赋异秉,我有什么好的遗传”,而是说“我不管怎样,都要把自己变得越来越好”,这才是最大的修炼。
?“一生成功,全在受辱受挫之时”,它其实正好是你快速成长的机会,你不要怪天,不要怪别人。“凡事皆有极难之时,打得通、忍得住,便成豪杰。”
?“吾辈既知此学,便须努力向前,将一切闲思维、闲应酬、闲语言扫除净尽,专心一意钻进里面,安身立命,务要换一个人出来,方是进步功夫。”要想办法了解自己的缺点在哪里,然后勇敢地把自己换出一个人来,这才是进步的功夫。
?怎样会败家?“礼仪全废者败,兄弟欺诈者败,妇女淫乱者败,子弟傲慢者败。”“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
?“平生只为不静,断送了几十年光阴。为什么如此交游往来,无非是为了好名,希望别人说自己好”,为虚名浪费时间和精力。现在很多人追求的一夕暴红,毫无意义。
?“凡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这就是他自己下定的决心,然后才慢慢地将自己的命运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