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世界简史》 第1章 气候的变化是可以改变历史的 气候的变化不就是四季交替更换,下下雨,刮刮风,打打雷而已吗?为什么会上升到影响历史的高度呢?确实是这样的,就拿中国明朝末期来看,天气的变化确实是导致了明朝灭亡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有点天要亡你,你不得不亡的感觉。明朝末年,刚好赶上了小冰河期,冬天变得异常寒冷,如果说只是变冷,那还不算太坏,这个小冰河期除了变冷还导致了气候由湿变干,在双重打击下,中原大地处处闹旱灾,闹饥荒,这时候帝国如果没有强大的财政和储粮作保证,必然是处处暴动和伴随农民起义。 闯王李自成就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况下,本来是帝国的一名小小公务员,但是由于被裁员了,最终变成了农民起义的领袖,攻陷北京,逼死崇祯,灭亡明朝帝国。而且天气变冷,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生存,肯定也是会加大南下入侵中原抢夺物资的脚步。最终在各种鬼使神差的机缘巧合因素组合在一起,满清才能够以蛇吞象的姿态入主中原,成立大清王朝。纵观中国历史,中原历代王朝都免不了被北方各种强悍的游牧民族骚扰,就算古代冷兵器最强战力的蒙古帝国,对付一个战力低下的南宋王朝,也打了六七十年才最终灭亡南宋啊。所以说如果没有那该死的小冰河期,如果没有陈圆圆,如果崇祯不是那么死要面子不肯迁都,如果。。。没有那么多如果了,明朝灭亡了就是灭亡了,历史的巨轮从来都是滚滚向前,从不以人的意志力为转移的。 大家都知道,世界有四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那么你们知道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是谁吗?他们分别是雅利安游牧民族(印欧系),阿拉伯游牧民族(闪米特系)和突厥蒙古游牧民族(阿尔泰系)。这三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给我们的整个世界历史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先说雅利安人,他们有一个强悍的外号:“文明收割机”。是的,雅利安人摧毁了除中国以外的三大古文明,就算是中国,他们也干过一架,只不过生不逢时,打输了。说起雅利安人,这又得从天气说起,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西亚以北,乌拉尔山脉以南的乌克兰大草原上,生活着一群靠狩猎和采集为主的人类种族,他们就是雅利安人。这个时候,地球的小冰河期悄悄降临了,随着天气的一天一天变冷,雅利安人生活环境变得越来越恶劣,为了生存,各个部落的雅利安人只好举族搬迁,离开他们之前赖以生存的家乡,开始了神秘的世界探索之旅。 雅利安人探索的主方向肯定是向南,毕竟越往南,气候越温暖,抱着鸡蛋不能放在同一个篮子的思想,他们除了往南方迁徙,还向西、向东、向西南、向东南等方向出发。向东迁徙的这些部落是命运最凄惨的,因为他们遇到了中国。大约在公元前1200左右,雅利安人终于到达中国的西北部,今中国的新疆甘肃一带,然后继续深入中原腹地。这个时候,中国处于商朝的“武丁盛世”时期,国力强盛。而商王武丁有一位爱妻,名叫“妇好”,妇好是中国有记载以来的第一位巾帼英雄。妇好除了是商王的妻子,还是商朝的女将军。面对信心满满的雅利安人(商朝称他们为鬼方人),妇好带着2万人的商朝军队,冲上去就是一顿暴揍,把雅利安人打得落荒而逃,现今河南安阳殷墟的妇好古墓发现了大量的被捆绑殉葬的白种人,而甲骨文上也记载着妇好西出抗击鬼方人的功绩。被妇好打败的雅利安人只好沿路返回,并且沿路免费宣传了东方的强大,中华文明得以代代相传,一直至今。 第2章 犹太教、基督教与伊si兰教(上) 犹太教、基督教与伊si兰教是世界三大“一神教”。所谓的一神,指的是信仰的神灵只有一个,而在古中国,古印度和古希腊,往往有着众多的神灵,如观音菩萨和如来佛祖等等。犹太教的主神叫“耶和华”,尊称“上帝”;基督教的主神是“耶稣”,尊称“基督”,而耶稣自称是耶和华的儿子,毕竟都姓“耶”嘛;伊si兰教的主神叫“安拉”,尊称“真主”,其实安拉的意思就是耶和华,只是音译不同而已,类似于上海话说的“阿拉”,其实就是普通话里面“我”的意思。犹太教、基督教和伊si兰教可以说是同宗同源,犹太教是“师父”,基督教是“大师兄”,伊si兰教是“小师弟”。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基督教和伊si兰教同出犹太教,但是却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从时间上看,犹太教最早出现,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犹太族长亚伯拉罕第一个提出了“唯一真神”的概念,而这个真神就是“耶和华”,这算得上犹太教的起源,称之为古犹太教,真正确立犹太教的人是摩西,大约在公元前1500年,摩西带着犹太族人历时40年从埃及迁往祖地迦南,在迁徙之前,摩西告诉大家:“我在西奈山遇见上帝了,上帝颁布了十条戒律,刻在石板上,让我带了回来,上帝同时任命我为‘先知’,我代表犹太民族和神签订了永久的契约合同,这十条戒律就是合同细节,我们犹太人是上帝选中的子民,同志们,欢呼吧!”于是,犹太人集体狂热了,《摩西十诫》标志着犹太教的正式确立。《摩西十诫》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上帝是唯一的神,不能信仰其他神;二,不可崇拜偶像;三,不可妄称上帝的名义;四,遵守安息日;五,孝敬父母;六,不可杀人;七,不可兼淫;八,不可偷窃;九,不可做假证诬陷他人;十,不可贪恋他人的老婆和财产。 犹太教经历了一千多年后,历代犹太先贤对犹太教的教义一步步完善,完成了一部着作,这就是《圣经》。《圣经》要用一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信教者得永生,不信教者下地狱。犹太教有着这么伟大的一部着作,按道理来说,古代又没有互联网,大部分人又没开民智,犹太教应该在世界遍地开花才对啊,但是世界三大宗教里面并没有犹太教。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犹太人十分倔强,犹太教只对犹太人生效,其他民族就算是信了犹太教也不会得到永生,该怎么下地狱还是得下地狱。这。。。其他民族能咋办呢,所以犹太教只能是犹太人自己玩了啊,犹太人被灭国了两千多年才在现代艰难复国,这还真不能怨别人。 第3章 犹太教、基督教与伊si兰教(中) 耶稣,犹太人,父亲是一个木匠,叫约瑟,母亲叫玛利亚,大家说的“圣母玛利亚”指的就是耶稣的妈妈。约瑟带着玛利亚到祖地伯利恒申报户籍时,玛利亚已经身怀六甲,来到伯利恒时,客栈已经住满人了,约瑟和玛利亚只能在马厩[jiu]凑合过一晚了,恰恰就是这一晚,耶稣降临人世。恰好,有东方三博士(意指占星术士,又称东方三贤士)跟随一颗十分耀眼的星星来到了伯利恒,看到耶稣后,他们献上了黄金、乳香和殁药。“马槽圣婴”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罗马帝国在耶路撒冷省的代理王希律王为了保证以后的王位不受威胁,必须要干掉耶稣啊。为了躲避希律王的追杀,约瑟带着玛利亚和耶稣逃往埃及。 等到希律王死后,约瑟带着玛利亚和耶稣又重新回到故乡拿撒勒。约瑟是一位出色的木匠,子承父业,耶稣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跟随父亲做木工以维持生计。约瑟死后,耶稣并没有继承木匠的身份,他来到了约旦河边找到了他的远房表哥约翰。约翰在当地是十分有声望的,被当地犹太人称为先知,他在约旦河畔讲道,并用约旦河水给人施礼。当约翰给耶稣施礼时,原本阴暗的天空突然亮了,大风拨开乌云,就像上帝开眼一样,耶稣在犹太人的名气也从此传开了。耶稣受礼后,并没有立即讲道,而是在约旦河畔静坐了整整四十天,当耶稣再次出现在众人面前时,耶稣已经脱胎换骨了。 从此,耶稣开始广收门徒,然后选出了12位能力特别突出的,设立为十二使徒,十二使徒里面就有以后出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耶稣主要在加利利传道,各种神奇的事情也伴随着耶稣,耶稣开始无所不能,瞎子复明,瘸子重新行走,鬼魔缠身的青年被治愈,发羊癫疯的少年也被耶稣治好了。耶稣提出了以“论八福”和“善待仇敌”为核心的《登山宝驯》,一股“耶稣风”在以色列从加利利向四周刮起。 逾越节,是犹太人敬拜上帝的节日,在节日将近的时候,耶稣来到了耶路撒冷。耶稣在耶路撒冷传道时,提出了一句名言,“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意思就是凯撒是陆地上的君王,而我耶稣是天国的君王。随着耶稣越来越出名,犹太教开始仇视基督教,因为犹太教只跟犹太人自己玩,而作为犹太人的耶稣居然广招门徒,来者不拒,必须惩罚。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被犹大因为30银币出卖给了犹太教祭司,犹太教祭司把耶稣抓住,然后献给罗马人,罗马人也不傻,知道耶稣是个麻烦,又把耶稣还给犹太教祭司,犹太人最终把年仅33岁的耶稣活活地钉死在十字架上,而出卖耶稣的犹大也后悔不已,自缢而亡。耶稣死后第三天,耶稣神奇地复活了,他告诉追随他的信徒,我耶稣是耶和华的儿子,你们信耶稣信基督教就可以得到永生,然后就升天了。狂热的基督教信徒于是满世界地开始传播基督教,而犹太人只是冷冷地说了两个字:“呵呵。” 嗯?等等,耶和华是神,耶稣也是神,那么基督教就不属于一神教了啊。基督教说,这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有个说法叫做“三位一体”,所谓的“三位一体”指的是“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圣父指耶和华,圣子指耶稣,爷俩共用一个灵魂,所以叫三位一体,爸爸是我,我也是爸爸,一神问题完美解决。这好比是后世第二次海湾战争前夕,我们说这瓶白色粉末就是伊拉克当局研究出来的大规模杀伤性生化武器,那么它就是大规模杀伤性生化武器,谁敢说他是“洗衣粉”,嘿嘿。 《圣经》原本只属于犹太教的,里面的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上帝和犹太民族签订的契约+犹太民族的律法和行为准则+犹太民族的历史故事。基督教产生后,耶稣告诉大家,一千多年后,上帝改变主意了,上帝现在愿意和所有人类签订契约了,大家信仰基督教就可以了。 而且上帝和人类签订的新契约已经更改了,以前的《圣经》需要签订补充协议,但是我们还是承认旧《圣经》的存在,犹太教的就叫“旧约”吧,称之为《圣经·旧约》,我们现在的《圣经》签订的契约叫“新约”,称之为《圣经·新约》。 耶稣死后,罗马帝国先后发动了十次对基督教徒的大规模迫害,然而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越来越多的的民众更加愿意信仰基督教。到了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的米兰赦令结束了对基督教徒的迫害。到了公元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更是把基督教定为国教,而到了395年,狄奥多西把皇位分给了两个儿子,罗马帝国从此分裂成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受此影响,基督教也逐渐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天主教主要在欧洲西部传教,而东正教主要在欧洲东部和巴尔干半岛以及希腊传播。 到了16世纪,基督教再一次分裂。公元1517年10月31日,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门前贴出的《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天主教改革的序幕。由此,天主教又衍生出路德宗、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等教派,我们统称它们为基督教新教。自此,基督教一分为三,分别是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狭义基督教,指的就是新教,我们口头上说的基督教也泛指基督新教,广义的基督教则包含了天主教和东正教。为啥基督新教能代表基督教而特指他们呢?大家可以看看基督新教现在在那些国家盛行,就相信心中会有此问题的答案了。现代信仰基督新教的国家主要有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以及北欧五国: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和冰岛。北欧五国的国旗有一个十分显着的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横向”的十字架,代表他们国家都是信仰“基督耶稣”的。现代信仰东正教的国家主要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希腊和塞尔维亚、克罗地亚等前南斯拉夫的国家。现代信仰天主教的国家主要有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爱尔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比利时以及拉美国家等等。德国和瑞士则是天主教和新教平分秋色的国家。有意思的是,天主教的神职人员一般称为神父或修女,不允许结婚,基督新教的神职人员称为牧师,许允结婚,而东正教教首不允许结婚,其他神职人员则允许结婚。天主教的总部在梵蒂冈,同时拥有教皇这个最高教长,基督新教没有教皇,不设总部,东正教没有总部,但是有教首。 第4章 犹太教、基督教与伊si兰教(下) 耶稣诞生五百多年后,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诞生了。穆罕默德出生于麦加城古莱氏哈希姆家族,其先祖曾是部落祭司,拥有相当大的权力,但是到了穆罕默德曾祖父这一代就开始没落了。穆罕默德还未出生,其父亲就在经商途中去世了,到了6岁时,母亲去世了,然后穆罕默德由祖父养育,8岁的时候,祖父也去世了,穆罕默德于是由伯父领养。穆罕默德从小诚实谦虚,乐善好施,被誉为“艾敏”,“艾敏”的意思就是忠实可靠者。到了25岁的时候,穆罕默德为麦加诺法勒家族寡妇赫蒂彻打工,为其经商。两年后,穆罕默德迎娶赫蒂彻,从此过上了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生活直接跨越小康,变成了富裕之后,穆罕默德并没有满足现状,他开始研习犹太教和基督教教义。受到摩西与耶稣成名的启发,穆罕默德先是宣称自己也是真主安拉派往人间的先知,然而穆罕默德比较狠的是,他没有留后路给后人了,他告诉大家,我是真主派往人间的最后一位先知了,因此穆罕默德也称为“封印先知”,也就是说,以后凡是有人自称先知的,都是冒牌货了。接着,他改版《圣经》,按照阿拉伯人的习俗,一口气写了十几万的《古兰经》出来,并且告诉世人,我原本是个文盲,得到真主安拉的启示,脑袋立马开窍了,《古兰经》就是明证。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创立了伊si兰教,宣称四海之内,穆si林皆是兄弟,穆si林指的是信仰伊si兰教的教徒。穆罕默德比前面两位更加厉害的地方在于,他不仅是宗教领袖,还是军政jiao合一的枭雄,他创立了穆si林公社,带领着穆si林武装力量,横扫阿拉伯半岛,于公元632年去世。 伊si兰教在穆罕默德死后,也逐渐分裂成众多教派,其中以逊尼派和什叶派两大派系为主。两派的主要分歧点在于哈里发的合法性问题上,哈里发是伊si兰教的宗教领袖。什叶派认为,只有穆圣的女婿兼堂弟阿里及其直系后裔(即穆罕默德·哈希姆家族)才是合法的继承人,而逊尼派则认为哈里发只是宗教领袖,只要信仰坚定,谁都可以成为哈里发。很显然,逊尼派得到更多的人支持,被认为是伊si兰教的正统。现代社会,大部分阿拉伯国家都属于逊尼派,只要少数国家属于什叶派。现代属于什叶派伊si兰教掌权的国家只有伊朗和巴林,而比较出名的什叶派走廊指的是:伊朗-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六成人口,叙利亚两成人口,黎巴嫩五成人口属于什叶派。 穆罕默德真的把后人的路全部堵死了吗?哈哈,要知道有句名言是这样说的,“办法总比困难多”,中国清朝洪秀全就是那个办法比困难多的人。洪秀全出身贫农,四次参加科举考试全部失败,由此对大清帝国十分憎恨,并开始了探索救世之道。当洪秀全拿着基督教宣传小册,看到“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字样后,洪秀全受到启发,创立了拜上帝教,建立了太平天国,打下来了中国的半壁江山,定都南京,虽然最后太平天国失败了,不可否认的是洪秀全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浓厚的一笔痕迹。摩西是先知,我认,耶稣是上帝的儿子,我也认,穆罕默德是上帝派遣人间的最后一位先知,我全认,但是谁告诉你上帝只有一位儿子的,经过了将近两千年后,上帝又生出了第二位儿子,就是我洪秀全! 第5章 印度的种姓制度与佛教的诞生 印度,是世界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先说说它的地理环境。印度地处欧亚大陆南端一块凸出的印度次大陆,大致是个倒三角形,它的北方是“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西北方有两座由北向南的山脉,分别是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印度西北方向还有一条从喜马拉雅山南麓发源的印度河由北向南贯穿西北部印度到达印度洋(印度河现今属于巴基斯坦),中北部恒河由西向东一直流入孟加拉湾,南部是德干高原及其东西两侧的海岸平原。印度次大陆的西边是阿拉伯海,东边是孟加拉湾,南边是印度洋。总体来说就是北边和西北边靠山,中北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山,然后三面环海。这样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而且土地肥沃,河流充足,能够孕育出四大文明的古印度文明也在情理之中。 或许是上帝也妒忌印度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忍不住将西北部的两条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苏莱曼山脉轻轻地挪了下位置,在两条山脉之间弄出了一个小小的山口,叫开伯尔山口。就是这个开伯尔山口,成为了古代印度挥之不去的梦魇,雅利安人、希腊人、阿拉伯人、突厥人都是从这个山口进入印度然后让印度人跪着唱“征服”。对于中国人来说,面对这样的山口,只会说两个字:“呵呵。”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从西到东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不在话下,这样小小的山口中原大国最多几年时间就能把他封死,洒洒水。 古印度文明主要是在印度河流域中产生的,印度河流域的土着人是达罗毗(pi)荼(tu)人,从公元前2600年起,达罗毗荼人创造的文明也称作哈拉帕文化,他们建立了严密的社会等级制度,创作了精美的绘画和雕塑,还有类似护身符的印章,在一些出土的印章、陶器、铜器上镌刻着达罗毗荼人创造的象形文字,但是因为文化的断层,至今很多象形文字还没有被翻译出来。 古代印度的历史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一直被侵略,从未统一过。 到了公元前1500年左右,向东南方向迁徙的雅利安人通过了开伯尔山口,终于达到了印度这个世外桃源。雅利安人来到印度河流域之后发现,对面的人虽然长得又矮又黑,但是他们丰衣足食,生活的幸福指数很高啊,再看看自己,长得又高又白又帅,还天天为吃的四处奔波,这不公平啊,盘他!双方一接触,雅利安人自己都懵圈了,达罗毗荼人的攻击完全不能破防啊,血槽都是-1、-1、-1的掉血,而自己的攻击却是刀刀秒杀,太衣洗了,这完全是降维打击嘛。呃,什么叫做降维打击啊?降维打击要用专业术语来解释有点复杂,这好比是巴西足球国家队笑咪咪的对着中国队说:“小弟弟,我们来踢一场球吧,哥哥让你三个球,怎样?”“好啊,好啊,这次我们一定可以保平争胜了!”结果巴西三下五除二,四比零,ko! 随着达罗毗荼人的战败,越来越多的雅利安部落的人来到了印度,但还是远远比不上达罗毗荼人的数量。为了方便对印度的统治,雅利安人创立了婆罗门教。婆罗门教起源于雅利安人创立的吠陀教,以《吠陀经》为主要经典,婆罗门教的三大宗教纲领为: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在此基础上,雅利安人制定了严格的“种姓制度”。最高等级为婆罗门,他们一般由有学问的祭司贵族构成。第二等级叫刹帝利,他们一般由王族、大臣和武士组成,第三等级叫吠舍,相当于雅利安人的平民百姓,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商业等。第四等级叫首陀罗,他们大部分是之前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少部分由因破产而失去平民资格的雅利安人组成,达罗毗荼人就这样成为了雅利安人的奴隶,从事着各种繁重的劳动。不同等级之间是严禁通婚的,婆罗门教告诉大家,善恶有报,人有轮回,轮回的结果取决于今生的表现,所以你们乖乖听话,来生定能修成正果。在其他国家,想要成为人上人有很多种选择,比如通过自己努力,寒窗十数载,最终屌丝逆袭,又或者嫁个豪门,一朝山鸡变凤凰,还可以投个简历直接工资翻倍等等,但是在印度,你只有一种选择,那就是投胎。我们比较熟悉的两个印度名人,圣雄甘地属于吠舍,尼赫鲁则属于婆罗门。 中北部平原地区被雅利安人占领了,很多达罗毗荼人就跑到南方的德干高原区,毕竟地处高处,易守难攻嘛。然后,中北部的各个雅利安人部落开始了相爱相杀了,逐渐形成16国混战。时间来到了公元前6世纪左右,在印度西北部,印度雅利安人的远房亲戚波斯人居鲁士大帝建立了一个大一统的强力政权: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18年,波斯帝国的第三任君王大流士一世派兵出征印度。对于印度此时群雄并立的局面,大流士一世几乎毫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印度河流域一带的地盘,然后把它变成了波斯帝国的第20个行省。 世界有三大宗教,分别是基督教、伊si兰教和佛教。在大约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之间,世界三大教之一的佛教在印度诞生了。 乔达摩·悉达多是古印度迦毗卫国(现今属于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属于刹帝利种姓。乔达摩·悉达多17岁娶了表妹耶输陀罗为王妃,生下一个儿子叫罗睺罗。乔达摩·悉达多虽然生活优越,但是他有着一颗慈悲为怀的心,经常感叹四姓阶级的不平等以及世间的弱肉强食,为了探寻真理,在19岁那年,他毅然地离开了宫门,出家修行。到了35岁那年,乔达摩·悉达多来到伽耶山菩提树下,静坐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功成悟道成佛。世人尊称乔达摩·悉达多为“佛陀”,圣号:“释迦牟尼”。佛教告诉我们,众生平等,一切皆有佛性。在印度这个大部分人都是首陀罗阶层的国度来说,佛教在当时实在是太有群众基础了,一下子就圈了一大波粉丝,很多人开始改信佛教了。佛教发展至今,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小乘佛教主要在印度一带传播,他们只信“释迦牟尼”,而大乘佛教起源于小乘佛教,除了信“释迦牟尼”,还信观音菩萨、四大天王等的众佛,现今主要在中国、日本、韩国及东南亚一带传播。小乘佛教提倡自我的完善与解脱,大乘佛教主张行菩萨道,普度众生。 第6章 印度人的骄傲:孔雀王朝与笈多王朝 强盛的波斯帝国四处招惹敌人,先后把巴比伦和埃及等国打趴下,跟着又和希腊人干上了,终于把自己惹出一个大头佛出来。公元前356年7月20日,一名叫亚历山大的男孩在希腊城邦马其顿首都派拉出生了,他就是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掘墓人。在亚历山大12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腓力二世聘请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当他的老师。亚历山大20岁的时候,他的父亲腓力二世被刺杀,然后他在军队的帮助下顺利继承王位,接着他领导了希腊人开始对波斯帝国的反击。 这位希腊战神带领着他的马其顿方阵,在对阵波斯军队时,每次都能以少胜多,把阿契美尼德王朝打得节节败退,在一路追击大流士三世的过程中,希腊人一直打到现今中亚五国的地盘,把整个波斯灭亡了,然后将目光转向东南,终于轮到印度了。在如日方中的希腊大军面前,一切阻挡都是徒劳的,亚历山大把印度河流域的地盘打了下来,准备继续向东南推进横扫恒河流域的时候,他的手下跪在他面前:“山哥,可以了,我们十年没回家了,先歇会吧。”亚历大最终采纳了部下的意见,在印度设置了总督府来看管地盘,然后带着他们骄傲的军队,踏上了归家旅程。然而世事难料,亚历山大在归途中突然染病,都还没来得及指定继承人,就魂归天国了。 亚历山大的突然死去,给他庞大的马其顿帝国带来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这个时候,在恒河流域有一个属于刹帝利贵族的年轻人叫旃(zhān)陀罗笈多,他带领着部下南征北战,逐步打败印度其他割据势力,并且最终打败赶走了西北部的希腊人,让印度河流域重归印度,印度河和恒河历史上第一次同归一个帝国管辖。由于旃陀罗笈多家族以饲养孔雀而闻名,后人称他建立的王朝为孔雀王朝。到了第三代帝王,是大名鼎鼎的阿育王,这个时候的印度除了南部一小块地盘没有攻下,整个印度次大陆包括阿富汗都属于孔雀王朝。相传阿育王当初为了继承王位,一共杀了99位兄弟姐妹。到了晚年,阿育王害怕其他人效仿他当初夺权的手段,他开始让大家信佛,传播四大皆空的思想,并定下佛教为国教。佛教经过300年的沉淀,已经有了很好的群众基础,在阿育王时期已经可以与婆罗门教分庭抗衡了,并且在阿育王的鼓励下,佛教走出国门,冲出亚洲。我国宁波有一座阿育王寺,里面供奉的佛陀舍利据说就是当年阿育王送过来的。 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开始逐渐衰落,首先是他的儿子们闹分裂,中央政权的势力范围日渐衰落,到了公元前187年,末代孔雀王被其部下所杀,孔雀王朝消亡。孔雀王朝是印度人最引以为豪的一个古代王朝,除了南部高原一小块地盘没有打下来,他统一了印度95%以上的领土。 孔雀王朝灭亡后,印度大陆又开始了各国常年混战的年代,并且一直伴随着从西北部而来的外族的入侵,最终大月氏(dà yuè zhi,另一说法为dà rou zhi)成为了那个最靓的仔,占领了整个印度河流域和印度北部大部分的地盘,成立了贵霜帝国。 贵霜帝国也没有强横多久,到了公元250年左右,轰然倒下,印度又开始了年复一年的混战局面。经历了将近一百年的混战,到了公元320年左右,旃陀罗笈多一世横空出世,建立了笈多帝国。嗯?等等,旃陀罗笈多不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吗?难道他穿越六百多年后重活了?这里确实要解释一下,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的全名叫旃陀罗笈多·毛里亚,旃陀罗笈多是他的名,毛里亚是他的姓。而旃陀罗笈多一世,旃陀罗是他的名,笈多是他的姓。笈多帝国是最后一个由印度人自己建立的大帝国了,他统一了印度80%以上的领土,最南方的德干高原,笈多王朝依然没能征服。 强大的帝国对宗教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笈多王朝持续了将近200年的时间,在这一时间里,佛教和婆罗门教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笈多王朝的帝王效仿阿育王,大力发展佛教,大乘佛教在这一阶段盛行。法显是我国东晋高僧,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65岁的法显于公元399年从长安出发,先向西,再向南一路来到天竺(天竺就是印度,天竺是中国对古代印度的称呼),沿途经历了三十多个国家,最终着有《佛国记》一书。婆罗门教在经历了佛教和耆那教的长期冲击下,也开始吸收这两教的一些教义,融汇了一些民间的信仰,形成了新婆罗门教。通俗的讲,就是婆罗门教换了个漂亮的马甲,摇身一变,变成了印度教,但是里面主要的东西都是换汤不换药,种姓制度仍然是核心。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也在这一时期成书。 再强大的帝国,遭受外部侵略时没挡住的话,也是会分崩离析的,笈多帝国就是被在从西北边上过来的白匈奴人的打击下崩溃的。到了公元606年,戒日王统一了印度北部大部分的领土,建立了戒日帝国。但是对于印度中部以南,戒日王就无能为力了,从低往高处打,实在是太难了。也是这个时候,印度迎来了中国的另一位高僧:玄奘(唐三藏)。公元631年,玄奘一路艰辛,来到了印度各邦,开始宣扬大乘佛教的教义,并且逐渐成为了印度的外国名人,这也引起了戒日王的注意。在公元642年,戒日王在首都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了无遮大会,邀请了20多个王公和5000多名大小乘佛教高僧以及婆罗门教的高级祭司来参加了大会,会上由玄奘宣讲大乘佛教教义,所有与会者没人能驳倒玄奘,玄奘因而获得了“大乘天”的尊号,并且在印度刮起了一阵“最炫中国风”。戒日王当然十分向往东土大唐,玄奘回去后中印两国互相加了好友,没事就派遣使团互访发红包。 戒日王的时代很短暂,他一死,印度又开始分崩离析了。 第7章 伊si兰化的突厥入侵以及不可思议的胜利 公元7世纪到公元12世纪这段时间,我们一般称呼为印度的拉其普特时期。这段时间北印度王国林立,所有国家的政权几乎都是拉其普特人建立的。拉其普特人是特殊的历史背景形成的,一直以来,印度这块风水宝地都遭到大量的异族青睐,匈奴人、贵霜人、安息人、希腊人等等纷纷移居印度,与当地人结合后,形成了拉其普特人。 拉其普特人自动代入为刹帝利阶层,而要得到这个阶层的利益,拉其普特人必须得到印度教婆罗门的认可,以证明他们是古印度某个英雄或者是神话故事里某个神灵的后裔。要知道,印度教号称有3300多个神灵,估计没有一个印度人能够说得清楚,婆罗门随便安排一个神灵给某个拉其普特族群当祖先实在是太容易了。谎言在当下信不信无所谓,反正说多了,经过历史的沉淀,也会变成事实的。在这段时间里,拉其普特人就成为了印度抵抗伊si兰入侵的主要力量,他们也称为印度教的保卫者。 但是,进攻才是最好的防守,伊si兰力量还是进来印度了。 伊si兰势力对印度的侵略是由中亚的突厥人发起的。在印度戒日王同一时期,唐朝击败了北方的游牧民族突厥,突厥在中国北方没有生存空间了,只好向西跑到中亚发展了,然后在阿拉伯人强大之后,彻底被伊si兰化,成为了穆si林。伊si兰对印度的征服始于11世纪,伽色尼王朝是位于阿富汗突厥人建立的国家,他们信奉伊si兰教,国家首领称呼为苏丹。伽色尼王朝先后17次发动对印度的侵略,把整个北印度打得稀巴烂,然后在印度设立总督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伽色尼王朝在中亚的地盘被原来的附庸国廓尔王朝吞并,而印度总督于1206年自封为苏丹,开始了对被伊si兰征服的印度地区的统治,定都德里,史称德里苏丹国。有趣的是,也是在1206年,铁木真开始尊称为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帝国。两个牛马不相关,相隔万里的帝国同一时间成立,好像冥冥中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将他们串联在一起了。德里苏丹国统治时期,伊si兰教在印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佛教却在这段时间开始,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逐渐在印度销声匿迹了,只能说佛教的生存太依赖上层建筑了,上层建筑不支持佛教,那佛教就是一块待宰的肥肉。在现代,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几乎找不到信仰佛教的印度人,不得感叹印度这个国度真的很神奇。 在我看来,印度历史在德里苏丹国这段时期才是最辉煌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冷兵器时代地表最强战力的蒙古铁骑居然被印度打败了。是的,你没看错,蒙古被印度打败了。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印度的迷之自信是不是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诞生的呢? 蒙古第一次西征就把花剌子模灭国了,该国王子扎兰丁于1221年逃到了跟他有姻亲关系的德里苏丹国来了。但是成吉思汗的使者也跟着过来,并要求当时的苏丹伊勒杜迷失不要庇护扎兰丁,此时的苏丹伊勒杜迷失倒很听话,把扎兰丁赶出了印度。蒙古人的征服欲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试图征服他们眼中看到的一切土地。两年后,蒙古大军到达印度西北部,一顿烧杀掠夺是免不了的了。伊勒杜迷失坐不住了,只好率军迎击蒙古军队,恰逢蒙古士兵水土不服,加之天气炎热,成吉思汗只好下令撤军,但是这个梁子却是结下了。 逼退了蒙古人后,德里苏丹国将蒙古人视作生平大敌,此后的历代苏丹,都在印度的西北部部署了大量的兵力,以抵抗蒙古人的侵略。成吉思汗死后,印度面对的是其次子察合台建立的察合台汗国了。不可一世的蒙古人怎能容忍战败的事情出现,此后的一百多年间,蒙古人一直在攻打印度,双方互有胜负。1303年,察合台汗国集结了12万蒙古大军气势汹汹的杀向德里,意图一举消灭印度,围攻德里两个月后,遭到了疯狂反扑,只好撤退。一年后,不服输的蒙古人继续派遣大军攻击印度,几万蒙古军队在阿姆罗赫被打败,一万俘虏被印度战象活活踩死。又过了一年,执着的蒙古人又派遣大军攻击印度,这次还是被打败了。此后,察合台汗国再也没有发动大军攻打印度了,边境掠夺倒是时有发生。 自公元前1500年被雅利安人入侵以来,面对外来侵略者屡战屡败的印度,终于硬气了一回,抵挡住了察合台汗国的轮番攻击,不得不说印度实在是一个神奇的国度。虽然察合台汗国没能打败印度,但是印度最后还是被蒙古人的后裔征服了。 14世纪,声称自己是蒙古黄金家族后裔的帖木儿横空出世,他出生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赫里夏勃兹,是现今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帖木儿决心重现成吉思汗的荣光,所以他要完成成吉思汗未能征服印度的遗憾,1397年,他力排众议,决定攻打印度。帖木儿率领十万大军特意从当年扎兰丁过河的同一地点渡过申河,意思就是告诉大家,成吉思汗未完成的遗憾由他来填补。在开始对战印度象兵时,他的大军同样不是对手,后来有谋士献策,准备了大量的骆驼,背上干柴,点火后集体冲向大象。动物怕火是天性,印度象阵大乱,印度军队终于被帖木儿打败了,印度河流域中部以北被帖木儿帝国收入囊中。 第8章 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帝国(上) 帖木儿帝国在帖木儿死后开始逐渐衰落,帝国内讧不停,维持了一百多年后,不可避免的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帖木儿有个直系后裔,叫做巴布尔(这是他的绰号,意为老虎),他性格暴虐,同时又野心勃勃,一心想恢复帖木儿帝国的荣光。理想很丰满,可是现实却很残酷,在中亚的争夺战争中,他输给了乌兹别克人。 虽然输给了乌兹别克人,但是在他与波斯人合作的时候,他从波斯人那学会了使用火器,而在与乌兹别克人作战的时候,他也学会了利用骑兵侧翼进攻的战术。失败乃成功之母,巴布尔深思熟虑后,放弃了对中亚的争夺,接而把目光瞄向了印度。而这个时候的印度,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国内政权天天闹内讧,社会动荡不安,天时地利完全在巴布尔这一方。经过三次大战,奠定了巴布尔在印度北部的统治地位,占领了大半个印度半岛。1526年,巴布尔定都德里,建立莫卧儿帝国,莫卧儿就是蒙古的意思。 巴布尔是伊si兰教忠实的粉丝,占领了印度北部地区后,和德里苏丹国一样,强力实行伊si兰化,并且开始将征服的脚步转向南方的拉其普特政权。巴布尔死后,他的儿子胡马雍坚决实行巴布尔的既定方针,一面实行伊si兰化,一面强力向南推进。到了莫卧儿第三任皇帝阿巴克的时候,随着国土面积的越来越大,阿巴克发现印度教在印度的影响实在是根深蒂固,强力镇压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统治印度,他转变了思路,调整了宗教政策,不再迫害印度教教徒了。 莫卧儿帝国第五任皇帝沙贾汗,他有一个十分漂亮的老婆,名叫亚珠曼德·贝侬·比古姆,她是一位具有波斯血统的绝世美女,被誉为外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沙贾汗十分疼爱比古姆,结婚后的十八年里,比古姆为沙贾汗生了十四个孩子,平均1.28年就生一个,结果就是天妒红颜,比古姆早早地就离开了人世。沙贾汗十分伤心,为了纪念他心爱的妻子,沙贾汗用白色大理石为她修建了一座巨大的清真寺陵墓,叫泰姬陵。泰姬陵被后人称作是印度穆si林艺术最完美的建筑,享有“印度明珠”的美誉。 这十四个孩子里面有一个叫做奥朗则布的男孩,他最终成为了莫卧儿帝国的第六任皇帝。同时,奥朗则布也是莫卧儿帝国最具争议的一位帝王。首先,他把父亲沙贾汗关了起来,然后把其他兄弟全部杀光,这不就是印度版的唐太宗嘛。莫卧儿帝国在他任期内疆土达到顶峰,除了南方一小块顽固政权没有征服,其他土地都归于莫卧儿帝国,其疆土面积可以媲美孔雀王朝,但是这些都是得益于他的暴政,他推翻之前的宗教怀柔政策,重新开始打压非穆si林宗教。奥朗则布这么任性的结果就是:南印度是差不多征服了,帝国也快没钱了,队伍也不好带了。奥朗则布在位五十年,于1707年2月20日,死于阿马德纳加尔,享年89岁,给莫卧儿帝国留下了一地鸡毛。 15世纪末,在莫卧儿帝国时期,在印度教和伊si兰教相互交流碰撞的背景下,诞生了一种叫锡克教的宗教,他是由那纳克在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创立的,锡克教明确反对印度种姓制度,提倡平等、友爱,强调实干,同时锡克教也不赞成伊si兰教排斥异教的种种做法,并且反对宗教的偶像崇拜和反对歧视妇女。从第六代师尊开始,锡克教为了对抗莫卧尔王朝的压迫,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带有军事化色彩的组织。锡克教徒最显着的特征就是他们头上缠着的大头巾了。 第9章 印度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莫卧儿帝国(下) 14世纪起,欧洲开始文艺复兴,1453年奥斯曼帝国消灭拜占廷帝国,定都君斯坦丁堡,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各国想通过陆路丝绸之路到东方做生意,必须要经过信仰伊si兰教的广阔地盘,这肯定是行不通的,可是《马可波罗游记》里面记载的东方又是那么的吸引人,怎么办?走海路呗,远是远了点,虽然也要冒着生命危险,但是起码不用冒着生命危险还要一路被盘剥了啊。于是,欧洲的大航海时代终于来临。最先出发探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个国家,看到葡萄牙和西班牙发了财之后,英国、法国和荷兰也不甘寂寞,纷纷加入进来。 欧洲各国航海寻找神秘的东方大国的最初想法只是想做生意赚钱而已,并不是一开始就想殖民的。最早发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他们因为会打炮,就和当地政府商量,给个地盘落落脚呗,然后我们偶尔帮你忙收拾下内乱。于是,葡萄牙在西海岸的果阿住了下来。接着,荷兰人过来了,但是荷兰人的目标是印度旁边的东南亚,印度他们只要了一小块地盘。再接着,英国人过来了,英国人本来的目标也不是印度,因为《马可波罗游记》里面主要描述的是中国和东南亚,他们也向往这些地方。可惜的是东南亚被强大的荷兰人捷足先登了,骄傲的大清帝国看不上外国人,也只有印度看起来有点戏了。英国人来到印度后,都还没向皇帝开口要地盘,葡萄牙人不乐意了。英国佬早就看葡萄牙人不顺眼了,于是英国和葡萄牙在印度家门口干了一架,结果英国人胜出。印度皇帝一看,嘿!这英国人挺能打的嘛,这以后可以依仗英国人来平叛啊,于是英国人就顺利的进入印度了。 英国人在印度最初选了靠近海边的三个据点,分别是印度西岸中部的孟买、东北部海岸的加尔各答和东南部海岸的马德拉斯(现在叫金奈)。在印度东西海岸都有了据点,英国人的东印度公司想,这下可以好好地做生意了。可是,由于莫卧儿帝国一直在向南打仗,国内可以说是强盗横行,英国人想平安发财,那必须自备保镖啊,保镖一多起来,那就变成军队了。印度老百姓一看,国内到处乱哄哄的,还是英国佬这边感觉安全啊,于是纷纷跑过来投简历面试了。结果就是,英国人一边忙着赚钱,一边还帮忙管理着印度老百姓,慢慢地就形成了小政府。这个时候,南边的印度小国跑过来砸英国人的场子了,结果英国人一出手,历史上一直没被北方政权征服过的地盘就被英国顺手拿下了。然后法国人也来到了印度,英国人和法国人第一时间确认旁边有没有德国人,有的话大家先一起收拾德国人,没有的话就把对方当做德国人,结果是英国人打败了法国人。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稀里糊涂的从三个据点不断地壮大,几乎接管了整个印度的地盘,当然表面上统治印度的还是印度人。 为了更好的掠夺资源,东印度公司加大了对印度的投入,英国人开始了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公路、修铁路、办学校、修邮局、建医院等等,到现今为止,很多印度人仍然感谢英国人的这些贡献。但是,英国人做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掠夺印度的资源而已,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英国人开始强迫印度人做事情了,并且让印度人加入英国军队,并带着他们出国打仗了。 东印度公司疯狂的收敛着印度的资源与财富,印度人终于开始觉醒了,在1857年爆发了印度大起义。这次起义的导火线是英国人强制使用一种弹药,外面包了一层猪油,关键是使用之前必须用嘴撕开。如果你是印度教的,基本上是素食主义者,如果你是伊si兰教的,那就。。。印度大起义和历史上大多数的起义一样的命运,以失败告终。英国政府觉得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瞎搞,于是直接派正规军过来撤掉东印度公司,然后直接攻打莫卧儿帝国,在经过工业革命后的大英帝国面前,莫卧儿帝国完全不是对手,于1858年正式被英国占领,英国人觉得德里太破旧了,就在旁边建了座新城,叫新德里。历史上一直没有统一过的印度,就这样在英国的统治下,神奇地完成了统一大业。 第10章 印度的独立运动与印巴分治 印度是一个人口大国,英国人管理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英国人想了个办法,创办英式学校,吸收印度的精英阶层,培养他们一起来管理印度。能够进入这些学校读书的一般都是印度教的高种姓贵族和一些穆si林贵族,英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上层印度社会的官方语言了。 到了18世纪末,经过西式教育的上层印度人终于觉醒了,他们觉得印度应该要独立,不能再受英国人奴役了。于是,大家二话不说,成立了一个叫做“国民大会党”的政党,简称“国大党”。国大党的扛把子是被印度人称作“圣雄”的甘地,然后甘地有个小弟叫做尼赫鲁,而国大党里面的第三号人物叫做真纳,信仰伊si兰教,他们三个是印度独立的重要人物。 纵观历史,一个新生国家的独立或者建立无非就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国家英雄,带领着大家把侵略者赶跑,并且击败国内的一切竞争对手。第二种方式就是在外部强大势力的帮助下,创造一个国家英雄,然后击败其他竞争对手。但是,印度却硬生生地自己创造出第三种方式。 有一天,尼赫鲁对甘地说:“甘哥,我们印度要怎么才能实现独立啊,我们能够打败英国人然后独立建国吗?” 甘地抬头望了望天空,神情凝重地说道:“通过打败英国人来独立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 接着又故作神秘地说:“鲁弟,其实我们印度要独立也不是不可能,一个字就能解决了。” “啊!?那是什么字。” 甘地抬了下手指:“耗。” “此话怎解?” 甘地接着说:“你想想看,英国人来到我们印度的最大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掠夺资源和赚钱,我们号召印度人民除了种地,然后什么都不做,也不反抗,我们印度那么多人,英国人能把我们怎么样,他还能把我们所有人都杀了吗?但是就一个‘耗’字,显得我们文化水平太低了,我称之为‘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尼赫鲁望着甘地,一脸崇拜。 为了对抗英国取得独立,印度教和伊si兰教有过短暂的“蜜月期”,类似中国为了抗日的“国共合作”。但是后来,真纳发现国大党只会为印度教谋求利益,穆si林的利益诉求往往得不到满足,于是真纳离开国大党,转身就领导了“全印穆si林联盟”与“国大党”分庭抗礼。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英国实力大打折扣,对于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深感疲惫,原则上已经同意印度自治(独立)了。甘地有着一颗秦始皇的雄心,他希望整个印度能够大一统,但是与甘地、尼赫鲁共事过的真纳坚决不同意,必须要在印度另外成立一个完全由穆si林主导的国家。甘地为了印度能够大一统,一直希望真纳不要闹分裂,但是甘地的良苦用心被一些印度教的狂热分子曲解为出卖印度教的利益,然后就把甘地刺杀了。 印度最后一任总督为蒙巴顿,他过来就是为了解决印度独立和印巴分治的。可以说,印巴分治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英国也无能为力。但是,蒙巴顿提出的《蒙巴顿方案》就尽显英国人“搅屎棍之王”的本色了。蒙巴顿方案也称印巴分治方案或者印度独立方案。蒙巴顿方案大致是这样的:第一,成立巴基斯坦国,分为西巴基斯坦和东巴基斯坦(东巴基斯坦1971年独立为孟加拉国),人口7千万左右。第二,成立印度联邦,大概占印度面积五分之二左右,人口2.5亿左右。第三,其余王公土邦562个,同样占印度面积五分之二左右,人口大约八千一百万,他们同时享有独立地位,可自行加入巴基斯坦或者印度。这562个王公土邦大部分加入了印度,少部分加入了巴基斯坦。但是,在印巴交界处,有一个最大的城邦未能如愿地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它就是克什米尔。克什米尔的普通居民大部分信仰伊si兰教,但是克什米尔的王公却是印度教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大部分的人想加入巴基斯坦,而领导阶层却想加入印度,对于这种历史奥数题,巴基斯坦和印度至今都没有能力去解开正确答案。 最终,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告独立,真纳任总督;第二天,也就是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告独立,尼赫鲁任总理。全世界的被压迫人民受到了激动人心的鼓舞。同年10月,为了克什米尔的归属问题,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最终双方于1949年停战,靠近巴基斯坦的40%领土归巴基斯坦管辖,而靠近印度这边的60%领土归印度管辖。后面又发生了第二次印巴战争与第三次印巴战争。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采用东攻西守的策略,成功地攻入了东巴基斯坦,策划了东巴基斯坦的独立,成立了孟加拉国。 第11章 阿富汗的前世今生 阿富汗地处中亚、南亚与东亚的交汇之处,北邻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西接伊朗,南部和东南部毗邻巴基斯坦,东北部通过瓦罕走廊与中国新疆接壤,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阿富汗的历史可以用一条主线来贯通,那就是波斯化-突厥化-伊si兰化。 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居鲁士大帝将阿富汗地区并入波斯,拜火教开始传入阿富汗,然后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阿富汗顺利并入马其顿帝国,亚历山大暴毙后,阿富汗属于原希腊人巴克特里亚总督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朝(中国史称大夏、吐火罗等),地盘也扩展至印度河流域。公元前2世纪,原位于河西走廊的突厥游牧民族大月氏被匈奴击败,只好西迁至阿姆河流域,结果一不留神,把希腊人打败了,接着顺理成章的也攻入了印度。大月氏以阿富汗为中心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帝国,名叫贵霜帝国,这时候贵霜帝国受印度佛教影响,提倡大乘佛教,贵霜王朝可以说是阿富汗最引以为豪的历史了,贵霜帝国和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以及大汉帝国并称为当时欧亚四大帝国。公元90年,贵霜国王向大汉和亲想迎娶大汉公主,但是被班超拒绝,贵霜国王恼羞成怒,亲率七万大军攻打汉朝,然而贵霜大军被班超所败,贵霜帝国只好向汉朝赔款求和。 到了公元200年左右,贵霜帝国逐渐走向灭亡,从北方南下的白匈奴(也称嚈哒[yàn dā]人)逐渐掌控这块地盘,白匈奴建立了嚈哒帝国,其帝国中心就在阿富汗,嚈哒帝王重新信仰拜火教。公元567年左右,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联合西突厥,以阿姆河为界,一起瓜分了嚈哒帝国,其后西突厥又把属于波斯人的吐火罗给抢了过来。唐朝灭了西突厥后,位于吐火罗的突厥王向唐朝称臣,唐朝遂置月氏都督府于此,中原势力第一次延伸至中亚。 大家要知道,阿拉伯帝国和大唐帝国几乎同时崛起。阿拉伯人一路向东,灭了波斯人的萨珊王朝后也顺理成章的和唐朝接壤,双方不可避免地发生战争了。公元751年,在怛[dá]罗斯这个地方,阿拉伯人集结了十万大军,高仙芝则率领两万唐军与一万葛罗禄部众迎击。唐军铁骑十分英勇,战争前期不分胜负,但是由于葛罗禄部众叛变,与阿拉伯人前后夹击,唐军顽强抵抗后,失败而逃。怛罗斯战役以阿拉伯人的险胜告终,但是见识过唐军铁骑的实力后,阿拉伯人停止了东进的步伐,双方疆域并未因此战有很大的影响,安史之乱后,吐蕃趁机截断河西走廊,中国从此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中原王朝逐失去对吐火罗的影响了。 阿拉伯人的崛起,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所过之处,必然伴随着伊si兰化。在中亚地区,本来主要是信仰拜火教和佛教的,现在全部都得改信伊si兰教。阿拉伯人成功的把波斯人和突厥人伊si兰化了,现今世界,伊朗属于伊si兰什叶派系,而大部分的突厥国家都属于伊si兰逊尼派,如土耳其、阿富汗、中亚五国等。 阿拉伯人在阿富汗这个地方开始了漫长的伊si兰化,期间王权不断变更,时间来到1215年,花剌子模强势崛起,把阿富汗收入囊中。强大之后的花剌子模开始目中无人,挑衅了蒙古人后,将整个阿拉伯世界带入了深渊。伴随着蒙古人的西征,阿富汗也不可避免的归于蒙古帝国的疆域版图中。蒙古人衰落后,帖木儿帝国接管地盘,接着是莫卧儿帝国继承阿富汗遗产。 1747年,阿富汗普什图族(阿富汗主体民族)阿布达里人酋长艾哈迈德·杜兰尼在波斯地区争权失败后,带领几千手下返回呼罗珊地区,建立了现代阿富汗王国,定都喀布尔,因此杜兰尼被阿富汗人称为“国父”。阿富汗这个地方自古以来就战乱不停,这造就了阿富汗人强悍的尚武民风,能动手解决的,绝不动口,加上境内高山林立,地形复杂,阿富汗在现代享有“帝国坟墓”的美誉。英国主宰印度后,作为莫卧儿帝国曾经的附属,大英帝国自然想染指阿富汗这个中亚咽喉地区了。大英帝国在1838年、1878年和1919年发动了三次入侵阿富汗的战争,每次的战争进程都如出一辙,那就是先胜后败,英国佬被阿富汗人的游击战术打得找不到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力衰弱的英国人,再也没能力侵略阿富汗了。 第二个和第三个过来侵略阿富汗的国家就是苏联和美国了,苏联打了10年的战争,最终失败而回,美国打了20年的战争,最终也无奈撤退。长期的战争,使得阿富汗成为现今世界上最贫苦与动乱的地区之一。 第12章 古巴比伦文明(上) 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古巴比伦,他指的其实不是古代巴比伦国的文明,他实际上指的是现今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文明,同一时期这里产生了众多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只是其中一部分,最后被波斯第一帝国把他们全部摧毁了。 说到波斯人,我们又要从雅利安人的南迁说起了。从公元前3500年起,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雅利安人开始向南迁移,往正南方向迁徙的正是雅利安人的主力部队,大大小小的雅利安部族,沿着里海一路往南迁,这里面就包含了一支叫波斯的部族,当他们到达伊朗高原的时候,他们认为这里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十分适合居住,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下来,成为了伊朗高原最早的“原住民”了。 而在伊朗高原的西边,就是大名鼎鼎的两河流域了,两河指的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是中东水量最大的河流,它起源于土耳其境内安纳托利亚高原东南部的东巴格达托斯山南麓,向东南流经伊拉克首都巴格达,自巴格达以下,形成了众多湖泊和沼泽,最后于古尔奈与幼发拉底河汇合,改称阿拉伯河,然后注入波斯湾。而幼发拉底河起源于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和亚美尼亚高原山区,总体沿着东南方向,流经叙利亚与伊拉克,最后与底格里斯河合在一起注入波斯湾,幼发拉底河在底格里斯河的西南方向,他们的发源地相距不超过80公里。两河的下游形成了一个举世闻名的平原,叫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美索不达米亚的意思就是两河之间,而两河流域文明也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人类的文明起源,离不开河流的孕育,公元前3500年左右,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诞生了一个古老的文明,叫苏美尔文明。苏美尔文明可以说是两河文明的基础,苏美尔文明发明了楔[xiē]形文字,然后通过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将一年分为12个月,其中有6个月为30天,6个月为29天,这样加起来有354天,这比365天少了11天,跟着他们又设置了闰年,这就是太阳历的算法。苏美尔人的数学和建筑文明在当时也是独树一帜的。苏美尔人很奇怪,跟两河流域的其他民族完全不一样,既不属于印欧语系,也不属于闪米特系,他们是黑头发黄皮肤的,是不是很亲切? 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属于闪米特系的游牧民族阿卡德人来到了两河流域,此时苏美尔地区各城邦之间的斗争已经异常激烈了,苏美尔人最后被从北方来的阿卡德人打败了,由于自己没有文化,阿卡德人几乎照搬了苏美尔文化。但是阿卡德王朝也只存在了不到200年的时间而已,然后阿卡德人就被从北方而来比他们没更文化的蛮族所灭。 到了公元前19世纪,主角终于粉墨登场了。阿摩利人是闪米特人的其中一个部族,亚摩利人在首领苏姆阿布姆的带领下,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了巴比伦王国,史称古巴比伦。到了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的时候,古巴比伦王国几乎把整个美索不达米亚统一了,为了更好的管理国家,勤勉的汉谟拉比制定出当今世界上第一部法典:汉谟拉比法典,并将其刻在了黑色的玄武岩上。可见有文字记载的东西在历史上是多么的重要,或许汉谟拉比不是第一个制定法典的君王,但是他把法典记录下来了,那他就是第一位,无可争议。古巴比伦文明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精华,巴比伦人发明了浪漫的十二星座。是的,十二星座是巴比伦人发明的,希腊人只是将其发扬光大而已。 如同历代中原王朝一样,美索不达米亚政权以巴格达为界,一直都受到北方的游牧民族或者是蛮族侵略。古巴比伦王国在汉谟拉比之后,不可避免地开始衰落,地盘不断被蚕食,反正慢慢变成了打酱油的角色,虽然管辖的地盘越来越小,但是古巴比伦仍然一直顽强的生存着。 第13章 古巴比伦文明(下) 在阿卡德王朝时期,有一部分阿卡德人跑到了巴格达西北方向的两河流域中游地区,与当地的胡里特人混居了,慢慢形成了一个可怕的野蛮民族:亚述人。亚述人西边,埃及人和赫梯人常年混战,而东边巴比伦人经常和更东边的埃兰人掐在一起,这使得亚述人可以慢慢得到发展。到了公元前10世纪左右,亚述人得到了一个黑科技,他们学会了冶铁!在周围都是使用青铜器打架的时候,亚述人开始向四周显露他们的恶霸属性了。 亚述人没什么文化,他们整个民族十分尚武,可以说是军guo主义的雏形。亚述人发明了十分健全的军种,如轻步兵、重步兵、骑兵、战车兵、攻城兵、工兵等等,加上他们手上的铁制利器,对整个两河流域形成了降维打击。亚述将士的军功是以砍掉敌人的首级多少为计算的,所以亚述人显得十分残暴,对待俘虏,亚述人一般以斩首为主,而对待战败贵族,亚述人更是惨忍,有割耳的、割鼻的,有砍断手脚的,还有五马分尸和剥皮剐肉的,亚述人把这些当作他们向外界炫耀的资本,自己记录了这些暴行。亚述帝国的暴行甚至被《圣经》记录了下来,形容它为“血腥的狮穴”。 亚述人虽然残暴,但是也有一个闪光点,就是他们十分喜欢建立图书馆。亚述国王巴尼拨,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图书馆,因为当时并没有纸,所谓的“书”都是在泥板上刻字,现今发现了足足三万块左右。这些藏“书”包括了数学、医学、哲学等领域,其中号称史上第一部的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也包含在里面。只要有文字记载,就很容易与“第一”沾边,哪怕它是那么地野蛮。 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有反抗,亚述帝国逐渐成为了两河流域的公敌,这时候我们的主角巴比伦王国打了快一千年的酱油,终于开始认真做饭了。巴比伦王国现在当家做主的是迦勒底人,也是属于闪米特系,他们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而这个时候,在新巴比伦王国东边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也开始感受到亚述帝国咄咄逼人的气势,他们逐渐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米底人为主体的米底王国,波斯贵族成为米底王国的附庸。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公主安美依迪丝后,开始放心的进攻亚述帝国了。 在成功消灭亚述帝国后,尼布甲尼撒二世把目光放在西边的犹太王国身上。在公元前598年底,同为闪米特系的以色列人建立的犹太王国最终被新巴比伦王朝消灭,首都耶路撒冷沦陷,尼布甲尼撒二世把以色列的王公贵族、工匠以及大批民众带到了巴比伦首都当作奴隶使唤,这就是着名的“巴比伦之囚”。 新巴比伦王国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时候疆域达到顶峰,和印度的莫卧儿帝国第五任皇帝沙贾汗一样,尼布甲尼撒二世也是一个“宠妻狂魔”。沙贾汗在他的妻子死后建造了泰姬陵,而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他的妻子安美依迪丝生前就为其建造的举世闻名的“空中花园”,也就是为了缓解这位雅利安美女的思乡之情而已。雅利安男人通过武力征服世界,而雅利安女人则通过美貌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属于她们的印记。 除了建设“空中花园”这课璀璨的中东明珠外,巴比伦人还发明了星期制的计时方法。在苏美尔人发明的太阳历的基础上,巴比伦人把一个月分为四个星期,一个星期分为七天。巴比伦人建立了一个七星祭坛,分为七层,从上而下分别对应于:日、月、火、水、木、金、土7个神。 星期制传到了希腊和罗马后,罗马人用自己的信仰命名了一个星期的七天,它们分别是sun\\''s-day(太阳神日),moon\\''s-day(月亮神日),mars\\''s-day(火星神日),mercury\\''s-day(水星神日),jupiter\\''s-day(木星神日),venus\\''-day(金星神日),saturn\\''s-day(土星神日)。 星期制传到不列颠后,盎格鲁-撒克逊人又根据自己的信仰更改了其中的4个,最终变为了现今流行的星期制,分别是:sunday(太阳神日),monday(月亮神日),tuesday(战神日),wednesday(主神日),thursday(雷神日),friday(爱神日),saturday(土神日)。 两河流域文明在尼布甲尼撒二世去世不久后,就突然中断了,十分可惜,这里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就是国王和神权祭司自己内讧,外因就是波斯人来了。波斯人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以不可阻挡之势席卷了整个中东,并用他们的武力把整个两河流域文明给摧毁殆尽。同一时期,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古印度文明已经被雅利安人摧毁了,处于十六国混战时期,西边的古埃及文明处于后王朝时期,已经开始瑟瑟发抖了。 空中楼阁繁华尽,只为伊人回眸笑。 神仙眷恋世人妒,辣手摧花今不现。 第14章 埃兰文明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当今世界承认的唯一一个从未发生过断层的自上古文明起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但是,有一个国家是不同意的,他们就是伊朗。而且伊朗人认为,同为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和伊朗文明,中华文明很多是存在于神话之中,而他们伊朗文明则是实实在在有记载的。 伊朗文明其实就是波斯文明,可以追溯到雅利安人定居伊朗高原算起,那实打实的也就最多三千年的历史。为什么伊朗人会认为他们国家的文明也有五千年呢?是这样的,在现今伊朗境内伊朗高原西南部的胡齐斯坦和伊拉姆省境内存在一个上古文明,叫埃兰文明,所以伊朗自然而然的将埃兰文明也归为他们自己国家的文明了。 埃兰文明起源于伊朗高原以外的西南部埃兰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古埃兰时期、中埃兰时期与新埃兰时期。 据圣经记载,埃兰人是诺亚儿子闪的后代。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兰地区就出现了君主制城邦国了,其中最重要的有阿万,西马什,安善,苏萨等,埃兰人以善战闻名。 据《苏美尔王表》记载,苏美尔人于公元前2700年左右曾入侵埃兰,并把埃兰人的武器作为战利品运走。公元前26世纪起,阿万王朝强势崛起,击败苏美尔城邦乌尔,称霸两河流域。到了公元2100年左右,阿万王朝灭亡,西马什王朝建立。公元前2006年,西马什王朝消灭了乌美尔第三王朝,并将其都城夷为平地。西马什王之后,是帕帕提王朝,古埃兰时期最后一个王朝,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灭亡。 中埃兰时期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100年左右,以安善王朝的崛起为开端,到了苏萨王朝的时候,国王舒特鲁克-纳洪特年于公元前1158年击败古巴比伦王国,把着名的汉谟拉比法典以及众多珍宝掠往苏萨,这也是为什么后世在这里出土了众多的古巴比伦文物了。苏萨王朝占领了两河流域以及扎格罗斯山东部地区,成为当时的军事强国。乔治.赞比尔神庙是中埃兰时期的代表性建筑,神庙是用来祭祀公牛神伊苏辛纳克的,同时在神庙的墙壁上,还刻有歌颂埃兰国王的楔形文字。 公元前1100年左右,苏萨王朝被巴比伦第四王朝击败,中埃兰时期结束,埃兰进入新埃兰时期。公元前8世纪左右,埃兰与古巴比伦王国开始达成联盟,共同对抗亚述人的入侵,但是由于国内存在亲亚述与反亚述派系,国内开始分裂成许多独立王国,到了公元前639年,埃兰最终被亚述所灭,都城苏萨遭到洗劫。 埃兰文明有比苏美尔文明更为古老的文字,与苏美尔文明的禊形文字不一样,埃兰文明早期的文字是象形文字,称作埃兰语。到了公元前16至公元前8世纪左右,埃兰文字受苏美尔文字影响,变成了楔形文字,被称作古埃兰语。而到了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统治期间,此时的铭文中埃兰语与阿卡德语、古波斯语对照使用,仍用楔形文字书写,被称为新埃兰语。但是由于众多的文字至今仍未破解,所以很多历史谜题现今无法确切得知。 伊朗人对自己的历史有着他们自己的骄傲,我们也无需特别看待,但是从文字的传承来看,汉字显然更胜一筹。 第15章 伊朗人的国父:居鲁士大帝 在伊朗西南部的法尔斯省帕萨尔加德有一座大名鼎鼎的古墓:居鲁士大帝陵墓,里面有根柱子用波斯文、古巴比伦文和楔形文字刻了一段铭文,翻译过来中文是这个意思:“我,居鲁士之王,阿契美尼德宗室,伟大的王,诸王之王。”居鲁士大帝号称“伊朗国父”,其在伊朗人心中的地位相当于中国的秦始皇。伊朗,古代又称波斯,伊朗的意思是指“全部雅利安人的土地”;而波斯的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土地”,泛指伊朗高原和阿富汗一带,所以如同土耳其一样,伊朗也有着一颗大国的雄心。 历史上能被称作大帝的,必然有其传奇的一生,居鲁士大帝幼年的经历就十分传奇。居鲁士大帝的祖父是波斯贵族,叫居鲁士一世,所以居鲁士大帝是居鲁士二世,居鲁士大帝的父亲叫冈比西斯一世,母亲是米底王国的公主叫芒达妮。居鲁士大帝出生的时候,波斯从属于米底王国。时任米底国王阿斯提阿格斯在一次睡梦中,梦见自己的女儿芒达妮的后代将取代米底王国成为亚细亚之王,所以在居鲁士大帝一出生的时候就安排了大臣哈尔帕哥斯去把这个孩子处死,但是大臣并没有处死居鲁士大帝,而是将居鲁士大帝交给了一个牧羊人家庭,刚好这个牧人家庭产下一个死婴,然后哈尔帕哥斯就把这个死婴交差了。 世界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情终于被阿斯提阿格斯知悉,恼羞成怒的阿斯提阿格斯把哈尔帕哥斯13岁的独子杀掉,并烹饪成菜肴,让哈尔帕哥斯当着众多大臣的面把这个菜肴吃下去,哈尔帕哥斯也是个人杰,若无其事地就吃了下去。哈尔帕哥斯为了报仇,在居鲁士大帝成年后找到他,把所有的真相告诉了居鲁士大帝,最终居鲁士大帝返回波斯故乡,开始起兵攻打米底王国。 此时中东的局势是这样的,亚述帝国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联合消灭之后,势力被三大王国瓜分,分别是米底王国,新巴比伦王国和吕底亚王国。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53年,起义反抗米底,经过三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消灭米底王国,把原来米底王国的地盘全部接收,建立了阿契美尼德王朝。随着米底国的灭亡,以及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崛起,在阿契美尼德王朝西边的吕底亚国王克洛伊索斯坐立不安,因为他感受到阿契美尼德王朝更具攻击性。于是,洛伊索斯去找祭司请求神谕,得到的答复是:“如果你出兵攻打,一个大帝国将毁灭。”第二次请求神谕,得到的答复是:“如果一匹骡子变成米底国王,你这个两腿瘦弱的吕底亚人,就必须沿着多石的海尔谟斯河逃跑。”这下洛伊索斯欣喜不已,米底国王怎么可能是一匹骡子呢?于是洛伊索斯于公元前547年发兵攻打阿契美尼德王朝。 双方在普特里亚(今土耳其中部)展开第一次大战,吕底亚王国的兵力比较强大,但是波斯胜在人多,双方打了个平手,看见波斯人并不好欺负,洛伊索斯下令撤兵了。有时候你挑起了战争的开始,但是什么时候结束就不是你想结束就能结束的了。居鲁士大帝出其不意地带领波斯人攻入吕底亚境内,打了吕底亚人一个措手不及,接着一路长驱直入,攻到首都萨迪斯(今土耳其西部)。双方在首都郊外辛布拉平原展开了生死大战,有备而来的波斯人终于更胜一筹,打败了吕底亚人。洛伊索斯在首都被俘,洛伊索斯此时终于明白神谕的意思,灭亡的帝国正是他的吕底亚王国,而骡子则喻意居鲁士大帝是波斯和米底的混血体。胸怀大志的居鲁士大帝并没有杀害洛伊索斯,而是让洛伊索斯臣服于波斯帝国,掌管帝国金融,改革货币政策。 随着吕底亚的灭亡,南方的新巴比伦王国就成为了居鲁士的眼中钉了,双方都知道,不久的将来大家必有一战。居鲁士大帝深知新巴比伦王国的实力,他并没有贸然地进攻新巴比伦。他先将目光看向帝国的东部,自己亲率主力,数年内征服了呼罗珊、锡斯坦、巴克特里亚和河中等地,兵锋直指印度。而另外一支偏师,在小亚细亚沿海展开军事活动,扫清希腊的城邦势力。在抢占了大量地盘之后,波斯帝国的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经过生死磨炼的帝国士兵也开始逐渐强大起来。 时机终于成熟,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40年秋季兵发巴比伦。巴比伦为了抵抗波斯人的进攻,一直以来都在积极备战。巴比伦虽然积极备战,但是巴比伦国王与国内祭司贵族之间的矛盾也日益严重,国王甚至想另起炉灶把他们全换了,这也为巴比伦的灭亡埋下了伏笔。经过一年的时间,善战的波斯人扫清外围势力,终于到达这个当时世界的第一大城市:巴比伦城。经过长期的备战,巴比伦完善的城墙防御以及城内众多的粮食储备都预示着波斯人不可能在短期内就能攻下的。但是,强大的敌人往往都是从内部开始瓦解的,早与波斯人秋波暗送的祭司贵族在巴比伦的宗教节日当天,趁着大伙狂欢的时候,打开了城门,随着大量波斯人的涌入,巴比伦宣告灭亡,两河流域文明被波斯文明取替代。 这个时候,作为“巴比伦之囚”的犹太人迎来了曙光,居鲁士大帝批准犹太人重返故地,犹太人对居鲁士大帝感激涕零,回到耶路撒冷的犹太人感叹不已,在被巴比伦王国毁掉的圣殿护墙上哭诉着一路以来的艰险历程,以慰藉心灵上受到的创伤,如今哭墙已成为犹太教第一圣地。在以后波斯帝国征伐埃及的过程中,犹太人一直都是波斯人坚实的盟友。当今世界,四面楚歌的伊朗承受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的处处制裁,以色列在制裁伊朗的时候怎么就不想想居鲁士大帝曾经的恩泽?要不然伊朗人怎么会动不动就说要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掉呢。 征服了巴比伦之后,居鲁士大帝把战略目标瞄准了古埃及。但是,在攻打埃及之前,居鲁士大帝决定把帝国东北方向的中亚游牧民族先解决。此时中亚的游牧民族是马萨格泰人,由女王托米丽司统领。在战争中,女王的儿子被波斯人俘虏,然后羞愤自杀。愤怒的马萨格泰人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把波斯人打得落花流水,英勇善战的居鲁士大帝也死于乱战之中,一代豪杰在中亚陨落。 第16章 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 从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50年消灭米帝王国算起,到公元前330年大流士三世被亚历山大灭亡为结束,波斯帝国历时220年的寿命。 居鲁士大帝建立了波斯第一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此时的波斯人信仰拜火教,拜火教成为波斯帝国的国教。而历代波斯君王都采用了比较宽松的宗教政策,并不排斥其他宗教。 拜火教又称祆[xiān]教,其创始人为波斯人琐罗亚斯德所创立,他大约在公元前628年出生在今伊朗北方,一个波斯游牧部落贵族家庭的雅利安人,大约在30岁的时候改革传统的多神教并创立了琐罗亚斯德教,也就是拜火教。琐罗亚斯德在后世有一位粉丝的粉丝差点就把整个人类世界给毁掉了。这个粉丝的粉丝不是别人,就是阿道夫·希特勒。德国着名哲学家尼采非常崇拜琐罗亚斯德,称他为超人,还专门为他写了一本名为《查拉图士特拉》的书,查拉图士特拉即为琐罗亚斯德的德国音译。而刚好希特勒又是尼采的忠实粉丝,十分崇拜尼采,于是希特勒采用了“卐”成为了na粹标志,宣称他所领导的德意志民族就是高贵的雅利安人。 其实“卐”代表的是古代雅利安人的太阳神图腾,象征“雅利安人最后的胜利”。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希特勒认为劣等的斯拉夫人,其实才是当今雅利安血统最高的人种。研究表明,俄罗斯人的雅利安血统占47%,波兰人的基因是最高的,占50%,而以雅利安人自居的伊朗人才占18%,印度印欧系人种为39.5%,而德国人的雅利安基因占19.5%,还不如中国维吾尔族21%的雅利安血统。 居鲁士大帝是位伟大的君王,他在攻打马萨格泰人之前就早已确立了继承人:冈比西斯二世,帝国并没有因为他的突然死亡而经受动荡。冈比西斯二世是居鲁士大帝与阿契美尼德族人桑达涅皇后的长子,在居鲁士大帝攻打马萨格泰人之前就已经是巴比伦总督了。在冈比西斯二世有一个弟弟和三个姐妹,弟弟叫巴尔迪亚,三个姐妹分别是:阿尔杜司托涅、阿托莎、罗克桑娜。根据古埃兰的习俗,冈比西斯二世迎娶了他的两位姐妹:阿托莎和罗克桑娜,以保证伟大的血统纯正。毕竟,最具资格成为居鲁士女儿的丈夫也只有居鲁士他自己的儿子了,而这样的近亲联姻在以后的波斯历史中还将多次上演。 冈比西斯二世顺利继承王位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就是要带兵攻打马萨格泰人,因为杀父之仇不共戴天。这次战争的角色已经调换了,轮到波斯人成为了“哀兵”,所以波斯人赢得了战争,击败了马萨格泰人,并把居鲁士大帝的遗体运回波斯故乡,然后隆重安葬,经过了2500年的风风雨雨,居鲁士大帝的陵墓仍然屹立于波斯大地之上。 顺利打败马萨格泰人之后,冈比西斯二世延续了居鲁士大帝的军事战略,开始准备收拾古埃及了。冈比西斯二世用了4年的时间来准备这次入侵,陆路和水路两路大军同时出发。为了抵抗波斯人的进攻,埃及法老拉拢了腓尼基人的塞浦路斯城邦。但是波斯人运用他们的“钞”能力,瓦解了这些同盟。同时,埃及海军司令官乌加霍列森尼叛变投靠波斯,埃及雪上加霜。 公元前525年的5月,波斯人与埃及人在贝鲁西亚展开了一场大会战,波斯人不讲武德,把猫邦在在盾牌上,以至于埃及人不敢向波斯人射箭,因为猫在古埃及信仰中拥有着神圣的地位。结果显然易见,波斯人以损失7千人的代价,击溃了5万埃及大军,最终达到埃及首都孟斐斯,并成功破城占领埃及,埃及法老普萨美提克三世随后被带回波斯首都苏萨囚禁,最后被秘密处死。占领埃及后,波斯人把埃及变为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冈比西斯二世也加冕为埃及法老。虽然攻占了埃及,但是冈比西斯二世并未摧毁埃及文明,他保留了埃及神庙以及埃及祭司们的特权。攻陷埃及后,冈比西斯二世沿着尼罗河南下,继续攻击埃塞俄比亚,但是这次军事行动以失败告终。 伴随着埃塞俄比亚军事行动的失败,冈比西斯二世的弟弟巴尔迪亚发动政变,自立为王,并且还抢了冈比西斯二世的老婆阿托莎。也有一种传说,说巴尔迪亚其实一早就被拜火教祭司杀了,出现在众人面前的巴尔迪亚就是这位祭司假扮的。无论是真的巴尔迪亚也好,假的也罢,冈比西斯二世收到弟弟叛变消息后马上率领大军回程平叛了。但是走到卡尔迈勒山附近的埃克巴坦那时,冈比西斯二世神秘死去,现今也没有一个准确说法。 冈比西斯二世死后,波斯的王室旁支,时任宫廷禁卫军“万人不死军”的统帅大流士随即受到军队的拥戴,成为了波斯帝国第三任皇帝,是为:大流士一世。大流士一世杀死篡位的巴尔迪亚,继而镇压了巴比伦、埃兰、米底等地起义,终于扭转了帝国濒于瓦解的局势。而按照古埃兰习俗,阿托莎成为了大流士一世最为宠爱的皇后,为大流士一世生下了4个孩子,其中就包括长子薛西斯一世。 大流士一世在继位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打了十八场战役,镇压了帝国内部的暴动起义,打败了国内八大割据势力的首领,让整个面临崩溃的波斯帝国重新回归一统,踌躇满志的大流士一世在一个叫贝希斯敦的地方,让人在附近的石壁上刻上了着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以歌颂自己的丰功伟绩。大流士一世自称“王中之王,诸国之王”,后人尊其为“铁血大帝”。 大流士一世承继了居鲁士大帝的传统,各个地区只需承认波斯皇帝最高权威即可,在这基础上可以维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即“大一统,小自治”。大流士一世首创了行省制,他将全国分成20多个行省,行省的总督由皇帝直接任命,一般由波斯贵族担任,而非波斯的本地贵族也可以在行省中担任要务。在公元前518年,大流士一世征服印度河西北部,建立了波斯帝国第20个行省。 征服印度之后,大流士一世把下一步的征伐目标瞄向了希腊。 第17章 波希战争 希腊因其地形复杂,许多城邦都被高山隔断,相互之间就只有一些小路相连,所以很多希腊城邦都十分“夜郎自大”。在希腊本部、爱琴海的海岸和各岛屿上,一共兴起了几百个城市国家,他们之间也互相征伐。其中就以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实力最为强大,斯巴达陆军实力强劲,而雅典则海军强大。 居鲁士大帝在击败吕底亚王国之后,就兵分两路,一路他自己亲率主力横扫帝国东部,另一路则是对小亚细亚半岛西岸的沿海希腊城邦进行征伐,到了大流士一世时期,波斯帝国已经控制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地区了,严重威胁着希腊本部城邦。到了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半岛西岸的爱奥尼亚城邦发动起义抵抗波斯帝国,并向斯巴达和雅典等城邦求援,最终只有雅典和埃雷特里亚两个城邦出兵援助。坚持了五六年,最终爱奥尼亚城邦的起义被强大的波斯人无情镇压。 大流士一世早就想打希腊了,趁着这次希腊人暴动为由,指责雅典干涉波斯内政,于是准备征伐雅典。波斯人使出狡猾的外交手段,告诉其他希腊城邦,我们只打雅典和埃雷特里亚,其他无关的城邦不要扯进来了。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集结了两万五千的陆军和海军,度过赫勒斯滂海峡沿色雷斯海岸向希腊推进。海军舰船在阿托斯海角遭遇飓风,大部分船只遭到覆灭,陆军也一直受到色雷斯人的袭扰,波斯人的第一次入侵就这样无疾而终了。两年后,大流士一世卷土重来,这次集结了5万大军和战舰400艘。大流士一世这次首先攻占了埃雷特里亚城邦,然后在距离雅典40公里的马拉松平原登陆。 马拉松,这个名字大家相信很熟悉了,马拉松长跑运动就是来源于这次的马拉松战役。为了抵抗波斯人,雅典派出了长跑健将斐力庇第斯星夜兼路,向斯巴达求援,这次斯巴达同意出兵,但是必须得等过了月圆之后的吉日才能出发。月圆之后,战争都结束了,所以靠谁都靠不住,雅典人只好自己组织力量,集结了1万重装步兵,在马拉松提前占据有利地形,静静等待波斯人的到来。 战争一触即发,雅典人采取了诱敌深入的策略,让波斯人的主力部队孤军深入,然后在两侧布置的精锐部队趁着波斯骑兵还未到达战场的时机,合围了波斯主力,取得大胜,同时波斯海军也被雅典海军阻挡,不能取得进展,大流士看事不可为,只能下令撤退了。马拉松战役取得大胜后,斐力庇第斯极速跑了42.193公里向雅典城邦传送捷报:“我们胜利了!”然后就倒下了,再也没能起来。为了纪念这次胜利,诞生了马拉松长跑运动。 两次征伐希腊的失败,成为了大流士一世这位铁血帝王一生的遗憾,不久之后就抑郁离世了,接替大流士一世王位的是他的长子薛西斯一世。虽然两次败于希腊,波斯帝国的实力还是十分强大的,薛西斯一世力排众议,决意攻打希腊,以弥补父亲的遗憾。薛西斯一世首先镇压了埃及人的暴动,而对希腊,他进行了两手准备,在大军出发之前派出使者,让希腊各个城邦臣服于波斯,但是向往自由的希腊人拒绝了,得到答复后,薛西斯一世集结了25万大军以及战舰1000艘,于公元前480年春,海路和陆路两路大军同时侵略希腊,准备一举灭亡希腊。 面对如此强大的波斯人,欧洲文明的起源:希腊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此时的希腊各城邦团结一致,结成联盟,斯巴达成为盟主。波斯大军从东往西沿着北希腊,一路征服,到了奥林匹斯山脉后,兵峰向南,直指雅典。作为此时的希腊陆军元帅,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斯亲率300名斯巴达勇士以及其他城邦的7000名士兵赶赴温泉关,在这里抵御波斯人的入侵。 温泉关易守难攻,波斯人两天的进攻就损失了两万人,进退两难,正当一筹莫展的时候,希腊出现了叛徒,带着波斯人从一条小路绕到温泉关之后,把希腊人包了个饺子。李奥尼达让其他城邦的士兵先行撤退,他则率领着300斯巴达勇士誓死抵御波斯人,最终全部战死,壮烈牺牲。为了纪念这一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美国人拍摄的于2007年上映的《斯巴达300勇士》主要描述的就是这场惨烈的温泉关战役。 温泉关的抵抗,为希腊人赢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希腊人战略性撤退,当波斯大军来到雅典时,得到的只是一座空城,满腔怒火的薛西斯一世下令摧毁雅典神庙,焚烧城市,这一举措,也为今后波斯帝国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此时,希腊有一个预言:希腊的命运要靠木墙才能拯救!雅典海军统帅提米斯托克利对大家说,预言的木墙,指的就是海船,希腊只有在海上击败波斯才能迎来曙光,大家接受了这个解释,一场决定希腊命运的海上大战即将拉开帷幕,这场即将到来的海战,史称萨拉米斯海战。 波斯集结了1000多艘战船浩浩荡荡的驶入了萨拉米斯海峡,完成了对希腊战船的包围。300艘希腊战船利用萨拉米斯海湾狭窄的地形,他们的小船具有灵活机动的优势,勇敢的冲击波斯大船的侧翼,经过8小时的激战,奇迹般的战胜了波斯船队。薛西斯一世在岸边全程目睹了这场海战,波斯船队战败后,他担心后路被希腊人切断,仓皇逃回了北希腊。萨拉米斯海战是波希战争的转折点,希腊人开始转守为攻。 第二年,斯巴达人率领希腊联军于普拉提亚附近与5万波斯军队进行会战并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此后希腊开始逐渐掌握主动,不断收复之前被波斯人侵占的北希腊和小亚细亚西岸的希腊城邦。直到公元前449年,希腊人在塞浦路斯岛击败波斯人,双方在波斯首都苏萨谈判并签订了《卡里阿斯和约》。和约规定:波斯放弃对爱琴海及黑海出海口的控制,并承认小亚细亚西岸希腊诸城邦的独立地位。自此,希波战争宣告结束。 波希战争是历史上第一次的东西方文明的激烈碰撞,大大的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打破了东西方几乎隔绝的局面,推动了人类的社会发展进步,同时希腊的胜利使得西方文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 第18章 波斯第一帝国的落幕 大流士一世与薛西斯一世发动了波希战争,随着波斯人的失败,波斯第一帝国的国力开始由盛转衰,而随后波斯帝国的君主们也逐渐变得平庸,帝国内部也政经常治不稳,宫廷政变时有发生,埃及、巴比伦等地经常地区暴动、起义,旁边希腊的雅典与斯巴达也自己打得不亦乐乎,波斯帝国只能以配角的身份参与其中,以便获取利益。 埃及人总能在波斯人宫廷内乱政局不稳之际发动发波斯起义,在阿尔塔薛西斯二世期间,埃及人成功地推翻了波斯人的统治,建立了埃及的第二十八王朝。丢失了埃及这么富庶的一个省份,对日落西山的波斯帝国更是一大打击。到了阿尔塔薛西斯三世继位期间,为了防止再次的宫廷政变,阿尔塔薛西斯三世几乎杀死了自己的所有亲戚,手段残忍至极。埃及一直是阿尔塔薛西斯三世的一个心病,为了重新占领埃及,阿尔塔薛西斯三世多次发动了对埃及的战争,但是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这是因为埃及每次都能叫到英勇的希腊“雇佣兵”来帮忙,和埃及士兵一起抵挡波斯人的进攻。 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阿尔塔薛西斯三世征伐埃及经历了数次失败后,他找到问题所在,这次他运用了强大的“钞”能力,收买了埃及旁边几乎所有的希腊势力,并且用金钱同样雇佣了大量能征善战的希腊士兵。公元前343年,双方又在贝鲁西亚爆发战役,在希腊人的帮助下,这一次波斯人轻松取得了胜利,再次地重新征服了埃及。但是,这次的征服显然跟之前不一样了,不同于前任波斯帝王们的宽容,阿尔塔薛西斯三世是十分残暴的。阿尔塔薛西斯三世为了以绝后患,他下令摧毁埃及神庙,直接动摇了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并且提高了埃及地区的赋税,古埃及文明在波斯人的铁蹄下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宫廷政变一直都是波斯帝国的主旋律,残暴的阿尔塔薛西斯三世也难逃此命运。公元前338年,时任波斯帝国首相,宦官巴戈阿斯杀害了阿尔塔薛西斯三世,然后扶持其子阿尔塔薛西斯四世上台,2年后又把阿尔塔薛西斯四世杀死,然后扶持大流士三世上台。大流士三世身材高大,相貌英俊,是唯一一位有画像传世的波斯帝王。大流士三世不仅是个妥妥的“高富帅”,而且还十分聪明,懂得审时度势,忍辱负重,逐渐取得了巴戈阿斯的信任。身材高大的大流士三世武力也是爆表的,在他成为波斯帝王之前早已是声名在外的波斯勇士,镇压了很多地区的叛乱,在登上王位后,大流士三世成功处死巴戈阿斯,掌控了波斯帝国的军政大权。 这么完美的一个文武双全的帝王,本该是重振波斯帝国雄风的完美接班人,可是历史总是那么地变幻莫测以及难以预料,大流士三世却是波斯第一帝国的末代君主,因为大流士三世生不逢时,他的宿敌亚历山大横空出世。希腊北部城邦马其顿王国在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一统希腊,并于公元前334年正式对波斯宣战,而宣战的理由就是曾经的波斯帝王薛西斯一世烧毁了众多的雅典神庙。亚历山大通过两次决定性的大战,一举消灭了波斯人的机动性军队,一个庞大的波斯帝国就此崩塌,大流士三世在逃亡中被叛徒杀死,马其顿帝国继承了波斯帝国的全部遗产。 但是马其顿帝国也没有辉煌多久,亚历山大大帝在征服完印度西北部后就班师回朝,然而到了巴比伦之后,亚历山大大帝就突然染病暴毙了,马其顿帝国也因此四分五裂。公元前323年,在亚历山大死于巴比伦之后,伊朗地区的统治权被亚历山大的将领塞琉古掌控。到了公元前250年,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人发动叛乱,成功推翻希腊人,建立了阿萨息斯王朝(中国称安息帝国,也称帕提亚帝国)。 第19章 安息帝国 亚历山大大帝陨落后,马其顿帝国瞬间瓦解,除了希腊本部外,有两个比较有实力的地方常年互掐,他们就是占据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和占据伊朗以及两河流域的塞琉古王朝。两个王朝为了争夺地中海和爱琴海的霸权,双方一共爆发了六次叙利亚战争,打得是筋疲力尽。 在第二次叙利亚战争的时候,位于伊朗东北部的游牧民族帕提亚人开始反叛塞琉古王朝。公元前247年,阿尔撒息一世建立安息帝国,采用安息语作为官方语言。安息帝国建国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对西边塞琉古王朝的军事打击,安息帝国的疆域一步步的向西扩展,第六次叙利亚战争结束的时候,塞琉古王朝已经无力对抗这个新兴的强大帝国了。公元前141年,安息帝国的疆域达到最顶峰,西起巴比伦与美索不达米亚,东至伊朗高原全境。而随着更西边的罗马帝国的崛起,丝绸之路开始兴起,安息帝国和贵霜帝国则充当了中转站的角色,也从中获利不少。这一时期,世界中心从西到东分别是罗马帝国、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汉朝,四大帝国一起构建了着名的“丝绸之路”。 安息帝国表面看似强大,其实危机四伏,帝国内部的原希腊贵族一直谋求与残余的塞琉古势力合作,帝国内部叛乱不断,而大月氏建立贵霜帝国后,被大月氏压缩生存空间的斯基泰人开始频繁侵扰安息帝国的东北部,安息帝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一个环节处理不当,很容易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瞬间倒塌。 然而,在公元前124年,一个挽救帝国颓势的人出现了,他就是米特里达梯二世。米特里达梯二世极具政治眼光,正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他上任后迅速集结优势兵力,对内镇压了残余的塞琉古反叛势力。同时,米特里达梯二世主动寻求与城市里的希腊贵族合作,给予了过去所不允许的自治条件,只要按时缴纳赋税和承认安息帝国的统治,大家可以和睦相处。在文化方面,他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希腊文化的爱好者,他自己不但能够熟练地使用希腊语,而且在宫廷和贵族层面大力推广希腊戏曲和诗歌,帝国内部矛盾得到了极大缓解。 内部矛盾解决后,米特里达梯二世开始着手解决东部地区斯基泰人的麻烦。他首先对军队进行整编,他先是免去了过去的大规模征兵,缓解了帝国的财政压力,然后他利用希腊化城市提供的技术和资金,组建了着名的帕提亚铁甲骑兵。这些装备精良的帕提亚铁甲骑兵不费吹灰之力就击败了装备落后的斯基泰人,斯基泰人被击败后,被米特里达梯二世妥善安置,逐渐融入安息帝国内部。 随着骚扰丝绸之路的斯基泰人被妥善安置后,米特里达梯二世开始大力发展商贸,安息帝国的国力可谓是蒸蒸日上。张骞二次出使西域时期,就曾拜访米特里达梯二世,与安息帝国建立了正式的外贸关系。繁华的丝绸之路,造就了世界历史上着名的“中奸商”,帕提亚人会将东方的一小块丝绸拼接到羊毛织物上,然后以丝绸价格卖给罗马人,当然也会将一些仿制的玻璃制品,标榜是欧洲罗马的原装正品高价卖给汉朝,正是利用了古代信息的不对称,帕提亚人赚得盘满钵满。 国内政治稳定,东部威胁消失,米特里达梯二世将目光瞄向帝国西部,随着罗马帝国的极速扩展,他很早就意识到了罗马人的威胁,于是开始暗中积蓄力量,以便往后应对罗马人的威胁。公元前97年,米特里达梯二世出兵击败西北方向的亚美尼亚王国,扶持了提格兰二世登上了亚美尼亚王位。提格兰二世可以说是亚美尼亚最伟大的统治者,亚美尼亚在他的统治下,实力大增,可以和强大的罗马帝国硬抗。提格兰二世不仅自己硬抗罗马人,还拉上了本都王国,一起对抗罗马人的入侵。在米特里达梯二世的政治手腕下,安息帝国、亚美尼亚王国和本都王国一起组建了反罗马同盟,有效地遏制了罗马人的东侵。公元前93年,米特里达梯二世派遣使者与罗马总督苏拉谈和,双方以幼发拉底河为国界,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熟知历史的人都知道,互不侵犯条约其实并没有啥作用。在一方的实力超出另外一方的时候,互不侵犯条约就会失去约束力,成为一张白纸。米特里达梯二世的继任者并没有守好反罗马同盟,在本都和亚美尼亚遭受罗马人的侵略并向安息帝国求助时,安息帝国选择了袖手旁观,没有出兵援助。到了公元前65年,本都王国被罗马三巨头之一的庞培征服,成为了罗马的附庸国,而亚美尼亚也开始在两个大国之间互相摇摆,成为了不稳定的因素。米特里达梯二世去世后,帝国内部开始了权力纷争,安息帝国发生内战。 看到了安息帝国的内乱,罗马人没有浪费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果断地撕毁了互不侵犯条约,于公元前53年,由另外一个三巨头之一的克拉苏率领4万大军,入侵安息帝国。双方在卡莱附近,爆发了一场大战役,高傲的克拉苏面对安息帝国的将领苏雷纳。苏雷纳是安息帝国杰出的军事将领,之前的内战,奥罗德斯二世就是在他的帮助下打败米特里达梯三世赢得王位的。高傲自信的克拉苏长驱直入进攻安息帝国的都城泰西封(今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东南32公里处),而苏雷纳则充分利用本土地形以及骑兵优势,边战边退,诱敌深入,最后面对疲惫不堪的罗马人,苏雷纳率领9千弓骑兵和1千帕提亚铁甲骑兵把罗马人打得大败,克拉苏也战死沙场,罗马军旗被夺,罗马人耻辱地战败了,而“安息回马箭”(帕提亚回马箭)则声名大噪。这场战役的结果,阻挡了罗马人东进的步伐,罗马帝国开始将安息帝国作为平等对手看待。 此后双方都保持了比较谨慎的军事态度,虽然冲突时有发生,但是都保持在小范围之内。两国再次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公元114年。战争爆发的起因是时任安息帝国国王在没有跟罗马帝国磋商的情况下擅自罢黜了亚美尼亚国王,当时的潜规则是这样的:帕提亚人提名亚美尼亚国王的候选人,然后由罗马人为其加冕,确保双方都能对亚美尼亚新王满意。规则一旦被破坏,就意味着战争。强悍的罗马帝国最终攻占了亚美尼亚王国。 而此时,安息帝国再次上演宫廷政变,趁着安息帝国的内乱,时任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率军入侵安息帝国。图拉真沿着幼发拉底河一路高奏凯歌,顺利攻破了安息帝国首都泰西封。到了公元116年下半年,图拉真已经攻陷了伊朗古城苏萨,这已经是罗马帝国向东扩张的最远距离了,由于后方巴比伦地区叛乱,图拉真不得已先回去平叛,等来年再继续攻击安息帝国。图拉真在讨伐安息帝国期间,他被元老院授予“帕提亚征服者”称号,就在所有人都认为安息帝国会被图拉真彻底征服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图拉真在公元117年病死了。图拉真的意外离世,让摇摇欲坠的安息帝国得到了喘息机会。继承罗马帝国王位的图拉真养子哈德良十分具有战略眼光,此时风光无限的罗马帝国内部其实也是焦头烂耳,长期的军事战争,使得此时罗马帝国的军需物资捉襟见肘,国内北方的蛮族日耳曼人咄咄逼人,新占领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也十分仇视罗马帝国,多种因素结合的考量下,哈德良决定停止东部战争,将之前侵占的安息帝国领土全部归还,双方以之前签订的互不侵犯条约的幼发为拉底河为国界,然后也让亚美尼亚重新独立出来,当然是亲罗马的。 两国相安了几十年后,在公元161年又重新开打,一直打打停停,到了217年,双方在尼西比斯爆发了一次血腥的大战。战争的起因是刚赢得内战的安息国王阿尔达班四世拒绝了罗马皇帝卡拉卡拉的联姻要求,阿尔达班四世不愿迎娶卡拉卡拉的女儿,然后预谋已久的卡拉卡拉并未宣战就带兵入侵安息帝国。为什么说未宣战呢?因为卡拉卡拉与阿尔达班四世的兄长沃罗加西斯六世签过互不侵犯条约的。面对罗马人的进攻,安息人有点准备不足,战争前期节节败退,而罗马人这次一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愤怒的阿尔达班四世迅速组织军事力量,准备与罗马人决一死战。这个时候,意外又出现了,残暴的卡拉卡拉在小便的时候被士兵杀死了,然后罗马士兵拥立近卫军长官马克里努斯为皇帝。而这时,阿尔达班四世带着他的帕提亚骑兵杀过来了,双方在尼西比斯大战三天三夜,罗马人和安息人死伤无数,战场上尸体堆积如山,血水染红了大地,战马和骆驼的死尸也随处可见,谁也没能占据绝对优势。最后,马克里努斯派遣使者告诉阿尔达班四世,背信弃义的卡拉卡拉已死,罗马人愿意归还之前的战俘以及赔偿安息帝国的损失。洗刷了耻辱的阿尔达班四世最终同意了罗马人的要求,双方停战。 尼西比斯战役是罗马帝国和安息帝国的最后一场大战了,因为此战过后,罗马帝国自己也陷入了内战之中,而虽胜犹败的安息帝国经此一役后,中央政权实力大减,接着被地方政权起义灭国了。 第20章 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 在伊朗西南部,一个叫做波西斯(今伊朗法尔斯省)的地方可以说是波斯人的龙兴之地。阿契美尼德家族崛起于此,建立了波斯第一帝国。而波斯第二帝国的缔造者阿尔达希尔一世也在此起兵反抗安息帝国,然后建立了波斯第二帝国:萨珊王朝。 阿尔达希尔一世的祖父萨珊是拜火教的一名祭司,在当地很有威望。安息帝国长期与罗马帝国打仗,中央政权实力大损,对地方的掌控已经十分虚弱。在安息帝国期间,波斯人的政治地位十分低下,远不如其他伊朗民族,他们一直期望有一个强势的波斯首领带领他们重新崛起。波斯人沉寂了500年后,英雄终于降临,他就是阿尔达希尔。 阿尔达希尔在208年的时候已经是波西斯总督,血腥的尼西比斯战役后,安息帝国虽然胜利了,但是国内已经风雨飘摇。阿尔达希尔在得到世俗与宗教权贵的支持后,宣布独立,正式脱离安息帝国的统治。公元224年,阿尔达班四世和阿尔达希尔一世在一个叫做伊斯法罕的地方相遇,双方一战定乾坤,最终阿尔达班四世战死,安息帝国灭亡。同年,萨珊王朝建立,并确立拜火教为国教,而阿尔达希尔一世被尊称为“众王之王”。 打败了阿尔达班四世的阿尔达希尔一世秉承了波斯人极具侵略的传统,开始了快速的扩张,霍拉桑、锡斯坦、米底、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不断地被他收入囊中,到了229年阿尔达希尔一世打败了亚美尼亚并将其臣服。在当时,亚美尼亚可以说是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罗马人当然不同意了。不同意没关系,打就是了。于是,在229年和231年,波斯人与罗马人打了两架,双方互有胜负。到了240年,这位功勋显赫的“众王之王”去世。 阿尔达希尔一世去世后,他的儿子沙普尔一世继位。沙普尔一世上任后,首先就镇压了亚美尼亚的叛乱,跟着在帝国东部出兵消灭了日落西山的贵霜帝国。善战的沙普尔一世最为出名的一场战役是在258年与罗马人在埃德萨爆发的战争,沙普尔一世不仅打败了罗马人,还俘虏了罗马帝王瓦勒良,这也是罗马帝国首次出现皇帝遭到敌人的俘虏。为了纪念这场胜利,沙普尔一世将自己的功绩刻在了石雕上,以供世人膜拜。 埃德萨战役给罗马人的震撼是相当大的,罗马帝国的威望一落千丈,以至于在他统治的地方相继出现了高卢王国与巴尔米拉地区的独立。 虽然拜火教为萨珊王朝的国教,但是沙普尔一世对待其他宗教是十分宽容的,以至于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一个由帕提亚人摩尼创立的宗教:摩尼教,而基督教在萨珊王朝也可以自由传播。 沙普尔一世去世后,萨珊王朝的权力变更很频繁,短短四十年的时间就更换了6个皇帝。沙普尔二世更是在腹中就被指定为皇帝,因为他的父亲霍尔米兹德二世在与罗马人的战争中阵亡了。随着年龄的增长,沙普尔二世慢慢回收了属于自己的权力。沙普尔二世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先是安排少量的波斯精锐骑兵在南方抵御阿拉伯游牧骑兵的骚扰,然后利用少量的骑兵不断地在西边骚扰罗马帝国,最后自己带领大军转战帝国东部,展开了一系列对中亚地区的战事,毕竟东部的稳定对于“丝绸之路”来说尤为关键。 与原贵霜帝国残余的王公们的战争也很顺利,沙普尔二世一路打到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国新疆的喀什成为了他在位期间疆域内最东北角的城市。可以说一统“丝绸之路”,为萨珊王朝带来了源源不绝的财富,萨珊王朝的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沙普尔二世采用了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宗教政策,他不允许基督教在萨珊王朝自由传播,大量基督教徒遭受迫害。沙普尔二世在位70年,于公元379年去世。 公元395年,西方发生一件大事,罗马帝国分裂了。罗马皇帝迪奥多西一世将罗马帝国的东部交给长子阿卡狄乌斯,西部给次子霍诺里乌斯,从此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与西罗马帝国,其中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此时罗马帝国北部遭受蛮族入侵,拜占庭帝国无意与萨珊王朝有太多的纠纷,恰逢此时的萨珊王朝也受到了东北部白匈奴人的入侵,所以萨珊王朝与拜占庭帝国之间的局势相对安稳。 公元488年,卡瓦德一世继位,准备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然而才两年时间,其弟弟扎马斯普发动政变,将其囚禁于苏萨。但是卡瓦德一世成功逃离了,并去到嚈哒帝国与白匈奴人结盟了,接着借助白匈奴人的兵力,卡瓦德一世王者归来,重新掌控波斯大权。为了转移国内矛盾,卡瓦德一世毫不犹豫地对拜占庭帝国发动战争,双方激战三年,最终以缔结盟约停战。 卡瓦德一世去世后,由库思老一世继位,波斯帝国迎来了最后一个黄金年代。库思老一世首先改革了帝国的税收系统,缓和了农民受到地方政府严酷剥削面临的困境,以此达到了削弱了地方势力的目的,然后重新设置了重臣们相互制约的官僚体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库思老一世还大力兴建水利灌溉设施,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帝国内部的政局稳定,库思老一世开始着手解决帝国外部的威胁,首当其冲的就是拜占庭帝国。公元540年,库思老一世发动对拜占庭帝国的战争。这一次,波斯人节节胜利,打通了美索不达米亚省通往地中海的咽喉地带。但是帝国东部局势发生巨变,库思老一世不得不与拜占庭帝国暂时和谈,双方签订和约,波斯归还占领地区,拜占庭帝国向波斯纳贡40年。此时的嚈哒帝国在东北部遭受着西突厥人的猛烈攻击,库思老一世看准时机,与西突厥人结盟,东西合击一起把嚈哒帝国瓜分了。同时为了提防突厥人,库思老一世在帝国东部修建了一条长达200公里的防御工程—戈尔甘长城。戈尔甘长城沿途还设有40个堡垒,由此可见,当时萨珊帝国的国力何其强盛。 公元570年,也门王宫向库思老一世求援,以摆脱非洲埃塞尔比亚阿克苏姆王国的统治,于是库思老一世派兵援助也门,波斯人成功地驱逐了埃塞俄比亚人,也门也因此成为萨珊王朝的属国,一直到库思老二世时期。而将波斯萨珊王朝的疆域扩张到历史顶峰的就是库思老二世,库思老二世于公元590年继位,在606年趁着拜占庭帝国的内乱,对其发动了连绵不绝的攻击,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波斯人重新占领埃及,整个小亚细亚也近在咫尺,似乎已经可以重塑波斯第一帝国的伟大荣光了。 将近20年的疯狂征战了,萨珊王朝内部早已疲惫不堪,而库思老二世为了填补国库的空虚,他向地方政府提高了赋税,这一措施犹如自掘坟墓,一下子就激起了本就开始民怨四起的社会动荡不安,而看准时机的拜占庭帝国更是补了把大刀,开始节节收复失地。没能守住胜利果实的库思老二世在国内的威望大跌,最后被他的儿子卡瓦德二世在628年杀害。 然而,卡瓦德二世继位后不到一年就病死了。到了631年,萨珊王朝归还了历代侵占拜占庭帝国的领土以及答应赔偿损失后,波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重新谈和,这也是最后一次谈和了。 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在公元610年创立了伊si兰教,得到了精神寄托的阿拉伯人迸发出了无比狂热的宗教信念,之前一盘散沙的阿拉伯人成为了穆si林后,在穆罕默德的带领下于公元632年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建立了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穆si林国家。接着,阿拉伯人开始了他们征服世界的步伐,萨珊波斯和拜占庭同时受到阿拉伯人的攻击。 萨珊波斯的末代皇帝伊嗣俟三世是库思老二世之孙,他的意识仍然停留在上古年代,认为阿拉伯的牧民们都是低劣不堪一击的,他根本不知道经过伊si兰教洗礼后的阿拉伯人的战斗力是多么的恐怖,正是由于这种轻视,给萨珊波斯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637年,双方在卡迪西亚(今伊拉克巴格达以南)爆发了一场大战。其结果是波斯人败给了狂热的阿拉伯人,而且波斯人的精锐部队在这一战中几乎损失殆尽。惊慌失措的伊嗣俟三世带领着王公贵族离开泰西封开始向帝国东部逃离,而胜利的阿拉伯大军则继续追击伊嗣俟三世。642年,双方在尼哈旺德再次展开大战,这次阿拉伯人彻底击败了垂死挣扎的波斯人。 到了651年,伊嗣俟三世在木鹿被穆si林刺杀,萨珊王朝经过了400多年后,就此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丝绸之路”的原因,波斯一直与中原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伊嗣俟三世就曾多次请求唐太宗出兵救援波斯,但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唐太宗拒绝了。伊嗣俟三世的儿子俾路斯企图东山再起,于654年再次请求唐高宗出兵攻打阿拉伯人,但是仍然被高宗以路途遥远而拒绝了。不甘心失败的俾路斯在吐火罗人的帮助下继续反抗阿拉伯人,一度取得不错战绩,但是后面还是被强大的阿拉伯人打了回来。 661年,俾路斯再次向唐朝请求援助,这一次得到了唐高宗回应,高宗派遣特使进入西域,并且成立了波斯都督府,设立于今为阿富汗的阿兰季,由俾路斯担任总督,次年又册封俾路斯为波斯王。但是这些措施都未能阻挡阿拉伯军队前进的步伐,俾路斯只能沿着丝绸之路一路东逃,最终于675年到达东土大唐的首都长安,唐高宗还授予了他右威卫将军。 第21章 异族统治下的波斯 萨珊王朝覆灭之后,广阔的伊朗高原开启了将近一千年的异族统治历史,波斯人的雅利安血统不断地被稀释了。 第一个统治者就是由灭了萨珊王朝的阿拉伯人建立的倭马亚王朝,倭马亚王朝是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其疆域西起伊比利亚半岛,然后沿着南地中海的北非土地,向东经埃及、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到阿富汗中亚地区,比波斯第一帝国的疆土还要庞大。但是这个帝国只维持了不到100年的时间,到了公元750年就被阿拔斯王朝所取代了。古中国称倭马亚王朝为白衣大食。 公元746年,哈希姆家族首领阿布·阿拔斯·萨法赫公开反叛倭马亚王朝。这个哈希姆家族是穆罕默德叔父的后代繁衍的家族,也是现今的约旦王室家族。750年阿拔斯借助什叶派波斯人的军事力量在大节河战役中击溃倭马亚军队,成功推翻倭马亚王朝的统治,建立阿拔斯王朝,由于阿拔斯王朝旗帜多为黑色,古中国称阿拔斯王朝为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与唐朝发生过一场战争:怛[dá]罗斯战役,战役地点在现今吉尔吉斯坦境内。唐朝军队由高仙芝率领的2万唐军和1万葛逻禄军队对阵阿拉伯10万大军。战争一开始打得难解难分,但是由于葛逻禄军队的背叛,唐军惜败,阿拉伯人虽然打胜仗了,但是见识过唐军铁骑的骁勇后,阿拉伯人不再继续东进了。阿拔斯王朝自750年建立到1258年被蒙古旭烈兀西征所灭,一共经历了509年的时间,着名的阿拉伯数字和《一千零一夜》就是在这个时代诞生的。 阿拔斯王朝到了中后期,外部政治环境开始恶化。从1096年起,欧洲开始了持续一百多年的十字军东征,这是基督教世界和伊si兰世界的一次激烈碰撞,这也直接导致了阿拔斯王朝的不断衰弱。除了西边的威胁,帝国东部也被突厥人和蒙古人威胁着。1055年,塞尔柱突厥就西进占领巴格达,建立了塞尔柱帝国。到了12世纪末,花剌子模取代了塞尔柱人成为中亚霸主。花剌子模之后,就是大家熟悉的蒙古人了。 蒙古人第一次西征就是拜花剌子模所赐,傲慢的花剌子模侮辱了蒙古使者。1219年,成吉思汗亲率10万大军西征,成功消灭花剌子模,并一路屠城。1231年,窝阔台派遣蒙古大军第二次西征,再次消灭了在波斯西部复国的花剌子模,并且征服了大部分波斯地区和部分欧洲地区。1251年,时任蒙古大汗蒙哥率领大军南征宋朝,而他的弟弟旭烈兀则率领蒙古铁骑进行第三次西征。第三次西征首先消灭了在波斯地区不向蒙古纳贡的木剌夷国,接着着手进攻阿拔斯王朝首都巴格达。1257年和1258年,旭烈兀两次劝降阿拔斯王朝,均遭到拒绝。1258年2月10日,旭烈兀攻陷巴格达,然后展开了一个星期的大屠城,80万居民死于蒙古弯刀之下,阿拔斯王朝灭亡。 旭烈兀攻占巴格达后,继续西进攻占叙利亚和埃及。1259年8月11日,遥远的中国了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件,可以说间接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蒙古大汗蒙哥在攻打四川钓鱼城的时候,被南宋的投石机砸死。蒙哥之前并没有指定继承人,蒙哥的突然暴毙,直接造就了忽必烈与阿里不哥的内战,而且也让旭烈兀停止了西征,旭烈兀产生了争夺蒙古大汗的想法。旭烈兀率领大军返回蒙古,只留下了少量军队继续攻打埃及,缺兵少将的蒙古人在1260年的艾因贾鲁战役中,被埃及人打败了,丢掉了之前占领的叙利亚地盘。在旭烈兀归返蒙古途中,忽必烈派出使者与旭烈兀达成同盟,旭烈兀支持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作为报答,忽必烈让波斯地区成为旭烈兀的私人领地,建立伊利汗国。 伊利汗国统治波斯地区的时间不到1百年,在1355年就四分五裂了。伊利汗国统治时期,蒙古贵族逐渐地被伊si兰化了。伊利汗国对世界作出最大贡献的就是在合赞汗统治时期,由当时的宰相拉施特历时10年完成的《史集》。《史集》被誉为“历史百科全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的内容包括了中世纪世界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是研究中世纪突厥、蒙古、中亚和中国各民族历史、地区史和伊si兰教史的重要文献。 伊利汗国灭亡后,帖木儿的突厥大军异军突起,成为了波斯地区的主宰。 1366年也就是伊利汗国分裂后的第二年,帖木儿在西察合台汗国降临世间,出生地点位于撒马尔罕以南的碣石城(今属乌兹别克斯坦沙赫里萨布兹),相传他降临世间时,双手沾满鲜血,被认为是不详的征兆。 帖木儿属于突厥化的蒙古贵族,他自称母亲源自于蒙古黄金家族。早年他追随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者秃黑鲁帖木儿,主管行政。但是秃黑鲁帖木儿的暴政引起了帖木儿的不满,双方爆发了矛盾,帖木儿只好跑路到阿富汗南部,投奔他的大舅子忽辛。两人活跃在阿富汗和波斯一带,在这一时期,帖木儿的脚受了箭伤,成为了蹶子,然后帖木儿从此也多了个绰号:“帖木儿兰”,意思就是跛足帖木儿。 短短几年时间,帖木儿和忽辛就打败了东察合台汗国,成为了河中统治者。然而一山不能容二虎,帖木儿和忽辛最终反目成仇,帖木儿笑到了最后。帖木儿先是扶持了一个傀儡苏丹,然后自称大埃米尔,埃米尔是阿拉伯国家的贵族头衔。此时的帖木儿帝国定都巴尔赫,后来帖木儿迁都撒马尔罕,自己成为苏丹。 称霸河中之后,帖木儿的野心迅速膨胀,自东向西一路打过去,阿富汗、波斯、金帐汗国、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先后被其征服,所过之处,寸草不生。1396年,帖木儿扣押各国使节,包括了明朝与奥斯曼帝国的使节,表示对外宣战,开始第二阶段的武力扩张。 1398年,帖木儿力排众议,进攻印度,他要完成成吉思汗未尽的事业。这次印度败在了帖木儿的铁蹄之下,帖木儿攻陷德里,屠城三天,10万人丧生,首都德里成为了一片废墟。占领了印度北部后,帖木儿战略大转移,开始进攻叙利亚,占领了大马士革,然后又攻占了扎剌亦儿王朝的巴格达,屠杀了9万人。此时,整个中亚地区被帖木儿征服,帖木儿在看到西边的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悍然进攻奥斯曼帝国。 1402年春,帖木儿亲率10万大军,在安卡拉击败了奥斯曼帝国的7万大军,俘虏了奥斯曼帝国的苏丹耶塞特一世,帖木儿帝国声望达到顶峰。打败奥斯曼帝国后,帖木儿并没有继续侵略奥斯曼帝国,帖木儿此时的心思瞄向了遥远的东方:明朝。明朝此时正逢内战,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变,帖木儿认为此时是进攻明朝的绝佳机会。 帖木儿回到撒马尔罕后拒绝了向明朝纳贡,要知道帖木儿可是第一个承认明朝政权并向明朝纳贡的国家元首。帖木儿随后动员了20万大军作为先锋攻打明朝,计划一共派出80万大军,准备了七年用的粮草,可见当时帖木儿帝国之强盛。帖木儿于1404年11月率领20万大军出征明朝,然而在1405年2月就病逝于途中,享年69岁,可谓是出师未捷身先死,进攻明朝的计划也自然不了了之了。 帖木儿病死后,庞大的帖木儿帝国马上进入了动荡期,帝国内部迅速瓦解。在波斯这片土地上先后经历了由突厥人建立的黑羊王朝和白羊王朝的统治。1468年,白羊王朝击败黑羊王朝,成为波斯地区的正统王朝。白羊王朝的成功,离不开一个激进的组织:萨非教团,这个激进的教派宣称要将所有的穆si林都皈依什叶派伊si兰教。 第22章 波斯第三帝国:萨非王朝(上) 萨非教团于14世纪起源于阿塞拜疆,创始人为萨非·丁。15世纪中叶,萨非教团与白羊王朝合作,击败了黑羊王朝。到了1502年,萨非教团的沙赫(首领)是年仅15岁的少年伊斯玛仪一世。伊斯玛仪一世的父系是萨非教团创始人萨非·丁的后代,而从母系看则是白羊王朝创始人的外孙。 伊斯玛仪一世将长期追随他的土库曼部落整编为了一支军事力量,这支军事力量因为士兵都会戴着深红色的帽子,所以也被称为“红帽军”,其后他又集结了阿塞拜疆和土耳其东部民兵的力量,在沙鲁尔战役中,击败白羊王朝的军队,占领其首都大不里士,建立了波斯第三帝国:萨非王朝。伊斯玛仪一世立国的轨迹和居鲁士大帝如出一辙,都是把外公的政权掀翻。 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伊斯玛仪一世自称是穆罕默德的女儿法蒂玛与穆罕默德的继承人阿里的后代,强化了自身的神性,接着还宣称自己是萨珊王朝的后裔,巩固其波斯贵族的正统。一顿操作下,伊斯玛仪一世得到了广大什叶派穆si林和波斯人的支持。如同第一第二波斯帝国一样,自波斯第三帝国建立即日起,波斯人就开始致力于向外扩张,向外扩张是波斯人印在血液里的狂暴基因。 自1502年起,伊斯玛仪一世逐渐收复波斯地区,到了1509年成功收复历史名城巴格达,而库尔德斯坦与亚美尼亚的众多地区也都纷纷被伊斯玛仪一世收入囊中,甚至一直信仰基督教的格鲁吉亚人也都臣服于萨非王朝。来自于土耳其东部的民兵力量,让萨非王朝开始接触了更为先进的现代化武器。 为了重现波斯帝国昔日的荣光,伊斯玛仪一世开始将目光瞄向呼罗珊地区。1509年起,伊斯玛仪一世开始与东北部以逊尼派伊si兰为正统自居的布哈拉汗国展开大战。与布哈拉汗国的战争中,伊斯玛仪一世救出了帖木儿帝国的继承者帖木儿的六世孙同时也是未来印度莫卧儿帝国的开创者巴布尔的姐姐,因此伊斯玛仪一世和巴布尔达成了同盟。 1510年萨非王朝与布哈拉汗国在木鹿爆发了一场大战,此役萨非王朝出动四万大军,带上了从欧洲传来的火器与大炮,对阵2万兵力且装备落后的布哈拉汗国军队,其结果显然而见,萨非王朝大胜,重新夺回呼罗珊地区。 解决东部问题后,伊斯玛仪一世开始向西作战,与当时日益强大的奥斯曼帝国发生碰撞。奥斯曼帝国是信仰逊尼派伊si兰教的突厥人国家,而伊斯玛仪一世是狂热的什叶派伊si兰教徒,双方大战一触即发。 1514年,伊斯玛仪一世与奥斯曼时任苏丹塞利姆一世爆发了查尔迪兰战役,拉开了萨非王朝与奥斯曼帝国长达41年的战争。奥斯曼帝国出动了12万大军,加上奥斯曼帝国火器上的优势,仅仅出动6万大军的萨非王朝大败,由此丧失了库尔德斯坦与亚美尼亚西部等地区,甚至一度失去了首都大不里士。此役战败后,伊斯玛仪一世一蹶不振,开始终日酗酒。10年后,年仅38岁的伊斯玛仪一世离开了人世,在他之后继位的是其子塔赫玛斯普一世,年仅10岁。 塔赫玛斯普一世成年夺回大权,继承了父亲遗志,开始与奥斯曼帝国和布哈拉汗国展开争斗。但是战绩一般般,甚至还丢失了伊拉克地区,最后不得不在1555年与奥斯曼帝国缔结了和约。 萨非王朝第五位沙赫是阿巴斯一世,于1587年17岁时登基,在位42年,享年58岁。阿巴斯一世在位期间是萨非王朝最为显赫的年代。阿巴斯一世登上王位后,先是除掉了一部分桀骜不驯的土库曼贵族,接着又处死了扶持他上位的权臣库里汗。 在军事改革方面,阿巴斯一世逐步收回土库曼人的私人领地,废除了红帽军司令的设置,将红帽军由6万人削减为3万人,加强了中央的权威。阿巴斯一世还与英国人合作,引进了先进的火器与大炮,建立了包括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在内的职业化近卫军,规模达到了3.7万人,由其本人指挥。1598年,阿巴斯一世迁都伊斯法罕,伊斯法罕位于波斯腹地,远离奥斯曼帝国的攻击范围,这标志着伊朗腹地取代阿塞拜疆,成为萨非波斯的政治中心,萨非王朝的波斯化逐渐代替突厥化。 除了军事改革,阿巴斯一世同样重视经济,他与英国人、葡萄牙人合作,大力发展外贸,由此带动了国内手工业的蓬勃发展。稳政局定,阿巴斯一世还派遣使团出访欧洲与俄国,与他们建立外交关系,正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阿巴斯一世谋求与其他外部势力一起夹击奥斯曼帝国。 第23章 波斯第三帝国:萨非王朝(下) 经过阿巴斯一世努力改革后,萨非王朝的国力迅速提升,是时候解决外部矛盾了。阿巴斯一世先向东攻击布哈拉汗国,面对拥有现代化军队的萨非王朝,布哈拉汗国完全不是对手,节节败退。萨非王朝重新夺回呼罗珊地区,接着又击败莫卧儿帝国,夺回坎大哈地区。阿巴斯一世接着南下,击败了作为葡萄牙人附庸的霍尔木兹军队,控制了波斯湾,重新掌控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大大加强了萨非王朝的经济实力,伊朗谚语:“伊斯法罕,天下之半”,可见萨非王朝首都的繁荣。 1603年起,经过精心准备的阿巴斯一世,终于把獠牙面向了奥斯曼帝国。阿巴斯一世先是向北横扫了高加索地区,之后在1605年的乌尔米耶湖战役中,萨非波斯洗刷了百年耻辱,击败了强大的奥斯曼军队,极大的鼓舞了士气。到了1613年,阿巴斯一世迫使奥斯曼帝国签订《伊斯坦布尔条约》,收复了故都大不里士、以及库尔德斯坦、阿塞拜疆等地。在1623年至1625年期间,阿巴斯一世再次西征,收复了包括巴格达在内的全部两河流域地区,萨非王朝疆域达到鼎盛,阿巴斯一世被称尊为阿巴斯大帝。但是,到了晚年的阿巴斯一世性格变得十分多疑,他先后杀死了长子和次子,还把幼子的眼睛弄瞎,一世英名,晚节不保。 阿巴斯死后,其孙萨非继承皇位。或许是其父死于阿巴斯手中,萨非十分讨厌他的祖父阿巴斯,而且性格暴虐,处死了几乎所有的萨非王室王子,他还不理朝政,长期酗酒与吸食鸦片,在这位昏君的带领下,萨非王朝不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1630年,奥斯曼帝国入侵波斯,并于1638年重夺巴格达。而东部的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与莫卧儿帝国也开始不断骚扰萨非王朝。 1642年,萨非的儿子,年仅9岁的阿巴斯二世继位,与萨非不同,阿巴斯二世是个明君,一度中兴了萨非王朝,奈何英年早逝,于1666年逝世,年仅34岁。阿巴斯二世的离世,标志着萨非王朝开始进入倒计时,往后的波斯帝王一个比一个昏庸,地区叛乱更是屡禁不止。 1709年,坎大哈普什图人一个强势部落的首领米尔维斯·霍塔克公开反叛萨非王朝,建立霍塔克王朝,而他的儿子马赫穆德·霍塔克更是率兵攻陷伊斯法罕,洗劫了这座历史名城,成为了大部分波斯地区的最高统治者,最后自封为波斯沙赫,萨非王朝实际上已经灭亡。但是,霍塔克王朝的正统没有被波斯人承认,认为阿富汗人是篡权得来的,而且霍塔克王朝的内部权力斗争也异常激烈,波斯地区烽烟四起,各地诸侯蠢蠢欲动。 纳迪尔沙出生于呼罗珊地区阿夫沙尔部落的一个农民家庭,在童年时就被卖了成为了奴隶,后来他成功逃走了,加入了大名鼎鼎的“红帽军”,然后其军事才华开始崭露头角,地位迅速升高,最后接管红帽军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乱世出英雄,霍塔克王朝的混乱局面给了纳迪尔沙的崛起提供了最华丽的舞台。1726年,波斯曹操纳迪尔沙找到了被霍塔克王朝废除的萨非王朝沙赫塔赫玛斯普二世,然后扯着波斯萨非王朝的大旗,成功地击败霍塔克王朝,成为波斯地区的实际掌权者。这个时候,纳迪尔沙把塔赫玛斯普二世放逐到呼罗珊地区,然后立其子阿巴斯三世成为波斯沙赫,而到了1735年,幼主阿巴斯三世死亡,纳迪尔沙自立为沙赫,建立了阿夫沙尔王朝,萨非王朝宣告灭亡。 纳迪尔沙是个军事天才,成为波斯沙赫后,他挥师东进,先后征服了阿富汗地区和坎大哈地区,接着入侵莫卧儿帝国,仅用了三个小时就击溃了印度军队,洗劫了印度首都德里,抢走了沙贾汗的孔雀宝座。1747年,纳迪尔沙在呼罗珊地区被刺杀,整个波斯又重新陷入了混乱状态。 纳迪尔沙逝世后的同年,原骑兵将领普什图人艾哈迈德沙·杜兰尼曾试图夺取波斯控制权,但是失败了,杜兰尼于是带领族人和部下返回老家阿富汗地区,攻占了坎大哈地区,建立了杜兰尼王朝,奠定了近代阿富汗政权的基础,成为了阿富汗人的民族英雄和“国父”。 而在伊朗高原地区,原纳迪尔沙将领库尔德人赞德部落首领卡里姆汗采用了纳迪尔沙的政治手段,扶持了萨非王朝的后代伊斯玛仪三世为波斯沙赫,复辟了萨非王朝。到了1760年,当了十年傀儡皇帝的伊斯玛仪三世最终被卡里姆汗赶下了皇帝宝座,卡里姆汗建立了赞德王朝,定都设拉子。 第24章 恺加王朝 卡里姆汗·赞德虽然一直未称帝,但是实际上已经是波斯地区的统治者。在卡里姆汗称霸的路上,卡里姆汗曾经打败过一个波斯地区显赫的家族势力,这个部族势力叫铠加部落。 铠加人属于波斯地区一个比较小的部落,居住在波斯北部马赞达兰的亚斯特巴地区。铠加人的祖上在伊利汗国、帖木儿帝国和萨非帝国时期都有过比较辉煌的历史,卡里姆汗打败铠加人后,十分忌惮铠加人的势力影响,于是将铠加人首领的儿子阿伽·穆罕默德·汗带到设拉子,作为人质。童年的的阿伽·穆罕默德·汗十分凄惨,在他6岁的时候,铠加部落因反抗阿夫沙尔王朝,被无情镇压,而这个小男孩被抓住了,虽然没有被杀害,但是小jj被手起刀落,成为了一名太监。 赞德王朝成为波斯地区统治者期间,阿伽·穆罕默德·汗在首都设拉子成为了质子。阿伽·穆罕默德·汗从小就聪明伶俐,顽强地生存了下来,16岁就成为了宫廷的太监总管。1779年,卡里姆汗去世,波斯开始陷入了混乱状态,阿伽·穆罕默德·汗趁着卡里姆汗的后裔互相争权的有利时机,忍辱负重的他成功逃离设拉子,返回马赞达兰,开始了他的人生逆袭之旅。 阿伽·穆罕默德·汗先是经过不懈努力,成为了马赞达兰地区的首领,接着整合军事力量,攻打赞德王朝。1785年,阿伽·穆罕默德·汗就占领了德黑兰和伊斯法罕等历史名城,到了1789年,阿伽·穆罕默德·汗处死了赞德王朝末代沙赫,结束了赞德王朝,建立了铠加王朝,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太监开国皇帝。或许是悲惨的童年印记,阿伽·穆罕默德·汗成为了波斯历史上最残暴的君王之一,他要把他童年遭受的苦难还给这个苦难的世界。 阿伽·穆罕默德·汗在称霸的路上,只要遇到抵抗的,击败敌人后都会残忍对待,挖眼珠,屠城都是惯用手段。1796年,阿伽·穆罕默德·汗统一了波斯,加冕为波斯沙赫,定都德黑兰。1797年,阿伽·穆罕默德·汗因为脾气暴躁,要将吵醒他的两个仆人斩首,但是因为当天是礼拜日,只能放到隔天再处死。颇为讽刺的是,阿伽·穆罕默德·汗当天晚上还是糊涂地安排了这个两个仆人成为侍卫,然后他就比这两个仆人早一步身首异处了。 铠加王朝第二任沙赫,是阿伽·穆罕默德·汗亲兄弟的儿子,叫法特赫·阿里沙·卡扎尔。他先是出兵消灭了在铠加王朝东面苟延残喘的阿夫沙尔王朝,然后又从1804年起与俄国争夺格鲁吉亚大打出手,但是波斯人不是俄国人的对手,铠加王朝的国力逐年下降。而到了1848年,铠加王朝迎来了一次中兴机会。1848年,第四任沙赫纳赛尔丁·沙继位,他任命尼扎姆为首相兼武装力量总司令,而且还将妹妹嫁给他,让尼扎姆对恺加王朝进行改革。尼扎姆早年曾游历欧洲各国,对资本主义有着深刻地感受,回国后他立志要改变波斯现状,重现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伟大荣光。 尼扎姆整顿军队,解决了军队纪律松散和将领贪污军饷等问题,他兴办军火工厂,极大地提升了铠加王朝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民生方面,尼扎姆减轻赋税,发展贸易,他还兴办现代化工厂,兴办学校,严厉打击官僚机构的贪污腐败等问题。尼扎姆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受到了广泛人民群众和工商阶层的支持,铠加王朝一度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社会面貌。但是,尼扎姆的改革触动了许多封建贵族的诸多利益,改革仅仅经过了三个年头,尼扎姆就被谣传有谋反之心,纳赛尔丁·沙于是解除了尼扎姆的职务,并于次年将他处死。 尼扎姆含恨而死后,铠加王朝失去中兴机会,国库更是日益枯竭。1890年,纳赛尔丁·沙将烟草的生产、销售及出口的50年垄断权卖给了英国人。英国人垄断波斯烟草市场,对整个行业造成了不可避免的严重打击。这个时候,俄国人先是跳了出来,以英国人破坏了阿塞拜疆地区贸易自由为理由提出了抗议,接着抗议活动升级,逐渐演变成波斯全国性的爱国抗议行动。1891年,伊si兰宗教领袖颁布一条教令,指出当下吸食烟草就相当于向伊si兰教宣战。教令一出,得到全国人民的支持,于是市场关闭,学校停课。1892年,纳赛尔丁·沙最终撤回英国人的烟草特许权,波斯人民的抗议取得了全面的胜利。 1896年,纳赛尔丁·沙被刺杀身亡,其子穆扎法尔丁·沙继位。穆扎法尔丁·沙也是一位荒诞昏庸的皇帝,他以海关税收为抵押,向俄国政府借了2200万卢布,并用这些钱去玩了几次欧洲豪华自由行。结果东窗事发,引起了波斯民众的强力不满。而在1905年,德黑兰官员殴打商人事件更是直接引爆了民众积怨已久的情绪,全国各地举行了游行示威,要求罢免宰相,召开议会制订宪法。到了1906年,迫于压力的穆扎法尔丁·沙罢免了宰相,宣布实行立宪,并且让位于太子穆罕默德·阿里·沙。 同年,波斯成为了君主立宪制国家,议会为最高权力机构。但是,立宪制度触动了英俄列强的利益,1907年,穆罕默德·阿里·沙在英俄的帮助下发动了政变,解散了国会,并由此爆发了波斯内战,波斯各地罢工、起义不断。难以收拾残局的穆罕默德·阿里·沙逃往了俄国。而第二次国会召开的时候,革命党中的民主派和保守派自己爆发严重的利益冲突,借此良机,穆罕默德·阿里·沙借助外国列强的力量,再度回国镇压了革命,铠加王朝复辟。 穆罕默德·阿里·沙的儿子叫艾哈迈德沙·卡扎尔,于1909年继位,是铠加王朝的末代沙赫。艾哈迈德沙·卡扎尔在位期间,波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属性达到了空前状态,波斯西北部属于俄国势力范围,东南部属于英国势力范围,中间范围作为两大列强的缓冲地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同盟国和协约国为了抢夺波斯油田在波斯境内打大出手,波斯人民深受苦难,铠加王朝进入最后倒计时。 第25章 巴列维王朝 1921年,曾在俄国接受过训练的波斯哥萨克骑兵旅指挥官礼萨汗发动军事政变,仅靠3000人和18支机关枪就推翻了羸弱的铠加王朝。礼萨汗只是英国人在波斯利益上的代理人,但是礼萨汗并非等死之人,他登台掌权后,就马上与苏联签订了波斯现代史的第一个平等条约,条约规定苏联承认波斯独立,结束了之前所有的不平等权益,并且波斯受到苏联的军事力量保护。由此,礼萨汗摆脱了英国人的控制。 进过三年的努力,礼萨汗全面镇压国内革命运动,结束了波斯多年来分裂的局面,使得波斯重新成为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1925年,议会授予礼萨汗独裁大权,同时正式宣布废黜铠加王朝,建立新的君主立宪制王朝:巴列维王朝,礼萨汗于次年登基,尊称礼萨·沙赫·巴列维。 礼萨汗强力推行西化政策,大力发展民族经济与兴建现代化基础设施,革除旧有风俗,禁止妇女佩戴面纱,大力推行国家的现代化和世俗化。1935年,礼萨汗颁布一条法令,要求外国官方统一使用“伊朗”代替“波斯”。前面我们提到,伊朗的意思是指“全部雅利安人的土地”;而波斯的意思是“雅利安人的土地”,泛指伊朗高原和阿富汗一带,“伊朗”两字更能体现波斯人的骄傲与大国雄心。 波斯的这次更名,拉近了与当时如日中天的德国的友好关系,因为希特勒的“人种优越”政策,就是强调日耳曼人是雅利安人的后裔,礼萨汗此举为伊朗拉到了许多德国资本的投资,成为了德国的最大贸易伙伴,但是礼萨汗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伊朗拒不制裁德国,为其招来了许多国际骂声,损害了伊朗的国际名誉。1941年,苏联和英国同时入侵伊朗,逮捕了礼萨汗并将他流放。 礼萨汗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继位沙赫。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冷战开启,伊朗选择站队美国。在自由与民主的熏陶下,1962年巴列维发动了“白色革命”,希望复刻美国奇迹,推动现代化发展。伊朗经济一度蓬勃发展,1973年到1974年,伊朗gdp增速高达170%,到了1977年,伊朗人均gdp更是高达2316美元,而同一时期,我国的人均gdp仅有334元人民币(185美元),美国是9452美元,而世界平均水平是1729美元,也就是说伊朗的富裕程度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伊朗的经济不断向好,“白色革命”看似十分成功,巴列维做了一个悔恨终身的决定。1971年,为了纪念居鲁士大帝建立波斯帝国2500周年之际,巴列维在波斯波利斯举办了盛大的庆典活动,巴列维自视为居鲁士第二,在居鲁士大帝陵墓前发表演讲,并面向全球直播,好大喜功的巴列维还邀请各国首脑,举行了据说耗资1亿4千英镑的盛大宴会。这场盛典活动被看成了是一场伊朗去伊si兰化的行为,激起了伊朗国内穆si林的强烈不满。 伊朗漂亮的经济数据,其实隐瞒了许多社会问题,那就是伊朗国内极度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加上腐败的政府官僚及其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在宣称穆si林皆是兄弟的伊si兰世界里,这明显是要出问题的前奏。而当日益突出的宗教问题出现时,巴列维选择的是压制言论自由,驱逐、逮捕并暗杀宗教领袖。正所谓是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1977年起,伊朗国内就陆续发生大规模抗议巴列维王朝的游行活动,抗议不断升级,愈演愈烈,最终宗教领袖塞义德·鲁霍拉·霍梅尼站了出来,领导了伊朗的伊si兰革命。 伊si兰革命抵制世俗化,抵制自由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宣称要建立一个政jiao合一的伊si兰共和国。在经历了一年多的抗议冲突与流血事件后,巴列维迫于压力,离开了伊朗。在1979年2月,霍梅尼的政府全面接管伊朗各权力机关与军事力量,宣告伊si兰革命获得全面胜利。同年4月,伊朗更名为伊朗伊si兰共和国,实行政jiao合一的制度,神权高于一切。 巴列维辗转各国,最后因病在美国接受治疗,伊朗民众获悉后,强烈要求美国引渡巴列维回伊朗接受人民的审判,并且发生暴动。伊朗国内的美国大使馆遭受无妄之灾,大使馆被占领,52名美国外交官和平民被扣留为人质,这便是着名的伊朗人质危机,好莱坞大片《逃离德黑兰》便是改编这个历史事件的。伊朗的这种极端行为,使得伊朗与美国关系迅速恶化,最终导致两国断交。 伊朗至今一直保持着和美国十分恶劣的关系,美国对伊朗更是全方面地实行制裁,伊朗人民的生活水平比起七十年代那真的是差很远,但是不管怎么说,历史选择了伊朗伊si兰共和国,再苦再累也要走下去,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第26章 伊拉克的前世今生(上) 现代伊拉克给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独裁者萨达姆?海湾战争?恐怖组织?足球?不同的人相信有不同的答案。 伊拉克的这块地方的祖宗可是大有来头,他就是四大文明古国中的占据着两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古巴比伦王国,伊拉克的历史也正是从这说起。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两河流域这块风水宝地,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实力没有三分三,来伊拉克撒野就是送人头的。 从古巴比伦算起,我们一起算算伊拉克到现今所经历的苦难历史,可以说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跟伊拉克比苦。古巴比伦王国-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阿契美尼德王朝-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朝-安息帝国-萨珊王朝-倭马亚王朝-阿拔斯王朝-塞尔柱帝国-花剌子模王朝-伊利汗国-札剌亦儿王朝-帖木儿帝国-黑羊王朝-白羊王朝-萨非王朝-奥斯曼帝国-英国统治时期-费萨尔王朝-伊拉克共和国,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22个政治强权管辖,除了第1个,第3个和最后1个算是自己民族的政权,其他基本上都是强大的外族势力。亚述人、波斯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蒙古人、突厥人都曾是这片土地上的主宰,伊拉克人只能低声下气地好生侍候。 可以说半个伊拉克历史都是属于伊朗历史,话说奥斯曼帝国1638年从萨非王朝夺取巴格达后,伊拉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都属于奥斯曼帝国的势力范围。第一次世界大战,悲催的奥斯曼帝国在同盟国一方,败给了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奥斯曼帝国遭到肢解,1920年至1921年期间,英国暂时接管了伊拉克地区的统治权。到了1921年,伊拉克在英国人的帮助下,成立了费萨尔王朝。 都说英国佬是现代历史的“搅屎棍之王”,一点也不过分,很多影响至今的地缘政治都跟英国有关,伊拉克也不例外。虽然允许伊拉克独立,但是心眼极坏的英国人把人数相差无几的三个群体一起拉进伊拉克,他们就是逊尼派穆si林、什叶派穆si林和库尔德人。因为一个齐心统一的伊拉克不符合大英帝国在中东的利益,就是这么简单。 1921年,英国人从麦加哈希姆家族中选送了费萨尔一世到巴格达建立费萨尔王朝。所以至今为止,伊拉克政权都属于逊尼派伊si兰。费萨尔王朝虽然名义上独立,但是仍属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因为英国通过《英伊同盟条约》,在伊拉克驻有军队,仍然掌控着伊拉克的具体相关事务,直到1932年,英国撤回特派官员,伊拉克获得完全独立。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各族受压迫人民纷纷独立建国,这个时候,阿拉伯世界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的提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埃及、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约旦、黎巴嫩、叙利亚和也门的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盟正式成立,简称阿盟,总部永久位于埃及开罗。显然而见,这个时候的埃及成为了阿拉伯世界的头号大哥。阿盟发展至今,已经有22个成员国,主要包括了中东、北非和非洲其他地方的一些国家。 到了1955年,美国开始致力于染指中东利益,能不染指吗,中东油田一个接一个蹦出来,不插一脚那还叫美利坚合众国吗?在美国的积极撮合下,伊拉克与土耳其签订“伊土条约”,伊拉克能与土耳其签订条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伊拉克看不惯埃及的大哥地位,随后英国、巴基斯坦和伊朗也加入进来,组成了巴格达条约组织,虽然美国是一手策划者,但是美国并没有加入进来,这个巴格达条约组织的核心内容就是,美国提供财力和军事支持,确保巴格达条约组织国家不受他国侵略。这样,中东地区就出现了两大组织力量,一方是以埃及为首的阿盟组织,时任阿盟组织受苏联支持,另一方就是实际以英美为首的巴格达条约组织了。 费萨尔王朝受英国影响,实行的是西化政策,这个时候的伊拉克并没有发现油田,国内经济凋零,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国内穆si林极度仇恨费萨尔王朝的西化政策。1958年7月14日,自由军官组织在阿卜杜勒·卡里姆·卡塞姆的带领下,发动了“7·14革命”,推翻了费萨尔王朝,国王费萨尔二世和首相以及王室贵族等人被愤怒的群众活活打死。 推翻了费萨尔王朝的统治之后,卡塞姆宣布成立伊拉克共和国,实行民主政治,并于7月15日退出巴格达条约。到了1968年,阿拉伯复兴党通过“7·17革命”,掌握了伊拉克政权,由贝克尔出任总统,萨达姆·候赛因协助贝克尔执政。1975年,贝克尔身体欠佳,逐渐退出伊拉克一线政治,萨达姆·候赛因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这个时候的萨达姆踌躇满志,因为伊拉克境内发现大量油田,伊拉克经济飞速发展,萨达姆奉行的是泛阿拉伯主义,他一直致力于成为中东霸主,并且希望重现阿拉伯帝国曾经的荣光。虽然说萨达姆的理想很美好,可是他的脑袋也不想一想,现在是什么年代了,还是弯弓长矛出政权的上古年代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各国会答应吗? 萨达姆也不是傻子,理想很伟大,脚印还是要一步一步来,萨达姆把首个征服的目标放在伊朗。纵观伊朗历史,波斯地区统一之后,伊拉克地区是必伐地之一,萨达姆把战争瞄向伊朗,不知道是否有为先辈们报仇的意思呢?而且伊拉克是以逊尼派伊si兰为主,伊朗则是以什叶派伊si兰为主,攻打伊朗在政治立场和历史立场都是十分正确的,万一不小心就把伊朗给灭国了呢?想想都兴奋啊。 虽然说伊拉克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发现大量油田,经济实力飞速发展,但是伊朗也不差啊,伊朗同样在70年代初期就发现了大量油田,要不然伊朗1973年的gdp增速170%是怎么来的,所以萨达姆要攻打伊朗也是要再三考虑的。 萨达姆一心想成为中东小霸王,最终被他等来机会了。1979年2月,巴列维王朝倒台,而伊朗伊si兰共和国因为人质危机问题和美国彻底交恶,萨达姆认为这是上天赐给他的天大良机,他自己就是阿拉伯世界的真命天子,要不然为什么自己一上台就在境内发现大量油田,而“世仇”伊朗又在这个时候与美国交恶,哈哈哈。 伊拉克与伊朗开战的理由是边界划分不公平。阿拉伯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下游约100公里长的一段为伊朗与伊拉克两国的国界河。1975年3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之下,双方签订了阿尔及尔协议,协议正式将国界确定为阿拉伯河的中央。由于阿拉伯河是伊拉克境内唯一的出海口,伊拉克认为与伊朗平分阿拉伯河对伊拉克是十分不公平的,阿尔及尔协议是不平等协约。 而在宗教问题上,当时伊朗的什叶派领袖霍梅尼曾经被流放到伊拉克,在当地什叶派穆si林有着不小的号召力,霍梅尼自然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他是什叶派伊si兰的忠实份子。历史上,伊拉克作为什叶派伊si兰的发源地,而今竟然是逊尼派掌权,霍梅尼当然也十分仇恨伊拉克,而且伊拉克也并非政jiao合一的国家,伊si兰教务在伊拉克地位并不那么的重要。 第27章 伊拉克的前世今生(下) 伊拉克和伊朗所要爆发战争的前提条件应有尽有,1980年9月22日早晨,萨达姆悍然出动军队侵略伊朗,开始了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两伊战争”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80年9月22日起至1982年6月29日,伊拉克先是向东侵占了伊朗的部分领土,而后伊朗调集大军逐渐挡住伊拉克的攻势,到了1981年9月,回过气的伊朗进入反攻阶段,逐步收复失地,到了1982年6月,眼看形势不对的萨达姆向伊朗求和,承认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于6月29日内将军队全部撤离伊朗境内。 有时候,你挑起了战争的开始,至于什么时候结束就并不是你想结束就能结束的,心高气傲的伊朗人历史上何时受过伊拉克人的欺负呢,都是我们欺负你,好不好。1982年7月13日,“两伊战争”进入第二阶段。这次伊朗集结了12万大军,发动了第一次巴土拉战役,入侵伊拉克境内,随后在10月又出动5万大军向伊拉克北部进军,直接威胁巴格达。伊拉克则前后组织了7次反击,逐渐稳住了战场形势。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谈和,伊拉克还出动了生化武器,是真的生化武器,并不是什么洗衣粉。因为这时候的西方利益在伊朗对立面,所以伊拉克的生化武器并没有造成多大的国际影响,西方国家的双标嘴脸展露无遗。自1984年4月起,伊拉克还利用空中优势,在海上发动了举世震惊的“袭船战”。所谓的“袭船战”就是在波斯湾袭击他国船只,比如以色列的船只,然后嫁祸给伊朗。 到了1986年,两国之间的战争再度升级,“两伊战争”进入第三阶段。这次,伊朗弃用了消耗战的打法,于1986年2月调集了9万大军,迅速攻占了伊拉克南部重要港口城市法奥。处于劣势的伊拉克则不断升级“袭船战”,这段时间被两国击溃的商船多达106艘,其中有29艘是科威特的,深受其害的科威特向联合国五常控诉伊拉克和伊朗的暴行。因为“两伊战争”的“袭船战”已经严重损害他国利益,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198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了第598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但是因为积怨已深,两伊双方并没有执行。 1988年2月开始,“两伊战争”进入第四阶段。伊拉克利用“飞毛腿”导弹发动了规模空前的“袭城战”,而伊朗则一样向伊拉克境内发射导弹还以颜色,伊拉克在“袭城战”中占据优势。4月17日,伊拉克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了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收复法奥。同年7月18日,无奈的伊朗接受联合国安理会598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结束。 上世纪80年代,本应高速发展的伊拉克经济,因为萨达姆的个人野心,弄得国内一地鸡毛,民众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伊朗的经济同样凄惨,受战争和美国制裁的影响,经济实力也是大打折扣。战后军事专家评论“两伊战争”,认为两国拥有着当时世界较为先进的战争武器,却打出了类似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效率低下的军事效果,通俗地讲,就是双方在“菜鸟互啄”。参战双方的兵力大致如下:伊朗方面一共出动了名士兵、900辆坦克、470架战机;伊拉克方面出动了名士兵、2200辆坦克、450架战机。伤亡情况为:伊朗方面死亡35万人、受伤70万人;伊拉克死亡18万人,受伤25万人。 两伊战争后,伊拉克欠了阿拉伯国家一屁股债,其中沙特和科威特的是最多的,单单科威特就欠了140亿美元。萨达姆认为,两伊战争中,伊拉克为阿拉伯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阻止了伊朗向阿拉伯世界输出颜色革命,所以沙特和科威特应该免除伊拉克的债务才对。而同时,伊拉克和科威特因为“搅屎棍”英国遗留下了边界问题,伊拉克和科威特因边界划分问题一直都在协商解决。作为伊拉克的大债主,科威特理所当然认为伊拉克要作出一些妥协,但是萨达姆寸土不让。科威特一气之下,加大了石油出产量,硬生生的把石油价格拉了下来,本来萨达姆就呼吁阿拉伯世界共同减产石油出产量,以提高石油价格来还债,这下好了,科威特直接把这条路封死了。 萨达姆一直就幻想着重现“巴比伦帝国”的荣光,既然科威特这么不识时务,直接消灭它就行了,欠的债务也不用还了,边界纠纷也不存在了,一举多得。而此时伊拉克的正规军有120万,坦克四千多辆,按照当时世界表面军事实力来看,伊拉克妥妥地属于排名世界第四的军事强国,这是萨达姆敢武力入侵科威特的最大依赖,也是敢向美国“叫板”的最大底气,毕竟美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都打输了,没什么大不了的。 1990年8月2日凌晨1时,伊拉克20万大军,2000辆坦克越过边境,突然袭击科威特,一天时间,占领科威特全境。萨达姆这个时候意气风发,仿佛谈笑间,科威特灰飞烟灭,随后宣布科威特成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并宣称科威特永远是伊拉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伊拉克的侵略行为,严重损害了美国在中东的利益以及战略布局,于是美国使出老招数,在联合国拉着一众小弟,开始在沙特集结大军,准备解放科威特,海湾战争一触即发。 1991年1月9日,美国国务卿贝克和伊拉克外长阿齐兹在日内瓦举行战前最后一次会晤,双方谈判破裂。1991年1月17日,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轰炸巴格达,为期42天的海湾战争爆发。其实,海湾战争在第一天就已经分出胜负,凌晨30分,美国首先出动了8架f117隐形战机,5分钟就摧毁了巴格达的所有防空体系,切断了巴格达与外界的通讯联系。到了三点左右,美国5分钟内发射了52枚战斧巡航导弹,轰炸了伊拉克的电力系统,随后美国的战机继续轰炸伊拉克其他地方的防空中心和机场,伊拉克的大部分飞机还没来得及升空作战,就被美国战机彻底炸毁。没有了防空系统以及飞机的支援,加上中断的通讯以及混乱的指挥,伊拉克的坦克就像被宰的羔羊,被美国飞机无情的收割,即便是在沙漠地带做了精密的伪装,也难逃美国高科技手段的侦查,到了战争结束,伊拉克被摧毁的坦克多达3847辆。战后统计,美军阵亡148人,战斗受伤458人,非战斗死亡138人,非战斗受伤2978人,而伊拉克阵亡两万多人,被俘8万多人。 海湾战争,第一次向世界展现了现代信息化战争的“残暴”,世界第四军事实力强国,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完全被打得丢盔弃甲,战争呈现了一边倒的形态。海湾战争深深地刺激着各个国家的神经,也就是在海湾战争结束后,东方大国“知耻而后勇”,军事装备日新月异,很多领域更是“弯道超车”,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瞠目结舌”。 海湾战争,彻底粉碎了萨达姆建立“巴比伦帝国”的雄心壮志,因而萨达姆对美国的仇恨是显然易见的。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以“反恐”为由,在世界各地展开报复行动。不寂甘寞的“平头哥”萨达姆在2002年底宣布,以后伊拉克的石油结算采用欧元结算,弃用美元,这就彻底捅了大蜂窝了。要知道,当时敢在世界挑战“美元石油霸权”地位的国家,就只有委内瑞拉,现在好了,伊拉克是第二个,而当时的伊拉克是世界第二大产油国。 这次,美国绕开联合国,拿着一小瓶装着白色“洗衣粉”的样品,告诉世界,我们怀疑伊拉克拥有大规模的杀伤性生化武器并且暗中支持恐怖分子,并于2003年3月20日联合英国、澳大利亚和波兰,武力侵略伊拉克。第二次海湾战争历时8年,于2011年12月18日结束,最终的结果是伊拉克并没有发现大规模的杀伤性生化武器,而萨达姆被美军抓住并处以绞刑,萨达姆家族在伊拉克被连根拔起,伊拉克石油还是采用美元结算,美索不达米亚在偷偷哭泣。 第28章 以色列的前世(上) 古代犹太人和以色列的历史,只能从《圣经·旧约》中寻找答案,因为除了《圣经·旧约》,没有其他文献资料可供参考了。 据《圣经·旧约》记载,上帝创造了亚当和夏娃,然而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被上帝知道后就逐出了伊甸园,接着亚当和夏娃来到了人间繁衍生息,成为了人类的始祖。 可以看出,《圣经·旧约》认为人类一出生就是有罪的,女人要承受生育之苦,而男人要承受劳作之苦,大家只有虔诚的向上帝祈祷和忏悔,这样才能得到上帝的原谅,最终重回伊甸园。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上帝发现人类是越来越堕落,简直是道德沦丧,于是决定发动一场大水来惩罚人类。 经过细心观察,上帝发现人类只有一个叫诺亚的好人,诺亚品行高尚,从不做坏事,于是上帝告诉了诺亚自己的计划,让诺亚提前秘密做好一艘方舟,让诺亚带上自己的家人和各种动物上去避难,其中洁净的动物7对,不洁净的动物1对。上帝的惩罚如期而至,洪水淹没大地,只有诺亚和家人得以幸存,然后诺亚的三个儿子:闪、含和雅弗带着各自的妻子前往世界各地开始繁衍生息。 其中闪的后代越来越多,今天的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都自称是闪族的后代,也就是说,上古年代,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亲兄弟,呵呵。闪族有个成员名叫亚伯兰,他对上帝十分信仰,虔诚地认为上帝耶和华是世间唯一万能的神灵。于是上帝给了亚伯兰恩赐,告诉亚伯兰带着族人从两河流域迁徙到迦南(迦南就是现今以色列和巴勒斯坦一带),那边遍地是蜂蜜和牛奶。 于是,亚伯兰带着族人跨过两河来到了迦南,来到迦南后,当地土着称呼亚伯兰他们为希伯来人,意思为“从河的对岸过来的人”。嗯?迦南为什么会有土着人?上帝的大水没把他们淹死吗?或者他们是从石头蹦出来的?反正《圣经·旧约》没有提到,呵呵。亚伯兰得到上帝的认可,上帝让亚伯兰改名为亚伯拉罕,意为“万国之父”,象征着他的子民会遍布全世界。 亚伯拉罕的妻子叫撒拉,亚伯拉罕比撒拉大10岁,亚伯拉罕八十多岁了还没有子嗣,于是撒拉将自己的侍女夏甲给亚伯拉罕当妾,亚伯拉罕到了85岁时,终于迎来自己的第一位儿子,叫伊斯玛仪。嗯,据《古兰经》记载,伊斯玛仪就是阿拉伯人的始祖,不过是庶出的。到了亚伯拉罕100岁的时候,90岁的撒拉终于为亚伯拉罕生出了儿子,叫以撒,嫡出。以撒的儿子雅各被认为是犹太人的始祖。亚伯拉罕最终活了175岁。 以撒有两个双胞胎儿子,分别叫以扫和雅各,他们为了争夺继承权反目成仇,雅各最终落败向北跑去哈兰地区(今属叙利亚)投奔舅舅。在哈兰,雅各娶了一堆的老婆,生了12个儿子,这12个儿子就是以色列的12个直系先祖了。后来雅各和舅舅发生矛盾,雅各只好带着家人重回迦南。在迁徙的途中,雅各遇到一位天神(这个又什么神?上帝不是唯一神灵吗?嘿嘿),雅各和天神进行了摔跤比赛,天神眼看打不过雅各,使出阴招,在雅各的腿上摸了一下,把雅各弄瘸了,但是雅各最终还是赢得了比赛,天神于是赐予雅各一个名字:以色列,意为“与神比武的人”,从此雅各的后裔都以“以色列人”自居。以色列人是不吃动物后脚筋的,他们认为脚筋是被天神摸过的地方,神圣无比。 雅各有一个最喜欢的儿子叫约瑟,其他兄弟十分嫉妒,于是联合起来,把约瑟卖到去埃及经商的商队。约瑟来到埃及后,才能十分出众,居然当上了埃及的宰相,并在埃及落叶生根。后来约瑟与兄弟们也和解了,埃及法老允许约瑟带着他的族人过来埃及定居。于是,以色列人离开了迦南前往埃及定居。 第29章 以色列的前世(下) 随着时间的推移,过了几百年后,以色列人在埃及越来越多了,埃及法老唯恐以色列人会威胁到埃及人的统治地位,于是开始下令打压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在埃及过得越来越差了。后来以色列人的先知摩西在西奈山得到上帝启示后,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带领以色列人从埃及回到了祖地迦南。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公元前13世纪了。 这个时候的以色列人分成了十二个支系部落在迦南定居了。十二个支系部落又分为南北两个派系,北部派系自称为以色列人,被称为以色列部落,南部派系自称为犹太人,被称为犹太部落。每个部落都有各自的首领,首领被称作“士师”,“士师”在希伯来语的意思就是“先知”的意思。 以色列人相安无事地生活了200年后,危机出现了。迦南南部海岸出现了腓力斯丁人,他们是上古“海上民族”的一个旁支,战力彪悍,经常抢夺以色列的人财产。公元前1020年,为了应对危机,十二个以色列部落终于联合起来,成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扫罗成为了天选之人,被推荐为以色列联合王国首位君主,以色列人告别士师年代,进入王国时期。 扫罗于是带领着以色列人开始抵抗腓力斯丁人的入侵,逐渐稳定了周边不安的局势。这个时候,扑克牌上的黑桃k:大卫粉墨登场了。大卫的前半生可谓是一个完美的人,至今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画廊里,那个线条优美的裸体美男子雕像就是大卫,这个雕像其实在中国很多地方也有,广州正佳广场6楼走廊就有。 大卫出生在以色列王国南部的犹太部落,小时候是一名放羊娃,他不单相貌俊美,战力也十分强大,在野兽侵犯羊群的时候,大卫赤手空拳就能把野兽打死。不单如此,大卫还会学会了竖琴,自己创作歌曲,很多人都是他的粉丝。长大后的大卫有一次去军营探望哥哥,刚好腓力斯丁人来袭,并带了“巨人”歌利亚。歌利亚巨大无比,身穿铠甲,在以色列军营前方已经叫嚣了7天,以色列没人敢去应战。大卫于是勇敢的走出来,随手捡了几块石头,就向歌利亚扔去,刚好一块石头击中歌利亚头部,身高马大、不可一世的巨人歌利亚就这样死了,于是扫罗的军队大胜。在以后多次与腓力斯丁人的战斗中,大卫每次都身先士卒,奋勇杀敌,大卫逐渐声名远播,加上相貌俊美,还会弹琴唱歌,就连扫罗的儿子约拿单和女儿米甲都不约而同的爱上了他。 随着大卫的威望越来越高,扫罗开始想办法要杀害大卫了,但是在约拿单和米甲的帮助下,大卫顺利逃出生天,但也不得不开始辗转地流亡生活了,但是自带主角光环的大卫却不断迎来了很多慕名而来的追随者。几年后,腓力斯丁人卷土而来,年迈的扫罗和儿子最终全部战死沙场,以色列联合王国陷入一片混乱。知道消息后的大卫悲伤不已,还为扫罗作了一首诗歌以示哀悼。 为了重新统一以色列联合王国,大卫开始南征北战,先是统一了12个支系部族,然后还赶跑了腓力斯丁人。英勇善战的大卫手持六芒星盾牌,带领着他的以色列士兵所向披靡,国家版图越来越大,最终定都耶路撒冷,犹太教为国教。现今以色列国旗的六芒星标志就是源自大卫的六芒星盾牌,六芒星也称“大卫之星”。 但是晚年的大卫犯了一个错误,有次他在王宫的阳台上闲逛,刚好看到远方有个漂亮的女子在洗澡,色心大动的大卫打听之下,知道了这个美女名叫拔士巴,是自己下属的一个老婆。于是大卫设计害死了这个下属,然后把拔士巴抢了过来,这很明显犯了“摩西十诫”。于是,晚年的大卫受到了惩罚,女儿夭折,儿子反叛,最终大卫还是醒悟过来,于公元前960年把王位传给了他最小的儿子:所罗门。 所罗门继位后,以色列联合王国迎来最为辉煌的年代,这个时候以色列王国与埃及结成同盟,同时大力发展贸易,以色列王国逐渐变得十分富有,以至于以后的西方小说里面,“所罗门”这个名字成为了财富的代名词,只要哪个人物叫所罗门的话,那基本就是一个富豪了。国家有钱了,所罗门就寻思要建一座向上帝祈祷的圣殿,于是在耶路撒冷的圣殿山上,所罗门修建了着名的所罗门圣殿,也称第一圣殿。 晚年的所罗门同样昏庸,因为国家太有钱了,他开始挥霍无度,圣殿和宫殿内的一切器具都用黄金打造,奢华极尽。为了维持奢生活,所罗门还不断加大赋税,到了所罗门死去,他的继承人罗伯安再也无力掌控以色列联合王国了。以色列联合王国最终一分二,北方成立以色列王国,南方成立犹太王国(也称犹大王国)。 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延续了将近200年,于公元前722年被强大的亚述帝国所灭,残暴的亚述人将以色列人集体迁到两河流域作为奴隶使用,以色列历史记载这次迁移为第一次大流散。时间又过了一百多年,犹太王国被新巴比伦王国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都城耶路撒冷沦陷,第一圣殿也随之被摧毁,城中犹太人也被集体迁到新巴比伦王国都城巴比伦尼亚,史称第二次大流散,也就是“巴比伦之囚”。 以色列最终被灭国了,直到在居鲁士大帝打败了新巴比伦之后,悲惨的犹太人才重获自由,重新回到迦南地区。犹太人对耶路撒冷进行了修缮,并且重建了圣殿,也叫第二圣殿,但是此时的迦南地区只是波斯帝国的一个行省而已。 随着波斯第一帝国与马其顿帝国的相继衰落,以色列人在公元前141年迎来了短暂的复兴,建立了以耶路撒冷为中心的哈斯蒙尼王国,但是好景不长,公元前63年,罗马帝国三巨头之一的庞培带兵攻陷了耶路撒冷。哈斯蒙尼王国被罗马帝国征服后,犹太人开始了2000年的全世界流浪之旅。 没有那个民族能够像犹太民族一样,国家消亡后,历经这么多年都没有泯灭在无情的历史长河中,这不得不感叹犹太教的神奇,犹太教虽然限制了犹太人的发展,但同时也保留了犹太人的纯粹,为犹太人的复国一直保留了火种。 第30章 以色列的今生 虽然说犹太教、基督教和伊si兰教同宗同源,但是发展至今,各自教徒都视其他教派为异教,犹太人、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和欧美人基本上都不会尿到一壶的,甚至互相仇视。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奥斯曼帝国对于中东地区的管辖基本上是属于“躺平”的,对于复杂的宗教冲突,种族冲突,它也是无能为力的。也就是说,各个地方只要名义上承认帝国苏丹至高无上的地位,然后按时交税,你们爱怎么玩就怎么玩。因为奥斯曼帝国阻挡了丝绸之路,英法等列强早就看奥斯曼帝国不顺眼了,在中东地区一直散播“民族独立”的思想,让阿拉伯人等反抗土耳其突厥人的统治。而在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兴起,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纷纷返回故地巴勒斯坦地区买房子,这个时候的巴勒斯坦地区恰恰属于奥斯曼帝国管辖,随着越来越多的犹太人的到来,原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肯定不欢迎啊,凭什么啊。于是,越来越多的冲突和流血事件在巴勒斯坦地区上演,仇恨的种子已经播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战败,欧美列强如愿地肢解了奥斯曼帝国。而巴勒斯坦地区归英国暂时管辖,属于英国的“委任统治地”。第二次世界大战,众所周知,大量的犹太人遭到纳cui德国的屠杀,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的复国心态更加迫切了,寄人篱下的滋味确实难受啊。 虽然说犹太人在全世界流浪了两千年也没有一个国家,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犹太人确实是一个很优秀的民族。犹太人尤其爱读书,他们的个人藏书率稳居世界首位,现今的“诺贝尔奖”获奖最多的人也是犹太人。除了读书,犹太人自古以来还自带一个属性:“擅长经商”。美国很多超级富豪都是犹太人,在美国这个金钱利益至上的国家,犹太富豪足以影响美国政坛。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名人,其实就是犹太人。这里简单列举一些吧:耶稣、马克思、爱因斯坦、基辛格、毕加索、罗斯柴尔德、摩根、洛克菲勒、华纳兄弟、莱曼兄弟(这个算反面)、扎克伯格等等。可以毫不犹豫地说,美国的犹太人银行家的手抖一抖,全世界的金融都会受到波及。 终于,在各方犹太人的共同努力下,联合国安理会以33票赞成,13票反对(有10个反对票是阿盟国家)和10票弃权通过了181号决议:《1947年联合国分治方案》。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地区的大概55%的领土属于犹太国,45%的领土属于阿拉伯国,其中包括了耶路撒冷。英国于1848年8月1日之前撤出军队,结束委任统治。这里面比较有意思的是,苏联一改之前沙俄年代一直反犹建国的姿态,投了赞成票,而一直信誓旦旦地说支持犹太复国的英国却投了弃权票。 1947年5月14日,在英国的托管期结束前一天的子夜,历经千辛万苦和两千年等待的犹太人终于复国成功,正式宣告成立以色列国,定都特拉维夫。而以色列建国后17分钟,美国马上宣布:承认以色列建国。比较搞笑的是,文告内容是一早定好的,美国之前一直以为犹太人会用“犹太国”当国名,还是杜鲁门总统将文告上的“犹太国”划去,然后改为“以色列”,1947年5月17日,苏联宣布承认以色列建国。 以色列建国,最不爽的就是阿盟国家了,以色列就像一颗老鼠屎一样钉在了中东这个阿拉伯大家园里面,而且巴勒斯坦地区的分治方案也不公平,以色列的土地都是连在一起的肥沃土地,而巴勒斯坦分到的都是是零零散散的贫瘠土地。 第31章 五次中东战争(上) 以色列建国第三天,1948年5月16日,当时的阿盟扛把子埃及带领着伊拉克、沙特阿拉伯、叙利亚、黎巴嫩、约旦、科威特、巴林和巴勒斯坦等的阿拉伯联军入侵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打响,以色列称其为“独立战争”。阿拉伯4万联军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以色列,仓促应战的以色列军队还沉浸在建国的疯狂喜悦中,完全不是对手,两天功夫就死了几千人。这个时候,以色列的美国“爸爸”出手了,5月17日,美国递交材料要求联合国下令双方必须在36小时内暂时停火。到了6月11日,阿以双方同意暂时停火4周,这个时候以色列已经丧失了一半领土。就是在这个停火期间,从美国、英国和法国等过来的大量的先进武器源源不断地进入以色列。到了7月9日阿拉伯联军重新进攻的时候,以色列已经完成了换筋洗髓,以色列一口气就夺回了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到了7月15日,安理会再度要求双方停火。 10月15日,以色列撕毁停火令,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和“霍雷夫”战役,一举扭转败局。在“霍雷夫”战役中,以色列司令发现了罗马古道,然后秘密扩建,一下子奇袭到埃及军队的后方,埃及军队准备不足,大败。埃及本来就是当时的阿盟领袖,埃及战败后,阿盟联军只能接受停战了。此后,以色列和阿盟参战国家签订了停火协定,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这次战争历时15个月,以色列先败后胜,接着抢了6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一共占巴勒斯坦地区约4\/5的领土,以色列军队死亡6千多人,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 1952年7月23日,在埃及,以纳塞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英国扶持的法鲁克王朝,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到了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宣布将苏伊士运河公司收归国有,公司全部财产移交埃及。英法利益受损,然后建议安理会将苏伊士运河实施“国际管制”,但是安理会驳回了英法的提案。明的来不行,那就抢呗。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当英法两国找上以色列的时候,三方一拍即合,因为埃及一直不允许以色列的船只通过亚喀巴湾的蒂朗海峡和苏伊士运河,以色列早就怀恨在心了。 1956年10月29日,第二次中东战争打响,第二次中东战争也称苏伊士运河战争。英法负责空袭,以色列负责地面部队推进,三方合作之下,埃及军队节节败退,西奈半岛被英法和以色列占领,苏伊士运河岌岌可危。这个时候,苏联和美国出手了,苏联更是威胁,要使用核武器轰炸英法两国。而美国同样恼怒同属北约成员国的英国和法国在不通知自己的情况下就攻打埃及。这个时候的世界,只有苏联和美国有核武器,英法两国都没有,受到核弹威胁的英法两国也因此加快了核武器的研制,此是后话。最终在美国的斡旋下,英法只能停止战争,交还西奈半岛给埃及,英法两国灰溜溜地走了,但是以色列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以色列军队退出西奈半岛后,以色列获得蒂朗海峡的通行权,以色列的船只从此在亚喀巴湾的航行不再受阻。 1964年5月,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和巴勒斯坦在耶路撒冷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简称plo),并且商量改变约旦河水利的上游走向,以便约旦河不会经过以色列境内。这两件事情可谓是刀刀插向以色列的心脏部位,以色列安能答应。作为阿盟国家,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肯定是支持的,但是埃及并不热心巴解组织,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不是他这个阿盟盟主主导的。以色列于是派遣战机轰炸了这个约旦河上游的水利工程,约旦河上游改向不了了之。约旦河改向问题解决了,但是巴解组织一直成为以色列的心头大患。1966年春天以后,以色列不断发生来自约旦、黎巴嫩和叙利亚的袭击事件,以色列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水花都没溅起一滴。 为什么以色列的控诉得不到回应呢?因为这个时候的世界政治主题是美苏两极争霸,在中东利益上,美国支持以色列,苏联转而支持阿拉伯国家了,美国援助以色列装备武器,阿拉伯国家也不差啊,苏联除了援助装备还派军事专家手把手教呢,埃及就是受益最多的国家。以色列当然会报复袭击事件了,前两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的自信心不断地膨胀,觉得周围的阿拉伯军队都是渣渣。随着袭击事件和报复事件愈演愈烈,1967年,埃及提前一步接管了埃及和以色列两国之间的联合国紧急部队的阵地,到了5月23日,纳赛尔又下令封闭了蒂朗海峡,这种行为下,意味着战争要来临了。 第32章 五次中东战争(下) 1967年6月5日早上7点45分(开罗时间8点45分),星期一,“中东小霸王”以色列先下手为强,出动了全部的空军,甚至包括教练机对埃及、叙利亚和约旦进行了空袭,第三次中东战争打响,此次战争以色列称为六日战争,因为战争就打了六天,然后结束了。 以色列空军的突然袭击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相对比以前选择周末礼拜日袭击不同,周一的时候,大家放松警惕了,然后早上7点半后,雷达警戒解除,7点45分埃及军官刚好是交接时间。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兵分三路进攻西奈半岛,兵峰直指苏伊士运河,埃及为了保住运河,在西奈半岛的5个师三天就被以色列围歼。东线,以色列同样是空军加地面部队向约旦河西岸推进,攻打约旦,并且向耶路撒冷城进攻。三天时间,以色列就占领了耶路撒冷和约旦河西岸约旦管辖的地方。北线,从6月9日开始,以色列从南北两面进攻叙利亚的戈兰高地,双方进行了坦克大战,以色列军技高一筹,6月10日就夺取戈兰高地控制权。此时的阿拉伯国家已然处于崩溃边缘,最终以色列接受苏联和美国的建议,交战双方停火,第三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的闪电战威风八面。此战中,埃及、约旦、叙利亚三个阿拉伯国家损失严重,伤亡和被俘达6万余人,而以色列仅死亡983人。另外,100万巴勒斯坦人民被以色列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以色列占领了西奈半岛和戈兰高地后,构筑了坚实的防御工事,而埃及和叙利亚两国则处心积虑地想着如何拿回这两个战略要地。时间来到了1973年10月6日,这天是以色列的赎罪日,赎罪日是犹太民族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节日当天,以色列停止一切公务活动。埃及和叙利亚秘密集结大军,于赎罪日当天从南北两线发动突然袭击进攻以色列,第四次中东战争打响,第四次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或者十月战争。而后,沙特阿拉伯、伊拉克、科威特、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苏丹和巴解组织均有派遣部队或者飞机支援埃及以及叙利亚,还出钱出装备,巴基斯坦也派了十几个人支援阿盟。 或许是第三次中东战争打得太顺利了,以色列从心底就看不起阿拉伯军队,而阿拉伯国家的这次突然袭击给了以色列极大震撼。埃及集中优势兵力,不断向东突破以军阵地,到了10月10日,埃及一扫阴霾,收复了西奈半岛。埃及此时犯了一个严重错误,达成战略目标后并没有乘胜追击,给以色列有了喘息机会,而以色列利用埃及停止进军的有利时机,国内紧急动员,兵力一下子扩充到40万,而美国“爸爸”的紧急救援装备也如期而来。在北线,戈兰高地被以色列军方列为第一战略要地,因为西奈半岛离以色列本土比较遥远,而戈兰高地一旦丢失,叙利亚就可以长驱直入地攻入以色列国土。战争开始后,叙利亚军队的坦克不顾一起的冲向以色列阵地,前两天,以色列军队节节败退,但是到了第三天,以色列的援军到达,以色列开始反攻叙利亚。到了10月10日,以色列攻入叙利亚境内,距离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仅40公里。 得到美国“爸爸”的军援后,以色列还通过美国卫星发现埃及军队第二集团军和第三集团军有一个缺口,以色列利用这个缺口,迅速包围了埃及第三集团军,以色列南线战局形势立刻扭转。而到了10月22日,美国和苏联之间的谈判结束,联合国通过了停火决议,呵呵。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在前线打生打死,美国和苏联两个大佬在背后就忙着擦屁股。这个时候,叙利亚和伊拉克已经集结了大军准备反攻以色列。虽然停火协议只针对埃及和以色列,但是叙利亚和伊拉克两个小喽啰也要顾及大佬们的面子啊,战也不是,不战也不是。最终叙利亚和以色列也达成了停火协议,以色列和伊拉克军队原路返回,10月26日,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 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和以色列算是打了个平手,而叙利亚则属于战败了。这次战争的影响还是比较深远的,战争过后,埃及为了拿回西奈半岛的战略要地,在1977年11月,埃及总统萨达特做出了一个史无前例的举动,他前往以色列,成为了第一个访问以色列的阿拉伯国家领导人,这相当于承认了以色列建国的事实。埃及虽然通过谈判拿回了西奈半岛,但是此举行为也令阿盟国家颇为不耻,埃及进而丢失了阿盟扛把子的宝座了。看到曾经的大哥都这样了,叙利亚后来也有样学样,跟以色列进行谈判,拿回了大部分的戈兰高地领土,中东乱局慢慢趋于和平。 前面我们提到,巴勒斯坦人为了建国,在1964年5月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而巴解组织的总部一直设在约旦,在1970年的时候,巴解总部从约旦搬去黎巴嫩。在黎巴嫩,巴解组织插手黎巴嫩政治,打压亲基督教势力,逐渐控制了黎巴嫩南部和首都贝鲁特地区。巴解组织一直在黎巴嫩边境袭击以军基地、仓库和雷达等设施,以色列早就想把这个“毒瘤”铲掉。 1982年,以色列认为铲除巴解组织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个时候的世界并不消停,英国阿根廷爆发马岛战争,两伊战争在持续,支持伊拉克和伊朗的阿拉伯国家联盟四分五裂,而以色列归还西奈半岛后,埃及肯定不会参战。1982年6月6日,以色列驻英大使遇刺身亡,以此为借口,以色列发动了第五次中东战争,第五次中东战争也称入侵黎巴嫩战争。 战争的结果显然易见,精心准备的以色列军队6天时间就摧毁了巴解组织的大部分基地,占领了黎巴嫩四分之一的国土。毕竟不是要将黎巴嫩灭国,以色列只是想打击巴解组织而已,战争持续到了9月份,在9月18日,发生一件大事,那就是贝鲁特大屠杀。事情的经过就是以色列国防军纵容黎巴嫩长枪党基督教民兵对巴勒斯坦平民难民营进行了为时将近40个小时的屠杀,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难民被杀了好几千人。国际社会对此一致谴责以色列的暴行,9月25日,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爆发了40万人参加的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最后,在联国的斡旋之下,巴解组织成员被迫迁到伊拉克、约旦、叙利亚、南也门、北也门、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苏丹八个国家,而以色列军队则全部撤离黎巴嫩,第五次中东战争结束。 虽然跟以色列有关的五次中东战争结束了,但是中东由此迎来了和平吗?结果是并没有,中东还是那个中东,宗教和石油混合在一起,中东依然是全世界最乱的地区之一,或许中东所有的石油都采完了,中东才会逐渐回归平静。 看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以色列明明属于亚洲的,为什么它的所有体育运动,都是属于欧洲大区的,它能分去亚洲么?呵呵。 第33章 古埃及文明(上) 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说起古埃及,大家马上会想起跟它有关的一系列元素,比如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埃及法老、埃及艳后以及尼罗河等等。现今的埃及,只有非洲东北部的一小块地盘,最出名的莫过于苏伊士运河了,但是在古埃及,埃及的势力范围可不止这么一丁点地盘。 尼罗河,是古埃及的母亲河,孕育了古埃及辉煌灿烂的文明。尼罗河是世界第一长河,起源于非洲东北部布隆迪高原,流经布隆迪、卢旺达、乌干达、刚果(以前称扎伊尔)、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尔比亚、南苏丹(2011年7月9日才从苏丹独立出来)、苏丹和埃及10个国家,全长6600公里,最后经埃及注入地中海。前面七个国家属于尼罗河的上游以及支流经过的地方,大约占尼罗河的1\/4长度,南苏丹和苏丹境内的属于尼罗河中游地区,总长约3300公里,占尼罗河一半长度,尼罗河下游1\/4长度属于现今埃及的河流。 古埃及的势力范围主要包含了尼罗河中游和下游地区,下游部分现今埃及领土属于下埃及势力范围,中游地区的苏丹属于古埃及的上埃及势力范围,受埃及文明影响,苏丹境内其实也有很多金字塔的,数量比埃及还更多,只不过规模就要小很多了,苏丹境内的努比亚文明是伴随着古埃及文明一起发展的。 古埃及一共经历了三十三个王朝,古埃及文明传承到第三十个王朝结束的时候,古埃及文明结束。第三十一个王朝是波斯第一帝国第二次征服埃及建立的王朝,波斯人一手毁灭了古埃及文明,第三十二个王朝属于亚历山大王朝,第三十三个王朝属于亚历山大死后的将领托勒密建立的托勒密王朝,埃及艳后就是托勒密王朝末代埃及法老。随后埃及被罗马帝国消灭,成为了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到了阿拉伯人崛起后,埃及就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另外一个行省。 古埃及的朝代也是遵循统一、分裂、再统一、再分裂的历史规律,基本上是继承人不是直系亲属继承了,新朝代就更换了。古埃及是最早发明啤酒和面包的国度,古埃及的饮食相当的丰富。在大约公元前3250年左右,古埃及出现了象形文字,这些象形文字最早用来计算税收所用。 公元前3100年左右,上埃及和下埃及开始出现王国,上埃及的国王通常头带白色的王冠,下埃及国王则戴红色的王冠。这个时候上埃及国王纳尔迈(一说法是美尼斯,还有一说法是纳尔迈和美尼斯就是同一人)率兵攻打下埃及,经过三天三夜的激战,纳尔迈击败下埃及王国,头戴红白双冠,寓意王中王,埃及第一王朝建立。纳尔迈将进行决战的地点命名为“白城”,后来白城成为第一王朝的首都:孟菲斯城。在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位帝王中,几乎所有的帝王都是确切有文献可供参考的,就只有纳尔迈是个例外,但这不影响埃及人对他的崇拜之情,因为纳尔迈开启了古埃及文明的大门。古埃及后世的300多个法老,都会想尽办法与纳尔迈建立联系,以显示自己法老地位的正统性。纳尔迈在位62年,在古代平均寿命就只有30岁的埃及人来看,纳尔迈就是一个活神仙,不过神仙在一次打猎中不幸被一头河马咬死了。纳尔迈建立的第一王朝共有8位法老,历时250年。这个时候的埃及国王被认为是太阳神的儿子,圣神不可侵犯。后来埃及国王逐渐被称为“法老”,法老的原意是“宫殿”的意思。 古埃及的十分重视殉葬文化,最早的时候,埃及法老用活人陪葬,但是只存在于第一王朝初期,后来就改用蓝色的陶俑陪葬。蓝色是古埃及人最喜欢的颜色,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尼罗河的颜色,他们认为这象征着宇宙和生命力。 古埃及第二王朝统治时间在公元前2890年至公元前2686年,这个朝代的古埃及进入了青铜时代。 古埃及第三王朝只有73年的时间,第二任法老左塞尔十分有战略眼光,发兵攻打西奈半岛土着,把西奈半岛收入囊中。而左赛尔也是第一个修建金字塔的埃及法老。第一座金字塔有62米高,相当于19层楼的高度了,而面积则大概有两个足球场那么大。金字塔不仅仅是座坟墓,也有着可以促使法老成功抵达来世,从而达到永生的功效的,人们相信,法老的灵魂可以从这里升起,到达太阳与天上的仙界,然后加入永恒的北极星。 古埃及的第四王朝被称为“荣誉时代”和“金字塔时代”,第二任法老胡夫建造了至今发现的所有金字塔里面最大最高的“胡夫金字塔”。“胡夫金字塔”是世界仅存的“八大奇迹”之一。“胡夫金字塔”由230万块巨石组成,平均每块重约2.5吨,高146.6米,相当于40层楼高的建筑,它保持了“世界第一高”建筑的历史有3800年之久,直到公元1300年,林肯纪念碑建立后才被超越,由于塔尖石块被偷盗,现今只有138.8米高了。“胡夫金字塔”的面积相当于7.5个足球场那么大。 狮身人面像也是在这一时期建造的,但是是谁建造的现今说法不一,有人说是胡夫建造的,专门为自己的金字塔用来守陵的,也有人说是哈夫拉按照自己的肖像所建造的,哈夫拉是建造世界第二大金字塔的法老。 公元前2494年至公元前2345年,古埃及来到了第五王朝,这个朝代主要的贡献就是金字塔里面的铭文记载了,让大家对古埃及神话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古埃及神话是信仰“多神”的,这时候以及前四个朝代的埃及法老的壁画形象通常是鹰头人身。 第六王朝,古埃及有一位法老活到了上百岁,这足以证明法老的生活条件实在是不错的。这个时期,古埃及所崇拜的神逐渐转变成太阳神,位列九柱神之首。 第34章 古埃及文明(中) 到了第七和第八王朝,是古埃及比较混乱的朝代,第七王朝更是仅存70天,一共换了70个法老,王权更替混乱地不敢想象。这个时候的地方割据势力强大,加上尼罗河多年没有泛滥,谷物欠收,埃及多处地方闹饥荒,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悲剧。这个时期的法老已经无力再建造金字塔,改为在深山里秘密修建地下陵墓了。 第九王朝统治了下埃及地区,而第十王朝则统治了上埃及地区,古埃及分裂了,两个王朝相爱相杀共存了90年。 公元前2135年到至公元前1991年是古埃及的第十一王朝。上埃及的因提父一世开创了古埃及的第十一王朝,定都底比斯。到了第四代法老门图霍特普二世,顺利地击败下埃及统治者,统一了古埃及。门图霍特普二世为了纪念为他征战的士兵,修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烈士陵园。门图霍特普二世为了避免军阀割据的局面,他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埃及国力得到持续发展,古埃及再度中兴。 第十二王朝的末代法老出现了古埃及历史上第一位女法老:索贝克内佛儒。索贝克意指鳄鱼神,内佛儒则是美丽的意思,加起来就是美丽的鳄鱼神,索贝克内佛儒也被称为鳄鱼女王。索贝克内佛儒的前任法老,也就是她的哥哥并没有留下男性子嗣,于是索贝克内佛儒继承了法老宝座。但是可惜的是,索贝克内佛儒并没有改变第十二王朝的衰落局面,她继位三年后便去世了。 索贝克内佛儒死后,古埃及又开始陷入了两百多年的混战割据时代。在这个混乱时期,第十三王朝在短短的112年里面,就经历了40位法老。而第十四王朝的历史存在感更低,几乎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喜克索斯人是从叙利亚及巴勒斯坦地区迁移过来埃及碰碰运气的外来民族,结果他们的运气挺好的,一碰就胡了。他们与埃及南方的努比亚人结成同盟,南北夹击古埃及的十三与十四王朝,十三王朝与十四王朝的法老只能俯首称臣。喜克索斯人建立了古埃及第十五和第十六王朝,一共统治了下埃及一百多年的时间。喜克索斯人十分崇尚埃及文化。 与十六王朝并存的十七王朝统治着上埃及地区,十七王朝末代法老卡摩斯在与喜克索斯人的战争中殒命。 卡摩斯的弟弟阿赫摩斯继承了法老宝座,阿赫摩斯先是与喜克索斯人和平共处了10年,接着花了5年时间打败了下埃及的喜克索斯人,并将他们驱逐出了埃及。阿赫摩斯使古埃及再度统一,建立了大名鼎鼎的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第十八王朝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强大的一个王朝,古埃及也是从第十八王朝开始蜕变成帝国的,它的持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强盛。 埃及帝国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帝国,它从公元前1575至公元前1308年,历时268年,总共经历了14位法老。阿赫摩斯成功地将埃及人的反抗侵略战争变成了对外侵略战争,他先后攻占了巴勒斯坦、叙利亚与努比亚。埃及势力范围向北到达白布罗斯(今属黎巴嫩),向南到达布亨(今位于尼罗河第二瀑布附近,今属苏丹)。第二任法老图特慕斯一世继位后,努比亚人叛乱,图特慕斯一世二话不说,派遣大军镇压,并亲手杀死努比亚王,埃及南面版图扩至尼罗河第四瀑布附近。 图特慕斯一世死后,图特慕斯二世继位,他的皇后哈特谢普苏特就是埃及版的武则天,图特慕斯二世死后,哈特谢普苏特把图特慕斯二世和其他妃子所生的儿子图特慕斯三世打发去寺庙当祭司,然后自己当了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在位期间,对外停止了战争,开始发展贸易与邻国通商,埃及经济愈发繁华。经济好了,哈特谢普苏特在埃及大量建造神殿,最着名的是底比斯尼罗河西岸的停灵庙,她还在卡纳克神庙(古埃及最大的神庙)里面修建了当时最高的方尖碑。 哈特谢普苏特死后,图特慕斯三世继位,出于对哈特谢普苏特的嫉恨,图特慕斯三世将哈特谢普苏特在埃及留下的痕迹尽量地抹去。这个时候,巴勒斯坦和叙利亚闹独立了,图特慕斯三世于是对外连续发动战争,图特慕斯三世一生中发动过15场大战役,未尝败绩。图特慕斯三世相继打败巴勒斯坦、叙利亚和米坦尼王国,埃及北方版图扩展至幼发拉底河西岸。亚述、巴比伦、赫梯和克里特岛的统治者们都纷纷向埃及称臣纳贡,埃及帝国声望达到顶峰。巴比伦还送了一位公主给图特慕斯三世当妃子,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历史上第一次联姻了。图特慕斯三世于公元前1425年逝世,他被认为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之一,享有“古代世界拿破仑”的美誉。 图特慕斯三世的往后继任者,虽然对外并无特别突出的建树,但是也算是很好的守成者,埃及的政治经济总体平稳。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后期,在土耳其境内发家的赫梯帝国逐渐强大起来,与埃及帝国在叙利亚经常发生战争,不断蚕食着埃及帝国的地盘。 拉美西斯一世在公元前1295年建立了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任法老拉美西斯二世是一个胸怀大志的君王,他立志要恢复第十八王朝时最强盛的版图,他发动了一系列的远征。拉美西斯二世先是恢复了对巴勒斯坦的统治,然后跟如日中天的赫梯帝国在叙利亚大打出手。埃及帝国与赫梯帝国争斗了几年时间,谁也奈何不了谁,最终在赫梯帝国的提议下,于公元前1259年,双方握手言和,缔结了《埃及赫梯和约》。《埃及赫梯和约》是世界历史保留至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军事条约文书。埃及赫梯言和后,双方互称兄弟,可谓是不打不相识,当然了,双方对国内的官宣都是自己国家打了胜仗的。签订和约后,赫梯国王还把长女嫁给拉美西斯二世为妻,这兄弟之邦做得够彻底的。 对外战争没有了目标,拉美西斯二世开始在国内大兴土木,拉美西斯二世是所有埃及法老中最爱建房子的人了,“阿布辛贝神庙”就是代表作。在公元1960年,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修建阿斯旺大型水库。按照图纸规划,水库修建完后,“阿布辛贝神庙”就会被沉入水底。这惊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是号召全世界募捐拯救“阿布辛贝神庙”,最终在多方努力下,5年时间,阿布辛贝神庙“原封不动”地被抬高了65米然后搬到离原来185米远的地方,不得不说也是当代的一个奇迹。 公元前1213年,活了90岁的拉美西斯二世魂归天国。拉美西斯二世去世后,和以色列一样,埃及受到了“海上强盗”腓力斯丁人以及利比亚人的侵扰。塔沃斯塔是第十九王朝的最后一任法老,也是古埃及的第三位女法老。女王统治期间,埃及境内发生了一场由奴隶领导的起义:伊苏尔起义。伊苏尔起义成为了压垮本来就摇摇欲坠的第十九王朝的最后一根稻草。 受命镇压伊苏尔起义的将军塞特纳赫特成为了古埃及第二十王朝的开创者。塞特纳赫特在位三年就去世了,然后拉美西斯三世继位。拉美西斯三世是埃及法老中的“战斗机”,他的一生要么是在打仗,要么就是在去往打仗的路上。打仗是需要金钱支持的,埃及帝国的国力在拉美西斯三世继位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一年不如一年,到了末代法老拉美西斯十一世的时候,中央政权已经羸弱无比,法老影响力已经微乎其微了。 第35章 古埃及文明(下) 公元前1077年,拉美西斯十一世去世。原大臣斯蒙迪斯一世夺权政权,在下埃及建立了第二十一王朝,而在上埃及,则由拉美西斯十一世的利比亚女婿赫里霍尔统治,埃及再次分裂陷入混乱统治时期。在埃及西边的利比亚人在这个混乱时期终于登上了埃及的政治舞台,从公元前945年开始,利比亚人逐步统一了整个埃及,建立了古埃及第二十二王朝(利比亚王朝),统领了埃及两百多年。利比亚人并不崇尚埃及文化,统治阶级眼里只有金钱利益,这导致了埃及国内乌烟瘴气,贪污腐败层出不穷。 公元前818年,帕杜巴斯一世在西奈半岛及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自立为王,建立了古埃及第二十三王朝。公元前730年,位于尼罗河下游西部的塞易斯统治者建立古埃及第二十四王朝。在埃及南方,沉寂了近千年的努比亚人也在这个时候露出了贪婪的獠牙,他们从南向北攻,一不小心就统一了整个埃及,建立了古埃及第二十五王朝。和利比亚人不同,努比亚人比埃及人还埃及,他们是埃及文化的狂热追随者,现今苏丹境内数量庞大的金字塔就是最好的证明。努比亚人统一了埃及之后,古埃及无可奈何的迎来了他们的首位黑人法老:皮耶。 黑人法老在埃及统治了一百年,直到亚述人的到来。在前文提到,亚述人在偷偷摸摸猥琐发育后掌握了铁制冶炼技术,残暴的亚述人终于显露出他们凶残的属性,整个中东深受其害,富庶的埃及地区当然也是亚述人的目标之一。 这个时候赫梯帝国已经被亚述所灭。皮革木盾的努比亚人对阵装备精良和军事素养极佳的亚述人,再英勇的战士都是不可能赢得胜利的,努比亚人最终只能灰溜溜逃回故乡祖地。野蛮的亚述人对埃及文化是毫无兴趣的,他们的眼里只有埃及的财富,于是埃及被亚述人殖民统治了。 普萨美提克一世,一位懂得忍辱负重的枭雄,他原本是第二十四王朝统治者的后裔,在亚述帝国击败努比亚的人时候,普萨美提克一世主动投奔亚述人,最终获得亚述人的信任。公元前664年,普萨美提克一世被亚述国王任命为埃及总督。10年后,亚述国内爆发内战,埃及境内的军事力量被抽调一空。普萨美提克一世知道,苦等的机会终于来临,他率领埃及人民扫清了埃及境内的亚述残余力量,并且一路高歌猛进,击败盘踞在上埃及的努比亚人,建立了古埃及第二十六王朝。 第二十六王朝积极发展农业与商贸,国内经济欣欣向荣,法老权威再次被确立,这个过程持续了一百多年。可恶的亚述帝国也被新巴比伦王国和米底王国击败,但是比较悲催的是,一个更加强大的波斯帝国也如期而至。居鲁士大帝的继承者,冈比西斯二世率领水陆两路大军同时进攻埃及,加上埃及海军上将的叛变,埃及最终沦陷,埃及地区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一个行省。 第一次征服埃及的波斯人并没有虐待埃及人,冈比西斯二世给予了埃及寺庙众多的特权,埃及文化并没有受到伤害。冈比西斯二世最终加冕为埃及法老,波斯化的第二十七王朝建立。在波斯人统治的100多年时间里面,埃及人爆发了四次反抗波斯的大起义。公元前404年,波斯帝王大流士二世去世,波斯国内进入内战,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后裔普萨美提克五世乘机暴动起义,夺权埃及政权,定都塞易斯,建立埃及第二十八王朝。 普萨美提克五世仅仅在位5年,就被内法阿鲁德一世刺杀,内法阿鲁德一世随后建立古埃及第二十九王朝。第二十九王朝也很短命,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它曾经与斯巴达结盟,共同对抗波斯帝国。 公元前380年,军人出身的内克塔内布一世夺取了埃及政权,建立了古埃及第三十王朝。这个朝代的埃及,才正式出现了标准化的铸币。第三十王朝也仅仅统治了埃及37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波斯人不断地向埃及发起进攻,但是都被埃及联合希腊人一一打回去了。公元前343年,波斯帝王阿尔塔薛西斯三世几乎收买了所有的希腊城市,并且成功策反了英勇善战的希腊士兵成为波斯雇佣军。面对强大的敌人,这次埃及军队的抵抗显得苍白无力,埃及再度被波斯人攻陷。 愤怒的阿尔塔薛西斯三世下令波斯士兵摧毁埃及神庙,大肆破坏标志性建筑以及烧毁相关的埃及宗教文献,埃及文明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波斯人甚至极大地提高了埃及地区的赋税,让整个埃及人民持续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生活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是没有资格谈论精神的,而且往后的10年里,留守埃及的波斯驻军一直都在忠实地执行摧毁埃及文明的任务,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埃及文明开始出现断层。 历史把波斯的第二次统治称为古埃及的第三十一王朝。亚历山大来到埃及驱逐波斯人后,埃及人民是毫无抵抗地欢迎希腊人的统治的。亚历山大最终也是加冕为埃及法老,建立了希腊化的第三十二王朝。埃及文明与希腊文明开始互相融合,现今埃及的第二大城市城市亚历山大港就是当年希腊猛男留下来的历史痕迹。比较可惜的就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在1303、1332年两次地震中不幸受损沉入海底。 亚历山大突然暴毙后,原亚历山大的马其顿帝国在埃及地区的总督托勒密自立为王,建立了古埃及第三十三王朝(托勒密王朝)。托勒密王朝与继承波斯地区的塞琉古王朝为了争夺地中海与爱琴海的霸权,前前后后打了六次叙利亚战争,把双方打得是筋疲力尽。 托勒密王朝最后一位君王叫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古埃及最后一任法老,我们习惯称她为埃及艳后。埃及艳后为了保住埃及,先是主动成为了凯撒大帝的情人,凯撒被暗杀后,埃及艳后又主动交好凯撒的手下安东尼,并且与安东尼领证结婚生小孩,埃及艳后活生生地为埃及续命了22年,最后安东尼被屋大维打败,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双双死去,埃及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省份的命运。 到了阿拉伯帝国崛起,埃及继续沉沦,成为了阿拉伯帝国的另外一个省份,并且开始了漫长的伊si兰化,古埃及文明只能在记忆中去寻找了。 第36章 古希腊(上) 希腊,在古代并不是一个国家名称,它只是一个地区名字。在希腊被罗马帝国统治之前,我们称希腊的文明为古希腊文明。古希腊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摇篮,罗马人虽然征服了希腊地区,但是希腊文化却征服了罗马人,罗马人把希腊文化发扬光大,古希腊文明是现今西方文明的基石。 最早的古希腊文明出现在爱琴海,爱琴海文明最早出现的文明叫米诺斯文明,因为米诺斯文明位于爱琴海一个比较大的岛屿叫克里特岛,而米诺斯是古希腊神话里面克里特岛的国王,因此米诺斯文明也称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大约活跃在公元前2700年到公元前1450年左右。米诺斯文明就是欧洲现今最早发现的文明了,这个时候米诺斯人能够制作一些精美的陶器及工艺品,他们还建造了结构复杂,看起来像迷宫一样的宫殿,总体上来说,米诺斯文明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古希腊出现的第二个文明叫作迈锡尼文明,米诺斯文明就是被迈锡尼文明所替代的。迈锡尼文明将古希腊文明的中心从克里特岛逐渐转移到希腊本土了。迈锡尼文明就是伟大的古希腊盲人诗人荷马史诗里面提到的黄金国度了,后世出土的众多黄金器具也证明了这一点。荷马大约生活在公元前9世纪和8世纪之间,他着有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其中的《伊利亚特》更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欧洲人的文化、宗教与伦理观。 迈锡尼文明的历史记载文献十分的稀少,除了《伊利亚特》。而《伊利亚特》记载迈锡尼文明的内容其实就只有一件事情,那就“特洛伊战争”。特洛伊是当时位于现今土耳其境内博斯普鲁斯海峡(伊斯坦布尔海峡)边上的一座城市。 “特洛伊战争”的起因是源自于特洛伊国王拉俄墨冬的“不守信用”,现今的欧美人对于合同约束力看得那么重要,可以说拉俄墨冬的反面教材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 话说太阳神阿波罗和海神波塞冬违背了主神宙斯的命令,然后他们俩被宙斯罚落人间化身人类去帮助拉俄墨冬在特洛伊修建城墙,一年后,当坚不可摧的城墙竣工之时,傲慢的拉俄墨冬却拒绝支付两人的酬劳。宙斯那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决定对特洛伊实施惩罚。 海伦,是这个战争里面的“女主角”,她是宙斯的小女儿,宙斯赋予了她无与伦比的绝世容颜,宙斯的计划里面,海伦就是那个毁灭特洛伊的关键人物。 有一天,在奥林匹斯山上,所有的希腊天神都受邀参加一场婚礼,但是唯独没有争执女神埃里斯,愤怒的埃里斯不请自到,然后在宴会上扔下了一只金苹果(又是苹果,难道西方古代除了苹果就没有其他水果了吗?),苹果上写着“送给最美丽的女神”。 这个苹果不得了,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了。最后,主神天后赫拉、智慧与正义战争女神雅典娜、狩猎女神阿尔芯弥斯成为了“第一届希腊女神选美大赛”的最后三甲入围选手。天神宙斯给出了最后的冠军归属细则,那就是把一个叫做帕里斯的牧童叫过来,三位女神承诺给帕里斯一件礼物,只要谁能打动帕里斯接受礼物,那么谁就是这届选美大赛的冠军,奖励金苹果一枚。 赫拉承诺给帕里斯当上国王,而雅典娜承诺帕里斯成为智者,阿尔芯弥斯则承诺帕里斯得到人间最美丽的女人成为妻子,毫无大志的帕里斯接受了阿尔芯弥斯的承诺,金苹果归属阿尔芯弥斯,恭喜! 帕里斯的真实身份并不是一个牧童,他是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儿子,而普里阿摩斯则是拉俄墨冬的儿子,帕里斯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梦里面周围全是一片火海,特洛伊宛如人间地狱,于是她偷偷派人把帕里斯扔去山里,而刚好一位好心的牧羊人遇到了帕里斯这个弃婴,于是将帕里斯抚养长大。 这个时候,人间最美丽的女人叫海伦,是希腊斯巴达国王墨涅拉奥斯的妻子。在阿尔芯弥斯的帮助下,帕里斯成功地认祖归宗成为了特洛伊王国的王子,然后在阿尔芯弥斯的安排下,帕里斯以王子身份出使斯巴达,终于让帕里斯见到了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海伦。在墨涅拉奥斯热情地款待之下,中了巫师诅咒的帕里斯偷偷地把海伦拐走,然后逃回特洛伊! 愤怒的墨涅拉奥斯马上联络了他的哥哥: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然后号召全希腊的国王派兵攻打特洛伊,一定要把海伦抢回来。于是,阿伽门农成为了希腊联军主帅,出兵攻打特洛伊。 但是太阳神和海神修建的城墙实在是太坚固了,英勇的希腊士兵打了十年都没能把特洛伊打下来。最后,希腊人想出了一个破敌方法,他们建造了一个无比巨大的木马,然后把士兵藏在木马里面,接着在夜晚偷偷地把木马丢弃在特洛伊城墙之外,希腊大军接着假装撤退。这个时候,特洛伊城里的奸细告诉特洛伊人,说木马是神留下的礼物。以为自己终于打了胜仗的特洛伊人兴高采烈地把这个“战利品”搬回特洛伊城。到了晚上,正当特洛伊人载歌载舞欢庆胜利之时,木马里面的希腊勇士偷偷打开了特洛伊城门,一早埋伏好的希腊大军冲了进来,特洛伊城最终沦陷,海伦也如愿地抢了回来。 特洛伊在历史上被希腊人攻打,其实真正原因是特洛伊城地处交通要塞,阻碍了希腊人的海上外贸交易,那么怎样才能显示战争的“正义性”呢?代表正义的宙斯的惩罚那是再合适不过了。《伊利亚特》的“特洛伊战争”就好比我国古代西周攻打商朝一样,明朝许仲琳写的一部长篇小说《封神演义》,里面的内容所表达的就是商朝是邪恶的,西周是正义之师,同样是众神参与,同样的配方,不一样的国度。 特洛伊战争里面的希腊第一勇士:阿喀琉斯,在古希腊文化里是自由天性的象征,他英勇善战、重视友情,面对困境,坚韧不拔,对待荣誉,无比看重。阿喀琉斯种种优异的性格特征,同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欧洲年轻人。 第37章 古希腊(中) 特洛伊战争从公元前1194年到公元前1184年,战争结束之后,整个希腊地区承受了巨大的损耗,迈锡尼文明开始衰落,一直到公元前800年左右,希腊进入了黑暗时期。 多利安人开始沿着多瑙河南下,逐渐摧毁了迈锡尼文明,但是像雅典等的一些的城邦也抵挡住了多利人的侵略,迈锡尼文明并没有完全的消亡。因为希腊黑暗时期诞生了荷马史诗,所以这段时期也称为希腊的“荷马时代”。随着多利安人的到来,希腊地区的政治体系出现了有趣的现象。 我们先说斯巴达,斯巴达的意思指“可以耕种的平原”。从北而来的一部分多利安人来到希腊最南边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其中有三支部落到达伯罗奔尼撒半岛南边的拉哥尼亚地区。后来这些多利安人抱团结盟,从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730年左右,这些多利安人逐渐征服了整个拉哥尼亚地区,这些多利安人慢慢地以斯巴达人自居。而被征服的居民被安排在斯巴达人的周围,随时被当作奴隶供斯巴达人驱使。很显然,斯巴达人居住在肥沃的平原地区,而被征服者则居住在贫瘠的山区上,斯巴达城邦逐渐形成。为什么称为城邦呢,因为这个时候的希腊地区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村庄,每个村庄相当于一个完整的氏族政治体系,因为实在太小了,后世西方人都没脸称他们为“国家”,只好用“城邦”来形容,而斯巴达城邦已经是伯罗奔尼撒半岛最大的城邦了。而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另外两个比较大的城邦则是科林斯城邦和阿尔戈斯城邦。 斯巴达属于贵族寡头政治,城邦有两个国王,两个国王不能同时出征,他们来自阿基斯族与欧律蓬族,而元老院则由两名国王与二十八位元老构成,两名国王占据主导地位。元老院的一项重大权力就是对于新出台的法律具有否决权。除了元老院,斯巴达每年还会选出五名监察官,监察官的作用就是用来监督国王的,只要有三名监察官同意,就可以把国王告上法庭,并将国王定罪。 斯巴达人一直以“外来定居者”自居,他们对希腊其他城邦天然就存在敌意与不信任。但是,斯巴达人却又十分的“希腊化”,他们崇尚希腊神话,斯巴达人信仰的天神是赫拉之子:战神阿瑞斯,阿瑞斯也被称作是军神,这很符合斯巴达人好战、残忍的性格。斯巴达每当发生重大事件都会让祭司占卜请求“神谕”,占卜的结果他们会坚决地执行。比如波希战争“马拉松”战役前夕,雅典向斯巴达求援,斯巴达请求“神谕”后同意了出兵援助雅典,但是必须等到月圆之后的“吉时”才能出发,令雅典哭笑不得。斯巴达女性的地位十分的高。斯巴达的遗产继承法律规定,当一名男性公民死后,他的所有财产(金钱、土地、奴隶等)全部归妻子继承,而等妻子死后,所有财产才会平分给下面的子嗣。财富决定地位,所以斯巴达的女性在政治中也通常十分地活跃。 到了公元前6世纪中叶,斯巴达逐渐与伯罗奔尼撒半岛大部分的城邦组成了伯罗奔尼撒同盟,而斯巴达成为同盟领袖。 雅典,地处希腊阿提卡半岛,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的正北方。雅典还是是希腊哲学的发源地,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被称为“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柏拉图是亚里士多德的老师,而亚里士多德则是亚历山大的老师。除了古希腊神话对欧洲人的影响之外,“希腊三贤”一脉相承的哲学思想同样影响了欧洲两千多年,他们三个可以说是欧洲的“万世师表”。 相传雅典城建立的时候,雅典娜和波塞冬为了成为了雅典这座城市的守护神,出现了争执,宙斯表示他们俩谁能为城市里的人类带来一件有用的东西,谁就成为守护神。波塞冬用他的三叉戟向岩石戳了一下,蹦出来一只战马,战马意喻“战争”;雅典娜用她的长枪敲了下岩石,蹦出来一棵橄榄树,橄榄树象征“平和”,雅典娜胜出。雅典城市的命名就是出自智慧与正义战争女神--雅典娜。 和斯巴达一步到位的贵族寡头政治改革不一样,雅典则是逐步发展成为了民主选举政治的。伴随着民主政治的改革,雅典也逐渐发展出强大的海军,并且高度发展商业,通过海上贸易与海上殖民统治,雅典成为了希腊众多城邦里面最富有的一个城邦。雅典娜胜利神庙体现了雅典人高超的建筑技术,是希腊的建筑艺术结晶。 从公元前492年起,到公元前449年结束,整个希腊地区的城邦同仇敌忾,齐心协力地把波斯第一帝国的入侵赶跑,保住了欧洲文明的“圣火”免于熄灭。和伯罗奔尼撒同盟一样,雅典同样组织了一个同盟:提洛同盟,雅典自然是同盟领袖了。波希战争结束后,希腊地区的斯巴达和雅典有点类似于后世的美苏两极争霸,只不过争霸范围就小很多了,只限于希腊地区。斯巴达和雅典都带领着一众小弟,而总有一些比较活跃的小弟经常互殴打架,最终演变成两大同盟你死我活的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伯罗奔尼撒战争持续了27年,在波斯人的帮助下,斯巴达集团惨胜,时间来到了公元前404年。 伯罗奔尼撒战争席卷了整个希腊地区,几乎所有的城邦都参与了战争,这也导致了整个希腊地区的经济、军事实力大打折扣。这时候,希腊西北部一个不起眼的边缘城邦--马其顿悄悄地成为了电影里面的“主角”,登上了希腊政治的历史舞台。 第38章 古希腊(下) 秦始皇能够横扫八荒,君临天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始皇的祖祖辈辈为了他打下了一个坚实强盛的秦王国。亚历山大大帝能够建立一个横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他的父亲腓力二世同样功不可没。 公元前382年,马其顿城邦阿明塔斯三世的次子腓力二世诞生,这个时候的马其顿国力十分的弱小,是依附于底比斯城邦生存的小鱼儿。腓力二世在16岁的时候前往底比斯进修学习,这个时候的腓力二世犹如刘姥姥进入了大观园,腓力二世在底比斯的所见所闻颠覆了他之前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腓力二世拼命地汲取着一切有用的知识,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腓力二世跟底比斯名将伊巴密浓达(斜线战术的发明者)学习兵法,从师政治家珀罗庇德斯,掌握了政客的雄辩技巧与政治手腕,从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那里掌握了希腊士兵的战斗技巧,并且创造性的建立了以后威风八面,战无不胜的“马其顿方阵”。“马其顿方阵”由常备兵、轻装步兵、辅助兵以及骑兵组成,先进的军事编制兼具防守与进攻一体,灵活多变,极具机动性。 看到希腊城邦日渐衰落和四分五裂的局面,腓力二世向天神宙斯祈祷,他要改变希腊的未来,他会领导一个统一的希腊走向强盛的道路。“功夫不负有心人”,腓力二世的哥哥帕迪卡斯三世在一次战争中死去,帕迪卡斯三世年幼的儿子阿明塔斯四世继位,腓力二世回国以王叔的身份摄政大权。到了公元前359年,羽翼渐丰的腓力二世废黜阿明塔斯四世,登上国王宝座。 腓力二世继位后,在底比斯所学的知识终于可以大展拳脚,他在马其顿推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联姻方式,整合马其顿各个族群,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贵族会议和公民大会的权力,将军队和财政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改革货币制度,大大加强了与其他希腊地区以及波斯帝国的外贸合作。军队方面,组建了腓力二世常备陆军与海军,强化军事素养训练,马其顿的军事实力悄然壮大。 公元前355年,腓力二世卷入弗西斯城邦与底比斯城邦的“神圣战争”,至公元前346年,神圣战争结束,马其顿王国成为了最大赢家,温泉关以北的希腊地区,尽入马其顿之手。 马其顿的迅速崛起,让雅典感受到了咄咄逼人的压迫与恐惧,雅典于是号召底比斯、麦加拉、科林斯等主要城邦联合手来,誓要将马其顿逐出希腊。而腓力二世则是针锋相对的与雅典联军对峙,一场决定希腊命运的大战于公元前338年在彼俄提亚北部的喀罗尼亚打响了。腓力二世与儿子亚历山大各率领一路马其顿方阵与雅典联军展开大战,勇猛的亚历山大在左翼率先打开敌军缺口,看到胜利机会的腓力二世随后跟上,与亚历山大前打后夹击,雅典联军大败。打了胜仗的马其顿军队乘胜追击,向着雅典方向高歌猛进。或许是喀罗尼亚的惨败让雅典人丧失了必胜的信念,马其顿军队到达雅典时,雅典放弃抵抗。看到了带头大哥投降了,其他希腊城邦也纷纷投降马其顿。 第二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召开了希腊城邦大会,除了斯巴达外,所有城邦都参加了。会议上,腓力二世自称是宙斯的使者,他立下誓言,将带领大家走向一个又一个辉煌。正当腓力二世准备征伐斯巴达与“宿敌”波斯的时候,一场横祸终止了他的雄心壮志。 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遇刺身亡,享年47岁。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在军队中的重臣安提帕特的拥护下顺利登上王位,一个比他父亲腓力二世更加疯狂的继承人走上了历史的主演台,亚历山大就是扑克牌里面的梅花k。亚历山大继位之后,“臭石头”斯巴达不得不向马其顿低下了高贵的头颅,希腊地区完成统一。 第39章 亚历山大大帝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在希腊马其顿王国首都派拉出生。亚历山大除了是扑克牌上的梅花k,他还是欧洲四大军事统帅之首,另外三个分别是汉尼拔、凯撒和拿破仑。 从小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的影响,阿喀琉斯是亚雅亚历山大的偶像。在亚历山大小时候,他的父亲腓力二世就聘请“希腊三贤”之一的亚里士多德成为了亚历山大和一些马其顿贵族的孩子的导师。亚历山大小时候的记载文献并不多,最为津津乐道的就是亚历山大在他12岁的时候,驯服了一匹被认为是谁都驯服成不了的野马,这匹野马成为了亚历山大以后的座骑,名字叫做:布西发拉斯。 在亚历山大18岁的时候,马其顿王国和底比斯与雅典等联军在喀罗尼亚进行了一场决定双方命运的大战,亚历山大率领的左路军率先取得突破,消灭了底比斯神圣军团,为马其顿王国的最终胜利立下头等大功。喀罗尼亚战役为马其顿王国统一整个希腊奠定了基础,腓力二世自称宙斯的使者。 亚历山大的母亲叫奥林匹亚丝,是伊庇鲁斯最强大的部落之一摩罗西安人的公主。由于性格强势与酷爱养蛇,奥林匹亚丝逐渐被腓力二世嫌弃,喀罗尼亚战役后,腓力二世迎娶了马其顿贵族阿塔鲁斯的侄女克丽欧佩特拉。婚礼宴会现场,阿塔鲁斯的言辞得罪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大直接用酒杯砸了过去,而喝醉酒的腓力二世认为亚历山大不懂事,不顾场合没礼貌,父子俩发生矛盾。 亚历山大与母亲奥林匹亚丝回到了娘家伊庇鲁斯,后来腓力二世把亚历山大召回,父子俩和解。公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儿的婚礼上被皇家保镖保萨尼阿斯刺杀身亡,享年47岁。20岁的亚历山大在马其顿军队重臣安提帕特的帮助下,顺利地成为了马其顿国王,经过两年时间的整合,亚历山大统一了希腊全境。亚历山大自称是宙斯的儿子,并且对外宣称,他的父亲腓力二世被刺杀是波斯帝王大流士三世阴谋策划的,而在波希战争期间,薛西斯一世毁坏雅典神庙的行为也被视为亵渎了希腊天神,新仇旧恨加在一起,亚历山大率领希腊大军出证波斯! 大流士三世,可谓是波斯第一帝国后期最有希望中兴的帝王了,他的文治武功其实都不差,可惜他的敌人亚历山大却是千年一遇的希腊“军神”。公元前333年,伊苏斯之战是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三世的一次决定性的大战役,希腊方面大约4万多兵力,而波斯方面集结了20万大军,对外号称60万。波斯大军在出证之前请求神谕,得出的结果是波斯会人大胜而归,于是信心满满的大流士三世御驾亲征,还带上了母亲、皇后与儿子女儿一起,希望让家人看到他大流士三世大破希腊人的神武英姿。 大战之前,亚历山大先是放出流言,对外宣称自己已经病得快要入土了。而当波斯人看亚历山大带领士兵出现在面前时,心里必胜的信念上就低了一截。亚历山大深知波斯人的军队是他的好几倍,要赢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必须是速战速决。亚历山大观察到波斯人的骑兵出现在右翼,他马上判断出敌军的左翼步兵应该是战力低下的渣渣,于是亚历山大留下精锐步兵抵抗波斯中路的攻击,自己则迅速集结骑兵,全力攻击波斯大军的左翼步兵。结果也正如亚历山大的判断一样,波斯大军的左翼步兵确实是一个漏洞,勇猛的希腊人在波斯左路上就像割稻子一样,损失了不到一千人就彻底击溃波斯左路大军,亚历山大接着乘胜追击,兵锋直指大流士中军大本营。 而此时波斯军队的“希腊雇佣军”不战而逃,大流士三世看到迅速逼近的希腊骑兵,他真的是慌了,他作出了一个最失败的决定,他甚至连亲人都顾不上,直接逃跑了。纵观历史,凡是在大战中,主帅不战而逃的一方,命运通常都十分的悲惨,这次波斯人同样没能幸免,看到国王独自逃跑,波斯军队的溃败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希腊人取得了这场大战的全面胜利,大流士三世的母亲,妻子、儿子以及女儿全部被俘虏。 伊苏斯战役之后,亚历山大担忧东征的时候,波斯的海军会从后面偷袭,于是他决定扫平沿地中海的地盘,那样波斯海军就没地方登陆了。于是,希腊军队从土耳其的小亚细亚半岛沿岸到叙利亚、巴勒斯坦一路南下,一直打到埃及。来到埃及的时候,埃及人未发一箭,双手欢迎希腊人的到来,亚历山大在埃及受封为埃及法老。把地中海封死,经过半年多的时间,亚历山大彻底消除了波斯人在地中海的海军威胁后,亚历山大决定继续东征。 这个时候双方的军事力量仍然是波斯人占犹,亚历山大依然带着他的5万马其顿方阵与波斯人在巴格达北方的高加米拉地区展开决战。波斯军队实际总数仍然有约20万人,号称100万。这次大流士三世吸取了伊苏斯战役的失败教训,他决意与希腊人死战到底。战争打响后,双方陷入苦战,希腊人军事素养高,而波斯胜在人多。有时候,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乱战中,大流士三世座驾的车夫被流箭射中,导致座驾侧翻,不明真相的波斯军队以为统帅已死,军心开始涣散。军心一散,再多的人都是任人宰割,高加米拉战役又以希腊人的全面胜利而告终,经此一役,波斯帝国的机动性军队消耗殆尽,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军队来抵抗希腊人了,大流士三世远赴中亚逃命。 亚历山大则一路接收地盘,一路追杀大流士三世,不让波斯人有翻身的机会。大流士三世最后被部下所杀,而亚历山大则杀死了叛变的部下,厚葬大流士三世。大流士三世死亡之后,亚历山大接着攻打印度,把整个印度河流域征服后,由于众多部下已经出现厌战情绪,亚历山大只好放弃攻打恒河流域,班师回朝。 亚历山大会打仗那是毋容置疑的,但是亚历山大不仅仅只是会打仗,他的政治眼光也是超凡的。亚历山大知道,仅仅依靠希腊本土那么一丁点人,是无法驾驭和接收如此广阔的波斯地盘的,所以战争一开始,亚历山大就优待俘虏,致力于与波斯人的民族大融合。追杀大流士三世的途中,经过了居鲁士大帝陵墓,出于对强者的尊敬,亚历山大派人对陵墓进行了修缮。亚历山大还精心选出一万个波斯贵族妇女,接着让一万个希腊将军士兵一人娶一个回去,他自己也以身作则,娶了大流士三世的长女斯妲特拉,并且让他的情人赫菲斯提安娶了斯妲特拉的妹妹。呃..亚历山大是个“双性”人,男女通吃。 从印度返回巴比伦之后,亚历山大迎来噩耗,从小和他一起长大的战友兼情人赫菲斯提安病逝,享年32岁。悲伤的亚历山大甚至下令熄灭巴比伦长明火来祭奠他的这位“亲密”伙伴。要知道,按照礼制,长明火只有帝王驾崩才能熄灭。赫菲斯提安死后不久,亚历山大同样染病了,病情在不到两个星期的时间,迅速恶化,公元前323年6月10日,亚历山大抬起了虚弱的手指,艰难地说了一句:“让最强者继位。”然后就死去了,享年33岁。 第40章 罗马的起源与崛起(上) 历史学家将古罗马的历史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王政时期、共和时期与帝制时期。 罗马的起源跟特洛伊战争有关。希腊人经过十年苦战,最终攻陷并摧毁了特洛伊城。特洛伊国王的女婿埃涅阿斯带着他的父亲、儿子以及一众亲戚开始了漫长的逃亡生涯。埃涅阿斯一路从土耳其,经希腊本土、提洛岛、克里特岛、斯特洛伐德斯岛、西西里岛、迦太基然后再回西西里岛,最后登录亚平宁半岛,来到了一个叫拉维尼姆的地方,这里是以拉齐奥国王拉提努斯的女儿拉维尼亚的名字而命名的,拉维尼亚最后成为了埃涅阿斯的妻子。埃涅阿斯死后,他前妻所生的儿子阿斯卡尼乌斯继承王位,阿斯卡尼乌斯在附近建立了一座名为阿尔巴隆迦的城市,接下来的400年间,阿尔巴隆迦的王系在这里繁衍生息,他们就是拉丁人的祖先。 阿尔巴隆迦第十二代国王有两个儿子,长子为努米托尔,次子为阿穆利乌斯。阿穆利乌斯篡夺了哥哥努米托尔的王位,并且囚禁了努米托尔。努米托尔的儿子被杀掉,努米托尔的女儿斯尔维娅则被篡位的叔叔发配去当了女祭司,女祭司是神的仆人,是不能结婚的,所以努米托尔就不会有后代来威胁他阿穆利乌斯的王位了。 斯尔维娅被发配期间被战神马尔斯强暴了,生下了一对双胞胎男婴,分别叫雷穆斯与罗慕路斯。罗慕路斯最后成为了罗马的第一任国王,罗马人因此喜欢自称为战神“马尔斯之子”。阿穆利乌斯知道后,马上派出仆人去将他们母子三人杀掉,仆人抓住了斯尔维娅,但是不忍心杀害两位婴儿,于是他用木箱子把两个婴儿装住,放入了台伯河,是活是死看天意了。木箱子顺着河流一路向下漂流,最后停在了河边的草丛中。两个婴儿的哭啼声惊动了在岸边休息的一头母狼,母狼把两个婴儿刁到岸边,用自己的乳汁哺乳他们。一个叫浮士德勒的牧羊人经过这里,把母狼赶跑了,然后将这两个婴儿带走并抚养长大。 长大成人的两兄弟和努米托尔的牧民因为牧场纠纷问题,被抓去面见努米托尔,经过交谈发现,努米托尔原来是他们的外公。在外公的帮助下,雷穆斯与罗慕路斯率兵打败了阿穆利乌斯,努米托尔重新成为了阿尔巴隆迦国王。随后,雷穆斯与罗慕路斯带领着各自的追随者北上来到了一个“七丘之地”建城,而这七座小山丘就是罗马城的前身。 雷穆斯在最南面的阿文庭山建城,罗慕路斯在挨着阿文庭山北面的帕拉蒂尼山建城。随着时间的推移,雷穆斯与罗慕路斯反目成仇,兄弟俩进行决斗,最后罗慕路斯胜出。罗慕路斯随后整合两路人马,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这一天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建国仪式,罗马正式进入王政时代,城市名字罗马就是源自罗慕路斯,罗慕路斯成为了罗马人的“国父”。 为了给新建的罗马城增加人口,罗慕路斯出动大军去周围抢夺萨宾女人,这种行为肯定会带来战争。双方你来我往,最后萨宾女人结束了这场战争,被抢去的萨宾女人告诉萨宾人国王,罗马拉丁人并没有虐待她们,而且对她们很好,她们不希望丈夫和兄弟间互相残杀,战争就这样结束了。罗慕路斯向萨宾人领袖塔提乌斯建议,两个部落合并,萨宾部落迁往罗马七个山丘之一的奎利尔诺山居住,双方共同治理罗马,塔提乌斯同意了这个建议。罗慕路斯与塔提乌斯共同成为了罗马的国王,5年后,塔提乌斯被外来使者刺杀,罗慕路斯开始独揽大权。 罗慕路斯除了攻打周边的萨宾人,罗马人还向北进攻伊特鲁里亚人城邦,伊特鲁里亚人城邦的地理位置就是在后世比较出名的文艺复兴的起源地:佛罗伦萨以及周边地区。罗马通过战争掠夺回来的人口,罗马人并没有让他们成为奴隶,而是将他们全部成为了城市的市民,为罗马城的建设与发展添砖加瓦,这一政策在罗马前期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罗马初期的成员组成部分主要由三个部落联盟组成罗马人公社。这三个部落联盟包括拉丁人、萨宾人和伊特鲁里亚人,罗马管这些部落叫做特里布。每个特里布有10个库里亚(胞族),这30个库里亚的名字是通过抢夺回来的30个萨宾女人的名字起名的,而每个库里亚又有10个氏族,也就是说每个特里布有100个氏族,这些氏族的名字就是罗马姓氏的来源,这300个氏族成为了罗马初期的主要力量。 罗慕路斯是个政治天才,他设立了两个机构:元老院与库里亚会议(市民大会)。罗慕路斯从300名氏族族长中选出100名族长组成议会,议会就是罗马元老院,元老院负责向库里亚会议提交议案。库里亚会议则由全体罗马市民组成,每个库里亚有一张选票。它有三个权力:1、对各级政府官员,包括勒克斯(国王),有选举权;2、对元老院颁布的政策,有否决权;3、对外是否需要战争,有表决权。可以看出,罗马的国王并不是世袭的,而是选出来的,只不过国王的产生基本上被元老院一手操控。 从罗马城建城之日起,罗慕路斯在位38年,他不断地对外发动战争,周围很多的伊特鲁里亚城邦被罗慕路斯征服,虽然在偶尔的一两次战役中,罗慕路斯会失败,但是罗慕路斯从未输过一场战争。罗慕路斯的死充满了神话色彩,有一天,罗慕路斯在战神广场上阅兵,突然飓风袭来,天空一片黑暗,等到大风过后,大家发现罗慕路斯不见了。这时候元老院的一位长老告诉大家,他刚刚看到罗慕路斯升上天堂了,罗慕路斯叫他告诉大家,他将活在众神之间并希望罗马人以后将他当作奎利努斯神。后来,罗马人在罗慕路斯升天的地方建了一座神庙以供世人纪念。 罗慕路斯死后,元老院本着举贤荐能的初衷,三顾茅庐地把一位叫做努马的萨宾人请来当国王,努马学识渊博、道德高尚。罗慕路斯是罗马人的国父,那是当之无愧的,但是罗慕路斯的缺点就是太过于沉迷暴力和发动战争,如果没有文明基因注入罗马,罗马人最多就是重复亚述人称霸的道路,很快就会消亡。罗马人的第二任国王努马就是为罗马注入文明基因的人,罗慕路斯和努马是罗马称霸世界的奠基人,一武一文,缺一不可。 努马是萨宾人领袖塔提乌斯的女婿。努马不喜欢打仗,40岁的努马当上国王后,他致力于发展罗马的内政。努马上任后为两面神亚努斯修建了一座神殿,亚努斯既是战争之神也是和平之神,他有两个脑袋,分别面向前后两个方向。神殿完工后,努马向大家展现前后两个大门,他对大家说,这两个门在打仗的时候,大门要开启,而和平的时候则需要关闭。努马当了43年的国王,这两扇大门一直是关闭的状态,但是努马死后,这两扇大门很少有关闭的时候。 努马在位期间,集中精力做了三件事情,那就是建立行会制度、历法改革与宗教治理,给罗马城带来了系统性的秩序、规范与稳定。 努马按照不同的职业归属,建立了木匠、金匠、铜匠、鞋匠、皮革匠、染工、陶工和乐师八个行会,并且规定所有罗马人必须加入到其中一个行会去,这项措施不仅很好地安顿了社会,也为不同部落间的民族融合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如果说努马的行会制度安顿了罗马的社会秩序,那么努马的历法改革则很好地安顿了罗马的民生。和希腊人的海洋文明不一样,罗马人属于典型的农耕文明。努马上任初期,罗马的历法十分混乱,一年是多少天,谁也说不上来。精确的历法对于任何一个农耕文明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努马根据月亮运行的轨迹制定了罗马人的农业历法,十分适合地中海世界的季节规律。努马将1年分为12个月,每年355天,每20年设置一个闰年,用来一次性调整过去20年的日期偏差,努马的这套历法规则足足沿用了600年,直到更为先进的儒略历的到来,而儒略历的推行者就是凯撒。 努马最后一个大招就是宗教治理,也正是因为努马的宗教治理,造就了罗马人理性、务实、包容和尊重法律的优良传统。努马宗教治理的精髓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兼容并包。罗马人当时信仰的是多神教,不同的神管不同的事,每个神都是有缺陷的,而罗马人必须尊重每一个神,而且不管这个神是不是属于罗马的,只要到了罗马,都必须尊重。在多神教之下,神与神之间是存在竞争关系的,这给人民的选择机会大大地增强了,宗教对人的精神控制力就大大地削弱了。罗马是通过不断地对外扩张成长起来的,不同部落之间的信仰来到罗马都会得到尊重,就是这么简单的一项宗教宽容规策,使得罗马从宗教冲突之中摆脱出来,而不管是武力征服还是文明同化,对于那些想加入罗马又不甘心放弃传统的部落来说,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努马的宗教政策就像是给罗马开了外挂一样,对外扩张无往不利。 因为多神教的推行,罗马没有将宗教看得很重,不同的神没法约束不同信仰的人,宗教道德从来都不是罗马人生产生活的指导准则,只有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契约才是罗马人能接受的统一规则,而契约就只有法律才能做的到。可以说,努马凭借一己之力,为罗马披上了文明的基因,努马被后世西方学者尊称为大立法者。 罗马人从努马时代开始就认识到法律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日本作家盐野七生曾写过这样的名言:向宗教寻求纠正人类行为准则的是犹太人,向哲学寻求纠正人类行为准则的是希腊人,向法律寻求纠正人类行为准则的是罗马人。 第41章 罗马的起源与崛起(下) 罗马在努马的领导下,就像一个绝世高手闭关修炼一样,当功成出关时,他必将闪耀大地。 罗马的第三任国王叫托里斯,拉丁罗马人。托里斯上任后就把目光瞄向拉丁人的发源地阿尔巴隆迦,不过前期的进攻并不顺利,双方你来我往地争斗了好几年,谁也占不了便宜。后面托里斯与阿尔巴王达成协议,双方各派出最强战力的三个人出来决斗,输的一方就向对方俯首称臣。 罗马人派出了荷拉斯三兄弟出战,荷拉斯兄弟接过父亲的佩剑,昂首走上战场。决斗刚开始,罗马就遭受重创,一个回合下来,兄弟一人就被暂落马下。过了不久,另外一个兄弟也被击杀。看到形势不对,最后一个兄弟选择战略性逃跑,对方三人马上策马追击。战马越逃越远,四人的距离也越拉越大,当荷拉斯被对方一人追上的时候,他选择马上战斗,并且成功把对方杀死,接着等对方第二人追上来的时候,荷拉斯拼尽全力把敌人击杀。荷拉斯骑着战马,重新回到决斗现场,凭借高超的武艺,罗马一方最终获胜,荷拉斯兄弟成为了罗马英雄! 面对失败,阿尔巴王食言了,不但没有向罗马人投降,他还煽动周边部落对罗马群而攻之,罗马人一下子面临四面楚歌的境地。托里斯率领着他的铁血战士,一一挡了下来,趁着阿尔巴隆迦静观其变,想获渔人之利的有利时机,托里斯把周边部落逐个击破,最后一鼓作气,成功击败阿尔巴隆迦。 托里斯把阿尔巴王的两条腿分别绑在两部战车上,两辆战车朝着相反方向飞速狂奔,阿尔巴王就这样活活地被撕成两半。托里斯让大家看到阿尔巴王背信弃义的下场,起到了很好地震慑作用,但是对于同根同源的其他拉丁人,托里斯把他们全部带回罗马,成为了罗马市民,而阿尔巴隆迦的贵族,托里斯同样把他们吸收进元老院共同治理罗马。在这批被招安的拉丁贵族中,有一个叫做尤利乌斯的贵族在500年后释放出了最大的红利,那就是诞生了罗马历史上的头号大哥--凯撒。 罗马的第四任国王是萨宾人,名叫安库斯,他的外公是第二任国王努马。安库斯继承了努马的优良传统,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治理上,但是时代赋予他的责任也注定了他必须向外扩张。安库斯向外扩张的主要功绩就是征服了位于台伯河河口的奥斯提亚,让罗马和地中海直接相连,从这一刻开始,罗马不在是一个内陆国家,拥有了出海口,罗马称霸地中海的伟业正式拉开序幕。安库斯还在奥斯提亚台伯河河口的海滩上开始了制盐的产业,这为罗马的经济发展又拉高了一个台阶。 罗马的第五任国王叫塔克文,伊特鲁里亚人。塔克文原来的名字叫卢卡莫,来自伊特鲁里亚人城邦,但他的血统并不纯正,是个混血儿,卢卡莫的父亲是从科林斯逃到伊特鲁里亚的希腊贵族,母亲是伊特鲁里亚贵族。伊特鲁里亚人城邦,社会非常的封闭,他们十分注重血统,异邦人是无法进入核心朋友圈的。 卢卡莫在伊特鲁里亚城邦无法看到希望,他变卖了全部家产,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罗马定居。到了罗马后,卢卡莫并没有加入到已有的几个伊特鲁里亚社团中,而是努力地融入到拉丁人和萨宾人的朋友圈,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塔克文。不到十年时间,塔克文就担任了国王安库斯的遗嘱执行人。在安库斯死后,塔克文向元老院提出要竞选国王,他在全罗马进行了非常成功地巡回演讲,最终以绝对优势的选票当选为罗马第五任国王。 塔克文深谙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塔克文上任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以罗马人口增多为理由扩充了元老院,他将原来的100人扩充到200人,这样元老院反对他的声音就小很多了。内部安顿后,塔克文开始扩张地盘,和前任们的征服不同,他不再将战败者带到罗马定居,而是给予了他们市民权力,然后继续生活在原来的土地上,但是必须遵循罗马的律法。 塔克文的这一做法令罗马周边蠢蠢欲动的反抗势力老实了很多,而塔克文则利用这段安静的时间大刀阔斧地整顿罗马城市。塔克文认为罗马人只居住在七个山丘,那是对罗马资源的严重浪费。在山与山之间有很多湿地,只要把排水问题解决了,那么是很适合人类居住的。塔克文利用闲置下来的士兵,开始了大规模的下水渠网挖掘工程,塔克文兴建了包括第一个大剧院在内的众多公共建筑物,而被称为罗马心脏的古罗马广场也是在这一阶段完工。在最高的卡匹托尔山丘上,塔克文修建了朱庇特神庙,朱庇特是罗马诸神中的最高神灵。 塔克文在位37年,伊特鲁里亚元素、希腊元素和拉丁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大大地促进了罗马各民族之间地交流。不幸地是,塔克文被第四任国王安库斯的两个儿子暗杀了。塔克文虽然死了,但是国王宝座却没有落在安库斯的两个儿子身上,罗马第六任国王是塔克文从路边捡回来的养子:塞尔维乌斯。 塞尔维乌斯主要的功绩有两个,第一个就是他修建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一座城墙,把罗马核心区域围起来,以免受外族侵略;第二个功绩就是他对罗马军队进行了军事改革。 每一位罗马市民需要承担两个义务:第一,交税;第二,保家卫国。这个时候的罗马是以服兵役的形式进行交税的,而与之相对应的权力就是选举权,所以在罗马,税制=军制=选举制。 塞尔维乌斯对罗马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塞尔维乌斯把全罗马的人口根据财力的不同分成了6个阶级,每个阶级对应不同的税率(服兵役的数量)和应该拥有的选举票数。罗马实行的并不是每人一票制的普选制度,而是每100士兵组成[百人队],每个[百人队]拥有一张选票。 最富有的第一阶级需要提供80个步兵百人队和18个骑兵百人队,那么对应地拥有98张选票;第二、三、四阶级各需要提供20个步兵百人队,与之对应地一共拥有60张选票;第五阶级,需要提供30个步兵百人队,拥有30张选票;第六阶级,只需要提供5个预备役百人队,拥有5张选票。全部算下来,一共有193张选票,将近拥有2万士兵。服兵役就是相当于交税,而士兵的装备是自己筹备的,也就是说越富有的阶级装备就越好,战场上的存活率就越高。第六阶级也称无产阶级,手上的武器可能就只有一根木质棒槌了。 塞尔维乌斯将军队分成前锋、主力和后卫三部分(有点像踢足球..)。军队前锋负责骚扰敌人,主力重装部队负责冲锋陷阵,后卫则负责增援。塞尔维乌斯的军事改革与战术布置完成后,罗马军队开始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塞尔维乌斯有两个女儿,而塔克文有两个孙子,出于政治上的强强联合,这四个年轻人互相结婚了。但是塞尔维乌斯并没有配好对,强势的姐姐图利亚嫁给了小塔克文的哥哥,而柔弱温和的妹妹嫁给了野心勃勃的小塔克文。两个性情温和的人相继死去,图利亚和小塔克文则再次结合在一起。 罗马的国王是终身制的,塞尔维乌斯一天不死,小塔克文就无法继承王位。最终图利亚与小塔克文暗杀了塞尔维乌斯,而小塔克文也最终如愿地成为了罗马的第七任国王。小塔克文上台禁止为老国王塞尔维乌斯举行葬礼,并且残暴地杀害元老院不听话的长老。罗马元老院与库利亚会议在小塔克文的独裁统治下完全形同虚设,他从来不屑于征求意见,于是小塔克得到了“傲慢者塔克文”的称号。 小塔克文虽然独裁与傲慢,但是他的战功却是实打实的,小塔克文一次又一次的战争胜利,使得罗马人对他敢怒不敢言。但是小塔克文有一个坑爹的儿子,名叫塞克斯图斯。塞克斯图斯是一个好色的无赖之徒,他看上了自己的亲戚克拉提努斯的妻子琉克蕾西娅。塞克斯图斯趁着克拉提努斯在外出征期间,塞克斯图斯带着随从拜访了琉克蕾西娅,这位美丽动人的少妇没有察觉到塞克斯图斯的别有用心,盛情款待了这位亲戚,到了晚上的时候,在克拉提努斯家留宿的塞克斯图斯持剑强暴了琉克蕾西娅。羞愤不已的琉克蕾西娅写信让爸爸和丈夫各带一名朋友回来,然后当着四人的面羞愤地控诉了塞克斯图斯的暴行,然后就拿着一早准备好的刺刀刺向自己的心脏,自杀身亡了。 克拉提努斯在他的朋友布鲁特斯的陪同下,带着琉克蕾西娅的遗体,来到了罗马广场的演讲台上。布鲁特斯声情并茂的演讲以及琉克蕾西娅冰冷的躯体唤醒了罗马公民的怒火,他们发誓要将那个正在远征的傲慢者推翻下台。坑爹的塞克斯图斯在逃亡路上被杀死,小塔克文无奈地逃往伊特鲁里亚城邦,而图利亚也不得不离开罗马。 小塔克文的倒台,标志着罗马王政时期的结束,罗马开始进入两位执政官共同治理的共和时代,这时候是公元前509年。 第42章 共和制罗马的扩张:一统亚平宁(上) 傲慢者小塔克文被驱逐出罗马后,罗马开始进入共和时代,历时约500年。罗马设立了两名执政官为最高元首,他们权力相等,任期一年,最高执政官从元老院产生,这个时候的元老院人数为300人。元老院的贵族是终身制的,执政官又是从元老院推荐出来的,对于法律的解释权也完全由贵族说了算,罗马平民与贵族之间的矛盾日益加重。 在罗马受到战争威胁时,平民为了自身利益,经常会威胁贵族,他们要选择撤离罗马,意思就是贵族们如果再不给权力我们,打仗的时候你们就自己打吧,我们不侍候了。贵族最终无奈地与平民进行协商,平民会议选出两名保民官和元老院对接,最多时候发展到10名保民官,罗马平民还争取到让贵族在广场上树立了着名的“十二铜表法”。“十二铜表法”将法律一字一句地刻下来,确保了贵族不能在法庭上随意解释法律,而这也成为了日后罗马法和欧洲各国法律的最初蓝本。 由于罗马平民的抗争,罗马贵族们不能奴役本国国民了啊,那怎么办呢?很简单,去打仗奴役别人啊。 维爱战争是罗马一统意大利的起点之战,维爱是位于罗马北方伊特鲁里亚人城邦的重镇。第一次维爱战争发生在公元前477年,当时战功赫赫的法比乌斯氏族主动向元老院请缨,独自承当财力、人力去组织军队攻打维爱城。刚开始赢了几场不错的战役,重新夺取了费丹那城,但是不久便遭到伏击,全军覆没,全族只有一个留在家中未成年的男孩得以延续该族后嗣。第一次维爱战争结束后,双方签订了40年停战协定。 40年过后,第二次维爱战争继续打起,罗马执政官柯苏斯亲率大军攻打维爱城,维爱国王被杀死,罗马人将其甲胄奉献给了朱庇特神殿。双方打了两年,于公元前426年讲和,协商停战20年。 公元前405年,第三次维爱战争打响,这次打了足足十年,罗马人最终攻陷维爱城,城中居民均被卖为奴隶,土地正式并入罗马。罗马自此控制了台伯河流域和它右岸的广大地区,意大利北方威胁消除。 公元前390年,罗马城遭遇建国以来的第一次危机。蛮族凯尔特人大军在布伦努斯的带领下攻陷了罗马城,罗马城被洗劫一空,罗马人只能集中力量守在最高的山丘卡匹托尔山上,死死地守护着众神的庙宇。罗马城陷落7个月后,凯尔特人也攻不下卡匹托尔山,双方最终谈和,罗马人支付了凯尔特人300公斤金块后,蛮族人离开罗马。 罗马人用一个耻辱的方式重新成为了罗马城的主人,罗马人并没有抛弃罗马城,他们重建了这座城市。罗马人有一个十分突出优点,那就是他们十分善于总结失败的原因,进而改正错误继续壮大,失败并不可怕,因为它是成功的妈妈。 罗马城经过50年的重建后,罗马人准备收拾萨宾人。萨宾人城邦主要在意大利中部和南部的山区,现今为那不勒斯及周边地区。萨宾人虽然占据着大量的土地,但是他们并没有建国,顶多就是部落联盟。而萨宾人部落相对于现今的罗马人来说,只能算是乡巴佬,装备精良的罗马人本以为萨宾人会很快被他们征服,但是这场战争足足打了40年。 罗马人进攻萨宾人城邦,萨宾人就会钻进山丛中与罗马人打游击,面对不按常理出牌的萨宾人,罗马人常常陷入苦战。罗马人不断地从每一次进攻萨宾人的军事失利中总结经验,然后逐渐地运用政治力量,拉拢一批萨宾人,然后打击一批萨宾人,最终于公元前297年发动大军,打败了4万人的萨宾人联军,完全收服萨人宾部落。 征服萨宾人之后,整个亚平宁半岛就只剩下最南方的希腊殖民地没有统一了。罗马一开始向北攻打伊特鲁里亚人城邦的时候,是跟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签了互不侵犯条约的,因为罗马人也怕被两面夹击啊。罗马人征服了大半个亚平宁半岛后,罗马人并没有虐待这些乡巴佬,而是拉着一众小弟组成了“拉丁联盟”,罗马出钱出力地帮这些乡巴佬修路、建房子,让各个城邦都享受成为罗马市民而带来的红利,罗马自然而然地就是这个“拉丁联盟”的带头大哥了。现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为什么那么热衷于拉帮结派搞结盟、搞小团伙,起源就在罗马这里。罗马的这个结盟政策为罗马今后的战争带来了十分意想不到效果,此是后话。 话说罗马征服了萨宾人之后,修路也一路修到那不勒斯,那不勒斯是意大利南部的一个沿海城市,自带海洋属性。罗马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征服那不勒斯之后,几乎整个亚平宁半岛都归它管辖,那么自然而然地要开始跟地中海打交道了,而那不勒斯就是罗马从陆地走向海洋的桥梁。在当时的那不勒斯,有着良好的航海基础设施,包括港口、船坞、商船等等,而居住在那不勒斯的萨宾人也手把手地教导罗马人怎样去航海,这一切的一切都让罗马人感到十分新奇与兴奋,罗马人从零开始一步一步地走向海洋。 第43章 共和制罗马的扩张:一统亚平宁(下) 罗马人和希腊人的第一次战争是从一个叫做塔兰托的地方开始的。塔兰托在哪里呢?塔兰托位于现今意大利“长筒靴”脚跟的部位。塔兰托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是天然的深水良港,是希腊人在亚平宁半岛的殖民地城邦中最大的一个,人口最多,商贸最发达,同时与希腊本土的联系也最为深厚,在意大利南部的一众希腊城邦看来,塔兰托是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而它的建立者也曾是希腊人的大哥:斯巴达人。 大家一定以为,罗马人为了统一亚平宁半岛,肯定是主动侵略希腊人的。这其实是错误的,首先,你要知道的是,在当时的欧洲,希腊的地位就如同现今美国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大把的罗马人愿意给希腊人“舔狗”,希腊的哲学与神话都深深地吸引着罗马人,在希腊人面前,罗马人就像是一个乖乖的小学生,小学生怎会生出殴打老师的想法呢?叛逆期的中学生倒是有可能;其次,罗马人为了攻打北方的伊特鲁里亚人,是和南方的希腊人签了和平协议的,无比尊重契约精神的罗马人怎会无缘无故地就攻打希腊人呢? 所以说,挑起战争事端的一定是希腊人。战争的起因,源自一个很偶然的事件。公元前283年,有10艘罗马商船因为遭遇飓风,不得已出现在塔兰托港,罗马人想停靠岸边避难。罗马人此时的思维是这样的:我经商途中遇难了,请求希腊人帮帮忙,这很正常吧。希腊人却不这么想,你们国家没有正式文件通报就冒然跑来了我的地盘,属于违约了,我鬼知道你船上装的是不是武器呢?万一来个类似于“特洛伊木马”的诡计,我们岂不吃大亏?于是,双方就杠上了,罗马人对希腊人说:“我买了你个表!你们脑子进水了吗?我们要攻打你们就只派10船商船过来?”“嘿,还爆粗口了,给这些土鳖知道我们伟大的希腊人是不能得罪的。”塔兰托的希腊人于是派出战船来围剿这10艘罗马商船,最终的结果是有5艘罗马商船被击沉,船上水手全部遇难,而另外5艘罗马商船则逃出生天。 大难不死的罗马人回到罗马立即向元老院告状,说希腊人不讲武德,杀了他们好多人。元老院震怒,但是并没有马上失去理智,元老院认为这中间肯定是有什么误会是大家没有说清楚的,于是派出外交使团去了塔兰托,一方面是去了解情况,另外一方面,则是要求塔兰托对死难人员进行赔偿。罗马人的做法实际上很合情合理,表现得不卑不亢。然而,高傲的希腊人只说了一个字:“滚!” 叔叔可忍,婶婶却忍不了了,罗马人正式向希腊人宣战。在这里,大家一定认为塔兰托的斯巴达人很能打吧?斯巴达300勇士哦。嗯,又错了。塔兰托的斯巴达人其实很“弱鸡”,这是因为亚平宁半岛南部一直都处于比较和平的状态,而且因为地理位置优越以及外贸发达的原因,塔兰托人十分的富有,就算出现了什么争端,他们通常都喜欢用金钱来清希腊本土势力来摆平,他们自己组建的军事力量弱得可以忽略不计。 看到罗马人宣战了,惊慌失措的塔兰托人马上请来了希腊本土最能打的“希腊小霸王”皮洛士过来帮忙。皮洛士又是谁?这要从“继业者战争”说起。“希腊第一猛男”亚历山大大帝暴毙后,他手下的将领进行了长达19年的混战,史称“继业者战争”。皮洛士家族与亚历山大那个强悍的母亲奥林匹娅丝有血缘关系,细算下来,皮洛士可以称呼亚历山大为舅舅。 继业者战争一开始有5个大玩家,那就是塞琉古、托勒密、安提柯、利西马科斯和卡山德,最后的结果是三足鼎立,托勒密接管埃及地盘,塞琉古接管波斯与小亚细亚地盘,安提柯家族接管希腊本土地盘。皮洛士一开始跟随安提柯打天下,安提柯的儿子德米特里是皮洛士的姐夫。到了安提柯死后,皮洛士就投奔了托勒密,托勒密一眼就看出了此子非池中物,毫不犹豫地就把女儿卖了,接着他让女婿皮洛士带着一支军队回去希腊本土搅局。 皮洛士也不负众望,硬是从利西马科斯和卡山德这些老不死的手中抢回了家乡伊庇鲁斯,成为了伊庇鲁斯王,硬是和自己的外甥安提柯二世共同瓜分了希腊本土地盘。可以说皮洛士是实打实地依靠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下的,有点类似于中国三国时期向袁术借兵的“江东小霸王”孙策。 皮洛士接下了塔兰托的活,带着2.65万人的步兵和18头大象,气势汹汹的来到了塔兰托。罗马人何时见过大象,一开始就被皮洛士打得哭爹喊娘的,2.4万人的军队一下子损失了8千。希腊人士气大涨啊,皮洛士也不负“小霸王”的头衔,那是顺势一路打过去,打到快接近罗马城的时候,却怎么也前进不了了,因为除了罗马人,拉丁联盟其他部落的士兵源源不断地加入战场。 皮洛士十分的不解,我希腊大军是王者之师,你们不是罗马人的战败者吗?为什么不是在我面前跪下请求解放呢?这时候罗马的修路修桥建房子的红利政策终于体检价值了,伊特鲁里亚人、萨宾人等已经真真正正地把自己当作罗马人了,现在是既得利益者,帮你希腊人打败了罗马人,我们在希腊眼中永远都是二等公民,因为希腊人同样十分注重血统的传承。 皮洛士那是越打越胜利,但是士兵却是越胜利人数越少了,希腊士兵那是死一个就少一个,而罗马本土作战,虽然打不过马其顿方阵,但是士兵却是越打越多,双方来来去去打了几年,年年都打胜仗的皮洛士眼看不对劲,他最终选择了妥协,于公元前275年带着他那只剩8000人,而且一直都战无不胜的希腊士兵灰溜溜地回老家了。“皮洛士的胜利”也最终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一个“梗”,如果有人称赞你是属于“皮洛士的胜利”,千万别傻傻地自以为很好,那其实是在嘲笑你哦。 没有了皮洛士的支援,罗马人轻而易举地灭了盘踞在意大利南部的希腊人。自此,整个意大利半岛被罗马收入囊中。 第44章 罗马走向世界的成人礼:布匿战争(一) 腓尼基人,自称迦南人,最早生活在地中海东海岸的黎巴嫩和叙利亚沿海一带。腓尼基人是希腊人对他们的称呼,“腓尼基”意指“绛紫色的国度”,这是因为腓尼基人会强迫奴隶潜入海底捞取海蚌,然后从海蚌中提取鲜艳的颜料染成紫红色的布匹运销地中海各地。 腓尼基人是航海和做生意的好手,随着贸易的扩展,腓尼基人逐渐在地中海一带建立殖民地,其中最主要的殖民地为现今北非突尼斯地中海沿岸一带的殖民地,名字叫做迦太基。随着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与波斯帝国等强权的崛起,在亚洲的腓尼基人逐渐销声匿迹,他们慢慢地集中到北非的殖民地,建立了迦太基王国。 在罗马还是一个城邦的时候,迦太基已经是地中海上的霸主,地中海很多岛屿包括西西里岛都属于迦太基的殖民地。罗马人在向北攻打伊特鲁里亚人的时候,除了和南方的希腊人签订和平条约,他们也已经与迦太基人打交道了。就在罗马刚刚进入共和时代的第二年公元前508年开始,罗马就开始不断与迦太基人接触,那个时候面对拥有强大海军的迦太基面前,罗马人只能不断地向迦太基妥协。 罗马与迦太基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就规定,罗马人只能在西西里岛西部及北非海岸停靠。到了公元前348年,罗马又被迫与迦太基签订了第二个不平等条约,条约规定,罗马不能在西地中海的所有地区通商,迦太基人只承认罗马拥有地中海中部的托斯卡纳到坎帕尼亚港口的主权。当时的迦太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没有迦太基的允许,罗马人在海里连手都不能洗”,可见当时迦太基在地中海的强势。因为罗马最早是属于内陆的农耕文明,罗马人也不热衷于海洋的权益,对于有没有港口或者战船,罗马人并不在意,所以双方之间也并没有太多的矛盾。 随着罗马一统亚平宁半岛后,迦太基人在地中海的海上霸权开始令罗马人越发难受起来,罗马要发展海上贸易困难重重。又是一个偶然的历史事件,罗马人最终走上了与迦太基人全面战争的地步,这场战争便是布匿战争,前前后后一共经历了三次布匿战争,最终结果是迦太基灰飞烟灭,罗马取得了地中海霸权,“布匿”是罗马人对迦太基腓尼基人的称呼,因此罗马人与迦太基人的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 西西里岛虽然是迦太基的殖民地,但是迦太基人并没有完全占领西西里岛,西西里岛只有西部属于迦太基,而在西西里岛东部有两个小王国,占据北方较少领土的叫做墨西拿,南部的叫锡拉库萨。两个小王国之间经常“菜鸟互啄”,墨西拿属于更菜那只。公元前265年,就在锡拉库萨准备彻底干掉墨西拿一统西西里岛东部的时候,墨西拿向隔海相望的罗马求救了。 这个时候,罗马元老院很纠结,主要有两点。第一点,当时的罗马别说战船,它连运输船都必须要新建;第二点,罗马的法律规定,必须同盟国受到攻击了,罗马人才能出兵发起战争,而此时的墨西拿还不是罗马的同盟国。但是对于罗马来说,它现在不得不考虑墨西拿现今的处境,如果罗马拒绝了墨西拿的请求,墨西拿势必会向西西里岛西部的迦太基求援,等到墨西拿成为迦太基的势力范围后,罗马和迦太之间就没有“缓冲地”了,墨西拿离罗马就仅仅隔着一条墨西拿海峡,墨西拿海峡最窄的位置仅仅3.2公里宽。没有海军的罗马等同于随时可以受到迦太基海军的攻击,这显然是罗马人不能接受的。 衡量利弊关系之后,罗马人决定出兵援助墨西拿并与墨西拿签订同盟关系,因为救墨西拿就相当于救罗马,等同于救朝鲜就相当于救中国,中国人拒绝认怂。哦,错了,是罗马人决绝认怂。公元前264年3月15日,执政官阿庇乌斯率领1.7万罗马士兵踏上了“抗锡援墨”的征途。看到墨西拿请来了“天兵”罗马人,锡拉库萨人也不傻,马上跟迦太基人谈和,请求迦太基人一起共同对抗罗马人。就这样,两个小城邦煽动着他们小小的翅膀,把两个庞然大物卷了进来。 罗马军队来到墨西拿之后,锡拉库萨和迦太基同盟就打了过来。阿庇乌斯首先向锡拉库萨的国王希伦提出和谈要求,但是被拒绝了。没得谈,那就打呗,打仗罗马人怕过谁。柿子肯定是先挑软的捏,阿庇乌斯的计划是集中兵力先解决了锡拉库萨,然后再来对付迦太基人。南面战事一开打,锡拉库萨人直接崩溃。罗马人的士兵都是本国公民,服兵役相当于纳税,出兵打仗等同于为国出战,无比光荣,而锡拉库萨与大部分的迦太基士兵都是雇佣兵,他们是为钱打仗,性质完全不一样。南方威胁解除后,阿庇乌斯马上调转矛头,西进攻打迦太基人,结果缺兵少将的迦太基人也同样是一触即溃,罗马人只是热了个身,对手就都逃跑了。阿庇乌斯于是再次南下围攻锡拉库萨首都,就在这个时候,新一年罗马选出来的两位执政官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西西里岛,同时也带来了1.7万人两个团的罗马士兵。 看到事不可为,锡拉库萨国王希伦提出了和谈。新任的两位罗马执政官很开心,同意了希伦的和谈要求,锡拉库萨成为了罗马的同盟国,罗马的和谈条件也很友好,希伦终其一生都地无条件地支持罗马人。本来战争来到这里就皆大欢喜了,但是迦太基人被罗马人揍了一顿,实在是咽不了那个气啊,迦太基人后来集结了4万大军登陆西西里岛。 罗马人与锡拉库萨签订和约之后,认为大事已定,于是撤走了其中一位执政官,同时带走了1.7万人的士兵。元老院知道迦太基人派遣援军之后,又急急忙忙地安排四个兵团的士兵前去支援西西里岛。在陆地上,两位执政官攻打西西里岛的城市很顺利,但是到了攻打沿海城市的时候,进展就没有那么顺利了,因为城市总有一面朝海,迦太基人的补给可以源源不断地从海上运来。 发现问题的罗马人终于明白,要把迦太基人赶出西西里岛,必须要发展自己的海军,然后把迦太基的海上补给线打掉。要发展海军,必须要有自己的战船,而刚好墨西拿有一艘迦太基人搁浅的战船,罗马人于是把这艘战船拉回了罗马,然后解剖了它,跟着建造了几乎跟迦太基一模一样的战船。强悍的罗马人迅速地建造了100艘这样的战船,加上普通的战船200艘,罗马人很快就建成了拥有300艘战船的海军。 第45章 罗马走向世界的成人礼:布匿战争(二) 罗马人第一次海战就主动出击攻打利帕里特岛,完全没有海战经验,罗马海军首战遭遇失败,负责海战的执政官成为了俘虏,可惜的是罗马人从来就不会因为国家元首被俘而投降的。罗马另外一位负责陆军的执政官杜伊利乌斯兼任海军司令,杜伊利乌斯知道,罗马的优势在陆战,海战经验暂时确实比不过迦太基人。他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在海战中能够发挥罗马士兵优势的方法。杜伊利乌斯命人打造一座吊桥放在船头立起来,吊桥的前端安装一枚既尖锐又结实的大铁钉,当和迦太基的船接近时,把吊桥扎在对方的船上,通过吊桥的连接,罗马的士兵就可以过去对方的船上杀敌了,杜伊利乌斯的这种发明,后世人称为“乌鸦吊桥”。 杜伊利乌斯率领海军从墨西拿出发去攻打迦太基人在西西里岛的首府巴勒莫,刚好迦太基人也从巴勒莫出发准备攻打罗马人,双方海军来了一次遭遇战。这次遭遇战,杜伊利乌斯的乌鸦吊桥立了大功,毫无准备的迦太基海军被蜂拥而上的罗马人打得落花流水。迦太基人损失惨重,战船被击沉15艘,包括海军司令舰船在内的30艘战船被俘虏,直接损失了1\/3的海军力量,这场海战被称为米拉佐海战。 公元前257年,也就是两年之后,罗马人再一次取得海战的胜利。接着,迦太基人和罗马人展开了海军军备竞赛,单单在公元前256年这一年间,罗马人就建了230艘战船,而迦太基人更疯狂,建了250艘战船。双方海军决战时刻来临,结果罗马人的战船阵型布置得更为先进,获得了此次海战的胜利,击沉了迦太基海军战舰30艘,而俘虏的船只更是高达63艘。罗马人乘胜追击,先后攻占了迦太基人的马耳他岛和安泰莱里亚岛,浩浩荡荡的罗马人接着在北非登陆,一路向迦太基首都打过去。 罗马人打到家门口,迦太基人有意和谈,但是得意忘形的罗马人执政官雷古鲁斯提出了两个苛刻的条件。第一,迦太基撤出西西里岛和撒丁岛;第二,迦太基人解散海军,战船交予罗马。雷古鲁斯的两个条件一下子激怒了迦太基人,因为罗马人此时并没有占据绝对的优势。双反继续厮杀,而此时迦太基人雇佣了一位作战经验丰富的斯巴达人将领统帅全军,并且秘密地弄来了100头大象。很多罗马士兵从来没有见过战象这种庞然大物,直接就傻眼了,8000多人被战象践踏而死,罗马人溃败,雷古鲁斯被生擒。比较安慰的是罗马人在第四次海战中继续取得了胜利,冲淡了北非战场陆战失败的哀伤。 但是,罗马人的运气比较差,海军返航时遭遇飓风,对于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罗马人完全没有应对经验,230艘战船仅仅剩余80艘,海军士兵和水手一共损失了6万人,打仗从来都没有死过这么多人罗马海军遭受重创。这个时候,迦太基人的谈判使者来到了罗马,但是罗马人拒绝谈判。 陆战胜利,以及罗马海军遭遇重创,这下轮到得意忘形的迦太基人干了一件蠢事,他们解雇了斯巴达人军队(估计费用太高了...)。得到消息的罗马人大喜过望,两位经历海难的执政官率领重新建好的两百多艘战船扬帆起航,目标西西里岛。这次,罗马人攻陷巴勒莫。不知道是罗马海军倒霉还是这两位执政官运气差,在他们返航途中,又遭遇了两次飓风,直接损失战船150艘。看到再次遇到海难的罗马人,迦太基人重新起用了斯巴达雇佣兵,并且带上来150头大象浩浩荡荡地朝着巴勒莫进军,企图重新夺回这个西西里重镇。 罗马人是个十分善于总结失败经验教训的民族,巴勒莫的罗马人在城外挖了一条护城河,等战争打响,大象冲过来的战时候,在护城河前面的罗马士兵先是扔了一轮标枪,然后马上撤退,受到标枪攻击的大象开始狂暴,胡乱地冲入护城河,罗马人接着继续扔标枪,受到标枪和护城河双重打击的战象慌忙大乱,到处乱窜,甚至往回跑践踏迦太基人。趁着像阵大乱,罗马人果断出击,150头大象除了10头被罗马人捕获,其余全部战死,而迦太基人扔下两万多具尸体后,慌忙逃跑,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公元前249年。 迦太基人在跟罗马人打海战的时候,后面也慢慢学乖了,尽量不跟罗马的战船接触,凭借水手娴熟的技术,迦太基战船经常都是通过远程手段打击罗马战船,然后逐渐收缩包围圈,罗马海军也吃了一次大败仗。经过长达18年的战争,罗马人国库逐渐空虚,成年男丁人数下降了17%。迦太基人因为出战的多数是雇佣兵,国内男丁情况比罗马人好多了,但是迦太基人没有把握这个有利时机给予罗马人重创,他们国内的农业派与贸易派闹矛盾了。 公元247年,迦太基人派出贸易派出军事将领哈米卡尔·巴卡前往西西里岛挽救战局。可惜的是,最有利的时机已过,因为罗马人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重新筹集了大量资金,有了资金作后盾,罗马人源源不断地派出士兵前往西西里岛支援。通过一年时间的谋划,罗马人成功地全歼了哈米卡尔的船队,迦太基人西西里岛的海上补给线被彻底切断,迦太基势力被完全逐出西西里岛。 公元前241年,看到大势已去的迦太基人作为失败者一方与罗马人最终坐到了谈判桌上,迦太基承诺不再主动攻击罗马及其同盟国,罗马则尊重迦太基的自治与独立。双方同时释放战俘,互不缴纳赎金。作为失败者一方,迦太基需向罗马10年内支付2200塔兰特的战争赔款。至此,持续了23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宣告结束。 第46章 罗马走向世界的成人礼:布匿战争(三) 在第一次布匿战争中,哈米卡尔在西西里岛后期战争中几乎屡战屡胜,而且善于打游击战,无奈迦太基海军被罗马人打败,海上补给线被掐断,属于外贸派的哈米卡尔十分憎恨农业派统治者的无能。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迦太基国内财政紧缩,而且还要年年赔款给罗马,雪上加霜。农业派的想法是加大北非本部发展农业的力度,而此时商业派的领袖哈米卡尔则提出去利比里亚半岛西班牙那里建立新殖民地和挖银矿发展经济,因为西班牙盛产银矿,农业派也不想跟哈米卡尔天天吵架,于是同意了哈米卡尔的提议。公元前237年,哈米卡尔带着他的巴卡家族沿着北非地中海沿岸一路向西,跨过直布罗陀海峡,然后到达西班牙南部,这里面就有一个年仅10岁的少年,他是哈米卡尔的长子,名叫汉尼拔·巴卡。 汉尼拔被誉为西方战略之父,欧洲四大军事统帅之一。中国人喜欢称呼汉尼拔为“西方项羽”,汉尼拔和项羽处在同一时代,打仗也是百战百胜,跟项羽一样,汉尼拔所有的军事生涯里面仅仅输了一次,项羽输了一次就自刎乌江,而汉尼拔输了一次,就导致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失败而告终,巧合的是,汉尼拔和项羽是在同一年去世的。 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少年时代开始,汉尼拔就极度仇恨罗马。来到了西班牙后,少年的汉尼拔就只有两件事情做。第一件事情就是跟着自己的老师索斯洛斯学习古希腊文,第二件事情就是系统地学习各种兵器的使用方法。随着年龄的增长,汉尼拔十分喜欢跟着努米底亚的骑兵军官学习骑马和带兵打仗的知识。努米底亚位于现今的阿尔及利亚东北以及突尼斯的一部分,以盛产精锐骑兵闻名于世。 哈米卡尔在西班牙南部建立根据地后,就开始积极地向外扩张领土,这个时候在西班牙生活的土着人大部分是凯尔特蛮族人。公元前228年,哈米卡尔在跟一个名为韦托尼的部落谈判时遭遇伏击,汉尼拔和弟弟哈斯德鲁巴均在阵中,为了让两个儿子逃出生天,哈米卡尔毅然将敌人主力引诱至身边,壮烈战死,此时汉尼拔19岁。哈米卡尔死后,他的女婿哈斯德鲁巴(与汉尼拔弟弟同名)主管政治,汉尼拔作为副手主管军队,六七年时间,两人一文一武让巴卡家族的势力在西班牙逐渐扩大。 后知后觉的罗马人终于注意到巴卡家族在西班牙的扩张行为,罗马人要求迦太基人让罗马也在西班牙建立殖民地,哈斯德鲁巴不爱战争,他同意了罗马人的要求,双方协议以埃布罗河为界互不侵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哈斯德鲁巴在平定北方凯尔特人叛乱的时候战死沙场,汉尼拔正式成为巴卡家族领袖。 汉尼拔执掌大权后,一年的时间,汉尼拔征服了西班牙北部和西部的各大凯尔特人部落以及其他土着人的部落。在众多的战役实战中,汉尼拔的闪电战及围攻战战略思想逐渐成型。看到汉尼拔暴揍西班牙的凯尔特人,罗马人其实很心慌,历史上凯尔特蛮族就第一次攻陷并洗劫了罗马,而罗马此时一直在应对着盘踞在意大利北部阿尔卑斯山南麓的凯尔特人的侵略。 公元前219年,汉尼拔跨过埃布罗河发动对罗马的战争,他攻陷并洗劫了罗马人在西班牙易守难攻的殖民地萨贡托。占领萨贡托后,汉尼拔率领7万大军翻越了比利牛斯山,到达高卢(现今法国地盘),联合了当地的凯尔特人部落,商讨如何联合对抗罗马人。 知道汉尼拔到达高卢后,罗马人立刻意识到了危险正在逼近罗马,他们认为汉尼拔进攻罗马最有可能的路线是翻越比利牛斯山,然后沿着地中海海岸线从阿尔卑斯山西南端再向东沿着阿尔卑斯山南麓到达意大利北部后对罗马发起攻击,在这条进攻路线上的地中海沿岸,罗马人布置了层层防守。 汉尼拔之所以叫汉尼拔,他的情报收集能力以及进攻选择的地点与时间都是敌人猜不透的。汉尼拔跨过了法国境内的罗纳河,来到了阿尔卑斯山山脚下。公元前219年11月,汉尼拔带领着他的部队历经重重困难,翻过了当时认为不可能翻越的阿尔卑斯山脉,出其不意地出现在意大利北部,这时候汉尼拔的军队仅剩2.6万人。 来到了阿尔卑斯山南麓,汉尼拔主动向当地的凯尔特人部落示好,大家相互结盟,众多的凯尔特人加入到汉尼拔大军,准备一起攻打罗马人。知道汉尼拔出现在意大利北部之后,惊慌失措的罗马人马上派出时任执政官西庇阿之父向北出征攻打汉尼拔,西庇阿是罗马人以后抗击汉尼拔侵略的主要将领,我们称西庇阿之父为老西庇阿。 第47章 罗马走向世界的成人礼:布匿战争(四) 汉尼拔与意大利本土的罗马人的第一次战争是场遭遇战。公元前218年,向北出发的老西庇阿与汉尼拔在意大利北部提契诺河的附近不期而遇,第二次布匿战争打响。这里地势平坦,双方马上摆好阵型,相互对峙。汉尼拔把他最精锐的努米底亚骑兵放在了阵型两翼,而与之对应的是和罗马人结盟的高卢骑兵。罗马人最强悍的一般都是处于中军的重装步兵,骑兵一向是罗马人的弱项。 凶残的努米底亚骑兵很快就消灭了罗马人的高卢骑兵,接着马上和汉尼拔的中军主力部队包围了罗马人,看到两翼的高卢骑兵如此迅速的溃败,罗马人慌乱了,开始自乱阵脚,连执政官老西庇阿都没人保护了,幸好一名第一次参加战争的少年策马救出了身处重重包围并且身负重伤的执政官老西庇阿,这名追风少年就是老西庇阿的儿子西庇阿。而后,一众罗马骑兵马上护着老西庇阿逃跑了,留下了处于混乱状态的步兵与汉尼拔周旋。毫无意外,第一场战役以汉尼拔的大胜而告终,老西庇阿的逃脱让汉尼拔倍感遗憾,其实以后让汉尼拔最遗憾的应该是那名救出老西庇阿的少年逃脱了才对,因为西庇阿将是汉尼拔一生中最难缠的劲敌。 经历第一场失败的战役后,罗马派出了另一位执政官塞姆普洛乌斯率军增援老西庇阿。见识过汉尼拔用兵的老西庇阿已经重整旗鼓,选择一处有利地形驻扎,准备和汉尼拔打消耗战了。塞姆普洛乌斯性格十分狂妄自大,他踌躇满志地寻求机会与汉尼拔对决。老西庇阿多次劝告塞姆普洛乌斯要淡定,但是塞姆普洛乌斯却不以为然。 汉尼拔同样希望歼灭塞姆普洛乌斯的部队,汉尼拔耍了个心眼,他派出小股部队攻打一些不愿与他合作的凯尔特人部落,这些被打败的凯尔特人纷纷跑去塞姆普洛乌斯那里告状,塞姆普洛乌斯那个高兴啊,收拢人心刷声望的时候到了,他马上派出大部队去攻击汉尼拔这些小股部队,每战必胜,信心那是越打越有,汉尼拔不过如此而已。 汉尼拔在特雷比亚河西岸发现一个灌木林,他派出了2000精锐士兵藏身其中。汉尼拔自己亲率努米底亚骑兵一大早就前去罗马大营射箭骚扰并且辱骂罗马人,这一天恰好轮到老西庇阿休息,塞姆普洛乌斯掌权。脾气暴躁的塞姆普洛乌斯直接率领四万大军攻打汉尼拔,士兵们早饭都还没吃。汉尼拔边战边退,汉尼拔一路撤退到了特雷比亚河对岸,罗马人则一路追击,当罗马人度过特雷比亚河之后发现,汉尼拔的大军已经摆好阵型,双方决战一触即发。 罗马人的4千骑兵分布在两翼,3.6万步兵居中,汉尼拔则有1万骑兵,2.8万步兵和37头大象。汉尼拔把大象放在了最前面,以抵挡罗马人的主力兵团不至于那么快突破中央防线,努米比亚骑兵同样放在两翼,如同第一次遭遇战一样,数量占优以及军事素养极高的努米比亚骑兵很快地就歼灭了罗马人的骑兵。获胜后的努米比亚骑兵迅速地包围了罗马人的两翼,而此时早就埋伏好的三弟马可尼带领2000人从灌木丛中冲出,把罗马人撤退逃跑的路线堵死,几乎是相同的兵力,汉尼拔包围了罗马人。随着包围圈的缩小,绝望的罗马人慢慢地被消灭,最后4万人全军覆没。特雷比亚河战役,汉尼拔一战成名,凯尔特人全面倒向汉尼拔。汉尼拔率领大军继续向南挺进,在艰苦的行军途中,汉尼拔不小心瞎了一只眼睛。 这时候,罗马人才如梦初醒,汉尼拔竟然恐怖如斯,他们马上征召大量平民入伍,重新组建了10万大军,由新上任的执政官菲拉米尼乌斯率领。菲拉米尼乌斯是平民背景,完全依靠个人努力与平民的支持进入元老院并成为执政官,他治理国家是个好手,但是军事能力却很一般。 面对罗马10万大军,汉尼拔不断地引诱罗马人去到了他认为适合决战的绝佳地点:特拉西梅诺湖。菲拉米尼乌斯认为汉尼拔没有后援补给,逃跑是正常的,完全没有意识到这是汉尼拔在使诈。特拉西梅诺湖在清晨很容易产生大雾,汉尼拔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地理特征,他把军队分成几部分,让其中一队军队提前沿着湖边的悬崖悄悄转移,大杀器努米比亚骑兵隐藏在湖边西面峡谷口的一个山上,标枪兵和投石兵埋伏在湖边道路附近的山坡上,凯尔特人同盟兵则埋伏在东边。 菲拉米尼乌斯没有听进部下的劝告不要冒进,因为他知道,经过长期的追击,汉尼拔就在特拉西梅诺湖边驻扎,他同样认为这是一个全歼汉尼拔的天赐良机。第二天早上,湖边大雾如期而至,菲拉米尼乌斯很开心,他以为自己可以借助大雾的掩护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汉尼拔,然后一举击溃敌人。 菲拉米尼乌斯率领两个军团从西边峡谷口进入了汉尼拔预定的战场,这一刻,汉尼拔知道大局已定,他马上通知努米比亚骑兵封锁峡谷入口,接着从三面同时发起攻击,毫不费力地就合围了罗马大军,被包围的罗马人十分的绝望,南面是湖水,另外几个方向全是早已埋伏好磨刀霍霍的敌人,而狭长的地形,使得罗马人强悍的近战能力完全没有地方发挥,战争变成了一边倒的杀戮,执政官菲拉米尼乌斯求仁得仁,力战而亡,此战罗马人仅2千人逃出包围圈,三万多人被围杀,汉尼拔仅损失2千人。 公元前217年,在特拉西梅诺湖战役之后,心高气傲的罗马人不得不承认汉尼拔是个军事天才,他们必须调整作战思路了。 第48章 罗马走向世界的成人礼:布匿战争(五) 打赢了特拉西梅诺湖战役,汉尼拔继续让罗马人大吃一惊,汉尼拔并没有攻打罗马城,他绕过了罗马城,继续攻打罗马南方的同盟国。汉尼拔很清楚,现在罗马城已经成为哀兵,而且罗马城墙坚固,他没必要把时间耗在罗马城,他要彻底瓦解罗马同盟,最后才来解决罗马首都。 汉尼拔在意大利南部一路烧杀劫掠,等待罗马的大军出击,准备继续在运动战中消灭罗马人的有生力量。对于汉尼拔在南方肆意的破坏,罗马派出了执政官费边来应对汉尼拔。费边深知汉尼拔的厉害,他采取“牛皮糖战术”与汉尼拔周旋,就是一直在汉尼拔身后骚扰,但是就不跟你决战。费边的战略其实很正确,汉尼拔最怕的就是罗马人打持久战。但是费边也有他的难处,汉尼拔在不断地攻打罗马同盟的城市,而费边只是在旁边骚扰汉尼拔,完全不顾盟友的生死,任由汉尼拔在那嚣张,所以国内反对费边的声音也是一浪高过一浪,费边上任才半年时间,就被免职了。 费边被免职后,罗马国内激进派占了上风,两位新上任的执政官带领着8万7千人的大部队准备与现在拥有五万大军的汉尼拔一决高下,罗马方面8万人是步兵,7千人是骑兵,汉尼拔则拥有1万的骑兵。汉尼拔这次选择在平原地方进行决战,他来到了意大利粮仓坎尼附近,以逸待劳地等着罗马大军的到来。 双方在坎尼对峙了两个月,罗马人只损失了100人,而汉尼拔方面则损失了1700人,罗马人士气高涨,认为打败汉尼拔的机会就在眼前,但这其实是汉尼拔的诡计,他故意让新来的罗马人认为迦太基的战力不过如此而已。公元前216年8月2日,决战的时机到来。双方摆开阵型,汉尼拔将战力较弱的高卢轻步兵打头阵,罗马则同样派出轻步兵应战,高卢轻步兵显然不是罗马人的对手,罗马执政官瓦罗大喜马上派出重步兵追击,汉尼拔的高卢轻步兵则边打边退。汉尼拔的杀手锏同样的是两翼的努米底亚骑兵,数量占优的努米底亚骑兵先是击溃罗马人的右翼骑兵,看到胜利的战机已经来临,汉尼拔的高卢步兵向两翼散开,汉尼拔率领8千精锐重装步兵迎面顶上,而这个时候罗马左翼的骑兵也被顺利解决。努米比亚骑兵迅速包抄到罗马大军的后方。就这样,汉尼拔的重装步兵在前,高卢轻步兵在两翼,努米底亚骑兵在后,罗马人再度被合围。 坎尼会战,被包围的罗马人战死7万多人,仅少数人得以逃生,汉尼拔方面仅战死5千多人,汉尼拔一战封神。罗马人在首都听到战争完败的消息,全体市民没有吭声,不约而同地来到了城市门口,迎接侥幸逃生的瓦罗和溃败的士兵,这次罗马人并没有责怪他们哪怕是一句话,罗马人仿佛没有了任何情绪,城市一片寂静。 坎尼会战大胜后,汉尼拔继续向南推进攻打罗马同盟,先后占领了大量的城市,众多城市纷纷脱离罗马同盟。罗马此时可以说是祸不单行,公元前215年春天,西西里岛一直支持罗马的锡拉库萨国王希伦90岁高龄去世了,锡拉库萨发生叛乱,汉尼拔派人支持叛乱者,夺取了政权,锡拉库萨倒向了汉尼拔。而更让汉尼拔喜出望外的是位于希腊半岛的马其顿国王腓力五世与汉尼拔结成同盟,答应与汉尼拔今后一起攻打罗马首都。自此,包围罗马的战略同盟形成,东有马其顿,西有西班牙,北有高卢,南有锡拉库萨和汉尼拔,罗马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面对如此困境,罗马看起来毫无胜算,但是罗马人并没有沉沦,他们选择了勇敢面对。东线方面,马其顿派去与汉尼拔的来往的使节被罗马人截获并俘虏,这使得马其顿整整一年时间没有采取任何军事行动。南线,罗马人派出了坎尼会战的全部幸存者前往西西里岛,他们坚信,这些幸存者会在锡拉库萨重新证明自己,而且罗马海军仍然掌控着地中海,迦太基本部要补给汉尼拔并不容易。对于北方高卢的威胁,罗马派出了在卡尼会战惨败的执政官瓦罗去当地征兵收拾残局,他们同样相信瓦罗会重新证明自己。至于西部防线,那是罗马最稳固的一条防线了,由老西庇阿领衔驻守。 对于汉尼拔本部,费边再次被起用并推举为执政官,“牛皮糖战术”再次上演。费边总结了罗马人与汉尼拔战争失败的原因,他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除了汉尼拔本人之外,迦太基人没有其他优秀将领了。也就是说只要不跟汉尼拔带领的军队正面作战,其他迦太基人领兵,罗马人完全不在下风。费边于是他把部队拆分了,一部分主力尾随汉尼拔,从不与汉尼拔发生正面战斗,你进我退,你退我进,而另外的军队则去攻打被汉尼拔占领的城市。 在费边无赖的战术之下,缺少补给的汉尼拔始终找不到机会与罗马人进行会战,而罗马人也逐步一一收回被汉尼拔曾经占领的城市,费边的称号也从“拖延者”变成了“意大利之盾”。汉尼拔逐渐被罗马人挤压到意大利最南边的“长筒靴”尖上。 东边的马其顿国由于国内种种原因,一直没能派兵支援汉尼拔,而西西里岛的锡拉库萨,罗马人重新占据优势,但是因为一个人的存在,使得攻城战十分难打,这个人就是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发明的守城投石机可以随意的转换角度,使得罗马人攻城的部队损失惨重,不过罗马人经过一年的苦战,在狩猎女神阿尔芯弥斯祭祀日当天,趁着锡拉库萨人忙于祭祀的时候攻下了锡拉库萨,可惜的是阿基米德在乱战中被杀死,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来到了公元前211年。 第49章 罗马走向世界的成人礼:布匿战争(六) 罗马的西线西班牙战场恰恰相反,罗马人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老西庇阿在前线战死,罗马没人愿意这个时候去收拾烂摊子。这个时候,24岁的西庇阿闪亮登场,他主动请缨去西班牙收拾残局。 来到了西班牙战场,西庇阿首先鼓舞了罗马人的士气,然后根据情报显示,他知道了迦太基人在西班牙主要有7万大军,呈三角形分布在西班牙的南部、西部和北部,互相之间相隔比较远。西庇阿此时能调动的士兵只有2.8万人,他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准备率兵奇袭迦太基在西班牙南部的根据地卡塔赫纳。卡塔赫纳是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物资中转地,三面环海,易守难攻,有驻军4千人,被巴卡家族称为“新迦太基”。 公元前209年,西庇阿先是从卡塔赫纳的东南方向发起正面攻击,然后利用海水潮汐涨落的规律,西庇阿带着两千人绕到了卡塔赫纳城市的北面,趁着下午北面海港退潮的有利时机,翻越了卡塔赫纳北面的城墙,出其不意地出现在卡塔赫纳城,西庇阿与城外的罗马士兵里应外合,顺利占领了卡塔赫纳。卡塔赫纳一天时间就被闪电攻陷,驻扎在西班牙的三支部队根本来不及任何反应,西庇阿一战成名。 西庇阿了解到迦太基人在西班牙采取的是高压政策,众多部落敢怒不敢言,西庇阿决定采取怀柔政策,对土着居民释放善意。西庇阿本以为西班牙的迦太基部队会迅速过来收复卡塔赫纳,但是意外的是一年时间过去了,迦太基人完全没有动静。到了第二年春天,西庇阿主动出击,打败了汉尼拔弟弟哈斯德鲁巴,歼敌8千,俘虏1.2万,攻陷了维克拉。这场战役,西庇阿俘虏了一个年轻人叫马西尼萨,努米底亚人,他的叔父正是杀死他父亲的努米底亚王子,而西庇阿作出一个令众人都想不到的决定,他释放了这名少年。 逃离战场的哈斯德鲁巴与弟弟马可尼合兵一处,他们做了一个决定,由哈斯德鲁巴率领3万精兵按照之前汉尼拔走过的路线,前往意大利支援哥哥汉尼拔,而三弟马可尼则继续留在西班牙与西庇阿周旋。不幸的是,到达意大利战场的哈斯德鲁巴与哥哥汉尼拔通信的信使被罗马人幸运地截获,哈斯德鲁巴与汉尼拔在信中提到的汇合的地点是里米尼,位于意大利中部,罗马人提前布置了重兵,把哈斯德鲁巴的3万大军歼灭了,哈斯德鲁巴战死沙场。 公元前206年,留守西班牙战场的马可尼决定对西庇阿展开反攻,他在伊利帕平原集结了7.4万大军。收获情报的西庇阿马上作出反应,他迅速集结了4.8万罗马军队,同样赶往伊利帕平原,准备与马可尼一决雌雄。到达战场的双方不约而同的排兵布阵,但是奇怪的是双方都没有选择冒然进攻,大家一直僵持到太阳下山,然后各自返回营地。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这种诡异的对峙一直持续,迦太基的士兵慢慢地厌烦了这种枯燥的模式,出现在战场上对峙的时间越来越少,而罗马人则是一次不落,直到有一天,迦太基甚至连一个士兵都没有出现。 西庇阿知道,决战时机来了。当天晚上,罗马人提前做好饭,大家吃饱喝足,天一亮罗马人就迅速向迦太基人的军营杀过去。这个时候正是迦太基人在做早饭的时间,饥饿的迦太基人只能被迫应战,但是面对如狼似虎和吃饱喝足的罗马人,迦太基人越打越没力,而西庇阿将最强战力的重装步兵布置在两翼,像两支大钳子不断地收割着迦太基人,这个时候,罗马骑兵同样绕到了迦太基人的侧后方,原本战力彪悍的努米底亚骑兵因为肚子饥饿和慌忙应战,这次被罗马人的骑兵彻底打败。于是,迦太基人被西庇阿三面合围了,胜败已定。迦太基人不得已从后面慌忙逃跑,仅仅6千人逃出生天,西庇阿同样一战封神。 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5年,年仅30岁的西庇阿成为罗马历史上最年轻执政官,接着他要求元老院开辟第二战场,让他带领军队进攻北非迦太基大本营,从而达到迫使汉尼拔回归北非救援迦太基的目的,一劳永逸地解决意大利南部的威胁。“意大利之盾”费边与西庇阿进行了激烈的辩论,西庇阿胜出,罗马决定在北非开辟第二战场。 西庇阿与迦太基人第一年的战争平平淡淡,没有太多出彩的战绩。第二年,西庇阿对迦太基的情况基本摸清,他对迦太基的努米底亚军营和迦太基的雇佣军军营同时在夜晚突然发动了火攻。一场夜袭,迦太基联军直接损失3万人。过了不久,西庇阿带兵攻入努米底亚,俘虏了努米底亚国王,然后扶持马西尼萨上位,努米底亚王国成为了罗马在北非的第一个盟友。 北非本土接连吃到败仗的迦太基人惊慌失措,不得已召回了在意大利战场的汉尼拔回来北非主持大局与西庇阿周旋,汉尼拔最终带领1.5万精兵乘船穿越地中海回到北非。公元前202年,汉尼拔率领5万大军与西庇阿进行决战,不过骑兵仅有4千,而西庇阿则拥有3.4万步兵和6千骑兵。两位军神在扎马镇遭遇,这次西庇阿一反常态,直接发动6000骑兵主动攻击汉尼拔的4千骑兵,最终数量占优的罗马骑兵赢得了骑兵之战,迦太基阵型在失去骑兵保护的的两翼完全暴露了,得到意外之喜的西庇阿马上调整战略,将步兵团一分为三,分别从正面和左右两面夹击迦太基中军,而罗马骑兵则绕到了迦太基后方,西庇阿合围了汉尼拔。最终结果是迦太基惨败,汉尼拔仅仅带着几位骑兵逃走了。 最终,西庇阿答应了迦太基的和谈请求,谈判双方正是西庇阿与汉尼拔。最终的大致结果也不出意料之外,迦太基承认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的合法性;迦太基向罗马分50年一共赔偿1万塔兰特作为战败赔款;迦太基解散海军,国内只能留下10战船,其余战船和大象全部交给罗马;未经罗马允许,迦太基不得与任何国家交战。第二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完败宣告结束。 公元前150年,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派兵攻打迦太基,迦太基被迫防守,罗马以迦太基破坏和约为借口,于公元前149年发起第三次布匿战争,强大的罗马人在西庇阿的孙子小西庇阿的带领下花了三年时间,最终攻入迦太基城,然后把这里移为平地,北非迦太基从此成为了罗马的一个省份。 第50章 朱古达战争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和汉尼拔一起扬名四海的还有他的大杀器:努米底亚骑兵。努米底亚是古罗马人对努米底亚人居住地方的称呼,主要位于现今阿尔及利亚东北部与突尼斯毗邻的一部分地区。 努米底亚王国的建立者是北非的柏柏尔人,他们世代居住在阿尔及利亚及毛里塔尼亚,分散成众多的小部落独立居住。毛里塔尼亚现今的全名叫毛里塔尼亚伊si兰共和国,属于阿拉伯联盟国家,位于非洲西北部,西临大西洋有海岸线667公里长,东北部与阿尔及利亚接壤。毛里塔尼亚比较出名的是他们喜欢用“烤全羊”来招呼从远方到来的朋友。 布匿战争之前,努米底亚王国属于迦太基的附庸国。努米底亚人一般用鸵鸟和奴隶与迦太基人交换颜料和玻璃制品等物品,在迦太基发生战争时努米底亚王国有义务向迦太基提供士兵进行支援。 第二次布匿战争,迦太基战败,努米底亚王国由原来的迦太基附庸国变成了罗马附庸同盟国。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军神”西庇阿在西班牙的维克拉战役中打败了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俘虏了努米底亚王子的侄子马西尼萨,然后把他放了。而西庇阿开辟北非第二战场的时候就曾向努米底亚的国王发出了善意的邀请,希望与之结盟,但是遭到拒绝。不久后,努米底亚国王去世了,马西尼萨在争夺王位的过程中落败,甚至连未婚妻都被抢了,狼狈的马西尼萨只带了200名努米底亚骑兵前来投奔西庇阿。西庇阿攻陷努米底亚后,扶持马西尼萨成为努米底亚国王,马西尼萨从此成为了罗马的忠实拥护者。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罗马元老院对于迦太基一直都难以释怀,汉尼拔在意大利本土的破坏一直都是压在他们心里头的一块大石,迦太基的恢复能力很强,罗马人担心迦太基再出一个“汉尼拔”,元老院于是秘密决定:必须消灭迦太基。 要消灭迦太基必须师出有名,这很简单,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努米底亚王国就是第三次布匿战争的“帮凶”。公元前150年,马西尼萨派兵攻打迦太基,迦太基被迫反抗。罗马人说迦太基没有经过他们同意就擅自与努米底亚发生战争,破坏了“和约”规定,于是出兵迦太基,三年后迦太基沦陷。 公元前149年,马西尼萨去世,他的儿子米奇普萨继位。公元前118年,米奇普萨也去世了。去世之前,米奇普萨脑子一热,立了一份后患无穷的遗嘱,遗嘱有三个继承人,分别是他的两个儿子阿德盖巴尔、西耶姆普萨尔和侄子朱古达,还特意吩咐王国不可分割,米奇普萨以为自己国家是罗马呗,可以两个执政官共同掌权。 毫无意外,三位继承者展开了内战,朱古达先是派人刺杀了西耶姆普萨尔,但是在与阿德盖巴尔的争斗中落败。朱古达于是重金贿赂了罗马元老院的议员,在得到了罗马的支持后,朱古达硬生生地把努米底亚一分为二。包括首都在内的东部地盘属于阿德盖巴尔,西部属于朱古达。得到西部地盘的朱古达卧薪尝胆,在公元前112年夏天经过长达15个月的围困,终于杀死阿德盖巴尔,统一了努米底亚王国。 攻陷首都后,朱古达有点得意忘形了,他大肆杀害城里居民,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罗马商人。朱古达的这种无差别伤害激怒了罗马元老院,罗马元老院于第二年派了四个兵团过来攻打朱古达。这个时期的罗马共和国十分腐败,平民与贵族之争已经趋于白热化,国内腐败成风。朱古达使出了屡试不爽的手段,重金贿赂了领兵的执政官,这导致了罗马大军在北非战场“屡战屡败”,随便在努米底亚溜达了一圈就回去罗马交差了。 看到如此敷衍了事,元老院更加愤怒了,他们让朱古达前来罗马解释,为自己辩护。在元老院的承诺之下,朱古达的生命安全得到保证,朱古达于是前往罗马。朱古达提前贿赂了保民官比尤斯,在面对愤怒的元老院质疑时,比尤斯使用了否决权!这个时候,朱古达知道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也在罗马向元老院争取权力,朱古达光明正大地把他弟弟杀了。面对如此嚣张的朱古达,元老院恨不得把朱古达撕了!但是由于之前的承诺,朱古达有惊无险地离开了罗马,离开罗马之前,朱古达大声地嘲讽:“这是一个只要能找到买主就会死掉的无耻城市!” 公元前110年,不甘心失败的元老院继续派遣大军攻打朱古达。但是,这支军队更加不堪,里面充斥着商人、奴隶,甚至还有妓女!毫无疑问,罗马人大败。为了消灭朱古达,元老院也发狠了,这次元老院安排了昆图斯·麦铁路斯率领大军前来攻打朱古达,军队里面就有以后大名鼎鼎的马略和苏拉两位军官。 这次朱古达的金元政策失效了,努米底亚人和罗马大军在木图尔河隔岸相遇。马略建议麦铁路斯安排两个兵团正面佯攻,然后派出一个兵团于夜色绕路木图尔河上游包抄努米底亚人后方,剩余部队于岸边埋伏。罗马人率先渡河攻击努米底亚人,在努米底亚人的标枪和投石机的远程打击下,罗马人假装溃败,大喜过望的朱古达下令全军追击。渡河过后,罗马人的伏兵神兵天降,努米底亚人大乱,朱古达慌忙撤退,重新逃回河对岸之后,罗马人在上游的奇兵再一次杀到,努米底亚人彻底崩溃,朱古达仅率十几亲兵得以逃脱。 木图尔河战役结束之后,朱古达向罗马求和,罗马拒绝了,罗马只接受投降。看到事不可为,朱古达调整了战略,他利用地形优势,只派小股部队骚扰罗马人进行游击消耗战,并不与罗马人进行决战。战争断断续续地持续了三年,期间马略凭借木图尔河大捷成功当选了执政官,马略对罗马进行了军事改革,将原来的义务兵役制改为专业募兵制,这一做法加速了罗马军事官独裁统治的步伐,此时后话。 回到北非的马略发现朱古达仍然在负隅顽抗,但是由于地形不熟,罗马人也抓不到朱古达。这时,朱古达的岳父毛里塔尼亚国王波库斯送来枕头,他说可以帮助罗马人消灭朱古达的残余力量,但是必须让苏拉前去谈判。经过苏拉自己对马略的劝说,苏拉应约前往会见波库斯,对于苏拉的胆量,波库斯十分钦佩。公元前105年,罗马人在波库斯的帮助下对朱古达进行扫荡,朱古达逃到毛里塔尼亚后被自己岳父抓住,然后被献给罗马人。朱古达最后在马略举行凯旋时被绞死。 虽然罗马人对朱古达恨之入骨,但是现今的阿尔及利亚人却视马西尼萨和朱古达为民族英雄。 朱古达战争之后,努米底亚王国完全依附于罗马,苟延残喘了将近60年。公元前46年,与凯撒争斗失败的庞培派逃到努米底亚得到了国王优巴的支持继续对抗凯撒,其后凯撒率领了6个兵团登陆北非。凯撒兵分两路,一路攻打努米底亚首都,另外一路与庞培派进行野外决战。在与庞培派的决战中,庞培派的象阵集体冲向凯撒,凯撒深知大象的弱点,他让军队鼓乐齐鸣,受到惊吓的大象掉头就跑,凯撒顺势掩杀,一场史诗般的屠杀盛宴上演,最终凯撒只损失了五十几人就彻底击败政敌,这场大战后,大象彻底退出西方军事舞台。与此同时,另外一路大军也顺利攻陷努米底亚首都,国王优巴被活抓,努米底亚彻底消失,成为了罗马共和国的一个行省--阿非利加省。 第51章 罗马东扩的第一战:马其顿战争(上) 马其顿在传统希腊人的眼中就是土鳖和爆发户,只不过迫于亚历山大的淫威,他们不得已低下了高贵的头颅,雅典和斯巴达才是希腊人心中的两大正统。亚历山大死后,希腊本土由马其顿安提柯王朝统治,而斯巴达同盟、亚该亚同盟、马其顿安提柯王国相互之间展开了混战。 罗马共和国和马其顿王国一共发生了四次马其顿战争。从地理位置看,意大利和希腊其实很近,伊利里亚城邦的阿波罗尼亚是亚得里亚海东岸的港口城市,与意大利“长筒靴”的“脚跟”隔海相望。阿波罗尼亚一看名字就知道与希腊太阳神阿波罗有关。 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发生在公元前215年至公元前205年,主要就是围绕伊利里亚展开的。话说罗马强大之后,伊利里亚宣布独立,并且加入了罗马同盟,马其顿安提柯王朝国王腓力五世对此耿耿于怀,一直想把伊利里亚给抢回来。 公元前217年,汉尼拔打赢了特拉西梅诺湖战役,腓力五世认为时机已到,他先是与埃托利亚人进行了谈判,缔结了和约,同时组建了一支拥有100艘战舰的海军,并加紧训练。又过了一年,罗马人在坎尼会战惨败,兴奋的腓力五世派出使者前往意大利与汉尼拔达成结盟,但是运气比较背,返程的使者被罗马俘虏了,罗马提前获悉了同盟内容,然后立即命令驻扎塔伦图姆的罗马海军加强了对希腊人的戒备。迟迟没等到返程使者反馈的消息,腓力五世进攻伊利里亚的行动足足推迟了一年,大大缓解了罗马当时的困境。 公元前214年春,腓力五世海陆两路大军同时出发攻打阿波罗尼亚。得到消息后,罗马执政官拉埃维努斯率领塔伦图姆海军和一个军团救援阿波罗尼亚。仅有一个兵团的罗马军队数量处于下风,罗马人通过河流派出了2000名士兵进入阿波罗尼亚,当天晚上,这2000人夜袭了腓力五世的大营,趁着马其顿军营大乱的时候,罗马主力迅速杀到,腓力五世在慌乱中乘船逃跑,并且烧毁了部分船只以阻止罗马海军的追击。 接下来的两年时间,由于罗马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布匿战争上,腓力五世逐渐获得了战场上的主动,夺取了一部分伊利里亚的城市。公元前211年,罗马与埃托利亚达成盟约,罗马向埃托利亚提供军事和物资上的援助,埃托利亚重新对马其顿发起进攻,随后帕加马、斯巴达、美塞尼亚等城邦也加入了反马其顿同盟。在罗马人的斡旋之下,反马其顿同盟与马其顿在希腊展开混战,这相当于把罗马人东边的马其顿威胁解除了,而布匿战争胜利的天平也逐渐向罗马倾斜。 公元前206年,埃托利亚与马其顿达成了和平协议,反马其顿同盟正式宣告破裂。第二年罗马出兵希腊希望重新凝聚反马其顿同盟,但是希腊的城邦并不感兴趣,罗马人最终与马其顿签订和约,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结束。 罗马人与腓力五世签订和约后,腓力五世又开始对色雷斯和爱琴海的其他希腊城邦蠢蠢欲动了。位于爱琴海东侧以及小亚细亚西北部沿海的帕加马与爱琴海的东大门:罗得岛首先反抗马其顿王国。 公元前200年,罗马的同盟罗得岛向罗马求助,这个时候,第二次布匿战争已经结束,罗马人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插手希腊的政治事务了。罗马向腓力五世下了最后通牒,要求马其顿从罗得岛、雅典等城邦撤军,不同意的话罗马就出兵马其顿。腓力五世拒绝了罗马人的要求,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爆发。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罗马是以希腊地区解放者的身份过来的。战争爆发后,罗马人发现,很少希腊城邦加入马其顿一方,但是也很少城邦愿意加入罗马一方,基本上是马其顿和罗马人单干。时间过了两年,罗马人没什么进展,唯一的闪光点就是埃托利亚又重新加入了罗马同盟。公元前208年,年仅30岁的执政官菲拉米宁接手帅印,菲拉米宁是个狂热的希腊文化爱好者。菲拉米宁要求马其顿从所有的希腊城邦撤军,这一政策收获了众多希腊城邦的好感,越来越多的希腊人开始支持罗马人。菲拉米宁在阿乌斯战役和库诺斯克法莱战役中打败了腓力五世,公元前197年6月,腓力五世被迫与罗马签订和约,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结束。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的惨败导致腓力五世只能龟缩在马其顿本土了,希腊重新回到城邦林立、各自为政的时代。公元前194年,在稳定了这一地缘政治的成果之后,罗马军队撤出了希腊半岛。很显然,罗马人从“战略之父”汉尼拔身上学到精髓了,汉尼拔在意大利本土肆意了十几年,不就是追求这样的效果吗?只不过罗马人顶住了压力而已。 然而,希腊人在欢呼重获自由的时候,完全没有意识到罗马这匹“豺狼”已经在暗暗积蓄力量了,当罗马的力量强大到不可阻挡的时候,希腊曾经的荣光将会成为历史。要知道,农耕文明对土地的渴望是相当执着的哦。 第52章 罗马东扩的第一战:马其顿战争(下) 第二次马其顿战争之后,马其顿王国实力大降,位于波斯地区的塞琉古王朝看到机会,趁机攻占了小亚细亚的一些地盘,然后继续向西攻入色雷斯,准备借机消灭马其顿。塞琉古的侵略行为很明显与罗马的东扩理念是冲突的,这让罗马元老院决定,必须攻打塞琉古。从公元前192年起,到公元前188年,罗马一度和马其顿联盟,与塞琉古王朝展开了战争。双方在小亚细亚的马格尼西亚发生会战,塞琉古王朝大败。 击败了塞琉古王朝后,腓力五世获得了一些好处,马其顿夺取了色雷斯、帖撒利亚、波哈比亚和阿塔玛尼亚地区的一些城市,在希腊城邦的影响力重新扩大。罗马当然不会希望一个强大的希腊强权重新出现,于是罗马人又继续与埃托利亚人达成同盟,以此扼制马其顿的扩张。在色雷斯内部则出现了亲马其顿派与反马其顿两派,结果反马其顿派去了罗马元老院控告腓力五世,元老院于是作出裁决,腓力五世必须撤出色雷斯。 腓力五世心不甘情不愿地服从了罗马元老院的裁决,但是心里对罗马的不满日益剧增,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腓力五世暗暗积蓄力量准备伺机而动。公元前179年,壮志未酬的腓力五世去世,长子百尔修斯继位。百尔修斯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励精图治、厉兵秣马,并且娶了塞琉古王朝的公主劳迪斯为妻,改善了与塞琉古王朝的关系。与此同时,百尔修斯也尽力修补和希腊各城邦的紧张关系,以获取尽量多的朋友。百尔修斯所做的一切就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准备重新对罗马同盟发起战争。罗马人则冷眼密切关注着百尔修斯。 公元前171年夏,意识到百尔修斯的野心越来越大的时候,罗马人进行了战争准备,两个兵团及一支50艘战舰的军事力量进驻阿波罗尼亚。但是对于准备充分的百尔修斯,罗马人的战争动员略显不足,罗马人采用了“拖”字诀,他们主动与百尔修斯谈判的同时,国内则继续动员战争,政治手段稍显稚嫩的百尔修斯错失了发动战争的最好时机。等到战争动员完全充足后,罗马人停止了谈判,于11月主动向马其顿宣战,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爆发。 战争前两年,双方互有攻守,百尔修斯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两年之后,罗马人逐渐取得战场上的主动,他们攻入了马其顿本土,公元前168年6月22日,双方在彼得那展开会战。会战开始初期,马其顿方阵取得了优势,他们击溃了罗马人的前锋,罗马人被迫退到军营附近的高地上,希腊人尾随攻击,但是由于地势不平,马其顿方阵不得已变阵。看到马其顿方阵出现漏洞,罗马人趁机钻进马其顿方阵的空隙与希腊人肉搏,近身肉搏是罗马人的拿手好戏,马其顿方阵大乱,罗马人把握住有利时机,从侧面和后方包围了希腊人,希腊人终于溃败。此战过后,马其顿战死人,被俘超过1万人,百尔修斯在逃亡路上被罗马人生擒,然后杀死。 对于战败的马其顿,罗马人将其一分为四,采取了高压政策。罗马规定四个城邦之间不得通婚、来往与贸易,同时也不准与希腊其他地区进行联系。 公元前152年,安德里斯库斯试图重建马其顿王国,他自称是百尔修斯之子,公开反抗罗马。第二年,梅特卢斯率领罗马大军前往马其顿,第四次马其顿战争打响。罗马大军很快便将安德里斯库斯歼灭,但是不久之后,又陆续冒出了两位百尔修斯之子,经过两年时间的围剿,叛乱最终被平息,马其顿成为罗马共和国的一个行省。 公元前147年,希腊中部与南部爆发了以亚该亚同盟为首的反罗马同盟。相对于此时的希腊同盟来讲,罗马人在军事上的强悍已经足以碾压他们,一年时间,罗马人轻松地战胜了希腊人同盟,科林斯被毁,居民成为奴隶,中希腊和南希腊并入罗马,设置为阿卡亚省。整个希腊就只剩下斯巴达、雅典等极少数城邦保持了名义上的自治。 希腊人终于为他们的“短视”与“追求自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53章 马略的军事改革以及平民与贵族之争(上) 盖乌斯·马略,出生在公元前157年,于公元前86年去世,他是罗马头号大哥凯撒的姑父。马略在罗马历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罗马从共和制逐渐向帝制的转变,马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是承上启下。中国与马略同一时代的伟人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比马略大一岁,而且刚好也比马略早一年去世。汉武帝击败了匈奴,让汉王朝的延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马略则击败了蛮族日耳曼人,同样让本已摇摇欲坠的罗马延续了一千多年。 马略出生于一个破产骑士的家庭里面,主要以给地主当佃农为主,童年艰辛的生活磨砺造就了马略勤劳直率和吝啬凶残的复杂性格。马略成年后,他追随小西庇阿来到了西班牙战场。战争期间,马略作战勇猛,特别能吃苦耐劳,逐渐地得到了小西庇阿的重视与提拔,慢慢地升到军队参将和财务官等职务。 公元前119年,马略步入罗马政坛,他当选为保民官。这个时候的罗马,平民改革派与贵族保守派之争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而马略初生牛犊不怕虎,他表现的刚正不阿,被认为是平民反抗贵族统治的急先锋。经过数次失败后,马略于公元前115年当选为罗马的大法官。大法官任期届满后,马略远赴西班牙任总督。 公元前111年,罗马在北非努米底亚发动“朱古达战争”,过了两年,马略作为副手参加了战争。凭借军功和声望,马略如愿以偿地当选为公元前107年的罗马执政官并且开始全权负责北非战场的指挥权。但是在朱古达战争里,苏拉作为深入敌军腹地取得毛里塔尼亚同盟的将领,很大一部分摘走了朱古达战争胜利的果实,这也为他们俩今后决裂埋下了伏笔。 随着布匿战争、马其顿战争与朱古达战争的胜利,此时的罗马看似风光无限,但是来自北方的蛮族入侵差点让罗马步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日耳曼蛮族三个部落辛布里人、条顿人和安布昂人从公元前二世纪末起,从原来的居住地波罗的海沿岸逐渐向西南方向迁移。大约从公元前113年起,日耳曼人在凯尔特人的协助下开始攻击罗马人。到了公元前104年为止,罗马人在与日耳曼人9年的交锋中,七战七败,三名执政官阵亡,26个军团被歼灭,加上同盟国,罗马损失高达二十几万人。特别是在阿劳西奥战役中,双方从公元前105年10月1日起,大战六天六夜,罗马人16个军团总计12万人全军覆没,仅10人生还。此时的罗马可以说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了。 日耳曼人比凯尔特人更野蛮,他们就像是仍然生活在原始社会一样,他们一般不会成为别人的俘虏,但是也从不需要任何俘虏。战败的罗马人,无分贵贱,就算是罗马人的奴隶、仆从通通一律就地处死,然后所有内脏都会被掏出来用来祭祀战神武丹,而罗马人的首饰则会摘下来全部扔去河流祭祀河神。屠宰场周围的树上挂满了人头和从牲畜生剥下来的皮毛,人间地狱莫过如此。 阿劳西奥战役后,惊慌失措的元老院地从北非战场请来马略来主持大局。面对来势汹汹的蛮族,马略改革了罗马的义务兵役制度,士兵从原来的义务参军变为专业募兵制度,士兵参军后必须在军队服役满16年,接受专业的军事训练。马略的这一军事制度改革大大地提升了罗马士兵的战斗力,为罗马人今后抵抗和战胜蛮族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这一军事改革也带来了后遗症,那就是让罗马的将领与士兵利益紧紧地捆在一起,打胜仗的士兵渴望获得战功与土地,而领兵的将领则需要手下的士兵为其捞取政治利益,独裁统治开始在罗马成为主旋律。马略是罗马历史的第一个独裁者,他连续六年担任了首席执行官。 公元前102年,辛布里人、条顿人和安布昂人在塞纳河上游完成会师,他们与赫尔维蒂人(现今瑞士地区的凯尔特人)达成同盟,准备通过赫尔维蒂人的领地后进攻罗马大本营。马略猜测日耳曼人的进攻路线有可能从两个方向进攻,第一条路线就是汉尼拔当年的路线,翻越阿尔卑斯山抵达意大利北部,第二条路线就是阿劳西奥战役中日耳曼人的进攻原路,顺着罗讷河南下进犯罗马。马略将阿尔卑斯山南麓的防守重任交给另外一位执政官图卢斯和苏拉,自己则亲率10个兵团进驻罗衲河谷布防。 日耳曼人也确实如马略猜想,兵分两路了。辛布里人沿着汉尼拔当年的进军路线,跨过了阿尔卑斯山,而条顿人和安布昂人则直奔南地中海,与马略的主力军团迎面撞上。面对罗马人的防线,人数众多的日耳曼人一拥而上,双方激战三天三夜,不分胜负。到了第四天,日耳曼人绕开罗马防线,直奔意大利腹地进军,临走时还不忘挖苦罗马人:“懦弱的乌龟们,有什么话是需要我们带给你们的女人呢?她们马上就会倒进我们的怀抱了,哈哈哈。” 愤怒的罗马士兵纷纷请战出击,但是都被冷静的马略死死按住,因为马略清晰的知道,这一战罗马只许胜不许败,再败的话就可以直接亡国了。马略的谨慎被证明是正确的,浩浩荡荡的日耳曼大军足足用了六天时间才从罗马防线消失。面对走远的日耳曼人,罗马士兵从堡垒走出,准备开始追击日耳曼人,马略开创了一种全新的追击战术。 第54章 马略的军事改革以及平民与贵族之争(下) 马略安排罗马士兵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从日耳曼大军的侧翼悄无声息快速地绕到日耳曼人的前方,然后再利用有利地形对敌人进行打击。这个时候,天气同样是战争胜利的重要因素,进入秋季的罗马变得干燥闷热,习惯了寒冷天气的日耳曼人十分的不适应。当罗马人追上了处于前方的安布昂人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安布昂人集体在“庇护河“里洗澡。 幸运的罗马人从下午一直屠杀到晚上,成千上万的残躯断臂漂浮在河中。到了晚上,日耳曼人撕心裂肺的吼叫声犹如千万头野狼在高呼嚎叫。罗马人则布置防线等待条顿人的复仇,但是等了两天,想象中的进攻没来。马略生出一计,他让3000精兵埋伏在旁边的树林,自己则带领大部队撤退。 看到罗马人撤退了,条顿人出现在战场,他们痛哭着收拾尸体准备埋葬。而这时在山坡上的罗马骑兵大部队开始俯冲重新杀向条顿人,条顿人沉重的武器从下而上攻击罗马人劣势尽现。即便如此,战场逐渐被挤到平原地区的时候,条顿人强悍的肉搏能力逐渐占了上风,直到从树林里冲出来的3000伏兵才最后给了条顿人致命一击,顽强的条顿人坚持了一天一夜,终于被罗马人全歼。这一役,安布昂人和条顿人被杀十几万,俘虏两万多。 和马略这边取得大胜不同,在阿尔卑斯山南麓布防的图卢斯和苏拉则遭遇惨败,翻越阿尔卑斯山的辛布里人轻松地击败了罗马人,占领了波河以北的地盘。此时的马略大军仍然在高卢激战,罗马城几乎不设防。但是气候宜人的波河平原让辛布里人似乎忘记了自己此番来罗马的目的了,不知道的以为他们来罗马是泡温泉度假呢。其实辛布里人也没傻成这样,他们之所以停下来,完全是在等他们的同胞条顿人和安布昂人,只不过最终等来的是马略。 公元前101年7月30日,决定罗马国运的一战的来临,日耳曼部族最强大的辛布里人男男女女加起来有20万之众。双方在米兰西郊的维尔塞莱平原上进行会战,双方激战十几个小时,最终战胜蛮族的不是罗马人自己,而是那炎热的天气,习惯寒冷天气的辛布里人力战脱水,三天后战争终于分出胜负,12万多的辛布里人战死,6万多人被俘。 马略最终力挽狂澜,拯救了罗马的国祚。马略也成为了罗马人的民族英雄,元老院为马略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公元前100年,马略第六次当选为执政官,这个时候,平民派内部之间出现矛盾,导致了保民官萨杜尔尼努斯被贵族杀死,马略声望一落千丈。马略自己也丧失了继续竞选执政官的勇气,他于是离开了罗马,去了小亚细亚隐居了。 公元前91年,罗马保民官德鲁苏斯为罗马的同盟争取罗马公民权,但是被元老院反对。元老院其后暗杀了德鲁苏斯,身为同盟者的马尔西人立刻反抗罗马,同盟者战争爆发,也称马尔西战争。意大利同盟者以马尔西人为核心,秘密结成反罗马同盟。几乎所有的意大利同盟都卷入了战争,起义者以科菲尼乌姆(现今位于意大利中部)为首都建立国家,史称意大利。 元老院这下慌了,年事已高的马略都被他们请出山来帮忙镇压起义,而且对外宣称,不参加起义的同盟可以获得罗马公民权。起义内部开始逐渐被分化,马略作为副手在北方战场毫无建树,而苏拉在南方战场则节节胜利。公元前88年,马尔西人和萨莫奈人最后两支起义军被镇压,科菲尼乌姆陷落,同盟者战争结束。同盟者起义战争虽然失败了,但是战后很多罗马的同盟都获得了罗马公民权。 在同盟者战争中大方异彩的苏拉在公元前88年当选为执政官,然后苏拉取得军权前往小亚西亚与本都王国进行米特拉达梯战争。趁着苏拉远离罗马,罗马的骑士、平民、新公民和马略老兵拥戴马略为统帅,公开反对“贵族派”苏拉。保民宫卢福斯利用自己掌控的一支号称“元老院反对者”的武装力量强行通过法案,剥夺了苏拉的指挥权,转而交给马略。 不甘等死的苏拉率领军队返回罗马,罗马历史上第一次内战爆发。年迈的马略再也不复当年之勇,平民派一败再败,罗马被苏拉重新掌控,马略开启了晚年的流亡生涯,他逃亡到非洲的一个小岛,收拢了一支不足千人的残兵,等候时机的到来。公元前87年,苏拉继续出征亚洲,平民派领袖秦纳当选了执政官后马上反对苏拉政策,结果被苏拉势力赶出了罗马。秦纳逃出罗马后,在意大利各地继续征集军队准备反攻罗马,马略闻讯赶来,马略和秦纳汇合后包围了罗马并切断了罗马粮草的运输通道,元老院被迫投降,平民派开始清剿苏拉党羽。 马略于公元前86年再次当选为执政官,但是仅过了十几天就病死了。秦纳两年后也去世了。苏拉带领大军重新杀回罗马,这次他彻底将平民改革派打入深渊,而他自己也成为了罗马历史上的第一位终身独裁者,于公元前78年病死。 第55章 罗马帝制的奠基者:凯撒(上) 凯撒的全名叫:盖乌斯·尤利乌斯·恺撒,虽然他一生之中并未称帝,但是西方史学家认为凯撒实际上是罗马帝国的第一任独裁者,因此喜欢称呼凯撒为凯撒大帝。凯撒于公元前100年7月12日出生在罗马,他不仅是扑克牌上的“方块k”,同时也是欧洲四大军事统帅之一。凯撒一生的经历同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凯撒在公元前60年和庞培、克拉苏秘密结成同盟共同对抗元老院,史称“前三头同盟”。我们要了解凯撒,必须先了解庞培和克拉苏。 庞培出生于罗马传统贵族格涅乌斯族,他父亲在公元前89年为罗马执政官,庞培17岁就跟随父亲一起镇压意大利的叛乱。庞培父亲于公元前87年被雷击而死亡,庞培继承了大量遗产。后来,庞培加入了苏拉集团,他抛弃了原配,娶了苏拉女儿为妻,得到了苏拉重用。 苏拉实行独裁统后,庞培击败西西里岛的马略势力,接着庞培登陆北非,仅用40天就平息努米底亚叛乱。公元前81年,苏拉被迫为庞培举行凯旋仪式。又过了一年,庞培被派去西班牙攻打马略余党塞多留,历经千辛万苦,庞培取得西班牙战场的胜利。公元前78年,苏拉病死。公元前73年,罗马爆发了以斯巴达克斯为首的奴隶大起义,庞培奉命带兵回国镇压起义。庞培赶到战场的时候,克拉苏已经取得了战场上的决定性胜利,义军主力被击溃,庞培刚好把突围逃跑的6千多名义军一网打尽。公元前70年,庞培和克拉苏当选为罗马执政官。 庞培掌权后仅用3个月时间就肃清了地中海沿岸猖獗的海盗,接着东征打败本都王国和亚美尼亚王国,然后再南下叙利亚消灭苟延残喘的塞琉古王朝和犹太人建立的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哈斯蒙尼王国。公元前62年,庞培满载战利品回到罗马,第二年元老院再次为庞培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庞培个人威望达到顶峰,庞培这时候45岁。 克拉苏的经历则要简单很多,克拉苏同样是罗马贵族,他父亲是罗马首富、元老院议员,而且曾经因军功在罗马城举行过“凯旋仪式”。克拉苏同样是罗马首富,克拉苏比庞培大了9岁,克拉苏在马略执政时期受到打压,然后他逃去了苏拉的大本营阿非利加投奔了苏拉,接着跟随苏拉打回罗马。克拉苏的主要政绩只有两个,第一个政绩是在科林门会战中指挥苏拉军队的右翼并取得胜利,至此马略一派开始溃败;第二个政绩就是镇压了斯巴达克起义。 公元前55年,克拉苏与庞培再度当选为执政官。11月,克拉苏奔赴叙利亚,第二年率兵攻打安息帝国(帕提亚),于公元前53年的卡莱战役中兵败身亡。 介绍完庞培和克拉苏,我们言归正传,讲凯撒。与庞培、克拉苏的显赫贵族不一样,尤利乌斯只能算个二流贵族。凯撒从小就天赋异禀,他热爱希腊文学,十几岁就发表了文章《赫库力斯的功勋》和悲剧《俄狄浦斯》。马略于公元前86年去世。两年后,年仅17岁的凯撒娶了秦纳的女儿科涅莉亚·秦纳为妻,科涅莉亚为凯撒生了唯一的一个女儿:尤利娅。凯撒因此被贴上了马略派的“标签”,在众人的求情之下,苏拉承诺不杀凯撒,但是凯撒必须要与科涅莉亚离婚。面对强权,凯撒表现得铁骨铮铮,他的选择是:不! 为了躲避苏拉的追捕,凯撒带着妻子逃去了小亚细亚。凯撒在亚洲混得其实还算不错,从事过各类行政工作,到了他22岁的时候,苏拉死了,凯撒得以重回罗马。回到罗马,凯撒考虑怎样才能出人头地。他的选择是成为律师,在罗马如果你能打赢一些知名的官司,是很容易出名的,这样就有机会从政并且进入元老院。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凯撒人生的第一场官司就输了。凯撒的选择主要是为平民出头,甚至把几个元老院议员告上了法庭,其结果显然易见。得罪了权势,凯撒只能再次跑路了,公元前75年,凯撒去了罗德岛深造。 在凯撒到达罗德岛之前还有个有趣的小插曲,那就是凯撒乘船经过奇里乞亚的时候被海盗劫持了。看到穿衣打扮和言谈举止都与众不同的凯撒,海盗们知道逮住了一条大鱼,他们要求凯撒通知家人交出20塔兰特的赎金来救人,20个塔兰特对于个人来说是一个相当大的巨款了。凯撒这个时候挺“中二”的,他对海盗说:“你们知道我是谁吗?20塔兰特能体现我的身份吗?必须提高到50塔兰特!”最后是克拉苏帮凯撒出了这50塔兰特的赎金。在被海盗绑架的38天中,凯撒与海盗相处得还挺好的,凯撒跟海盗说,我被赎出去之后,一定会派人过来围剿你们并把赎金抢回来。海盗们呵呵一笑,纯当凯撒是个神经病。 当你以为凯撒是个青铜的时候,他其实是个王者。被赎回去的凯撒马上就组建了一支舰队杀了回去,兑现了他对海盗们吹过的牛皮。到了罗德岛,凯撒师从雄辩大师阿波洛尼奥斯,成为其门下弟子。两年后,凯撒返回罗马,他继承了奥莱利乌斯·科塔的职位,成为了一名祭司。祭司在多神制的罗马体系里面是个虚职,没有实权,但是不影响从政。两年后,凯撒成为了保民官。 公元前70年,也就是庞培和克拉苏第一次成为执政官这年,凯撒也参与了竞选,他成为了罗马的财务官,任职一年,自动获得元老院议员资格,凯撒开始在罗马政坛崭露头角。第二年,凯撒远赴西班牙,成为西班牙总督副手,主管财政。 公元前66年,凯撒辞职返回罗马,第二年他竞选了市政官的职务。市政官主要负责罗马的公共设施(特别是神庙)的建设与维护,管理着罗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方面面的事务。为了取悦平民,凯撒为平民建造了很多公共基础设施,获得了众多平民的好评。凯撒性格幽默,口才了得,而且是个写诗高手,尤其是情诗,文采十分地出众。据记载,元老院三分之一的议员妻子与凯撒都有染,而且都是公开的秘密,欧洲人的爱情观实在是令人大开眼界。 第56章 罗马帝制的奠基者:凯撒(中) 公元前63年,凯撒通过竞选获得了罗马祭司长这一终身职位,随后还获得了大法官的职位。同年,凯撒与庞培的孙女庞培亚结婚,但是到了12月就因为性格不合离婚了,凯撒的原配在之前因为难产去世了。公元前61年,庞培从东方战场凯旋归来,而凯撒的大法官任期届满,他被任命去西班牙当总督镇压叛乱。恺撒很快地镇压了卢西坦人和加拉埃西人的叛乱,并且带来了丰厚的战利品回罗马。回到罗马,凯撒向元老院提出了两个要求:举行凯旋仪式和获得竞选执政官资格。元老院只答应满足一个要求,凯撒选择了竞选执政官资格。 公元前60年,40岁的凯撒终于进入罗马政治的核心领域,成为了执政官。这个时候,庞培正在为他的退伍老兵谋求福利,克拉苏则想掌握军权攻击安息帝国,而凯撒则需要庞培的威望与克拉苏的金钱稳固政权,于是三人秘密达成同盟,目的就是使“这个国家的任何一项措施都不得违反他们三人之一的意愿”。同年,凯撒将年仅14岁的女儿尤利娅嫁给庞培,尤利娅在公元前52年因为难产而去世。 凯撒完成执政官任期后,凯撒被任命为高卢总督。凯撒去高卢上任之前,又有个小插曲。凯撒的一众债主们拉着凯撒不给走,必须还清债务才放人,凯撒有点尴尬了。凯撒一共欠下了高达1300塔兰特的巨额债务,这些债务都是他用来竞选和泡妞的时候欠上的,担保人都是克拉苏。1300塔兰特是什么概念?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迦太基向罗马赔款2200塔兰特,还是分10年偿还,1300塔兰特可以给10万罗马士兵发一年薪水了!最后还是克拉苏帮凯撒还清了债务,有个土豪朋友就是好啊。 凯撒上任高卢总督的时候,罗马的地盘只有法国南部的一小部分。高卢这个地区生活的主要是凯尔特人部落,位于南方的埃杜维人以罗马为靠山,与北方的其他凯尔特人部落敌视,为了对抗南方的埃杜维人,北方的其他凯尔特人部落则以强大的蛮族日耳曼人为靠山。处于外高卢地区(现今瑞士)也有一个强大的部落,他们是赫尔维蒂人。就个人勇猛而言,赫尔维蒂人远超高卢其他部族。赫尔维蒂人在首领的劝说和带领下,他们把家园烧毁,然后准备举族向西南方向迁到加鲁姆河口肥沃的土地上居住,准备以此为根据地成为高卢霸主。 去往加鲁姆河口有两条路供赫尔维蒂人选择,一条是崎岖小路,不经罗马地盘,另外一条是康庄大道,但是要经过罗马同盟埃杜维人的地盘。自恃强大的是赫尔维蒂人根本没把罗马人放在眼里,他们选择了大路,并且沿路劫掠城镇,让众多埃杜维人成为奴隶。埃杜维人马上向高卢总督凯撒求救。凯撒闻讯后,马上下令高卢行省紧急征兵,自己则火速赶往外高卢,他调集了外高卢唯一的一支5000人的部队赶往日内瓦布防,日内瓦是离赫尔维蒂人原来居住地方最近的军事重镇,凯撒还拆除了从赫尔维蒂到日内瓦的唯一一座桥梁。看到前路被阻,赫尔维蒂人派出使者请求凯撒让他们经过,并且保证以后不再伤害埃杜维人。凯撒给出答复:“我需要时间考虑,4月13日你们过来我再给答复。” 凯撒知道,仅凭手上的5000士兵是怎么都抵挡不住号称30万能征善战的赫尔维蒂人的进攻的,他现在急需的是时间和援兵。赫尔维蒂人再次出现在凯撒面前的时候,一条从列曼努斯湖到犹拉山长达19里长的城墙已经建好。凯撒给出了赫尔维蒂人不想听到的答案,淳朴的赫尔维蒂人此时知道上了凯撒的当了,但是为时已晚,看到易守难攻的日内瓦,赫尔维蒂人退却了,他们转头就走另外一条小路。 凯撒其实还是个战争狂暴份子,当时看着庞培在罗马广场举行凯旋仪式的时候,凯撒心里那个羡慕嫉妒恨啊,那时候凯撒就已经无比地渴望战功,来高卢任总督他就是要闯出一份战功给罗马人看的!赫尔维蒂人改路线后,凯撒留下副受巩固阵地,然后他回到内高卢率领着5个未满编的兵团士兵,日夜兼程,追击赫尔维蒂人的迁徙大军。 当凯撒追上赫尔维蒂人的时候,赫尔维蒂人正在横渡阿拉河,已经过了三分之二的人,后面的人全是身负重荷的老弱病残,这些赫尔维蒂人一触即溃。接着一天时间,凯撒就建造了一座桥梁,通过了赫尔维蒂人花了20天才渡过的阿拉河,凯撒军队继续追击赫尔维蒂人,但是快接近埃杜维人最大的城镇比布拉克特时,凯撒遭到了赫尔维蒂人的伏击。 面对困境,凯撒临危不惧,为了鼓舞士气,他拖着一匹战马走到士兵面前:“当这次战役胜利后,我会骑着这匹马去追击敌人,现在我们先徒步和敌人作战吧。”凯撒暗示,他将会和士兵一同作战到底。受到长官激励的士兵士气大振,与赫尔维蒂人展开了生死搏斗。战斗从早晨一直持续到傍晚,罗马人死战不退,纪律严明的罗马士兵最终取得胜利,大量的赫尔维蒂人成为俘虏。 凯撒让这次战争仅存的10万赫尔维蒂人重新返回故地外高卢居住,以防被日耳曼人趁虚而入。比布拉克特战役,凯撒仅以两万多人就击溃了号称30万以勇猛着称的赫尔维蒂人,这可以说是一个军事奇迹,凯撒一战成名,威震高卢。 凯撒打败强大的赫尔维蒂人后,高卢的众多凯尔特人部落纷纷表示向罗马臣服。这时候盘踞在莱茵河西岸的日耳曼蛮族已经有十万人之多,这是因为北方的凯尔特人部落请神容易送神难,如果没有罗马的介入,整个高卢地区被日耳曼征服是迟早的事情。高卢北方的凯尔特人部落长期受到日耳曼蛮族的欺压,最终还是请求凯撒出兵,希望赶走日耳曼人。 公元前58年,凯撒进行了第二次远征,目标是莱茵河西岸的日耳曼部落联盟。根据凯尔特人的描述,日耳曼蛮族十分的强大,比罗马人高出几个头,搞得罗马士兵人心惶惶。凯撒的演讲口才再一次地鼓舞了士气,凯撒激情地说道:“第一,你们的先辈马略就曾经打败过日耳曼人,杀了他们有20万人;第二,被我们打败的赫尔维蒂人跟日耳曼人交锋的时候也仅仅是稍落下风,而且日耳曼人还用上了诡计;第三,蛮族如果用诡计来对付我们,聪明的罗马人会上当吗?我们的谋略与纪律比不过蛮族吗?第四,就算你们所有人不敢与日耳曼人作战,我还有最忠心的第十军团,就算是只有一个兵团,我一样可以打败日耳曼人!” 听完凯撒的鼓励,所有的罗马士兵就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完全没有了之前的恐惧。凯撒带着军队首先是摆好阵型并布置好防御措施,就等着日耳曼人过来进攻了。可是等了好几天,对面却是静悄悄的完全没有动静,凯撒多方刺探之下终于知道了真相。原来日耳曼人的巫师说这几天不适合打仗,打仗的话会输。凯撒乐了,大手一挥:“进攻!”罗马人加上凯尔特人联军,那是痛打日耳曼人,把日耳曼人赶到了莱茵河东岸。凯撒的第二次远征结束。 事实上,凯撒征服整个高卢地区后,莱茵河东岸的日耳曼人都会西进尝试突破莱茵河防线来侵扰高卢。这导致罗马不得不在一些容易渡河的地段,沿河修筑一些防御工事,以减少侵扰。这些防御体系后来也逐渐地被连成了一条总长568公里的“长城”,史称“日耳曼长城”。 完成第二次远征的凯撒回到高卢行省过冬,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7年,传来消息,高卢东北部的比尔及人(比利时人)集结了30万大军准备反抗罗马。凯撒找来了埃杜维人,让埃杜维人趁着罗马人正面攻打比尔及人的时候去包抄他们的老巢。凯撒让部队沿河修建了堡垒,比尔及大军来到阵前,看到防守严密,只是象征性地派出骑兵骚扰一下就不了了知,这时候大本营的一个部落被偷袭的消息传来。 随队出征被偷袭的部落不淡定了,他们担忧在家的亲人被欺负,马上撤离战场。其他部落一看,凭什么让我们去应对对面看起来满是刺猬的凯撒?我们也撤。看准时机的凯撒果断追击,蛮族打胜仗的时候那是秋风扫落叶,但是败逃的时候也经常是溃败千里,撤退毫无纪律可言。凯撒带着5万人,一路追着比尔及人的30万大军狂碾。而当凯撒架上投石车的时候,这些落后的凯尔特人部落惊呆了,完全放弃了抵抗,出城投降。 第57章 罗马帝制的奠基者:凯撒(下) 凯撒的第三次远征取得了完全的胜利,凯撒向元老院打报告,整个高卢地区已被他征服。凯撒对高卢地区战败者都采取了高压政策,源源不断的奴隶和财富被送往罗马。此后凯撒又进行了5次远征,包含了两次远征不列颠岛和镇压高卢地区的叛乱。对不列颠凯尔特人的远征凯撒都取得了最终胜利,但是由于国内事务繁多,他并没有完全征服不列颠,直到九十多年后,罗马才再次征服不列颠。 凯撒对高卢地区的第八次远征是确立罗马在高卢霸主地位的决定性战役。凯撒从公元前58年来到高卢任总督,为期5年,后面再续了5年。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亚洲战死,标志着三巨头同盟瓦解,到了公元前52年随着尤利娅的难产而亡,凯撒与庞培也逐渐地走向对立面。罗马国内开始出现了反对凯撒的声音,说凯撒想自恃掌管军权准备推翻罗马共和制,自己来当罗马皇帝。 公元前54年至公元前53年,安毕欧瑞克带领本已臣服罗马的厄勃隆尼斯人起义,并且设伏歼灭了罗马人的第十四军团,让凯撒在高卢吃到了第一次大败仗,虽然凯撒用了一年的时间来平息叛乱,但是表面平静的高卢地区其实已经暗流涌动。 卢瓦尔河畔的卡努特斯人抢先发难,屠戮和劫掠了罗马人的贸易定居点切纳布姆。这次突袭震惊了整个高卢,同时也坚定了其他意图反抗凯撒的部落的决心,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就此揭开序幕,而阿维尔尼部落的维钦托利就是凯尔特人的义军领袖。起义席卷了整个高卢地区,连罗马在高卢地区最早的同盟埃杜维人都加入了反抗凯撒暴政的起义大军。 公元前52年9月,面对反叛大军,凯撒集结了10个兵团的大军,与维钦托利展开了殊死搏斗。罗马的骑兵与凯尔特人进行了野战,装备精良的罗马人占据上风,维钦托利领着大军撤入附近的阿莱西亚城,阿莱西亚城位于法国科多尔省境内的奥索瓦山山顶,易守难攻。凯撒对阿莱西亚城进行了围城,他花了三个星期建成了一道长18里,高四米的围墙。为了应对高卢联军的救援,凯撒准备了30天的粮草。在面对高卢联军与阿莱西亚的两面夹击,凯撒的小弟马克·安东尼从容地调度着各个部队和预备队相互支援。 凯撒安排了拉比努斯死守工事抵抗外线高卢联军的攻击,自己则率领大军抵挡来自阿莱西亚城方向的攻击,在付出极大的伤亡后,维钦托利率领大军返回阿莱西亚城。确认了维钦托利不会继续进攻后,凯撒马上率领骑兵绕到外线高卢联军的后方,与拉比努斯前后夹击了高卢联军,高卢联军溃败。第二天,看到大势已去的维钦托利出城投降。 阿莱西亚战役的大胜,使得凯撒在军队的声望达到顶峰,高卢再也没有部落敢再次反抗罗马了,整个高卢地区(与现今法国领土大致相当)被罗马收入囊中,成为了罗马的一个行省。高卢战争的完全胜利,给凯撒带来了极高的荣誉,为他今后在罗马政治舞台上独揽大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52年,元老院拉拢庞培成为执政官,让庞培开始打压凯撒。于是,一场追查跨度达20年的反贪污的案件被立案,被调查的全是凯撒的政治盟友,这些人纷纷跑去高卢向凯撒告状。表面上,凯撒支持庞培的决定,但是暗地里却收买报民官,以致于自己一方的政治势力不被完全打垮。 经过三年的政治博弈,凯撒与被元老院拉拢的庞培最终走向了军事对立。公元前49年,恺撒带领军团渡过卢比孔河,正式开启了罗马内战。与庞培的军事较量中,凯撒完全占据上风,他先后攻占了罗马、西西里岛、西班牙与希腊等地。庞培逃到了埃及,接着在埃及被刺杀,人头被献给了凯撒。凯撒追到埃及后,他要求埃及王位由托勒密十三世与他的姐姐克利奥佩特拉共享,托勒密十三世拒绝,由此爆发了亚历山大港战役。 在亚历山大港战役中,凯撒率领第六军团击败埃及军队,托勒密十三世战死,此后克利奥佩特拉成为埃及法老,并且成为了凯撒的情人,还为凯撒生了一个儿子。本都王国这时候发生叛乱,凯撒在泽拉之战中获胜,并且留下了豪言壮志:“我来,我看,我征服!” 公元前46年,恺撒回到罗马后调集大军前往北非努米底亚,在塔尔索斯战役中击败庞培余党。再次回到罗马后,凯撒举行了为期十天的凯旋仪式。凯撒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给予了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的罗马公民权,请天文专家制作儒略历,并且建立了和平广场等等。 在公元前45年,庞培两个儿子跑到西班牙发动叛乱。恺撒于是再次远征西班牙,在阿特瓜战役和孟达战役击败叛军奠定胜局,庞培长子劳斯阵亡,次子小庞培流亡西西里岛。恺撒回到罗马之后,于公元前44年宣布成为终生独裁官。 公元前44年,为了罗马共和制能够继续延续下去和保住罗马元老院的权力,元老院的六十多位议员把凯撒骗到元老院,然后足足捅了凯撒23刀,一代枭雄就此死去,享年58岁。凯撒死后被列入众神行列,被尊为“神圣的尤利乌斯”。 第58章 罗马帝国的辉煌与衰落(一) 凯撒被元老院刺杀身亡后,他的遗嘱里面指定养子屋大维为继承人。这时年仅19岁的屋大维正在希腊阿罗波尼亚军中服兵役,他获得消息后,拉拢了凯撒的将领安东尼和雷必达,三人公开结成同盟,史称“后三头同盟”。三巨头强大的军事能力迫使元老院赋予他们三人统治罗马5年时间的合法性。 三人掌权后,罗马刮起了政治风暴,300多名元老和3000多名骑士遭到报复清洗,而刺杀凯撒的主谋布鲁图和卡西乌斯逃往东方。雷必达是布鲁图的妹夫,在清剿布鲁图势力的时候,雷必达保住了自己的妻子。屋大维和安东尼率领大军追杀布鲁图和卡西乌斯,并且在腓力比战役中获胜,布鲁图和卡西乌斯兵败后自杀身亡。 腓力比战役后,屋大维三人瓜分了罗马地盘,雷必达掌管西部地盘,屋大维掌管中部意大利本土地盘,安东尼掌管东部希腊和亚洲地盘。公元前36年,屋大维抓住了雷必达的一次政治失误,解除了他的军权。雷必达也乐得清闲,安享晚年。安东尼秘密与埃及艳后达成同盟,屋大维开始竭力打击安东尼,控告安东尼勾结外族意图谋反。 公元前31年9月2日,屋大维和安东尼在地中海展开决定性的阿克提姆海战,屋大维获得最终胜利,安东尼逃往埃及。屋大维顺势攻入埃及,安东尼与埃及艳后兵败后自杀身亡,埃及成为罗马行省。公元前27年,掌握大权后的屋大维成为了罗马的首席元老(即元首)、最高执政官、终身执政官、终身保民官、大祭司长、军队最高统帅,自称“第一公民”并获得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帝国宣告成立。 不列颠的名称来源于居住在这里的凯尔特人——布列吞人(breton),凯撒在征服高卢期间,发现高卢可以从这个岛上获得支援,于是对不列颠进行了两次军事远征,只不过后面忙于和庞培争权,所以不列颠就搁下了。但是凯撒的两次远征不列颠也不是没有效果,不列颠的很多部落都慑于罗马人的军威,很多部落都臣服于罗马,成为了罗马的同盟。 罗马帝国的在克劳狄时代(公元前10年—公元54年),以卡图维劳尼王国为首的不列颠反罗马势力日益强大,对亲罗马势力造成了极大威胁,为了保护盟友,罗马人再次远征不列颠。公元43年,4万罗马大军,在高卢海岸集结,兵分三路登上不列颠的海岸。罗马帝国这次的远征彻底征服了英格兰地区,英格兰地区成为罗马最北边的一个行省:不列颠行省,但是克里多尼亚王国仍然盘踞在不列颠北部的苏格兰地区。 公元83年,为了消除来自北方蛮族的威胁,当时的不列颠总督阿古利可拉发动了对苏格兰地区的征伐,双方在格拉匹乌斯山展开了一场激战,罗马人获得大胜。阿古利可拉本欲乘胜追击,无奈被召回罗马,他遗憾地说道:“整个不列颠的征服指日可待,如今却前功尽弃了。” 公元122年,罗马皇帝哈德良巡视不列颠,为了抵抗北方蛮族,他花费六年时间,建立了一条长达73英里长的长城,史称“哈德良长城”。在罗马人看来,在长城以南,是受罗马教化的文明人,长城以北的苏格兰地区就是蛮族凯尔特人的地盘。苏格兰与英格兰的恩怨历史从这个时候就相互对立了。很奇怪的就是以罗马人强大的军事实力,他们居然没有统一不列颠全岛,任由苏格兰凯尔特人长期发展。或许是罗马人认为苏格兰是个不毛之地,也或许是罗马人不想耗费精力与凯特人在苏格兰山区进行苦战,罗马人无意之中也做了一回“搅屎棍”角色。2014年9月18日,苏格兰举行独立公投,以决定苏格兰是否脱离英国,可惜的是以微弱劣势失败,嘿嘿。到了公元395年,西罗马帝国为了应付国内的蛮族,将不列颠行省的兵力全部撤回欧洲本土,不列颠的历史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罗马帝国的奠基人是凯撒没错,但是凯撒也开了一个十分不好的头,只要谁掌握了军权,谁都可以学凯撒一样,一言不合就直接开打,然后把皇帝宝座抢过来。元老院名义上虽然有立君主的权力,但是手握利剑的军队才是拥立或者罢黜皇帝的真正力量。元老院迫切的希望通过法律来破解这种困境,后来元老院通过法律规定,罗马皇帝必须在有生之年指定一个继承人,这个继承人一旦被指定,就会立刻被拥立为“凯撒”,成为帝国的第二执政者。继承人的肖像会被印在钱币上,让整个罗马帝国的人都知道继承人是谁。元老院的努力一定程度上使罗马帝国避免了频繁内战的风险。 国内政治相对稳定之后,罗马帝国的征服步伐开始瞄向东方。公元98年,日耳曼总督图拉真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他是第一个出身行省贵族的皇帝。图拉真在位期间善待元老院,国内政治稳定,对内他大兴基础设施,对外则积极开疆扩土,罗马帝国疆域在他任期内达到顶峰。 公元101年,图拉真入侵达契亚(现今位于罗马尼亚),5年时间完全征服,设达契亚行省,图拉真为此举行了盛大的凯旋仪式,并建造了图拉真记功柱。公元105年,图拉真占领了阿拉伯半岛北部,设立阿拉伯行省。公元114年,图拉真攻陷亚美尼亚,设亚美尼亚行省。公元116年,图拉真攻破安息帝国首都泰西封,并继续东进抵达波斯湾,成为唯一一个到达此地的罗马皇帝。可惜的是图拉真在公元117年染病暴毙了,养子哈德良继位。 第59章 罗马帝国的辉煌与衰落(二) 哈德良针对罗马国内的局势,他转攻为守,放弃了征服安息帝国的土地,与安息帝国达成和约。哈德良的大局观十分出色,因为图拉真的长年征战,罗马帝国的战争潜力已然耗尽,继续扩张会随时崩盘。哈德良在位期间多次进行巡游,足迹几乎踏遍整个罗马帝国。 哈德良修建了“哈德良长城”,用以抵抗苏格兰蛮族入侵;统一了征兵标准,设立了临时兵制度,继续强化了罗马军队的素质;命令法学专家编成《永久赦令》,强化了皇权;大力提升骑士地位,使之成为一股新的政治力量;大力修建帝国的交通,使得条条大路通罗马,加强了罗马与与其他城市的联系,着名的万神殿也是哈德良修建的。哈德良对罗马的内政治理,很好地稳住了帝国政治,罗马国内歌舞升平,人民安居乐业。 公元131年,哈德良禁止犹太人举行割礼、过安息日以及阅读犹太律法,由此引发了犹太人的起义暴动。哈德良历时两年,屠杀了58万犹太人,并且把犹太人赶出耶路撒冷,国内一神教的势力发展得到了很好的遏制。 哈德良十分注重继承人的培养,他选择52岁的议员安东尼·庇护成为养子,立其为“凯撒”,并且还要求东尼·庇护将18岁的马克·奥勒留和7岁的路奇·维鲁斯成为其养子。 安东尼·庇护很好地继承了哈德良的政治遗产,边境大体安稳。安东尼·庇护勤政爱民,与元老院关系良好,罗马国民继续享受了20多年的太平盛世。 安东尼·庇护死后,马克·奥勒留和路奇·维鲁斯继位,罗马帝国第一次出现两帝共治的局面。这个时候,罗马帝国出现危机,安息帝国于162年开始入侵亚美尼亚,路奇·维鲁斯经过四年苦战击败帕提亚人,并且重新夺得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地盘。167年,日耳曼人再次入侵,两帝再次率兵抵抗。两年后,路奇·维鲁斯去世,罗马重新恢复一个皇帝。 路奇·维鲁斯死后,罗马经过了“五贤帝”的鼎盛时代,开始由盛转衰。“五贤帝”指的是由涅尔瓦开始,经历了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庇护和马克·奥勒留、路奇·维鲁斯两帝共五代皇帝。 罗马帝国在三世纪的时候,军队尝试重新掌握拥立皇帝大权,元老院与军队关系迅速恶化,国内政治混乱不堪,加上蛮族入侵,罗马帝国陷入了“三世纪危机”。 公元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起兵造反,夺得了罗马帝国帝位。戴克里先将元首制改为了真正的君主制,皇权至此臻于极致。戴克里先自称是朱庇特化身,他头戴皇冠,身穿丝袍,罗马公民需对君主行跪拜礼。为了对庞大的帝国进行管治,戴克里先另外立了三个皇帝一起来治理国家。 戴克里先将整个罗马帝国分成了东西两个部分,在东部,他自己是奥古斯都,然后立伽列里乌斯为凯撒副帝;西部也一样,戴克里先立马克西米安为奥古斯都正帝,君士坦提乌斯一世为凯撒副帝,罗马第一次出现四帝共治局面。戴克里先规定,奥古斯都只能在位20年,然后凯撒顶上,并且再各自任命一名新凯撒。 戴克里先在位时,基本上是能镇住局面的,他一去世,四帝掌管的罗马马上发生内战。君士坦提乌斯一世在位时间仅一年多,其子君士坦丁一世(即君士坦丁大帝)继位,这个时候的君士坦丁一世仅拥有不列颠和高卢,西班牙、北非和意大利被马克西米安的儿子马克森提乌斯把控。312年,君士坦丁一世打败了马克森提乌斯,统一了罗马帝国的西部。 罗马帝国东部地区,奥古斯都伽列里乌斯在311年去世,继任皇位的李锡尼击败占有埃及和部分亚洲领土的代亚,统一了罗马东部地区。在公元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共同颁布了《米兰赦令》,基督教终于在罗马被宣布合法了。314年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爆发冲突,李锡尼战败求和,放弃了除希腊色雷斯以外的欧洲地区。9年后,两人再次决战,君士坦丁一世笑到最后,统一了罗马帝国。 君士坦丁一世同样采取了戴克里先的办法,他也让自的三个儿子帮忙治理国家,因为罗马的疆域实在是太大了,地中海都已经成为了罗马帝国的内海了,他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 第60章 罗马帝国的辉煌与衰落(三) 君士坦丁大帝统一罗马后,罗马一度呈现了中兴迹象,不过君士坦丁大帝在意大利罗马城留下的足迹非常的少,这是因为他统一了罗马后把罗马帝国的首都从罗马搬迁到了君士坦丁堡。首都变迁后,罗马的政治中心从西欧转移到了东欧。 拜占庭原来是希腊的一座移民城市,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它成为一座绝佳的城市要塞,军事上向北可以监视北方蛮族的动向,向东可以了望东方广阔的土地。君士坦丁大帝扩建了拜占庭的城墙,直接把拜占庭城外的七座山连接起来。公元330年5月,君士坦丁大帝举行了盛大的首都落成仪式。君士坦丁堡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让罗马帝国再次续命了一千多年,但也正是因为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存在,罗马帝国彻底割裂成东西两半。 公元337年,君士坦丁大帝死后并没有刻意地指定继承人,他的儿子和侄子们统治着罗马的不同区域,内战再次爆发,罗马帝国开始由盛转衰。到了394年,迪奥多西击败了欧根尼乌斯后,再次统一了罗马,而且将基督教定为国教。一年后迪奥多西去世,但是他并没有吸取历史教训,他将罗马帝国分成了东西两半。巴尔干半岛希腊地区、小亚细亚、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埃及等地归属长子阿卡迪乌斯管辖;意大利、高卢、西班牙、北非迦太基和努米底亚等地归属幼子霍诺里乌斯管辖。从此,罗马帝国成正式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再也没有能力重新统一了。东罗马帝国也称拜占庭帝国。 公元4世纪至5世纪,欧洲民族大迁徙迎来一波高潮,其主要原因就是日耳曼人被来自东方的匈人打败了,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向西边和南边迁徙。匈人是一支生活在东欧、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古代游牧民族。匈人和匈牙利人是完全没有关系的,至于是否和匈奴有关联至今仍未得出确切结论,历史研究成果更多的倾向于两者并没有血缘关系。 公元350年,匈人第一次出现在西欧历史上就消灭了日耳曼人汪达尔部族的阿兰王国,阿兰王国在当时日耳曼人势力中堪称强国,他们在顿河流域倾全国之力与匈人决战,结果大败,阿兰王被杀,汪达尔人被迫臣服于匈人。 日耳曼人所建立的东哥特王国位于黑海北岸,它的疆土东起顿河,与阿兰王国接壤,西至德涅斯特河与西哥特人为邻,南起黑海北至德涅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东哥特王国自公元374年起被匈人和阿兰人联军攻打,两年时间就沦陷被灭国。 匈人打败东哥特王国后,继续将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部落逐个征服,在夺取了潘诺尼亚平原后,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尽入匈人之手。不愿意臣服于匈人的部分日耳曼人被迫向西和向南进入罗马帝国领土,由此也给罗马帝国带来了沉重的伤害。 公元376年,西哥特人请求拜占庭皇帝瓦伦斯,允许他们进入帝国内部避难。瓦伦斯是阿里安派的基督教徒,刚好西哥特人也是这个派系的,瓦伦斯对哥特人的遭遇抱有同情心,再三犹豫后,他史无前例地允许蛮族进入帝国领土进行和平相处。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后,麻烦接踵而来。帝国腐败的官员完全不把哥特人当人看,极度地欺骗和虐待这些外来蛮族,这引起了哥特人的强烈反抗,蛮族暴动在拜占庭帝国内部愈演愈烈,瓦伦斯不得已派遣大军镇压。公元378年,双方在亚得里亚堡进行大战,罗马人惨败,瓦伦斯战死。 瓦伦斯指定的继承人是迪奥多西,他对西哥特人采取了怀柔政策。迪奥多西允许西哥特人在巴尔干半岛和平定居,并且提供金钱与粮食,以此换来西哥特人对罗马帝国效忠以及军事出兵一起对抗匈人的入侵。 公元395年和400年,匈人两次攻入色雷斯后大肆劫掠,并且常年侵扰色雷斯。431年,拜占庭帝国不得已答应每年向匈人纳贡,并开放少数几个城镇给匈人进行互市交易。公元443年,匈人攻到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罗马人与匈人进行野战,结果全军覆没,拜占庭不得已签订城下之盟。 公元445年,“上帝之鞭”阿提拉成为匈人首领。掌权后的阿提拉继续南下攻打拜占庭帝国,由于君士坦丁堡确实雄伟难于攻陷,阿提拉转而进攻西罗马帝国。阿提拉带领着十几万的匈人大军渡过了莱茵河,并且向西推进了一百英里,沿途对高卢地区进行了肆意的洗劫。公元451年,在基督教教皇里奥一世的号召下,罗马将军阿提纽斯组织了一支高卢军团与阿提拉对抗,在沙隆的大决战中最终战胜了阿提拉,阻止了匈人大军的继续前进。这场战役被誉为是历史上最具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之一,它阻止了整个基督教的覆灭,避免了欧洲被游牧民族控制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第61章 罗马帝国的辉煌与衰落(四) 阿提拉在沙隆战役失败后,他来到了意大利,阿提拉对意大利境内的城市进行了大肆破坏,所过之处寸早不生,宫殿和建筑被移为平地。不久之后阿提拉来到了罗马,但是他并没有攻打罗马城,因为后面还有罗马的高卢军队对他进行追击。基督教教皇里奥一世乞求阿提拉放过罗马,在与里奥一世达成协议后,阿提拉获得了大量钱财并撤出意大利。 公元453年,阿提拉突然死亡,据传是在迎娶日耳曼公主的第二天被发现死于动脉破裂。匈人帝国在阿提拉死后逐渐四分五裂,异族奴隶纷纷反抗匈人的暴政,而匈人内部不同的派系为了争权夺势也不断地激战不休,匈人最终成为了历史,逐渐融入到了亚欧大陆的其他民族体系里面了。 西罗马帝国的皇帝接手帝国时才11岁,小屁孩一个,拜占庭皇帝稍微好点,18岁。西哥特人在迪奥多西生前表现得还算友善,迪奥多西死后,西哥特人选出他们自己的国王阿拉里克。阿拉里克对西罗马帝国进行了掠夺,因为君士坦丁堡的城墙实在是太高大了,柿子要找软的捏。 西哥特人横扫了阿尔卑斯山南麓之后,他们包围了罗马城。双方经过讨价还价之后,西哥特人获得大量钱财后心满意足地返回巴尔干半岛。公元410年夏天的时候,西哥特人再次进攻罗马城。罗马人只是进行了微弱地抵抗后就打开城门投降。阿拉里克对罗马城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洗劫,不过阿拉里克主要的目标是钱财,这次并有大肆屠杀罗马人。洗劫完罗马城之后,阿拉里克准备南下攻打非洲,但是却突然病死。阿拉里克死后,西哥特人征战非洲的想法就不了了之了。 当西哥特人和罗马人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不愿意臣服匈人的汪达尔人余部乘机突破边境进入了高卢地区,随后翻越比利牛斯山达到了西班牙。西班牙没能很好地组织军队抵抗,汪达尔人在西班牙肆意抢劫。抢劫完西班牙后,汪达尔人跨过了直布罗陀海峡,来到了北非。 当时汪达尔人的国王是盖萨里克,他沿着北非地中海沿岸向东一路打过去,并且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横扫地中海。虽然汪达尔人并没有大肆屠杀当地人,但是他们所过之处,财物都被洗劫一空。后世就用“汪达尔人”这个代名词来形容那些肆意破坏和抢夺他人钱财的恶行。 在北欧被匈人灭国的阿兰王国在北非重新建国了,其主要地盘就是原来的努米底亚和迦太基。盖萨里克的舰队切断了从埃及到意大利的运粮路线,由于食物的短缺与军事实力大打折扣,罗马很快就向盖萨里克求和。教皇里奥一世再次作为调解人来到了汪达尔人军营,汪达尔人提出的要求是除了放弃大屠杀,其他一切免谈。汪达尔人对罗马城进行了两个星期地掠夺,然后也心满意足地乘船返回北非。 东哥特人余部这时候从亚洲返回欧洲,他们遭遇了匈人,但是由于阿提拉的去世,东哥特人逃过一劫。东哥特人的首领是狄奥多里克,他向拜占庭皇帝请求,让他作为统帅去攻打意大利的其他蛮族。拜占庭皇帝非常高兴,他也不希望这个蛮族离君士坦丁堡太近,两个蛮族自相残杀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了。 在拜占庭皇帝的支持下,狄奥多里克开始了他的西征路程。狄奥多里克也不负众望,在经过了几次的厮杀后,他成功地消灭了盘踞在意大利北方的蛮族。狄奥多里克作为拜占庭皇帝的代表进驻了罗马城,西罗马帝国的皇帝逐渐地成为了狄奥多里克的傀儡,到了公元476年,狄奥多里克作把罗慕路斯·奥古斯都(西罗马帝国末代小皇帝)一脚踢开,自己当皇帝了。 至此,西罗马帝国正式宣告灭亡,也就是从这一刻起,到1453年5月29日拜占庭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消灭之前,欧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 第62章 查理曼大帝 查理曼大帝被誉为是欧洲的千古一帝,他就是扑克牌里面的红桃k,也被称为“欧洲之父”。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正式退出历史舞台,蛮族日耳曼人在原西罗马帝国的领土上先后建立了大大小小的十几个王国,其中有一个王国叫做法兰克王国。法兰克人属于日耳曼人的条顿部落。 查理曼大帝的祖父叫查理·马特,是法兰克王国的一名宫相,地位尊贵。宫相就是王国的宫廷总管。查理·马特的儿子也就是查理曼大帝的父亲叫丕平,历史上称之为“矮子丕平”。丕平也同样是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他在公元751年成功篡位,建立了加洛林王朝。丕平在位期间,粉碎了穆si林对法兰克的军事入侵。丕平在位17年,死后将王国平分给了两个儿子卡罗曼和查理曼大帝。三年后卡罗曼病死,查理曼大帝把卡罗曼的地盘接收了,成为了加洛林王国的唯一君主,此时查理曼大帝29岁。 查理曼大帝出生在现今德国境内的亚琛,该城市后来成为查理曼帝国的首都。查理曼成为加洛林国王时,加洛林王朝的领土已经比较庞大了,包括了现今的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士和部分德国地区。查理曼大帝在位47年,一共对外发动了54场战争,平均每隔10个月就发动一次战争。 772年,查理曼大帝攻打北方的撒克逊人,前前后后发动了18次攻击,最后一次是在804年。查理曼大帝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撒克逊人被认为是异教徒,查理曼大帝坚持要撒克逊人改信基督教,对于不改信仰的,查理曼大帝一律杀掉。774年,查理曼大帝挥师南进,打败了伦巴第人,把意大利北部收入囊中。778年,查理曼大帝对西班牙地区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虽然并未彻底征服,但是也在西班牙北部建立了一个名叫西班牙三月国的附属国。查理曼大帝还对阿瓦尔人发动了战争。阿瓦尔人是古代游牧民族,居住在现今匈牙利与巴尔干半岛南斯拉夫的地区,经过了一系列的艰苦战斗,查理曼大帝最终彻底取得战争的胜利。 查理曼大帝一直与罗马基督教教皇保持着密切联系。799年,罗马地区再次发生骚乱,教皇请求查理曼大帝帮忙,查理曼大帝于是率领大军前往罗马平叛,恢复了教皇的在罗马的统治地位。 公元800年12月25日,查理曼大帝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来临。这一天在罗马,教皇里奥三世把一顶皇冠戴在查理曼的头上,并大声地祝福:“万岁与永恒的胜利属于尊敬的查理,上帝为最虔诚的奥古斯都,伟大而和平的罗马人的皇帝加冕。吾皇查理万岁,战无不胜!”查理曼大帝成为了基督教强大的保护力量。查理曼帝国一度被认为是西罗马帝国的复辟,承载着欧洲人对西罗马帝国的念想。 对于查理曼大帝被罗马教皇封为“奥古斯都”,拜占庭帝国是十分不满的,并不承认查理曼大帝是罗马的皇帝。但是在查理曼大帝让出了亚得里亚海附近的一些领土后,拜占庭帝国马上就承认了,呵呵。 查理曼帝国的鼎盛时期,西起大西洋,东抵多瑙河,北至波罗的海,南达地中海,其疆域面积已经有西罗马帝国的一半有余了。可惜的是,辉煌的查理曼帝国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延续。查理曼大帝对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十分宠爱,宠爱到甚至不舍得让女儿出嫁。公元806年,查理曼大帝颁布了《分国诏书》,他将庞大的领土分给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公元814年,查理曼大帝去世。 查理曼大帝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在810年和811年相继死去,唯一尚存的小儿子路易继承了王位。路易在817年效仿其父颁发了《帝国御制》,将帝国领土分发给了三个儿子。路易也是一个“宠儿狂魔”,随着第四个儿子的降临,路易在831年废除了《帝国御制》,企图再次改变分封格局。路易在840年去世,他去世之后,他的儿子们马上进行了内战。 经过差不多4年的混战,路易的儿子们精疲力尽,决定不打了。兄弟间重新修好,达成了《凡尔登条约》,相互承认和尊重彼此间的领地。自此,查理曼帝国大致被一分为三,即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这三个王国也是现今法国、意大利和德国建国的基础。 公元962年,原东法兰克王国的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成为了罗马基督教的最高统治者,国名改为“神圣罗马帝国”。直到1806年8月6日,拿破仑勒令弗朗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的尊号,仅能保留奥地利帝国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第63章 从英格兰到日不落(一) 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它是由不列颠岛上的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爱尔兰岛上的北爱尔兰共同组成的一个联合王国。 公元407年,为了面对国内严峻的蛮族入侵形势,西罗马将英格兰的军队全部撤离到了欧洲大陆,位于苏格兰的凯尔特人--皮克特人开始大举南侵。失去了军队保护的英格兰完全不是皮克特人的对手,走投无路的的罗马贵族开始雇佣欧洲大陆的日耳曼人来对抗皮克特人,以蛮治蛮。 欧洲大陆的日耳曼人的几个分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纷纷登上了不列颠岛。日耳曼人的战斗力确实比凯尔特人要强,他们抵挡住了凯尔特人的攻击,但是请神容易送神难,这些日耳曼人赖上了不列颠,不走了。 就这样,北方的皮克特人,南方之前受罗马贵族压迫的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三方展开大混战。经过了150年左右的时间,南方的凯尔特人退守到了英格兰西部的威尔士地区,并以威尔士人自居,皮克特人退守到哈德良长城以北,英格兰则进入日耳曼人的统治时期。盎格鲁人把占领的地区称为盎格兰,意指盎格鲁人的土地,这便是英格兰一词的历史由来。基督教在这一时期传入不列颠。 占领了英格兰地区的日耳曼人逐渐地形成了7个王国,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也慢慢地融合成了后世大名鼎鼎的盎格鲁-撒克逊人。以美国为首的五眼联盟有五个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国家的主体民族就是盎格鲁-撒克逊人。 7个王国共存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太久,不久之后,丹麦的维京海盗开始大举入侵英格兰。除了威塞克斯王国誓死抵抗,其余6个王国被丹麦吞并。公元878年,威塞克斯国王阿尔弗烈德在爱丁堡战役中战胜了维京人,把丹麦势力赶出了英格兰西南部。公元927年,阿尔弗烈德的孙子埃塞尔斯坦把丹麦人赶出了英格兰。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埃塞尔斯坦死后,丹麦人卷土重来。威塞克斯王国被维京人打败,国王埃塞尔雷德二世被迫逃亡到欧洲大陆的诺曼底公国。公元1013年,丹麦国王斯万一世自称英格兰国王,第二年就跟着去世了。斯万一世的儿子哈拉尔继承丹麦国王,另外一个儿子克努特继承英格兰国王。 英格兰人拒不承认克努特为王,埃塞尔雷德二世被请回来英格兰当国王,被迫离开的克努特两年后率领大军从丹麦杀回来,随后征服了英格兰全境,埃塞尔雷德二世的继任者埃德蒙二世重伤后不治。克努特后来还成为了丹麦和挪威的国王,集三王于一身,北欧海盗发展至鼎盛时期。 这个时候,埃塞尔雷德二世的王后埃玛和另外一个儿子爱德华仍然在诺曼底公国,诺曼底公爵是爱德华的舅舅。克努特为了防止诺曼底公爵支持爱德华杀回英格兰,他向埃玛求婚,并且许诺,生下来的孩子将继承英格兰王位,诺曼底公爵同意了这门婚事。 克努特和埃玛婚后生有一子一女,男孩叫哈德克努特。克努特最终违背了承诺,他让哈德克努特继承了丹麦王位,而哈德克努特同父异母的的哥哥继承了英格兰王位。这下英格兰和诺曼底公国很多人不同意了,他们以泰晤士河为边界,将英格兰一分为二,由兄弟两人共同执掌。不久后,哈德克努特的哥哥去世,哈德克努特掌管全英格兰。 公元1042年,哈德克努特病逝。他去世之前将英格兰王位交给了同母异父的哥哥爱德华。爱德华对基督教十分的虔诚,史称“忏悔者爱德华”。爱德华在在位期间,基督教发生了一件大事情。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希腊正教(东正教)以及罗马公教(天主教)两大派系。 爱德华是个丁克一族,他并没有子嗣,1066年去世后,英格兰王位由他舅舅的儿子继承王位。但是有人反对,时任诺曼底公爵威廉说他才是英格兰王位的合法继承者。爱德华在丹麦人统治英格兰期间,为了获得诺曼底公国的支持,他承诺自己当上英格兰王位之后,会将王位传给自己表哥的后人,而威廉正是爱德华的表侄。 看到自己的英格兰的王位即将不保,威廉集结了一支军队准备渡过英吉利海峡,武力夺权英格兰政权。 第64章 从英格兰到日不落(二) 威廉一边厉兵秣马,一边寻求罗马教廷的支持,在法律上确认了自己继任英格兰国王的合法性。在完成了军事和外交的准备之后,威廉在1066年9月28日,亲自率领一支一万两千人的大军横渡英吉利海峡,在英格兰东南部登陆。 威廉攻击英格兰的时间点上是十分幸运的,因为就在他登陆英格兰之前,挪威国王哈拉尔三世同样觊觎英格兰的王位,并在英格兰东北部登陆。挪威的军队受到了英格兰军队的顽强抵抗,遭遇了惨败,哈拉尔三世自己也战死沙场。 刚刚击退挪威人的入侵之后,哈罗德听闻威廉率领大军入侵英格兰,都没来得及好好休息,哈罗德急急忙忙地又率领八千英格兰军队南下抗击威廉。最终,威廉率领的一万两千人在黑斯廷斯战役中击溃了哈罗德的八千英军。在圣诞节那天,威廉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史称威廉一世,获得“征服者”称号,开启了英格兰的诺曼王朝。 “诺曼征服”也是英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被外来力量成功的军事入侵,从这以后,再也没人能再次成功地武力征服英国。 威廉一世将欧洲大陆的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文化传播到了英格兰,威廉一世还强制全国彻查财产,以按照财产的多寡来为原来的贵族指定不同的义务,最终统计出来的税册被英格兰旧贵族们称为“末日审判书”。 哈罗德虽然被威廉一世打败了,但是威塞克斯家族并没有绝嗣,爱德华的侄子埃德加和姐姐玛格丽特逃到了北方的苏格兰,为了获得苏格兰的支持,玛格丽特嫁给了丧偶的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三世。同样是为了杜绝威塞克斯家族重返英格兰的念头,威廉一世挥师北进,连战连捷,迫使了马尔科姆三世低头臣服。自此,苏格兰长期处在英格兰的控制之下。 威廉一世死后,诺曼王朝经历了威廉二世和亨利一世。亨利一世的独生子溺水意外身亡,亨利一世去世前指定了在法国的女儿玛蒂尔达为继承人。玛蒂尔达是法国安茹伯爵的夫人,然而趁着表妹远在法国,亨利一世的外甥布卢瓦伯爵斯蒂芬篡夺了英格兰王位。玛蒂尔达和表哥斯蒂芬进行了长达九年的战争,最终双方达成协议。玛蒂尔达承认斯蒂芬的王位,而斯蒂芬则立玛蒂尔达的儿子为继承人,也就是后来的亨利二世。 随着亨利二世的继位,英格兰来到了安茹王朝的统治,由于亨利二世的爸爸安茹伯爵特别喜欢在帽子上插一朵金雀花,所以安茹王朝也称“金雀花王朝”。金雀花王朝是统治英格兰时间比较久的一个王朝,从亨利二世1154年继位起,到1399年结束,历时246年,历任了八位君王。 金雀花王朝第五位君王叫爱德华一世,他开始着手入侵威尔士,一共发动了两次战争,战争进程并不太顺利。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威尔士问题,爱德华一世召集了威尔士各地的贵族,大家谈判解决问题。到场的威尔士贵族最后提出他们自己的要求,就是威尔士只接受在威尔士出生,然后既不说英语也不说法语,道德上洁白无瑕的人做威尔士的国王。 爱德华想了想,马上就同意了威尔士贵族的要求。爱德华一世把自己怀孕的妻子接到了威尔士卡那封堡中居住,待孩子出生后,爱德华一世再次召集了所有的威尔士贵族。爱德华一世指着自己的儿子说道:“这是我的儿子,他在卡那封出世,现在既不会英语,也不会法语,到现在为止也没有犯过任何的错误,所以他以后就是威尔士的国王。” 这个孩子除了是威尔士国王,还是以后的英格兰国王,叫爱德华二世。从爱德华二世开始,册封男性王储为“威尔士亲王”就成为了英国王室的一个惯例。 到了金雀花王朝的第七位君王爱德华三世,英法之间爆发了“百年战争”,从1337年起到1453年,双方断断续续地打了117年。最终的结果是英国失去了除加莱港以外的全部欧洲领土,金雀花王朝走向衰落。 英法战争还没打完,金雀花王朝遇到了比较尴尬的问题,就是他们的直系血脉绝嗣了。接着,金雀花王朝的两大支系--兰开斯家族和约克家族为了英格兰王位展开了血腥的争斗。比较巧合的是两个家族的族徽都是玫瑰花,只不过颜色不一样。兰开斯家族的是红玫瑰,而约克家族的是白玫瑰,因此这次英国的内战也被称为“玫瑰战争”。 玫瑰战争被兰开斯的一个私生子完美解决了,这个私生子叫亨利·都铎[duo],他迎娶了约克家族的继承人伊丽莎白为妻,将两个家族合二为一,结束了英国内战。亨利·都铎最后成为了英格兰国王,于1485年登基,史称亨利七世,开启了英格兰的都铎王朝。 第65章 从英格兰到日不落(三) 都铎王朝从亨利七世于1485年登基,到1603年伊丽莎白一世去世为止,历时119年。 亨利七世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他展开了积极的联姻外交政策。亨利七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宿敌苏格兰王储和法兰西王储,然后让长子亚瑟娶了西班牙公主凯瑟琳。天有不测之风云,年仅15岁的亚瑟新婚仅一年就突然去世,为了维系与西班牙王室之间的同盟关系,亨利七世让次子,也就是后来的亨利八世继续迎娶了凯瑟琳。 亨利八世和凯瑟琳一共生了六个女儿,只有一个存活,其余的都夭折了。亨利八世极其讨厌女儿继承王位,他觉得女儿继位容易爆发类似玫瑰战争这样的内战。亨利八世看到凯瑟琳再也生不出儿子了,他决定要和凯瑟琳离婚,然后再去结婚生儿子。但是,时任罗马教会正处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的控制之下,而查理五世刚好是凯瑟琳的外甥,所以亨利八世的离婚申请没有获得罗马教会的批准。 天主教其实是很鄙视重婚纳妾和私生子的,所以西欧的王室动不动就出现绝嗣的现象。但是一直想要生儿子的念想,亨利八世从来就没有断绝过。亨利八世后来和凯瑟琳的侍女安妮·博林私通,直到安妮·博林怀孕了。亨利八世可谓是冲冠一怒为红颜,他决定在英国进行宗教改革。 随后,亨利八世颁布了《至尊法典》,法典规定英王是英格兰教会的唯一最高权威,禁止英格兰教会的法庭上诉到罗马教廷,彻底和天主教决裂。经过了亨利八世的一系列改革,英格兰的天主教逐渐转为基督新教的“安格鲁宗”,也称“圣公会”。 完成了宗教改革后,亨利八世自己给自己批了离婚申请,然后一口气结了五次婚,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一个儿子。亨利八世的这个儿子就是后来的爱德华六世。有时候,老天爷就是很喜欢恶作剧的。爱德华六世继位后,都没来得及结婚就突然在16岁的时候去世了,英王最终还是落到了亨利八世讨厌的女儿手中。 继承王位的是亨利八世的长女玛丽,玛丽十分仇恨基督新教,她一直想恢复天主教传统,她对基督新教的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被后世者称为“血腥玛丽”。玛丽死后,王位传到了他同父异母的妹妹--伊丽莎白。这个伊丽莎白就是伊丽莎白一世,她将英国带入了历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就是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从而逐渐取代了西班牙第一殖民大国的地位。 伊丽莎白一世终身未嫁,她去世之后,都铎王朝又面临直系血脉绝嗣的局面。这个时候,苏格兰国王詹姆斯六世凭借着亨利七世玄外孙的身份,继承了英格兰的的王位,成为了英格兰的詹姆斯一世,随着苏格兰的斯图亚特王朝入主英格兰,苏格兰和英格兰形成了共主联邦。 詹姆斯一世既想引入圣公会到苏格兰,在苏格兰为自己建立更高的宗教权威,同时又想压制英格兰议会,在英格兰实行苏格兰式的君主专制的统治。鱼与熊掌都想兼得的结果有时候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会失去。 詹姆斯一世在位期间,凭借着他的威望和妥协精神,勉强维系了苏格兰与英格兰之间的平衡,到他去世之后,他的继任者查理一世对事情采取了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事情就糟糕得一发不可收拾了。 查理一世先后和苏格兰教会以及英格兰议会都闹翻了,而查理一世自己也离开了伦敦,跑去了牛津建立了新的政府和新的议会。于是,被称为“清教徒革命”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就此爆发。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最终都没能将苏格兰的教会改成信仰基督新教,苏格兰至今大部分人仍然信仰天主教。这也是为什么苏格兰至今仍然和英格兰尿不到一壶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查理一世率领的军队叫王党军,而议会率领的军队叫议会军。战争开始的时候,议会军被打得节节败退,这个时候议会军的定海神针出现了,他就是克伦威尔。出身于地方乡绅的克伦威尔自己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的铁骑军,在关键性的马斯顿荒原战役中一战定乾坤,彻底打败了王党军。 查理一世在苏格兰被苏格兰起义军俘虏,随后查理一世被移交给英格兰议会,英格兰议会下令处死了查理一世。查理一世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处决的正统国王。 克伦威尔以护国公的名义在英国建立了军政府的统治,成立了英吉利共和国。英吉利共和国是英国仅有的一段共和制历史。克伦威尔是个好战之人,他在位期间发动了苏格兰战争和爱尔兰战争,接着又对外发动了英荷战争,把当时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打趴下,进而使得英国垄断了欧洲前往新大陆和亚洲的运输权。 克伦威尔于1658年9月3日在伦敦去世。克伦威尔的长子理查德·克伦威尔继承了父位,由于理查德·克伦威尔没有治国才能,到了1660年,英吉利共和国就被推翻了,查理二世在英国国会的帮助下,被迎回英格兰复辟王位,而理查德·克伦威尔最终流亡法国。 第66章 从英格兰到日不落(四) 查理二世虽然复辟了君主制,但是他清楚地知道,现在英格兰的最高权力其实已经是议会了,他十分聪明地维系着与议会之间的友好关系。而到了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二世继位的时候,詹姆斯二世想恢复君主专制,顷刻间就被议会在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给废除了王位,因为这场政变并没有发生流血事件,所以也称为“光革命荣”。 英格兰国会最终迎回了詹斯二世的女儿玛丽回来执政英格兰,并且于1689年颁布了《权力法案》,正式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明确国王必须服从议会,实行宗教信仰自由。 玛丽的继任者是她的妹妹安妮,玛丽和安妮都是没有子嗣的女王。英国议会又开始帮忙寻找王位继承人,由于国会早前通过了《1701年王位继承法》,里面规定,凡是信仰天主教的都不能获得英国王位的继承权。就这样,当安妮女王女王去世后,位于德国汉诺威的詹姆斯一世外孙女的儿子--乔治·路易斯因为信仰基督新教,他从第52位顺位继承人的身份一下子变成了第一顺位继承人。 1714年,54岁的乔治·路易斯继任英国国王成为乔治一世,英国进入了汉诺威王朝时期。乔治·路易斯的血脉一直延续至今,你别看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与德国打得要生要死,现今的英国王室其实属于德国人,呵呵。 乔治一世来到英国后,他面临一个十分尴尬的局面,因为从小在德国长大,他完全不懂英语。对于乔治一世来说,每次出席内阁会议对他来说都是一种折磨和负担。为了不再受折磨,乔治一世决定不再出席内阁会议,他安排了掌握财政大权的罗伯特代表自己主持内阁会议,英国的首相制度也由此诞生。 到了乔治一世的儿子乔治二世继位的时候,乔治二世对罗伯特依然信任有加,并且还赠送了罗伯特一座大房子作为英国首相办公的官邸,这座官邸就是一直沿用至今的鼎鼎大名的伦敦唐宁街10号。 乔治二世的继任者是乔治三世。乔治三世是最后一位试图恢复君主专制的英国国王,在乔治三世之后的历代英国国王都十分顺从君主立宪制了。乔治三世在位期间,欧洲发生了拿破仑战争,北美洲发生了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日不落”的称号是在乔治三世的孙女维多利亚在位期间获得的。可以说,维多利亚四个字代表了英国最辉煌的无上荣光。维多利亚女王于1837年6月20日继位,1838年6月28日在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加冕,1876年5月1日加冕为印度女皇。维多利亚在位64年,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仅次于2022年9月8日去世的伊li莎白二世女王。 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期间,英国的殖民地版图夸张地达到了3400万平方公里。一天24小时的太阳照射的地方都有英国的领土,因此大英帝国获得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现今世界,各个地方以“维多利亚”命名的地方和建筑可以说数不胜数。维多利亚女王的生日现在仍然是部分苏格兰地区和加拿大的法定节假日。 维多利亚女王养育了四儿五女,他们和欧洲各国的王室进行联姻,维多利亚也被戏称为“欧洲老祖母”,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维多利亚携带的血友病基因也被传入了欧洲各国的王室,维多利亚女王为血友病赢得了“王室病”的美誉。 维多利亚去世后,继任者是爱德华七世。爱德华七世的继任者是乔治五世。乔治五世在位期间,英国、法国和俄国组成了协约国,而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了同盟国。1914年6月28日,举世闻名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导火索,两大军事集团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由于汉诺威王朝的王室其实就是来自德国,所以英国王室的姓氏其实是属于德国姓氏的,其家族本姓为韦廷(wettin),这令很多英国人不爽。为了和德国撇开关系,乔治五世于在1917年7月17日颁布了一道枢密院御令,宣布将英国王室姓氏和王室父系子裔私人姓氏改为“温莎”,英国的温莎王朝自此创立。“温莎”一名来自温莎堡,是英国最古老的王宫之一,据闻是由“征服者”威廉选址奠基的。 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国,国力大损,经济实力大打折扣。对于一战惨烈的沉痛记忆,英国和法国希望“祸水东引”,让重新崛起的德国去打红色政权--苏联。结果德国却闪击英法的盟友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全面爆发。虽然第二次大战的欧洲战场以德国最终失败而告终,但是也彻底将英国的国运直接打残,英国在世界各地的众多殖民地纷纷独立。在二战后崛起的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号强国,而英国不得已成为了美国最忠实的头号跟班,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无奈啊。 第67章 罗马帝国的正统继任者:意大利(上) 公元476年,奥多亚克废黜了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任皇帝罗慕路斯,标志着西罗马帝国的最终灭亡。 奥多亚克表面上臣服东罗马帝国,实际上已经是意大利地区的统治者。奥多亚克在意大利的统治时间并不长久,489年,狄奥多里克在拜占庭帝国的教唆下率领东哥特人大举入侵意大利,并将奥多亚克围困在拉文纳长达三年之久。最后,狄奥多里克假装同意与奥多亚克共同治理意大利,但是却在庆功宴上将奥多亚克与其残余势力一网打尽,意大利进入东哥特王国统治时期。 526年,狄奥多里克去世,他的外孙阿塔拉里克继位。由于阿塔拉里克年纪尚小,于是她的母亲阿玛拉逊莎成为东哥特王国的实际统治者。阿玛拉逊莎摄政期间大力推行罗马化的政策,这引来了众多东哥特王国保守贵族的不满。 534年,阿塔拉里克去世,阿玛拉逊莎推荐了阿塔拉里克的表弟狄奥达哈德为国王。狄奥达哈德登基后不久就发动政变,将阿玛拉逊莎流放并最终暗杀。东哥特人在意大利的统治并不得人心,意大利人始终觉得他们都是异教徒。拜占庭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看到了光复罗马祖地的希望,于是便以阿玛拉逊莎被杀为借口,出兵意大利。 经过20年的浴血奋战,拜占庭帝国于534年攻克东哥特人最后一个据点,拜占庭帝国光复了意大利全境。拜占庭帝国在意大利设置了拉文那总督区,总督统管行政、军事和宗教。 可惜的是,好景不长。从568年起,阿尔博因率领伦巴第人翻越阿尔卑斯山脉,开始入侵意大利。伦巴第人属于日耳曼人一支的,起源于当代瑞典的南部。阿尔博因先是攻占了意大利北部的平原地区,建立了伦巴第王国,站稳脚跟后,伦巴第人开始向南蚕食地盘。在伦巴第人不断的挤压下,拜占庭帝国节节败退,慢慢地只能维持在意大利部分中部和南部地区。 公元751年,伦巴第人攻陷拉文那的总督府。753年,伦巴第王国开始进攻罗马城。居住在罗马城的教皇马上向拜占庭帝国求救,但是此时的拜占庭帝国正疲于应对东方的阿拉伯帝国,无暇分身。 东面不行,教皇只好亲自北上法兰克王国求援。时任法兰克国王丕平答应了教皇的求援请求,于754年率领大军解救罗马危机。法兰克王国的军队打败了伦巴第人,迫使其放弃进攻罗马。两年后,伦巴第人再次卷土重来,而丕平也再次兵发意大利。丕平再一次打败了伦巴第人,并且将其占领的大片领土赠送给了教皇,史称“丕平献土”。得到丕平的援助,教皇势力迅速崛起,进而在意大利中部建立了教皇国。 773年,伦巴第人再次进攻盘踞罗马的教皇国。774年,时任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再次出兵意大利,这次法兰克军队直接把伦巴第王国消灭了,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沦为法兰克王国的势力范围。伦巴第人在意大利南部还有一个势力并未臣服法兰克王国,它就是贝内文托公国。 查理大帝去世后,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日耳曼路易继承了东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继承了西法兰克王国,洛泰尔继承了中法兰克王国。公元855年,洛泰尔去世,他的中法兰克王国继续被他的三个儿子一分为三,其中长子路易二世分得意大利北部和中部的地盘,成立了意大利王国。 意大利王国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内有争斗不断的权力斗争,外有阿拉伯人的虎视眈眈,整个王国始终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公元961年,德国国王奥托一世率兵攻占了意大利王国。到了962年,教皇为奥托一世加冕为“神圣罗马皇帝”,从此奥托一世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 公元1152年,腓特烈一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在腓特烈一世帝国继位之前,由于圣神罗马帝国一直忙于应付阿尔卑斯以北的各路诸侯的纷争,对意大利的控制尤为薄弱,意大利实际上产生了众多的自治城市,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腓特烈一世先后对意大利发起了六次远征。 公元1189年,腓特烈一世的儿子亨利六世继位。1194年,亨利六世兵发西西里岛并且取得胜利,自此意大利全境基本被神圣罗马帝国统一。1211年,亨利六世儿子腓特烈二世继位。腓特烈二世希望再度强化对意大利城市的控制,由此引发了意大利各个城市的不满,暴动起义接连发生。 腓特烈二世死后,其子康拉德四世继位。1254年,康拉德四世去世,意大利实际上完全脱离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控制,进入了列国时代。 第68章 罗马帝国的正统继任者:意大利(中) 进入列国时代的意大利,其实主要是以城市为依托的地方割据势力,比较出名的有威尼斯、热那亚、米兰、维罗纳、皮亚琴察、佛罗伦萨、比萨、锡耶纳、那不勒斯以及以罗马为根据地的教皇国等等。这怎么看都有点像是在看意甲联赛的味道,嘿嘿。 列国时代的意大利恰恰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14世纪,意大利开始出现文艺复兴苗头,先后诞生了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艺术家,他们大力抨击教会,极力宣扬人文主义精神。15世纪,文艺复兴以佛罗伦萨为中心进一步得到发展。16世纪的时候文艺复兴达到顶峰,中心点也从佛罗伦萨向罗马转移。 1494年,法国国王查理八世企图统治整个意大利,于是派兵攻打意大利。战争初期,法军所向披靡,一路攻城掠寨,引发了意大利邦国的极度恐慌,于是大家组成联盟以抵挡法军的侵略。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威尼斯共和国等强国联合起来,最终把法国人赶跑了。 1499年,路易十二世继承法王,他亲率大军继续卷土重来入侵意大利。这一次,法国同样节节获胜,到最后就剩威尼斯在最后苦苦支撑。为了彻底打败威尼斯,1508年,法国联合了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以及教皇国组成了康布雷联盟。面对实力强悍的康布雷同盟,威尼斯缴械投降了。 教皇尤利西斯二世其实并不想法国人统治意大利,于是在1511年,教皇国又与威尼斯、西班牙结成同盟来反抗法国,1513年,法国人又被赶出了意大利。 1515年,法王费朗索瓦一世在马里尼亚诺击败了瑞士人,成为了米兰公爵,法国的势力再次回到了意大利。 1516年,来自奥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查理成为了西班牙国王,三年后他还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国王,获得了对整个意大利主权的宣称。1521年起,查理开始与法国在意大利境内作战,直到1559年,西班牙与法国签订《卡托-孔步雷齐条约》,法国势力退出意大利,承认西班牙对意大利的统治权,意大利进入西班牙统治时期。 西班牙统治时期,整个意大利过得其实都不好,在1647年到1648年还爆发了那不勒斯起义和巴勒莫起义,但是都被西班牙的强权所镇压。1700年,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去世,由于没有子嗣继位,由此又引发了一系列的腥风血雨。 西班牙的哈布斯王朝绝嗣,奥地利、法国和英国等国为了争夺西班牙王位进行了漫长的王位继承战争。到了1713年,奥地利与其他参战国签订了《乌得勒支条约》,确定了奥地利对意大利拥有统治权,意大利进入奥地利统治时期。 1740年,奥皇查理六世去世,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继承皇位。但是欧洲众多的王国和公国都不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战争在奥地利和意大利本土打响,战争一直持续到1748年,结果是玛利亚·特蕾西亚打赢了,巩固了奥地利在意大利本土的统治权。 1789年,法国暴发大革命,由此引发欧洲各国的恐慌。英国、西班牙、奥地利、普鲁士和意大利的萨丁王国等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1796年,拿破仑担任法军统帅,意大利很快被法军征服,意大利实际上成为了法国的傀儡国。 1798年,英国、俄国和奥地利等国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1799年,俄奥联军攻入意大利,法国人被赶走了,意大利重回奥地利怀抱。同年,拿破仑上台执政,他亲率法军卷土重来入侵意大利。 1800年,拿破仑在马伦哥战役中大败奥地利,随后与奥地利签订《吕内维尔和约》,明确了法国对意大利的统治权。到了1809年,拿破仑将整个意大利并入法兰西第一帝国。 1815年,拿破仑被欧洲联军彻底击败,英国、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等战胜国召开了维也纳会议,意大利又重新归于奥地利的统治,整个意大利被分裂为八个王国。 19世纪初,为谋求意大利统一与独立的炭烧党成立。1820年,炭烧党在西西里和皮埃蒙特发动革命起义,但是隔年就被奥地利镇压了。炭烧党的领袖之一马志尼认为炭烧党无法完成意大利的独立使命,于是离开炭烧党,并于1931年建立了青年意大利党。 青年意大利党同样领导了数次武装起义,但是同样的以失败告终。1848年,意大利多地继续爆发大革命,帕尔马、摩德纳、西西里岛先后被起义军攻陷,但是到了1849年,革命同样地被奥地利无情镇压了。 1852年,加富尔出任萨丁王国的首相。萨丁王国位于意大利的西北部,核心城市是都灵。加富尔先是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增强了萨丁王国的国力,接着他又争取到了法国的支持,为意大利的独立做好了充分准备。 1860年,萨丁王国打响了反奥战争。战争和外交手段双管齐下,萨丁王国逐渐兼并了意大利的北部、中部以及西西里岛。1861年,都灵会议正式宣布成立意大利王国,萨丁国王维克多·艾曼努尔成为意大利国王。至此,分裂已久的意大利终于迎来了初步的统一,意大利进入了由萨丁王国的萨伏依王朝统治的时期。 第69章 罗马帝国的正统继任者:意大利(下) 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意大利加入了普鲁士一方,成功地从奥地利手中收回了威尼斯。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将驻守在教皇国的法国军队尽数撤走,意大利趁机出兵教皇国,收复罗马,让教皇国从此一直龟缩在梵蒂冈。至此,意大利彻底完成统一大业。 1882年,意大利与德国、奥匈帝国签订了《三国同盟条约》,形成了同盟国阵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同属同盟国阵营的意大利却保持了中立。看到意大利并未帮助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马上过来拉拢意大利。到了1915年,意大利调转枪头,开始加入协约国,对奥匈帝国宣战。最后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协约国最终赢得了胜利,奥匈帝国遭到肢解。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意大利虽然是战胜国,但是国内经济依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经济危机引起革命危机,意大利国内经常爆发大规模工人运动。墨索里尼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条件上崛起的。1929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政权。 1929年到1932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为了转移国内矛盾,1935年,意大利出兵侵略埃塞尔比亚,1936年成功吞并埃塞尔比亚。1937年,德、意、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 1939年,意大利攻占阿尔巴尼亚王国,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序幕,同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全面打响。1940年,德、意、日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三国正式结成军事同盟。 1940年10月,意大利从巴尔干半岛南下进攻希腊,在德国希特勒的支持下,意大利最终成功占领希腊,控制了地中海的制海权。跟德国不一样,占领希腊可以说是意大利在二战中最后的荣光了。 意大利在接下来的军事战争中的表现可谓是惊呆了世上的所有人,意大利军队可以称得上是二战战场上最“奇葩”的存在了。那么意大利军队在二战战场上有什么“奇葩”的表现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奇葩场景一:美军在西西里岛战役中通过飞机撒传单。传单上写着,只要拿着传单到美军阵地投降,就可以保证意军的生命安全并免费领取食物,这把一部分意大利士兵乐坏了,他们成群结队的拿着传单到美军阵地投降,然后告诉美军,外面还有六十几个兄弟没有传单,害怕美军食言不接纳。哭笑不得的美军大手一挥,拿着一叠传单把这六十几个意军接来美军战俘营。 奇葩场景二:英国197号战俘营关押着不少意大利战俘,这些意大利战俘一直都很老实。直到某天,战俘营发现少了几百个战俘,只留下了一个几百米长的地道。这下把英国人弄蒙了,找了半个月,始终没有找到消失的战俘。后来英军终于在另一个战俘营里面发现了消失的战俘。原来197号的战俘知道了隔壁战俘营有意大利面吃后,他们就挖地道跑过来这边了。而且死活不肯回去原来的197号战俘营,万般无奈的英国军官最后答应提供意大利面之后,这些战俘才肯回到原来的战俘营。 奇葩场景三:1940年北非战场,占据绝对优势的意大利炮兵阵地,意大利炮兵仅仅炮击了三分钟,然后集体向英军投降。英军打扫阵地的时候发现,一箱箱的炮弹就整整齐齐地摆在阵地上。英军问意军为什么投降,意军的答复是弹尽粮绝,剩下的弹药箱因为没有配备撬棍,他们无法打开。 奇葩场景四:盟军一位飞行员在西西里岛上空被击落,飞行员弃机跳伞后,2500名意大利士兵集体向这位盟军飞行员投降。意大利军队书写了人类战争史上最高的战损比--1:2500。 奇葩场景五:1941年北非战场,意大利公羊座装甲师向英军投降。这个时候的英国实在有太多意军投降的案例了,而且英军除了北非战场,实在是没有拿得出手的战绩,22装甲旅看到对面是意大利军队后,准备漂漂亮亮地打个歼灭战,以此来提升整个英国的士气,所以英军拒绝了意军的投降,还打死了意军的两名联络官。这可把意军装甲师气坏了,他们马上对英军发起反攻,正面击溃了英军第22装甲旅,并且包围了英军大本营,然后强迫英军接受他们的投降。 。。。。。。 意大利军队真的如此不堪吗?其实不然,在欧洲大陆的东线战场,意军的表现就十分靓丽,跟苏联红军可谓是打得有来有往,而且从来都不会主动投降。 正所谓“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意大利是几乎没有受到惩罚的,跟德国相比,那就是一个天,一个地,呵呵。 1946年,意大利举行全名公投,投票结果显示,1270万张选票拥护共和制,1070万张选票拥护君主制,意大利最终成立为意大利共和国。 第70章 伊比利亚半岛的斗牛士:西班牙(上) 使用西班牙语作为母语的国家数量,全世界排行第二,第一自然是英语。 说起西班牙,大家第一印象可能皇家马德里和巴塞罗那,又或者是斗牛士,但其实西班牙的历史远远不止这些哦。 在罗马帝国末期,日耳曼人的一支汪达尔人就已经进入了伊比利亚半岛,在411年就建立了汪达尔王国。西哥特人后来也大举入侵伊比利亚半岛,直接把汪达尔人赶到了北非,于419年建立了西哥特王国。西哥特王国可是第一个被罗马帝国正式承认的蛮族王国。西哥特人一直很努力地融入到基督派系之中,并且也取得了比较大的成功。 公元711年4月29日,伊si兰势力终于从北非经直布罗陀海峡进入伊比利亚半岛。塔里克·齐亚德将军率领穆斯林在瓜达莱特战役上打败了西哥特王国的末代君王罗德里克,然后整个穆斯林军队迅速席卷伊比利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开始伊si兰化。 但是有一些坚定的基督教贵族和平民坚决不接受伊si兰化,他们逃到北部的比利牛斯山区,建立了数个基督教政权继续顽强地抵抗穆斯林的入侵。在此后的700年时间里,两大文明在伊比利亚半岛不断地发生冲突,大部分时间都是基督教处于弱势。 到了15世纪,伊比利亚半岛的局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天主教不断地扶持,半岛上出现了三个比较大的基督教王国了,他们分别是卡斯蒂利亚王国、阿拉贡王国和葡萄牙王国。穆斯林政权仅存一个由北非摩尔人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盘踞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 1469年,阿拉贡王子费尔南多迎娶了卡斯蒂利亚的公主伊莎贝拉。后来,夫妇两人都成为各自王国的继承人。1479年,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合二为一,西班牙王国就此诞生。1492年,西班牙征服了格拉纳达王国,西班牙完成统一大业。 伊比利亚半岛成为了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被伊si兰教入侵后还能光复的地区。 就在费尔南多和伊莎贝拉夫妇刚刚完成了对格拉纳达王国的征服后,他们迎来一个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标志性人物--热那亚人哥伦布。哥伦布从小就十分崇拜在热那亚坐过监狱的马可·波罗,对《马可·波罗游记》里面的东西深信不疑,而且也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国。“地圆说”在当时其实已经盛行,只不过一直没有得到验证。 哥伦布先后向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国请求资助,以实现他向西航行到达东方国家的计划,但是都遭到了拒绝,各国国王觉得哥伦布就是个骗子。欧洲当时要从陆路去印度和中国是不现实的,强大的奥斯曼帝国挡道了。当西班牙收复格拉纳达之后,伊莎贝拉心情大好,虽然之前她已经两次拒绝了哥伦布的请求,但是这次她的丈夫费尔南多建议她不妨试一试。 于是,哥伦布和两位国王签署了着名的《圣菲协议》,伊莎贝拉封哥伦布为西班牙海军上将,并且资助他的西进探索之旅。经过五个星期的航行,哥伦布到达了美洲的巴哈马群岛和古巴岛。兴奋的哥伦布认为自己到达了印度,然后宣称这里为印第安群岛,岛上的土着为印第安人。 此后十年,哥伦布又三次向西航行去寻找中国,但是到死也没能找出来。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和葡萄牙是行动最快的两个国家,源源不断运回来的财富令西班牙加速了海军舰队的建设。由于先发优势,北美洲和南美洲大部分的地盘一开始都是属于西班牙和葡萄牙的。看到西班牙和葡萄牙都发财了,英国、法国和荷兰等国相继加入海上探索之旅,一起构建了欧洲的“大航海时代”,同时也是血腥而残忍的“殖民时代”。 拉丁美洲的三大文明都被西班牙无情摧毁了,这三个文明就是玛雅文明、阿兹克特文明和印加文明。其中最强大的印加帝国拥有1000万人口和4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版图大约是今日南美洲的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智利和阿根廷一带。然而这么庞大的帝国却被180名西班牙士兵俘虏了国王,然后轰然倒下。 工业国家打农业国家实在是超级降维打击,自从热兵器出现之后,你看到曾经雄霸欧亚大陆的蒙古人变成了如今热情好客和善歌善舞的蒙古人,就可以看出一些道理了,呵呵。 哥伦布死后第二年,另外一位意大利籍的航海家阿美利哥·维斯普西来到这片当时被认为是“亚洲”的地方之后,经过长期考察,他最后认定这是欧洲发现的新大陆,于是阿美利哥的名字被用来命名这块新大陆--美洲。 1516年,费尔南多去世,西班牙王位传给了他的外孙卡洛斯·哈布斯堡。三年之后,卡洛斯·哈布斯特又继承了爷爷的皇位,成为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查理五世,西班牙历史进入了最为辉煌的哈布斯堡王朝。 查理五世继任皇位一个月后,他效仿他的外婆伊莎贝拉,资助了一位葡萄牙籍的航海家--麦哲伦。麦哲伦也不负众望,成功地进行了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虽然麦哲伦在菲律宾被当地居民杀死,但是他的下属继续完成了这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就是圆的。 查理五世在位时,除了南极洲外,各大洲都有西班牙的殖民地,查理五世骄傲地说道:“在我的领土之下,太阳永不落下!”西班牙由此获得了“日不落帝国”的称号。 是的,你没看错,第一个获得“日不落帝国”称号的不是英国,而是西班牙! 第71章 伊比利亚半岛的斗牛士:西班牙(中) 庞大的领土令查理五世疲惫不堪,在1555年,他主动让位,从爷爷继承而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土,他让弟弟费迪南继承了。而到了1556年,查理五世则把西班牙及其殖民地他交给了儿子费利佩二世,两年之后便离开了人世。 1578年,在北非作战的葡萄牙国王赛巴斯蒂昂不幸战死,而且没有留下子嗣,费利佩二世最终继承了葡萄牙王国的王位。自此,自西哥特王国灭亡后,伊比利亚半岛再一次迎来了统一,而费利佩二世同时获得了之前属于葡萄牙在巴西、亚洲和非洲等地的殖民地,西班牙日不落帝国的疆域达到顶峰,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3000万平方公里。 费利佩二世是狂热的天主教拥护者,他的第一任妻子是葡萄牙公主玛丽亚·曼努埃拉,死于产后大出血,第二任妻子是英格兰女王玛丽,就是那个着名的“血腥玛丽”。玛丽在英国那么仇视基督新教,和他的丈夫费利佩二世有一定的关系。 在大航海时代中,西班牙是先行者,前往美洲和亚洲的航线基本都被西班牙把控着,而英国又是一个岛国,欧洲大陆的航海国家通常都会孤立英国。看到欧洲大陆盘满钵满的日进斗金,英国王室十分眼红。好吧,你们不带我玩,那我就抢!英国是欧洲所有国家中唯一一个承认海盗势力的国家。 别看英国在现代提倡什么绅士风度,其实他们的崛起之路就是从海盗文化开始的。好家伙,英国居然承认海盗势力,整个欧洲海域的海盗抢完商船后就马上逃往英国,然后交点保护费就成为英国人了。而英国海盗抢的最多的商船就是西班牙的,谁叫你是当时最富的,不抢你抢谁,嘿嘿。 常年遭受英国海盗的抢劫,加上基督新教和天主教之间的仇恨,在1588年,费利佩二世派出一百三十多艘舰船组成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浩浩荡荡地杀向英吉利海峡。西班牙与英国之间爆发了格拉沃利讷海战,英国则派出了以海盗船为主的战舰与无敌舰队周旋,结果是无敌舰队大败。无舰队敌返航的时候又遭遇了暴风雨袭击,最终只有65艘舰船回到西班牙,曾经风光无限的西班牙帝国第一次遭受暴击。 这次海战的结果也被看做是上帝支持英国基督新教改革的一个标志。 哈布斯堡家族一直秉承着近亲结婚的传统,家族继承人一代不如一代,而且众多子嗣经常夭折。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的末代皇帝叫卡洛斯二世,绰号“中魔者”。卡洛斯4岁就继承了皇位,前面四个哥哥全部夭折。卡洛斯二世5岁才戒奶,8岁学说话,10岁才会走路,身患多种疾病,1700年去世,没能留下子嗣,西班牙帝国遭受第二次暴击。 虽然卡洛斯二世去世前指定了他的姐姐玛丽亚·特蕾莎和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为继承人,但是英国和荷兰害怕法国和西班牙强强联合,进而威胁到海外殖民地的利益,于是英荷两国都支持奥地利系的哈布斯堡家族夺得继承权,于是历时13年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在1702年爆发。 在这次王位继承战争中,几乎所有的君主制国家都被卷入进来,因为所有的欧洲王室,其实多多少少相互之间都带有姻亲关系,战争不仅在欧洲打得如火如荼,在美洲的英法西殖民地同样争得你死我活。 最终,在法国和西班牙联军略占优势的情况下结束了战争,腓力宣布了放弃自己以及后代对法王的继承权,并且承诺绝不将法国和西班牙合并之后,他如愿地在1715年登上西班牙国王的宝座,史称腓力五世,西班牙进入波旁王朝统治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借着西班牙哈布斯堡家族绝嗣的机会,葡萄牙重新脱离了西班牙的统治,独立出去了。西班牙除了伊比利亚半岛的领土,他失去了所有的欧洲领土,西班牙的本土城市也几乎被打了个稀巴烂,国家实力严重下滑,“日不落”光环逐渐消失。 到了腓力五世的孙子卡洛斯三世统治的时候,西班牙帝国回光返照了一把,因为得益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治国理念,社会经济有所回复,而且西班牙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对英宣战,收回了之前割让给英国的佛罗里达等地的美洲殖民地,使得西班牙一度出现了中兴的迹象。 随着卡洛斯三世的离世,他智力上存在缺陷的儿子卡洛斯四世继位,西班牙帝国的中兴局面就戛然而止了。在卡洛斯四世统治期间,法国暴发大革命,法国国王路易十六被送上断头台,作为同是波旁家族的卡洛斯四世加入了反法同盟。 军事天才拿破仑攻陷西班牙,把哥哥约瑟夫·波拿巴扶上了西班牙王位,卡洛斯四世被拉到了巴黎囚禁,西班牙变成了法国的附属国。拿破仑彻底失败后,卡洛斯四世的儿子费尔南多七世得以在西班牙复辟。 西班牙波旁王朝复辟后,受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影响,西班牙民众要求费尔南多七世向宪法宣誓,但是费尔南多七世拒绝宣誓,继续以君主专制来统治国家,西班牙历史进入“黑暗十年”时期。 第72章 伊比利亚半岛的斗牛士:西班牙(下) 费尔南多七世去世后,是他的女儿伊莎贝拉二世继位。公元1833年,西班牙波旁王朝的统治再一次被推翻,萨丁王国的萨伏伊王子阿马德奥被请来担任西班牙国王。 由于深受法国大革命浪潮的影响,西班牙人民一直都想废除君主制而建立共和制。阿马德奥来到西班牙后,对于此时西班牙所面临的局面深感无力,在位两年三个月后,他就自己退位不干了。1873年,西班牙议会宣布废除君主制,第一次在西班牙建立了共和制国家--西班牙第一共和国。 但是可惜的是,西班牙第一共和国由于政党斗争异常激烈,共和国仅仅存活了两年就倒下了。在保王党的支持下,伊莎贝拉二世的儿子阿方索十二世复辟了西班牙波旁王朝。 公元1898年,羽翼渐丰的美国开始觊觎海外殖民地,但是抬头一望,环顾整个世界,发现已有的地盘基本上被欧洲列强都瓜分完了。但美国人是谁呢?他们是盎格鲁-撒克逊人啊,英国是怎样在大航海时代开始崛起的?抢西班牙的呗。 嗯,海外殖民者没有地盘,那就抢西班牙的。1898年2月15日,美国政府派往古巴保护本国侨民的战列舰“缅因号”在哈瓦那港发生爆炸,然后美国政府一口咬定就是西班牙人所为,并且要求西班牙无条件撤出古巴殖民地。呵呵,世界历史中很多战争开启的原因都是很简单粗暴的,美西战争就这样爆发了。 悲催的西班牙帝国受到第三次暴击。西班牙帝国此时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了,就象征性地抵抗了一段时间,然后选择“躺平”。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然后在美洲的剩余的地盘如佛罗里达州和亚洲的地盘如菲律宾等全部打包,一共2000万美元卖给了美国。自此,西班牙几乎丢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西班牙从帝国时代重新回到了王国时代,彻底退出了世界列强行列。 因为国家实力从“一线”退到“二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班牙聪明地选择了中立,学着美国卖卖军火,国内经济反而越来越好。一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的全球性经济危机同样波及到了西班牙。1931年,对波旁王朝失去信心的西班牙民众纷纷把选票投给了共和党,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建立,阿方索十三世流亡意大利。 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同样存在着激烈的政党斗争,其中左派政党主要以苏联支持的共产党为代表,右派代表以手握实权的西班牙军方为代表。1936年大选中,西班牙共产党以微弱优势当选执政党,这引起了右派军方的极度不满。首先是驻扎在北非的西班牙军队发生兵变,接着国内军方也发动政变,西班牙内战爆发。 内战中,叛军的主要领导人何塞以及埃米利奥先后因飞机失事身亡,整个叛军大权最终落到佛郎机身上。佛郎机是一名信奉法西斯主义的长枪党成员,在他接过西班牙叛军的指挥权后,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对佛郎机进行了大量援助。西班牙政府军只有万里迢迢的苏联提供了有限的有偿支援。 苏联收到西班牙共产党的报酬后,提供了武器装备和军事顾问,并且号召了共产国际组织共五十多个国家的志愿者前往西班牙支持西班牙政府军,这些志愿者就是着名的“国际纵队”。这些国际志愿者自然也有中国共产党人,其中有一个叫谢唯进的还担任了政府军第11纵队反坦克炮兵部队的政委。 1939年初,政府军已是强弩之末,到了3月28日,政府军向佛郎机叛军投降,近三年的西班牙内战就此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佛郎机准确地判断了国际形势,他继续果断地保持中立。由于佛郎机实行的是独裁统治,到了二战结束后,佛朗哥在1947年宣布恢复君主制。但是,佛郎机自己并没有称王,而是选择了摄政。 佛郎机立流亡在意大利的阿方索十三世的孙子胡安·卡洛斯为王储。直到1975年,82岁的佛郎机才肯离世,然后胡安·卡洛斯登基为王,波旁王朝再一次在西班牙复辟。 西班牙斗牛的传统起源于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从13世纪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世开始,后来慢慢演变成赛牛表演,最早是骑着马来斗牛的,后来才变成斗牛士徒脚手握利剑与疯牛搏斗。每年的7月6日至14日为西班牙斗牛节,这个时候,全世界会有大量的游客进入西班牙来观看紧张而刺激的斗牛盛宴。 第73章 西欧的王者:法兰西(一) 查理曼大帝去世后,秃头查理继承了西法兰克王国。秃头查理虽然名义上是西法兰克王国的君主,但是其管辖内的封建领主基本不怎么看他的数,情况有点类似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名义上周天子是中原诸侯国的共主,但实际上诸侯国里面的大小事务周天子是管不到的。 也是在秃头查理分封西法兰克王国之后,北欧维京海盗的后裔--诺曼人开始频繁侵扰法国西部沿海地区。到了公元911年,查理三世与诺曼人首领罗洛签订和约,查理三世把塞纳河河口一带的领土划给罗洛,罗洛被立为诺曼公爵。 西法兰克的加洛林王朝到了路易五世去世后,他并没有留下儿子,他只有一个女儿。法国国王的继承权跟英国和西班牙不一样,女儿及女儿后裔一族是没有继承权的。987年,卡佩家族的雨果·卡佩成为西法兰克王国的国王,创立了卡佩王朝。 卡佩王朝从987年起到1328止,是法国历史上最长久的王朝,历时342年,由于雨果的头衔是法兰西公爵,西法兰克王国开始以“法兰西”来命名国家名字。 1066年,诺曼公爵威廉征服英格兰,成为英格兰国王。于是,英格兰的国土横跨英法两国。法兰西国王总觉得自己怪怪的,名义上的下属跑去英格兰当了国王,然后再通过联姻手段,不断兼并法国在欧洲的领土,假以时日法国只会越变越小。慢慢地,历任法王都在琢磨着如何把英格兰在法国的领土全部收回来,这其实就是英法“百年战争”最根本的原因所在。 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绝嗣,瓦卢瓦伯爵查理之子腓力六世继承了法国王位,建立了瓦卢瓦王朝。1337年,英法两国爆发“百年战争”。战争前期,法国的勃艮第公国加入了英国一方,法国被英国人按在地板上狠狠地摩擦。这时候,法国的民族英雄少女贞德站了出来,在1429年奥尔良战役率领法国军队打败英国人,从而一举扭转法国的不利局面。 1430年,贞德不幸被勃艮第军队俘虏,而法王查理七世拒绝把贞德赎回来,贞德随后被送去英格兰活活烧死。然而,被少女贞德唤起民族意识的法国人越战越勇,加上英国本土爆发内战--“玫瑰战争”,法国在1453年终于将绝大部分原本属于英格兰的领土收回手中,英法百年战争结束。 1494年,查理八世开始觊觎处于列国时代的意大利领土,悍然出兵侵略意大利。此后,法国、英国、西班牙、神圣罗马帝国和意大利本邦等几方势力在意大利本土大动干戈,意大利的归属权也经常在法国与西班牙势力之间交替更换。直到1559年,西班牙与法国签订《卡托-孔步雷齐条约》,法国才彻底承认西班牙对意大利的统治权。 1562年,法国胡格诺战争爆发,法国天主教派和胡格诺派(基督新教加尔文宗)进行了残酷的厮杀。西班牙支持天主教,英格兰和德意志新教徒支持胡格诺派。 1589年,法王亨利三世被刺杀身亡,瓦卢瓦王朝绝嗣了,瓦卢瓦的旁系--波旁家族接任了法国正统大权,首任国王是亨利四世,法国波旁王朝诞生。亨利四世是支持新教的,但是由于长时间不能攻克被天主教派把持的巴黎,于是亨利四世放弃了新教信仰,与天主教和解,和平进入了巴黎。这标志着胡格诺战争的结束和天主教在法国对基督新教取得的胜利,至今为止,大部分法国人信仰天主教。 1610年,亨利四世被刺杀,其子路易十三继承大位。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爆发三十年战争,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大动干戈。法国开始联合英国、荷兰资助丹麦介入三十年战争,攻打神圣罗马帝国。1629年,丹麦被打败,到了第二年法国继续资助瑞典攻打神圣罗马帝国。1635年,法国自己直接动手,向神圣罗马帝国宣战,直接参与三十年战争。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神圣罗马帝国遭受沉重打击。 着名的世界五大宫殿之一--凡尔赛宫就是路易十三在位期间开始修建的,至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最终完工。另外四大宫殿就是北京故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和英国白金汉宫。嗯,实力代表一切,联合国五常的宫殿就是这么拽。 法国凡尔赛文学的主要精髓就是先抑后扬,通常是自问自答,在不经意之间流露出要炫耀的东西,然后文字间还要苦闷地表现出很不高兴的样子,大家知道以后要怎样才能真正的“凡尔赛”了吗?哈哈哈。 1643年,年仅五岁的路易十四继承王位,首相马扎然辅政。1661年,马扎然去世,路易十四开始亲政。路易十四在位长达72年,是法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记录在案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被后人称为“太阳王”。路易十四有点类似中国的康熙皇帝,他们都是年少继位,在位时长超级久,而且也开创了各自的王朝盛世。 第74章 西欧的王者:法兰西(二) 路易十四亲政后,他以无比的热情治理着国家,事必躬亲。路易十四认为,他要获得无上的权力,就必须统一法国的宗教信仰,即禁止宗教自由,他取消了亨利四世于1589年对新教徒宽容的南特赦令,新教教堂被摧毁,新教的学校被关闭,不信仰天主教的教徒被赶出法国。对于路易十四的决定,天主教自然是笑纳了。于是,通过天主教的辅助,法国成为了高度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 1665年,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去世,他的长女是路易十四的王后,路易十四要求继承西属尼德兰的领地。1667至1668年,法国与西班牙爆发遗产战争。荷兰与法国在三十年战争中是结盟关系的,出于对航海贸易竞争关系的考量,荷兰转而支持西班牙了。但是,强大的路易十四还是打赢了遗产战争,获得了南尼德兰部分领土。 对于荷兰的叛变,路易十四怒火中烧。1672年,路易十四对荷兰发动复仇性的法荷战争。除了自己出兵,路易十四还联合了英国、明斯特大主教和科隆大主教一起攻打荷兰,给了荷兰以沉重的打击。1672年是荷兰国运转折的一年,他们称这一年为“灾难年”,当时的荷兰人形容自己面对着“恐慌、绝望与四面楚歌”。 1678年,法国打赢法荷战争,路易十四的“太阳王”的称号响彻欧洲,法国成为欧洲名副其实的霸主,路易十四成为法国人心中的路易大帝。而经历法荷战争失败的荷兰则开始衰落,如同西班牙一样,从国际“一线”实力降为“二线”。 1700年,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绝嗣,路易十四的孙子最终获得了继承权。于是,法国连同西班牙面对以奥地利哈布斯堡为首的反法联盟的挑战。这场几乎席卷整个欧洲君主国家的战争最终打了13年,西班牙丢失了众多的欧洲领土,在西班牙和法国作出了波旁王朝不合并的承诺后,西班牙继任者战争终于结束。 1715年9月1日,“太阳王”路易十四去世,路易十四的曾孙路易十五继位。路易十五在位期间只知道吃喝玩乐,王室生活十分糜烂,后世被法国人评为“最不得人心的国王”。路易十五死后,其孙子路易十六在1774年继位。 1788年春天,法国发生了大旱灾,全国粮食欠收。法国的这场大旱灾可是彻底改变了法国历史的走向哦,天气的变化又一次大大地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1789年5月,法国议会召开。最终,议会要求王室减少开支及国王征税必须经过议会同意,并且提议法国效仿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对此,路易十四全盘否定并强行解散了议会。 于是,愤怒的法国民众在7月14日爆发起义,攻陷了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正式爆发,7月14日也是现今法国的国庆日。8月26日,巴黎市民组建了制宪议会并通过了《人和公民权利宣言》,即《人权宣言》,制宪议会成为了最高权力和最高行政机构,人民革命军被改为国民自卫军。 受到法国大革命浪潮的影响,在当时的法国,效忠路易十六的军队十分稀少,仅有少数的雇佣军在帮他,但是都被国民自卫军打败了。1791年,路易十六无奈地签署了《1791年宪法》,正式宣告法国进入君主立宪制。 这个时候,法国的邻国神圣罗马帝国的奥地利、普鲁士等害怕法国大革命浪潮波及自身,相继派兵攻打法国,并取得节节胜利。1792年,平民阶级认为资产阶级的无能使得法国现今处于巨大危机中,纷纷主张在法国建立共和制政府。同年八月,在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的带领下,国民自卫军攻陷杜伊勒里宫,把路易十六和王后玛丽·内托内俘虏了,随后囚禁在凡尔赛宫。 9月21日,平民阶级召开了国民议会,决定将法国的政治体制从君主立宪制改为共和制。第二天,代表大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吉伦特派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宣告成立。 1793年,路易十六企图乔装打扮逃走,但是被发现了。议会最终通过了处决了路易十六的决议,路易十六被处决的消息震惊了整个欧洲。欧洲各个王室以及与波旁王朝有亲戚关系的各种势力一起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而与此同时,法国各地的保王党也终于开始发力制造叛乱。于是,激进的雅各宾派趁机推翻了温和的吉伦特派上台执政,雅各宾派代表了法国中小资产阶级利益,由于雅各宾派强硬的激进治理手段,法国进入了极为血腥的“恐怖统治时期”。 雅各宾派的领袖罗伯斯庇尔不但镇压保王党,就算是雅各宾派内部有不同政见,他也照杀无误,比如丹东。在这种情况下,法国各政党联合起来,发动了“热月政变”,把雅各宾派推翻,同样把罗伯斯庇尔送去了断头台。“热月政变”后,法国大资产阶级重新掌握法国政权,他们希望建立一个新政权,这个新政权既能防止王朝复辟,又能有效地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这个时候,拿破仑·波拿巴逐渐登上了历史舞台。 第75章 西欧的王者:法兰西(三) 1793年2月1日,英国、普鲁士、奥地利、荷兰、西班牙等国,组成了第一次反法联盟。24岁的拿破仑阴差阳错地成为了土伦战役的指挥官,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拿破仑取得了土伦战役的胜利,进而受到了雅各宾派的赏识,被破格升为准将,这在欧洲军事史上尚属首次。 1794年,以罗伯斯庇尔为首的雅各宾派被推翻,拿破仑受到牵连,被罢免了准将军衔。1795年,巴黎督政官的巴拉斯重新启用拿破仑,拿破仑也不负众望,一举取得镇压保王党战役的胜利,拿破仑荣升为陆军准将兼巴黎卫戍司令。 1796年3月,26岁的拿破仑被任命为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总司令。在意大利本土,拿破仑多次击败奥地利军团,成功地迫使奥地利签订停战协定,拿破仑逐渐成为法国人民心中的民族英雄。意大利战事完结后,拿破仑被任命为阿拉伯—印度方面军(东方军)的司令,他被派往中东攻击埃及,试图控制苏伊士运河以扼制英军。 拿破仑远征军首先成功占领亚历山大港,随后通过金字塔战役占领全埃及。和陆军的节节胜利不一样,法国舰队在1798年8月的阿布基尔海战中被英军击溃(阿布基尔湾在尼罗河河口),拿破仑的陆军在埃及变成了孤军。为了打开局面,拿破仑进军叙利亚,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展开激战。受到疾病、酷暑和补给等因素影响,拿破仑在阿克尔城受阻,久攻不下,最终返回埃及,返程途中,拿破仑还在阿布基尔围歼了土耳其军队。 1799年8月,拿破仑决定秘密回巴黎,两个月后,历经千辛万苦的拿破仑终于回到巴黎。11月9日,受到法国人民拥戴的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成功地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革命政府的一切事务。拿破仑取消了命时期的地方自治机构,使法国成为一个高度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而拿破仑也开始了他在法国的独裁统治。 1800年,拿破仑再次击溃奥地利军队,奥皇不得已与拿破仑签订和约。1802年,拿破仑打败了以沙俄为首的第二次反法同盟,解除了沙俄对法国的威胁。1804年,威望达到顶峰的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大教堂举行了隆重的加冕典礼,拿破仑称帝,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改为法兰西第一帝国。一年后,拿破仑在意大利由教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并兼并热那亚,拿破仑让自己的继子欧仁·德·博阿尔内成为意大利副王,代管意大利。 拿破仑称帝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二世再次纠合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1805年12月,法、俄、奥在奥斯特利茨进行了“三皇会战”,最终拿破仑以少胜多取得了胜利。 12月16日,法国和神圣罗马帝国最终签订《普雷斯堡和约》。拿破仑以“护国公”的身份成立了莱茵联邦。1806年7月12日,在拿破仑威逼利诱之下,16个神圣罗马帝国的成员国签订了《莱茵邦联条约》,正式脱离神圣罗马帝国,加入了莱茵联邦。随后,拿破仑对奥皇弗朗茨二世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他放弃神圣罗马皇帝和罗马人民的国王的称号。最后,弗朗茨二世于1806年8月6日放弃神圣罗马皇帝称号,仅保留奥地利皇帝称号,神圣罗马帝国正式灭亡。 在法国陆军所向披靡的同时,法国海军在1805年再次遭受重创。在与英国的特拉法尔加海战中,法西联合舰队全军覆没,拿破仑进攻英伦三岛的梦想破灭,而且此次战役也给反法同盟打了一支强心剂。 1806年秋天,英国、俄国、普鲁士王国组成了第四次反法同盟。拿破仑率军攻入普鲁士,夺取了德国的大部分领土并攻占首都柏林。1807年6月,法军在波兰的艾劳战役和弗里德兰战役大败俄国军队。随后,拿破仑与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会面,双方签订了和平条约,俄国承认法国在欧洲大陆的统治地位。 1808年,拿破仑以保护西班牙王室和领土和王室矛盾为名,出兵占领西班牙。随后,拿破仑让自己的哥哥约瑟夫·波拿巴从那不勒斯成为西班牙国王,西班牙爆发大规模暴乱。英国于同年介入西班牙争端,英军从葡萄牙登陆,拿破仑由此陷入两线作战困境。 1809年初,英国、奥地利、普鲁士等国组成第五次反法同盟。拿破仑果断放弃西班牙,率军东征。拿破仑在4月19日至23日五战五捷,大败奥军,并于5月13日占领维也纳。但是在阿斯珀恩-埃斯灵会战中,法国战败,副元帅拉纳战死,法军被迫撤退。到了7月的瓦格拉姆战役,拿破仑再次反败为胜,率领法军取得决定性胜利,并再次攻入维也纳,与奥地利签订《维也纳和约》。 1810年,拿破仑迎娶奥地利公主玛丽·路易丝为妻,法奥结成同盟,法兰西第一帝国达到鼎盛时期,拿破仑成为名副其实的拿破仑大帝。 第76章 西欧的王者:法兰西(四) 1812年,拿破仑做了一个重大决定,也正是这个战略决定,让他从神坛掉下凡间。1812年5月,拿破仑集合了57万大军远征俄国。拿破仑相继取得了斯摩棱斯克战役、瓦卢蒂诺战役、维捷斯克战役的胜利,征服俄国似乎越来越近。 1812年9月7日,随着博罗季诺战役的艰难取胜,进军莫斯科近在咫尺。9月16日,拿破仑终于攻入莫斯科。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力排众议,放弃首都,向东进入俄国腹地与拿破仑继续周旋。俄罗斯的冬天永远都是侵略者的噩梦,随着寒冬的来临,拿破仑准备不足,加上俄军不断地骚扰与反攻,法军开始大量伤亡,最终只有三万人能够安全撤回法国。 随着拿破仑在俄国战场的惨败,1813年英国、俄国、普鲁士、瑞典组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双方在莱茵地区展开激战。拿破仑不愧为军事天才,法军在吕岑之战、包岑战役和了德累斯顿战役都取得了胜利,但无奈的是盟军的数量还是远超法军数量。在莱比锡战役中,法军最终被源源不断的盟军所打败,莱茵联邦最终解散,盟军向巴黎进军。 1814年3月31日,巴黎被盟军攻破。4月11日,拿破仑宣布无条件投降,并于两天后在巴黎枫丹白露宫签署退位诏书,法兰西第一帝国灭亡了。拿破仑本人被流放到厄尔巴岛,而路易十八被迎回巴黎,波旁王朝复辟。 1815年2月26日,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3月1日重新返回法国。看到重回法国的拿破仑,路易十八仓皇而逃。欧洲各国反应迅速,英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萨丁王国等马上组织第七次反法同盟,集结了70万大军,而拿破仑只能集结不到30万的大军。 1815年6月16日,拿破仑在林尼战役中击溃普军。两天后,滑铁卢战役打响。7万2法军对阵6万8英军,就在法军胜利在望的时候,普鲁士增援赶来,而法军增援却迟迟未到。看到增援到来,英军一鼓作气出动预备役,法军没能等到援军,溃败。随着滑铁卢战役的惨败,拿破仑建立的“百日王朝”就此覆灭,而拿破仑也被英军流放到圣赫勒拿岛。1821年5月5日,拿破仑在岛上去世。 拿破仑战败后,路易十六的弟弟继位,波旁王朝再次复辟。不久之后,法国爆发7月革命,波旁家族的旁支--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登上王位,建立了7月王朝。18年后,法国爆发了二月革命,君主制被推翻,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当选总统。四年之后,路易·波拿巴黄袍加身,成为了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9月2日,拿破仑三世在色当被围困,无奈投降,法兰西第二帝国开始崩溃。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无产阶级建立的巴黎公社短暂地统治了巴黎政府,可惜的是最终被无情镇压。 普法战争结束后,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带有侮辱性质的在法国凡尔赛宫加冕成为了德意志帝国的皇帝,并且割走了法国重要的产煤区阿尔萨斯和洛林,两国间仇恨的种子已然播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法国拿回曾经丢失的领土,并且在巴黎和会上对德国狠狠地下了制裁手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绕开法国的马奇诺防线,“闪电战”天才曼施坦因通过比利时的阿登山区突入法国腹地,号称欧洲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仅仅抵抗了38天就宣告投降。法国五分之三的北部领土被德国占领,剩下的五分之二的领土依附**德国建立了傀儡政权--维希法国。 法国国防部长夏尔·戴高乐拒绝投降,带领一部分法军在英国成立了流亡政府--自由法国。1944年6月6日,反法西斯盟军实施诺曼底登陆,欧洲第二战场开辟,戴高乐带领法国军队重新光复法国全境,建立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 1958年,一匹军事强硬派军人在法国发动政变,要求戴高乐重新出山并废除议会制。戴高乐借此重回权力中心后,颁布新宪法,实行议会制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被废止,实行总统制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正式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一直延续至今,政体也形成了总统主外、总理主内的“双首长制”。 法国实行双首长后,总统戴高乐一改法国往日臣服于美国当小弟的姿态,提出了“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口号,并于1966年退出了北约,但是在2009年萨科齐时期,法国又重新加入了北约。同时,戴高乐对德国摒弃前嫌,和总理阿登纳一起与联邦德国建立了欧洲共同体,也就是今天大家所熟悉的欧盟。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同时发布联合公报,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法兰西共和国政府一致决定建立外交关系。两国政府商定在3个月内任命大使。”法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为战后欧洲各国竖立了大国该有的气度和榜样。 第77章 日耳曼民族的骄傲:德意志(上) 现代很多人在讨论日耳曼民族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德国,德国的全称叫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德意志民族是德国的主体民族,德意志人指的是在德意志境内的日耳曼人。当然,在欧洲其实很多民族都属于日耳曼人,比如北欧人、尼德兰人、盎格鲁-撒克逊人等等,但是当一说到日耳曼人的时候,大家都会自动将日耳曼人的直系后裔德意志人等同于日耳曼人。 查理曼大帝去世后,路易·加洛林继承了东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有四个比较重要的公国,他们分别是巴伐利亚、萨克森、土瓦本和法兰克尼亚。911年,东法兰克末代君主路易去世,加洛林王朝绝嗣,法兰克尼亚公爵康拉德继任为东法兰克国王。 实力同样很强悍的萨克森公爵亨利很不服气,多次发动了针对康拉德的叛乱。康拉德为了平息亨利的怒火,不得已答应亨利,等他死后,让亨利继任东法兰克的国王,叛乱终于平息。 公元919年,亨利继任东法兰克国王,即为亨利一世,萨克森王朝建立。公元936年,亨利之子奥托一世继位,奥托一世被誉为“德意志国父”,萨克森王朝也经常被称为奥托王朝。奥托一改父亲之前的怀柔政策,对内积极打压反对势力,对外则发动对马扎儿人的战争。955年,奥托大帝在来西菲尔德战役中打败了马扎儿人的骑兵,一举解决了王国东边的威胁。 962年,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为了摆脱意大利本土城邦的控制,邀请了奥托大帝前来平叛。奥托一世率兵进入意大利,一举将北意大利的伦巴第王国纳入东法兰克版图。为了感谢奥托大帝的帮助,教皇亲自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一世加冕为“奥古斯都”,德意志第一帝国就此产生,神圣罗马帝国的名称在此时开始形成。 1157年,东法兰克帝国得到“神圣帝国”称号。1254年,东法兰克帝国开始使用“神圣罗马帝国”头衔。1512年的科隆帝国会议后颁布敕令,使用“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一直到1806年才被拿破仑取消。 1024年,萨克森王朝亨利二世死后绝嗣,奥托大帝的玄外孙康拉德二世继位,皇位再次回到法兰克尼亚王朝手中。 亨利四世统治时期,天主教会诞生了一批强调教皇权力至高无上的克吕尼派修士,教皇格里哥利是改革领袖,因此称为“格里哥利改革”。“格里哥利改革”触发了帝国皇帝的权力利益,时任皇帝亨利四世准备废黜格里哥利。 提前知道消息的格里哥利先下手为强,宣布将亨利四世开除出教,收回其统治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权力。教皇教令下诏后,帝国内部反叛势力蠢蠢欲动。亨利四世不得已向教皇低头,1077年1月,亨利四世来到意大利教皇居住的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苦苦哀求三天, 亨利四世才得以觐见教皇并重新入籍天主教。 回到领地的亨利四世首先平定了国内叛乱,接着兵发意大利攻打教皇国,教皇格里哥利仓皇逃离罗马。 1138年,法兰克尼亚王朝末代皇帝亨利五世绝嗣,土瓦本公爵“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继承帝位,霍亨斯道芬王朝建立。腓特烈先后六次远征意大利,一度恢复了北意大利的领导权。腓特烈一世和英格兰“狮心王”查理一世、法兰西“狐狸”腓力二世在1189年一同领导了“第三次十字东征”,他们三人也被称为“中世纪三大着名君主”。 也正是在腓特烈一世在位期间,东法兰克帝国获得了“神圣帝国”的称号。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长期与教皇争夺权力,以至于帝国内部的诸侯多如牛毛。到了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了“黄金诏书”,规定了以后的皇帝必须从七大诸侯中选出,天主教教皇不得干涉。 1438年,哈布斯堡家族的奥地利大公--阿尔布雷希特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从而开启了神圣罗马帝国长达400多年的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为了敛财,派人到德意志地区兜售“赎罪券”并宣称,只要购买了“赎罪劵”的人就可以洗清自身的罪孽而升入天堂,呵呵。1517年10月31日,忍无可忍的维滕堡大学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在威登堡教堂门前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天主教改革的序幕。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宗教改革运动席卷欧洲,各路诸侯纷纷瞄准了资产丰厚的教会资源。基督新教与天主教展开了生死搏斗。 1618年,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储费迪南二世被任命为波西米亚国王,结果波西米亚的新教贵族将帝国的使臣抛出窗外,“抛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波西米亚宣布独立。新教与传统天主教终于在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爆发内战,战争持续了三十年,史称“三十年战争”。 斐迪南二世联合南部诸侯组成了“天主教联盟”,波西米亚王国连同北方新教诸侯以及英国、荷兰、丹麦等国组成了“新教同盟”,与哈布斯堡家族有血缘关联的西班牙后来加入了“天主教联盟”。到了战争中后期,“天主教联盟”逐渐占据上风,就快分出胜负的时候,同为信奉天主教的法国担心哈布斯堡家族的势力在欧洲进一步扩大,毅然加入了“新教同盟”,把“新教同盟”不利的局面一举扭转过来。 双方最终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三十年的宗教战争宣告结束,神圣罗马帝国实力遭受重创。 第78章 日耳曼民族的骄傲:德意志(下) 三十年战争之后,在北方新教诸侯国中有一个诸侯国叫勃兰登堡,首先他们剥夺了原天主教的大量财产,积累了丰厚的原始资本,然后通过接纳移民过来的新教教徒以及在战争中获得了东部波美拉尼亚及易北河地区的大片土地,国家力量不减反增。而且由于地理位置靠近波罗的海,同时还是易北河和奥得河的出海口,在新航线开辟后,勃兰登堡的商业逐渐繁荣起来。 1701年,勃兰登堡-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三世以支持哈布斯堡家族参加西班牙继位战争为由,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那里获封普鲁士国王称号。1月18日,勃兰登堡-普鲁士公爵腓特烈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 1740年,腓特烈二世继位。1756年,腓特烈二世联合英国对法国、奥地利、俄国和瑞典等国发起了七年战争。七年战争的本质其实就是英法两国在海外争夺殖民地,而普鲁士和奥地利争夺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内主导权,结局是英国和普鲁士一方获胜。战后的普鲁士虽然地盘没有增加多少,但是要知道,英国只是在海外殖民地跟法国进行pk,而在欧洲战场,普鲁士在一打四的情况下不落下风,这就已经相当于胜利了。 通过七年战争,普鲁士保住了西里西亚,在几次几乎亡国的边缘中,腓特烈二世均巧妙地坚持下来,为其赢得“军事天才”美誉,并获得“腓特烈大帝”称号。从此,普鲁士一跃成为当时的欧洲五巨头之一(另外四巨头是英国、法国、俄国和奥地利)。 1772年,腓特烈大帝联合俄国叶卡捷琳娜二世以及奥地利的玛利亚·特蕾莎女皇发动了瓜分波兰的战争,普鲁士如愿地兼并了所谓的波兰-普鲁士,即西普鲁士地盘。 1786年8月17日,腓特烈大帝去世,由于身后无子,腓特烈大帝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三年后,法国大革命爆发。在参加反法同盟的前期战争中,普鲁士先后多次被拿破仑打败,但是凭借法国远征俄国的失败,普鲁士最终成为了胜利的一方,拿破仑战争以法国失败而告终。 在拿破仑战争中,德意志地区分裂成了三个主要的地区: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和莱茵联邦。到了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神圣罗马帝国灭亡了,莱茵联邦也解散了,德意志地区各路诸侯聚在一起商议,最后成立了由奥地利帝国为主席的德意志联邦。德意志联邦虽然在名义上统一,但其实还是各过各的。 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担任首相。俾斯麦被称为“铁血宰相”,因为他一上任就提出了“必须用铁和血来解决德意志的问题”。1864年,俾斯麦联合奥地利发动普丹战争,将所占领的荷尔斯坦地区让给奥地利。两年后,俾斯麦指责奥地利管理荷尔斯坦不善,双方爆发普奥战争。普鲁士最终获胜,俾斯麦逼迫奥地利解散德意志联邦,然后普鲁士吞并汉诺威、法兰克福等地,自己成立了北德意志联邦。, 随后,俾斯麦在南德意志地区散步法国即将侵略他们的消息,接着主动发动了普法战争。南部德意志各联邦害怕被法国兼并,于是纷纷加入北德意志联邦。1871年,法国战败,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登基为皇,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式成立,德国统一了除奥地利地区以外的所有德意志联邦地盘。 威廉二世继位后,他抛弃了父亲威廉一世和俾斯曼指定的“大陆政策”,转而开始向海外殖民地发展,与昔日的盟友英国和俄国争夺远东利益。报仇心切的法国于是联合英国和俄国组成协约国,而德国和奥地利、意大利组成了同盟国。 1914年,欧洲两大军事联盟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欧洲其实已经大致平和了40多年了,双方其实以为最多就是打三四个月就会结束的,谁知道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参加,战争伤亡越来越大,战争时间也越来越长,欧洲人民已经及其厌恶战争了。俄国首先撑不住,国内爆发了十月革命,随后宣布退出一战。 威廉二世以为俄国退出战争后,战争的胜利天平已然向德国倾斜,而且他也相信大家都不想打了,那么咱们再加把劲全力进攻协议国,协约国就一定会投降。谁知道这才是压倒德国的最后一根稻草,忍无可忍的国内士兵和工人阶级一起效仿俄国十月革命,他们发动了德国十一月革命。受国内革命影响,德国最终向协约国投降。威廉二世被迫退位,流亡荷兰。 一战结束后,德国受到了法国的严厉制裁,国内经济民不聊生。经济大萧条后,希特勒和na粹党宣称“德意志民族至上,重建德意志帝国”的口号赢得了众多民众的支持。1933年12月1日,希特勒颁布《保证党和国家统一法》,正式成立了德意志第三帝国。 二战爆发后,整个欧洲都臣服于na粹德国的“闪电战”中。但是,希特勒犯了与拿破仑同样的错误,就是攻击苏联。在轻视苏联士兵以及忽略了寒冷天气造成的影响之下,德军在二战中“不可战胜”的神话被苏联打破,最后在苏联和盟军的共同努力下,希特勒自杀身亡,柏林被苏联攻克,德国最后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后,同盟国和苏联的领导人认为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是德国专制思想的大本营,必须予以消灭。就这样,西普鲁士被波兰重新占有,东普鲁士被苏联并入领土,而德国原住居民被苏联全部赶走,苏联还将东普鲁士的首都改名为加里宁格勒,消除了东普鲁士原有的一切痕迹。最终,原为德国龙兴之地的普鲁士地区就这样在地图上被完全抹去了。苏联解体后,加里宁格勒州仍然属于俄罗斯,与波兰和立陶宛接壤。 第79 阿拉伯的崛起(上) 公元570年,阿拉伯半岛也门王国向波斯萨珊王朝库思老一世求援,希望波斯人能够帮忙出兵以抵抗埃塞尔比亚阿克苏姆王国的侵略。库思老一世答应了也门王宫的请求,成功的驱赶了赛塞尔比亚人,也门成为萨珊波斯的属国。 也恰恰是在570年,一个改变了整个阿拉伯历史的人在麦加古莱西部落的哈希姆家族诞生了,他就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出生的时候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比如说湖水干了,波斯拜火教圣火灭了等等。穆罕默德未出生父亲就去世了,六岁的时候母亲也去世了,他是由祖父和伯父带大的。12岁的时候,穆罕默德跟随叔伯一起外出经商,到过西亚很多地方,增长了不少见闻。 穆罕默德在25岁的时候迎来人生第一次转折,他被麦加的一个大商行的寡妇老板雇佣了,然后凭借着自己才干和美德了赢得了老板赫蒂彻的青睐,他们最终结为了夫妻。 迎娶了白富美之后,穆罕默德并没有就此沉沦,他开始思考阿拉伯人的宗教信仰问题。当时的麦加是阿拉伯人的各种宗教的祭祀中心,这是因为麦加克尔白古寺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黑色的陨石,相传人类始祖亚当离开伊甸园之后在人间修建了一所天房,名就叫克尔白。后来真主发动洪水惩罚人间,克尔白也被洪水冲垮了。阿拉伯人的祖先亚伯拉罕和他的儿子以实玛利在克尔白遗址上重建天房的时候,天使加百列将这块黑色陨石镶嵌在天房的墙上。 天房的音译就是“克尔白”,意思是“立方体的房屋”,专指“真主安拉的房屋”。这块“黑石”可以说是当今上世界最出名的一块石头了,它现今是穆斯林礼拜的朝向和朝觐中心,阿拉伯世界最重要的“圣地”之一。 穆罕默德一边经商,一边专研犹太教和基督教的教义,经常一个人跑去希拉山洞中静修,经常一坐就是半个月,带来的食物吃完了就回家住个几天,然后再带食物回去山洞静修。就这样来来去去,40岁的穆罕默德在公元610年的某一天终于成功“悟道”,他向世人宣称,他见到了真主安拉,然后安拉安排他作为人间最后一个先知,号召众人放弃多神崇拜,独尊世上独一无二的真主安拉。 伊si兰教和犹太教都是反对偶像崇拜的,所以在世界三大宗教中,你会看到佛祖和耶稣的画像,但是你是找不到真主安拉和穆罕默德的画像的。“伊si兰”意指“顺从安拉”,“穆斯林”的意思就是“独尊安拉、服从先知的人”。 穆罕默德创立了伊si兰教,为建立一个统一阿拉伯国家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随着伊si兰教的信徒越来越多,麦加的权贵开始对穆罕默德和穆斯林进行打压。公元619年,穆罕默德的妻子和伯父相继离世,而此时麦加的权贵--倭马亚家族(伍麦叶家族)更是加大了对穆斯林的打压力度。受到生命威胁的穆罕默德于622年9月离开麦加前往雅斯里布(叶斯里卜),***教后来将这一事件称为“希吉来事件”并将622年定为***教纪元元年。 穆罕默德以雅斯里布为根据地,把跟随他从麦加迁移过来的穆斯林称为迁士,把原来当地的穆斯林称为辅士,集合两股力量后组成穆斯林公社--乌马,并将雅斯里布改名为“麦地那(希吉来)”,意为“先知之城”。随后,穆罕默德颁布了《麦地那宪章》,宣称“四海之内,穆斯林皆为兄弟”。 公元627年,麦加贵族集合了11个部落的力量,向麦地那发起进攻。穆罕默德利用麦地那的三面环山的有利地形在城北挖了一条壕沟据城坚守。战争打了一个多月,麦加联军因为粮草补给问题不得不撤军,而穆罕默德马上发起反攻,一举取得“壕沟之战”的全面胜利。 “壕沟之战”的胜利大大加强了穆罕默德在阿拉伯人心中的威望,越来越多的人相信穆罕默德是真主安拉派往人间的使者。在逐渐整合各个归顺部落的力量之后,穆罕默德于630年1月集合大军以朝觐“黑石”的名义进攻麦加。 迫于形势,麦加贵族与穆罕默德进行了谈判。最终结果是穆罕默德兵不刃血地占领了麦加,麦加贵族加入伊si兰教,而贵族们的原有资产和地位得以保留,麦加继续作为阿拉伯人的“圣城”,克尔白古寺更名为“克尔白清真寺”,除了“黑石”作为圣物保留,其他所有原有部落的神像全部清除。 麦加归顺后第二年也就是公元631年,阿拉伯半岛各地的部落纷纷派代表来麦加表示愿意接受穆罕默德的领导,并且皈依伊si兰教的信仰,这一年后来被称为“代表团之年”。自此,穆罕默德完成了除波斯湾一带的大部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麦地那成为这个新兴阿拉伯联盟的首都。 632年6月8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病逝,享年62岁。 第80 阿拉伯的崛起(下) 穆罕默德去世的时候,并没有指定继承人,这为后来伊si兰内部的派系之争留下了永恒的话题。 麦加的贵族认为,穆罕默德是古莱西部落的后裔,而且哈里发只是宗教领袖,只要你才德兼备,谁都可以成为哈里发,这一派系后来形成当今最主流的伊si兰教“逊尼派”,另外一大主流派系就是“什叶派”了。穆罕默德去世时,只有法蒂玛一个女儿,法蒂玛的丈夫阿里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养子,所以“什叶派”认为只有阿里和法蒂玛的孩子和直系后裔才能成为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简单概括就是逊尼派支持神权共和,能者居之;什叶派支持血脉世袭。 就在几个主要派系争斗不休的时候,阿拉伯半岛开始出现叛乱,于是大家停止了争吵,决定选举出德高望重的哈里发以稳固政权为主先,于是阿拉伯帝国进入四大哈里发统治时期。 第一任哈里发叫阿布·伯克尔,是麦加古莱西部落的台姆家族的一个大富商,是最早跟随穆罕默德的教徒之一。赫蒂彻死后,他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穆罕默德,成为了穆罕默德的岳父。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些威望,才能脱颖而出成为第一任哈里发。 阿布成为哈里发之后,一年时间就平息了叛乱。这个时候的外部政治环境十分有利于阿拉伯世界的扩张,因为拜占庭帝国和波斯萨珊帝国间因为常年的战争早已疲惫不堪。阿布首先击败了波斯帝国在波斯湾沿岸的势力,统一了整个阿拉伯半岛,接着走出阿拉伯半岛北进叙利亚占领了加沙地区。 阿布只是在位两年就因病去世了。接任阿布的是欧麦尔·伊本·哈塔卜,他同样是穆罕默德的另外一个岳父,属于哈希姆家族。欧塞尔继位后,他发动了阿拉伯历史上空前的大规模征服战争。 阿拉伯军队兵分两路,东路军4万大军由“真主之剑”哈利德率领,在亚穆克战役中击败了5万的拜占庭大军,成功占领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接着,哈利德向东攻击波斯萨珊帝国,在卡迪西亚战役中重创波斯军队,成功占领了伊拉克地区。642年,哈利德在哈尼温战役中彻底消灭波斯的抵抗力量,成功地消灭了强盛一时的波斯萨珊王朝。 西路军则在阿慕尔将军的带领下,于640年进攻埃及,两年后占领开罗,埃及并入阿拉伯帝国版图。然而,就在阿拉伯帝国扩张事业如火如荼的时候,欧麦尔在640年11月13日被基督教的一个奴隶刺杀身亡。 欧塞尔死后,穆罕默德的其中一个女婿奥斯曼·伊本·阿凡继任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出生于古莱西部落的倭马亚家族,他先后娶了穆罕默德的两个女儿。奥斯曼继位后继续扩大外部战争,先后征服了北非和中亚的大片领土,如利比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穆罕默德还在小亚细亚组建了强大的海军力量,为日后阿拉伯力量横行地中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奥斯曼在位期间有一个伟大的功绩,就是他组织了学者,将穆罕默德在传教时的一些言行和思想编订成册,制成了当今伊si兰世界唯一的教义经典--《古兰经》。 但是,奥斯曼在位期间,任人唯亲,大量培养倭马亚的家族势力,并且利用职权在埃及和叙利亚大量占有田产,安排自己堂侄的穆阿维叶成为叙利亚总督等等,这引起了阿拉伯集团很多其他家族高层的不满。656年6月,奥斯曼被异教徒刺杀身亡。 接任奥斯曼的是当时的什叶派领袖阿里·伊本·艾比·塔利卜,阿里是穆罕默德女婿兼堂弟。阿里将首都从麦地那迁到伊拉克地区的库法,重新任命了一些地方总督和军政要员。就在阿里执政的第二年,时任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公开反叛阿里,宣称是阿里派人刺杀了奥斯曼。 阿里于是率领大军前往叙利亚平叛,就在本方大本营快要被阿里攻占之际,穆阿维叶根据《古兰经》里面关于“真主裁决”的内容要求跟阿里进行谈判,“纯洁的哈里发”阿里答应了穆阿维叶的要求,大难不死的穆阿维叶逃过一劫。 也正是因为阿里的这个政治失误,他在穆斯林中的威信大幅下降,一部分原本拥护什叶派的教徒另立门户,成立哈利瓦及派。公元661年,哈利瓦及派刺杀了阿里。在库发的什叶派马上选举了阿里的长子哈桑为哈里发,而在叙利亚的穆阿维叶也自立为哈里发。 老奸巨猾的穆阿维叶收买了哈桑的近臣,对年轻的哈桑连哄带骗,不断灌输退位思想。相较于父亲阿里,哈桑稚嫩的政治觉悟那是更胜一筹,他不愿意看到穆斯林的内斗,最终主动让位,成全了穆阿维叶成为唯一的哈里发。 自此,穆阿维叶建立了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朝,定都叙利亚大马士革,阿拉伯的历史正式进入帝国时代。因为倭马亚家族的旗帜崇尚白色,中国史籍称这一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为“白衣大食”。 第81章 倭马亚王朝 虽然穆阿维叶是逊尼派的代表,但是他成为了第五任哈里发之后,开始着手谋求倭马亚家族的世袭制,虽然世袭制在逊尼派眼中就是个笑话,但如果假设每一任世袭的倭马亚家族哈里发都是最德高望重的能者,这好像也没有什么毛病。 但是倭马亚王朝有一个先天不足的地方,那就是麦加倭马亚家族一开始是强烈反抗和打压穆罕默德的,只不过后来迫于形势才不得不皈依伊si兰教而已,所以倭马亚家族的掌权其实并不得人心,从661年建立政权到750年被阿拔斯家族推翻的90年间,什叶派和哈利瓦及派就一直反抗倭马亚家族的统治。 穆阿维叶死后,将哈里发之位传给了儿子叶齐德,这令很多还没适应世袭制的穆si林感到十分不适。什叶派在哈桑死后,另立阿里的次子候赛因为哈里发,但是候赛因在前往库发的路上遭遇倭马亚军队,候赛因当场战死,连头颅也被割下送去大马士革。候赛因被杀这一天是伊si斯兰历1月10日,这一日后来被什叶派定为阿苏拉节,以此来纪念和哀悼候赛因被杀。 叶齐德死后,其子穆阿维叶二世继位,但是仅过三个月就得了瘟疫去世,没有留下子嗣。倭马亚王朝由穆阿维叶二世的堂叔麦尔旺继位。麦尔旺一年后也去世了,他的儿子马立克继位。 马立克继位时,国内各个派系纷纷反叛闹独立,什叶派就是其中的反叛代表。什叶派教徒甚至将领袖称呼从“哈里发”改为“伊玛目”,至今伊朗的国教就是什叶派中的十二伊玛目派。 马利克能力十分强,将反叛势力逐个消灭,阿拉伯国内政治趋于稳定。接着,马利克又开始四处出击。在东面战场,倭马亚军队先后征服了阿富汗、撒尔马罕、花拉子模和印度河流域等地,中亚和印度大量的佛教徒被迫改信伊si兰教。在西面战场,倭马亚军队从埃及和利比亚出发,先后征服了突尼斯和摩洛哥地区,接着跨过直布罗陀登上伊比利亚半岛,征服西哥特王国,然后再跨过比利牛斯山脉深入欧洲腹地,直至被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打败,西线军才停止征伐。 伴随着倭马亚帝国的版图越来越大,马立克做了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将阿拉伯语定为帝国的国语,加强了帝国内部的沟通与交流,促进了帝国内各名民族朝着阿拉伯化和伊si兰化的方向发展。 马立克的儿子瓦立德继位后,倭马亚帝国的疆域到达顶峰,东起印度河流域西至大西洋,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帝国,疆域有1260万平方公里,人口4400万。 倭马亚王朝将帝国的居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为阿拉伯人;第二等级为改信伊si兰教的异族人,被称作“麦瓦利”,麦瓦利虽然没有特权,但是不用交税;第三等级为异族人,需要缴纳人头税和土地税;第四等级为奴隶,基本由战俘组成。 倭马亚后期的王室开始穷奢极欲,除了加大对异教徒和奴隶的剥削之外,原来不用交税的麦瓦利也开始需要交税了,这引起了改信伊si兰教的穆斯林的强烈不满。正是对麦瓦利开始征收税收的自掘坟墓的政策直接导致了整个倭马亚王朝的覆灭。 公元747年,一个名叫阿布·穆斯林的麦瓦利波斯人,以减轻赋税的口号,在波斯东部呼罗珊地区发动了对倭马亚王朝的起义,史称“呼罗珊起义”。犹如星星之火,呼罗珊起义迅速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支持,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叛暴动从帝国东部开始蔓延。 一直没有真正接受倭马亚王朝统治的什叶派穆斯林以库发为基地,在伊拉克和波斯等地开始造势宣传,其中有一个叫阿拔斯家族的势力公开宣称自己是穆si林世界的救世主,指责倭马亚家族窃取了哈里发的职权。 阿拔斯家族的族长阿布·阿拔斯是穆罕默德叔父阿拔斯的玄孙,属于哈希姆家族的血脉。虽然阿拔斯不是穆罕默德的直系后代,但是起码与穆罕默德同宗同源,大量的波斯什叶派穆斯林加入了阿拔斯阵营。正是由于什叶派波斯人的帮助,阿拔斯家族起义军一路轻松地长驱直入,在公元750年攻入大马士革,捕杀了倭马亚家族的末代哈里发麦尔旺二世,从而推翻了倭马亚王朝,建立了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家族的旗帜崇尚黑色,中国史籍称这一时期的阿拉伯帝国为“黑衣大食”。阿布·阿拔斯继位后,将倭马亚家族的成员斩尽杀绝,唯独逃跑了一个王子--阿卜杜勒·拉赫曼。 阿卜杜勒·拉赫曼一路向西逃跑,最后逃到了西班牙,于756年在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后倭马亚王朝。阿卜杜勒·拉赫曼以科尔多瓦为中心统治着伊比利亚半岛的广大地区,后倭马亚王朝统治了西班牙地区276年的时间,成为了当时欧洲重要的伊si兰国家。 第82章 阿拔斯王朝 阿拔斯王朝建立的第2年,穆斯林在东面扩张领土的时候,终于与东方大国唐朝的安西都护府的军队相遇了,双方大军在怛罗斯摆开阵型对峙。阿拉伯军队前期有20万大军,后来增援至30万大军。唐朝只有2万铁骑和1万葛逻禄军队。最终阿拉伯军队以伤亡7万人的代价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阿拉伯人虽然赢得了战役,但如果不是葛逻禄军队叛变倒戈唐朝,战争还没这么快会分出胜负,见识过唐朝铁骑的英勇以及绝世无双的陌刀阵之后,阿拔斯王朝果断地停止了东征的步伐,而唐朝因为“安史之乱”,也没有了能力再次控制西域地盘了。 怛罗斯战役虽然对阿拉伯帝国的领土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却是对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阿拉伯军队俘虏了大批的唐朝工匠,造纸术终于传到了阿拉伯世界。 阿拔斯王朝夺得政权后,马上“过河拆桥”,转而对什叶派穆斯林进行打压。因为什叶派支持的是阿里的直系后裔,但不是所有的哈希姆家族都是阿里后裔的啊。阿拔斯仅仅在位四年就去世了,他的弟弟曼苏儿继位。 曼苏尔有点像中国明朝的朱元璋,他上位后开始铲除呼罗珊起义军,杀害了起义军首领阿布·穆斯林,接着又武力镇压什叶派穆斯林,甚至一些开国将领和功臣也被曼苏尔残忍杀害。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镇压什叶派穆斯林,曼苏尔在伊拉克地区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新城市--巴格达,并以此作为阿拔斯王朝的首都。后来,巴格达与君士坦丁堡、科尔多瓦以及长安被称为当时的“四大国际化都市”。 阿拔斯王朝第五任哈里发哈伦时期,打得拜占庭帝国俯首纳供,乖乖交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声望达到顶峰。到了第七任哈里发马蒙时期,他开展了阿拉伯历史上着名的百年翻译运动,阿拉伯帝国把古希腊、古罗马、印度以及波斯等国的一些学术经典翻译成阿拉伯语。为此,马蒙修建了一座学识研究中心--智慧馆,翻译好的典籍全部收藏在这里,以供阿拉伯的学者研究。世界上很多经典的古籍得以在阿拉伯世界上保存。 马蒙去世后,他的弟弟穆塔西姆继位。波斯人在建立阿拔斯王朝的时候是立了大功的,所以阿拔斯王朝的波斯人一直都是朝廷上一股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而穆塔西姆的母亲是一位突厥女奴,为了对抗朝廷的波斯人,穆塔西姆就挑选了几千个突厥人组成了禁卫军以此来保卫皇宫安全。 突厥人可谓是一朝“山鸡变凤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突厥人在阿拔斯王朝的势力越来越大,“突厥派”与“波斯派”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公元869年,阿拔斯王朝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黑奴起义,阿拔斯王朝经过数年的努力才得以把起义镇压下去。借着镇压黑奴起义的有利时机,“突厥派”迅速掌握了阿拔斯王朝的实际统治大权,军队中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被突厥人大量排挤。哈里发的继任大权也被突厥人实际掌控,突厥势力想废黜哈里发就随意废黜,如果这个哈里发不乖乖听话的话。 突厥人的掌权,标志着阿拔斯王朝衰落的开始,阿拉伯帝国逐渐分裂成多个实际独立的政权。这些独立的政权经常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进攻巴格达,反叛阿巴斯王朝。在波斯地区的白益家族就攻陷了巴格达,建立了白益王朝,狭义上的阿拔斯王朝灭亡。然而,白益王朝并没有自立哈里发,而是建立傀儡政权。 白益王朝一百多年后,塞尔柱突厥人在1055年攻入巴格达,消灭了白益王朝,建立塞尔柱王朝,哈里发再一次成为突厥人的傀儡,塞尔柱突厥人首领被哈里发封为“苏丹”。自此,“苏丹”就成为了突厥系伊si兰教的世俗首领称号,哈里发仅作为宗教领袖而存在。 塞尔柱王朝统治时间,欧洲基督教发起了持续将近200年的十字东征运动,把塞尔柱王朝拖入了内忧外患的困境之中。1194年,塞尔柱王朝被独立出来的花剌子模王国打败。然而,花剌子模王朝还没来得及高兴几年,狂妄自大的花剌子模国王侮辱了东方强悍的蒙古帝国使者,为阿拉伯世界带来了一场世纪大浩劫。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亲率20万蒙古大军,进行了第一次蒙古西征,直接把花剌子模王朝消灭了。到了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领15万蒙古大军进行了第三次西征,蒙古人攻陷巴格达,数十万阿拉伯居民被屠杀,而阿拔斯末代哈里发穆斯塔尔也被裹进毛毯中,蒙古铁骑来回践踏,直至穆斯塔尔死亡,立国509年的阿拔斯王朝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第83章 十字军东征 1095年,拜占庭帝国被塞尔柱王朝的军队多次击败,拜占庭帝国皇帝阿历克塞一世不得已向罗马教皇乌尔班二世求援。 收到求援请求的乌尔班二世于1095年11月26日在法国克莱蒙进行了紧急动员。乌尔班二世发表了激情四射的演讲,他怒斥“异教徒”的种种罪状,号召天主教教徒组织军队向“异教徒”开战,并且夺回“主的坟墓”。为了激励教徒参军,乌尔班二世还向教徒宣称,但凡参加东征的士兵,活着的时候都能够免除债务,死后能够洗涤灵魂,直接升入天堂。最后,教皇乌尔班二世发放了由两条红布叠成的十字架作为参加此次东征人员的身份标识。 成功学大师乌尔班二世的演讲无疑是十分成功的,整个西欧沸腾了!威尔士人停止了狩猎,苏格兰人不再打劫,丹麦人离开了酒会,挪威人扔悼了渔网......按照计划,东征大军计划在1096年8月15日圣母升天节这一天出发,但是有一支由农民组成的十字军迫不及待地在1月份就出发了。 这支负债累累的农民十字军在莱茵河畔集结了8万人,在前往君士坦丁堡的路途中如同蝗虫般一路打家劫舍,烧村毁镇,来到君士坦丁堡后,因为疾病和沿路冲突的原因,居然只剩下4万人左右,还没开打就直接减员一半。拜占庭皇帝以最快的速度让这支农民十字军奔赴战场,结果这支在打家劫舍中屡战屡胜的劲旅被塞尔柱军队一战全歼。 由贵族和骑士组成的十字军东征部队于1097年抵达君士坦丁堡,第一次真正意义的十字军东征战争打响了。1097年6月,十字军攻下尼西亚。1099年,十字军攻入耶路撒冷,在血洗了圣城之后,十字军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国和另外几个小公国,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结束。 欧洲一共发动了9次十字军东征,伊si兰世界称十字军东征为法兰克入侵。 1144年,塞尔柱突厥人攻陷埃德萨公国,逐渐向耶路撒冷王国逼近。法王路易七世和神圣罗马帝国国王康拉德三世响应耶路撒冷的请求,发动了第二次十字军东征。较早出动德意志的神圣兵团在小亚细亚被塞尔柱军队击溃,实力大减,法兰西十字军随后进驻圣城,而战前企图攻占大马士革的目标没能实现,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结束。 1187年,埃及苏丹萨拉丁攻占了耶路撒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和英王狮心王查理一世率军组成了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神圣兵团从陆路出发,英法两国十字军从海路出发,途中顺带占领了西西里岛。腓特烈二世在小亚细亚战场和塞尔柱突厥人鏖战,在一次渡河过程中腓特烈一世居然溺水而亡,神圣兵团军心涣散,只能战罢撤退。腓力二世在攻占了阿卡港后与狮心王查理一世发生矛盾,法军撤退。狮心王查理一世在叙利亚沿地中海一带城市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并且攻占了塞浦路斯,建立了塞浦路斯王国。最后查理一世与萨拉丁签订和约,第三次十字军东征结束,耶路撒冷仍然在穆斯林手中。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是教皇英诺森三世在1202年策划的,原定计划是攻占埃及和耶路撒冷的,结果在威尼斯人的策划下,十字军居然改变了进攻方向,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而且还攻了下来,建立了拉丁王国。好家伙,这是君士坦丁堡历史上第一次被攻陷。直到1261年,拜占庭帝国才重新夺回这座军事要塞。 第五次十字军东征在教皇英诺森三世的策划之下,奥地利大公利奥波德六世和匈牙利国王安德拉什二世于1217年率领十字军进攻埃及。1218年6月,十字军包围了达米埃塔城。1219年11月,十字军攻陷达米埃塔。1221年,十字军向开罗进军,埃及军队利用主场优势,通过尼罗河水截断了十字军的退路,并且包围了十字军。最终十字军和埃及苏丹签订和约,埃及收复达米埃塔,第五次十字军东征以失败告终。 公元122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亲自率领了第六次十字军东征。这个时候,埃及的阿尤布王朝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内战,埃及苏丹卡米勒和大马士革苏丹穆阿扎姆正在进行兄弟间的残杀。苏丹卡米勒在腓特烈二世还未出征之前就达成协议,腓特烈二世支持卡米勒进攻大马士革,作为回报,卡米勒献出耶路撒冷。虽然腓特烈二世未能帮助卡米勒攻陷大马士革,但是卡米勒仍然与腓特烈签订了十年和约,腓特烈二世兵不刃血地收回耶路撒冷。但是在1244年,耶路撒冷再次被穆斯林占领。 法王路易九世在一次病重期间祈祷,如果让他痊愈,他就发动十字军东征。祈祷奏效,路易九世奇迹般地病愈了。于是,路易九世认真准备了三年时间,于1248年发动了第七次十字军东征。十字军很快便占领了埃及的杜姆亚特,但是遇到瘟疫,瘟疫过后,十字军进攻开罗。结果,法军被埃及的奴隶军团打败,路易九世的弟弟阿图瓦伯爵战死,路易九世也被俘虏。经过长达五年的谈判,法国交付了巨额的赎金,路易九世和被俘士兵于1254年被释放回国,第七次十字军东征结束。 公元1270年,法王路易九世为报二十几年前兵败埃及的仇,组织了第八次十字军东征。法国十字军从突尼斯登陆,结果一登陆,十字军再次遭遇瘟疫困扰,路易九世自己也染病去世。路易九世的儿子腓力三世马上下令撤军,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结束。 本来作为支援法王路易九世第八次十字军东征的英格兰爱德华王子因为法军从突尼斯撤退,英国十字军将进军目标改为进驻阿卡城,这就是最后一次以圣城为目标的第九次十字军东征。爱德华王子进驻阿卡城后与拜巴尔苏丹签订了十年和约,而基督天主教在中东最后的据点阿卡城于1291年被穆斯林收复。这标志着从1095年开始,持续了将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最终以失败而宣告结束。 第84章 蒙古西征 公元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全境,尊称成吉思汗。 游牧民族都有一个共性,就是当实力提升后,就会露出锋利的爪牙,开始四处出击侵略其他国家,蒙古大军当然也不会例外。成吉思汗首先进攻西夏、西辽和金朝。强悍的蒙古铁骑打得西夏和金朝毫无还手之力。1218年,蒙古大将哲别率领的2万大军灭掉了耶律大石建立的西辽政权。蒙古帝国此时的外交策略是远交近攻,成吉思汗对于南宋和西边花剌子模王国采取的是结盟的态度。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450人的庞大商队前往花剌子模,希望与花剌子模建立友好关系。经过长途跋涉,商队到达了花剌子模的重镇--讹哈喇城。讹哈喇城主是花剌子模国王母亲的亲戚,名叫赤纳勒术,被国王摩诃莫封为海儿汗。 赤纳勒术仗着太后的支持,在领地经常肆意妄为,无法无天。赤纳勒术看到蒙古商队的庞大货物时,贪念一下子冲昏了头脑,随便找了个借口,说商队里面混进了奸细,于是将这支持蒙古商队屠戮殆尽,私吞了所有财物。但是,偏偏有有一个蒙古人逃跑了。 知道真相后的成吉思汗暴怒,马上派出三个使者前往花剌子模首都撒马尔罕,要求国王摩诃莫交出海儿汗,并且赔偿蒙古的所有损失。此时花剌子模实力强大,根本不知道他们即将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摩诃莫把蒙古正使杀掉,然后剃掉两个副使的胡须。按照蒙古习俗,被人剃掉胡须是一种十分受辱的行为。 两个副使返回蒙古后,成吉思汗直接留下大将木华黎负责进攻西夏,然后亲率20万大军对花剌子模发起进攻,蒙古第一次西征也叫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派出40万大军迎接蒙古军队,但是却将兵力分散在国内各个重镇来抵挡蒙古人的侵略。 成吉思汗兵分四路,二儿子察合台和三儿子窝阔台率军进攻讹哈喇城。察合台和窝阔台进军很顺利,蒙古士兵一路屠城,然后包围了讹哈喇城。从中原带来的工匠在攻城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过六个月不计代价的围攻,蒙古人碾碎了一切抵抗力量,最终活抓了海尔汗。除了有用的工匠,蒙古人屠杀了剩下的所有人。作恶多端的海尔汗被押到成吉思汗面前,成吉思汗命人将银子融化,然后全部灌进海尔汗口中。 成吉思汗带着四儿子托雷率领5万大军进攻花剌子模腹地,首都撒马尔罕、呼罗珊和阿富汗等地相继被攻陷。摩诃莫一路向西,最终逃到了里海的一个小岛,然后郁闷而终。为了防止意外,成吉思汗在西征之前就确立了三儿子窝阔台为继承人。蒙古帝国在西征途中抢夺了大量的财富,大大增强了帝国的实力,但是大儿子术赤因为血统问题没能成为继承人,这也为蒙古帝国后续的分裂埋下了伏笔,术赤系支持托雷系,察合台系支持窝阔台系。 成吉思汗一路追击花剌子模王子扎兰丁,很快便进入了印度境内,长时间的征战以及天气炎热及军队水土不服等因素,成吉思汗并没有扩大战果,象征性地接触了印度军队后便停止了远征,从1219年至1225年历时7年的第一次蒙古西征结束。 追击摩诃莫的哲别和速不台翻越了高加索山脉,进入了钦察平原,并且击溃了钦察各部。蒙古第一次西征大大开阔了视野,也大致摸清了东欧和两河流域各个势力的实力,尝到甜头的蒙古人在第一次西征结束后,又陆续展开了第二次和第三西征。 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去世,三儿子窝阔台继位。1235年,蒙古帝国大汉窝阔台在哈拉和林召开忽里勒台大会,主要内容是商讨第二次西征的相关事宜。这次西征由术赤次子拔都率领。术赤死后,拔都的哥哥斡尔答自认为能力不及拔都,所以让位于拔都来继承了术赤的爵位与领地。察合台长孙不理(长子在第一次西征时战死)、窝阔台长子贵由、托雷长子蒙哥以及各个封王、驸马、百千万户的长子全部参加西征,因此蒙古第二次西征也叫长子西征,征伐的主要对象是东欧平原。名义上拔都是主帅,其实指挥大权是副帅速不台。 大会结束后,诸王返回驻地召集军队,计划第二年春天在不里阿耳(现今位于保加利亚)边境集结,长子西征大概集结了15万的蒙古大军。 1236年春天,速不台率领本部蒙古大军出发,沿途陆续加入了拔都、斡尔答、昔班、唐兀惕等大军于不里阿耳东部边境集结。速不台大军击败不里阿耳与巴失乞儿惕联军后,于1237春天南下支援蒙哥。蒙哥对战八赤蛮,速不台还未到达战场,八赤蛮闻风而逃,蒙哥追击八赤蛮至里海小岛,俘虏并击杀了八赤蛮。 1238年,蒙古大军进入钦察草原,钦察汗忽滩被打败后逃亡匈牙利。1239年,蒙哥和贵由在钦察平叛,拔都向西进攻伏尔加河以东。1239年,蒙古大军基本征服罗斯大部分部落。1240年,蒙古大军征服基辅地区。因为大雨及道路泥泞等原因,蒙古大军并未出兵攻击现今的白俄罗斯地区。所以,现今的白俄罗斯人其实从心里面是鄙视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的,他们认为只有白俄罗斯人才是没有被蒙古人玷污过的最纯正的东斯拉夫人。 1241年4月,蒙古大军向波兰进军。德意志与波兰组成联军由德意志国王亨利二世领衔,一起抗击蒙古人。蒙古人使出惯用伎俩,假装败退后引来德波联军的追击,等到德波联军疲惫不堪的时候,早已埋伏好的蒙古人发动了雷霆一击。亨利二世战死沙场,德波联军被蒙古人全歼。拔都随后率领蒙古大军打至匈牙利和奥地利维也纳。这时,整个欧洲人心惶惶,基督教皇不断地祈求上帝的宽恕。蒙古西征始于成吉思汗,基督教世界称成吉思汗为“上帝之鞭”,前一个获此殊荣的是匈人阿提拉。 1242年4月,拔都准备进攻意大利,就在这时候,蒙古大汗窝阔台病逝的消息传来,历时7年的长子西征结束,欧洲逃过一劫。长子西征一路打败了钦察、保加利亚、罗斯、波兰和匈牙利大军,并且深入欧洲腹地奥地利维也纳等地区,震惊了整个欧洲基督教世界,东南欧遭受了一次血的“洗礼”。 1246年,从欧洲西征回来的窝阔台长子贵由成为了蒙古帝国的第三位大汗。1248年,短命的贵由病逝,与贵由不和的拔都拒绝奔丧。1251年,在拔都的全力支持下,蒙哥继位第四任蒙古大汗,托雷系开始执掌蒙古大汗宝座,窝阔台系与察合台系两家并不服气。 为了巩固来之不易的蒙古大汗地位,蒙哥必须发动侵略战争。蒙哥亲率主力大军南征,弟弟旭烈兀则率领另外一支蒙古大军进行第三次西征,因此蒙古第三次西征也称为旭烈兀西征。作为支持蒙哥成为大汗的回报,第二次西征打下的欧洲及原本就属于拔都的钦察等地成为了拔都领地,旭烈兀西征的主要目标为西亚两河流域地区。 如果说蒙古的第二次西征是基督教文明的灾难,那么第三次西征则是伊si兰文明的灾难。 18岁的旭烈兀在长子西征的时候就跟随拔都打到了欧洲的匈牙利,积累了大量的实战经验。蒙哥大汗给旭烈兀的任务是征服叙利亚和埃及。 1253年,旭烈兀率领15万大军渡过阿姆河(乌兹别克斯坦与阿富汗边界),经过4年时间的战斗,旭烈兀消灭了木剌夷国(今伊朗一带)。接着,蒙古大军向阿拔斯王朝的巴格达进军。旭烈兀向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穆斯塔尔发出了劝降通告,穆斯塔尔拒绝投降并写信恐吓旭烈兀,说真主安拉会对攻击哈里发者发动天谴。旭烈兀绝对不是厦门大学毕业的,穆斯塔尔的挑衅为后续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1257年11月,蒙古大军兵分三路同时向巴格达进军。12月,蒙古右路军在底格里斯河与阿拔斯军队展开遭遇战并予以歼灭。1258年1月18日,蒙古大军兵临巴格达,随即展开猛烈的攻城战。1258年2月10日,被迫无奈的穆斯塔尔携子投降。蒙古人对巴格达展开了为期一个星期的大屠杀,除了少量的工匠,城中80万居民被屠杀殆尽,而哈里发穆斯塔尔被蒙古铁骑活活踩死。 征服阿拔斯王朝后,旭烈兀继续向西挺进,沿途还收编了一批十字军国家的军队。1258年9月,旭烈兀开始进攻阿尤布王朝的叙利亚地区。1260年1月,旭烈兀攻陷阿勒颇,3月开始围攻大马士革,大马士革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开城投降。刹不住车的旭烈兀继续北上攻打小亚细亚,并且派兵攻打地中海岛屿塞浦路斯。 看到一路势如破竹的蒙古大军,拜占庭帝国派出使者传达了联盟的友好意愿。旭烈兀于是挥师南下,进攻位于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就在这个时候,蒙哥大汗在四川合州钓鱼城下被投石车砸死,旭烈兀于是率领大军东返,准备回蒙古本部争夺继任权,埃及伊si兰逃过一劫,蒙古第三次西征结束。 第85章 小亚细亚的五不像:土耳其 土耳其全名为土耳其共和国,首都为安卡拉,国内主要族群为土耳其人,约占总人口80%,第二大族群为库尔德人,约占总人口15%,主要居住在土耳其的东部和东南部。土耳其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北临黑海,南接地中海,西面是爱琴海。土耳其西边接壤保加利亚和希腊,东部邻国有伊朗、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东南部邻国有伊拉克和叙利亚,简单概括来说就是小亚细亚半岛加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 土耳其的信仰是伊si兰教,属于逊尼派。在当今世界伊si兰世界中,土耳其、伊朗和阿拉伯国家是最重要的三股力量。 为什么说土耳其“五不像”呢?因为土耳其人非希腊、非罗马、非波斯、非阿拉伯、亦非突厥。 当代土耳其人以突厥后裔自居,曾提出过历史上出现过的16个强大的突厥王朝都属于土耳其人的历史,甚至包括了印度的莫卧儿帝国,1984年还发行了邮票来纪念这个16个曾经强大的突厥王朝。但是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土耳其人的突厥血统只占10%左右,而土耳其人有着高达75.4%的安纳托利亚土着血统,安纳托利亚又名小亚细亚。 土耳其的历史可以从赫梯文明说起,赫梯人是最早使用铁器的文明。公元前1595年,赫梯人打败了古巴比伦人,然后长期和古埃及争夺叙利亚地区。亚述人逐渐从赫梯人手中学会了冶铁,到了公元前八世纪左右,亚述帝国把赫梯灭了。 波斯帝国崛起之前,占领小亚细亚半岛的是吕底亚王国。小亚西亚后来相继成为波斯帝国、马其顿帝国和罗马帝国的领地。东罗马帝国统治小亚细亚的历史非常长久,阿拉伯人称小亚细亚为“罗姆”,“罗姆”就是罗马的意思。波斯萨珊王朝崛起后,长期与拜占庭帝国争夺小亚细亚的地盘。阿拉伯人崛起后,并未占领小亚细亚,小亚细亚半岛仍然属于拜占庭帝国的领土。 最终将小亚细亚半岛伊si兰化的是塞尔柱帝国的突厥人。阿拔斯王室为了在朝廷对抗波斯人,引入了突厥人。正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实力越来越强大的突厥人消灭了布韦希王朝,建立了塞尔柱帝国。正是塞尔柱帝国多次击败了拜占庭帝国而令到拜占庭帝国极度恐慌,从而向西求援而引起了长达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塞尔柱帝国苏丹号称“东方和西方之王”。 十字军东征期间,塞尔柱帝国被打得稀烂,东边中亚地盘也被花拉子模强占,塞尔柱帝国分裂为多个小王国,其中占领小亚细亚的是罗姆苏丹国。蒙古人西征后,罗姆苏丹国更是分裂成为36个小的诸侯国,其中有一个名叫奥斯曼。 公元1299年,奥斯曼一世逐渐兼并了其他小诸侯国,建立了奥斯曼帝国,成为了小亚细亚地区的霸主,接着就按着拜占庭帝国狂揍。但是,公元1370年,帖木儿帝国强势崛起,一度打得奥斯曼帝国差点灭国。帖木儿在安卡拉战役几乎全歼奥斯曼大军,奥斯曼苏丹巴耶塞特一世甚至被俘虏。只不过帖木儿一心想着侵略明朝,放了奥斯曼帝国一马,奥斯曼帝国得以大难不死,拜占庭帝国间接受益再度续命了几十年。 1453年5月29日,君士坦丁堡被奥斯曼帝国攻陷,千年东罗马帝国轰然倒下。奥斯曼帝国声望到达了历史最高潮,他们自认为是天下之主,继承了阿拉伯帝国和罗马帝国的全部遗产。 公元17世纪至19世纪之间,俄罗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之间进行了长达241年的战争,史称俄土战争。俄罗斯帝国同样以拜占庭帝国的继任者自居,号称“第三罗马”,加上地缘政治的矛盾,俄土双方的冲突在所难免。战争的结果是俄罗斯的地盘越打越大,奥斯曼的地盘却逐渐缩小。近代中国有“东亚病夫”的屈辱称号,而奥斯曼帝国同样被俄罗斯人笑称为“西亚病夫”。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奥斯曼帝国很悲催的加入了同盟国一方,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对战败国奥斯曼帝国进行了残酷地肢解,1922年,奥斯曼帝国最后一任苏丹穆罕默德六世离开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宣告覆灭。在危难之际,土耳其民族英雄凯末尔力挽狂难,于1922年8月和9月之间的伊兹密尔战役中击败了希腊军队,取得了土耳其独立战争的胜利,凯末尔被称为“土耳其之父”。 从拜占庭到希腊,从奥斯曼到土耳其,希腊与土耳其是世仇。凯末尔虽然力挽狂澜拯救了土耳其免承受灭国之灾,但是凯末尔同样受迫于协约国的压力,不得不在1923年7月24日签署了《洛桑条约》。 《洛桑条约》里面规定,土耳其仅拥有海岸线3英里以内的岛屿,爱琴海大部分的岛屿都归属希腊。也就是说土耳其虽然三面环海,拥有长达7200公里的海岸线,但只有60多个岛屿属于土耳其,而希腊拥有2400多个岛屿。1958年9月4日,伟人宣布,中国的领海宽度由曾经的3英里改为12英里,渤海从此成为了中国内海。国家海岸线12英里制度也逐渐成为了国际公约。 受制于《洛桑条约》,土耳其的海岸线仍然只有3英里,希腊的国界线可以说是一直划到了土耳其家门口,心比天高的土耳其很不服气,经常与希腊发生争执,随着爱琴海发现了石油,土耳其更是上蹿下跳,但是受制于北约大框架的约束,命比纸薄的土耳其也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事实,土耳其的海岸线被称作是世界上最憋屈的海岸线。 纵观小亚细亚地区的历史,古希腊文明属于希腊,古罗马文明属于整个西方世界,波斯文明属于伊朗,阿拉伯文明属于阿拉伯地区,最后只剩下一个突厥文明了,土耳其人只能用突厥这一属性来彰显自身的独立性,虽然他的突厥血统只有10%,呵呵。 2022年初,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正式签署公告,正式宣布土耳其的官方英文名字从“turkey”改为“turkiye”,心高气傲的土耳其人拒绝再受世人的调侃。“turkey”一词在英语中的意思为“火鸡”,而在剑桥词典中,“turkey”被形容为“严重失败的东西”或者“愚蠢的人”。 第86章 东欧的战斗民族:俄罗斯(上) 俄罗斯的全称叫俄罗斯联邦,首都莫斯科,国土面积为1709.82万平方公里,是当今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俄罗斯有一座南北纵向的山脉,叫乌拉尔山,乌拉尔山以西属欧洲,以东属亚洲。 在罗马帝国还未分裂的时候,欧洲的中部住着一群人,他们叫斯拉夫人,斯拉夫人与凯尔特人和日耳曼人被罗马人称为欧洲的三大蛮族。随着时间与战争的洗礼,斯拉夫人逐渐演变成三大族群,他们分别是西斯拉夫人、南斯拉夫人和东斯拉夫人。在现今,以西斯拉夫人为主的国家有波兰、捷克和斯洛伐克;以南斯拉夫人为主的国家有保加利亚以及在二战后以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分裂出来的塞尔维亚、克罗地亚、黑山、斯洛文尼亚、波斯尼亚和北马其顿;以东斯拉夫人为主的国家有白俄罗斯、乌克兰和俄罗斯。 南斯拉夫联盟解体后,北马其顿共和国在2019年2月12日之前的国名其实是叫马其顿共和国的。但是,希腊人认为,“马其顿”三个字是属于希腊文明的历史遗产,坚决抵制马其顿共和国加入北约。两国经过一大轮协商后,马其顿共和国无奈将国名改为北马其顿共和国,接着希腊就马上同意了北马其顿加入北约。 东斯拉夫人在东欧平原慢慢以部落的形式定居下来,自带“战斗”属性的东斯拉夫人相互之间自然少不了战争。在大家打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维京海盗杀了过来。这支来自北欧的维京海盗叫瓦良格人,而当时的芬兰人称瓦良格人为罗斯人,意思为北方人,所以瓦良格人也叫罗斯人。“瓦良格”三个字是不是有种很熟悉的感觉?前苏联有一艘航母叫“瓦良格号”,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了这艘航母的遗产,这艘航母在1991年被中国购得。“瓦良格号”几经波折总共历时12年,终于到达了中国。中国随后对“瓦良格号”进行了升级改造,现在被称为“辽宁舰”。 瓦良格人首领留里克于862年在现今俄罗斯的西北部建立了诺夫哥罗德公国。882年,奥列格大公向南征服了基辅公国以及其他一些部落,逐渐统一了东斯拉夫人的地盘,第一次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最终定都基辅,史称基辅罗斯。基辅罗斯就是现今俄罗斯公认的发源地。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应该为称俄罗斯为罗斯才对,为什么现在都称其为俄罗斯呢?这是由蒙古人和满清人造成的。蒙古西征征服了大部分的罗斯地区,罗斯的发音为“rus”,但是蒙语词首里面并没有“r”的发音,蒙古人称罗斯为“orus”,读起来就有点像:呃...罗斯。元朝的时候称呼罗斯为“斡罗思”;到了明朝,称呼罗斯为“罗刹”;到了清朝乾隆年间修订的《四库全书》,称呼罗斯为“俄罗斯”,然后一直沿用至今。 基辅罗斯到了弗拉基米尔统治时期,他娶了拜占庭帝国的公主,东正教正式引入到俄罗斯。弗拉基米尔这个名字在俄罗斯有点类似于“伟”字在中国,谁没有几个同学叫王伟、李伟或者张伟呢。 弗拉基米尔死后,地盘分封给了五个儿子。就在五个儿子内讧的时候,东方来了一位大boss,他们就是蒙古人。蒙古帝国分裂后,术赤系的后裔建立了金帐汗国(也叫钦察汗国),统治着欧洲和钦察草原的大片领土。蒙古人打仗天下第一,但是治理国家的水平严重匹配不了他们战无不胜的战斗力。 金帐汗国粗暴地统治着罗斯地区,起义暴动时有发生,在大家都在拼命反抗蒙古人的时候,有一个公国却反其道而行之,成为了蒙古人的“带路党”,这个公国就是莫斯科公国。莫斯科公国成为了金帐汗国在罗斯地区税收的代理人,意思就是莫斯科公国除了按时提交给蒙古人所规定的税钱后,至于莫斯科公国对其他公国怎样收税,蒙古人一概不理。 凭借着收税的特权,莫斯科公国慢慢积累了强大的实力,而随着蒙古人慢慢地被奢侈的生活所腐蚀,蒙古人已经不负当年“宇宙队”之勇,莫斯科公国最后反戈一击,一脚把蒙古人赶出了罗斯地区。完成这个伟大成就的君王叫伊凡三世大公。 伊凡三世为了巩固莫斯科公国的权威而避免罗斯地区再次分裂,他在1472年11月迎娶了拜占庭帝国的末代公主索菲娅·帕列奥罗格。这个时候,奥斯曼帝国已经消灭了拜占庭帝国,因此莫斯科公国正式宣布他们继承了东正教的正统,自称为“第三罗马”。由此可见,“罗马”在欧洲人的心中是何等的重要与“名门正派”。 伊凡三世死后,孙子伊凡四世继位。伊凡四世是个权力欲望极大的君王,他也是俄罗斯历史上有名的狠人,绰号“恐怖伊凡”。通过不断地杀人,莫斯科公国在他手上逐渐完成了君主专制制度。 公元1547年,年仅17岁的伊凡四世仿照拜占庭的加冕仪式加冕成为沙皇,莫斯科公国成为了为沙皇俄国,伊凡四世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任沙皇。伊凡四世确立了国内的统治地位后,对外进行了开疆辟土,他先后向东占领了喀山、阿斯特拉罕和西西伯利亚等地区,成功地取得了里海出海口。其实,里海如果在中国,它只能称之为湖。 伊凡四世狠起来连自己儿子都杀。伊凡四世的儿媳妇由于穿着暴露,他把儿媳妇直接打到流产,儿子过来评理,他一言不合就把儿子也杀了。伟大的伊凡四世把自己的孙子打得胎死腹中,而且还杀了自己的一个儿子,到了继位的儿子还没生出孙子的时候,他这个儿子却英年早逝。就这样,沙皇俄国被伊凡四世活活地整得绝嗣了。 伊凡四世也是俄罗斯历史在位时长最久的君王,执政50年105天。 第87章 东欧的战斗民族:俄罗斯(中) 从基辅罗斯到莫斯科公国,都是属于留里克的直系后裔所建立的政权,所以也叫留里克王朝。留里克王朝绝嗣后,各个势力坐在一起商讨沙皇的继位问题。于是,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被选了出来,他就是罗曼诺夫,沙俄进入罗曼诺夫王朝统治时期。 罗曼诺夫对沙皇俄国最大的贡献就是他给俄国人带来了一个好孙子--彼得一世。彼得一世是罗曼诺夫王朝的第五任沙皇,在整个俄罗斯历史中,仅有两位君王拥有“大帝”称号,彼得一世也称彼得大帝。 年仅11岁的彼得一世在1682年4月就成为了俄国沙皇,但是俄国的军政大权却掌握在姐姐索菲亚手中。18岁的时候,彼得一世就率领“少年军”打败了姐姐索菲亚的“射击军”叛乱,然后把姐姐索菲亚关进修道院。彼得一世亲政后,他对于俄国的现状十分不满,他开始对俄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1695年和1696年,彼得一世两次率军攻打奥斯曼帝国的亚述地区,第一次失败,第二次成功占领。 彼得一世对西欧的航海技术尤其向往。公元1697年,彼得一世派出了庞大的使团出使欧洲,其目的就是广交朋友,集合欧洲力量来一起对抗奥斯曼帝国,因为可恶的奥斯曼帝国阻挡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彼得一世化名为“彼得·米哈伊洛夫”跟随大队出发,先后在荷兰和英国学习造船和航海技术,并且高薪聘请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前往俄国工作。 在彼得一世实行全西欧化的改革后,俄国的经济、文化、军事和政治实力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俄罗斯的实力也一跃成为了欧洲强国。或许被是蒙古人占领过的原因,俄罗斯人继承了蒙古人对土地十分执着的传统,俄罗斯人还特别向往海洋,他们很多战争都是以获得出海口为目的的。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强大的瑞典人控制了波罗的海的海域与沿岸土地。为了获得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彼得一世在1700年初的时候向北欧强国瑞典发动了北方战争。1703年,为了对抗强大的瑞典人,彼得一世在涅瓦河口大兴土木,建立了一座新城市,名叫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城市建好后,彼得一世把首都从莫斯科搬到了圣彼得堡,这有点类似于明朝的永乐大帝朱棣。朱棣把首都从南京搬到北京后,立下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1714年8月,锐意进取的彼得一世亲率俄国舰队在汉科角海战中击败瑞典舰队,实现了俄国海军零的突破,首次获得俄国海战胜利,并且成功占领了芬兰的大部分领土。到了1921年,在多方势力的斡旋下,俄瑞两国在1721年8月30日签订了《纳斯塔德条约》,北方战争结束。条约规定,俄罗斯归还芬兰给瑞典,而瑞属爱沙尼亚、因格里亚、立窝尼亚、卡累利阿和凯克斯霍姆归属俄国。在1714年至1721年俄国占领芬兰期间,属于芬兰人对俄国人的“大仇恨”年代。 俄国最终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出海口,但是瑞典对《纳斯塔德条约》十分不满,多次找借口对俄国继续挑起北方战争,最终的结果是瑞典越打越烂,而沙皇俄国越打越强,最终完全称霸了波罗的海海域。 彼得一世完成了俄罗斯从沙皇俄国向俄罗斯帝国斯进化的伟大成就,俄罗斯也成为了当时的欧洲一霸,而彼得一世也因此获得了“彼得大帝”称号。 彼得大帝去世后,他的老婆、女儿、侄女、孙子和外孙都成为了沙皇。彼得大帝的外孙彼得三世在继位前,效仿了弗拉基米尔和伊凡三世,从西欧娶了普鲁士公主凯瑟琳。俄罗斯每次从西欧娶了公主回来,国力都会得到一个飞跃的提升,这次当然也不会例外。凯瑟琳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尊称叶卡捷琳娜大帝,俄罗斯唯二获得大帝称号的沙俄女皇。 叶卡捷琳娜大帝的名言是:“只要给我200年,整个欧洲都将匍匐在我的脚下。” 彼得三世娶了凯瑟琳回来之后,明确告诉凯瑟琳,他不喜欢她,然后就开始了放飞自我。结了婚,凯瑟琳改名为叶卡捷琳娜。空虚寂寞的叶卡捷琳娜受够了无聊枯燥的生活后,也逐渐开始了放飞自我,彼得三世后面戴的帽子都是绿油油的。叶卡捷琳娜通过美色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护花使者”小团伙,然后把仅仅当了沙皇才半年时间的彼得三世弄死,于1762年7月17日登基成为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开启了在俄罗斯长达34年之久的执政生涯。 叶卡捷琳娜二世接手俄国的时候,俄国是个烂摊子,彼得大帝建立的家底,因为常年的战争已然到了快枯竭的地步。叶卡捷琳娜二世曾在日记里写到:“国库空虚,已经三个月没有发过粮饷了。” 对内,叶卡捷琳娜二世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施政措施,恢复了国家混乱的行政秩序,强化了国家军事力量,并且大力促进商业贸易,使得国库收入逐年增高;对外,叶卡捷琳二世娜宣称,如果想要获得周围邻国的尊重,那么俄罗斯必须要成为一个令人生畏的强大国家。于是,叶卡捷琳二世毫不犹豫地发动了对外战争。 第88章 东欧的战斗民族:俄罗斯(下) 伊凡四世取得了里海出海口,彼得大帝取得了波罗的海出海口,而叶卡捷琳娜大帝则是打败了奥斯曼帝国,取得了黑海出海口。 在1768年至1779年和1787年至1791年两个时间段,叶卡捷琳娜大帝对奥斯曼帝国发动了两场战争,侵占了包括克里木半岛在内的黑海北岸广大地区,成功地打开了黑海出海口。 在1788年至1790年,俄国同瑞典又打了场北方战争,瑞典直接被打残。 在1772年、1793年和1795年,叶卡捷琳娜大帝三次伙同奥地利和普鲁士瓜分波兰领土,俄罗斯占领了立陶宛、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等地的大部分土地,收了格鲁吉亚为小弟,成为其宗主国。在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叶卡捷琳娜大帝积极参与反法同盟,使得拿破仑最终饮恨莫斯科。莫斯科永远都不会相信眼泪,这里只有铁与血的教训! 叶卡捷琳娜大帝在俄国人心中的地位仅次于彼得大帝。 1855年3月2日,亚历山大二世继任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废除了农奴制,成为了俄罗斯近代工业改革的先驱。他在位期间,满清被迫与俄国签订了《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以及《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三个不平等条约,本来属于满清的大片土地归属俄罗斯了。整个满清政府直接被俄国抢走了总共约181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后来俄国又策划了蒙古独立,中国又间接损失了约18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哎...... 经过历代君王300年的努力,俄罗斯成为了全世界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了。这个时候,沙皇俄国开始谋求“江湖大哥”的地位。在帝国最东边,俄罗斯开始与同样完成工业革命的日本打了一场日俄战争,俄国结果输给了小日本,退出了中国东北地盘的争夺。日俄战争没过多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一战,俄国可以说是站对了阵营,与英法两大强国一起组成协约国去殴打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组成的同盟国阵型。但是还没等到战争结束收获胜利果实的时候,俄罗斯国内首先崩溃了。 俄罗斯国内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组成联盟,发动了“二月革命”把沙皇俄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尼古拉二世成为了沙皇俄国的末代皇帝。 掌握政权的资产阶级想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由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最终发动“十月革命”,成功取得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苏维埃俄国,首都从圣彼得堡搬回莫斯科,而苏维埃的含义是“代表会议”。 列宁掌权的时候,国内很多地方谋求独立,大部分要求列宁都同意了,而且还派人去指导这些国家解决困难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些独立后的社会主义政权十分感谢俄罗斯的帮忙,于是纷纷组团拜俄罗斯为大哥,于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了,简称苏联。 苏联成立后,环顾四周,都是仇恨社会主义体系的资本主义体系强国,稍微不小心就会有灭国之灾,所以苏联在当时的发展模式只能是重工业先行,炼钢行业、武器制造行业、炼油产业等重工业优先发展。大炮先行,面包殿后。 苏联的重工业刚有起色,民生还没正式发展起来,二战爆发了。1941年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计划,希特勒的闪电战一下子把苏联打蒙了,战火很快地就无限接近莫斯科。历史再一次轮回了,东欧的冰封雪地又一次拯救了莫斯科,斯大林领导的卫国战争顶住了已现颓势的na粹德军后,开始了绝地反击。这个时候,苏联的重工生产业体系慢慢体现了它应有的威力,苏联人民凭借着英勇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最终攻陷柏林,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体系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组成了华沙公约组织,简称华约。北约和华约是两大军事同盟组织,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对抗。但是,二战给世界带来的伤害实在是太大了,大家都极力避免军事冲突,能动口解决的绝不动手,加上美国和苏联都是核大国,动起手来分分钟地球就毁灭了。 1962年10月发生的古巴导弹危机就差点引发了第三次世界大战,最终美苏双方还是通过谈判来解决了这一危机。 1969年,美国的阿波罗计划成功地把宇航员阿姆斯特朗送到月球登陆,经过六小时后,阿姆斯特朗向地球传回了流传至今的经典名言:“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你说苏联不羡慕嫉妒恨,那是不可能的。1980年,美国总统里根启动星球大战计划,计划与苏联全方位抢夺太空资源。苏联是社会主义阵营的标杆大佬,而且战斗民族是绝对不会认怂的,于是下足了国本与美国在航空领域血拼到底。 二战后,在经济层面上,美国的经济实力其实是碾压苏联的,经过多年的冷战,苏联的国内经济最终被里根的星球大战拖垮了。1991年圣诞节当天,西方世界收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份圣诞礼物--苏联解体了。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大部分遗产,仍然是当今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 苏联解体后,一场资本盛宴在俄罗斯狂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通过金融手段,把北极熊的血差点吸干,印度阿三也借此机会狠狠地坑了北极熊一把,俄罗斯的经济至今都没能缓过来。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疑点重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阿姆斯特朗登月的真实性。如果美国人登月只是一场好莱坞大片,那么只能说美国人确实把“欺骗”两个字演绎到了极致,苏联输得不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