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故事——诗词话中国》 一 夏商周 —— 美人一笑倾人国(1) 说起中国历史源头,人们首先必然想到的是三皇五帝。不过,在我看来,三皇五帝的历史并不能与信史等同,更多时候我宁愿把她们当作是故事,或者是优美动人的历史传说。 当然,在没有文字的人类的幼年时代,历史传说恐怕是我们了解古代先民生活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在很多人的眼里,在很多的时候它似乎就等同于历史。 但我不敢苟同。毕竟,历史是必须要有事实为依据的。 所以,当文字和国家出现之后,我以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的历史、中国文明史才算是开始了。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没有文字,文明自然就失去了载体;而国家出现无疑是人类从低级的原始社会走向更高级社会的必然。 伴随着第一个国家夏朝的出现,中国开始进入了奴隶制王朝时代。在夏之后,是商朝,继之是周朝。作为华夏民族晨光初显,作为中华文明最初的记忆,我们怎样来解读夏商周三代呢? 汉武帝时期,有一个名叫李延年的著名的宫廷音乐家为了纪念自己的妹妹,也就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曾写过一首《北方有佳人》的歌。歌词是这样写的: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我以为要概括夏商周三代的兴衰,这首歌词最是恰当不过了。 在夏商周三代,尽管残暴而又令人毛骨悚然的“人牲”和“殉葬”制度大为盛行,尽管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十分底下,尽管奴隶主和奴隶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但就是在这个时代,中国汉字最早最成熟的字体——甲骨文出现了;在奴隶们戴枷的手下,四羊方尊、司母戊鼎、三星青铜等一大批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青铜器物也产生了,在历经数千年之后仍让后世的人们叹为观止。 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高超的青铜铸造技术,是夏、商、周三代最耀眼的发明和创造。幽幽青铜,也为这三个时代赢得了一个响当当的名字——青铜时代! 想来青铜时代,该是一个随手轻叩就能听到“砧砧”回声的时代。有时候,我曾梦想在历史博物馆里用手去轻轻地触摸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沉睡了数千年才一觉醒来的,泛着幽幽光泽的青铜器物。在幽幽回声里,想想那时的天空,那时的明月,一种沧桑而厚重的历史感油然而生…… 由此,我想起了青铜世界里的三个女人:夏桀的宠妃妹喜(“妹”读作“mo”),纣王的宠妃妲己,周幽王的宠妃褒姒(“姒”读作“si”)。 都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用水做的女人,该是柔弱如风似柳,笑靥若花赛月,更何况是三个绝色的美女,可是幽幽冷冷的青铜怎能与她们联系上呢? 一 夏商周 —— 美人一笑倾人国(2) 让我们先来看看妹喜的故事吧。 据《帝王世纪》记载:妹喜又名末喜、末嬉,有施氏女,而有施氏原为喜姓。有施氏乃夏朝东方小部落,位置大约在今天的山东腾县一带,国小而民弱。夏朝末年,姒履癸即位,历史也叫他夏桀。自夏桀即位之后,与他的前代夏王孔甲一样,不修德行且荒淫暴虐。 为了树立自己的威德,夏桀即位后不久就派人率领军队攻打有施氏。东方的小国有施氏自然不敢与之为敌,表示愿意称臣纳贡。谁想这位夏桀并不准备接受有施氏的称臣纳贡之请,却一定要血洗有施氏。一时间,有施氏人惶恐万分。幸而不多久,有人探知夏桀乃是一位好色而暴虐之君,而有施氏亦“盛产”美女,为了避祸,有施氏的首领知道这个情况之后,决定投其所好,选送一大批美女给夏桀。 “选美活动”很快就在有施氏部落内如火如荼的展开了,经过有施氏首领的精心挑选,终于一个名叫妹喜的绝色少女给选了出来。当夏桀在自己的王宫第一次见到了美丽迷人的妹喜的时候,他彻底地被震撼了——我的上天,我的大地,天下竟然有如此美丽的女人! 为了讨好佳人,夏桀不顾正直大臣的反对命人在王宫之外另起新宫,筑瑶台,装以玉石,饰以珠玉,作为离宫,终日与妹喜在其饮宴淫乐。可是令夏桀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王宫里的其他女人为了博得自己的恩宠,用尽了手段,使劲尽妩媚,可这妹喜自打进了自己的王宫之后,却从来都是柳眉紧锁,面带愁忧。只是为了博得佳人一笑,富有天下的夏桀真是挖空了心思,却也始终没有想到办法。 终于有一天,一名王宫侍女不小心将自己的衣裙撕裂了,“兹兹”一声清响,就在那一刻,正坐在一边搂着妹喜欢喝着酒的夏桀第一发现了自己这位从来都没有笑脸的美人笑了。一时间,夏桀竟然看得有些呆了。像是有了惊天的重大发现,夏桀摔掉手中的酒尊,哈哈大笑:“美人,美人,我终于知道怎样才能让你笑了!我终于知道你笑起来原来是如此的美!”此后,为了取悦于自己的美人,夏桀专门命人日进丝帛百匹,让人轮流撕开来给妹喜听,以此来博得她的欢笑。 佳人倒是笑了,可是夏桀并不知道,他的王国将在一声声“兹兹”的清响里走向崩溃。“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终于,忍无可忍的人民,在商部落的杰出的首领成汤的带领下,灭亡了夏王朝。而那个曾自诩为“太阳”的夏桀在鸣条(今河南省封丘东)战败之后,挟妹喜同舟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东南)之山一道死去。一说,他被成汤活捉,遭流放而死。 夏朝灭亡了,商朝建立了。翻开厚厚的《史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第一个王朝——夏王朝的兴与亡。根据最新考古发现和国家最新的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早在公元前2070年,那位传说中治水有功的大禹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自大禹建夏始,到夏桀被成汤所灭算来,夏王朝共传位13代,约四百多年。 美人一笑倾人城,美人再笑倾人国。 哎,四百年的夏朝江山,终究抵不住美人一笑! 一 夏商周 —— 美人一笑倾人国(3) 夏灭而商兴。 作为灭夏兴商的成汤,也因此成为了后世圣王明君的楷模和标准。但是,圣王明君的后代却并不是都能吸取历史的教训。公元前1046年前后,也就是在成汤灭夏建商四百年之后,他的后人商纣王最终也重蹈覆辙,因为宠爱另一个绝色的美女——妲己而失去了江山。 一部《封神榜》似乎已经写尽了商纣王与妲己的故事。但是历史记载里的商纣王与妲己的故事却远没有民间流传或是小说中那么美,那么神奇,那么动听。一向以“惜笔如金”的写史手法记述历史而著称的司马迁在《史记》对于他们的故事记载则更是简单。 据《史记》记载,商纣王本名辛,历史都叫他“辛帝”或“纣王”,商朝第十七代三十一位商王。按照“谥法”上的解释:“纣”者,残义损善也。 看看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再翻翻史书上的记载,最初你一定会大跌眼镜。不信,请你先看太史公司马迁笔下的记载:“帝辛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这两句话什么意思呢?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商纣王天资聪颖,有口才,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由此看来,这位后世人们心目中荒淫暴君的初看起来似乎也是一位人杰。 可是紧接着,太史公笔锋一转,又写道:“知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衿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于己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哎呀,看来这位纣王果真是勇武,而且还颇有智慧的。他的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的谏劝,他的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的过错,他凭着才能在大臣面前夸耀,凭着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所有的人都比不上他。他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女人。他特别宠爱一个叫妲己的女人,一切都听从妲己的。……” 哎,又是一个女人,又是一个美女!妲己,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呢?她的笑果然真能“倾覆”成汤四百年的江山吗?人们穷极了想想,对此似乎仍无法解释,于是在《封神榜》的小说里,干脆把她演化成了一个狐狸精。这样一来,她作虿盆(蛇窟),设酷刑,害忠良……等等一切事情似乎都变得顺理成章了。 那么,历史上对妲己是怎样记载的呢?史载:商纣王征服有苏氏(今河南省武陟东)部落,有苏氏降,乃献美女妲己。纣王迷于妲己的美色,对她言听计从。妲己喜欢歌舞,为了讨得佳人的欢心,纣王于是令乐师师涓创作靡靡的音乐,下流的舞蹈,在宫中朝夕欢歌。妲己伴着靡靡之音起舞,妖艳迷人。于是纣王荒理朝政,日夜宴游。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在妲己的怂恿下,纣王还在卫州(今河南省淇县)设“酒池”、“肉林”,每宴饮者多至三千人,令男女裸体追逐其间,不堪入目。 于是,美人笑了。而正直的大臣,天下的百姓却无论如何也笑不起来。有人不满,那好给他们施以醢刑(剁成肉酱)、脯刑(制成肉干),或者施以炮烙之刑…… 美人妲己笑了又笑。 ——美人再笑倾人国,美人一笑再笑,商朝的江山哪能不轰然坍塌? 一 夏商周 —— 美人一笑倾人国(4)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秉承父亲周文王的事业,讨纣兴周。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南)之战中,被驱赶上前线的奴隶们,倒戈相向,领着周武王一举攻入商都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灭亡了商朝。商朝灭亡前,纣王逃到鹿台自焚,那个残暴到有些变态的妲己也自缢而死了。 与成汤一样,灭商建周的周武王也被后世的人们视为“圣王名君”的楷模。但是,仅仅400年之后,他那不争气的后人周幽王却同样因为宠爱美人而导致国破家亡了。 周幽王的宠妃叫褒姒(“姒”读作“si”)。比起周幽王来,夏桀是那么的缺乏想象力,商纣王又是那么的血腥与下流:为了博得自己的喜欢的美人妹喜一笑,夏桀只是让人日撕百匹丝帛罢了;商纣王尽干些下流和龌龊的勾当。古往今来,谁曾把烽火当成游戏?没有!而周幽王敢这么想,也敢这么做。 周幽王的故事发生的时候,中国已经进入了有确切纪年的时代了。史书记载,周幽王原名宫湦(shēng),公元前782即位。三年之后,他的宠妃褒姒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为伯服。在伯服出生之前,幽王的王后申后,也就是申后的女儿已经生下一子,即太子宜臼。接下来的故事,与后世不少的宫廷故事几乎如出一辙。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这个深为周幽王宠爱的女人,一方面要除去王后自己取而代之,另外也想一并除去太子让自己的儿子取而代之。 早被褒姒的美貌和柔情搞得晕头转向的周幽王很快就实现了褒姒的梦想。为了褒姒他有什么舍不得的呢?莫说是一个王后和一个太子,就是周朝的天下又算什么呢?为了博得美人一笑,办法用尽的周幽王来了一招更绝的——“烽火戏诸侯!” 什么是烽火,烽火是干什么用的呢?原来烽火,也叫烽燧,它是古代军情报警的一种措施,即敌人白天侵犯时就燃烟(烽),夜间来犯就点火(燧)以可见的烟气和光亮向各方与上级报警。它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讯工程,在古代信息传递不便的条件下,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周幽王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以为北方的犬戎部落入侵,天子报警,全都调集兵马匆匆赶来。可是等他们赶到王都镐京(今陕西西安)之后,却不见有任何的敌人,在烽火台上观看的褒姒看见各路诸侯兴匆匆而来,垂头丧脸而去,果然哈哈大笑。 见美人大笑,幽王很是高兴,此后他又多次点燃了烽火,自然诸侯们又被他戏弄不少次。最后当申侯引导着犬戎部落要为自己的女儿和外孙报仇的时候,“狼来了”的故事其实他才应该是最早的版本。 烽火又被点燃了,周幽王急切地盼望着各路诸侯的援兵快快到了,但诸侯们望了望都城方向的狼烟,摇了摇头:天子一定又想戏弄我们了,我们不会再上当了! 没有援兵的周幽王很快就被申侯俘杀了,褒姒也被俘虏了,西周的都城也被洗劫一空了,至此西周算是灭亡了,而被申侯拥立的宜臼后来虽然把都城迁移到了洛邑(今洛阳),延续了周的余脉,历史称它为东周,其实只不过是苟延残喘罢了。 ——美人一笑倾人城,美人再笑倾人国,更何况是美人的哈哈大笑? 二 秦朝汉朝 —— 秦时明月汉时关(1) 唐朝著名诗人王昌龄有一首非常有名的七绝——《出塞》,明朝著名诗人,东林党领袖明朝诗人李攀龙曾将其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诗是这样写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诗人在诗歌的前两句中,有意将秦、汉、月、关,四字交错使用,使其意象摇曳而多姿,修辞学上把这种手法称之为“互文见义”,或者就叫“互文”。在最是普通的“月”与“关”前,分别加以“秦”和“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定词,其立意顿显俊拔而高远,万里山河,千年沧桑尽入笔端。 秦汉两朝,作为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王朝史的“少年”时期,有些像一柄刚刚发轫的宝剑,寒光闪闪而又锋芒毕露。“边关”与“明月”,够冷,也够苍凉,但或许它们正是这两个王朝最生动、最贴切的意象吧。 千古一帝秦始皇,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依靠强大的经济军事力量,用了十年不到的时间,横扫六合,一统天下,缔造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大秦帝国刚刚统一天下,秦始皇就命令众臣为自己商议帝号。他对丞相和御史大夫说:从前韩王交出土地献上印玺,请求做守卫边境的臣子,不久又背弃誓约,与赵国、魏国联合反叛秦国,寡人所以就派兵去讨伐他们,俘虏了韩国的国王。寡人认为这很好,因为这样或许就可以停止战争了。赵王派他的相国李牧前来订立盟约,寡人因此归还了他们扣留在此的质子。可是不久他们就违背了盟约,在太原反抗我大秦,不得已寡人又派兵去讨伐他们,俘获了赵国的国王。而赵公子嘉竟又自立为代王,等我秦国大军一到就将他灭了。魏王起初已约定归服于我大秦,可是不久他却与韩国、赵国合谋袭我秦国,秦国大军前去讨伐,终于打败了他们。楚王献出青阳以西的地盘,不久也背弃誓约,袭击我南郡,寡人再派兵去讨伐,俘获了楚国的国王,终于平定了楚地。燕王昏乱糊涂,他的儿子太子丹竟然暗中派荆轲来做刺客,当然寡人不能让他继续存在下去。齐王采用后胜的计策,拒绝了与我秦国使臣间来往,秦国大军前去讨伐,俘虏了齐国国王,平定了齐地。寡人凭着自己之才,兴兵诛灭暴乱,靠的是祖宗的神灵的庇佑,六国国王都依他们的罪过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天下安定了。现在如果不更改名号,就无法显扬我的功业,传之于后代。” 始皇的话刚落,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上前奏道:从前五帝的土地纵横各千里,外面还划分有侯服、夷服等地区,诸侯有的朝见,有的不朝见,天子不能控制,现在大王您兴正义之师,讨伐四方残贼之人,平定了天下,在全国设置郡县,法令归于一统,这是亘古不曾有过,五帝也比不上的。我们恭谨地跟博士们商议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尊贵。”我们这些臣子冒死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 秦始皇望着众人,冷冷一笑,到这时候,在他的心里,三皇五帝何足道哉?!我赢政德迈三皇,功盖五帝,我就必须要给自己确定一个前无古人、至尊至圣的称号:去“泰”而留下“皇”,采用上古“五帝”位号,号为“皇帝”!天下一统的大秦帝国的“始皇帝”!从我这儿开始,我的子我孙将是大秦帝国的二世皇帝,三世皇帝……以至万世皇帝。 秦始皇帝够冷,也够酷。但是他的“酷”还远不仅于此:废分封,行郡县;货币一,度量同;车同轨,书同文;逐匈奴,控漠北;造灵渠,伐越族;登琅邪,刻功名;遣徐福,求长生;穿郦山,作阿房;封泰山,筑长城;焚书坑儒,北巡南狩……大秦帝国的秦始皇帝誓将“冷酷”进行到底! 在秦始皇一个比一个还要冷,还要酷的命令之下,大秦帝国的2000多万贫苦百姓却挣扎在死亡线上。数以百万计的百姓为了他们冷酷到底的皇帝,为了大秦帝国开始了无休无止的劳役。于是,咸阳宫旁,长城边上,郦山脚下,绵延不绝的驰道两侧……整个帝国都处于高度繁忙与重压之下。 秦始皇笑了,尽管蜀山已经变得光秃秃的了,他的眼睛却只看到了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宫殿拔地而起;尽管长城下已经是白骨累累了,尽管孟姜女为了寻找他新婚三天就被抓走的丈夫已经哭倒了一片城墙,但他却看见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绵延万里的万里长城,帝国北部的屏障已然巍峨矗立;尽管被活埋的儒生在那里痛苦的挣扎,尽管熊熊大火正在吞噬着上古的典籍,但他却看见了帝国的子民在他的面前更加的臣服、更加的忠顺;尽管无数的母亲、妻子、女儿已经手拉着纤绳奔走在道路之上,但他却看见了帝国宽阔而干净的驰道正延伸到帝国的各个角落;尽管在黑夜里,无数黔首的眼睛里已经燃起了复仇的火苗,但他却看见了自己的帝国从来都没有如此强盛和兴旺…… ——这就是秦始皇,一个真冷,真酷的大秦帝国的始皇帝! 妄图永生的秦始皇,毕竟没有找到不死的仙药。找不到仙药的秦始皇自然也逃不过自然的法则,他要死了。在他临死的时候,他的长子扶苏还在长城边上。陪在他身边都是皇帝最亲近的人:一个是他最为宠爱,天生愚蠢却爱胡作非为的小儿子胡亥;一个是帝国的姻亲、皇帝一生最倚重,但人品却颇为低下的重臣,丞相李斯;还有一个更龌龊的名字,胡亥的老师——中车府令宦官赵高。 “与丧,会咸阳而葬。”这是他对远在长城边上的扶苏说的最后一句话。可是就在秦始皇合上那双永远也不想合上的双眼之后,他恐怕永远也没想到,他最亲近的三个人胡亥、赵高、李斯竟然联起手来,合谋篡改了他的旨意!杀了公子扶苏,还有帝国最能干的大将——蒙恬! 大秦帝国的最后的一丝希望被三双龌龊的手给掐灭了! 胡亥继承了大秦帝国的帝位,他就是秦二世。 但是,大秦帝国不可逆转的命运已经注定了。徒弟毕竟玩不过师傅。只是继承了秦始皇残暴和冷酷的秦二世到底只能是他的老师宦官赵高手中的一个玩偶。那个素来人品低下,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出卖了公子扶苏的大秦帝国的姻亲、丞相李斯最终也没能逃脱宦官赵高的毒手。待指鹿为马的故事上演之后,大秦帝国实际上已经姓赵而不姓赢了。但是被阉割的赵高毕竟不能延续和兴旺一个已经僵死了的大秦帝国,就像一个宦官不能繁衍自己的后代一样。 幽幽明月,冷酷一生的秦始皇,在另一个世界要想去看看自己那个冤死的长子扶苏也只能到长城脚下去了。 二 秦朝汉朝 —— 秦时明月汉时关(2) “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汉朝,是继大秦帝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一个更为强盛的封建王朝。汉朝,在很多中国人的心目中他已经是一个符号,一个民族强盛的符号! 秦关汉月,在汉朝,在不少国人的心目中,似乎已经不再有悲戚和苍凉的意境了,更多是一种君临天下的霸气和豪情! 秦二世末年,继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大秦帝国已经陷入人民起义的包围之下。虽然陈胜、吴广相继遇害,但是农民起义的火焰,已经在帝国境内熊熊燃烧起来了,公元前207年,那个曾偶遇秦始皇就曾叫嚷着“彼可取而代之也!”的项羽和刘邦的大军终于联手灭了暴秦。此后,经过了四年楚汉战争,又一个崭新的帝国建立了,它就是大汉王朝! 大汉王朝的建立者就是那个也曾偶遇秦始皇却在心下暗自赞叹:“嗟乎!大丈夫生当如此!”的泗水亭长刘季,刘邦,刘癞子。汉高祖刘邦虽然是个无赖,但他的大风歌却吼出大汉王朝的第一声雄音:“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大风起兮,云飞扬,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尽管刘邦最终没能战胜北方强大的匈奴人,在匈奴骑兵的包围中,要不是靠那个善于出奇谋的陈平使了一招“美人计”侥幸逃了出来,北登山之围也许就成为了大汉王朝永远也无法抹去的痛。低下头来的大汉皇帝,开始了痛苦而屈辱的和亲。尽管,后世的人们经常为此大唱赞歌,但就当时而言,无论是对大汉的皇帝,还是对大汉的百姓,那毕竟只能是一种屈辱!——因为谁都知道大汉王朝的和平是以牺牲帝国女子的幸福和无数的金玉布帛而换来的! 于是,在“和亲”的政策下,一辆辆满载着金玉珠帛的马车,还有一个个满面垂泪的汉家姑娘,在辚辚的马车声里,在匈奴人痛快而欢畅的笑声中,越过长城上一座又一座的边关,在明月的映照下,缓缓地驶向了北方大草原的深处…… 明月,边关,汉家姑娘只能从车窗里向外探看了。回头望去,长城远了,边关遥了,家乡已成陌路,唯一陪伴在汉家姑娘身边的也许只有天上的一轮明月了。 大汉王朝的边关和明月是汉家姑娘思乡的眼睛和清泪! 卑躬屈膝是换不来尊敬和敬畏的。汉朝越是谦恭,匈奴愈是骄狂。以至于当汉高祖死后,骄狂以极的匈奴冒顿单于甚至遗书于吕后,说,“自己早没了老婆,而太后你现在也死了丈夫,我们不正好是一对吗?”冷酷无情而又心高气傲的吕后何尝受过如此侮辱,当即就想派兵打击匈奴,可是终究考虑到大汉的实力还不够强大而作罢。事后还得放下面子来,向匈奴单于陪笑道:“我已经老了,不足以配单于。不过,我可以在汉家女子中找一些年轻美貌的姑娘来侍侯您啊。” 冒顿单于接信之后哈哈大笑。于是,在匈奴单于得意的笑声中,汉家女子和金玉布帛依然源源不断的送往了匈奴,惠帝吕后如此,文帝如此,景帝亦如此。大汉朝就在这样的屈辱中艰难地熬着,熬着,一直熬到汉武帝元光二年。整整七十一年,大汉朝就是靠着一个又一个的汉家女子换来了七十一年来的和平!七十一年屈辱的和平! 在屈辱的和平中,大汉王朝的能量也在不断的聚集,不断的增强。尤其是经过了长达七十一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大汉王朝早已经是国富民强,兵强而马壮了。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恰巧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在历史舞台之上。 大汉王朝历史注定要在汉武帝刘彻手中改写! 汉武帝元光二年六月(公元前133年),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县)的豪强之士聂翁就曾通过大行王恢向汉武帝建议:“匈奴与汉刚刚和亲,没有提防,可以引诱让其上当,然后对其包围歼灭。”汉武帝与大臣通过商议同意了这个建议,并派聂壹出塞,佯称愿引攻马邑,以诱匈奴军队入塞。同时派韩安国为护军将军,李广、公孙贺、王恢、李息等为将军,率兵三十万,分别埋伏在马邑城附近,待机歼灭匈奴主力。 长期以来,大汉王朝虽然与匈奴和亲不断,但是匈奴贵族贪图汉家财物,经常入侵骚扰汉朝的边境。这一次匈奴单于更是亲率十万骑兵直趋马邑,进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见成群的牲畜在原野,无人放牧,不免心生疑问。后抓获雁门尉史朝廷审问,方得知汉朝的计谋,于是仓惶引退。 马邑之计虽败,但它却揭开了汉朝大规模反击匈奴的序幕。为了彻底根除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汉武帝对匈奴进行了长达三四十年之久的征战。其中又以三次战略反击最为重要:第一次是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收复河套以南)。公元前127年正月,汉武帝派卫青、李息率大军从陕北榆旧塞(今榆林东北)经云中向西北河套进攻,沿外长城向南折回,再沿黄河、傍贺兰山返抵陇西,画一马蹄型弧线将匈奴右贤王属部楼烦王、白羊王部击败,俘杀甚多,在此设朔方郡,移民十万戍守边境。 第二次是河西之战。公元前121年三月,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从陇西出发奔河西走廊,西过焉支山千余里,杀折兰王,较卢侯王,俘浑邪王及其部众万余人,大胜。夏季,霍去病又率数万骑从北地出发,西经祁连山深入匈奴腹地二千里,俘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3000多人,杀敌3万余,使浑邪王和休屠王率4万余众投降汉朝。因此,汉朝打通了河西走廊,为进军西域建立了前哨基地。 第三次是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为扑捉匈奴单于消灭其王庭及左贤王势力,派卫青、霍去病各率十几万大 军从定襄和代郡出发,北渡大沙漠,深入漠北腹地。卫青率先锋5000骑,结兵车为营,与单于万骑遭遇于沙漠。时值夕阳西下,狂风席卷,飞沙扑面,天黑时两军混战一团。汉军两翼包围,单于见来势凶猛,乘着黄昏潜遁。此役,汉军俘斩1。9万余人,汉军追至颜山赵信城(今蒙古杭爱山南)毁其城大胜而归。 霍去病率军北上2000余里,在狼居胥山大败左贤王,俘杀7万余人。东线汉军也大胜,切断了匈奴“左臂”。汉武帝又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联络大月氏、大宛,以公主嫁给乌孙王,折散了匈奴在西方的同盟,切断了匈奴的“右臂”。在河西设置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一面隔绝了匈奴与羌的交通,一面在河西及河套一带实行屯田,又把边防设备烽燧、亭障从酒泉伸展到玉门,又从敦煌伸展到盐泽(今罗布泊),经过这一系列的军事、政治、边防和经济上的措施,匈奴在北方的威胁才基本解除。 公元前87年汉武帝死后,汉朝暂时停止反击。汉匈双方经过长达40余年战争,双方在兵力、物力、财力各方面损耗巨大,尤其匈奴损失更惨重,上下疲备以极,人民痛苦不堪,各阶层都想暂时停战讲和。 就此看来,汉朝反击匈奴应该是取得了重大胜利,其实不然。史书记载: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前140-前87年),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难怪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曾感叹说:“汉武帝异于秦始皇无几矣!” 的确,汉武帝有太多的地方与秦始皇相同了:秦始皇有焚书坑儒,汉武帝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秦始皇筑长城、逐匈奴,汉武帝反击匈奴的时间更长,规模也更大;秦始皇为寻不死药,走火入魔,汉武帝痴迷于长生,痴心不改;秦始皇一生征伐无数,汉武帝一辈子穷兵黩武;秦始皇当政,海内共愤,汉武帝当国,举国有怨;秦始皇迷信方士,远谪自己的长子扶苏,汉武帝迷信道士,逼死自己的太子刘据;秦始皇冷血,汉武帝冷酷…… 在司马光老先生主编的《资治通鉴》里,他再一次提到:“汉武帝有亡秦之失,但却无亡秦之失!” 诚如是,汉武帝最终避免了亡秦之祸!很重要的一点,我以为恰是他最后能够反省自己的错误,悬崖勒马,调整了政策。这一点秦始皇没有,秦二世也没有。所以秦朝速亡了,而汉朝没有。 公元前89年(就在武帝去世前两年),汉武帝实际上已经开始在调整治国政策了。就在这年,被封为“富民侯”的丞相桑弘羊等人上奏建议派士卒到西域轮台去屯垦戍边,对此武帝下诏说:“前有司奏欲盖民赋三十(每口增加30钱税收),助边用,是重困老弱孤独也。而今又请奏遣卒田轮台。轮台西于车师千余里,前开陵侯击车师时,虽胜,封其王,以辽远乏食,道死者尚数千人,况盖西乎!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悻,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自今事有伤百姓,靡费天下者,悉罢之!当今之务在禁苛暴,止擅赋,力本农,修马复令(因养马而免徭赋),以补缺,毋乏武备而已。”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所谓“轮台罪己诏”。 一个“轮台罪己诏”为汉武帝赢得了不少的美名,同时也彰显了汉武帝人格背后的另一面:气度。但是,反过来看,一生穷兵黩武的汉武帝的这种转变,何尝又不是对他一生征战的否定吗? 看来,秦关汉月,在大汉王朝,除了表面强势的雄音和气度之外,还是少不了悲戚和眼泪。 包括大汉王朝文治武功最为后人引以自豪的汉武帝。 西汉末年,权臣王莽篡夺了大汉的江山,并改国号为“新”。新朝统治只有短短的16年时间,“托古改制”的新莽皇帝王莽非但没有改制成功,反而迅速地葬送了自己的江山。 在农民起义的烽火中,西汉皇室后裔刘秀逐渐脱颖而出,最终建立了又一个大汉王朝,历史称为“东汉”。刘秀就是东汉的光武帝。与西汉王朝一样,东汉王朝也曾经强盛一时,但是在外戚和宦官的交替专权中,这个王朝也渐渐被蛀蚀一空了,最终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之下彻底地土崩瓦解了。到这时候,东汉的末代小皇帝陈留王、汉献帝之辈也只能仰仗一个又一个权臣的鼻息而活了。 秦关汉月,其结局总是那么令人悲戚而神伤!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 滚滚长江东逝水(1) 对于三国的历史,长期以来借助于罗贯中的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影响,在中国,甚至在世界它都变得非常熟悉。千百年来,无论是在大街小巷,还是穷乡僻壤;无论是在华屋高堂,还是在茅屋草舍,谈三国,说三国,几乎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 甚至可以这样说,即使有人可能不知道秦皇汉武,但是对于张飞、关羽,诸葛孔明绝对是十分熟悉的。这恐怕就是经典的魅力吧!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崇拜英雄,崇尚英雄的民族;又是一个崇尚“忠”与“义”的民族。而三国恰恰满足了大众对于英雄的渴求和向往,对于“忠”与“义”的感知和熏陶。也正因为这样,三国中众多的人物形象才会那么深入人心。 那么我怎么来解读一段为大家所熟知的三国历史呢? 有一首词是这样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对于这首词,大家自然耳熟能详,因为它就是来自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或是《三国演义》的第一回,但能知道它是何人所作就不见得有多少人知道了。 其实作这首词的人也是大大的有名,因为他不是别人,正是明代中叶四川著名才子,明朝状元,杨慎,杨升庵。明史杨升庵的才华曾有过这样的评价:明世记诵之傅,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我以为,熟读历史而又才华横溢的杨慎正是以他的这首词,为三国及其以后的历史做出一个恰如其分,而又立意高远的评价。 江水滚滚,青山依旧,有多少英雄人物已经远去。回望三国,多少历史人物的形象至今还是那么的鲜活而生动。后人评价三国,说它写尽了三绝:曹操的奸绝,关羽的义绝,诸葛亮的智绝。就小说本身而言,我以为这是中肯的。 但是历史人物和演义小说毕竟不能与历史史实相等同。就三国人物而言,曹操、关羽、诸葛亮三人后人谈论和评价甚多,我不想作过多的评说。在三国中,我最喜欢的却是那个每一出场,必大呼:“我是燕人张翼德的张飞。” 我对张飞的熟悉和了解最初并不是从小说,更不是从电视上,而是从我们家乡的张飞庙里。家乡人常爱说,张飞头云阳,身在阆中。而我的家乡恰好就在阆中。 张飞原何会头在云阳,身在阆中呢?话说起来这就要追溯到三国时期,蜀汉章武元年,因镇守荆州的关羽被东吴所杀。为替关羽报仇,先主刘备决定起兵讨伐东吴,同时命张飞率军万余人于江州(今重庆)汇合。接到刘备的命令之后,早已是“旦夕号泣,血湿衣襟”的张飞即刻限令所属三军三日之内置办白旗白甲,挂孝伐吴。第二天,部将范江、张达两人就来找张飞,要求宽限时日,不然恐怕完不成任务。这本是实情,做不到就是做不到,据实相报,请求宽限,不无不妥;而这事,也不好虚报浮夸,靠编数字、造假账是糊弄不过去的。问题在于,此时的张飞报仇心切,哪里听得进这两人的话?盛怒之下,遂下令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背五十以为惩戒,并再次重申自己的命令:三日之把全军所要的白旗白甲置办停当,不然,到那时,岂止是打,还要杀人,以正军法。 军中体罚,并不始于张飞,也不绝于张飞。其时的张飞,一切为了复仇,一切服从复仇,悠悠万事,惟此为大,就是要取仇人之首级,祭奠自己的二哥关云长在天之灵,哪管得了其他?平常本就脾气暴躁的张飞,这时候行为处事,难免心急失措,狂暴失常。范、张二人作为张飞的部将当然知道张飞的秉性,知道张飞此时的心态,惧怕不能如期完成任务而被杀。于是,两人经过一番秘密商议,便决定趁张飞酒醉酣睡之机,带刀潜入张飞帐中,杀了张飞。 等两人小心翼翼潜入张飞营帐,耳听鼾声如雷,还未动手,却眼见他双目圆睁,哪有半点睡样?一时,两人大骇,以为事情败露,跪下身来,半天不敢有丝毫动弹。可半晌之后,营帐外没有动静,床塌之上的张飞却也没有丝毫的异样。到这时,两人总算明白过来,原来,这位猛张飞睡觉也和别人不一样——是睁着双眼睡的。于是,两人再次鼓气上前,可是一看见张飞那双豹头大眼,两人的心里仍免不了发虚。慌乱之下,两人把刀往张飞的脖子上一放便迅速地躲缩到一边去了。谁曾想,酣睡中的张飞误以为有蚊子叮咬自己的脖子,抬手一拍,便身首异处了。一代虎将就这样死在了阆中。等张飞一死,范江、张达二人提着张飞的头颅乘着黑夜便奔投东吴而去。数日之后,等他们到了长江边正准备乘船前往的时候,却听说东吴孙权正派人与先主议和,慌乱之下只得将张飞的头颅丢在长江里,逃之夭夭。后来,将军的头颅被水冲到了重庆的云阳。当地人惜将军之勇武和忠义,特在云阳立庙祭祀。于是,云阳便也有了张飞的庙。而他头颅以下的部分自然就留在了阆中,葬在了阆中。因此,在民间,对于张飞就有了,头在云阳,身在阆中的说法了。 看三国,人们对于张飞的印象很简单,那就是:不通文墨,性格粗暴,武艺高强,忠义有节。其实历史上的张飞并不是这样的,至少“不通文墨”这一点是绝对不对的。 在阆中张飞庙,张飞塑像两旁有一幅有趣的对联也许能说明问题,对联是这样写的:园谢红桃,大哥玄德二哥羽;国留青史,三分鼎势八分书。不过,孤证似乎不足采信。 我们再看看明代的《丹铅总录》的记载:涪陵有张飞刁斗铭,其方案甚工,飞所书也。明代卓尔昌编的《画髓元铨》也记载:“张飞,……喜画美人,善草书。” 此外,还有《八蒙摩崖》张飞的《立马铭》。《立马铭》乃是当年张飞打败张颌后在马上用长矛凿于四川流江县八濛山(一说渠县)山崖上的。内容是这样的:汉将张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颌于八蒙,立马勒铭。”这个《立马铭》现在还存有清代的拓本。1985年,修阆中市锦屏山时,曾从江中捞起一石碑,此碑高1。56米,宽1。12米,厚0。21米。据考证,这就是张飞立马铭的真迹。其字如行云流水,隽永秀丽,给人一种美感,令书法家为之赞叹。 如此看来,张飞确非文墨不通之辈,而实为工书善画,武艺高超的虎将、儒将。 但我欣赏张飞除了他的“忠”与“义”,还更在于他的“真”与“诚“。说他真,是因为他从不假;说他诚,是因为他从不伪。真性情,而又真忠义,这一点我认为关羽是比不上他的。其实忠与义,在平常的环境下,并没有什么显眼的地方,因为任何人都能表现。关键还在于苦难之中,逆境之中,这种品质就是一重难能可贵的东西了。自桃园三结义之后,关羽和张飞等人都经过了不少苦难,不少的逆境。 在乱世,能够坚守心灵中的某一块神圣的领地人,自然都值得颂扬的一面,包括关羽、包括张飞,包括刘备,甚至是颇受后人诟病的曹孟德,但我以为张飞做得实在不错。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 滚滚长江东逝水(2) 三国过了是西晋和东晋十六国。 提起这段历史来,首先感觉就是三个字:“奢”、“色”外加一个“乱”! 三国末年,曹魏政权的权臣司马懿夺取了政权,其后他的儿子司马昭和司马师继续控制曹魏政权。公元256年,司马昭病死。同年,继承其权势和地位的儿子司马炎废黜了有名无实的曹魏皇帝曹奂,建立了晋朝。历史称为西晋。 按照常理,历史上大凡开国皇帝,总有些过人的才干,不少更是雄才大略,名垂青史。秦始皇赢政如此,汉高祖刘邦如此,光武帝刘秀亦如此。不过,西晋这位开国皇帝看起来是个例外。因为,从他身上实在找不到什么过人的才干,更甭说什么雄才大略了。在我看来,他更像一个花花公子。 或许有人不同意我的意见。司马炎不是也灭了蜀国和吴国统一了全国吗,怎么他就没有了不起的才干呢?不错,司马炎确实统一了全国,但是即使没有他司马炎,那时候的蜀国和吴国还能挺下去吗?要知道,战争毕竟靠的是实力的较量。从实力上说,蜀国和吴国仅占天下七分之三,而曹魏这一方占有天下七分之四,不用说从实力上看曹魏远强于蜀吴。从治国才能上看:蜀国的后主刘禅,自丞相诸葛亮死后,他不理朝政,终日与宦官厮混,宦官用事,不亡也难;而吴国的末代皇帝孙皓,暴虐滥杀,人人自危,加之他好色成性,国事日非,他们当国不亡那才真是天理难容!此外,从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到这时已经过去了四五十年了,长期的分裂混战,人民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场景随处可见,人民对国家的统一十分渴望。而司马炎适时地灭蜀亡吴,统一全国,套用一句俗话他不过是摘了一个落地的桃子罢了。 作为花花公子的司马炎是名副其实的。我这样说是有依据的。 就我看来,花花公子不外乎爱两样:一是吃;二是色。 先说吃。史书上对司马炎的吃记载委实不多,但是从他的大臣身上,我们还是可以窥见一二。 据《世说新语•;;汰侈第三十》记载:大官僚石崇每邀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客饮酒不尽者,使黄门立斩美人。王丞相(王导)与大将军(王敦)尝共诣崇。丞相素不善饮,辄自勉强,至于沈醉。每至大将军,固不饮以观其变,已斩三人,颜色如故,尚不肯饮。丞相让之,大将军曰:自杀伊家人,何预卿事!石崇厕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沈香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着令出。客多羞不能如厕。王大将军往,脱故衣,着新衣,神色傲然。 对于石崇,后人印象里最深的恐怕还是他与司马炎的外甥王恺的“斗富”。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武帝,恺之甥也,每助恺。尝以一珊瑚树高二尺许的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恺惘然自失。王恺以糯米糒澳釜,石崇则用蜡烛作炊……王武子被责,移第北邙下。于时人多地贵,济好马射,买地作埒,编钱币地竟埒,时人号为"金沟"。有如此宰相,有如此大大臣,司马炎自然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再说“色”。西晋立国第八年,公元272年,中书令太子太傅贺邵就上书劝谏说:“今国无一年之储,家无经月之蓄,而后宫之中坐食者万有余人”。虽然后宫中白吃国家财政和人民血汗的不仅仅都是皇帝的女人,其中尚有大批后勤服务者,但绝大多数是供皇帝享乐的女人当没有异议。但时隔一年,也就是公元273年,司马炎下命令为他在全国选美,以充实后宫,“有蔽匿者以不敬论”。在那个时代,对于皇帝的不敬,可能就是死罪。在选拔结束之前,司马炎还下令禁止天下人婚嫁。西晋灭吴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281年,司马炎也是迫不及待地下命令把东吴皇帝孙皓的后宫5000女人悉数调入他的后宫。 这样细算起来,司马炎的后宫人数保守的估计至少不少于15000人。一万五千人,是个什么概念,我查了查中国历代帝王的后宫人数,司马炎当然不是最多的,后赵石勒他的后宫人数就曾多达十万人以上,但是他绝对不少,清光绪皇帝不过一后二妃。《史记》说秦始皇“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但是在司马炎的面前,秦始皇当自叹不如。这样看来,花花公子这个“荣誉“对司马炎确实应当是实至名归的了。 不过,女人多了也是麻烦。司马炎就很为此伤过脑筋:我晚上同哪个妃子在一起,成了他每天必须考虑的问题。时间久了,司马炎也有些烦了。不过花花公子毕竟是花花公子,他终于有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坐上羊拉的车,羊停在哪个妃子的门口,我就在哪儿安歇,如此一来我岂不省事?!于是乎,在西晋的后宫里,为了争宠的女人们,纷纷打起了羊的主意。为了吸引羊的注意,留下羊的脚步,女人们的门口纷纷种上了羊爱吃的草啊花啊。 当然,作为花花公子的司马炎也并不是没有一点值得称道的地方。无论怎么说,结束三国纷争,统一全国是他的功绩。在西晋统一全国之后,司马炎也采取了一些可取的政策,如采取了“占田法”和“课田法“,提倡节俭、鼓励垦荒,以恢复和发展经济;稍微宽松了些曹魏以来严酷的政治环境,以收买人心等等,在这段时间也还出现了一个所谓的“太康繁荣”。 但除此之外,他的其他的政策那恐怕就相当有问题了。比如他收缴了州郡的地方武装,却大封宗室,史载西晋统一或短短几年,他先后册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爵和候爵;再有他智术短浅,无力处理少数民族内迁的问题,这些为日后的“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埋下祸根。 司马炎的宰相何曾,就是那位日食万钱,犹曰无下箸处的人物虽然生性奢侈,但还算有几分见识,有一次告诉他的儿子,同样以奢侈之言——“食之必尽四方珍异,一日之供,以钱二万”而“名留青史”的何劭,说:“国家刚刚创业,应该朝气蓬勃,才是正理。可是我每次参加御前会议或御前宴会,从没有听到一句跟国家有关的话,只是谈些日常琐事。这不是好现象,你们或许可以幸免,孙儿辈恐怕逃不脱灾难。” 历史不幸被他言中! 公元290年,“极意声色,遂至成疾”司马炎死了,这年他55岁。同年,他的二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惠帝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除了贪图享乐外,一无所知。惠帝继位后,毫无能力处理军国大事,由太后的父亲杨骏独揽朝政。 惠帝平时最喜欢趴在宫墙上听墙外池塘边的蛤蟆叫。有一次,他说左右侍从,这叫声是官家的还是私人的呢?当时,天下饥荒,官员向他报告老百姓没有饭吃。他想到自己不想吃饭时就喝肉弼,就一本正经地说:“没有饭吃,不可以多吃些肉弼吗?”弄得官员们啼笑皆非。 “短黑而肥丑,性妒而多权诈”的贾南风,靠着其父贾充和司马炎皇后杨氏的“关照”成了白痴皇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当上皇后不久,她的“精明能干”就体现出来了:她不让其他的妃子与自己的白痴丈夫交往,更不能怀上白痴的孩子;但她在宫内宫外却交了不少“男朋友“。但惠帝从不以为意,皇后爱与人较手劲,他常常总是在一旁为自己的皇后和皇后的“男朋友”呐喊助威! 但是对于如此“贤德”的丈夫,贾南风并不喜欢,她更爱是权利。为了操纵皇权,她联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杀死了杨骏,接着,她又先后杀死了司马亮和司马玮。她自己没有生育,担心大权旁落,又设计毒死了太子。赵王司马伦借口此事,带兵进京,捕杀了贾皇后,废黜了晋惠帝。自立为帝。文王司马冏、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拥等不服,起兵攻打洛阳,展开了皇族之间残酷的混战、杀戮,史称“八王之乱”。战乱长达16年之久,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使洛阳、长安两座名城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百姓死亡几十万。而此时,内徙的匈奴、羯、羌等少数民族乘机起兵反晋。战争的火焰愈燃愈烈,中原百姓更是如雪上霜。史载:公元310年,羯族石勒的军队在宁平城围猎一样一日之内竟射杀和砍死仓皇逃跑于途中的西晋王公士庶十余万人。转天,刘渊的匈奴部将又四面纵火,把侥幸未死的二十万晋朝兵民活活烧死,并以"烤人肉"为食……凡此种种不绝于史! 战争终于结束了,西晋王朝不可逆转地走向了衰亡。混战结束后,七个王被杀,只有东海王司马越还在,由他操纵朝政。不久,惠帝就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杀。 仅仅十二年之后,即建兴四年(316年),那个自诩为汉朝皇室之后的匈奴贵族刘聪派族弟刘曜攻入长安,俘获西晋最后一位皇帝晋愍帝,西晋遂亡。 西晋从立至亡,享国不过短短的56年。 一年之后,晋愍帝被匈奴人活活勒死。 西晋灭亡后,西晋皇族司马氏后裔司马睿逃到了南方,在士家大族的拥戴下重建了晋朝,历史上称之为东晋。在北方,陆续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相继建立了多达十数个政权,所以历史上把这段历史称之为“五胡十六国”。 这一时期,东晋政权内部乱,北方少数民族则更乱了。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滚滚长江东逝水(3) 公元420年,东晋大将刘裕篡夺了政权,建立了宋朝,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了。南北朝时候如果要找两个字来概括,最合适的莫过于一个“篡”和“乱”字。 翻开历史,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前后相继的朝代,无一不是权臣篡位而来。我们再来看看北朝。公元386年,鲜卑族人拓拔圭建立了北魏,后来北魏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再后来东魏被权臣高欢之子高洋篡夺了帝位而建立了北齐,同样西魏也被权臣宇文泰之子宇文觉篡夺了帝位而建立了北周。 这个靠“篡”而兴而亡的时代,如果仅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来衡量,那就是坏伦常、败纲纪的不折不扣“季世”、“末世”。但是回顾整个中国历史,我们赫然就会发现,南北朝时期的这种坏伦常、败纲纪除了表现在对封建礼法制度的彻底颠覆和破坏之外,令人吃惊的是人格的分裂和缺陷,伦理的败坏几乎惊人的重复在绝大多数皇帝的身上。 有人说,南北朝时期,集中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昏君、暴君、变态狂。 此言,绝不为过。 让我们先看看南朝。南朝当然并不是一个朝代,而是宋、齐、梁、陈四个王朝的合称。 南朝的第一个帝国是刘宋王朝。在刘宋王朝短短六十年中,共有九任皇帝,除建宋的宋武帝刘裕和其三子宋文帝刘义隆外,其余六任皇帝皆暴虐成性,荒淫无度,大类禽兽之辈。算算,刚好占了三分之二。他们是:第二任皇帝刘义符,第四任皇帝刘劭,第五任皇帝刘骏,第六皇帝刘子业,第七任皇帝刘彧,第八任皇帝刘昱,第九任皇帝刘准。 刘义符,刘裕长子。公元422年,刘裕死后,以太子之尊即皇帝位。因为游乐无度,不亲政事,在位3年被司空徐羡之等废为营阳王,一个月之后被杀。死时年仅19岁。 刘义符死后,其三弟刘义隆即位。刘义隆是刘宋王朝在位最长,也颇有才干的皇帝,他在位的29年中,刘宋王朝实现了“元嘉之治”。 453年刘义隆被其太子刘劭所杀。三个月之后,刘义隆三子刘骏起兵杀刘劭自立为帝。刘骏其人残暴而昏庸,受他猜忌的刘义宣和四个亲弟弟都不免被他杀死。刘骏在位时最值得称道的“秩事“就是参观皇宫“博物馆”。这个“博物馆”是南宋帝国的开国皇帝刘裕建立的,他把贫贱时给人当佣工使用的灯笼麻绳之类的东西陈列在里面,目的是让他的后裔子孙们触目惊心,体念祖先创业的艰难,好好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江山。可刘骏参观完博物馆后,指着老祖父刘裕的遗像说:“他不过是一个庄稼汉,混到这个地位,岂不有点过份?”随驾的群臣一个个惊愕地张大了嘴巴。 有其父必有其子,刘骏死后其长子年仅十六岁的刘子业即位。此人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要在他父亲的陵墓上倾倒大粪,因为他父亲生前曾有好几次扬言要废掉自己;然后就是掘了他爸爸最喜欢的殷淑仪的墓。而他最大的创举恐怕就是把所有的王妃公主召进皇宫,命他左右亲信,轮流侮辱;他的婶母江妃拒绝,刘子业打他一百皮鞭,并把她的三个儿子处斩;又叫宫女裸体在院子里追逐,一个宫女不肯,立即砍头;又先后收自己的姐姐为妃,到后来甚至把他的风韵犹寸的姑母新蔡公主接进皇宫,给她该姓为谢,封为贵妃,而把其姑父杀掉。他的母亲王太后病危,派人唤他,他说:“病人住的地方鬼多,我怎么能去?”王太后大怒说:“快拿刀来剖开我的肚子,怎么生出这种畜牲?” 刘子业疑心他祖叔刘义恭对他不利,亲自率领军队到刘义恭家,把刘义恭和四个儿子全部杀死,然后支解四肢,剖出肠胃,又挖掉眼睛,泡在蜂蜜里,名“鬼目粽”。他对其他的所有的叔父也都不放心,索性把他们集中囚禁,随意殴打,或者在地上拖来拖去,最后逼得自己的叔叔、镇守彭城边境的刘昶投奔北魏。他的另几个叔叔被他叫到首都建康软禁,分别称作“猪王”、“杀王”、“贼王”、“驴王”,其中文帝第十一子,“猪王”刘彧尤为他所憎恶,自然也最是倒霉,真的被当猪养在皇宫的秘书省里,不许穿衣服,令他象猪一样用嘴去木槽里吞食。不下十次,刘子业把他捆在木杠上,扬言要杀猪。全亏刘彧的弟弟刘休仁伶俐的谄媚才算是保得了一条小命。 值得一提的是:刘子业最喜欢伤害他的亲人和他的家族,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很多暴君共同的特征。一个家族如果出现了一个暴君,他的亲人最好别指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他们所受的迫害比暴君统治下的臣民不知要惨烈多少倍。刘子业竟然命令左右亲信当众侮辱他的姐妹…… 刘子业的姐姐山阴公主也不甘居其弟之后,她有一次曾对自己的的弟弟说:‘我和陛下你同是先帝的子女,为什么你有那么的妃子,而我却只有一个驸马呢?这很不公平啊!“刘子业想想也是这个道理啊,于是非常慷慨地,一次性地就赏赐给了自己的亲姐姐三十个帅哥…… 狂悖妄为的刘子业只当了六个月的皇帝就被管理衣服的宦官寿寂之和他称之为“猪王”的刘彧合谋杀死。杀了刘子业之后,“猪王”刘彧被刘休仁等亲王拥上皇位。刘彧本来是一个性情温和、心宽体胖的男人,可当了帝王之后却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首先把兄长刘骏的二十八个儿子全部杀掉,接着再把和他一块在刘子业手中共患难的兄弟全部杀掉,然后又逼迫屡次救他性命的弟弟刘休仁服毒自杀。 8年之后,刘彧身死,他的长子刘昱即位。当时他只有十岁,也还没能力做出太大的坏事,可到了十五岁时,刘姓家族遗传的劣根性在他身上完全暴露。他不喜欢宫庭的拘束生活,只喜欢穿着短衫短裤四处游荡,累了就躺在街边休息。他有无穷的小聪明,既会当裁缝又会演奏乐器,可就是不会当皇帝。他最初很乐意跟街市上的贩夫走卒打交道,当别人不知道他是谁而跟他争执辱骂时,他也不以为意;但不久就摆起架子,一出宫门就宣布戒严,并有大队武装随从护卫,来不及躲避的人或家畜,一律格杀勿论。首都建康几乎成为废墟,千家万户,昼夜闭门,街道像墓道一样寂静。 刘昱和前秦的符生一样,铁钉铁锥不离手,一天不杀人就不快乐。为此他老妈不止一次训斥于他。被激怒的刘昱后来干脆命令太医煮毒酒,准备鸩杀太后。左右从人劝他:“太后死了,陛下您就得以孝子身份参加那些复杂的丧礼仪式,那样就没时间出去玩了。”刘昱这才打消毒死亲妈的念头。 还有一次他闯进禁军帅府,看见正在睡午觉的萧道成肚子特别大,大感有趣,竟然把大肚子当靶子来射。于是他命令萧道成起立,在墙边站直,又用笔在老将军大肚子上画个箭靶,引弓持满,瞄准欲射。萧道成吓得动不也不敢动,只是嘴里连称“老臣无罪”。左右急忙劝解说:“大肚子固然是个好靶,可是一箭射死了,下次就没有这样的好靶了,不如改用草箭,射了还可再射。”刘昱于是改用草箭,一箭正中肚脐,大笑说:“我这一手如何?”他这一手当然漂亮,萧道成不但不再忠于他,还派亲信砍下他的只有15岁的脑袋,把皇位夺了过来,刘姓皇族更被杀绝灭种。 刘宋王朝九位皇帝中,能有善终的仅有三人,刚刚占了三分之一。 后世的人读史至此,常常感叹:历代王朝中,没有像南北朝时宋朝的刘子业、刘彧、刘昱这三个皇帝这样,闺门无礼,乱伦淫秽,手足相残,几近禽兽。 萧道成灭了刘宋建立了齐。齐政权前后二十四年,却搞出来七任皇帝,其中有三任俱是暴君,他们是第三任皇帝萧昭业、第五任皇帝萧鸾和第六任皇帝萧宝卷。 萧昭业是萧道成长子萧赜的孙子,在他侍奉生病的老爹文惠太子萧长懋时看上去悲痛欲绝,可暗地里却请杨姓女巫用法术诅咒老爹快快死去,以便自己提前当皇帝。老爹病危时,萧昭业给妻子写的信是用三十六个小"喜"字作一个圆圈环绕一个大"喜"字。老爹死后,萧昭业以皇太孙的身份继承了帝位。他当皇帝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赏杨姓女巫,以奖励她咒死老父的功劳,然后分批屠杀皇子皇孙,热心地为自己的敌国复仇;然后就是大把大把的赏钱,半年不到就把国库挥霍一空。宰相萧鸾是开国皇帝萧道成哥哥的儿子,萧昭业的叔祖。萧昭业几次要杀萧鸾,几次都在犹豫不决时被人劝阻,最后被萧鸾先发制人杀掉。 萧鸾是靠政变杀掉萧昭业当上皇帝的,他在任时最热衷的事就是屠杀皇族,每逢他晚上焚香祷告,呜咽流涕时,左右的人就知道明天一定有大规模流血。萧道成的子孙被屠杀罄尽,大屠杀一次接着一次,他死前的那一次曾一口气杀掉十个亲王,然后才命有关机关告发那十个亲王谋反,要求处死。萧鸾假意不准,做出在法律机关的坚持下才不得已向法律屈服的假相。 萧鸾的儿子萧宝卷即位时只有十六岁,这位暴君中的暴君性格内向,不喜欢跟大臣接触,只喜欢出宫闲逛,却不允许任何人看他,每次出宫都先行戒严。为了预防有人从门缝里偷看,凡他经过的街道,两旁的房舍都要空出来。皇家卫队前驱的鼓声一响,平民就像听见防空警报,狂奔而出向四方逃命,来不及逃走的全作了刀下之鬼。有一个孕妇逃得慢了点,被萧宝卷看见,竟被开膛剖肚,血淋淋地当众把婴儿从肚子里挖出来……另有一个害病的老僧无力逃避,躲在草丛里,萧宝卷一声令下,乱箭像飞蝗一样飞过去,老僧瞬间被射成蜂窝状。萧宝卷每个月都要这样出游二十多次,且方向无定,忽南忽北,忽东忽西,有时还是夜游,老百姓终日提心吊胆,难得有一天安稳的日子。这样的暴君是没有善终的,萧宝卷只当了两年多一点的皇帝就激起四次巨大兵变。 第一次发生于499年,萧宝卷的堂兄萧遥光亲王起兵进攻皇宫,失败。第二次发生在同年,大将陈显达从会稽起兵进攻建康,也失败。第三次兵变发生在500年,大将崔景围攻台城,被另一位大将萧懿扑灭。这三次兵变迅速地被荡平,萧宝卷的气焰成倍地增长,认定天意民心都站在他这一边,屠杀更变本加厉,没多久就把平定第三次兵变的股肱之臣萧懿杀掉,于是激发起第四次也是最后一次兵变。萧懿的弟弟雍州州长萧衍在襄阳叛变,率军顺长江东下。但萧宝卷并不在意,他在皇宫中用黄金铺地,凿成莲花,叫他最宠爱的妃子潘玉儿走在上面,称之为"步步生莲花"。 萧衍的叛军于次年九月挺进到建康城下,完成对首都的包围。萧宝卷镇静如昔,三次兵变都被平叛,他坚信第四次兵变没有理由例外,所以他在围城中专心致志扩建他的宫殿。民间有一棵好树木或一株好竹子,都被毁墙拆屋移植入宫。他的左右亲信中有几个比较清醒的,看出局势严重,希望萧宝卷能够安静下来,其中一人趁着他的坐骑忽然惊嘶的机会向他进谏说:"我看见你父亲,他很不高兴,责备你总是出宫游荡。”萧宝卷的反应是极为愤怒,拔出佩刀到处寻找他老爹的鬼魂,寻找不着就用草缚一个他老爹的人像斩首,把头挂在宫门口示众。将领们请他拿出宫中财物犒军,萧宝卷舍得把黄金拿来铺地,却舍不得用来做军饷,竟然跳起来喊:"为什么只教我花钱,敌人来了难道只杀我?"十二月,萧宝卷正在殿上无忧无虑地作乐听歌时,守卫建康的大将王国珍率军杀入皇宫,一刀砍中他的膝盖,一个宦官从旁再砍一刀,斩下这个只十九岁的年轻人的头颅,迎接萧衍入城。 于是,萧梁政权又开始了。萧梁政权历时也不过53年,大多却是在疯狂与混乱中度过的。因为侯景之乱,梁的建立者愚蠢而贪婪,残暴而虚伪,已经86岁的萧衍本人也不免被饿身死。其后萧衍的子孙虽亦有萧纲、萧栋、萧绎、萧纪、萧詧、萧方智、萧渊明等先后为帝,那只不过是军阀手中的傀儡罢了。 南朝梁帝国的暴君萧绎临死前的疯狂使中华文化受到一次无法补偿的损失。他把收藏的十四万册图书全部放火焚毁,许多绝版珍本都成灰烬。他把自己的国破家亡全归罪于读书太多。他死前的小动作是挥剑砍柱,大呼:"文武之道,到此为止!" 最后就是南朝的陈帝国了。陈朝享国不过32年,却也有五位皇帝。就整体而言,陈朝的五位皇帝在南朝还算是不错了。第一任皇帝陈霸先不错,第二任皇帝陈蒨也不错,唯一的也是最受后人诟病的恐怕就是他曾喜欢上了一个名叫韩蛮子的“超级帅哥”,并打算封他为皇后了。第三第四任似乎也没有大错。最后就是那位在历史上颇为“知名”的陈后主陈叔宝了,不过比起前面的宋帝刘子业之辈他还算是很不错了。 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滚滚长江东逝水(4) 再看看北朝吧。 北魏是北朝第一王朝。从道武帝拓拔圭建立北魏算起,北魏历时146年,共有13任皇帝。但令人惊异的是这13位皇帝中,竟然有12位皇帝都是被人所杀,唯一幸免孝文帝拓拔宏,却在33岁的盛年而逝。 北魏灭亡之后,国家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东魏前后不过17年,也只有一位皇帝元善见,而且朝廷大权还是被高欢父子掌握。后来高欢之子高洋索性杀了元善见,自己取而代之,建立了北齐。西魏立国也不过25年,虽有三帝,却尽都是权臣宇文泰、宇文觉父子手中的傀儡。 北齐也不长,仅有短短的32年,先后却有六任皇帝,但其中也有四任皇帝死于非命。帝国的第一任皇帝高洋就是个疯子型的暴君,很快就把这个本来很有希望统一中原的帝国送上了末路。 高洋既是一个酒鬼,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杀人狂,北齐帝国的金銮殿上有两样奇怪的摆设:一口锅和一把锯,那是高洋亲手杀人的工具。高洋每逢喝醉了酒,必须杀人才能快乐;而他从早到晚都在喝醉,所以他必须从早到晚不停地杀人。宫女宦官和亲信每天都有人惨死在他的盛怒之下,最后遂由司法部门把判决死刑的囚犯,送到皇宫供高洋杀人时之用。后来杀的人太多,死囚也供应不上,索性就用“拘留所”里正在审讯中的被告充数,称为"供御囚"。不但送到皇宫,即使高洋出巡时,供御囚也跟在高洋的屁股后,只要三个月不死,即作无罪释放。他心情不快活时,一下子就把宰相高隆之和他的二十多个儿子全部杀死。宰相李暹病故,高洋亲去李暹家祭吊,问李暹妻子:"想不想你丈夫?"对方回答说:"结发夫妻,怎不想念?”高洋说:"既然想念,何不前往?"当即抽出佩刀砍下对方的头颅,一挥手扔在墙外。 高洋非常宠爱一位妓女出身的薛贵嫔,又跟她姐姐暗度陈仓。有一天,高洋到她姐姐家吃酒,姐姐求高洋给她父亲一个大官,高洋的回答是令卫士把她悬挂起来,用锯锯成两断。姐姐死后没几天,高洋忽然怀疑薛贵嫔曾经跟别的男人睡过觉,又把她杀掉,把血淋淋的人头藏在怀里参加宴会,在宴会高潮时,掏出来抛在桌子上,在座的宾客无不大惊失色,魂飞天外。高洋又把薛贵嫔的尸体肢解,用腿骨做一个琵琶,一面弹一面唱"佳人再难得"。薛贵嫔出葬时,高洋跟随在后面,蓬头垢面,哭得昏天黑地…… 高洋凶性发作时六亲不认,有一天他心情不好,碰巧看见母亲娄太后坐在小矮凳上,就冲过去一脚踢翻了矮凳,把老太婆跌成重伤;还有一次一言不合,就大嚷大叫要把母亲嫁给鲜卑家奴。高洋到岳母家串门,给岳母的礼物是一箭射中她的面颊,吼叫说:"我喝醉了连亲娘都不认识,你算什么东西!"再把已满脸流血的岳母打一百皮鞭。高洋把平日经常规劝他的两个弟弟高浚和高涣囚在地窖铁笼之中,亲自去看他们,纵声高歌,命二人相和。二人既悲又怕,唱出的歌声声音颤抖。高洋听了,先是陪着流了几滴眼泪,随后提起铁矛向二人猛刺,同时命卫士群矛齐下,两个弟弟霎时成了一团肉酱。高洋还把北魏帝国元姓皇族全部屠杀,婴儿则被抛到空中,用铁矛承接,像串糖葫芦一样一一刺穿。 北齐帝国的最后一任皇帝高纬是高洋的侄孙,他最自豪的杰作就是诬杀了颇有将相之才的宰相斛律光,并灭其三族,另委任一脸忠贞好话说尽但早已暗中投降北齐的敌国北周的高阿那宏担任宰相。北周皇帝宇文邕听到斛律光的死讯,高兴得跳了起来,下令大赦,以庆祝敌人的这桩冤狱。高纬的另一杰作是在和北周帝国展开关系帝国生命的决战时,却在他最宠爱的妃子冯小怜的要求下率领重兵四出打猎,结果本素有强悍之名的北齐兵团一战即溃,高纬被其宰相高阿那宏作为见面礼献给北周追兵,押往长安后受封为侯爵。九个月后,连同高纬本人所有高姓皇族被夷灭;而他最宠爱的冯小怜也沦落为奴,给人舂米。 北周共五帝,历时29年。其中两人被废,两人被毒杀,一人病死。其中宣帝宇文贇,武帝长子,荒淫无度,嗜酒如命,在位1年,年仅21岁却把帝位禅给他的太子。一年之后被人所杀。 至于十六国,其“乱”自不用说了。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历史的长河中,无论是忠义两全的英雄,还是昏君、暴君、变态狂般的南北朝诸位帝王们,都已经灰飞烟灭了,只有长江水依旧滚滚东流而去…… 四 隋朝——十年一觉扬州梦(1) 扬州,对于隋朝而言,对于隋炀帝,实在有着太不寻常的意义了。 读《隋书》的时候,我总是有着几分好奇:那个与商纣王齐名的暴君——隋炀帝杨广,为什么那么喜欢扬州?生前数次巡游也就罢了,后来天下大乱之时,甚至干脆守在扬州不再走了,到最后免不了身死扬州也不愿意返回京师长安? 对于隋炀帝杨广,历史早已经给了他应有的评判。一个“炀”字,生动而恰如其分。按照中国传统的谥法对“炀”字的解释:炀者,轻礼而远众也。 对这几个字的评价,隋炀帝是当之无愧的! 晚唐著名诗人杜牧曾在做幕僚的时候写过这样一首诗:“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我总以为,这首诗仿佛不是写给作者自己的,而是写给早他几百年前的隋炀帝杨广的。 试想,在中国历史上,除了他隋炀帝杨广,历史上真真有几个帝王能对扬州如此钟情,如此的眷念?放着富丽堂皇的皇宫不呆,放着日理万机的朝政不管,放着万里江山不去爱,却偏偏眷念着扬州的山山水水? 只不过,到头来,隋炀帝赢得的并不是什么“青楼薄幸名”,而是历史对他的最后审判和嘲讽。 说起来,扬州对隋炀帝杨广而言,实在是意义非同寻常。 他喜欢这个地方,眷想着这块地方也是可以理解的。想当年,开皇元年,刚满13岁的杨广就被自己的父皇——隋文帝杨坚册封为晋王,并州总管。开皇八年,隋文帝以杨广为行军元帅,统辖91路总管,合兵51万8千渡江灭陈。一年之后(公元589年),隋灭陈,结束了南北朝长期的对峙,统一全国。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在平定南方的陈朝之后,为了巩固对江南的统治,隋文帝以杨广为扬州总管,出镇扬州。 扬州,是隋炀帝生命中重要的拐点。 少年封王,父亲是九五至尊的大隋皇帝,母亲是母仪天下的皇后,一奶同胞的哥哥杨勇则是大隋的皇太子,按理他应该知足了。可是杨广并不满意,对自己的大哥杨勇尤为嫉恨。本来按照封建社会嫡长子继承传统,隋朝的江山是没有他杨广的份的。可杨广就是不服气,他杨勇凭什么当太子,我杨广为什么就不能当太子呢?论才华,我杨广少小敏慧,文我能诗善文,武我能定国安邦,扫灭陈朝不就是我统帅的大军吗?论相貌,我杨广美姿仪,我哪一点比不上他杨勇,他之所以能当上太子不就是比我年长几岁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广的这种野心和欲望变得更加的强烈,强烈到几乎不可遏止的地步了。杨广知道,要想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必须先把自己的兄长杨勇赶下台去。然而,杨勇早在父亲杨坚作为北周辅政大臣的时候,就被立为世子;隋朝建立的当年他更被立为皇太子。为了培养自己的儿子,大隋王朝的储君,军国政事及尚书奏死罪以下杨坚皆令他参与决断。此外,杨勇为人好学,性格宽和而仁厚,这些年来,作为太子的他身边也聚集了一批元老大臣在护着他卫着他,要想撼动他东宫太子的地位实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历史上,历朝历代,有不少也曾想想谋夺太子(继承人)地位的人因此命丧黄泉,但是,在皇位(王位)的巨大诱惑之下,在野心和欲望的膨胀和驱使之下,使尽各种手段想要当上太子的人仍然是“前赴后继”。 难怪有人说,野心和欲望有时候比毒蛇还要狠毒。 早已经被欲火烧得发烫的杨广自然不能例外。虽然要撼动太子杨勇并不容易。但是不容易,并不等于没有办法。在与自己的心腹张衡、杨素、杨约、宇文述父子等经过一番合计,杨广终于有了一条制服太子杨勇的妙计,这就是:投其所好,夺兄之宠。原来,文帝素喜节俭,对自己皇子、对自己身边的大臣亦十分注意约束。偏偏太子杨勇生性奢侈,素为文帝所斥。杨广决定投其所好,以夺父母之宠。 既然文帝夫妇,喜欢节俭,他杨广就装出一副比任何人都节俭的面目来。每一次,当隋文帝夫妇上杨广的王府的时候,总能看见他的王府颜色陈旧,王府的大厅里丝竹管弦之上灰尘日久,不少的地方甚至还有几处蜘蛛网,一望便知此间的主人是那么的节俭,那么的不喜欢宴饮之人。再看看他的书房,藏书丰富自不用说,案几上总是堆放着一叠叠看似刚刚翻看过的书,不少次甚至还能在旁边看到一篇篇刚刚写就的华美的文章。 “此儿节俭如斯,竟然不像我大隋的皇子!”每次说到这里,隋文帝独孤皇后总是感慨万千。既为自己的儿子节俭高兴,又为自己的儿子节俭难过。“此儿类我,不像勇儿,性太奢!”隋文帝对杨广的“节俭”也不得不大为赞赏。 “不过,广儿有一点就不像您。”做母亲的很是不满地望着自己的丈夫。 “哪一点不像我?”文帝问。 “我们的广儿,还不喜美色呢,你没看见在他的王府里往来侍侯的全都是上了年纪,人老色衰的老宫女吗?”独孤皇后看着自己的丈夫别有深意,而又不无欣赏地说。 “这……”文帝知道自己皇后的意思,一时说不出话来。 原来,独孤皇后不喜欢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好色,更不愿意他们宠爱除了正室以外的女人,太子杨勇偏偏没做好。独孤皇后给他娶得一个太子妃很不得宠,没多久竟然病死了。据说太子妃死的时候,杨勇还在和别的女人厮混,这一来,更是大大逆了独孤皇后的意思。而杨广却很“聪明”,很能听母亲的话,他和自己的妃子萧氏始终是“恩爱有加”,和其他女人也很少有什么“绯闻”。 当然,杨广这么做的目的还是要做给文帝和独孤皇后看的。总之,文帝夫妻喜欢什么,提倡什么,他杨广就喜欢什么就做出什么来。杨广的这一招收效甚佳,不仅自己的父皇、母后对他是另眼相看,朝廷中不少大臣对他的“美德”亦是赞不绝口。 当然,杨广也知道,单靠夺兄之宠之一手并不一定就能实现自己的野心。要成大事,还须广结党羽。此所谓羽翼丰,方才可成其势。而时为安州总管的宇文述素为隋文帝所信,此人骁勇善战,手握兵权,更兼多谋善断,且与自己的私交颇厚,可以约为腹心。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为了进一步拉拢,杨广便向文帝奏请其为寿州刺史总管。对于杨广的野心,宇文述岂能不知。有一天,当杨广请宇文述为他出谋划策的时候,早有准备的宇文述侃侃而谈:“皇太子失爱已久,而且并没有什么美好的德行闻于天下。而大王您仁孝著称,才能盖世,数经将领,深有大功。主上之与内宫,咸所钟爱,四海之望,实归于大王。然废立者,国家之大事,非外臣所能谋划也。然能改变皇上的人,唯有杨素一人耳。而杨素之谋,多仰仗其弟杨约。述素与杨约交好,请还于京师,与约相见,共图废立。”杨广听后大喜,当即让宇文述带了大量金银财宝进京拜会杨素杨约兄弟二人。 杨约当时为大理少卿,此人能谋善断,颇有些过人之处。其兄清河公杨素凡有所为,都愿意先与他商量,然后再去做。宇文述回京后,多次宴请杨约。有一天,酒酣之际,宇文述拿出所带珍奇宝玩,让杨约观赏。杨约为人贪财,见如此多的珍宝,一时间爱不释手。宇文述提出与杨约赌博,乘机却将珍宝输与杨约。杨约所得既多,便觉得有些不好意思,于是回请宇文述吃饭。席间提起诸多珍宝来,宇文述浅笑道:“此晋王之赐,令述与公为欢乐耳。” 杨约大惊道:这到底是为什么啊? 宇文述说:“夫守正履道,固人臣之常致,反经合义,亦达者之令图。自古贤人君子,莫不与时消息,以避祸患。公之兄弟,功名盖世,当途用事,有年岁矣。朝臣为足下家所屈辱者,可胜数哉!又储宫以所欲不行,每切齿于执政。公虽自结于人主,而欲危公者固亦多矣。主上一旦弃群臣,公亦何以取宠?今皇太子失爱于皇后,主上素有废黜之心,此公所知也。今若请立晋王,在贤兄之口耳。诚能因此时建大功,王必镌铭于骨髓,斯则去累卵之危,成泰山之安也”。 杨约以为宇文述说的很有道理。随即找到杨素,暗中将此番心意透露给杨素。谁曾想,杨素早有此意,闻后自然大喜。从此,杨素常与宇文述密谋策划此事。 宇文述的京都之行,为杨广夺取太子铺平了道路。从此杨广与宇文述的交情远胜于他人,并将自己的长女,以后的南阳公主许配给宇文述的次子宇文士及,前后赏赐给宇文述的财物更是多的不可胜数。功夫不负有心人,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一月,在杨素、宇文述等人不断的劝奉之下,在独孤皇后“耳旁风”的不断影响之下,隋文帝终于顶着“废长立幼,违礼不祥。”的压力,下定了决心,正式下诏册立此子晋王杨广为皇太子。 四年之后的仁寿四年(604年)七月,杨广乘自己的父皇隋文帝病危之机,杀父自立,是为隋炀帝。隋炀帝即位之后,立即下令处死了废太子,自己的亲哥哥杨勇。 可以这样说,作为藩邸所在的扬州实际上已经成了隋炀帝的“龙兴之地”。隋炀帝,对带给自己命运极大转折的扬州当然是不会忘记的。 四 隋朝——十年一觉扬州梦(2) 《隋书》上说,文帝在生命即将走到最后的时候,在看见自己的宠爱的妃子宣华夫人哭哭啼啼地讲述自己被太子杨广所侮辱的时,才幡然醒悟:原来,以“节俭”和“不好女色”而博得自己垂青的好儿子杨广竟然都是装出来给自己看的。 可是一切已经来不及了。 杨广同杨素伪造圣旨,令心腹大将郭衍和宇文述等率兵控制了皇宫和东宫,并将隋文帝害死于仁寿宫,杨广遂即帝位,历史上称之为隋炀帝。 成就了帝王梦的杨广那兴奋,那高兴的劲头自是不用说了。作为隋朝二世皇帝杨广,现在不需要再伪装了,他可以自由地释放他的天性:他自以为是,好大喜功,而又喜欢奢靡的天性。 稍微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就知道,在众多的末代天子(皇帝)中,他们之中有很多的人既非痴亦非傻,不少人都是颇为有“才”的。像商朝的商纣王,史书中也曾说他,骁勇而善战,勇武而过人,征伐四方数有大功。对于他的才干,连毛主席他老人都不曾否认过。但是,作为君主,他们或多或少的都存在着某种致命的人格缺陷。商纣王如此,隋炀帝亦如此,后来的明崇祯皇帝亦如此。 没有了约束力的杨广,现在终于可以为所欲为了,父亲隋文帝积攒下来的家业是富足的,他完全可以不考虑人民的死活。大隋朝富有四海,他隋朝的第二代皇帝杨广文治武功更是无人可匹。踌躇满志、不可一世、忘乎所以的杨广自然忘不了江南,忘不了扬州,就在登极的第二天,他就决定修建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扬州是隋炀帝做梦的地方,扬州也实现了他的梦。 说干就干,很快,从南到北数以百万的民夫开始为他们的皇帝流血流汗了。五年,整整五年,以数以百万计的民夫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一条以东都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全长2000余公里的世界最长运河终于竣工了。 大隋的百姓满以为这一下他们可以舒一口气了,但是大隋皇帝的梦想太多太多了,于是一纸诏书,等待他们的却是无休无止繁重不堪的赋税和徭役和更多更大的工程:修了大运河,我自然要游江南,我还要东征高丽,我还要西伐突厥,我还要营建东都,我还要北巡漠北……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天下六千万子民都得供我驱使,因为我是大隋的皇帝,从古到今最伟大的皇帝! 可是,天下的百姓不那么想!当走投无路的人民再也无法忍受的时候,反抗暴政的烽火就燃起来了。607年,山东长白山的王薄,以“知世郎”的身份唱出了反抗暴隋的第一声怒吼——“无向辽东战死歌”。这歌声,是旗帜,更是号角,它吹响了亡隋的冲锋号。但是,早已经沉浸在自己营造的迷梦里的杨广对这些视而不见。对待反抗的人民,他就是一个字:杀!但是,杨广的屠杀非但没有让造反的人民减少,反而是愈杀愈多,而隋朝却已经是杀不胜杀,杀之不尽了。 但是,好大喜功的杨广却不顾这些,他还要再一次远征高丽!就在他踌躇满志地再一次东征之时,他的后院却起火了。负责为军需粮草的隋朝宗室杨素之子杨玄感,乘杨广东征高丽之机,在东都洛阳附近起兵造反。虽然他的起义很快就被镇压,但是它却宣告了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 至此,隋炀帝还不以为然,他太自信了。 当他第三次再起百万大军征讨高丽而大败之时,中原大地的人民燃烧起来的反抗之火,已经成燎原之势了。隋朝贵族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窦建德领导的河北义军,杜伏威率领的江淮义军,三支起义大军如同三把投枪匕首,插入大隋的心脏。 仓皇回到长安以后,隋炀帝再也不愿意呆在长安了。到什么地方去呢?隋炀帝首先想到了江南,想到了扬州,想起了扬州明月下美人如玉的二十四桥,想起了扬州“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的瘦西湖,想起了扬州色艺双绝、红袖添香的美人,想起扬州的春风明月、小桥流水…… “到扬州去吧!”隋炀帝一声令下。龙舟、铁骑、龙辇、宫娥、嫔妃、宦官……依然庞大的船队,依然是浩浩荡荡的队伍,在大运河中缓缓而下,朝着江南的扬州而去。 说不清这是第几次到江南,到扬州去了。扬州是隋炀帝的梦,是他生命里最深的记忆,也是他的福地。在那里,他曾实现了自己的帝王梦;而现在他又要去扬州了。这一次,扬州同样不会让他失望的。 但是,他失算了。 《书》曰:“天作孽,犹可为;人作孽,不可活。” 历史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这位一生好大喜功,穷奢极欲的大隋皇帝,这个独夫民贼,终于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面对风起云涌的人民大起义,隋炀帝第一次感到了害怕,知道了自己的末日即将来临。为了麻醉自己,他日夜狂饮。还是在扬州的行宫,隋炀帝看着铜镜里的自己,不只一次对自己的皇后萧氏道:“如此好的头颅,不知异日谁来砍之?” 砍头人就在身边。隋炀帝来到扬州之后,再也不想回北方去了,而从驾的骁果(招募的禁卫军)大都是北方人,在乱世中,大家都思家心切。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虎贲郎将司马德勘,将作少监宇文智及等,一帮隋炀帝昔日的亲信利用兵心思变,发动了兵变。当司马德勘把手中的三尺百练递到隋炀帝面前的时候,此时他犹在梦中:“我有何罪,诸君竟要杀我?” 司马德勘笑曰:“陛下之罪,决东海之波,难书其罪。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 十年一觉扬州梦,隋炀帝的扬州梦至死方休! 隋炀帝死后,萧皇后命宫人撤床帷为棺将其草草安葬。一生奴役天下,奢靡无度的暴君恐怕做梦也没想到,他死后会以这种方式被安葬吧。 后来,为了笼络人心,顺便也为了照顾一下已经成了自己女人的萧皇后,宇文化及又将隋炀帝的尸体掘了起来,重新改葬在吴公台(这里安葬的就是春秋末年,那位为了报父仇,而打败越国,生擒越王,但后来却因为宠爱美女西施,荒废朝政,不辨忠奸,最终被“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所擒杀的吴王夫差。)下,这也算是给他找了一个极好的千年前的地下“知音”了。 五 唐朝 —— 独领风骚数百年(2) 如果说,大唐因为李世民而精彩的话,女皇武则天的传奇人生则更为大唐增添了无穷的风韵与魅力。 在中国,在中国这个儒教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国度,在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笼罩一切的国度,一个女人,一个弱女子,要想屹立于男人之上,甚至于成为天下至高无上的皇帝,要所有的男性,所有的人都对他顶礼膜拜,非但是难,简直就是夷匪所思考,天方夜谭! 可是武则天偏偏做到了!她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而且在皇帝这个职业上,她还干得不错!武则天注定了是一个传奇!一个大写的传奇! 武则天的一生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4岁入宫这一时期。武则天作为大唐开国功臣、工部尚书武士彟的次女,自然是官家小姐。就是在这一阶段,大唐的第一代皇帝李渊死了,大唐的第三代皇帝李治出生了,大唐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做了皇帝。也就在这一阶段,唐朝著名的命相大师袁天罡为武则天相面,说她有尧舜之像,帝王之福。 第二阶段,从14岁入宫到25岁在感业寺出家为尼。14岁的武则天因为貌美,被太宗李世民召入唐宫,被封为才人。因其乖巧聪明,太宗赐其名为“武媚娘”。但是知道太宗死,她并没多受宠爱。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死后,根据唐宫惯例,没有生孩子的妃子、才人等,一律到感业寺出家。当然也就是在这一阶段,尤其是在服侍太宗生病期间,她与太子李治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 第三阶段,从26岁再次入宫到31岁。太宗死后一年,高宗到感业寺进香,遇见武则天,两人旧情复燃。加之王皇后为了打败与自己争宠的萧淑妃和萧淑妃,主动牵线搭桥,武则天得以从返唐宫。入宫之后,武则天连生李弘、李贤两个男孩,于是更得高宗宠爱。为了巩固地位,同时也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不惜亲手掐死了自己刚刚满月的一个女儿,以此来嫁祸王皇后,并以此打掉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在31岁这年,她最终被册立为皇后。 第四阶段,从31岁到66岁。这一阶段,武则天先是做了29年的皇后,以及6年的皇太后。40岁这年,因为丈夫高宗身体状况不好,她开始与高宗李治共同临朝听政,历史上称之为“二圣临朝”。也就在这一阶段,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她先杀长子李弘,后谋杀次子李贤,废三子李显,软禁四子李旦。 第五阶段,从66到81岁。这一阶段她正式称帝,建立武周政权。 第六阶段,从81岁到死。这一年宰相张柬之联络禁军将领迎太子李显,逼其让位。不久,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她死后,她与自己的丈夫高宗被合葬于乾陵,在乾陵的神道上为她立起了一块巨大的无字碑! 综观武则天一生自当是个传奇,但是作为中国历史惟一的女皇帝,无论是从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来看,她都不愧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她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度。更为大胆的是,她还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她重视农业。她规定,能使“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地方官升任;“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轻者贬官,甚至非时解替”。在她在位的15年间,人口几乎比他丈夫高宗时候翻了一翻。 在抗击外来入侵,保护边境安宁,改善相邻各国的关系方面,武则天也做了很多努力。对吐蕃贵族的入侵和骚扰,则天给予坚决的抵御和反击。 当然,武则天也有不少的暴政,如重用酷吏,奖励告密,滥杀无辜;宠信佛教,大修佛寺,耗费甚众;好大喜功,生活糜烂等。但瑕不掩玉。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的奇迹!是大唐风韵的另类绝唱! 六 五代南唐——风里落花谁是主(1) 五代十国是乱世,而且是历史上最为混乱、最黑暗的时代!春秋战国是乱世,东晋十六国时期是乱世,南北朝时期也是乱世,但是没有一个时代能像五代十国那样的混乱,那样的黑暗。 当曾经强大、辉煌的大唐王朝已经变成了过去,取而代之的便是各地军阀之间无休无止的混战和杀伐。从唐朝结束(公元907年)到北宋建立(公元960年)这短短的53年里,在华夏大地上相继称王称帝的,仅仅史书上有记载的就多达十数个。 在长期的混战中,最遭殃的当然只能是人民。为了战争,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在五代十国时期,杀人盈野是再寻常不过的。战场上,混战的双方为了达到目的,有计划、有预谋、成规模地把成千上万的百姓像牲口一样杀了,腌了,做军粮的事亦是屡见不鲜。因此,五代十国对广大人民而言,是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 “风里落花是主?”大一统的中央王朝虽然已死,但再次统一的因素已经在酝酿。乱世之下,枭雄并起,谁都想称王称帝,但是谁能实现华夏一统?到底谁才是风里落花真真的主人?历史在寻找,人民也在寻找,而这寻找的过程无疑是痛苦的。 凤凰涅磐,才能重生。 说起来,偏安一隅的南唐并不是没有丝毫成为“落花之主”的可能。在南唐的历史上,出现过三位皇帝(后改为国主)。他们是:南唐烈祖李昪、南唐中主李璟、南唐后主李煜。 南唐与吴,本一脉相承,前为吴国,后为南唐,虽然号为两国,其实不过是改换了门庭而已。早在吴国末年,名义上的皇帝杨溥并没有实权。公元937年,李昪受禅即位,只不过是名与实都归于一人罢了。 李昪,并不姓李。相传他本姓潘,在乱世中沦为孤儿,后为吴国宰相徐温收养,成为其义子。当上皇帝之后,自称是唐玄宗的后代,改姓为李。 李昪即位之后,继续推行对生产发展有利的措施,计口分田,鼓励垦荒,奖励生产,轻徭薄赋。他规定,3年内种桑树达到3000株的,赏帛50匹;每丁垦田达80亩,赏钱两万,免5年租税。同时,他倡导节俭,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南唐昪元七年,公元943年,南唐烈祖李昪因求长生,服方士所献金丹,中毒而死。此时的南唐,经过吴国的杨行密、徐温、李昪长达四五十年的经营和休养生息,尤其是李昪的治理,已经变得殷实而富足,其他地方很少有比得上的。仅仅南唐德昌宫储藏的钱帛多达700多万,政府的财力很充足,它的版图包括鄂州(今湖北武汉)以东的长江南北广大地区,与中原王朝对峙而立,仿佛又是一个南北朝的格局。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曾分析南唐当时的形势时曾说:“南唐内有江淮之富,外据长江之险,比之同时代的割据政权,地大而力强,人才众多,弱国善用其时,善用其人,乘东南的敏闽、楚昏乱,一举可下。然后,东取吴越,南下五岭,成南北之势。中原诸国虽欲窥视,也不是轻易能做到的。” 历史虽然无法假设,但是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南唐君臣能奋发有为,即使做不到统一南北,只要能够统一南方,也可以为统一大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走向大统一有多种道路,多种选择。从大乱,到局部统一,再到大统一也不失为历史的选择。如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后来归于三国,三国再一统于西晋。但是南唐烈祖李昪终其一生重在自保,反对对外用兵。 烈祖李昪死后儿子李璟即位,改元保大。这位李璟便是以填词而著名的南唐中主(元宗)。李璟在位19年。这19年,是南唐由盛转衰的时期。 即位之初的中主李璟,也是很想有一番大的作为。而且看上去,上天对他还颇为眷顾,先后给了他两次绝好的机会。只是可惜中主李璟志大才疏,智术短浅,对治国和军事并不在行的他并没有把事情办好。 保大二年(公元944年),就在李昪死后的第二年,他的第一次时机就出现了。原来,盘踞福建的闽政权,自王审知之后,多有变乱和暴政,到王延羲和王延政兄弟时,兄弟俩更是势同水火,争战日久,国势衰微,福建人民怨声在道,苦不堪言。这对一心想要扩张势力,实现抱负的中主李璟来说自然是一次绝好的机会。这年的十二月,中主决定乘福建内乱,以查文徽、边镐领兵,从江西攻打福建。南唐军队初到福建,人民很是欢迎。在人民的支持下,南唐军队势如破竹,很快攻克福建都城建州,灭了王氏闽国。不久,汀州、泉州、漳州守将也相继投降。但是此后,南唐在此耗时花力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最终却因吴越出兵大败而归。 保大九年(公元951年),命运之神再一把机会送给了南唐中主。原来,盘踞湖南的楚政权和闽政权一样,自马殷死后,继位的儿子马希声、马希范皆好杀成性,贪虐无度,将领跋扈。马希范死后,他的三个兄弟马希广、马希崇、马希萼为了争权,内战不已。公元949年,经过长时间拼杀,在位的马希广被马希崇和马希萼兄弟俩俘杀。不久,马希崇和马希萼兄弟俩又相互攻打起来,为了在战胜对手,两人都想借助南唐的力量。待马希萼被杀之后,马希崇被部下拥立为湖南之主。为了避免为跋扈的将领所杀,马希崇请南唐派兵保护。这对南唐来说,那就是送上嘴边的肉,当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了。于是,南唐中主以名将刘仁赡从武昌取岳州,以曾经攻打福建的边镐领兵取潭州(今长沙),一举灭楚。谁想第二年,却又被湖南旧将刘言等夺了去。 为什么两次出师都是前胜而后败呢?分析其原因,大致有三:第一,南唐朝廷对战争没有明确的方针。始想以微小的代价,捞个大便宜;继而纵容不负责的人员扩大事态,搞成一个无底洞。第二,缺乏对本国实力的清醒认识。从李昪开始南唐对军事基本上采取了压制的态度,南唐军队的战斗力还不足以与中原王朝相抗衡。第三,用人不当,赏罚不明。战争自有战争的法则,军纪严明,赏罚分明,是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但中主无用人之明,所用南唐诸将多皆空谈无能之辈,治军无方,军纪败坏,南唐军所到之处为非作歹,大失民心。有功则赏,有罪当罚,然中主往往却因为诸将尺寸之功而对其罪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如此行事焉能不败? 这两次对外用兵的失败把南唐外强中干的真相暴露无余,南唐的国势从此一蹶不振,更为重要的是南唐从此失去了对中原采取行动的时机。 原来,就在南唐出兵福建之时,北方的契丹大举入侵,后晋石氏政权灭亡,中原大乱正酣。后晋的不少将领都纷纷投奔南唐而去;北方义军都要求南唐出兵援助。想来,以李唐王朝后裔自居的南唐中主如果能适时的亮起这块招牌来,其号召力是不言而喻的。 时为南唐的虞部员外郎韩熙载,本是中原人士,在后唐还曾中过进士,因为父亲被明宗李嗣源所杀,才逃奔南唐。他临行前曾对友人说:“吴若用我为相,若时机成熟,当长驱以定中原。”21年过去了,他终于等到了现在的时机。可是,这时候的南唐早已经被福建事件绊住了手脚,心有余而力不足。继而南唐大军在福建大败,损兵折将,元气亏损,当然更谈不上北定中原了。于是,那个早年还雄心勃勃的韩熙载,在灰心和失望之下,与南唐的大多数官僚一样,开始广蓄妓乐,荒淫自乐,在歌舞和酒精的麻醉中麻醉自己,也因为此,后世倒是多了一副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 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中原的后周两位英主郭威和柴荣的治理之下,逐渐强盛。到这时候,南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中原王朝的打压。在一连串的军事打压之下,中主屡战屡败,不得不于放弃长江以北的土地,除去自己的帝号,改叫国主了,并改用后周正朔,连自己的年号也不能用了。到此时,工诗善词的中主的情怀是可以想象的。在他的一首著名的词作——《摊破浣溪沙》中,他这样写道:“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对于这首词,后世的解读往往侧重于词的本身,其实我们也不妨把这首词作为词人当时心情的一种写照。 落花无主,岂只是花?雨中结愁,又岂只是丁香? 六 五代南唐——风里落花谁是主(2) 李璟本人,并非庸碌之辈。他多才多艺,善骑射,工诗词,尤其是他的隶书书法在江南号为一绝。但是此时的南唐需要的是一位富有阅历,能审时度势,兼具政治和军事才能的英主,而不是像李璟这样的艺术人才。 缺少治国安邦才能的中主李璟喜欢的也是一大帮文学之士。古人说,文人好空谈,虽非确论,但是中主喜欢的文人,像冯延巳等人虽也是南唐数一数二的词人,亦虽久为宰相却没有治世之才能。不能不说,中主缺少一个政治家应该具有的识人之明。在五代十国时期,在乱世,一个朝无贤相,军无良将,忠奸无别,赏罚不当的南唐,一个玩艺术的皇帝,无论他是多么的多才多艺,他的王朝的结局其实早就已经注定了。 在历史面前,艺术有时候贱比落花! 宋太祖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中主李璟在忧郁中病死,年仅25岁的李煜即位。李煜就是南唐后主,南唐著名的词人。到这时候,南唐已经完全成为了宋朝的附庸了。作为南唐的国主,年轻的后主李煜其苦闷和痛苦是可以想见的。 李煜,原名从嘉,字重光,中主李璟六子。史载,李煜其人“为人仁孝,善属文,工书画,而丰额骈齿,一目重瞳子。”什么是“骈齿”呢?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他的两个门牙是连在一起的。“重瞳”则是说他一只眼睛有两个瞳仁,故而李煜字“重光”。历史上有重瞳的著名人物还有楚霸王项羽和大舜等人。故相面的人都说他有大富大贵之相。 良好的宫廷文化的教育,浓郁的文化熏陶,细腻而丰富的情感,所有这些都让李煜具备了一个优秀词人的一切素质。也许,李煜注定了只能是一个文人,一个彻头彻尾的文人,一个爱情圣手词学宗师。 作为文人的李煜爱的是山山水水,快活逍遥,而不是江山与家国。在中国历史上想当皇帝的是数不胜数,但是我以为这其中绝对不包括李煜。对他而言,出生在帝王之家,尤其是在一个已然颓势衰落的南唐却并非幸事。 按照中国古代传统的继承制度,作为中主的六子的李煜是没有机会成为南唐之主的。当然,李煜也从来没想过要当什么国主。但是命运偏偏给他开了天大的一个玩笑:他的五个哥哥在中主死前都相继去世了。于是,他由六子变成了“长子”,成为了王位的继承人,成了南唐的国主。 而此时,凤凰浴火,已然重生;花飞花落,已经有主。 李煜注定了只能是个悲剧!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已经作了北宋降臣的李煜,在他42岁生日这天,听着小周后含泪轻唱着自己刚刚写就的《虞美人》,喝下宋太宗赵匡义刚刚派人送来的一杯毒酒,缓缓倒下。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声惨叫,歌声戛然而止。 汴京城外,夏花正浓…… 七 北宋南宋 ——家山何处听羌笛(1) 提起两宋,人们更多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总是“词”。两宋确是词的黄金时代。词之于两宋,恰如诗歌之于唐朝,曲之于元朝,小说之于明清。两宋时期,宋词名家灿如群星;各种流派的词作更是流光溢彩。 作为一种继诗歌之后大盛于天下的文学,词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抒情的工具,一种心情文学。虽然,两宋词人们也不乏“看试手,补天裂!”这样豪情快意的词作,但是我总以为“家山何处听羌笛”似乎更能契合两宋王朝柔弱而彷徨,萧索而不失凄艳的色调。 就其柔弱而言,两宋王朝在中国的历史上绝对是空前绝后的。 两宋王朝没有了大汉王朝追南逐北的赫赫武功,亦没有了李唐王朝四夷宾服的巍巍气象,甚至也没有了元明清三代的广袤疆域,更多的时候,宋王朝总是一副低眉顺眼的奴才样:对北方的强邻契丹族建立的契丹国(公元947年辽太祖律德阿保机之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如此;对兴起于白山黑水,由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国如此;对崛起在蒙古高原的蒙古国(公元1271年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孙子忽必烈改国号为“元”)如此;甚至对局促于西北苦寒之地的小邦——党项族元昊建立的西夏王国亦如此。 宋朝的柔弱当然不是没有理由的。从根本上说,这是两宋中央集权、皇帝集权、百官权力分散、重文轻武和军事上重内轻外的立国之策所决定了的。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北宋的立国是和一场名为“陈桥兵变”的事件紧密相连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五代最杰出的君主——周世宗柴荣病死,其子年仅七岁的柴宗训即位,是为后周恭帝。不久,后周禁军殿前都检点赵匡胤等经过密切的谋划之后,借口北方契丹和北汉大军入侵,上演了另一出“黄袍加身”的故事,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取了皇位。 北宋建国之后,为了改变五代时期诸侯割据称雄乱政的局面,宋太祖赵匡胤总结了历史教训,同时采纳了宰相赵普“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意见,并首先利用一场宴会巧妙地让朝廷的统兵大将、各镇节度使相继交出了手中的兵权,这就是历史传为美谈的“杯酒释兵权”。 其后,宋太祖赵匡胤进一步采取措施,削弱节度使的实权,使其徒有虚名。接着,又将朝廷最精锐的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让它们都对皇帝直接负责;又设立枢密院,掌调兵之权,却不直接统领军队,各地统领军队的将领虽有兵却无调兵之权,使其相互牵制。此外,还有推行“更戍法”,使其帅无常师,师无常帅,兵不知将,将不识兵。为了加强中央禁军,各地的精壮之士都必须入选禁军。通过这一系列的措施皇帝将各地将领的军权被削弱了,而把军权集中到了中央,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削弱了军权,接着又着手解决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为了集中行政权,宋太祖很重视对“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的防范。为此,宋太祖在宰相之下设立了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立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同时,又设立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这样就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于皇帝总揽大权。 在地方上,州的长官知州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又在各州设立通判,以监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要知州与通判联合署名才能有效,以使他们相互牵制,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为了集中财权,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地方赋税除了留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之外,其余的全由转运使运送到中央。为了集中司法权,扭转五代以来地方节度使长期控制地方司法的局面,宋太祖规定地方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 此外,有宋一代对士大夫特别优厚。 在取得入仕资格上,不仅有科举考试制度,“附试”的“特奏名”制度,允许士子自荐的“制举”制度,甚至还有照顾高级官吏子弟的荫补制度等等。宋朝的荫补制度,不但机会多,而且名额大,最高记录曾达到同时荫补子弟四千人。 在士大夫的职称上也是花样百出。官员不但有“官”,还有“职”,还有“差遣”。《宋史•;;职官志》说,“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举个例子,宋真宗时期寇准曾为虞部郎中、枢密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在这里郎中是“官”,直学士是“职”,判吏部东铨是“差遣”,也才是实际职责。 对于宰执等高级官吏还有一种特殊优待办法,“请郡”制度。何为请郡制度?宰相因任职过繁或与同僚政见抵触,可以请求出任外藩,叫做“请郡”。次外,为了优待大臣,崇尚道教的宋朝皇帝还推行一种独有的让大臣们在罢现任之后管理道教宫观,以食其禄的“宫观祠禄官”。 以上总总举措,虽然能够保证从制度层面上根除了诸侯割据混战的可能,加强了皇权。但是事权的分置,必然带来机构的重叠,行政效率的低下;官员的冗滥,必然造成财政开支的庞大;军权的集中和募兵养兵制度既使军队作战指挥不灵,军队战斗力十分低下,同时又使军队的数量急剧上升,军费开支庞大;财权的集中,又必然使地方财政困难,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宋朝立国不到百年,素有繁荣之名的宋朝已经完全陷入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宋朝的“极贫”、“极弱”也由此形成。 七 北宋南宋——家山何处听羌笛(2) 极贫极弱若然再加上昏聩,其结局自然不会太好。就凄惨而言,我相信在中国的历史两宋王朝的结局同样是空前绝后的。 先说北宋。北宋钦宗赵桓靖康二年,即公元1127年,刚刚立国12年的金国便势如卷席攻占了北宋的首都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市),灭亡了北宋。北宋灭亡后,那位不务正业、大用奸佞、临敌让位,为了幽会东京名妓女李师师曾暗打地道以至妓院的“风流天子”、“书画天子”宋徽宗赵佶最终还是不能幸免,与自己的儿子宋钦宗赵桓双双被金人俘虏,除赵佶九子赵构在外勤王侥幸得漏网外,连同徽宗的哥哥、弟弟、32个儿子、22个女儿,后妃、宗室贵戚、文武大臣等约三千人被金人掳至北方,这就是历史著名的“靖康之变”,历史上又叫“靖康之耻”。 八年之后,被金人戏称为“昏德公”的宋徽宗赵佶死于金国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的一方土炕之上。死后金人将其尸体架到一石坑中焚烧,烧到半焦烂,用水浇灭火,再将尸体扔到坑中。椐说这样可以让坑里的水做成灯油。又过了21年,被金人封为“重昏侯”的宋钦宗赵桓也病死于五国城。 北宋灭亡之后,宋室南迁。不久,宋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应天府重新建立了宋朝,史称南宋。偏安一隅的南宋自始至终都是一副弱不禁风样子,不用说北宋初期还曾有过的北伐辽国恢复幽燕的一丝强音再也找不到了,甚至唯一的恢复中原的梦想也随着岳飞的冤死而化为了泡影。南宋末年,这个懦弱且腐朽的朝廷早已经是病入膏肓了。 1274年,年仅四岁的赵显即位,是为宋恭帝,谢太皇太后主持国政,实际在上朝廷大权完全被不学无术的“蟋蟀宰相”贾似道所掌握。仅仅两年之后,元朝大军南下,攻克了临安,太皇太后就带着小皇帝向元朝投降,至此南宋实际已经灭亡了。 在元朝大军攻克临安之时,恭帝的哥哥8岁的赵昰和4岁的弟弟赵昺在大臣的护卫下侥幸逃脱。1276年赵昰被拥立为帝,是为端宗。不久这位四处东躲藏的少年天子也病死了,死时还不到11岁。于是,大臣们再度拥立6岁的赵昺为帝。祥兴元年(公元1278年),崖山之战失败后,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八岁多的宋末帝赵昺,连同赵宋皇族800多人集体蹈海而死,南宋抗元的最后一支抵抗力量彻底宣告失败了。 南宋灭亡之后,6岁的宋恭帝赵显先是被元世祖囚禁,不久又被送到远离中原汉地的上都和林(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南),之后再被遣送到西藏出家,最后仍免不了为元朝所杀。这样看来,两宋王朝最后的命运是何其的相似。两宋王朝的末代帝王不管是什么原因,到最后都免不了从九五至尊的皇帝变成了敌国的俘虏。离开了自己曾经熟悉的皇宫,我想两宋的皇帝在被敌国的军队押送上囚车的时候一定是非常痛苦的。对他们而言,离开如此美丽的皇宫,不仅仅意味着从此以后他们悲惨命运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从此也失去了曾经至高无上的权威,成了受人摆布的“尊贵的俘虏”。不用说做人的尊严,甚至是自己的性命也不是自己所能掌握的了。 我想,在那一刻,他们一定希望时光流转,最好是能回到以前,那怕是一年,甚至一月,一天。但是历史已经不给他们任何机会了。于是,那位颇能工书善画的宋徽宗赵佶也只好在他的梦里去追寻往昔了:“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既然做了俘虏,离开了曾经熟悉的皇宫故园,无论是赵佶父子,还是幼小的恭帝赵显,只能远涉边远苦寒之地了。羌笛声声,曾经只能从书卷中去读去想,而现在自然大可不必了。白天黑夜的羌笛声,在漫天的风雪中,夹杂在凄冷刺骨的寒风里,声声送耳。蜷缩在寒冷的地窖中的赵佶父子,紧裹着褴褛而单薄的衣衫,四目相对,欲哭无泪,欲悔无及;而被囚禁在上都和林的南宋恭帝恐怕早已在惊恐中瑟瑟发抖了。 对他们而言,“家山何处听羌笛?”早已经没有任何诗意和美好可言了。其实诗还是那首诗,只不过褴褛的衣衫毕竟不如锦帽貂裘更暖和更舒适,残羹冷炙毕竟不如花天酒地更惬意更醉人。 八 辽夏金元 —— 铁马冰河入梦来(1)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公元1192年),67岁的著名诗人陆游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诗是这样些写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作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陆游的诗歌留给后人最深的印象,也是他的诗歌里永恒的主题,永远都是那四个字:爱国主义! 其时,南宋王朝内外交困。在内,南宋王朝腐朽已极,投降派官员始终把持着朝廷大局。他们压制和打击住战派将领和官员,反对收复失地,主张同金人继续维持“和好”局面。南宋王朝内部,到处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封建官僚醉生梦死。在外,北方的金国人虎视眈眈。对陆游而言,铁马冰河只是一个梦,一个爱国者的梦。但是,对中国历史曾有过的少数民族封建政权:辽、夏、金、元而言,却是真真切切的历史。 铁马冰河,则更是辽、夏、金、元四个王朝的浓缩和抽象。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历史上形成了人口众多的汉人居于中原腹地,少数民族居于边境的历史格局。后来,随着历史上不断的民族迁移,民族分布的格局有所改变。但是,民族分布的主体格局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由于中原地区,文化先进,经济发达,在中国历史,汉族建立的政权和国家也是最多的。但是在10世纪到13世纪这一时期,在我国的北方、西北方,东北方,这些条件相对艰苦,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却相继建立了几个民族性的封建政权。 我以为,这些政权的建立,似乎都是在血与火中建立的。 铁马冰河已经成为他们兴起的共同意象和必经之途。 滚滚流淌的辽河水,养育了中国北方一支勤劳善良,以游牧和渔猎为生的古老民族——契丹族。在汉族先进文化的不断影响之下,契丹民族在不断的发展。特别是在契丹人民和饿南方汉族人民的接触中,逐渐吸收了汉族先进的封建生产方式,从而加速了契丹民族本身的更快发展。 10世纪初期,契丹八部的部落联盟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他提倡农业,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当契丹民族逐渐崛起的时候,中原的大唐王朝也走到了尽头。大统一的唐朝灭亡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将近50年之久的昏天黑地的军阀割据混战。 公元916年,一个包括多民族的奴隶制政权——契丹政权建立了。其后,即位的阿保机次子耶律德光,乘着中原的混乱,成功地抓住了上天给他的机遇,从后晋建立者,“皇帝迷”石敬瑭手中,取得了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经济发达的幽云十六,以及10万两白银,30万匹绢的“劳务报酬”,顺便还认下了一个比自己还大11岁的“儿皇帝”——石敬瑭。 这样,契丹国(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更为强大了。 汉人的政权则不得不处处受制于辽人。 公元1038年,也就是在契丹建国122年之后,在今天的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又一个少数民族封建政权建立了,它就是大夏国。历史上也叫它西夏。而建立大夏国的正是党项族的领袖元昊。 公元1115年,在大夏建立77年之后,在东北的白山黑水的冰天雪地之间,又一个更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金国,建立了。而建立大金国的,正是女真族的杰出英雄完颜阿骨打。 为了反抗来自辽朝封建贵族的残酷压榨和统治,完颜阿骨打,就像他的国号“金‘一样,坚韧而不坏,带领自己的民族同强大的辽国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数次以少胜多,打败了兵多将广的辽国。并于立国后10年,即1125年,秋风扫落叶之势,迅速灭了辽国。 灭辽之后,金国骑兵再挥师南下,向腐朽的北宋王朝开战。仅仅2年之后,即公元1127年,腐朽已极的北宋王朝也授首请降。北宋两位皇帝宋徽宗和宋钦宗,以及宗室、大臣、后妃、贵戚等将近3000人被掳到北方,这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靖康之变”,历史上也有人叫他“靖康之耻”。 公元1206年,也就是在金国建立91年之后,在蒙古草原的斡难河源,在金国人统治下的蒙古高原,在众人的簇拥下,一个名叫孛儿只斤•;;铁木真的男人高举着双手,向长生天、向所有的蒙古人,也向统治他们的女真人庄严宣布:蒙古人自己的国家——蒙古汗国成立了。 他就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八 辽夏金元—— 铁马冰河入梦来(2) 当历史在后人的嘴里、笔下变得那么遥远的时候,再回味历史,你也许会有惊人的发现。 辽夏金元的建立和灭亡似乎在向后世的人们昭示着这样一条不变的真理:当铁马冰河的喧嚣和躁动成为过去,当血管里那曾经滚烫的鲜血已然冷却,甚而凝固,灭亡也就似乎不可避免。辽国如此,西夏如此,金国如此,元朝亦如此。 公元1101年,经过长期的内乱,道宗耶律洪基之孙延禧即位,是谓天祚帝。史载:天祚帝荒于游畋,不恤政事。好佞人,远忠直。淫刑吝赏,政烦赋重。他当国时,民怨沸腾,全国各地、各民族的起义不断。而这其中女真完颜部的兴起对辽国威胁最大。但是辽国大将领怯懦无能,军心涣散,老臣年迈昏聩。当时民间流传这样的谚语:五个翁翁四百岁,南面北面顿瞌睡;自己精神管不得,有甚心情杀女真。在金人凌厉的攻势下,辽朝终于灭亡了。 同辽国一样,西夏末年,西夏王朝在很多国策上举止失当,尤其在对待金人与蒙古人的问题上,朝秦暮楚,一会联合金对付蒙古人,一会儿联合蒙古人对付金人,此不但消耗了自己的实力,也为蒙古人最后灭亡西夏提供了口实。1226年,西夏献宗德旺在蒙古的威逼下,惊悸而死。其侄末帝即位。次年,即1227年,西夏被蒙古大军所灭。 为了报复西夏的出尔反尔,蒙古大军对西夏的京城进行了屠城,曾经兴盛一时、传了10代的西夏王朝,连同它的文明从此消失无踪。 蒙古人灭了西夏,接下来就是灭金了。曾几何时,在金人的眼睛里,被他们所统治的蒙古人只不过是一掬细沙,而自己则是广阔无边的大海。但是,金人并不知道,一掬一掬细沙有时还真能填平大海。况且,金人还并不是大海。 金国自太祖立国之后,历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章宗6朝,从建立、巩固、发展到鼎盛,此后逐渐走向衰落,而这时北方的蒙古则正处于上升时期。尤其是卫绍王、宣宗、哀宗时,金国政治腐朽,吏治腐败;统治阶级上层穷奢极欲,苟且为安,继位皇帝柔弱无能;军无斗志,丧失了原本的尚武精神,军队缺乏战斗力,不少武将跋扈,贪生怕死。昔日冲锋陷阵的猛安谋克军户与后来的满州八骑兵一样,到这时已经成了坐食阶层,自幼骄惰,不任劳苦,且心胆懦怯,毫无战斗力可言。 金国的衰亡已经不可逆转! 就在金国走向衰落的时候,西北有西夏,南有南宋,北有蒙古。四国纷争,弱肉强食,金国的灭亡自然不可避免。而在这时,金国对蒙古、南宋、西夏政策频频失误,蒙宋联盟形成,决定了金国的覆亡。 金大定三年,公元1211年,蒙金决战于野狐领。金国顷全国之兵约50万,蒙古合兵10万与之对决。成吉思汗以少胜多,大败金国。此后,金国一蹶不振。公元1232年,成吉思汗四子拖雷在三峰山全歼金军,进逼汴京,金哀宗逃遁蔡州。2年之后,蒙古大军围蔡州,金哀宗自缢而死。一天之后,蔡州破,在位时间只有短短一天的末帝完颜承麟被杀,金国遂亡。 金国从建至亡共历129年,传10帝。 公元1271年,早已经横扫欧亚的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之子忽必烈宣布自己大元帝国的建立。 5年之后的1276年,虽然南宋的残余力量还在南方的一些地方坚持抵抗,但实际上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已经灭亡了。 至此,在中国大地上,又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出现了。 只不过,这一次统一中国的不是汉族,而是一个以苍狼白虎为图腾的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只是这个大一统的王朝却并不长寿,从立到灭还不到一个世纪。 滚滚的河水,冷冷的冰河,巍巍群山,茫茫草原,曾经养育了勤劳、善战的契丹人,西夏人,女真人,蒙古人,还有他们的英雄: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铁木真……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铁马已然坠入早已经完全封冻的冰河,祖辈们曾经滚烫的血管,还有一腔腔的热血、曾经的铁骨铮铮似乎早都已经被佳人和美酒软化、侵蚀了。在跃马扬刀的后来者面前,昔日英雄们的业绩虽然还在被后人一遍又一遍的传唱,但是那些英雄的子孙要么任被他人宰割,要么如丧家之犬,四处躲藏,惶惶而不可终日。 靖康耻是北宋的耻,也是汉人的耻。但是,辽、夏、金、元的灭亡,也何尝不是辽夏金元的耻,何尝又不是契丹人、党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耻? 当一个又一个王朝灭亡的时候,“铁马冰河”也只能到祖先的梦里去追寻了。 九 明朝 ——芙蓉帐暖度春宵(1) 明朝,一个极其残暴而荒淫的王朝;明朝,一个放纵私欲而无所顾忌的王朝。 明朝,一个刻薄寡恩而又昏君迭出的王朝;明朝,一个宦官横行而又阴森恐怖的王朝。 翻开一部厚厚的《明史》,看看有明的16位帝王,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之中的有绝大部分都有严重的性格缺陷或者说是人格分裂。在他们人格缺陷的背后,明朝的帝王大或是刻薄寡恩,或顽劣成癖,或愚蠢不堪,或兼而有之,但是有一点却几乎是共有的——好色,所以有人戏称明朝为中国古代历史的“下半身”,自然明朝的帝王便也成了用“下半身”思考的皇帝了。 想起明朝的历代诸帝,我倒是想起了中唐诗人白居易的著名乐府长诗《长恨歌》。诗中有这样两句: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我以为,用“芙蓉帐暖度春宵”这其七个字来概括整整277年明朝历史虽然说不上是最为恰当,但也颇为切题。 而这一切在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身上便已初露端倪。 朱元璋,位中国历史上出身最为卑贱,命运最为坎坷,做过牧童、乞丐,甚至是游方僧人的皇帝,无论怎么讲,他的一生应当说是一个传奇。 出身安徽濠州(现在的安徽凤阳)一户佃农之家的朱元璋,幼年贫苦自不消说。稍长,为了生计,成了地主家的牧童。不久,他的家乡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灾荒,父母哥嫂在灾荒中相继而死。按照中国古人的说法,人生有三大不幸:其一,幼年丧父;其二,中年丧子;其三,老年丧偶。少年丧父又丧母的朱元璋应该是很大大的不幸了。也就在父母双亡之后,少年朱元璋只得靠乞讨为生了。做了几年乞丐,最后为了混一碗饭吃,不得已入皇觉寺做了和尚。可是年景不好,寺院里的香火钱养不下寺院里的出家人。于是,在寺院方丈的安排下,朱元璋又只得脚穿芒鞋,身着僧袍,做一名游方僧人,四处化缘去了。 可是,任谁也没想到,这个出身社会最低层的朱元璋后来竟然能坐上九五至尊的皇帝宝座,甚至于开创277年的大明王朝。 其实,朱元璋的成功最主要的有三个因素。 其一,就是历史的机遇。来自于蒙古高原的蒙古人,错误的推行“民族分化政策”,将全国的百姓分成了三六九等。在蒙古人看来,要在这个汉人占绝大多数的国家,维持少数的蒙古人的统治,这就是最好的办法。就这点来看,蒙古人是比不上后来的满洲人,他们始终无法融入汉人社会;实际上,他们也非但拒绝融入汉人的社会。善于骑射的蒙古人并不知道,他们对汉人的排斥,从一开始就注定了自己帝国的最终命运。因为,没有哪一个忽视占有全国百分之八十以上人口族群的国家能够久长。 其二,则是个人的奋斗。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就在这乱世中依靠自己的拼杀,逐渐成长为一方势力。当时,随着元朝瓦解之后,中原地区主要有六大军事集团:一是以湖北武昌为中心的陈友谅集团,一是以重庆为中心的明玉珍集团,一是因苏州为中心的张士诚集团,一是以浙东为中心的方国珍集团,一是以福建为中心的陈友定集团,再一个就是以应天(南京)为中心的朱元璋集团。 其三,是朱元璋用才选能用、知人善任,最终打败了实力远比他还强大的陈友谅、张士诚集团。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立明朝。 明朝建立之后,为了巩固统治,朱元璋在总结历代统治者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对封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如在行政建置上,他大胆废除了沿袭千年之久的丞相制度;在选士制度上,他开启了科举选士的新阶段——八股取士;在军事上,他采用军政和军务的分离,以及卫所制度;此外,在对待诸子亲王的问题上,他采用了颇受争议的“分封制”。总之,朱元璋的改革奠定了明清两朝将近600年的政治格局。 明朝建立后,经济上百废待兴,他重视农业,奖励生产,鼓励垦荒,亲民重民,在他在位的31年中,明朝的经济逐渐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并有了一定的发展。所以清朝康熙皇帝曾称他“治隆汉唐”,其功业“远迈汉唐”。 作为开国皇帝,朱元璋既是一个传奇,也不愧为一代英主。 但是,作为封建皇帝,朱元璋从当上皇帝的那一天起,就表现出了少有的刻薄寡恩的嗜杀滥杀的性情!清代史学家赵翼在论及明太祖朱元璋的时候曾说过这样的话:“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 之人而杀之,其残忍实千古所未有。盖雄猜好杀,本其天性。”赵翼的这种评价虽有过激之处,却指出了朱元璋滥杀的事实。 有史为证:洪武十三年(1380)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商嵩告发丞相胡惟庸南通倭寇北接旧元(元朝灭亡,残余的蒙古势力返回到蒙古高原),意欲谋反。朱元璋命羽林军将胡抓捕,审问得实,寸磔于市,牵连被杀达3万人。 洪武十五年(1382),又有了空印案。原来,按照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和各府、州、县都要派遣官吏到户部报告地方财务情况,户部审核清楚才算了结。户部的审核很严格,钱谷数字如稍有不合就得重新造册填报。重新造册不算困难,主要是账册上要有地方衙门的印信才行,而从中央到地方重新盖印往返要 很长时间,因此地方官员习惯带些备用的空白文册,一旦遇到驳回的情况,只须重新填写而不必往返了。这种做法已经成为一种惯例,户部也很清楚,照例默认,没有人去追究。再说,这种文册盖的是骑缝印,也不能用作他图,没有什么危害。洪武十五年(1382),朱元璋发现这种情况,非常震怒,认为是故意欺骗他,下令将各地衙门长官主印的一律处死,佐贰官杖一百充军边地。很多人蒙冤受死,其中就包括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他是当时人公认的好官。 洪武十八年(1385),郭桓案又起。这年,御史余敏等人告发户部侍郎郭桓等人串通舞弊,吞盗官粮。 朱元璋十分重视,将他们全部逮捕。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等人亦 牵连在内。最后追赃粮700万石,郭桓等数百人被处死,各地布政使官员入狱被杀者又有数 洪武刻本《御制大诰》万人。追赃牵连到全国各地的地主,因此破产者不计其数。洪武二十三年(1390),有人告发丞相李善长交通胡惟庸情状,朱元璋又将当时已经77岁的李善长,大明朝的开国第一功臣赐死,并诛灭其家。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靖宁侯叶升也因牵连于此案亦被杀。 洪武二十六年(1393)正月,又兴蓝玉案。蓝玉是太子妃舅父,因极力维护太子朱标的储君地位,与早已觊觎皇位的燕王交恶。燕王为窃取储君之位,伺机在太祖面前挑唆,致使朱元璋在猜疑的心态下制造了蓝玉党案。事发后,朱元璋颁《逆党案》,布告天下,有国公一人,列侯13人,伯爵2人,都督10余人名列其中。蓝玉以谋逆罪被杀,连坐被诛杀者达1。5万人。 胡蓝案使得大明的开国功臣几乎被屠戮殆尽。空印案、郭桓案则使得全国各地的许多大地主、中等地主都被牵连进去,抄家问罪,所以史书上说,中人之家多破产。 当然对于朱元璋的猜忌和嗜杀滥杀,除了开国功臣中实有不少人居功自傲,不守法度,像前面讲到的胡惟庸、蓝玉等人都有这些问题;空印案、郭桓案也有整顿吏治的一面,但是朱元璋为何却大开杀戒,株连甚众呢? 历史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也许能为我们揭开这一谜团。 据史书记载,太子朱标对他大开杀戒不以为然,曾数次劝谏。一次,朱元璋命人找来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放到朱标面前,让太子朱标去拿,朱标畏惧不敢伸手。于是朱元璋就对自己大杀文武功臣进行解释:“汝弗能执与,使我润琢以遗汝,岂不美哉?今所诛者皆天下之险人也,除以燕汝,福莫大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我杀人就是像去掉荆棘上的尖刺一样,这样你将来才可以安坐天下。 原来如此! 只是令朱元璋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他在为子孙扫除障碍的同时,也为自己的王朝埋下了祸根。原来,他的太子朱标早死,为了避免子孙为争夺帝位,相互仇杀,他册立了自己的长孙为皇太孙。后来,他的孙子,也就是历史上的建文帝锐意削藩,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立即起兵“靖难”,夺取天下。假使当时蓝玉等能征惯战的开国功臣还在,燕王朱棣未必敢兴兵,建文帝也不用“逊国”了。 上面讲的似乎都只是朱元璋的刻薄寡恩,以及猜忌和嗜杀、滥杀。至于“芙蓉帐暖度春宵”这几个字似乎与他不合。其实不然。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也是够得上的。一部《传奇皇帝朱元璋》的电视连续剧写尽了朱元璋的好色成性。此虽非信史,但也绝非是空穴来风。 史书记载:朱元璋有25个儿子,16个女儿,或许这已经说明了问题。 不过,作为大明朝王朝的缔造者,朱元璋知道创业的艰辛以及守业的不容易,故此还能在自己的“芙蓉帐”里有所克制,自然也就无法与他的后辈们相比了。 九 明朝 —— 芙蓉帐暖度春宵(2) 朱元璋之后,明朝还有15位皇帝。除了在位只有短短几年的建文帝外,一共还有14位皇帝。这14位皇帝中,虽然也有一代雄主明成祖,虽然也有过“仁宣致治“的所谓盛世,但是这14皇帝中大都或好色成性,或滥杀无度,或愚钝不堪,或懒惰成癖……或几者兼而有之。而他们这中,最典型的莫过于武宗朱厚照。 正德元年,1506年,15岁朱厚照成了大明王朝的第10代皇帝。 少年天子初登宝座,玩劣成性的本性不久就暴露出来了。为减少对自己行动的限制,他废除了尚寝官和文书房侍从皇帝的内官。为皇帝专设的经筵日讲,他更是以各种借口逃脱,根本就没听几次。后来索性连早朝也不愿上了,为后来世宗、神宗的长期罢朝开了先河。诸位大臣轮番上奏,甚至以请辞相威胁,但小皇帝依旧我行我素。 正德三年(1508),紫禁城的高墙已经挡不住武宗的心思了。他不甘宫内枯燥的生活,索性离开了禁城,住进了皇城西北的豹房新宅。豹房并非是武宗的创建,是贵族豢养虎豹等猛兽以供玩乐的地方,元朝时期已有此风气。 豹房新宅始修于正德二年,至正德七年共添造房屋200余间,耗银24万余两。其实豹房新宅并非养豹之所,又非一般意义上单纯游幸的离宫,实为武宗居住和处理朝政之地。豹房新宅多构密室,有如迷宫,又建有校场、佛寺等。 在这里,武宗成天忙于两件事:好色、好玩。 武宗的好色,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在他的豹房之内,各色美女如云。这里既有教坊司的女乐、高丽美女、西域舞女、扬州少女,乃至于妓女、寡妇等各色女子。豹房之内到底有多少女子,武宗自己都不清楚。 除了豹房,宣府是武宗另一个淫乐窝。他刚到宣府之时,在这个远离国都的军镇,可以肆无忌惮地放纵 。每到夜晚,武宗带上一队亲兵,在空荡的街道上闲逛。看见高墙大院的富庶之家,他就令亲兵上前砸门,然后入内强索妇女,弄得人心惶惶,家无宁日。 武宗好色,尤喜寡妇。武宗在太原时得到一个艺妓刘良女,宠爱一时。他西游宣府回来后,将刘良女安置在西苑太液池腾沼殿中,号称夫人。武宗对刘良女非常好,凡是豹房中有谁偶尔犯了小错,只要刘良女在武宗面前替他求情,武宗就不会追究。一次武宗南巡,原本要带她同行的,但刘娘娘当时恰巧得病,武 宗与之约定以玉簪为信物,待病好后派人来接。武宗过卢沟桥时不慎将玉簪掉落河中。及至 临清,武宗遣信使接刘,但刘氏因无信物不肯来,武宗只好亲自回京,前后将近一个月。由此看来,武宗也称得上是一个痴情天子呢。 除了好色,武宗最喜欢莫就是玩了。他的玩,也极潇洒,极有个性。 颇以雄武自居的武宗,曾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凡往来公文一律以威武大将军钧帖行之,并为自己更名朱寿,后来自己又加封为“镇国公”,令兵部存档,户部发饷。亘古以来,还没有哪个皇帝自降身份又为自己称臣的,真是视国事朝政为儿戏。《明史•;;武宗本纪》说他: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 正德十三年(1518)立春,武宗在宣府,照例要举行迎春仪式。以往的迎春仪式中,用竹木扎成架子,上面排放些吉祥图案,进献给皇帝,谓之“进春”。这一次,武宗亲自设计迎春仪式,花样百出。武宗命人准备了数十辆马车,上面满载妇女与和尚。行进之时,妇女手中的彩球就和和尚的光头相互撞击,彩球纷纷落下。这次迎春仪式,武宗始终兴高采烈,对自己的杰作甚感得意。 正德九年正月十六日,宫中元宵节放烟花,不慎失火,殃及宫中重地乾清宫。乾清宫是内廷三殿之首,象征着皇帝的权力和尊贵的地位。武宗见火起,没有下令扑救,反而跑到了豹房观看,谈笑风生,回头对左右说:“好一棚大烟火啊。”武宗再一个嗜好,就是爱收义子,在他在位短短的十几年间,曾收有100余个义子,甚至在正德七年一次就将127人改赐朱。 正德十五年,南巡途中的武宗于清江浦(今江苏清江市)垂钓,不慎落水受寒,身体每况愈下。次年,好色无赖的武宗病死于豹房,终年31岁。 九 明朝 —— 芙蓉帐暖度春宵(3) 武宗好色,神宗朱翊钧做得也相当不赖。这位明朝第13位皇帝,在位时间是有明最长的,达到了48年。但这48年中,倒有28年不上朝。这他不上朝的日子里,内阁大臣都难得一见,更甭说一般的文武大臣了。算一算,刚好占到了他在位的7/11。在中国历史上,像神宗这样懒惰的皇帝即使说不上空前,也绝对是绝后的。 1958年,后人打开了这位懒惰皇帝的棺椁,尸骨复原后的结论是:神宗朱翊钧生前体形上部为驼背。从骨骼测量,头顶至左脚长1。64米。就在这位驼背的矮个皇帝28年不上的时间里,东北地区一个强大民族逐渐崛起,最后席卷了天下,建立了大清王朝。所以有人说明朝之亡,实亡于神宗。 神宗朱翊钧已经做得够惊人了,但是他儿子光宗朱常洛做得更绝更有个性,在位仅仅29天,最后干脆死在女人的肚皮上! 原来,这光宗朱常洛身体本来极差,在位不到10天身体就支撑不下去了。却还一味好色成性,偏偏有他父亲宠妃郑贵妃为了弥补和讨好这位曾因和自己的儿子争夺太子之位,颇受到自己百般刁难的新皇帝,一次性就给他选来了8位美女。 皇帝龙体欠佳,8位美女只能看不用享用,光宗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找来御医崔文升开药,谁知光宗服用之后大泄不止,一昼夜达三四十次。不久,鸿胪寺官李可灼到内阁,自称有仙药“红丸”进献。 事关重大,内阁大臣不敢轻易决断。于是,决定先试试“红丸”的效果。两人试用,一人恢复健康,一人病情加重。于是,大臣们说,这种药不是万全之药,绝对不能给皇上服用。但是,李可灼与宫廷的宦官熟悉,请他们代为向皇帝启奏。光宗急病乱投医,催取药来。服用之后,感觉也还不错。于是,下午,他又吃了一颗“红丸”。 光宗身体稍有好转,立即就要找美女享用。也就是这天晚上,光宗死在了一个美女的肚子上。“芙蓉帐暖度春宵”,像光宗这样拼了命的也还真是少见。 光宗朱常洛死后,年仅16岁的光宗长子朱由校被养母李选侍和大臣争来夺去,5天之后被拥立为皇帝,是谓熹宗。 熹宗与他的祖父相比,绝对是勤奋无比了;与他的爸爸相比,他的运气也不错,在位7年,好色似乎也没那么拼命。不过,熹宗绝非一个称职的皇帝,但他却是一个绝好的、痴迷于土木工程的木匠!从他的木工手艺来看,他甚至够得上是一个技艺精湛的土木工程专家! 熹宗年幼母亲王选侍就死了,父亲光宗的太子地位也是早不保夕,自然更是无暇照顾于他这个庶出的的皇长孙。但熹宗偏偏又是一个具有浓厚恋母情节的人。对熹宗而言,孤苦伶仃,缺少父爱和母爱的少年时代,或许是他日后纵容奶母客氏的一个最主要原因。 父亲光宗即位不到一个月就死后,16岁的朱由校为了大明王朝的皇帝。皇帝在君主时代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但是他却对自己的奶母拥有一种永远也说不清、割不断的依恋;皇帝是天下的主宰,文人们的精神领袖,但是这位天下的主宰、文人的领袖却只是一个文盲。 于是,对少年熹宗而言,他要做皇帝,不管是否做得好与不好,他必须依靠两种人,或者说两个人:一个是自己是精神的寄托和依恋;一个是自己的忠实家奴——宦官! 客氏和魏忠贤无疑是其中的不二人选。 魏忠贤虽然斗大字不认识一个,但此人很有些手段。说的好听点,有些眼光。早些年,宫廷里的宦官没有人看好朱由校这位皇长孙未来的时候,本来就出身魏忠贤就已经开始把赌注押在他身上。一次,喜欢戏水的朱由校不小心船翻溺水,魏忠贤舍命相救。从此,两人就算是有了感情的基础。朱由校当了皇帝之后,客氏受宠,颇有心机的魏忠贤认定了结好客氏的好处。于是,几经周折,两人一拍即合,组成了最好的搭档。在皇宫之中,尤其是在明朝,宦官在都有相好的女人,他们甚至也结为夫妻。当然是假夫妻了,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对食”。魏忠贤自然不是客氏最早的“对食”,但是他却是客氏最为钟情的一个。 魏忠贤很会讨客氏欢心,更会讨皇帝欢心。骑马,打猎,戏水,甚至是玩弄女人的招数,只要能博得皇帝一笑,只要是皇帝想要的,魏忠贤无不全力为之。熹宗喜欢木工活,魏忠贤则更是大加赞赏,大加鼓励。很会来事的魏忠贤,往往在皇帝做木工活最高兴的时候安排奏事。熹宗哪里还顾得上详听,把手一挥,你们看着办吧!略施小计,魏忠贤就获得了代天子决策的权力。 于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一个文盲皇帝,和一个一字不识的宦官控制了大明朝的江山。大明朝的政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天启七年,1627年,这个在位7年,喜欢玩耍戏水的木匠皇帝再一次溺水了。不过,这一次他没上一次那么幸运了,不久染病而亡。他死后,他所依靠的两个人相继被杀。而留下的,却是一个即将坍塌的王朝给他的弟弟。 17年之后,大明王朝终于被一个陕西邮局的下岗工人——李自成给摧毁了。当李自成的大军快到北京的时候,木匠皇帝的弟弟崇祯皇帝先是逼死了自己的皇后,而后又亲手用剑杀死了自己的几个子女,一边砍,一边还嗷嗷怪叫:谁让你们要投胎在帝王之家!接下来,他来到煤山,让帝国最忠心的老太监王承恩为其散发覆面,并在煤山上的一颗歪脖树上自缢而亡。 “芙蓉帐暖度春宵”,大明王朝终于闷死在了自己的芙蓉帐里,而羞于见人! 十 清朝 ——风住尘香花已尽(1) 清朝,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朝,中国历史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大统一的王朝。 一个能够统一中原,统一华夏的少数民族,它们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要知道,在中国,汉族的人口占到全国总人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明清易鼎之际,中国的汉人应当在1亿左右,而周边所有的少数民族加起来大概也就在五百万人左右。可是有谁会想到,地处白山黑水的女真人,竟能以区区数十万之众,挥戈南下,入主中原,建立起又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说起来,这一奇迹自当归功于那个时代,归功于八旗军队的骁勇善战,归功于后金两代大汗努尔哈赤、皇太极,以及顺治初年的实际统治者顺治皇叔多尔衮的雄才大略,还有范文程、洪承畴等汉族知识分子的出谋划策……还有他们的对手大明王朝的极端腐朽。最后,自然还得为那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吴大总兵记上一功。没有他打开山海关的大门,大清的军队绝不会那么从容地开进北京城。 回望那段尘封的过去,无论是在历史中,还是在传说里,细细思量,这大清的天下从建立到败亡,似乎总是与三个女人有着莫大的关系。她们就是:明末清初江南名妓陈圆圆,顺治、康熙时期的孝庄太后,晚清的慈禧太后。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大清朝的天下,刚好是一幕有头有尾的大戏。 请看第一幕:冲冠一怒为红颜。 表演者:陈圆圆。 陈圆圆生卒年不详。籍贯,常州武进(今属江苏)人,本姓邢,名沅,字畹芬。陈圆圆母亲早亡,从养母陈氏姓。后因为生活所迫,沦落风尘。圆圆能歌善舞,色艺冠时,为“江南八艳”之一。 时值崇祯末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声威浩大,崇祯皇帝日夜不安。周皇后的兄弟,外戚周奎欲给崇祯寻求角色美女,以解上忧。遂派田妃的哥哥田畹下江南选美。后来田畹将名妓陈圆圆、杨宛、顾秦等献给崇祯皇帝。其时战乱频仍,国事败坏,崇祯无心逸乐。陈圆圆于是又回到田府,被田弘遇、田畹父子占为己有。 1643年十月,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经过十几年的征战,在陕西潼关击败明军主力,杀死了明军主帅孙传庭。 1644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王,建国号为“大顺”,建元“永昌”。正月初三,派大将刘宗敏,李过率精兵两万为先锋,北上征明,声言三月初兵至北京。明崇祯帝闻讯、急召京中百官及镇守山海关外宁远城(今兴城)的总兵吴三桂前来商议京城防务事宜。并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为京城提督,总管京师兵马,封吴三桂为平西伯。 田妃的父亲田弘遇见当时局势动荡,为巴结手握兵权的吴三桂,在府中宴请吴三桂。席间,田弘遇命陈圆圆奏乐唱曲,吴三桂见陈圆圆轻鬟纤肢,绰约凌云,即为其美色而倾倒,不由得神移心荡。酒过三巡警报突起,田弘遇惶恐地上前对吴曰:“寇至,将若何?”吴三桂说:“若能以圆圆相赠,我保田氏一家,胜于保国。”田弘遇听后大喜,即将陈圆圆送给了吴三桂。后来在接到崇祯帝命他返回山海关镇边的谕旨后,只好将圆圆安排在吴襄的府中,匆匆起程去山海关。 三月二十五日,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见大势已去,亲手砍死袁妃,逼死周后,自己也跑到皇宫后面的煤山(今景山)上吊自杀。 当天中午,李自成头戴毡笠,身穿箭衣,骑乌雅马,率牛金星、宋献策、刘宗敏等大将从得胜门进入北京。城中百姓纷纷摆出大顺永昌的香案夹道欢迎。在京中的文武百官以及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等大臣纷纷跪在午朝门外欢迎李自成,投降大顺军。入京的第二天李自成即派大将唐通,李甲带白银四万两和吴襄的劝降书去山海关招降吴三桂。吴三桂权衡当时的形势,决定全军投降。但为了留条后路,却将其主力屯兵于九门口(即一片石),然后才带队慢慢向京师而来。 李自成在京中听到吴三桂归降的消息后,错误认为:四海归附,天下统一的局面已经确定无疑了,因此放松了对部下的约束。大顺军全体将士终日饮酒作乐,大将刘宗敏还带领部下去吴府抓了吴襄,瓜分了吴家财产,并将陈圆圆带回家中,占为己有。 此时,带领大队人马走到丰润的吴三桂听到京中家产被抄,父亲被囚,爱妾陈圆圆被掳的消息,勃然大怒,高叫道:“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为?”即令部队停止前进,返回山海关,决心和大顺军势不两立。这就是吴梅村在《圆圆曲》中所说的:“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再次东奔,便亲自带领十万大军以及吴襄和大明太子永、定二王向山海关而来。四月十八日兵临山海关城下,李自成命军士们列阵山海之间。并令大将唐通带兵五万绕道进攻关外要塞九门口(即一片石)。 四月二十二日,大顺军与吴三桂守军在九门口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吴三桂守军在长城上虽然踞高临下,占尽优势,但农民军唐通部下士气高昂,不断地向长城上发起猛攻。从早至午整个山谷杀声如雷,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双方激战数十回合不分胜负。 中午,李自成亲自率领五万援军和数门红夷大炮赶至了九门口。在李自成的亲自指挥下,数门红夷大炮齐射轰击九门口,在炮火的掩护下,大顺军以裹铁车牌,勾梯等攻城武器拥蜂而上。守城的军士则远以箭射,近以滚木擂石,棉油火把枪挑刀砍,一面组织敢死队缒城出击,瓦解击溃了大顺军的多次猛攻,始终未让大顺军登上长城半步。 入夜,整个山谷在大顺军火把的映照下,如同白昼。李自成站在高高的点将台上,随手抽出第一枝令箭,令大将唐通带兵马二万从正面出击强攻九门口的九个水门。第二枝令箭,令大将李甲带兵马二万由左侧出击强攻望海台。第三枝令箭,令大将李过带兵马二万从右侧山角出击强攻十六号敌楼和档马墙等制高点。第四支令箭,令将军刘体纯带兵马两万强攻明军储存粮草的卫城,剩余的二万兵马由李自成亲自指挥作为预备队。只听李自成一声令下,大顺军四路人马高举火把呐喊着一齐向明守城军士杀去。倾刻间,炮声、喊杀声、刀枪的碰击声响彻山谷。经过几个回合的大拼杀,明守军终于抵挡不住大顺军的强大攻势,丢盔卸甲地逃向了山海关。自此,大顺军经过一昼夜的浴血奋战,终于占领了关外要塞九门口。 在大战之前,吴三桂自知不是农民军的对手,即派副将杨珅,游击郭云龙给清朝送去了投降书。清统帅多尔衮在接到投降书后,认为机不可失,亲八旗精兵10万,兼程并进,于四月二十四日兵至一片石。趁唐通守军立足未稳,即指挥大军分多路猛攻九门口。经几个回合的较量,打败了唐通守军。大清军从九门口长驱直入,五月二十八日进抵山海关。 第二天,吴三桂亲赴清营,与清军统帅多尔衮拜天盟誓,并剃发归顺,正式成了清军的一个马前卒。 五月三十日,多尔衮让吴三桂全军以白布系肩为标志,先与大顺军冲杀,自己却领了多铎、洪承畴、范文程、尚可喜等立马观战。吴三桂亲自上阵,与大顺军激战数十回合,大顺军阵式开而复合,吴三桂所率之军不能抵挡。中午,大风骤起,飞沙走石,咫尺不见。这时,清军大将阿齐格、多铎率领二万骑兵,突然从吴三桂右翼杀出。 大顺军完全没料到清军会参战,加之立马高岗的李自成下岗先走。因此,士气顿衰,落荒而走。走到永平,杀了吴襄,直回北京。六月三日即位于武英殿,次日便撤出北京,向西而走。 第二天,在吴三桂的引导之下,大清的军队从容进入了山海关,进入了北京城。 评委会点评:美女陈圆圆在这场男人们的厮杀中,虽然完全是处于被动地位,但是却在客观上帮助了清军,对清朝入主北京,统一全国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十 清朝 ——风住尘香花已尽(2) 请看第二幕:“美人计”和“康乾盛世”。 表演者:博尔济吉特氏孝庄太后。 翻开历史,我们都知道美人计乃三十六计之一,且屡试不爽。不过,这一次的主角有些特别:一个是以后的大清太皇太后——孝庄太后,一个却是大明崇祯皇帝的重臣——洪承畴。 洪承畴曾是大明祟祯皇帝的肱股之臣,身兼蓟辽总督之任,其人文武兼备,谋略过人,是不可多得的良才。不想,松山之战被清军所俘。洪承畴被俘后,皇太极为今后逐鹿中原计,一心争取洪承畴归顺,以“满汉之人均属一体”的政策笼络他,下旨以礼护送洪承畴到盛京沈阳;同时,皇太极命斩一同被俘的巡抚邱民仰等人,以威吓洪承畴。 到盛京后,皇太极派满汉文武官员轮流劝降,均遭拒绝;清将发怒,举九刀威胁,他“延颈承刃”,始终不屈。洪承畴住大庙而科头跣足,肆意漫骂,绝食数日,拒不肯降。 皇太极偶知洪承畴好色,于是每日派10多个美女陪伴,也没效果。皇太极无计可施,特命最受宠信的大学土、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燕泥,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范文程、张存仁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 当夜,一位仪态万方的丽人,密携人参汤款款地走到洪承畴的榻边。洪承畴闭目面壁,毫不理睬。丽人娇嗔地说道:“洪将军,您对大明江山如此赤胆忠心,实在令人敬佩。将军即使绝食,难道就不喝口水而后就义吗?将军,您还是喝一口吧!”洪承畴望着这迷人秀色,听着这温柔劝话,闻着这诱人香味,顿时心神激荡。丽人不断劝饮,同时以壶承其唇。洪承畴不知这“水”是人参汤,便出乎意料地喝了一口。丽人又如此再劝,洪承畴竟连饮了几口。 隔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问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清史稿》载:“上自临视,解所御貂裘衣之曰:‘先生得无寒乎?’承畴瞠视久,叹曰:‘真命世之主也!’乃叩头请降”。 随即剃发易服,归顺大清。皇太极大喜,说:“我今获一导者(向导),安得不乐!”委以洪承畴重任。后来,当得知那天夜里把壶劝饮的丽人是当今皇上最宠爱的庄妃,日后的孝庄太后博尔济吉特氏时,洪承畴不胜惶恐。可是皇太极和庄妃待他态度如常,好像根本没有发生此事一般。洪承畴越发感激,死心踏地为大清效劳。 稍事休息,孝庄太后又要上场了,不过这一次她不是用自己的美貌,而是智慧。 皇太极死后,清朝内部的王公大臣固山贝勒们几经折腾,最后决定让庄妃的儿子,年仅9岁的福临继承了大位,是为顺治帝。孤儿寡母,外有明朝残余以及农民军余部,内有大权在握的八旗王爷,他们的日子想来不会太好过。但是,孝庄太后还是挺过来了。当然,为了对付八旗王爷,尤其是那个权势熏天、聪明睿智的摄政王多尔衮,她或许又一次拿起了百战百胜的美人计。你要相信,这次她一定比上次表演的好多了。因为她不但保住了小福临的皇位,而且顺带也把外边乱轰轰什么大明朝残余、大顺残余都给荡平了。 儿子长大了,本来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但就在顺治24岁那年,得天花死了。伤心欲绝的她又担负起了照顾6岁的小皇帝,自己的孙子——康熙的重任。 她干得不错,康熙在她的教育和照顾下,终成一代名主:擒鳌拜、除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在康熙的治理下,大清王朝臻臻日上,开创了大清百年盛世,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点评:美人计一出马,百战百胜! 辅佐“康乾盛世”,尽心竭力,居功至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