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恋》 前言 本书以主人翁王建刚为代表,着重描写了中国空军老一代飞行员的工作、生活、家庭、爱情以及创业的故事。纪实性地再现了六十年代末的一代空军飞行员的人生经历,传记他们爱业敬业,慨叹他们有情有义。他们在保卫祖国的同时,也在建设祖国的事业中挥洒着汗水,心中始终装着党和人民的他们,积极支援驻地的经济建设,勇于执行抗洪救灾、森林灭火、飞播造林、航测摄影和从事科研试飞等任务,直至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们的故事鲜为人知,惊心动魄,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他们从事的工作崇高而又危险,他们的一生是与生死和险情搏斗的一生。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老一代空军飞行员爱祖国爱人民,不计名不计利,恪尽职守的朴素形象。 全文从侧面反映了中国空军在逐步走向强大,空军飞行员队伍的建设和战斗力快速得到提升,也反映了空军部队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谨以此文献给那些为飞行事业献身的空军英雄们! 二〇〇八年七月六日 第一章 逐梦 1964年夏,王建刚以优秀的成绩高中毕业了。这是个靠层层推荐而无需应试的高等教育年代,王建刚的出身虽然“根正苗红”,但他没能踏进大学校门。然而,他又是幸运的,毕业当年就被母校录用,当上了一名“代课教师”,虽说户口依旧和土地不可分割,但起码不再像父辈那样整天和土地打交道。对此,王建刚的父母是一百个满意,唯独王建刚另有梦想——当兵。 1964年底,空军在山东招收飞行员,参加体检的王建刚从公社到县到地区一路过关斩将,令他兴奋,因为离穿上军装就差一步之“远”了。遗憾的是这一步他没能迈过去,在省城体检中他被刷了下来。他的父亲对此不以为然,说去不了也罢,当老师挺好。王建刚却很在乎,他从此开始加强体能锻炼,风雨无阻,从不间断,一直坚持到第二年空降兵部 队征兵并被录取。 临行的那天,天气很冷,胸戴“光荣花”的王建刚被乡亲们温暖的簇拥着离开了生养他的村庄。登车前,王建刚的父亲拉着他的手说:“到了部队就要听部队的,好好干!” 军列一路西行,载着王建刚和他的梦想,还有父亲纯朴的嘱托和乡亲们的厚望。两天两夜之后,始发自齐鲁大地的火车在中原大地的一个未名小站停了下来,王建刚沿着接兵干部的手势和口令走进了营区,走上了训练场,走进了梦开始的地方。 训练场上的王建刚英姿飒爽,因为个子最高、身板最宽而总是当排头兵。又因为他的正步位定最好,所以,常被班长叫出队列作示范。虽然队列训练是枯燥而简单的科目,但它却是军人风度的基本,需要毅力去完成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正是这份毅力的支配,王建刚队列训练考核总是名列前茅。他还是个热心肠的人,经常主动帮助同志,被同批战友视为大哥。谁要是有了为难的事都找他,有了心里话都愿意跟他讲,听听他的建议。 王建刚写得一手好字,简直就是硬笔书法字帖,连队出黑板报、墙报、写稿子等抄抄写写的事总是找他,他深受连队领导的器重。三个月的新兵训练刚一结束,他就被伞兵中队选中,光荣地成为一名空军空降兵伞兵。 作为特殊兵种,伞兵的军事训练独特而严格,尤其是体能训练强度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王建刚是个能吃苦,能忍耐的人。无论是单杠、双杠、跳远、跳高、翻转云梯和滚铁圈,他都胆大心细,项项出色。 野外生存训练是空降兵的必训课目,更是一项即要有胆量,又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的训练。60年代的他们只能凭着简单的地图和罗盘来辨明方向,寻找目标,这种训练也是为战时伞兵着陆到无人区能辨别方向、会生存、战胜孤独、战胜虫咬、克服饥饿、学会自救的训练,更是对生命极限的一种挑战。虽然平时对野外生存做了很多预想,可那都是在理论上,在实际训练中总会出现不可预想的特情。 这一天终于等到了!吃完晚饭,稍加休息,紧急集合号吹响了,王建刚带着背包、水壶、内装罗盘和地图手册、手电筒,扎好腰带列队集合。连队领导进行了简短的动员后,集体登车,把他们拉到了离营区较远的一个丘陵地区,连首长下达了训练科目和训练要求及注意事项,而后宣布分组行动。 他和一名年龄较小的战士分在一组,那名战士个子不高,姓郭。连首长给他们的任务是从现在所在地出发,沿着丘陵山区找路回营区,不许走公路,距离营区大约五公里,必须在21点前到达营区。同时要求他们注意安全,互相帮助,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所带的地图和罗盘找到营区。每人还配发了两枚信号弹,万一遇到险情就发信号,救援车在公路上缓行随时准备接应。 他和小郭领命飞速的向丘陵地区跑去。他们看了看地图又看了看罗盘,辨明了方向向北走去,确定营区在北方。他们沿着小路向北急走,越过田间小溪,穿过村庄,跨过河流,翻过一座小山,走了约一个多小时稍作休息,再看看地图并比照罗盘,确认方向无误。继续前进的王建刚心想:按照现在的速度,他们组肯定率先到达营房。 正当他们兴致勃勃大步流星地穿越一片小山坡树林时,走在前边的王建刚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哎吆”一声,他猛回头一看,小郭不见了。当他回转过身走到小郭发出声音的地方一看,发现有一片野草被压倒的痕迹,于是大喊“小郭”,却怎么也听不到对方的回应,他便判断小郭可能滑到了坡底,便顺势滑了下去。他在坡底找到了小郭,小郭正躺在地上无力的挣扎,看见王建刚来了,小郭勉强漏出一丝期待的微笑。王建刚忙问:“伤着哪了?”并蹲下身来搀扶小郭。小郭咧着嘴痛苦的说:“没啥,没啥。”嘴上说没啥,可腿却动不了,手臂上还流着血,王建刚给他包扎好伤口之后,让他站起来,扭伤了脚踝的小郭却怎么也用不上劲。王建刚毫不犹豫的架起小郭继续前进。走了一会,王建刚觉得不对劲,他一边拿出地图和罗盘查看,一边自言自语道:“朝哪走才对,这是什么方位?”因在坡底方向不明,他俩有点迷路了。这时夜幕已经降临,能见度彻底归零,唯独声音在这个时刻显得丰富多彩,草丛里不时发出响动,一会串出一只兔子,一会又飞出几只小鸟,还不时听到野猫的叫喊,不由得令人毛骨悚然。借助手电筒的光亮,王建刚把地图和罗盘看了一遍又一遍,还有天上的月亮和星星看了一遍又一遍,依据北斗星的方位,王建刚果断地说:“继续向北走。”小郭说:“要不咱们发信号弹吧?”王建刚看了看周围茂密的森林,说:“就是发了信号弹连长找我们也困难,还得让连长为咱们操心,咱俩一定能找到营区。”他看小郭的伤不轻,行走太慢,就弯下腰让小郭趴在他背上,小郭推辞不肯,他生气地说:“都啥时候了,再不抓紧时间就不能按时返回营地了,你就别不好意思啦。” 他背上小郭快步行走。不一会,就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小郭不好意思地说:“你休息一下,让我自己下来走。”王建刚说:“快到了,再坚持一下。”就这样背着小郭一步一步艰难的行走。行走在夜色丛林中的他们,总觉得背后有人跟着似的发出沙沙的响声…… 王建刚和战友小郭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营地。此时,已是深夜,他们整整超出了规定时间1个半小时。在营区门口焦急等待的连队领导疾步迎上前去,见小郭受伤,问明情况后,马上派战士送到卫生队。 在野外生存训练总结大会上,连长并没有因为没在规定时间内回到营地批评王建刚,而是表扬了他,并号召全体人员向王建刚学习,学习他关心爱护战友,排除困难坚持回营。虽然回来晚了,但是他们真正达到了训练的目的,真正发挥了野外求生的潜能。通过这件事,王建刚在战友们心中的威信更高了,连首长更加看重这位来自山东农村的战士。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强度的跳伞训练拉开了序幕,这是一项对体能与心理素质要求较高的军事科目。训练初期先是从低台上向下跳,练跳伞的要领,然后又从2米、4米、6米高的高台上向下跳,这是要领与胆识的结合。王建刚每次跳都排在第一位,他总是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从2米、3米的跳台上向下跳还比较容易,可是从4米以上向下跳难度就越来越大,跳不好就有摔伤的危险。他总是琢磨好要领奋勇向下跳,有几次脚都扭伤了,肿的鞋都穿不上。带队的班长几次要他去休息,他硬是咬着牙撑着不下去。凭着这股倔强的毅力,王建刚终于跳出了好成绩。在接受开伞和收伞的训练中,王建刚是同批战友中第一个达到在5分钟之内将伞收好并叠好装包的人。 基础训练结束后便进入了实质性跳伞阶段。在飞机上跳伞,这是每个新战士所渴望的,渴望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的他们又有着试翅的紧张和害怕,王建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当他背上伞包登上飞机的时候,感觉全身的血液只往脑门这一个方向流,手心里紧握的不仅仅是紧张的汗水,还有紧张的心跳,他努力克制自己的紧张情绪,尽量使自己保持镇静,但他那张憋得通红的脸还是没有瞒过班长的眼睛,“放松,再放松,按平时训练的方式跳,肯定没问题。”班长拍了拍王建刚的肩膀说。 当飞机升到800米高空到达到预定的高度,随着指挥员下达“预备,开跳”的口令声机舱门打开了,气流迎面吹来逼得人身子向后斜,这便更增加了大家的恐惧。此时的王建刚突然感觉到有一股强烈的尿意,他紧咬着双唇努力控制因紧张而出现的这一生理反应,与此同时,教员的那双手已经将他推出了舱门。在空中进入自由落体状态的王建刚,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跳下来的,也不知道是啥时才睁开眼睛的,因为当他睁开眼睛时,伞已按时打开。激动与紧张交织的心情终于平静了下来,他逐渐下降高度,不停的修正方向,看准了着陆点,离地还有2米时他纵身一跳,轻松的落地,跳伞成功了! 经受了训练场上的摔摔打打的王建刚,不仅锻炼了筋骨、磨练了意志,思想也逐步成熟,年终,王建刚被连队评为“五好”战士,并入了党当了班长。正当他事业有了成绩,深受领导和同志们爱戴之时,1969年,空军在空降兵中招收飞行员,他顺利通过考核并被录取进入航校。经过三年的航校飞行训练和学习,成为一名真正的飞行员,并被分配到空军航空兵驻河南某师,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当年飞翔蓝天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 第二章 缘分 1970年7月5日,我于“意外”中认识了王建刚。这是一次地地道道的偶然相遇,更像是命中注定,虽然我从不相信命。 盛夏的关中,土地忙于生长绿叶和开花,尽最大努力装扮这个世界。人们在这个世界里汗流浃背的干活,那是为了使生活更加美好。但这个世界的这个季节对于我来说是清闲的,正在军医大学读书的我,如期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西安休暑假。刚进家门那阵子,我和父母亲总有说不完的话,可没过几天,话匣子就空了。因为父亲常外出散步,母亲忙于上班,独自在家的我连当个听众的资格都失去了,平时不是看书就是到公园去看风景,这已成为我丰富假期生活的特定方式。 我最爱去又离家最近的公园有个很吉祥的名字,叫兴庆公园,它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据史书记载,它原是唐玄宗在潘邸时,与其兄弟五人的住宅。虽说年代久远,但皇家气派依旧十足,亭阁长廊,小桥流水,花艳树绿,可谓风景无处不诱人。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天,我如同往常一样来到公园,可刚刚走到假山前,突然从身后传来洪钟般的吼声:“你怎么偷别人东西?干这种伤天害理的勾当,下次不能再偷东西了,你走吧。”我回头一看,只见一个身着军装的年轻军人放走了小偷之后,转身将钱包送到了我的手中,我被这突如其来的状况惊呆了,接过钱包不知说什么好,连声道谢。“没什么,应该的。”对方边说边和战友们匆匆离去。我好半天才回过神来,突然想起怎么没问对方的名字和地址,以后怎么感谢别人?但后悔已晚,那名见义勇为者已走出了我的视线。 钱包虽然完璧归赵,但我的心情却被搅得烦乱,哪还有心情游园。在回家的路上,我的双手像长在口袋里似的,生怕钱包再遭不测。 刚进门,我本想把今天发生的“不幸”向母亲痛诉一番,可没等我开口,母亲就数落起来了:“又到哪儿疯去了?赶快收拾一下,有客人要来。” 我莫名其妙的问:“什么客人?” 母亲说:“托人给你介绍的对象,是个空军飞行员,一会就到,你看一看,如果愿意就点点头,不愿意就摇摇头。” “点头?摇头?还哈腰哩!”我一边嘟囔着一边和母亲开始忙活,收拾房间,把桌子上多余的东西都收拾起来,擦桌子、扫地、放茶杯,一切准备就绪,只欠那个让我“点头”或“摇头”的人到来。等到快做晚饭的时候来了一位熟人,他对母亲说:“今天来不了了,小伙子今天外出有事,没法联系,下周再说吧。” 又是一个星期天,身为军人的我依然保持着在军校的作息习惯。按时起床的我与在军营所不同的是可以随意支配时间。吃过早饭、收拾好房间,我特意打扮了一番之后便到隔壁邻居家串门去了,正说得热闹,突然听到母亲叫我的名字,将“秀儿”这两个字叫得满院子响,我应声赶紧回到家中,一进门就看见两个年轻小伙子表情严肃的坐在客厅里。坐在另一边的母亲立即起身拉住了我的手介绍说:“这就是我的大女儿文秀,刚刚提了干部,现正在军医大学上学。”牵线的人也主动介绍:“这是王建刚同志,空军飞行员,是连级干部。” 我抬头看了看那名穿军装的年轻小伙子,高高的个子,宽厚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大大的眼睛,两道浓密的眉毛,高耸的鼻子,宽宽的额头,英俊的面孔,微黄的皮肤,面颊部还有几颗青春痘。戴着解放帽,红色的帽徽红色的领章将他的面色衬托得神采飞扬,即庄重又大方,气度不凡。 好像在哪儿见过?我在心里嘀咕着。 因为是初次见面,大家都显得拘谨,还是介绍人有经验,会把握时机,她在我们不经意对视的当儿,向男方咵起我的好。她说这姑娘长的跟画似的,个子高挑,身材匀称,细嫩的皮肤白里透红,秀气的脸庞,端庄的五官,标志而优雅,贤淑而美丽,既大方又文质彬彬,姿态优美而健康…… “噢!原来是你。”就在介绍人说书般流畅地介绍我的当儿,王建刚冷不丁冒出这么一句话之后,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了神,唯有我和建刚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介绍人莫名其妙的问:“你们认识?” 王建刚说:“上星期在公园里遇见过。” 我马上接着说:“多亏他在公园里把偷我钱包的小偷给抓住,把钱包夺回来还给了我。” 大家听了都喜形于色,介绍人趁热打铁地说:“那就不用多说了,既然你们已经见过面,那就自己谈吧,互相再进一步了解了解。” 母亲看我没有给她发出早已约定的“点头”或“摇头”的暗号,就借故把我叫出门问:“怎么样?谈还是不谈?” 我说:“看人还不错,那就先谈吧。” 回到屋内,母亲适时问了问王建刚的家庭情况,王建刚说他的父母是山东农村的,家里有四个姊妹,家庭条件不好,比较贫穷。当时,我并没有在意王建刚的家庭,我对王建刚存在着一种感激之情,崇敬之意,我认为王建刚是一个能保护自己的人。因为我的母亲知道我对王建刚的第一印象不错,她便将这个消息耳语给了介绍人,介绍人不失时机的说:“文秀,你和小王出去转转,我和你妈妈想谈谈别的事。”就这样,介绍人十分巧妙的为我和王建刚“制造”了一个相互了解的条件。 我和王建刚并肩走在曾是自己无数次走过的马路上,所不同的是,身边走着的是一个与我的人生开始相关的人。我俩一边走着,一边谈着各自的经历。王建刚说他的父母都是农民,省吃俭用的供他上学。上初中时离家较远,住在学校里,一个星期回家拿一次干粮。那时,家里粮食短缺,每个星期只能带三天的口粮,前三天吃菜窝头喝点开水,后三天就得自己挖野菜充饥。有时同学给他带上点吃的。班里有位女同学对他最同情,经常给他带吃的,到了夏季,带的馒头放不住,第三天就发霉了,发了霉也不舍得丢,求校灶上的师傅帮忙给蒸一下再吃。有时家里没有玉米面,就带红薯干充饥…… “那时候的肚子真饿啊,总是吃不饱。现在吃空勤灶,顿顿大米饭,有鱼有肉还配水果,做梦都没想到能吃的这么好!”王建刚感慨的说。 王建刚的成长经历深深打动了我的心,然而,王建刚的心却是忐忑不安的,从他言谈的语气中我能明显感受到。因为,我们俩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落差太大了。对于王建刚来说,我是地地道道的出身名门,父亲是老红军、高干,母亲也是国家干部,在县政府上班,还是个女局长呢。我是他们的掌上明珠,且自身条件也相当优越。入伍当年就被评为“五好”战士,第二年入了党,并被推荐参加军级单位的积极分子代表大会,接着又被推荐上大学,现在第七军医大学读医疗专业。 从言谈中我还能感觉到,此时的王建刚显得底气不足,心中充满疑虑,因为有好长时间他竟然连一个字也没说。 打破僵局的是我。我说自从那天在公园里遇见后,我的第一感觉是你这个人正直、可靠。在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后悔没问你的姓名和单位,还以为再也见不到你了,连感谢的机会都没有了。 王建刚连忙接过话头:“什么叫缘分?这就是缘分。”就这样我们越说越近,越讲越有说不完的话,是相同的事业和相同的戎装使我们的心贴在了一起。 我们互相留了通信地址,恋恋不舍的分手。分手后,王建刚立即向组织汇报了我的基本情况,经政治审查,组织上批准他与我建立恋爱关系,从此,我们开始了漫长的恋爱生活。那时,我们各处一地,天南海北。王建刚在西北航空兵某师,我在南方第七军医学校读书,邮递员成为我们表达爱意和思念的使者。三年中我们只见过一次面,直到1973年我军校毕业,我们这才谈婚论嫁。70年代的军人婚礼可以说是简朴的、革命化的婚礼。 婚礼是在一个星期天的晚上举行的,地点是在王建刚所在部队的一间会议室。按照主持人口令,新娘和新郎向首长、来宾敬礼,然后,夫妻相互敬礼,充满了军营色彩。 完成了“阅兵式”的婚礼议程后,我开始给战友们发糖点烟,有几个好热闹的战友故意将烟弄湿,我连续点了三次他们才肯放过。之后,所有参加婚礼的战友们陪同我们一起回新房。 说是新房,其实就是一间临时客房,布置十分简单,一张双人木床,床上两条黄军被整齐的放在一起,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放着印有喜字的暖水瓶和两个茶杯。当年提倡艰苦朴素,因此,我从上海带回来的一束塑料花也没敢摆放,怕别人说有小资产阶级情调。桌子上放的是毛主席语录,战友闹洞房时唱的是毛主席诗词歌《蝶恋花》,一切都是在“红色”的气氛中展开和结束的。 终成眷属之后不久,我俩便回到了各自的部队,过起了相隔千里的单身生活。 第三章 探亲 1974年春,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王建刚从航空兵某部出差,因必经我的工作单位,所以便请了两天假,顺便到陆军某野战医院看望我,当我得知王建刚要中途下车顺路到医院看望的消息时,心里的那份激动是文字所不能表达的。我迅速申请借了一间房子,把生活用品都准备齐全,迎接他的到来。 王建刚临时来队的那两天,可把我乐坏也忙坏了。一下班,我就赶紧往家跑,为他做饭,尽量为他改善伙食,生怕营养跟不上影响他的健康。医院的女兵们听说我的新婚丈夫来院探亲,当天晚饭后纷纷来到家中探望,一睹这位蓝天骄子——飞行员的风采。大家拥挤在狭小的房间里,有坐床的、有靠门边站着的,边吃瓜子、糖果,边问这问那。因大家都没见过飞行员,更没见过飞行训练,因此,提出的问题无不与飞行有关,诸如:飞机是怎样起飞,怎样降落,在空中啥感觉,会不会发晕,飞行员吃什么,穿什么飞行服等。王建刚兴高采烈的回答着各种问题,同时,有板有眼的用手比划着飞行时的动作,“我还带着飞行服呢,这次出差就是去执行接替飞行任务的。”王建刚边说边随手拉开印有毛主席语录“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字样的军用帆布提包,麻利地取出飞行服,叫大家看。此时有人提议:“你穿上让我们看看好吗?”王建刚很大方的穿上单皮飞行服,挺了挺本来就很直溜的腰板,十分标志的站在一边,展示着飞行员特有的风采,还作了一个单腿后伸两臂平展表示飞机在飞行的动作。大家拍手欢呼,好棒啊!好帅啊!好威武!听到女兵们的赞美,王建刚可谓是满面春风,为了表达主人的好客,王建刚说:“明天我请你们吃饺子,我买菜做馅,大家动手包,你们看好不好?”大家齐声答应:“好啊!那可说定啦,明天下午5点半我们一定来,你可得准备好。”“没问题,不许失约。”王建刚说。 第二天下午,王建刚到集市上买来了青菜猪肉,在家又是洗又是切,调馅和面,忙活了半天,总算是做好了准备工作,还没来得急喘气,守约的女兵们已争先恐后的来到家里。洗手挽袖,揉面的揉面,杆皮的杆皮,其余的人围在一起边包饺子边讲笑话,叽叽喳渣,嘻嘻哈哈,热热闹闹。王建刚此时更是表现了一翻包饺子的拿手好戏。他包的饺子,皮薄、馅大边缘整齐,边上打的折子都一样,摆放的整整齐齐,不时地受到女兵们的夸奖,他似乎有点飘飘然,开始吹虚自己:“我从小就会包饺子,我包的饺子水平一绝,一咬一口水,又香又好吃。” 晚餐在一片赞美声中结束了。 饭后,女兵们齐动手,洗完碗,收拾干净桌子和地面,看时间还早,有人提议:“咱们和空中娇子打会扑克牌好吗?”马上有人响应这一娱乐号召,并立马摆好桌椅四人落座,开始升级大战。 王建刚以前很少和女同志讲话,是个见了女人就脸红的那一类男人,今天可算有机会扎在年轻女兵堆里特显一翻。还没开始,他就开始自我表扬牌技,说打扑克牌玩升级是他的强项,自诩牌艺高超,几乎回回总赢,而且边打边念叨打牌的口绝:“先调主,后出副,先出大后出小,有对不出单,跟着打家走牌路。”他的口诀使女兵们倍感新奇,这才知道原来打双升级还有这么多窍门。王建刚还能把每人手中有几张主牌几乎都能算出来,更使女兵们惊呀不已!有位女兵感慨的说:“到底是天上飞的就是不一样,打牌都是高水平。”又有人风趣的说:“人家可是天上的雄鹰,什么都强。”王建刚越发自豪并建议谁输了谁钻桌子。有人连声高喊“不好,不好,咱们戴高帽子吧。”话音没落地,立即有“好事”的旁观者一展手工艺制作技能,很快用报纸制作成高筒帽,还在“帽子”上画了一头猪,是 “一头”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笨猪”给输家戴上,这使牌场气氛更加热闹起来,进入了戏剧性的阶段。牌打的正起劲,有人提醒快到熄灯时间了不能再打了,得让我们休息。大家临走时,还向我和建刚扮了一张“集体鬼脸”。 第四章 团聚 1975年的3月,是个纯粹的三月阳春的季节,大地复苏,鲜花绚丽绽放,树木换了新装,王建刚于春意的盎然中兴致勃勃的接到了我的调令,喜上眉梢的他从所在的航空兵某部驻地坐上飞快的列车西行至陆军某野战医院所在地来接久别的我。 拿到盼望已久的调令,我分外高兴,急急收拾好行装,与医院领导和战友们一一道别。欣喜的办完了一切手续,和王建刚一起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向往以久的建刚所在部队,空军航空兵某师。 当时,由于家属房紧张,我们的“家”被安排在招待所里。几个月后住房调整分了一间老式平房,房子不大,只有6平米,除了一盏灯头之外,没有任何配套设施,属于那个年代特有的“无上下水、无厨房、无卫生间”的“三无建筑”。房间内放上一张木板床和一张桌子、两把椅子,整个屋子就塞满了。塞满了的房子也充满了生机,而且温馨无限。我俩十分满意,因为总算有了自己的家,终于结束了牛郎织女、两地分居的生活,终于让每年一次的火车旅行探亲因了这间小屋而画上了一个句号。我们在这6平方米的小屋里开始设计天长地久的爱,开始了相依为命、亲亲密密、携手并进的生活。 从陆军调到空军部队的我因为来不及换装,刚到时总是身穿一身陆军军装。在空军部队的营区里非常显眼,不时引来好奇的目光,我能感觉到有人走在身后窃窃私语:“你看这是王建刚的媳妇,人长的多标致。”“王建刚这小子也不知烧了几柱高香娶了这么漂亮的老婆,还是大学生。”在70年代,大学生如同今天的“大老板”一样让人的眼睛睁得比平时更大。 到了空军部队的我,对什么都感到新奇,特别是对飞机、飞行更为着迷。我最爱到机场看飞行。因此,刚分到卫生队没几天,便经常主动顶班到外场值班,端坐在救护车内,看着飞机一架一架的起飞,又一架一架的落地,时常是目不转睛看的入神,看见飞机在空中自由翱翔,一会是单机飞行,一会又编队飞行,如排列整齐的大雁在蓝天翱翔。此景令我忘情,更令我感到幸福,因为其中一只鹰是我的心爱。 爱看飞行的我更爱看王建刚飞行,我能准确分辩出来王建刚飞的飞机轰鸣声,一听到这特有的声音,我就心花努放,心似潮涌,我会马上跑到院子里朝天空仰望,内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激动和兴奋,说不清是自豪还是骄傲,说不清是一种爱慕,还是一种幸福与盼望并存的焦虑。每当王建刚夜航飞行时,我只要不在卫生队值班,总是要到外场,一直看到他平安的飞完最后一个架次。在我的眼里,黄昏看着王建刚的飞机轻轻的起飞,在空中自由的飞翔,又轻盈的落地,就如同在看一幅画,一幅动态的画。飞机伴着晚霞,晚霞像丝绸一般五彩斑斓,远看,飞机就像一只大鸟在自由翱翔,又像一只蜜蜂在嗡嗡作响,更像一只雄鹰在展翅飞翔。我的心被这飞行美景陶醉了,当然也被征服。 在我的心目中,夜航是如梦如幻的飞行,充满了浪漫的色彩,让想象变得无限而又丰富。 黄昏过去,夜幕降临,天空染黑一片,唯有两道明亮的跑道灯齐齐闪亮,光艳无比。几百只聚光灯整齐的排列在跑道两侧如星星点辍,又像似一道美丽的彩虹。 探照灯不时的向空中发射光柱,有时交叉有时平照于夜空中,光芒四射,光亮无比,如同白昼。飞机快降落了,所有探照灯齐亮了,一起把光柱照在飞机身上,一会交叉成米字,一会交叉成十字,飞机被照的格外明亮,身披银光的飞机,像是夜空中的一颗明珠在缓缓的移动,从小到大,越来越近,伴着轰隆的旋律,栩栩降落,轻盈地像一只小鸟,又像一只蜻蜓点水,更像一只归巢的雄鹰……此时的我仿佛融入了科幻影片的情景中,内心被这空军现代化装备深深打动,发自内心的为祖国骄傲,为空军骄傲。 我爱看飞机,爱看飞行,更爱看这些飞行的人。身为飞行员的妻子,我更理解这些长着翅膀的男人,他们属于天空,我永属于眷恋和牵挂。 飞行员一日生活制度十分严谨,每星期只有周三、周六可以在家住宿,平时要住在飞行员集体宿舍。每天晚饭后,王建刚总会抽空回家转转,帮我做点家务,问问长短,聊聊天。一有飞行任务,就只有打个招呼的时间了,余下的便全部交给了飞行任务。对此,我早已习以为常。 调到王建刚所在部队的第二年,我怀孕了,正在外地疗养的王建刚得知这盼望已久的喜讯兴奋不已。他从青岛疗养回来后,便把他的母亲接到部队和我们共同生活。一方面想让母亲享享福,另一方面是到时候家中有个人照应。 1976年的冬季,是个非常寒冷的冬天。还未到预产期,正在上班的我,肚子突然一阵阵酸痛,羊水早破。出现早产症候的我被送进了离营区40多公里外的空军医院。阵阵酸痛使我痛苦不已。酸痛越来越剧烈。由于属于高龄产妇,羊水早破,宫口开的缓慢,生产艰难,被早早送进了待产室内。整整三天三夜,在等待小生命降临的日子里,王建刚每天要从40公里外的营地,转换两次公共汽车赶到医院,鞋底都磨破了,但又总是见不到住在“男士不得入内”的待产室的我。只有焦急的等待!焦急中的王建刚心同火燎,无奈之下,他哭丧着脸回到营地,找场站卫生队的队长帮忙,想让队长派人到医院打听我的情况。那个年代交通不方便,通信落后,电话也打不通。第四天,喜讯终于等到了,我们的女儿出生了,母子平安。看着女儿清秀漂亮的小脸,他高兴的热泪盈框。他小心翼翼地抱着小生命久久不肯放下,爱不释手。从此,我们共同精心养育着爱情的结晶。从婴儿吃奶到幼儿学走路。眼看孩子一天天长大,他手把手的教孩子写字念书,打羽毛球,练骑自行车,教孩子游泳。他将所有的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陪伴女儿,他用他的爱心感染者孩子,呵护着女儿。懂事的女儿实现了王建刚心中的愿望,最终考入军校,成了一名女军官,他骄傲的逢人便说:“谁说女儿不如男?” 王建刚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1975年,母亲颈部长了一个包块,他带母亲到西安等地大医院诊疗,明确诊断后又送母亲到闻名军内外的陆军第四军医大学医院住院手术治疗。医院离家比较远,交通又不方便,公交车很少,没有顺路车,从部队驻地到医院有40多公里,他每次去医院都是骑自行车,细心照料母亲的生活,从洗脸、洗脚、喂饭、喂水、削苹果皮,到帮老人翻身,事事无微不至。同病房的病友都夸他是个孝子。王建刚带着母亲在身边住了十五年。母亲吃的穿的用的,他样样挂在心上。外出时总不忘为母亲买点衣物,让老人高兴。母亲多次有病住院,他不畏辛苦不怕花钱,坚持为老人看病。他为母亲的健康费尽心血,尽了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 王建刚是个努力工作、飞行安心、为人忠厚的人。孩子出生后两年,他又荣升为运输中队队长。他考虑的事情更多了。既要抓飞行又要抓安全及部队管理教育。他经常找部下谈心,不管是年长的年少的都和他谈得来。 对战友,王建刚总是有难必帮,有求必应。有一年,他们运输中队有个志愿兵的孩子得了一种怪病,经常出鼻血止不住,总是反复住医院,经济紧张。王建刚多次拿出钱帮助他给孩子看病。他们单位还有几个农村入伍的战士家庭困难,回家探亲没钱买车票,他主动拿出钱帮助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俩的工资都不高,身边还带着老人和孩子,经济上也不宽余。要想帮助别人自己就得更节俭。因此,王建刚穿的用的都是部队上发的。从未给自己买过像样的衣服和生活用品。他常对我说,自己是从苦日子中过来的,能体量困难战友的难处,我们要是主动帮一把,他们的难关就容易度过。他总是体谅战友关心战友,了解他们的思想和困难,学习和生活。在单位他的群众威望很高。 在他任职期间,运输中队连续六年荣获先进单位,他本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干部,荣立三等功五次,二等功一次。他的级别随着任职年限和工作成绩不断得到晋升,从连级到营级、团级,最后到副师级。军衔也晋升到大校,飞行等级从二级升为一级直到晋升为特级。住房也随着级别的晋升而调整,最后住上了三室一厅明亮整洁的好房子。 无论是付出的还是得到的,这一切都让王建刚感到自豪。他说自己是个农村出来的穷人家的孩子,是党和军队培养了我,并得到了一个飞行员所能得到的一切待遇,我已知足了。我虽然没有什么行政官职,没有权力,但只要让我飞行,能为军队为人民做点事情,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回报党和空军对我的培养,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第五章 健将 王建刚是航空兵某师篮球队主力队员,是场上中锋,在球场上异常活跃。跑的快,断球迅速,传接球准确,会打更敢打,敢拼又智慧等等优点都是大家公认的。他所在的球队更是战绩辉煌。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曾连续三年蝉联西北空军部队赛区篮球赛冠军。在驻地地区性比赛中也是一支赫赫有名的球队,不赛则已,逢赛必赢。 一年一度的部队篮球赛总是如期举行,这次年度赛场就设在师部篮球场上。师里的篮球场是20世纪60年代建的简易球场,完全是由红砖砌成的看台,水泥地面,篮球架是标准木制的球架,照明设备简易,两排1千瓦的大灯泡形同一串葫芦井然有序的吊在半空。场内的画线道是很醒目,完全是按比赛要求规范画制的。球场虽不豪华,但功能齐全。在当年算得上是标准化的球场。 晚饭后,19:10部队集合完毕,按方队整齐带入球场,齐齐落座。有的方队主动指挥本单位唱歌,这是当时军营文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歌声四起,气氛活跃,歌声此起彼伏,这个方队唱完那个方队又接上,一比高低,有点震耳欲聋的感觉,因为军歌是吼出来的,是憋足劲的那种吼法。直到19:30师首长坐落在高台中央,政治部主任宣布球赛开始,吼声才嘎然而止。比赛的序幕就此正式拉开。赛区的领导讲话,运动员代表宣誓,赛区首长宣布了比赛要求,并宣布第一轮比赛双方球队员入场。 王建刚所在的球队第一批上场。他们身穿白色背心,白色短裤。背心边缘为红色,红白相印非常鲜亮,加之他们都是1。85米以上的高个子,整体阵容整齐,一看就是兵强马壮,气势压人。当主持人介绍“这支球队主力队员都是飞行员”时,全场一片掌声。 王建刚在场上格外显眼,长得英俊的他,加之在场上能跑能抢,传球抢球动作又快,投球又准,动作干净利落,优美漂亮,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他成熟的球艺不时引起全场一片掌声和欢呼声。尤其是当王建刚站在罚球线上时,全场的视线再一次聚焦在他身上。球迷们都瞪大眼睛关注,期待的望着他。裁判的哨音响后,王建刚习惯性的拍了拍篮球,稳稳地双手捧球双腿一曲用力把球投了出去,篮球干脆利索的直落进了篮内,裁判的哨音一响,一发命中!全场响起一片掌声和喊叫声,正当王建刚准备投第二个球时,看台上有人领头高喊,“6号加油,6号加油。”从此,身穿6号队服的王建刚就成了“6号”的代名称。 我在看台上目不转睛的望着王建刚。看见他投篮命中异常兴奋,高兴地不停地拍手,高喊“6号加油!6号加油!”我为王建刚的球艺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我为有一个强壮又健美的丈夫而感幸福。王建刚在篮球场上的英姿就这样深深印入了我的脑海,注入了我的心田。 在我的眼里,王建刚不仅是一名优秀的飞行员,一个好丈夫,更是一名运动健将。 第六章 救灾 1977年夏天某日中午,王建刚正在飞行员宿舍翻阅当天的《陕西日报》有关安康洪灾的报道。突然,门外传来值班员声音有点变形的“紧急呼叫”:“队长队长,赶快赶快,师参谋长打电话通知你立即到师部党委会议室开紧急会议。”王建刚应声放下手中报纸,急忙来到师部党委会议室内。此时,师作战科的科长和直属部队的领导及其它几个科的科长早已落座,且每个人的表情都比较沉重,气氛显得有点紧张。参谋长看人都到齐,就开门见山的宣布开会,直奔主题的给大家讲了开会的意图:“刚才接到空军和陕西省政府的紧急通知,目前陕南安康地区发生特大洪涝灾害,部分群众被洪水围困。要求空军支援,抗洪救灾。目前形势比较严峻,我们应该义不容辞的承担这次救灾任务。经师党委研究决定,派运输机中队前去救灾。由中队长王建刚带领机组前去完成救灾任务。”并问王建刚:“你们有什么问题没有?”王建刚果断地回答:“没有。”接着,参谋长要求各保障单位作好各项保障工作,确保任务的完成。布置完任务宣布散会后,参谋长又将王建刚叫到一边特别叮嘱:“回去马上申报飞行计划,作好各种准备,选优秀的骨干去执行任务,这是党和国家最需要你们的时候,你们一定要心系群众,克服困难,圆满完成救灾任务。”王建刚果断的说:“请参谋长放心,我们一定完成任务。” 王建刚马上回到了单位,通知全队人员召开紧急会议,布置了飞行任务,确定了执行任务的机组,明确了分工,并申请了飞行计划,每个参加救灾人员适时进入飞行前的一切准备工作。 他们查看了飞行资料,研究了飞行区域的地理位置及气象条件,然后像平常一样带了几样生活用品,给家里打个告知电话,就进饭堂吃饭。刚走进饭堂,司令部作战参谋便紧随其后,告知王建刚机组飞行计划下达:“立即起飞。”他们饭也来不及吃,急急离去。食堂管理员给他们带了几个面包和香肠。王建刚机组人员带上自己的生活用品和物资乘汽车到机场,机务人员已发动飞机,他们按计划立即起飞,航向直指安康。 在安康当地政府的指挥下,王建刚机组立即进入救灾飞行。只要气象条件允许,每天都要起飞5-6架次,给受困的群众投放食品、帐篷及生活用品,有时要连续飞2-3个小时,在一片汪洋之中寻找受困的群众。 由于严重的洪涝,有许多地标被毁或淹没,还有突变的气候都给飞行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有一次,他们按指定的位置向受困群众投放食品。飞机在空中盘旋着寻找目标,一个二个三个四个……都准确寻找到了,并投放了食品。就在找第五个目标时,天空突然乌云四起漫天而来,气压低沉,眼看暴风雨就要来临!当时机组接到了“立即返航”的命令。但还有一个点没找到,怎么办?王建刚看了一眼副驾驶:“再试一次!”王建刚说:“如果这个点今天投放不了食品,这里的群众还不知要饿几天。天气也不知什么时候转好。” 此时,机组再次接到返航命令。 此时的王建刚也想按上级的命令返航,但任务未能完成他的心不甘,他决定在返航的同时最后一搏。他再次翻开地图,仔细地寻找方位,且按照已建立的航线将飞机朝着第五个投送点飞去。副驾驶提醒:“雷雨马上就要来了,不马上返航会有危险。”王建刚坚定地说:“咱们绕道返航,边返航边寻找,也许还有一线希望。” 王建刚果断的降低飞行高度,穿出乌云,在一个小山坡边上,突然发现了三堆烟火,他高兴的放声大喊:“找到了!找到了!准备投放!”机务人员应声打开舱门,等飞机飞到离烟火最近的地方,王建刚一声令下:“投放!”,机务人员把代表党和政府的一包包食品、衣物和帐篷推出了机舱…… 就在他们离去不久,乌云更浓,雷鸣电闪跟踪而来,瓢泼式的大雨铺天盖地下了起来。机上的人员都捏了一把汗,好险啊!当他们驾驶飞机安全着陆后,一直紧绷的心弦才放松下来。 王建刚执行完安康救灾任务回家后,对我说,为完成任务,就是冒生命危险也值得。他说当地被洪水围困的群众,看见飞机,有人高喊“天兵”来了,空军给我们送食品来啦!有人激动的高呼,共产党万岁!解放军万岁!我们有救啦!这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呼喊,了无虚情,更无假意。那情景叫人终生难忘。 抗洪救灾取得全面胜利后,王建刚被陕西省政府评为抗洪救灾先进个人,参加了省里的表彰大会。这是对他们执行任务并圆满完成任务的最高奖赏,也是最大的欣慰。 第七章 客串 1984年的夏季如期来到了关中大地,所不同的是这个夏天比往年要炎热的多。对于我来说它并没有什么特别的,但对于王建刚来说,它的意义就显得不一般了,因为他接受了一项前所未有的特殊任务:协助《延安颂》电视剧组完成电视剧的拍摄工作。 王建刚带领机组人员按剧组的要求,从关中腹地某机场把演职人员分批运往延安,然后按剧情的要求,把飞机装扮成抗战时期的模样,再现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我中共领导人把王若飞的骨灰带回延安下飞机的一幕。剧组正在紧张拍摄时,突然一名演中央领导的演员因故未到。导演为演员突然缺席感到恼火,正愤愤不平的发火时,突然看见从他身边走过的王建刚,望着王建刚高大的身材,魁梧的身板,端庄的脸盘,一股正气凛然的气质,导演眼前一亮,喜上眉梢!快步走到王建刚身边,拉着王建刚的手说:“非你莫属,非你莫属。”王建刚被这突如其来的召呼,弄的莫明奇妙!问:“导演你在说什么?”导演一边将希望的目光投向王建刚,一边紧紧拉着他的手说:“太像了,太像了,你就是我要找的演员。”王建刚还是不相信自己的耳朵,问“导演你说啥?”导演激动的说:“你来演这个角色”。王建刚为难的说:“我没演过戏,我真的不会演戏。”导演说:“很简单,你就手捧骨灰盒从飞机上走下来就行了,越生活越自然越好。”导演接着告诉他,扮演的是一位八路军的军方官员把王若飞的骨灰盒从飞机上捧下来的情景,表情要沉稳,姿态要端庄,神态要大气凛然的感觉。王建刚推脱说:“我不行不行。”导演坚持说:“试一下,试一下。”就这样死拉硬扯地被化了装,穿上八路军的衣服。导演叫他走进机舱准备试镜。导演又临时交待了表演的要领,并一再强调不要紧张,先走一遍试一下。 导演下令:“预备,开始。”这时摄影机镜头对准机舱门。 身穿八路军军服的王建刚双手捧着骨灰盒,表情自然,既沉重又严肃的一步一步稳健的走出飞机舱门……导演兴奋的说:“停!可以,可以,下面就正式开机。”导演还对王建刚耳语道,眼神再沉痛点,接下来又大声喊道:“大家准备,正式开机!摄影、灯光、就位。正式开始!” 按照导演的要求,王建刚再次稳步走出飞机舱门。他已进入剧情所需要的角色情景,他仿佛自己就是从敌战区回来的八路军官员,把王若飞同志的骨灰护送回延安,送到党中央所在地。他的表情自然沉稳,将角色把握得恰到好处。 导演拍完了镜头,高兴的说:“很好,很好!谢谢你,谢谢你!” 王建刚做梦也没想到,会有幸在电视剧中扮演角色,他由衷的感到骄傲和自豪。特别是电视剧在电视台播放后,来自同事和熟人的称赞声,使他心花怒放。那个年代如能上电视当一回演员可是了不得的事,大家作为新闻传播,他总是笑咪咪的面对来自各方的赞许。 第八章 误会 峨眉山,是我早已神往的地方。曾有好几次安排好行程了,都因为建刚的飞行脱不开身而未能如愿。直到2002年的夏季,我随王建刚一起到四川成都疗养,才借机一睹峨眉山的尊容。那是一个星期天,到了疗养院,经过体检化验,办完一切入院手续之后,我随着王建刚联系了一家旅行社,起了个大早,背上必备的物品,兴致勃勃的乘旅游车前往向往中的目的地。 到了峨眉山门,为了少受累,我们选择了坐缆车上山,坐在缆车上从空中鸟瞰掩映在无际的绿色海洋之中的座座金色宝殿,饱受大自然的天然氧吧,更觉神情气爽,有一种进入仙境的感觉。 峨眉山上大小寺院很多,有万年寺、清音阁、仙峰寺、伏虎寺、中峰寺等,各个寺院各有特色,是峨嵋山最具品牌效应的去处。 而最有趣的地方是猴山。猴山的猴子,时而在树丛中出现,时而在小桥边玩耍,有的坐在山坡上一动不动,有的在不停的吃东西。游客递给它食物接的很快又很准,一不小心就把你手中的食物一把抢去,稍不注意会被猴子抓伤。进猴山之前导游对我们说,到猴山不要穿红色衣服和花衣服,不要穿短裤、短裙,猴子喜欢攻击穿着色彩鲜亮的女性。 像众多游客一样,我们到了猴山也买了一包饼干,路上遇见猴子就喂一块。稍不留神饼干被猴子抢夺而去,吓了我们一跳,所幸未被抓伤。为了在猴山留个纪念,我和建刚在不停的找一些重要标志摄影,正拍得高兴,同车来的一位年轻女同志因在车上与建刚坐在一起认识了,就大哥长大哥短的叫建刚为她拍照。一会和猴子照,一会与石刻照,走到为猴子铺设的木桥边也感新奇也要照。此时,我在一旁看了心里很不舒服但也没说什么。就在那位同行的女游客摆好姿势正准备拍照时,因她穿红色方格裙子,小腿又光着,突然“招惹”来一只猴子,用“手”撕拉她的裙子,吓得她步步后退。 正举着照相机准备按快门的建刚突然发现镜头里同行的女游客“消失”了。此时,一只猴子正得意地站在那位女士站过的地方。建刚忙跑上前去赶走猴子向桥下看去,发现了同行的女游客在桥下动弹不了了,半躺着,身旁还有一大滩血。建刚见此情景毫不犹豫地跳下木桥上前搀扶,因对方腿伤较重站不起来,建刚只好背起她爬上木桥,续而向猴山入口处的急救站跑去。见此情景,我惊呆了,想叫住建刚但却张嘴无声,只嗳了一声,便紧跟其后急步向急救站奔去。 到了急救站,医生查看伤口初诊为小腿皮肤撕裂伤,伤口较深。简单消毒了一下伤口,用纱布包扎好,并打电话叫救护车送往山下医院进一步处理。 救护车到了,下来一个矮小的女护士,对建刚说“还愣着干什么,赶快把她抱上车,送她上医院。”建刚没有推辞,抱上受伤的女游客上了救护车,连招呼都没来得及跟我打,救护车就急匆匆地离去。 此时的我,又着急又生气,怎么连个招呼都不打就走了?心中顿生一股怨气,游山的兴致一下如临深渊。我没精打彩的随着旅游团向山下走去,满山的景色视而不见,心里老是想着怎么和建刚联系,上哪儿去找?导游安慰我,到了宾馆他们想办法联系,让我别着急。我只好无奈的等待。 下山后,已到了吃晚饭的时候,还不见建刚回来,我的心里如一团乱麻,走进了饭堂,草草吃了几口,只觉饭食无味,没有食欲。我焦急的站在宾馆门口向远处张望,等待建刚的出现,等到天色完全黑了还不见人,只好一个人回到房间,打开电视,我都不知在看什么内容,满脑子都是建刚能不能回来,眼睛老是往门口看,耳朵总是在听屋外的脚步声。等到晚上10点多钟,建刚终于回来了。 按理说建刚回来我应该高兴,应该说点关心的话,可这时的我心中充满了醋意,硬是不理睬建刚。有人说:“沉默是金。”可对于爱情和婚姻来说,沉默可能就是一把制造伤痕的利剑,令人窒息的冷漠,是对夫妻感情的伤害。建刚问我咋还没睡觉,我沉默。他又问我洗漱了没有,我不回答。建刚自觉没趣也就不再问了。 待建刚洗漱完上床睡觉时,我终于按耐不住了,高声发问:那女人是你什么人,你抱着就跑,送上救护车就行了,还跟着上医院,你和她啥关系?建刚无奈的回答:“是那个护士让我跟着去的,我不好推辞,救人要紧。”我生气地说:“就你会救人,就你是英雄,那么多人都没用,就你能耐。”建刚无话可说,蒙头睡觉。我气得一夜未眠。 第二天,我们离开宾馆返回疗养院,一路谁都不理谁,峨眉山的美景忘得一干二净,带回来的是责备和怨气。正当我们“内战”不息的时候,旅行社给建刚送来了一面锦旗,上面写着:“助人为乐”四个字。旅行社感谢王建刚伸出援救之手,及时营救 游客,送伤员到救护站到医院,使受伤者得到及时救治。 在旅行社感恩之时,我的脸上露出了惭愧的微笑,我误会建刚了,他所做的一切是对的。自己却在一旁指责他,我的心胸太狭小了! 此次峨眉山之行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全程欣赏它的美丽,但我却看到比之更美的风景¬;——王建刚的心灵。 第九章 挚爱 又是一年的春季,风和日暖,天高云淡。王建刚机组接到了驾机协助国家测绘部门测量华山并进行空中摄影的任务。这是一个既光荣又艰巨的特殊任务。这次测量的数据要向外界公布,所以不能有丝豪的马虎。 王建刚接到任务后,打了个电话给我说了一声,就紧锣密鼓的做着各种准备。 申请了飞行计划,机务人员准备好飞机,机组人员和摄影师、测绘人员一起研究了空中操作的一些细节。一切准备就绪,机组按飞行计划,带着测绘及摄影师按时起飞。 飞机从关中西部某地平稳顺利的飞到华山顶峰上空盘旋飞行,王建刚在俯瞰这险峻闻名天下的名山。华山为五岳之一,峰峦起伏秀美壮丽,奇峰秀岭连绵不断,山峰秀丽河水清澈,巍巍群山层峦叠翠。华山有五个山峰,巍然耸立,苍山秀岭瀑布飞流,波光闪闪,山腰的云雾也不期而至,云雾缭绕的华山仿佛仙境一般,神奇而壮观,构成了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 华山自古至今被许多人赞美过,其险峻知名中外,多少文人墨客围绕华山写出了无数千古绝唱,华山本身也演绎着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美丽的传说。华山一直让世人瞩目。 第一天航测,飞机在华山上空盘旋飞行了整整5圈,由于山上雾气太大看不清山的整体不利于测量。只好高兴而来扫兴而归。 第二天,再次按时起飞。刚升空不久,便又遇到空中强烈的气流,飞机颠簸的厉害。测量再次受到影响。 第三天再度起飞,围绕着华山飞了3圈后终于等到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云开雾散,天高云淡,王建刚机组终于看清了华山的真面目。王建刚精心的把握飞机的拉杆,把飞机飞的又平又稳。摄影师抓住这难得的大好时机连连拍摄,测量人员也紧张的进行测绘。他们终于圆满完成任务,满载而归。 一下飞机,摄影师把自己摄影作品给王建刚看,王建刚边看边发出感慨:“太美啦!太美啦!” 看了华山的美景,想起前一阶段协助空中摄影,有河流,大桥,市区,工厂,学院等美景,一一浮现在眼前,一幕幕的闪过,越想越觉得美,越觉得自豪。内心想着:我们国家地大物博,山川秀美,加之这几年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国家建设一天比一天富强,山河一天比一天更美丽。生活在如诗如画的美丽景色之中感到无比自豪。 执行完华山航拍航测任务后,王建刚为华山之美丽之冷峻与险要感慨万分。为表述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挚爱,从不舞文弄墨的他诗兴大发,激情满怀赋诗一首__ 峻峭山峰指向天, 青山翠绿绕云间。 云雾缭绕如仙境, 峻岭美景无能比。 第十章 挑战 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严寒的冬季。西北地区已是白雪皑皑,冰冻三尺。王建刚奉命到西北某战备物资储备库空运物资。 每次飞行,他们都要顶着风雪,冒着严寒,在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下做飞行准备。由于天气过于寒冷,飞机发动都很困难,每次都要折腾一两小时才能把飞机发动起来。 有一次,王建刚机组奉命到西北某地运送一批紧急使用的战备参演物资。由于时间临近演习,当时运输机又少,迫在眉捷。这一架次必须把所需物资全部运走!可是飞机的容量有限,要拉走这批物资很难。怎么办? 王建刚身处困境泰然处之。他和机组人员一起认真计算物资的重量,反复对比论证。得出的结果是一次拉走这批物资就要超重,飞行起来很不安全,也违反飞行条令。可是这批物资都是演习急用的,每一件都不能减。不减?就超载。减了就影响演习!这可难坏了王建刚。他不得不动员机组人员把所带的个人物品留下,不随机带走,可还是超重。又不得不从减少人员入手,安排地勤人员保障完飞机起飞后乘坐火车返回部队,但还是超重。如是,他们再一次反复计算飞机的潜载能力,从理论上得知,飞机还有一定的搭载空间。但是,在实际飞行中如何?这是个从未遇到过的课题。为了不耽误军事演习,王建刚果断的决定:超载飞行! 作为一名老飞行员又身为机长的王建刚心里十分清楚,超载飞行十分危险,搞不好就会机毁人亡,是运输机飞行的一大忌。为了演习能按时进行,王建刚把军人以完成任务为天职表现得淋漓尽致,把飞行重量减到不能再减的程度,毅然决定冒这次险。说是冒险,更是挑战!是人的胆识与飞机存载极限的挑战。 次日,天空放晴,虽然气温很低,但能见度尚可。当接到起飞的命令后,机组人员立即坐汽车到飞机场,作好各种飞行准备工作后,他们与塔台调度员联系:请求起飞。 “起飞。”调度员指令。 王建刚把飞机滑出跑道,加足油门用尽全力拉杆升空,沉重的飞机就像一条大肚子鱼在水中摇摆,又像一只受伤的鹰在空中晃悠爬高。50米,100米,300米,600米,800米,1200米……飞机终于升至可行性飞行高度,此时的王建刚费尽全力稳住飞机,保持住高度平稳飞行。紧绷的弦终于松了下来,满头大汗的他坚持在空中飞行了3个多小时把物资一口气运到了目的地。 由于超载,艰难起飞的飞机降落时也相当困难,飞机形同风中的一片树叶晃晃悠悠地飘落下来。把机场的指挥员都吓了一跳,好在有惊无险,一切安全无恙。可是令王建刚没想到的是领导在大会上点名批评了他的这次冒险飞行,原因是险些出事故。并责令他写出检讨。王建刚感到很委屈,但又不得不冷静下来反思自己的错误。 在作战科主持的安全会议上作了检讨的王建刚,心里却有点“堵”:又没有出事,任务也完成了为什么还要挨批评?情绪有点低落,回到家里话也不想说,独自一个人生闷气。我说:领导批评你还不是为你好,不让你以后冒险,以免发生事故。王建刚想了想,对我说,是该好好吸取教训,以防不测呀。 第十一章 误入魔鬼a区 1982年夏季,王建刚机组接到上级的派遣,到地方某航驾校帮助飞行。由于该航驾校刚组建时间不长,又接受了一批飞播任务,故而借助部队飞行员的力量帮助完成带飞任务。 王建刚二话没说,带上简单的行装,来到了新的工作环境。然而,这是一个营建环境与装备及其不对称的航驾校,飞机的状况相当老旧,设置简单,通信设备落后,是老式的无线电接收机。他边看边皱眉头:这比部队的装备要差的多。交接飞机后,王建刚对飞行安全表示疑惑。此外,航驾校的飞行员是已退职后聘用的,并且已间断飞行多年,需要恢复飞行一段时间。地勤人员也是七拼八凑的临时组合,专业技术不够熟练。所去飞播的地区又是贫困山区,边远的小乡镇。生活条件、地理环境比较差。在这种状况下完成任务,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既来之则安之,入乡随俗。王建刚这样想,再难也得完成任务。 航驾校的领导召集大家开会见面,明确了各自完成的任务和实施方案。 王建刚按计划把飞机飞到目的地:一个边远的小镇。这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小镇,人口稀少得屈指可数,交通不便到全镇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社会依托很差,唯一的一个能住的招待所的条件也是非常简陋。屋内只有两张硬板单人床和一个脸盆架。走廊尽头有一部公用电话。整个招待所只有一个公用厕所,没有洗澡设置,好在还有一个简易的职工食堂,能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 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地方领导对他们很关心也很热情,时常问长问短,所有飞行安排,都要争求他们的意见,安排他们给被带飞人员上课,讲要领。飞行人员经过带飞后逐渐恢复和掌握操作,但飞播的主要任务由部队飞行员当机长带着地方飞行员一起完成。飞播工作就这样艰难的开始了! 飞播的准备工作虽不充分,但也能凑凑合合的进行。由近至远,先易后难,是此次飞播的基本原则。由于飞机老旧,在飞播过程中,小型故障不时出现,只能边修理边飞播。使得原本就艰难的飞播工作又涂抹了一层艰难的色彩。 他们飞行的区域离原始森林很近,原始森林的上空收不到无线电信号。有人风趣的称:“原始森林的上空为魔鬼a区。如误入此区飞机就有迷航的危险”。 有一天,王建刚和副驾驶飞较远的一个播区,当他们飞播完东西两区域后又向南山播区转移时,飞机飞着飞着,突然无线电接收机无信号!当时还以为是接收机出了故障,副驾驶立即进行排查。 10分钟、20分钟过去了,无线电接收机仍然不在“服务区”。 此时,原本模糊难辨的地面标志也彻底没了踪影。王建刚突然感到不对劲,问副驾驶:“现在是什么方位?高度多少?” “高度1400米,方位在县城东南方。” 王建刚向下望去,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雾气及大片发黑的影子。他突然想起有人说过的“魔鬼a区”。急忙问副驾驶:“我们是不是进入了魔鬼a区?” “不可能吧!刚向南飞了没多久,要是真的误入魔鬼a区就有迷航的危险!” 副驾驶疑惑的说道。 王建刚马上拿出地图,重新计算方位,并叮嘱副驾驶调整飞机的方向向北飞行。由他亲自到接收机前操作,寻找信号。 王建刚小心翼翼地调整着这只突然失灵的“耳朵”,突然他发现了一个微弱的信号,他果断地判断出接收机是好的,飞行方向正确,并命令副驾驶飞机继续向北。此时,信号越来越强,他这才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微笑。他喜形于色的叮嘱副驾驶,注意看地面的目标,刚才飞过时见到的水库和高压线杆。飞着飞着,副驾驶突然叫道:“看到水库啦!又看见高压线杆啦!”他们的脸上都挂满了笑容,飞机朝着机场方向飞去。此时接收机收到了机场的信号,他们速与调度联络通,经调度指挥,飞机安全着陆。飞机在跑道上滑跑了一段时间停稳之后,地勤人员忙着接收飞机,检查飞机油表,他们惊讶地发现,油料还剩二公升…… 好险啊!再晚几分钟就回不来了!大家在为王建刚捏了一把虚汗的同时,也钦佩他处惊不变的心理素质和过硬的飞行技术,虽然误入“魔鬼a区”,由于头脑冷静,处事果断,化险为夷,避免了一次随时有可能发生的事故。 第十二章 选择 选择,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能有无数次,生活或事业或金钱,既充满了选择本身的魅力,也给选择者带来了或多或少甚至不可自拔的困惑。因此,这是一把双刃剑,能舞好它的人注定有着淡定从容的情怀,同时,也在考验着一个人的德性。王建刚似乎一直在这种考验之中从事着他命里钟爱的飞行事业。 1993年秋,空军工作组按计划准时进驻王建刚所在的航空兵某部,适时宣布中央军委关于空军部队进行整编的命令。 王建刚在空军部队飞行已20多年。伴随着空军部队的现代化进程,先后经历了3次整编。第一次是刚从航校毕业,整编对他来说还很新鲜,无非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打起背包,单身一人轻松出发,换了个环境而已。第二次整编,只是原指挥机关撤消,新的指挥机关进驻,换了新的领导,他的家和单位都不变。只是隶属关系和番号变了。可是这次整编就大不一样了,现指挥机关彻消,营区变成留守场站,不驻飞行部队。家和爱人孩子留在这里,自己将只身一人前往新的部队。将要面临着远离孩子和爱人。他的思想斗争非常激烈,吃不下,睡不着。走到哪里都和战友们议论整编的事,商讨到哪合适。有几个战友选择了转业到民航飞行,工资高待遇好,家也比较稳定。还有几个战友选择离家近一点的单位。王建刚和我也在商量着是转业进民航,还是继续留在部队。经过反复思考后,王建刚选择了在部队继续飞行。他对我说:“我是部队培养起来的飞行员,党和军队在我身上花了不少心血,我要为空军建设贡献出全部,把一切倾注在我热爱的飞行事业上,不管调到哪都行,只要让我继续飞行。” 我用微笑支持丈夫的选择,毕竟都是军人,我十分理解他这分难以割舍的军旅情缘。 王建刚决心已定,向师领导写了保证书,保证执行军委命令服从整编,不管分配到哪个部队都愉快接受组织的安排。他在服从整编的保证书中写到:“我是一个兵,随时听从党安排;我热爱飞行,如同珍惜自己的生命;只要让我继续飞行,无论到哪里。” 第二天,整编大会在部队礼堂召开,上级首长宣布了中央军委的命令和空军党委的实施方案,并作了简短的动员,讲明了意义。组织上给每个飞行员都留有选择的余地,对重新调配不满意的可申请转业,对分配地点有意见的在一日内找领导协商调整。大会宣布了分配名单,王建刚被分配到西北某个离城市较远的航空兵师,这里交通不便,生活艰苦,王建刚是清楚的。但是,他没有找领导,还是那句话,“只要能让我继续飞行到哪都行。”他高高兴兴到带队首长面前报了到,填了表,意气昂然的决定远征。 接受单位主动派飞机来接他,他带上简单的生活用品和行装,告别家人,登上飞机到新的环境中,开始了我们婚后的第二次单身生活。 第十三章 追春 春至四月,内地已是绿叶满树,花开花艳的季节。可内蒙古草原仍然是黄沙伴着枯草,没有一点春的气息,春天似乎仍然躲藏在冬的背后,或者在离这方土地更远的地方驻足,以一幅姗姗来迟的模样叫人们渴盼。 王建刚所在部队再次接到了上级赋予的飞播使命。 经部队党委研究决定,到内蒙执行飞播的重任落在了王建刚的肩上,这已是他第九次执行飞播任务。所不同的是以往几次都是在内地,飞行的难度和生活条件还比较好,而这次是在人烟稀少的大草原上。四月份的草原上气温仍然较低,昼夜温度差在8摄氏度左右。白天,时常是大风卷着黄沙漫天飞扬,人在外行走,眼睛被风沙吹的睁不开,人被风吹的连迈步都困难。 他们受命的飞播区域较大,是一片干枯了的毛草地。飞行的时间比较紧,必须四月底开始五月底结束,因为这是飞播的最佳时期,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飞播任务,很难很难,因为可飞行的天气较少,充分利用可飞时间是唯一的选择。他们只好把可飞天气的飞行架次逐日增加,最大限度的延长飞行时间。他们每天早上四点钟就起床了,五点钟进机场,六点钟起飞。有时5点半起飞。依据当地气象规律,上午天气变化较小,能飞4-5个架次,可完成2-3个区域的播种任务。到了12点以后,就会有不期而至的飞沙,大风卷着黄沙漫天飞扬,能见度下降,为了安全不得不停止飞行。但为了赶进度,抢季节,他们又不得不将起床时间再作调整。于是,由原来的6点提前到凌晨3点。尽管如此,机组人员依据进程计算,要按时完成任务仍然很难。因此,又不得不从下午找机会“挖”时间,做出了只要下午风沙不大就增加架次的决定。 有一天,天气尚可,蓝蓝的天空晴空万里,空中有几朵白云悠闲飘荡,难得的好天气。上午,机组飞了5个架次到了午饭时间,他们就地在机场吃着送来的盒饭。 王建刚刚端起饭碗,负责飞播的领队便关切地迎了上来:“老哥身体怎么样?是否……”没等对方把话说完,虽然有些疲惫的王建刚就口不对心的脱口而出:“挺好。”领队说:“今天天气还可以,能不能再加一个架次?”王建刚不加思考地回答:“可以。”就这样又增加了一个架次。从此以后每天只要天气好就逐日增加架次。由5架次递增6架次、7架次。最后一个飞行日,为了确保在最佳飞播时期内完成任务,从3点起床直飞到傍晚19点半才落地的王建刚,共飞行了9架次。 短短的一个月,王建刚飞行总时间270多小时,这是一个“玩命”的飞行数字,在同批执行任务的飞行员中他排名第一。这个“第一”实在来之不易。他不知流了多少汗,受了多少累,一向爱干净的王建刚竟然忙得整整一个月没有换洗过衣服。 任务圆满完成,当地政府领导为他们设宴庆功。王建刚他们的飞播区地处内蒙古草原偏僻处,购物不便,但草原特色的手抓羊肉、泡菜、油馍馍、奶茶和马奶酒都是城里酒店所没有的,是地道的绿色食品。 内蒙古草原上的主人非常好客,酒席上很会劝酒。一杯接一杯的敬酒,而且还是大杯子,如果推辞不喝,身穿民族服装的内蒙古姑娘们便悄然来到你身边,以歌舞的方式敬酒,客人不喝完不离开,一展歌声不断酒不断的民族风情。 王建刚也只好客随主便,敬酒就喝,不一会儿,酒精便将他的脸色反应至面红耳赤的境界,喝的酒兴正浓时,姑娘们拉他出来跳当地的民族舞,他先是扭捏的推辞,几位姑娘死拉硬扯的把建刚拉到中间,他迷迷糊糊高一脚低一脚的伴随着乐曲,身子来回摆动,没有手舞,没有足蹈,根本谈不上舞姿,只知跟着转圈,乐得在座观看者不时发出阵阵笑声。欢声笑语中他们身临其境的感受到内蒙古人民的豪放和热情。族长看见气氛很热烈,高兴地说:“姑娘们,好好招待这些尊贵的客人,他们可是草原上的功臣,全靠这些飞行员为我们播下了草种,今年就会有好收成。是他们这些长着钢铁翅膀的雄鹰给我们草原带来了幸福的生活。” 第十四章 飞向火海 1999年5月的一天,王建刚机组突然接到紧急命令:大兴安岭林区发生特大火灾,立即驾机到大兴安岭林区参加灭火救灾工作。 扑救工作正在紧张的进行中,火场上聚集了大批的兵力,护林员、护林武警官兵数千多人已奔赴现场,扑打灭火。由于火场风力达6-7级,加剧了火势的蔓延,火场险情非常严峻。风助火长,火场上空浓浓的烟云,翻腾的热浪令人胸闷憋气,呼吸困难。在火场上空飞行同样具有一定的危险,稍不注意就会被沸腾的热浪袭击,险情无时不在。 火速驾机赶赴火场的王建刚机组,除了把灭火人员及领导分批运到林区外,每天按要求起飞5-6架次,喷洒灭火剂。由于火势太大,又有风助火,灭火剂喷洒过的区域火势刚息,周边的大火又被风吹向中心蔓延。他们驾机喷洒完一个区域,迅即落地,装满灭火剂,加上油,再次起飞,再接着喷洒。在地面灭火员引导下,哪边有大火他们就飞向哪里。 滚滚浓烟从森林上空升起,火舌在森林上空窜来窜去。在飞机上都能感到像在火炉边一样的炙热。 林区上空共有五架飞机轮流起飞喷洒灭火剂,所有机组人员的精神高度紧张,按照灭火要求,喷洒时必须保持一定的高度,不能太高,太高达不到灭火的效果,又不能太低,太低易被气流袭击,造成机毁人亡的危险。 飞行员们顾不上自己的疲劳,顾不上危险,火情就是命令,火场就是战场。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火情在哪里出现,他们就飞向哪里。 五架飞机轮翻喷洒,只见飞机尾部喷出一股桔红色的烟雾带,飞机喷洒过后的地区火势渐渐减弱,直至熄灭,续而变成一片黑色的焦土和灰烬,烧焦的树杆和大片被毁的森林一片狼迹。 看见大片的森林被大火吞噬,王建刚的心如刀绞。多么美丽的森林呵,被大火烧毁太可惜了。这可是国家的财富,一定要保护好森林,与大火争时间,把损失降到最低最低,王建刚下定决心。 灭火工作已艰难地进行了5天,火势已得到基本的控制,但仍有死而复燃的火种在串动。五月份的干草及树木遇火就着,加之遇上林区的大风一吹,大火又再次熊熊燃起。 林场总指挥命令:飞机再次起飞,喷洒灭火剂!王建刚和飞行员们已连续5天紧张的飞行,可以说是筋疲力尽,飞机也累呀,来不及保养检修,机务人员加满油,装满灭火剂,稍加检查,就立即起飞。因为救火要紧呵! 飞机在林区上空盘旋飞行,不间断的喷洒灭火剂。王建刚飞了3圈之后突然感到空中气流加大,飞机上下颠簸,续而左右摇摆,飞行员们也感到气流太大,人被震得在座椅上上下窜动,五脏六腑都被震的来回翻腾。 王建刚手握着拉杆,全力保持飞机平稳飞行。这时,突如其来的强大的气流,刮跑了飞机驾驶舱边上的一块挡风玻璃!接着,强大的气流冲进了机舱,飞行员被吹的无法坐稳,随时都有可能被强气流席卷出去的危险。 王建刚对副驾驶大声呼喊:“快找东西堵窗子。” 副驾驶跌跌撞撞地扶着机舱门和座椅艰难地迈步,找到了一个大帆布袋子堵到窗口上。然而,飞机稍微平稳一会儿,帆布袋又被强大的气流给吸出窗外。王建刚一边稳住飞机,一边大喊:“快,找个硬点的东西再堵。” 此时,强度大的气流将王建刚吸的直往窗边斜,王建刚喊道:“快来抱住我。”副驾驶马上用双手紧紧地抱住了王建刚。这时气流仍吸的他们上下颠簸,被气流卷出舱外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 王建刚高喊:“把你的身体找绳子固定起来。”副驾驶看见舱门口一根绳子不够长,只好穿过腰带绑紧。把自己固定在机舱门边,副驾驶再用双手抱住机长王建刚,这时王建刚向机场指挥所报告机上情况。 他呼叫:“泰山!泰山!飞鹰报告。” “泰山听到。”王建刚接着将飞机左侧挡风玻璃吹落,气流太大,飞机失去平衡要求降落的情况告知地面指挥员。 塔台指挥员回答:“飞鹰!飞鹰!要稳住飞机,就近降落避开火场,进入土跑道降落。” 王建刚回答:“明白。” 王建刚开始下降高度,找到了土跑道,飞机左摇右摆地终于一歪一斜的安全着陆。这时救护车、消防车一起赶到,林区指挥员也驾车来到飞机旁边。由于飞机失衡机翼擦地,王建刚当时有点被震晕,额头被碰出了血,副驾驶降落时被震的摔倒在地。他们昏迷了片刻,等救护人员赶到现场,只见被吵喊声惊醒的王建刚一手捂住头部伤口,一边推醒了副驾驶。 王建刚和副驾驶立即被医护人员接上救护车,此时,林区领导和飞行指挥员也随即赶到现场看望。经地勤人员检查,飞机除了一侧机翼擦伤外,右驾驶舱挡风玻璃丢失,其它一切完好。好险啊! 森林大火总算被扑灭。王建刚机组遇到险情,果断处置,转危为安,受到了林区指挥部的通报表扬。 第十五章 荣誉 一年一度的年终总结大会在师部礼堂召开,主席台正中墙面上悬挂着庄严肃穆的八一军徽。 各单位按时在带队首长的口令声中整齐入场。随着大会主持人“坐下”的一声号令,只听得整个方队“哗”的一声,节奏整齐的落座,更显军人步调一致的气派。 各方队坐好后,警卫连的指挥抢先站起来指挥方队唱歌,他们唱的是经典的军歌,将“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得地动山摇。歌声雄壮有力,气势旁薄,一听这吼声震天的歌喉,就知道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 警卫连的歌声刚完毕,马上将矛头指向场务连,指挥高喊着:“场务连来一个,场务连来一个。” 大家齐声应:“场务连来一个,快快快!快快快!” 场务连的指挥员毫不示弱的站了起来,指挥全连官兵唱了一首“学习雷锋好榜样。”他们两个单位唱完后,又同时把矛头指向飞行员方队。“飞行员来一个,飞行员来一个。”喊声如雷阵阵紧逼飞行员方队。他们面面而观,尴尬的不知所措,会场的气氛更加热烈。飞行员方队的指挥员正准备起立应战,师政治部主任宣布:“立功受奖大会开始。”会场一片鸦鹊无声。政治部主任的宣布时机把握的精确到位,正好解了飞行员方队的围。 政治部主任主持会议,师长作了工作报告,政委宣布立功受奖名单。当宣布荣立三等功者上台领奖时,凑响了轻松的乐曲,三等功荣立者伴着乐曲的节凑列队走上大会主席台…… 当政治部主任宣布荣立二等功的同志上台领奖的名单宣读后,会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荣立二等功的有四名同志,都是飞行员,都是安全飞行2000小时以上,各项工作成绩突出者。特别是完成任务出色的,其中就有王建刚。 王建刚兴至勃勃走到主席台上,向颁奖的部队首长敬了庄严的军礼,接过了这枚份量很重的二等功奖章、奖状和奖品。这是他一生飞行生涯的总结。证明他在一生飞行事业中兢兢业业,艰苦奋斗,安全无事故。是他流大汗,洒热血,用他辛勤劳动换来的。此时此刻他心情激动,发自内心的喜悦。自己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党、人民和军队忘不了他的功绩。他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永远珍惜这崇高的荣誉。 立功受奖大会上我坐在后勤方队里,看着王建刚上台领奖,眼睛一直盯着王建刚,寸步不离。内心有着说不出的高兴与自豪。同事们也向我投来羡慕的眼光,我更为他骄傲。 自我们结婚以来,我始终很支持他的飞行事业,从不给建刚增添思想负担,家里的事务自己能干的从不让他分心。自己有时生病,孩子发烧,只要建刚有飞行任务我只字不提,总是报喜不报忧,让他集中精力去飞行。今天建刚立了功受了奖,我觉得自己的辛苦很值,作为一个飞行员的妻子,就要学会善于体谅丈夫,宽容一切,勇于担起家里的大事小事,照顾好老人,照顾好孩子。有几次家里的老人住院抢救,孩子生病住院,在外地飞行的王建刚从不知晓。等他回来已是家人安康,气氛温馨。 虽然生活平平淡淡,但相依为命,相亲相爱,就有无限的幸福和快乐。生活中的我坚信,夫妻只要携手并进,就能一同度过无数个生活困境,这个家庭就能风光无限,其乐融融。作为妻子,当丈夫失意时,要与他并肩走出困境,生活习惯不同时,要立求打造和谐。当婚姻与事业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平淡中发掘出浪漫与激情。善于理解别人,自己也会被得到理解。风雨同舟,比翼双飞。我为了这个家尽到了一个当妻子应尽的责任。我总是把苦留给自己,把甜让给别人。难怪王建刚开完庆功会一回到家里,就将这枚二等功奖章欣喜的挂在了我的胸前,还在我的耳边悄悄地唱着“军功章呵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第十六章 最后的航迹 2005年底,王建刚的特级飞行员命令批下来了。还有一年就能到达最高飞行年限,整整飞行30年。虽然人生经过了许多坎坎坷坷,起起伏伏,几经磨练的王建刚最终达到了飞行生涯的最高境界。他一生荣立三等功五次,二等功一次。飞行等级从二级到一级,再到特级。军衔也从上校升为大校。空军能给飞行员的功名利他全具有了。王建刚始终坚信:只要好好飞行,努力工作,成绩显著,组织上就会给你崇高的荣誉。还有一年就该停飞退休了的王建刚十分珍惜这有限的军旅生涯,从来闲不住的他,显得更为忙碌。他说他要抓紧时间好好飞行,要回报祖国和军队对他的培养。 2005年12月2日,这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在这个日子的背后隐藏着我与王建刚生死离别的开始。 王建刚接到新的任务,帮助试飞国产某型新式水上飞机,此型飞机是国家新开发研制的,机身虽小但性能很好,有远大的军用和民用前景。 接到这样神圣的使命,王建刚自然是喜欣望外,他对我说组织上这么信任我,我更要加倍努力圆满完成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王建刚满怀信心,告别我和孩子,只身赶赴试飞基地。他们克服困难,白手起家,亲手建造出了试飞场地,安装好飞机,开始了试飞工作。 度过了严寒迎来了酷暑,人晒黑了也累瘦了,迎着风雨披着彩霞,在湖水蓝天间轻盈的飞行着,犹如一只蜻蜓在湖面上点水。飞机映衬着蓝天白云,蓝天白云和飞机又映衬着碧绿的湖水,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试验飞行一直很顺利,各种常规试飞数据和特技试飞数据均按试飞要求得到了取证。厂方的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都很满意,部队的领导也很放心。试飞在顺利的进行着,任务已完成了一大半,再有20天试飞就可以结束。飞机的适航及所有数据取证工作就可以画上圆满的句号。王建刚内心非常高兴,再坚持20多天就可以回家和家人团聚了,就可以回部队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他通过电话告诉我这个好消息。我也告诉他好消息,部队集资建设的新房已装修好了,房子很大很漂亮,家具也配齐了,只等着他回来搬新家。 王建刚的心情非常好,完成试飞任务的信心更足了。 清晨,他按时起床,洗漱过后在操场作完早操之后又跑了四圈,按时进食堂吃了早餐。带上飞行包和资料来到机场。他看到地勤人员在做准备,主动打了个招呼,之后与跟班领导谈起了今天的试飞科目。领导叮嘱:“今天的课目难度较大,是最关键的一次取证,也是风险最大的一次试飞,一定要细心稳重。”王建刚说明白。他高高兴兴地走到飞机旁,如抚摸心爱的孩子一样摸着作好了各种准备迎接主人的飞机,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他看看天空,蓝蓝的天上有几朵白云,晴空万里,天气真好。空中还不时有鸟儿在飞翔,一派生气盎然的景象。清澈的湖水,波光粼粼,多姿多彩。王建刚饱受着大自然美妙风景的吸引,他感到无比陶醉,他热爱着这美景,热爱与美景并存的生活,更爱他飞翔的蓝天白云。 王建刚稳步迈入机舱,戴上飞行头盔,平稳的坐在驾驶位置上,和副驾驶核对准备工作无误之后,按程序关好座舱盖,即与现场飞行指挥员通话。 “试飞员王建刚准备完毕。” “起飞。”现场指挥员一声令下。 王建刚回答“是!”重重地按下发动机启动按钮。飞机开始在水面上滑行,飞机起落架渐渐的离开水面,飞机缓缓的向着蓝天爬升,续而在距水面1000米左右高度盘旋飞行。再缓缓的下降,轻盈的落入水中,滑翔。真像一只蜻蜓在自由而轻盈的点水。 上午的飞行非常顺利的结束了,王建刚一边吃着送来的午餐,一边与指挥员交流了飞行体会。指挥员强调下午要注意单发停车着水试验,尽量在快入水面时停一侧发动机。王建刚回答:“明白。” 下午第一架次的飞行可谓是轻盈无比,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王建刚驾驶的小型飞机就像一只娇小玲珑的白鸽在天空中翱翔,姿态优美,挥洒自如,动作和谐自然。 成功飞完第一架次飞后,飞行指挥员要求:单发停机的时间再接近水面一点。王建刚回答:“明白。”接着开始了第二架次的试飞。 飞机像往次一样,轻盈地起飞,自由的盘旋,自远而近的缓缓降落。就在距水面10米左右的时候,他关闭了一侧发动机,正在作高难度的实验:单发停机入水面滑行。此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一只飞鸟迎面而来,眼看就要撞击飞机,千钧一发之际,来不及思索的王建刚本能的作了一个避让动作,操纵杆一斜,避过飞鸟,但终因飞机离水面太近,再想拉杆升起已无力回天。飞机失去了平衡,一切来的太急,也来不及喊话,人与飞机重重的落入湖中,接着又浮出了水面,像一只被抛弃的小船任意飘泊。 由于飞机突然坠入湖中,与湖水的浮力形成相互作用力把王建刚震昏了,暂短的意识丧失,使飞机失控。由于位于湖中心,救援人员一时无法接近。 当王建刚渐渐的清醒过来,开始自救。由于飞机受到重创,座舱盖严重变型,本来非常灵活的座舱盖的开启开关此时完全失灵。怎么也打不开座舱盖,他试图用肩撞,用拳头砸,用头顶,用尽了所有的力气都无济于事,立即与指挥员通话报告现场的情况:飞机操作失灵,座舱盖打不开,请求战友们营救。 他与副驾驶边想办法自救,边等待他人营救。 飞机在湖中心离岸边较远,当地的群众乘船帮忙把飞机拖到岸边。机务人员从岸边飞跑过来,他们想尽办法也没有将座舱盖打开。 王建刚和副驾驶在机舱内已感到胸部发闷,头晕眼花,机舱内氧气耗尽,缺氧的信号已出现,机务人员的努力仍无济于事,他们的忍耐已达到了极限。他昏迷了,他安详地闭上了双眼,他再也听不到战友的呼唤。他静静地躺在机舱内,把自己融进了蓝天白云。 蓝天在悲伤!湖水在哀鸣!小草在哭泣!它们都在为一只骤然折断了翅膀的蓝天雄鹰送行! 为了祖国的国防建设事业,为了航空事业的发展,为了空军的建设和战斗力的提升,王建刚匆忙走完了人生之路。 王建刚的一生平平淡淡,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没有战火纷飞的经历,只有在蓝天白云里留下了不知疲倦的翱翔的身影。他的一生也折射出了老一代空军飞行员艰苦奋斗的里程。他们默默无闻,他们的工作生活鲜为人知。他们辛勤耕耘编织的宏伟蓝图和为空军建设所做出的业绩有蓝天作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