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浩然沒有說明,不過,語意已非常明顯了。
秦軍處境堪憂,不快速改變局勢,全軍必然徹底喪失鬥誌。
一群鬥誌渙散,猶如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戰場遇到魏軍,一觸即潰啊。
不過,秦軍尚未到傾吐陌路之際。
季玄陵闊步走進王帳,前所未有的嚴肅。
來迴度步徘徊,似在思索。
這一年多來,他屢次禦駕親征,一路所向披靡。
東征伐魏,未與魏軍主力觸碰,秦軍定然處處碰釘子,使得大軍氣勢低沉。
“嗬嗬!”
“一時失利,不代表秦軍什麽,即使魏軍處境天時,地利,人和,本王照樣送他們上路。”
黃浩然,賈問道,衛康,林君宸,楊經武等,齊刷刷轉首望過去。
沒錯,未到山窮水盡時,誰說不能柳暗花明呢!
衛康建議道:“王上,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末將願領精兵出征!”
“不,不能重賞全軍!”
賈問道走上來,否決了衛康的建議:“此戰,該挑選該死精銳,組建敢死隊,再在軍中樹立榜樣。若賞,也該賞賜林將軍,楊將軍統領的先遣軍。”
頓了頓,賈問道繼續說:“此戰,大軍糧道,後路被斷,引起全軍信心低落,欲恢複全軍氣勢,要麽盡快恢複糧道,要麽找到魏軍藏匿糧食的地方,秦軍糧草充足,大軍自然漸漸恢複氣勢。”
“王上,賈大人所言有利,不過,臣詳觀魏軍防禦,發現對方連續兩道防禦,全是以河修建攻勢!”黃浩然指向地圖道:“第一道防禦以濁河為依托,第二道以湅水河為屏障,若臣猜測沒錯,魏軍第三道防線,在汾水河流域。
三道防線,從西向東,大軍從南向北征戰,幾乎處處碰釘子。所以臣建議,改變作戰策略!”
“沒錯!”
“此戰,非秦軍兵不利,將不勇,問題全在魏軍防禦。”季玄陵詳觀地圖,指頭猛地點在地圖上:“此處,乃魏軍命脈所在,奪取此地,魏軍必敗。”
幕僚,將軍,快步追上來,望向季玄陵所指地方,異口同聲的說:“風陵渡?”
“沒錯,正是風陵渡!”
季玄陵點了點頭,自信滿滿。
“風陵渡,自古為河東,河南,關中咽喉要塞,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若秦軍占領風陵渡,一路向東征戰,簡單許多,關鍵封陵城,陽晉城內,囤積不少糧食,占領此地,幾乎便抓住魏軍要害,讓魏軍進退不得,若改變防線,渡河的秦軍,將狠狠打擊對方!”黃浩然一點即通,道出風陵渡的重要性。
聞聲,帳內所有人議論紛紛,他們不是傻瓜,季玄陵指出魏軍防線的要害,他們圍繞風陵渡討論。
一時,各有良策。
“蛇打七寸,擒賊擒王,抓住魏軍咽喉,公輸琅休想再掀起風浪。”少時,季玄陵鐵拳砸在案台。
仰頭眼眸掃過諸將,喝問:“衛康,魏軍何人駐守風陵渡?”
“稟王上,是魏軍驍將陳昌琦!”衛康迴答。
陳昌琦?
沒有聽說過!
季玄陵也不囉嗦,立即點將:“風陵渡,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來,東聯魏國,西通秦國。衛康,你領四萬禁軍渡河西進,兩日內,占領風陵渡。”
“喏!”
衛康早求戰心切,聽聞軍令,滿目喜色,向帳外走去。
“將軍留步!”賈問道叫住衛康。
衛康詢問:“中書令何意?”
“風陵渡乃濁河北岸,魏軍防線的命脈所在,公輸琅,既然派驍將駐守,自然曉得風陵渡的重要性,必然派重兵把守,所以,將軍前往,佯攻封陵城,主攻風陵渡。”賈問道說。
“謝中書令點撥!”衛康躬身行禮。
季玄陵眼眸再度掃過地圖,詢問道:“濁河北岸,魏軍還在何處儲藏糧草?”
既然找到魏軍軟肋,該打的他們抱頭亂串。
“稟王上,一處在石門山,一處在河東郡治地,安邑!”楊經武匯報。
季玄陵瀏覽地圖,石門山,在濁河防線北麵,安邑城,在湅水河與汾水河兩道防線之間。
指頭彈在案台,斬釘截鐵的說:“先打石門山!”
聞聲,諸將神態詫異,林君宸道:“王上,先遣軍,虎狼騎兩次征戰,大軍兵鋒受挫,再戰,是不是...?”
畢竟,秦軍氣勢低落啊!
“是啊,王上!”楊經武附和。
季玄陵輕笑:“衛康在風陵渡傳迴消息,全軍征戰!”
“喏!”
......
風陵渡。
地處濁河大拐彎處,奪取風陵渡,東進北伐,一路皆暢通。
魏軍守將陳昌琦,領軍駐守此地,已有半月有餘。
近來,得知秦王禦駕親征,已抵達函穀關,昨日,領秦軍成功渡河。
公輸琅率軍在濁河北岸,組建嚴密防禦,打退秦軍兩次進攻。
反觀風陵渡,大戰前,公輸琅三令五申,多次提及風陵渡的重要性,秦軍伐魏,卻忽視了風陵渡的存在。
半月來,莫說遭遇秦軍襲擾了,秦軍斥候,也未遇到過。
這讓好戰的陳昌琦,有種獨守空房,百無聊賴的感覺。
陸續瀏覽濁河沿岸戰報,心中癢癢,蠢蠢欲動。
大戰之日,他置身事外,頗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跡象。
書房內,陳昌琦正俯身研究地形,欲設法摸過濁河,一路東進,偷襲函穀關內的秦軍。
在東線打個漂亮仗!
濁河上遊水域,衛康領地抵達此處,沒有直接登陸,更沒有領兵殺向風陵渡。
僅派少數斥候,摸向河岸偵查。
在他眼裏,魏軍在濁河北岸的防線,宛若巨龍盤踞,這風陵渡便是魏軍在濁河北岸防線的龍頭。
奪取風陵渡,魏軍首道防線要害易主,再領兵一路向東進發,將像鷹吃蛇,一處一處全殲魏軍。
半日後,斥候傳迴消息,衛康得知風陵渡防守森嚴,陳昌琦陸續派斥候渡河偵查,隱約猜出陳昌琦的主意。
不禁輕歎:中書令果然老謀深算,料事如神啊!
朗聲向偏將吩咐道:“先打封陵城,誘敵出城,再打風陵渡!”
“喏!”
“安排信使,快速把消息傳給王上!”
“喏!”
(本章完)
秦軍處境堪憂,不快速改變局勢,全軍必然徹底喪失鬥誌。
一群鬥誌渙散,猶如沒有靈魂的行屍走肉,戰場遇到魏軍,一觸即潰啊。
不過,秦軍尚未到傾吐陌路之際。
季玄陵闊步走進王帳,前所未有的嚴肅。
來迴度步徘徊,似在思索。
這一年多來,他屢次禦駕親征,一路所向披靡。
東征伐魏,未與魏軍主力觸碰,秦軍定然處處碰釘子,使得大軍氣勢低沉。
“嗬嗬!”
“一時失利,不代表秦軍什麽,即使魏軍處境天時,地利,人和,本王照樣送他們上路。”
黃浩然,賈問道,衛康,林君宸,楊經武等,齊刷刷轉首望過去。
沒錯,未到山窮水盡時,誰說不能柳暗花明呢!
衛康建議道:“王上,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末將願領精兵出征!”
“不,不能重賞全軍!”
賈問道走上來,否決了衛康的建議:“此戰,該挑選該死精銳,組建敢死隊,再在軍中樹立榜樣。若賞,也該賞賜林將軍,楊將軍統領的先遣軍。”
頓了頓,賈問道繼續說:“此戰,大軍糧道,後路被斷,引起全軍信心低落,欲恢複全軍氣勢,要麽盡快恢複糧道,要麽找到魏軍藏匿糧食的地方,秦軍糧草充足,大軍自然漸漸恢複氣勢。”
“王上,賈大人所言有利,不過,臣詳觀魏軍防禦,發現對方連續兩道防禦,全是以河修建攻勢!”黃浩然指向地圖道:“第一道防禦以濁河為依托,第二道以湅水河為屏障,若臣猜測沒錯,魏軍第三道防線,在汾水河流域。
三道防線,從西向東,大軍從南向北征戰,幾乎處處碰釘子。所以臣建議,改變作戰策略!”
“沒錯!”
“此戰,非秦軍兵不利,將不勇,問題全在魏軍防禦。”季玄陵詳觀地圖,指頭猛地點在地圖上:“此處,乃魏軍命脈所在,奪取此地,魏軍必敗。”
幕僚,將軍,快步追上來,望向季玄陵所指地方,異口同聲的說:“風陵渡?”
“沒錯,正是風陵渡!”
季玄陵點了點頭,自信滿滿。
“風陵渡,自古為河東,河南,關中咽喉要塞,向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若秦軍占領風陵渡,一路向東征戰,簡單許多,關鍵封陵城,陽晉城內,囤積不少糧食,占領此地,幾乎便抓住魏軍要害,讓魏軍進退不得,若改變防線,渡河的秦軍,將狠狠打擊對方!”黃浩然一點即通,道出風陵渡的重要性。
聞聲,帳內所有人議論紛紛,他們不是傻瓜,季玄陵指出魏軍防線的要害,他們圍繞風陵渡討論。
一時,各有良策。
“蛇打七寸,擒賊擒王,抓住魏軍咽喉,公輸琅休想再掀起風浪。”少時,季玄陵鐵拳砸在案台。
仰頭眼眸掃過諸將,喝問:“衛康,魏軍何人駐守風陵渡?”
“稟王上,是魏軍驍將陳昌琦!”衛康迴答。
陳昌琦?
沒有聽說過!
季玄陵也不囉嗦,立即點將:“風陵渡,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來,東聯魏國,西通秦國。衛康,你領四萬禁軍渡河西進,兩日內,占領風陵渡。”
“喏!”
衛康早求戰心切,聽聞軍令,滿目喜色,向帳外走去。
“將軍留步!”賈問道叫住衛康。
衛康詢問:“中書令何意?”
“風陵渡乃濁河北岸,魏軍防線的命脈所在,公輸琅,既然派驍將駐守,自然曉得風陵渡的重要性,必然派重兵把守,所以,將軍前往,佯攻封陵城,主攻風陵渡。”賈問道說。
“謝中書令點撥!”衛康躬身行禮。
季玄陵眼眸再度掃過地圖,詢問道:“濁河北岸,魏軍還在何處儲藏糧草?”
既然找到魏軍軟肋,該打的他們抱頭亂串。
“稟王上,一處在石門山,一處在河東郡治地,安邑!”楊經武匯報。
季玄陵瀏覽地圖,石門山,在濁河防線北麵,安邑城,在湅水河與汾水河兩道防線之間。
指頭彈在案台,斬釘截鐵的說:“先打石門山!”
聞聲,諸將神態詫異,林君宸道:“王上,先遣軍,虎狼騎兩次征戰,大軍兵鋒受挫,再戰,是不是...?”
畢竟,秦軍氣勢低落啊!
“是啊,王上!”楊經武附和。
季玄陵輕笑:“衛康在風陵渡傳迴消息,全軍征戰!”
“喏!”
......
風陵渡。
地處濁河大拐彎處,奪取風陵渡,東進北伐,一路皆暢通。
魏軍守將陳昌琦,領軍駐守此地,已有半月有餘。
近來,得知秦王禦駕親征,已抵達函穀關,昨日,領秦軍成功渡河。
公輸琅率軍在濁河北岸,組建嚴密防禦,打退秦軍兩次進攻。
反觀風陵渡,大戰前,公輸琅三令五申,多次提及風陵渡的重要性,秦軍伐魏,卻忽視了風陵渡的存在。
半月來,莫說遭遇秦軍襲擾了,秦軍斥候,也未遇到過。
這讓好戰的陳昌琦,有種獨守空房,百無聊賴的感覺。
陸續瀏覽濁河沿岸戰報,心中癢癢,蠢蠢欲動。
大戰之日,他置身事外,頗有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跡象。
書房內,陳昌琦正俯身研究地形,欲設法摸過濁河,一路東進,偷襲函穀關內的秦軍。
在東線打個漂亮仗!
濁河上遊水域,衛康領地抵達此處,沒有直接登陸,更沒有領兵殺向風陵渡。
僅派少數斥候,摸向河岸偵查。
在他眼裏,魏軍在濁河北岸的防線,宛若巨龍盤踞,這風陵渡便是魏軍在濁河北岸防線的龍頭。
奪取風陵渡,魏軍首道防線要害易主,再領兵一路向東進發,將像鷹吃蛇,一處一處全殲魏軍。
半日後,斥候傳迴消息,衛康得知風陵渡防守森嚴,陳昌琦陸續派斥候渡河偵查,隱約猜出陳昌琦的主意。
不禁輕歎:中書令果然老謀深算,料事如神啊!
朗聲向偏將吩咐道:“先打封陵城,誘敵出城,再打風陵渡!”
“喏!”
“安排信使,快速把消息傳給王上!”
“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