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一大堆成型的寶物,被砸碎了之後,從中選取各種價值最高的碎片,收攏到一起的大雜燴經典。
因此,其實這是一本不太容易,能夠融匯貫通的書籍,畢竟看到的全都是碎片,根本就不知道前後的語境,也就無法看到每一個碎片,在沒有被雜碎之前,到底是一個什麽樣子。
不過呢,編輯論語的那些儒者,並不是胡亂編的,也不是把一堆的寶物隨便一收攏,便算是徹底完事兒的。
《論語》二十篇的編輯,也是有一定思路的,每一篇,也都是勉強有一個主題的,不是絕對有一個主題,隻是勉強有一個而已。
第一篇的名稱為學而,但是,學而卻並不是這第一篇,唯一所要表達的真正主題。
或者可以這樣講,由於構成第一篇的所有內容,全都是一句句的名言,一個個的寶物碎片,因此,每一個名言所講的東西,卻並非全都是為了,要說明何為學而的。
聖人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共講了三個內容,學而、有朋、君子,並非僅僅隻是講了一個學而。
這一句話如果真有一個主題,那麽,顯然是在說什麽才叫做快樂,而不是一個屁用都沒有的學習方法。
經常去學些本事,讓自己變的更好,怎麽能不快樂呢;好朋友遠道而來,大家一起喝茶聊天、遊玩嬉戲,又怎麽能不開心呢;別人不了解自己的為人,便看不起自己,甚至無端的欺負自己,但是自己卻並不在意,也根本就不生氣,還是天天都傻樂傻樂的,像這種沒心沒肺的笨蛋,難道就不是君子嗎?
因此,1+1=2隻要知道了之後,為什麽還要天天都去複習,已經將一篇文章融匯貫通了之後,幹嘛還需要反複的再去不停地閱讀,甚至必須非要背下來才可以呢?
學習,並不僅僅隻限於書本,而不斷反複的去研究一個知識,最根本的目的也隻是為了學會而已,如果就是怎麽學都學不會呢,應該是沒幾個人會感到快樂的吧?
快樂說完之後,又接著說了一句,原文有點兒長,因此便跳過第二句不說了,但要說明的是,第二句跟題目學而就更加的沒有關係了。
第三句,聖人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一句很短,而且意思極度的明顯,根本就和題目學而一點兒關係都沒有,等於是又講了一點兒別的東西。
那麽,編者幹嘛要把這一句話,放到第一篇之中呢,難道僅僅就是亂加,湊字數的嗎?
當然不可能是這樣的,之所以非要加這句話,是因為這句話非常的重要。
什麽叫巧言令色,為什麽巧言令色,就一定是不仁?
換句話說,既然巧言令色是不仁,那麽,隻要找到巧言令色的反麵,是不是就可以說很仁了呢?
所以,這句僅有七個字的短語之中,隱含著一個很寶貴的東西——仁,它便必然是一定要放在第一篇的……,第三句的!
很會說,幾乎就是個演講家,而且麵色從來都是一臉的善良樣,一看就是個好人一樣,這種人,聖人說……,根本就不仁。
因此,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完全就是不對的。
怎麽能說一臉和善的演講家,就是一定不忍呢,這也太片麵,太武斷了吧?
世上的人千千萬,演講家根本就數都數不過來,其中絕對有無數外表和善的人,在這麽多的人中,又怎麽可能就沒有一個是仁者,絕對是一定有的!
所以,孤零零的看這一句,隻是看個小小的碎片,很明顯聖人是說錯啦。
那麽,既然這話不對,它卻又為什麽要放在第三句呢?
聖人說和善的演講家不仁,反之,一臉兇惡,少言寡語的人,難道就一定是仁者嗎?
不是這樣的,其實答案非常的簡單,之所以非要把這話放到第三句,是因為這句話中,隱含了聖人對於仁者的一個標準。
一臉兇惡,少言寡語的人,並一定是仁者,同樣,一臉和善的演講家,也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仁者,因此,評價一個人是否為仁者,絕對不能隻看他會說不會說,隻看他的外表是否善良。
做一個真正的仁者,可以說非常的容易,也可以說非常的不容易,也是絕對假裝不了的,真君子就是真君子,偽君子哪怕就是裝一輩子,一生都在不停的幹好事兒,他自己也會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自己……,並不是一個仁人君子。
這就不是能假裝的事情,哪怕就是能騙天下人,也是不可能……,連自己都給騙過去的!
大概,這就是為何一定要把這句話,放到整本書第三句的原因。
是不是這樣的,沒有答案,畢竟那些編者都是兩千年前的人,隻有鬼才能找到他們,向他們問出一個答案。
不過呢,可以非常確定的是,這一句和第一篇的標題,是絕對沒啥關係的,反正看來看去,也實在是看不出來,這句話到底怎麽和學而扯上關係。
接下來的十三句也是一樣,完全就是講什麽的都有,根本就像是不停的秀名言一樣,讓人看的是眼花繚亂,就是無法找到那根,隱藏在所有話的下麵,將它們都給穿起了的……,那根線!
隻要不是隨意的堆積文字,那麽,不管一本書寫的到底是多爛,一片文章寫的到底是多差勁,那根被稱為思路的無形之線,都是一定存在的。
區別在於,好的文章好的書,這條線非常的好找,大多數都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而壞的文章壞的書呢,作者本身的思路都是一團亂麻,基本上是想到什麽寫什麽,是不是很熟悉這種感覺呢,沒錯,最近經常讀的書中,甚至是此時此刻,正在讀的文章,就屬於是這種隨意寫的。
不過呢,好的文章好的書,也不全是思路都一目了然,像《論語》就是這種書,而壞的文章壞的書,作者想到什麽寫什麽的書和文章,卻也並非是沒有思路,怎麽看都找不到的。
因此,要想將一篇文章融匯貫通,就非要找到那根無形的絲線,搞清作者的思路才行。
而大雜燴一般《論語》,就是這樣一本思路隱藏的極度秘密,好像根本就沒有一樣的,非常難以找到,卻又絕對值得為此而不斷努力、不斷思考、不斷尋覓,能讓自己的尋找水平,大大提高的寶貴經典。
因此,其實這是一本不太容易,能夠融匯貫通的書籍,畢竟看到的全都是碎片,根本就不知道前後的語境,也就無法看到每一個碎片,在沒有被雜碎之前,到底是一個什麽樣子。
不過呢,編輯論語的那些儒者,並不是胡亂編的,也不是把一堆的寶物隨便一收攏,便算是徹底完事兒的。
《論語》二十篇的編輯,也是有一定思路的,每一篇,也都是勉強有一個主題的,不是絕對有一個主題,隻是勉強有一個而已。
第一篇的名稱為學而,但是,學而卻並不是這第一篇,唯一所要表達的真正主題。
或者可以這樣講,由於構成第一篇的所有內容,全都是一句句的名言,一個個的寶物碎片,因此,每一個名言所講的東西,卻並非全都是為了,要說明何為學而的。
聖人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一共講了三個內容,學而、有朋、君子,並非僅僅隻是講了一個學而。
這一句話如果真有一個主題,那麽,顯然是在說什麽才叫做快樂,而不是一個屁用都沒有的學習方法。
經常去學些本事,讓自己變的更好,怎麽能不快樂呢;好朋友遠道而來,大家一起喝茶聊天、遊玩嬉戲,又怎麽能不開心呢;別人不了解自己的為人,便看不起自己,甚至無端的欺負自己,但是自己卻並不在意,也根本就不生氣,還是天天都傻樂傻樂的,像這種沒心沒肺的笨蛋,難道就不是君子嗎?
因此,1+1=2隻要知道了之後,為什麽還要天天都去複習,已經將一篇文章融匯貫通了之後,幹嘛還需要反複的再去不停地閱讀,甚至必須非要背下來才可以呢?
學習,並不僅僅隻限於書本,而不斷反複的去研究一個知識,最根本的目的也隻是為了學會而已,如果就是怎麽學都學不會呢,應該是沒幾個人會感到快樂的吧?
快樂說完之後,又接著說了一句,原文有點兒長,因此便跳過第二句不說了,但要說明的是,第二句跟題目學而就更加的沒有關係了。
第三句,聖人說:“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一句很短,而且意思極度的明顯,根本就和題目學而一點兒關係都沒有,等於是又講了一點兒別的東西。
那麽,編者幹嘛要把這一句話,放到第一篇之中呢,難道僅僅就是亂加,湊字數的嗎?
當然不可能是這樣的,之所以非要加這句話,是因為這句話非常的重要。
什麽叫巧言令色,為什麽巧言令色,就一定是不仁?
換句話說,既然巧言令色是不仁,那麽,隻要找到巧言令色的反麵,是不是就可以說很仁了呢?
所以,這句僅有七個字的短語之中,隱含著一個很寶貴的東西——仁,它便必然是一定要放在第一篇的……,第三句的!
很會說,幾乎就是個演講家,而且麵色從來都是一臉的善良樣,一看就是個好人一樣,這種人,聖人說……,根本就不仁。
因此,這顯然是一種錯誤的觀點,完全就是不對的。
怎麽能說一臉和善的演講家,就是一定不忍呢,這也太片麵,太武斷了吧?
世上的人千千萬,演講家根本就數都數不過來,其中絕對有無數外表和善的人,在這麽多的人中,又怎麽可能就沒有一個是仁者,絕對是一定有的!
所以,孤零零的看這一句,隻是看個小小的碎片,很明顯聖人是說錯啦。
那麽,既然這話不對,它卻又為什麽要放在第三句呢?
聖人說和善的演講家不仁,反之,一臉兇惡,少言寡語的人,難道就一定是仁者嗎?
不是這樣的,其實答案非常的簡單,之所以非要把這話放到第三句,是因為這句話中,隱含了聖人對於仁者的一個標準。
一臉兇惡,少言寡語的人,並一定是仁者,同樣,一臉和善的演講家,也可能並不是真正的仁者,因此,評價一個人是否為仁者,絕對不能隻看他會說不會說,隻看他的外表是否善良。
做一個真正的仁者,可以說非常的容易,也可以說非常的不容易,也是絕對假裝不了的,真君子就是真君子,偽君子哪怕就是裝一輩子,一生都在不停的幹好事兒,他自己也會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自己……,並不是一個仁人君子。
這就不是能假裝的事情,哪怕就是能騙天下人,也是不可能……,連自己都給騙過去的!
大概,這就是為何一定要把這句話,放到整本書第三句的原因。
是不是這樣的,沒有答案,畢竟那些編者都是兩千年前的人,隻有鬼才能找到他們,向他們問出一個答案。
不過呢,可以非常確定的是,這一句和第一篇的標題,是絕對沒啥關係的,反正看來看去,也實在是看不出來,這句話到底怎麽和學而扯上關係。
接下來的十三句也是一樣,完全就是講什麽的都有,根本就像是不停的秀名言一樣,讓人看的是眼花繚亂,就是無法找到那根,隱藏在所有話的下麵,將它們都給穿起了的……,那根線!
隻要不是隨意的堆積文字,那麽,不管一本書寫的到底是多爛,一片文章寫的到底是多差勁,那根被稱為思路的無形之線,都是一定存在的。
區別在於,好的文章好的書,這條線非常的好找,大多數都是清清楚楚、一目了然的,而壞的文章壞的書呢,作者本身的思路都是一團亂麻,基本上是想到什麽寫什麽,是不是很熟悉這種感覺呢,沒錯,最近經常讀的書中,甚至是此時此刻,正在讀的文章,就屬於是這種隨意寫的。
不過呢,好的文章好的書,也不全是思路都一目了然,像《論語》就是這種書,而壞的文章壞的書,作者想到什麽寫什麽的書和文章,卻也並非是沒有思路,怎麽看都找不到的。
因此,要想將一篇文章融匯貫通,就非要找到那根無形的絲線,搞清作者的思路才行。
而大雜燴一般《論語》,就是這樣一本思路隱藏的極度秘密,好像根本就沒有一樣的,非常難以找到,卻又絕對值得為此而不斷努力、不斷思考、不斷尋覓,能讓自己的尋找水平,大大提高的寶貴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