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曾經說過一句話,真心是非常的好,從這句話中,便不難知道太宗的政治水平,到底是有多麽的高了。


    夫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朕嚐寶此三鏡,用防己過,今魏徵歿,朕失一鑒矣!


    這話是太宗評價魏征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句,隻是“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這句話而已。


    之所以這麽說,原因一目了然,用鏡子正不正衣冠,其實並不重要,如果突然發生了極度緊急事件的時候,卻偏偏對著鏡子梳妝打扮好長時間,白白的錯過了最佳的行動時機,顯然是愚蠢的行為。


    而“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呢,這一句僅僅隻是泛泛的說了一下,並沒有深談如何去明白得失,因此,重要固然是也很重要,但說的還是不夠透徹。


    因此,用曆史為借鑒,便可以知道王朝的興衰與交替,雖然同樣也沒有說透如何去知,但是,個人的得失,顯然是沒有王朝的興替,在概念上顯得大的,所以這一句才是最重要的。


    那麽,以史為鑒,到底能不能知興替,又怎麽去知興替呢?


    要想迴答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把一位超級大佬抬出來了,也隻有這位史學的絕對超級權威,才是能把這個問題給講透,而這人當然就是太史公——司馬遷!


    在《史記》的最後,有一篇“太史公自序”,其中既把司馬遷自己寫書的心路曆程,交代的清清楚楚,也同樣迴答了為什麽說以史為鑒,就可以知興替,這個很重要的問題。


    因此,如果真要研讀《史記》,最好是先讀最後的兩篇,太史公自序和貨殖列傳之後,再從第一篇五帝本紀開始學習。


    太史公自序比較長,因此,隻能摘要性的拿出一小段文字,略微的講一下知興替的問題。


    《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紀,別嫌疑,明是非,定猶豫,善善惡惡,賢賢賤不肖,存亡國,繼絕世,補敝起廢,王道之大者也!


    這是太史公自序中,對於《春秋》一書的點評,從這個太史公的點評之中,也就可以稍稍的迴答一下,為什麽說以史為鑒,就可以知興替了。


    《春秋》,既講明白了三位王者夏禹、商湯、文王的政治之道,也分辨了人心變化的道理,它可以排除疑惑,可以明辨是非對錯,可以讓猶豫之心變的堅定,它也弘揚了善、壓抑了惡,把那些不像話的任何事,全部都給罵了一個遍,它記錄了敗亡之國的曆史,也講述了破滅家族的變遷,詳細補充了衰敗、興起、破滅的過程,因此,這本書,它就是王者學習政治之道的……,大學問!


    為什麽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通過這個看似有點兒誇張的評價,大概也就能夠明白一二了。


    之所以說看似有點兒誇張,原因就在於,《春秋》這本史書……,真的就有……,這麽牛嗶嗎?


    很可惜,這個問題在東漢滅亡之後,便已經很難迴答了,而當曆史的車輪步入現代之後,唉……,無人可以迴答!


    誰都不行,誰敢說自己融匯貫通了《春秋》,那麽,這百分之百,就是一個自大過頭的謊言!


    為什麽這麽說,原因非常的簡單,現在流傳下來的,聖人所作的原版《春秋》一書,根本就是個東拚西湊的殘次版本,其中到底已經遺失了多少,根本就已經是個未解之謎。


    因此,原文都以及看不到了,還怎麽去理解《春秋》的實意?


    有很多史學大家,都為《春秋》做了很好的補充,也同樣創作了很好的巨著出來,但是,每個人的思想都是不同的,即使再去補充,動筆之前的那個念頭,這些史學大家,也絕對是和聖人不同的!


    所以,如果說自己曾經研讀過《春秋》,沒有一點兒問題,但如果敢說自己把《春秋》融會貫通了,那……,純粹就是吹牛。


    霸王一把火燒了鹹陽,將儒家曆經春秋戰國,數百年總結出來的一套平天下的理論、計劃、措施、步驟……,等等的方案,幾乎都給燒了一個精光,但是,《春秋》一書卻是一本史書,至少表麵看起來是這樣的,它是儒家門生的必修功課,所以,至少在西漢滅亡之前,甚至東漢滅亡之前,原本《春秋》是應該沒有遺失的。


    之所以說東漢滅亡之前,原因就是武聖關二爺本人,就是個一直攻讀《春秋》的明白人。


    如果二爺手中拿的是個殘缺版本,那麽……,他恐怕也就沒這麽大的勁頭,天天手不釋卷了吧?


    而在太史公的時代呢,絕對也是有原本存在的,要不然的話,太史公這種很認真、很謹慎、很細膩的史學大家,又怎麽可能會不吝筆墨的,將聖人所作的《春秋》……,給誇到天上去呢?


    兩漢王朝之後,原本《春秋》是怎麽遺散的,什麽時候已散的,這不好說。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在北宋王朝的時候,原本的《春秋》便已經殘缺不全了!


    理由非常的簡單,北宋的一代妖人,號稱是通儒的雄臣——王安石,曾經這麽評價過《春秋》……,斷爛朝報。


    這個評論到底是不是王安石說的,一直都存在爭議,有人說就是他說的,北宋的國史上也明確記載了王安石的這個評價,但是,當時也有人說,王安石根本就沒說過這個話,隻是別人造謠而已。


    現代學者通覽王安石的所有著作,卻並沒有發現任何一句,是王安石貶低《春秋》的,反而呢,王安石還經常性的引用《春秋》之中的轉義。


    因此,這事兒真心是詭異的很,不好說王安石一生,到底有沒有這麽評價過《春秋》。


    但是,有兩件事情卻是可以認定的,一,在北宋的時候,原本的《春秋》便已經已散了,要不然的話,也不會有斷爛朝報這種評價,二,即使王安石真的說過《春秋》一書,就是斷爛朝報,也根本就半點兒也動搖不了……,王安石在儒家的地位,以及他……,通儒的牛嗶稱號!


    斷爛朝報這個評價對不對,其實是沒有錯的,《春秋》本來就是一本,雜亂記錄了一堆古代奏章文件的書籍,這是沒有什麽錯的。


    如果隻因為這麽一個評價,就斷言王安石不通儒,那麽,就真的是大錯而特錯了。


    這麽說吧,縱觀兩千年曆史,能算得上是千古名臣,儒門大家的牛嗶人物,掰著指頭都可以算得出來,而這麽少的一些賢臣,王安石卻是那……,最頂尖兒的幾個人之一!


    很厲害的一個人,真的是很厲害,真正看懂了王安石之後,才可以明白儒家的政治,也就是平天下之道,大概是一個什麽樣子。


    明白了王安石一生,到底都幹了什麽,又為什麽非要幹不可,就可以差不多了解,真正的儒家門徒……,是如何縱橫天下啦。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白袍小武僧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如自在.QD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如自在.QD並收藏白袍小武僧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