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顆頭顱依然高懸竹竿上。
馬天複製造的混亂被強行壓製下去,無憂山的那個山鬼也被帶走。
孫廣義命人搬來兩把椅子一張矮幾,坐在兩根竹竿之間氣定神閑地品茶。四周圍,百餘天門幫幫眾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天門幫是否被冤枉,天門幫的人自己心裏有數,但是他們不知道督捕司的人心裏有沒有數。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努力證明自己的清白。但是如果他們知道督捕司也清楚事情的真相,甚至督捕司就是幕後黑手呢?
孫廣義已經作好了最壞的打算。
這件事如果按計劃來,應當是天門寨被剿滅,並供出在天門幫的同黨,督捕司借機清洗所有天門幫高層,之後是扶持傀儡執掌天門幫還是幹脆取締天門幫的府幫地位,這視乎在前麵的過程中天門幫的實力受到多大削弱。
假使一切順利,這就是普普通通一件匪案,雖然大,也不會有太多人關注,甚至在武林中也不會有太大風波。當然有人會猜測,會不會跟天門幫當年去了南京有關?無所謂,就當是反攻倒算,那又如何?
就算不順利,也不過是各執一詞,外人難辨是非。朝中有人問責,自然是馬義長這個領頭的僉事扛著。馬義長是誰的人大家都清楚,而那個人正是“武治”一黨的魁首。
總之,即使這件事做得不那麽漂亮,隻要麵子上能過去即可。諸如劫案苦主的供詞、天門寨匪首首的供詞這些紙麵上的東西都有,人證更是大把。天門幫的人不會閉嘴,督捕司也一樣能放小道消息。如果實在圓不過來了,就簡單些來辦吧。
確實是圓不過來了。天門幫諸人此時對督捕司已無絲毫信任。
“七舅,督捕司這是要幹什麽?這個姓孫的,這麽多疑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口咬定此事與天門幫有關!”
“七叔,天門幫還用找無憂山的人來幹這事嗎?七叔你去跟他們說說,讓他們查清楚了!”
梁子深看著這兩個晚輩,深深歎了口氣。多年來天門幫一直是老一輩操持大局,年輕人毫無磨礪的機會。幫主副幫主都年輕一輩中出類拔萃的,事到臨頭卻一個比一個沒用,半個主意都拿不出來。
事情明擺著,這是有人存心要對付天門幫,而孫廣義不過是台麵上的人,背後一定另有主使。當務之急,是搞清楚主使者到底是誰,到底要達到什麽目的。
民不與官鬥,武人也沒辦法與督捕司鬥。這禍事既然找上了門,如今隻有盡量減小損失。天門寨勢必保不住了,次之是能保住天門幫,再次,保住梁家。
其實孫廣義和梁子深二人正好不謀而合,如果他們能知道彼此的想法,大家坐下來談,倒也省事。可惜這不可能。
倒不單單是說不可能有這個談判的場麵,而是梁子深並不能代表梁家。梁子深在梁家輩分高但不是最高,在天門幫是大長老但不是他一人說了算。梁子深本人,在梁家裏算是偏保守的一派,激進派在梁家還是占了大多數,否則就不會有梁文忠等人率眾馳援南京。
從督捕司初到宣城就指控天門寨曾打家劫舍並嫁禍其他綠林幫派來看,梁家決定由天門寨出麵清掃綠林同道的做法就是錯誤的,而在當時梁子深也是極力反對的。因為這樣一來全寧國的武林勢力就全部由梁家把持。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全直隸沒哪一家幫派敢這麽做。
此時,族長等人必定已經得知了這裏的消息,並且在商量如何與督捕司對抗,這才是梁子深最擔心的。
片刻之後,梁子深就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梁氏一族的族長已經在族中幾十位長者的簇擁下過來了。
梁七八,現任梁家族長,現已一百零三高齡。武人中武功高深者常有高壽,百歲老人容貌體征如同六七十歲。而梁七八卻不同,身形佝僂,臉上布滿皺紋,皮膚灰暗、多斑,可見能活這麽大歲數其實與武功關係不大。
梁七八一人顫顫巍巍走在前麵,手捧一個鋪著紅緞的木盤。身後幾十位老人攏手低頭列成兩行亦步亦趨。
“來者可是梁家族長?”孫廣義遠遠喊道。
梁七八一行人並不答話,而是慢慢走到天門幫大門口,高舉手中木盤過頂。
天門幫幫眾齊刷刷跪下朝著梁七八拜了三拜。
一眾督捕司人莫名其妙,這又是玩的哪一出?
孫廣義看在梁七八這麽大歲數的份上,就當他人老耳聾,湊到梁七八身邊又問一聲:“老丈可是梁家族長?”
梁七八把木盤交給身邊一人捧在手中,往椅子上一坐,抱拳道:“老朽梁氏族長七八,這位大人是?”
孫廣義不由得一愣,還有這麽倚老賣老的?憑的什麽?
捧木盤的老者高聲道:“‘救王鏡’在此,如開平王親至!還不速速參拜!”
孫廣義這才細看了下木盤中的物事——半個破碎的護心鏡,看起來有些年月了,上麵還有褐色的血跡。這是什麽玩意?怎麽扯上開平王了?難道我也要跟著跪下磕頭?
這裏有一段孫廣義不知的舊事。開國之前,梁家有一人曾是開平王常遇春的親兵。鄱陽湖之戰時,常遇春遭敵高手以暗器偷襲,這位親兵以身體擋住,暗器穿身而過打在常遇春身上,護心鏡碎成兩半,常遇春才得以幸免。於是常遇春便賜給梁家這半邊護心鏡,許諾以後梁家後人遭難,便可持此鏡去找他。
然而此後,梁家順風順水並未遭遇什麽變故,這半麵護心鏡便一直與那名親兵牌位一直供奉於祠堂之中。梁家後人進祠堂必然是要跪拜的,卻多半不是跪這半麵護心鏡,所謂“救王鏡”、“見鏡如見開平王”,全屬杜撰,沒有半點根據,隻是梁家人一廂情願。
這麽一麵莫須有的“救王鏡”,孫廣義哪裏會聽說過!但既然這麽多人都跪拜了,想必確實跟開平王有些關係?可無論是真是假,也沒有要跪拜的道理。
“本官乃是欽差,奉皇命而來!”孫廣義大聲道。
馬天複製造的混亂被強行壓製下去,無憂山的那個山鬼也被帶走。
孫廣義命人搬來兩把椅子一張矮幾,坐在兩根竹竿之間氣定神閑地品茶。四周圍,百餘天門幫幫眾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天門幫是否被冤枉,天門幫的人自己心裏有數,但是他們不知道督捕司的人心裏有沒有數。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努力證明自己的清白。但是如果他們知道督捕司也清楚事情的真相,甚至督捕司就是幕後黑手呢?
孫廣義已經作好了最壞的打算。
這件事如果按計劃來,應當是天門寨被剿滅,並供出在天門幫的同黨,督捕司借機清洗所有天門幫高層,之後是扶持傀儡執掌天門幫還是幹脆取締天門幫的府幫地位,這視乎在前麵的過程中天門幫的實力受到多大削弱。
假使一切順利,這就是普普通通一件匪案,雖然大,也不會有太多人關注,甚至在武林中也不會有太大風波。當然有人會猜測,會不會跟天門幫當年去了南京有關?無所謂,就當是反攻倒算,那又如何?
就算不順利,也不過是各執一詞,外人難辨是非。朝中有人問責,自然是馬義長這個領頭的僉事扛著。馬義長是誰的人大家都清楚,而那個人正是“武治”一黨的魁首。
總之,即使這件事做得不那麽漂亮,隻要麵子上能過去即可。諸如劫案苦主的供詞、天門寨匪首首的供詞這些紙麵上的東西都有,人證更是大把。天門幫的人不會閉嘴,督捕司也一樣能放小道消息。如果實在圓不過來了,就簡單些來辦吧。
確實是圓不過來了。天門幫諸人此時對督捕司已無絲毫信任。
“七舅,督捕司這是要幹什麽?這個姓孫的,這麽多疑點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一口咬定此事與天門幫有關!”
“七叔,天門幫還用找無憂山的人來幹這事嗎?七叔你去跟他們說說,讓他們查清楚了!”
梁子深看著這兩個晚輩,深深歎了口氣。多年來天門幫一直是老一輩操持大局,年輕人毫無磨礪的機會。幫主副幫主都年輕一輩中出類拔萃的,事到臨頭卻一個比一個沒用,半個主意都拿不出來。
事情明擺著,這是有人存心要對付天門幫,而孫廣義不過是台麵上的人,背後一定另有主使。當務之急,是搞清楚主使者到底是誰,到底要達到什麽目的。
民不與官鬥,武人也沒辦法與督捕司鬥。這禍事既然找上了門,如今隻有盡量減小損失。天門寨勢必保不住了,次之是能保住天門幫,再次,保住梁家。
其實孫廣義和梁子深二人正好不謀而合,如果他們能知道彼此的想法,大家坐下來談,倒也省事。可惜這不可能。
倒不單單是說不可能有這個談判的場麵,而是梁子深並不能代表梁家。梁子深在梁家輩分高但不是最高,在天門幫是大長老但不是他一人說了算。梁子深本人,在梁家裏算是偏保守的一派,激進派在梁家還是占了大多數,否則就不會有梁文忠等人率眾馳援南京。
從督捕司初到宣城就指控天門寨曾打家劫舍並嫁禍其他綠林幫派來看,梁家決定由天門寨出麵清掃綠林同道的做法就是錯誤的,而在當時梁子深也是極力反對的。因為這樣一來全寧國的武林勢力就全部由梁家把持。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全直隸沒哪一家幫派敢這麽做。
此時,族長等人必定已經得知了這裏的消息,並且在商量如何與督捕司對抗,這才是梁子深最擔心的。
片刻之後,梁子深就發現自己的擔心是多餘的,因為梁氏一族的族長已經在族中幾十位長者的簇擁下過來了。
梁七八,現任梁家族長,現已一百零三高齡。武人中武功高深者常有高壽,百歲老人容貌體征如同六七十歲。而梁七八卻不同,身形佝僂,臉上布滿皺紋,皮膚灰暗、多斑,可見能活這麽大歲數其實與武功關係不大。
梁七八一人顫顫巍巍走在前麵,手捧一個鋪著紅緞的木盤。身後幾十位老人攏手低頭列成兩行亦步亦趨。
“來者可是梁家族長?”孫廣義遠遠喊道。
梁七八一行人並不答話,而是慢慢走到天門幫大門口,高舉手中木盤過頂。
天門幫幫眾齊刷刷跪下朝著梁七八拜了三拜。
一眾督捕司人莫名其妙,這又是玩的哪一出?
孫廣義看在梁七八這麽大歲數的份上,就當他人老耳聾,湊到梁七八身邊又問一聲:“老丈可是梁家族長?”
梁七八把木盤交給身邊一人捧在手中,往椅子上一坐,抱拳道:“老朽梁氏族長七八,這位大人是?”
孫廣義不由得一愣,還有這麽倚老賣老的?憑的什麽?
捧木盤的老者高聲道:“‘救王鏡’在此,如開平王親至!還不速速參拜!”
孫廣義這才細看了下木盤中的物事——半個破碎的護心鏡,看起來有些年月了,上麵還有褐色的血跡。這是什麽玩意?怎麽扯上開平王了?難道我也要跟著跪下磕頭?
這裏有一段孫廣義不知的舊事。開國之前,梁家有一人曾是開平王常遇春的親兵。鄱陽湖之戰時,常遇春遭敵高手以暗器偷襲,這位親兵以身體擋住,暗器穿身而過打在常遇春身上,護心鏡碎成兩半,常遇春才得以幸免。於是常遇春便賜給梁家這半邊護心鏡,許諾以後梁家後人遭難,便可持此鏡去找他。
然而此後,梁家順風順水並未遭遇什麽變故,這半麵護心鏡便一直與那名親兵牌位一直供奉於祠堂之中。梁家後人進祠堂必然是要跪拜的,卻多半不是跪這半麵護心鏡,所謂“救王鏡”、“見鏡如見開平王”,全屬杜撰,沒有半點根據,隻是梁家人一廂情願。
這麽一麵莫須有的“救王鏡”,孫廣義哪裏會聽說過!但既然這麽多人都跪拜了,想必確實跟開平王有些關係?可無論是真是假,也沒有要跪拜的道理。
“本官乃是欽差,奉皇命而來!”孫廣義大聲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