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想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父母,往往不是什麽龍鳳,同樣的,隻會嫌棄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理的子女,也往往不會成為什麽龍鳳。


    諸葛亮就是承載了長輩的望子成龍期盼,然後最終確實是成為了一條『龍』的典範。


    川蜀。


    南中。


    其實南中這個詞,在三國演義當中和諸葛亮勾搭上了,成為了一個特別的cp,似乎諸葛亮平南中,便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以『中』字為後綴的地名,一般指某個區域,如漢中、雲中、黔中,而且還是被什麽夾在中間的地域,方稱之為某中,南中也不例外。


    漢武帝時期,朝廷分別派唐蒙、司馬相如等人對西南夷地區進行經營,先後建立了南中四郡,犍為郡,越巂郡,益州郡,牂柯郡。


    到了東漢時期,在明帝時,鄭純出任益州西部屬國都尉,『獨尚清廉,毫毛不犯。夷漢歌詠,表薦無數,上自三司,下及卿士,莫不歎賞』,後來哀牢王柳貌及所統轄的77個邑王終於一致決定『舉國歸漢』,東漢在其地設置了永昌郡,於是變成了南中五郡。越嶲郡、犍為屬國、牂柯郡、益州郡、永昌郡。


    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南中五郡中沒有了犍為郡,而變成了犍為屬國,可以說西漢時期以犍為郡為基地向南遷徙人口、傳播文化、發展經濟,影響逐步擴大至雲貴高原後,逐步設立了牂柯郡、益州郡後,則犍為郡這個大基地完成了曆史使命,郡治由宜賓北移至彭縣,而昭通號稱『鎖鑰南滇,咽喉西蜀』,在這裏設立犍為屬國,控製雲貴門戶,無疑是一種進步。


    後來曆史上的劉備在川蜀建立了蜀漢,對於南中自然展開了進一步的經略,推行更加完備的郡縣製度統治,擴大直接管理區域,增加征稅區域,因此南中群蠻反叛,最終導致了諸葛亮的征討南中。


    至於所謂的『七擒孟獲』,那就是羅老爺子的功勳了。


    曆史上諸葛亮當時南征,可怎沒有什麽閑工夫搞些什麽七擒七縱。


    那時候劉備剛死沒多久,荊州全麵失守,蜀國大戰略遭受挫敗,北麵麵臨曹操巨大壓力,東麵孫權兩麵三刀,南中又是叛亂,川蜀西麵又有羌人作亂,可謂是四麵楚歌,諸葛亮在這樣的情況下南征,其實是一個書生不得不扔下手中的筆,拿起刀來的一個過程,真沒有羅老先生寫的那麽詩情畫意,從容不迫。


    也正是在諸葛南征之後,諸葛和李嚴的矛盾就開始漸漸激化了,具體在曆史上發生了什麽,難以知曉,但是想來想去,恐怕脫離不開權柄二字。


    諸葛亮現在就在南中,當然,這一次不是領兵征討,而是召集南中各個大族進行商議。


    主要目的就是拆分建寧,順帶拆分南中。當然,場麵上的議題當然不是這個,也不能這麽直接。


    建寧也是在後期才有的郡縣名稱,但是不妨現在就用用,大體上也不差,要不然隻是說南中,範圍實在是太廣了一些。


    拆分建寧的原因,是因為雍氏。


    雍闓死了。


    從西漢什邡侯傳來的雍氏家族滅亡了。


    李恢死了。


    俞元縣李氏家族也是遭受了重創,幾乎沒剩下多少。


    高定也死了。


    當然,高定是夷人,而十萬大山裏麵的夷人部落還有很多。


    因此在建寧這一地帶,原本的地麵上的秩序全數繃斷,剩下的當然就是需要重新整理,切割地盤了,再這樣的消息之下,在南中的各個大姓便是紛紛趕來。


    不韋縣的呂氏來了。


    南中的這個呂氏,最早可以追朔到呂不韋的時代,當初,秦相呂不韋在政治鬥爭中失敗,自殺身亡,嬴政就將呂不韋的族人發配到了川蜀。後來在漢武帝時期,呂氏後人就在川蜀持續發展,甚至整個縣都以『不韋』為名,可見呂氏的實力。


    不韋呂氏,主要是分布在不韋縣、嶲唐縣、比蘇縣、葉榆縣等地。


    然後,建寧事件當中,算是得益了的爨氏家族也派人來了。如果說在川蜀之中,有夷人漢化,當然也就避免不了有一些漢人夷化,典型的就是爨氏家族。爨氏家族最早的祖先說是班氏,後來班氏因功受封食邑於爨地,因此就以『爨』作為他們的姓氏,即『采邑於爨,因氏族焉』。


    可惜爨氏麽,不知道是什麽原因,並沒有繼續往班氏的路走,而是走向了夷人的方向,基本上不怎麽穿漢服了,平日裏麵也是喜歡用些什麽染料往自己臉上身上塗抹,表示這是新時尚,那些老漢人都不懂……


    再往後麽,到了東晉以後,爨氏內部互相爭奪、兼並、分裂,至唐代初葉分為東爨和西爨,最後甚至直接退化成為了烏蠻、白蠻。


    至於和爨氏交好的孟氏,自然也是有人前來。對,就是曆史上,呃,也不能算曆史上,隻能是說三國演義當中七擒孟獲的那個孟氏。而且來的就剛巧是孟獲。隻不過和演義當中不同的是,孟獲當下隻是一個跑腿的小嘍囉,和什麽七十二洞總洞主,八十一寨總寨頭完全不沾邊。


    另外,焦氏焦璜也來了。


    還有朱氏朱層,正氏正昂,雷氏雷動,魯氏魯成,興氏興蘭。


    此外還有些人,比如仇氏,遞氏什麽的,也都來了。


    這些姓氏,基本上就是囊括了南中的大部分的大姓,大家族,也同樣是大鄉紳,大地主。


    這些大姓來人,多少相互之間都有一些關聯,即便是完全沒有聯姻關係,也有三分的顏麵,所以聚集在一處的時候,就別提有多麽熱鬧了。


    可是在府衙之內,諸葛亮卻一個人,站在地圖之前,細細查看。


    這一次,明麵上是要切分建寧利益,但是實際上是要連南中一整塊全數打亂,重新分配。


    漢代開發南中,進軍西南,其實源於一個美麗的誤會。


    當年張騫鑿空西域來到大夏,在這裏他見到了原本隻有蜀地才有的蜀布,邛地才有的邛竹和竹杖,於是他就問大夏人這些都是從哪裏來的?大夏人就說道:『從距離大夏數千裏的身毒國那裏的,在那裏可以和蜀地的商人做生意。』


    因為當時漢代還沒有查探清楚周邊的戰爭迷霧,所以張騫以為,這是繞開匈奴正麵,破襲匈奴後方的新路子,於是就將此事上報給了漢武帝,建議從『身毒』方向上打通道路,然後就可以繞過當時還沒有辦法完全控製的西域,突襲匈奴後部……


    當然,這個戰略,在後世人看來是可笑的,可問題是漢武帝手中並沒有什麽世界地圖,所以漢武帝就認為可以試一試,不久後就開始了對西南地區的開拓。


    後來就發生了一係列的西南戰爭。


    投降,反叛,平亂,然後再次反叛,再次平叛,西南方向上的叛亂始終不大,也一般無法直接影響到中央的朝廷,但是始終沒有能夠徹底穩定,以至於朝廷時不時的就要向西南方向一次次的輸血。


    『夷人……教化……』


    諸葛亮皺著眉,輕聲低語。


    他在成都的時候,跟在徐庶身邊,深刻體會到了川蜀這一帶的治理不易。


    而這最重要矛盾點,就是夷人,而斐潛和徐庶製定的策略,就是『以商推教,以教化人』。


    南中一帶,是重要的中轉站。這不僅是在漢代,甚至在後世的很長一段時間之內,都是如此。大量的蜀地物產特別是生絲、蜀錦都是通過永昌西行到達八莫、密支那等地,到達雪區,再到身毒巴特那,然後再經大夏輾轉輸出到歐洲去,這是陸上茶馬古道道路。


    另外還可以從永昌到交趾,到達日南,可直達印度洋出海,遠至西亞及歐洲,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


    這個重要的轉運節點作用,甚至持續到了二戰。所以在南中做生意當官,富的人是真的富,據稱有『為官一任,富及十世』的說法,就可見一斑了。


    但是同樣的,窮的人,是真的窮。


    巨大的貧富差距,導致了西南地區很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


    貧窮和愚昧,總是相互扯後腿的好兄弟。就像是曆史上的南中叛亂,實際上那些夷人蜂擁而至,就是因為相信了雍闓當時的鬼話。雍闓讓人編造謊言,說是『官欲得烏狗三百頭,膺前盡黑,蟎腦三鬥,斫木構三丈者三千枚,汝能得不?』


    謠言說是官府向南中征要黑狗三百頭,連胸前的毛都得是黑的;蟎腦則是指瑪瑙,要三鬥;斫木就是被砍伐的大樹,雲南雖然山多林密,但大部分樹木頂多長到兩丈高,三丈那要算是神樹了,哪裏去找來三千根?結果就編了這麽一個根本不靠譜的段子,就成功哄騙夷人造反了,足可見當時漢人在夷人當中的作態確實不怎麽樣,另外一方麵則是夷人也確實是沒什麽腦子,一被扇動就激動得不行。


    或許一部分夷人也並不相信這些謠言,隻是為了零元購?反正都是那麽窮,於其窮到死,不如搏一把?


    所以,要穩定,就是要穩定『中產階級』。『中產階級』這個詞匯,諸葛亮當然不懂,但是換成另外的一個大神說的話,諸葛亮就自然能夠理解了,『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苟無恆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諸葛從事,人都到齊了……』堂下的兵卒走上前來,稟報道。


    諸葛亮的目光從地圖上收了迴來,微微笑了笑,正了正衣冠,便是踏步而出,繞過了迴廊,然後在兵卒高聲唱名之中,走進了廳堂之內,麵對眾人七嘴八舌的致禮和問候,團團一拱手表示迴禮,然後再伸出一手,示意請眾人落座。


    經過一係列的曆練,諸葛亮也褪去了一些青澀,逐漸的走向了成熟,他微笑著,目光清亮,純正得宛如明珠,漆黑的眼童之內似乎可以映射出世間的一切。


    『諸位既然至此,想必也是各家翹楚,得了首肯,能替本家族做主之人……』諸葛亮微微的笑著,不緊不慢的說著話,就像是在田埂裏麵揮舞著鋤頭,至於是種莊稼,還是刨坑,那就不好說了,『若是諸位之中有不能主事者,可速去,換能主事之人前來……』


    《一劍獨尊》


    眾人起初看著諸葛亮年輕,表麵上雖說對於諸葛亮禮節周到表示注重,但是心中未免沒有幾分看輕,所謂嘴上沒毛辦事不牢,結果猛然間聽得諸葛亮如此一說,頓時都有些忐忑起來,一些能在家族裏麵說上話的倒也沒什麽,但是那些家族之中略有些看輕諸葛亮的,就自然是沒有派遣重要的人員前來。


    『這個……諸葛從事,』孟氏的孟獲有些陪著笑說道,『不知有何要事,可否先透露些許,吾等也好稟明家族長輩……』


    諸葛亮微微偏了一下頭,看了孟獲一眼,『這位是……』


    『在下是孟氏,乃平虜校尉族弟,帳下督也。』孟獲拱手說道。若是在三國演義當中,孟獲名頭是比孟琰大,可是在當下之中,孟琰的身份比孟獲大,孟琰因為上一次建寧事件積攢功勳得封校尉,而孟獲毛都沒有撈到一根,或許有一根?如今在孟琰手下打雜,好聽一些,叫做『帳下督』。


    諸葛亮微微點頭笑道:『原來是孟兄……不過,亮倒是有些奇怪,難不成之前,亮所發文之中,沒有標明此次乃商議南中大事,確定十年大計而聚會之?莫非亮這行文,有何言語不明之處,還請各位指正。』


    眾人各自交換眼神。


    當然不是諸葛亮之前的行文有什麽問題,而是南中大族已經是散漫慣了,若是徐庶親來,這些人當然會重視起來,隻是來了一個諸葛亮,這些南中各姓又沒有辦法爬上曆史巨人的肩膀去看,自然是免不了略有一些怠慢。


    爨立穿著一身充滿了夷人味道的衣袍,在袖口和領口位置有繁雜的紋飾,連著他臉上和手上露出來的紋身,構建出略有些粗獷的氣息,『那個什麽從事,你有什麽事情,就直接說,若是我們能做主,我們就做主,我們不能做主的,就給你找一個能做主的就是!』


    眾人見有爨立帶頭,便是紛紛應是,一時之間廳堂之內七嘴八舌,嘈雜不安。


    諸葛亮也不急,隻是微笑著看著,目光清亮,就像是看見了什麽有意思的情景一樣,又像是在看著一群猴戲。


    片刻之後,廳堂之內眾人漸漸沉寂下來。


    諸葛亮看著這些人,神情泰然,心中卻在想著從成都來的時候,徐庶的叮囑。


    徐庶表示,南中的人口其實比成都一帶還要更多,當年孝恆帝時期,曾經進行人口普查,當時南中永昌便是全大漢人口第二大郡了……


    這確實讓諸葛亮有些意外,但是看到了徐庶拿出的數據之後,諸葛亮也沉默了很久。


    桓帝永壽三年永昌郡是全國第二大郡,人口達到189萬,僅次於南陽郡的243萬。然而在永昌郡邊上的建寧,人口卻隻有可憐的十一萬。


    永昌郡雖然要比建寧郡大一些,但人口不至於差這麽多,可以肯定的是,11萬這個數字隻是漢人的人口,並不包括當地夷人。


    當然,可以有理由說是因為戰亂減少了人口雲雲,但是實際上,不管是之前的黃巾之亂也好,還是劉焉劉章,以至於後麵的斐潛入川,主要的戰場都是集中再川北一帶,和南中關係並不大。唯獨一次建寧之戰,死傷的也是雍氏和高定的幾個部落,其餘的人口並不可能因此就大幅度的銳減。


    諸葛亮所不知道的,是曆史上劉備入川之後,統計川蜀人口,便是隻有可憐的94萬了,即便到了蜀漢亡國的時候,益州豪強們上報的人口數字仍隻有可憐的98萬……


    曆史上諸葛亮和薑維的幾度北伐,戰爭所需所用的年度的賦稅,攤派的勞役,征調的加稅,都是攤派到了這不到百萬的『在冊人口』身上,所以到了蜀漢後期,是真的不想打了,打不動了。


    山林之中的夷人,是近乎於不用交稅的。


    依附於豪強的傭客,也同樣是不用繳納賦稅的。


    所以,諸葛亮在曆史上沒有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是他在內政策略上的一個很大的失誤,當然,在那個年代,或許不僅僅是諸葛亮,是整個天下都認為這樣的賦稅政策是正確的……


    而現在,在驃騎大將軍斐潛的影響之下,徐庶諸葛亮等人,就開始覺得原本漢代的賦稅策略,人口編冊的方式有些問題了。


    不是漢人,就教化成為漢人,那有世世代代都讓其遊離在外的道理?大漢三四百年了,結果這些夷人依舊不能心向大漢,這是誰的錯?


    無疑,在川蜀之地,以及在川蜀周邊的地帶,漢人占據少數,夷人氐人羌人賨人等等少數民族占據多數,賦稅的不均衡和勞役攤派上的不均等,極容易引起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一刀切的政策,那可是華夏優良傳統,死板和僵化的執行者,往往就會在處理某件小事之後,點燃引爆更大的雷。


    教化,才是根本,是要讓這些人主動被華夏的漢文化所吸引,而不是畏懼漢文化,遠離漢文明。


    成都的學宮,隻是一個開始。


    諸葛亮的目光炯炯有神,笑容親切,『亮奉驃騎之令,特為南中百年福祉而來!如今南中百姓,多困於蟲豸虎豹,山林狹隘,道路不暢!生者未能順長,壯者困於病患,老弱未能得養!驃騎仁慈,知南中百姓之苦,徹夜難寐輾轉反側,故遣亮前來,為南中百姓分憂,興貼補民生之策,旺地方商貿之法是也!』


    眾人一開始聽著,起初還沒有什麽,可是越聽便是越發的伸長了脖子,直起腰,就像是一隻隻被香蕉或是芭樂吸引的猴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詭三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馬月猴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馬月猴年並收藏詭三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