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公元705年武則天病死,唐中宗李顯重新恢複唐朝國號,將國都又搬迴西安。
唐中宗李顯是唐高宗的七子。唐高宗李治有八個兒子,其中五子李弘,六子李賢,七子李顯,八子李旦均為武則天所生。唐高宗李治繼位後,曾立長子李忠為太子,武則天當了皇後,多次勸說唐高宗,極力要立親生子為太子,逼唐中宗廢李忠為庶人,立李弘做了太子。可是好景不長,不幾年李弘病死了。武則天又力保李賢為太子。誰知這位李賢當上太子後,又常常和武則天對著幹,武則天一氣之下,以謀害大臣的罪名,逼唐中宗將李賢廢掉,迫使李賢自殺身亡,立李顯當上了太子。公元684年,唐高宗病死,李顯第一次登基做上了皇帝,史稱唐中宗。
唐中宗李顯,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則天所生的第三子,是唐朝第四代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顯繼位後,他重用韋皇後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武則天對此大為惱火,不到兩個月就廢了李顯,並將其貶出西安,先後被軟禁於湖北均縣、房縣,長達十四年之久。武則天廢了李顯,讓李旦做了皇帝。史稱唐睿宗。是唐朝第四代第五位皇帝。唐睿宗李旦做皇帝六年後被武則天又廢掉,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朝,自己做起了皇帝,所以,本書未把則天皇帝例入唐朝帝序。
公元704年,武則天己是年老多病,眼見不久人世,這才又重新將李顯召迴京城立為太子。李顯迴到京城的第二年年初,宰相張柬之趁八十二歲的武則天病危之機,帶羽林軍五百餘人衝入後宮,當場將武則天的兩個寵男張易之,張昌宗殺死,逼迫武則天將皇帝傳位給李顯。李顯二次登上了皇帝的龍椅。
唐中宗李顯複位後,封韋氏為皇後,韋皇後生有一個兒子叫李重潤,唐中宗李顯第一次登基時曾立為太子,因得罪了武則天被亂杖打死。此時,李顯立後宮所生的三子李重俊為太子。李顯為了討好韋皇後,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皇後己亡故的父親為王,並讓韋皇後參預朝政,將韋皇後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自此,韋皇後聯合安樂公主和武三思,發展和擴大自己的死黨,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中的一切軍國大事。宰相張柬之等一班大臣眼見又要重演武則天的舊事,力勸唐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韋後反誣告張柬之等人謀圖不軌,慫勇唐中宗明升暗降,將張柬之封為王,調出京城,武三思又派人在途中將張柬之殺死。安樂公主也野心勃勃,她要唐中宗廢黜不是韋皇後所生的太子李重俊,由她自己當皇太女。韋皇後和武三思也慫勇唐中宗廢掉李重俊。李重俊情急之下,帶人殺死了武三思父子,並準備向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下手時,因眾寡懸殊慘遭失敗自己反到丟了性命。韋皇後卻借機將唐中宗的左膀右臂來了個徹底清洗,全部換上了後宮的死黨,徹底壟斷了朝中大權。
唐中宗李顯眼見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淩駕於自已之上,自己的皇位岌岌可危,便決意要廢掉韋氏並囚禁安樂公主。誰知還沒等唐中宗這邊安排妥當,那邊的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已提前下手,在唐中宗的禦膳中暗暗下了毒,這位堂堂帝王稀裏糊塗的見了上帝。唐中宗李顯享年五十五歲,前後兩次在皇帝位共計七年,諡號為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廟號中宗,葬定陵。
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了唐中宗李顯之後,韋皇後自封為皇太後,選立唐中宗最小的兒子,隻有十六歲的李重茂繼位做了皇帝。史稱唐少帝。唐少帝李重茂是唐朝第五代第六位皇帝。唐少帝李重茂繼位不到一個月,李隆基率萬人圍攻後宮,殺死韋氏皇太後及安樂公主,擁立父親李旦二次登基做了皇帝。少帝李重茂隻做了二十天的皇帝。就被降為襄王,四年後病死。享年十八歲。尊諡號殤皇帝,葬於武功西原。
唐睿宗李旦,又名李旭輪,武則天的幼子。公元684年,武則天廢了唐中宗李顯,唐睿宗第一次做了皇帝。可武則天將李旦深鎖後宮,不讓參與朝政,所有軍國大事由武則天掌握。就這樣唐睿宗李旦免強做了六年的傀儡皇帝後,被武則天廢掉。
公元710年,在兒子臨淄王李隆基發動的政變中,唐睿宗李旦二次做上了皇帝。唐睿宗複位後,因三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在恢複唐睿宗做皇帝一事之中立下了大功,唐睿宗李旦立李隆基做了太子,同時,又默許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參與朝政,由此引起了太子與太平公主之間的鬥爭。唐睿宗李旦為穩定朝政,於公元712年,將帝位禪讓於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四年後病逝,享年五十五歲,二次一共在帝位八年,在太上皇位五年。尊諡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廟號睿宗,葬於橋陵。
話說此時期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叫蘇味道,河北石家莊人。蘇味道天資聰慧,從小勤奮好學,九歲時就能寫出十分漂亮的文章和詩句,以擅長文學而知名於鄉裏,蘇味道《正月十五夜》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全詩用簡潔精當的語言,將長安城元宵之夜歌舞升平,車水馬龍,人聲鼎沸,興會淋漓的情景描繪得細致入微,狀物傳神。蘇味道的這首詩與後人蘇軾的《守歲》、以及王安石的《元旦》,均被稱為是中國文學寶庫中描寫民俗節日的名篇經典。
蘇味道二十歲時憑科舉進士及第,步入仕途。從一個小小的縣尉,一步步進入朝政的中心。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政權以後,蘇味道的文學才能受到武則天的讚賞,由此得寵,直至步入宰相之職。蘇味道先後兩次官居宰相十五年,絕非是平庸之輩,但卻不能在朝廷政務上有所建樹,隻是一味阿諛圓滑於君臣之間,屈從附和,成了腰脊缺鈣、耍滑頭的典型。他有一句口頭禪:“凡事不要說的太明白了,隻要模棱兩可就行了。”當時有人為他送一綽號“蘇模棱”。如果說“火樹銀花”是蘇味道文才的反映,那麽,“模棱兩可” 就是蘇味道官德的寫照。這與同是石家莊籍人,同是在唐代作宰相的魏征比起來,卻有著天壤之別。如果說開明君主唐太宗成就了一代名相魏征,那麽,專製女皇武則天的特務政治則推出了另一類名相蘇味道。
話說唐睿宗時期的另一名宰相叫陸象先,蘇州人。陸象先為人寬容,才高八鬥,辦事幹練,敢於直言,很受唐睿宗的器重。他也曾因犯顏直諫被唐睿宗貶出京城,到益州做了剌吏。但是,他堅持仁治天下,不管走到那裏,都能治理的井井有條。不但對百姓寬厚仁慈,即使是對犯罪的人,也不輕易動刑。他的助手常勸他說:“地方上的老百姓十分愚頑,很難教。你應該用嚴厲的刑罰來建立自己的威望。不然的話,以後就沒人怕你了。”陸象先聽了,搖搖頭說道:“我不這樣認為。老百姓的事情在於治理,你治理的好,社會安定,老百姓安居樂業,他們便會服你,為什麽一定要用嚴刑來樹立自己的威信呢?”陸象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一次,一個小官吏犯了罪,陸象先見他認罪態度十分誠肯,並確時有悔改的決心,就訓誡了一頓,放他走了。有一下屬認為處理的太輕了,應該用棍子重重的責打一頓。陸象先嚴肅的說道:“當政的人講理就可以了,何必要講嚴刑呢?這不是寬厚人的所為。再說人都是有感情的,而每個人的感情都相著不遠,我責備了他,他難道會不理解我的話嗎?我本是你們的屬下,他犯了罪,難道你們就沒責任嗎?如果要用刑的話,那也應是對你們用刑事嗎。”那位下屬滿臉羞愧的不再說什麽樣了。陸象生又語重心長的告誡大家說道:“天下本來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事情,隻是一些見識淺顯,不庸無能之輩,自己騷擾自己,結果把一些很容易解決的事情也辦糟了。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從根本上來解決問題,以後就可以減少許多麻煩。”就這樣,陸象先把益州治理的很好,百姓安定,所有的官吏對他也是十分的佩服。
這正是:皇權之下為官吏,模棱仁治兩相宜。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
唐中宗李顯是唐高宗的七子。唐高宗李治有八個兒子,其中五子李弘,六子李賢,七子李顯,八子李旦均為武則天所生。唐高宗李治繼位後,曾立長子李忠為太子,武則天當了皇後,多次勸說唐高宗,極力要立親生子為太子,逼唐中宗廢李忠為庶人,立李弘做了太子。可是好景不長,不幾年李弘病死了。武則天又力保李賢為太子。誰知這位李賢當上太子後,又常常和武則天對著幹,武則天一氣之下,以謀害大臣的罪名,逼唐中宗將李賢廢掉,迫使李賢自殺身亡,立李顯當上了太子。公元684年,唐高宗病死,李顯第一次登基做上了皇帝,史稱唐中宗。
唐中宗李顯,原名李哲,唐高宗李治的第七子,武則天所生的第三子,是唐朝第四代第四位皇帝。唐中宗李顯繼位後,他重用韋皇後親戚,試圖組成自己的集團。武則天對此大為惱火,不到兩個月就廢了李顯,並將其貶出西安,先後被軟禁於湖北均縣、房縣,長達十四年之久。武則天廢了李顯,讓李旦做了皇帝。史稱唐睿宗。是唐朝第四代第五位皇帝。唐睿宗李旦做皇帝六年後被武則天又廢掉,武則天改國號為周朝,自己做起了皇帝,所以,本書未把則天皇帝例入唐朝帝序。
公元704年,武則天己是年老多病,眼見不久人世,這才又重新將李顯召迴京城立為太子。李顯迴到京城的第二年年初,宰相張柬之趁八十二歲的武則天病危之機,帶羽林軍五百餘人衝入後宮,當場將武則天的兩個寵男張易之,張昌宗殺死,逼迫武則天將皇帝傳位給李顯。李顯二次登上了皇帝的龍椅。
唐中宗李顯複位後,封韋氏為皇後,韋皇後生有一個兒子叫李重潤,唐中宗李顯第一次登基時曾立為太子,因得罪了武則天被亂杖打死。此時,李顯立後宮所生的三子李重俊為太子。李顯為了討好韋皇後,不顧大臣的勸阻,破格追封韋皇後己亡故的父親為王,並讓韋皇後參預朝政,將韋皇後的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之子武崇訓。自此,韋皇後聯合安樂公主和武三思,發展和擴大自己的死黨,在朝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左右著朝中的一切軍國大事。宰相張柬之等一班大臣眼見又要重演武則天的舊事,力勸唐中宗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韋後反誣告張柬之等人謀圖不軌,慫勇唐中宗明升暗降,將張柬之封為王,調出京城,武三思又派人在途中將張柬之殺死。安樂公主也野心勃勃,她要唐中宗廢黜不是韋皇後所生的太子李重俊,由她自己當皇太女。韋皇後和武三思也慫勇唐中宗廢掉李重俊。李重俊情急之下,帶人殺死了武三思父子,並準備向韋皇後和安樂公主下手時,因眾寡懸殊慘遭失敗自己反到丟了性命。韋皇後卻借機將唐中宗的左膀右臂來了個徹底清洗,全部換上了後宮的死黨,徹底壟斷了朝中大權。
唐中宗李顯眼見韋皇後和安樂公主淩駕於自已之上,自己的皇位岌岌可危,便決意要廢掉韋氏並囚禁安樂公主。誰知還沒等唐中宗這邊安排妥當,那邊的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已提前下手,在唐中宗的禦膳中暗暗下了毒,這位堂堂帝王稀裏糊塗的見了上帝。唐中宗李顯享年五十五歲,前後兩次在皇帝位共計七年,諡號為大和大聖大昭孝皇帝,廟號中宗,葬定陵。
韋皇後和安樂公主合謀毒殺了唐中宗李顯之後,韋皇後自封為皇太後,選立唐中宗最小的兒子,隻有十六歲的李重茂繼位做了皇帝。史稱唐少帝。唐少帝李重茂是唐朝第五代第六位皇帝。唐少帝李重茂繼位不到一個月,李隆基率萬人圍攻後宮,殺死韋氏皇太後及安樂公主,擁立父親李旦二次登基做了皇帝。少帝李重茂隻做了二十天的皇帝。就被降為襄王,四年後病死。享年十八歲。尊諡號殤皇帝,葬於武功西原。
唐睿宗李旦,又名李旭輪,武則天的幼子。公元684年,武則天廢了唐中宗李顯,唐睿宗第一次做了皇帝。可武則天將李旦深鎖後宮,不讓參與朝政,所有軍國大事由武則天掌握。就這樣唐睿宗李旦免強做了六年的傀儡皇帝後,被武則天廢掉。
公元710年,在兒子臨淄王李隆基發動的政變中,唐睿宗李旦二次做上了皇帝。唐睿宗複位後,因三兒子李隆基和妹妹太平公主在恢複唐睿宗做皇帝一事之中立下了大功,唐睿宗李旦立李隆基做了太子,同時,又默許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參與朝政,由此引起了太子與太平公主之間的鬥爭。唐睿宗李旦為穩定朝政,於公元712年,將帝位禪讓於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四年後病逝,享年五十五歲,二次一共在帝位八年,在太上皇位五年。尊諡號玄真大聖大興皇帝,廟號睿宗,葬於橋陵。
話說此時期有一位鼎鼎大名的人物叫蘇味道,河北石家莊人。蘇味道天資聰慧,從小勤奮好學,九歲時就能寫出十分漂亮的文章和詩句,以擅長文學而知名於鄉裏,蘇味道《正月十五夜》就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絕唱:“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遊伎皆穠李,行歌盡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全詩用簡潔精當的語言,將長安城元宵之夜歌舞升平,車水馬龍,人聲鼎沸,興會淋漓的情景描繪得細致入微,狀物傳神。蘇味道的這首詩與後人蘇軾的《守歲》、以及王安石的《元旦》,均被稱為是中國文學寶庫中描寫民俗節日的名篇經典。
蘇味道二十歲時憑科舉進士及第,步入仕途。從一個小小的縣尉,一步步進入朝政的中心。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政權以後,蘇味道的文學才能受到武則天的讚賞,由此得寵,直至步入宰相之職。蘇味道先後兩次官居宰相十五年,絕非是平庸之輩,但卻不能在朝廷政務上有所建樹,隻是一味阿諛圓滑於君臣之間,屈從附和,成了腰脊缺鈣、耍滑頭的典型。他有一句口頭禪:“凡事不要說的太明白了,隻要模棱兩可就行了。”當時有人為他送一綽號“蘇模棱”。如果說“火樹銀花”是蘇味道文才的反映,那麽,“模棱兩可” 就是蘇味道官德的寫照。這與同是石家莊籍人,同是在唐代作宰相的魏征比起來,卻有著天壤之別。如果說開明君主唐太宗成就了一代名相魏征,那麽,專製女皇武則天的特務政治則推出了另一類名相蘇味道。
話說唐睿宗時期的另一名宰相叫陸象先,蘇州人。陸象先為人寬容,才高八鬥,辦事幹練,敢於直言,很受唐睿宗的器重。他也曾因犯顏直諫被唐睿宗貶出京城,到益州做了剌吏。但是,他堅持仁治天下,不管走到那裏,都能治理的井井有條。不但對百姓寬厚仁慈,即使是對犯罪的人,也不輕易動刑。他的助手常勸他說:“地方上的老百姓十分愚頑,很難教。你應該用嚴厲的刑罰來建立自己的威望。不然的話,以後就沒人怕你了。”陸象先聽了,搖搖頭說道:“我不這樣認為。老百姓的事情在於治理,你治理的好,社會安定,老百姓安居樂業,他們便會服你,為什麽一定要用嚴刑來樹立自己的威信呢?”陸象生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一次,一個小官吏犯了罪,陸象先見他認罪態度十分誠肯,並確時有悔改的決心,就訓誡了一頓,放他走了。有一下屬認為處理的太輕了,應該用棍子重重的責打一頓。陸象先嚴肅的說道:“當政的人講理就可以了,何必要講嚴刑呢?這不是寬厚人的所為。再說人都是有感情的,而每個人的感情都相著不遠,我責備了他,他難道會不理解我的話嗎?我本是你們的屬下,他犯了罪,難道你們就沒責任嗎?如果要用刑的話,那也應是對你們用刑事嗎。”那位下屬滿臉羞愧的不再說什麽樣了。陸象生又語重心長的告誡大家說道:“天下本來沒有什麽大不了的事情,隻是一些見識淺顯,不庸無能之輩,自己騷擾自己,結果把一些很容易解決的事情也辦糟了。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要從根本上來解決問題,以後就可以減少許多麻煩。”就這樣,陸象先把益州治理的很好,百姓安定,所有的官吏對他也是十分的佩服。
這正是:皇權之下為官吏,模棱仁治兩相宜。
欲知後事,請聽下迴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