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曆45年秋,以吐蕃名將陵佑為帥的四十萬鐵騎再次在吐蕃東疆大非川集結,意圖兵犯涼州。
大病初愈的天朝皇帝天玄都在朝堂上力排眾議,一邊以八百裏急報嚴令涼州大都督封千裏據守涼州待援,一邊以北庭都護府大都護北冥無上為帥,盡起駐紮在京師西郊豐門的八萬羽林軍並會同正朝涼州以東進發的益州鐵騎三萬一起增援涼州。
此次羽林軍一出,京師附近將再無兵馬可用,僅餘兩萬禁衛軍守城,若是吐蕃人放棄攻打涼州奇襲京師,則天朝皇權危矣,天玄都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如此果斷,實在超乎所有人意料之外。
這次能拚湊出十四萬人馬,似乎已經是天朝的極限了。
僅僅隔了半年,同樣的十四萬對四十萬,唯一不同的是天朝的領兵元帥換成了北冥無上,曆史能否重演,沒有人能知道。
三路大軍幾乎同時出發,但吐蕃人明顯占優,因為東疆大非川離涼州城比京師和蜀中要近上不少。不出意外的話,等天朝增援大軍到達,吐蕃人已經完成圍城。
西域這邊,厲天途扛不住薛禮的一再請求,暗地裏領著玄鐵黑騎和兩萬安西鐵騎繞過西州,焉耆等城,現在已經到了羅些以北的龜茲附近,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僅有一千吐蕃士兵防守的龜茲城。
城內原屬天朝的百姓們看到天朝大軍打了迴來,個個敲鑼打鼓,並主動送上安西將士們最缺的糧草飲水等物。
下城之後,薛禮下令全城戒嚴,所有人許進不許出,以防有人走漏消息。
龜茲城頭上掛的依然是吐蕃大旗,看上去無任何異樣。
龜茲城主府。
安排完一切的薛禮坐在椅上,鬆了一口氣道:“奈何一路輕騎出動,糧草不足,若是有別的選擇,老哥我決不願冒險下這一城。”
“其實,我倒覺得走漏了風聲也未必是壞事。”厲天途沉吟道。
“怎麽講?”薛禮沉聲道。
厲天途悠然靠在椅背上,慢吞吞道:“藏有藏的好處,到了巴彥山下的王廷可以攻其不備。但漏有漏的好處,現在整個吐蕃國境,能對我們這支大軍有威脅的,隻有王廷赤衛軍了,其他一些零散的守備部隊,基本沒什麽用。問題是赤衛軍敢放下王廷來龜茲嗎?他們隻會把消息放到涼州那邊,讓明王去著急。”
聽了厲天途頭頭是道的分析,薛禮一時有些心動道:“要不,派人把消息放出去?”
厲天途用手指了指天,搖頭道:“不不,一切隨緣吧!”
戰場之事也能隨緣?薛禮不以為然,卻又無可反駁。
厲天途突然又道:“真正的戰場在東邊,這次要看北冥老爺子了。”
“誰能想到皇上竟然動了羽林軍!我倒是覺得該是在京師下以逸待勞是最好的選擇。”薛禮心中突然有了不詳的預兆。
陵佑的可怕,隻有與他真正交過手的人才知道,那個年輕的異族男子純粹是為戰爭而生的。
這次更上次的雙方軍力對比差不多,薛禮很擔心北冥無上重蹈他的覆轍。
“天朝已經放棄西域了,若再棄了涼州,要失一大部分民心了。”厲天途倒是極為讚同天玄都的做法,“而且,把戰線止於西涼,對天朝百姓的傷害更小。”
薛禮笑了,忍不住罵道:“難怪朝中文官不喜武官,考慮的角度不一樣,一個從戰局考慮,一個從民生考慮,厲老弟不做大學士真是可惜了。”
厲天途急忙擺了擺手,一副受之有愧的樣子,“我可不是什麽文官武官,一介草民而已,考慮的自然是自身利益。”
草民嗎?薛禮一怔,若不是眼前的年輕人,他現在不也是一介草民?
“厲老弟,我們什麽時候出發?我天朝大軍和吐蕃鐵騎恐怕已經在涼州外交上手了。”薛禮轉向厲天途問道。
“急行軍了近二十天,將士們都累了,讓他們好好休整一天,明天再說。而且,看形勢陵佑他們要比較遠的羽林軍先到涼州,所以他們現在還打不起來。”厲天途打了個哈欠,“我先去睡迴。”
薛禮直覺厲天途話裏有話,想繼續追問,但看到他極累,暫時罷了心思。
益州大都督華滄海帶領的三萬益州鐵騎與北冥無上的八萬羽林軍在涼州城以北百餘裏的黃門小鎮會和,而此時陵佑的四十萬吐蕃鐵騎已經將涼州城團團圍住。
“元帥,這一仗我們該怎麽打?”
華滄海心疼又無奈,又是一個以少對多的局麵,先不論輸贏,這一仗下來不知道跟自己出來的益州兒郎們還能剩下多少。
“封千裏的三萬西涼兵已經被重重圍困在涼州城內,算是指望不上了。”
已年過八旬的北冥無上給人的感覺仍然精神矍鑠,老而彌堅。
老帥拿著馬鞭,眯著眼輕輕道:“不過,西涼兵雖強,但有個草包統帥封千裏在,能在涼州城下拖上吐蕃十萬八萬人馬,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華滄海嗬嗬一笑,沒有接老帥的話,整個天朝敢指名道姓辱罵涼州大都督封千裏的,也隻有眼前這個軍中威望極高、侍奉過三代帝王的元老大臣北冥無上了。
“如果與我們對陣的吐蕃鐵騎少了十萬人,這一仗也不是全無希望。”北冥無上又道。
“怕就怕陵佑盡起四十萬鐵騎與我方十一萬人馬決戰,而封千裏那膽小鼠輩在涼州城龜縮不出。”
北冥無上眼神突然淩厲了許多。
“元帥,京師附近已經無兵可用,無論麵對任何局麵,我們都隻能勝不能敗,否則不止京師危機,破了我們這道防線,吐蕃鐵騎深入中原腹地如入無人之境。”華滄海有些泄氣道。
“盡人事,聽天命。”意識到戰局已是驚險萬分的老帥不由感歎道,神色看上去倒是比華大都督淡定了不少。
“元帥,我們就在黃門鎮按兵不動嗎?”
華滄海望了望眼前低矮殘破的土牆,再怎麽修複恐怕也難以抵擋吐蕃鐵騎兩次衝鋒。
大病初愈的天朝皇帝天玄都在朝堂上力排眾議,一邊以八百裏急報嚴令涼州大都督封千裏據守涼州待援,一邊以北庭都護府大都護北冥無上為帥,盡起駐紮在京師西郊豐門的八萬羽林軍並會同正朝涼州以東進發的益州鐵騎三萬一起增援涼州。
此次羽林軍一出,京師附近將再無兵馬可用,僅餘兩萬禁衛軍守城,若是吐蕃人放棄攻打涼州奇襲京師,則天朝皇權危矣,天玄都能在短短的時間內如此果斷,實在超乎所有人意料之外。
這次能拚湊出十四萬人馬,似乎已經是天朝的極限了。
僅僅隔了半年,同樣的十四萬對四十萬,唯一不同的是天朝的領兵元帥換成了北冥無上,曆史能否重演,沒有人能知道。
三路大軍幾乎同時出發,但吐蕃人明顯占優,因為東疆大非川離涼州城比京師和蜀中要近上不少。不出意外的話,等天朝增援大軍到達,吐蕃人已經完成圍城。
西域這邊,厲天途扛不住薛禮的一再請求,暗地裏領著玄鐵黑騎和兩萬安西鐵騎繞過西州,焉耆等城,現在已經到了羅些以北的龜茲附近,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了僅有一千吐蕃士兵防守的龜茲城。
城內原屬天朝的百姓們看到天朝大軍打了迴來,個個敲鑼打鼓,並主動送上安西將士們最缺的糧草飲水等物。
下城之後,薛禮下令全城戒嚴,所有人許進不許出,以防有人走漏消息。
龜茲城頭上掛的依然是吐蕃大旗,看上去無任何異樣。
龜茲城主府。
安排完一切的薛禮坐在椅上,鬆了一口氣道:“奈何一路輕騎出動,糧草不足,若是有別的選擇,老哥我決不願冒險下這一城。”
“其實,我倒覺得走漏了風聲也未必是壞事。”厲天途沉吟道。
“怎麽講?”薛禮沉聲道。
厲天途悠然靠在椅背上,慢吞吞道:“藏有藏的好處,到了巴彥山下的王廷可以攻其不備。但漏有漏的好處,現在整個吐蕃國境,能對我們這支大軍有威脅的,隻有王廷赤衛軍了,其他一些零散的守備部隊,基本沒什麽用。問題是赤衛軍敢放下王廷來龜茲嗎?他們隻會把消息放到涼州那邊,讓明王去著急。”
聽了厲天途頭頭是道的分析,薛禮一時有些心動道:“要不,派人把消息放出去?”
厲天途用手指了指天,搖頭道:“不不,一切隨緣吧!”
戰場之事也能隨緣?薛禮不以為然,卻又無可反駁。
厲天途突然又道:“真正的戰場在東邊,這次要看北冥老爺子了。”
“誰能想到皇上竟然動了羽林軍!我倒是覺得該是在京師下以逸待勞是最好的選擇。”薛禮心中突然有了不詳的預兆。
陵佑的可怕,隻有與他真正交過手的人才知道,那個年輕的異族男子純粹是為戰爭而生的。
這次更上次的雙方軍力對比差不多,薛禮很擔心北冥無上重蹈他的覆轍。
“天朝已經放棄西域了,若再棄了涼州,要失一大部分民心了。”厲天途倒是極為讚同天玄都的做法,“而且,把戰線止於西涼,對天朝百姓的傷害更小。”
薛禮笑了,忍不住罵道:“難怪朝中文官不喜武官,考慮的角度不一樣,一個從戰局考慮,一個從民生考慮,厲老弟不做大學士真是可惜了。”
厲天途急忙擺了擺手,一副受之有愧的樣子,“我可不是什麽文官武官,一介草民而已,考慮的自然是自身利益。”
草民嗎?薛禮一怔,若不是眼前的年輕人,他現在不也是一介草民?
“厲老弟,我們什麽時候出發?我天朝大軍和吐蕃鐵騎恐怕已經在涼州外交上手了。”薛禮轉向厲天途問道。
“急行軍了近二十天,將士們都累了,讓他們好好休整一天,明天再說。而且,看形勢陵佑他們要比較遠的羽林軍先到涼州,所以他們現在還打不起來。”厲天途打了個哈欠,“我先去睡迴。”
薛禮直覺厲天途話裏有話,想繼續追問,但看到他極累,暫時罷了心思。
益州大都督華滄海帶領的三萬益州鐵騎與北冥無上的八萬羽林軍在涼州城以北百餘裏的黃門小鎮會和,而此時陵佑的四十萬吐蕃鐵騎已經將涼州城團團圍住。
“元帥,這一仗我們該怎麽打?”
華滄海心疼又無奈,又是一個以少對多的局麵,先不論輸贏,這一仗下來不知道跟自己出來的益州兒郎們還能剩下多少。
“封千裏的三萬西涼兵已經被重重圍困在涼州城內,算是指望不上了。”
已年過八旬的北冥無上給人的感覺仍然精神矍鑠,老而彌堅。
老帥拿著馬鞭,眯著眼輕輕道:“不過,西涼兵雖強,但有個草包統帥封千裏在,能在涼州城下拖上吐蕃十萬八萬人馬,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華滄海嗬嗬一笑,沒有接老帥的話,整個天朝敢指名道姓辱罵涼州大都督封千裏的,也隻有眼前這個軍中威望極高、侍奉過三代帝王的元老大臣北冥無上了。
“如果與我們對陣的吐蕃鐵騎少了十萬人,這一仗也不是全無希望。”北冥無上又道。
“怕就怕陵佑盡起四十萬鐵騎與我方十一萬人馬決戰,而封千裏那膽小鼠輩在涼州城龜縮不出。”
北冥無上眼神突然淩厲了許多。
“元帥,京師附近已經無兵可用,無論麵對任何局麵,我們都隻能勝不能敗,否則不止京師危機,破了我們這道防線,吐蕃鐵騎深入中原腹地如入無人之境。”華滄海有些泄氣道。
“盡人事,聽天命。”意識到戰局已是驚險萬分的老帥不由感歎道,神色看上去倒是比華大都督淡定了不少。
“元帥,我們就在黃門鎮按兵不動嗎?”
華滄海望了望眼前低矮殘破的土牆,再怎麽修複恐怕也難以抵擋吐蕃鐵騎兩次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