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曆了小太監的刺殺,撤了魏忠賢侍君之職,換了太監總管王承恩,這是崇禎登基以來,整理宦官集團重大的措施改革,某種意義削弱了魏忠賢的勢力。或許,在別人看來,崇禎因為小太監的刺殺,就算逃過一劫,也會在心裏留下陰影,嚇得不敢上朝。正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說的就是死裏逃生的崇禎,看見任何人都會想起小太監刺殺他時流露出兇狠的眼神。然而,崇禎畢竟是崇禎,不是熹宗,不像他哥哥那般窩囊,落了水沒被淹死,活活被嚇死。
崇禎隻用一天時間調整自己,第二日接著上朝,他的心理素質比熹宗強多了。倘若,他比熹宗還要膽小,估計他再也不敢上朝了。麵對朝臣,他隻字不提被人刺殺。因為朝中沒有幾個大臣關心他的生死,他死了,還有第二個皇上。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皇帝是老朱家的皇帝,死了他一個朱由檢,還有朱由晟、朱由栩,後麵還有很多朱油....
這就是皇帝的悲哀,朝中沒有心腹大臣,他的喜、他的怒、他的悲、他的傷,隻能埋在心裏,一個人靜下心來慢慢品嚐。君和臣,有時候就是分工關係。
太和殿上,崇禎坐在高高的龍椅上,太監王承恩正式伴君入朝,對著殿外的朝臣,高唿道:“吉時已到,百官上朝!”
隨著太監王承恩尖著嗓子一聲吆喝,殿外的朝臣,文官以施鳳來為首,武將由兵部尚書祖大壽領頭,分為兩排,齊步上陣邁進太和殿。
“臣等拜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各位臣工,平身吧。”
“謝皇上。”
崇禎坐在龍椅上,看著殿下滿朝文武,道:“各位臣工,朕登基以來,遼北隱患國事吃緊。先帝在位時,尚有能臣武將克製努爾哈赤,創造了遼遠大捷,鎮守遼疆守我大明國土不容侵犯。然,先帝駕崩後,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遼東又開始興兵鬧事,企圖南下侵入中原,擾我大明江山。今,江南災情甚煩朕心,朕惶恐皇太極趁我大明軍心不穩,趁虛而入。遼東戰事一日不平,朕的江山一日不安。各位臣工,誰願擔當此任,鎮守遼東,守我大明國土!”
此話一出,滿朝文武議論紛紛,卻也無人站出,自告奮勇擔當此任。
崇禎見滿朝文武交頭貼耳,議論此事,搖頭歎息,像是遇到了天大的難事,不敢吭聲,不悅道:“各位臣工,可有人選?”
滿朝文武見崇禎發話,事關國家大事,江山社稷,作為臣子豈敢坐視不理。臣與臣之間,眉目傳情,察言觀色,似要達成一致,才敢發話。
終於,內閣宰輔施鳳來承受不了壓力,主動站出,啟奏道:“皇上,先帝在位時,曾任震遼將軍袁崇煥鎮守遼北,三次阻擊努爾哈赤,致使努爾哈赤兵敗身亡,兩年內氣數折盡,不敢犯我大明國土。現如今,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卷土重來,意圖謀反,臣提議恢複袁崇煥震遼將軍一職,即日前往遼東,主持戰事。”
施鳳來是個老滑頭,當年袁崇煥擊退努爾哈赤,創造了遼遠大捷,熹宗甚為欣喜,準備封賞袁崇煥為護國大將軍。隻因,袁崇煥為人剛直,不喜和魏忠賢有政治上的來往。魏忠賢就在熹宗麵前說袁崇煥的壞話,說袁崇煥殺了努爾哈赤成了遼北最高將領。如果,這時候封賞袁崇煥,封他為護國大將軍,難道就不怕他在朝中地位升高,成了三軍統帥,到時候向遼東推行戰事,殺了努爾哈赤的子孫占領遼陽。鏟除了努爾哈赤的餘孽,到那時,整個遼北、遼東都在袁崇煥的手中,就不怕袁崇煥成為第二個努爾哈赤嗎!
熹宗聽信了魏忠賢的讒言,從一開始準備封賞袁崇煥,突然之間變了卦,隻字不提袁崇煥在遼北的戰果。接著,魏忠賢有意無意向施鳳來暗示,熹宗沒有打算封賞袁崇煥。如果,施鳳來敢在熹宗麵前替袁崇煥說一個好字,那就觸了熹宗的眉頭。左右權衡,施鳳來向魏忠賢靠攏,寫了折子勸說熹宗要認真對待袁崇煥在遼北取得的戰果,不要因為袁崇煥一時的勝利,封賞他、讚美他,不要忘了宋朝的開祖皇帝趙匡胤,是如何黃袍加身的!
施鳳來沒有直接說出,讓熹宗停止袁崇煥的封賞。不過,說了宋太祖的典故,著實令熹宗嚇出了冷汗。當皇帝,最忌諱的就是朝中大將手握兵權。取得遼遠大捷的袁崇煥,就和當年的趙匡胤差不多,熹宗不得不防。於是,熹宗又聽了施鳳來的諫言,不僅沒有封賞袁崇煥,還撤了他的軍銜,貶為縣令。
而如今,熹宗駕崩,崇禎做了皇帝。想當年,熹宗聽了魏忠賢的讒言,棄袁崇煥不用。不代表,崇禎的想法和熹宗一樣,也要聽信魏忠賢的讒言,棄袁崇煥不用。
所以,施鳳來才會想到重新啟用袁崇煥,或許會得到崇禎的肯定。孰不知,施鳳來也是見風使舵,沒有政治觀念、沒有節操的人。
崇禎對袁崇煥還是比較理解的,但凡被魏忠賢打壓過的人,崇禎都會相信是朝中忠臣。然而,崇禎還沒來得及開口,又有大臣站出。
此人是左都禦史崔呈秀,是魏忠賢的黨羽心腹,奏曰道:“啟稟皇上,先帝在位時,袁崇煥有謀反之心,被削職。如今,遼東戰事又起,啟用被先帝削職的將領,臣擔心將士們不服,懇請皇上三思!”
崔呈秀是受魏忠賢的指使,開始阻撓崇禎啟用袁崇煥。崇禎不悅,沒把崔呈秀的奏請放在心上,挑起眼皮看了看其他大臣,征詢道:“各位臣工,可有異議?”
滿朝文武都在看魏忠賢的眼色,貌似施鳳來的奏請也是敷衍了事。魏忠賢今日看起來,像是不關心國家大事,一言不發站在群臣之首。
崇禎見朝臣無人搭話,隻好忍氣吞聲地盯著魏忠賢,道:“魏忠賢,說說你的看法。”
魏忠賢是個喜怒無常的人,剛剛還在冷著臉,當了一迴冷麵郎君,見崇禎委下身來向他問話,魏忠賢立馬笑得燦爛,賊嘻嘻地道:“皇上,奴才認為袁崇煥這個人,可以用,也可以不用。說他可以用,因為先帝在位時,他有赫赫的戰功,威震遼北,是遼軍的克星。不可用,是因為我朝中除了袁崇煥,還有很多堪當重任的將領,譬如遼東將軍毛文龍、兵部尚書祖大壽,都是將才。奴才擔心,任用袁崇煥鎮守遼東,隻怕袁崇煥會記恨先帝曾經罷了他的官,不肯盡心為朝廷效力。當然,這隻是奴才的猜測,不可不防。”
魏忠賢說起這件事,是用商議的語氣,和崇禎探討著。
倘若魏忠賢執意要求崇禎堅決不用袁崇煥,就會適得其反,特招崇禎反感。畢竟,宮中遇刺,崇禎還在記恨魏忠賢想要加害他。
崇禎仔細想想,魏忠賢說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且先不必考慮袁崇煥是否仗著赫赫戰功有謀反之心,這些年遼東戰事也培養了很多有實際作戰的將才,少了他一個袁崇煥,難道我大明就沒有會帶兵打仗的將軍了嗎!畢竟是一個沒有政治頭腦的少年,崇禎還是不太了解,袁崇煥除了會打仗,在軍中還有很高的威信。將軍會打仗,失了威信,也是空談。
崇禎從一開始還想著重新啟用袁崇煥,被魏忠賢這麽一說,又猶豫了。魏忠賢是個老手,他一眼看出崇禎在政治謀略上,缺少了決斷。作為一個皇帝,該做決定的時候猶豫,該猶豫的時候又獨斷,這樣的皇帝隻能說沒有主見。
魏忠賢見崇禎猶豫了,這時候,他又對底下的朝臣使了個眼色。很快,大臣們一個接一個向皇上啟奏,懇請皇上打消啟用袁崇煥的念頭,說袁崇煥是惡虎,不能放虎歸山、養虎遺患。大臣們不建議啟用袁崇煥,就按九千歲的意思去辦,推薦兵部尚書祖大壽接任震遼總兵。
祖大壽當了兵部尚書還不到一年,是從雲南被調迴來的。兵部尚書是朝中二品大員,掌管軍事。祖大壽想不明白,魏忠賢為何盯著他,要把他從兵部尚書的職位上拉下來,調任遼北。
畢竟是當了兵部尚書還不到一年,祖大壽在這個位子上,根基沒有紮穩,是個臨時工,他的頂頭上司,說換人就換人,不需要理由的。
大臣們都舉薦祖大壽去遼北,鎮守遼東阻擊皇太極,到了這個份上,祖大壽隻好恭敬不如從命,主動請纓,道:“皇上,臣願往,擔當此任。”
既然祖大壽都主動請纓了,崇禎也沒什麽可說的了,借坡下驢道:“好,朕允了。宣朕旨意,即日起,任祖大壽為震遼總兵,統領遼東軍務,阻擊皇太極,不得有誤!”
“臣領旨,謝皇上隆恩。”
“吾皇英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處理好遼東戰事,崇禎這心裏直打鼓,也不知道祖大壽這個人靠不靠譜,能否阻擊皇太極南下還是一個未知數。隻是,君無戲言,崇禎是在大臣們的慫恿下,一時作出了錯誤的決定。現在想想,還有點孩子氣的反悔。當然,貴為九五之尊,立於萬人之上,崇禎就算把腸子悔青了,也不能出爾反爾,收迴成命。現在,隻能賭一把。聽起來,崇禎對待國家大事還是兒戲了些,連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這滿朝文武,到底有誰可以鎮守遼北!
崇禎隻用一天時間調整自己,第二日接著上朝,他的心理素質比熹宗強多了。倘若,他比熹宗還要膽小,估計他再也不敢上朝了。麵對朝臣,他隻字不提被人刺殺。因為朝中沒有幾個大臣關心他的生死,他死了,還有第二個皇上。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皇帝是老朱家的皇帝,死了他一個朱由檢,還有朱由晟、朱由栩,後麵還有很多朱油....
這就是皇帝的悲哀,朝中沒有心腹大臣,他的喜、他的怒、他的悲、他的傷,隻能埋在心裏,一個人靜下心來慢慢品嚐。君和臣,有時候就是分工關係。
太和殿上,崇禎坐在高高的龍椅上,太監王承恩正式伴君入朝,對著殿外的朝臣,高唿道:“吉時已到,百官上朝!”
隨著太監王承恩尖著嗓子一聲吆喝,殿外的朝臣,文官以施鳳來為首,武將由兵部尚書祖大壽領頭,分為兩排,齊步上陣邁進太和殿。
“臣等拜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各位臣工,平身吧。”
“謝皇上。”
崇禎坐在龍椅上,看著殿下滿朝文武,道:“各位臣工,朕登基以來,遼北隱患國事吃緊。先帝在位時,尚有能臣武將克製努爾哈赤,創造了遼遠大捷,鎮守遼疆守我大明國土不容侵犯。然,先帝駕崩後,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在遼東又開始興兵鬧事,企圖南下侵入中原,擾我大明江山。今,江南災情甚煩朕心,朕惶恐皇太極趁我大明軍心不穩,趁虛而入。遼東戰事一日不平,朕的江山一日不安。各位臣工,誰願擔當此任,鎮守遼東,守我大明國土!”
此話一出,滿朝文武議論紛紛,卻也無人站出,自告奮勇擔當此任。
崇禎見滿朝文武交頭貼耳,議論此事,搖頭歎息,像是遇到了天大的難事,不敢吭聲,不悅道:“各位臣工,可有人選?”
滿朝文武見崇禎發話,事關國家大事,江山社稷,作為臣子豈敢坐視不理。臣與臣之間,眉目傳情,察言觀色,似要達成一致,才敢發話。
終於,內閣宰輔施鳳來承受不了壓力,主動站出,啟奏道:“皇上,先帝在位時,曾任震遼將軍袁崇煥鎮守遼北,三次阻擊努爾哈赤,致使努爾哈赤兵敗身亡,兩年內氣數折盡,不敢犯我大明國土。現如今,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卷土重來,意圖謀反,臣提議恢複袁崇煥震遼將軍一職,即日前往遼東,主持戰事。”
施鳳來是個老滑頭,當年袁崇煥擊退努爾哈赤,創造了遼遠大捷,熹宗甚為欣喜,準備封賞袁崇煥為護國大將軍。隻因,袁崇煥為人剛直,不喜和魏忠賢有政治上的來往。魏忠賢就在熹宗麵前說袁崇煥的壞話,說袁崇煥殺了努爾哈赤成了遼北最高將領。如果,這時候封賞袁崇煥,封他為護國大將軍,難道就不怕他在朝中地位升高,成了三軍統帥,到時候向遼東推行戰事,殺了努爾哈赤的子孫占領遼陽。鏟除了努爾哈赤的餘孽,到那時,整個遼北、遼東都在袁崇煥的手中,就不怕袁崇煥成為第二個努爾哈赤嗎!
熹宗聽信了魏忠賢的讒言,從一開始準備封賞袁崇煥,突然之間變了卦,隻字不提袁崇煥在遼北的戰果。接著,魏忠賢有意無意向施鳳來暗示,熹宗沒有打算封賞袁崇煥。如果,施鳳來敢在熹宗麵前替袁崇煥說一個好字,那就觸了熹宗的眉頭。左右權衡,施鳳來向魏忠賢靠攏,寫了折子勸說熹宗要認真對待袁崇煥在遼北取得的戰果,不要因為袁崇煥一時的勝利,封賞他、讚美他,不要忘了宋朝的開祖皇帝趙匡胤,是如何黃袍加身的!
施鳳來沒有直接說出,讓熹宗停止袁崇煥的封賞。不過,說了宋太祖的典故,著實令熹宗嚇出了冷汗。當皇帝,最忌諱的就是朝中大將手握兵權。取得遼遠大捷的袁崇煥,就和當年的趙匡胤差不多,熹宗不得不防。於是,熹宗又聽了施鳳來的諫言,不僅沒有封賞袁崇煥,還撤了他的軍銜,貶為縣令。
而如今,熹宗駕崩,崇禎做了皇帝。想當年,熹宗聽了魏忠賢的讒言,棄袁崇煥不用。不代表,崇禎的想法和熹宗一樣,也要聽信魏忠賢的讒言,棄袁崇煥不用。
所以,施鳳來才會想到重新啟用袁崇煥,或許會得到崇禎的肯定。孰不知,施鳳來也是見風使舵,沒有政治觀念、沒有節操的人。
崇禎對袁崇煥還是比較理解的,但凡被魏忠賢打壓過的人,崇禎都會相信是朝中忠臣。然而,崇禎還沒來得及開口,又有大臣站出。
此人是左都禦史崔呈秀,是魏忠賢的黨羽心腹,奏曰道:“啟稟皇上,先帝在位時,袁崇煥有謀反之心,被削職。如今,遼東戰事又起,啟用被先帝削職的將領,臣擔心將士們不服,懇請皇上三思!”
崔呈秀是受魏忠賢的指使,開始阻撓崇禎啟用袁崇煥。崇禎不悅,沒把崔呈秀的奏請放在心上,挑起眼皮看了看其他大臣,征詢道:“各位臣工,可有異議?”
滿朝文武都在看魏忠賢的眼色,貌似施鳳來的奏請也是敷衍了事。魏忠賢今日看起來,像是不關心國家大事,一言不發站在群臣之首。
崇禎見朝臣無人搭話,隻好忍氣吞聲地盯著魏忠賢,道:“魏忠賢,說說你的看法。”
魏忠賢是個喜怒無常的人,剛剛還在冷著臉,當了一迴冷麵郎君,見崇禎委下身來向他問話,魏忠賢立馬笑得燦爛,賊嘻嘻地道:“皇上,奴才認為袁崇煥這個人,可以用,也可以不用。說他可以用,因為先帝在位時,他有赫赫的戰功,威震遼北,是遼軍的克星。不可用,是因為我朝中除了袁崇煥,還有很多堪當重任的將領,譬如遼東將軍毛文龍、兵部尚書祖大壽,都是將才。奴才擔心,任用袁崇煥鎮守遼東,隻怕袁崇煥會記恨先帝曾經罷了他的官,不肯盡心為朝廷效力。當然,這隻是奴才的猜測,不可不防。”
魏忠賢說起這件事,是用商議的語氣,和崇禎探討著。
倘若魏忠賢執意要求崇禎堅決不用袁崇煥,就會適得其反,特招崇禎反感。畢竟,宮中遇刺,崇禎還在記恨魏忠賢想要加害他。
崇禎仔細想想,魏忠賢說的話也有一定的道理,且先不必考慮袁崇煥是否仗著赫赫戰功有謀反之心,這些年遼東戰事也培養了很多有實際作戰的將才,少了他一個袁崇煥,難道我大明就沒有會帶兵打仗的將軍了嗎!畢竟是一個沒有政治頭腦的少年,崇禎還是不太了解,袁崇煥除了會打仗,在軍中還有很高的威信。將軍會打仗,失了威信,也是空談。
崇禎從一開始還想著重新啟用袁崇煥,被魏忠賢這麽一說,又猶豫了。魏忠賢是個老手,他一眼看出崇禎在政治謀略上,缺少了決斷。作為一個皇帝,該做決定的時候猶豫,該猶豫的時候又獨斷,這樣的皇帝隻能說沒有主見。
魏忠賢見崇禎猶豫了,這時候,他又對底下的朝臣使了個眼色。很快,大臣們一個接一個向皇上啟奏,懇請皇上打消啟用袁崇煥的念頭,說袁崇煥是惡虎,不能放虎歸山、養虎遺患。大臣們不建議啟用袁崇煥,就按九千歲的意思去辦,推薦兵部尚書祖大壽接任震遼總兵。
祖大壽當了兵部尚書還不到一年,是從雲南被調迴來的。兵部尚書是朝中二品大員,掌管軍事。祖大壽想不明白,魏忠賢為何盯著他,要把他從兵部尚書的職位上拉下來,調任遼北。
畢竟是當了兵部尚書還不到一年,祖大壽在這個位子上,根基沒有紮穩,是個臨時工,他的頂頭上司,說換人就換人,不需要理由的。
大臣們都舉薦祖大壽去遼北,鎮守遼東阻擊皇太極,到了這個份上,祖大壽隻好恭敬不如從命,主動請纓,道:“皇上,臣願往,擔當此任。”
既然祖大壽都主動請纓了,崇禎也沒什麽可說的了,借坡下驢道:“好,朕允了。宣朕旨意,即日起,任祖大壽為震遼總兵,統領遼東軍務,阻擊皇太極,不得有誤!”
“臣領旨,謝皇上隆恩。”
“吾皇英明,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處理好遼東戰事,崇禎這心裏直打鼓,也不知道祖大壽這個人靠不靠譜,能否阻擊皇太極南下還是一個未知數。隻是,君無戲言,崇禎是在大臣們的慫恿下,一時作出了錯誤的決定。現在想想,還有點孩子氣的反悔。當然,貴為九五之尊,立於萬人之上,崇禎就算把腸子悔青了,也不能出爾反爾,收迴成命。現在,隻能賭一把。聽起來,崇禎對待國家大事還是兒戲了些,連他自己也搞不清楚,這滿朝文武,到底有誰可以鎮守遼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