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聖旨的李沐倒是沒什麽太大的意外,功高震主的道理他是懂得的,現在的他還不具備和整個大明政治體係對抗的資本,低調做人,高調做事才是文武之道,於是也不矯情,交接政務之後,就帶著幾位紅顏知己準備離開了。
反正北雲兵和錦州軍還都在自己人手中,李沐倒是沒什麽可擔心的,在江南那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正好可以好好的考慮自己情報網的事情了。
天啟宣旨之後,還特命李沐迴京獻俘,於是李沐交接事務之後,就馬不停蹄的帶著親衛迴到了京城。
所謂獻俘,是中原王朝宣示武力的一種方式,把戰爭中俘獲的敵軍俘虜斬首示眾,以示國家的武力強大,達到凝聚民心,增強統治者威望的目的。
這一次迴京,待遇自然與上次不同,也沒有什麽官員再把他化作閹黨的成員,以李沐現如今的地位,根本沒必要做什麽黨的成員,隻要他想,揮一揮手,自己組建一個李黨也不是什麽難事。
眼看著京師就在眼前,李沐還是頗有幾分誌得意滿的,剛滿二十二歲的李大公子,已經是東南經略,晉陽侯了,就算是在整個大明政壇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量級人物了。
也就是哥不想參與到政治的漩渦中去,否則一定會留下哥的傳說。
別人的眼中,李沐從手握數萬大軍的錦州經略被趕到江南去平倭,明顯是被奪了實權了,江南三省且不說那亂七八糟的衛所軍隊,再就是倭寇之亂自戚繼光平汪直徐海兩大海寇,萬曆朝鮮戰爭之後,日本元氣大傷,除了少量的流浪武士,哪裏還能組織起什麽大規模的襲擊。
但是李沐倒不是這麽想的,建奴現在雖然元氣大傷,但是自己數次勝利都是占了守城的光,以逸待勞,用安逸之兵打敵方勞師遠征,但是要是想主動平滅建奴,他還沒有那個能力,何況飛鳥盡,良弓藏,自己現在看上去風光無限,其實根基很淺,在大明內部並沒有什麽自己的黨羽和堅定的支持者,這樣的風光站得越高,也肯定會摔得越慘。
要想一心一意的打仗,不顧其他的想法,在現在這個複雜的政治環境下,是不可能的,若不是楊漣作為東林黨的代表跑到遼東去監軍,被劃為閹黨成員的李沐不被東林黨的那幫人參到死才怪。
這些人,治國沒有什麽大用處,攻擊政敵都是一套一套的,無論你有多大潑天的功勞,他都能把你說成亂臣賊子。
不要忘記,首輔大臣葉向高,也是東林元老之一,輕描淡寫的兩句話,就把原本對李沐的封賞削掉了一大半。
不得不說,在對於人心和政治鬥爭的把握上,李沐還是差了好幾個段位的。
李沐這一次沒有騎馬,而是跟著幾個女眷坐馬車,靠在馬車柔軟的靠背上,一邊有明露喂著各種水果,一邊玥然幫他按揉肩膀,前麵還有伊寧捧著茶水送到他的嘴邊,這樣的日子,簡直神仙也不換啊。
唯有洛鳶一個人,坐的遠遠地,默默的盯著窗外卻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公子,快到京師了。”三躍策馬在一邊低聲對李沐道。
李大公子如今身份今非昔比,除了是一品的封疆大員外,更是世襲的堂堂晉陽侯,而且隱隱在民間被傳頌為戰神之身,無論東林還是閹黨,都非常看重他,若是能取得李沐的支持,不說別的,在邊軍的戰事上,李大公子的意見幾乎一言九鼎,誰都不能跟他相抗衡。
所以縱然李沐才年僅二十二歲,京師城門就已經站滿了各路迎接的官員,李沐當然也不能拖大,早早地就下了馬車,帶著所有的親兵衛隊,步行來到城門口。
城門迎候的官員有很多的,為首的勉強算是個熟人,正是錦衣衛指揮使崔應元,崔應元武人出身,對於李沐這樣的戰場大將還是頗有幾分真心欽佩的,於是就自告奮勇的來到城門迎接了,其實按照錦衣衛的地位,就算是他崔指揮使安坐家中等待也不算是失了禮數的。
“哈哈,末將參見柱國。”上柱國是武人的最高榮銜,自春秋時期,上柱國為國家軍事的最高統帥,後來逐漸發展為榮銜,並無任何實權可言,當然比起太子太保,雖然同為一品,但是上柱國明顯地位更高,李沐官位不少,自然要選最高的稱唿了。
柱國怎麽樣論品級比一個錦衣衛指揮使大上天去了,管一衛兵馬的指揮使跟管全國軍隊的統帥怎麽能相提並論,但是論實權,李沐可不敢輕易得罪這個特務頭子,也笑著道:“半年未見,崔指揮使倒是顯得富態了一些,紅光滿麵,看上去生活條件不錯嘛。”
“柱國說笑了,我在這京師待著賦閑,哪裏有您馳騁疆場來的痛快。”崔應元看李沐折節相交,語氣也帶了幾分玩笑。
“哈哈,崔指揮使這是變著法的說我過得苦日子啊,走吧,不要讓同僚們等急了。”李沐隻是哈哈一笑,跟著崔永元走到了一眾官員前,突然看到麵前站著一位穿著明黃長袍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的臉龐消瘦,眼神卻極為有神,仿佛帶著一絲難以言喻的壓迫感,讓李沐實在是有幾分意外。
明黃色是皇室專用的顏色,這位一身明黃色,加上周圍官員恭敬的神色,李沐也猜到了此人是誰了。
“微臣參見信王。”李沐老老實實的行禮道,他身為上柱國,是可參不跪的,李沐覺得上柱國唯一的好處,就是免去了自己見到地位更高的官員老是要跪來跪去的麻煩。
信王朱由檢,此時剛剛十二歲,但是李沐卻不敢輕視他,因為他就是後世引起華夏百年歎息的,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崇禎!(朱由檢畢竟很難辨識,為了方便讀者知道這個人的身份,雖然還沒有即位,後文對於信王朱由檢,一律以崇禎稱唿之。)
第一次見麵,崇禎和李沐兩個差了十歲的年輕人都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李沐知道,崇禎此人雖然勤勉有為,但是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過於多疑了,他害怕自己的大臣脫離自己的控製,所以崇禎朝是大明首輔大臣變換速度最為頻繁的朝代,十七位首輔大臣先後上台執政,國家政策朝令夕改,軍隊調配亂七八糟一塌糊塗,這樣的人,注定是和李沐的價值觀完全不同。
崇禎這個時候倒是沒想那麽多,隻是出於對於這位傳說戰無不勝,甚至被老百姓說的如同戰神下凡一般的侯爵的好奇,這才主動要求來到城門口迎接李沐。
“柱國免禮,柱國在遼東大敗建奴,殺敵盈野,陣斬兩位一等大臣,生俘湯古代,武功強盛,更甚於於少保等前輩先賢,本王感懷在心,欽佩不已,在這裏,本王代我大明百姓,多謝柱國了。”說著就要向李沐行禮。
李沐趕緊出言道:“王爺不可,王爺是千金之軀,怎麽能向我行此大禮?沐身為大明官員,世受皇恩,為大明守衛疆土是我的職責所在,談不上什麽功不功。”
“哈哈,柱國過謙了,我皇兄已在乾清宮設下宴席,請柱國移步。”崇禎輕聲一笑,就當先領著李沐準備進城,卻看到門口禦道已經全部淨水潑過,兩邊軍士紛紛肅然而立。
李沐策馬和崇禎緩緩的走過京城的大街,周圍滿是圍觀的百姓,不知道是誰喊了一句:“戰神!戰神!”
周圍的百姓們瞬間群情激奮,戰神的聲音刺破雲霄,讓一邊的崇禎都微微變了臉色。
錦衣衛指揮使崔應元此時也跟上前來,對崇禎耳語了幾句,崇禎默默的點點頭,對李沐笑著說:“柱國威望如日中天,這麽好的機會,對我華夏萬民說點什麽吧。”
“靜!”隨著大漢將軍們齊聲高喊,百姓們都安靜了下來,看著穿著金翎鎖子甲,騎著雪色踏花驄,頭戴纓盔,身著蛟蟒披風的李柱國,默默的等著他的迴答。
一時間全場肅靜,仿佛時間靜止了一般。
在數十萬百姓的注視下,李沐忽然感覺一股熱血湧上心頭,騎在馬上,環顧四周,很帥很裝逼的說了一句:
“我沒有什麽可以告訴你們的,如果硬要說有的話,那隻有一句話。”李沐頓了頓,大聲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崇禎默默的念著這句話,心中不覺產生了一絲難以言喻的激動情緒。
這真的是他的理想,他真的能做到這樣的賢臣名士嗎?
大漢將軍們也都高聲唿喝著:“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一遍遍的重複,隨著百姓們也都高唿起來,無論能不能聽懂這句話真實的意義,他們隻知道,李柱國說的,都一定是對的,否則怎麽能把幾十年都打不過的老建奴打得像條落水的狗一樣呢。
李沐在萬眾歡唿之中,緩緩的邁向皇宮的午門,今天的午門大開,仿佛一切都是為了迎接他而設計的一樣。
紫禁城的午門隻有三種情況才可以走,第一個是皇帝本人,天下都是他的,沒理由有皇帝陛下不能走的門,第二種,皇帝成親大婚的當天,皇後可以走一次午門,當然一輩子也就這一迴。第三種,即是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一輩子可以走一迴午門,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
但是規矩是人定的,如果你還要遵守規矩,隻是因為你還不夠強大而已,來到午門前,連崇禎都策馬停下了腳步,這是屬於李沐一個人的榮耀,他也沒有資格參與其中。
其他的所有隨從都從兩側的邊門進入了紫禁城,李沐一人一騎,策馬從午門的中間緩緩的走向巍峨高聳的奉天殿,也算是體驗了一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得意情懷。
可惜這個年代不興掛個橫幅,要是大明也有這個習慣的話,肯定會在京師城門上掛一個歡迎李柱國凱旋歸來,那樣才有頒獎禮的氣氛嘛。
李沐在後世去了好幾次故宮,這個破門早就走了無數次了,相比起其他人羨慕的眼神,李沐自己倒沒覺得有什麽特別的,白瞎了天啟皇帝一番招賢納士的小心思。
乾清宮門口,站在門口迎接的,赫然正是司禮監秉筆,東廠督公魏忠賢,李沐趕緊上前去,主動見禮道:“見過九千歲。”
“好啊,雲琪,做得好啊!”魏忠賢舉薦有功,皇帝一高興,自然少不了他的好處,原本好幾個煩死人的東林黨官員,在魏忠賢的一力堅持下,成功的讓那些蒼蠅全部卷鋪蓋迴家了,魏忠賢好不容易清淨了幾天,這兩天跟個彌勒佛似的,看誰都順眼。
“九千歲言重了。”李沐深知自己根基尚淺,完全不是魏忠賢這樣的樹大根深的老閹奴的對手,現在能做的就是努力裝孫子,但是好在魏忠賢對自己的印象看上去還挺不錯的,短時間內隻要不和他對著幹,出於對於李沐的依仗和皇帝對李沐的寵信,魏忠賢也沒必要給自己找這個大麻煩。
“不言重,雲琪,你確實是不凡,大明建奴之患幾十年了,從嘉靖年間到現在快五十載,從來沒有經曆這樣的勝利,甚至從成祖爺北上追剿北元以來,就沒有取得過這樣的武功啊。”魏忠賢笑著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
但是李沐知道,為魏忠賢對他的信任,已經遠遠不如以前了,李沐現如今地位日益提高是一方麵,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楊漣!
晚明三大疑案,唯一跟魏忠賢關係重大的就是移宮案。朱常洛登基後寵妃李選侍照顧皇長子朱由校遷入乾清宮。不到一個月後,朱常洛死於紅丸案。李氏與太監魏忠賢密謀,欲居乾清宮,企圖挾皇長子自重。
時任都給事中楊漣、禦史左光鬥等,為防其幹預朝事,逼迫李選侍移到仁壽宮噦鸞宮。
所以說到底,魏忠賢和楊漣可是不共戴天的老冤家,李沐拜楊漣為老師不可能不影響他和魏忠賢之間的關係,何況魏忠賢本來也不是什麽心胸寬闊的人。
但是場麵上的和睦還是要維持的,李沐和魏忠賢相攜進入乾清宮,對著皇帝三唿萬歲之後,照例是皇帝喊平身賜座。
今天的皇帝似乎格外的激動,天啟皇帝即位時不過十五歲,到現在十六歲,在後世隻能算得上一個毛都沒長齊的少年,其實這位皇帝很多時候也表現的像個小孩子一般,把滿朝文武大臣都弄得哭笑不得。
見到李沐坐下,天啟皇帝立刻興奮的道:“愛卿一路辛苦了,遼東苦寒,愛卿為國守衛疆土,功勞卓著,朕今日在這裏設禦宴為卿接風洗塵,雖然不足以償愛卿之抗奴大功,也算是朕聊表心意吧。”
這樣漂亮的客氣話,明顯不是天啟皇帝的水準,但是看起來,為了李沐,這位年輕的皇帝也算是費盡心血了,李沐不由得還是有幾分感動的,馬上一副感激涕零的樣子道:“臣受陛下知遇之恩,年方二十二,就已經身居一品,怎麽能不為陛下肝腦塗地,微臣慚愧,沒有徹底消滅建奴於遼東,又如何敢輕易言功。”李沐說罷,還拚命的擠出幾滴眼淚,看得天啟不由得有些感慨。
天啟皇帝倒是真心的喜歡這個臣子,原因也很簡單,很可能李沐是大明唯一一個知道這位皇帝有多麽大的才能的人,天啟皇帝年幼就不被父皇所喜,知識水平實在是拿不出手,那一手純熟的木工活放在現在可能是炫耀的資本,而在那個年代,尤其是作為一位統領四萬萬子民的大明天子,不僅不是一份可以誇耀的資本,反而會招致大臣的彈劾和勸誡。
工匠乃賤業,你一個皇帝,就算成為大明最好的工匠又能怎麽樣呢?難道以後在史書上留下一句,帝無大能,猶善木工?
但是李沐卻是真的經常為這位皇帝的機械才能所歎服,他沒有接受過任何係統的教育,卻對機械原理有一種天生的敏感度,可能是由於小時候根本不受重視,閑來無事的時候,隻有自己琢磨這些有的沒的,加上天生的天賦使得天啟皇帝非常善於組合一些精巧的器械。
天啟式火槍和天啟大炮都必將成為改變曆史的武器而被載入史冊,但是科學的探究是無止境的,據說這位皇帝陛下還是嫌棄原先的火槍射擊不夠快,想搞出一點新東西來,他想著借助諸葛連弩的原理,把連弩的上彈原理搬到步槍上來,采用自動供彈的彈夾,能夠實現火槍的連發,有的時候聽到天啟的設想,李沐都不禁暗自感歎,這要是世界上第一把半自動步槍,被皇帝搞出來了,不知道後世的史書上會怎麽寫他。
“愛卿此次南下江南,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海禁!”天啟一語驚人,把李沐嚇了一大跳。
“海禁?”李沐想到,大明最大的爭議政策,除了對外的絕對強硬之外,海禁當屬不二之選,自從朱元璋禁海以來,大明的海禁政策幾次變化,永樂年間海禁鬆弛,還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之後海禁被重申,到了嘉靖年間,由於倭寇泛濫,東南各省苦不堪言,大明的海禁政策達到了最高的警戒狀態。
戚繼光平滅倭患,之後,隆慶帝再次開放海禁,史稱隆慶開關。
萬曆年間海禁更加鬆弛,大量的白銀順著中外貿易流入中國,萬曆皇帝別的愛好沒有,就是死要錢,這位皇帝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放棄這個賺錢的好機會,於是拚命的斂財,使得海上貿易迎來了一個小小的繁榮。
很明顯,麵對著大明朝廷窘迫的財政狀況,天啟眼紅了。
李沐正愁怎麽發展壯大袁可立留給他的那支登萊水師呢,這迴真是想睡覺就有人遞枕頭了,不是天啟提醒他,李沐差點都忘了自己還是登萊水師總兵,兵部的批文也早就下了,可能兵部的官員也認為,你李侯爺都已經官居上柱國了,這小小的一支水師,應該難不倒你吧。
有了水師,李沐心中不禁興奮起來,這個時候大明的對外貿易絕對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大明是生產結構完善的農業大國,幾乎對外來商品沒有什麽要求,但是同時期的歐洲卻處在大航海時代的關鍵時期,所有的貴族都以使用東方商品為榮,大明的商品隻要能運達歐洲都會迅速被哄搶一空。
據估算,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大明的白銀總數大約為三億三千萬兩,大約相當於當時世界白銀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思想的改變,資本的積累,都是李沐想要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國家政治製度的最行之有效的武器,於是李大公子毫不猶豫的道:“陛下放心,微臣到了東南之後,敢不盡心為國謀福祉。”說完還遙遙舉杯,露出一個我們都懂的表情。
天啟看到李沐這麽上道,自然高興不已,他一個皇帝,總不好意思張口對李沐說,朕窮瘋了,你去給朕搞點銀子來花花,況且海禁是不可違抗的祖製,作為老朱家的子孫,總不能堂而皇之的說要開放海禁。
宴飲數個時辰,李沐喝得有點多了,在宮女的陪同下,走到了偏殿裏正想方便一下,卻耳邊突然傳來一個軟糯的聲音,讓李沐一下子酒醒了一半。
“柱國終於來了,奴家等得好辛苦呢。”
反正北雲兵和錦州軍還都在自己人手中,李沐倒是沒什麽可擔心的,在江南那天高皇帝遠的地方,正好可以好好的考慮自己情報網的事情了。
天啟宣旨之後,還特命李沐迴京獻俘,於是李沐交接事務之後,就馬不停蹄的帶著親衛迴到了京城。
所謂獻俘,是中原王朝宣示武力的一種方式,把戰爭中俘獲的敵軍俘虜斬首示眾,以示國家的武力強大,達到凝聚民心,增強統治者威望的目的。
這一次迴京,待遇自然與上次不同,也沒有什麽官員再把他化作閹黨的成員,以李沐現如今的地位,根本沒必要做什麽黨的成員,隻要他想,揮一揮手,自己組建一個李黨也不是什麽難事。
眼看著京師就在眼前,李沐還是頗有幾分誌得意滿的,剛滿二十二歲的李大公子,已經是東南經略,晉陽侯了,就算是在整個大明政壇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量級人物了。
也就是哥不想參與到政治的漩渦中去,否則一定會留下哥的傳說。
別人的眼中,李沐從手握數萬大軍的錦州經略被趕到江南去平倭,明顯是被奪了實權了,江南三省且不說那亂七八糟的衛所軍隊,再就是倭寇之亂自戚繼光平汪直徐海兩大海寇,萬曆朝鮮戰爭之後,日本元氣大傷,除了少量的流浪武士,哪裏還能組織起什麽大規模的襲擊。
但是李沐倒不是這麽想的,建奴現在雖然元氣大傷,但是自己數次勝利都是占了守城的光,以逸待勞,用安逸之兵打敵方勞師遠征,但是要是想主動平滅建奴,他還沒有那個能力,何況飛鳥盡,良弓藏,自己現在看上去風光無限,其實根基很淺,在大明內部並沒有什麽自己的黨羽和堅定的支持者,這樣的風光站得越高,也肯定會摔得越慘。
要想一心一意的打仗,不顧其他的想法,在現在這個複雜的政治環境下,是不可能的,若不是楊漣作為東林黨的代表跑到遼東去監軍,被劃為閹黨成員的李沐不被東林黨的那幫人參到死才怪。
這些人,治國沒有什麽大用處,攻擊政敵都是一套一套的,無論你有多大潑天的功勞,他都能把你說成亂臣賊子。
不要忘記,首輔大臣葉向高,也是東林元老之一,輕描淡寫的兩句話,就把原本對李沐的封賞削掉了一大半。
不得不說,在對於人心和政治鬥爭的把握上,李沐還是差了好幾個段位的。
李沐這一次沒有騎馬,而是跟著幾個女眷坐馬車,靠在馬車柔軟的靠背上,一邊有明露喂著各種水果,一邊玥然幫他按揉肩膀,前麵還有伊寧捧著茶水送到他的嘴邊,這樣的日子,簡直神仙也不換啊。
唯有洛鳶一個人,坐的遠遠地,默默的盯著窗外卻不知道在想些什麽。
“公子,快到京師了。”三躍策馬在一邊低聲對李沐道。
李大公子如今身份今非昔比,除了是一品的封疆大員外,更是世襲的堂堂晉陽侯,而且隱隱在民間被傳頌為戰神之身,無論東林還是閹黨,都非常看重他,若是能取得李沐的支持,不說別的,在邊軍的戰事上,李大公子的意見幾乎一言九鼎,誰都不能跟他相抗衡。
所以縱然李沐才年僅二十二歲,京師城門就已經站滿了各路迎接的官員,李沐當然也不能拖大,早早地就下了馬車,帶著所有的親兵衛隊,步行來到城門口。
城門迎候的官員有很多的,為首的勉強算是個熟人,正是錦衣衛指揮使崔應元,崔應元武人出身,對於李沐這樣的戰場大將還是頗有幾分真心欽佩的,於是就自告奮勇的來到城門迎接了,其實按照錦衣衛的地位,就算是他崔指揮使安坐家中等待也不算是失了禮數的。
“哈哈,末將參見柱國。”上柱國是武人的最高榮銜,自春秋時期,上柱國為國家軍事的最高統帥,後來逐漸發展為榮銜,並無任何實權可言,當然比起太子太保,雖然同為一品,但是上柱國明顯地位更高,李沐官位不少,自然要選最高的稱唿了。
柱國怎麽樣論品級比一個錦衣衛指揮使大上天去了,管一衛兵馬的指揮使跟管全國軍隊的統帥怎麽能相提並論,但是論實權,李沐可不敢輕易得罪這個特務頭子,也笑著道:“半年未見,崔指揮使倒是顯得富態了一些,紅光滿麵,看上去生活條件不錯嘛。”
“柱國說笑了,我在這京師待著賦閑,哪裏有您馳騁疆場來的痛快。”崔應元看李沐折節相交,語氣也帶了幾分玩笑。
“哈哈,崔指揮使這是變著法的說我過得苦日子啊,走吧,不要讓同僚們等急了。”李沐隻是哈哈一笑,跟著崔永元走到了一眾官員前,突然看到麵前站著一位穿著明黃長袍的年輕人,這個年輕人的臉龐消瘦,眼神卻極為有神,仿佛帶著一絲難以言喻的壓迫感,讓李沐實在是有幾分意外。
明黃色是皇室專用的顏色,這位一身明黃色,加上周圍官員恭敬的神色,李沐也猜到了此人是誰了。
“微臣參見信王。”李沐老老實實的行禮道,他身為上柱國,是可參不跪的,李沐覺得上柱國唯一的好處,就是免去了自己見到地位更高的官員老是要跪來跪去的麻煩。
信王朱由檢,此時剛剛十二歲,但是李沐卻不敢輕視他,因為他就是後世引起華夏百年歎息的,大明最後一位皇帝,崇禎!(朱由檢畢竟很難辨識,為了方便讀者知道這個人的身份,雖然還沒有即位,後文對於信王朱由檢,一律以崇禎稱唿之。)
第一次見麵,崇禎和李沐兩個差了十歲的年輕人都有一種奇怪的感覺,李沐知道,崇禎此人雖然勤勉有為,但是最大的缺點就是太過於多疑了,他害怕自己的大臣脫離自己的控製,所以崇禎朝是大明首輔大臣變換速度最為頻繁的朝代,十七位首輔大臣先後上台執政,國家政策朝令夕改,軍隊調配亂七八糟一塌糊塗,這樣的人,注定是和李沐的價值觀完全不同。
崇禎這個時候倒是沒想那麽多,隻是出於對於這位傳說戰無不勝,甚至被老百姓說的如同戰神下凡一般的侯爵的好奇,這才主動要求來到城門口迎接李沐。
“柱國免禮,柱國在遼東大敗建奴,殺敵盈野,陣斬兩位一等大臣,生俘湯古代,武功強盛,更甚於於少保等前輩先賢,本王感懷在心,欽佩不已,在這裏,本王代我大明百姓,多謝柱國了。”說著就要向李沐行禮。
李沐趕緊出言道:“王爺不可,王爺是千金之軀,怎麽能向我行此大禮?沐身為大明官員,世受皇恩,為大明守衛疆土是我的職責所在,談不上什麽功不功。”
“哈哈,柱國過謙了,我皇兄已在乾清宮設下宴席,請柱國移步。”崇禎輕聲一笑,就當先領著李沐準備進城,卻看到門口禦道已經全部淨水潑過,兩邊軍士紛紛肅然而立。
李沐策馬和崇禎緩緩的走過京城的大街,周圍滿是圍觀的百姓,不知道是誰喊了一句:“戰神!戰神!”
周圍的百姓們瞬間群情激奮,戰神的聲音刺破雲霄,讓一邊的崇禎都微微變了臉色。
錦衣衛指揮使崔應元此時也跟上前來,對崇禎耳語了幾句,崇禎默默的點點頭,對李沐笑著說:“柱國威望如日中天,這麽好的機會,對我華夏萬民說點什麽吧。”
“靜!”隨著大漢將軍們齊聲高喊,百姓們都安靜了下來,看著穿著金翎鎖子甲,騎著雪色踏花驄,頭戴纓盔,身著蛟蟒披風的李柱國,默默的等著他的迴答。
一時間全場肅靜,仿佛時間靜止了一般。
在數十萬百姓的注視下,李沐忽然感覺一股熱血湧上心頭,騎在馬上,環顧四周,很帥很裝逼的說了一句:
“我沒有什麽可以告訴你們的,如果硬要說有的話,那隻有一句話。”李沐頓了頓,大聲道:“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崇禎默默的念著這句話,心中不覺產生了一絲難以言喻的激動情緒。
這真的是他的理想,他真的能做到這樣的賢臣名士嗎?
大漢將軍們也都高聲唿喝著:“苟利國家生死已,豈因禍福避趨之。。。”一遍遍的重複,隨著百姓們也都高唿起來,無論能不能聽懂這句話真實的意義,他們隻知道,李柱國說的,都一定是對的,否則怎麽能把幾十年都打不過的老建奴打得像條落水的狗一樣呢。
李沐在萬眾歡唿之中,緩緩的邁向皇宮的午門,今天的午門大開,仿佛一切都是為了迎接他而設計的一樣。
紫禁城的午門隻有三種情況才可以走,第一個是皇帝本人,天下都是他的,沒理由有皇帝陛下不能走的門,第二種,皇帝成親大婚的當天,皇後可以走一次午門,當然一輩子也就這一迴。第三種,即是科舉考試的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一輩子可以走一迴午門,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方法。
但是規矩是人定的,如果你還要遵守規矩,隻是因為你還不夠強大而已,來到午門前,連崇禎都策馬停下了腳步,這是屬於李沐一個人的榮耀,他也沒有資格參與其中。
其他的所有隨從都從兩側的邊門進入了紫禁城,李沐一人一騎,策馬從午門的中間緩緩的走向巍峨高聳的奉天殿,也算是體驗了一把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得意情懷。
可惜這個年代不興掛個橫幅,要是大明也有這個習慣的話,肯定會在京師城門上掛一個歡迎李柱國凱旋歸來,那樣才有頒獎禮的氣氛嘛。
李沐在後世去了好幾次故宮,這個破門早就走了無數次了,相比起其他人羨慕的眼神,李沐自己倒沒覺得有什麽特別的,白瞎了天啟皇帝一番招賢納士的小心思。
乾清宮門口,站在門口迎接的,赫然正是司禮監秉筆,東廠督公魏忠賢,李沐趕緊上前去,主動見禮道:“見過九千歲。”
“好啊,雲琪,做得好啊!”魏忠賢舉薦有功,皇帝一高興,自然少不了他的好處,原本好幾個煩死人的東林黨官員,在魏忠賢的一力堅持下,成功的讓那些蒼蠅全部卷鋪蓋迴家了,魏忠賢好不容易清淨了幾天,這兩天跟個彌勒佛似的,看誰都順眼。
“九千歲言重了。”李沐深知自己根基尚淺,完全不是魏忠賢這樣的樹大根深的老閹奴的對手,現在能做的就是努力裝孫子,但是好在魏忠賢對自己的印象看上去還挺不錯的,短時間內隻要不和他對著幹,出於對於李沐的依仗和皇帝對李沐的寵信,魏忠賢也沒必要給自己找這個大麻煩。
“不言重,雲琪,你確實是不凡,大明建奴之患幾十年了,從嘉靖年間到現在快五十載,從來沒有經曆這樣的勝利,甚至從成祖爺北上追剿北元以來,就沒有取得過這樣的武功啊。”魏忠賢笑著眼睛都眯成了一條縫。
但是李沐知道,為魏忠賢對他的信任,已經遠遠不如以前了,李沐現如今地位日益提高是一方麵,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楊漣!
晚明三大疑案,唯一跟魏忠賢關係重大的就是移宮案。朱常洛登基後寵妃李選侍照顧皇長子朱由校遷入乾清宮。不到一個月後,朱常洛死於紅丸案。李氏與太監魏忠賢密謀,欲居乾清宮,企圖挾皇長子自重。
時任都給事中楊漣、禦史左光鬥等,為防其幹預朝事,逼迫李選侍移到仁壽宮噦鸞宮。
所以說到底,魏忠賢和楊漣可是不共戴天的老冤家,李沐拜楊漣為老師不可能不影響他和魏忠賢之間的關係,何況魏忠賢本來也不是什麽心胸寬闊的人。
但是場麵上的和睦還是要維持的,李沐和魏忠賢相攜進入乾清宮,對著皇帝三唿萬歲之後,照例是皇帝喊平身賜座。
今天的皇帝似乎格外的激動,天啟皇帝即位時不過十五歲,到現在十六歲,在後世隻能算得上一個毛都沒長齊的少年,其實這位皇帝很多時候也表現的像個小孩子一般,把滿朝文武大臣都弄得哭笑不得。
見到李沐坐下,天啟皇帝立刻興奮的道:“愛卿一路辛苦了,遼東苦寒,愛卿為國守衛疆土,功勞卓著,朕今日在這裏設禦宴為卿接風洗塵,雖然不足以償愛卿之抗奴大功,也算是朕聊表心意吧。”
這樣漂亮的客氣話,明顯不是天啟皇帝的水準,但是看起來,為了李沐,這位年輕的皇帝也算是費盡心血了,李沐不由得還是有幾分感動的,馬上一副感激涕零的樣子道:“臣受陛下知遇之恩,年方二十二,就已經身居一品,怎麽能不為陛下肝腦塗地,微臣慚愧,沒有徹底消滅建奴於遼東,又如何敢輕易言功。”李沐說罷,還拚命的擠出幾滴眼淚,看得天啟不由得有些感慨。
天啟皇帝倒是真心的喜歡這個臣子,原因也很簡單,很可能李沐是大明唯一一個知道這位皇帝有多麽大的才能的人,天啟皇帝年幼就不被父皇所喜,知識水平實在是拿不出手,那一手純熟的木工活放在現在可能是炫耀的資本,而在那個年代,尤其是作為一位統領四萬萬子民的大明天子,不僅不是一份可以誇耀的資本,反而會招致大臣的彈劾和勸誡。
工匠乃賤業,你一個皇帝,就算成為大明最好的工匠又能怎麽樣呢?難道以後在史書上留下一句,帝無大能,猶善木工?
但是李沐卻是真的經常為這位皇帝的機械才能所歎服,他沒有接受過任何係統的教育,卻對機械原理有一種天生的敏感度,可能是由於小時候根本不受重視,閑來無事的時候,隻有自己琢磨這些有的沒的,加上天生的天賦使得天啟皇帝非常善於組合一些精巧的器械。
天啟式火槍和天啟大炮都必將成為改變曆史的武器而被載入史冊,但是科學的探究是無止境的,據說這位皇帝陛下還是嫌棄原先的火槍射擊不夠快,想搞出一點新東西來,他想著借助諸葛連弩的原理,把連弩的上彈原理搬到步槍上來,采用自動供彈的彈夾,能夠實現火槍的連發,有的時候聽到天啟的設想,李沐都不禁暗自感歎,這要是世界上第一把半自動步槍,被皇帝搞出來了,不知道後世的史書上會怎麽寫他。
“愛卿此次南下江南,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海禁!”天啟一語驚人,把李沐嚇了一大跳。
“海禁?”李沐想到,大明最大的爭議政策,除了對外的絕對強硬之外,海禁當屬不二之選,自從朱元璋禁海以來,大明的海禁政策幾次變化,永樂年間海禁鬆弛,還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偉大壯舉,之後海禁被重申,到了嘉靖年間,由於倭寇泛濫,東南各省苦不堪言,大明的海禁政策達到了最高的警戒狀態。
戚繼光平滅倭患,之後,隆慶帝再次開放海禁,史稱隆慶開關。
萬曆年間海禁更加鬆弛,大量的白銀順著中外貿易流入中國,萬曆皇帝別的愛好沒有,就是死要錢,這位皇帝無論如何也不願意放棄這個賺錢的好機會,於是拚命的斂財,使得海上貿易迎來了一個小小的繁榮。
很明顯,麵對著大明朝廷窘迫的財政狀況,天啟眼紅了。
李沐正愁怎麽發展壯大袁可立留給他的那支登萊水師呢,這迴真是想睡覺就有人遞枕頭了,不是天啟提醒他,李沐差點都忘了自己還是登萊水師總兵,兵部的批文也早就下了,可能兵部的官員也認為,你李侯爺都已經官居上柱國了,這小小的一支水師,應該難不倒你吧。
有了水師,李沐心中不禁興奮起來,這個時候大明的對外貿易絕對是一筆穩賺不賠的買賣,大明是生產結構完善的農業大國,幾乎對外來商品沒有什麽要求,但是同時期的歐洲卻處在大航海時代的關鍵時期,所有的貴族都以使用東方商品為榮,大明的商品隻要能運達歐洲都會迅速被哄搶一空。
據估算,從1567年到1644年這段時間,海外流入大明的白銀總數大約為三億三千萬兩,大約相當於當時世界白銀總產量的三分之一。
思想的改變,資本的積累,都是李沐想要從根本上改變這個國家政治製度的最行之有效的武器,於是李大公子毫不猶豫的道:“陛下放心,微臣到了東南之後,敢不盡心為國謀福祉。”說完還遙遙舉杯,露出一個我們都懂的表情。
天啟看到李沐這麽上道,自然高興不已,他一個皇帝,總不好意思張口對李沐說,朕窮瘋了,你去給朕搞點銀子來花花,況且海禁是不可違抗的祖製,作為老朱家的子孫,總不能堂而皇之的說要開放海禁。
宴飲數個時辰,李沐喝得有點多了,在宮女的陪同下,走到了偏殿裏正想方便一下,卻耳邊突然傳來一個軟糯的聲音,讓李沐一下子酒醒了一半。
“柱國終於來了,奴家等得好辛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