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城是朝鮮國的都城,數十年前,大明萬曆年間,日本軍隊入侵朝鮮,攻陷漢城,將城中百姓屠戮一空,所有朝鮮宮殿付之一炬,隨後大明出兵十萬,幫助朝鮮擊敗日本軍隊,朝鮮複國,宣祖大王迴城重建新宮殿,是為壬辰倭亂,朝鮮稱壬辰衛國戰爭。
光海君繼位朝鮮王之後,深覺新修之朝鮮王宮狹小不堪,難顯帝王之氣,於是開始擴建王宮,大肆征發民力。所以當李沐一行抵達漢城之時,感覺到了後世建築工地上一樣,木質的杠杆器械和碼放的石料隨處可見,更大更加富麗堂皇的新朝鮮宮城正在拔地而起。
舒菡穿著一身飄逸的綠裙漢裝坐在馬上,自從那日穿著韓裝在房間裏跟李沐吵了一架之後,舒菡姑娘一下子恨上了之前覺得好看無比的朝鮮服飾,又穿迴了漢服,並暗暗較勁,好幾天對李公子不理不睬。好在李公子臉皮夠厚,毫不在意,況且自己確實什麽也沒有做,理直氣壯地繼續動不動就撩撥一下絕美的大金公主,並以此為樂,樂此不疲。
壬辰倭亂毀掉了富麗堂皇的景福宮,光海君立誌重建朝鮮王宮,但是一時半會不能入住,於是決定在昌德宮召見李沐一行人。
從漢城的城門一路前行,中央大道上幾乎沒有什麽人,朝鮮國的普通百姓走在兩邊的甬道上,好奇的打量著這些身著漢家官服的隊伍,有反應快的,趕忙低下頭去,謙遜的站定著,喧鬧的大街竟然慢慢安靜下來。
李沐一臉興奮的望著兩邊行禮的朝鮮百姓,頓時覺得民族榮譽感爆棚,滿臉激動無比,興趣盎然的樣子。此等露臉的好事正當與朋友共賞,轉頭一看,卻發現熊成和秦良玉等人一臉淡然的策馬穿過層層疊疊的人群,沒有絲毫的激動之色。
“喂,伯功兄,你看這些朝鮮人,一天天拽的跟二五八萬似的還跟我們搶著過端午節,現在這麽老實聽話的樣子真是看著通體舒暢啊。”李沐笑著對熊成說道。
熊公子用看外星人的表情望了他一眼:“朝鮮是我大明治下藩國,其子民也是大明的屬民,哪裏有你說的那樣,拽的什什麽萬的?”
額。。。看著秦良玉和白杆兵們心安理得的樣子,李沐暗暗的捏了一把汗,自己的臉皮還是不夠厚啊,要鄙視他們,狠狠的鄙視他們!
於是在昌德宮接見李沐一行人的朝鮮王光海君,見到的就是這樣一群眼睛長在腦袋頂上的人。
要說大明朝廷與這位朝鮮王的關係,確實是很一般。
光海君李琿,為了得到朝鮮王位,害死了仁穆王後的嫡長子永昌大君和嬪妃金氏所生的臨海君,囚禁了仁穆王後,雖說宮廷鬥爭殘酷無比,但是像這樣直接向兩個親兄弟下死手的人,卻也是不多見的。
萬曆皇帝對於李琿的得國不正深感厭棄,同時因為萬曆皇帝和文武大臣的國本之爭,為了證明立長不立幼的政策正確性,大明禮部五次拒絕不是嫡長子的光海君請求冊封朝鮮王的要求,“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後來在滿人的壓力下,為了拉攏這個盟友,最終冊封了他的王位。
說到底光海君也是無奈,大明不冊封,他即便是得到了朝鮮的軍政大權也是鏡花水月,連領議政都指揮不了,沒有聖旨就沒有威望可言啊。
在昌德宮中,秦良玉出示了自己的官憑,秦良玉不僅是石柱土司,也身兼三品軍職,況且大明女戰神的名氣真不是微博刷出來的,那是真刀真槍換來的。
至於李沐和熊成就不用介紹自己了,當然依靠報家裏長輩的名號,也堪堪足以震住朝鮮朝野。曾任遼東督師的熊廷弼就已經是無人不知的遼東統帥,更不用說欽封寧遠伯的李成梁了。
“諸位請坐。”見禮之後,李沐等人跪坐在光海君的左手下方,而右邊則是朝鮮國的高官顯貴。
“請問秦將軍,李公子,熊公子,大明遼東前線戰事膠著,此時諸位手握百戰精兵,不去往遼東助戰,來敝國是有何要事?”朝鮮高官大多通曉漢語,一位看上去五十多歲的中年官員問道。
李沐見此人身著紅袍,品級定然是三品以上,故而沉聲問道,“我觀這位大人氣度儼然,紅袍加身,敢問大人貴姓,在貴國官居何職?”
“公子謬讚,臣姓徐,以微博之力恬居禮判。”禮判大人客氣的迴答。
禮判就是禮曹的最高長官,朝鮮國的禮部尚書,管儀式、製度、外交辭令、國葬、宴會、外賓接待、史官、科舉等。是正二品的大員。
石柱宣撫使秦良玉看了一眼這位禮判大人,沉聲說道:“徐大人,我們一行人抗擊建奴,於七日之前火燒沈陽城,偷襲建奴大營,殺傷甚重,軍士疲敝不堪再戰。奈何歸路布滿強敵,艱險無比,希望借道貴國迴歸故土。”
此話一出,朝鮮方麵一瞬間就莫不做聲了。
“秦將軍,不勞相問,在下司憲府司憲,有幸得國姓李。”一個看上去較為年輕的官員說道。“如果取道仁川前往大明,那麽我們派人前往登州,這一來一去一月有餘,若是建奴派人前來索問,我國國力卑弱,怕是。。。”
“那還有他法,就請貴國借出海船數艘,載我軍士迴往山東,我等不在朝鮮國內逗留,即日便可啟程。”秦良玉淡淡的說。
“秦將軍,這怕是不妥。”禮判徐大人又開口說道,“我國兵船怎能無上國命令,擅自進入大明疆界,朝鮮雖小,上下之尊還是懂得的。”
坐在下首的李沐心中冷笑,明明是害怕送明軍的消息被老建奴努爾哈赤得知,朝鮮恐怕要有禍事,現在李沐這幫人,在後金眼中簡直比整個大明都值錢,閉著眼睛都知道,努爾哈赤要是知道滅了他全家的人躲在朝鮮,必然不會善罷甘休。
二百年藩屬果然養不夠這隻白眼狼啊,李沐心中憤慨,冷笑著說,“難道貴國朝野準備交出我們投奔遼東賊奴嗎?”
“李公子,請注意你的言辭!我國國力縱然微弱,卻也不可輕易受辱。”朝鮮方麵為首的一名官員沉聲反駁,相比起對於秦良玉這樣的朝廷武官,對待李沐這樣的一介白身,就明顯沒有那麽客氣了。
李沐眼神轉過,隻見一名鶴發高官,身穿著一襲寬帶紅袍,袍上麒麟補子虎虎生威,眼光如電,犀利無比。想必這就是朝鮮的百官之首,大北派的領袖,正一品的領議政大人李爾瞻了。
這位領議政是光海君的堅定支持者,幾次進諫要求處死仁穆大妃,斬草除根,隻是光海君考慮到國內壓力太大,遲遲不敢動手。
“李相此言卻是奇怪。”李沐絲毫不弱,反唇相譏道:“我大明軍士往貴國求援,你們不願施以援手,百般推脫。言及建奴兵勢強大,是覺得我大明羸弱,不堪一戰否?壬辰倭亂我大明出兵十萬助朝軍平倭,忘恩負義莫如此乎?”
李沐說完,現場的朝鮮官員不覺麵有尷尬,尤其是一些對大明宗主地位覺得不容置疑的老儒官員和小北派的部分官員更是麵有不忿,奈何朝政為大北派把持,敢怒不敢言。
李爾瞻還待說話,一直沉默的光海君開口了。
“天朝遠來貴客,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孤王也感與有榮焉。貴部歸國一事,乃我國分內職責,孤自當安排妥當。無論是我國派兵船護送諸位又或是請調大明水師,都由我國一力承擔,請諸位赴國賓館休息,數日之內,必將有所答複。”
“殿下。。。”李爾瞻還要開口,被光海君用眼神製止了。
“請諸位放心。”光海君沉聲說道。“孤絕不敢有違上國之威嚴,必將盡心盡力,送天兵返迴故土,皇上教誨,孤未曾有一刻忘卻。”
秦良玉聽完,起身施禮道。“多謝殿下。”
李沐等人拜別光海君,走出昌德宮正殿,在出宮的路上,熊成低聲問道:“雲琪,你說朝鮮最終會派人送我們迴去嗎?”
“我看,可能性並不大。”李沐說道。
“哦?卻是何故啊?”
李沐總不能說自己太了解光海君這個人,他就是天生的外交部長,遊走在大明和後金兩個巨人之間搞靈活外交,兩不得罪才是最符合朝鮮利益的政策。何況光海君那麽不喜歡大明朝廷。。。
“朝鮮國力貧弱,當牆頭草才是王道,決不能為了一方得罪死另一方,即便是靠攏,也絕不是投靠對方。這個國家幾百年來都是這樣,幾百年後也是這樣。”李沐說道。
熊成似懂非懂的看了他一眼,不再做聲。如果朝鮮不同意送他們迴國,那情勢無疑將會非常危險。
光海君繼位朝鮮王之後,深覺新修之朝鮮王宮狹小不堪,難顯帝王之氣,於是開始擴建王宮,大肆征發民力。所以當李沐一行抵達漢城之時,感覺到了後世建築工地上一樣,木質的杠杆器械和碼放的石料隨處可見,更大更加富麗堂皇的新朝鮮宮城正在拔地而起。
舒菡穿著一身飄逸的綠裙漢裝坐在馬上,自從那日穿著韓裝在房間裏跟李沐吵了一架之後,舒菡姑娘一下子恨上了之前覺得好看無比的朝鮮服飾,又穿迴了漢服,並暗暗較勁,好幾天對李公子不理不睬。好在李公子臉皮夠厚,毫不在意,況且自己確實什麽也沒有做,理直氣壯地繼續動不動就撩撥一下絕美的大金公主,並以此為樂,樂此不疲。
壬辰倭亂毀掉了富麗堂皇的景福宮,光海君立誌重建朝鮮王宮,但是一時半會不能入住,於是決定在昌德宮召見李沐一行人。
從漢城的城門一路前行,中央大道上幾乎沒有什麽人,朝鮮國的普通百姓走在兩邊的甬道上,好奇的打量著這些身著漢家官服的隊伍,有反應快的,趕忙低下頭去,謙遜的站定著,喧鬧的大街竟然慢慢安靜下來。
李沐一臉興奮的望著兩邊行禮的朝鮮百姓,頓時覺得民族榮譽感爆棚,滿臉激動無比,興趣盎然的樣子。此等露臉的好事正當與朋友共賞,轉頭一看,卻發現熊成和秦良玉等人一臉淡然的策馬穿過層層疊疊的人群,沒有絲毫的激動之色。
“喂,伯功兄,你看這些朝鮮人,一天天拽的跟二五八萬似的還跟我們搶著過端午節,現在這麽老實聽話的樣子真是看著通體舒暢啊。”李沐笑著對熊成說道。
熊公子用看外星人的表情望了他一眼:“朝鮮是我大明治下藩國,其子民也是大明的屬民,哪裏有你說的那樣,拽的什什麽萬的?”
額。。。看著秦良玉和白杆兵們心安理得的樣子,李沐暗暗的捏了一把汗,自己的臉皮還是不夠厚啊,要鄙視他們,狠狠的鄙視他們!
於是在昌德宮接見李沐一行人的朝鮮王光海君,見到的就是這樣一群眼睛長在腦袋頂上的人。
要說大明朝廷與這位朝鮮王的關係,確實是很一般。
光海君李琿,為了得到朝鮮王位,害死了仁穆王後的嫡長子永昌大君和嬪妃金氏所生的臨海君,囚禁了仁穆王後,雖說宮廷鬥爭殘酷無比,但是像這樣直接向兩個親兄弟下死手的人,卻也是不多見的。
萬曆皇帝對於李琿的得國不正深感厭棄,同時因為萬曆皇帝和文武大臣的國本之爭,為了證明立長不立幼的政策正確性,大明禮部五次拒絕不是嫡長子的光海君請求冊封朝鮮王的要求,“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後來在滿人的壓力下,為了拉攏這個盟友,最終冊封了他的王位。
說到底光海君也是無奈,大明不冊封,他即便是得到了朝鮮的軍政大權也是鏡花水月,連領議政都指揮不了,沒有聖旨就沒有威望可言啊。
在昌德宮中,秦良玉出示了自己的官憑,秦良玉不僅是石柱土司,也身兼三品軍職,況且大明女戰神的名氣真不是微博刷出來的,那是真刀真槍換來的。
至於李沐和熊成就不用介紹自己了,當然依靠報家裏長輩的名號,也堪堪足以震住朝鮮朝野。曾任遼東督師的熊廷弼就已經是無人不知的遼東統帥,更不用說欽封寧遠伯的李成梁了。
“諸位請坐。”見禮之後,李沐等人跪坐在光海君的左手下方,而右邊則是朝鮮國的高官顯貴。
“請問秦將軍,李公子,熊公子,大明遼東前線戰事膠著,此時諸位手握百戰精兵,不去往遼東助戰,來敝國是有何要事?”朝鮮高官大多通曉漢語,一位看上去五十多歲的中年官員問道。
李沐見此人身著紅袍,品級定然是三品以上,故而沉聲問道,“我觀這位大人氣度儼然,紅袍加身,敢問大人貴姓,在貴國官居何職?”
“公子謬讚,臣姓徐,以微博之力恬居禮判。”禮判大人客氣的迴答。
禮判就是禮曹的最高長官,朝鮮國的禮部尚書,管儀式、製度、外交辭令、國葬、宴會、外賓接待、史官、科舉等。是正二品的大員。
石柱宣撫使秦良玉看了一眼這位禮判大人,沉聲說道:“徐大人,我們一行人抗擊建奴,於七日之前火燒沈陽城,偷襲建奴大營,殺傷甚重,軍士疲敝不堪再戰。奈何歸路布滿強敵,艱險無比,希望借道貴國迴歸故土。”
此話一出,朝鮮方麵一瞬間就莫不做聲了。
“秦將軍,不勞相問,在下司憲府司憲,有幸得國姓李。”一個看上去較為年輕的官員說道。“如果取道仁川前往大明,那麽我們派人前往登州,這一來一去一月有餘,若是建奴派人前來索問,我國國力卑弱,怕是。。。”
“那還有他法,就請貴國借出海船數艘,載我軍士迴往山東,我等不在朝鮮國內逗留,即日便可啟程。”秦良玉淡淡的說。
“秦將軍,這怕是不妥。”禮判徐大人又開口說道,“我國兵船怎能無上國命令,擅自進入大明疆界,朝鮮雖小,上下之尊還是懂得的。”
坐在下首的李沐心中冷笑,明明是害怕送明軍的消息被老建奴努爾哈赤得知,朝鮮恐怕要有禍事,現在李沐這幫人,在後金眼中簡直比整個大明都值錢,閉著眼睛都知道,努爾哈赤要是知道滅了他全家的人躲在朝鮮,必然不會善罷甘休。
二百年藩屬果然養不夠這隻白眼狼啊,李沐心中憤慨,冷笑著說,“難道貴國朝野準備交出我們投奔遼東賊奴嗎?”
“李公子,請注意你的言辭!我國國力縱然微弱,卻也不可輕易受辱。”朝鮮方麵為首的一名官員沉聲反駁,相比起對於秦良玉這樣的朝廷武官,對待李沐這樣的一介白身,就明顯沒有那麽客氣了。
李沐眼神轉過,隻見一名鶴發高官,身穿著一襲寬帶紅袍,袍上麒麟補子虎虎生威,眼光如電,犀利無比。想必這就是朝鮮的百官之首,大北派的領袖,正一品的領議政大人李爾瞻了。
這位領議政是光海君的堅定支持者,幾次進諫要求處死仁穆大妃,斬草除根,隻是光海君考慮到國內壓力太大,遲遲不敢動手。
“李相此言卻是奇怪。”李沐絲毫不弱,反唇相譏道:“我大明軍士往貴國求援,你們不願施以援手,百般推脫。言及建奴兵勢強大,是覺得我大明羸弱,不堪一戰否?壬辰倭亂我大明出兵十萬助朝軍平倭,忘恩負義莫如此乎?”
李沐說完,現場的朝鮮官員不覺麵有尷尬,尤其是一些對大明宗主地位覺得不容置疑的老儒官員和小北派的部分官員更是麵有不忿,奈何朝政為大北派把持,敢怒不敢言。
李爾瞻還待說話,一直沉默的光海君開口了。
“天朝遠來貴客,為朝廷立下赫赫戰功,孤王也感與有榮焉。貴部歸國一事,乃我國分內職責,孤自當安排妥當。無論是我國派兵船護送諸位又或是請調大明水師,都由我國一力承擔,請諸位赴國賓館休息,數日之內,必將有所答複。”
“殿下。。。”李爾瞻還要開口,被光海君用眼神製止了。
“請諸位放心。”光海君沉聲說道。“孤絕不敢有違上國之威嚴,必將盡心盡力,送天兵返迴故土,皇上教誨,孤未曾有一刻忘卻。”
秦良玉聽完,起身施禮道。“多謝殿下。”
李沐等人拜別光海君,走出昌德宮正殿,在出宮的路上,熊成低聲問道:“雲琪,你說朝鮮最終會派人送我們迴去嗎?”
“我看,可能性並不大。”李沐說道。
“哦?卻是何故啊?”
李沐總不能說自己太了解光海君這個人,他就是天生的外交部長,遊走在大明和後金兩個巨人之間搞靈活外交,兩不得罪才是最符合朝鮮利益的政策。何況光海君那麽不喜歡大明朝廷。。。
“朝鮮國力貧弱,當牆頭草才是王道,決不能為了一方得罪死另一方,即便是靠攏,也絕不是投靠對方。這個國家幾百年來都是這樣,幾百年後也是這樣。”李沐說道。
熊成似懂非懂的看了他一眼,不再做聲。如果朝鮮不同意送他們迴國,那情勢無疑將會非常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