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之間,2011年就即將進入三月份了。伴隨著第八十三屆奧斯卡頒獎典禮的落幕,2010年的好萊塢風雲總算是宣告畫上句點,持續了將近四個月的頒獎季終於塵埃落定,重新蟄伏,猶如進入冬眠的巨獸,等待著年末地再次蘇醒。


    所謂的頒獎季,這也就意味著有贏家還有輸家,有人歡喜自然就有人愁。


    “國王的演講”和“社交網絡”的兩強爭霸,最終以“國王的演講”的勝出告終,這部作品將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創劇本等四座重量級小金人收入囊中;而“社交網絡”則在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原創配樂和最佳剪輯等三個部門裏笑到了最後。


    演技部門的四大獎項波瀾不驚,科林-費斯和娜塔莉-波特曼問鼎帝後,“鬥士”的克裏斯蒂安-貝爾和梅麗莎-裏奧則強勢拿下配角小金人;除此之外的技術部門,“盜夢空間”成為最大贏家,最佳音效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一共四座獎杯,與“國王的演講”領跑當晚的獎杯數量排行榜。


    在這之外,備受讚譽的“孩子們都很好”、“127小時”,還有提名揭曉強勢逆襲的“大地驚雷”,以及代表獨立電影的“冬天的骨頭”和“活埋”,全部空手而歸。


    如此頒獎結果,引來了媒體的一片口誅筆伐,尤其是最佳導演的走向。


    “好萊塢報道者”毫不留情地說道,“這是奧斯卡曆史上最水的最佳導演”,絲毫沒有給湯姆-霍伯任何麵子,直接就把他當做了典型,點名進行了吐槽批鬥。不是因為“國王的演講”不夠優秀,而是因為今年還有更加值得嘉獎的對象。


    在奧斯卡至今為止的八十三年征程之中,出現了不少爭議,最佳影片尤盛,但這並不意外,因為最佳影片考量的是綜合質量,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芝加哥”戰勝了“鋼琴家”,那是因為2003年初伊拉克戰爭正式爆發,比起沉重的反思,人們更加需要歌舞升平的撫慰。


    “撞車”戰勝了“斷背山”,那是因為彼時同性戀電影依舊沒有能夠打破保守勢力的封鎖,種族問題輕鬆占據了上風。


    “阿甘正傳”戰勝了“肖申克的救贖”和“低俗小說”,那是因為電影折射了美國精神、美國夢的終極奧義,過去兩年先後經曆了種族大暴亂、海灣戰爭以及金融危機的美國,需要這樣的夢想。


    所以,在曆史長河裏,從來不缺少關於最佳影片的爭議,每一個人對於最佳影片,都有自己的選擇,而學院的選擇不一定是正確的,卻是符合時代的。就算出現了“莎翁情史”掀翻“拯救大兵瑞恩”這樣的曆史“錯誤”,人們也同樣見證了學院公關的閃亮登場。


    可是,相對而言,最佳導演這個位置的爭論卻十分罕見。


    即使是斯坦利-庫布裏克輸給了米洛斯-福爾曼(milos-forman)、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hithcock)輸給了約翰-福特(john-ford)這樣的時刻,人們也隻能是感歎“時也,命也”,讓人扼腕,卻也心服口服。


    因為最佳導演是一個個人獎項,較量的是個人能力的高低,呈現的是個人技藝的巔峰,政治因素、時局影響、曆史成因的影響都被削弱到了最低,僅僅以藝術論英雄。藝術不能論勝負,但小金人隻有一座,注定隻有一個人能夠贏得,這就是藝術和頒獎典禮的不同。


    在今年的競爭之中,大衛-芬奇幾乎可以說是一枝獨秀。


    “社交網絡”這部作品本身可能不討喜,因為太過與時俱進,因為太過犀利尖銳,因為太過尖酸刻薄,因為太過真實黑暗,對於老派保守的學院來說,想要說出一聲“愛你”著實不容易;但沒有人可以否認大衛-芬奇的出色。


    作為導演,大衛展現出了強大的個人風格,淩厲而幹淨,深刻而厚重,殘酷而睿智,整部電影的每一個細節都可以感受到大衛的強烈氣質,簡直讓人拍案叫絕;不僅如此,大衛的功勞票也不容小覷,“七宗罪”、“搏擊俱樂部”、“本傑明-巴頓奇事”等作品的優秀已經得到了時間和大眾的認可,“社交網絡”完全具備了成就大衛首座小金人的資格。


    不要說湯姆-霍伯了,在整個頒獎季之中,能夠與大衛相抗衡的導演幾乎不存在,他橫掃了金球獎、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獎、北美廣播影評人協會獎、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獎、芝加哥影評人協會獎……


    簡單來說,幾乎所有的重量級風向標都全部囊括其中。比起科林-費斯的最佳男主角來說,最佳導演才是今年頒獎季最沒有懸念的一個獎項。


    可是,金球獎結束之後,形勢急轉直下,“國王的演講”在韋恩斯坦兄弟的運作之下,湯姆的身影出現在了各大宣傳場合;而另一方麵,關於“社交網絡”的負麵新聞漫天飛舞,將學院公關的藝術發揮到了極致,然後美國導演工會獎爆出了冷門,湯姆擊敗了大衛;再然後就是奧斯卡爆出了又一個冷門,湯姆強勢上位。


    這不是實力的勝出,而是公關的勝利。典型的韋恩斯坦模式。繼“莎翁情史”擊敗“拯救大兵瑞恩”之後,韋恩斯坦兄弟再一次書寫了公關的奇跡。這不是值得慶祝的時刻,而是令人憤怒、悲傷、失望的時刻。


    湯姆-霍伯擊敗大衛-芬奇,“國王的演講”全麵碾壓“社交網絡”,不僅僅是一次公關的勝利,而且還是學院保守勢力的又一次勝利。


    又一次地。


    首先,“魔戒3:王者歸來”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之後,在接下來的七年時間裏,收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商業電影僅僅隻有兩部,去年的“阿凡達”和今年的“盜夢空間”,去年詹姆斯-卡梅隆在氣勢如虹的情況下,被“拆彈部隊”掀翻,而今年克裏斯托弗-諾蘭更是慘遭無視,就連最佳導演的提名都沒有拿到。


    其次,自2008年“老無所依”和“血色將至”兩部黑色獨立作品閃耀整個頒獎季之後,學院已經連續三年做出了保守的選擇,這次,他們放棄了銳意進取、創新大膽、與時俱進的“社交網絡”,再次選擇了四平八穩、匠氣十足、緬懷過去的“國王的演講”。


    自詡在不斷追求商業和藝術平衡的奧斯卡,丟失了商業的霸氣和膽魄之後,又丟失了藝術的突破和專注,保守派勢力正在遺失進取心,變得越來越腐朽、功利、自大和狂妄。


    曾幾何時,“雌雄大盜”、“日落大道”、“午夜/牛/郎”、“低俗小說”、“發條橙”、“2001太空漫遊”這樣的作品,可以在奧斯卡上大放異彩,但現在,卻是“國王的演講”這樣無功無過的學院派作品大行其道。


    事實上,這樣的結果在頒獎典禮開始之前,就已經有人預料到了,頒獎季的後半段,“國王的演講”聲勢強大,幾乎可以說是勢不可擋,得獎名單火熱出爐之後,人們都並不意外。但恰恰是如此缺乏驚喜的結果,越發證明了學院的保守和頑固。


    奧斯卡的獎項正在變得“可以預測”,這使得韋恩斯坦兄弟這樣的投機主義者正在成為“專家”,以商人的身份將電影產業攪得天翻地覆,“國王的演講”是一個案例,娜塔莉-波特曼則是另外一個案例,典型的公關式勝利,缺少了驚喜,缺少了魔力,奧斯卡也就缺少了魅力。


    著實令人大失所望。


    作為好萊塢的權威專業媒體,看看“好萊塢報道者”的犀利言論,就可以窺見專業人士們的輿論走向了,湯姆-霍伯僅僅隻是他們炮口之下的替罪羊而已,真正影射的,還是產業背後的深層糾葛。


    不僅如此,“綜藝”、“紐約時報”、“村之聲”、“紐約客”等資深專業媒體也都紛紛表達了相似的觀點,對學院進行了嚴厲的批判。頒獎典禮落幕了,但喧鬧才剛剛開始。


    年複一年,日複一日,奧斯卡和金球獎、格萊美一樣,各大頒獎典禮都正在麵臨著越來越多的挑戰,權威性、關注度、人氣度都在逐漸下滑,今年更是達到了一個新高。


    “社交網絡”這部聚焦於互聯網時代的作品,全麵落敗,同時也導致了收視率、收視人數的大幅度下滑,再加上媒體的犀利批評,走過了八十三年征程的奧斯卡,步履開始變得蹣跚起來。


    最佳影片的爭論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都不會消散,就好像“斷背山”和“撞車”、“莎翁情史”和“拯救大兵瑞恩”一樣,時間會證明這一次學院的選擇是否正確。


    當然,作為一年一度的電影盛會,聚集在奧斯卡身上的焦點自然不僅如此,有批判,自然就有稱讚,有爭議,自然還有追捧,除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的爭議之外,另外一大焦點則是娜塔莉-波特曼。


    這位童星出身、年少成名的女演員,成功地擺脫了“替身門”的危機,在自己即將滿三十歲的時候,順利問鼎奧斯卡影後,成為y世代第一個收獲小金人的演員,當之無愧地成為了新生代演員的領軍人物。風頭正勁,甚至超過了科林-費斯和湯姆-霍伯,一時無兩。


    籠罩在娜塔莉的耀眼光芒之下,替身門的陰霾煙消雲散,藍禮-霍爾也成為明日黃花,所有的喧囂都開始沉澱了下來。毫不意外地。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戲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七家d貓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七家d貓貓並收藏大戲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