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禮不喜歡剛才這段表演,不是在矯情,也不是在吹毛求疵,他不喜歡。準確來說,深惡痛絕,簡直不忍直視。


    這一段表演,明顯發力過猛。


    進入狀態之後,他輕而易舉地就跨越了現實和虛幻之間的界限,再一次喚醒了楚嘉樹記憶深處裏的那些畫麵,這比“活埋”還要更加真實、更加生動,因為那不是虛擬出來的迴憶,而是他真實經曆過的人生。


    在醫生宣判檢查結果的那一刻,所有的記憶片段都從腦海深處洶湧而出,刹那間將他吞噬。


    在整個表演過程中,他都處於一種頻臨失控的邊緣,迴憶的力量著實太過強大,無數紛雜的情緒在腦海裏橫衝直撞,一點一點地炸裂開來,洶湧滔天的能量為表演注入了一股深入骨髓的感染力,楚嘉樹和亞當之間的差別已經逐漸消失,電影和現實的壁壘也已經徹底擊碎。


    即使藍禮重新觀看,還是不由自主地四肢冰冷,仿佛自己又一次重新經曆了那決定人生轉折的時刻,發自內心深處的排斥和抗拒迸發出來,如此尖銳,以至於刺痛了每一寸骨骼,身體肌肉無法控製地開始微微顫抖,那種靈魂撕裂的痛苦,讓人無法忍受。


    這不是表演,這就是真實。


    但問題就在這裏。這是真實,而不是表演。


    藍禮不再是第一次從醫生那裏聽到判決的那個楚嘉樹了,他知道自己將會麵對什麽,他知道接下來的十年是多麽漫長,他知道這一個決定的背後到底會對生活帶來什麽影響,他知道自己被死死地困在了那裏,他知道那種痛苦、那種憤怒、那種絕望、那種掙紮。十年,每一天的影響都深深地烙印在了他的靈魂深處。


    但剛剛得知診斷結果時的楚嘉樹,卻不知道。


    威爾也是如此。現在的威爾,和當初的威爾已經不同了,重新迴味當時的場景時,一切都如此清晰,一切卻又如此模糊。


    曾經有科學家深入研究調查過,得出結論,記憶是會騙人的。


    比如說情侶吵架,同樣的一個場景,雙方記憶裏的畫麵是截然不同的,這並不奇怪,因為每個人的思考立場都不同,但有趣的是,如果把吵架的場景錄製下來,先讓情侶對吵架過程進行闡述,然後再重新播放給情侶觀看,隨後就會發現,雙方敘述的事實都與錄像有所偏差。


    因為,每個人都隻是選取自己希望看到的、聽到的、記住的畫麵,留在記憶力。所以,同樣一段事件,在不同人的腦海裏都會呈現出不同的結果;同樣的一段迴憶,在不同時間也會留下不同的痕跡。


    許多童年時候的迴憶,都隻剩下一些氣味、色彩和片段,無法拚湊完整。對於藍禮和威爾來說,也是一樣的道理。


    在剛才的拍攝之中,藍禮的代入感著實太過真實、太過深刻,以至於十年之間所經曆的一切都被放大了,他的憤怒,他的憋屈,他的沮喪,他的茫然,他的痛苦,仿佛被放在了顯微鏡底下,讓他重新再經曆一次。這就好像費勁千辛萬苦逃離了地獄的煎熬之後,卻又一次被丟進了黑色蓮火的煎熬中一般。


    痛苦的每一個細節,都如此細膩而清晰。


    這可以說是複製了“活埋”的表演方式,甚至更進一步。因為藍禮沒有被真正地活埋過,卻真正地被宣判過死刑。但,同樣的方式在“活埋”是可行的,在“抗癌的我”卻是不行的。


    “活埋”在狹窄的環境之下,所有的情緒都被放大了十倍乃至百倍,甚至於有些脫離現實,進入一個理想的虛幻環境,近距離特寫鏡頭的拍攝方式更是將這些情緒穿透大屏幕,傳遞給每一位觀眾,真正地將觀影思想牽扯到電影之中,驚悚恐懼的感受會讓脊梁都感到一陣清亮。


    但是在“抗癌的我”裏,卻是根植於現實,相比於大起大落的跌宕起伏,更加強調的是融入生活的真實感。


    更何況,藍禮知道,在得知診斷結果的時候,他的反應不會如此戲劇化,也不會如此激烈洶湧。他清楚地知道這一點,一直如此。


    診斷結果宣判之後,那種不真實感持續了很長一段時間,他知道那個結果是什麽意思,醫生解釋得很清楚,卻始終不明白這意味著什麽,這對自己的生活將會造成多大的影響,那些結果、那些名詞解釋、那些後遺症,一切都僅僅隻是一個留在紙麵上的詞匯而已。


    就好像懷孕,隻有等到孕吐來的那一刻,才真正明白懷孕意味著什麽。事實上,高位癱瘓也好,癌症也罷,都是如此。


    威爾也不例外。在得知了自己罹患癌症之後,他有些恍惚,他知道癌症意味著什麽,他上網調查了資料,然後發現自己的存活幾率是百分之五十,腦海裏的第一個想法就是,“百分之五十,還不賴,這可是一半的幾率呢,比那些百分之十的疾病來說,這已經是幸運的事了,不是嗎?”


    於是,他開始積極樂觀地麵對,接受化療,接受心理諮詢,努力活下去。


    一直到某一天的某一個時刻,他突然就意識到,百分之五十,這意味著他有一半的幾率會繼續生存下去,但還有一半的幾率將會死亡,生命就走到了終點。死亡,在這一刻前所未有地變得清晰,癌症,在這一刻前所未有地真實。


    每一個人都是如此,哪怕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成功率,但當真正麵對的時候,內心深處也難免會冒出一個想法,如果那百分之一發生了,怎麽辦?就好像空難一樣,沒有掙紮,沒有抵抗,沒有機會,就是全軍覆沒。


    癌症。這個詞匯到底有多麽強大的破壞力,隻有真正親身經曆過的人才能明白;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它隻是一個疾病的名次。


    所以,醫生告知診斷結果的時候,那種茫然、那種混沌、那種迷惘,其實是一團混沌的,他明白自己遇到麻煩了,卻不知道這個麻煩到底會帶來什麽改變。


    這一切,在正式開拍之前,藍禮就已經想清楚了;可是投入拍攝之後,情緒著實太過洶湧,也太過炙熱,摧枯拉朽地就破壞了所有的表演節奏。


    這就是方法派演技的特點之一,往往會難以控製,以一種蠻不講理的方式迸發出耀眼的火花,濃烈的化學反應令人難以忽視,瘋魔成活。


    如果契合了角色,那就將會精彩絕倫,比如說“血色將至”裏丹尼爾-戴-劉易斯的表演,真是讓人骨子發涼;但如果偏離了角色,發力過猛,又或者是偏離劇本,喧賓奪主,那就是一場災難,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在“胡佛”的表演,就是典型代表。


    藍禮剛才也是如此。


    整個表演不僅偏離了軌道,而且嚴重失衡,導致整場戲都充滿了一種暴戾感,過而不及,反而讓那飽滿的情緒看起來丟失了真實感。


    所謂的方法派演技,需要的是失控,卻不是完完全全的失控,準確來說,他們需要的是融入角色,真正地吃透這個角色。一個角色,在相對應的時間點展現出相對應的情緒,這才是正確的。如果時時刻刻都失控的話,那就是瘋子了,不是正常人。


    希斯-萊傑在“蝙蝠俠:黑暗騎士”裏飾演的小醜,之所以被人們譽為方法派表演的代表,如瘋如魔,就是因為他將小醜那種戲謔、不屑、玩味、嘲諷的風格展現了出來,根植於靈魂的冷漠和狂妄才是表演的核心。


    小醜是一個無視社會規則、無視道德束縛、無視是非曲折的無/政/府主義者,在希斯的表演之中,小醜並不是肆意放縱的瘋子,而是沉著冷靜、智珠在握,將每個人玩弄於鼓掌之間,帶著那種屬於小醜特有的滑稽和嘲諷,哪怕僅僅隻是一句“為什麽如此嚴肅”,輕描淡寫之中就製造出了令人膽寒的反派效果。


    後來“自殺小隊”這部作品裏,傑瑞德-萊托飾演的小醜,整體質感就下降了一個檔次。


    當然,製片方大量刪減戲份的因素必須納入考量範圍,但客觀來說,傑瑞德版本的小醜太過注重外力的幫助,形象和造型屢屢打破規則,將那種狂放不羈的姿態展現出來,但小醜本身的行事作風,包括眼神、台詞、動作等等,表演的痕跡都太過明顯,太過刻意,反而丟掉了小醜那種隨性肆意、張揚妄為的特質。空有造型,沒有靈魂。


    藍禮認為,自己的表演就像是一個瘋子。


    完完全全大失水準,令人失望,藍禮對自己不滿意,十分不滿意。他需要的是失控之後的爆發力,而不是失去對角色的理解和控製。


    這樣的表演,真的太業餘了。雖然藍禮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演技的道路上還需要慢慢探索;而且他也意識到了自己必須重新迴到起點,好好打磨自己的基本功,“抗癌的我”和“超脫”就是最好的良機,但今天這一頭悶棍,真正地讓藍禮意識到了,自己有些得意忘形了。


    連續三部作品的成功,而且都是讚譽如潮,大家都說他是演技天才,他還真的沾沾自喜了——即使表麵看起來沒有,但內心深處難免有些飄飄然。


    在喬治和伊麗莎白不看好的情況下,他終於闖出了一片天空;在上一世的沉悶和壓抑之後,他終於重獲了新生。


    但就憑借著剛才的表演,這就足以讓藍禮清醒過來。真是糟糕透頂!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戲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七七家d貓貓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七七家d貓貓並收藏大戲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