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知府大人也在?那正巧了~!”
當鄭建軍帶著一百多的親衛到達大同巡撫衙門時,正好碰到一臉笑意準備出門的大同知府魏叔貴,於是趕緊翻身下馬,將他攔住,
“魏大人,城裏的動靜有些不尋常,似乎朝廷的軍馬有異常的調動。”
“什麽?朝廷軍馬有異動?”
魏叔貴聞言一愣,怎的?他們還不死心?
鄭建軍見他似乎有些疑惑,於是趕緊說道,“今日都督得報北邊長城之外有蒙古韃子不斷侵入,劫掠我邊民財物,並抵近堡壘隘口窺視,似乎有大舉進犯的意圖,都督一早就帶著親衛北上了,方才又有人來報,宣化鎮的明軍似乎有異動,而且還現了跟隨在他們身邊的蒙古韃子的身影,這不得不讓我提防啊。”
“城裏的宣大總督衙門,可曾有異樣?”
魏叔貴這些年也算磨練出來了,但就是事到臨頭,給別人出主意,自己反而沒什麽決斷,但好在,秦軍向來以駐軍的命令為先,他一介文官,隻需分析各項消息,最終給拿出主意就行,無論決斷還是執行,他都不需要理會。
“我正派人去探,不過,現在城裏隻有我一個營的兵馬,我怕勢單力孤,已經調騎兵旅隨時準備進城了。”
鄭建軍心裏總有股莫名的慌張,怎麽這麽巧,剛剛才將第三營北調,騎兵旅也分散在各處訓練,突然一下局勢就有變化了,這裏頭似乎透露著詭異。
“不忙,我方才替秦王已經招攬了張廷拱張大人,如果城裏有任何異動,他一定會及時通知咱們的,無論城裏有什麽異動,他都得及時控製城門,不然我大軍在外,片刻就能入城平叛,還請鄭總兵兵控製四門及全城要道,不過秦王有令,不許動朝廷官員這條,有些難辦啊。”
魏叔貴現在也糊塗了,按說,西北和北麵同時出現朝廷和蒙古韃子的軍隊,這本身就不正常,他們出現在這裏,除了針對大同鎮,還能作甚?
可是能做主的虎翼軍都督鄭仁寶,卻在早上離城北上巡邊,也沒個拿主意的人,要是真出了什麽事,他們擔不起責任啊。
“誰說不是呢,既然張巡撫已經投效秦王,那我也就不多呆了,我這就會駐軍衙門去指揮各軍,也請知府大人召集衙役等好生戒備。”
鄭建軍想了一會,既然張廷拱已經是自己人了,那麽他都也沒提這事,自己進去貿然詢問,隻怕也是沒什麽結果的,索性直接又帶著親兵往迴趕,反正魏叔貴已經知道了,這事就算安定下來了。
可惜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盤踞在府前的親兵一退,就有從宣大總督衙門而來的家丁扣門,而且帶著熊文燦的親筆書信,
“快,我乃宣大總督麾下,有急事找你家巡撫大人。”
張廷拱正送走了魏叔貴,並答應在暗地裏投效秦王的要求,這會正深思不定呢,突然一下有一人直闖進來,手持書信半跪在身前道,
“總督大人親筆書信,請巡撫大人一觀。”
“哦?不知熊製台有何要務?”
張廷拱一瞧,心中莫名一突,莫非自己投效李璟的事,這麽快就走漏消息了?
但也不敢怠慢,直接取了書信,又將人先行打下去,然後才一觀書信,就這麽一瞧,頓時給嚇懵了,
“尚宰兄,兄為巡撫,吾為總督,皆朝廷治下同僚也……”
“兄十年寒窗苦讀詩文,深受聖人所言,報效君恩,往昔金榜題名之時,吾皇君恩甚隆,朝廷未有半分對兄不妥之處,今日……”
“李璟者,亂臣賊子也,霍亂朝綱,割據稱王,此大逆不道之人,兄念及祖宗顏麵,凡二百載侍奉大明君王也,此忠義無雙,兄既然熟讀詩文,通曉忠義廉恥,安能侍奉賊人……”
“此情此理,天公地道,吾以告知於兄,望勿要自誤,遺臭萬年,使子孫蒙羞,生不能侍君王,匡朝綱,福澤黎民,死不能留清白在人間,然且使祖宗在九泉之下蒙羞……”
“故此,以相邀過府一敘,以真心待兄,望來~!”
好一篇通情達理的勸解文章,可惜張廷拱看完之後,心裏的思緒就更亂了,單憑這封書信,他就知道,熊文燦這是要和李璟攤牌了,搞不好,就要真刀明槍的上陣對抗,他想明麵上侍奉朝廷,暗地裏投靠李璟的想法,就此破滅。
二選一的難題,一方麵是朝廷的大義和家族的存亡,一方麵是現實的壓迫,朝廷的無力鎮壓,以至於李璟今日坐擁三十萬大軍,且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朝廷在山東和河南接連陷入泥潭,國力被大量的消耗,才無法對抗李璟。
以書信中所言,所謂的河南大捷之後,哪怕騰出手來的河南豫兵,又能揮什麽作用呢?魏叔貴拉攏他時,言辭中透露出來的幾分消息,已經叫他猜的滴水不漏,那就是在太原,秦軍十萬上下,在晉豫省界,數萬精銳已經枕戈待旦,隻等一聲令下,便要興師討伐。
這等大勢,朝廷安能不知道?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仍舊要先朝李璟下手,而且北邊的消息,真以為他是聾子?一點都不知道嗎?那些暗地裏聯絡的商賈,早就為他帶來了些及時的消息,朝廷要借蒙古韃子的手,來收複大同和山西,爭取一舉打垮李璟。
可惜,張廷拱並不認可這個行為,那就是,他為什麽能當上大同巡撫?還不是因為蒙古韃子鬧的?幾年前,插漢部林丹汗肆虐大同,幾乎打破了大同城,這等事,難道有人就忘記了?
“不成,他今日攤牌,必定有所動作,聯係北麵和西麵的動靜,搞不好,今日邀我過去,就是想借我手頭的巡撫標營,準備控製大同鎮了!”
張廷拱在原地來迴渡步,可就是下不定決心,“怎麽辦?”
直接迴絕熊文燦的信使,這肯定是不行的,這樣就徹底沒了退路,一旦事情有變,他在中間就肯定要坐蠟,
“但是如果此去,熊文燦借機將我控製住,又該如何呢?”
張廷拱實在是拿不定主意了,可是門外,那信使催促的聲音又到了,“請巡撫大人動身。”
“你這下人,憑的多嘴多舌,還不趕緊退下。”
正好,府裏的管家忠心的上來嗬斥了一句,將那信使直接趕走了事,
“張管家,你且進來,老爺我有話要吩咐。”
既然想不出什麽法子,那就去吧,隻是後事要吩咐好,不然的話,這死了都不知道怎麽死的。
“老爺,有話您隻管吩咐,小的聽著呢。”
“你跟著我多少年了?”
張廷拱看著眼前這張熟悉的麵孔,都有些皺紋了啊,這一晃,跟在自己身邊多少人了來著?
“老爺,小的自從跟著您從福建老家上京趕考,到今日,已經足足有三十二年了。”
這管家張雲台,取名諧音都是為了張廷拱服務一生,最是忠心耿耿,當年從他的伴讀書童,一路到此,不知不覺,已經三十多年了啊。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啊!雲台,其實你的文才,做個知府都綽綽有餘了,可惜這些年跟著老爺我,一直東奔西走的,也沒個定數,委屈你啦~!”
張雲台不知道一向不多言的張廷拱為什麽在今天這般多的感觸,但是他的存在,就是為了同安張家服務的,這頓時讓他不敢隨意接話了,“老爺,小的我,生的貧賤,若非張家收留,隻怕早就餓死在荒野,這輩子,小的能跟在老爺身邊侍奉,就是一輩子的福份了。”
這話可一點也說的不假,這種自小被養著的書童,一輩子無論是成家立業也罷,一直跟著也好,那對主家一向是忠心耿耿,戲文裏的那些個醜事,在這世上,終究是極少數的部分。
“老爺我今日,要做一件沒底的事,隻怕此事兇險萬分,一個不好,便是屍異處,我能將性命托付於你嗎?”
張廷拱已經決定,去,必須得去,不去就是被朝廷當做叛逆,遲早闔家遭災,但是去也並不等同說一定得將身家性命托付在朝廷手裏,畢竟他真心不看好這些人能夠成事,坐擁三十萬大軍的李璟,遲早能取得天下,要是秋後算賬,他的子孫後代一個都逃不掉,何況他活著,朝廷就會有顧忌,並不敢衝自己的家人下手!
“老爺,老奴五十載侍奉張家,這條命,早就是老爺的了,請莫要說此等絕情的話,老爺若是不信,老奴就此了斷,以全忠義~!”
張雲台哪裏見過這個陣仗,頓時慌亂的直接跪倒在地,兩行老淚頓時流了下來,
“好,我今日以身家性命托付,老爺我馬上要去總督衙門,但是這些人,無一不要是逼我去死啊,你拿著我的撫台大印,即刻帶家中親衛去巡撫標營坐鎮,務必給我牢牢掌握住這支軍馬,無論誰來接手軍權,都給我拿下!如果兩個時辰之後,我還未親自來巡撫標營喚你,你就立即派人通知城裏的秦軍,給他們示警,並派人前來總督衙門救我!”
張廷拱看著這忠心不似作偽的仆人,最終還是選擇了相信。(未完待續。)
“知府大人也在?那正巧了~!”
當鄭建軍帶著一百多的親衛到達大同巡撫衙門時,正好碰到一臉笑意準備出門的大同知府魏叔貴,於是趕緊翻身下馬,將他攔住,
“魏大人,城裏的動靜有些不尋常,似乎朝廷的軍馬有異常的調動。”
“什麽?朝廷軍馬有異動?”
魏叔貴聞言一愣,怎的?他們還不死心?
鄭建軍見他似乎有些疑惑,於是趕緊說道,“今日都督得報北邊長城之外有蒙古韃子不斷侵入,劫掠我邊民財物,並抵近堡壘隘口窺視,似乎有大舉進犯的意圖,都督一早就帶著親衛北上了,方才又有人來報,宣化鎮的明軍似乎有異動,而且還現了跟隨在他們身邊的蒙古韃子的身影,這不得不讓我提防啊。”
“城裏的宣大總督衙門,可曾有異樣?”
魏叔貴這些年也算磨練出來了,但就是事到臨頭,給別人出主意,自己反而沒什麽決斷,但好在,秦軍向來以駐軍的命令為先,他一介文官,隻需分析各項消息,最終給拿出主意就行,無論決斷還是執行,他都不需要理會。
“我正派人去探,不過,現在城裏隻有我一個營的兵馬,我怕勢單力孤,已經調騎兵旅隨時準備進城了。”
鄭建軍心裏總有股莫名的慌張,怎麽這麽巧,剛剛才將第三營北調,騎兵旅也分散在各處訓練,突然一下局勢就有變化了,這裏頭似乎透露著詭異。
“不忙,我方才替秦王已經招攬了張廷拱張大人,如果城裏有任何異動,他一定會及時通知咱們的,無論城裏有什麽異動,他都得及時控製城門,不然我大軍在外,片刻就能入城平叛,還請鄭總兵兵控製四門及全城要道,不過秦王有令,不許動朝廷官員這條,有些難辦啊。”
魏叔貴現在也糊塗了,按說,西北和北麵同時出現朝廷和蒙古韃子的軍隊,這本身就不正常,他們出現在這裏,除了針對大同鎮,還能作甚?
可是能做主的虎翼軍都督鄭仁寶,卻在早上離城北上巡邊,也沒個拿主意的人,要是真出了什麽事,他們擔不起責任啊。
“誰說不是呢,既然張巡撫已經投效秦王,那我也就不多呆了,我這就會駐軍衙門去指揮各軍,也請知府大人召集衙役等好生戒備。”
鄭建軍想了一會,既然張廷拱已經是自己人了,那麽他都也沒提這事,自己進去貿然詢問,隻怕也是沒什麽結果的,索性直接又帶著親兵往迴趕,反正魏叔貴已經知道了,這事就算安定下來了。
可惜他們不知道的是,這盤踞在府前的親兵一退,就有從宣大總督衙門而來的家丁扣門,而且帶著熊文燦的親筆書信,
“快,我乃宣大總督麾下,有急事找你家巡撫大人。”
張廷拱正送走了魏叔貴,並答應在暗地裏投效秦王的要求,這會正深思不定呢,突然一下有一人直闖進來,手持書信半跪在身前道,
“總督大人親筆書信,請巡撫大人一觀。”
“哦?不知熊製台有何要務?”
張廷拱一瞧,心中莫名一突,莫非自己投效李璟的事,這麽快就走漏消息了?
但也不敢怠慢,直接取了書信,又將人先行打下去,然後才一觀書信,就這麽一瞧,頓時給嚇懵了,
“尚宰兄,兄為巡撫,吾為總督,皆朝廷治下同僚也……”
“兄十年寒窗苦讀詩文,深受聖人所言,報效君恩,往昔金榜題名之時,吾皇君恩甚隆,朝廷未有半分對兄不妥之處,今日……”
“李璟者,亂臣賊子也,霍亂朝綱,割據稱王,此大逆不道之人,兄念及祖宗顏麵,凡二百載侍奉大明君王也,此忠義無雙,兄既然熟讀詩文,通曉忠義廉恥,安能侍奉賊人……”
“此情此理,天公地道,吾以告知於兄,望勿要自誤,遺臭萬年,使子孫蒙羞,生不能侍君王,匡朝綱,福澤黎民,死不能留清白在人間,然且使祖宗在九泉之下蒙羞……”
“故此,以相邀過府一敘,以真心待兄,望來~!”
好一篇通情達理的勸解文章,可惜張廷拱看完之後,心裏的思緒就更亂了,單憑這封書信,他就知道,熊文燦這是要和李璟攤牌了,搞不好,就要真刀明槍的上陣對抗,他想明麵上侍奉朝廷,暗地裏投靠李璟的想法,就此破滅。
二選一的難題,一方麵是朝廷的大義和家族的存亡,一方麵是現實的壓迫,朝廷的無力鎮壓,以至於李璟今日坐擁三十萬大軍,且占據著絕對的優勢,朝廷在山東和河南接連陷入泥潭,國力被大量的消耗,才無法對抗李璟。
以書信中所言,所謂的河南大捷之後,哪怕騰出手來的河南豫兵,又能揮什麽作用呢?魏叔貴拉攏他時,言辭中透露出來的幾分消息,已經叫他猜的滴水不漏,那就是在太原,秦軍十萬上下,在晉豫省界,數萬精銳已經枕戈待旦,隻等一聲令下,便要興師討伐。
這等大勢,朝廷安能不知道?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朝廷仍舊要先朝李璟下手,而且北邊的消息,真以為他是聾子?一點都不知道嗎?那些暗地裏聯絡的商賈,早就為他帶來了些及時的消息,朝廷要借蒙古韃子的手,來收複大同和山西,爭取一舉打垮李璟。
可惜,張廷拱並不認可這個行為,那就是,他為什麽能當上大同巡撫?還不是因為蒙古韃子鬧的?幾年前,插漢部林丹汗肆虐大同,幾乎打破了大同城,這等事,難道有人就忘記了?
“不成,他今日攤牌,必定有所動作,聯係北麵和西麵的動靜,搞不好,今日邀我過去,就是想借我手頭的巡撫標營,準備控製大同鎮了!”
張廷拱在原地來迴渡步,可就是下不定決心,“怎麽辦?”
直接迴絕熊文燦的信使,這肯定是不行的,這樣就徹底沒了退路,一旦事情有變,他在中間就肯定要坐蠟,
“但是如果此去,熊文燦借機將我控製住,又該如何呢?”
張廷拱實在是拿不定主意了,可是門外,那信使催促的聲音又到了,“請巡撫大人動身。”
“你這下人,憑的多嘴多舌,還不趕緊退下。”
正好,府裏的管家忠心的上來嗬斥了一句,將那信使直接趕走了事,
“張管家,你且進來,老爺我有話要吩咐。”
既然想不出什麽法子,那就去吧,隻是後事要吩咐好,不然的話,這死了都不知道怎麽死的。
“老爺,有話您隻管吩咐,小的聽著呢。”
“你跟著我多少年了?”
張廷拱看著眼前這張熟悉的麵孔,都有些皺紋了啊,這一晃,跟在自己身邊多少人了來著?
“老爺,小的自從跟著您從福建老家上京趕考,到今日,已經足足有三十二年了。”
這管家張雲台,取名諧音都是為了張廷拱服務一生,最是忠心耿耿,當年從他的伴讀書童,一路到此,不知不覺,已經三十多年了啊。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啊!雲台,其實你的文才,做個知府都綽綽有餘了,可惜這些年跟著老爺我,一直東奔西走的,也沒個定數,委屈你啦~!”
張雲台不知道一向不多言的張廷拱為什麽在今天這般多的感觸,但是他的存在,就是為了同安張家服務的,這頓時讓他不敢隨意接話了,“老爺,小的我,生的貧賤,若非張家收留,隻怕早就餓死在荒野,這輩子,小的能跟在老爺身邊侍奉,就是一輩子的福份了。”
這話可一點也說的不假,這種自小被養著的書童,一輩子無論是成家立業也罷,一直跟著也好,那對主家一向是忠心耿耿,戲文裏的那些個醜事,在這世上,終究是極少數的部分。
“老爺我今日,要做一件沒底的事,隻怕此事兇險萬分,一個不好,便是屍異處,我能將性命托付於你嗎?”
張廷拱已經決定,去,必須得去,不去就是被朝廷當做叛逆,遲早闔家遭災,但是去也並不等同說一定得將身家性命托付在朝廷手裏,畢竟他真心不看好這些人能夠成事,坐擁三十萬大軍的李璟,遲早能取得天下,要是秋後算賬,他的子孫後代一個都逃不掉,何況他活著,朝廷就會有顧忌,並不敢衝自己的家人下手!
“老爺,老奴五十載侍奉張家,這條命,早就是老爺的了,請莫要說此等絕情的話,老爺若是不信,老奴就此了斷,以全忠義~!”
張雲台哪裏見過這個陣仗,頓時慌亂的直接跪倒在地,兩行老淚頓時流了下來,
“好,我今日以身家性命托付,老爺我馬上要去總督衙門,但是這些人,無一不要是逼我去死啊,你拿著我的撫台大印,即刻帶家中親衛去巡撫標營坐鎮,務必給我牢牢掌握住這支軍馬,無論誰來接手軍權,都給我拿下!如果兩個時辰之後,我還未親自來巡撫標營喚你,你就立即派人通知城裏的秦軍,給他們示警,並派人前來總督衙門救我!”
張廷拱看著這忠心不似作偽的仆人,最終還是選擇了相信。(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