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rg/
應州以北十五裏,有寨,曰五家寨,素來有五個大姓居住於此,在騎兵鎮第七營在渾源州和韃子兵交手的同時,出右翼南下的韃子鑲藍旗一部,以牛錄章京葉赫裏薩哈為先鋒,帶韃子兵二百一十人,蒙古八旗兵三百,阿哈三百六,總計九百餘人。
先於主力前出三十裏,打藍旗鑲紅邊,以孤軍深入之態,先破西安堡附近的小村,小林莊等地,俘獲大批未能及時逃離的明朝軍民,得財貨四十車,除開一部留守等待大部之後,該部牛錄章京親自率主力兼程南下,準備劫掠傳聞中富庶的應州之地。
結果,在途徑各堡之時,為乞活軍暗探發覺,連續兩日向應州告警,先一日,報韃子兵七百,有馬千餘,後一日,報韃子兵後續並無增援,於是,前出到山陰東北方向的乞活軍騎兵鎮第一營,在梁四九親自指揮下,開始漸漸北移。
到六月初九,匯聚到五家寨以西十五裏的坪山交界,得到梁四九傳信的乞活軍騎兵鎮主力第一,第二,第四營三個營幾乎全部聚集。
計有蒙古精銳騎兵一千六百人,其餘騎兵四千六百人,總計六千二百餘人。
由於蒙古騎兵是新編加入的,所以大多是單獨編練成軍,待日後磨合之後,再編入各軍,而第一營作為騎兵鎮一向的主力營,遂編有兩個蒙古人的騎兵都計八百人馬。
這麽大規模的兵力調動,當然瞞不住當麵的大同鎮明軍,可是現在,他們隻被動的龜縮在城裏,而不敢有絲毫輕舉妄動,因為韃子兵的騎兵,也同樣前出到應州地界,所以,無論是乞活軍,還是韃子兵。他們都惹不起,幹脆關閉城門,緊守城池,任他們打去。最好都打死才好。
而韃子兵囂張異常,加上得到的消息模糊不清,口外通敵賣國的晉商們,也搞不清乞活軍究竟有多少人,裝備如何。有無大規模騎兵,這些,通通都是虛數,起碼現在駐紮在歸化城裏,接到各部戰報的黃台吉,是對這次入寇,充滿了信心的。
不過他的首要任務,還是到山西代州走一圈,去看看那支號稱能夠和自己爭奪天下的兵馬,到底是個什麽模樣。如果有機會,韃子是要好好削弱乞活軍一番的,起碼不能讓他們安生。
而類似崇禎二年的反間計,也同樣使了出來,至於明王朝相信與否,黃台吉是絲毫不擔心,一個坐擁十幾萬大軍,而且不聽中央調遣的將領,隻要推波助瀾一下,相信明朝皇帝。是一定會和他翻臉的。
隻要明軍和乞活軍開戰,那無論是哪一方,都勢必是魚死網破,讓範文程和寧完我。馬國柱等文館官員分析之後,認為此次大軍入寇,必定是劫掠無算,但是這些都是旁枝末節,當務之急是碰一碰乞活軍,瞧瞧底細如何。
然後行反間之計。叫明王朝和李璟徹底翻臉,對於這個,無論滿漢大臣,都覺得是十拿九穩的事,最不濟,李璟打破大同,宣府,威逼京師,然後陷入和明軍無限的苦戰之中,等這支大軍和明軍兩敗俱傷時,明王朝必定調關寧軍全軍入關。
屆時,後金必可起大軍西進,襲取山海關,然後坐觀局勢,坐等天下劇變,未嚐不能有入主中原,主宰天下的可能。
當然,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女真對乞活軍絕對的武力優勢上,打不過,都白扯,但現在這個時候,沒人認為,乞活軍是心腹之患,最多以為是一支明軍地方割據勢力罷了,在戰無不勝的女真鐵騎麵前,就是一窺擊潰的軍隊。
也難怪女真兵狂妄自大,連大明最精銳的關寧軍在他們麵前,也是野戰一觸即潰的貨色,就別提新冒頭的乞活軍了。
所以,他們對乞活軍的具體編製,人數,戰鬥力如何,裝備怎樣,有無大規模騎兵,都不是很了解,單純的就是覺得,在女真鐵騎的麵前,都是不堪一擊的貨色,以至於在後來,埋下一連串的失利,最終走向滅亡。
上層的情報都不明,就更別提葉赫裏薩哈這種底層的牛錄章京了,他這種官,放在明軍裏,也就稍微比百戶大點,位列軍中百總這個位置,讓他指揮幾百人作戰還成,但是要玩情報收集和分析,戰場態勢轉變的敏銳察覺度,那就是在為難人了。
籮筐大的字,他都不認識,更別提行軍謀略了。
不過畢竟是生性狡猾,行軍作戰的經驗豐富,雖然張狂,但是戰場必要的斥候還是一個不拉的派了出去,眼見偵查不能埋伏偷襲,梁四九就隻能另尋他法了。
在坪山的一處山腳空地裏,他就招來了三個營的營正和督導官,一起商議如何作戰了,
“韃子兵身披重甲,凡屬斥候著,必定精銳,而且以遠近三馬為號,但俘一人無用,必然暴露我軍實力,所以,埋伏是不成了,看來隻能硬拚一場了。”
不是所有人都有吳廣年和趙普那樣的運氣的,正好就碰到韃子兵正在肆虐地方,毫無準備,再說,當麵的韃子可是足足有七百人,其中真韃子也有二百,這個仗,不好打,至少梁四九還記得臨行前,李璟給他的當麵囑咐,
“而今,我乞活軍騎軍,基本都是馬背上的步兵,不能善於馬戰,這點與韃子何其相似,但韃子久經戰場,無知而無畏,故而死戰接敵,我乞活軍能以三敵一,便是勝利,你此去,務必不要輕敵,切記,切記!”
所以,連一向算無遺策的李璟,都這樣看重韃子的戰鬥力,梁四九當然不會輕敵了。
第一營的營正邱老實摸了摸頭,憨聲道,“大帥,你隻管說,咱們第一營絕對不帶含糊的,保管指哪打哪!”
第四營營正王古宗聞言皺眉道,“大帥,第七營就遇著五十來個真韃子,以五倍兵力擊賊,結果仍舊損失五六十號弟兄,這韃子不好打啊,而且他們在渾源州丟了一部,這路兵馬肯定是要小心防備咱們的。”
由不得他們不小心對待,渾源州第七營的戰報,詳細的擺在幾個人的麵前,大夥是看了又看,都覺得韃子不好打,以幾倍的兵力偷襲,實際上,就是對付真韃子的時候,才有大量的傷亡,如果正麵硬碰,在座的任何一個,都不敢拍胸脯說自己麾下的一個都,可以正麵對付二百韃子兵。
“那你們的意思是?”
梁四九雖然心中有些計劃,但是兼聽則明,他可不想因為自己把部隊帶到損失慘重的地步。
“若按我的意思,這股韃子兵輕兵冒進,後續未有增援,何不派人慢慢勾引,隻以小部騎兵上去,偷施冷槍冷箭,以我觀之,韃子兵陣中打頭陣的,乃是蒙古附庸軍,裝披甲,不能防護,何不先吃掉這一部,然後以大軍團團包圍真韃子,以我軍攜帶二十門虎蹲炮聚殲之,也好降低咱們弟兄的傷亡啊!”
王古宗的出身,在整個乞活軍裏,也算的上是高了,因為他的先父,是陝西都司衙門的指揮僉事,還當過榆林邊鎮副將,不過去世已久,加上家族人丁不興,到他這一輩,也算是落魄了,隻當了個榆林軍鎮的騎兵百總。
後來為了前程,又看出乞活軍有問鼎天下的可能後,就毅然投身乞活軍了,半年多來,也算混到了高層,堂堂一任騎兵鎮的營正,可不比其餘步兵鎮旅率差多少,往日梁四九對他的意見,也是多有聽從,此刻聞言,到是點了點。
“快快詳細說來,怎麽個調動法?”
王古宗細想了一會,才道,“自古蒙古騎兵,以輕裝齊射著稱,而此股韃子,亦用蒙古騎兵開道,首尾拉出數裏地去,若當麵圍攻,則韃子兵要拚死救援,但我以一部小股兵馬,誘這股蒙古騎兵冒進,讓他們拉開距離,然後以大軍圍殲,必能奏效。”
梁四九思考了一陣,覺得可行,這些韃子,可是出了名的張狂,絲毫不把地方駐守的明軍放在眼裏,若是有人膽敢暗箭偷襲,則勢必不能輕易罷休。
見梁四九和王古宗都這樣認為,站在梁四九身後的騎兵鎮文書張廷祖就坐不住了,當日在西安城裏,被李璟收服之後,他是過兒一段苦日子的,在大牢裏蹲了足足二十日,本以為自己即將被處死呢,結果峰迴路轉,被李璟一腳給踢進了騎兵鎮。
從基層的後勤管事幹起,不過這人的腦子就是活絡,哪怕得了李璟的吩咐,被刻意刁難,他還是憑著一身本事上來了,加上梁四九也知道李璟的用意,於是等迴了山西,尋了個機會,就把調到身邊了。
此刻他上前一步,低聲道,“蒙古部落,各有信仰,視之為性命所在,第一營有精壯蒙古之士,何不遣派他們以大桶傳音,辱罵對麵,挑起怒火,再行冷箭傷人,此必叫那些韃子兵氣的跳腳,非追上來廝殺不可。”(未完待續。)
應州以北十五裏,有寨,曰五家寨,素來有五個大姓居住於此,在騎兵鎮第七營在渾源州和韃子兵交手的同時,出右翼南下的韃子鑲藍旗一部,以牛錄章京葉赫裏薩哈為先鋒,帶韃子兵二百一十人,蒙古八旗兵三百,阿哈三百六,總計九百餘人。
先於主力前出三十裏,打藍旗鑲紅邊,以孤軍深入之態,先破西安堡附近的小村,小林莊等地,俘獲大批未能及時逃離的明朝軍民,得財貨四十車,除開一部留守等待大部之後,該部牛錄章京親自率主力兼程南下,準備劫掠傳聞中富庶的應州之地。
結果,在途徑各堡之時,為乞活軍暗探發覺,連續兩日向應州告警,先一日,報韃子兵七百,有馬千餘,後一日,報韃子兵後續並無增援,於是,前出到山陰東北方向的乞活軍騎兵鎮第一營,在梁四九親自指揮下,開始漸漸北移。
到六月初九,匯聚到五家寨以西十五裏的坪山交界,得到梁四九傳信的乞活軍騎兵鎮主力第一,第二,第四營三個營幾乎全部聚集。
計有蒙古精銳騎兵一千六百人,其餘騎兵四千六百人,總計六千二百餘人。
由於蒙古騎兵是新編加入的,所以大多是單獨編練成軍,待日後磨合之後,再編入各軍,而第一營作為騎兵鎮一向的主力營,遂編有兩個蒙古人的騎兵都計八百人馬。
這麽大規模的兵力調動,當然瞞不住當麵的大同鎮明軍,可是現在,他們隻被動的龜縮在城裏,而不敢有絲毫輕舉妄動,因為韃子兵的騎兵,也同樣前出到應州地界,所以,無論是乞活軍,還是韃子兵。他們都惹不起,幹脆關閉城門,緊守城池,任他們打去。最好都打死才好。
而韃子兵囂張異常,加上得到的消息模糊不清,口外通敵賣國的晉商們,也搞不清乞活軍究竟有多少人,裝備如何。有無大規模騎兵,這些,通通都是虛數,起碼現在駐紮在歸化城裏,接到各部戰報的黃台吉,是對這次入寇,充滿了信心的。
不過他的首要任務,還是到山西代州走一圈,去看看那支號稱能夠和自己爭奪天下的兵馬,到底是個什麽模樣。如果有機會,韃子是要好好削弱乞活軍一番的,起碼不能讓他們安生。
而類似崇禎二年的反間計,也同樣使了出來,至於明王朝相信與否,黃台吉是絲毫不擔心,一個坐擁十幾萬大軍,而且不聽中央調遣的將領,隻要推波助瀾一下,相信明朝皇帝。是一定會和他翻臉的。
隻要明軍和乞活軍開戰,那無論是哪一方,都勢必是魚死網破,讓範文程和寧完我。馬國柱等文館官員分析之後,認為此次大軍入寇,必定是劫掠無算,但是這些都是旁枝末節,當務之急是碰一碰乞活軍,瞧瞧底細如何。
然後行反間之計。叫明王朝和李璟徹底翻臉,對於這個,無論滿漢大臣,都覺得是十拿九穩的事,最不濟,李璟打破大同,宣府,威逼京師,然後陷入和明軍無限的苦戰之中,等這支大軍和明軍兩敗俱傷時,明王朝必定調關寧軍全軍入關。
屆時,後金必可起大軍西進,襲取山海關,然後坐觀局勢,坐等天下劇變,未嚐不能有入主中原,主宰天下的可能。
當然,一切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女真對乞活軍絕對的武力優勢上,打不過,都白扯,但現在這個時候,沒人認為,乞活軍是心腹之患,最多以為是一支明軍地方割據勢力罷了,在戰無不勝的女真鐵騎麵前,就是一窺擊潰的軍隊。
也難怪女真兵狂妄自大,連大明最精銳的關寧軍在他們麵前,也是野戰一觸即潰的貨色,就別提新冒頭的乞活軍了。
所以,他們對乞活軍的具體編製,人數,戰鬥力如何,裝備怎樣,有無大規模騎兵,都不是很了解,單純的就是覺得,在女真鐵騎的麵前,都是不堪一擊的貨色,以至於在後來,埋下一連串的失利,最終走向滅亡。
上層的情報都不明,就更別提葉赫裏薩哈這種底層的牛錄章京了,他這種官,放在明軍裏,也就稍微比百戶大點,位列軍中百總這個位置,讓他指揮幾百人作戰還成,但是要玩情報收集和分析,戰場態勢轉變的敏銳察覺度,那就是在為難人了。
籮筐大的字,他都不認識,更別提行軍謀略了。
不過畢竟是生性狡猾,行軍作戰的經驗豐富,雖然張狂,但是戰場必要的斥候還是一個不拉的派了出去,眼見偵查不能埋伏偷襲,梁四九就隻能另尋他法了。
在坪山的一處山腳空地裏,他就招來了三個營的營正和督導官,一起商議如何作戰了,
“韃子兵身披重甲,凡屬斥候著,必定精銳,而且以遠近三馬為號,但俘一人無用,必然暴露我軍實力,所以,埋伏是不成了,看來隻能硬拚一場了。”
不是所有人都有吳廣年和趙普那樣的運氣的,正好就碰到韃子兵正在肆虐地方,毫無準備,再說,當麵的韃子可是足足有七百人,其中真韃子也有二百,這個仗,不好打,至少梁四九還記得臨行前,李璟給他的當麵囑咐,
“而今,我乞活軍騎軍,基本都是馬背上的步兵,不能善於馬戰,這點與韃子何其相似,但韃子久經戰場,無知而無畏,故而死戰接敵,我乞活軍能以三敵一,便是勝利,你此去,務必不要輕敵,切記,切記!”
所以,連一向算無遺策的李璟,都這樣看重韃子的戰鬥力,梁四九當然不會輕敵了。
第一營的營正邱老實摸了摸頭,憨聲道,“大帥,你隻管說,咱們第一營絕對不帶含糊的,保管指哪打哪!”
第四營營正王古宗聞言皺眉道,“大帥,第七營就遇著五十來個真韃子,以五倍兵力擊賊,結果仍舊損失五六十號弟兄,這韃子不好打啊,而且他們在渾源州丟了一部,這路兵馬肯定是要小心防備咱們的。”
由不得他們不小心對待,渾源州第七營的戰報,詳細的擺在幾個人的麵前,大夥是看了又看,都覺得韃子不好打,以幾倍的兵力偷襲,實際上,就是對付真韃子的時候,才有大量的傷亡,如果正麵硬碰,在座的任何一個,都不敢拍胸脯說自己麾下的一個都,可以正麵對付二百韃子兵。
“那你們的意思是?”
梁四九雖然心中有些計劃,但是兼聽則明,他可不想因為自己把部隊帶到損失慘重的地步。
“若按我的意思,這股韃子兵輕兵冒進,後續未有增援,何不派人慢慢勾引,隻以小部騎兵上去,偷施冷槍冷箭,以我觀之,韃子兵陣中打頭陣的,乃是蒙古附庸軍,裝披甲,不能防護,何不先吃掉這一部,然後以大軍團團包圍真韃子,以我軍攜帶二十門虎蹲炮聚殲之,也好降低咱們弟兄的傷亡啊!”
王古宗的出身,在整個乞活軍裏,也算的上是高了,因為他的先父,是陝西都司衙門的指揮僉事,還當過榆林邊鎮副將,不過去世已久,加上家族人丁不興,到他這一輩,也算是落魄了,隻當了個榆林軍鎮的騎兵百總。
後來為了前程,又看出乞活軍有問鼎天下的可能後,就毅然投身乞活軍了,半年多來,也算混到了高層,堂堂一任騎兵鎮的營正,可不比其餘步兵鎮旅率差多少,往日梁四九對他的意見,也是多有聽從,此刻聞言,到是點了點。
“快快詳細說來,怎麽個調動法?”
王古宗細想了一會,才道,“自古蒙古騎兵,以輕裝齊射著稱,而此股韃子,亦用蒙古騎兵開道,首尾拉出數裏地去,若當麵圍攻,則韃子兵要拚死救援,但我以一部小股兵馬,誘這股蒙古騎兵冒進,讓他們拉開距離,然後以大軍圍殲,必能奏效。”
梁四九思考了一陣,覺得可行,這些韃子,可是出了名的張狂,絲毫不把地方駐守的明軍放在眼裏,若是有人膽敢暗箭偷襲,則勢必不能輕易罷休。
見梁四九和王古宗都這樣認為,站在梁四九身後的騎兵鎮文書張廷祖就坐不住了,當日在西安城裏,被李璟收服之後,他是過兒一段苦日子的,在大牢裏蹲了足足二十日,本以為自己即將被處死呢,結果峰迴路轉,被李璟一腳給踢進了騎兵鎮。
從基層的後勤管事幹起,不過這人的腦子就是活絡,哪怕得了李璟的吩咐,被刻意刁難,他還是憑著一身本事上來了,加上梁四九也知道李璟的用意,於是等迴了山西,尋了個機會,就把調到身邊了。
此刻他上前一步,低聲道,“蒙古部落,各有信仰,視之為性命所在,第一營有精壯蒙古之士,何不遣派他們以大桶傳音,辱罵對麵,挑起怒火,再行冷箭傷人,此必叫那些韃子兵氣的跳腳,非追上來廝殺不可。”(未完待續。)